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

2024-10-19

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精选9篇)

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 篇1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启发观同根异枝, 既是教学实践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还作为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想, 值得被大量付诸实践。幼儿阶段, 学生的认知能力变化大, 身心发展方面主要是形成最初形态的“自我”与“自主”的观念, 这一时期个体的心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是其他情感产生以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方法必须多考虑实际教育对象的客观情况, 把握规律, 合理教学, 使幼儿学生科学合理的教育环境中完成教育目的。

一、用启发式综合教育的角度来审视当前幼儿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启发式教学理念是根据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的原理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使幼儿掌握浅显易懂的学科知识, 同时培养幼儿具有一定启发式学习思维为目的的幼儿教学理念。幼儿启发式教学理念着眼于幼儿启发式学习思维的培养。综合国内外的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表明:在学前阶段, 幼儿学生的学习以体验式为主, 主要表现在他的生活乃至学习是诗性的、游戏的、梦想的、艺术的、好奇的、探索的, 他的生活乃至学习主要是本能的和无意识的。据此实质来看, 目前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未免显得过于小学化、成人化甚至学术化, 不适宜采用专门的启发训练, 而主要应采用渗透的方式在幼儿喜爱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进行。

幼儿音乐教学模式日益固化我国最近几十年的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呈现的封闭僵化的特征, 直接说明当前教学实践的固化现象。普遍的做法是施教者围绕目标, 按照常规路线, 开展和进行教学活动。如此“规范”的教育活动, “通过对生命体的完全、绝对控制, 生命体丧失了一个基本质量——自由。”正如都杜威的观点“把具有天生的某些特质的儿童, 硬化教育成为依附、屈从儿童本身不能理解又毫无兴趣的远大目标, 无疑是折磨。”

二、如何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渗透启发式综合教育

启发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启发式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但是仅仅把启发作为手段, 方便教学过程更好地“注入”而已, 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无疑是有害的。启发式教学应然将启发作为方法、手段的统一, 综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还要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过程上摈弃“注入”。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 着眼于引导幼儿阶段的儿童爱学、指导其会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启发观同根异枝, 既是教学实践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还作为一种符合幼儿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想, 值得被大量付诸实践。

(一) “双基”是启发式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学内容中, 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简称为“双基”。传统启发观点的合理因素在于反对注入式教育中将“双基”强行注入和灌输的做法, 这一点对于深受应试教育危害的音乐教育来说尤为重要的。从音乐学的角度看待音乐教学过程, 它是师生共同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是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倘若充斥着来自反复机械性的训练得到的“双基”内容, 幼儿阶段就只剩下越来越讨厌音乐学习的“音乐天才”。如在律动教学中, 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为童谣配以怎样不同的节奏。幼儿要完成这项颇富于挑战的任务, 必须要能聆听童谣的速度, 内心有带入感, 其次清楚童谣中稳定的节拍也是重要的。具备“双基”内容是顺利完成任务, 培养启发式思维能力的基础。但是规避“灌输”, 强调“渗透”, 尊重幼儿智力发展倾向和实际操作能力出发确定教学要求, 才是学习本该呈现的状态。

(二) 启发式学习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学生本位核心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 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世界, 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启发式教学在艺术实践中扮演重要地位。它的实现途径是师生处于协作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启发诱导;学生能展开积极能动的活动, 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其中必须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位核心的理念认识。尽管幼儿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自身缺乏经验、技能较稚拙, 但其敢于想象、乐于创造的特点, 往往会令音乐创造让人颇感惊喜。因此,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铺设“思路”, 让处于本位的幼儿自己学会学习, 这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幼儿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开始的启蒙, 也是教育的中坚力量, 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遵循教必须通过学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制定符合幼儿特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 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 使知识的掌握与心理发展相统一。

摘要:幼儿时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 是形成独特思维方式的最佳时期, 是人的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 着眼于引导幼儿学生爱学、指导幼儿学生会学。作启发式教学思想与幼儿音乐教学改革的探讨, 以期引起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幼儿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许国樑.中学物理“启发式综合教学”实验[J].物理教师, 1986, 04:2-5.

