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2024-11-29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篇1

1.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 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 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 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 “不求个个升学, 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 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 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 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2.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 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后来, 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 也吸取朱熹的注释, 就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 “启发”主指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 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 《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意思是, 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 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 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 “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为导而牵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第一, 教师扶着学生走路, 不肯放手, 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 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 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 不教点金之术, 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只能顺其意, 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 采取“大处导, 小处启”的策略, 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 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 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3.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应大力提倡, 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应全盘否定,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 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运用。其实, 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 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 尤其在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 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 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 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小, 理性知识少等原因, 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 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我坚信, 坚持启发式教学, 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摘要:教学思想史上, 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 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篇2

摘要:启发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的进展,在很多情况下是靠启发进行的。启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适时而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独立思考。本文列举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启发方法,谈点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启发性;模式

无论是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都是以四则运算和一些数量关系为基础,都需要从问题中抽象出数量的关系,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但是,在没有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前,我们的教学常常将它们割裂开来,只讲算术方法,没有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就慢慢地习惯了用算术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下,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思路就难以形成和畅通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发展探究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用教具展示,学生看,这对学生来说,思维和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没有主动参与探究的机会。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与动手操作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属于感性思维,对具体形象的认知比较感兴趣,而数学学习比较抽象,有很强的逻辑性,一味地进行记忆会让学生感到困难。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增加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形和数的关系,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在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中发展智力,手脑并用,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多发言表达,落实探究结果

思维是事物在大脑的抽象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来实现的。学生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呈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将学习的感性、观察、发现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等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建立自己的逻辑思路。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对学生探究理解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只有探究深入,理解深刻,才能表达准确无误。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发言。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积极性缺乏,更提不上探究思考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作发言的机会,例如,同桌之间提问,向教师和同学请教等,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和研究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代数的思维方式,来开启和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算术方法的学习中,应当适当渗透方程的思维方式。一是对方程意识的渗透。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如在算式“5+3”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种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未知数是可以与已知数一起参与列式,求括号里的数的过程,虽然没有出现等式、方程的名词,但学生已朦胧地感受到了方程的存在。二是对方程知识的整合。寻找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抓住学生个性化思维,以数量关系为载体,将学生的算术方法和方程的思维方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消除算术方法带来的干扰。通过这种多样化的独立思维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并理解数量关系,初步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化思维的发展,启发其中的创造性

既然讲逻辑思维,就不能不谈创造性思维。因为逻辑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启发创造性思维。否则,这种所谓的逻辑思维,实际上只是纯粹的机械思维,没有活力,呆板固执。所以,我们要谈如何培养逻辑思维,就必须考虑如何启发创造性思维。最简直的方法,还是通过做习题来实现。例如:3998+6002=?这道题最直接的解法是3998和6002相加,不过计算起来有些麻烦。如果把6002拆分成6000和2来计算,那就会方便很多。这还没完。如果这是一道选择题,那么所要求的计算时间,必然是越短越好。3998+2+6000虽然是简便的计算方法,但得出答案的速度却不是最快的。按照加减法计算的逻辑规则,当我们看到这道题时,只根据两数的个位的8和2,就完全可以确定答案必是个位数为零。所以,在答案中我们只寻找个位为零的就可。如果出现多个答案个位为零,那么我们就用这方法再推出十位和百位的数。这方法虽然有取巧之嫌,但它完全是建立在对加法有细致的逻辑运算的思维基础上的,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角度上,此种方法值得提倡。

结束语

总之,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就必须先让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的含义,然后再逐步引导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是当思维初成时,要对其进行巩固。到一定阶段后,要尝试在此基础上启发创造性思维,使教学成果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符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学能力,贯彻了新课改精神,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的主线和核心是学生质疑、探疑、释疑,既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启发、点拨、引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个性化地学习,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启发式课堂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巧妙设疑,鼓励质疑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巧妙设疑,指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大胆质疑。(1)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有思维性和启发性,难度要适中,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2)巧妙设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设疑,将疑问变成课堂教学中可操作的、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由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类比、推测、验证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3)指导自学。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思考问题,学生自学时遇到困难和疑问可以提出来,也可以合作探究。这样,学生通过自学找出学习内容的疑点、难点和重点,既达到了探究新知识的目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又得到了相应提高。(4)质疑问难。学生自学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未能理解和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一些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时机巧妙设疑,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质疑、析疑。

