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教学(共12篇)
小学数学练习教学 篇1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它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练习课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一、情境再现,回顾旧知
数学的教学,一般而言,是枯燥无味的。而进行数学知识的练习,更是枯燥得“雪上加霜”。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情景引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上数学练习课的兴趣。
例如,在上“商不变的性质”练习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课件,讲述“狐狸兄弟卖麦子”的故事。
狐狸四兄弟为了提高销量在自家门前贴出了促销广告,老大为了抢生意,说:小麦特价了,2千克卖8元钱。
老二一看老大的生意好,眼珠子一转说:20千克卖80元钱。
老三眼珠一转说:我这里小麦批发,200千克卖800元钱。
老四看大哥、二哥、三哥都搞活动,也在门前贴出牌子说:小麦甩卖,2000千克卖8000元钱。
如果你要买小麦,你会买谁家的小麦,为什么?
你能用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列出算式:8÷2=480÷20=4,800÷200=4,8000÷2000=4。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虽然卖的斤数和钱数都在变化,但是每斤的价钱都是一样的。这是应用了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得到的结论。
回顾: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看来,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我们做决定提供依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商不变的性质的练习课。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在狐狸比赛卖小麦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回顾商不变的性质的推导过程,把“商不变的性质”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深化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的认识,并调动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思路梳理,知识再认
思路梳理这一环节中能使学生对刚学的新知识加深印象,特别是对学生进一步弄清解题方法及计算方法大有好处,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这一练习所围绕的知识点。因此,在进行练习前应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再认。
例如,教学了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在练习前,我出示了下面图片:
因为一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教师有意识的出示自己整理的成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梳理成果的呈现方式,加强直观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梳理得简洁、全面、美观。
三、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分层练习中的“分层”一是指习题分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提高性或扩展性练习;二是指因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做题的速度有差异,分为提高性或拓展性练习,是为调控练习时间,培养优等生数学能力的选做性练习。
练习一般要经过模仿,熟练与创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能初步形成阶段,题目是基本的,模仿性的;第二阶段是巩固阶段,有变式题、小型综合题。当这些技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熟练后,就要转入第三阶段———技能的发展阶段,练习题注重综合性、灵活性。练习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上三个阶段,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要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之后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在上“图形的周长练习课”时,我用“乡村游”的情境,设计了三个练习。
练习一:走进开心农场,通过解决给开心农场围篱笆的问题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进行巩固。
练习二:走进农家乐小木屋,通过解决装木条的问题,使学生明白做题时不能一成不变的思考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
练习三:走进农家小院,再次解决围篱笆的问题,通过操作,讨论,让学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再次感悟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乡村游的情境串起整个练习过程,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练习题选取的都是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遵循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当堂检测,评价完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检测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优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设计实效性、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的题目,既能检测学生对本课练习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消除对检测的紧张情绪,增强对数学课程的喜爱。
测试题可以是以测试纸的方式呈现,也可以用课本上的题目或基础训练上的习题作为测试题。测试题尽可能一次性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检查的方式批阅,也可以由教师在课下集中批阅。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个别问题要由学生自己订正。
小学数学练习教学 篇2
摘 要: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变化,本质属性恒在。变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提供,也可以在知识巩固深化阶段以练习的形式呈现。
关键词:变式;变换;解决问题
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变化,本质属性恒在。变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提供,也可以在知识巩固深化阶段以练习的形式呈现。通过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而看清本质,不仅能深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设计变式练习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愿与同仁共研。
一、变换叙述形式
基本题:24的约数有。
变式题:(1)24能被 整除;(2)能被24整除;(3)24是 的倍数。
这三道变式题变换了叙述形式,但其约数的本质“必须整除”始终恒在。通过解答,使学生不只习惯于解答标准叙述形式的题目(基本题),而且能灵活地排除变式的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并能正确地解答题目,从而对约数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
基本题:黄花有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变式题:黄花有5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红花有多少朵?
变式题中的“黄花比红花少3朵”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3朵”。叙述学生变了,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这类应用题(即解决问题)的本质属性不变,其数量关系仍然是“较小数+差数=较大数”,因此用加法计算,这种变式题不仅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些固定的词语来选择算法,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变换图形的位置或条件
这类变式题的设计在几何初步知识中经常出现和使用,变式题中多余的条件“7”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克服学生乱套公式的坏习惯。
三、变换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
基本题:红星小学少先队员种树,每排种6棵,种了4排,一共种了多少棵?
