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歌唱的结合(共7篇)
理性与歌唱的结合 篇1
摘要: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音乐剧的几点基本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音乐剧中歌唱与表演的结合策略,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关键词:音乐剧,歌唱,表演,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戏剧性、娱乐性、商业性为一体的综合的艺术表演形式,音乐剧融合了很多现代化的音乐创作与歌剧表演元素,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音乐剧往往需要运用歌唱、舞蹈、对白、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将作者的形象及心理展现给观众,并带给人一种“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愉悦感。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音乐剧中的歌唱与表演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促进歌唱与演绎在音乐剧中的深度融合,增强音乐剧的艺术美感。
一、音乐剧基本特征
(一)戏剧性
音乐剧,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音乐为表现形式的戏剧,因此,戏剧性是音乐剧最根本的特征。笔者认为音乐剧要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喜爱,必须拥有生动的、环环相扣的情节,同时要配以与情节匹配的音乐及舞蹈表演,激发观众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并通过故事人物之间的情感及关系让观众身临其境,成功地感染观众,才能成为优秀的音乐剧作品。而这其中,音乐是语言,舞蹈是形体动作,而最为核心和基础的就是故事情节及戏剧感,乐、舞蹈、表演、舞美等元素表现都是为了渲染音乐剧的戏剧性。
(二)娱乐性
众所周知,音乐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艺术美感的戏剧,音乐剧的出现与形成时就与生俱来带有着娱乐性。观看音乐剧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而且大多是商业性的演出,而非公益性。人们往往为了追求轻松愉悦的环境与体验,会到剧场通过观看音乐剧而放松身心,调节情感,感受不一样的音乐与表演美感,体验到另外一种环境氛围。另外,音乐剧的娱乐性还能强化自身的教育、认知、审美情感及功能。
(三)综合性
音乐剧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它将音乐、戏剧和舞蹈表演融入到一体,整合成综合性、系统化的体系,是各领域艺术美感的交融与汇通,更是音乐剧的核心魅力。20世纪初期我国有关学者就对音乐剧做了注释,即用歌曲和舞蹈演绎的故事剧目,把音乐剧定位在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升华。而国外某些学者则认为,音乐剧是音乐、戏剧和舞蹈艺术的改进与相互协调构成有机的、整体的、新型的艺术形式,是综合的艺术性和美感的体现。
二、音乐剧中歌唱与表演的结合策略
(一)生活表演与歌唱的结合
主要是在音乐剧表演中通过歌唱与生活化的动作配合来展现音乐剧的魅力。人物在音乐剧中的歌唱是对人物内心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更是对剧情的反映,生活化的表演方式能通过贴近生活的动作及场景充分调动观众的情感,更有利于让观众产生共鸣。另外,音乐剧中的歌曲演唱的时机,演唱表演形式等对于戏剧剧情引导、人物刻画、戏剧冲突升华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给观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而生活表演与演唱两者的有机整合,能够营造更具生活魅力的舞台感,使音乐剧更具真实感和场景感。例如,我国著名艺人宋祖英在音乐剧《赤道雨》中将所饰演的主人公肖可悦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其动作轻巧、表情丰富,生动、细腻的刻画出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而且在演唱时配以生活化的动作,让观众深刻的感知了肖可悦的内心世界,及该音乐剧的表演魅力。
(二)艺术表演与歌唱的结合
艺术表演大多是经过人体动作来体现了,而且这些动作大多都是富有韵律、节奏感和美感的动作,再加上音乐的配合及表情的变换,优美的展现了人物情感及形象特点。一方面,在艺术表演中穿插一些色彩性较强的演唱,强化了音乐剧的主题,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的连贯和整体。另一方面,为了增加音乐剧情的紧张感和节奏感,渲染出剧情进展的环境,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演与歌唱的结合。比如在一些优秀的音乐剧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边唱边跳的表演形式,这就是艺术表演与演唱的结合,快节奏的舞蹈与音乐节奏感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国际著名的音乐剧《猫》中的杰里科猫的舞蹈表演,通过歌曲的渲染及艺术表演丰富的展现了杰里科猫内心的孤独,但同时又通过外在的“活泼”表现其无法无天、横冲直撞的性格特征。
(三)不动之动表演与歌唱的结合
作为音乐剧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动之动是对人物形象更为深刻的内心情感的刻画和表达,表演者看似没有复杂或者多精妙的高难度动作,但是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就能够让观众通过视觉来感受人物情感,可谓是音乐剧中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仍以音乐剧《猫》为例,其中一段最富情感感染力的老猫的《回忆》演唱,深刻、生动的展现了老猫对自己一生各种坎坷的回忆,场景中充满了悲伤与绝望,虽然老猫没有大动作的表演,但是简单的肢体就能充分表现其内心的孤苦与对新生的渴望与憧憬,不动之动的表演与歌唱的结合,完美的表达了音乐剧中老猫的情感,让观众为之动容,心随其动。
三、结语
音乐剧中的表演和歌唱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也正是其表演和歌唱的互动影响,才让两者共同组成了音乐剧的特殊表现形式,才让音乐剧与其他艺术形式分别开来,彰显出自身的特点。表演者要认真揣摩歌唱和表演的形式,对音乐剧不断发扬光大,让音乐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参考文献
[1]徐斯佳.浅析音乐剧《猫》的艺术特点和演唱特征[J].大舞台,2012,02:63-64.
