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用8篇)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1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提出了本硕结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模式,并结合毕业设计实例,从设立毕业设计题目、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训练本硕团队协作能力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实践证明, 本硕结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作 者:陈晓娟 臧丽 杨明宇 作者单位:陈晓娟,臧丽(东北电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吉林,13)
杨明宇(吉林贡电公司,吉林,13)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35)分类号:G42关键词:本硕结合 毕业设计 创新能力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2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模式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19-02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具有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学校要站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产学研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把产学研结合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以产学研结合为战略突破口,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推动产学研结合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科技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是高校与社会各部门紧密合作,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方式。实施产、学、研结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产、学、研结合被当今世界公认为是一种培养素质全面、既有理论又有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我国的“中关村”,台湾省的“新竹”等,都是产学合作高新技术开发的成功范例。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三个主体的结合,就必须兼顾三个主体的需要,使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协调发展。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其优势在于有众多知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容易接受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基础。不足在于缺乏雄厚的资金来源;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论实践结合较少。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 “产品”,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社会需要,所以,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由企业决定的,只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胜任的。
1学思结合创新型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多数是以专业培养方向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理论性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往往求全、求深;相对而言,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培养较少,在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寻求就业之际会面临很多生产实际问题,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几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特别在产学研基地建设方面更是积极地投入人力、物力,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实践,不断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指派专人负责产学研基地建设,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学研基地办学的模式逐步走向正规化。
在产学研基地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在生产车间现场教学,结合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及现有专用生产设备的资源,安排学生在生产车间现场教学,将专业课教学与企业现有资源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模具的加工过程、模具的安装调试、设备的传动与结构、维护和保养,在实习现场真实直观的传授知识,弥补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不足,采用互动式的方法,围绕现场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现场分析解决。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将授课方式由传统的纲性化、标准化、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掌握知识向积极、主动和创造学习转变。培育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向实际应用延伸、向技术创新的实际延伸。教学过程也由纯理论知识传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打破以概念为起点,以理论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知行统一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大学生在学校不断求学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地了解自己,每个人究竟适合何种职业?怎样面对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努力寻找合适的职业方向,成了大学毕业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在产学研基地内,利用企业内部现有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及专业生产设备的研发,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及专业技能,安排大三、大四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实习。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与实习生产岗位对接,将企业产品的设计、工艺的改进作为毕业设计题目真题真作,让学生在企业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互补的工作和实践体验,安排学生在模具装配车间、设备维修车间工作,真实感受模具加工及装配、研配、调模过程,直接参与模具在设备上的调试,以及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加深课堂教学理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既巩固理论知识又强化实际训练。
3践行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已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最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尽早对社会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决策,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因此,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以及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并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各种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正确地面对社会、融入社会,并积极地参与社会竞争。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与解决基本問题的能力等非认知技能呈待提高。“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与“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
在产学研基地中进行生产实习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是区别于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涯最直接联系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因此生产实习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教学的总结。可以说,没有生产实习,就没有完整的教育。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首先要提高生产实习管理的质量。生产实习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及学生的就业前途,也间接地影响到现代化建设。
在产学研基地中进行生产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
从产品设计到成品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及生产现场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产学研基地中进行生产实习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生产实习区别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领会,而生产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向生产向实际学习。通过现场的讲授、参观、座谈、讨论、分析、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来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4结语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值得高校,特别是工科高校,积极推广、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这不仅因为其特点鲜明,作用突出,成效显著,更重要的是,借助于高校與社会一体化进程,它在日益的发展、不断完善。产学研教育适合普通高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实用性,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继顺.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增刊).
