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模式(通用12篇)
合作创新模式 篇1
近年来, 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充分发挥机电职业教育集团龙头学校优势, 在海南职业教育“三段式”和“集团化办学”上不断创新办学机制,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深层次、多方位的校企合作活动, 取得一定成绩, 有力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校企合作工作经验主要体现在“请进来”、“走出去”、“合作攻坚”三方面, 具体做法是:
一、“请进来”———以企业为主体, 引企入校, 引厂入校
(一) 引企入校, 建设企业冠名的校内实训车间
近几年来, 我校陆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在校内建起汽修、数控、机械加工三个实训基地, 为了继续弥补实训设备的不足, 我校积极引进多家大型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在校内建设企业冠名的实训车间。主要有海马集团投入200万元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广东镇泰集团投入100多万元设备建起的数控实训车间、上海大众投入80多万元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丰田公司投入60多万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
(二) 聘请企业专家、领导加入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 参与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需要, 我校汽修、机电、电子电工、计算机等各专业先后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企业专家或领导近50名, 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修订, 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
(三) 引进企业优秀文化和企业评价机制
“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优势互补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是校企合作共建和谐文化的新模式。我校的做法是在特色班级的管理中, 学生管理部门和企业共同营造企业文化, 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逐渐融入到班级文化。由不同的班级文化共同促成生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此外, 我校还长期实行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考核毕业生的制度, 将企业对实习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评价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并作为评定学生学业完成与否的重要依据。学校积极地定期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反馈各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制定了毕业生跟踪走访制度, 指定各专业部实习管理老师对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适应、业务技能等情况进行综合回访调查。
(四) 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培训教师
为充分利用企业的专家资源, 我校常年邀请中国汽车维修协会朱军这样的顶尖级汽车专家来校给教师做汽车专业发展的前沿讲座, 邀请像张治中这样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大师来校做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 邀请海马集团、广东镇泰集团等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讲座, 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师的知识和眼界, 还使教师能够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更好地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五) 充分利用企业校友和行业资源
我校1958年建校, 早期毕业的校友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家, 他们拥有很好的自办企业, 校友中也有走上国营企业重要岗位的领导, 他们与母校合作的热情很高。我校专门成立了校友会, 每年举办若干次企业校友专家咨询会议, 沟通感情、交流信息, 学校因此也获得了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六) 吸引企业在校内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
为了鼓励与表彰优秀学生, 协助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我校主动争取一些大型企业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 主要有广东镇泰集团设立的每年10万元的奖、助学金, 香港强华建教基金设立的每年各2万元的奖、助学金, 使校企合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形式。
(七) 吸引企业职工来校参与技术提高或职业资格培训
应合作企业的要求, 我校经常在校内开办各种技术提高或专项技能培训班。如每年都为中海油公司培训员工400人次, 为琼海玉柴公司每年培训在岗职工200多人, 每年为省内多家合作企业培训员工约1000人次。此外, 学校还利用作为海南省特种工培训中心和海南省第53技能鉴定站的优势和资源, 积极开展电工、举重、钳工等工种的特种工培训以及汽车初级、中级, 电工初级、中级的职业资格鉴定, 每年参与培训学习的企业职工约1000多人次。
(八) 引厂入校, 半工半读
2007年, 为了加强电子电工专业建设, 我校吸引海南群星电子厂落户学校, 学校为该厂提供场地, 厂方负责投入生产所需的设备。在日常管理上, 还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 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原材料。学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理论课教学, 学生入厂锤炼技能, 工厂高级技师手把手指导操作, 实现了“学中做, 做中学”, 即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学习指导教师, 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 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 使企业和学校相融, 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满足了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去年, 我校还和新中北公司、玉柴机器厂等多家企业谈好落户学校的合作意向, 今年将进入实质性操作。
二、“走出去”———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主动入企业和工厂
(一) 开发名优企业, 实现学生优质实习与就业
为了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 我校成立了一支由市场意识强、善于沟通的十几名教师组成的就业工作队伍, 专门开发实习和就业单位。现在, 我校已基本建立起“大机电就业网络”, 形成五大就业区域, 即以海马汽车为核心企业的金盘就业区, 以中航特玻为核心企业的老城就业区, 以金海浆纸为核心企业的洋浦就业区, 以玉柴机械为核心企业的博鳌就业区, 以镇泰集团为核心企业的珠三角就业区。目前我校已与省外广东镇泰集团、广东德源塑胶有限公司、一汽丰田、上海大众;省内海马集团、玉柴机器、金鹿集团、英利集团、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海南中铁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公司、喜来登集团等近200家大型企业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书。
(二) 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跟班学习制度
我校制订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暂行办法》, 规定每个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得少于一个月, 教师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服务企业的实践过程中, 一是开阔了视野, 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带到课堂上, 实现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的“零距离”;三是通过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把生产过程中的复杂零件加工与专业课本相结合, 开发和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三) 校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深入企业了解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企合作情况, 我校要求学校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每年必须到校企合作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校企合作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四) 主动送教入企, 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除为合作企业在岗职工开展校内培训外, 我校还根据有些企业职工不便离岗的特殊要求, 专门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根据企业需求为职工进行各种技术提升培训。如上门为海南万达包装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培训员工近3000人次, 每年为定安等市县上门开展电工等各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近1000人次。尤其是去年为琼山监狱所开展电工技能培训, 开辟了“职业教育进高墙”的新型合作路子, 此模式已在《中国教育报》得到较好宣传, 引起广泛关注。
三、“合作攻坚”———以校、企双方为主体, 共同研发品牌项目
(一) 创办“企业冠名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往“订单式”、“委培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我校与部分名优企业创办了“企业冠名班”, “企业冠名班”与以往不同之处是由企业派出专家和学校共同管理、培训学生,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均按企业要求制定, 班级充分引入企业文化。分别与北京嘉华集团创办“嘉华汽车班”、与海南威隆船舶有限公司合办“威隆造船班”、与丰田公司合办“丰田汽车班”、与海马集团合办“海马汽车班”、与中石化公司创办“扶贫石油班”等。这些企业冠名班已成为校企合作新特色, 《光明日报》曾在内部刊物《情况反映》上对我校的“企业冠名班”进行了大篇报道, 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林方略副省长、胡光辉厅长曾分别做出重要批示, 要求认真总结, 向全省中职学校推广。
(二) 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 开创了教育与行业合作办学的先河, 创新了职教办学模式
去年10月, 我校承担了省教育厅与省住建厅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新任务, 完成了五个专业400名学生的招生任务。“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开办, 是省教育厅、省住建厅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新创举, 必定从本质上引领我国职教办学模式创新的新潮流。在办学过程中, 我校聘请了五位建筑行业的客座教授, 举办了别具特色的开班仪式, 引起了海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大批企业的高度重视, 省住建厅表示将在我校创办大型实训基地。这一合作项目不仅将填补我省中职建筑专业办学的空白, 还能为我省中职办学创新作出示范。
(三) 校企合一, 开发南海资源
为了开发丰富的南海资源, 去年我校和海南南海渔业集团签订合作意向, 在捕捞作业、渔产品加工和船舶维修方面达成一致意向, 《光明日报》曾以“舞动南海, 校企携手未来”为题做过专题报道。目前该合作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将按照合作协议有序开展合作。
(四) 启动“百项发明创新工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 我校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去年我校与国家专利技术 (海口) 展示交易中心共同策划“百项发明创新工程”项目, 该项目也是我校创建国家示范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项目分两步同时进行, 一是在校内建成了一个600平方米的专利技术博览馆, 展出专业技术产品600多项, 得到了省科技厅、省科协的高度重视, 省科技厅拨出专款3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二是在省发明人俱乐部的支持下, 发动全校师生人人出创意、人人搞创新发明, 争取在2013年7月前完成100项发明创新项目, 并获得专利受理。“百项发明创新工程”自去年上半年启动以来, 已在校内开展多项活动, 营造起良好的创新氛围。目前我校教师已有《新型残疾人辅助器具》和《双螺杆磨浆机》两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今后, 我校将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领导下, 再接再厉, 开拓创新, 继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合作创新模式 篇2
2012年12月18日06:50
深港前海合作区总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位于深圳南山半岛西部、珠三角湾区的核心位置。深圳前海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着眼点,是实行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的特区中的特区,按国家战略部署将其功能定位为深港合作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及结构调整引领区。前海开发战略为深圳特区确立了未来三十年的起跑点
近日,来自深港两地的法律界人士和地方政府官员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的前海深港合作高端法律论坛上各抒己见,围绕前海深港两地法律合作进行了热烈探讨。
法治环境是前海成败的关键
“香港的地价那么贵,而且没有任何税收的优惠,为什么那么多银行、那么多国际500强企业愿意把公司总部设在香港而不是设在上海?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就是香港的法制健全、律师服务业发达。”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港澳研究室主任王振民在借鉴香港经验时指出,前海的发展最重要是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这是前海成败的关键。
王振民表示,香港和内地之间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是统一的,香港是香港的法律,内地是内地的法律,给商业的运作增加了成本,在法律一体化方面,在前海这个地方和香港之间、和内地的法律做一个转换的机制,将来前海适用的法律可以慢慢推广到内地的其他地方。
2011年7月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在深港两地合作的问题上有诸多创新,包括探索与香港合作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推动与香港的融合发展;借鉴香港等地区和国际上在市场运行规则等方面的理念和经验以及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开发、建设和管理;鼓励香港仲裁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为前海企业提供商事仲裁服务等。
深圳律师协会前海战略发展委员会执行主任顾东林认为,前海开放法律服务市场,引进香港律师所,进行联营,势必会促使深圳律师所的转型升级。深港律所紧密配合据司法部公证指导司对外管理处处长曹阳介绍,截至目前,香港律师事务所已在内地设立代表处70家,其中13家律师事务所设立了第二代表处,3家律师事务所设立了第三代表处,有4名香港律师受聘于内地律师事务所,通过开放措施的实施,为香港律师更好地服务两地贸易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而深港两地律师业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提升了法律服务能力。
“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于2003年6月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从2003年至2012年,CEPA及9个补充协议中陆续出台了18项涉及法律协议的粤港开放措施,为香港律师事务所、人民提供了优越的基础环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爱诗在论坛上表示。但由于CEPA不允许律所联营,内地与香港的法律合作是松散的。在前海发展战略下,香港律师协会提出紧密联营的模式,由两地律所按照协议约定,在前海组织一个合伙型联营律师事务所,并以该所的名义对外提供法律服务,对外承担法律责任,允许合伙人律师事务所和香港律师事务所在内地全面提供涉港、涉外服务,由相关的司法行政机关制定关于律师业合作的法律法规,充分考虑香港律师的实际情况。
梁爱诗指出,“十二五”计划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都是以发展广东省和香港的金融产业、国际创新等为目标。以金融业为例,跨境融资企业需要两地的会计、财务、测量等专业服务,多个国家已经有国际综合性组织,但内地和香港的法律并不允许以这个模式经营,当事人不能在同一个机构以一个代价方便地取得整体的服务,无疑阻碍了内地和香港律所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打破对粤港律师业务发展法律限制,值得粤港各界法律人士相当长远的探索。
深港法律合作新课题
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里明确指出,前海承担着探索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新途径,承担着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经验的历史使命。前海要打造成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承担着建设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建设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引领区、建设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先导区等功能,集中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四大产业。到2020年,前海要打造成为亚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和世界服务贸易基地,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1500亿。
