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优化

2024-09-10

小学数学练习优化(共12篇)

小学数学练习优化 篇1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紧扣教学目标、讲究训练技巧、力求新颖有趣三个方面探索优化课堂练习的有效策略, 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生理解知识, 形成技能、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认知建构、思维训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就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只有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 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科学设计练习内容, 精心组织练习形式, 才能优化课堂练习, 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一、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切记平均使用力量。设计既要有梯度, 又要有层次;既可集中训练, 又可分散训练;既要突出教学重点, 又要突破教学难点。

1. 自主验证。

对新授课, 上课伊始, 教师可让学生先猜想, 再验证。教师先通过猜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再让学生在自主验证的练习中理解知识,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 在教抽屉原理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猜测把4枝小棍放进三个玻璃杯中有多少种方法,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放一放, 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多次摆放, 发现把四枝小棍放入三个玻璃杯中, 总有一个玻璃杯里至少有2枝小棍, 从而深刻理解了“总有”“至少”的含义。这样的验证练习, 虽然费时多, 但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验证, 这比教师空洞的讲解更加直观有效。

2. 专项训练。

一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能力点, 但是这些知识点、能力点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轻有重。有的是知识目标, 有的是技能目标;有的是教学的重点, 有的是教学的难点确定。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们要花时间进行专项训练。对一节课需要通过专项性训练突出哪些重点, 突破哪些难点。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 总体规划, 才能提高练习效率。例如, 在二年级乘法口诀的教学中, 教师就不能让学生死记口诀。因为死记口诀在应用过程中出错率很高,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每一句乘法口诀时, 教师要进行乘法与加法的对比专项练习, 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真正含义。

二、设计要讲究训练技巧,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 还要讲究技巧。对于那些难理解、易混淆的知识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训练。巧妙的练习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对照练习。

教学中有些题目从文字上看好像区别不大, 但实质上差别很大,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对照练习。在学习了乘法与除法计算后, 教师可以这样整合训练:已知甲数是乙数的整数倍。当已知乙数, 求甲数, 用乘法计算;当已知甲数, 求乙数, 用除法计算。这类题目学生犯错误率往往比较高, 教师要经常把这类题目进行对照练习, 这样就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 探索练习。

数学练习设计要讲究层次,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要让学生在练习之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例如, 在教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时,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教师出示下列练习:20×5=____, 40×5=____, 8×50=____, 250×4=____, 50×40=____, 60×50=____, 让学生算一算, 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 为什么按以前的规律计算, 积中会多出一个零呢?通过讨论, 使学生清楚多出零的原因;进一步练习:25×4=____, 125×8=____, 250×4=____, 1250×8=____, 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通过合作讨论, 最后总结出积的末尾有几个零的计算诀窍。

3. 多变练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 经常有这样的学生, 通过学习例题, 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 随堂练习都能做对, 可是, 条件的顺序一变, 或把条件与问题互换, 就感觉解题很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发展其变通思维。例如, 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后, 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就是:底×高÷2, 而没有掌握高与底必须是对应的这一教学难点, 从而在解题中经常出错。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多变练习:给出三角形的两条底、一条高, 或两条高一条底的长度 (有一组底与高对应) , 计算面积。这样的多变练习, 不仅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 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反馈练习。

在每堂课的主体教学完成后,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份反馈练习, 让学生自主检测、自我评估, 这既利于学生迅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又有利于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特别是练习课上, 教师更应该找出学生作业或练习中的的错误, 因材施教, 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要力求新颖有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练习不能只求数量, 而应该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性的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趣味练习。

小学低年级阶段, 学生活泼好动, 如果长时间进行高密度的训练, 学生注意力就会分散,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抢答等练习活动,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 在小学低年级认识规律的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例题后, 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在教室墙壁上按颜色规律挂气球, 先让学生分组去挂, 再让学生分组汇报为什么这样排列?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规律。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广, 兴趣高, 学习效果好。

2. 一题多练。

做课堂练习时, 如果教师给学生的题目太多, 就会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反感, 如果我们把几道题目整合为一道题, 学生的练习兴趣就会大增。例如, 在教完100内加减法时, 教师可出示这道题:把11、12、13、14、15、16、17、18、19这九个数填入九宫格里, 使每一横行、竖行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等于45。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热情很高, 他们经过反复的计算调整, 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 就改变了单一、枯燥的题海战术, 达到了一题多练的教学目的。

总之,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练习的重要功能, 不断优化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小学数学练习优化 篇2

摘 要: 案例练习是教学活动体系的主要“部件”之一。优化案例练习内容是优化教学进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数学练习要贴近教材、紧扣学生,才能有序、深入推进双边实践,助力师生教与学质效并举。作者就小学阶段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活动的开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练习优化设计