[2]宋继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0.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它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高职教育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目前的民办高职教育既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也处在一个发展挑战期,而如何在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形成特色,脱颖而出,关键还是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近几年来,我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努力切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院自身特色,克服困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笔着认为,这些的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对其他民办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实习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其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结合的广度较强,结合的深度强。
二、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识不清。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二)自身优势不明显。本科院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而且廉价,因此更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高职院校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尤其是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因办学年限一般都较短,存在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等问题,因此,相对而言,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是存在很大困难。
(三)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其理由有三:(1)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2)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
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四)民办高职院校负担过重。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中,往往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仅要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工学结合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等,这样也往往使得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负担过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大胆尝试“2+1”“产学融入”“半工半读”等教学改革试点,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工作)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我系自2008年以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了教学改革试点,先后与宁波慈溪迈思特电子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有80余名学生先后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在实习期间,我系还与企业共同开展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共同研究确定指导方案,以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毕业实践课题,实施相关岗位的轮岗实训,效果较好,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而已毕业的2009届、2010届毕业生部分已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或技术研发岗位。
“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模式”。2010年6月,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内建立建设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并以实训基地为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学生生产实训等产学结合活动,使学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充分参与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从而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半工半读”模式,顾名思义是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学习,其工学交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009年下半年,我系与浙江京东方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安排其于每周末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这即解决了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生活问题,即缩短了岗位适应周期,又提高了从业就业竞争力,效果较好。
目前,我系还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将计划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方太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
2、从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入手,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的施展空间。第一,调整专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就是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出发,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则是至关重要的。我系于2010年3月在走访了绍兴地区多家行业企业,如绍兴通用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绍兴雪花机电有限公司和环球光伏等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我系各专业的方向。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方向和设备电气控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单片机方向和节能灯方向,并积极申报了一门新专业:汽车电子维修技术专业。同时,我系还邀请多名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如:绍兴市雪花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国等,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开发课程。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并以此推
动课程建设与改革。2009年,我系在通过了省级精品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技术应用”中期验收后,根据课程体系建设需求,成功申报了《数控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两门院级精品课程,还有两项课题被确定为2009学年院级课题立项项目,分别是“利用Pro/E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研究”和《数控加工技术的仿真教学与实践》,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大大推动了我系的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符合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与此同时,我系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3、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本平台。
所谓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就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我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外,另一方面以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为载体,通过基于制作某一件电子作品为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制作、调试。其工作任务包括读懂电路图、器件插装、线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撰写项目报告等。通过亲手制作和最后研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培养了创新精神。
同时,把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则将更好地让学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时,缩短岗位差距,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就业从业竞争力。如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的建设,一方面,我们将安排学生按周参加实训(轮训),另一方面,在生产实训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产品,既符合企业培养规律,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因此,适应职业要求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本源,而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是直接体验职业生活的过程,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因此,近几年来,我系一方面在学院有关文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学习,并每年不定期的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培训,鼓励考取“高级技师”证书等。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倡导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如:成立“单片机应用研究所”、“电子节能灯研发室”等。另一方面,我系还主动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核心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5、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必要条件。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随着学院加大了对我系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力度,部分满足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特别是数控加工中心的建立,实现了我系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离校前操作数控车床的愿望,同时通过数控加工实训,增加了学生心理筹码,提高了我系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往往是有限的,因此,2010年,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这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基本保证我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