今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的批复》指出,前海将被打造成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新窗口,成为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区,珠三角地区的引领区。促进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合作,引领促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成为法律服务行业的新课题。
前海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曹海雷表示,前海的22条政策中涉及到备受关注的法律方面的政策可圈可点,如香港的仲裁机构在前海设立办事机构以及大陆和香港可以在前海建立联营律师事务所等。如何开展深港两地律师方面的创新与合作无疑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合作创新模式 篇3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南通将迎来“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关键期,也是南通持续跨越的赶超期、大有作为的历史性机遇期。近年来,南通充分发挥靠江靠海靠上海、承南启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加强与上海、苏南城市合作,着力创新合作共建机制,把合作共建园区作为沿海开发、跨江联动、接轨上海的重要载体,把互利共赢作为开展城市合作的基本原则,积极协同合作方共同推进园区建设,园区合作共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跨江园区合作共建成效初现
2007年6月,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签约成为南通首个跨江合作共建园区。目前,南通跨江合作园区建设和发展态势强劲。
规划起点高,承载能力强。南通合作共建园区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有序推进。南通与新加坡、苏州共同开发建设的苏通科技产业园,与新加坡邦城公司、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同科技研究院等行业领先智慧团队合作,先后完成园区概念规划控制性详规,重点打造包括高新园、总部商务园、创意园、生态智慧园、休闲度假园等功能载体,为园区建成“江海生态城、国际创业园”奠定了坚实基础。南通和上海合力打造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与日本日建公司合作制定城市规划,突出产城融合理念,着力打造集科技之城、宜居之城和生态之城于一体的南通北翼新城板块,为南通创建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体和经济增长新引擎。先进的规划理念科学有序地引领着合作园区的建设发展,部分园区的规划模式已成为南通沿海开发中建设和发展的样本,对提升南通园区规划整体水平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合作理念新,招商势头好。南通与上海、苏南实施跨江园区合作共建,给南通园区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工作理念、全新的工作模式和全新的工作举措,激发了竞争意识、争先意识、创新意识,从而有力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坚持整体开发推进,实行整体搬迁一次到位、环境打造一次到位、产业商住同步推进,为重大项目落户奠定了基础。目前,总投资1亿美元的区域新能源管理全球研发运营中心、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衣谷创意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总部经济园等项目正在洽谈之中。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借助外高桥国内外项目的品牌,立足区位优势,多次在日本、韩国、上海等地举办招商说明会,获得多项投资意向。苏通科技产业园组建园区招商中心,借鉴苏州工业园的招商管理模式,学习招商经验,已经建立了一支多门类、高素质、专业化招商队伍,在刚举办的2011南通港洽会上,苏通科技产业园与深圳联合金融投资公司、南通国有置业集团共同签署《国际金融度假湾投资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南通国际金融度假湾,包括国际金融港、品尚生活湾,预计总投资约15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达300亿元,这是迄今为止南通沿海开发最大项目。
项目落户快,单体规模大。近来年,南通市全面推进园区开发开放合作,着力集聚上海和苏南等各种要素参与跨江联动园区共建,加之南通在建跨江合作共建园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外大项目不断落户。目前,南通在建的7个跨江合作共建园区中已落户项目45个,其中已投产项目2个,在建项目29个,即将开工项目5个。苏通科技产业园建设一年多来,共落户项目10个,总投资8.8亿美元,工商登记注册资本3亿美元。其中,总投资40亿美元挪宝能源项目已获批将在美国上市。总投资16亿元的中谷光电项目近期即将开业。海宝工业园是海门市政府与宝钢集团2010年5月26日开始合作共建的园区。目前,已有宝钢钢构、宝钢磁业、宝钢精密钢丝、宝钢物流等四个重大项目先后人驻。其中总投资20亿元的宝钢物流项目于8月份开工建设;宝钢钢构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成后将实现年产量15万吨,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海门市共建的海门复旦复华高新技术园区正式启动,前期开发100亩作为药业生产基地,已全面动工兴建,总投资2.5亿元的复华药业项目开工建设。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已有13个项目注册落户,其中2个项目已投产,9个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亿元的上海冠林电器3万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建成,常熟市纺织服装协会与海安经济开发区合作的常安纺织工业园是园中园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一期工程。
南通的跨江合作园区共建工作,受到长三角广泛关注。2010年,在长三角城市合作专题实施过程中,苏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启东外高桥工业园成为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的首批成员。2011年3月,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园区共建投资环境说明会暨园区品牌联动发展推进会上,海门海宝金属产业园和上海城投(启东)江海产业园被分别授予首批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示范园区、试点园区。
跨江合作园区共建再上新台阶
加快沿海开发、全面接轨上海、开展跨江合作,是南通跨越发展、科技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上海市委书记俞正音同志在2010年12月召开的长三角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在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中责任重大,上海将按照“深化、放大、提升、搭台”的思路,积极履行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责任,这是上海支持长三角城市发展的强烈信号,为包括南通在内的各成员城市加强与上海各层面、各部门的交流合作,形成以服务上海、对接上海为重点的沿海开发开放格局创造了极好机遇。南通将在新一轮沿海开发中,更加主动地抢抓两大国家战略机遇,更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势登高,借力出海,全面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南通将以产业协作为契机,推进跨江联动战略的实施。目前,南通着重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浙江纺织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篇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提升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观点把研究重点放到单个企业的创新活动上, 但是这种基于单个企业的创新理论很难解释世界范围内企业和研究机构间合作创新的广泛兴起。因此很有必要对合作创新这种现象进行探讨和深入研究, 并得出适当的政策建议应用于实践, 促进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提高, 实现产业升级和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
所谓合作创新, 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 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 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 共同参与, 共享成果, 共担风险[1]。Kaze (1986) 发现当潜在创新者是市场竞争对手同时技术外溢效应很大时, 合作创新有利于总体研发水平效率的提高[2]。Suzumura (1992) 分析了存在着多家企业的产业并通过引进次优福利函数检验了合作创新对社会收益的正效应[3]。Poyago-Theotoky (1995) 研究了研发合作企业的最佳规模[4]。Dyer, Singh (1998) 认为合作企业加大对相互关系的投入程度可以促进相互获取知识, 从而能够减少产品开发缺陷, 并且能够加快产品开发周期[5]。
虽然国内外在合作创新方面的研究的文献很多, 但结合纺织企业实际情况的研究则很少。绍兴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不足, 以合作创新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合作创新方面的现有理论, 对绍兴纺织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以及特征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适当的政策建议。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许多管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者们所采用[6]。案例研究有多种具体操作类型, 本文根据Yin (2003) 采用的是多案例研究方法 (Multiple Case Study) 。之所以这样做, 一方面是因为在国内目前采用大样本随即抽样的调查方法并不是很容易进行。另一方面, 从研究方法的本身来说, 案例研究更加适合于研究一些没有刻意去限制某些行为假设事件前提下, 而是通过关注当前事件的剖析来探讨一些“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6]。
2.2 选取案例和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的案例研究对象为绍兴纺织企业, 研究对象的具体统计特征描述见表1。纺织产业是我省典型的传统优势制造业产业,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绍兴纺织企业要想在短期内提升其技术实力, 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来获取技术创新的能力, 也可以说是一种借用“外脑”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从技术进步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角度来看, 借助外力来实现技术改造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与提高速度。从企业间竞争角度来看, 由于一些技术可能存在于竞争对手或同行之间, 而这些企业无法从对手那里直接获得这些技术, 所以借助于合作单位来实现这些技术是绍兴纺织企业首选的而无太大障碍的途径。另外, 企业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与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来获取创新的管理成果与方法, 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
2.3 研究步骤
我们对目标企业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进行, 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2) 合作创新的模式和实施过程; (3) 企业、政府创新政策措施问题。访谈的主要目的是对纺织企业中合作创新的活动作快速扫描, 访谈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主要成员, 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全面和可靠, 能够基本上反应企业当前的情况。另外, 为了提高访谈信息的真实性, 我们还采用了多渠道获取信息方式 (Multiple Sources) 来弥补, 比如我们通过企业的一些相关成文文件或企业网站来获取一些二手信息。每次访谈时, 我们在获得对方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了录音, 并在访谈结束后对录音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 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3 研究结果讨论
通过对企业主要成员的访谈以及从多渠道获取企业创新的信息, 我们得出多数纺织企业面对国内与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 积极采取各自合适的合作创新模式, 发挥合作伙伴之间资源整合互补效应, 使得这些纺织企业快速形成竞争优势。从中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绍兴纺织业合作创新的模式, 以及合作创新的特征。
3.1 绍兴纺织业合作创新模式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创新和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之间的纵向合作创新两种模式。
3.1.1 横向合作创新
横向合作创新是指竞争企业之间的合作, 如图1。竞争企业通过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和知识, 共同研发, 相互学习, 提高创新能力。我们调研的绍兴纺织企业中, 进行横向合作的企业比较少, 这是由于竞争企业在市场上是竞争对手, 合作各方往往从保护商业和技术秘密, 维护专有资源和产品的个性特征出发, 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
因此, 要加强纺织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创新, 通过优势互补, 协同生产, 提升竞争力。以绍兴精功集团为例, 集团紧紧抓住资本纽带不放, 收购了“湖北楚天钢构”;与意大利优尼迈公司合资组建成立“湖北优尼迈冷藏车公司”;适时组建“江西中轻现代物流中心发展有限公司”、“绍兴县中轻物流有限公司”, 巩固拓展了物流产业。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在人员配备方面也进行了横向合作, 研究院聘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国纺织研究院、纺织材料所的所长以及某企业负责开拓市场, 管理产品开发的总经理, 这样使得研究院提升了创新能力, 提高了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和纺织产业国际核心竞争力。
3.1.2 纵向合作创新
纵向合作创新主要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信息类企业 (咨询公司、软件企业等) 在技术、管理上进行合作创新 (如图2) 。大学、科研机构通常拥有企业缺少的基础性、通用性和系统技术知识和基础研究的能力, 而企业则拥有大学、科研机构缺少的工艺和生产技术知识以及开发、中试、工程化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资源和能力, 因此, 校企产学研合作将发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自的优势, 促进企业积累技术知识, 实现技术创新。不同行业间企业的合作创新, 往往是企业在发展战略和价值链思想的指导下, 首先排除了竞争对手, 不同行业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不一样, 一般而论, 不可能形成竞争对手;其次所属不同行业中的企业, 其专业知识、技术等具有互补性, 容易产生协同效应。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绍兴纺织业集群中的大部分企业都在进行纵向合作创新的活动, 特别是和一些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项目。例如, 绍兴振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前年与东华大学共同合作开发了水溶胶绷带。浙江绍兴银桥纺织有限公司与上海东华大学进行产业链的合作, 研究开发了具有形状记忆的产品。绍兴云翔化纤有限公司不断加强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北京中纺院等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与合作, 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并从中聘请了一批技术骨干组成顾问小组, 指导公司开展各种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已与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达成全面合作意向, 与胡金莲教授领导的形状记忆纤维课题组合作已经启动, 双方将在开发形状记忆纤维技术和面料上进行全方位合作。
同时, 某些企业也与不同行业企业进行着共同合作创新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精功集团就实施了内联外合战略, 集团不仅与国内知名公司企业进行合作, 如浙大中控等, 还广泛开展国际间技术与贸易合作, 与德国格根 (GERGEN) 公司, 美国博来百瑞集团, 意大利赛普公司, 芬兰FORMIA公司, 德国布莱斯-戴姆斯工业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实现技术同步国际化。浙江赐富集团公司在技术方面与国际专业公司合作, 共同开发研究bopet产品, 引进一套国际领先的瑞士伊文达聚脂设备和四条先进的德国多尼尔拉膜生产线, 聚集专业精英, 率先采用连续聚合pet熔体直接拉膜工艺属国际首创。
从这些合作可以看出, 企业需要不断地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将之融入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才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尤其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纺织产业集群里。
