启发式教学探讨(精选8篇)
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1
关于启发性教学方法对建筑类工科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
启发性教育在建筑类工科教学中尤为重要,各种启发性教育具有不同的效果,推理性启发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的.逻辑性、联想性启发课余让工科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的拓展性、动机性启发使学习的效果具有长久性,方法性启发更使学生学到了学习和工作的方法.
作 者:金卫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深圳,518001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启发性教育 建筑类工科教学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2
一、“问题启发式”的学习体制
共和理工学院主要采取问题启发式教学模式, 三年来所有的课程, 无论基础课、专业课都采取“一天一问题式”教学模式, 这更好地适应了学生的特点, 让这个层次的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 激发出极强的学习积极性。
(一) 问题启发式学习 (PBL) 的理论基础。
问题启发式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其代表是构建主义理论, 是目前国际上在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 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
(二) 问题启发式学习 (PBL) 的特色。
问题启发式学习教学方法的成功在于不断的“Prick”学生, 即不断刺激学生求知的渴望性, 通过不同阶段的刺激,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在校学习的阶段, 而且还会引申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已上升成为一种方法论, 指导学生解决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 例如学生在企业中接受某一个陌生的项目, 就会从毫无头绪中找到一丝光亮, 开始分析关于这个项目目前已知的有哪些?未知的是什么?须知的又是什么?如此这般, 就会拨开困在自己周围的种种迷雾, 找寻到解决该项目最关键也最主要的少数问题, 而解决了这些重要问题, 企业复杂项目也会变得简单起来。同样,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依然可以用这种方法迎刃而解, 不再是一团乱麻。由此可见, 这种方法不仅教会了学生学习, 也成为一种方法论, 对他的职业生涯和未来生活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三) “一天一问题”式学习及考评形式。
共和理工学院主要利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办学, 即演变为“一天一问题”的方式进行。学院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年, 共6个学期, 需修30个学科, 每学期修5科。一学期学习时间为15周, 一周5天学习日, 共学习5个科目, 每个科目学习的时间为一整天, 即全天6节课。一个学科共15个问题, 每周一天的时间解决1个学科问题, 即1周解决5个学科的5个问题, 由课程专任老师指导, 到学期末解决完所有的学科问题。每个班级共25人, 分成5个小组, 每组5人, 每天以一个团队的形式解决一个问题。为锻炼每个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每组的组长、记录员等职位每日轮流进行, 从而调动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考评方式:导师对每生每次的表现给出评估成绩, 每学期每个学科有3次理解测验, 测验一般为开卷形式, 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最终的综合成绩由每日成绩及测验成绩组成。考评的一个特色为, 利用无线网络, 导师会给每个学生反馈他每日的评估成绩, 学生会据此调整自己今后学习的步伐, 及时改进学习态度, 使最终的成绩公平、公正。
考核方面:投入程度和解释技巧、自我评估、同学评估、反思日志、三个理解测试;学生每日得到的反馈 (口头反馈、客观综合性的等级、书面反馈) 。
二、“一天一问题”式学习步骤及过程
“一天一问题”式学习模式主要由三个会议、两个自由讨论时段构成, 共6节课, 每节课50min, 其中三个会议教师均在现场, 教师对学生陈述、报告的内容不做正确与否的评价, 但可以善意引导。具体过程如下:
(一) 会议 (一) (1h) 。
导师呈现问题的开端 (教师网上点击上载问题, 不会事先告诉学生) ——确定组长——学生制定所知、未知、需知的范围——导师提供支架式习题为补助资料, 其中列表如下:
(二) 自由讨论 (一) (45min) 。
(注:此阶段老师离开) 学生探讨分享资料, 搜寻和阅读资料, 开始构建初步的解题方案, 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核心议题。
(三) 会议 (二) (1h) 。
师生探讨方案——导师了解进程, 解决学生的问题、难题。老师协助学生定制学习方案, 该阶段快结束时, 老师选派1~2组陈述自己的方案, 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若遇到异议时, 由同学们投票解决异议。
(四) 自由讨论 (二) (2~2.5h) 。
学生搜集阅读资料, 回答支架式问题——学生取得共识, 制定更精细的方案, 准备演示 (演示可以是PPT、步骤图、实验用品等) 。
(五) 会议 (三) (2h) 。
各小组5~10min时间演示——学生提建设性批评意见, 进行答辩——导师对演示进行评价, 提供额外资料——同学评估, 撰写反思日志, 参与模拟, 理解测试。
三、实施过程:培训方法体现教学特色
在共和理工学院一天的培训过程中, 授课教师亦两次灵活采用了这种问题启发式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让学员们亲自动手参与其中, 通过体验加深了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学院23名老师自愿分成五组, 亲身体验启发式问题教学方法带给人的强烈的求知欲的感觉, 以及团队合作、群力群策的精神。
第一个解决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步骤排序。培训老师给每一组下发18张印有启发式教学相关的文字说明的卡片, 五组同学通过讨论协商, 根据自组对其的理解进行排序, 经过15min后, 培训老师指定一组就自己的排序向其他四组进行讲解, 讲解过程中, 很多组对该组排序都有不同意见, 纷纷派代表表达了自组的看法, 过程热烈而和谐, 并且碰撞出很多思想的火花, 最终得出一个5组公认的标准的排序方法。通过亲自动手体验, 大家对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步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为今后的教学运用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解决的问题:实际问题, 终极自行车。培训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工程系材料专业教师上课的真实案例, 老师们也过了一把当学生的瘾, 体验作为一名共和理工学院的学生如何上好一天一问题的课程的具体过程。
在此, 大家与培训老师共同模拟重演了这一学习过程:培训教师首先演示了问题的提出过程 (一段特技自行车破损过程的视频, 提出今天的问题:选择适合特技自行车的材料) , 按照问题启发式方法的第二步, 老师们分组思考讨论已知、未知、须知的知识范围, 培训老师在控制一定时间后由某组派代表进行讲解该组的答案, 其中, 培训老师不断提出疑问, 引申出各种知识点要求大家思考;此后, 培训老师要求大家根据查询的资料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选派某组进行方案的讲解, 就像电影画面重放一样, 通过真实再现师生学习的具体过程, 让大家较深刻的理解了该种方法行之有效的优点, 通过大家意犹未尽的讨论、积极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思考来看, 老师们对这种方法是比较认同和接受的。
四、其他思考的问题
(一) 重奉献:
无论在共和理工学院还是在南洋理工学院的培训学习, 笔者都能够深深体会作为一名职业教师的奉献精神, 教师没有假期, 在学生休假期间老师们都要正常上班, 根据学生调查问卷反馈的内容重新审视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讨论和制定下学期的主要课程内容, 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单元, 为下学期的正常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重研讨:
每个学科15个问题, 这15个问题的提炼由课程主任及2~4名骨干教师共同讨论制定, 15个问题的相关解答方案涉及的知识点根据轻重主次都可以重复、交叉, 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得更加内化和深入。
教材的编制全部选用学院自编教材, 每门课程均有一个课程主任, 课程主任制定教学大纲, 与熟悉专业的2~4名骨干教师共同编制课程,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与现实结合, 具有启发性, 在上课前一个月审核每个单元, 通过专业负责人、授课教师、其他课程主任一起参与讨论决定。每学期每个老师教授2~3门课程, 每名老师担任2个班左右学生的导师, 确保对每个学生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 重纪律:
共和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纪律的管理, 纪律严明, 如每天8:30上课, 即便学生8:31分到位也为迟到, 毫不通融, 即视为违反纪律, 学生的出勤率会直接和综合成绩挂钩。
(四) 重原创:
学生的作业、报告等忌讳抄袭, 尤其是报告, 老师应用查重的小软件可立即检测出作业的重复率, 会拒收及对学生作出批评。
(五) 重反馈:
共和理工学院还很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 每门课程学期授课结束后, 相关老师都会对本课程的单元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调查问卷并回收统计学生的反馈意见, 同时老师在期末阶段也进行总结, 以更好地完成下一次课程的讲授。
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启发式教学;形式
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应用,能够使历史教学效率大大地提升。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个渠道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一、巧妙使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讲述过程中的启发,以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如,在教学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抓住拿破仑这个关键性人物,根据拿破仑是“双刃利剑”的论断设置启发式教学思路。一是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法国资产阶级为何要选择拿破仑?二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国内分析,拿破仑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利剑”?在国外,拿破仑又是如何发挥“双刃利剑”作用的?在这样带有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下,学生在思考时会有明确的方向,思考问题的针对性更强,避免走弯路,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三是采用启发式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讲解李大钊等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时候,可以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让学生充分感受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
二、巧妙设置启发式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探究
初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师设置的启发式问题的引领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探寻问题背后的答案,直到完全找到解答问题的最佳答案。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问题的设置。从不同角度设置启发式问题,一方面可以从正面进行发问、进行启发。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提出启发式问题,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如,在教学与改革开放有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设置了这样几个步骤:(1)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2)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问: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纷纷进行积极的探究,有的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极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反面进行启发式发问,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让其更加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如,笔者从反面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不实施改革开放,中国的现在可能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纷纷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营造了有利于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环境。
三、设置发现式启发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
如何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运用发现式启发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启发式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的方式获取知识,这种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能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在发现式启发模式下,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四、注重多种启发方式的应用,让学生在启发中不断提升
1.采用观察启发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观察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启发式引导。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将一些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情形的图片、影像资料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充分理解日寇凶残的本性和中国抗日的不易和获得最终胜利的原因。笔者以近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钓鱼岛事件的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深刻了解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可以组织学生就钓鱼岛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坚持理性爱国,让学生从钓鱼岛事件認识到爱国与每个人之间密切的关系。
2.采用对比启发方式
对比启发也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启发式教学方式,指的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如,将中国明清时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难以发展起来。
总之,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应用启发式教学,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巧妙使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巧妙设置启发式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探究,设置发现式启发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注重多种启发方式的应用,让学生在启发中不断进步,以促使学生历史素养的不断提升。