课堂教与学活动效果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进行衡量和评判。其中,课堂练习是检测教学活动成效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教育构建学认为,案例练习是教学活动体系的主要“部件”之一。优化案例练习内容是优化教学进程的主要任务之一。贴近教材、贴近课堂、贴近学生的数学课堂练习,有序、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双边活动,助力教学活动质效并举。小学数学课改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要发挥课堂练习教学功效,使课堂练习成为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实践活动的“平台”,成为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应用技能锤炼的“舞台”。优化数学练习,设计有效练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教研课题。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置这一环节活动的开展,谈谈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一、课堂练习应紧扣教材要义,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课堂练习应力求丰富多样,培养数学思维

教育发展学认为,任何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是为了助推和提升课堂教学的进程和实效。笔者发现,传统数学课堂练习经常以问题案例这一单

一、呆板的形式予以呈现,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缺少显著的“激励性”,调动不起学生能动数学思维“情绪”。实践证明,多样性、灵活性的课堂练习内容和形式,能够提振数学学习“精气神”,激发主动思维“内动力”。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练习,从数学课堂练习的形式和呈现的方法“着手”,设计一些具有集体合作、动手操作、生活应用、比赛游戏等特色的内容,让他们在多样性的练习中感受教学的趣味性,增强能动潜能,手、口、脑等都“统一”、“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在“长方形”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中,设置了一项“请同学们按照表格内容,对比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分析,将探析所得到的结果,根据表格的内容,分别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具有合作性、总结性、探知性的小组合作练习“任务”,改变了以往“解案例”老套课堂练习形式,让小学生在判断练习、对比思考、集体合作等实践进程中,“探”得更主动、“思”得更积极、“做”得更扎实、“学”得更高效。又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设计一组课堂练习,组织小学生进行“开火车”看谁用最短时间既快又准确地解答问题的竞赛活动。小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竞赛练习中,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参与情感,增强思维探析技能,促进教学进程。

三、课堂练习应深化教学效果,重视内涵拓宽

课堂练习,除巩固强化功效之外,还应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和丰富升华的“提炼增强”功效。学生通过完成课堂练习活动,不仅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及阶梯经验,还应全面认知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并感受近年来数学学科测试的要求“精髓”。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内容时,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和拓宽本节课教材内涵,设计具有丰富内涵、广阔外延的综合数学练习,另一方面要深刻感知近年来小学数学政策要求趋势,对检测要求大体理解,并将典型例题融入课堂练习内容中,让小学生通过感知典型课堂练习之“叶”,“窥得”数学学科命题解题要求之“秋”。如在“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课堂练习设计中,我利用图形之间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的异同点,设计了“红岭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测得该校的操场长是120米,宽为80米。那么这个操场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王红家装潢房间时,要给一个长方形的房间地面进行改造,铺上地板革,请问要讲房间地面铺满,需要买多少块地板革?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内容”的典型案例,要求他们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围绕面积和周长的公式等内容,进行综合思考、探究、解析等数学解题活动,实现对知识点内涵的深刻认知及外延的高效掌握。

总之,作为助推有效教学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课堂练习,教师在优化设计过程中,要遵循教改目标、按照教学原则,紧扣教学要素特点,科学设计典型、精当课堂练习,实现教与学活动的共进共赢。

参考文献: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 篇3

关键词: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小学课堂练习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小学教学设计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本文将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进行探索,以期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减少练习题数量,精选经典题型

就小学教学而言,实行题海战术,布置过多的练习题,会降低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小学生与高年级相比较,更加缺乏耐心,注意力十分有限。因此,必须训练并提升小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布置和讲解具有代表性的练习,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练习数量并不形成正比,反而会加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选择练习时要学会取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富有趣味性,营造活跃的氛围

当小学生在面临单调乏味的练习时,会很容易产生疲乏感,使其注意力更加难以集中。尤其是对低年级而言,增强练习趣味性更加重要。例如,在1~10的教学中,可将每个学生进行编号,轮流让其中一个学生指出其中一个数字,该数字的学生就需要站起来,表明“是我”。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趣味抢答、提供颜色鲜艳的道具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挖掘学习潜力

从心理学上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区别,根据不同年级特征进行个性化的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一般而言,高年级学生适合更多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就应用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总之,课堂练习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提升学生技能有着重要的关键作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也是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必须重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和优化,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柳松芬.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4(08).

