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结合模式(精选12篇)
合作—结合模式 篇1
近年, “技工荒”、万元工资招聘高级技工或某特种技工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严峻的就业形势,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让无业者有业, 让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技能型人才的紧缺, 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从目前的情况看, 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方法和专业设置方面, 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更加贴近。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要面向市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保持毕业生高就业率的重要因素。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尽管形式多样, 但其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提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最早是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称之为“合作教育”。我国最早提出工学结合的是黄炎培、陶行知等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1918年在上海创建“中华职业学校”, 推行“半工半读”教育模式, 倡导“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陶行知1930年在南京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等理论, 倡导“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模式之所以百年不衰, 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蓬勃兴起, 充满生机与活力, 是因为人们已经更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既来自书本, 更来自实践;人的全面发展, 既需要知识, 更需要能力与素质。
“中国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与企业结合得不紧密, 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不接轨。‘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是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北京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宇如斯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为生产一线服务, 这种培养人才的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必须瞄准市场的需求, 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通过改革传统的以学校与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有效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他石之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原因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 多数是突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教育, 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新加坡“校企合作”———教学工厂、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等。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 也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德国“校企合作”———双元制: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双元制”要求企业和学校共同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 学生在企业中实践操作、在学校里进行理论学习, 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一般情况是, 每周在企业实践3~4天, 身份是学徒, 在学校学习1~2天, 身份是学生。德国的职业学校和国营的及私营的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比如, 西门子公司每年要培训7000名学徒, 每年要从职业学校招收2000名新学徒, 而每年申请学徒的有5万人, 竞争很激烈。美国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支持下进行一次调查, 形成的“威尔逊—莱昂斯报告”认为:工学结合、产学合作, 可以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 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 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 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新加坡“校企合作”———教学工厂: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 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 创建了新加坡自身独特的“双元制”模式———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 为学习者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 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 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 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让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独挡一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在系科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了各种试验与创新, 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 其中, 多科技术学院广泛开设的“三明治”课程, 是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方面, 这种课程叫做工读交替制课程, 它的学制要比一般的学位与文凭课程多一年, 这一年主要用于学生的实践工作。“三明治”课程开设以来, 主要集中在理工应用性强的专业, 它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为当地的企业培养了多种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实用价值。
二、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成就斐然的根本所在
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人力资源困境令人担忧。2010年新年伊始出现的“用工荒”深刻表明, 人力资源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现有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急需探索出一条高效、快速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培养之路。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正是我国职业院校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2009年12月21日,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深刻指出, “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产业升级, 技能为先。近年来, 广东省技工院校开设专业近400个, 覆盖了包括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20个主要行业, 2003年以来, 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输送技能人才100多万人, 成为广东省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和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转换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成为广东企业的转型升级新引擎。2009年8月,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伟创力 (珠海) 制造有限公司接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后最大的一笔订单, 由于产品质量要求高, 交货时限短, 加之工人短缺, 这使得企业顾虑重重。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安排1800多名相关专业学生进入伟创力公司顶岗实习。这些年轻的学生仔并没有让伟创力公司失望, 他们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不仅适应了企业的要求, 确保了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同时也成为了企业难得的技术工人, 得到了美国客商的高度赞扬。为感谢学校给予的支持, 伟创力公司将2000多万元的设备投放在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珠海分校, 有力地推动了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上海建桥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 注重开放办学, 在整个人才培养流程中, 通过具体措施保障全过程、全方位地与产业、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使培养的人才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契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契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此, 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参与办学,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 取得良好成果。
实行“2+1”分段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典型的是机电工程系与上海中船三井柴油机有限公司的合作。合作企业在机电系一年级学生中选拔30名组成定向培养班, 命名为“中船三井数控班”, 学员学习期满, 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和中级职业技能证书 (数控机床) 后由企业录用。为保证培养的学生既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合格条件, 又保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合格用人条件,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中船三井数控班”的培养计划。
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如商贸系与上海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的合作, 该公司不仅参加学校教学环节, 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零售课程的教授, 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岗位培训导师指导学生在岗实践教学, 而且为毕业实习生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 并为顺利完成毕业实习的学生颁发相关结业证书, 对获得该结业证书且被公司录用的学生, 全额补助最后一年学费。
三、放眼未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缺陷就是实践性不强, 长期“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对实践教学产生负面作用。在我国欠发达地区,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挖掘并建立学生创新活动教育实验基地, 已成为目前职业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本科办学模式的影响, 通常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知识教学模式, 课堂上满堂灌现象严重, 教师讲, 学生听, 缺乏必要的互动式的讨论。实践技能课也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 很少采用现场教学、模拟上岗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真刀真枪动手的教学模式, 现代化教学程度低, 教师头脑中的“软件”与现代信息技术缺乏有效交融。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部分职业学校里, 办学传统化、封闭、呆板;教学普教化现象严重。联系实际不够, 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 许多的学校劳技课局限在课堂内, 缺乏实践环节, 教室里讲养殖、种植, 黑板上搞科研的比比皆是, 书本知识陈旧, 其技术过于传统和常规。由于投入的不足, 有些学校领导、教师怕麻烦, 怕增加自己的工作量, 对开展工学结合热情度不高, 只是做表面文章。有些学校只考虑学生的安全、师资力量、经费是否超支等问题, 宁愿把校内的实训基地尽量做到“仿真”, 把学生留在校内实训, 而不愿意把学生安排到校外进行顶岗实习或实践, 即使必须把学生带到校外实习或实践, 学校为了减轻麻烦, 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同一个企业, 企业虽勉强接受, 但也没有众多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 最终只能是走过场, 只能算是参观企业的生产环境, 学不到真正的技术。技能主要不是通过“学”而获, 主要靠“习”而得。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要走出困境,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和企业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方“主体”。工学结合要求教师必须是某一职业活动、某一技能项目、某一生产任务和某一管理现场的行家里手, 对职业活动、职业生态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校企合作不仅局限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互利双赢, 学生作为职教人才培养活动的学习主体, 校企合作始终是围绕“培养人”这个中心展开的,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批素质高、技能强的“职业人”。在校企合作中, 学生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能够能动地参与, 他们既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 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当前企业普遍研发资源有限的形势下,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 可有效依托学校技术力量进行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 甚至解决企业自身产品的升级换代所遇到的技术瓶颈。各级政府将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合作紧密、机制优化、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 形成一个二元融合、互补互促、工学一体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主体是学生, 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给学生带来更多利益。所以说,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技能人才最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 (10) .
[2]姚晓峰.职业教育为何缺乏吸引力[J]职业时空, 2010 (9) .
[3]上海建桥学院校长办公室.上海建桥学院简报17期, 2008.