[2]区洁.论音乐剧表演中歌唱与形体动作的整合艺术表现[J].四川戏剧,2013,06:90-92.
[3]侯蔚.中国现代音乐剧的开创者——黎锦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
[4]范琦.论民族唱法在中国音乐剧演唱中的运用与研究[J].北方音乐,2011,08.
理性与歌唱的结合 篇2
论文摘要:从工学结合的根本目的出发,分析了目前开展“工学结合”在认识和做法上的偏向及原因,提出了通过政府的努力推动和规范管理、企业的积极担当和方向引领、学校的恰当把握和全面负责、学生的主体觉醒和全力以赴促进工学结合回归人才培养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职学校
工学结合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
工学结合最基本、最本质的属性是教育属性。它通过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根本目的。
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承担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责任不可或缺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学生是完成工学结合学习任务的行为主体。
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导向,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扣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取得实效的基本动力和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是要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会做人,既要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尊重他人、尊重劳动,又要形成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二是要学会做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做事方法;三是要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素养。
现行“工学结合”实践中的偏向及原因
自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意见》下发以来,中职学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大量的相关调查显示,由于缺乏宏观指导、机制不健全,对开展“工学结合”,政府、企业、学校有着各自不同的偏向。
(一)政府为完成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职业教育自然应为经济建设服务。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达成任期内的经济建设目标,有时全然不顾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育教学规律,甚至以红头文件要求中职学校组织学生到指定的企业进行实习,以保证这些企业有充足的员工。显然,要不要上课、何时上课、上什么课、怎么上课,何时实习、实习什么内容、适合到哪里实习、实习多长时间等等,已经全然由不得学校自作主张。
(二)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弥补用工不足
对一些企业来说,生产旺季招之即来、生产淡季挥之即去的实习生是最便捷、最灵活、最廉价的劳动力。由于实习生的全日制学生身份,与用人单位建立不了劳动关系,同样的工作强度、同样的工作时间,企业不仅只需支付远低于正式员工的工资,还无需支付两三倍的加班工资,更无需给他们与其他劳动者同等意义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和经济补偿。于是,企业大量使用实习生,既解决招工难问题,又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在这样的企业,工学结合变成了只“工”不“学”,应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给学生、谁来教给学生等,已完全被完成生产任务所替代。
(三)学校为弥补资源不足、提高经济效益
对一些职校而言,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工学结合”,既是响应政府号召,也是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需要,还可以弥补办学资源的不足、降低办学成本。学校直接送学生进入工厂实习,多数会派班主任或教师驻厂,但他们的作用并非专业实习指导,而是充当厂方的“监工”――让学生完成生产任务,不要擅自离厂。这样的学校已经成为给工厂提供年轻、廉价劳动力的中介公司,教育教学的职责已完全为经济利益所代替。至于工学结合该结合些什么、怎样结合、计划怎样安排、与什么样的企业合作等都无需考虑,只要把学生送到企业就行。
(四)学生既被“工学结合”,又被“顺利毕业”
在一些中职学校,学生被各种响亮而诱人的专业招进学校,几乎没有学习什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被安排在生产岗位上进行实习,没有任何选择,既做不到专业对口,也谈不上促进学业。虽然其中大多数学生几乎没在学校里学习,在企业里从事的几乎也是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而在实习结束后一样能拿到毕业证。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工学结合回归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政府的努力推动和规范管理
没有国家层面为工学结合的制度、机制立法,工学结合就没有任何保障;没有政府财力的支持、科学的引导和规范的管理,工学结合就难以持续并取得实效。
第一,出台相应的立法,明确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法律义务及职责,如规定企业承担起工学结合的主要角色,每年用于支持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教育的资金比例等,同时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政策等。这样可以从经济利益方面激励企业支持工学结合,融入工学结合,成为工学结合中的一大“主角”。
第二,扩大工学结合的社会基础,如倡导社会、企业、民间团体创立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基金会及专业技术协会,并确认它们的法律地位,让它们出钱出力参与工学结合教育;建立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士走进职业学校承担自己拿手的专业技术课程或培训项目,在工学结合中担当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 第三,加强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的检查指导,规范其办学行为,督促其切实履行办学职责;加强对相关企业开展工学结合资质的认定和审核,设立准入制度,奖优罚劣,促进企业承担社会义务,切实履行工学结合职责。