变式题:红星小学少先队员种了4排树,每排种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
变式题条件叙述顺序上的变化,使已知条件出现了的数据与列式次序不一致,会使学生错列成4×6=24(棵)或4×6=24(排)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数量关系,只有在明确求“4个6是多少”以后,才会纠正其错误。又如,文字题:
基本题:25与20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变式题:25与20的差除它们的和,商是多少?
变式题变换了条件的叙述顺序,旨在考查学生对“除”和“除以”的理解和掌握。
四、变换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1.将题目中的某一已知条件隐藏
基本题:把90°角按1∶2分成两个锐角,这两个锐角各是多少度?
变式题: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度数比是1∶2,这两个锐角的度数各是多少度?
这样设计的变式解决问题,表面上看是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如果不认真分析思考,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阻,错误地认为条件不够,无法进行解答,这样设计旨在使学生从某些词语的背后发现蕴含的另一个已知条件,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2.将题目中的直接条件变换为间接条件
基本题:育才小学三年级有90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6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变式题:(1)育才小学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45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6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2)育才小学三年级有90人,比四年级的人数比少6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用这种方法设计的变式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经常运用,变式题(1)和(2)与基本题比较,虽然问题不变,但由于条件变换,将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扩展成二、三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认清复合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
五、变换所求问题
基本题:光明小学五年级有男生120人,女生10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正确的解答后,教师变换问题:
(1)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4)男、女生人数各占五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
通过解答和比较改变问题的变式题,使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解决问题有较深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这类解决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六、变化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问题
基本题: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变式题:长方形的面积是30厘米,长6厘米,宽是多少?
这种变式题,其解答思维方向是逆向的,经常设计这种练习供学生解答,不仅能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七、变换题目叙述事理
基本题:一项工程,甲独做要8小时完成,乙独做要10小时完成,甲、乙两人合做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8小时,货车要10小时,现两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变式题的叙述事理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数量关系与基本题相同。通过解答,可以使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获得更为广泛的概念和理解。
八、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骤
这种方法的设计常常用于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基本题:0.32+7-2-0.32
变式题:(1)0.32×7+2×0.32(变换运算符号);(2)0.32×7+2×0.25(变换数据和运算符号);(3)0.32×(7+2)×0.25
浅议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57-01
随堂听课是检查和了解教师真实教学情况和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近期下乡视导教学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你推门而人的时候,当堂课的教师说:真对不起!我这一节课是练习课,不讲新课。
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怎样上好练习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练习课学生该怎样练、怎样学?教师该怎样组织和引导?新教材中练习量的精简、教学中教师对练习课的忽视,很有可能使练习课成为机械性的操练课。“练习”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从“练习”的思考中获得理性的体验,也可以从“练习”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从“练习”的失败中获得挫折的体验,这样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练习课,应该像学生学习新课一样,充满生机和玄机,让学生在练习课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成功。
练习课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重视新授课、活动课的开发与设计,对练习课的教学却随意应付,甚至出现“简单重复新课”和单纯的“作业课”等现象。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重视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明确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
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最忌无的放矢,为练习而练习,甚至炮制“题海”。第一,要深人钻研教材、课标,确定本阶段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练习课中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可不切实际地提高或过于简单地重复。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计划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进行。选择例题、设置疑问、分析讲解、启发指导,都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重难点,防止无重点的满堂练,转移和干扰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
二、精心选择范例,练习设计要有层次
练习课的课堂设计要合理地选择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是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过多则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多层次练习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促进技能转化,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解题后进行反思或小结
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还不能算结束,要使解题的方法牢固树立,融会贯通,必须进行反思或小结。这部分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应提倡、鼓励学生通过解题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练习课所涉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年级,运用不同的小结方式。
四、加强练习课中的学法指导
学法是能力的核心,科学地指导学法,可以使学生获得终生受益的能力。练习课,特别是阶段性复习中的练习课应“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语)。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不断地增强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总之,一堂好的练习课,教师应当成为有经验的“舵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估计学生思考问题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精心设疑,巧妙引导,恰到好处地点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内部的解题兴趣。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有效设计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的练习课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 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达到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呢? 下面就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 谈几点感受。
一、练习课教学要目标明确
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 班级情况也不同, 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 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后, 首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 然后是发展性练习, 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是综合练习, 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纵横联系, 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练习课教学要优化设计