合作—结合模式 篇2
【摘要】中等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以及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 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几种实践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 导向”的办学方针,依靠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的 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职业学校与企 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企 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学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 业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 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那么在理论转化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如何达到上述目标?工与学、校与企在此过程中应该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样的工作呢?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中职学校应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学工作并且常抓不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工学结合,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对营造继续 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师资,就要使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平台,让他们积累教学经验,形成专业特长,培养“能文能武”的“实战型”教师,以确保带出的学生能顺利实现与企业的对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
(一)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要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包括企业工程师、技师和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校企订单合作”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同时开展教学研究、课题开发、企业技术攻关、企业职工培训等工作,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和双向互动,实现学校和企业产学研的结合。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人实训基地,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与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式合作,使学校教师向企业工程师角色转换,实现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便于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平台,积累教学经验,形成专业特长。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把企业生产情况与所教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成果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三)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战水平,使教师真正理解消化本专业知识。同时,学校也可聘请企业工程师、技师来校兼职授课,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觉提高
为使中职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制订一套适合中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引人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二、学校依托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教材
成功的开发职业教育教材离不开 准确地把握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离不开企业提供的前沿信息和技术支持。职业教材应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要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引入原厂第一手资料,力求教材科学、规范、实用。尽量接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根据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进行编写。校本教材是在“把企业引进学校,把课堂搬到车间”“生产教学一体化”的模式下,根据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需求而编定的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材,要体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步”。此外教材要遵从中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适应多规格、多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学校应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学校应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具 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 思路,创新“系企一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产学一体”的、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生产 实习需要的系办产业;紧紧依托合作办学企业,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长效运行机制和校企一体的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确保全部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经验。
四、深化管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围绕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指导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 保障体系。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搭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学 生就业服务平台。确立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开放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的育人环境。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人文教育,广泛开展第二
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以引导为主、限制为辅的原则开展学生工作,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五、学校与企业都应当深入思考可能产生的问题
怎样化解“校企合作”中“企”的经营活动与“校”的教学活动的矛盾。“校企合作”的优 势在于“企”受制于“校”,企业由专业系统管,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具有培养学生和为学生提供 实践训练的义务,利于校企深度融合。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企业得到了学生的智力支持,但由于 工学结合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当学生的技能和经验不足时,或多或少地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对 一些关键技术的使用和处理,学生还只能停留在观察体验阶段。因此,如何解决企业经济效益与 人才培养的关系,是“校企合作”模式应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和鼓励政 策,企业之所以愿意与学院实施订单培养,目的是为得到零距离上岗员工带来的劳动力支持。目 前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疲软,人才相对过剩是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有较大的 挑选余地,从企业角度出发去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开展订单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面对 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寻求订单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 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大规模订单培养,具有一定难度。另外,由于订单培养方案要按 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做” “量体裁衣”,针对性较强,一旦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就会给订单学生 的就业与转岗带来一定困难。
如何解决“工学结合”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转换。在企业的生产施工高 峰期,企业不希望用新的实习学生来替换那些已经掌握技能的员工。怎样实现企业的施工进度与 学校学习内容的转换和衔接,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国在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大胆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还需要积极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大胆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加快实训中心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紧密结合市场,贴近职业教育发展前沿,办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 号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筑中职学校 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思考》
蒯晓牛 范学银.2009年
【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意义》 《中国教育报》 2010年 【4】《探索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2010年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
【5】《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职教学改革探析》 何涛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2011年 【6】《“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王林 《教育与职业》 2008年 【7】《浅析关于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讨》 李靖 论文天下论文网 2011年.
【8】《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邹蕾 2006年
作者单位:贵州省商业学校 姓名:侯文亚
合作—结合模式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53-01
一、高中数学中融入合作学习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特别是高中数学的教学,高中数学内容比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加抽象、难懂,需要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情意教学目标,还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重。在高中数学中融入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等。
高中数学中融入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合作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知识等方面对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地进行自主活动、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发展。此外,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课堂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
高中数学中融入合作学习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严密思维活动的过程,合作学习的开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学生合一互相学习,促使积极的课堂气的形成,学生相互交流、启发,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小组学习在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的同时又对教学进行了个别化,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进来,全面提高效率,还会形成一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立体交流网状。
再次,高中数学中融入合作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一个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这就要求在课堂之上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包括相互交流、动手操作、相互启发的时间,小组学习就可以做到这些。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不会把教师看成学习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棍棒,而是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相互学习、共同探讨,逐渐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把高中数学与合作学习模式结合的策略
1、建立合作小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长、性格、爱好等特点,并按照“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养成民主平等、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采用差异组合的方式为学生分组,比如在一个有八名同学的小组中就可以安排两个优等生、三个中等生和三个落后生,以优生带差生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教师要保证学习过程中角色的合理分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担任一定的角色,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可以在小组中产生组长和副组长,组长职责在于分配学习任务、总领小组的学习全局,并协调学习进程以及学习时间。