3.2 绍兴纺织企业合作创新的特征
通过对以上这些成功的合作创新案例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3.2.1 合作创新并不限制成员企业的独立行为
在我们调研的各个企业来看, 大部分的企业, 如精功集团、振德敷料、国周纱线等等, 在横向合作或纵向合作创新过程外都有自己独立的研发和生产活动。
3.2.2 这些合作创新组织的成立都有外部的竞争压力因素, 并有明确的创新目标
云翔化纤的负责人认为, 作为同类企业, 从国内来讲, 新的项目新的产品出来, 不是只有我们这么一家, 国内最起码有七八家企业一起出来。就产品而言, 绍兴纺织行业还是以中低档纺织品为主, 附加值较低, 同质、同构现象严重, 所以各个企业的竞争压力较大。
3.2.3 合作创新很重视纵向之间的创新
我们发现, 调研的几乎100%的纺织企业都不断的进行着纵向合作创新, 并且主要是联系一些具有纺织特色的高校, 如东华大学等。
3.2.4 企业参与合作创新最终达到技术学习和技术获取的目的
合作创新为获取合作伙伴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提供了可能。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常常是为了将大学、科研机构实验室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浙纺院成立了“流行面料设计中心”, 中心重点把握面料流行趋势, 为企业提供面料改进或设计服务。企业通过与浙纺院的合作创新, 从中吸取了流行面料的设计创新技术。
总而言之, 对于某个企业而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通过合作创新, 推进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持续的动态行为, 特别是对于基于形成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必须系统地谋划合作创新。
4 提升绍兴纺织企业合作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4.1 完善企业合作创新管理
企业对合作创新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做到以下4点:
4.1.1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在纺织企业中, 选择有竞争力的和互补相容的合作伙伴是进行合作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 它直接关系到合作的绩效和成败。
4.1.2 建立起合作项目组织机构
这个组织机构能够调动各种合作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 协调管理并且实施有关技术创新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组织机构健全有助于推动合作项目的进度和提高效率。
4.1.3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首先, 建立透明、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即在合作创新中, 合作的各成员应知道项目合作成功以后各自获取的利益;其次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 成员企业的能力评价、绩效评价、风险评价将都离不开合理的评价机制;最后, 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 每一合作创新项目应有分配机制来满足合作方在创新成功后对利益分配的要求, 这是影响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4.1.4 完善信息网络, 强化信息交流
建立完善的合作创新信息交流网, 能够使各成员有关创新的信息汇集起来,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合作创新组织的整体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各项创新研究的特色和功能, 又能将各成员统一在互相紧密联系与合作的研究开发整体中, 各成员的研发潜力才能发挥出来。
4.2 强化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政府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服务者, 对技术创新进行有效的引导, 统一协调各相应的有关工作, 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来源。为加强政府引导者和服务者的作用,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2.1 人才体系构建
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施高科技创新人才保护措施, 建立一支阵容庞大、充满实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才能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2 构建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保障体系
在企业合作技术创新产生科技成果之后, 为了使科技成果能够顺利高效的实现其价值, 还需要一个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作为支撑。因此, 需要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有利于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政策文件和规章, 构建一个功能完善, 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政策法规体系。
4.2.3 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环境
政府需要对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予以有效的调整与规制, 建立规范的运行模式, 提高交易的透明度, 加强市场培育, 交易跟踪, 交易者利益保护等方面的配套工作, 使科技成果交易步入稳健、有序、高效的良性运行之中, 为推动技术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4.2.4 促进政策的连续性
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制度确保政府政策执行的连续性, 同时, 行政机关也不得无端撤销或变更已经生效的各种行政决定。这样既体现诚信政府, 也为企业创新再投入更有积极性, 打造良性循环的创新环境, 推动企业创新的持续稳定发展。
5 结束语
本文在总结当前国内外针对企业合作创新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绍兴纺织业企业合作创新的案例分析, 探讨了绍兴纺织业合作创新的模式, 以及合作创新的特征。最后, 文章提出了企业创新策略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方式建议, 对提升纺织企业的合作创新水平, 指导浙江纺织企业合作创新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24~30
[2].Katz, M.L.An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Reearch andDevelopment[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 (17) :527~543
[3].Suzumura, K.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an oligopoly with spillover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 :1307~1320
[4].Poyago-Theotoky, J.Equilibrium and optimal size ofa Research Joint Venture in an oligopoly with spillover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5, (43) :209~226
[5].Dyer, J., H.Sing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ies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 (4) :660~679
[6].Yin Robert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third edition) [M].Sage Publication:2003, ThousandOaks
[7].周赵丹, 刘景江, 许庆瑞.合作创新形式的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3, 25 (5) :61~64
[8].高阳, 成鹏飞, 周向红, 张马林.钢铁企业合作创新探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7) :115~117
[9].肖高, 刘景江.先进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途径与案例分析[J].科研管理, 2007, 28 (3) :13~18
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篇5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金辉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算起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创办联合大学开始,也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应该说,产教结合的办学实践与职业教育的创立与发展是同步的,在这期间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历史的曲折、挫折。进入新时期,面对新任务,职业教育如何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体制改革要求,积极探索产教合作、校企结合新路,创新办学模式,加快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需要深入开展理论的探讨。
一、产教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的成长、发展源于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来自与经济、社会和普通教育的相互关系的实践和研究。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产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应用性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中职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一部分,现在高职占高等教育的规模已是半壁江山,中职即将与普通高中平分秋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高、中职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初中后、高中后的教育结构的两次分流。高、中职这两个“一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中学教育是类别关系,不是级别关系;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高、中、初等职业教育是级别关系,但又不同于普通教育那种逐级升学的级别关系。专升本、对口招生则是职、普立交桥的建设与拓宽。对中等教育的两次分流和职业教育类别的正确认识,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才得来的。每当某种思潮冲击这一认识,模糊、淡化,乃至否定这一认识的时候,职业教育就受挫折,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就难以健康持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及上世纪末两次中等教育曲折历程的感受及其深刻。而认识回到正确定位,职业教育又快速发展。这是为什么呢?简言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二是教育结构必需适应时代要求,使人才培养的总体结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自身规律,探寻、践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真办职教,办真职教,真正办好职教”。
1996年公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性质(本质属性)作了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制度则从基本制度层面上保障着职业教育性质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针,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广大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产教合作、校企结合的职业院校建设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育的社会性以及生产性、相对独立性等等基本属性,这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共有的。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紧密、直接地联系经济,促进劳动就业,及其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产教合作、校企结合,成为体现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职、普关系是教育结构内部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职业教育的个性、特殊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就没有区别了,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只是将本科教育的四年压成三年,只是内容压缩,那就是没有区别,没区别就没有职业教育了。同时,又不能否定教育的共性、普遍性,我们职业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培养计划要由市场推动,公办院校办学体制要探索改革、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的特点、特色,但不能也不可能走向职教产业化,否则,也就不是教育了。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我们正由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觉。坚信产教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是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有机对接的有效形式,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教育环境资源,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校企文化交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必由之路。
二、产教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从产业、企业角度看,是要解决技能人才(技师、技工)的补充和提高,以师带徒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了,特别是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自己培养解决不了,或成本太高,质量、门类无法满足,就必然要专门学校来办;从举办学校角度看,勿容置疑,不能脱离产业、企业,否则就是离开了服务对象,就失去了存在目标;从学生培养角度看,没有校企结合,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技能人才,就业就没有竞争力;从教育及其结构角度看,人的智能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发展职教。周济部长把它提升为对“办什么样职业教育”和“怎样办好职业教育”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确实毫不为过。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以来,国家召开了三次职教工作会议(2002、2005年国务院召开,2004七部委召开),从2002-2004年教育部连续召开四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三次高职,一次中职),全国职业院校交流研究,部长每会必到,大家说是部长总动员,走向产学研结合新时代,真可谓汹涌澎湃,如火如荼。
纵观连续几次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产学研交流会,全国职业院校经验交流,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大计,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这些目标、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点,凸现产教合作的大趋势。
1.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推进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一个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三个转变(从计划培养向市场推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政府宏观指导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使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就业、胜任岗位要求。并且,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要求中职学生要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高职学生实习实训不少于半年。并相应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使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劳动保护、安全工作,支付合理报酬。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两年两个月)以及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推进体制创新,增强职教活力。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优化组合,扩大优质资源,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境外资金,探索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5.充分利用优质职教资源和就业市场优势,进一步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总之,产教合作已是职教发展的大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衰。我们只有适应大势,坚持产教合作的改革发展之路,主动融入安徽中部崛起、新型产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流大潮,才能立起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才能建设发展得更加兴旺。