启发式教学反思 篇4
1.直观启发。在实施上往往从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理解的事物出发,结合具体的事物和实例的过程中利用已经相对熟悉的知识给学生进一步讲解和示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充分联想,这样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对于教学内容将会有更好的把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材料包括图片、幻灯片等手段,也可以在户外教学中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在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讲解动作要领,这样通过亲身的比较,同学们对于主动掌握篮球动作的要领的就更有兴趣,也更愿意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效果会事半功半。
2.提问启发。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大家思考的问题,只要能够适合同学们来解答,学生往往会乐于思考并积极解答。提问式的启发方法就是合理的利用了中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讲授体育课的一些动作要领和原理的过程中,有些重点和难点的问题需要同学们重点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例如在讲解“前翻滚”这一动作时,可以问问同学们什么样的动作能够使得这一动作的完成更顺利?车辆的轮胎为什么都是圆的?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的方式使得同学们自发的思考,并且在这种思考中逐渐的领悟到“前翻滚”的动作要领,相信通过这要的教学方式的掌握,知识在脑海里也会有更加牢固的映像。
启发式教学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篇5
衡阳市雁峰区飞雁学校
黄小青
摘 要:书法教学中应多启发学生的灵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书法融到绘画中去,让学生在学书法中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书法教学 启发 灵感 想象
在多年的书画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绘画最感兴趣,他们可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随心所欲地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心声,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来,这时他们画起来很兴奋,很愉快,也很乐意去画,但换成学生去学书法,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刚开始觉得学书法很有新鲜感,过了一段时间兴趣就大减了,怎样让学生学习书法既轻松愉快,自己又愿意去学呢?我觉得在书法教学中同样应多启发学生的灵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书法融到绘画中去,让学生在学书法中同样得到美的享受。
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字的艺术性。
中国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品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最古老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不但中国如此,埃及也是如此,古代的象形文字同简单的画没有两样,最初无所谓文字和图画的分别,后来人事日繁,文化渐进,文字与绘画及分道扬镳。文字由繁而简,逐渐向符号方面转化,到后来,全变成符号,与原来的形体无关,书与画虽然向两极分化,但在中国因为一切工具材料,如笔墨纸张,书画都是相同的,所以才有书画同源之谓。让学生从各种艺术中去感觉书法的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书法不单纯是写字,而是有思想的,有意识的去写,如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作品的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以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汨汨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出来,不但能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
书法是最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其创作的可塑性已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门类,书法创作是技法、情感、素养的混合体,是书家的思想、意趣、情操等方面的表现,在学生的书法教学中把书法融到绘画的象形中,可以说又是一幅好的书画创作作品了,中国文字的最初由来,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我们教学生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教学,又可以把书法教学运用到象形的艺术中去。书法属造型艺术,它的造型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书画同源是同源于生活,没有大千世界,谈何书法之美?美从何来?绘画从生活中的摄取重于形,书法从生活中的摄取侧重于神,所谓形神兼备者,形为神之载体也,书法要在造型上,章法上破一下***惯,借
鉴一下绘画的造型方法和构图原理,无疑是有好处的,郑板桥所谓“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又以画之关纽透于书”。正是他用了毕生精力刻意追求书画融合的总结。他还有一首《题画》云:“山谷字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默间,萧疏各有凌云意。”书画的相互借鉴古已有之。诗书画一体,是完美的东方艺术形式,一幅出色的绘画作品配上精妙的题款,人人都说书画合壁。
怎样把书法教学融入绘画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灵性。画家毕加索从非洲木雕中得到灵感,法国神象派画家,从日本浮士绘中体察到了东方传统艺术的奥妙,张大千在当时荒无人烟的敦煌临摹研究历代壁画数年,齐白石积数十年的诗书人类思想活动中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性精神现象,它产生于艺术的构思过程,是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创作欲望在形象上的体现。①给学生创造一种美感的突发性。现实生活中,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触景生情,霎时茅塞顿开。在产生的效果上说,是指它的意想不到要善于捕捉这“突如其来”的灵感火花。②书法学习中灵感的偶然性,灵感受某一现象的启迪一触迸发,一闪即逝,难于捉摸,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有时,几种平时完全无法结合在一起的事物,在灵感出现的那一瞬间,全结合起来了,使学书者激情顿生。③学书中灵感的独创性。艺术最可贵之处在于创造。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警告说:“我们不能总是领着学生走,必须使他自己学会分析作品,能对作品正确地进行评价。到了那个时候,假如有某种恶劣的作品偶然落入他的手中,那他没有什么了不得,他将会抵御这种恶劣作品的有害影响。”古今书法家的“神来之笔”都说明了灵感独创性的奇特的功效。而正是如此,灵感才能成为千年不败、万年不衰的艺术智慧之花,因此,要善于追击,捕捉创作中闪现的灵感,力求在每一幅作品中,体现一种新的面貌。
把书法教学融入绘画教学,还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生从象形字教起,如“日”字可以象形太阳,可以画出太阳形状等等。字除了象形,还要充分地想象,每个字就好比是一个活人,整个章法就好比是许多人组成生动的一支队伍,如《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九”字,想象成一匹口渴的马看见前面有一口井,马上跑去喝水的情景,等等字。