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我系一直致力于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从而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且这一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的合作,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这一种合作方式,有多家绍兴地区的企业表现出了强烈兴趣,如:绍兴虎彩激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迈尔机电(绍兴)有限公司等,我系也将进一步通过制定完善《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手册》,实施网络管理平台,提高学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4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刁纯志 教授
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发端
1,教学模式概说
“教学模式”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显现,代表作是美国学者B.乔伊斯和M.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
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即对其本质和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国际:B.乔伊斯和M.韦尔:“计划说”(1972);美国学者D.埃金:“策略说”(1979); 国内:“综合说”(杨小薇,1987);“体系说”(柳海民,1988);“构成说”(李秉德,1991);“样式说”(叶澜,1993);“实质说”(熊川武,1993);“模型说”(李晓文,2000);“中介说”(徐皓,2004)等等。
定义: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所形成的教学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结构说”)
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正确认识媒体的地位,科学的发挥媒体的作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引入
从上个世纪初中期开始,我国的教育界,特别是远程教育领域,开始逐步从对传统教育结构的弊端批判中,引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宰地位,具有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系统知识和理论,而媒体则主要是作为教师演示某个教学内容的工具或直观教学的教具,而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理论和知识的惟一来源。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构)。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互”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交互”:交互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互、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交互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交互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结论: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换言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教育界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一片赞扬之声,突出地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这和他们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比如说,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很早就提出了“儿童中心”理论,强调以学为主(中国是以教为主)。
这种理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过分强调学生中心论,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削弱对基础性、系统性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从而削弱学生的学习基础。
现在在西方教育界,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意识到片面强调建构主义是有问题的,所以出现了对建构主义的批评之声,提出了混合学习的理论。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我们过去传统的教育,是忽视学生的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在中国现阶段仍然还有存在的充分合理性,只是我们不要又犯西方教育界前些年犯过的片面性的错误。
3,新模式的初步建立
在“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努力,我国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
从“教师为中心”,发展到“学生为中心”; 从组班教学,发展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从面授辅导、利用传统媒体学习,发展到追求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
等等一系列发展和变化,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结构)。应当说这种转变有其必然性和客观性,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分强调了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和辨证统一性。
二,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主导—主体相结合”
1,十年的探索和反思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近十年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回归)的趋势: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现在又螺旋上升(回归)到以“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构)。
中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和76所普通高校举办的“网络学院”为代表,我国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也正在走着类似的“螺旋”之路。
“建构主义”和“混合学习”是支撑“主导---主体相结合”这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两个主要理论基础。
2,“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
关于“混合学习”的理解和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
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即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IP、网络课程等)方式与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方式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等。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这一结论,是世界远程教育界,经过十年探索、研究、讨论得出的新的认识,是国际远程教育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提高与大转变。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则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新的上述环节都打上了“混合学习”的烙印。
“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提出“混合学习”这一理论的依据:
----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目的、要求的差异,导致了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者对各种媒体的适应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问题,要求用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媒体与传递方式),关键在要针对特定的问题,提供恰当的混合方式;
----“混合学习” 是对纯粹 e-learning化在经过诸多教训后的“回归”。但不是“技术失效”,而是一次进步。关键是不能胡乱混合,或者强拉硬配。而是应当把各种优化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达到1+1>2。
----“混合学习”强调构建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任何一个成功的网络学习项目,都应当是或者将会是一个混合学习项目。
3,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远程教育的理想模式: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地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
要实现上述理想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意境、氛围和条件,让其身临其境,这是从外因来看。
在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中,教师应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自主学习的策略是教师要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这是从内因来看。
以上两者,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情境的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因此,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这种结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模式。
4,在教学模式(结构)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远程网络学院)所取代”,成了国际教育界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了十年的争论,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结论。
2000年美国教育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教育技术白皮书》(8万多字),对这一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指出数字化学习能够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数字化学习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教育界对信息技术(IT)在教育中的运用主要强调辅助教或辅助学,以后逐步转向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但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主要通过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生活的实践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更多的是课堂外的,跨学科的学习,这种择重的确有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对系统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不一定优于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0年的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到整合于全课程。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所以,2003年,ICCE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浪潮,从辅助教与学到促进教育改革。”