长期以来普遍老师都认为“ 熟能生巧”, 练的题目越多,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实际上, 练习课的效果有别于企业生产的效益, 它不是取决于一节课里学生练习了多少题目, 而是取决于练习课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 学生不断地机械重复练习, 根本没有动手机会和动脑的时间, 学生最后只学会做题, 而且还很容易忘记。 因此, 数学练习课要精心选择练习的题材,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
1. 练习题的设计要典型。 一般根据新课教学的重难点知识, 学生在新授课后常出现的错误, 或者根据教师经验预设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 选择有代表性的题材。 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
2.练习题的设计应能体现分层要求, 既有基本题材又有拓展题材, 让后进生“ 吃得饱”, 又让优生“ 吃得好”。 练习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加强分类指导。 任何时候, 任何班级, 都会有差异。 在练习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 又要兼顾学生的差异。
3.练习设计要新颖, 形式多样, 体现层次感。 小学生好奇心强, 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 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 特别是练习时, 在学生对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 如果只是简单乏味地巩固强化,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 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多样化, 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 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 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
4.练习题的设计份量和时间应合理。 练习的数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难易程度而定, 要能保证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和基本技能得以形成, 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特别要避免机械重复练习,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 创设情景, 提高学习的兴趣。 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 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疲,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三、练习课教学要提高课堂实效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和重要方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改变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1.尊重主体, 让学生爱做练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 作为练习设计的教师, 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 真正爱做自己的“ 练习”。 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 以便学生自主选择, 主动探究, 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巩固基础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达成三维目标。
2.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课标提倡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要多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 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启迪思维, 让学生思路开阔。 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因此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尽可能减少命令式的习题形式, 尽量增加练习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以使学生的思维更自由, 思路更开阔,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拓展和延伸的目的。
四、练习课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反馈
我们在练习课的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针对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 组织反馈练习, 同时加强课堂巡视, 搜集信息, 及时调节。每次练习, 都必须严格要求, 练习课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练习内容进行总结, 归纳。 学生通过解题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练习课所涉及的解题和技巧。 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和交流时间, 避免匆匆而过。
综上所述, 要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练习要富有一定的生活情趣和探索空间,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练习教学 篇5
新课程实施后上好数学练习课不但需要数学教师具备知识归纳整理的综合能力,还要注意处理如何练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避免练习课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数学思维的系统训练,使练习课焕发活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那如何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呢?以下借助《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为例谈谈构建高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练习课练在学生易错处,突破练习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进行知识巩固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存在一些知识盲点,对练习的内容、要点一知半解。教师在练习课中处理这些问题时,可以挖掘教学新课时的难点,根据学生的作业练习情况找准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练习探究后结合教师及时的评讲、指导,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又能突破练习的难点。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中学生难以掌握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画相关条件的高。本练习课在突破这方面的重难点时,教师把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等学生容易出错、难以理解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练习,让学生解决懒羊羊过马路、设计人行道及如何走最近距离的问题,形象而直观地巩固了该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并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应通过设置各种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让数学练习课也可以充满活力,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中设计了“猜一猜、画一画、折一折、看看书、量一量、拼一拼”等学生喜爱的环节;同时也创设了懒羊羊过马路、设计人行道及如何走最近距离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三、由浅入深地巩固梳理知识要点,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中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练习方法,如教师先让学生用四根小棒自主地摆一些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说摆的方法,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动手操作和观察中总结知识要点。在复习已有知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后,再设计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等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等一般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和的度数。通过复习旧知、动手量度、计算验证等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这样的练习教学也促使数学知识的建构和整理更为系统、合理化,单元知识结构更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四、先学后教的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课中都设计有先学后教的教学环节,如教师设计“摆一摆、猜一猜、比一比”的教学活动中,都是先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地尝试练习、思考,他们在汇报后再结合教师及时的讲解、评价,从而系统地归纳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及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规律。在设计“图形变变变”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小组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后再进行图形的拼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先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练习,思考怎样才能拼组成一个新的图形。这样的尝试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小组合作精神。另外设计如“折一折、猜一猜、量一量、考考你、拼一拼”等都是先由学生进行尝试性的练习,再通过练习反馈发现学生仍然存在的疑惑,最后结合教师的评讲,指导学生总结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和要点。多样化的先学后教教学活动的设计,使练习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思维的空间在练习课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提升。