三、产教合作模式的探索实践在于创新突破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直接关连着职业院校建设发展,人才培养工作,关连着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使用管理,已成为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各类职业院校勇于开拓,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实践,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横、纵两个层面看,横向层面有以下类型:①行业、企业主管主办院校,依托行业企业,直接结合,紧密联系;②原有历史、基础与行业、企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院校,背靠行业企业,虽现属教育主管或地方主管,“已有婆家,不离娘家”;③专业方向鲜明,与行业、企业结合成立职教集团,如安徽汽车工业学校牵头组建的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经济技术学校牵头组建的经济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安徽化工学校牵头组建的化工职教集团;④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产教合作委员会、董事会的多种形式;⑤民营企业举办民办高职,相互依存,机制灵活。
从纵向看:有点状的,某个或多个办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合作,如校外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冠名班、订单培养;有条状的或点、线结合的,如按专业大类或主干专业建立产教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有块状或综合的,从办学指导思想,到教育过程、教学基本建设、教学工作各环节,贯穿全过程的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区域性的合作方式:合肥(磨店)职教基地,根据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瑶海工业园等构建合肥东北工业组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轻纺、服装、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进入基地的职业院校将有利于与企业紧密联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芜湖市依托开发区,组建职教集团;铜陵市采取“大集中,小分散”方式组建职教园区,都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合作营造良好的城市组团环境。
我省高职学院仅从开展了第一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院校看,绝大多数都与产学研合作办学相联系,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项目。如,淮南职技院的“通过产学研理事会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特色项目;安徽水利水电职技院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实用人才”特色项目;安徽商贸职技院的“传承百年老校办学传统,培养现代商贸技术人才”的特色项目;安徽职技院的“传承依托行业办学传统,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特色项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依托开发区,密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等等。其他院校也无一不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总之,这些探索实践都是十分可贵的,都在坚持不断进取,积极推进,逐步深化,加快发展,都未止于至善。当然,从总体看,与兄弟省市,特别是与那些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加拿大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TATE学院的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有计划开展实验项目的高职院校相比,应当承认还有一定差距。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我们如何立足省情,跟上全国先进水平,面向世界,去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确实任重道远。有专家研究提出要在建立典型模式,开展理论研究,构筑运行机制三方面去突破,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还有专家认为要体制创新等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我认为,从我们自身实际出发,需要:
第一,在联合合作上下功夫,推进产教合作。无论高职、中职,学校单个闯市场,显然势单力薄成本高,当由主干专业强、基础好的院校牵头,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组成团队,开展联合合作,投入全国市场竞争。我们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苦于对外联系少,信息不足,整体实力不够强,要解决拿什么去合作、怎么合作的问题。首先要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去争取,而不可等待;其次总是要拿出自己最优最强的专业去参加合作,打开局面,所以一定要强化自己的骨干、重点专业,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再就是无论是企业牵头的合作,还是兄弟职业院校牵头的合作,或是区域性、跨区域性的合作都要积极参与、争相加盟。
第二,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合作、校企结合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动力机制,确实需要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也需要有可行的成功的典型模式作基础,也要合作努力,共同推进。目前的状况,职业院校普遍与行业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面的合作,但多数又是处于“松散型”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相对较少。于是有一种说法,就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不积极”。其实,切不可如此一概而论,每一所学校的校企合作状况应作具体、客观的深入分析。“松散型”合作的走向无非是或者走向“紧密型”,或者走向萎缩,再就是双方根据合作内容项目目标的需要保持“松散型”。毕竟现在的阶段是已有的基础。我们的目标是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着力点在哪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还是在于合作各方“利益相关”的关联程度和“合作双赢”的成长程度。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运作机制,合作模式。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三,在点面结合上下功夫。只要在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总体改革方案指导下,点状、线状的实践都是重要的,能在点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都是可贵的,就是能够发展推广的。应当避免的是本身特点不突出,又无总体导向和面上支持,而孤立、萎缩。一所成功的职业学校,总是在大目标下找准突破口,在点上起好步,在块状发展,不懈努力走出全方位建立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合合作路子。
第四,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产教合作教育实践的重大突破,迫切需要理论研究为先导。但我省职教研究力量薄弱、分散,不少高职院校和若干中职学校建有研究机构,但缺乏信息交流,课题选择缺乏协作整合,缺少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更少与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省职成教学会组建学术委员会和产教合作委员会,也是为了推进理论研究和产教合作教育,关键在于全省职业院校之间以及和企业界加强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一个目的,就是努力让安徽职教更多地进入国家队,要争取有国家队的主力队员,带动全省职教健康发展,为安徽崛起,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作更大贡献。
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篇6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订单式”“冠名式”培养
0 引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如何高质量完成这一使命,破解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在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并完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科研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与社会效益。
1 立足区域经济,加强专业建设
1.1 建材行业背景分析
建材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我国水泥总产量连续20余年稳居世界第一,并连年递增。2013年全国水泥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率9.5%,宁夏水泥产量2600万吨,增长率25.5%。建材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供求矛盾日显突出。
1.2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的首要工作就是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通过市场调研,宁夏区内不仅建材行业人才匮乏,新建的五十多家商混企业及建筑工程检测机构,更加缺乏混凝土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2010年材料工程系及时在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专业方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在原水泥工艺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混凝土工艺方向,主要面向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从事混凝土原材料的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能检验、配料方案的设计和调整等工作;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原建材工业检验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建筑工程检测方向,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检测机构,从事常规检测、见证检测、专项检测等工作。
材料系历年招生情况见表一:
表一 材料工程系历年招生情况表
■
可以看出:2010年增设两个新专业后招生情况良好,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奠定了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校生由过去的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的四百余人,学生就业率已连续几年保持在100%。
2 面向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切入点是工学结合,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关键环节是实验、实训和实习。由于专业特点,工艺技术更新快,设备投入大,校内无法建立实训车间来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积极尝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将原人才培养方案中“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工学结合的“2+1” 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通过两年理论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最后一年的教学实践任务放在企业中进行,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通过企业师傅言传身教,真正掌握岗位技能,实现与企业“零对接”。学院负责制定顶岗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实习内容与实习进度,并为每位学生建立顶岗实习档案。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指导老师及企业岗位师傅)。由双方共同管理学生,企业依据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采取双向选择,及时吸纳学生为企业员工,实现了学生随岗就业。
2.2 校企深度融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一是学院成立了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院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真实生产环境相融合;另外,通过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使学生取得相关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实现了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融合,近几年,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了90%以上。学院每学年还邀请企业家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举行“产学结合同育职业人才、校企合作共创双赢未来”等大型讲座活动,在校园营造一种职场氛围,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二是大力推进多样化“订单式”、“冠名式”培养,取得明显成效。从08级学生开始,与宁夏瀛海集团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并与宁夏赛马公司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2010、2011级混凝土班直接冠名为“赛马商混班”。“订单式”、“冠名式”培养能够及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提高了用人企业的满意度。同时,“订单式”、“冠名式”培养能够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先进技术及管理制度等贯穿整个育人过程,营造了一种“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方向有动力,学习自觉性更强,学习责任和企业归属感得到强化。
3 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2010年以来,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现场图像、flash 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手段使课堂上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亲历其中的感觉。部分教学内容带学生去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多接触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及时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也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每学期增加了两周化学分析综合实训,每年举办一次化学分析技能大赛,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
4 与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材料工程系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要求先后与宁夏赛马集团、宁夏赛马混凝土公司、宁夏瀛海集团、中石化环保建材公司、宁夏天元锰业水泥有限公司、宁夏科杰建筑检测中心、宁夏亿丰砼业有限公司等13家建材、商混及建筑检测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了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协议书或建立了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一年的时间训练岗位技能,体验企业生产全过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普遍提高,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企业普遍认为学生“素质高、上手快”,满意率达95%以上。
5 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
企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强大后盾,高职院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学院作为企业的继续教育基地也承担了为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的任务,先后为宁夏赛马集团水泥公司、宁夏天元锰业水泥公司、宁夏瀛海集团水泥公司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员工达两千多人次,为宁夏建材企业员工素质提高作出了贡献。
6 经验与体会
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②“订单式”、“冠名式”培养增强了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避免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④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实现校企互动共赢,利于长效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艳.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1(09).