副组长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协助组长的工作,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为了组员内部的协调,小组内还可以定期交换角色,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一下不同的学习任务。
2、创建灵活的合作学习模式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灵活性比较强,内容广泛,知识容量大,同时要求也比较严格,这种情况下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就满足了适合新教材的需要。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是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法。首先,教师要事先根据所要学的教材内容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这样就会让小组在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的目的性。小组成员可以事先预习教材,并通过展开讨论,通过观察、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寻求答案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与工具,以有助于学生学生的探索学习,为学生构建知识,同时,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问他们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二是采用师生换位法,让学生体验教的过程。师生换位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满足欲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充当老师之后,教师可以扮演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分工再合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保证优质完成任务。学生在进行任务的时候,鼓励学生要先独立思考,再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作出判断,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求同存异,互相帮助。第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职责,不要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就放任不管了,要适时引导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并再适时提出能够解除学生疑惑的问题等。同时教师也要以平等民主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过程。
高中数学中融入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参考文献:
[1] 沈俊.高中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思考[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10)
[2] 胡典顺.数学合作学习:从理论到课堂[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06)
合作—结合模式 篇4
一直以来, 学生高中毕业后, 主要面临两种去向:大学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而由于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长期含糊性, 导致高职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差别, 最终导致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无法突出其特性, 与大学本科学生相比根本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针对这一问题, 2006年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作出重要部署:高职院校, 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 研究制定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
一、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
(一)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中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办学目标, 以社会就业为办学导向, 以工学结合为办学途径的模式结合。
(二)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深层次合作, 针对社会和市场工作岗位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教师资源、技术研发、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 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 让学生一边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演练, 另一边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生产实习, 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终将学生打造成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同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 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 将校内教师以口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 满足企业需要, 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二、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美国与加拿大的CBE模式
CBE———“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 而且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 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CBE模式中所强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水平, 即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知识;技术能力, 即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 即学习的动机、动力、经验, 是一个情感领域、活动领域, 关系到学习质量及未来的发展;反馈, 即如何对学员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评估的量化指标。这种模式主要流行于北美, 20世纪90年代初在各国推广, 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运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 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基础。
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是通过对职业的分析综合测定, 将职业能力划分为由易到难的专向能力, 以此为根据安排教学计划。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 以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的能力予以考核承认, 节省教学的时间。
2. 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引导者, 负责按专向能力提供学习资源, 编出模块式的“学习包”即“学习指南”, 集中建立起学习信息室。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按学习指南的要求, 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 完成学习后, 先进行自我评价, 认为达到要求后, 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
3. 实践性强。
CBE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实训课堂完成的。实训课堂从外观看相当于实习车间。但他们的设备、设施是实时更新的, 是实际工作中正在使用的而不是闲置废弃的, 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 顶岗工作, 进入企业后不需要进行二次培训。
4. 灵活的办学形式和严谨的科学管理。
课程周期不固定, 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毕业时间也不一致, 做到批量小、品种多、质量高。
(二)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所谓“双元制”模式主要体现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双元性———企业和职业院校。学生同时兼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学生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协议在企业里接受培训, 他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 学生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课教学, 他是学校的学生。企业严格按照培训规章及培训大纲对学徒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 职业学校则遵循教学计划、大纲对学生进行文化及理论知识的传授。培训教师由两部分人员担任, 在企业里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的教师称为培训师傅, 在职业学校里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师称为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 企业及跨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 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镇政府负担。它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 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通过职业分析, 将若干个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 职业群与专业一一对应。这样既可以清楚地了解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 明确分辨出支撑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又能够确定与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 为社会职业归类及职业群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也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
2. 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
这一结构是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的、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所有理论课都采取综合课程的形式, 这种综合课程具有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的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课程又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 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
3. 课程实施以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为基础。
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 企业则按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 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 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 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 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 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来考试, 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监督机制是以职业法和教育法为根据, 通过建立起完备的、符合职业教育法律规定的职业法律、法律体系, 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签订用人订单协议,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通过签订协议, 明确双方职责, 既保证了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又保证了企业录用合格人才,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职业定位与就业机会, 也有利于学校招生工作的展开。目前, 能够与学校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企业资源十分有限, 而且即便签订单, 所接纳的学生数量也无法规模化。另外, 订单培养面对个别企业, 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过于具有针对性、简单性, 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 总体上来说, 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它实际上指的是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 是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 开展的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企业同时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 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 学生在校期间同时具有受教育者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 所学的知识能够直接应用于日后的工作岗位上, 学校的教育过程与生产劳动过程交替展开, 也增加了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与趣味性。目前,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 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作为约束, 容易产生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纠纷矛盾无法解决;另一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师资、科研能力、硬件设施的有限性, 无法充分地应接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要求。最终导致学校需要企业, 而企业不需要学校的局面, 影响了学生的实习就业渠道, 也就无法谈及培养的学生是否真正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了。
