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2024-06-28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精选12篇)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篇1

小学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练习。练习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开发数学智力、学会数学方法的有效途径。那么, 什么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练习呢?笔者认为凸显新课程理念, 内容丰富, 贴近生活, 形式新颖并且具有针对性、探索性、层次性、生活性、开放性的练习才是有效练习。

一、以练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练习中体现趣味性, 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彰显“趣味”, 使学生一看到练习就有一种做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 教师可以设计“为小朋找门牌号”的趣味性练习。即:小朋接到了小青打来的邀请自己到他家附近的书店去买书的电话, 小青说那个书店的门牌号是206。然而令小朋想不到的是小青居住小区附近店铺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设法为小朋找到小青所说的那家书店。这种将计算题融合在游戏中的演算活动一改以往计算呆板的现象, 学生演算兴趣盎然, 运算方法运用得法, 计算能力有效提升。

再比如学习完《认识物体》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来认识物体:一位学生上台摸黑袋里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快速、准确地说出摸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并说出分辨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于这种体现课堂教学后续延伸活动的练习既感到新颖, 又很喜欢去完成。

二、以练习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教师要切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为中心, 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梯度, 要体现出层次性。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对不同梯度与层次的练习, 教师可以尝试这样设计:

一是“套餐”型的层次性练习。这种层次性练习, 教师可以把练习的形式设计为:模仿性的基础练习——提高性的变式练习——拓展性的思考练习。例如, 可以这样设计二年级上册的“认识除法”的练习:

例一:

(1) 有10棵青菜, 平均分给2只兔子, 每只兔子有几棵?

(2) 有6名学生, 每3人分为一组, 可以分成几组?

例二:

(1) 大卫和他的4个同学折千纸鹤, 一共折了20只, 平均每人折了几只?

(2) 把3个荔枝和5个草莓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 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水果?

例三:

18名同学去公园观赏植物需要租车, 大车可以坐9人, 小车可以坐6人, 他们可以怎样租车?

学生根据当堂所学到的知识来解答这些练习题, 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二是“多味”型的层次性练习。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水平差异, 教师要设计有多种解题方法的练习题,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教学乘法之后, 向学生提供新华书店的价目表: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书籍名和价格信息设计提问, 并进行解答。这样“多味”的、有层次性的练习设计, 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三、以练习的生活性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 又必须运用于生活。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教育资源。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有效地拓展和延伸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生活设计练习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丰富数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假如我们全班48人去参观上海世博会, 门票每人50元, 56人以上可以享受七折优惠, 你认为如何买门票花钱最少, 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之间不同的能力水平和不同的生活经验, 因此他们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购买门票方案:一是全班48人不足56人, 不能享受七折优惠, 所以买48张共花50×48=2400元;二是因为56张可以享受七折优惠, 所以就买56张, 需要花50×56×70%=1960元, 比第一种方法少花440元;三是买56张花去1960元, 然后把多余的8张按原价转卖给其他游客, 得到了400元, 那么买48张门票实际只花了1560元。教师在设计这一练习中还融合了“打折”等知识, 很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四、以练习的探索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完成数学练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探索、积极实践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具有探索性的学习,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 才能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教师要强化学生探索性的练习, 训练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在探索中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轴对称图形”教学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请你用心观察飞机、风筝、燕子等平面图形的形状, 你发现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同样的例子?在“比例尺”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校的宣传画廊制作一个平面图, 并提出改进方案。

五、以练习的开放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可以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条件明确, 答案唯一是传统练习设计的显著特点, 这种练习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变化, 形成了思维定势, 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性能力的发展,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 无论是遴选练习内容, 还是呈现练习形式, 都要凸显开放性, 都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给学生有深邃思考的空间。例如:设计练习题“我们班有60人, 想去公园划船游玩。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 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租一条小船需要3元, 租一条大船需要5元。你准备怎样租船?”这种练习题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提问方式和解答策略, ①全部租小船60÷4=15 (条) ②全部租大船60÷6=10 (条) ③租 (大船+小船) 60÷ (4+6) =10 (条) ……

教学实践证明:灵活多样, 形式新颖, 联系生活, 融知识、技能、创新于一体的练习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关键。作为数学教师要摒弃题海战术, 精心设计练习,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使每一次练习对学生都是一种反思、巩固、促进与提升。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篇2