(二)企业的积极担当和方向引领
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企业有义务引导学校按照行业发展的要求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校朝着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办学;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工学结合的政策,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自觉担负起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责任,为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增加工学结合岗位,配足兼职教师,以此服务和回报社会。
(三)学校的恰当把握和全面负责
没有学校以学生为本,全面担当教育教学责任,工学结合就只能是空洞的口号;没有学校精心的设计、组织、管理,工学结合就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加快专业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要邀请企业直接参与,设计出符合专业特点,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按生产经营规律办事的工学结合方案;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寻找与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教学内容上工学全面结合工学结合的内容十分丰富,实施工学结合就要全面、全方位地开展工作。一是要加快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体系;二是要加快建设与课程体系相匹配、与现代生产经营技术相适应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要加快既善于学校教育教学、又善于企业现场教育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时间上工学灵活结合工学结合应是全过程、多层次、多形式的,可根据专业特点灵活选择,既可以开展贯穿一、二、三年级的长期或在部分年级、部分学期的中短期工学结合,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多形式的工学结合;既可以集中学习一段时间,也可以反复多次交替学习。
教学岗位上工学针对结合工学结合的“工”必须有针对“学”的内容,让实习和实践的工作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范围。为此,可以根据区域条件与环境,选择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等环境下轮流完成。
(四)学生的主体觉醒和全力以赴
没有学生对工学结合主体意识的觉醒,工学结合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学生对工学结合目的意义的正确认知、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和全力以赴,工学结合就不可能结出累累硕果。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了解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克服困难所需要的思想、知识、技能准备等。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学校要为学生配备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来自学校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企业适应社会,提高自觉性、自控力,确立纪律观念、质量观念、顾客观念、安全观念等,使之尽快与企业要求相适应,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指导学生在工学结合学习过程中认真撰写周记、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促进理论学习的好手段。
热情与理性的结合 篇3
以史带论,论从史出,是赵焕亭这本书的最重要特点。文学研究与其它人文社科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作基础和依据。在文学研究中,文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家的创作,一是作家的人生和社会的历史。就文学研究而言,人们既可以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解释各种文学现象,认识文学运行的某种规律,又可以根据文学文本的分析研究,概括出新的文学理论。赵焕亭的这本论著分两个部分,一是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某些问题;一是讨论文学教育问题。在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时,赵焕亭根据讨论的问题,或者从文学作品出发,或者从作家史传出发。在《姚雪垠〈牛全德与红萝卜〉的人物与方言》中,赵焕亭在细致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既分析了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问题,又讨论了小说中“豫西方言的使用”。在《从〈牛棚小品〉论丁玲创作个性》中,论者从具体作品的分析中概括出作家的独特个性。与此同时,赵焕亭的研究还突出表现为以史传作依据,讨论作家的人生的某些特性。在论述《茅盾童年经验对〈春蚕〉的影响》时,赵焕亭在阐释了作家的童年经验与其创作关系的一般性理论之后,细致地叙述了茅盾的“蚕乡记忆”。为了论述的充分扎实,论者广泛地搜集作家的有关史料,并且对史料进行了鉴别和梳理,强化了史料的丰富性和可靠性。在《姚雪垠〈牛全德与红萝卜〉的人物与方言》中,赵焕亭对作家创作这部小说时的历史了如指掌,非常细致,从而凸现出作家创作的非常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为进一步研究小说文本提供了坚实的史学依据。由于从具体的文本出发使研究具有了史学根基,因而为文章的论述确定了明确的逻辑起点,由此得出的研究观点也就具有比较强的说服力。