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的有效性

2024-10-21

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的有效性(精选6篇)

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的有效性 篇1

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否具备深度和内涵,能否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提升学生生命的内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落实的有效性,因此,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如何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达成的有效性,这值得每一位一线历史教师的思考,通过专题一的学习,通过和专家、同行的零距离解除与交流,有了以下几点体会与感悟:

一、如何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人,让学生通过感知历史知识,剖析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史料,形成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论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所以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要紧扣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升华情感,同时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因为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一阶段的学生也会因家庭、社会、自身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一刀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设计教学目标要体现差异性,针对同一年龄段学生,在设计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体现分层性、递进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真正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从而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设计教学目标。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大过空,或因过小而流于形式。

3、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教材内容而定

不同的课时内容存在着难易程度、教学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对教材加以删减、整合、追加、扩充,以便使教学目标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

二、如何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1、整体着眼,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独有的特点,历史知识往往是零散的,如何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熔铸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的高度与深度,所以达成历史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关键在于通过问题的形式或者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形式,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对教材总体的感知。整体着眼,全局把握,初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产生了提纲挈领的感觉。

2、科学创设教学情境,让教学过程活起来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而诱发思维,迸发灵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记忆的过程,而是学生过程体验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组织科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探究、讨论、辩论,让思维在碰撞中深化、升华,形成能力,提升内涵。

3、史论结合,升华情感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最终目标在于培养人,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史论结合,把历史知识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组织活动,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目标达成问题上,构建知识体系是基础,创设教学情景、强化过程体验是关键,史论结合、升华情感是延伸。通过专题一的学习,聆听了专家的讲解,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有了较深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了以上感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的有效性 篇2

关键词:目标预设与目标达成;高中教学;地理教学

崔允漷教授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怎样预设才是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哪些判断标准?笔者以为目标的合理性有一定的参照。第一,教师设计的课程目标是否是课标的主要目标。第二,教师设计的目标是否与其他目标不同,这种不同有什么意义。第三,教师设计的目标是否关注学科的本质和学科逻辑。第四,教师设计的目标是否符合学情,学情是怎样确定的,是如何根据不同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第五,这一课的目标达成意味着什么,如果不达成又意味着什么,是否牺牲了更重要的目标。

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例进行浅析。

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课标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其次,“影响”应该用举例的方式从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再次,要辨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也就是说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包括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普通高级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整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比较弱,对资料进行分析有一定难度,学生刚进入高中,尚未习惯从理性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另外,初中地理没有宇宙相关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逐渐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注重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本节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运用实例分析,逐步学生运用地理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且在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探索地理事物的热情。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能量的来源,二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其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又分别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和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最终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太阳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的活动对地球磁场、地球气候和无线电通信的影响等方面。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部分内容的理解,教材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2)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让学生学会多从身边事物开始探讨,把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活动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能力。

(2)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3)正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二

1.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简述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对地球气候、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

2.了解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并读图说出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与分布。

3.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地球上能量的大部分来自太阳辐射。

比较两个课堂目标,笔者以为:

1.都能反映课标的主要目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都能关注学科的本质和学科逻辑;

3.较好地关注学情。

目标二更科学合理一些,表现在如下方面:

1.目标二的设计密度三个是很合理的,目标一目标密度过大易导致中心游移。可能导致数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难度增大,更不用说在质量上达成教学目标。追求了任务的完成,少了主动体验的过程,少了成功喜悦的享受,学习的信息和兴趣会打折扣。

2.目标一与课程目标混淆。课堂教学目标不等于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达成课程目标要求,但课程目标是大的框架,总的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它是可以弹性灵活的,应该根据教师教学的整体计划和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目标二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简明扼要,易于把握,易于实现,目标一中把许多课程目标强加在课堂目标中,显得大而空。如,正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目标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一蹴而就的。

3.目标二在目标叙写上行为对象是学生,行为动词清晰可把握,能清晰地看到预期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学生达成目标后的状态,既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也有相应的学习行为,而且也看到达成本课目标所需要的课堂条件“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简

述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对地球气候、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做到了行为主体学生化、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行为条件情景化、行为标准表现程序具体化。目标一在目标叙写上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课堂、书本为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认为:对目标的深入分析,其实就是在对教案、教学内容、实现方式、学生学习进行一步步深入探讨。它将教案的细节、环节置于目标框架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整体,是一种系统,对目标的处理就是一个不断清楚到底学生学到什么的过程。

由传统的教学目的确定到现代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场变革,这一变革是以教学目标的设计为导向,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倡导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范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01.

[2]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09-01.