作者单位:南昌市青山湖区岗下小学

作者姓名:徐娟

联系电话:*** 摘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指人们在获取知识,探究某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指对所学知识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对所学的知识有强烈的爱好,肯于钻研,乐于探究。根据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只有情感因素在最佳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对所接受的事物进行理解、判断、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取得最佳成果,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练习是小学教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这就需要教师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先导,精心设计数学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能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贴近生活的、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练习,从而使全体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 数学练习设计

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要注意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与安排数学练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实施可以这样安排: 1.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

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班级现状出发,抓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此阶段可以有几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专项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花大力气安排专项练习。如在教方程的时侯,首先要理解等式的意义,所以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可以进行专项练习。口算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安排。但是练习后,必须有强化性的检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2)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用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3)反思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2.探索“多样化”的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设计数学练习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使练习包含浅、中、难各种各样的小问题,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题目安排可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习能力较差或中等的学生能解答大部分习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解答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性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巩固所学知识,都能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3.“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

在课堂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原创题。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针对一部分学生),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可变式”练习。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

(2)开放性练习。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生活中的数学练习。如“购物”问题、平面图形表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可以把书本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更多的练习形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渐发现和完善。例如,在教完《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联系生活设计练习,让学生从校园中寻找形似所学平面图形的物体表面,并求出它们的面积。面对这样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计算桌面的表面积,有的计算操场的占地面积。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学会了运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总而言之,有效的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趣味性,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原则,经过我们的归纳、提炼,努力实现练习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练习重在使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练习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开放性、探索性、趣味性、生活化、实践性的数学练习,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有时候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识。即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而发现的规律,也不可能都能够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是鉴于传统数学教学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湮没在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中,致使学生感到疲惫、厌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练习要现实、有意义,讲究实效,富有探索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练习应具备的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让学生一味机械、重复地练习,也不能只顾追求新颖,而偏离了数学学科的核心思想。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能单纯地安排一些简单机械、缺乏探索性的练习,以避免学生感到枯燥,缺乏兴趣。数学练习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各方面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小学数学练习应具备如下特点。

1.典型性。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精心设计数学练习,不应“一刀切”,必须优化练习设计。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要突出教学重难点,还要注意练习之间的联系,又要避免重复练习,要尽量使练习少而精。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练习易出错的题目,通过对学生错误练习的讲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生在练习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生活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设计数学练习时要注意联系生活,使练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即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出发,抽象出数学知识,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完《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寻找形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物体表面,想办法求出其面积。这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积公式,而且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3.趣味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他们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由探索而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因此,教师设计练习时也要注意使练习具有趣味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纸覆盖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这样,学生会被这个游戏深深地吸引,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急切想知道被纸覆盖的三角形的形状,课堂气氛活跃。当学生猜错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这样的数学练习就非常具有趣味性,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开放性。教师要通过练习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使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让他们在模仿中走向创新,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入钻研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安排练习内容。比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后,教师首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然后是发展性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是综合性练习,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把练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设计数学练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灵活运用多种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探究性,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最终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加大研究性、创新性习题的比重。教师应根据现代教学论、课程论,设计多样化的数学练习,加大研究性、创新性习题的比重,使学生积极探究,巩固知识,勇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创新性练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搜集、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加工、利用信息更加方便。教师可在教学有关数字文化知识之前,引导学生课前通过书籍、网站等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陈钰茹.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J].克拉玛依学刊,2012(4).

[2]郑秋珠.农村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4(11).

[3]廖创英.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3(7).

小学数学“有效练习”设计策略 篇4

策略一:设计基础性练习, 落实学习目标

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如何, 应该是练习设计的重点。设计时应该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通过练习, 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 真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练习设计的难度要适宜, 要关注全体学生, 即让一些“潜力生”也能积极参与, 只不过方法层次低一些;而对于一些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 则鼓励他们在练习中进行高水平发挥, 或思维简洁, 或方法策略独特, 或能对原有材料做新的拓展。

如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 让全体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右图) , 汇报各种方案后并没有就此停住, 而是让学生观察各种方案所涂苹果的个数, 从而渗透了把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每一份的数量就越少。为让优等生“吃得更饱”, 笔者再追问:你能不能再想出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 然后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一时的茫然换来了学生意外的收获:原来单位“1”平均分后的每一份的数量可以不是整数的, 真可谓一箭双雕。