学生学书法时,根据各人的性格临摹不同的字帖,每种字帖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象是南方婷婷玉痒痒的姑娘,整个看起来比较秀气,欧书风格劲险刻历,好似刀枪剑戟,即外柔内刚。颜真卿的《勤礼碑》则象北方男子汉粗旷,在形态上浑厚沉着,雍容大方,欧阳修也曾说“颜书结体吸取了欧字的紧密与颜字的纵势,形成自己独特的遒媚劲健的新貌。”欧书劲健其势紧,柳书劲健其势松,《评书帖》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特点,人们也把它们形容或文静、或狂野、或疯颠(特别是有些行草书)。书法在用笔上也如古人所付的,“折钗股”、“屋漏痕”、“印印泥”、“锥画沙”等法,正是书法上中锋,藏锋的具体表现。让学生了解这些书法里的一些特点,结合这些特点,通过想象,学习书法就变得很生动有趣了,而且很容易理解,把字想象成一幅画面,优秀的书法作品不应该只是让观者看到了
什么,而是要让观者感觉到了什么,是飞鸟出林还是骛蛇入草,是丝路花雨的舞姿还是迪斯科的节奏,这种观者对书法作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联想,即是一种特殊四维空间的体验。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我国古代的一位理论家说过:春的精神写不出,就用草木来写,用实在的郁郁郁葱葱的草木传达春的气息,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要善于联想敢于想象,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音乐、录像、幻灯、儿歌、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思维灵活而新奇,从而自觉地进入审美体验状态。如音乐在书法教学中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本来就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书法是用不同的粗细、快慢、强弱线条来随着不同节奏、强弱的音乐而变化的,即表演时的书写过程也是笔走墨晕的动感,也是一首动听的音乐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书法家勤奋练字的动人故事,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兴趣,还可以在写字时利用一些故事来启发引导,加深学生的想象,如写“默”字,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唐伯虎卖画》的故事,唐伯虎出一幅上面仅仅画着一只黑狗的水墨画,对围观的人说,这是一幅字谜画,谁猜中了,我就把这幅画送给他。可是过了很久都无人猜中,突然,人群中走出一位少年学生,他说“我猜中了”,说完就一声不响地把画取走了。唐伯虎望着少年学生的背影哈哈一笑,说:“多聪明的小家伙!”大家不仅很快地领悟到字谜画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十分自然地凭借着故事提供的翅膀,沿着故事导向想象开了,有一学生想到了“三头六臂”的画面,(众字),还有“鸟儿张嘴正在啼叫”的画面(“鸣” 字),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学生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地进行想象和体验,在写“工”字,就可想到“一桥飞架南北”,“心”字想到“君看一叶舟,出没**里”。“会”字想到“白云深处有人家”。“画”字想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慧”字想到“远树两行山倒映,轻舟一叶一水横流。”这些字谜画,运用到书法中是一幅很优美的画中书法。
多年来,在书法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出了大批书法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喜好,有些学生写楷书、欧体、颜体、柳体还有一些隶书,《曹全碑》、《张迁碑》。能在全国省市书画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每年在全国《双龙杯》书画比赛中,获金、银、铜各种奖项,如2009年周杰、曾文芳分别获金奖,周雯、刘璐分别获银奖,黄瑶、吴柳琪等同学获铜奖,2009年参加市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中,周杰获一等奖,曾文芳、周雯、刘璐分别获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字风气的形成。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 篇6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启与发的辨证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教师就要启而得法。借用我国近代的伟大教育家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深刻批判背景下产生的,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了一些不足。
1、误区之一——结果启发式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果启发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个特定的问题,教师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正确答案,而学生头脑中还没有,于是教师就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千方百计的把正确答案问出来,便自以为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结果启发式”忽略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重要因素,虽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势必造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往往会产生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提问他就会答,离开教师提问他就不会答。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深入,最终引导至正确结论。但这种方式势必造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如果遇到较复杂的问题,一旦离开了教师的提问,学生往往就不知从何处入手了。
2、误区之二——“提问”即是启发
启发式教学法发展至今,仍有一些教师只将其简单理解为提问,不管问题简单与否,课堂提问是每节课的惯例,盲目的认为“提问”才是真正的启发。其实,这种情形也可归入结果启发式教学法的大范畴,在此将之细化了。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个“启发式教学法”的例子,讲的是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啊?”提问甲同学,甲回答:“分为六段”,语文老师摇摇头,“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乙同学说:“分四段”,老师仍摇头,这时大家一起回答:“分五段”,老师高兴了,“完全正确”,心想:启发式教学法真是好用啊!看到例子中的语文教师自以为是的“启发式教学法”,我们未免觉得荒唐可笑,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这样的事例确实存在着。
3、误区之三——“少讲多练”
有许多人把启发式教学法理解为“少讲多练”,甚至有很多教师每堂课都按一定的时间比例来划分“讲”与“练”。
如果这一堂课是教师讲到底,没有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就认为这是“满堂灌”。是不是“灌”,客观的说,衡量的标准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能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出一个问题思维情境,即使一堂课讲满四十五分钟,也是好的方法;反之,只灌了二十分钟,后面做了二十五分钟的练习,那也是形式上的练,不过是灌的延续罢了。[4]
三、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几个关键
1、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随着学习层次的深入而获得的。学生利用他原有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与新的知识进行相互作用,或者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知识,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首先,教师必须把自己放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讲授系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一个好的教学结构是把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过程结合起来考虑而后形成的。教师毫不费力的觉察出来的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探索这个领域的学生来说,却可能是十分隐晦的。“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是没有兴趣和不被同化的”。[5]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站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教学。
