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模式

2024-09-16

合作模式(共12篇)

合作模式 篇1

一、引言

自从18世纪雷文霍克用自制显微镜看到细菌, 使微生物病原学得以成立, 医学检验 (微生物检验方面) 这门新兴学科就开始萌芽。但我国医学检验起步晚, 解放前虽有北京协和、湖南湘雅、山东齐鲁、广州中山等医学院校开展相关专业建设, 但组织形式松散, 多附设在院校的各个教研室内, 全国仅有两三所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少数检验医学技术人员。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 医技型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 职院校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结构、规模、质量、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从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院校合作模式入手, 分析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难点, 并通过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果找出发展的新途径。

二、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困境

1. 校内实训场室和经费有限。

学生技能训练离不开与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操作室。但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性的实践训练, 跟行业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其次, 实践操作需要标本, 某些稀有标本 (如脑脊液、骨髓等) 学校无法获得, 多数试验仪器设备昂贵, 但使用率不高, 有的甚至一年只用一次 (医学类仪器专业性强, 有些仪器只专用于特定检查项目, 因此只有在讲解特定章节的时候才会使用) 。

2. 严重缺乏专业课老师。

该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从间断招生到现在每年级4个班, 学生人数猛增。但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差, 办学条件差, 缺乏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先进设备。大部分老师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 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少, 天天忙于备课改作业, 办学理念陈旧, 教学模式僵化, 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创新意识。

3. 解决思路。

通过到国内先进的示范校学习、听取专家建议、学生调查问卷等方法集思广益, 尝试新的教师引进模式———聘请行业专家、临床一线高技能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 同时将部分实验实训与临床结合, 直接将实验室放入临床检验科相应科室。

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方法

该校结合实际, 通过征求专家、学生的意见, 设置2个实验班, 共计80名学生, 并将专业建设与能力提升联系起来, 通过聘请行业专家采用“会课”、“串讲”的方式, 开展最能符合临床要求的理论教学;将一些实验项目放在医院专业实验室进行。参与教学的行业专家共计12人, 累计授课600学时;开展的校外实验项目65个, 每个学生至少参与38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 整个院校模式历时1年。

1. 行业专家授课模式。

针对现有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还在进一步规划和改革中, 为了更好地做出探索性的尝试, 该学校聘请了当地三甲医院临床检验一线专家开展授课, 其中授课内容按照与临床一线实践实际联系紧密的理论讲解, 并且将内外科等其他专业知识穿插起来, 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深入讲授。值得一提的是, 《免疫学检验》与《微生物检验》使用的是串讲模式, 将两种教材、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累计授课1992学时。

2. 实验项目临床化。

实验实训的项目同样是按照《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4门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包括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粪便形态检查、尿沉渣检查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血清葡萄糖测定免疫比浊测定法 (C3定量测定) 、间接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甲胎蛋白检测) 、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的检验、链球菌属的检验、肠球菌属的检验等。实验实训的方法采用“一对一”、“一点多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是针对难点、重点, 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实验项目, 导师统筹安排学生单独指导, 在时间上实现了轮换调度, 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同时节省实验时间。“一点多面”指的是实验导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实验的基本点和重难点, 要求学生自行按照学过的理论和操作说明展开练习, 主要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训练课程上, 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四、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这种“一引进”、“一走出”方式, 充分挖掘有效教学资源, 实现通过院校深入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一建设目标。首先解决该校医学检验专业专业课老师缺乏的燃眉之急, 保障了应有的教学质量, 且在这种行业专家授课的模式下, 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进一步为改革中等职业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技术资料。其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院校合作实验班的毕业生本年度就业率达到了95%, 且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 通过后期的追踪回访, 90%以上的医院表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现阶段临床实践的要求, 病患家属以及社会反映均为良好。从学生个人的角度阐述院校合作模式的优缺点, 第一巩固了已有的理论知识, 第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带来学习的成就感, 第三保障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五、前景与不足

纵观本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院校合作模式开展的前前后后, 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专业老师缺乏且培养慢、教学设备滞后且更新快的障碍, 通过校院之间的深度合作, 让学生技能在做中学, 学中做。它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 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前瞻性, 可以尝试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更为广泛的医学教育中, 如现阶段的护理专业、药剂专业、助产专业等, 都需要用行业需求的角度去挖掘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当然, 这种院校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 如对环境的要求高, 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更有专业方面的限制, 如护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 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医患矛盾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思。

值得肯定的是, 该学校现已在国家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项目中, 将院校模式扩大到护理、药剂等专业的建设中, 并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有理由相信, 一个完善、系统、工教结合的卫生职业教育将向我们徐徐走来。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开发的障碍, 并以某中职院校开展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为例, 通过引入行业专家授课和实验实训项目临床化, 破除现阶段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检验专业发展进程中专业老师缺乏、设备滞后等障碍, 为中职医学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明新方向。

关键词:中职,院校合作,医学检验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8) :22-22.

[2]翟悦.东西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的需求与基础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3, (30) :9-11.

[3]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8) :22-22.

[4]常冰梅.校院合作培养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3) :28-29.

[5]徐克前, 李登清.多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 促进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 2011, 18 (4) :3-4.

[6]戴宝平.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学科有效合作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 9 (10) :242-243.

合作模式 篇2

战略合作伙伴的前提:所提供材料或产品特点为长期使用、稀缺、关键、大宗类。供方有多年的稳定、优质的供货业绩。战略合作伙伴有效期限为3~5年为限。是否续签,看到期后供货业绩或需方需要而定。

一.战略合作伙伴的申报和确定流程与标准。

1.申报:由采购部门具体经办业务人员提出战略合作伙伴申报名录(含供货业绩、处理质量异议案例、历年的供货量、财务状况、行业价格水平等)。

2.确定:交质检部门会签。交公司招标比价会议按计分制或投票制确定战略合作伙伴。上报分管副总审批。

二.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协议(定价模式、合作内容、执行方式)

1.具体经办人员提出定价模式、合作内容。

2.每年初,公司招标标比价会议对定价模式、合作内容等进行审议,形成会议纪要。

三.战略合作伙伴的监督机制

1.四.战略合作伙伴日常工作的审批权限与执行。

1.根据具体的采购计划,由具体经办人员编制采购订单和合同。采购订单和合同中品种、数量、交货时间、价格等均应符合战略合作协议。

2.采购订单和合同的签字审批权限按公司或部门现有制度执行。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模式 研究

[作者简介]马成荣(1964- ),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08-03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在优势方面的结合。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本文从体制、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以及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论述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通过概括、归纳、综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内容作理性分析。

一、体制层面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模式存在,它必然要有相应的体制安排。

1.价值论:就业导向、市场驱动。职业教育的形态变化经历了最初的生产劳动中直接传授经验与技术的自然形式,培养职业人的学徒制,发展到后来的制度化的学校职业教育,再到当今学校职业教育与自然形态学徒制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等形式,这其中每一种职业教育形态的变化,都存在着相应的体制变革。传统的学徒制是一种无体制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行为。如果说有体制,主要是受契约和手工业行会的管理,并逐步从私人性质的制度过渡到公共性质的制度。随着工业革命兴起而建立起来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使学徒制逐渐崩溃,新生的产业工人教育机构——学校取代了从前的学徒制度。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使职业教育从工作现场中剥离,归附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实现回归,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形成倒逼机制,使职业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而真正形成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为此,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实施严格的法律调控,解决职业教育中市场失灵的问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功效。二是解决校企合作中主体缺失的问题。重点解决学校和企业在办学动机不明、主体责任不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促进双方紧密结合的制度框架和动力机制。三是明确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使其在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认定,以及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独立性作用更加明显。