(三) 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 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 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在我国是有校办产业基础的学校, 把人才培养与校办产业的发展统筹起来。学生进入校办产业学习和进行技能训练, 校企合作, 依托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加大学生实践课比例, 分阶段进入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 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产学研模式组建校办工厂, 一方面与校外企业能够合理对接, 成为校外企业的协作工厂;另一方面, 学生直接在校内就可以开展实习, 在为学校节省实习成本的同时, 也能通过校办工厂的产出为学校创造效益, 形成良性循环。目前, 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无法进行产学研模式的开展, 比如证券投资专业, 受到行业监管的局限性, 就无法在校内开展真正的与证券行业有关的具体工作, 而校外企业需要的是零距离就业的学生, 学生在学校得不到真正业务的工作锻炼机会, 就不具备零距离就业的素质, 最终导致学生就业渠道仍然狭窄, 高职学生也就不具备高素质高技能性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四、总结
合作—结合模式 篇5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Oct.21,2007 Total No.286
2007 年 10 月 21 日 旬刊 总第 286 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ZHONGGUO ZHIYE JISHU JIAOYU
培训与就业
PEIXUN YU JIUYE
工学结合
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朱 蓉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我院金融与证券 专业于 2006 年 1 月开始实施“ 工学结 合” 教学改革。本文对该专业在“ 工学结合” 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的原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一系列改革探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金融与证券;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与证券 专 业 于 2006 年 1 月 实 施 “ 学 结 合 ” 工 教学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已先 后有金融与证券专业 5 个班级约 300 名学生上岗完成了教学实习任务。本 文对金融与证券 专 业 在 “ 学 结 合 ” 工 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构建人才培养 模式的原则、程设置、学内容和 课 教 教学考核方法等一系列改革探索进 行介绍。
一、滚动式 ” 学 交 替 教 学 模 式 工 “ 的内涵 为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 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实 行灵活学制。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二年级上半学期或下半学 期 2—3 个 月 的 时 间 实 行 在 工 作 岗 位 学习的 办 法,从 2007 年 3 月 起 实 施 “ 动 式 ” 学 交 替 教 学 模 式。该 滚 工 模式是将全年工学交替教学实习的 学生分为 5 个批次,每批学生实习周 期 为 10 周,实 现 每 批 实习学 生 之 间的无缝对接(即中间不断档),以 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 滚 动式” 学交替教学模式有效解决 工 了工学交替中学生实习期满回校学习后,岗位空缺的问题,得到了企 业的充分肯定; 也使企业的利益在 工学结合教育中与学校利益取得了
一致。
二、滚动式 ” 学 交 替 教 学 模 式 工 “ 下课程体系、考核评价及课程置换
实习内容协调一致的原则制定专业 教学计划,基本做到了针对学生顶 岗实习岗位所需同步安排单元模块 教学,使专业学习与实践实训密切 结合。
1. 以 职 业 岗 位(群)为 目 标,构 建
课程体系 经过专业 教 师 对 几 十 家 银 行、证 券和保险金融机 构 上 百 人 次 的 调 研,并通过与金融专家组建的金融与证 券专业指导委员 会 共 同 商 议,学 院 确 定了金融与证券专业主要就业岗位 大(群)为: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堂经 理助理、户经理、贷、计等; 证 客 信 会 券、险代理、险经纪人、务员 保 保 业 等; 外资银行综合柜员及证券、险 保 代理、业务员等。以专业的职业 岗 位(群)为 目 标,我们构建了与此相适应的金融与证 券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了教学内 容。课程设置以 银 行 业 岗 位 为 主 体、同时兼顾证券与保险业岗位。其课程 模块如下: 我们对原教学模式下的理论课 程体系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专 业基础理论不强调系统性和完整 性,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 度,加大实践课程门数和课时量,并 结合所确定的岗位能力,对课程内 容进行整合,设置了单元教学的课 程模块。本着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
2. 以 职 业 素 养 为 质 量 标 准,构 建
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还必须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行业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企 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真正原 因不是因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差,而 是因为其职业素养的欠缺。职业素 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 态 度。我 们 在 教 学 与 教 学 评 价 中,积 极引入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并构建 了以职业素养为质量标准的 “ 学 工 交替” 绩考核评价体系。“ 学交 成 工 替”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实行职业理 想、业道德、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职 职 教育的有效途径,真实的企业环境 和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 养 成。在 操 作 中,我 们 采 用 了 职 业 道 德(20 分)、勤 与 守 纪(20 分)、出 合 适 作 能 力(20 分)、应 能 力(20 分)和 工 作 表 现(20 分)五 个 项 目 考 虑 学 生 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并将其作为实习岗位指导教师评定 岗位实习学生成绩的标准。
13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0
工学结合培训与就业
PEIXUN YU JIUYE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ZHONGGUO ZHIYE JISHU JIAOYU
旬刊
2007 年 10 月 21 日 总第 286 期
Oct.21,2007 Total No.286
3. 以 弹 性 学 分 制 为 保 障,完 善 学
分制条件下“ 学交替” 程的置换 工 课 及成绩评定 为实现培 养 目 标,使 学 生 全 面 掌 握该专业各岗位要求的理论知识和 实践操作技能,我 们 对 开 展 工 学 交 替 教学实习项目及课程进行了调整。方 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主要就业行业
职业岗位群
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主要课程模块 财经综合技能
银行综合柜 面 业 务 操 作 能 银 行 储 蓄 与 出 纳 基 本 知 识 和 工 学 中、外资银行综合柜员 力、普通话沟通能力 交替岗位实训相结合 综合柜员基本技能实训 职业礼仪课程和工学交替岗位实 客户接待、客 户 关 怀 能 力 训相结合 大堂、客户经理 银行业 以及银行服 务 业 务 的 咨 询 实用口才及实训 服务能力 客户关系管理及实训 大堂经理助理岗位实训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及业务模拟 实训 信贷员、会计等 银行会计账 务 处 理、企 业 货币银行 信用分析、评判能力 银行会计 国际结算 银行会计实训 证券基础 证券代理、经纪人、证券业 业务员 客户接待、证券、资 基 金 证券投资实务 投 等金融产品 的 营 销 能 力 和 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一定的投资分析能力 金融产品营销实训(工学交替岗位 实训)保险概论 保险实务 金融营销 保险代理、经纪人、客户接待、沟 通 以 及 各 类 保险业 业务员 保险产品的营销实作能力 商务谈判基本知识和工学交替岗 位实训相结合 保险产品营销实训(工学交替岗位 实训)①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与 实习岗 位
所应用知识的相 关 性 不 强,即 不 属 于 该岗位的课程模 块,其 实习成 绩 不 能 替换课程成绩,其 课 程 总 学 时 数 按 原 教学计划执行,采 用 增 加 周 学 时 数 的 方法补足,如大学英语、息存储与 信 检索等课程。
②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与 实习岗 位
所应用的知识有 一 定 的 相 关 性,我 们 采用教师指导、生 自 学 加 课 程 置 换 学 的方法,其课堂 教 学 总 学 时 因 工 学 交 替教学实习而比原 计 划 减 少,但 工 学 交替学时可置换其课程的实践教学
14
学时数,因而该 门 课 程 的 最 终 成 绩 由 课 堂 教 学 成 绩+ 工 学 交 替 实习成 绩+
1 200 字与课程内容 相 关 的 实习报 告
组成。其比例为 0.5: 0.25: 0.25。如消 费心理学、金融市场概论等课程。银行储蓄与出纳 等 课 程,其 课 程 的 最 终成绩由课堂教学成绩 + 工学交替实习成绩组成。其比例为 0.5: 0.5。参考文献: 产 与 工 [ 1] 陈 解 放 . “ 学 研 结 合 ” “ 学结合” 解读[ 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 2] 耿洁 . 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框架设想[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 3] 李 忠 华,姚 和 芳 . 构 建 校 企 合 作人才培养模式的 实 践 与 探 索 [ J] . 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责任编辑: 车明朝
③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与 实习岗 位
所应用知识的相 关 性 较 强 的 课 程,其 因工学交替教学实习而比原计划减 少的学时数可全部由工学交替的教 学实习内容置换。如财经综合技能和!!!!!!!!!!!!!!!!!!!!!!双 骨(上 接 第 12 页)课 程 建 设 为 龙 头,实 施 “ 师 型 ” 干 教 师 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度,定期进行目 标、责任考核,实 行 奖 优罚劣。(9)实 施 教 师 职 务 聘 任,完 善 教 师 考 核 制 度。实 施 双 教 双 “ 师 型 ” 师 岗 位 职 务 聘 任 制 度。制 定 和 完 善 “ 师 型 ” 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规范考核指标体系和形式,将 考核结果作为专业职务晋升、资晋级和实施奖惩的主 工 要 依 据。进 一 步 完 善 “ 师 型 ” 师 资 格 准 入 制 度 和 持 证 双 教 上岗制度,建立一支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师资 队伍。(10)加强兼职教师的筛选和引入。为充分发挥兼职教 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会计专业实 践 教 学 目 标 的实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一方面,应提高现有教师的实 践教学能力并从中选拔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 ; 另 一 方 面,从一线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 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和 实习指 导 教 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 严格教师聘用制度
制定严格的教师聘用制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推行 全员聘任制,严格教师业务考核,破除职务和身份的终身 制,采取定期聘任和终身聘任相结合的办法。根 据 教 师 的 考核业 绩和综合表现确定聘任岗位,实现教师 职 务 能 上 能 下,促进教师师德修养与业务素质的提高。责任编辑: 车明朝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合作—结合模式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 合理结合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全方位的学习。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合作学习要遵循以下五个实施步骤:
1.教师导学——展示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扮演多种角色,比如“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以及“参与者”,目的在于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简明扼要地介绍本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必须达到的小组目标。而在讲授重难点之前,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从而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打好基础。
2.学生自学——尝试解决问题
依据教师提出的自学方法和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整理听懂的知识。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合适的时候指导和启发学生,指引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小组讨论——探讨解决方法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进行小组讨论。每组组员一般包括四名(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差生)成绩相异的学生。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做的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出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组员们团结互助,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4.组间交流——组间自由讨论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组间交流,其目的是解决多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间自由讨论的时候,首先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汇报本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它小组认真听并思考,稍后再提出疑问,进行补充。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对重难点进行点拨。