[2]郭丽萍.校企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24).
合作创新模式 篇7
相关资料显示, 截至2012年底, 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共计39万余个, 成员总数已经达到3970余万户, 其中农民成员3630余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 带动非成员农户5512余万户, 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年均增收20%左右, 增幅比普通农户高出一倍[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对创新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起了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在还处于融资的初级水平,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下的小农户与大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融资的约束条件, 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上的绊脚石, 资金短缺仍然是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
合作经济组织并不产生于任何情况, 只有在有优势的领域才会出现, 比如营销合作社在农业一体化中有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 所以才发展比较迅速[3] (Szabo, 2002) 。在创办前期, 社员强烈的合作欲望和支持会削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部分问题, 但是随着发展周期的推进, 其内部问题就会渐渐暴露, 比如搭便车问题, 控制问题和财务问题[4] (Fulton, 2000)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定程度能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理财问题, 但是由于外生合作金融异化与内生合作金融的滞后, 农村合作金融出现了有效供给不足以及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断裂, 并陷入了长期的锁定状况, 没能很好的发挥扶持“三农”的作用[5] (候利文, 2012) 。学者们也发现用企业融资理论框架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理财问题, 是忽略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种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融资时不应该把门槛设得过高, 应该将一些小户、散户和小规模经营农户列入融资合作考虑对象[6] (张龙耀, 201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政策性银行、非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及民间金融组织等主体的支持[7] (康涌泉, 2009) , 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应相互配合, 以形成一个全方位、全产业链、互补互惠的农村金融体系[8] (吕思杨, 2013) 。非正规金融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货币经济的膨胀在农村金融市场逐渐活跃起来, 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得融资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非正规渠道[9] (贾健等, 2011) 。但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规模扩展和持续发展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应该要促进制度创新, 不断完善非正规金融机构[10] (Hans D.Seibel, 2001) 。本文在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困境及原因基础上, 通过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融资理财创新现状的整合归纳,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的困境
(一) 起步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早期资金来源于成员缴纳的会费和股金, 但成员加入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改善自己经济情况, 一般无力提供大量的资金, 并且成员在退出组织时享有股金的取回权, 加剧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的不稳定状态。小额资金不足以解决组织发展的问题, 所以许多农村经济组织通过公积金制度和红利、盈余挂账等办法筹集资金, 然而这些办法只能短时期内解决资金缺乏的部分问题, 做为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 其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仍然是资金不足。
(二) 招商引入资金困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农民生产的联合协会, 带有经营的属性。在组织内部治理方面, 它贯彻“社员每人一票”的民主参与原则, 在收益分配上, 并非按照入股金的比例进行分配, 而是严格按照交易量进行分配。对于一个非组织机构的投资者, 组织管理及投资收益的机制缺陷不能刺激其投资欲望的产生[11]。
(三) 农村金融机构缺乏
自农业银行恢复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历了5轮改革[12], 然而受部门利益、认识等因素影响, 对农村金融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缺乏整体性改革思路和措施, 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银行在资金的投放对象上注重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 更加倾向于向龙头企业借贷, 而农发行只是承担着农业政策性支出,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比例虽然有较大的提高, 但仅凭农信社一己之力在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面作用也十分有限。
(四) 民间融资受到抑制
农村资金需求量迅速增长和有限金融资金向外流失并存, 使得农村资金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可监管部门仍然采取严格的贷款措施和较高的门槛, 也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然而, 一些新兴的民间金融在许多领域, 如地下银行、共同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典当行等出现。但是, 由于政策的限制, 民营金融机构受制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缓慢发展, 不能给予很好的财政支持[13]。
(五) 抵押担保有限
金融机构一般会要求贷款人提供有效的抵押物, 以防在贷款期间贷款人发生意外还款困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很多财产不能作为商业银行可以接受的标准抵押物, 而合作社成员缺乏最常见的资产, 比如进行产权抵押登记的机械设备, 用于贷款的办公场所, 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仍处于生产和管理改革的初期阶段, 很难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制约了对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经济。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对策建议
(一) 创新投资形式, 提升内源性融资能力
在准许农合组织有权发行投资股票的前提下, 允许投资者投资形式的多样化。只要符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需求及投资者可以使用生产资料的形式, 如农业机械、长途运输等, 并可用于劳动。例如, 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办公、营业场所及加工和销售的企业, 为组织成员的建设可以承接的项。此外, 如果投资者有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或营销渠道和可靠、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 也是弥补贡献的基础。总的来说, 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因素都可以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章程形式或协议形式所接受的投资份额。
(二) 加快发展正规和非正规金融,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使得中国的私人信贷市场并未消失, 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我国, 农村民间借贷的形式主要是民间借贷。目前, 农村民间借贷的主体不限于家庭和朋友, 贷款主体逐渐集中到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 甚至是养殖专家、村集体经济组织。但因为必要的立法缺失, 市场无序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形式, 必要的贷款对象、运行机制和监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规范其行为, 以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作用的非正规金融。
(三) 发挥农业保险作用, 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第一,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的关注促使了一系列农业保险条例的出台, 农业保险补贴的扩大, 增加补贴额度, 降低责任风险, 保险公司更多地投资于农业保险资金, 增加相关涉农部门和保险公司有一定程度的合作, 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农业保险政策。第二, 完善担保制度。目前,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需加快担保机构的建设, 加强担保机构的实力, 扩大担保机构的业务。第三, 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风险补偿机制。将支付模式由补偿费用直接付给农户转换为成立支农风险补偿基金, 完善操作流程加强监管。
(四) 以市场为导向,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
合作创新模式 篇8
关键词:龙江丝路带,一带一路,创新合作
黑龙江省处于东北亚核心区域, 对俄边界占全国对俄边境线的74%, 并且通过俄罗斯拥有可以到达韩国和日本最为省时省力的路线,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黑龙江成为重要的交通地点, 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较低的时间成本使龙江丝路带的建设具有更实际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改革一直贯彻着创新的理念和思想, 同时这也对龙江丝路带具有指导意义。因此龙江丝路带需要探究创新合作发展模式, 拖动龙江丝路带建设。
一、“龙江丝路带”建设的背景及其战略意义
1.“龙江丝路带”的含义及其建设背景
“龙江丝路带”的提出是对“一路一带”建设的配合和回应, 而“一路一带”是针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指导思想提出的具体方案。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外国, 哈斯克斯坦时提出的方向性指导, 是中国选择跟随全球化的大局势所制定的相应的方案, 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改善和完善自我, 并且这种思想与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达到全面发展, 切合实际的多方向性, 这为国家指明了今后经济发展的大体局势。在其后, 陆续的出现了很多相应的具体化的战略方式和目标, 2014年颁布“一路一带“战略计划就是典型代表。然后“龙江丝路带”是黑龙江省根据国家总的方向指定的本省的相应的配合方式和自身的发展趋势和重点所在的具体化战略计划。
“龙江丝路带”其实是近些年来全球化合作创新的一种体现, 现在的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发展中国家, 距离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仍有一点距离, 综合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因素来看, 合作创新不仅仅未来使中国屹立于各个国家之间的保障, 也是中国想要快速发展, 缩短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距离的必要因素, 也就是说“龙江丝路带”的建设与国家的经济走向和软实力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2.“龙江丝路带”建设的战略意义
“龙江丝路带”建设是黑龙江省针对于国家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具体的本省得规划, 是黑龙江省与国家之间发展战略方面的互动, 目的是改变原本较为封闭式的经济交流方式, 与中国实现全面化的经济开放式格局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1) “龙江丝路带”建设是黑龙江省对于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具体落实和规划;
(2) 以“龙江丝路带”建设为纽带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3) “龙江丝路带”建设是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龙江丝路带”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龙江丝路带”建设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龙江丝路带”建设, 吸引生产要素向固定的通路进行汇集和整理, 构建成完善的的开放型的产业体系是其最重要的方式和举措, 目的是创造出一个面向东北亚市场的大型的完善的贸易通道建设、物流建设、加工地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 一次加快产业结构进行升级的脚步。在“龙江丝路带”的建设当中, 与其他各个地区的经济上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同时为了保障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国家人民对于这个战略的认可, 应严格的审核进出口的物品的质量, 在此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 加强产业链见得衔接, 国内与国外, 上游与下游之间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实现全面化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对于黑龙江省的具体实行方案中, 以省会哈尔滨为经济的中心, 实现与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大同等地分带化的联系和建设, 联合建设多家大型的企业, 并且在物品来源、物流运输、连锁经营、电子化经营、品牌化经营各个方面实现开放式的合作化经营和建设。
2.“龙江丝路带”建设推动地区基础设施的互通
“龙江丝路带”的建设, 重点落实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贸易方面的畅通。创造一个安全、快速、稳固的大通道; (2) 建设合作化的大型市场。在交通、物流、等方面合作化, 构建坚固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在“龙江丝路带”建设中, 必须加强与相邻国家的交流和联系, 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具有良好的优势, 所以更应该重视和充分利用于俄罗斯之间的沟通, 同时通过俄罗斯具有到达其他亚洲国家的便捷路径, 应制定相应的具体的规划。合作的关键是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 例如:通关规定、交通水平、网络方面的链接、航空运输等方面。
3.“龙江丝路带”建设推动创新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龙江丝路带”建设以市场的活跃程度为分析的依据进行方向的确定为、相关的企业为规划的基本目标, 目的是通过深化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来加快生产元素的流动、配置更为高格化、市场融合深化, 空各个方面入手来开发黑龙江省资源优化配置的潜力能力与优势。在“龙江丝路带”建设中, 在加强企业的实力和加强基础设施的基础之上应注重农业、矿产、 林业等工产业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目前较为良好并且易于接受的解决方式是分享优秀的探测技术在东北亚各国开发有效的资源, 同时应在保护方面进行合作, 目的是研制出更为有效的保护资源的方式, 同时建立资源转化体系, 进行资源的共享;同时应在保护方面进行合作, 目的是研制出更为有效的保护资源的方式, 加强对在森林、湿地、河流、草原的保护, 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龙江丝路带”建设要以创新合作为基础
“一带一路”可以为“龙江丝路带”建设提供发展的方向, 为当前发展步入困境的黑龙江省提供全新的方式和路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龙江丝路带”建设要以创新合作为基础。在建设创新合作模式中, 需处理好龙江丝路带建设中的关系。
1.建设以创新合作为基础的“龙江丝路带”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1) 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与国际运输通道和国内铁路通道的充分合作利用, “龙江丝路带”现已经全面实现了“一核四带一环一外”产业方面的中心布局。其具体是指:“一核”是哈尔滨市, 主要任务是科技的研发和交通道路的有效化建设;“四带”是大齐, 牡绥东, 佳双同, 绥北黑四个地区与哈尔滨形成的四条产业聚集带, 主要任务是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往来;“一环”是俄边境线形成的经济带, 任务是与俄罗斯进行贸易往来;“一外”是俄罗斯与黑龙江省接壤的地区的产业园。”龙江丝路带“的建设合发展与政府的调配和布局有些密切的联系, 所以要想经济能够达到与计划的状态, 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协调的, 这也就要求政府要找准自身的房展方向, 分工合作、相互帮助、有计划的发展。