策略二:设计对比性练习, 加深知识理解

对比性练习是在设计练习时, 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 引导学生抓联系, 辨差异, 巩固知识, 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深入反思,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发展学生思维。对比性练习在老教材中大量出现, 尤其是应用题对比, 但随着新教材解决问题编排新特点, 对比性练习明显减少, 甚至难得一见, 以至不少教师也逐渐生疏。“新课程教材书本配套练习较少, 需要教师自行重组和补充, 使设计对比性练习成为可能”。

如学生在学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之后, 笔者出示了以下练习题:

在学生口算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并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笔者认为三年级能够发现“除数不变, 被除数变大 (或变小) , 商也跟着变大 (或变小) ”就可以了, 但还是有部分学生说出了“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 (或缩小) 几倍, 商也随着扩大 (或缩小) 几倍”。还有一部分学生说出了“除数不变, 被除数后面有1个0, 商后面也有1个0;被除数后面有2个0, 商后面也就有2个0, 也就是说被除数后面有几个0, 商后面也有几个0。”此时笔者并没有及时表态, 而是在练习题旁边添了一组练习:30÷6=、300÷6=, 学生口算了之后豁然开朗。这样的对比题不仅可以丰富练习内容, 制造认知冲突, 避免不恰当的推而广之, 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规律的本质。

其实, 教学生学会主动对比的学习方法和养成主动反思的学习习惯, 要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策略三:设计分层性练习, 实施因材施教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传统的练习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往往“一刀切”, 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 差的学生吃不了”。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 提倡以人为本, 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此, 在练习设计时, 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和尝试成功的机会。在练习的提供上, 可以为学生提供“套餐”,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减少统一性, 增加选择性与弹性。具体做法是:将练习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 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层, 中等的可选B层, 稍差的选A层。在此基础上, 有兴趣地去做更高一层次的练习。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之后,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用2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A层次的要求:找到一种答案即可 (可借助操作学具) ;

B层次的要求:找出你认为的几种答案, 能画出草图;

C层次的要求:找出所有答案, 从中发现规律。

三个层次的要求逐步递进, 不断提高, 其中A层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的, 每个学生只要经过一定的思考都能够完成;B层练习是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 不强求一致, 而是根据他们的不同知识水平与能力来主动完成;C层练习是针对极少部分自学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提出的, 让这一小部分学生“吃得更饱”。此练习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考虑选择不同的层次, 允许学生选择, 当然也可以依次完成。

“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 不催促学生, 不追求解题数量, 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

策略四:设计探索性练习, 渗透思想方法

教师所选择和设计的练习, 要能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让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教师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 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反映了对教学目标的狭隘理解;而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数学思维发展水平, 刻意拔高数学思考的目标要求, 则往往是舍本逐末, 欲速则不达。

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连乘问题”时, 在学生解决了常规练习后, 出示了这样的练习题:

(1) 在同学们吃中餐的时候, 老师在教室门口拍到这样一张浪费粮食的照片 (课件出示浪费粮食的图片) 。

(2) 现在我想知道我们学校一个星期大约浪费多少千克粮食?需要调查哪些信息?

有的学生说要知道每人每天浪费多少粮食, 有的学生说要知道一共有几个学生等等。这时笔者出示一些自己收集的信息,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 然后进行解答。

(3) 已经收集了下列信息, 要解决这个问题, 你认为需要用到哪几个信息?

A.共有6个年级

B.共有40个班级

C.每个班级每天大约浪费3千克粮食

D.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就餐

接着又出示购买钢笔的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 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 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 共有40个班级, 每个班级有2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 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 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 每支6元。

让你选择, 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以上两道练习题, 信息呈现都比较纷杂, 这就迫使学生必须静下心来, 认真思考, 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组合, 理清信息间的相互联系, 正确判断和选择有效的信息, 从而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只有认真钻研练习题, 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价值, 挖掘练习题的潜力, 在用好、用活练习题上动脑筋、想办法、摒弃“题海战术”的干扰, 提高练习题的使用效益, 才能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数学教学实效。

摘要:有效的练习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它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 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

有效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 篇5

安徽省枞阳县枞阳中心学校 张启好

摘要:如何提高数学练习设计策略的有效性?最根本的是必须紧紧抓住两点:一是课堂要有针对性、拓展延伸性、多样性和开发性的练习设计策略;二是课外要有创作类、设计类、实践类和探究类的练习的有效实施。这样的数学练习活动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关键词:有效;练习设计;策略