其次,教师站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教学,不能抱住教材的顺序一成不改。因为教材的顺序主要是按照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来阐述问题的,他与初学者从事物外部入手,由近到远,由表及里探索知识的顺序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突出教材重点、难点的同时,将教材及其它有关知识熔为一炉,采用新颖的编排体系,运用多样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因此,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站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教学序列,要求教师既要考虑初学者的现有程度,接受知识的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又要考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期造成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所学知识之间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才能维持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教学结构。
2、分析学生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化的过程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有了透彻的分析,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落差,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设置平台,使新、旧知识之间成阶梯式梯度,这样便分解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难度。对学生来讲,分步式训练更易于掌握;对教师来讲,也更易于引导。就像跳水运动员训练跳水,起跳、腾空、翻腾、入水,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但是如果教练示范了这个完整的动作,立即让运动员去做,他做不了。只有把这个完整的动作分开来,怎么踏跳,怎么腾空,怎么翻腾,怎么入水,一个一个的训练,最后再连贯起来训练,运动员才容易掌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地基没有打好,建个空中楼阁,即使能办到,也只是一个空架子,毫无实际意义。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三言两语直接向学生介绍概念,然后立即让学生运用概念解答数学问题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这事实上是在学生没有真正获得概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运用概念。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富有成效的。[6]而反过来,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理解概念,那么运用概念就容易多了。
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梯度”的把握,分阶段对学生加以训练,最后再连贯起来。在每一个小的阶段,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巧设疑难,恰当引导。“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另外,设置悬念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7]最后,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专门的机会进行知识“组装”,即综合训练。这一阶段是由教师启发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4、少精多博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要让学生获得一桶水,教师只需直接给予学生一杯水。这就是少精与多博的辨证关系。
任何一门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许多门知识相联系的。教师要向学生传播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本身必须掌握与这门学科知识有关的其它若干知识。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学记》中有“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懂几分,讲几分,没有足够的储备知识,就不能从多方面启发学生。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往往才尽词穷,无法应付。所以,教师必须努力进修,扩大知识面,特别要注意汲取当代有关科学的新观点、新材料。备课时,对于某个问题的教学,必须掌握大量的丰富的有关材料。教师知识渊博,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的理想,发展学生的智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恨不得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以为在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不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学生并不能全部接受。只有少精,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学去获得多博的知识;只有少精,才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问题,不致被过重的教学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应当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去创造。因此,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多一些,教师教学时,就要教得少一些,但要教得好一些。
5、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而要启发学生反思其思考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加以即时的有针对性的校正,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同时,对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倾向,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四、结论
现代与未来的教育,是寻求知情意、真善美完满人格的发展,培育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这不仅是真善美合一的完满人格的本质规定,也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客观要求。因此,着眼于和着力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统一,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协调互补,成为现代乃至未来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模式。启发式教学所树立起来的理性的、人本的、民主的、主体性的教育精神,反映了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规律,因而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愈发昭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的真理性,它的教育精神成为现代教育乃至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