(2) 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龙江丝路带”建设是对外贸易为主, 明确了企业是建设的主体, 企业的规划和建设与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 通过市场能够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在经营方面, 市场的需求决定资源的分配。 在政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之上, 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 有效的促进各个企业间的发展积极性。所以说设以创新合作为基础的“龙江丝路带”要处理好复杂的市场关系。
2.建设和完善以创新合作为基础的支撑体系
努力提高创新水平, 建造高水平创新中心。应大力支持研究机构、科学单位、高等学校等积极同国外进行创新合作交流, 推进与其在信息通信、医用激光工程、生态环保、矿山装备等专业技术方面的进一步交流。
建设特色产业集群。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 即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 以此为突破口, 强化与俄合作力度, 加强竞争力; 响应建设国家一流的石化工业基地的政策, 以东北地区拥有相对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为依托, 着力打造东北地区能源基地;利用发展东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 合理规划, 科学地建立起我国大型森林产业基地;在境外原材料开采方面, 加大合作力度, 拓宽合作范围。
3.建设和完善以创新合作为基础的服务体系
充分用好已有重要载体。如:首先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地界相接, 地理优势明显, 其次东北地区科技实力不容小觑, 人才济济, 而且地区产业基础较牢固, 最为关键一点是一直与俄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 着力建设以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服务支撑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对外融资平台的建立, 政府应在政策上有所扶持, 鼓励国内企业对国外资产的合理融资;努力取得中央更大的扶持力度, 如可以上报申请更多的短债余额指标来推动省内经济进程, 加快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对外金融体系和国家级对俄创新合作担保中心建设。搭建创业信息平台。依托中小企业黑龙江网建立全省中小企业对俄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组织推荐创业融资项目, 协调金融、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机构共同支持创业者, 助力小微企业。
4.建设和完善以创新合作为基础的协调机制
完善的协调机制建立, 首要的问题是确定创新合作的全面化框架。有效的利用国内和国外的合作平台, 引进先进的具有广阔前景的项目进行产业的从零建设和培养, 对市场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 与俄罗斯的合作和经济上的联系应以高科技出口产品为主。
第二点是要有效率的完善宏观调控机制。能够有效的预测到未来合作的主要方式, 并能够抓住机遇, 多的先机。在继续加强与俄罗斯科技合作的协调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十多个完善的国家级各类与俄科技合作的基地中心的作用。
第三点是要营造良好合作法律形式。不管合作环境如何变化, 合作方式如何多样化, 依法治国的理念仍需谨记, 以创新来促进发展, 合作的方式制定相关的严密的法律条文。对高水平、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要积极聘用, 充分利用电子化平台带来的方便, 提高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四、结论
“龙江丝路带”建设创新合作模式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龙江丝路带建设十分有必要。对于黑龙江省来说有效的落实国家的战略计划, 并积极地跟随国家指定的大方向进行自身的改变和创新, 积极主动地扩大合作的模式, 认真贯彻国家的规定, 并且已有相应的改变, 特别是现在是合作理念和战略安排上, 从历史的角度已经得到证明, “龙江丝路带”建设将为黑龙江的发展提供打的动力。也就是说我们积极地落实和建设“龙江丝路带”, 将有效的促进黑龙江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爽.“龙江丝路带”建设是黑龙江构建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新引擎[J].活力, 2015.
[2]张效廉.贯彻“一带一路”战略, 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J].学习与探索, 2015 (11) .
[3]陈永昌.积极开发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J].奋斗, 2014 (8) .
[4]陈永昌.谈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规划[J].北方经贸, 2015 (6) :4-5.
合作创新模式 篇9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大部分老师可能比较习惯统一传授知识,让学生独立完成数学题的方式。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这种方式显然无法培养出综合能力高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根据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将不同的学生按照个性的不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数学的领悟能力不同以及学习兴趣的不同分成几个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可以在小组之内交流合作,并且通过和组员相互分享经验和做题思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也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使得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而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不足,并且学习对方的优点,让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当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
1.小组合作只有形式,没有内涵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对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经验,所以在响应政策的同时,却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只是流于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发现小组合作的问题:首先,数学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并没有提出要求和目标,所以在实际的合作学习时,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做,而教师也忽略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其次,教师对数学小组的分配很随意,并没有什么标准,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生的个人意愿分组或者是随机分组,这样并不能达到小组成员取长补短的目的;最后,小组内部之间分工不明确,小组内的成员由于不明确自己的任务,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就会相互推脱,偶尔有几个组员发言,其他的组员也只是沉默做题。
2.学生小组参与度不高
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展了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但是显然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学习能力差一点的组员只是充当听众的角色,没有真正融入小组讨论中去。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时间,直接听学习能力比较好的组员的发言,但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却很少。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只是一味听取别人的发言,而没有自己的见解,这种方式得到的收获还没有直接听老师的讲课得到的多。
3.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类问题常常出现。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虽然也经常在课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其目的却是为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出现了典型的例题或者是解题思路有若干种的数学题,教师就会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提出一套解题的思路。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答案,解决问题,但是教师却没有重视解题的过程,只关注了解题的结果。如果有小组解决了问题,那么教师就会转到下一个知识的学习中,但是没有关心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是由谁解决的,小组成员之间有没有参与讨论、出谋划策,也没有关心没有得出结果的小组是在哪一环节出了问题。这些问题的忽略都会导致小组学习效率的低下。
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措施
1.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和制度
在实际情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会抢先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话,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失去了发言的机会,而且没有思考就知道了正确的答案,导致学习能力提不上去。这样好的学生会更好,差的学生会更差。所以,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教师需要在分组之前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和制度,让学生了解规则之后再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技能。为了让每个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在讨论之前,先给小组的成员一段独立思考时间,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都记录下来,让组长安排,每个组员挨个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他人作听众,等到所有的组员发表完之后,再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整理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出现问题还有一点原因是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不知该如何合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所以,教师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在一些细节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做到这些,例如,懂得倾听,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见解,不论对方的想法正确与否,也不能随便打断或者质疑别人的发言,并且倾听有听取重点;要尊重组员,别人发言的时候认真倾听,并且做出适时的回应,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想法;在自己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词举止,说话时不能粗声粗气,也不能不礼貌,要让别人听懂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保留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随波逐流,一味听取别人的见解;调整心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的小组失败就一味唉声叹气,自怨自艾,而是要正视自己小组的不足,并且尊重对手。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
3.教师做好指导工作
小学生可能因为年纪小以及贪玩的个性,所以在学习方面独立性不够,依赖性太强。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小学生平时喜欢动,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开展小组合作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局面不可控制。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开展小组合作之前,告诉学生小组讨论只能讨论数学知识,并且先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教师也需要维护好小组之间的纪律,不能组完小组之后就放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言,而是要不时加入小组之中听取他们的讨论,并且适时给予指导,避免小组的思路出现偏差。同时,教师也要合理控制讨论的时间,当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再参与讨论时,就可以结束小组合作,进行总结。
合作创新模式 篇10
一、职教集团的作用
职教集团跳出“就职教论职教”的小圈子, 重点加强了校际合作, 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加大与企业的合作, 有效地推进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1. 以城带乡, 城乡联动, 推动农村职教教育发展。
职教集团牵头学校是城市骨干职业学校, 成员学校大多是农村职业学校。通过组建职教集团这种方式, 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优势, 带动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城市职业学校通过师资培训、设备援助等方式服务, 提升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2. 实行“订单教育”, 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各职教集团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及劳动、人事等部门的联系, 千方百计搭建就业平台, 全方位实施“订单教育”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
3. 提供实践平台,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实施工学交替“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是建立在于凯斯·纽荷兰拖拉机有限公司和大型国营农场合作的基础上的。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 实践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达到应职岗位要求, 毕业生适应性明显增强。
4. 推进产学研结合, 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学校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 发挥自身的人才和专业技术优势, 开展产学研合作, 为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 实现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5. 积极引入企业资本, 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在职教集团的办学模式中, 集团中的企业、行业为合作院校提供资金,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使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实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思想, 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发展。
二、职教集团的特点
1. 政府参与, 互惠双赢。
政府行为的参与, 能有力的促进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的积极性, 通过集团的组建, 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更紧密地联合, 共享教育培训条件、实训岗位和教育培训师资等资源, 形成校企双方人才资源优化和集聚机制;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科研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联合招生, 优势互补。
自2010年以来, 各学校的生源逐渐减少, 学校的生存问题, 将是学校面临的主要困难。职教集团的建立, 可充分实现优势互补, 增加各院校的竞争力, 实现院校联合招生, 扩大招生规模和范围, 有利于学院将来的生存和发展。
3. 自愿结盟, 资源共享, 重点发展。