2.本体论:政府引导、校企主体。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双元制”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政府为此可以发挥的主导作用有: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等。政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各方投身其中,特别是分担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负担,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职业教育顺利、稳定地发展。二是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规制承担职业教育企业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如“半工半读”制度的实施,要求企业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要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要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要有相应的进修措施。同时,作为校企合作另一极的职业学校,需要通过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动力,使其成为真正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从而主动满足行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三是培育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通过立法,鼓励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中介性行业组织团体,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行业组织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统筹作用;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平台,系统、准确、及时、权威地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

3.方法论:多元整合、系统设计。由于校企合作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如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上,包括受训者选拔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师资的合作等方面。因此,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多元整合的机制。当然,是“学校本位”还是“企业本位”,应该由双方的条件和能力、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决定,而不能一概而论。纵观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两种“本位”取向上,应逐步从“学校本位”为主逐步转向“企业本位”为主,但从现实考虑,后者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为此,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设计:一是制度层面上。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框架,做到“依法治教”,使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以能力序列为主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沟通的认证制度;建立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理顺劳动用工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学习考核制度等相互配套的制度。二是机制层面上。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对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家底”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从而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适配“度”;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如根据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三是操作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搭建校企合作多样化的平台;选择部分规模企业和骨干学校,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发放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券等办法,形成校企之间长期和稳固的服务关系和对接路径;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鼓励企业在学校中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或学校在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等。

二、课程层面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从内容上讲,校企合作是以课程合作为中心展开的。这里涉及课程从何而来,开发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开发课程等问题。

1.价值論:能力本位、过程导向。对职业教育而言,能力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业能力,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心理学概念,C.R.Finch&j.R.Crunkilton认为,能力是“任务、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评价,它们被认为是在生活或谋生中成功的关键。” 能力本位观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门类、结构、内容及其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确立,决定着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方法。虽然其落脚点主要反映在课程目标上,但它贯穿于课程开发始终。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中,因此,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应是过程导向的,而不是学科导向的。这里所讲的过程是指工作过程——“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包括具体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对于多数实践性职业来说,它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来决定的。过程导向的课程是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由外围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而学科导向的课程恰恰相反,其效果可想而知。概括起来,过程导向课程的特点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通过有计划的行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式学习方法;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的案例、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这样,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再是抽象和简约化的学科知识,而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行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工作”。

2.本体论:项目课程、任务载体。过程导向的课程最终呈现的结构化形态应该是项目课程。在职业教育中,项目通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完成一项完整的服务等为目的的工作或学习任务。项目课程则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建立在职业技术教学论基础上、由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其标准集中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职业世界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要求,涵盖了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条件及学习评价等方面。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从而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在项目课程开发中,其关键是工作过程知识的开发,即“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这种知识,以物质技术和生产技术等技术实践知识为主体,这类知识对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3.方法论:工作分析、课程开发。体现过程导向的课程,它在开发的逻辑起点、内容和流程等方面,与学科导向的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一是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决定了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在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人本身。工作任务分析的参照点主要有:产品或服务;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手段;关键操作环节;职业岗位等。因此,在课程标准开发上,要重视对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具体形式可参照企业工作任务书。二是从工作任务分析到课程的转换。其目标是要把工作任务表中的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最终目标是形成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它是通过建立学习领域来实现的。通过某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某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工作任务模块与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并非一一对应,其间存在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转换方法可按照同级性、相关性和适切性进行,其方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对应的,有些工作项目可以单独形成课程;第二种,需要把有些工作项目进行合并形成课程;第三种,对有些较大的工作项目,需要分解成几门课程。三是课程文本设计。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等。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教育理念上,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结构设计上,从刚性到弹性,变指令性为指导性;目标表述上,从模糊到精确;内容选择上,从以理论知识为主到以实践知识为主,理论知识的选择以满足“技术理解”为标准;内容组织上,从知识内在的逻辑到工作中知识的逻辑,变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离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教材的设计。其基本的结构框架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相关技术实践知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拓展型知识、练習、学习结果评价等,其核心要领:一是用典型产品制作(或设备生产、故障排除、提供服务等)引领工作任务,把工作过程完整地、真实地展现出来;二是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为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建立一个载体与框架。

三、教学层面

任何课程都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

1.价值论:学生主体、行动导向。在职业教育中,在教学目标上,不仅重视专业能力的形成,更关注学生组织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改变灌输式而施以项目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给学生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的权利;在教学评价上,以工作产品、解决疑难问题等作为学习结果检验的标准,使学生有个性化学习和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可能,进而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学习的逻辑起点是行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需应对职业实践过程中形形色色、更加综合化和复杂化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是学科导向,而是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发的,因此,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职业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要树立“行动即学习”的理念,尽可能地促进学习主体自己行动并能通过思考再现行动。行动导向即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的目标是指向跨学科的任务,而不是分化的学科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而不以传授知识为重点;以一种开放式、实践式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封闭式、言语式的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多样化、个性化,而不是单一化和普适性。

2.本体论:做学合一、情境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必须始终贯穿一条思想线索,那就是“做学合一”。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做学合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和脑力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一过程也成为学生本质力量外化与不断内化形成新的品质的双向生成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做”,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做学合一”落实到教学层面上,主要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实现。实施项目教学方法,可针对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单项任务形式出现的,另一种是以项目形式出现的。对于前者,在选择教学法时,一般按照“确定工作任务、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提出问题、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回归工作任务等程序”进行,体现行动内容的整体性;对于后者,一般按照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决策指导、实施检查和评估展示等步骤进行,体现行动循环的完整性。通过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项目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是否能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从而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行动导向反映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强调情境学习。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能力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只有在情境中或工作过程中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协调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复杂关系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力是活动、情境的产品。不同的职业及其工作情境各具特色,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内涵、表现方式等方面也是各具差异的,这种差异性的“能力”具有共通的一面,可以进行知识传授,但更多地还需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才能形成,尤其是社会性职业技能,难以用简单的传授或单一的训练方式进行,须由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作为教与学对象的知识和技能已被从它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中抽象出来,以教材、教科书等形式独立存在,由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明显脱节。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观决定学习阵地必须以企业等工作实践的场所为主,以工作任务的真实内在结构作为课程结构,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性学习的情境。

3.方法论:工学交替、完整体验。在教学安排上,一种是学校主导型,采取“教学工厂”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学校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实现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和交替式学习。另一种是企业主导型,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方法,实行交替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如学生用约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工作者。以上两种方式,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力图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诸如计划、检查、评估等关键性环节,而不能作为附带性的教学环节。“学习的总体要求体现为行动过程的完整性,应尽可能促进学生独立实现包含‘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行动过程。这意味着,教学过程应该注重‘行动过程的完整’”。二是对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技术、安全、法律、经济、文化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从而保证职业教育在职业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完整性,而不是强调所涉及的各学科子系统的完整性,促进技术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结合,教育与教养的结合,职业实践过程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结合。三是独立性、责任心和承受力等方面的社会性学习,指导学生正确应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现实问题,并以实践性问题作为载体或中介,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過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为了掌握某一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在职业实践中去操作、去感知、去理解。以上这些都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在教学层面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7,31,

103,132.

[3](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傅小芳.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13.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22.