[2]刘晓东.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04:16-20.

[3]王焕勋.使用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346.

[4]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 篇2

启发式教学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谈话问答、直观演示等主要方式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种容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的是“满堂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启发式教学法被公认为现代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常以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手段进行,很多教师又把这种教学方法变成了“满堂问”的形式。因此,这种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用得不好,反而对教学能起负面影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尤其如此。无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教师有鲜明的选择性。在现实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语文教师教得吃力,教学效果甚差,学生也厌学其所任教科目;有的语文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极佳,学生也爱学其所任教科目。捷克教育家、美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那只是老师的错误。”很多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也用了启发式,但是由于缺乏教学艺术,而没有教学艺术的课不能打动学生.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现代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愈来愈重视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讲究启发的艺术性。下面就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艺术和技巧作

些个人的初步探讨。

巧设问题情景 讲究提问技巧

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较为重要的还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进行设疑问难。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存疑、释疑、探究、创造的过程。教师应以疑促思、以疑导学、以疑激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置问题情景,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基础,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教学环境。何谓“巧”?即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在设置问题情景时,如何体现“巧”字呢?①巧就巧在时机恰当处:提问必须抓住时机,提问提在火候正到的关键之处,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诱导。教师要通过熟练的技巧和高超的手段,巧设“愤、悱”情景.开启学生思维,给学生以思维杠杆,设置思维焦点、使学生从己知顺利进入最近发展区。语文教师要做到时机不成熟,坚决不问。②巧就巧在难易适度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提问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特别要讲究层次性,问题的广度、深难度都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摘到“桃子”,尝到成功的喜悦。问题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没有一定的思维坡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里有个要处理好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在一个教学班里,学生实际各有差别。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沉入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了解得非常清楚。这样所提问题才能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在课中,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经过努力能够尝到“桃子”的喜悦滋味。③巧就巧在避直就曲处。语文教学中对有些知识设疑可采用直问〔直接问〕的方式.如关于文学常识部分、文体知识、语音、文字等可采用此方式,而多数知识点设疑宜用曲问的方式。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提问。这是一种拐弯抹角式的提问,讲究曲折艺术。这种类型的提问在于增强思维强度,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④巧就巧在环环相扣时。有时,为了解决一个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设置许多问题。但必须注意问题的连贯性,要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环环相扣。这种提问的艺术,像“剥笋”一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触及问题的本

质。

妙用教学语言 讲究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语言是语文学科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工具.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媒介、是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参照。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性的持质,运用得好会产生无穷的魅力。形象生动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的思维与教师同步,他们会积极思考教师所问。亲切幽默的语言、还可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为启发诱导学生创造一

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态势语是另一种教学语言、它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等表情达意、让人明了其义。若运用得当,也会起到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范进中举》末尾写胡屠户假意推辞范进所送银两的情节,文章对胡进行了动作描写。学到这里,教师可将人物“(紧紧)攥”、“(缓缓)舒”、“(赶紧)缩”的动作表现出来,并配以讽刺性的教学语言和滑稽的表情,启发学生感受胡的虚伪、贪婪及文学语言的讽刺效果,引导学生领会动作描写对塑

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善用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 篇3

【关键词】音乐欣赏;启发性教学;心灵认知

1.绪论

音乐欣赏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昏昏沉沉的,对所学作品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出现上述情形的原因比较复杂,有音乐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有家庭、社会等欢饮,如果从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愿望没有达到平衡,所教不是所学。

