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目标的达成

2024-11-03

注重目标的达成(通用12篇)

注重目标的达成 篇1

一、背景与主题

背景:2010年6月7日, 温州市首期市级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研修班在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举行了开班典礼。早上我们聆听了孙有福教授的精彩报告《良好的沟通是最好的教育》, 午餐后大家一起坐大巴赴温州市实验中学广场路校区进行活动。下午温州市名师王崴然老师先给我们做了《新目标英语单元复习策略》的讲座。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和形成体系这五要素是单元复习课的最终目的;高效的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争先恐后犯错”, 并最终“豁然开朗”的过程上的, 这是王老师讲座的精髓。随后, 研修班李挺老师承担了Go f or i t Book2B Uni t 9 Have you ever been t o an amusement par k?这一单元的复习课, 我们一起参与了他的课堂。课前研修班班主任金浪老师把我们所有成员按区域进行了划分, 并给每一组一个不同的观察量表, 希望我们有针对性分析一堂复习课。课后, 每一组就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给出了精彩的讲评。

教学对象:温州市实验中学广场路校区, 八年级。

时间:2010年6月7日下午第二节。

学生情绪:由于是公开课, 部分学生心情有点紧张;但由于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月考刚过, 大多数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情绪:承担温州市级公开课, 教师也紧张。

二、教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核心英语项目是“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 围绕“Fun places”这个话题, 学习使用现在完成时态。通过对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些娱乐场所 (fun places) 的描述, 反复运用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 o…I’ve been t o…”通过一系列听说读写的训练, 加深学生对现在完成时态的理解, 区分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果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异同,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 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 而且实验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都很扎实, 英语口语也很流利。本单元的话题又贴近学生生活, 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交流欲望。教师可以借助这一优势, 突破教材, 结合实际, 拓展讨论的空间, 丰富教学课堂。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语法学习任务是现在完成时态。要求学生掌握现在完成时态的构成, 掌握动词过去分词的变化规则, 掌握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不同用法;并学会用现在完成时态谈论自己过去的经历, 询问他人过去的经历。

我们乐清这一组学员拿到的观察量表如下:

下面我就自己拿到的教师教学维度观察量表进行自己的分析。

第一环节:时间6分钟。

老师预计想做的达到A, 老师实际做的达到A, 学生实际学到的达到B。

李老师想通过给出首字母的形式来复习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重点句型I have ever been t o…, 但是他仅仅采用了填空的形式, 而且没有设置具体情境, 导致13个词汇学生仅填出了8个, 目标达成度只有61%。因为是借班上课, 师生都可能存在紧张感, 如果在刚开始阶段无法消除这种感觉, 那接下来的课堂难度会更大。显然, 李老师给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堂课并不轻松, 简单的词汇复习就有5题填不出来。但是如果他能在开始的热身运动中增加一些图片, 并且设置一个情境, 那样学生就会觉得更加直观, 难度也会有所下降, 这样课堂氛围就会轻松,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参与的学生会更广泛。特别要提的是李老师在这一环节进行了拓展, 增加了pavillion这个单词, 这是这一环节的亮点所在。

第二环节:时间7分钟。

老师预计想做的达到A, 老师实际做的达到A, 学生实际学到的达到B。

老师利用自己学校的外籍教师Mike为导入口, 引导到学生玩Memory chall enge这个游戏, 从而练习现在完成时的一般疑问句Has Mike ever been t o…?及其回答Yes, he has./No, he hasn’t.同时中间加入问句When did he go t here?要求学生学会区别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但是学生并不熟悉外籍教师Mike, 这与他们的生活没有联系, 所以他们不感兴趣, 而且他们也不能明白老师的指令, 他们在记忆后不能回答出老师的第一个问题, 他们对于这两种时态的区别还很模糊, 如果李老师找的是一位这个班级学生自己的外籍老师或者是一个和他们生活联系密切的老师, 那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果李老师在学生记忆后能先举一个例子作为示范, 这样就能降低难度, 这一环节的目标要求也就能达到了。