启发式教学模式
1.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基本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它作用于各个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哪里有教学,哪里就有启发式模式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自古以来各国、各个时代的数学教育实践证明的基本教学模式。简要地说,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原则,它是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模式之一。
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提出某一个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它,并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即知识与思想方法);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与前述问题有关的问题,进一步引导,逐步解决,从而形成整体经验。
2.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好学生,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预先评价的方法将学生从事发现时所需要的知识在其脑子里组织起来,并使学生按引导的方向进行脑力活动和思维操作。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时有不同的启发方式: ①归纳启发式
归纳启发式是以归纳过程为支配地位的一种启发方式,其显著特点是从具体到概括或者是从特殊到一般。在归纳启发作用下,学习者运用直观法(和一些逻辑方法)把他所观察到的一些具体事例、有关条件、技巧或者解题方法的共同性质加以概括,形成新知。
归纳启发式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如概念、原理、公式、法则都可以通过若干个具体例子来启发发现。在运用归纳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当确实让学生得到所有必要的具体情况,使他们能有所发现并进行恰当的概括,应当给每个概括提供多个不同的例子,使这种概括得到充分说明。并且,为了避免不恰当的概括,还应有反面的例子。
②演绎启发式
演绎启发式是以演绎过程为支配地位的一种启发方式。其特点是从概括到具体或者是从一般到特殊。在演绎启发式的作用下,学习者运用逻辑方法(和一些直观方式)去构成一个以抽象概念和其他概括为基础的概括。
演绎启发式首先指明欲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自己的问题空间,然后运用预先评价方法确定学生是否具备进行演绎启发所必要的技能、知识、概念及原理,这可以通过全班讨论等方式进行,然后着手引导演绎。演绎启发式比较适合于从定义、公理和其他定理推导出新定理或组织新定理的证明,对学生要求也比较高,因为演绎需要运用数学逻辑和抽象概括。演绎启发比归纳启发需要更多的时间,更易于陷入困境,这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引导性问题或其他暗示)。
例如,讲过三角函数的定义后,可以演绎启发学生得到三角函数的关系。首先就应表明目的:寻找各三角函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若中间发现不了平方关系,教师可给予暗示,让学生注意关系式。
③类比启发式
类比启发式是借助类比思维进行启发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确定各种对象或者现象之间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相似为基础的。它既不是从概括到具体,也不是从具体到概括,而是从相似的一方到另一方,是从具体到具体,从特殊到特殊。
类比启发式是一种很重要的启发方式,它要求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引导出所要研究的数学对象的类比物(依据某类相似性),进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组织学生运用类比进行探索活动,引导他们寻找相似的现象、属性和性质,查明结构的相似性,进而进入类比推理,建立假设,并加以检验。可用于类比启发的内容很多,如分式的性质可由分数类比出来:
第一步启发:提供已知的类比结构。师问:(1);(2)。
这两个等式是怎样从左到右的?应用了什么性质?
生答:(略)第二步启发:发现未知的知识结构。
师问:在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中,我们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通分或约分,那么,在分式的运算中也需要通分或约分,分式有什么性质? 生答:(略)第三步启发:应用新的数学结构,进行思维同化。师问:(1);(2)。
这两个等式是怎样从左到右的?应用了什么性质?
生答:(略)。
同样地,等比数列的性质可由等差数列类比,立体几何中许多定理可由平面几何类比出来等。
④实验启发式
数学虽非实验科学,但观察和实验同样可以用来说明所研究的对象的某一数学性质或者对象本身,可以用来判断所研究的性质是否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和实验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1986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也提出“有必要去选择那些鼓励和促进实验方法的数学课题或领域”。的确,有些课题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是很有效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度量、拼补或旋转)。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实验研究问题,如探索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并且通过对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操作,进行数学的发现。
在运用实验启发式教学时,教师需做三项特殊活动:第一,布置或准备实验材料,若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应事先安排好学生按要求制作实验材料;第二,制定上课期间组织和使用的计划以及监督学生实验活动的计划;第三,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地操作。如有必要,可提供给学生如下活动程序:确定问题,决定准备做什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找出典型关系并进行概括:陈述你的收获;分析和评价你的方法和过程。
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度量直线和角,比较几何图形以及用纸构造和折叠出图形,发现平面几何中的许多定理。近年来,江苏常州教研室杨裕前等人在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中运用实验启发式进行教学,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不论采取何种启发方式,教师应当引导与协同学生把启发所得到的结果组织成一个可理解的、有用的结论,并通过应用把它与有关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到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而且应使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表现为启发式谈话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影响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当学生因启发而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开始把那种按“现成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工作看成是乏味和枯燥的事情。在课堂上或在做家庭作业时,一旦独立“发现”题目的某种解法,就会成为学生难以忘怀的时刻。如果某种作业,可以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方法,学生对这类作业的兴趣就会明显增长。
当然,我们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可能所需的教学时间较长,所以不可能在每节课上完全采用这一模式,而是结合教师讲授模式或其他复合模式来实现教学任务的。
讨论式教学法(资料)
什么是讨论法?