2.高中音乐欣赏追求心灵的认知

教学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也没有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所教授的不是学生所能接受的或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怎样去理解音乐欣赏?是挺还是想?音乐作为心灵的语言,是音乐家通过现实生活而发出的感受,并用音乐元以内传递给人们,欣赏其实是在听的过程中获得的对音乐作品的心灵认知。因此名教师应该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没通过强烈的音乐形象感染,使学生完全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去,在共鸣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音乐的情绪里里陶冶自己,沁入学生的心里深处,让学生用心灵从音乐中领悟喜、怒、哀、乐等情绪,学会用“耳”,用“心”,用“感情”去欣赏音乐,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所作的第九交响曲最后乐章《欢乐颂》向全人类发出了“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召唤,充分体现了音乐家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听来令人振奋,撼人肺腑。因此,教育学生要学习音乐家宽广的胸怀和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音乐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

细细欣赏,认真体会,使其内心情感倾注到作曲家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去与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在高雅音乐的艺术熏陶下,身心愉悦,灵魂升华。从而不断提高情商水平没、培养高尚情操。

3.以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问题”是课堂起点,也是教学主线,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能只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教学的形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惊奇和疑问的开始,因此精心设计每一步提问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不要提一些简单的、带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喜欢”“不喜欢”等。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练。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考虑问题的难易,讲“定论”的讲述形式,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3.1要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挑战,就像树上的桃子,要跳起来才能摘到

课例1、讨论音乐的社会功能时教师提问:快餐店里一般以什么音乐作为背景?有的同学说节奏快的,有的同学说节奏比较抒情的,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调查了一批快餐店,结果发现经营较为成功的快餐店都是以比较快节奏的音乐做背景;生意一般的点对音乐背景没有特殊 的要求。这说明什么呢?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节奏快的音乐背景下,人们进食的速度受音乐节奏的影响,要比平时快一些,吃完就走,客流量大,老板无形中靠音乐转了大钱,不善于经营的老板可能还没意识到背景音乐的重要性。

此课,通过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用于探索的空间,在调查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让学生自主、独立、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很受学生欢迎,应征了一个道理“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予渔”,在这个过程中跳跃和摘桃子带来的体验是深刻的。他比教师硬往学生手中塞桃子要有趣的多,而靠自己努力挣来的东西总要珍惜解,这样获得知识技能不容易遗忘。所以,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大大高于教师的直观教学,即使探索失败了,也不要紧,吃一堑长一智,可以另找学习方法,继续研究。

3.2要掌握提问的时机,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

儿欲言而不能”时提问。更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最后才能“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还有一个必须引起关注的是,教师不仅要准备正确的答案,更要估计到学生提出的若干答案。教师评价必须建立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敢于质疑,勇敢地说“不”,在自主、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问题”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课堂问题生成于教学求索链的各个环节,教师无论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模式,体现那种教学理念,都离不开提问和学生沟通对话。用好了,课堂教学就鲜活起来。所以“问题”是音乐教学的催化剂,他和课堂教学时相辅相成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从细微做起,从我做起,研究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用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撞击学生的心灵火花,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高中音乐教师,教师本身的素质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不仅要具备音乐专业知识,必须朝着综合的教育素质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要有掌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有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教育行为的魄力;要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智力;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实践中,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地学会唱歌、器乐、律动、欣赏和创作。

参考文献:

[1]揭颖珺.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创新思路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32);

[2]张悦心.音乐欣赏课教学的革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袁翠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J].考试周刊,2014(99);

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 篇4

一、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表达情感、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的艺术。先秦时期,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论著《乐记·乐本篇》中讲“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 也说明了这一点。

《音乐鉴赏》不能单纯地只注重聆听、只播放音像资料就万事大吉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感染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在教学中把音乐的美育思想贯穿其中, 使学生完成对美的感受与欣赏后作出鉴赏与评价, 通过音乐的艺术熏陶培养美的感情与情操, 进而形成和发展审美的精神世界, 这是美育教育的任务。因此, 选择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作品的分析, 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表现风格等, 引发思想感情上的共鸣;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要使学生在美的旋律、美的意境中, 提高对美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视听, 逐渐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至关重要, 通过引导、分析、讲解、提高来培养学生在美的旋律和意境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逐步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真正懂得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真、善、美。