同样,对于茅盾的研究,赵焕亭也同样是以史实为论述的前提,深入探讨“亲属对茅盾的影响”和“撇兰会与文人做寿”等问题,从而为我们全面而深入认识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将田野调查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是赵焕亭学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田野调查本来是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史学研究领域,文献及档案研究、考古挖掘和田野调查是三个相互补充的研究途径。在文学方面,其实也存在着这三种研究路径,但是田野调查往往在民间文学研究上运用比较充分,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则重视不够。赵焕亭不像许多学者那样只待在书斋里,而是常常走出去,到研究对象生活过的地方,广泛接触研究对象周边的人,去获取新鲜的第一手材料。现代作家丁玲是赵焕亭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熟悉研究对象,赵焕亭不仅广泛阅读了丁玲的作品、传记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熟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而且还到北京采访了丁玲的丈夫陈明,就丁玲的某些史实和研究问题向陈明先生请教,从而加深了对丁玲的感性认识,极大地丰富了丁玲研究的史料。对于刘思谦的女性文学研究、欧家斤的传记文学研究,赵焕亭采取对话的方式走进作家的艺术世界。
赵焕亭学术研究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激情的投入。学术研究既需要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又需要研究者激情的投入。如果说前者是研究的方式方法,那么后者則是研究的强大动力。只有激情的投入,研究者才能将研究工作作为事业来做,才能用功、用心去做,才能以自己的心灵去叩问研究对象,才可能实现与研究对象的灵魂的对话,也才能获得研究的乐趣。赵焕亭不仅是一个富有才情的学者,而且还是激情奔放的女性。她的博士导师刘勇就称赞她的学术研究是“热情与理性的结合”。(参见《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序一》)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欧家斤先生则认为赵焕亭在学术研究中对“敏感尖锐论题敢于挑战”。(参见《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序二》)而敢于提出“敏感尖锐论题”,勇于“挑战”,显然是以对学术的巨大热情为动力的。在论述丁玲时,赵焕亭倾注了自己的热烈情思,勇于同一些学者展开争鸣和商榷,维护丁玲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形象,赞赏丁玲的人格与忠诚的精神。
作为女性学者,赵焕亭在学术研究中显示出细致而深入的特性。从总体来说,赵焕亭的学术研究是偏重微观的,当然也不乏宏观的论述(如《〈背影〉教学史》)。她在研究中非常善于仔细地阅读文本,解析文本。比如在研究河南作家林蓝的小说《童年泪》中,赵焕亭既有对主人公李鸟“五起五落”命运的条分缕析,又有对小说中豫西方言的精彩分析,还有对于豫西民俗文化的细致论述,从而让我们从她的分析论述中领会到林蓝这篇小说特有的韵味。就是在宏观的《〈背影〉教学史》的研究中,赵焕亭同样显示出她细致入微的学术风格。她的《〈背影〉入选部分中学语文教材情况一览表》显然是在做了非常精细的统计工作基础上完成的。在对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的创新阅读中,赵焕亭以王一川的修辞论美学理论对这部作品进行非常精细的分析和研究,充分地揭示了这篇经典散文的思想文化内涵。
赵焕亭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值得庆贺的。如果她能将个案研究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概括和规律总结,如果能够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在研究中提出具有启发性而发人深思的某些问题,如果能够通过文本的深入细致的解读,发现并挖掘出其中不为人们注意的思想内涵,就可能进一步提升其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如何把练声与歌唱相结合 篇4
首先, 我们必须了解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也就是说, 要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 通过有计划, 有步骤的发声练习, 逐步加强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 理解声音走向, 正确打开腔体, 运用好共鸣等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应如何做到练声与歌唱相结合呢?下面我将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练声时要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
贝基先生说:“我劝唱歌的人练唱时要照着镜子, 看着舌头、喉结、面部表情等。”有些歌者在歌唱时端肩膀、挺肚子、凹胸、伸脖子等, 这些错误的歌唱姿势都可导致歌者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所以我们平时练声时就该督促自己, 做到面部表情自然大方、松弛舒展、积极兴奋, 特别是嘴和下巴部位没有任何多余的和不放松的动作, 这样我们就能通过练声把握正确的、好的歌唱状态。
我们平时练声时, 应加强歌唱意识的培养。当我们面对一连串单调的练声曲时, 就感到枯燥乏味, 这时我们心中一定要有所想象, 尽量将自己所练的练习曲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 使自身保持一种美好的心境与情绪, 投入一定的情感。大家要知道, 丰富的想象可让我们精神饱满, 充满热情。这样做, 不但可以把我们在练声时好的感觉带到歌曲的演唱中去, 而且在技术上也可得到巩固, 进而使我们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歌唱心理。凯沙丽在《心的歌声》中说:“深入到歌词和声音中的真情越多, 就越感动听者, 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进入到他人的内心中去。”然而, 有些人不论是在练声时还是在歌唱时, 总是想的是声音, 至于其他方面的想象或是平时要注重的修养, 在他们看来都是次要的了。如果是这样的话, 唱歌对于他们来说就毫无意义了, 所以我们在练声时用心的去捕捉歌唱状态, 及早的培养歌唱意识。
我们在练声时往往发现自己的声音很有磁性, 很洪亮, 但唱歌时, 却感觉声音很白, 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练声时打开喉头的状态, 那么我们在练声时就应时刻保持住喉头位置, 一开始就用打哈欠来找到声音位置, 而后我们应注意唱不同的音高时, 喉结始终是稳定在最下面的, 在此过程中, 从里到外都是松弛的, 喉头是万万不能紧的, 否则发出的声音就是挤的, 嘶哑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始终保持到歌唱中去, 相信到时唱什么歌都感到轻松自然了。