[2]胡凌云.关注细节 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简谈小学数学练习课优化策略 篇4

一、优化习题设计, 学会知识分解

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的特点, 因此我们在进行习题设计的时候, 不能局限于本章节的知识, 要学会知识嵌套,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融入到新知识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散学生思维。另外, 在上练习课时, 一定不能着眼于课后习题, 老师要根据学习重点, 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这些习题往往是看似简单, 但意义重大的, 通过这部分习题的练习, 学生可以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 形成数学思维;通过这些题目的逐步分解, 学生会感到豁然开朗, 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的时候,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题:

对于这种简单的计算, 学生不难发现这是以前学过的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 分配律, 此时, 我们再引入用字母表示的这些定律的方法:

这种学习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学会数学思维方法。

二、发散学生思维, 深化一题多解

数学题的答案往往是相同的, 但解题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解数学题时, 一定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寻找最佳解题方法, 简便解题过程, 了解问题本质, 学会举一反三。

例如在求解数学题“请写出分母小于10的几个同分母真分数相加减, 结果为1/2的所有式子”时, 我们要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正确答案。当然, 通过全班同学的齐心协力, 我们可以把答案“凑”出来, 但这种方法缺乏普遍性, 而且不适用于其它类似题目的求解, 求得的答案也很有可能是不完全的。为此, 需要所有同学开动脑筋, 努力思考。这时, 总会有新奇的方法出现, 比如有些学生会发现假分数可以约分变成真分数, 于是我们可以找结果是2/4, 3/6, 4/8的符合题意的式子, 紧接着3-1=2, 于是3/4-1/4=2/4=1/2, 依此类推, 结果很快就能找到了。聪明的学生总会有出乎意料的表现, 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练习梯度,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提高。因此, 教学中应剔除一刀切似的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在自己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既不能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无所事事, 也不能让学习差的学生不知所言。教师在上练习课时, 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例如在布置练习题时, 教师要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设计有坡度, 有潜力的题目, 而对于学习较吃力的学生, 应设计夯实基础的题目, 保证他们能够理解所学知识, 跟上教学进度, 成绩得到稳步提高。在做相同的题目时, 老师也可以通过设置不同作业要求的形式,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得到稳步提高。

例如, 数学题:假如你手中有5张1元, 10张一角, 5张5角的人民币, 怎样才能买一支1.8元的铅笔?对于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班上学生的能力, 提出三种要求。

1.至少写出一种购买方式。

2.至少写出两种购买方式。

3.至少写出三种购买方式。

根据不同能力层次,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既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 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获得找到答案的乐趣, 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内与课外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乐趣。教师在布置练习题的时候,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知识, 巩固知识, 使得所学知识得到活学活用。例如, 在学习了相交, 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后, 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 看哪些东西是相交的, 哪些是平行的, 哪些是垂直的, 在上练习课的时候, 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观所感, 畅所欲言, 往往能活跃课堂,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例如, 有些同学会说桌子和椅子的腿是平行的, 但中间的横杠与桌子腿既是相交的, 也是垂直的;乒乓球台相对应的两边是平行的, 但是紧挨着的两边又是相交的, 而且还是垂直的, 等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会使练习课充满欢乐, 让学生乐在其中。

小学数学练习优化 篇5

快乐大本营

开心种子

1.我是查字典小能手。(1)“磨”应查音序__________,应查部首__________,除去部首还余__________画。在字典中它的读音有两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磨坊”的“磨”读__________。

(2)“奔”应查音序__________,这个字共__________画,在字典中它的读音有两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奔”读__________,“奔头”的“奔”读__________。

(3)“凌”应查部首__________,这个字共__________画,组词语__________。答案:(1)M 广 13 mò mó mò(2)B 8 bēn bân bēn bân(3)冫 10 凌云

2.我能拼得准,还能写得棒。

Jīng xīn yī rán pīn mìng xī wàng()()()()

3.我会大声读词语,勇夺小红旗。

4.我会填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变得更具体。

(1)我们____________ 喊着叫着,____________奔跑。

(2)我们看见____________水面上半沉半浮着____________木轮。答案:(1)快活地 拼命地(2)远远的 一个巨大的 智慧花园

1.我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表情和动作的词语。(1)描写表情的:__________________(2)描写动作的: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快活 垂头丧气 大惊失色(2)哭 牵 托 跑 2.细读课文,就有发现。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读了上面这段话,我知道了小朋友们在丢失风筝后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我也能用“垂头丧气”说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失望、伤心 略

轻松加油站 秋叶飘飘

红色的蝴蝶,不是蝴蝶,不是小鸟,黄色的小鸟,是红叶在舞,黄叶在飘。

在空中飞翔,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在空中舞蹈,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

第一站

我能和小伙伴比一比,看谁能先把这首诗背下来。我的成绩: 真棒!不错!再努力!第二站

诗句中“红色的蝴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色的小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站

我知道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秋天的使者。答案:第二站 红树叶 黄树叶 第三站 红树叶 黄树叶 我的收藏夹