合作模式 篇4

因此, 本文试图从研究的理论视角、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 归纳其研究进展并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希望能够推动产学研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并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支持。

1 研究的理论视角

在最初的研究中, 学者们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等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者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也在扩展。迄今为止, 除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之外, 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理论视角还包括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博弈论, 等等。

1.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源于熊彼特 (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的国家学说。随着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 创新研究开始逐步延伸到国家层面,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应运而生。1978年, 弗里曼在《技术政策与经济业绩: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 并认为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追赶和超越与其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技术行为因素, 也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不仅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 也包括政府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1]。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干预、厂商主导研发以及教育培训系统与独特产业结构的支撑[2], 而厂商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之后, 纳尔逊在对美国创新体系进行研究时, 将国家创新体系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分析的核心在于企业、大学与国家技术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 伦德瓦尔等人从微观角度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划分, 并探讨了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997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出版的《国家创新体系》一书强调, 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社会主体就生产、储存、转移以及应用不同类型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系统, 而企业则是这一系统的核心[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强调了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而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中任何部分或环节的缺失都会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指产业 (企业) 、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那些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撑的政府产业政策以及中介结构的作用也需要加以重视。

1.2 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 (Triple Helix) 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 主要用来解释基因、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 亨利·埃茨科威兹和勒特·雷德斯道夫将该概念引入创新研究领域, 用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由此提出了三螺旋理论[4]。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类似, 三螺旋理论也强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 认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交迭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 三方互动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在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三方参与者互相作用, 从而推动创新螺旋的不断上升[5,6]。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特别强调以产业为创新主体不同, 三螺旋理论认为, 大学、产业或者政府都可以成为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 无论以哪一方为主, 最终都是要形成动态的三螺旋来推动各种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三方相对独立但和谐地相互作用、协作创新, 推动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7]。作为创新研究的新范式, 三螺旋理论强调通过制度设计以及结构安排等加强产学研各合作主体以及政府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流分享, 从而有效提升科技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效能。

1.3 协同理论

早在1965年, Ansoff就提出了协同 (Synergy) 的概念, 认为协同就是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其后, 日本的战略学者伊丹敬之 (Hiroyuki Itami) 进一步将Ansoff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 并认为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系统地提出了协同学理论, 认为协同是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中所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的、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

随着协同思想的盛行, 一些学者开始将协同理论引入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事实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单一主体或单一要素的创新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区域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就使得涉及多主体、多要素的协同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多个领域的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过程。通过产学研合作, 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的优势, 而且可以发挥出重要的协同作用, 加速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过程, 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区域以及国家创新活动。

1.4 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 (Coase) 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 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 究竟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机制则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与资源内部配置成本的高低, 而交易费用是获取市场信息、谈判和签订交易契约并在契约实施中监督以及必要时调解与仲裁的费用[8]。之后, 达尔曼从契约过程对交易费用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与此类似, 张五常将交易费用分为信息成本、度量成本和谈判成本三种[9]。为使交易费用的度量更加可操作化,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 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考察了交易费用, 从而大大推动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诠释、量化及其实证检验的进展。

作为一种市场行为, 产学研合作在实际中也存在各种交易成本, 因此, 学者们也广泛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来探讨产学研合作问题。例如, 苏敬勤[10]认为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包括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以及主要表现为风险成本的其他成本;类似的, 张米尔等[11]将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分为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三部分, 并认为交易成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此外, 学者们研究也发现, 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包括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研发成本、控制合作风险与获得知识溢出效应等[12]。

1.5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 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环境进行交换。在与环境的交换过程, 环境给组织提供了关键性的稀缺资源, 缺乏这样的资源, 组织就无法生存并获得发展, 由此, 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资源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13]。Nohria与Garcia-Pont[14]认为, 跨组织合作形成的动因之一就是为了整合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

资源依赖理论部分解释了产学研合作形成的原因, 即通过合作主体之间的联结, 可将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整合起来, 以获取对关键性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来发展技术创新。事实上, 很多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在实践中之所以愿意参与产学研合作, 是因为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有效获取与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稀缺资源和能力, 从而快速地实现创新。

1.6 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组织冲突和合作的主要理论之一。1944年, 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 (John von Neumann) 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 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书中对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进行了概括, 并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 (扩展型) 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从而奠定了经济博弈论大厦的基石, 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15]。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学研机构、政府等合作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非零和博弈”的平台。将博弈论运用于产学研合作研究, 可以帮助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主体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作出正确的博弈决策, 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之间的密切协作和创新发展。目前, 学者们采用博弈论主要围绕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收益分配、报酬激励与风险承担等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16,17]。

2 产学研合作模式

随着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实践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呈现出方式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 很多研究者们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分类,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基于分类依据的不同, 再加上研究者们的视角与观点的差异, 不同研究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彼此相去甚远。

少数的研究者则将探索的焦点转向了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例如, 何郁冰[23]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往往会受到企业规模和所在行业、企业创新目标、大学研究能力、产学间地理距离等的影响;D’Este等人[2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更多地受到研发人员个人特点的影响, 而较少受到高校等机构特点的影响;谢园园等[25]基于200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229家创新型企业为样本的研究则表明, 产学研合作程度和政策环境支持程度对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包括联合开发、人才培养等这类交互程度比较高的合作模式, 而企业规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并无直接的显著影响。

3 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机构通过分工协作, 在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过程中, 系统内外各相关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26]。那么, 究竟怎样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走向成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呢?目前, 学者们关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研究已经涉及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风险机制、管理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制机制等多个方面[27]。

3.1 动力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如何兴起的?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些问题的回答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有关, 目前已经形成了3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1种为技术推动 (Technology-push) 观点, 认为合作群体具有更强的科技力量, 因而在创新上优于那些科技力量相对较弱的主体 (企业) 。第2种是市场拉动 (Market-push) 观点, 认为企业是否会主动选择合作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 即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情况, 在供不应求或不存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可以轻松地获得超额利润, 自然也不需要参与产学研合作了[27]。第3种观点则强调技术、市场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驱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例如吕海萍等[28]研究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科技推动以及人才培养等等。对于企业而言, 发展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是其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研方来说, 内在发展需要则是其倡导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最重要的动力, 其他的动力因素还包括人才培养和已有合作关系。此外, 也有学者提出政府政策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 因为政府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等制度和政策环境、成立中间组织以及引入第三方模式,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激励机制、改善合作条件, 从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进行[29]。综上可知,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众多, 只有在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驱动产学研合作的各种因素的互动作用的基础上, 才能构建高效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3.2 选择机制

当某一主体决定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合作时, 如何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就成了最为迫切的问题。毕克新等[27]通过对多个产学研合作案例的总结, 归纳出选择合作伙伴应当遵循共同目标、优势互补与良好信誉三大原则, 其中, 共同目标原则强调合作各方需要相互达成共识, 因为虽然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所处的领域不同, 需求也存在差异, 但是合作者们需要确保商业目标一致以使产学研合作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优势互补原则强调组织在选择合作伙伴前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具备自身所没有的资源能力, 因为对于企业来说, 其优势在于资金、设备与市场信息等, 而学研方的优势在于科技信息、实验仪器以及科研专家等;良好信誉原则认为组织应与具备良好信誉的对象建立合作关系, 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 选择机制还包括对合作项目的选择与评估, 以及根据合作项目类型选择匹配的合作模式, 等等。

3.3 利益机制

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之后, 合作各方常常因为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或者合作失败, 因此, 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成功且持续发展的关键。那么, 如何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 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风险承担呢?罗利等[30]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需要遵循互利互惠、结构利益最优以及风险与利益对称3条基本原则, 强调不仅要确立利益分配的最优比例结构, 还需要采取合适的风险补偿措施。孙雷[31]则对产学研合作中技术成果的归属和分享进行了探讨, 认为经济利益的分配会对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共建实体3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 进一步认为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的关键。此外, 还有学者提出, 产权问题是利益机制的根本问题, 产权关系不清引发的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例如, 董静等[32]以上海企业为调查对象, 从企业视角对造成知识产权纠纷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契约完备度、组织灵活度、合作交流程度、合作时间长度、中介参与度以及合作经历对缓解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障碍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其中契约完备度的影响最为突出。