总之,在实践教学中要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既能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和应用价值,又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得到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练习以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促使学生在练习课中学有所得,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思维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模式初探 篇6
一、构建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课占了整个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数学练习课是在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系统训练的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数学练习课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课型,练习课占到了小学数学总课时的。
所以研究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模式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数学练习课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练习课教学缺少设计,出现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练习形式单一,甚至有的老师把练习课上成了讲授课。其实练习课必须联系学生实际,设计要按照整体、有序和适度的原则进行,做到有目的、有实效,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和单一的模式化,还要有层次、有坡度地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发展提高的目的。
二、构建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学习活动为主线,开展有效练习是学生巩固、深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练习应该是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而机械地练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数学化理论
①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②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去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三、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大约2分钟)
本环节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明确练习的内容和要達到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教学目标可教师口述,或用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2、基本练习,巩固新知(大约5分钟左右)
本环节主要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基本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如基本的口算训练、基本的概念练习等。
3、指导练习,归纳提炼 (大约10~13分钟)
本环节主要围绕课时教学或单元教学中的疑难点、易混淆点及薄弱环节进行指导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发现一般的解题规律和解题策略。
4、深化巩固,形成能力(大约15~17分钟)
本环节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熟练水平,检测练习效果,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变式练习;(2)综合练习;(3)拓展练习。
5、课堂总结,交流互评(大约3分钟)
练习总结是对一节课的整体回顾。其总结内容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本节课进一步巩固的知识点;二是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发现的规律和技巧;三是学生的练习情况,即哪些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较好,哪些还是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应在课下进一步加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四、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针对不同的课型,确定练习的重点
新授课之后的练习课以拓宽、延伸新授课知识,形成熟练的相关技能为主;复习之后的练习要根据阶段性教学内容(单元内容、期中或全册内容)的安排,分成几个相应的课时,有重点地进行练习。
2.结合练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节练习课都把枯燥的练习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通过层层递进的题组设计,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新知在练习中得到巩固和提升。
3、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梯度的练习
练习题组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习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层次,还要注意体现一定的梯度,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不要在一个平面上徘徊。有层次和合理的梯度,才能使学生体会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才能高效地学习知识,让知识向技能、智能转化。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使每节课的练习真正达到既巩固基础知识、又拓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目的。
4、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练习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练习内容的特点,重建练习课的课堂生活。首先,从题型看,要有口算、笔算、估算、简答、选择、判断、填空等练习;从性质看,应有单一练、巩固练、变式练、综合练、操作练;从结构看,要根据一定目的,设计适量题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其次,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可以起到定向、维持、强化的作用。所以练习题的设计要力求形式新颖、题材多样、思路多条,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开拓思维的目的。在低年级可多设计一些“开火车、找朋友、走迷宫、夺红旗”等新鲜有趣的题目,使学生“愿练”“乐练”进而达到“熟练”“巧练”的目的。
5、注重反馈及时总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学数学练习教学 篇7
一、巩固型练习
巩固型练习就是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 并牢固掌握而设计的练习, 这种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教学中, 主要是通过学生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新知学习完成后一般都要进行以巩固和反馈为目的的巩固性练习, 通过计算、判断、基本应用题、简单图形题等的练习, 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而在复习课中,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条理化的整理, 也往往会用归纳知识点、列表总结、对比辨析等方式设计巩固练习, 相对新授课的巩固练习, 复习课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化, 涉及的知识点也更多。在设计巩固练习时, 教师必须注意紧扣教材内容, 知识点清晰, 形式活泼多样, 杜绝大量重复、机械性的练习。
二、迁移型练习
迁移型练习设计是为使学生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而设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每一部分都不能独立地存在。教师在教授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时, 可以设计一些导入性练习或过程性练习,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当学生学习新知识遇到困难时, 也可以设计一些迁移型的练习,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提供帮助。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 因此,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就是迁移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归纳型练习
归纳型练习就是把相关的不同知识放在一起进行练习, 可以采用归纳要点、填表总结等多种形式。在设计综合练习时, 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 练习设计要有一定的拓展性,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一些公式、定理的推导和巩固过程中的练习;另一类是在学习完一课、一单元后, 教师通过归纳练习将相关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知识系统, 以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 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 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体验过程。
四、比较型练习