正文: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向40分钟要质量,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何“向作业要质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是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有效的数学练习必须紧紧抓住两点: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策略和有效地课外练习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练习已经不单是学生巩固新知的手段,不单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所必要的过程,它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感受数学文化,思考人生价值。教师的角色也由习题的研究者、考试的指导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练习的设计者。因此,教师要运用全新的理念开发、改造、设计课堂练习。

1、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策略

(1)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 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班级学生现状出发,抓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此阶段可以有几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专项性练习;○2验证性练习;○3反思性练习。○(2)拓展延伸型习题设计 拓展型练习是以某一类知识为起点,把与其有联系的相关知识也纳入进来而设计的目的明确,层次清楚,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其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某一类知识全面、深入地了解,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可变式”练习;○2开放性练习;○3生活中的数学练习。○(3)探索“多样化”的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此时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

1发现式练习;○2对比性练习;○3变式性练习;○4反馈性练习。○(4)设计“开放性”练习,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

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它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开放型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更能通过数学材料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创造性都有所发展。因此,练习设计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知识出发,恰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与问题,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把封闭的练习改良成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赋予练习以新的活力。

1条件的开放性;○2策略的开放性;○3结论的开放性;○4综合性开放题。○教师在重视开放型练习设计的同时,还要加强开放型练习的指导,充分挖掘开放题的价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真正使学生的数学练习从模仿走向运用,走向创新,使数学练习事半而功倍。

2、有效地课外练习实施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老师们的抱怨由此而起。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觉得应该少布置书面作业,甚至可以不布置。用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代之。

(1)创作类作业 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是数学设计、数学小论文、数学故事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定期(一周)互相作一次交流,互相评价。

(2)设计类作业 数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如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料,设计一个厨房,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成立设计公司,为客户设计。既要用合适的比例尺将效果图画在设计纸上,并附上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和计算过程,又必须设计合理,经济实用。合作设计后,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作业 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4)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系列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如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教材中多有体现,让学生有目的的归纳、总结,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再稍加整理,便是一篇精彩的数学小论文了。

有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教育者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今我们的学生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较以前同年龄的学生有了巨大改变,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这就需要我们能善于利用他们的特点,在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况下,科学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猜想、证明、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的数学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练习中尽情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验学习数学的现实情感,从而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 篇6

一、周期反复。交替再现。达到巩固的目的

学生学习总是先是对某个知识有一个表象认识,然后在多次反复应用中,加深认识,逐步内化为自己思维里的东西。因此,在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周期反复再现。例如:在新内容时,练习题中要适当穿插一些前面学过的内容,让有一个反复接触的机会,寓复习于平时练习中。

二、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

小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多考虑从实际问题出发,明确学以致用,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例如:在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我班计划星期六粉刷课室的四周墙壁和天花板,现知道每平方米大约需要石灰200克,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大约需要买多少千克石灰?我拿出卷尺,让学生亲自测量、计算。

三、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小学生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乘法应用题,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用乘法做,明天除法应用题,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提高的综合能力。另外,在解题时,新旧知识容易相互干扰。例如: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后,有些同学就会分不清什么时候求周长。什么时候求面积。因此设计练习时,就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让辨别、判断、分析。

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平常,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老师所讲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调研题时,很多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对知识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常常易错的或预测可能会错的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领会知识的实质。

五、练习设计要有坡度。让所有的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认识事物总是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过程。同时,学生的素质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接受能力強,有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有坡度,有阶梯性。例如:可先设计一些模仿性的练习,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设计一些富有变化和发展的练习,这样就可面向全体,学生各有所得,让优生能永不满足地探索研究,让差生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山西省柳林县三交镇中心校)

作文与生活

孙立平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舌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生活就是作文,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要学会观察生活。作文如果离开了生活,其内容是空洞的,读起来是干瘪的,枯燥无味的。如果离开了生活,作文再好也发不出耀眼的光芒!