3.4 法制机制

为了保障产学研合作最终目标的实现, 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对产学研合作具有直接的保障和推进作用, 同时也对产学研合作的经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等环境条件也有直接的调整作用。近年来, 随着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政策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变迁, 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支持产学研合作法律政策工具的采用, 相应出台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法规政策。胡冬雪等[33]认为, 目前我国既有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法律, 也有相关的商事组织制定、契约制定与知识产权制度等法律规范, 还有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法律政策综合确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大方向。与此不同, 瑞春[34]认为, 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并在不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整体来说法律体系依然不健全、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

另外, 产学研合作机制还包括风险投资机制、治理机制、管理机制, 等等。应当说, 产学研合作包括多种机制, 每种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了整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因此, 深入探索各种不同机制之间的协同和互动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应当是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

4 结论与展望

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基于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博弈论等不同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就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获得了诸多的创新成果。然而, 现有的研究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不足:

(1) 目前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单一, 缺乏综合的理论视角。应当说, 无论是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或者是资源依赖理论与博弈论, 这些理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部分解释, 但无论如何, 单一而非综合的理论视角很难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也难以为产学研合作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2) 研究者主要关注了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类, 而较少注意到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也少有考虑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选择最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甚至, 基于研究视角与分类标准的不同, 不同学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也有很大差异, 自然也无法为相关主体选择适当的合作模式提供科学指导。

(3) 更多地关注各种不同产学研合作机制, 如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法制机制等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而较少深入考虑这些机制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综合作用, 因而无法为实践中最佳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指引。

(4) 欠缺考虑中国不同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市场分割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的重要影响。转型经济时期, 中国制度环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不同区域之间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尤其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处于多个不同的区域时,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可能会更为复杂。

针对以上不足展开全面深入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产学研合作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具体包括:

(1) 产学研合作综合理论视角的构建应当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事实上, 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层面与多维度的研究, 因为产学研合作不仅涉及可能处于不同区域制度环境的企业、学研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 而且其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深度与合作广度也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 因此, 在综合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博弈论等多个理论视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全面深入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综合理论视角是未来产学研合作理论探索的重点。当然, 产学研合作综合理论视角的构建既依赖于研究者对于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充分了解, 更依赖于研究者对于相关理论视角的深刻理解, 以及对产学研合作多种机制之间互动与协同影响的细致把握。为此, 我们需要在有机整合现有相关理论形成产学研合作初步的综合理论视角的基础上, 大量开展针对典型产学研合作的多案例比较研究以及大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 从而构建出能够合理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视角。

(2) 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的合适标准, 在此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科学分类, 并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建立一个可以比较的分类基础;同时, 全面考察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揭示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 (特定情境下) 的最佳产学研合作模式, 从而为实践中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究竟选择何种合作模式提供具体的指导。

(3) 在全面理解各种产学合作机制, 如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机理之后, 深入考察这些合作机制是如何交互并综合影响产学研合作的过程的,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能够更好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机制。

(4) 通过比较中国不同区域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方面的差异, 考察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的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 通过对同区域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的比较研究, 探索中国转型期的独特情境———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各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 为产学研合作理论的中国本土化与情境理论化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然而目前产学研合作研究在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未打开的“黑箱”。从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归纳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经营合作模式 篇5

一、经营模式:

1.会员制:会员折扣优惠、拍电影送照片、拍电影送MTV、积分换礼品、抽奖活动等 2.和幼儿园合作——拍摄儿童艺术电影

★给宝宝拍摄天真可爱的童年时光,不仅能受到家长的青睐,而且还能挖掘开发宝宝的智力和表演潜能。

3.和少年活动中心合作——才艺展示

4.和影楼、婚庆公司合作——婚纱电影、爱情电影、个人写真、儿童电影、婚礼现场应用

★婚纱电影,又称婚纱电影或V影,除具有婚纱摄影平面介质外,还将声音、动作一并记录下来,制作成一种动态立体的纪念介质,更具有纪念意义和珍藏价值

★婚纱电影和儿童电影捆绑套餐;儿童电影套系:从0岁到18岁每年拍摄一部。

5.和美容院、化妆品公司、美容产品公司合作——促销、个人写真、个人MTV、婚纱电影等

6.和大学、中学、艺术学校合作——才艺展示、写真、个人MTV、毕业留念、校园生活记录片、校园活动。★学校可用于开展文艺活动,录制节目,提升学校形象;同时还能制作学生个人MTV、艺术写真等,展现学生的才艺和特长

7.和健身会所、商务会馆、休闲会所、俱乐部、娱乐城、KTV、酒吧、电影院等合作 8.和老年活动中心合作——回忆录、晚年生活记录片 9.和部队合作——转业退伍军人:军旅生涯记录片 10.和酒店、宾馆合作——娱乐项目、生日宴会、婚宴、聚会、庆祝会、同学会等

★酒店、宾馆经常会有结婚喜庆、家人团聚、生日PARTY等喜事,飞歌影像馆可以实现即唱即录、实时拍摄、实时抠像合成、实时制作,高清专业的先进功能,记录快乐幸福的瞬间,是客人无法抵挡的诱惑,同时也将成为商家竞争中的新筹码。

11.12.13.14.15.16.17.和广告公司、电视台、影视公司、录音棚、影音工作室等合作。和品牌服装店合作——服装促销、个人写真、个人MTV、婚纱电影等 和旅行社合作——旅游跟拍

和汽车4S店合作——汽车促销、个人写真、个人MTV、婚纱电影等 和手机店合作——手机促销、个人写真、个人MTV、婚纱电影等 和商场超市合作——庆典活动,促销手段

和活动策划公司、演出公司合作——庆典活动、文艺演出

★目前,国内喜庆文化、文艺演出活动、广告宣传等文化市场需求非常巨大。飞歌影像馆避免了传统演唱会的高额支出,可以不搭舞台,只要有单相电源、合适的场地即可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影像、字幕及表演者的视频,相互切换,形象生动,主题突出,成本低,在广大客户承受范围之内,而且还能创造热烈的现场

氛围,如传统演唱会中的烟雾机、气炮机、散花机等通过电脑特技取代,无需大量的耗费人力、财力和物力,而观看效果一样,实用性大、更受欢迎。18.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单位活动、员工业余生活、企业广告宣传

★建立工会活动室,丰富员工业余生活; ★接待来宾,提升单位形象;

★作为多媒体会议室,进行培训、宣传、录像、直播之用;

★节假日举办文艺活动,可举办卡拉OK大赛,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

19.广告宣传:

★树立口碑,发挥口碑效应;★散发宣传单页;★网络推广:团购网促销、QQ推广、微博推广、微信推广;★平面媒体推广:报纸杂志;★参加举办各类晚会、文艺演出、展会、节假日促销活动、免费体验活动、公益活动;★电视台推广。等等

20.等等

合作模式 篇6

一、可行性因素分析

(一)独立学院方面

办学方向:前提性因素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现实情况也表明,尽管从文化素质看,独立学院生源质量不是很高,但这部分学生具有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把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这是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前提性因素。

办学机制:政策性因素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具有比较灵活的办学机制,根据教发〔2003〕8号文件精神及目前独立学院的运行情况看,主要为:一是独立学院是合作办学的产物;二是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民办机制;三是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新的办学模式,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还可按国家有关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规定,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四是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主要为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上述表明,与母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办学选择上具有更大的柔性,这是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政策性因素。

运行方式:操作性因素

从目前运行情况看,大多独立学院除充分利用合作方的资金及母体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外,还整合了各种校外资源,对合作办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定期与不定期地邀请校外的专家为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建立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企业等领域的人员。独立学院开放型的教育教学运行方式是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操作性因素。

就业形势:背景性因素

自2003年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以来,全国就业形势一直严峻,而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本身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被人们认可的过程。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不少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独立学院毕业生。对此,大部分独立学院正积极实施创业教育,把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这不但能有效缓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能创新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自主创业成为解决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目前就业形势是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背景性因素。