1, 练声时把握歌唱时气息的灵活性。
我们要想将一首歌完整的唱下来, 气息的运用占着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在练声时就应该在舒服自然, 轻松愉快的情形中进行, 平时多做一些运气练习:如吹蜡烛, 用嘴打嘟噜等, 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再进行练习曲的练唱, 从而结合歌曲做一些适当的练习, 做到整首曲目中气息的吸入与呼出的统一, 也可推敲字句间用气及换气方法等, 应层层深入。
2, 注意不同声区气息的运用。
歌曲由不同的音符组成, 我们在练声时就应注意到分声区的用气规律是不一样的, 尽量做到在练唱中声区时, 气息要自然自如, 有弹性, 用足够的气息让每个声音象珍珠一样串起来, 也就是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撑, 把每个音唱得平稳流畅;而在练唱换声区的曲目时, 更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撑;在高声区时, 一定要吸住气, 气息支撑必须牢固, 吸气部位要灵活张合。这些灵活运用气息的规律只有在作品演唱中才能领悟到, 因此我们在练声时就可运用自己在歌唱过程中所发现的 (适合自己的) 气息运用方法。如有些歌者在唱歌时发现高音很难唱上去, 而且即使唱上去了也发现声音生硬且难入耳, 这与气息有很大关系, 原因是气息保持的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将气息慢吸慢呼, 平时在练声时多做一些中声声区的练习;还有些初学者, 把一首歌唱的断断续续, 这说明他的气息运用的很不好, 那么, 他 (她) 应注意每个音、每句的歌唱连贯性, 该换气时再换气, 控制好自己的气息灵活性。每个人都有适合自身的用气方法, 我们只有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歌唱方式, 才能真正运用到作品演唱中去。
二、练声时要找到歌唱共鸣的感觉。
我们在欣赏一些歌唱家的演唱时, 会发现他们的声音既洪亮又圆润, 而且松弛, 宽厚, 通畅, 富有穿透力, 这是因为他们的声音找到了共鸣点。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声乐演唱感觉上升到一定境界, 在平时练声时就要寻找到歌唱共鸣的方法。
1、面部肌肉放松, 声音容易进入共鸣位置。
面部肌肉紧, 会导致嘴张不开, 字咬不清楚, 腔体打不开, 很难实现声音的高位置共鸣。在练声时一定要强调学生放松面部肌肉, 让口腔的开启、闭合自如, 有力的推动声音贴着咽壁把声音送上去。
2、竖着张嘴有利于打开喉咙
在教学中, 经常强调学生竖着张嘴, 特别是唱“a”母音时, 像打哈欠似的, 或者是立起来的鸡蛋形状。这样可以使喉咙打开, 很好的练习打开以后的保持状态。不至于产生声音的挤压卡等现象。
3, 用哼鸣的感觉找头腔共鸣点。
我们在练声时可用辅音m和n加上母音e或i e练唱, 因为辅音m和n加上元音e容易在声音里找到共鸣, 也可哼唱, 在哼唱中找到歌唱的欲望, 从而发现自己的歌声有穿透力了。
4, 小声练唱有利于找到歌唱共鸣。
大部分歌者嗓门大, 声音大是优点, 但必须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否则会事与愿违。有些歌者在练声时就不注意方法, 引以为豪的大喊大叫, 重则导致嗓子的损伤, 轻则养成气息僵, 喉头紧的毛病。所以我们在练声时要明确认识到, 声音的大小主要靠歌者自身共鸣的获取, 不应盲目的去追求歌唱的音量, 通过平时练声寻找到歌唱中所能运用到的共鸣。
5, 通过高位置朗诵找到共鸣。
朗诵是练声找共鸣的一种共鸣方式, 我们好不容易在练声时找到共鸣位置, 在讲话时却全部毁掉了, 第二天还要重新练声。因此我们随时随地得保持共鸣, 不要怕别人讥笑。我们发现有些歌者在讲话时声音也很具有穿透力, 这说明他在运用讲话练声这一手段来寻找共鸣的。我们做到这一点的话, 随时随地都能很洪亮的唱歌了。《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说:“说话和唱歌的功能是相同的, 是产生于同一个生理机能, 说话的声音是歌唱声音的重要因素, 并构成后者的真正支柱, 歌唱只是有音有接奏的说话, 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 就没有正确的歌唱。”我们只有认识到说话要象唱歌那样好听, 唱歌要象说话那样字让, 才能在唱歌过程中体会到共鸣效果。
三、练声要有的放矢。
我们发现不同歌者唱歌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都有差距, 这说明他们在练声时不清楚自己在唱法上存在的问题, 往往盲目练声, 直接影响自身的歌唱水平。这就是说, 歌者在选择练习曲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这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综上所述, 我们只有在歌唱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技术的缺陷, 才能探究出适合自己的练声曲目, 从而提高自我的歌唱水平, 这一点对于每个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歌者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
总之, 练声是歌唱的基础, 歌唱是挖掘练声方法的首要路径, 两者相辅相承。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 这两个环节都是密不可分的。练声与歌唱相结合的技巧还有很多, 上述只是我自己声乐学习的一些探究, 这些在我学习过程中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声乐学习者也可作为微薄的参考, 相信今后通过自己多方面的努力会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以求不断的摸索进取, 以求真正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摘要:练声与歌唱相结合是唱歌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要想提高自身演唱作品的技术和水平, 就有必要对二者相结合的技巧进行探索。本文主要阐述了练声与歌唱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把握好这一环节, 对每个人歌唱艺术生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母音,感觉,技术水平,歌唱共鸣,气息运用,音乐修养,歌唱姿势,生理机能
参考文献
[1], 《唱歌的艺术》——赵梅伯。
理性与歌唱的结合 篇5
笔者认真分析新课程,在感性结合理性的理念指导下,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上课的质量做了实验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美术上册(岭南版)
一、三种不同的教学顺序与内容安排