5.课内练习——教师检测
在组间交流完之后,教师要按一定标准对每个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适时分发提前编好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而发现测试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时,教师不是马上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问题。
三、合作学习模式与中学英语教学的合理结合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合作学习模式与中学英语教学达到合理结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理解,适当实施
虽然合作学习模式很好,但是使用不当便会走向教学误区。因此,合作学习的应用必须恰当。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精选话题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同时,教师应当把握好时机,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2.充分准备,合理分组
为了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目标,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教师要全方位地做好备课工作,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通常是学生学习受阻的地方,如果教师能组织相应的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很多难点都会得到解决。其次,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分组。各小组间应该实力相当,组员间优势互补,彼此取长补短。
3.教师担当好“促进者”的角色
(1)协调。合作学习是一个涉及多个要素和多名学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维持学习秩序。
(2)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启发到自发的活动过程,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合作。教师不仅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也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4)监控。合作学习的主要表现是学生的语言活动,这个语言活动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学生的语言活动出现不成熟的时候,教师应当适时进行监控。
(5)反馈。在合作学习后,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试,并作出反馈。
合作—结合模式 篇7
我国“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 经过了20多年的艰难发展, 到现在全国已有职业学校1000多所, 我国的职业教育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一、“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 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到给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将试行半工半读制度。校企合作办学成为一种趋势。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 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动, 本质是要将“工作”和“学习”这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机融合, 形成整体, 最终达到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 真正完成高职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一) 三方利益与优势分析
“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 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 都能从中得到利益, 体现“多赢”, 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应该是一种紧密的非松散的联系。其实质是利益共存, 内涵合作。必要条件是机制保障。前提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目标、利益、动力的共同契合点。分析三者的目的、利益和优势, 三方参与, 找到这一契合点, 实现多赢的最终结果。
(1) 企业需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场地、理论培训力量。
(2) 学校与学生的共同目的是需要有经验的校外技能培训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 使之在就业前得到近似企业环境的锻炼, 以及学生在企业的就业。
(3) 为适应教学的需要, 学校每年都要增添或更新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 而用于教学的设备都是本专业、行业最先进的, 但是由于教学有一定的周期, 一些设备在该课程不开设的学期和假期中就处于闲置状态, 造成了闲置浪费。而企业的优势在于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可以接受毕业生。学校的优势在于有理论教师、实验室等教学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潜在的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技术工人。由此可见,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就将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 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重任, 学生在校应掌握的不但是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的生产操作能力, 不仅要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 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 指导设备、工艺和生产的改进。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 以培养具备石油化工生产一线合格技术工人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为最终目标, 按照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来组织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活动, 做到精讲多练、务求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 学校与企业合作, 构建了以“实验—仿真—实习—证书—比赛”五位一体、内外结合、能力导向的人才技能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教学, 实施任务驱动和现场教学, 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1.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采用现场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可利用学院合作企业多的优势, 安排部分理论授课及工艺操作实训项目到企业去完成。如“常减压蒸馏”部分的教学, 可分为以下几步来完成:
(1) 现场单元认识实习。现场参观工厂生产装置, 使学生对常减压装置有一个总体认识。企业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设备认知、单机投运的讲解, 指导学生熟悉工艺流程和工艺操作。学生记录现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知识教学。课堂理论讲授常减压分馏工艺流程、分馏塔及辅助生产装置的内部构造、主要工艺操作条件, 如温度、压力、回流比等条件的确定, 结合学生现场实习的反馈, 教师讲解所需的理论知识。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搭建桥梁, 使学生结合石油加工工业生产实际, 掌握石油加工生产过程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生产操作技术。这一过程是将学生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输入、变换、反馈和调节的过程。
(3) 仿真教学。教学的地点在学校实验实训室, 通过操作演练、切磋交流, 提高学生操作化工仿真软件的技能, 同时结合现场带回的问题深入思考, 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提高操作因素分析、事故处理等综合能力。
(4) 现场顶岗操作。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 进入企业进行常减压蒸馏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 熟悉装置的开停工及正常操作方案;结合实际操作经验, 分析常见事故现象、原因, 找出合适的处理方法。
通过工学交替,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为学生就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实现“零培训”上岗奠定了基础。
2. 学校与企业互动
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指导思想, 学校每年定期轮流派出老师到这些企业顶岗锻炼半年, 一方面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 另一方面可以用理论指导生产。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课堂进行教学, 加强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学生顶岗实习, 毕业后留在工作岗位
为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采用体验教学模式,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使学生积累岗位工作经验, 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接受锻炼创造了机会, 也使企业和毕业生实现了“零距离”的双向选择,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为学生踏上社会搭建了一个平台。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为“一人一岗, 一岗一指导师傅”。
(三) 效果评价
多种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 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干中得到了培养。在培养未来岗位群所需技能的同时, 也实现了学生毕业后的“零培训”上岗,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从2007年到2009年期间, 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于祥贺、孙清风等5人被东营市评为技术能手。2007届化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达到97.71%, 2008届达96.30%, 2009届目前已达82.25%, 其中约40%的学生是与垦利化工厂、海科等合作企业签订的协议。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技能学习上, 还是在就业上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推行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
1. 企业获利不大, 积极性不高
这是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讲究的是召之即来, 来即能干, 需要的是熟练工人, 而学生顶岗实习初期需要对岗位有一定的熟悉和适应时间。学校的目的是培养, 企业的目的是用人, 两者方向存在分歧。
(2) 企业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许多被培训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其他的企业, 有些甚至成为竞争对手的技术人才, 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2. 来自学校的制约因素
(1) 教学时间的限制。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理论课学习时间, 而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 势必压缩理论课的教学时间, 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2) 教学时效性难以调和。学校培养周期长, 很难适应企业的急需用人的需要。某些企业用人存在时间性, 有新上项目时急需大量该专业毕业生, 下一年的需求量可能就会锐减, 但学校的招生计划和培养计划却很难在短时间内作这么大的调整。
(3) 顶岗实习效果的评价不易掌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学校指导教师只能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指导, 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几乎完全依靠企业的指导教师, 主观性比较强。
四、改进方向
1. 强化政府导向, 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校企合作的工学教学模式中企业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政府可以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 例如接收在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如资金补贴、税收优惠、政策优先等, 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2.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应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的时间安排可以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在企业最需要人手的时候, 可适当调整课程进度, 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的关系。
3. 进一步加强对实习生就业观念的教育
目前, 行业人员工作流动很大, 特别是将要参加工作或者是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心气较高, 对企业的期望值较高, 甚至签约后毁约、频繁跳槽, 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对学生择业、就业观念和诚信教育非常必要。
4. 推动校办企业的建设, 完成校内工学结合
积极创造条件, 推进校办企业发展, 目标以教学为主, 兼顾创收。这样做, 第一, 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第二, 可以提高设备仪器使用效率;第三, 员工全部或大部来自学生, 教师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做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 学校和学生都可以有收益, 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龚小勇, 等.“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7 (12) .