(二)析疑和再质疑

析疑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问题。(1)研究探索,分析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要适当点拨、指导,根据问题的难易、大小,或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因为经历了知识的梳理过程,所以学生掌握知识会更扎实、牢固,思维能力也可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脑、动口、动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也增强了教学效果。(2)回顾反思,将质疑进行到底。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还是在课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可以大胆质疑,提出疑问。课堂中结论的获得并不等于思维的完结和疑问的彻底解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梳理知识和巩固练习中善于提出问题。比如,在复习或者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可以建立稳定的认知结构,并对所学内容及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再次提出疑问,这时学生的疑问是对问题的深思熟虑,是更深刻的认识,这样随时生疑、析疑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学生通过质疑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了思维空间,提高了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析疑、释疑,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对问题作出分析和解释。学生通过辩论交流可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之处,而对自己解决问题时的错误和不完善也可得到纠正和补充,同时又能集思广益地分析、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对疑问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

首先,教师要了解思维方法,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联想、猜测、推理、分析等,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解决问题

如果说教师设置的问题是教学的灵魂,那么学生产生的疑问则是数学学习的“心脏”,因为有疑问的学习才富有动力和创新性,当然“疑问”的提出与解决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求解的前提,是创新的钥匙,是探究的灵魂,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类,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自主思考,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教师的设疑、引导和点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和释疑,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启发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贤亮.浅谈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浅谈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 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 就能集中注意力, 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情境教学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首先, 我们在课前应该精心设计, 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2、5的倍数特征》这个内容时, 在导入新课后, 我先让学生熟悉场景。课件出示一组秋季趣味运动会图片, 谈话引入并介绍今年新增的有趣的项目:五人两足游戏和两人三足游戏。这两个项目背后分别隐藏了5的倍数特征和2的倍数特征两个知识点。这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了解的项目, 给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和优先学习的权利, 愉快地接受新知。

其次, 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注意新旧知识的异同点,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练习求得新知, 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 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7的乘法算式”的话, 学生说:“我家有7张椅子, 他家也有7张椅子, 一共有14张椅子, 算式是7×2=14。”“二 (1) 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 每排有7人, 一共有7×5=35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的感性材料, 并经过思维加工, 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在讲授过程中, 要重视引导启发式教学。

新课改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对于有个体差异的学生, 引导更应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启发”一词, 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 “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 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如今,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

第一, 教师在教学某一具体问题时, 始终应用了师生对答的方式, 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 在讲授新课时, 要注重教学给学生学习方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 采取“大处导, 小处启”的策略, 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 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 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第三,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 采用新思路解决问题。例如, 小学生在学习三位数的乘法时, 教师要让小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突破对三位数的计算, 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小学生练习:23×5, 23×15, 然后再提高到123×115……这样, 学生才能深入理解三位数的乘法计算要领。

三、重视精准点拨, 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小学的数学有较强的系统性, 为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原有知识的复习, 提高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 把握数学问题的关键, 实现对小学生有效启发和精准的点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 教师可通过指导“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里面的规律是在分子中呢, 还是在分母中”, 让小学生自己通过验证来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可以点拨小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看能不能发现规律?”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的学习进程, 适当巧妙地点拨, 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和顺畅, 也提高了小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设置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然后通过师生的讨论让小学生不断获得启发, 最后他们自己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四、精选习题, 把握适度。

教育学家莫洛佐夫曾经说过:只有具有一定困难的学习情境, 才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 我们每授完一节课, 对于练习题 (作业) 的设计可不能掉以轻心, 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代表性和启发性。使练习题 (作业) 真正做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方向转化。

例如, 在讲授完人教版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计算”这一节课后, 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练习 (作业) :

(1) 已知圆柱的底面积是12.5平方分米, 高7分米。求它的体积。

(2)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厘米, 高5分米。求它的体积。

(3) 在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体中切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求剩下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以上三道练习的设计,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解题合理、思维严谨的良好习惯,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浅谈数学教学的“启发式” 篇5

教学方法的优势,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近年来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本文就从启发式的思想实质及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启发式的教学,是当前各种数学教学方法的根本

启发式为首例,他针对当时“以训诫为主的强制灌注输”的教育方法,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二隅仅,则不复也”的主张。古今中国数学名家正是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这种思想而提倡数学教育要实行启发式,华罗庚、苏步青也都是用启发式指导教学,促进了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结合。