初二(7)、(8)、(9)班不做任何教学内容上的改动,完全依照教科书课程安排的教学顺序。其教学顺序为:美术馆与美术市场→奇妙的水墨世界(中国画)→有性格的形象(1.独具魅力的面具;2.名画中的肖像)→绿色的梦(设计)→我们的T型舞台→让生活插上翅膀(设计应用)。
初二(4)、(5)、(6)班在教学顺序上做了部分改动,顺序如下:有性格的形象→美术馆与美术市场→奇妙的水墨世界→让生活插上翅膀→绿色的梦→我们的T型舞台。我以做面具的手工课为开端,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手工作品的效果展现让学生自我挖掘优点并加以修改。接着引入名画中的肖像,学习色彩及造型的表现力,加强他们的造型能力;课前先不画在纸上,而是利用以前教师塑造的泥塑人物,让学生上台给立体的人物塑像着色,用新奇的方式和强烈的色彩来加深学生的色彩感觉。之后从名画导入到对美术馆与美术市场的了解。在中国画部分稍作改动,用多媒体形式介绍宣纸的制造过程以及颜料提炼步骤,并让学生水墨书写。然后才加入用笔、用墨的技法教学。最后是设计课,先让学生多接触各种商业广告、设计,开阔眼界。再在班内以社会上新产品发布会方式让学生自行发表见解,用言语表达。师生热烈讨论交流后,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制作,并加以指导,最终完成作业。
初二(1)、(2)、(3)班的实验则大胆尝试,课程教学顺序及教学内容都有调整,甚至还会根据学生的状态灵活调整学习内容。例如,遇到节日就鼓励学生互送礼品,再引入手工与制作的教学。而在色彩教学前,我插入简短的素描及色彩教程,从游戏方式入手。首先,课上直接摆放实物,允许学生用任何方法,比赛谁先在纸上画出它的真实大小,并规定画完后还要着色。用这种方法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接下来的色彩人物教学,让学生自己调配二十种以上的不同颜色,并做成色表备用。色表完成后,再要求他们用这些色块来表现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自己需求,主动探索表现方法,自行用笔和颜色去摹仿和创作。总之,我要看到他们能开心地完成作品,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从实验教学比较三种不同教学效果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以初二(1)、(2)、(3)班的效果最为理想。这并不是说初二(1)、(2)、(3)班的成绩最优秀,而是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高涨,通过一系列的美术课活动,他们快乐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且还相应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表现能力。而且,初二(1)、(2)、(3)班坚持从绘画根本着手,也确实提高了不少学生的表现能力。他们在学习中大大拓宽了人文知识面,有了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进入了最佳状态,学生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仍有部分同学过于关注自己是否画得像,对独立创作缺乏信心,还没有彻底放开手脚去绘画和表现,基本功还有待继续提高,这样才能跟上创作热情的脚步。
三、结论
初二(1)、(2)、(3)班的实验应该是最成功的,教学中“感性”与“理性”的度把握得最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的凝聚力和趣味性,融入了老师的感性与理性并重创意性思维。教学手法的多样性,令大多数学生都能充满热情去学习,而理性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4)、(5)、(6)班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非常愉快的。一些学生的作品非常有创意,在色彩运用上大胆且极具感染力。但大多学生仍表现为造型能力的不足和构图的混乱。这说明纯感性的教学方式也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已习惯于侧重理性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想要收到更好的效果,不仅要在教学方式上多加推敲和尝试,还需学生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有所改变。
初二(7)、(8)、(9)班虽然用的也是新课程,但是过于简单地对新课程进行理性操作,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所以并没有更好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
总的来说,以上的实验还很明显说明一个问题:即使是新课程,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开创性仍然是教学前行的最重要因素。躺在别人的成果上,不进则退。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一味地机械教学,是无法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的。
理性与歌唱的结合 篇6
“新媒体”的产生, 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情, 早在1967年的美国, 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就率先提出了这一概念。严格意义上来讲, 新媒体并不等同于新兴媒体, 单纯将新兴媒体统称为新媒体是狭义的理解, 从广义上来讲, 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其相对性体现在,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正如大豫商网执行总裁崔俊超在谈新媒体的发展历程时所说, “400年前报纸就是新媒体, 因为那个时候是自然传播;93年前新媒体是广播;73年前新媒体是电视;23年前新媒体是互联网;而到了4年前新媒体已成为社交网站;3年前新媒体是微博;现在在我看来新媒体是微信。”其动态性表现在,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 社会在不断发展, 新媒体必然也会不断更新、发展, 任何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推移, 今天的新媒体也会成为“传统媒体”, 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认为,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 新媒体的内涵也必然得到延伸, 数字化媒体就是新媒体。
二、电视综艺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途径