(二)合作方方面

投资回报:经济性因素

根据教发〔2003〕8号文件精神,独立学院的申请者为普通本科高校,合作者作为投资方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也可以是其它有合作能力的机构。从文件精神及实际运行看,合作方与独立学院的发展休戚相关,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除与合作方进行资金合作外,正积极探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作为投资方,合作方肯定要考虑到投资增值及回报的问题,合作方与所投资学校是利益共同体关系,这是合作方与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经济性因素。

服务社会:社会政治性因素

任何组织的发展与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组织只有与国家及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积极主动地服务社会才能取得自身长足的发展。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是时代的一个主旋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要求,并把创业能力列为21世纪个人发展的核心能力,创业教育列为继文化知识、职业技能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2006年1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作为独立学院的合作方,理应响应国家的召唤、时代的要求,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合作方與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社会政治性因素。

人才需求:发展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许多学生找不到兼职、实习、就业单位,缺乏创业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短缺,临时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才储备不经济等。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到合作方单位参与实践,对学生创业知识的积累、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也能解决合作方的部分用人需求,为合作方储备一定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这是合作方与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发展性因素。

创业积累:技能性因素

从目前情况看,合作方多为企业单位,如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的合作方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合作方云南锡业有限公司和云南鸿宇集团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太湖学院的合作方江苏太湖锅炉有限公司和无锡微孚集团等。合作方自身就是创业的典范,具备较深厚的创业积累,有丰富创业经历及熟练创业技能的创始人、各方面专家,能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专业性指导,也能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较多的平台,这是合作方与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技能性因素。

二、合作模式的建构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校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合作,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由于合作方的特殊地位,与合作方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形成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由于创业基本素质主要由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四部分组成,因此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就由这四方面组成,即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下文围绕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些实践,对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合作模式进行分析。

1.创业意识树立之合作模式

创业意识是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基本层面的创业需要和动机、较高层面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最高层面的创业信念和世界观。在创业意识树立过程中,可邀请合作方创始人通过报告、座谈会等形式发挥榜样作用,聘请合作方专家进行兼职指导,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合作方单位等,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意识。如图一所示。

2.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之合作模式

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个性心理品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最需要培养的就是这些个性心理品质,而目前较为成功的创业者一般也都具备了这些个性心理品质。在创业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可邀请合作方创始人以现身说法的形式进行引导,并请合作方专家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及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合作方单位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如图二所示。

3.创业能力提高之合作模式

创业能力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在创业能力提高方面,可邀请合作方专家指导商务实战、进行各类专业培训,并联合合作方单位提供实践平台,发挥校内实训与合作方孵化的合力。如图三所示。

4.创业知识形成之合作模式。

与创业心理品质对应于个人的非智力因素不同,创业知识对应于个人的智力性因素,一般来说,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在创业知识的构成中,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知识,它们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样,具有内部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运筹的特征,并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在创业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可聘请合作方各方面专家作为创业教育智囊团成员,开展咨询、辅导活动,学生也可通过对合作方单位进行访问等方式学习创业知识,并可在合作方单位实习,以不断体验和运用所学创业知识。如图四所示。

笔者认为,围绕创业教育四方面内容建构的与合作方合作的各个模式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这四个模式进行整合,便得到以创业教育内容为核心,与合作方协同合作的创业教育模式。如图五所示。

本文为2006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资助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06-89-3)研究成果之一。

合作模式 篇7

1998年金融危机后, 东亚货币合作问题被东亚各国政要所积极倡议, 学术界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不少成果。

1、关于货币合作借鉴的理论。

国外对欧洲模式的研究建立在共同货币理论的基础之上, 尤其是六十年代产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在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对于东亚货币合作另一个研究较多的理论是货币危机理论, 到现在为止, 已有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东亚金融危机后, 关于国际间政策协调的理论也引起了各国的重视。

2、关于东亚货币合作的讨论。

东亚货币合作的提议最先是在1989年APEC成立时提出来的, 此后APEC成员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兴趣逐渐增强。后来, 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了东亚及太平洋中央银行行长会议。

关于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 目前讨论多集中在如何借鉴欧洲单一货币区模式和美洲的美元化 (货币替代) 模式。国内一些学者认为, 货币合作应立足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循着先易后难、先次区域后大区域、先松散后紧密的原则, 制定阶段性目标, 然后在实践中推进。首先, 可建立区域内的危机解救机构;其次, 可考虑建立类似欧洲汇率机制的亚洲汇率联动机制;最后, 逐步过渡到单一货币区。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的两个大国, 韩国对东亚地区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东亚地区只要中、日、韩三个国家能够组成货币联盟, 然后逐渐将东亚其他国家融合进来是东亚货币合作最可行的途径。如果中、日、韩之间建立一个比较有效的货币联盟, 那么其他国家来参与这个货币联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中日韩货币合作的必要性

1、国际货币集团发展需要中日韩进行货币合作。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货币集团化的潮流, 面对世界金融区域一体化和世界货币体系中出现欧元和美元“二元化”现象, 东亚国家和地区有两种选择:或者依附于其他两个货币区, 或者构建自己的货币区。依附于域外货币的汇率制度易于遭到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而出现地区性金融危机;构建自己的货币区则需要中日韩三国进行货币合作。

2、防范东亚区域货币危机需要中日韩合作。

国际资本流动具有“放大效应”, 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与之抗衡, 需要各国进行货币合作。金融危机还具有传染效应, 一国陷入危机, 投资者对相邻的国家和地区的信心随之动摇。IMF不能有效地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为了防止东亚再发生金融危机, 区域内国家的自身金融合作已经成为防范和化解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这也需要中日韩三国进行货币合作。

3、中日韩货币合作具有巨大的利益。

如果达到货币区域化的要求, 有利于扩大贸易和投资, 满足区域开发资金的要求, 同时, 还会大大减少交易成本, 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内自由流动, 实现有效配置, 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高效率。

中日韩货币金融合作还能给区域内各国带来潜在的政治利益: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增加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增加各国之间的信任, 维护地区安全等。

三、中日韩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 东亚部分国家深刻认识到在区域内进行货币合作、政策协调是防范金融危机、救助危机的有效手段。中日韩是东亚的主要国家, 它们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并且比较可行的。

1、经济开放性较高。

中日韩三国对外经济开放度很高, 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一般以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 从表1看, 中日韩三国的综合开放度比较高。 (表1)

单位:亿美元, %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3》;国家统计局

中日韩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很高。首先, 从地区经济相互依存度来看,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 中日韩区域内贸易额占地区GDP的比重及区域内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基本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比重。从贸易集中度指数来看, 剔除国别经济规模因素影响的贸易集中度指数在中日韩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外, 中日韩三国的经济互补性也使合作更为可行。

2、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政策目标的相似性越高, 在应对经济冲击时金融合作各国的政策协调越容易成功。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重要指标是通货膨胀率。日本近年经济形势好转, 国内有关方面也建议采用0.5%~2.5%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自2003年初以来, 日本经济开始复苏, 2005年GDP增长达到2.0%, 2006年1月份核心CPI增长达到0.5%, 增幅创8年来最大, 显示日本经济终于走出近10年通货紧缩困境。韩国虽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经济整体仍然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运作方式, 近年来GDP一直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中日韩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表明了三国经济发展的态势, 显示了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表2)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3、制度基础的共性。

从传统意义上说, 中国和日本、韩国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在意识形态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这一点使其与世界上其他的经济合作体存在着明显差别。但是,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这种差别的背后还存在着基本的制度共性, 即市场经济制度。无论是日本法人资本主义, 还是韩国的财阀资本主义, 或是我国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基础性的共性是市场取向。每一个国家都不能超越市场的制约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说, 这是中日韩三国的最大共性。