比较型练习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中易出错、易混淆的内容进行设计的练习, 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理解, 可以是两类知识内容的对比, 也可以是多类知识内容的对比。
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 并能正确进行运算。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前有一个心理准备, 对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活动有一个适应过程, 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可以设计两组紧密联系的对比性练习让学生对比、观察, 在交流中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果采用直接导入的形式, 那么, 教学就会显得平淡、枯燥。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可以加强学生基础训练,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通过新授课前的一组对比性练习, 既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上有一个心理的适应过程, 也可以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这种形式唤醒他们知识的储备。
五、探究型练习
探究型练习就是在练习设计中注重引入激发学生思维的练习, 可以运用在导入或新授知识、巩固新知识等各个环节。在设计探究型练习时,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数学解题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常遇到有些学生由于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清或错用数学方法等原因, 导致解题过程出现“偏差”, 甚至“失败”。教师如果能围绕问题提供相关信息, 将有助于学生展开探究的过程。如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 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数学练习不但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练习的反馈情况, 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优化课堂练习设计,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关键词:练习设计,教学策略,创新知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有效练习研究 篇8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存在的局限性
(一) 强调重复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育中所存在的最大误区主要是简单重复, 这种教学方式带来很大的盲目性。一边是老师布置的大量的练习试题, 一边是学生应付完成的作业。其结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成绩, 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烦程度。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甚微。
(二) 练习的习题效率较低
小学阶段主要是学生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关键时期, 但是, 作业量的大量布置以及简单重复的记忆性的习题的训练, 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大量练习的结果是僵化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勤于动脑的习惯。面对着课堂上的练习, 学生们只要学会一定的“套路”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想要的分数。然而, 在真正学习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相关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 作为一种锻炼思维的一门学科, 更应该注重数学教育中的盲目性与无目的性。
二、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有效练习的重要措施和意义
(一) 改变小学教学重要课堂中有效练习的重要措施
面对着小学数学重要课堂有效练习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改革相关的教育措施以及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训练所存在的问题,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改变。
1.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较为全面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小学数学这样的教学环节上, 更应该有活跃的课堂气氛。面对着各种“游戏般”的数学试题,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能够带动习题的针对性。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 既能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中学到知识, 又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相关的知识点, 更便于记忆和理解。
2.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盲目的课堂练习不仅无益, 反而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应该更加有针对性, 要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练习, 更要及时练习和巩固复习。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练习主要目的是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少。所以, 在教学的相关改革中, 试题的练习在于“精”而非在于“多”。
3.试题应该注重趣味性和学习型
传统的试题较为注重书面性, 简单的就是针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书面的训练和记忆。有效性的练习更应该注重习题的趣味性和学习型。例如:变传统的的书面作业为实验性的作业,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学到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有效的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4.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言传”的方式, 注重教师的说教。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积极的同学实行奖励的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着重改变一下固守在头脑中的教育思想, 不断地学习, 积极地配合网络教学, 以便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上的进步。
(二) 研究的意义
本次针对小学课堂中有效提高练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丰富小学生的课堂
学生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提高可以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锻炼学生其他方面的思维模式。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在生活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 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
2.培养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 数学作为一门构建知识的重要学科, 其思维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的教学课堂的有效改变之下, 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有效性的研究进行相关分析, 内容涉及研究的目的, 研究中措施的改变以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简单的介绍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布置的练习试题的盲目性和缺陷性, 并提出疑问和相关的改进措施, 以对研究的有效性提供借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 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数学练习的研究与改变, 更着重让学生走出数学, 去数学以外发现数学的真正奥秘。研究不仅仅需要书面上的文字表达, 更应该注重实地考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试验。此外, 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 研究的试题遵循了开放性的原则, 并实地去几所小学的课堂进行听讲, 发现问题, 并提出解决途径, 得到了以下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深知内容不足以表达对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体现, 但愿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可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们的关注, 关注小学生的教育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子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J].基础教育2013 (03)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练习 篇9
口算是一种可以用脑思考用口计算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短的计算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反映小学生的思维灵敏程度和大脑记忆及计算能力, 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口算训练才能保证实际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在形式上, 口算训练是限制于口头问答的形式的, 在课堂上, 老师说出问题, 学生进行口算并最后告之答案. 这一一问一答的反应模式是进行口算训练的基本形式, 相比较书本上的数学计算问题, 口算它更为直观地用语言表现出来, 而且在问答的过程中实际上减少了学生大量冗长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的思考更加高效便捷.