合作—结合模式 篇8
一、存在的问题
总结多年的教学与项目建设经验, 要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工作, 就要解决好以下几点问题: (1) 企业参与建设“订单式、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单方面积极, 往往造成建设工作十分被动; (2) 社会、企业对高职建筑专业教育认识不够、定位有偏差; (3) 教师参与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有限、参与面窄、参与机会少; (4) 校企合作的渠道不够多且不畅通。
二、原因分析
(1)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首先, 本地区的市场结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资金紧张, 员工流动频繁, 使企业没有为职工提供终身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企业内部的教育和培训还未形成既定制度, 显得零散而随意, 也就更谈不上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了。其次, 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其经济增长没有真正从依靠简单劳动和廉价劳动力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 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在动力。再次, 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只是象征性、概括性和原则性地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 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 不能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责任的落实。最后, 参与企业要承担更大的安全生产压力。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接受学生实习, 要靠工程项目部来落实, 企业决定是否接受学生实习还要看工程项目部的态度。由于政策法规等对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严格, 对企业的事故处罚力度较大, 使工程项目部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对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2) 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才十余年时间, 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 已总结出了四代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国家职教领导思想和政策的多变性, 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不明确, 教学改革等理论研究方面走了许多冤枉路, 缺乏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同时, 专业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和社会舆论导向不准确, 造成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偏差很大, 至少说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理解不到位, 甚至还停留在对“大学生”这一个整体的认识上。
(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 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增加, 而且多以年轻教师为主。许多老师刚刚从学校毕业, 现场工作经验不足, 甚至没有工程经验。他们刚刚接受完本科、研究生教育,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需要一个转变过程。年轻教师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部分老师通过考试取得了造价师、工程师、建造师等职称证书, 但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太少, 在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也很容易与实际脱离。学院对教师的发展, 缺乏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 让老师们有章可循, 有经验可参考, 有施展和表现的舞台。虽然有许多老师愿意参与企业合作和社会服务, 但是靠自己单独去争取, 能力有限, 机会不多。因此, 老师们的潜力没有得到开发, 力量较分散, 参与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机会受限。
(4) 近年来, 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规模的扩大, 招生年年增多。特别是建筑类专业, 每年都要超计划录取。而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 管理水平提不上去, 使得系领导管理压力大, 教师教学任务重, 在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等内部管理方面花费的精力过多, 用于“校企合作”“产学研”方面的精力有限。很多情况下, 都是站在学院发展的要求角度, 去寻求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没有较好地探寻既满足企业的利益要求, 又实现学院发展的渠道。可以说, 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够, 原校企合作协议实行困难, 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三、解决办法
虽然困难有很多, 但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是没有可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给我们提供了三年的建设规划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个机会,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要大力发展和建设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还得先找差距。要利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机会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根据专业建设方案, 在院系领导的组织带领和安排下, 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要学习国内同类院校中的一些成功经验, 然后总结交流, 寻求发展。利用好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这个牌子, 大力宣传学院的专业建设, 让社会群众、企业能更好地了解学校, 信任专业的发展。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相互信任, 既是一种做人的德性要求, 又是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保证机制。
(2)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的力量。要重视发展和探寻一种有效的合作机制, 积极发挥老师的力量, 同时提高教师的能力, 并将老师们的实力有效融合, 才能够发挥好集体的力量。而内部管理机制是一个完善的过程, 只要方向是对的, 经过实践的不断修正, 一定会走向成熟和完善。盯着自己的脚, 没法走路。高校教师是高素质人才, 各有千秋, 各秉其才, 不应该被各种各样的规矩拴住了手脚。作为教师, 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学校不应该是温室, 老师更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娇艳又高贵。要想实现作为教师的价值、提高教师们的社会地位, 首先要从做好教师自身的工作开始。要通过参加培训学习、到企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方式, 提高自己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要大胆想, 大胆干。“东一下、西一下, 才是正确的道路。”相信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3) 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通过一些项目与企业开展合作, 促进校企合作中的密切交流。比如建设和加强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 让会议研讨主题丰富一些, 明确一些, 借此机会多听取企业专家们的意见, 了解他们的需要。双方相互了解越充分, 建立长期密切合作关系的可能性越大。同时, 还可以在合作中积累经验, 集思广益, 为探寻完善有效的深入合作机制打下基础。利用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 注意解决好他们需要什么, 学校能够提供什么, 校企合作的潜在方向在哪里等问题。解决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中企业的利益问题, 就解决了企业参与的动力和积极性问题。
(4)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要合理利用学院的硬件资源。在充分发挥好师资等软件资源的同时, 还要利用好硬件资源。由于学院没有资金、业务资源, 与企业合作中就要利用好学院的硬件资源优势, 在保证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且良好运行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资源作用。
参考文献
[1]董仁忠.演变、内涵界定及类型[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1]董仁忠.演变、内涵界定及类型[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
[2]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2]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
合作—结合模式 篇9
这一模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出发, 在宏观发展上强化政府宏观调控, 在职业学校运行上强化市场导向, 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重视校企合作, 从而优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中等职业院校如果和企业强强联合, 改革要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适应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
一、“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毕业之后能够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因此, 学校将学生的就业问题纳入教育规划中, 特别是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从而有效的避免出现毕业、结业后仍无业可就的尴尬境地。
校企合作的开展也更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 优势互补。中职教育的发展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 也有其一定的发展周期, 也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我们也可以建立“订单”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互动平台, 根据企业需要,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 增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品质教育、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自身就业优势必然会增强。
二、实现工学结合的措施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蓬勃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体现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管理、服务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1. 实现工学结合的前提和条件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为工学结合提供了具体场所、物质保证。如果没有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只能是个别学生的个体行为, 校企合作最基本的条件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整体推进工学结合。
2.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是“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的实质就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通过签定用人“订单”, 从而规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的有机结合。
3. 半工半读 (上午理论, 下午实际操作) 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方法:
半工半读是体现职业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已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以后, 所进行的一次为时较长的下厂实习。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重点在于对人才的培养。用人单位和中职学校紧密合作, 共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求, 这是学校与用人单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最有效地途径。
4. 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 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学科教育教学模式, 深化教学改革将成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问题。
三、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 文化课改革体现实用性, 从而达到企业所需文化素质的要求
“实用、适用、够用”是文化课的教学改革原则, 重点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质, 达到企业员工应具备的文化素质。
2. 专业课改革实现模块化, 实现“理论——实践”教学小循环
模块化教学应适用到专业课改革中, 课程注重整体优化, 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精简理论教学课时, 训练和项目教学为主, 形成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再到实习企业进行专业操作实习, 实现“理论——实践”两次教学小循环。
3. 新式课程的开发和编写, 与企业生产一线所需相“接轨”
工学结合的新模式, 要求专业课教师加强与企业所需要的新式课程开发。专业拓展课以选修课为主, 开发与企业“接轨”的相关专业的新式课程。
4.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与工学结合模式对接
工学结合新模式要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改革来实施。树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考核上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闭卷、开卷、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并用,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国家大力扶持之际,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在开展市场调研、确定合作专业方向、制定合作方案、议定协议条款的同时, 一定要兼顾三者利益, 寻求三个利益主体的共赢目标, 以此促进三者的稳定发展。要做到企业满意、学校满意, 学生满意。只有这样, 中等职业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戈壁.教育部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淡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6) .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6) .
[3]葛锦林.对我国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A].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16) .
[4]黄克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4.1.