西方名家把启发式喻之为“产婆术”,认为,教师的工作有如助产师一般,教学应采用问答式的探究学问的方法(即产婆法),向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讲授全部现成结论,对学生的错误不是有直接纠正,而是用另外的补充问题来帮助暴露矛盾,使学生清楚地感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上显见,名家并没有把启发式作为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作为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

二、注重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的实质,概括地说,就是启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必须加强数学活动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华罗庚教授说得好:不要只给学生看做好了的饭,也要让学生看到做饭过程。

数学教学要设法使课本中的知识“活”起来,不是堆砌知识积木,而是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数学知识深化发展的动态过程,要把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要求教师把握知识发展的脉络,即教学中认识是如何由已知逐步探究出未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体现在对概念、定理、公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的意境,以探究性语言代替结论性的陈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其实质就是要变知识储备型教学,吸收型教学为智力开发型教学。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教学应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在几何的教学中,可在适当条件下,介绍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思想方法,在推理论证中,介绍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和化归的思想方法;在解题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归纳总结解数学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如换元法、割补法、辅导线联系法,逐次逼近法等等,这样做,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三、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任何现代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体现教学活动的这种“双边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不烦教导——从思想上孜孜不倦地给与教导,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认真“编导”——深入钻研教材,构思好教学思路,设计好教学方案。

3、善于倡导——揭示数学的重要性,善于发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提供隐藏的规律性材料,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5、耐心辅导——因材施教即喜欢“尖子”,让其吃得饱,又不忘“中”“差”生,多给与鼓励和帮助。

6、不断开导——对问题多设悬念,多讲其产生的背景及应用,并不忘指出数学中隐藏的美。

7、加强指导——经常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

1、让学生看书——可先提要求、设置疑问、悬念、激发学生看书的热情

2、让学生想——“学贵有疑”多让学生质疑,从疑问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讲——除学生回答问题外,还要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抒发己见

4、让学生议——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大胆议论,通过一种自然相通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得到一种“精神满足感”

5、让学生练——从练中融汇知识是一种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6、让学生更正——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防止知识缺陷的积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6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 运用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啟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1、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2、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1、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2、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篇7

1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形式及其作用

1.1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启发式教学模式不是时代的产物, 而是教育实践证明的基本教育模式。简单地说, 启发式教学不是教师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结果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身心发展。它重视的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模式;它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启发式教学的形式

启发式的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详细了解。第一, 激疑启发式, 即激发学生的疑问, 把学生引进峰回路转的岔道口, 促使他们去动脑筋。当学生无路可走时, 教师应因势利导, 抓住机会为学生解除疑惑。第二, 情景启发式, 即借助大自然和人为的情景, 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关或相应的氛围中, 引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反馈, 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第三, 比喻启发式, 即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作比较, 使教学生动活泼。第四, 类比启发式, 即把所要学的新内容与比较接近的事物作类比, 从直观上得到启发, 从而转化为理性的认识。

1.3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通过应用启发式教学, 可以有效地缓解乏味无趣的数学课堂, 活跃课堂氛围, 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会遇到许多体现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情景。

2.1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的教育之中, 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在以后的初中、高中学习之中也会涉及, 小学教师一定要教好平行四边形的应用。而在小学的教育之中最为普遍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当学生初次见到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可能会非常的陌生, 对于其面积的计算更是无从下手了。要求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将它与长方形联系起来, 通过模型演变由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过程, 然后再由此启发学生, 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其面积公式, 最后再由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即底乘高。

2.2 在学习“三步复合应用题”中的应用

“三步复合应用题”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它既包含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同时它又贯穿了由小学到中学甚至尽数学所有的应用题的解题。因而, 这部分的教学对处于基础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一个“三步复合应用题”例子:例:开挖一条隧道500米, 每天挖50米, 挖了4天, 余下的要5天挖完, 平均每天要挖多少米?在学习时, 教师不要直接讲解这道题目, 先让学生共同解决以下四个小问题:a.开挖一条隧道长500米, 已经挖了200米, 还剩多少米?b.每天挖50米, 挖了4天, 一共挖了多少米?c.开挖一条隧道长500米, 每天挖50米, 已经挖了4天, 余下多少米?d.开挖一条隧道, 剩下300米, 计划5天挖完, 平均每天挖多少米?最后再启发学生, 让学生联系之前的几个小问题举一反三, 来综合回答这一应用题, 这样就会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在应用题中的应用

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 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与数、量与量以及数与量的关系, 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从而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还可以适当的叫一些学生上黑板解答问题, 因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

3 结语

启发式教学是新时代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通过应用启发式教学, 有效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篇8