一、用自己的兴趣。对生活再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减轻了学生“写”的压力,缩短了“生活”和“作文”的距离,也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学生的生活空间虽然比较单调和狭窄,但在学生单调的生活里一样能产生喜怒哀乐。狭小的天地里同样能发现善恶美丑,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里鲜活的素材,也能够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需要,善于对学生生活中这些热点进行探索,对焦点进行挖掘,然后可以通过生活再现(回忆生活、生活情境演绎、实践等途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把他们的生活兴趣与需要迁移到写作上来,同时也让他们逐渐理解,平常的生活一样有亮点,有生活就有作文,作文是件愉快的事。

限于生活阅历较少,和学生知觉事物具有无意性的特点,学生的兴趣范围较为狭窄,兴趣层次自然不高,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才会容易被他们所感知。一味地顺应学生的意念,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为学生的作文开辟多种生活渠道。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尊重他们在体验生活中的独特感受的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扩大学生的视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发现平时生活中易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感受深刻的韵味,鼓励他们勇于探索生活的奥秘,找寻到新鲜的作文题材。

二、记录生活。积累生活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记录积累生活。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想法,学到的新知识,要随时记录下来。记录生活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很多,常用的有摘抄词句、剪贴报纸杂志、资料卡片、写日记等。根据生活素材的类型还可以分为生活见闻、动植物趣闻、自然风景、社会经纬等等。不管使用什么方式,内容属于哪一方面,都要做到每天写一些学到的知识,学校的见闻或实践感受等等,篇幅内容不限。这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观察和思考。如重视在生活中积累好词好句,让他们在写作文时自觉地去查找自己平时记下的词句,并且感受到积累的好处。

作文教学的方法不胜枚举,我们不要奢望能用一种或几种策略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也不要奢望穷尽所有的方法与策略。因为任何方法与策略是伴随新的教学问题而产生的。不管哪一条策略,我们都要切合孩子的作文心理,让孩子自如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更规范地表达,而不是要孩子“邯郸学步”,患上“失语症”。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把生活写进作文,这应是作文教学策略中的策略!

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 篇7

教师针对授课内容,根据认知规律以及知识点,可以在知识的核心问题上精心设计一些练习,争取在短时间内将重点部分突出练习也就是专项训练,以达到巩固概念,抓住基础知识的效果。

在教师引导学生学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新知后,教师出示练习题。

第一,师:老师要看看同学们学会没有,这组题是我们前面做过的通分题,看谁能口算出结果?

第二,大屏幕出示判断题:

第三,出示例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叫生活垃圾。(1)废金属和纸张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当学生回答后,师:先不着急计算,大家看看第(2)问,你知道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怎么判断呢?

教师精心设计的三道练习题从不同侧面综合地检测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第一道题有效地利用了课前复习中的通分题,在数学知识前后呼应的同时使学生更能进一步体验转化思想的应用价值。第二题主要强化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即基本技能的掌握。三题教师能够注意挖掘教材中例题的设计意图——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与主体相适,注重学生学习的规律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接收新的知识后学生虽然能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但这种结构是处于一种框架状态下,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夯实和完善。通过对练习题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这个认知结构变得更加自然、灵活、高效、稳定。

如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一般有这样的几种情况,一是一个乘数末位有0,另一个乘数末位没有0;二是两个乘数末位都有0;三是相乘时第一部分积的末尾有一个0,也就是第一次相乘时又出现了一个0,如450×40。如果学生掌握了第三情况的计算,就说明学生对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教师出题时要突出这种题的练习。在小数乘法中感到困难的是,乘得积的末位有0,到底先划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划0。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在教学时把相关问题讲清楚外,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三、与整体相联,注重前后知识的沟通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都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才能得到巩固、运用、提高,注重前后知识的沟通,促使知识系统化。

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中的一道练习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1)3,4,5 (2)3,3,3

(3)2,2,6 (4)3,3,5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该练习时可作一些补充。

第一,补多几个练习题,如第5组小棒的三条长度是6、8、10,第6组小棒的三条长度是4、4、7。

第二,让学生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行判断解答并在小组交流自己判断的结果和理由。

第三,用课前准备好的相关长度的小棒试摆三角形,特别要注意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在用小棒试摆三角形的环节,学生又有了惊喜的发现,第1组和第5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第2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相等;第4、6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学生甚至直接说出了这几个三角形的种类一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从这个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在参与练习的过程中,会积累一些数学经验知识,但这种数学经验知识是零散的感性认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不同练习进行深化比较,以便上升为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这种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四、与思想结合,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就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在后继认识运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这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篇8

一、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练习总是和教学如影随形,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等,教师要一一考虑到.因此,新授课的设计练习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练习课的练习设计应以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数学活动课的练习设计应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点时,我安排了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和学生共同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安排的课堂练习就是看图求各图形的表面积,同时改变题目为主要形式,旨在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解题,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第二节课是变式练习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饼干盒贴标签、楼房的下水管用料、长方体的水槽、长方体的玻璃鱼缸等,把对表面积的理解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既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技能.第三节课是动手活动课:表面积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议一议,发现其中的规律,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颖有趣,注意趣味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趣味性练习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局限于书面作业,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项制作.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演变、补充,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状态.