古琴是一件大家并不十分熟悉的乐器, 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它。然而, 这却是在孔子时期便已盛行的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 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位居“琴、棋、书、画”之首。关于古琴有着各种传说: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以一首《凤求凰》追求才女卓文君, 被传为佳话;诸葛亮空城弹琴退数万雄兵, 又展示了古琴的另一种力量。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 要达到这样的意境, 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只有通过对古琴知识的介绍以及作品的欣赏, 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古琴音乐的魅力, 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提高审美情趣。

二、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孔子办学以培养“君子”为宗旨, 他说:“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 其整个教育内容就是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混合物, 使学生通过学习知识, 从说话到行为、从意识到作风, 都渐渐形成君子风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是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 德育渗透功能是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 其中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 易于展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音乐教材中内容大多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 树立远大理想, 继承革命传统, 尊敬师长, 互相友爱等, 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当牢固树立德育意识, 以教材为内容, 以课堂为阵地, 认真钻研、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 抒发美好的感情, 让学生在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鉴赏》不仅要使学生了解音乐常识, 学会欣赏音乐作品, 更要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 感受和传达真、善、美的真谛, 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 心灵得到净化。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广泛地接触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中外音乐作品, 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讲解和对世界各国优秀作曲家及时代背景介绍, 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和启发,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逐步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例如, 声乐作品《松花江上》是张寒晖于1936年11月创作的, 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 由于亲眼目睹了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 流亡关内, 耳边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 于是谱写出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 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 唱出悲愤交加的声音。类似的作品都有着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应就其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给学生作以介绍,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 教师具有的素质、教育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素质、治学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要具备多元素养和多元文化知识:一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熟悉所教学科, 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不断以新的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二是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大学生精力充沛, 求知欲强、视野开阔, 新的想法和问题也越来越多, 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学的发展显现出不断综合和相互渗透的趋势, 科学知识本身是相互联系的。素质教育实践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所以, 教师应当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努力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这样才能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提供源泉。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现代教育更是要求教师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 以自身严谨而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举止, 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因此, 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创设愉快、新颖、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通过引发学生的情感活动, 来实现教育的目标, 这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能力之一, 也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鉴赏》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面对的学生多、范围广, 通过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 触及学生的灵魂, 使学生的心灵发生莫大的变化, 进而使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一作用是不可限量的。因此, 我们应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 使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为开创公共艺术教育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包含许多符合教学规律的、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的合理因素。《音乐鉴赏》课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教学体会出发, 浅谈孔子“乐教”思想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启发, 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关键词:“乐教”思想,公共艺术教育,《音乐鉴赏》

参考文献

[1]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 2006.

[2]褚斌杰.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 篇5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很多。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体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小学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小学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0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我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你知道灰尘有哪些危害吗?(用文中文字回答)

②你了解灰尘多少?知道它的特点吗?(概括回答)

③灰尘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又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呢?(答: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将是湿漉漉,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将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④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体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6

一、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启发式教学是处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原本闭塞的思维活跃起来,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启”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一般认为,能够主动提问的学生,思维较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求知欲旺盛、学习效率高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应是解决数学教学的关键。

1、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材料愈新奇愈有挑战性,那么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就愈强。如教学小数性质时,老师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反1、10、100用等号连起来。开始学生感到奇怪,这怎么可能呢?接着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只要在1的后面加2个0,10的后面加一个0就相等了。”有的说:“在1的后面加‘米’,10的后面加上‘分米’,100的后面加上‘厘米’,三个数就相等了,”经过一段思考后,有的学生就提出:“只要在10和100的‘1’后面加上小数点,这三个数就相等了。”这样,小数性质的讨论就自然而然展开了。

2、鼓励猜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奇特的、大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鼓励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猜想概念的本质特征,猜想数学公式的推导,猜想解题方法的种类,猜想他人的思维方式等等,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学习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支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操作,去小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我们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2、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凑,学生可以拼成一个平等四边形,且发现,它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它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由此悟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通过操作,学生身临其境,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理解深刻。