(作者单位 重庆市云阳县中山外国语学校)

再论制定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3

今天我学习观摩了崇媛和杜毅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课例《西欧和日本的发展》,感触颇多。

两位老师各展所长,独具匠心,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例如崇媛老师的课,在通过视频解决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时,加入了自己精准的解说词,很好的起到了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史料的作用,也看出了老师背后的精心预设。

通过“日本的船舰与坦克到底会给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非常有效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熏陶和教育。

“欧洲人的欧洲、小岛上的大国、腾飞的启迪”这三大板块的设计也看出了老师的独具匠心。

教师课前搜集到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弥补了教材文本的不足,同时也增加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但对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取舍,我认为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进行。这就看出一位好老师的教学功底了。我认为一位好的老师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怎样将课本知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来学习掌握,在这一点上杜毅老师做的非常好。

首先,杜毅老师由探索“WWW”之旅导入新课,使学生清楚本堂课的预设目标是什么: How—西欧日本经济是怎么发展的?

Why—西欧日本经济为什么会发展?

What—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对我们有何启示?

然后通过情境创设、活动探究、方法指导这三环节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充分做到了教学资源的选择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教学原则。

特别值得学习的是杜毅老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不是贴标签、说大话。而是做到了论从史出。例如:老师借用日本人敬重的“皇室三神器”来劝诫日本。剑代表武力,日本的武力不可谓不强大;玉象征财富,日本的财富不可谓不富足;但想成就大国梦想,日本更需要一面铜镜!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武力、对抗不能换来和平与发展。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再例如:通过本课的学习,在欧洲的联合中体会和谐,从日本的崛起中体会创新,从而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这些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可看出教师对教学目标是一课之魂的深刻理解及精心实践。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 篇4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再由读至说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思考,畅所欲言,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

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

3、讨论法: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思考,畅所欲言,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后再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同桌互读、范读、点名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

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1朗读法: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2、谈话法、讨论法:《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以读为本,尽情地读,大胆地说,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崇尚科学的态度。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达成目标 篇5

谈起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不能不说说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期望标准。目标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如射击、攻击寻求的对象是显性的,想要达到的境界是隐性的。教学目标也具有显性和隐性的特点,比如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积累是显性的,而理解能力及文化的情感的熏陶等是隐性的。无论怎样,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教学指向明确,有的放矢。

一、定准目标

怎样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明确、合理。所谓全面,是指要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要考虑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条件、学生实际等,但全面不能理解成面面俱到,而要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所谓明确,是指在文字表达上,内容要具体,达到什么程度要清楚明白,以便于掌控,便于检测。所谓合理,是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规定,也不能低标,又要符合课文的特点,还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我教《筏子》这一课,这课是篇散文,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中8个生字,能辨析3个多音字,理解“一泄千里”、“浊浪排空”、“胆惊心悸”、“提心吊胆”、“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词语。

3、理解黄河主人征服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4、能说出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对表现人物精神起的作用。

这些目标就是从不同角度考虑的,从教材特点出发,按照课标要求,提出三维目标。语文课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哪些是课堂上必做的事情?学生所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改的今天,有时我们往往需要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做重新的梳理与思考。有人说语文课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这样说太简约,其实质无论识字、写字、听说读写、积累、感悟、综合等,归根到底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更好的理解与表达。通过读书、理解,丰富心灵,启迪智慧,让学生学会思考;有了思考,再去表达、交流,进而再加深思考、增进理解,理解→思考→表达,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语文课教学的基本宗旨与追求。

二、分解目标

课堂实施中,要分解所定目标,就是合理地把所定目标划分到具体的课时,或者课堂的某个时间段,或者具体的问题上,即实现目标任务所用的时间、所借托的问题。教师上课一定要有时间观念,不能随意性,换句话就是要有目标性。

《筏子》一课,怎样切分课时任务呢?我认为,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读出感情,在读的过程中,识好字,学好词,完成目标1、2,同时,通过读,要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进而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同桌交流初步的感悟和体会,为精读、品味做好铺垫。第二课时,主要是选准切入口,深入文本,体会黄河主人(艄公等)顽强意志,勇敢精神和高超技艺。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对比、衬托的内容,把握文中细节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读重点段,分析重点词、句,进而完成教学目标3、4。

目标分解还需要老师钻研文本,精心备课,根据目标来设计具体的问题、活动方式等。比如语文课中要求的背诵,目标应该分级来实现,一是先熟记,准确默写;二是理解内容,把握特点,能够活用。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不同,阅读理解的目标也不同,对目标的分解也很有必要。