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三国进行金融合作的制度基础。有了市场这一制度共性, 在地缘结构中存在明显相关性的中、日、韩三国在金融合作上就有了共同的利益取向和共同的行为准则。这种共同的利益和行为准则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 成为中、日、韩进行金融合作有效的制度基础。

四、以中日韩货币合作为先导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的操作对策

2002年11月4日, 朱镕基在东盟与中日韩峰会上提出适时启动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可能性研究的设想。2003年10月中日韩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所有这些都表明, 加快中日韩的合作将更有效地促进三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核心国地位的形成, 并会极大地推动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 实现共赢的局面。

1、中日韩货币合作的基本思路。

根据欧盟的成功经验, 区域货币合作应该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松散到紧密的阶段。货币合作方面必须经历的阶段有: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区域汇率合作机制——区域货币共同基金——区域统一货币等阶段。

中日韩的货币合作应以“10+3”框架下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切入点。《清迈协议》签订后, 中日韩货币合作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日韩三国已经分别相互缔结货币互换协议, 中日韩三国与东盟成员国缔结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工作也在分别进行中。中日韩的货币合作应该在“10+3”框架下, 推进三国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注重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共同推进金融合作, 在加强功能性合作基础上逐步实现制度性合作。在制度性金融合作建设成熟条件下, 实现区域内各国金融政策的协调, 特别是建立区域汇率合作机制, 以消除区域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 最终达到区域各国金融货币的制度性合作, 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

2、中日韩货币合作的措施。

加强中日韩之间的货币合作, 现阶段可以采取许多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应加强微观层面的合作。微观层面主要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合作:首先, 加强各国商业银行之间合作, 包括相互为对方提供有关本国企业的资信调查情况;银行间资金头寸的拆借;相互参与组建银团贷款;相互间贸易结算和信用担保;相互间清算支付系统对接等技术性合作。其次, 加快中资银行进入日韩市场步伐。最后, 加快资本市场的合作由初级合作向高层次迈进。资本市场的合作应该由人员培训、信息交流等基础层次向合资、直接参股、控股等高层次发展。

第二, 完善“10+3”框架下的制度性合作。首先, 完善日韩货币互换机制。通过协调中日韩宏观经济政策, 使整体利益最大化。目前, 中日、中韩、日韩之间已经签订了货币互换协定, 但还应尽快做出三边货币互换机制安排。其次, 建立区域性紧急救援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充当区域性最后贷款人, 管理和提供区域性救援基金, 协调和管理危机救援行动。最后, 建立中日韩清算支付体系, 这样能保证三国之间顺利实现贸易的非美元结算, 也可以提高三国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用率, 还可以推动东亚地区的经济、金融合作。

第三, 建立汇率合作机制, 创建区域货币单位。在制度性金融合作建设成熟条件下, 实现中日韩金融政策的协调。首先, 在现有汇率制度安排下加强汇率政策的协调。在此基础上, 各国逐渐放弃原有的汇率制度, 根据各国的特点, 建立独立盯住货币篮子政策, 以各国综合经济实力为权重建立货币篮子。其次, 在盯住货币篮子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区域内固定汇率制度, 进而构建统一的汇率机制, 缩小汇率波动的范围。然后, 在建立货币篮子的基础上, 创立共同货币单位, 并在区域内使用共同货币单位来结算。最后, 建立汇率联动机制, 确定中日韩各国货币与东亚货币单位的 (可调整) 固定比价, 确立中心汇率。在统一汇率机制的基础上, 缩小区域内汇率波幅, 最终将其固定在均衡汇率上。随着区域内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 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 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发行统一的货币。

合作模式 篇8

一、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这点, 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但合作双方在进行真正合作过程中却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究其原因,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政府层面上, 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责及相应配套措施不到位

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一般归地方管理, 地方政府及领导者的态度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因素。因此, 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 是影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政府职责的缺位在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 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税费减免及相应的财政补贴没有跟上, 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 学校层面上, 缺乏战略考虑难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进行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较表面的合作上, 且是基于学校老师个人人脉关系而搭建起来的合作关系, 再加上现行高职院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考核、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改革配套不到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缺乏顶层战略规划而难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很多学校没有建立类似于校企合作委员会, 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校企合作的沟通衔接与运作推动;传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一时很难适应, 因此校企合作常会遇到很多阻力, 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 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构成障碍。

(三) 企业层面上, 利益短期化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做是双方的博弈行为, 高职院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存在信息不对称、权利不对等、义务不平衡、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除了吸引优秀毕业生外, 主要是利用职业院校的科技力量和平台, 利用师资、场所和设备设施优势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 由于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师资科研水平不高, 难以攻坚企业的技术难关, 企业从中并未得到如期的回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利益驱动机制的缺乏, 加上缺乏劳动准入机制,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不少企业家认为, 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似乎“无利可图”。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众多利益纠纷, 已经成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大障碍。再者很多企业把主要精力放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上, 缺乏长远的人才战略, 对人力资源这块考虑的主要是从市场上招聘现成的毕业生, 不愿意支付培养成本。另有行业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无力参与合作, 导致校企合作难以顺利进行。

(四) 学生层面上,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同度不够高

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很缺乏, 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新模式短时间很难认同, 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原因也打击了学院及企业的合作热情。同时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生源来自不同地区 (包括外省) , 合作双方对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财力, 可是毕业时学生考虑地缘因素、家庭因素却往往没有选择留在合作企业, 这也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影响其合作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虽普遍遇到上述问题和困难, 但也不能否定有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成功的, 其关键因素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笔者认为, 为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向深层次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条件, 从现有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分析, 以下几种合作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 “政企校”三方联合模式

基于“政企校”三方联合模式, 其特点是要求政府、企业、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 由政府对要进行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及高职院校按一定的条件进行遴选。主办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资金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为合作院校培养专业教师, 提供合作专业学生及教师的项目专用教材, 设立奖学金、奖教金, 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并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补贴建立项目院校间课程、技术、学术的交流平台, 与职业院校合作举办贴近市场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 促进教学内容与行业同步发展。安排合格毕业生就业。这是一种多赢得好模式, 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都有积极性, 值得大力推广。

(二) 校企共同体模式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双主体”模式, 其运行机制是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理事会,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企业方出任理事会理事长 (凸显企业主体地位) , 校方出任二级学院院长 (强调学校主导地位) , 以理事会章程的形式明晰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在确保企业赢利和学校育人的双原则下开展合作。在校企共同体中, 校企各自选派人员担任校企共同体理事会和院务班子成员, 推行二级学院院长与企业厂长 (经理) 联席会议制度, 推行专业组长与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对接制度。

(三) 现代职教集团模式

现代职教集团的“多元主体”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组建职教集团是在新形势下实现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 促进校企优势互补, 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是加强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 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有力保障。通过组建职教集团促进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对接”, 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 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使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

所谓职教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在建设主体上, 职教集团属于多方共建型, 一般以一所国家示范校为核心, 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及企事业单位等组建而成, 其特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或行业性。其运行机制是采用契约 (集团章程) 联结的组建方式, 各集团成员保留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成员仍保持独立的法人资格, 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管理机制一般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制, 职教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开始组建各种形式的行业性或区域性职教集团。福建提出以重点职业院校为龙头, 以骨干专业为纽带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 组建一批与产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如由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龙头成立的福建省商贸职业教育集团, 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福建现代林业职教集团, 泉州市组建鞋服设计与工程学院和纺织服装研究所、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等。

摘要: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 通过介绍目前国内三种比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期对高职院校选择校企合作模式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平衡性,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3) .

[2]王卫平.浅谈职业教育中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发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6) .