3、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教师可以不直接讲解概念、性质、公式等知识,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小结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以便教师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问题。

三、注重“扶、引、放”?三个阶段

学生在学会主动获取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领会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学会学习”的发展阶段,启发式教学由此概括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扶、引、放” 三个阶段,在培养进程上,要按照适度的要求,编制能力训练序列,采用单一性能力和综合性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结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合理地进行聚合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在聚合中发散,在发散中聚合,这样能有效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1、求异思维能力训练。一般从多方面入手,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训练聚合思维。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要学生量这样的一个角“∧”,有的学生理角器转动一下量,有的把纸转一下,使角转动到了容易测量的位置,甚至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非0度线来度量。然后,老师对这几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说明在生活中,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性的训练。

2、超前思维能力训练。这是引导学生从旧知识生长出新知识。通常是让学生先学先做,从中发现技巧,所以它是一种发现式的探索性学习。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给学生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通过自己倒沙、倒水的实验,发现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学生自己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习乐趣,并能在乐趣中进一步认识到數学是有用的,可以用数学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灵活使用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

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 篇7

舞蹈是一门具有特殊情感表现力的艺术, 它利用人类的灵活的肢体动作来进行不同的情感表达。在当今这个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社会中, 舞蹈既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喧嚣情绪、建立自信的一种渠道。因此, 无论是抱以成才希望还是作为一种气质的熏陶, 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少年宫或者专业的舞蹈队来学习舞蹈。笔者作为少年宫的舞蹈教师不仅希望学生能在儿童时期形成良好的艺术气质更加期盼此时的舞蹈学习能为树立更多学生从事舞蹈事业坚定的心。下面笔者就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为切入点来分析如何利用音乐呈现出舞蹈之美。

一、音乐与舞蹈之辩证关系与音乐启发性作用之分析

众所周知, 舞蹈是通过形式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的。一个拥有优秀生命力的舞者必定也是一位具有乐感的表演者。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与和声不仅是在音乐领域内表达着人类情感更加可以通过肢体、身段与动作而结合的舞蹈来表达内在的感情。因此, 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 舞蹈与音乐是最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说是触类旁通的。笔者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一支没有音乐的舞蹈往往会略显生涩与枯燥, 具有生动表现力的舞蹈应该是准确的音乐节奏与较为精准的肢体动作的结合引发的情感宣泄。因此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作用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二、如何在舞蹈教学用利用音乐增加“舞感”之途径解析

1、音乐贯穿于舞蹈教学始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对于少年宫的舞蹈学习班来说, 舞蹈的教学除了要奠定扎实的肢体基本功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形成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没有音乐伴奏下的舞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现出人类的情感, 但这也需要多年的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持久训练。在初级舞蹈的教学中, 将音乐贯穿与教学始终则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舞蹈音乐单独作为授课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讲解。比如说我在教授形体舞时, 因为形体舞的动作通常具有一定的含义是舞蹈感觉与肢体语言的结合。我就结合着形体舞的综合性特点给学生辅助的播放芭蕾音乐、民族舞音乐和现代舞音乐, 让不同的音乐给学生创造出不同的舞蹈环境, 学生的形体塑造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舒缓时而奔放, 这就是肢体与舞蹈的配合。

2、借助音乐对舞蹈教学环境进行渲染升华学生舞蹈感知力

舞蹈的教学对环境因素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有良好的硬件环境外舞蹈的音乐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旋律优美的音乐舞步更加平和与舒缓而旋律豪迈奔放的音乐则令舞步更加钢硬、坚实。因此, 不同的音乐表现着不同的情绪, 不同的舞蹈也回应的不同的音乐。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搭建一个音乐平台, 一个音乐氛围。比如说我在教学中就将音乐大声的放出来,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自主的跳出不同的舞步, 我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出一批机械的舞蹈家而是令学生更加自由的感受舞蹈。