纵观当今世界媒体市场, 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 催生了形式多样的新媒体, 借助新媒体强大的及时性、交互性和传播性, 日益成为当代民众娱乐休闲的新宠, “随手拍”、“微博控”、“朋友圈”、“粉丝”、“二维码”等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新媒体热持续升温的同时, 传统媒体遭冷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近几年, 电视综艺节目收视呈下滑趋势, 媒体人痛定思痛, 采取趋利避害的原则, 从两者之间的竞争性中探寻出新媒体与综艺节目的互补性, 通过对两者的优势整合, 为电视综艺节目迎来新的春天。就目前情况来看, 电视综艺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 微博
近几年, 微博在民众生活工作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 微博更像是一个社交网络平台, 在这里, 人们既可以是“观众”、“粉丝”, 浏览感兴趣的信息, 关注明星、朋友;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 供他人浏览。简短的140字, 还可配上影音图像, 瞬间发布、传播, “网络红人”、“段子手”、“草根”等都由此产生。借助微博强大的传播性、交互性特点, 越来越多的电视综艺节目将节目推广转移至了微博。通过资料认证, 国内多档王牌综艺节目均开通了官方微博, 借助微博, 不仅可以发布节目预告、主持人嘉宾信息, 还能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在线交流, 通过“评论”中的反馈, 了解观众心声, 不断调整、优化节目效果, 通过“转发”分享, 粉丝与粉丝之间又会形成新一轮的传播, 不断扩大该节目的影响力。现如今, 微博营销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 电视综艺节目的推广同样也是一种营销, 微博营销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节目推广的效果。以国内著名综艺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为例, 该节目之所以能够持续13年稳居收视前列, 除了优秀的主持人、节目制作团队之外, 它的品牌推广与微博营销也十分值得研究。
(二) IPTV
IPTV, 即交互式网络电视。借助计算机、网络机顶盒与电视、移动终端等, 能够实现视频点播、回放等功能。IPTV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国内部分综艺节目中, 观众可以在节目播出的同时参与投票、有奖竞猜等活动。近年来, 随着手机制造业和软件研发的飞速发展, 手机电视日益成为广大受众喜爱的观看电视节目的方式之一。借助手机、平板便于携带、操作的特点, 受众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通过下载并存储喜爱的综艺节目, 能够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观看节目。由此, 各电视节目纷纷开始设计研发专门的手机客户端, 以满足受众对观看节目真实性、及时性、参与性的要求。如央视悦动、呼啦等, 为电视台的多档节目活动提供了交互平台, 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三、综艺节目与新媒体结合存在的问题
对大多数电视综艺节目而言, 其受众多为青少年, 这类人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较强, 然而, 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 各类适合全民观看的电视综艺节目登上电视屏幕, 在新媒体与综艺节目的结合过程中, 媒体人不得不考虑受众与新媒体相结合的问题。受众需要借助新媒体观看节目, 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新媒体操作技能, 这对于大多数中老年观众来讲, 存在较大难度;新媒体的多功能性、时代性, 使综艺娱乐节目内容更年轻化、国际化, 对持有传统价值观念的受众而言, 存在一定距离。如何协调这些问题, 成为摆在媒体人面前一项不容忽视的课题。2013年底火遍大江南北的“零差评”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 是湖南卫视播出的一档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 节目一经播出, 迅速吸引了大批粉丝, 上至90高龄的老奶奶, 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 该节目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根据CSM索福瑞调查结果, 该节目为2013年综艺节目收视率最高。该节目在与新媒体的结合上, 也颇有借鉴意义。除了微博、呼啦、芒果TV等方式之外, 还采用了电子报、同名手机游戏、电影等方式, 满足了各年龄层次对观看该节目的需求, 同时还衍生出更多品牌价值。
理性与歌唱的结合 篇7
一、理性研读与揣摩乐谱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性
(一)充分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与风格范畴
《威尼斯狂欢节》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长笛演奏家和作曲家保尔·杰南创作的、最有名的长笛独奏曲之一。其中部分旋律引用了威尼斯的古老民歌,乐曲所描绘的明朗而欢快的节日风景。
这个时期的音乐赋予了浪漫主义的时代特征;更为人性化、情绪化、理性化。音乐里展现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幻想以及不同的音乐观点,更需要注意的是,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往往都会融入其自己的性格特点。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的乐曲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想把音乐演绎得完美,就要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并且力求把这种风格真实、完美地加以再现;做到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的相互统一。
(二)作曲家的流派、创作的意图与精神面貌
浪漫派中“浪漫”一词来自于“romance”是用以形容一段从大约1820年代至1918年为止的时期,代表了源于中世纪文学和浪漫文学里颂扬英雄的诗赋风格。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现代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研究重点包括了构成其音乐的元素一—民间音乐的大量使用,这也直接反映了当时浪漫民族主义的潮流。
杰南创作的《威尼斯狂欢节》以变奏曲的方式来表现长笛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力,以各种风格的幻想变奏曲来发挥长笛的技巧。在继承古典乐派奏鸣曲式和套曲体裁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的作曲法规、法则;摒弃了平稳的、程式化的结构形式,大胆地尝试带有即兴色彩、幻想性因素的新结构形式;这部音乐作品是他个性真诚、坦率的流露。