(1)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讨论法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何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进行只是何思想的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以求辨明是非、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知能力。
(3)讨论式教学法是和讲授式(或称演讲式)教学法相对应的概念。顾名思义,与讲授式(或称演讲式)教学法不同,讨论式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它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有学者指出,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指以讨论为基本教学方法的教学。[2]这是个较为简洁的定义。展开来说,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甚至包括进行适用于讨论式教学的教材的编撰),学生经过课前预习思考,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导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定总结,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教学流程:
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
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保证。因此,定题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在拟定这些问题的时候,基本遵循了下列几个原则:
1、具体性、准确性原则:好的讨论题首先必须表述准确,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所要讨论问题的核心。其次是具体,有代表性。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设计问题主要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具有讨论的价值,题目要源于基本教材,但要适当高于基本教材。
2、启发性原则。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并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
3、量力性原则。讨论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要选择那些难度适宜,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不同层次的讨论题要有不同的深度。在遵循量力性原则基础上的讨论,会使学生参与的面广,同时又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4、兴趣性原则。在选择讨论题的时候,要注意适当照顾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思想的交锋就会积极、主动。当然,鉴于宪法学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可能不是每次讨论都能够遵循到这个原则。但是实际上,和枯燥乏味的讲授式教学相比,学生对讨论本身就已经有足够的兴趣。
5、师生共同参与原则。在进行课堂讨论题的优化设计过程中,如果有可能,应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讨论题的设计,学生还可就讨论的时机、讨论题的表述、讨论的方式等提出建议。
讨论法的优缺点:
(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实现民主教学的有效途经。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发展包括持续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民主和讨论都隐含这样一些过程:奉献与索取,讲述与倾听,言语描述和亲身经历。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开阔视野,加强相互理解。讨论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因为只有同他人商量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增强民主的天性。
具体来说,可以把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心胸博大,多方听取和思考他人意见,并容易理解他人。因为,讨论所不可替代的优点就是给人们提供了开阔视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机会,讨论可以使我们暂时忘记自我,得到许多新的体验。
第二,讨论式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为讨论要求参与者思考问题时,既要变通又能应对突发事件。一些人害怕讨论,就是觉得自己很难应付针对他们的发言所提出的众多质疑。既然自己不可能把自己的想法构想得非常完美,使每个人对自己所讲的各个方面都非常满意,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自己讲的肯定会遭到别人的挑战,辩驳乃至否定,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尽快想出应对的点子,或用全新的观点来反击对方,正是这样才加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灵活性的思维恰恰是我们非常需要学生应有的学习品质。
第三,讨论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因为,在真正的合作中,人们会共同努力来互相帮助学习,并创造出一种比他们个人精力总和还要大的精神力量——竞争。有时候讨论是力求达到共识的,但这不可能轻易就能达到。共识并不是只要接受所有人的观点就可以了,它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争论及妥协。在某种程度上讲,达成共识的观点既超越了个人观点又融合了所有人的观点,事实上,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第四,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在一场讨论中,学生不仅要顾及其他人不同的观点,还要思考某个专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养成综合分析的习惯,从而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2)讨论式教学会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效率不能保证,并且对于一些问题,教师无法控制其总体流程,有些讨论流于形式,没有办法让学生行成新的见解。
思考问题:
讨论法适合应用于怎么样的课堂呢?
答:我觉得讨论法可以应用于任何的课堂中,因为两难问题等在任何的学科都会出现。
讨论法在中小学真实的应用情况如何呢?
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7
关键词:操作系统,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等。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计算机科学知识体系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以操作系统中的核心算法与成熟的设计思想为核心教学内容,具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特点。如何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对于操作系统这类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来说,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只是浮浅地被灌输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试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并且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分教学方法如下:
例一:在介绍操作系统的功能时,摈弃传统的一一列举,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而是采用一步一步引导的方法,先提问学生"计算机由哪两大部分构成?",学生会很轻松的回答"由硬件和软件",紧接着再问学生:"硬件由哪几部分构成?"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又问"这些相互独立的硬件和软件为什么能够有条不紊的工作?"学生这时候就会思考,在这样的情景下引出操作系统的功能,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而且永远也不会忘记。掌握了操作系统的功能后,紧接着引出这门课程组织的方法,即:按照操作系统的功能分别展开详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既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对这门课的整体架构有了清楚的认识。