3、舞蹈节奏与音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肢体表现力

不可否认, 在舞蹈的学习中基本步伐与舞蹈动作的学习是什么的辛苦与枯燥的并且单靠教师示范一些基础动作也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将动作的教学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则更避免学生失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在训练学生“转”这个动作时, 我就将该动作搭配音乐中的后十六音符来进行, 后十六音符包括一个八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 重音、长音加短音的结合令动作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4、美感与乐感相结合提升学生舞蹈综合能力

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 舞蹈更加强调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与姿态美的结合, 良好的乐感可以帮助舞蹈美的激发。从训练学生舞蹈的舞韵的角度来说, 动作的快慢、肢体用力的时间与火候、舞步的节奏乃至的呼吸、精细的举手头足都可以利用音乐中的节奏感进行训练。比如说名曲春江花月夜, 无论是古筝还是琵琶的演奏都可以令听者感受到闻花、照影、鸟鸣与飞翔之感, 利用这些来也可以提高我们舞蹈的美感。乐感与美感相结合才能成就一只有灵魂的舞蹈。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这个文化与艺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舞蹈的学习以不单单是锻炼和欣赏更是一种陶冶情操、进行自我修养的方式。在舞蹈的教育上现阶段也存在着例如重视舞蹈表演, 轻视舞蹈内涵教育;重视舞蹈技巧教学, 轻视文化理论学习等诸多的问。因此, 作为舞蹈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提高整个中国舞蹈的教学水平, 这也必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需要师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摘要:舞蹈离不开音乐, 好的舞蹈可以生动的表达乐曲的内涵而音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舞蹈与音乐相互融合, 互为基础。本文就结合笔者多年的舞蹈教学经验, 从分析音乐与舞蹈的辩证关系为起点来谈一谈如何利用音乐激发学生舞感。

关键词: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乐感,舞韵

参考文献

[1]、赵文波.现代化与舞蹈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 2010

[2]、曹万顺.试谈舞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辽宁教育研究, 2011

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 篇8

一、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唱歌教学需要用音乐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趣。首先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准、音色、力度等方面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 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 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基础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应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苦练熟记、点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 尽可能的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教一个章节, 演示一个章节, 就应让学生反复去练, 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 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 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 不要像“小鸟喂食, 一给一张”, 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 进步很慢。可从曲谱中选出有难度的乐句或乐段, 重点辅导。简易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 使学生在视唱中悟出道理, 激发独立视唱兴趣, 提高视谱能力。

二、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想象、独立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的不同, 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 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 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 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想象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世界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 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 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 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视唱、欣赏音乐, 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 而且, 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 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 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和启发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作品, 引导、启发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 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 利用学过的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 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音乐让学生聆听。当我们快乐时, 用高亢明快, 节奏活泼跳跃的声音来表现愉快的情绪;当我们忧伤时, 低沉阴暗, 节奏缓慢的声音表达我们伤感的情绪.通过聆听音乐, 使学生对音乐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如何把一首歌或是一首曲子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 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顺畅的声音、流露于心的感情等等, 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 教师应该开发利用周围环境, 教育资源, 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方式的小舞台, 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表现环境, 引导鼓励他们把对音乐感受表现出来, 培养其表现能力。使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能够得到发挥。

四、培养和启发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经常是先由教师讲述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结构、创作手法等, 然后再让学生听, 这样的欣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传授给了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 但远未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 相反因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因教师教学单调反而厌倦音乐欣赏课。进行音乐鉴赏活动时,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生兴趣、需要出发,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 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 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怀着探究兴趣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培养主体创新、探索精神为目的, 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质、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 扩大音乐视野, 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 还可结合听音练习,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 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钢琴或是风琴的用高、中、低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 让学生欣赏各音区弹奏出的效果, 将学生带入音乐氛围,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 投其所好, 学生喜欢, 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 篇9

关键词:数学 启发 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當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上一篇:堵漏技术下一篇:高职教育产业化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