在中国,风筝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外国,关于风筝的来历也有许多有意思的说法。我能查资料,并将相关资料贴在下面。

小学数学练习优化 篇6

一、练习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练,即学生自我检测或展示的过程。生本教育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强调,所以教师教学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多做多练中深思,自己去领悟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既要精选习题,提出分层要求,又要适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练习设计中,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练习的起点

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认知能力强弱不同,而新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认识到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把握练习的起点,练习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2.抓住练习的重点

每堂课的知识教学都有其重点,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合理准确的教学重点后,应根据教学重点设计题量适当的练习。

3.突破练习的难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相对缺乏,在新知识的接受上难免会出现困难,这就是新授知识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学到练逐步领悟新知,掌握技能。到课尾,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巩固,哪些能力需要进一步历练,皆由学情而定。而不容易掌握的那必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练习中突破教学难点的设计必不可少。

4.练习与评价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课堂练习和课内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的有效方式,通过练习检测能充分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练习设计要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与对学生的能力评价结合起来。

二、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1.生活化练习,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对课堂所学进行拓展延伸,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式;不仅课本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更能得到课本以外知识的补充,数学能力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知识潜在的、可拓展延伸的内容。

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对于平均数的含义、作用的理解就会比较模糊,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对平均数含义、作用的理解。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请一组同学起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1)你觉得这几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有多高,大约会和哪个同学差不多高呢?(2)那么,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范围内?(3)如果加入老师,平均身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如果把老师换成幼儿园的小朋友,平均身高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纷纷各抒己见:“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的范围是比最矮的同学高,比最高的同学矮。”“如果老师加入这组同学中,平均身高会变高;如果是幼儿园小朋友加入,平均身高就会变矮。”……最后,通过一组数据(这组小朋友的身高和老师的身高)的计算,验证了结论。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因此,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师添加“老师加入使平均身高变高”“幼儿小朋友加入使平均身高变矮”等信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理解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只有把知识在生活中体现、应用,就能充分说明平均数的含义、取值范围,使所学知识在学生的脑中印象更深刻,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无疑,开放性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设计“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综合练习题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鸟瞰图,再出示下图——杭州湾跨海大桥与杭甬高速、杭嘉高速形成一个三角形,然后请学生说明解释:(1)为什么大桥能缩短宁波去上海的距离呢?学生利用刚学过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进行解释:杭甬高速的距离+杭嘉高速的距离>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2)如果将来你成为桥梁设计专家,你能再设计出距离更近的桥吗?有学生回答:“如果技术、地质条件允许的话,我会造一座从宁波直接到上海的大桥,因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嘉沪高速的长度>我造的新桥,即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使学生充分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体现了练习的亮点,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自主性练习,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练习环节中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endprint

例如,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教师布置以下预习作业:(1)读:阅读课本P77-78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查:查一查有关百分数的资料,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百分数的应用。(3)读写:读一读、写一写你身边的百分数。(4)理:理解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辨析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5)惑:提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在这份练习设计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练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果说平时的新授课像“栽活一棵树”,那么,复习课则是“育好一片林”。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和查漏补缺。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环节:(1)回忆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2)同桌合作回顾各个平面图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并写在小纸片上。(3)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4)展示合作讨论的成果,反馈梳理。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先生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别把学生看作什么都不会的白纸,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向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大胆地把学习任务教给学生,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必能达到教师的期待。本课中,学生从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的过程、面积计算公式的变式、各个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其他几个计算公式的关系等方面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既增长知识,发展智能,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

4.思辨性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

在学生解答数学题时,往往会由于知识掌握不完整或审题不清、思维不严密等原因,经常发生错误。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从学生容易出错或经常出错的知识点入手,设计一些“陷阱”,故意让学生步入歧途,再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辨析,找出错误原因,从而产生防错的“免疫力”,增强问题的思辨能力。

例如,学习“平均数”时,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平均数的概念,且容易与数群中的具体数混淆。因此,为了区别具体数与平均数,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辨题:“宁波市平均寿命76岁,小强哭着说:‘怎么办,我爷爷已经76岁了!请小朋友解释小强对于爷爷的担心有没有必要。”这时学生就要用平均数的含义来解释:小强的爷爷不一定在76岁的时候就死去,这里的76岁只是一个平均寿命,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人的寿命。通过讨论,学生明晰了平均数和具体数的区别。因此,设计思辨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明晰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

又如,当要求学生区别分数的两种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题:“比2千米短1/5千米的是( )千米,比2千米短1/5的是( )千米。”当要求学生细心审题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题:“教室的地面要铺地砖,用边长为5分米的地砖需要24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3分米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当要求学生正确运用运算顺序时,可以设计以下的思辨题:“30-30×6÷90,5×8÷5×8。”当要求学生正确计算结果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题:“☆后面藏着几?”