第三环节:时间5分钟。

老师预计想做的达到A, 老师实际做的达到B, 学生实际学到的达到C。

在这个环节里, 李老师利用pairwork操练了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 o…?及其回答Yes, I have./No, I haven’t.同时运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要做的事:Wher e ar e you goi ng on summer vacat i on?I’m goi ng_____on summer vacat i on.这样的目标设计非常完整。但是反复的机械操练Me, t oo.和Me, neit her.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特别是这里差异太大, 学生往往容易选第一种进行两种句型pai r wor k, 因为第二种句型很容易说错。其实, 如果李老师能够鼓励学生们“犯错”, 让学生“争先恐后犯错”, 并最终“豁然开朗”, 这才是一堂高效的复习课。

第四环节:时间5分钟。

老师预计想做的达到A, 老师实际做的达到B, 学生实际学到的达到C。

在短暂的小结后, 老师出示了几个不同国家的国旗, 然后直接抛出问题Have you ever been t o an Engli sh-speaki ng count r y?这里的设计有点牵强, 国旗的设计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能分小组让学生讨论不同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 然后再引到Si ngapor e上,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被激发出来了。关于学生有机会去新加坡辅华中学学习的事情, 老师的设计目标太过理想化, 预计100%, 但是老师实际做的和学生实际做的都不到一半, 老师引得大汗淋漓, 学生还是不能走到他的路上来。

第五环节:时间9分钟。

老师预计想做的达到A, 老师实际做的达到C, 学生实际学到的达到C。

接着的任务更加失败, 老师设计Fuhua Mi ddle School招生任务, 因为这些情况距离学生的现实非常遥远, 学生有“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想法, 没有热情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老师上述一系列的旁征博引后, 学生们对辅华中学终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自己的采访任务仅仅围绕初一上半册最简单的姓名、年龄等问题展开, 跟老师预计设计的目标相差十万八千里, 根本没有设计到本单元的重点知识。随后在完成申请表时也由于没有给出模板的问题导致目标没有达成, 而且设计的题目在顺序上也存在问题:不符合学生的逻辑习惯。

第六环节:时间7分钟。

老师预计想做的达到A, 老师实际做的达到B, 学生实际学到的达到B。

接着老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知识, 应该说老师的目标基本能达到了, 学生们对这些基本知识也能扎实地掌握, 但是我就在想:为什么李老师一直都没提到现在完成时里动词的过去分词的构成呢?过去分词的构成对学生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如果在最后总结阶段能够提及, 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语言知识目标也得到了落实。而且在第三、第四环节中出现的学生混淆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现象, 李老师在总结阶段也没有再引起学生的重视, 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希望学生上课会有错误出现, 然后通过活动让他们明白错误所在, 更正错误, 最后还要提醒他们注意错误的再次发生。

第七环节:时间5分钟。

老师预计想做的达到A, 老师实际做的达到A, 学生实际学到的达到A。

在终结后, 老师给出了五个句子, 让学生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最后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学生把申请表制作得更精美。这个环节李老师的目标达到了:他所举的五个句子很有代表性, 每个动词的过去分词的构成规则都是不一样的, 而且他也注意了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区别。学生在通过一堂课的复习后, 能更准确更熟练地运用现在完成时了, 学生学到了知识并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

在观摩了李老师的复习课后, 我感悟颇深:虽然李老师的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如果让我去上这样一堂复习课的话, 可能结果更是惨不忍睹, 各种因素会影响我们课堂的发挥, 使我们本来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 但是只要我们坚信:把握好目标, 我们就一定能达成心愿;不断努力, 我们就一定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关键词:初中英语,复习课,观摩

注重目标的达成 篇2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对全校教师的业务培训

问题及困惑

(1)“这节课我准备挺充分呀,怎么没达到效果呢?”