过去且不用说,就是现在,不少教师仍然只是把媒体当作演示某个教学内容的工具或直观教学的教具,而不是引导和教会学生把媒体作为自主探究、建构认知、情感激励的工具。
因此,我们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1,国情
在进入21世纪,数字化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既有难得的机遇,更有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并不会因为信息时代到来而缩小,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的数码带沟会越来越大,人们受教育的机遇有可能进一步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早在上个世纪末,财政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已经达到5.1%,欠发达国家也有4.1%。而中国的这项指标,据统计200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3.41%,但已经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了。这和发达国家有极大的差距。生均经费的差距更是巨大。美国不含捐资、校办产业、学费等收入的公共教育经费为3762.17亿美元,中国200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91.40亿元人民币。如按1600万在校大学生的生均计算,则差距更是巨大。
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中国为3.41%;美国大学毛入学率为81.1%,中国为17%。美国教育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大大高于中国。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体现在中国的内部。
中国是一个幅圆辽阔、人口众多,东部和西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严重存在。
中国东部(京、沪、苏、浙、粤)人均GDP为17414.35元,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5250人,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7806.32户;中国西部(渝、川、贵、云)人均GDP为5141.72元,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2229人,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1696.68户。东部人均GDP为西部的3.39倍,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西部的2.36倍,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西部的4.6倍。
2002年东部五省区的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为9999.268元;而西部四省区平均仅为3265.35元,东部为西部的3.06倍。东部五省区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为4795.35元;而西部四省区平均仅为888.62元,东部为西部的5.4倍。
面对中国国情,特别是西部的区情,要加快中国特别是西部教育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仅仅依靠需要大量资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必须寻求一条适合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多渠道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路子。
这就是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客观现实。
2,原则:
现代远程教育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规律、原则和要求:
------应当按照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来制定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和设计应有的培养规格,其中信息素质和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成分;
------应当从主讲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的特定条件出发,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应当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上来,构建全方位的,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应当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也十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教师的以导学方式的面授辅导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从而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应当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运行平台,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同时也注意发挥原有媒体的功能,将经过系统整合的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以远程、开放、多样的方式传导给各地特别是处在边缘地区的求学者,以解决当地合格教师不足的矛盾;
------应当建立起有效的远程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等等。
以上是我们对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念和原则的认识与概括,在我们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努力按照这些原则和要求去构建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不是违背上述理念和原则另搞一套。
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国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的具体情况出发,构建既符合上述原则、要求,又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而不是脱离实际,或是超前发展,从而导致失误。
3,模式
我们要建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要注意体现学和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体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易于实现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此,特别要注重克服忽视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特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问题。从新的理论架构上,来创设更科学的教学模式。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工作中,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三个1/3+1”的教学模式(结构)。
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坚持收听收看中央电大主讲教师的授课;进行必要的当地教师的面授辅导答疑;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服务系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数字化手段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上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三个方面各自的权重,则视具体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条件的差异而进行合理分配。同时,更要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要求,进行总体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具体实施。此外,学生还应利用相当于计划学时数的时间进行学习小组的活动、实践性环节、预习复习、完成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等等,这就是“+1”。
“三个1/3+1”教学模式主要的优势在于,既调动了学生数字化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释疑、解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五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既遵循了现代远程教育规律,又符合中国特别是地处西部的四川实际情况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三个1/3+1”的教学模式,既包孕了“建构主义”的要素,又体现了“混合学习”的理念,注意发挥了几种学习方式的特色和优势,展现了数字化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互补性和融通性,展现了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最优化的总体教学效果。
“三个1/3+1”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现阶段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地区举办现代远程教育。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可以更好的逐步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当然,这只是四川电大的探索。各地各校从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出发,结合各自的实际,所建构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共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而努力。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5
【摘要】本文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该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办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偏应用型的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工程性都非常强,武昌工学院作为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化学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即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环节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1.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目的与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该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毕业实习考察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综合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毕业实习环节的良好实施能加深学生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化工生产工艺、设备、控制系统及生产管理措施,巩固化工原理中所学的单元操作、实际反应器的工作原理及设备结构,认识化工过程的主要设备,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对企业实际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考、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法,能够极大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应注意培养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理论分析、制定设计工作方案的能力;独立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毕业论文(设计)的良好实施对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起到升华与强化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3]。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实习