45-8=☆7 32-6=☆6

78-5=☆3 44-7=3☆

34-5=☆9 75-9=6☆

87-6=☆1 64-7=5☆

思辨性练习有多种形式,如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解释题等。各种不同题型的训练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合理运用数学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度。

总之,只要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动态思维,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就能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与优化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一、练习题要少而精

小学生不比高中生, 高中生能够应对题海战术, 而小学生注意力有限, 耐力也有限.所以数学课堂练习一定要少而精, 注重质量, 注重代表性和典型性, 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题目来学会一类内容, 以此来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全面掌握、方法全面掌握、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 练习量大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 学生为完成作业而草率行事, 降低了练习效率。如练习份量少些, 完成作业的时间充裕, 学生做作业才能认真仔细、不马虎, 并且工整、准确、规范。因此, 教师在选择课堂练习题时一定要学会取舍,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练习要体现出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互动性

课堂练习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每节课40分钟, 导入大概5分钟, 讲完新课大概需要25分钟, 也就剩下10分钟的时间来做课堂练习了, 所以课堂练习一定要体现出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互动性。

课堂练习的目的性就是在安排课堂练习的时候, 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 偏题难题怪题不能出, 所出的题目都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及时完成作业, 把精力放在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上, 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就是课堂练习要分层次进行, 因为班上学生学习水平不可能是同一个层次的, 肯定会有优等生, 有后进生, 有中等生。如果练习没有针对性的题目, 就会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做适合自己学习能力和需求的练习题, 以致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训练, 那么题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成绩自然也无法很好地提高。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题, 作业要有弹性, 不搞一刀切, 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 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 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 学优生优化知识结构, 按个体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 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课堂练习的趣味性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多变换题目的形式和内容, 使其充满趣味性, 避免一成不变的枯燥、机械的练习。可以用选择题, 改错题, 动手题来练习, 也可以用其他各种新颖的形式, 只要学生喜欢, 而且符合本节课教学目标, 就可以实行。

课堂练习的互动性就是指布置的课堂作业不都是要求学生一个人完成, 也可以有小组合作的形式, 也可以有竞赛的形式。教师要积极参与并进行指导或者点评,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课堂氛围会比较活跃, 学生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三、练习要注重操作性, 突出形象性

如果理论和实践能很好地结合, 让学生动手操作, 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且能自如运用。所以课堂练习要注重操作性, 突出形象性。举例来说, 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 教师可以出一道引申题:“一张长16厘米, 宽9厘米的长方形卡纸, 用来剪裁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 最多能裁几个?”我以为这么简单的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可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却令我大吃一惊, 没有一个学生做对。无一例外, 学生全用16×9÷ (3×3) =16 (个) 来解答。我静下心来仔细地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后, 采用以下的方式纠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动手剪裁, 看看到底能裁几个。二是将题画在纸上, 试试到底能画出几个。三是讨论, 为什么做错了, 说说到底错在哪儿。四是确定此题到底如何解答。通过这一系列由直观到抽象的活动过程, 学生彻底明白了自己做错的原因, 也学会了一种解题方法——动手实践, 同时也深刻理解了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这一思维发展过程的重要性。

四、注意练习时间的合理性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一堂课练习的时间则更为宝贵。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时间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时间安排上要避免断断续续, 避免过长地进行单一练习, 避免过多地进行难度练习。一般基础、巩固、发展三个层次的练习在时间安排上要紧凑, 过渡要自然, 巩固新知的练习所占时间比例要多些, 以达到掌握新知的目标。一般情况下, 练习时间安排少了, 练习内容就不全面, 使基本功训练达不到预期目的, 基本技巧运用不纯熟;练习时间过多、过宽裕, 易使学生产生疲劳, 磨掉学生学习斗志。如正负数加减法的练习, 计算单一, 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与厌倦。但因此而减少训练时间, 就完全达不到基本功训练目的。因此, 在练习安排上, 时间显得格外重要, 教师可让学生多做一些变式练习, 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在练习安排上必须注意时间的合理性, 使其安排紧凑, 又不乏节奏, 保持学生思维连续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乐趣。

总之, 精心地设计练习, 科学地安排练习时间, 更好地优化课堂练习, 可以使数学教学从“方法教学, 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 使教学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参考文献

[1]邱永华.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 (7) .