教学不敢忽略任何一个知识点,处处费时费力,处处不深不透,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有效突破,核心问题抓不住,费很大的周折,下课后自己累得一身汗,留下一脸茫然,唉,教学真是个遗憾的艺术。(2)“我怎么总是讲不完课呢?”

备课时搜集大量的资料,但问题是,材料的选取、运用不太得当,尤其是不能根据重点、难点、疑点、争议点、学生需求来合理选用,导致课堂容量加大,影响课堂主旨任务的完成和核心目标的达成。(3)“枯燥没意思,课应该怎么上呀?”

个别课堂“知识中心”“考试目的”非常严重,一节课就是根据学案看书、标划、填写、记忆、检查。能力培养、情感激发、认识形成全然不见踪影。(4)“谁之过?”

某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用与知识内容、学生理解能力等不相符合,看着学生茫然的眼神,老师更困惑,现状及诊断

现状:教案或者课件上、学案上呈现的教学目标,很多是形同虚设,只是呈现出来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理睬,整个课堂的教和学与目标关系并不紧密。

诊断:目标本身从内容到表述不准确、不明确,没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难怪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结论:教学目标不重视不准确不明确,教和学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今天我想讲三个话题:教学目标的地位及功能,教学目标的解读,如何规范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地位作用及功能

(一)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地位及作用

1、新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质:

老师与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通过开放互动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简言之,教学是老师与学生通过互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

2、教学目标的地位及作用:

解决的是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引导教学过程的设计;

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影响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没有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形成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容易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所以,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和贯穿始终的灵魂。正如崔允漷教授所说:“它(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的四个功能

1、定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定向功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定向开始。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登山、渡河)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地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2、激励作用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要想使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教师就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3、中介功能

教学目标的中介功能,表现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联结点。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式、手段及教师和学生等因素构成的动态过程。各个因素发生关系,主要通过教学目标。某种教材之所以可用,某种技术手段之所以可用,是因为他们能够为实现已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可以说,正是有了教学目标,才使教学活动的其他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教学系统并使之有效地运行。

教学目标的功能

4、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自然是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成功与否,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标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目的的具体规定或准确规定,肯定要对教学结果予以构想和预定。构想或预定的结果是否达到,还差多远,必然需要某种尺度测量。测量的尺度是什么,自然是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也具有测度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解读

(一)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我们有时会机械地理解三维目标,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有时与课程内容本身无关。

1、三维目标是课程而非课时目标

是帮助学生在三个维度上发展,而不是每节课都能达到,如能力、情感.《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有的老师就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会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2)学会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显然,这些目标学生绝不可能在学习两三个课时以后就达成。

2、各科课程的维度取向不一样

知识与技能:新知课与实验课

3、教师的表率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大课程论认为在学校对学生发生影响的一切要素都是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三维目标各有侧重: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这是课堂的基础目标。因为我们上课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这是能力目标,思维目标,也是灵魂性目标。让学生会学习,能够自主的解决问题。这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的爱学目标,是动力,也是非智力目标。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只占百分之二十,而非智力因素能占百分只八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意志力等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及陈述方式

1、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2、目标陈述也有相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A、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指向可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B、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C、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指向无需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例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三、如何规范设置教学目标

(一)当前制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备课时只备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备教学目标。

原因:不备源于不重视。

要求:在课程目标、模块目标的基础上确立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与模块目标在各科目的课程标准中已做了明确的说明,老师们需要以此为基础,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因课而已、因人而异,需要老师创造性的劳动和集体的智慧合作。

问题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原因:教学目标存在虚设或架空的状况。

要求:教学目标应统帅教学并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问题三:无法突显教学重点。

原因:备课不充分。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学效率无法提高,高效课堂难以实现!