例如,学习“圆周率”后,我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数学家祖冲之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数学大国的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统计图”后,我布置学生把本班学生喜欢上的科目制成统计图,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向相应的科任老师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等等,做到教学相长……这些源于生活的、不拘一格的数学练习,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差异,注重人文

以往的练习大都是老师布置多少,学生完成多少,学生较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且面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的是无差异的课堂练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要根据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练习,增加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供学生选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扬个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整理与练习课时,设计了以下一组题:一张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铁皮,张师傅用它来做一个高是1分米的无盖铁皮盒,你知道这个铁皮盒的容积有多大吗?大部分孩子想到在铁皮的四个角剪下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求出长方体的容积.少部分孩子探讨出“容积最大是多少”,尽量不浪费材料:剪下4个长为6分米,宽为1分米的小长方形,以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作为底面,四个小长方形作为侧面.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们争着让我出难题考考他们……

四、注重实践,体现综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发现”,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使学生从传统的模仿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练习课上,设计了这样一题:

给你以下5种型号的纸板,你能作出多少个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 篇9

一、在“点”上突破

所谓“点”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难点,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现状出发,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练习,对难点内容可采用分散练习.此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 验证性练习

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猜测计算方法,再让学生用画画、算算的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

2. 专项性练习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重点花时间进行专项练习.如在教“分数应用题”时,找出题中“单位1”的量是正确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学中对如何找单位“1”可以进行专项练习.

3. 反思性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如在计算以下题型时学生容易出错:

如果经常性地进行这样一些反思性练习,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的感知就能逐步达到准确,从而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在“巧”上探索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盲目地练是低效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得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此时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

1. 对比性练习

教学中有一些题目从字眼上看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内容,此时教师可以设计对比练习.通过对比练习,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2. 发现式练习

如在教“9加几”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计算让学生去发现9加几的计算规律:9+2=11,9+3=12,…,9+9=18.

3. 变式性练习

通过一些变式的练习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在变通性上得到发展.如教学“化简比”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20=4:5=8:().

4. 反馈性练习

把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拿出来,让大家找一找,说一说错在哪里,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非常有效.

三、在“趣”上调控

课堂练习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要在“精”和“趣”字上下工夫.如果练习缺乏精心设计,只是重复的、大量的“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练习设计时,教师不能只关注习题的本身,应设计一些新颖的、有趣味性的、富有挑战性的练习.

1. 花样性练习

低年级学生由于好动,如果一味地进行高密度的练习,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时可设计一些小游戏.抢答等花样性的练习,虽然从时间上来说是低效的,但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这样的练习还是有效的,因为兴趣比知识更重要.

2. 一题多练

如果呈现给学生很多练习,首先在学生情感上就产生反感,如果给学生一道题,把几道题目融于一题,这样学生练习的兴趣就会大不相同.如学了分数后,在复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有哪几个?它们的和是多少?

(2)再任选几个整数,分别写出用这几个数做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并求出每组真分数的和.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样的习题不仅练习容量大,探究性强,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四、在“展”上延伸

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带有一定思考性的题目,用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种高层次的练习,既可拓宽学生思路,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一题多变”练习

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如在教“两步复合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的一题多练.先出示:(1)学校声乐队有24人,舞蹈队有8人.学校声乐队和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将原题变为:(2)学校声乐队有男生11人,女生13人,舞蹈队有8人.学校声乐队和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再根据分总关系、相差关系、倍数关系还可以将(1)题分别改编为:(3)学校声乐队每排6人,排成4排,舞蹈队有8人.学校声乐队和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4)学校声乐队比舞蹈队多16人,舞蹈队有8人.学校声乐队和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5)学校声乐队人数是舞蹈队人数的3倍,舞蹈队有8人.学校声乐队和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

2. 开放性练习

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篇10

一、以“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 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而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 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 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 正是“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 大力倡导, 如何在练习中体现“新”字.