[2]彭荣.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 (7) .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 篇8

一、减少练习题数量, 精选经典题型

就小学教学而言, 实行题海战术, 布置过多的练习题, 会降低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小学生与高年级相比较, 更加缺乏耐心, 注意力十分有限。因此, 必须训练并提升小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布置和讲解具有代表性的练习, 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练习数量并不形成正比, 反而会加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 教师在选择练习时要学会取舍,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富有趣味性, 营造活跃的氛围

当小学生在面临单调乏味的练习时, 会很容易产生疲乏感, 使其注意力更加难以集中。尤其是对低年级而言, 增强练习趣味性更加重要。例如, 在1~10 的教学中, 可将每个学生进行编号, 轮流让其中一个学生指出其中一个数字, 该数字的学生就需要站起来, 表明“是我”。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此外, 还可以通过举办趣味抢答、提供颜色鲜艳的道具等方法,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 挖掘学习潜力

从心理学上看,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区别, 根据不同年级特征进行个性化的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一般而言, 高年级学生适合更多的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让学生就应用题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总之, 课堂练习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提升学生技能有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也是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 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 必须重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和优化, 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摘要:小学课堂练习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小学教学设计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 将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进行探索, 以期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参考文献

[1]柳松芬.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14 (08) .

小学数学练习优化 篇9

一、巩固型练习

巩固型练习就是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 并牢固掌握而设计的练习, 这种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教学中, 主要是通过学生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新知学习完成后一般都要进行以巩固和反馈为目的的巩固性练习, 通过计算、判断、基本应用题、简单图形题等的练习, 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而在复习课中,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条理化的整理, 也往往会用归纳知识点、列表总结、对比辨析等方式设计巩固练习, 相对新授课的巩固练习, 复习课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化, 涉及的知识点也更多。在设计巩固练习时, 教师必须注意紧扣教材内容, 知识点清晰, 形式活泼多样, 杜绝大量重复、机械性的练习。

二、迁移型练习

迁移型练习设计是为使学生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而设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每一部分都不能独立地存在。教师在教授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时, 可以设计一些导入性练习或过程性练习,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当学生学习新知识遇到困难时, 也可以设计一些迁移型的练习,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提供帮助。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 因此,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就是迁移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归纳型练习

归纳型练习就是把相关的不同知识放在一起进行练习, 可以采用归纳要点、填表总结等多种形式。在设计综合练习时, 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 练习设计要有一定的拓展性,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一些公式、定理的推导和巩固过程中的练习;另一类是在学习完一课、一单元后, 教师通过归纳练习将相关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知识系统, 以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 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 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体验过程。

四、比较型练习

比较型练习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中易出错、易混淆的内容进行设计的练习, 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理解, 可以是两类知识内容的对比, 也可以是多类知识内容的对比。

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 并能正确进行运算。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前有一个心理准备, 对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活动有一个适应过程, 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可以设计两组紧密联系的对比性练习让学生对比、观察, 在交流中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果采用直接导入的形式, 那么, 教学就会显得平淡、枯燥。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可以加强学生基础训练,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通过新授课前的一组对比性练习, 既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上有一个心理的适应过程, 也可以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这种形式唤醒他们知识的储备。

五、探究型练习

探究型练习就是在练习设计中注重引入激发学生思维的练习, 可以运用在导入或新授知识、巩固新知识等各个环节。在设计探究型练习时,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数学解题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常遇到有些学生由于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清或错用数学方法等原因, 导致解题过程出现“偏差”, 甚至“失败”。教师如果能围绕问题提供相关信息, 将有助于学生展开探究的过程。如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 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数学练习不但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练习的反馈情况, 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优化课堂练习设计,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关键词:练习设计,教学策略,创新知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练习优化 篇10

设计在知识的“衔接点”上,为学习铺路搭桥。数学知识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知识的“衔接点”就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地方。例如,在教学“笔算三位数乘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两位数乘法与三位数乘法之间的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总结出计算方法。首先出示题目:413×26=?学生板演后,重点分析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413,表示20个413,乘得的积就是816个10,所以积的末位“6”要写在十位上。抓住这一新旧知识的关键转折点,就为下面学习三位数乘法解决百位上的数,乘得的积末位对位问题打下了基础,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

二、根据知识要点,优化针对练习

1.运用题组练习,培养解题能力。题组练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时,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设计了以下的一组题:

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第一小时行了它的1/6,第二小时行了它的2/5。

(1)第一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第二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3)第一、二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4)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多少千米?

(5)还剩下多少千米?

(6)已行的比剩下的多多少千米?