要求:充分备课、明确教学重点,引导教学设计。

(二)有效教学目标的三要素及实现

准确性---教学方向。具体性---可操作。简约性---少而精,重点突出

1、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1)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方面,我们编制的所有目标不应当超标,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体要求。

(2)根据教学内容

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

(3)结合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在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适当照顾“两头”,即对学优生与学困生因材施教。

具体性,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避免含混不清和不切实际。

教学目标设计,解决的是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如果教学目标含混不清,不便理解和把握,势必会影响“如何教学”,即教学策略的制定;影响对“教学得怎么样”的评判,即教学评价,也就不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失去明确的方向,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行为动词如不准确,可操作性、导向性、可测性就不强。那么,目标的行为动词有什么特点呢?应该如何表述呢?

(1)教学目标的分类

第一类别:结果性目标,指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

“了解”——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辨认、选出、举例、复述、描述和识别; “理解”——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阐述、归纳、概述、概括、判断、整理; 运用——行为动词:如分析、比较、探讨、讨论、质疑、总结、评价。

第二类别:体验性或者表现性目标,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也反映教学的可操作性,即在处理问题所选择的过程与选择的方法,再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的内容,作为学习成就可以测量的。

学生感悟力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行为动词:如经历、感受、参加、尝试、交流、合作、分享、体验、认同、接受、同意、反对、称赞、关注、尊重、克服、拥护等。

①教学目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符合实际。

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可能包括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确定应该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弄清哪些目标是重点目标,哪些目标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从而确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②每一课时要以一个基本目标为主干。一节课不可能对学习领域的所有目标全部落实到位。A、行为目标可以用来表述结果性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目标要求,而且落实也容易做到。

B、体验性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要求,就不是通过一两节课的教学能立竿见影的。

因此,体验性目标只能作为具体学习行为目标的补充,要慎用。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多元性,并不是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

3、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简约性

(1)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宜太多,宜简单,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设定太多的话,一方面不利于突出重难点不利于检测当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2)重点目标,制定得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

一堂课完成一、二个教学目标把目标的指标要求规定得具体些,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朝着明晰具体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这样的目标设计,才能保证学生每一堂课都学有所得。目标设计过多,缺乏重点,就每一个目标来说,就很难做到具体可行,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目标的达成,也往往只能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无法保证每一个教学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好的教学目标就是具体突出教学重点,抓住了教学中最根本的东西并加以明确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调整的范例展示,语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陈述对比: A、“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十分含糊的目标,不能给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指导;

B、“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析得正确。”

评价:按行为目标因素来表达,目标陈述就很清晰具体了。

由以上对比分析,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

(1)准确、具体、简洁、明了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用可衡量、可评价的外显行为动词来界定,如“能运用„„.自由表达„„”等。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描述不要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比较抽象、笼统、模糊,不易测量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而应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2)行为主体是学生

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 “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

(3)体现三维目标要求

(4)要有可操作性、可测性,指向性、导向性要强

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突破和讲解,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同志们,方向明确,就要风雨兼程。教学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结果的有效还需要过程的精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的课堂生成----这样,我们才能在终点收获一路的精彩。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一、有明确的具体的易于实现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亮出教学目标,等于明确了师生彼此都要完成的教与学的目标,教者心中有数,教学时有的放矢,尤其是学生学有目标,知道自己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心中充满期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样,师生会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性教学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有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并且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每一节课都是由若干个环节组成,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有效性教学就体现在每个环节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教学环节清晰,课堂节奏紧凑,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每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学目标的细化,都是实现目标达成的具体步骤。就本节课而言,教师在安排教学环节时,应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目标中理解重难点上。

三、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体现。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的积极参与无疑必不可少的。

四、教师有恰当的方法点拨。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引导,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注重针对目标任务进行恰当的评价。

注重科学的评价: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评价亦是如此。注重明确、激励性评价,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习惯,在课堂评价时,则注重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词语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篇3

一、初读环节:发挥认读词语的多重功效

本课的重点词语是:知道、颜色、它们、树叶、花朵、稻穗、绿油油、红艳艳、黄灿灿。一般来说,我们在初读环节主要指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读连贯,到了后面的精读环节再进一步理解词义。可是这位教师没有止于此,她按照“将词语读连贯——初步理解词义——简单运用词语”的步骤来教学,将九个词语巧妙整合,并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词语学习的环节更高效。

第一组:知道、颜色

(一位学生读词。)

师:我知道你们一年级(1)班的学生最棒了!还有谁想读?