“启发”主要为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 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如今,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具体情境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 “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第一, 教师扶着学生走路, 不肯放手, 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 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 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 不教点金之术, 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只能顺其意, 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 采取“大处导, 小处启”的策略, 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 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 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首先, 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 “不求个个升学, 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 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 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 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

例如, 在教学“以20内的退位减法”, 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商店里有15支铅笔, 卖出9支, 还剩几只?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 学生培养主动的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 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 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 先算15-5=10, 在算10-4=6;有的先算15-9=6。这样, 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 方法多种多样, 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 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 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种教学, 学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一是要“准”, 让启发启在关键处, 启在新旧知识的连处。首先, 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 把握问题的关键, 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的作用。其次, 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分花店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 有坡度, 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练习求得新知, 掌握规律。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 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 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 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面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 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 (1) 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 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 底与长, 高与宽分别相等, 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 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 从而有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面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 是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自然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 实现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篇9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引导”而非“牵引”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后来, 人们称之为“启发”或“启发式”.“启发”强调的是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 意思是, 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的思维, 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盘托出.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指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如今,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 “引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第一, 教师扶着学生走路, 不肯放手, 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 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 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 不教点金之术, 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只能顺其意, 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 采取“大处导, 小处启”的策略, 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 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 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 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 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 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 “不求个个升学, 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 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 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 通过启发, 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 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尽量启发, 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确性”和“巧妙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 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 拨在迷惑时, 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 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 培养智能, 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第一, 要“准确”, 让启发启在关键处, 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 因为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 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引导.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 要把握问题的关键, 真正起到点拨的作用.另外, 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练习求得新知, 掌握规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第二, 要“巧妙”, 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片茫然时, 在中等生一知半解时, 在优等生渴求表现时, 给予点拨, 使其茅塞顿开.例如, 在做下题时:如果a×5=b×3, 那么a∶b= () () ,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有的学生已推导出a∶b=3∶5, 而有一部分同学的思维出现了中断现象, 此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启发学生:“你们试着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分析一下, 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 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 根据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把a和5看作两个外项, 把b和3看作两个内项, 则可以推导出:a∶b=3∶5可见, 同学们经老师这么一点拨,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 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式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一边讲授一边书写为特点, 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是传统的讲课方法.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的, 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而现在社会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 但在小学阶段,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 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 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篇10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对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并结合教学要求和教学的客观规律,对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法进行灵活运用,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深入发掘,在有效拓宽学生思维的同时,完成课程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受启发的基础上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程的启发式教学中,为了更加有效地寻求课程知识启发点,教师主要采用情景设置的方法,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情景分析与探究中,从而在引导和启发中实现自主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成绩的提升提供稳定的推动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意识里的认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的授课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启发式数学教学优势分析

就我国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育的常年开展进行分析可知,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使教师更多地扮演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学生则是被动的进行知识记忆,再加之数学是一门相当枯燥的学科,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对于数学课程知识机械性的记忆,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其今后的数学知识学习也有着巨大的消极影响。众所周知,小学生是一群学习意义不够强烈的人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小学数学教育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都是有所影响的。因此,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师的积极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启发式教学方式的采用,首先将学生放在了课程学习主体地位的位置上,教师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为出发点,并结合学生的爱好与学习兴趣,创设对应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情景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情景问题的创设也实现了对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这对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中高年级启发式数学教学应用探究

1.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程的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了情景创设后,就要灵活的运用引导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法,从而在自主性分析与探究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师为了更加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就应首先避免空洞的知识讲授,并在强调知识重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开展自主性学习。例如在对圆的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自行车为道具创设学习情景,通过在给道具自行车更换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进而引出这一课程的知识内容。适当灵活地运用道具对数学课程知识教学进行引导,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的乐趣,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探究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景中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数学知识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近些年来,教学教材不断改版,新课标的出现使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当今社会就是需要这种全能型的人才,这是与社会之间完美的接轨。

2. 强调启发点选取的准确性与灵巧性

启发点的选取,对于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启发式教学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科学准确的选取对学生的启发点,能够切实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同时,启发点的灵巧选取,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提升,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为例,在复习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时,为了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高与长方形宽之间的关系作为启发点,对学生的图像学习进行启发式教学,在针对平行四边形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后,教师还可以借助数方格为工具使学生对图形面积进行裁剪与拼接,进而完成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在准确和灵活选取启发点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的加入到情景探究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点内容的启发式迁移,更能够进一步增加新知识与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完成对旧数学知识点的复习。