这样的题组,意图明确,主题集中,可以突出解题规律和解法概念:“求谁,就用单位1的量乘谁的分率。”这样概念得到强化,规律得以强调,且信息量大,效果好。

2.通过一题多解,促进思维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思维,可以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例如,在学习了“正反比例”之后,设计这样一道题:“甲、乙两站相距1260千米,一列火车3小时行了180千米,如果速度不变,这列火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需要多少小时?”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提出了下面几种解法:

(1)用归一法解:1260÷(180÷3)=1260÷60=21(小时)

(2)用倍比法解:3×(1260÷80)=3×7=21(小时)

(3)用比例解:设这列火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需要x小时。

1260∶x=180∶3 x=1260×3÷180 x=21(小时)

在反馈中,再让学生思考、讨论,选择个人认为最好的解法,并说明理由。最后肯定学生的结论,鼓励学生善于动脑,算法多样,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把握心理特点,优化巩固练习

1.根据好胜心理,巧设竞赛。儿童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适度地设计竞赛活动,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为避免计算形式的单一,设计了一个“攀登高峰”竞赛练习。课件展示一座山,山的两边分别有几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式,谁能又快又对地解答出来,谁就第一个登上山顶。这样,使全班学生个个踊跃参加,既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又注意了渗透思想教育,学习就像登山一样,要坚持不懈地攀登,才能达到知识的高峰。

2.根据好奇心理,巧设悬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后,设计这样一个悬念:三角形一个内角是30°,截去这个角,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180°截去30°,所以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150°。这个学生的回答马上遭到一些同学的反对。有个学生回答:因为截去一个角,这个图形多出了一个角,因此新图形的内角和是360°,理由是只要在新图形中添加一条线,就成了两个三角形。还有一个学生发表新的意见:新图形的内角和不一定是360°,因为截去一个角,新图形也可以是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仍是180°。学生在大胆的想象和讨论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巩固了新知识。

四、体现数学价值,优化提高练习

1.实践运用,检验效果。数学教学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效果如何,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练习给教室刷石灰怎么计算;又如,在教学“容积”时,拿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让学生求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巩固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2.趣味活动,锻炼能力。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在学习了“元、角、分”之后,组织一次趣味活动,具体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几组,每4人为一组,轮流任选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人当顾客,以课桌为柜台,把书包、文具盒、课本、铅笔、练习本等当作出售物品,让学生进行买和卖的活动。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于数学实际,不仅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还培养了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优化练习设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通过恰到好处的练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巩固知识,实践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数学练习设计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 练习设计;启发性;应用意识;思维含量;有效

好的练习设计是一节课有效的关键,学生可以在自由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练习,可以在与教师互动学习间进行练习。

一、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练习设计

案例一:在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练习中有这样一组题:

1. 4.9×1.01 5.8×1.2 3.15×1.4

4.9×1 5.8×1 3.15×1

4.9×0.99 5.8×0.8 3.15×0.6

2. 不计算,直接在○里填“>”或“<”。

1.4×0.8○1.4 1.6×1.3○1.6

0.63×0.8○0.63 0.85×1.3○0.85

这两题涉及小数乘法的计算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计算结果的理性判断。教学时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先在黑板上板书第2题。谈话:“老师想和大家比赛,我做4题,你们分组每组做一题,看谁快?比不比?”“比!”学生纷纷拿出草稿纸和笔。“开始”一声令下,学生都埋头计算,“好了!”“好了!”……等学生纷纷抬起头,发现笔者已经把4道题的答案都写好了,“老师真快!”“肯定有什么诀窍?”“老师早就知道答案的。”……众说纷纭。笔者笑笑说:“有同学说我作弊,我不承认,有什么诀窍这倒是真的,你们可以照样出一些这样的题来考考老师。”这个提议让学生激情空前高涨,但整个教室却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都边举手边两眼盯着黑板上的题,“4.26×0.88○4.26”“100.3×1.44○100.3”……学生出题数字越来越大,目的是想考倒笔者,但都没成功,同学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议的神情。笔者把学生出的题分成两组,要求学生观察思考。

生1:每道题有两个数是一样的。

生2:右边的数和左边的数是一样的。

生3:乘的数不一样。

生4:哇!我发现了,一组数都乘比1小的数。另一组都乘比1大的数。

笔者肯定了同学们的发现,稍加点拨,同学们发现: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小于原数。这里所说的“一个数”不包括0。接着出示第1题让学生估算,都很轻松地过关了,最后笔者又加了一组题:

7.56×( )﹥7.56 ( )×4.25﹥4.25

7.56×( )=7.56 ( )×4.25=4.25

7.56×( )﹤7.56 ( )×4.25﹤4.25

学生都能既快又对地完成。更大的收获是在学习“小数除以小数”的时候,学生能参照“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自己找到规律,这两个难点学生掌握得特别扎实。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天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应用意识的练习设计

案例二:四年级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后,教材适当渗透了有关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笔者把教材中的一些练习加以改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原题: (1)有57盆花,要分给一年级9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几盆,还多几盆?

改编后:(2)有57盆花,要分给一年级9个班,如果每班要分到7盆,还缺几盆花?