除此之外, 口算并非只是单一地进行问答的循环, 相反, 它是十分灵活的, 因为每一个问题可以环环相扣, 这个问题联系着上一个问题, 两者之间有其必然联系. 因此在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地辅助锻炼的作用. 配合着肢体语言和动作神态, 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低年级的课堂, 不能要求学生进行复杂的运算, 对于最基础的四则运算可以进行改变, 使在口语训练的同时, 对于乘除加减的法则学生更加熟悉, 某种程度上, 口语也是加强学生对数字印象的良好方式.
2. 在小学课堂上进行口算练习的教学实践
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进行口算训练, 类似于对学生的数学进行突击检查, 最开始学生表现十分慌乱, 但是随着时间一长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得到提高, 部分学生能够井井有条地进入问答的状态, 以下介绍几种课堂口算训练的实例作为口算教学的实践经验;
(1) 有时候学生会犯粗心大意的毛病, 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0 + 25, 等于0. 把加号看成乘号, 还有将0 × 25 反而会看成等于25, 将乘号看成加号. 粗心大意并非是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而是不认真看题在口算中所导致的错误.
(2) 此外, 有些学生对更复杂一点的运算方式就束手无策, 例如3 + 3 × 5, 有些学生会先算3 + 3, 从而完全错误. 运算规则是必须牢牢掌握的, 在最简单的一级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演化是运算的一个规则, 因此要让学生从最基础开始, 熟悉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
(3) 有些学生对乘法口诀不太熟练, 最基本的乘法口诀往往会忘了某一部分, 导致只记得前不记得尾, 因此在进行口算练习之前需要建立在学生对基础运算规则的把握上, 对此教师也可以在口算过程中给学生有关的提示信息, 让学生对四则运算乘法口诀慢慢消除陌生感, 从而在口算问答中能够及时地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在课堂上除了问答形式与技巧值得教师好好琢磨之外, 问题的内容也要难易适中, 在前期以简单为主, 将问题难度慢慢加高, 切不可在最开始的口算练习中就进行复杂的运算, 这样相当于揠苗助长得不偿失的行为. 因此, 教师要适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口算练习. 例如: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给学生两至三分钟的口算时间, 即便有学生已经算出来答案, 也要多给那些还在思考中的孩子多一些时间. 此外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题目内容, 可以在黑板进行简单地描述, 不要过于复杂, 主要起着引导思考的效果;也不要早早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还要将题目的思考方式变为文字逐一展现给学生看. 由于小学生的适应能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 在进行口语辅助的黑板板书时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接受水平.
3. 小学数学中口算练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是阻碍小学教学口算练习的主要问题, 由于小学生接收能力的快慢, 时间一久就会慢慢形成差距. 这样一来, 班级中的口算训练的好坏将会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氛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口算训练不需一味追求量多, 而是要追求持之以恒. 口算水平的提高, 一定是以大量的训练和长期的锻炼时间为基础的. 每次口算都能做到速度快, 准确率高失误率低是衡量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标准. 对学生屡次犯错误的题目要进行记录, 在日后的训练中反复出现, 从而有针对性地克服学生的问题. 口算训练要注重学生的兴趣, 考虑学生兴趣的养成. 避免枯燥的练习, 可以使用游戏地训练方式让学生从游戏中接触口算,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口算的兴致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4. 结束语
在口算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帮助, 学生要进行复查,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做到在口算中定点定量的针对性训练, 在确保口算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之后提高训练量. 并且提出速度要求. 还要进行总结. 以上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提高口算水平, 也真正做到了高速有效.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南京大学, 2008.