[3]钱正明.基于学校视角下的政校企联动机制探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

[4]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9) .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旭辉:全面开启合作模式 篇9

备注:选取体量在10万方以上,权益在50%及以下的项目。

下半年以来,旭辉合作策略频频发力。继7月8日联手金盛集团在广佛区域的首个操盘项目落地后,9月6日,旭辉再度与恒基中国达成协议,参与对方在苏州、宜兴、长沙三地的项目开发。此后,9月10日,旭辉又联合河南博澳实业开发郑州博澳白沙项目,首次入驻郑州。

旭辉可谓是房企中的“合作之王”,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合作的项目数量多且比重高。据旭辉2016年中期业绩公告,截止到6月底,旭辉旗下53个项目中有34个项目为合作开发,占比达64%,其中有20个项目的权益比重不足50%。

第二,较早涉足合作开发的房企。自2013年起,旭辉已加强合作开发模式。同年7月,旭辉合作恒基中国共同开发杭州市余杭区一地块,其后12月双方再度联手开发旭辉斩获的上海虹桥商务区项目。

第三,展开广泛合作,覆盖行业内外。旭辉的合作伙伴不仅有如万科、金地、北辰、恒基等内外资房企,还有平安、东时投资等资本方,覆盖面十分广泛。企业积极展开合作,一方面为项目带来资金注入,一方面降低后期运作风险。

第四,采取十分灵活的合作方式。在合作模式中,旭辉参与方式颇为灵活,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可以操盘不并表,也可以并表不操盘(见表1)。

另外,采取合作开发模式,在合作过程中旭辉获取了很多的优势。

首先,实现了规模的快速增长。据旭辉公布,2016年上半年,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金额2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3%,其中旭辉权益销售额为153亿元,另外123亿元则来自合伙人。

其次,低成本土地投资撬动高收益。2016年1-8月份,旭辉新增21宗地块有12宗为合作方式获得,平均楼板价4181元/平方米,结合旭辉拿地集中于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合作策略实现企业低成本土地获取,而随着后期项目入市,可带来不错收入。

最后,进入一些新城市的难度大幅降低。近期,通过与本土房企合作,旭辉先后入驻佛山、郑州,直接参与已有项目开发,不仅节省拿地开支,而且积累新城市项目操盘经验。

未来合作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团队方面的合作。旭辉内部已推合伙人模式,很多盘是内部合伙人在运作,实际上未来可发展外部合伙人团队,一些城市初次进入并不一定要自己团队去开发,外部合伙人团队也可加入。

校企合作多模式研究 篇10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探索

1.1 “三明治”和“2+1”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形势下, 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为此, 我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了“三明治”和“2+1”等模式。基于项目工作过程, 依托酒店和工商企业, 坚持校内校外教师共同执教的形式, 发挥学生主动性, 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课堂、实训基地交替轮学,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到酒店实习一学期, 返校学习一学期, 再到酒店实习一学期;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二年后, 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实践表明, 通过这两种模式培养, 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2 结合职业抓学习, 结合就业抓综合实训

学院要求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践教学训练期间必须取得至少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具备顶岗资格。酒店专业学生需获得中级服务员证书、物流专业学生获得物流员以上资格证书、会计专业学生获得会计员证等, 达到“干中学、学中干”, 切实掌握知识, 获得操作能力。为了能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 每学期系部都会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到对口企业参观、观摩, 了解企业生产的流程和实际工作情境, 使学生提早了解企业、融入社会、领会企业文化, 提高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综合实训弥补了从校内实训直接过渡到顶岗实习的缺陷, 直接为企业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连续性, 同时缩短了适应就业岗位时间, 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实现了校内生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我系对会计、物流、酒店等专业都安排了毕业综合实践训练, 对学生毕业及时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3 企业高管上讲台, 学院教师进企业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我系根据学院建设结构型“双师”教师团队的要求, 形成了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建立企业专家进校园、学院教师下企业的机制, 请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进学校、上讲台、讲实例、作指导。今年上半年我系聘请了发改委、泰州会计事务所、华东五金城等行业专家、企业高层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 同时鼓励支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 形成以满足企业需求、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我系现在每年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每年派出多名骨干教师到企业、学校挂职, 参与技术管理, 以把握行业和市场的最新动态, 更新专业知识;以服务项目为纽带, 实现教学和产业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顶岗劳动和学习结合。此外,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老带新”,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 使教师逐步做到工作与学习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我系对新引进老师实现导师制, 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所有老师都根据系部的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发展方向, 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 实现系部和老师的共同发展。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多元成效

2.1 产教结合, 彰显特色

近年来, 我系依托行业办学, 对接产业定位, 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95%, 酒店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对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 毕业生在理论基础、职业素质、工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称职率”达到了98%, 取得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显著成绩, 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如酒店专业学生受到溱湖风景区、美丽华大酒店等的一致好评) 。另外, 我系通过跟踪学生的工作单位意见,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更好地适应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

2.2 多元辐射, 催化效应

一是我系通过推进与民政局退役士兵学习教育、依托学院对卫生局医师职业资格等大型培训项目, 推进校企合作, 扩大社会、企业、学院共同参与培育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影响;二是引入企业理念、文化进校园, 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新生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 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和行业的认知和热爱, 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三是发挥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互补优势, 引入企业专业人才和实际企业管理案例模拟教学,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四是对照行业规范标准和企业发展需求, 革新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近年来, 我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 在工学结合、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系已与天水雅居、亚细亚、佳吉物流、华宇物流等多家在我市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与明星集团、溱湖生态园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有效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突出整体优势和专业特色, 形成以职教院校为主体、以行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 提高了职业院校适应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

2.3 工学结合, 有机融通

(1) 实现课程开发与岗位需求融通。

以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 实行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 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 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在课程内容方面, 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变为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 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注重实践与生产应用相结合。在课程体系方面, 打破学科体系界限, 按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 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工作内容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我系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大胆探索,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实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形成了基于工作内容的重大教学改革, 并对核心课程实现了项目化课程教学, 一年后, 所有专业课程都将进行整合,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标准的改革目标。另外, 我系在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我系的《会计基础》《市场营销实务》 的最大特色就是“精简管用”, 做到所学即所用。

(2) 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融通。

积极整合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的资源, 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 做到学院与行业、企业在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方面密切合作, 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 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 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我院与航宇电器公司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成功合作 (学院投入厂房, 宇航投入资金和设备, 共同组建新的加工中心, 成功解决机电学院机电专业学生实习困难) 为我系探索合作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力争实现我系与校外企业资源的融通。

(3)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

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发展的润滑剂。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 帮助学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敬业精神,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尽早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平稳快速过渡。因此, 我系每年对各专业都安排了企业专家进行讲座, 带领学生去企业观摩、实习, 争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

总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具有“双体”、“双师”、“双证”、“双赢”四个方面的特色, 即学院与企业作为两个育人主体共同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重任; 教师同时具有从事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的能力; 学生同时取得反映学历水平、职业资格或执业能力的证书;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实践证明,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建设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专业、课程、实习基地建设的催化器和重要保证, 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摘要:文章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多元化两个方面, 论述了校企合作模式框架的建立, 并对校企合作模式各种情况的效果进行了理性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3][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 傅小芳.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4]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 篇11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是它们的极致,就计算机学科来说,教师教的顺心,学生学的舒心,也是教学的一种极致,这种极致同样需要一定的环境。传统的教学方法,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为传导媒体,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过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和信息时代以及今天的人文教育相脱节。

因特网的广泛应用,让很多学生陷入其中,百上不厌,学生也明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一拿到课本,由老师讲授,然后结合数量不多的上机操作,教学效果仍然很不明显。计算机教材从小学、初中,再到职业中学的编排的不衔接性,导致知识点的重复,已经不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真正深究起来,学生只懂得皮毛,却没有掌握实质,毛病究竟出在哪儿?我们不妨回过来看看,我们现在的教学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差距:信息网络时代,学生们一方面通过因特网和其他媒体接触到各种知识和观点,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依然滞留于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上,致使学生的在校学习难免有一种受制的苦痛,严重滞后了教育的发展。况且随着教育的发展,许多智力一般的学生成为职业高中学生,如何跟的上时代的步伐,使这些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不浪费光阴,就需要给广大师生创造出一个发挥极致的良好环境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本着从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原则实施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的教学,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成绩。两个多学期的尝试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符合计算机基础学科的特点,能迅速构建起计算机基础教学极致来。