3. 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有机整合

小学中年级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的满足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但就其长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讲授式教学有效的结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接受的理性知识内容较少,因此讲授式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进教学发展的作用。在当前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为了在因材施教教学开展的同时,更为全面的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就要强调在讲授式教学应用的基础上,科学适当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利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同时,也让讲授式数学教学弥补启发式教学中存在的个别性等缺陷。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这一数学课程时,为了使学生在初次接触三角形分类,特点等知识内容时能够准确的理解,便可以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在三角形面积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中,则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四边形面积推导并开展图形拼接练习,使学生在教师启发和自身探索中完善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和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启发式教学 意义 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集抽象性、思维性和逻辑性于一体,再加上小学数学学习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鉴于此,教师必须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运用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帮助教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启发式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开辟了新道路,它不仅教给学生新知识,还能有效引导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推动数学的新课程改革。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固定模式,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启发式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展、自主学习等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特定的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必修学科,数学教学内容大都非常抽象,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数学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所以教师要根据数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想要了解和探究未知事物,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在教学《图形面积》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面积公式,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课桌或椅子的长和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记住和运用图形面积公式。

2.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启发式教学的本意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探究和解决发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猜想。如在教学“物体的形状”时,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各个事物是什么形状,促使学生在联想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启发式教学法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地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让启发式教学能广泛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岳欣云,董宏建.探究式教学的“扶”“放”之度与层次性——由一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2]马建红,杨欢耸.小学数学“数”“形”互渗的教学与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篇12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逐步分化启发式教学,逐步总结启发式教学,类比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为中国大教育家孔子首创。后来的教育工作者继承与发扬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知识, 通过教师对教学环节合理地安排和诱导,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中来,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核心的新课程标准颁布, 它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带来有效地开展教学的, 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不但能够收获知识, 还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 恰恰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平时的学习中, 很多学生经常会有:“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回答?”“我这样回答合适不合适?”等诸多疑问。面对学生们的诸多困惑, 如果我们简单地以注入式的方法讲授数学概念、定理结论、典型例题, 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因为这样的教课方式学生还是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必须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因此,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 我们教师不要单纯地把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路,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加以适当地引导和点拨, 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清楚问题的根源, 这样才会把知识理解透, 而且也能培养合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 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呢?

下面结合我这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和课后反思总结, 浅谈一下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一、启发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思维误区

启发性原则是要求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 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所谓启发式教学, 简单来说, 就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 学生积极思考, 并独立尝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作出猜想或判断。但是, 在日常的数学课上, 我们教师的一些做法是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 主要表现在:

其一, 题海战术, 以练习代替启发。很多教师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生要想有所启发, 就应该扩展知识面, 多练勤练, 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就能摸到门路、找到方法和规律, 从而使自己受到启发。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加重孩子们的学习负担, 学生作业量增加, 应付心理产生, 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 根本没有领悟的过程, 就谈不上启发学生思维了。

其二, 缺乏耐心, 为了启发而启发。很多时候, 我们教师希望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启发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往往缺乏耐心, 在自己的引导和启发的过程中, 一遇到困难, 就越俎代庖, 又回到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上去了, 基本上没什么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素质, 学生若无心理趋向将事倍功半甚至徒劳。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源于需要。因此, 我们一定要注意从调动小学生的兴趣着手。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就要在有限的条件下, 提出一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让学生试着去探索,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然后, 或强调某条件的特殊性, 或指出已有条件间的联系, 或再附加一两个条件, 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意识或化归意识;如若还有一些学生启而不动, 就进一步指出条件间的联系, 指出思考的方向, 来帮助学生向解决问题靠近, 这种启发方法, 是先有一个总问题 (辐射范围较大) , 再有一个子问题 (缩小了范围) , 后再有一个子问题 (逼近结果) 的思维模式的教学, 我们称它为逐步分化启发式教学。

一般地说,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启发的步骤分三步较为合适, 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实际状态应有所估量, 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据实际相机而动。第一步启发, 能启动十分之一学生即可, 第二步启发, 能启动五分之二学生即可, 第三步启发, 要启动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好, 我们叫这种教学活动为三步启发式, 如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经三步启发后, 依然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学生启而未动, 说明启发失败, 需要进一步启发, 需要增设条件等, 来实施第四步启发, 乃至第五步启发了, 这就是多步启发式教学。总共分几步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言。

上一篇:工程造价人员工作下一篇:参数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