(另一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听!我们都很想知道太阳的颜色。咱们一起来读!

画线部分是师生间 “不经意” 的交流。这种“不经意”的方式,向学生简单暗示了“知道”一词的意思,易于被学生接受。随后,按照上述范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用“知道”“颜色”造句,并鼓励学生说。这是结合学生生活积累的初步运用,并且在具体语境的运用中检验学生是否读准了词语的音,理解了词语的意。

教学“它们”这个词语时,教师通过创造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对比学习“它们”“他们”“她们”三个词语,效果良好。

第三组:树叶、绿油油

师:树叶是什么颜色呢?

生:绿油油的。

师(从“大树”图卡上抠下一片树叶状的图案,这张图卡反面写有“绿油油”这个词,并把卡片翻转过来):绿油油的树叶,谁想读读?

有了直观的图卡,有了教师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评价,学生对词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感受词语的画面感。花朵、红艳艳和稻穗、黄灿灿这两组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读来琅琅上口。

二、精读环节:注重词句段的整体联系

词语教学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而准确理解词义又是学生学习词语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文本、以词解词,而应像《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本课的第二课时,学生主要学习第二、三、四三个并列结构的自然段。在这三个自然段中,有三个重点句:

“太阳是绿色的,照在树叶上绿油油的。”

“太阳是红色的,照在花朵上红艳艳的。”

“太阳是黄色的,照在稻穗上黄灿灿的。”

其中,“绿油油”“红艳艳”“黄灿灿”是本课重点学习的三个词语,学生不仅要读得对、有感受,还要能理解其意义。教师又是怎样进行词语教学的呢?我们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来看看这位教师的教学。

师:小白兔说太阳照在树叶上,绿油油的。你见过绿油油的树叶吗?

生1:我见过。绿油油的树叶就是很绿很绿的树叶。

生2:绿油油的树叶很亮很亮,就像抹了油一样。

生3:阳光照在绿油油的树叶上,很有光泽。

师:瞧,我带来了一串绿油油的树叶,谁想摸摸?

(学生纷纷抚摸这串绿油油的树叶。)

师:摸着这样的树叶,有什么感觉?

生4:我觉得树叶很光滑。

生5:树叶很软,闻着还有淡淡的清香。

师:是啊,绿油油的树叶很绿很绿,很滑很滑,很有光泽,就像抹了一层油一样。现在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能把句子也读好吗?

……

(“红艳艳”、“黄灿灿”的教学流程大致相同)

我们常常觉得,小学低年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简单,好像读读就能明白,没什么可讲的,其实这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读读就行了呢?显然,只读通课文是不够的,还必须像这位教师一样,聚焦重点段、找准重点句、体会重点词,“扣词扣句地读书”。

三、拓展环节:加强学生语言实践的“趣”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孩子学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本课的精读环节,学生重点学习了“绿油油”“红艳艳”“黄灿灿”三个词语,在理解词语后,怎样引导学生积累并运用这样ABB结构的词语呢?教师的做法独具匠心,请看:

师:小白兔很想知道太阳的颜色,它去问了小鸟、小蜜蜂和小青蛙。

小鸟说:“太阳是绿色的,照在树叶上绿油油的。”

小蜜蜂说:“太阳是红色的,照在花朵上红艳艳的。”

小青蛙说:“太阳是黄色的,照在稻穗上黄灿灿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齐说出上面画横线的词语。)

师:它们说的都不一样,小白兔想,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此时教师顺势点击课件,出示一组太阳照耀不同物体的图片,并在图片下同时显示相应的描写颜色的ABB结构的词语,以及句式“太阳是_______的,照在 _______上_______的”,引导学生积累并运用这样ABB结构的词语。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些句子:

太阳是紫色的,照在葡萄上紫莹莹的。

太阳是粉色的,照在桃花上粉嘟嘟的。

太阳是白色的,照在白雪上白皑皑的。

太阳是蓝色的,照着天空上蓝湛湛的。

……

听课教师听到这里,不禁发出阵阵赞叹,学生真是“太有才”了!教师的设计太棒了!我们要像这位教师一样,精心设计词语的“积累运用”环节,增强“语言实践”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体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成就感。

(作者单位:潘鸿愔,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张晓菁,武汉市江岸区新村小学)

注重目标的达成 篇4

一、“望”

“望”就是观察学生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观察到学生绽放的笑脸, 就知道学生正在享受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观察到学生紧皱的眉头, 就知道学生对目前的内容并不感兴趣;观察到学生击掌相庆的肢体动作, 就知道学生正在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看到学生将摔倒的同伴扶起来, 就知道该生有爱护同伴的好品质;看到学生咬牙坚持奔跑, 就知道其已经尽力, 应表扬其顽强的精神;看到学生扭屁股晃脑袋跑, 就知道其练习不认真, 应批评其敷衍应付的态度……透过这些“望”就能看到学生的真实情感, 洞察其情感世界。

基于此, 其情感目标表述为:“在什么情景中 (条件) , 做什么或怎么做 (行为) ”。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如, 集体跳长绳想达成“合作互助”的情感目标, 在“可观察”方面可表述为:在集体跳长绳过程中, 学生能主动轮换摇绳;能讨论出集体跳好长绳的方法, 并帮助技术差者提高技术动作;不能有鄙视、嘲笑技术差者的表情和行为;能指出同伴的缺点并帮助其改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促进学生情感目标达成策略之“望”——教师可观察。让学生做出教师具体要求的表情和动作。如, 自己给自己做鼓励的暗示动作和表情等;能给表现好的同学竖大拇指或鼓掌;给能力差者以鼓励的拥抱等——让教师和学生们“能看见”一个积极向上、勇敢、团结的自己。

二、“闻”

“闻”就是凝听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上, 学生快乐时能听见其笑声;学生和谐团结时能听见鼓励、加油喝彩声, 另外当一些声音出现时, 教师必须加以重视, 如, 没有取得好成绩, 拖了同伴后腿时能听见的叹气声和惋惜声……教师听到学生的这些声音时, 应结合情感目标的达成, 要求学生发出具有正能量的声音。如, 集体跳长绳想达成“合作互助”的情感目标, 在“可听见”方面可表述为:“在集体跳长绳的过程中, 学生们有相互加油声, 跳绳的同时能听到数数声, 跳绳后有分析讨论声等”。

教师促进学生情感目标达成策略之“闻”——我们能听见。要求学生发出具有正能量的声音。如, 对不良行为的制止声、激励人心的加油声、暖心的问好声、安慰鼓励声等——让教师和同学们“能听见”一个勇敢正义、团结拼搏、友好相处的自己。

三、“问”

“问”就是教师询问学生在参加活动时的一些认识和感受。如, 同学帮你系鞋带, 你是感动还是无所谓?同伴指出你的不足, 帮助你提高, 你是感谢还是无动于衷?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 你是否愿意像他 (她) 那样也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伴?促进学生情感目标达成的提问, 可引导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如, 集体跳长绳想达成“合作互助”的情感目标在“能回答”方面可表述为:“在集体跳长绳后, 学生能回答出自己欣赏谁、崇拜谁, 为什么?愿意和哪些同伴一组进行练习, 愿意帮助谁, 为什么?哪组合作跳绳的次数多, 是怎样做到的?当一个不会跳绳的同伴被分到你组, 你会怎么做?”。教师促进学生情感目标达成策略之“问”——学生能回答。让学生回答与同伴交流、合作、互助、练习、比赛的感受、认识等, 促进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向教师和同伴呈现一个能真实认知的自己。