①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不够重视,专业理论基础不足。在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毕业实习动员时,部分学生觉得只是走过场,对毕业实习不重视。正式实习前,没有积极将与实习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复习与梳理。结果在实习期间收获甚微。
②毕业实习时间不足。按照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共6周(4学分)。但是,此阶段不少同学由于考研或找工作,实际实习时间经常打折扣,来不及深入生产实际,学生就很难有机会去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更难以通过实习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毕业实习的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少。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常规实验室、模拟实习车间,校外实践基地指生产企业单位。由于学校的实习经费有限,难以保证学生的实习条件,难以提高毕业实习整体质量。
(2)毕业论文(设计)
①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热情和动力。按照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共14周(10学分)。在此期间,正值毕业生面临考研、考公务员、求职面试等多种抉择之际,因此学生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并且,毕业论文(设计)均通过计算机来完成,部分学生在适当的修改,就能轻松完成毕业设计,学生依每年的情况看,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最终大家都能通过,这使得学生们觉得,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具体表现并不太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
②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大部分老师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科研项目与经费不多,每位指导老师所带学生一般在6~8名。而老师们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还要完成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这样,老师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毕业生,同时,学校下拨的毕业论文(设计)经费较少,造成实验药品、仪器设备不足,这样一来,限制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致使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预期标准。
③选题形式单一。毕业论文(设计)所选题目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创新性、实用性、与时俱进,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是由指导老师来定。而部分专业教师由于自身原因,所选题目往往来自于拟定条件的设计。这样一来,毕业生所受的训练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分析上,和实际应用有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还不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很好的符合。
3.对毕业环节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毕业实习
①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出发,确定将毕业实习列入专业实践教学主导地位的中心思路。毕业实习开始前,指导老师通过实习动员会等方式,从对就业重要性的影响等方面来宣传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在整个本科教学期间,以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不断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②加大学生自主性,合理灵活安排毕业实习时间。学生7、8学期除了要进行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还要准备考研或参加各地招聘会。因此,建议对毕业实习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将毕业实习提前一学期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毕业实习,而且学生也能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或者找工作。
③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建立多样化的毕业实习模式。可以是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可以是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也可以学校安排实习基地,或者学生结合个人就业情况,自主联系实习基地。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是真正的上岗操作训练,使学生真正接触到生产实际要求,对他们日后尽快适应企业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必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今后学生实习奠定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
①强化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毕业设计开始前,指导老师应通过开办毕业设计讲座的方式,从毕业资格和学位认定,以及其对就业重要性的影响等方面来宣传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
②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本校已经开始对专业老师进行“双师”型资格认定,或者委派无社会工作经验的老师到工厂培训半年或一年以上。这两项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通过这两种方式,推动教师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加强校外实训师资的建设,在生产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聘任一些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指导老师,并参与学生的专业课讲授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的指导,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③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实用性。一方面可以走产学研的道路,实行校企结合,从企业实际生产中进行选题,提高设计计算与研究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应聘单位中进行选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又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条件。
4.结语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是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所以,要达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我们应该针对大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有计划地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29-30.[2]郝臣,王晓红,沈玉堂,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学,2014,41(21):222.[3]叶庆国,陈学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实习于设计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3:32-34,41.作者简介
余萃(1984-),女,湖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控制、环境监测。
基金项目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主,突出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实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是一些分散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种娴熟的程度。因此,我校通过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我校学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专业课程改革
我们的学生要满足企业需要,首先我们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对学校所设的专业及课程进行改革,即专业课程改革:
1.专业建设。为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校企业合作的开展,职业学校可根据产业调整、行业发展和劳动市场的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广泛听取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更合理、特色和鲜明,较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各类人才的需求。为此,我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专业、汽车专业、会计专业、旅游服务专业、酒店服务专业、计算机专业六大类17个具体专业。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平面设计四个专业是国家示范专业;汽车制造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公路运输与管理、客户信息服务、洒店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汽车车身修复、焊接技术应用9个专业是订单专业;新能源汽车、汽车商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是四个特色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和学员的水平,以培养学生和学员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和补充,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我们开设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自动变速器构造与维修、汽车使用与保养、汽车空调检测、汽车钣金基本工艺、汽车涂装工艺与设备等;轨道专业开设了城市轨道交车辆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组织等。