小学数学练习教学 篇10
一、练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练习课长期以来被定位为“ 教的补充”和“ 教的强化”, 因此, 出现了“ 练习课教学不用备课”的误区, 表现如下:
1.练习课=作业课
许多教师认为, 练习练习, 就是布置作业让学生练, 练完便就题论题, 很少有知识拓展和学法指导,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 整堂课完全是在“ 教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的练习多以计算为主, 因此, 大量的独立计算任务使课堂气氛更压抑。
2.练习课无层次性
首先, 练习未分层。 许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直接按教材编排顺序给学生布置练习, 因此, 在“ 数的运算”教学中出现先练竖式计算, 后练文字题, 再练竖式计算的情况, 让学生觉得重复无序。
其次, 学生未分层。 学生是个体, 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在练习课中对他们“ 一视同仁”, 则会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练习课轻松化, 而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吃力, 仍旧一无所获。
3.练习课形式单一
单一的形式使得练习课枯燥无味, 在课堂中, 如果学生自始至终仅依照教材和练习册独立完成其中的练习, 练习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得不到重视, 学生便会对练习课毫无兴趣, 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4.忽略小结的重要性
在练习课中, 部分教师更重视学生多写多算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而忽略了小结的重要性。在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练习课中, 学生一堂课下来一直在计算, 期间或最后教师没有注意引导其总结和归纳方法, 导致学生为练而练,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策略。
1.练习课应体现“ 用练习教”的理念
练习课应该围绕练习目标组织内容, 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练习设计,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方法。 其中, 练习的设计应当精练、得当, 过多或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降低效率;过少的练习不足以使学生巩固知识技能。 练习课上, 教师不可以布置学生反复练习后就题论题, 完全不理会学法的指导和知识的拓展。
2.练习课要突出层次性
首先, 练习分层。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将练习分层。 例如“: 数的运算”教学中, 教师的设计应从单纯的竖式题目开始, 再到简单的文字题, 最后到开放题。
其次, 学生分层。 观察学生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和课内外作业, 将学生动态分层, 并随时注意学生的变化。 针对学生的分层, 教师在练习的布置方面也要分层, 这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或掌握基础, 或巩固知识, 或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偶尔也可以“ 用B级人做A级事”, 以激励其奋发进取。
3.练习方式多样化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针对小学四年级“ 数的认识”枯燥的练习内容, 教师应对各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 寻找丰富的素材, 合理组织, 使练习课生动有趣。
在重视练习的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同时, 对练习的方式作出一些调整,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的练习并非都必须以书面化的形式“ 算”, 读数、口算、估算等练习都可以让学生口头练习, 更能训练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及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开始有自己的“ 想法”, 把自己当做“ 大人”, 幼稚的教学设计只会让他们更反感。 但争强好胜仍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教师可以以竞赛的方式设计练习, 比正确率和速度。这样, 既节约了课堂时间, 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组织形式上, 可以让学生独立练习和合作练习。
4.重视小结的作用
在练习分层的情况下, 课堂中的小结显得很有必要。 尤其是在运算中, 不能让学生盲目不停地演算, 在一类或一层题演算结束后, 教师应当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另外, 小结的重点是总结由例及类的解题规律和方法。 一类问题得到解决后, 组织学生总结归纳解题规律和方法能更好地巩固和强化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总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的练习课教学应当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增强数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取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 从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有效练习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育;有效练习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在新课改的号召之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练习也应该有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改变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有效练习更彰显其重要性。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存在的局限性
(一)强调重复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育中所存在的最大误区主要是简单重复,这种教学方式带来很大的盲目性。一边是老师布置的大量的练习试题,一边是学生应付完成的作业。其结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烦程度。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甚微。
(二)练习的习题效率较低
小学阶段主要是学生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关键时期,但是,作业量的大量布置以及简单重复的记忆性的习题的训练,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大量练习的结果是僵化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勤于动脑的习惯。面对着课堂上的练习,学生们只要学会一定的“套路”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想要的分数。然而,在真正学习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相关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作为一种锻炼思维的一门学科,更应该注重数学教育中的盲目性与无目的性。
二、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有效练习的重要措施和意义
(一)改变小学教学重要课堂中有效练习的重要措施
面对着小学数学重要课堂有效练习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改革相关的教育措施以及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训练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改变。
1.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较为全面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小学数学这样的教学环节上,更应该有活跃的课堂气氛。面对着各种“游戏般”的数学试题,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够带动习题的针对性。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既能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中学到知识,又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相关的知识点,更便于记忆和理解。
2.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盲目的课堂练习不仅无益,反而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应该更加有针对性,要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练习,更要及时练习和巩固复习。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练习主要目的是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少。所以,在教学的相关改革中,试题的练习在于“精”而非在于“多”。
3.试题应该注重趣味性和学习型