各院校在自愿、平等、互利的条件下, 加入职教集团, 学生可以实现跨校培养, 打破条块分割, 实现资源共享, 有力缓解了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基础条件不足问题。这样, 不同学校可根据自己的优势, 进行重点建设、重点发展, 突出特色, 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不同学校争办一个专业的资源浪费现象,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 职教集团的建立能充分发挥示范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使集团内院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4. 社会服务, 提升能力。
集团内学校可与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合作组建培训中心,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方案, 实施“菜单式”培训, 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培训、再培训提供一体化的多层次、综合型的服务, 为其企业员工提供在岗、转岗和创业教育等培训服务, 全面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关于职教集团建设的建议
组建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新路的可行途径, 是新形势下促进职业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欲如何做大做强是我们研究的首要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引导、支持、扶持力度。
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加强我省职教集团建设的相关政策, 研究制定我省职教集团建设发展规划, 协调财政、发改等部门, 争取职教集团建设项目和资金支持。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负责人为成员的职教集团联席会议, 商讨解决集团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 协调各方共同为职教集团建设提供支持。
2. 加强职教集团研究。
教育部门、集团成员单位及有意组建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 要加强对职教集团的研究。特别要研究职教集团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合作办法、运作方式和专业建设等, 为职教集团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已建职教集团要总结成功经验, 查找不足之处, 不断完善, 并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参考。
3. 增强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意识。
职业院校要有条件组建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 特别是高职院校要积极行动, 抓紧研究, 主动同相关专业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联系, 制定方案, 着手组建。
4. 加强校校、校企深度合作。
已组建的职教集团, 各成员单位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的合作, 要通过资源共享、专业建设、合作培养等途径, 加强深层合作。校校之间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改革, 进行教学、师资交流, 研究专业发展方向等。校企之间要加强产学研的深层合作, 学校参加企业产品研发、策略制定、培训员工,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设备, 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 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岗位, 向学校提供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专业教学和实训, 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开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
5. 加大职教集团宣传力度。
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职教集团, 提高相关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对职教集团的认识, 了解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 有利于校企合作互赢, 营造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教集团建设的良好氛围。
跨行业企业出版合作的模式创新 篇11
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这种4P营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任何一种完整和成功的市场营销,应该是适当的产品、合适的价格、正确的渠道和良好的促销手段的完美结合,将自己适当的产品或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之中。对出版社而言,运用4P营销理念的传统做法是将其图书产品投放到新华书店、网络书店以及一些民营的书店。但是面对急剧变化的图书市场,仅仅依靠原有传统的图书营销方法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增加出版社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与优势,2012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首先在烘焙图书领域尝试进行跨行业企业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已与包括长帝电器、柏翠电器、海氏电器等在内的烘焙企业建立起新的合作关系。
一、跨行业企业合作概念及条件
1.跨行业企业合作的概念
跨行业企业合作是指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通过协议或其他联合方式共同开发产品或市场,共享利益,以获取整体优势的经营活动。企业间进行合作的动机是寻求资源互补、渠道互用、相互学习等。出版社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具有其显著的行业特点。一直以来,出版社在传统出版中一直是围绕从出版社到书店再到读者这一过程来完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市场运作。跨行业企业合作可以打破出版行业固有的产品营销模式,增强出版社与其他行业的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借用其他行业的资源与渠道,开辟一种全新的市场运营与营销模式。
2.跨行业企业合作的条件
以烘焙图书出版为例,近年来,随着烤箱、面包机等厨房烘焙电器在中国家庭的普及,DIY烘焙文化也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上了家庭烘焙。对于注重生活品质、追求饮食安全的人来说,家庭烘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惯性。烘焙图书对厨房烘焙电器在中国家庭的普及功不可没。尽管面对同一消费群体和市场,但出版社与烘焙电器企业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因此,要达成两种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出版社拥有最有影响力、最畅销的烘焙图书和具有极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作者资源以及不一样的销售营销渠道。这些资源对烘焙电器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新鲜而又极具吸引力的,如果加以充分利用,将会对刚刚大肆进入国内市场的烘焙电器企业在市场品牌建设以及销售上提供更多的帮助和保障。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君之系列”图书为例,“君之”是网络上最具号召力的家庭烘焙推广者之一,其作品《跟着君之学烘焙》自2009年出版以来,销售一直呈上升趋势,短短3年内图书销量已经超过100万册。像这种销量大、影响时间长、读者对象非常明确的图书产品,是吸引企业合作的优势资源。
二、烘焙图书跨行业企业合作的方式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并不是首先进行跨行业合作的出版社。早在2003年,作为出版业中少儿出版领军者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就在创新营销模式,将幼儿读物与幼儿产品、食品进行捆绑式销售。2006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在进行《大汉帝国风云》的营销中与书生网以及SEC网游公司成功进行了跨行业的营销,取得了上市一个月图书销售3万册的佳绩。2013年重庆出版集团开辟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就是通过联合本地著名的月饼生产企业,将图书融入传统节日之中,推出图书月饼大礼包,受到客户的欢迎。同样在2013年,电子工业出版社旗下的天启星女性时尚生活图书品牌联合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食尚微波美食精烹饪》一书。此外,在国内手工图书出版中独树一帜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也在不断与跨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效果非常明显。2012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烘焙图书领域首先尝试在广告、销售渠道、产品定制以及推广方式上进行跨行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烘焙图书营销思路。
1.广告合作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里,以电视、网络、期刊等为载体的广告正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图书为载体的新媒体广告形式以及营销方法在国外及港台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在中国大陆,它还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011年8月,京华傲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利用图书媒体资源刊发公益广告,达到图书阅读与广告宣传双赢的目的。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出版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读者定位精准、发行量大的优秀图书,烘焙图书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加强与这些图书资源的广告合作,将有助于拓展出版社图书新的盈利及营销模式。目前,出版社已与几家烘焙电器企业达成广告合作协议。
2.渠道互换
出版社具有完备而又独特的销售渠道资源,新华书店、民营书店以及网络书店组成了出版系统庞大而又令其他行业羡慕的销售渠道。烘焙电器企业的产品在过去的3年市场销量增长迅速,市场总容量在3年里翻了两番,其销售的渠道与方式主要是电商以及现有的庞大的电器销售渠道。企业历来重视销售、营销工作的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顾客的眼球,博得顾客的青睐。如果两种企业能结合其不同的销售渠道资源特点,在图书出版或产品研发上拓宽思路,实现销售渠道的互用与互换,将会为各自的产品销售拓展更大的空间。试想,如果在消费图书产品的同时,你能得到更多、更为快速便捷的其他相关辅助的产品服务;你在消费厨房家电时,电器中的附加品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附加值以及更好的客户体验,这将会大大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以及客户满意度。同样,出版社也可以利用烘焙电器企业的渠道资源,将图书的营销和销售扩展到厨房家电的特殊销售渠道,与传统的图书销售渠道不一样的是,这个渠道将会更为直接地面向最终的读者,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除将会对图书本身的销售量起到一定的促进外,还将为出版社掌握第一手、更有价值的市场资源提供有力的保障。
3.定制合作
做工粗糙甚至无法按其步骤进行操作是现有的烘焙电器使用说明书以及食谱的通病。为此用户意见很多,反应比较强烈,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品牌与声誉。此外,烘焙电器企业每年都要实施各种各样的营销及公关活动,礼品的选择既要满足尽量压低成本的条件,又要尽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这往往成为企业非常头疼的问题。图书定制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出版社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产品,提供产品说明书及食谱的全面升级服务,以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客户体验的能力。
4.推广合作
在推广上的跨行业企业合作就是将图书通过一些营销手段,销售给原本不是本行业的产业链下游的其他企业。我们熟知的“把梳子卖给和尚”就是这种营销的典型范例。其实,这种营销手段在其他的行业之间,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在出版社与其他行业企业之间,这种合作仍然鲜见。出版社与烘焙电器企业的营销合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版社在营销上体内循环的视觉局限,除在本行业的营销之外,还可以借助烘焙电器企业的营销资源和平台,将烘焙电器企业固定而又准确的消费者信息拿来使用。这种精准的营销手段,将会极大提高图书的营销效率,大大促进图书的销售增长。
三、跨行业企业合作的价值
跨行业企业合作目前在出版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方式的使用还取决于各家出版社内部实际情况。一般来说,一本畅销书很容易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但难点在于如何持续与企业建立这种合作关系。一旦这种合作模式成为规范或套路,这将会对出版社在提升版块影响力、图书销量,拓展企业经营思路以及加深编辑人员对市场的深入了解与把控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提升出版社品牌及版块影响力
在进行跨行业企业合作时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对于扩大出版社品牌影响力以及烘焙图书板块影响力非常重要。好的合作伙伴可以帮助出版社在新的渠道、领域内最大限度地扩大影响力。2012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与烤箱市场销售第一名的长帝电器的合作,大大提高了出版社以及出版社烘焙类图书在烘焙电器、烘焙易耗品等烘焙行业的知名度。人们在购买长帝品牌电烤箱时,就会自然想到“君之”。受长帝影响,之后柏翠、海氏、东菱等均与出版社进行过合作或洽谈。此外,进行烘焙图书的跨行业企业合作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出版社在该版块的发展。目前,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烘焙领域出版的图书品种已从2009年的3个品种发展到2013年的50余种,在该版块的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第一。
2.拓展企业的盈利模式
对于出版社而言,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迫在眉睫。出版社不仅需要选题思路创新、管理创新,还需要更好地创新营销思路,改善自己的经营方式与方法,为企业找到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跨行业的企业合作便是跳离传统出版模式的创新。它将与企业的广告合作、定制包销合作、营销合作以及服务合作等变为可能。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除烘焙图书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企业合作方式之外,目前,其他如高端美食(烧烤、果汁等)、手工(木工、缝纫等)等领域也在相继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3.提升图书销售的数量
跨行业企业合作的最直接的特点就是可以促进相关图书销售量的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在与烘焙电器企业的合作中,相关的图书在传统图书销售渠道以及烘焙电器企业销售渠道的销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企业定制、代销也成为出版社新的销售方式。除直接合作的图书外,在烘焙版块内其他的图书也受到跨企业合作的影响,其销售的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4.加深编辑的市场理解
跨行业的企业合作还有一受益者——图书编辑。以往获得的数据往往经不起反复的推敲与研究,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不能清楚、准确地反映目标市场的真实情况,因此编辑在选题研讨时往往没有十足的把握。跨行业的企业合作可以较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编辑从合作中可以获取以传统方式不能获取的更为直观、深入,更为精准的图书市场数据与资料,这些资料将进一步加深编辑对所属版块图书市场的理解。
5.拓宽编辑的选题思路
除加深编辑对市场情况的了解之外,跨行业的企业合作还可以让编辑拓宽选题思路,在选题的选择上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和其他行业企业的合作,编辑可以从企业获得一些更加贴近读者需求的选题信息与建议,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将原来向企业推荐已出版的现成图书变成为企业寻找更能满足企业需求、量身定做的图书选题,真正做到合作企业需要什么,编辑就做什么,最大限度满足合作企业的需要。
当然,出版社内部各个环节均需要创新,特别是对编辑以及销售人员来说,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不同出版社甚至是在同一家出版社内部,由于其需求不同,面对的读者群的差异明显,故其创新的方法与手段又有明显的差别。作为一种独特的市场模式,跨行业企业合作有着非常诱人的市场前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烘焙、木工、健身以及医学领域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拥有极具市场号召力的作者资源,出版了诸多非常畅销的图书品种,今后出版社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与企业的跨行业合作,不断开拓市场、创新盈利模式,为出版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赵艳丰. 4P营销策略助力成品油销售[J]. 中国石油,2011(5).