3.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职业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很强的科研能力,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如我校示范专业汽车专业,外聘汽车方面专家2人,外聘在企业工作过五年以上,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6人;同时学校积极选送年轻、好学、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去国内或国外先进的职业学校学习或汽车厂学习培训,学习国内或国外其他单位先进的办学理念、专业课程改革方式、方法、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等。
二、我校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我校先后与本市最大的国企一汽集团中的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丰越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北车集团、中国联通公司、锦湖轮胎等45家大中型及世界500强企业签订了“校企联运合办学”协议,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2.进修提升。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市工业园区的建立,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对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文化层次的愿望不断提高。学校主动与本市的一汽解放卡车、汽车线束公司、吉林大药房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职工提升培训协议。分别开设了计算机、电工、焊工、收银员培训等短期培训班,并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采取夜班、周末班、半工半读班等办班形式。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课程设置、实训要求、考核标准等内容。实现了学校培训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同步,使这些学员在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上都有很大提升,并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培训模式既有利于企业,又有利于学校和学员, 取得了“三赢”的好效果。
3.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一汽轿车签订了定向班、冠名班、富奥班,与苏州洲际酒店签订了酒店与服务管理班,与高速管理局签订了高中二年、初中三年运输管理班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毕业生素质,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以求得和企业长期的合作。
4.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员,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未来工人。本市一些知名企业如:汽车线束、吉林大药房、轻轨集团等企业,他们每年要招收大量工人,这些工人中大多是当地失地农民。按地方政策,他们需要就业,但他们必须通过培训,获取一定文化知识、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后再就业。在市政府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组织下,学校分别和这些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且双方共同制定了教学计划,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的培训,由企业完成操作技术的培训,通过一年或二年的学习,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准工人。
总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蕴涵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我校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采用校园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和校企合作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摆脱学校教育的单一管理体制,建立起面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学校管理体制,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7
[关键词]课赛结合;创新;教学改革
引言
近年来,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日益明显。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形式,以卷面考核为目标,较为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实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及现阶段学生的特点,本文以经管类专业一门典型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为例,探讨我校在开展教学改革所做的尝试。
一、“课赛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课赛结合”即学校将教学和专业性的比赛有效对接,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体系,将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与国家级、省市级的比赛相对接,将大赛引入课堂,并针对竞赛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使比赛与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二、竞赛环境和现状分析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教育部近年来资助了大量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实践证明,获奖学生在比赛中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在同等条件下会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不少学校把学生竞赛成绩当做认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在竞赛中获得好的名次,老师会在学生中选拔出一些“ 尖子”,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由于集中训练,这部分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很受影响,而其余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参加到竞赛活动中。大赛受益面狭窄。同时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形式,以卷面考核为目标,较为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项目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大赛引入课堂,改变不同课程之间缺少沟通的现状,建立电子商务课程群,增强课程间的互动重点改革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一面教、一面学、一面练、一面赛,让师生在赛中教、在赛中学、在学中赛,赛教统一、学赛合一,该模式受众面广,可以让更多学生收益。
三、“课赛结合”模式的实施
1.建立电子商务课程群
图1 电子商务课程群
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搭建良好的平台,本项目构建出了金字塔形的电子商务课程群培养体系,分为三级培育过程:第一层为基础模块:由《管理信息系统》《IT项目管理》课程构成,主要培养学生项目管理能力,第二层为应用模块,通过《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站设计能力,第三层为实践模块,通过《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项目基础模块从育苗开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兴趣,应用模块结合课程对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模块结合课程对应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将“课赛结合”模式应用于多课程。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中引入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电子商务》课程中引入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创业创意大赛。“课赛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助金字塔形的电子商务课程群培养体系,最终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在创业意识的激发下,转化为创业行动,进行成果孵化,创造社会效益。通过课程与大赛的对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并向别人学习的开放平台。学生们通过参赛,既可以肯定自己的优势,又能向更优秀的选手学习,取长补短。
3.建立健全竞赛实施机制
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课赛结合”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而及时的课赛对接,热烈的竞赛氛围和长期充分的赛前准备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不断健全“课赛结合”的实施机制是保证该项目持续实施的关键。将比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赛事嵌入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引入校企合作;学校针对学科竞赛,制定奖励措施,建立健全竞赛实施机制,这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4.学生受益,教师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经管学院做了局部试点,效果反馈良好。近四年来,学习《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后,有近400位同学参加了电子商务类大赛、网页设计类大赛,获得省市级奖项30项,国家级奖项10项,详情如下表:
同时,基于“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四年来,参赛学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创项目8项,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4篇,其中dirveit.cn团队在2013年邮储银行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从全国50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本科组冠军,并注册公司开始真正创业。
结束语
实践证明基于“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快捷、有效手段。学生们在各类比赛中获得成功,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同时该模式,强度高、要求严,带动了勤学苦练、严谨求实、刻苦上进的优良学风,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均有较大提高,改善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春丽,王乐鹏,王颖.基于“互动、协作、合作”的电子商务课改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158-159
[2]周海霞,吴愚.以赛促教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38-39
[3]闵玉堂,汪小燕,杨小献.课赛结合的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5):100-103
[4]王乐鹏,李春丽,王颖.电子商务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广场,2011,(6).
[5]王崇.基于多种方法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研究[J].电子商务,2010,(11).