(三)深刻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威尼斯狂欢节》这首音乐作品不同于早期浪漫乐派的创作风格,并不是简单地赞美大自然的万种风情以及抒发忧郁的、感伤的情绪,而是以热烈而奔放的具体音乐形象,反映了意大利人们追求和平、热爱生活、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也表现出作曲家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热情豪迈的精神品质。同时,音乐也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色,每一个民族都在时代中追求美,追求和平,音乐表达出的情感是相通的,人们情感的交流是相互融通的,没有障碍可言的。
二、感性体会音乐风格,投入感情,展开想象
(一)融入真情实感
音乐表演中的投情,是建立在对表演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拿到一部音乐作品时,在了解了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之后,情感上便与作曲家的情感融合,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那该如何投情于乐谱,这就要求我们投入的情感,不仅仅只是自己平素里的真情实感,而且是对远远超出个人生活局限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情感体验;并且要求我们用理性的思维来控制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它服从于音乐整体表现的需要,使音乐表演给人以统一、和谐的印象。
(二)展开想象的羽翼得当
在此曲中既有对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迷人全景的描绘,又营造了狂欢节那天热闹、祥和的气氛;把自己完全投入自然和谐的节日气氛里去感受愉悦和怡然自得的心境。这就是说,音乐表演中的想象,还必须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升华到对乐曲情感与意境的体验和领会,达到音乐表演的更高境界。
(三)基本功与创造性训练结合,提高演奏技巧
任何的艺术表现都是通过表演技术技巧的运用和发挥来达到的,没有技术技巧就没有音乐表演。然而,音乐表演技术技巧的学习和掌握,必须在循序渐进下进行,需要经年累月、长期磨练的过程。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把基本技术灵活地运用于艺术表现的能力;简单拿《威尼斯狂欢节幻想》变奏曲来说,即细致的处理谱面过程,良好的发音方式,技术性的双吐运用都离不开扎实的演奏基础。
三、理性与感性结合发挥个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真正的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杰出的表演创造,可以通过探索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强调作曲家创作中的积极因素,使作品的精华体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甚至超出作曲家的预想。
1、在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中,融入了自我的感性认识;(音乐旋律是起伏流动的,富于歌唱性的;音乐艺术中的模仿与创造)
苏联音乐家万斯洛夫曾说过:“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并认为:“承认感情在音乐中的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意味着,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性,首先是通过感情的表现。”
2、在平曰里加入大量的适合长笛实际需要的各种综合技术的练习(重、难点片断的单独训练;不同风格装饰音、颤音的演奏等)拥有练好的技术铺垫是绝对的前提条件。
四、品味音乐艺术的美(高尚趣味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作品演奏中的可理解度;简单的就可以理解为是忠于原作的演奏;是对作曲家写下的乐谱进行认真的研读与揣摩,同时对作曲家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意图的探讨以及对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风格的研究等这些高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使表演更为真实感人。音乐表演的新颖度即音乐表演的创作,要求表演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在演奏中,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和才能,对音乐作品应有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符合原作的基本精神面貌,又要能够体现出表演者的创作个性,也使得自身感性认识在乐曲中得到升华。是在同样忠于原作的前提下,对音乐作品的演绎应该具有不同个性的艺术处理。
在演奏过程中理性分析和感性处理二者的结合,相辅相成。在作品的演绎和鉴赏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参考文献
齐平[俄]著焦东建、董茉莉译《音乐演奏艺术理论与实践》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
张前编著、《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5
冯伯阳主编、《音乐作品欣赏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12
彼得-卢卡斯·格拉夫编著、《音乐风格演释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
普凯元编著、《论音乐与心理》、人民音乐出版社
朱华编著、《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高士杰编著、《理解·追问·反思——论音乐的特殊性》、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理性与歌唱的结合】推荐阅读:
歌唱的呼吸与发声05-24
谈诗的非理性与理性散文欣赏09-24
歌唱心理与歌唱意识11-16
歌唱艺术的技能与技巧05-12
小学生的歌唱与表演08-29
管理理性与人性的融合08-03
语文课堂的感性与理性08-14
媒体理性与公众理性06-23
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09-26
论个歌唱中的放松与紧张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