合作—结合模式 篇10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状
1.1 工科人才培养场地严重不足
近些年来,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很多高校买地新建新校区, 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等拔地而起。但供学生实践用的教学实践基地的数量和面积却严重不足。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 虽然有的企业愿意支持高校购买实训设备, 但学校内却无场地摆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多数高校只重视学生公寓、教学楼、学生食堂等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不重视教学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 认为教学实训基地只需利用校外企业的生产场地即可。工科人才培养场地的严重不足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教学实践机会大大减少, 开设的实训课程也不能顺利完成, 部分实训课程直接变成了案例分析课程, 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开始在学校校区范围内整合校内资源, 新建教学实训中心。以西昌学院为例, 从2010年开始, 先后在学校北校区新建建筑面积为650 m2的“土木工程教学实训中心”、380 m2的“汽车与电子工程实训中心”, 2013年又投资2 0 0 0多万元新建建筑面积达12000 m2的“综合实训楼”;着力培养土木工程类和汽车电子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该校并准备在成都附近新建200多亩教学实践中心, 以满足学生课外实践的需要。
1.2 缺乏优秀的工科教师
高校工科专业优秀教师较为匮乏,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数优秀工科毕业生主要在工程的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 而高校的门槛较高, 鲜有工科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样就造成了高校工科类教师数量的缺乏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因此, 高校工科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兼职教师也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应在企业里选聘一批具有教学能力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教学, 特别是具有很强工科背景的师资和实验技术人员。建议高校:一要不拘一格地引进优秀的工科师资队伍;二要出台更好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切实扎根于企业, 增强自身工科素质。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 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先后到凉山州水电勘测设计院、西昌市建筑勘测设计院、西昌市建筑公司等单位外聘高职称专家来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 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同时, 学院也计划把青年教师派到企业一线去挂职锻炼, 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
1.3 运行机制不完善
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始实施的时间并不长, 高校与企业的磨合也有待提高, 很多高校并未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但近年来, 随着参加高考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职业技术类学生的就业不断攀升、高校的招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高校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让高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认可、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了目前高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 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的就业率、顺利地将学生向企业输送, 是高校急需解决的几大问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已被高校普遍采用, 在这种运行模式下, 高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体协作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相对于高校, 企业的积极性却并不高, 大多数企业都是被动地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深刻, 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走过场”“搞联谊”、帮高校解决就业等。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运行机制, 积极主动地和高校联系校企合作, 一方面, 企业应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 有利于企业优选到优秀的人才, 充实企业的管理队伍,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通过校企合作, 有利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 提升企业品牌效应,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的地位。由此可见, 只有将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互助作用。西昌学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先后创建了“3-4-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还被评为省级实验中心。
1.4 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目前, 多数高校并未将学生的实践成绩和奖学金评定、学期评优相挂钩, 也未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立单项奖励, 这样就使学生不重视实践课程的学习, 而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模式。因此, 高校要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就得把学生送到企业去, 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并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 高校和企业应联合对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设立“最佳准员工奖”“最佳实习奖”“最佳实习道德风尚奖”等奖项, 实习结束时, 由企业和学校联合为学生颁发证书并计入学生档案, 以此来激励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积极主动性。西昌学院从2003年以来, 累计有300多名学生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 居四川省高校前茅, 这和学校对学生的激励机制是分不开的。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议
2.1 开设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新专业
高校设置的某些专业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 与市场需求完全脱轨, 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不被市场接受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 高校应对校内所设置的专业进行全面评估, 逐步取消市场需求较少、就业面较窄的专业, 增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践性较强、就业面较广的专业。西昌学院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情况, 于2013年新增市场需求大、就业面较广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3个本科专业。
2.2 调整课程教学计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要在高校得到推广, 则必须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 在实践工作中往往需要考取执业资格证书, 以此来丰富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高校应把与执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并针对性地开设考取执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课程, 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执业要点,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稳定可靠的实训基地
要想培养高技能的人才, 高校就应和技术先进、行业认可度高、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合作并建立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先进的企业中实训, 既可以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 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 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还能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危机意识, 可谓一举多得, 实训基地的建立可大大提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含金量。2012年6月, 西昌学院与通威集团首届“通威班”正式开班。双方就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及人才培养、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校企合作, 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按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邀请通威集团的专业技术人员来班授课、指导学生实习, 实训班大多数课程将深入企业实地开展等。由此可见, “通威班”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了“预就业”的状态, 实现了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工科专业也应尝试与先进的建筑企业共同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实训班,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又有利于企业减少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加速学生和企业的磨合。
2.4 建立实训评估体系
高校应成立实训评估小组, 由高校就业部门、教学系部、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抽调人员组成。评估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对高校的实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同时实训评估小组应组建组织机构, 制定评估细则, 按学期对各系部的学生实训情况进行督导、评分, 评估结果和系部领导的绩效挂钩, 从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2.5 重视学生顶岗实习
高校要想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要采取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 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我国高等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实行“2+1”或“3+1”教育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或3年, 最后1年到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由于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其岗位职责, 承担岗位责任, 因此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能更清晰地认知到本专业的特点, 能更好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将课堂理论与专业实训相结合, 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 有利于企业遴选到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3 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高校应着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如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如何与先进的办学模式接轨。同时, 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验设施、教学科研等优势, 与企业紧密结合, 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 力争共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天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 :31-34.
[2]王寿彬.校企合作需演好“三人转”[J].教育与职业, 2010 (16) :38-41.
[3]李明, 郭明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18-20.
合作—结合模式 篇11
摘要:在与公立院校竞争办学的过程中,独立学院“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既可以实现特色办学,又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效果。本文结合文经学院黄金经济方向班的实际办学经验,对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举办合作班的办学模式进行了简要探讨,以期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企结合;黄金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文经学院黄金经济方向班成立的背景
文经学院黄金经济方向班的成立主要源于文经学院的地理位置和目前黄金行业人才的匮乏。文经学院地处山东省烟台市,而黄金产业是烟台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无论是烟台、胶东还是山东省的黄金投资行业及黄金交易行业,熟悉市场操作和资本运作的专业经济人才寥寥无几,能在黄金期货交易、黄金销售、黄金理财、黄金投资等岗位胜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人才市场的需求是培养黄金经济方向人才的客观基础。另外,在黄金产业集中产地培养黄金经济方向人才,企业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而且学校也能为其提供智力支持。黄金经济方向人才紧缺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文经学院特色办学寻求发展的机遇。
2 文经学院黄金经济方向班的办学模式
文经学院黄金经济方向班采取的是校企合作举办合作班,并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导学”的办学模式。
学校根据企业(主要是指与学校签订或者有意签订合作意向的黄金投资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意向,邀请企业进校园宣讲,并组织不同专业学生自愿报名,经面试进行筛选,设立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特色班,并由学校专业教师任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指导和管理。具体采用“3+l”的管理模式,即本科学习的前三年,学生主要完成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必修课及大部分选修课的学习任务;大学四年级第七学期集中进行黄金投资类课程的学习;第八学期主要在合作企业的有关部门进行对口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完成企业分配的实习任务及与实习内容有关的毕业论文,并于第八学期规定的返校时间返校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论文答辩等事宜。
为进一步做好我院黄金经济方向人才培养工作,学院成立了“烟台大学文经学院黄金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为进一步开展黄金经济的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推进黄金经济人才的培养,成立了“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中国黄金产业与市场研究所”,此外,学院还开设了“黄金大讲堂”系列讲座,聘请业内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充分利用了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导学”模式。
3 目前文经学院黄金经济方向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在黄金班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实践操作经验又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我院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虽然都已取得了较高的学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往往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具体的实践环节,而企业毕竟是经营运作的实体,追求的是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利润,也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这样必定影响校企合作办学的实际效果。
3.2 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是太高
虽然我院已经和多家黄金投资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是由于企业盈利的目标和学生就业时的其他选择使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太高,再加上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很多企业认为在就业市场和招聘会上依然有很大的空间选择合适的人才,没有必要自己投入成本作为培训和实验基地来培养人才。因此,目前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多数企业只是简单停留在教学设备、学生讲座、实习基地的提供上,而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还相差甚远。
3.3 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首先,我国目前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都还处于民间状态,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持“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例如给予一些补助资金或税收资金的减免等政策,以此作为一种激励来提高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其次,校企合作的奖惩措施、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业务费、招待费等诸多因素欠规范化,这会制约独立学院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
3.4 学生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比较难控制
合作班学生第八学期参加的顶岗实习任务,不仅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能在毕业之前提前使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得以提升。但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难以集中管理,容易放任自流,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4 解决以上问题的几点建议
(1)促使自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在文经学院黄金班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学院每年聘请相关企业人士为学生上课,但毕竟存在着薪酬、时间安排不协调等不稳定性因素,所以独立学院自身应培养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可以利用自身师资队伍年轻化、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和空间大的优势,分批次对潜在培养对象进行实地培训,到具体的实战岗位进行考察、学习,增强实践技能;也可以通过相关企业在学校举办讲座或通过实践指导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2)完善法律,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企业合作积极性。首先,欲实现独立学院与企业的长期持续合作关系,就要注重校企合作双方利益平衡点的把握,应有相应的政策来调节、规范,并在长期合作中逐步探索并建立各种保障机制,从而促使最大效益的产生;其次,政府的政策支持往往是促成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应出台具体明确的措施来增强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3)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化管理。针对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实践管理办法,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阶段,确立明确的实习内容,并注重学生每一阶段的实习总结,使每阶段的认识都能得到升华,从而真正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吴佳.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班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骏达联班"为例.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5).