例二:进程互斥是这门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部分。在学习用软件方法解决进程互斥时,在学习完第一种方法后,通过分析第一种方法的缺点,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种缺点,每个人都假设自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工程师,应如何改进第一种算法?按照这样的方法学生和容易就接受了四种方法,而且在教师的指引下也领悟到: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例三:在介绍"死锁"和"解除死锁"的概念和方法时,不正面直接提出,而是提问"现有一张纸和一支笔,有两个同学甲和乙都要完成用这支笔在这张纸上记笔记的任务,若此时甲拿起了笔然后申请纸,乙拿起了纸然后申请笔,请问甲和乙还能完成任务吗?",同学们都积极的思考着然后都回答说"甲要不到纸,乙要不到笔,都完成不了任务",这时老师再告诉同学们甲和乙的状态就是死锁状态,再介绍死锁的概念学生就很自然的接受了,而且学生还会举出好多生活中关于死锁的例子。老师再提问"如何让甲和乙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呢?",学生们此时想法很多,有的说"让甲抢乙的或者让乙抢甲的"、有的说"让甲先放下手里的笔,乙就能拿到笔完成任务了,然后把笔和纸给甲,甲也能完成任务了"……,老师高兴的告诉同学们已经成功的解除了死锁状态,让甲和乙都顺利完成任务了,这就是解除死锁的方法之一,进而教师再给同学们讲解其他的解除死锁的方法时就变得简单易学了。除了教师教授的方法,同学们还会自主思考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操作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由于受学时数限制,不能安排较多的实验学时。为了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数中保证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精心选择了实验内容和实验平台。本课程实验内容以Linux操作系统的案例分析为主。在理论教学中,操作系统各子系统的工作机理都是围绕Linux操作系统进行讲解和分析,然后在实验课中通过教师对Linux操作系统中进程间通信、处理机调度和存储管理等相关代码进行阅读和分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修改和实现代码,来进一步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有效地培养学了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总结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在操作系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现问题以及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好的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类似的教学实例还很多,笔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阶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积极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小丹等.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时华."启发式教学"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09 (29) , 512.
高中英语启发式教学的探讨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启发式 探讨
启发式教学是迎合新课改理念和时代与时俱进精神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得到更多教育者的认同与青睐,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将其渗透于高中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及实施原则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可归纳如下: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任务、教学规律、学生兴趣、认知、学习规律、个性差异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以高超的教学技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活化学生思维、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求知,继而达到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高中英语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悬疑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认知、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设置难易适中、启发诱导性强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达到以导促思,导学结合的目的。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 2 sports events中“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各种“sports”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Are you familiar with these sports? What do you think of first when you see pictures like these?”这样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热情,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动力。提问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探索时间,也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学习。
2.激发情感“共鸣”,启迪学生智慧
强烈的情感共鸣是促进启发式教师高效推进的必备因素,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能激发学生“共鸣感”的启发式情境。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创设能唤起学生对已知知识共鸣的情境。从已知知识切入,推进启发式教学,是当下运用较为普遍的启发途径。由于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较为熟悉,陌生感相对较小,运用已知知识获取情感共鸣,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语法知识“定语从句”的讲解中,可以用大家都相当熟知的句子作为讲解案例,或者直接从已学课文摘录定语从句唤起学生的已知“共鸣”,切忌用语法教材中生硬、陌生的例句加大学生的陌生感,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可以用“She has a brother whose name I can, t remember.”这样的常见句子分析结构,启发学生从已知中获取新知。二是通过对比新知和已知的不同,从差距切入,诱导学生思考,促使主动学习。新知识有时未必是全新的,其与学生已知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但又有差异。合理利用这些差异,从差异中启发学生也很重要。
3.善于点拨与纠错,活跃学生思维
在高中英语启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巧于点拨,在学生遭遇思考盲症时,“一语惊醒梦中人”,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点拨和引导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进行适当的、恰到好处的点拨与引导,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转变思维路径,突破英语学习困境。当然,并不是在所有困难时都适合点拨,如果学生陷入浅层次困境,但经过努力可以自我化解的便不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师只需稍加鼓励便可。除了点拨之外,教师也要做到帮助学生纠错,时期从纠错中受到启发,继而提升英语学习效率。英语学习具有琐碎性与复杂性,学生的在学习时难免错误百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纠错,引起学生警惕心理。例如,在“非谓语从句”语法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常犯的错误归结到一起,克服学生“明知故犯”的毛病。例如,在将“Her being out of work was unexpected.”转化为that从句时学生常出错,教师要作为重点一遍遍讲解,达到高效纠错目的。
4.开设英语第二课堂,启发学以致用
开设英语第二课堂,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是践行启发式教学的另一高效手段,需要教师强化重视。英语是一门应用性语言,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广阔语言交流与实践平台,使学生意识到英语科目重要性。开设第二课堂,增强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英语课堂延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可以组织一定的实践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英语交际能力。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县级、市级或升级的英语演讲或朗诵比赛,鼓励学生敢说、敢练,敢于展示自我,在自我表现中增强自信,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三是组织学生在全校或者去邻校公演英语话剧,使学生获取学习主动权。四是为学生推荐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外阅读活动。以上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口语表达与英语应变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它更加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推动个性发展,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高度结合,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红. 启发式教学营造活力英语课堂[J]. 中学生英语,2015(16):16-17.
[2] 何桂芳. 浅谈高中英语课堂启发式教学的探究[J]. 海外英语,2012(0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