传统的试题较为注重书面性,简单的就是针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书面的训练和记忆。有效性的练习更应该注重习题的趣味性和学习型。例如:变传统的的书面作业为实验性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学到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效的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4.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言传”的方式,注重教师的说教。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积极的同学实行奖励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着重改变一下固守在头脑中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学习,积极地配合网络教学,以便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上的进步。
(二)研究的意义
本次针对小学课堂中有效提高练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丰富小学生的课堂
学生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提高可以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锻炼学生其他方面的思维模式。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在生活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
2.培养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构建知识的重要学科,其思维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的教学课堂的有效改变之下,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有效性的研究进行相关分析,内容涉及研究的目的,研究中措施的改变以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简单的介绍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布置的练习试题的盲目性和缺陷性,并提出疑问和相关的改进措施,以对研究的有效性提供借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数学练习的研究与改变,更着重让学生走出数学,去数学以外发现数学的真正奥秘。研究不仅仅需要书面上的文字表达,更应该注重实地考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试验。此外,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试题遵循了开放性的原则,并实地去几所小学的课堂进行听讲,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得到了以下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深知内容不足以表达对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体现,但愿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可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们的关注,关注小学生的教育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子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J].基础教育2013(03)
[2]徐继平.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初探[J].中小学教育2012(11)
小学数学练习教学 篇12
一、数学拓展练习应遵循的原则
(1) 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我们在设计拓展练习时要以“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为指导, 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做到精心设置、难易兼顾。既考虑到学生个体, 又照顾到学生全体。
(2) 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我们在设计拓展练习时要抓住不同学段儿童的心理, 设置他们既感兴趣又乐于接受的练习, 激发他们主动参与, 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拿下誓不罢休”的精神动力。
(3)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我们在设计练习时, 要使数学问题富有生活情趣, 尽量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题。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内化知识。
二、数学拓展练习设计实例分析
(1) 迁移性设计。
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而设计的练习。如:在3∶7这个比中, 如果前项加上6, 要使比值不变, 后项应加上几?该例的知识联系点是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此法设计, 可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得到沟通, 获得解题灵感, 既复习旧知, 又巩固新知。
(2) 反问性设计。
即将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互换后设计的题型。例:小东看一本故事书, 看了3天, 每天看30页, 第四天应从第几页看起? (原题) 拓展后变成:小东看一本故事书, 第四天从第91页看起, 前3天平均每天看多少页?运用此法设计, 可使学生加深对各种数学关系的理解, 达到举一反三的训练目的, 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 综合性设计。
即用两个和两个以上的知识点才能求解的题型设计。该题型在拓展练习设计中运用比较广泛。例:要在一个周长为25.12厘米的圆外做一个最小的正方形, 所做的正方形比圆的面积大多少平方厘米?运用此法设计, 虽有一定的难度, 但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具有立竿见影之效。
(4) 实践性设计。
指学生需动手动脑操作和调查研究才能完成的题型。例请你用步测的方法, 计算一下你家到学校的最近路程大约有多少米?运用此法设计, 可使学生通过练习, 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吸收营养, 体验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5) 开放性设计。
它包括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法开放、答案开放四种形式。平时练习中, “先补充条件再解答”属于条件开放;“先补充问题再解答”属问题开放;“一题多解”练习属解法开放。至于答案开放的题目也不少。例:一块长方体豆腐, 切三刀可以分成几块小长方体? (答案:4、5、6块都可以) 这种拓展性练习, 有利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的大千世界里有着魔术般的变化, 需好好把握。
(6) 探索性设计。
该题型设计的最大特点是难度大, 解题思路不明显, 需要通过反复尝试验证才能破解。例:小丽今年8岁, 妈妈34岁, 再过几年妈妈的岁数是小丽的3倍?拓展性训练最具挑战性, 很受学生欢迎。
三、数学拓展性练习的操作过程
(1) 练习的布置要灵活机动。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品质是有差异的, 为此对学生练习的时间必须予以保证。像迁移性练习、反问性练习解题难度小, 可放在课内完成。对于综合性练习、实践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所需要的时间较多, 应留到课外去完成。而探索性练习由于难度大, 只能让学生选做不要强求。
(2)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就是学生在练习时可自由发挥, 独立完成;也可合作交流, 共同完成;还可采用游戏式、检测式、竞赛式等来完成。
(3) 练习的结果要公开。
每次练习要有始有终。教者要对学生的练习结果给予评价, 让学生弄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练习中遇到困难, 教师还应给予点拨。使设计的拓展练习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总之, 教学拓展设计的原则是不变的, 而设计的方法是可变的。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究和研讨, 新的方法就会应运而生, 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会一步步走向成熟, 走向成功。
摘要:拓展练习设计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数学拓展练习设计可分为迁移性、反问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六种设计。练习的布置要灵活机动,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练习的结果要公开。
【小学数学练习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08-06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反思08-27
第十二章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练习题05-22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06-28
小学数学练习优化09-10
小学数学练习指导11-17
小学数学练习题库07-25
小学数学暑假练习试题06-28
小学生数学练习09-13
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