[6]张慧.电子商务基础的教学改革[J].中国外资,2012,(20).
[7]陈传红.《电子商务概论》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探索[J].电子商务,2013,(11).
作者简介
李春丽,山东菏泽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
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41322)的研究成果.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 and Contests Oriented Model for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Li Chunli Pan Hua Wang Lepe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Shanghai Universti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0090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8
(一)分阶段培养人才
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企业岗位性质,制定“2.5(在校)+0.5(顶岗实习)”学制为代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笔者建议,按照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在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引导未来就业方向;第二阶段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重点,教学+实训实践(2个月);第三阶段深化学习专业技能,依据学校《顶岗实习考核与管理办法》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半年),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岗位并胜任工作。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完成学生管理、成绩评定等工作。
(二)合作办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学校可与企业联合打造专业学院,充分利用相关信息,共同制定专业课程实施计划、专业课程标准、实训实习标准,保证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使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目标,以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高职院校可采用“2.5+0.5”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方向,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同时可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企业兼职教师、行业协会带头人、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也可协助学校设置、调整专业和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学校和企业可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共同完成学生从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高职院校的技能水平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最能体现出来,从校赛到市赛再到国赛,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利用技能竞赛的平台,与兄弟院校找差距、比技能,提高学生的技能竞赛水平。
(三)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场所,为了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相吻合,如今大多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都采取了校企合作共建开发的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应根据开设专业的情况进行,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要将企业的一些先进设备引进学校,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开展实践教学;同时与一些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三、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冲突
根据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完全把学生当作员工进行管理,要求实习生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生产要求、安全操作规范等,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企业的一名员工,达不到实际的工作状态。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工作,生活、工作条件上和学校有一定差距,所以学生经常出现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擅自离岗、不愿意加班、不服从企业的实习安排管理,甚至以身体不适为由退缩的情况,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分注重实习期间待遇,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这就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对于企业而言,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就大打折扣,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在工学结合之前,指导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员工的培训工作。
(二)合作动力不足
学校与企业合作,有的企业并不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目的,而是以招聘为目的合作,形成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认为,不进行校企合作同样可以招聘到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大激励机制,不能让企业因招聘而招聘。
(三)实践经验传授效果不佳
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普遍感觉到在实践的过程中,师傅并没有将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表示实习只是一种形式,很难深入,很多技能只能靠自己不断的实践操作才能摸索出来。
(四)顶岗实习时间与企业用工时间不吻合
企业用工存在着季节性,大多数企业用工招聘一般安排在春节以后,而这段时间职业学校没有毕业生,学校采取的措施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等开学后再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工学结合。
四、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提高工学结合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育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听取企业的意见,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职业素养等课程的设置。第二,与企业合作组建师资队伍,促进“内涵式”发展,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一年或半年时间,积累工作经验,使教学与实际工作更好地对接,不仅能建设一支技能精湛的“双师型”队伍,同时也能提升办学质量。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模拟、引进案例教学,走进企业体验岗位。
(一)“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高职院校应坚持“校内培养与企业聘请”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每年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会议,从中选拨出与学校长期合作的、来自企业的在职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他们进校园、进课堂,参与学生实训、竞赛,优化教学管理,融入企业文化。还可以经常到学校授课、讲座,加大校企互动。学校组织技能竞赛也可邀请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为竞赛裁判,学校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技能竞赛中去。
(二)顶岗实习的评价环节
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管理人员、实习指导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将以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为重点给予综合的评价,其中有学分成绩、实习期间的表现、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环节,为每个实习生建立实习档案,作为评优和推荐就业单位意见的重要依据。
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实现双赢
学生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业后到企业顶岗实习,经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后在企业多个岗位轮岗,可以了解企业各岗位的实际运作,增加实践经验。通过顶岗实习的学生大多数能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锻炼了沟通能力,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了适应社会的技巧和综合能力,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本硕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推荐阅读:
主导--主体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10-26
关于室内设计与实践结合调研报告05-19
门户网站与实体企业结合的营销模式09-28
园林的设计与空间结合06-22
城郊结合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07-29
医养结合研究与探索07-13
中职英语教学如何与实践相结合07-30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自我鉴定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