第(1)题学生很快解答出来:57÷9=6(盆)……3(盆)答:平均每班分得6盆,还多3盆。

而第(2)题一开始,学生有点无从下手,经过一番思索后,先后都得出了解法。

生1:7×9-57=6(盆),先算每班分7盆,9个班一共要63盆,再算57比63少6盆,就是还缺6盆。

这种解法,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公认。

生2:57÷9=6(盆)……3(盆),9-3=6(盆)。

对于生2的另辟蹊径,学生们感觉上“9-3=6(盆)”有那么一点不理解,于是笔者让生2说说他的思考方法。

生2:57÷9=6(盆)……3(盆),是把57盆花平均分给9个班,每班分得6盆,还多3盆,这3盆花只要再加上6盆,合起来就是9盆,再分给9个班,每班就可以再分得1盆,与先前的6盆合起来也是7盆。

说得很到位,刚才还没转过弯来的学生都听懂了,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反思:教材中许多练习都具有实际背景,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应用因素,设计相关的练习。上述案例练习的设计,已经突破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造成了认知上的冲突,学生因为个性的差异、能力的差异、思维的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很多时候他们会融知识、生活经验为一体,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这样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对前面所获得知识的巩固运用、补充和升华,还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思维含量的练习设计

案例三:三年级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要求学生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拼一拼,摆一摆,有几种摆法?学生分组尝试练习拼摆,发现有多种摆法,经过交流、讨论,忽略方向,大概有以下5种:

师: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中哪个的周长最短?哪个的周长最长?各是多少?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

学生计算后全班进行交流:

生1:每个正方形的周长都是1×4=4(厘米),4个正方形的周长就是16厘米。这些图形的周长相等。

生2:错,拼成的图形的周长并不是4小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应该是整个图形外围的长度。

这种说法赢得了大家的认同,马上有学生用彩笔把每个图形的周长描了出来。

生3:我是用数的方法,看拼成的图形的外围有几条边,就是几厘米。图(1)(2)(3)(5)数出来都是10厘米。图(4)数出来是8厘米。

生4:用公式计算,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4个正方形的周长就是16厘米,去除中间重叠部分。图(4)重叠部分最多16-8=8(厘米),其他4个图形都是16-6=10(厘米)。

……

反思:有思维含量的练习设计既要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既是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达到拓展延伸,发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目的。

因此,在数学练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设计练习,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且练习的设计要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学习探究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不同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初中数学作业与练习的优化设计 篇12

为此, 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自己的一点心得。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内涵及其教学目标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数学作业与练习的设计。

一、紧扣要求, 精选题目

数学课上的每一次作业与练习都必须体现明确的目标, 就是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安排练习, 教师在设计时要在起决定作用的知识上下点功夫, 在知识的联系上动脑筋, 设计出扣准知识要点的作业与练习题。按学习过程, 通常将作业与练习分为准备性作业与练习、形成性作业与练习、巩固性作业与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准备性作业与练习应根据新知所必要的基础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 认真分析新知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知识基础之上,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交叉点, 进行巩固与诱思, 目的在于缩短新旧知识间的距离, 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形成性作业与练习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 目的在于促进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巩固性作业与练习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 设计针对性的单项作业与练习, 目的在于有效地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二、难易适宜, 循序渐进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 因此一节课的作业与练习既不能原地踏步、机械重复, 也不能忽难忽易, 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及认识规律, 遵循“小台阶, 步步高”的原则。例如, 教学《16.3分式方程》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组习题。

[做一做, 打基础]

1.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_____, 值为0的条件____。

2. 当x=______时, 分式值为0。

3. 说出下列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过这准备性练习, 为后面的解分式方程扫清障碍。

[试一试, 长才智]

解决书本31页开头的题目, 为了降低难度, 教师可以以填空形式要求学生写出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顺流的速度、逆流的速度, 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从而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三、分层训练, 自主择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与练习设计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分梯度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与练习,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比如在设计当堂检测题时, 根据目标, 围绕本课的主要内容、基础问题、易错点等编制有层次感和针对性的三类题目。A类为基本题, 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 浅显易懂, 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 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识, 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B类是提高题, 这类题目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 让学生能“跳一跳, 够得着”;C类是发展题, 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 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 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四、重视应用, 促进探究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 又将应用于生活。数学作业与练习的设计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只有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活动, 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更多地关注数学知识本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作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学习11.2一次函数》, 在学会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后, 应选取具体实例, 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

有一则广告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有什么想法?

这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五、变题变式, 深化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与练习的时候, 要注意适当扩大作业与练习的思维含量;要最大程度地引导他们进行变题变式训练, 使一个问题与有关问题联系起来, 从而使问题层层深入, 思维不断深化, 使学生真正辨清概念、理解题意。

上一篇:合作创新模式下一篇:勘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