三、达成目标

字词教学是语文的基本目标,怎样去落实识字目标呢?教师在备课时,心里一定要有数。哪些字是生字,哪些是易错字,哪些是多音字等,如《筏子》一课,生字有“胆惊心悸”的“悸”、“吞噬”的“噬”、“艄公”的“艄”、“湍急”的“湍”、“浏览”的“浏”、“惊涛骇浪”的“骇”、“化险为夷”的“夷”等。强调三个多音字:“模(mu)样”和“模(mo)范”;“相称(chen)”和“称(chen)呼”;“险恶(e)”和“厌恶(wu)”。在初读阶段,要让学生圈画出这些字词,一一地认读,着力解决字音。再读时,放手让学生凭借个人的学习能力,运用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理解这些字及词语,着力解决字词义。如《筏子》中,解释“一泻千里”的“泻”字,为什么不是“泄漏”的“泄”;“提心吊胆”的“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丢掉”东西的“掉”。在练习中,综合考查学生细致地分析字形,写好要求学会的生字,着力解决字形。如《筏子》一课,比较“湍急”、“喘气”、“揣着”、“惴惴不安”等几个字形,比较“撑篙”和“蓬蒿”中的“篙”“蒿”等。分析“皮筏子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交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句中“浏览”能否换成“欣赏”等。这样分步实施,有序、有度、有效,打好学生语文基本功。

字词教学除了强化学习之外,还要在阅读课文中,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把握内容,理解在表现人物或者表达主题上起到的作用。阅读教学可采用朗读、默读、速读、浏览等多种形式,通过勾画、摘录、整理,获取课文中有关信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自读要求或导读问题,认真自读教材,并在自读中感悟或质疑,以便在分组讨论时交流、解决。这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圈点批注的良好习惯,还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定向及发散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很有益的。

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领悟的过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大胆发表见解的精神。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巡回指导,解疑答难,帮助学生做好归纳总结,让学生发言时,有的放矢,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

四、检验目标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设计适量的检测题,采用口头提问、书面笔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达标检测,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时取得反馈信息,以利矫正。

检验目标中发现对达成度较低的目标,要有补救迁移的练习,严防“知识漏洞”的产生和积累,努力做到“堂堂清”,“周周清”,“单元清”等。对达标度较高或达成度低,但已得到矫正的问题,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迁移训练,目的是有效及时地巩固。

语文教学材料不同,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一样,要因材施教。但是,教学目标任务很多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是反复体现在文本里,一定要清楚每节课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已学过的知识,还是新知识,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知识重新组合,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的有效性 篇6

对于《滑轮组》一课,学生对其作用的认识并不困难,通过实验基本能得出规律。那么难点在哪呢?笔者认为,其难点在对滑轮组的组装上。教参和一般教学设计都是让学生观察吊机上的滑轮组,然后将我们实验中所用的滑轮组装置介绍给学生认识,并告知学生这样的装置就是滑轮组。这样的灌输方式真的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滑轮组吗?于是在两个平行班中开展对比教学,在A班按照一般常规教学模式(直接给出滑轮组模型,将教学重点放在探究滑轮组作用上)进行教学。通过课堂作业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容乐观,作业本上的画线组装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一题,错的同学占三分之二以上。在B班让学生从滑轮的作用出发建构滑轮组概念开始进行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认识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不足后激发学生思考将它们的优点合二为一上。学生通过画图和实践后,不仅了解了滑轮组的概念和作用,还能摸索到组装规律:先装动滑轮,起省力作用,再通过一个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课堂作业反馈下来,全班只有个别几个学生不会画线组装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一题。效果远超A班。

造成这样不同教学效果的原因在哪呢? 小学科学中,对于常规知识一般都是提倡让学生建构概念的,那对于像滑轮组这样的简单组合装置呢?是否可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让他们建构组建呢?组装是个技术过程,建构则是个思维过程,前者是学生实验所需要的,后者则是让学生掌握前者的有效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那么如何让科学课中技术内容教育变得深而远呢?

一、舍近求远,重置教学结构

科学课中教学目标一大串,教师一般将重点放在实验数据的获得和结果的研讨上,为了节省时间,在实验装置的选择和组装方面往往是为学生代劳的。以《滑轮组》一课为例,原本的教学中是淡化组装滑轮组这一块的教学,以让学生观察和模仿组装,因此事后学生依旧不会自行组装。但是,会组装滑轮组是研究滑轮组作用实验的前提,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一项技术。所以在侧重技术与设计方面目标达成的课例中,要舍近求远,多花一些时间在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组装实验装备上。

《滑轮组》一课中,在出示和介绍滑轮组后让学生模仿组装只是传授了一项技术产品的内容,并没有提及这项机械产品的发现与产生,即没有涉及技术与设计层面的教育。但是在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后,设疑激发起他们思考将两种滑轮的优点汇集起来的方法,然后进行实践探索,这便成了技术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育。所以这一课需要舍近求远,在原本微小的环节上多花时间,重置教学结构,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的目的。至于教学结构的重置,可以先从营造要克服单个滑轮缺陷的技术氛围入手。