四、“切”

“切”就是找到让学生转变的切入点。学生是可塑的:差的学生可以变好, 好的学生还可以变得更好。所以, 教师对做的不够好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变。因此, 找到学生情感目标达成的切入点, 使学生能改正自己的缺点, 并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如, 集体跳长绳想达成“合作互助”的情感目标, 在“能改变”方面可表述为:“在集体跳长绳过程中, 能接受教师或同伴的意见, 自觉改正自己的缺点, 共同提高集体跳绳的次数”。

达成目标的十二个步骤 篇5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个证明有效的成功的方法,它借着十二个步骤来设定目标,并且达到目标。

目标设定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培养热切的欲望。

你的欲望越高,你越想要得到这件事,你完成这件事的可能性就越高。热切的欲望是促使你往前走,克服一切困难跟沮丧失败跟拦阻的主要的驱动力。这个欲望应该是个人的欲望。每当我们谈到设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必须是你自己的目标,是能够激励自己,而不是别人要求你变成什么样子。你必须对自己完全的诚实。问你自己:“你要的是什么?”完全自私的设定自己的目标。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你的信念。

你外在世界其实就是你的内在世界的一种反射。而你的内在世界则是由你的信念,你所相信的事情所购成的。另一个字是信仰。是指在你心深处的信仰。你最有信心的是什么?还有就是坚信,你必须认定你可以完成的目标。你必须毫无保留的相信你可以得到。因此你最好设定一个小目标开始,完成这个目标,在设定一个大的目标来完成它,并且依此类推。如此你可以相信,你是可以达成所设定的目标。

第三个步骤是写下来。

也就是以白纸黑字将目标写下来。惟有将目标写下来,你才能将目标详细内容规划下来。同时当你把目标写下来的时候,你就把这个目标具体的呈现在自己面前。这个时候你的潜意识就会突然觉醒说:这回是玩真的!你就不能逃避自己对目标的承诺。因为你要追求成功实在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必须要将目标写下来。明确具体的呈现在你的面前。百分之百的承诺自己会达成目标。

第四个步骤,问你自己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个问题可以回答两件事。第一,就是这个问题使你确定这就是你的目标,而不是别人的目标。第二,这个问题会增强你达到目标的欲望。因为你有越多的做事理由,你达成目标的欲望就越强,你就越能达成目标。

第五个步骤,分析你现在的位置。

分析你的起始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惟有知道从何开始,你才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的走。所谓分析你的起始点,是指你找出自己的长处,分析个人最强跟最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需要学习的地方是什么。大部分的人在设立目标的时候常犯下一个重要的错误,他们很快设定自己的目标,但是却没有先仔细的检查一下他们是不是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支撑着他。

第六个步骤,设定一个期限。

一个没有期限的目标不能算作是个目标。另外在设定一个迷你期限。假如你设定了一个一年的目标,你就应该分别设定十二个单月的目标,两个半年的目标,四个每季的目标。同时设立一个奖励自己的办法,以增强你的欲望,激起你热切的心意。

第七个步骤,确认你要克服的障碍。

其实障碍就是成功,

成功的意思就是障碍。没有一件成功不是由障碍拦阻而成就的。在你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时候,你所遇见的没一个障碍都是来帮助你达到目标。所以要先确认你的障碍,将它列出来,写下来;其次对你面前的障碍设定重要性的优先级。找出哪一件事影响最大,就要全神贯注的解决它。

第八个步骤,确认你所学过的知识。

我们居住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当中,不管你设定了是什么目标,你想要完成它,你必定需要众多的知识去完成它。你需要自我成长,需要不断阅读`学习,吸收旧的信息,来达成你的目标。首先要确认你需要些什么知识;其次是为你的知识设立优先级;另外要借着询问来达到你的成功。询问他人是你成功的关键。