[2]赵朝霞.我国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科技视界.2012(15).
合作—结合模式 篇12
1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校企合作”教学发展历史,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美国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主要指辛辛那提大学同大企业合作,对27名技术系学生实施的职业教育[1]。我国工学结合则始源于1919年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批的赴法勤工俭学,建国后提出的“半工半读”,使“工”和“学”首次站在平等的地位出现,“工”为“学”作物质积累,“学”使“工”更好地发展。2006年教育部16号文的下发,使“工学结合”成为了高职教育研究喊得最为响亮的热门词语,使得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2]。
高职教育从职业院校的初建到现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在高等教育中占重要比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方面一直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在我国有效地开展院校与企业的协调合作,共同创造有利的人才成长环境,利用各自的禀赋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就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热点。本文根据校企合作模式形成的意义、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和实施策略。
2 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独立的组织为了提高各自的竞争力,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以协议形式紧密合作、资源互补,形成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形成对于高职院校及企业都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设备共享,由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学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导,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师资共享,有利于促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专业建设。一方面,可由学校选送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既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更快更好地接触到最新的技术、产品或其他前沿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让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讲义的开发,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加强专业建设。
2.2 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一方面学校可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学生能力及素质要求,突出应用性、争对性和先进性,为企业提供满足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根据自身生产流程、销售热淡季,对学生进行实习安排。通过校外顶岗实习,既可以使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和职业环境,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又可以加深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在此期间企业可发现所需的人才,学生也可提前预就业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因此,对高职院校而言,如何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久机制,是高职院校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迫切问题。
3 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
设备投入不足: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习惯于加强理论教学,而疏于实践性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培养学生技能的实训场所和设备滞后。
师资队伍单一:高职院校大多招聘的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实操能力较差。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由于传统的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往往造成交流对象单一,工作环境十年如一日,缺少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不了解最新的技术、产品,所教的内容相对陈旧。
3.2 利益驱动不够,出现一头热现象
首先,合作各方之间的推动力问题没有解决。在实施产学结合的双方中,只有学校一方因就业压力而有足够的动力,而企业因处于就业的需求方,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动力。其次国家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支持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的重视,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支持少之又少,学生实习期间还牵涉到管理、安全等问题。企业都是追求价值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没有必要自找麻烦。再次,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技术服务能力较弱。高职院校的老师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很少,使学校难以具有本科院校那些吸引知名企业、大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优势,在校企合作方面难以寻求突破口、达到高水平。
3.3 课程设置不合理
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影响课程进校外基地难和基地兼职教学承担课程教学难,是实现校外基地教育教学功能的瓶颈,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不彻底,没有真正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建立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之间的联系,课程没有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没有围绕岗位任务组织课程内容,不但未能使学生理解学习知识点,明确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领域,掌握知识应用的具体路径,而且难以系统地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的相关性[3]。
3.4 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但是在企业参与学校实训教学中法律制度还停留在表面。企业在参与工学结合时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学生实习期间安全责任、产学合作的技术研究、成果分配、税收信贷、专项基金、奖罚措施等问题没有法律保护。访谈中,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在实质性合作中限于政策,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大多存在支出多、牵涉精力多而回报少和要求高、责任重而风险大的客观现实,甚至还感到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负担”,70%的企业认为这是影响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4]。
4 新形势下提升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
4.1 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硬件是基础,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其条件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转变学校单方投入的观念,多渠道融资建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要建设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利用政府支持的优势,积极与一些信誉有保障的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
4.2 提高高职院校在教学界的声望
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是对资源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过程。谁能够提供最稀缺的资源且能使利益最大化,就积极与之合作。学校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高,资金运转情况良好,每年市政府拨款力度均高于省属同类院校,且市政府全额拨款的基础设施建设齐备,没有外债,在市属的院校中声誉较高,这些因素为企业做出选择时所看重[1],另外企业更关注哪个学校更容易与省级的政府层面产生联系,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源和认可,学校可通过提高以上因数来吸引企业参与合作。
4.3 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开办适用的专业
提高教育质量,形成不可替代的高职教育特色,自然会成为企业合作的最佳对象。同时,学校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驱动,通过有效的措施及自身的信誉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学校在设立专业、寻找合作伴侣的时候要透彻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机遇,根据人力、物力来设置专业和挑选合作伙伴。
4.4 校企共同合作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根据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这几年的实践,我认为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专业教师定期轮班下企业,与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可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可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这两种途径可保持“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相对稳定。
4.5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校企双方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要注重以下几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培训。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双方共同确定理论实践课程的比例、实验实训安排、毕业设计及考试等。高职院校要建立课程开发机制,应有效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行业资源,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学校教师一起,对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以岗位技能及标准、行业规范及标准的训练为主要内容,开发富有学校个性化特色的课程及教材,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直接聘用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扩充“双师型”人才队伍,也可送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可参与企业培训,组织教师到企业开设讲座,使企业员工了解最新服务、管理、行业发展状况,以及现代管理知识和方法,使企业管理人员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校培训,对在校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同时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使学校的课程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校企双方根据学生的实习场所及任务要求按照各自的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4.6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法律则无准绳。宏观层面上的规划保障系统,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企业部门和高职院校组成一级科学运行机构和监控反馈机制。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协调组织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资金,建立专项基金、资金管理和资金使用政策;其次,地方政府或者学校的管理层要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努力营造企业成为实践教学主体的环境,学校和企业应成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并列的主体,政府应当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企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并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和鼓励。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体制的创新和制度的完善,能有效的整合校企双方的不同资源,促使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S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但这种模式在现阶段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本文试对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改善教学条件、开办适用专业、合理设置课程、校企双方多种途径共同培养及健全法律法规等五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霍丽娟.学合作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案例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12):102-107.
[2]林英,齐守泉.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构建的新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100.
[3]方美君,成军.高职院校校外基地功能实现的障碍、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40-13.
【合作—结合模式】推荐阅读: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10-21
“三结合”培养模式08-07
工学结合模式电子专业08-08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06-25
结合型税务会计模式07-01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09-09
门户网站与实体企业结合的营销模式09-28
建设涉农营销专业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的论文06-09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