二、营造氛围,驱动探究任务

模仿发明者的研究过程是技术教育的一般方法,但是必须给学生营造有“奋斗目标”的氛围,这样学生的探究才是有方向、有动力的。在教学中,一个良好的探究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目标、方法等的暗示,让学生顺其道开展学习,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从而让思维获得一定层次的发展。

在《滑轮组》一课教学中,定滑轮和动滑轮都有缺点,实际生活中单独使用一种装置无法满足人们省力又方便的要求,那么怎么办呢?如何将它们的优点整合起来,在省力的同时又方便呢?这个就是学生的探究情境,迫切需要克服单个滑轮的弊端,给生活生产带来真正的好处。看到教师提供的动滑轮和定滑轮,学生就有了最初的想法,将它们都用上,不就既省力又方便了吗?接下来便有了进一步的操作探究。经历怎样组合它们的反复实践后,发现规律,先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省力,再把手拉的这条线通过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从而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最后就剩下验证滑轮组的作用这个验证性实验了。

学生在任务的趋动下,亲身经历了这样的研究过程,对于滑轮组的组装脑海里必定会印象深刻。探究途中,都是学生自己在摸索的,其也必将经历疑惑、思索、突破等反复的颠簸,思维从而得到深层次的发展。在学生摸索的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如何让任务引领探究不偏不离地开展呢? 我们需要借助任务驱动卡,帮助学生有效开展探究。

三、借助卡片,保障有效探究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大人一样长时间专注地研究某一任务,所以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遇困难不知所措,放弃;遇烦琐环节退缩,放弃;遇枯燥不感兴趣,放弃……这时教师分身乏术,无法亲临每组进行指导,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提示卡,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在《滑轮组》这课中,学生在完成主要任务——掌握滑轮组以及了解它的作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困难1:如何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解决方法:在提示卡上针对这个问题提示学生,当你想省力地提升一个重物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不是用动滑轮?但是使用动滑轮还是需要向上拉不方便,这时你手拉着绳子有没有想到用这绳子绕过定滑轮?这样是不是改变用力的方向,方便我们拉了呢?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基本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摸索出组装滑轮组的方法来。又如困难2:滑轮组是否真的有既省力又方便的作用?解决方法:这时只要在提示卡上用语句提示学生去设计对比实验验证一下即可,为了获得有效的数据,再提示学生多测几组数据,这样在解决学生心中对滑轮组作用疑惑的同时又轻松完成了教材所要求的任务——滑轮组作用实验记录表。在这一课中,有些学生还会遇到其他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在任务驱动提示卡上应该将这些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都编进去。虽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提示,但是为了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还是有必要将一些提示放入提示卡中。教师只要在发放提示卡时,提醒学生在真正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才能去求助提示卡,找相应提示语即可。

在任务驱动提示卡的细致指导下,一般学生均能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达到锻炼技术能力和发展探究思维的目标。如果还想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再提升一个层次,我们可以将学生探究使用的材料宽泛一些,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去思考探索。

四、宽泛材料,提升思维层次

经历了在给定材料的情况下发明滑轮组这个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术创造感知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是在探究能力方面,笔者认为还可以深挖下去。如《滑轮组》一课,教师先不是给一个动滑轮和定滑轮,而是给很多滑轮,在没有材料限定的情况下让学生研究设计一个在生活中能让我们省力又方便的机械,这样学生的思维发展层次就提升了。

当学生看到固定的材料后,他们的思维就已经被材料所局限了。固定的材料把思维纳入了一定的轨道,妨碍了想象的驰骋与思维的跃迁,将研究成果固化,禁锢了探究的深度。就像《滑轮组》一课,给学生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滑轮组的组装,再丰富的想象力其创意也就极限于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的组合。我们需要去掉这个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不提供固定材料,到时学生需要什么就让他们来拿什么,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

没有了局限,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更充分发挥。最后学生的研究结果中,可能是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的组合,也可能是两个定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的组合,还有可能是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的组合、三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的组合,等等。只要他们组装的滑轮组能带来省力和方便的作用,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的,比起只局限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的方式,学生的研究思路多样了,研究成果多种了,整个探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延伸了,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术与设计能力的长远发展。

技术与设计能力与探究能力一样,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这两者有所区别,也有共通的地方。无论是知识内容的教学还是技术层面的教学,教学的原则和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建构知识和提升技术经验,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力的技术人才,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舍近求远,突出技术内容教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深入发展;借助卡片,促进探索有效开展;宽泛材料,放远学生能力发展。做好这四步,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的同时,促进他们在技术与设计领域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上一篇:十年后的我下一篇:每学期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