教材中的题型设计, 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就习题本身而言, 练习形式比较单调.因此, 在挖掘快乐因素上主要应在组织完成练习的形式和对习题处理方法上下工夫.比如说, 可以根据儿童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天性, 让学生“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让学生“比”, 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前进, 共同提高;让学生“炫”, 使学生在考别人中进步, 取得成功的满足;让学生“用”,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所以在创设题型时, 要关注学生, 让他们快乐学习.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平时的练习操作中, 也要尽量创设能让学生更多参与进来的形式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 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样的练习形式中, 就能体现出教学的全体性.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有些习题用讨论、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 除此之外, 在练习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创设游戏性, 娱乐性较强的练习, 使单调的数学习题趣味化和多样化, 真正起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 课堂要开放, 学生思维要开放”的思想, 寓“新”于“教”, 寓教于乐.

二、以“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 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 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

(一) 方法的灵活性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 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题.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时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教学时,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 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人人都有收获.

(二) 层次的灵活性

由于受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 在作业设计时, 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使每名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精心设计练习层次, 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 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

三、以“亲”缩短学生的距离感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 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 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 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是快乐的.比如说, 学生熟悉的情境、游戏也可以成为习题的内容, 这样的设计, 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好的依托, 又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增强了练习的乐趣, 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1.处理书上的练习, 使之更加丰满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 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 就显得抽象而呆板, 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 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 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经过教师智慧的闪动, 使数学题耳目一新, 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

2.运用生活经验, 寻找练习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难发现, 老师只要精心设计, 练习无处不在.课堂生成的这些练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数学的应用意识.

3.创造练习材料, 感受生活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 只是留意, 就会发现, 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 具有活力的东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是一个生成练习的平台, 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比赛, 产生数据, 再生成和本课时有关的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课堂练习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的辅助功效,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够极大的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并且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的设计课堂练习来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练习的完成中也能够让教师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后续内容的教学。

一、设计作业时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在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分层式的练习题往往能够更好的起到锻炼的作用。鉴于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并不是一个问题适用于考察所有的学生,这是教学在进行随堂练习时应当有意识地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分层式的作业练习来更全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同时,这样的练习题目也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习练。这样的练习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带给学生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习题,随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更难的题目,这不仅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激励,这才是更为合适的课堂训练类型。在《圆锥的体积》这堂课的教学中,在带领学生探索了圆锥的体积后,教师可以出示三组不同深度的题目。学生在选择题目时首先要观察哪一组适合自己,学困生就可以选择较为基础的那一类题目,优等生则会选择有挑战性的题目。以人为本的练习设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每一名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能力训练目标。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便是差异性原则,这样才能够让班上每一个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有锻炼的机会,并且促进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二、设计趣味化的课堂练习类型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同样应当设计一些趣味化的问题,这一点也很重要。不少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为单一,这类题目通常很难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无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教师要尝试进行灵活的教学转变,可以多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课堂练习来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往往能够发挥更好的教学功效。既可以在题目的形式上有所变化,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化或者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在练习的内容上做出调整,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新颖多样、让学生觉得眼前一亮的练习类型,这样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实现良好的教学效用。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习:1÷7=?,2÷7=?,3÷7-?这三个问题的结果既有趣味又有规律,会很好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产生求知欲。课堂练习设计应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教师应当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形式的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教师还可以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这种趣味化的练习形式才能够更好的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同样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往往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展开更好的应用实践。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形式,教师可以让问题和学生们熟悉的一些生活场景有直接联系,或者设计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来让学生们解决。这都是可以有的练习设计方式。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也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不能简单的以是否得出最终答案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教师要看到学生在过程中的思考与表现,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与分析问题的方案,即使没有得到最后的答案,这种思维也应当受到积极的肯定。这才是开放性问题在训练时应当收获的目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与多层面来理解与思考问题,这才是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当实现的功效。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点与点之间距离”时教师可以出示问题,小明家离学校350米,小红家离学校550米,小明家与小红家之间有多少米?要求:每名同学独立思考,安静地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能够想出一种方案,有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则想出了多种方案。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这样的练习,为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当注重一些原则。首先,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多层面的训练题目才能够让更多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设计课堂练习时同样应当体现趣味化原则,并且要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巩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与多层面来理解与思考问题,这才是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当实现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黄晓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2]刘净.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3]姚永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4]李秀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生理解知识, 形成技能、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认知建构、思维训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就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只有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 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科学设计练习内容, 精心组织练习形式, 才能优化课堂练习, 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一、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切记平均使用力量。设计既要有梯度, 又要有层次;既可集中训练, 又可分散训练;既要突出教学重点, 又要突破教学难点。