[2]胡耀华. 寻求突破——作为少儿出版社的营销新思路[J]. 出版广角,2003(9).
合作创新模式 篇12
一、“县校合作”模式的解读
县是城乡之间的结合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1]。县域经济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急需高等教育的技术支撑和科研服务。为此,有学者提出一个创新的概念“县校合作”。史秋衡等在《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指出,“县校合作”就是县域地区与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协同平台的构建,在县级相关部门与高校之间建立有序的协同机制,实现知识互惠、资源优化,在扎实的平台土壤中生长出创新成果[2]。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期:正逐步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3];制造产业快速升级换代,基础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支柱产业向技术化发展,第三产业向内涵化发展,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技术支持与科研服务。但按我国现有政策规定,县域是不能独立举办高等院校的,而现在的县域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强烈和迫切。县校合作正可弥补这一缺失,通过充分发挥县域优势和高职院校特色,达到县校合作的资源优化配置、要素互动、产学合作、专产融合,从而促进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有1113所,与普通本科院校1112所相当(截至2010年统计),如果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能服务2-3个县,我国2856个县级单位的高等教育及相应的服务就能达到全覆盖,可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利国利民的大事。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探索县校合作的典范,从2006年开始,学校主动服务于宁海,尤其是为宁海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县校合作模式的创新,引起了各地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专家们在“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专题研讨会”上对这一产学合作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已经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为此,《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等全国主流媒体纷纷对此做了大量的报道。现在,宁海基地已成为“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荣获全国产学研促进奖和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二等奖。
县校合作模式的提出,能使学校与企业、产业之间进一步加强联系,并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共同参与到学生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各方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紧密联系,形成深度合作。一方面,高校借助政府及企业提供的平台,努力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类型特征鲜明、服务产业转型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队伍,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借助高校的智库、信息库、人才库的优势,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政府决策、企业转型及生产实践中去,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及技术保障,为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企业管理以及人才培训等带来新思路和新机遇,从而使产学研合作由原来单一的技术合作发展为面对面的战略合作。这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不仅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全新的发展环境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可进一步为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全面拉动县域经济。这是新形势下县校双方发展进步的内在需求和实现双赢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及发展的创新,更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二、“县校合作”回应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与县域经济、县政发展的新诉求
1.“县校合作”可以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的不同诉求。
政府、高校、企业由于性质不同,在社会中扮演角色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追求目标。县级政府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经济,需要把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统一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使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迫切希望通过县校合作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和引导的功能,把高职院校人力、智力引进县域,促使学校的专业链与县域的产业链紧密对接,快速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追求是生存、发展和营利,更看重经济效益和利益最大化。企业通过县校合作平台,不但能够得到高校的研究成果、技术服务和优秀毕业生,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来企业参加研发,而且能共享学校的研发成果、智力和设备资源,进一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县校合作能使县政府提供产学研的配套政策,解决学校资金短缺的困难,并把企业先进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为学生提供顶岗锻炼的场所、就业岗位,并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由此可见,通过县校合作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整合政校企三方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合作体的综合优势,而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县校合作”回应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诉求。
多年来,县域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盲区,高层次人才很少涉足其中;现有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也远远不能适应、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更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为此,县域对技术、管理、人才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渴望高等教育的加盟和支持,以帮助县域培养人才和提高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有形态,在服务地方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驱使高职院校不但要转变发展方式,更要转变服务方向,要把服务重点放到为县域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当中。由此,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内在要求,从而催生了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
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和实施条例;二是没有建立县校深度融合、强强协同机制,不能高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高职产学合作的互利原则未能充分实现,给高职教育的深度合作带来许多的困难;四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地方意识不强,没有建立校县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使得地方政府与企业投资并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由此,高职教育亟需探讨新的产学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如果能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主动服务于县域经济,不仅回应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诉求,同时,对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能力也不乏积极的助推作用。县校合作的合作办学机制,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更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选择。
3.“县校合作”回应了县域经济、县政发展的新诉求。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仅靠县域自身的力量发展经济及加快产业转型是非常有限的。根据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县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地域,且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又处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校的技术支持和科研服务,这就对为之提供服务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和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能否很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能否适应县域发展基层战略,能否满足县域发展新诉求,不但直接影响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也必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究其原因,除产学研合作遭遇体制机制的障碍外,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把目光瞄准大城市,仍然关注数量极其有限的地级区域[2],却很少直接关注数量更多的县级区域,缺乏主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意识,不能很好适应我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县校合作”模式的核心是将高职院校与县域经济相结合,形成县校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使高校与企业、产业之间加强联系,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过程。“县校合作”既是一种具有创新价值且有实效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县校合作”模式不但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且将更加有利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这表明,只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主动服务县域经济,就能有力回应我国县域经济深度发展和县政发展的新诉求。
三、实现“县校合作”的路径选择
由于历史和区域等原因,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全国百强县和落后县域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人力基础相差甚远,教育、文化基础和发展背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规划和实现“县校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必然会选择不同的路径进行。但是,不管目前各县域的教育、经济、物质基础如何,县校合作都需要遵循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的理念和路径。为了使县校合作能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各地还要构建有利于实施县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县域经济的战略机制、县校合作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使县校合作模式真正得以实施、推广和落地。
1. 构建有利于实施县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是以国有办学形式为主,政府
主导作用的效果非常明显。在历来实施和推行重大教育改革时,往往都是通过政府颁布法律法规、设立管理机构、推行发展战略等措施来推动教育改革项目的贯彻实施。当前,提出实施高职教育县校合作、协同创新的战略举措,政府应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实施县校合作提高到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加以实施、普及和推广。根据已实施县校合作试点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是指导、调整、规范和推动县校合作项目开展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实施县校合作项目得以落地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在实施县校合作战略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法律法规或地方实施条例,进一步完善《企业法》、《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重要法律文件。同时,还要及时出台有利于实施县校合作模式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一定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行业企业特殊的优惠政策,引导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要明确规定县级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在县校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显然,政府立法、颁布条例和积极引导能为县校合作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平台,从而极大地调动各方参与县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建立县校深度融合、强强协同的战略机制。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由高等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高职院校实行县校合作,能够根据县域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对接县域行业产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主动服务于县域经济,使学校的专业链与县域特色产业链实现有效对接,把县校合作建成一个集实训、鉴定、科研、培训、创业孵化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基地,使高职教育深度融合县域经济,并通过县校战略联合、强强协同,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县校合作”模式大大拓展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使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县域生产实践,充分利用人才、技术、知识和信息高度聚集的优势,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并借此“下乡”———将触角延伸到县域经济,以此为支点,向周边甚至更远区域扩散,形成蛛网结构的密集辐射。高职院校正是通过县校深度融合、强强协同机制的强烈辐射,使城乡合作教育链得以建立、加长和延伸,并形成“共振”的效应,大大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县域通过高校的技术支撑与科研服务,充分发挥县域人脉和劳动力优势,承接并扩散基于教育培训、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应用、职业技能鉴定等重任所形成的累积效应,进一步提升县域的科技竞争力。高职院校和县域的深度融合、强强协同战略,既能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基础,又能高效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终促进县校的迅速、高效发展,使县校合作成为县域经济再次腾飞的“助推器”。
3. 建立校县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当今我国县域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遇和挑战并存,亟需现代化及高端技术的武装,亟需高校的技术支持和科技服务。因此,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竞争,既给高职院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迫使高职院校主动深入县域,并加大科研攻关、社会服务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特别是要制定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从而真正拓宽与企业合作的领域、深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也要在县校合作的重大平台建设、顶层设计、争取政府支持的重大项目上有新作为。
此外,高职院校更应着眼于县域的高新技术培育和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县校合作”从单一的科技合作向一体化合作的方向发展,全面建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起县校“资源整合、双赢共进”的长效合作机制,即以共建产学研基地、共同策划重大项目等为载体,为县域发展提供科技、人才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出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县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具备技术支持和保障,更使县校合作成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李振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浙江宁波315012)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了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需求,并有力推动了县校合作的实践。研究与实践表明,县校合作模式使高职教育深度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县校合作有力地回应了我国高职教育与县域经济、县政发展的新诉求。构建有利于实施县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建立县校深度融合、强强协同的战略机制,建立校县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是实现县校合作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出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史秋衡,张湘韵,矫怡程.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