一、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的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在不同模块,由不同任课教师轮流主讲,实现教学过程通力合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三个特性,即电化性,同步性、灵活性。电教性,以多媒体课件为媒介,将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同步性,指同年级同一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统一授课;灵活性,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法,让学生从多位教师灵活的教法中得到启示,学到知识;分合有序,灵活自由。

二、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教学如久旱甘霖,给广大师生带来新的活力,优势显著

(一)对学生而言,不局限课本,灵活的教法成为学生的企盼

1.兴趣浓厚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许多教师苦苦探索的目标,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它每堂课都以新活生动的画面,展示不同教师的不同风采,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老师精心剪裁、播放制作的内容相关的课件增加了授课的直观性。学生在课堂上既是观众,有时又是亲自登台的演员,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也完全改变了他们由于底子差、基础薄而混到毕业的糊涂观念。新的教法犹如一种兴奋剂,使学生耳目一新。当轮到展示自己项目成果时,学生为了在大家面前突出本组的亮点,积极性很高,准备充分,精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相应提高了很多。这一点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学理论,那就是“良好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过早出现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有了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

2.素质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表明,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无论是幼年还是成年,在公众面前大多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多次的成功表现会增强人的自信心,从而在学习工作中充满愉悦,提高效率。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实验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信心大增,学习劲头更足。

3.营养丰富了。传统的由一位教师包班授课的方式,使学生整门课从师一人,教师的性格、气质、教法等各个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造成他们在某一方面“营养”过剩,其他方面则相对匮乏,不利于学生独特个性的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这种界限,使学生有机会领略到其他教师的风采,从不同教师那里吸取营养,课堂表现极为活跃。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加强,教师也能有充分准备自己所担任的模块,相互协作,体现团队精神。

(二)对教师而言,合作教学获得了比个体能量和大得多的效果

首先,独立模块的内容,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时间保证。大家分工合作,对某一疑难或某一知识点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保证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其次,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应该说,每位教师阅历不同,知识层次也各不相同,共同协作过程中,大家各抒已见,纳优去劣,使知识锦囊越来越丰富,教给学生的知识方法也就越广博,越精彩,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大批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成为教学骨干。

强化竞争,精彩纷呈。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在加强教师之间的大力合作的同时,不仅没有将竞争机制淘汰,反而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强化。因为这样的竞争不只是教学成绩的竞争,还有学生支持率的竞争。职高学生虽然综合素质不高,但在某些方面个别学生,对个别知识点,如网络操作的了解可能并不逊色于老师。因此,当一位教师面向几个班的学生共同上课时,如果教师自身素质较差,那可真要露“丑”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特别注意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无形之中不断鼓励自己,挖掘自己,力求展示给学生的都是自己最优秀的。同时由于轮流主讲,使每位教师有了充足的时间精心准备自己要讲授的知识,他们广泛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并尽可能多地搜集掌握材料,充实自己。这样,将每个模块都作为优质课精品课去讲,从而有始有终地使课堂效率达到最高。因此,该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在竞争中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不喜欢由一位教师包班上课,而喜欢多位老师轮流授课,这恰恰又是课堂质量提高的有力证明。

(三)对学校而言,和谐融洽的校风强化了它的凝集力

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可以说尽最大可能地挖掘了师生潜存的优势,在整个校园内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师师、师生、生生合作关系,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发挥极致的良好环境。

合作模式 篇12

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和企业这两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建立起合作关系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双赢。校企合作是目前各大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使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实现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下面就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校企合作为例对校企合作的意义、模式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校企联姻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以经济、管理、外语、信息工程等学科为主, 兼有人文、社科类专业, 以本科教育为主, 辅之以专科教育, 计划到2015年左右, 本科专业达到30个左右, 在校生突破万人。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 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 目前总资产100多亿元, 员工65000余人, 肉类年总产量300万吨, 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列160位。双汇集团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做久, 使双汇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到“十二五”末, 双汇集团将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大型食品企业集团。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双汇班”55名学生, 经过3个月的面试选拔、5个月的一线生产实习锻炼, 最终有22名学生被正式录取为该集团员工。其中, 7名学生被武汉双汇分公司直接聘为生产一线业务骨干, 15名学生经考核被录取为营销业务人员。郑州成功财经学院首期“双汇班”圆满结束。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及模式探索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首先, 目前人才市场上, 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 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而校企合作可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我院目前通过开设“双汇班”“金蝶班”“中原班”等方式进行校企合作, 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学生参加工作实践, 获取工作经验,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其次, 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如“双汇班”的学生, 在顶岗实习期间, 参与车间的屠宰、分割、包装等一线生产实践, 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岗位、职业的感情。

再次, 校企合作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 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通过在相应企业的实习, 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才缺口状况并适时补给。通过实践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学校可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掌握企业用人需求, 实现校企合作新型的培养模式, 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 盛行于20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目前, 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 适合我们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3种。

校企合作模式一: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 培训完后, 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 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这种合作针对性强, 突出了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 就业率高, 就业稳定性好。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学校很被动, 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 完全根据企业需要, 学校没有主动权。这是一种初级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 我院与金蝶有限公司开展的“金蝶班”、与双汇集团开展的“双汇班”及与中原物业开展的“中原班”就是此种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二: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 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 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 同时学校教师走进企业培训员工, 提高员工的素质, 促进校企双方互聘。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 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目前, 我院与双汇集团的合作正在准备向此模式转变。

校企合作模式三:“订单”式合作。学生入学就有工作, 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学生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 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 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 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 企业在具体的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如学员的招收、课程的开设、学生就业方向选择等问题, 目前我院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条件尚未成熟。

三、校企合作的建议

1. 加强校企联系, 分层次深入开展合作

目前, 公办院校学生就业大部分是企业、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 很少有学校主动联系企业让学生进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而我院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如双汇集团每年接收2000名左右的大学毕业生, 但大部分实习学生是企业去学校招聘而来的, 很少有学校和教师介入跟踪实习效果。我院目前“双汇班”所采取的毕业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深受学生和企业的欢迎。

2. 精简合作企业, 提高合作质量

目前, 我院建立了几百个实习基地, 在其中应选择一些合作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交流, 不能仅仅停留在泛泛地接收实习生上, 而应该在从前期企业培训到学生进入企业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以及以后如何更进一步对接等方面下工夫。具体做法是:首先, 统计整理合作企业数量, 根据学院专业特点和优势, 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调查, 对企业管理模式、运营机制、校企合作计划进行合理分析, 选出适合合作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其次, 对学生进行岗位趋向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 针对学生选择相对集中的岗位, 就该岗位的要求及特点向企业咨询, 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度,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喜好选择相应的职位。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辞而别或工作不积极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对校企合作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素养的培养。首先, 要让学生在进入合作企业前了解该企业的企业文化, 提高学生对该企业的归属感和亲切感。其次, 要加强学生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心态。再次, 要定期询问合作企业内学生的表现情况, 合作双方共同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以利于学生在该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要以校企两方面“双赢”为目标, 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学校应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在确定培养培训规模, 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上起积极的先导作用。

摘要:研究校企合作模式成功运作的案例, 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 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与特大型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向订单式培养深化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模式培养

参考文献

[1]赵爱琴.“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2]张炜, 屠立.关于高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 .

上一篇:目标教学实施细则下一篇:支承辊液压系统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