1. 自主验证。

对新授课, 上课伊始, 教师可让学生先猜想, 再验证。教师先通过猜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再让学生在自主验证的练习中理解知识,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 在教抽屉原理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猜测把4枝小棍放进三个玻璃杯中有多少种方法,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放一放, 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多次摆放, 发现把四枝小棍放入三个玻璃杯中, 总有一个玻璃杯里至少有2枝小棍, 从而深刻理解了“总有”“至少”的含义。这样的验证练习, 虽然费时多, 但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验证, 这比教师空洞的讲解更加直观有效。

2. 专项训练。

一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能力点, 但是这些知识点、能力点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轻有重。有的是知识目标, 有的是技能目标;有的是教学的重点, 有的是教学的难点确定。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们要花时间进行专项训练。对一节课需要通过专项性训练突出哪些重点, 突破哪些难点。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 总体规划, 才能提高练习效率。例如, 在二年级乘法口诀的教学中, 教师就不能让学生死记口诀。因为死记口诀在应用过程中出错率很高,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每一句乘法口诀时, 教师要进行乘法与加法的对比专项练习, 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真正含义。

二、设计要讲究训练技巧,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 还要讲究技巧。对于那些难理解、易混淆的知识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训练。巧妙的练习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对照练习。

教学中有些题目从文字上看好像区别不大, 但实质上差别很大,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对照练习。在学习了乘法与除法计算后, 教师可以这样整合训练:已知甲数是乙数的整数倍。当已知乙数, 求甲数, 用乘法计算;当已知甲数, 求乙数, 用除法计算。这类题目学生犯错误率往往比较高, 教师要经常把这类题目进行对照练习, 这样就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 探索练习。

数学练习设计要讲究层次,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要让学生在练习之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例如, 在教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时,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教师出示下列练习:20×5=____, 40×5=____, 8×50=____, 250×4=____, 50×40=____, 60×50=____, 让学生算一算, 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 为什么按以前的规律计算, 积中会多出一个零呢?通过讨论, 使学生清楚多出零的原因;进一步练习:25×4=____, 125×8=____, 250×4=____, 1250×8=____, 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通过合作讨论, 最后总结出积的末尾有几个零的计算诀窍。

3. 多变练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 经常有这样的学生, 通过学习例题, 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 随堂练习都能做对, 可是, 条件的顺序一变, 或把条件与问题互换, 就感觉解题很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发展其变通思维。例如, 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后, 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就是:底×高÷2, 而没有掌握高与底必须是对应的这一教学难点, 从而在解题中经常出错。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多变练习:给出三角形的两条底、一条高, 或两条高一条底的长度 (有一组底与高对应) , 计算面积。这样的多变练习, 不仅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 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反馈练习。

在每堂课的主体教学完成后,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份反馈练习, 让学生自主检测、自我评估, 这既利于学生迅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又有利于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特别是练习课上, 教师更应该找出学生作业或练习中的的错误, 因材施教, 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要力求新颖有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练习不能只求数量, 而应该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性的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趣味练习。

小学低年级阶段, 学生活泼好动, 如果长时间进行高密度的训练, 学生注意力就会分散,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抢答等练习活动,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 在小学低年级认识规律的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例题后, 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在教室墙壁上按颜色规律挂气球, 先让学生分组去挂, 再让学生分组汇报为什么这样排列?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规律。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广, 兴趣高, 学习效果好。

2. 一题多练。

做课堂练习时, 如果教师给学生的题目太多, 就会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反感, 如果我们把几道题目整合为一道题, 学生的练习兴趣就会大增。例如, 在教完100内加减法时, 教师可出示这道题:把11、12、13、14、15、16、17、18、19这九个数填入九宫格里, 使每一横行、竖行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等于45。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热情很高, 他们经过反复的计算调整, 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 就改变了单一、枯燥的题海战术, 达到了一题多练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下一篇:温州打火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