第九个步骤,问自己并且确认谁是你的客户。

你我都是客户,我们都是在追求客户满足感的事业当中。而凡是为了要协助你达到目标的人,都是你要满足的客户。

因为补偿规律或称为播种收割定律告诉我们,你所获得的常常是多于你所付出的。所以如果你认真的好好播种,你的收成会比你播种的多出好多。

另外服务定律是说,不管你的顾客是谁,你的回收永远相等于你所提供的服务。假如你要提高你的回收,你必须提高你提供服务的价值。

还有回收定律。只要你在提供服务上多下功夫,你的回收一定会增加。

以及倍增补偿定律。它是说永远做多于你所该做的,永远多走一里路。

第十个步骤是制定一个计划。

并且不断的更新这些计划。所有成功的男士、女士们都是一个成功的计划者。计划就是建立各种活动的一览表,在将这个活动一览表按照重要性的优先级,跟时间先后重新的排列一次。什么是你首先应该做的,其次做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重要的。而后你采取行动,依照你的计划行动,再不断的更新你的计划。

第十一个步骤是可视化。

可视化比前面十项加起来都还重要。可视化是将你所期待的目标建立一个清楚的中心景象,并且想象它的结果。映出你的新景象,由你已经达成目标的样式来看你自己。在你心中的银幕上不断的映出这个你认为已经达成的景象。一直等到你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个样式,尽你一切可能,建立这个中心景象,而后不停的想到这个景象,不断的想象你的目标已经被实现的样子,不段的重复,一直等到这个景象深深的印在你的潜意识当中。

第十二个步骤,以坚定的决心支持着你的计划。

你成功的关键在于你比其它人坚持更久的能力,当你周围每一件事情都是支离破碎,你也想逃避的时候,坚定持久的态度是你唯一的选择。坚持就显出他的价值。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一间有名的男校演讲的时候,被要求他简短的陈述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他说:“我可以用七个字来形容。自己生命中成功的理由是什么?那就是:『决不,绝对不放弃!』

教学目标达成:教师机智的闪现 篇6

问题教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探究性教学的主要载体,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愤悱”状态,问题是一切思维的生长点,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不断思维碰撞的过程。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诱发新的知识成长。同时,教学过程也能彰显老师智慧。笔者认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抓手、灵魂。如果教师能寻找恰当的切入点、突破口进行问题设计,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反思对话策略与提问方式,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辨力,提升课堂效率。笔者结合一些课堂观察实例对此浅淡几点:

一、问题生成:让学生对问题有思考的热度与深度

进入课堂教学视野的问题,仅仅有点温度是不够的。许多时候,一定的深度更能激发学生持久的求知欲望。如何让一些精彩的问题在课堂中及时的闪现,需要教师恰当铺垫、适时的捕捉。而生成怎样的问题才让学生感兴趣,同时又有思考的力度呢!现以教学片段对此探论:

【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吸”饮料原因时。有几位教师均用消毒过的两只瓶,瓶内各装满饮料,其中一只瓶口用橡胶塞密封,另一只跟平常一样。当实力悬殊的男女PK“吸”饮料后,小女生尽情品尝饮料,而男生却百思不得其解。无论自己怎样用力“吸”,却总“吸”不上一口饮料。還不时的看着自己饮料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一脸的迷茫与无奈。

此情景或场景的创设,是为达成教学目标中“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有的教师整合媒体,分析清了饮料并非“吸”上而是被大气压“压”上去的。

另有教师利用此情景,对吸不上一口的男生有如下的对话

追问:“你用力了吗?。”

生答:“用力吸了,就是吸不上饮料”。

追问:“有办法吸上饮料吗?”

男生稍作思考并拔出塞子后吸,终于高兴品尝到了饮料。

追问:能说出为什么一开始怎样用力“吸”却不行,现在却可以了?

学生各作出解释

面对课堂上的同一事件,课后教师进行了探讨,哪一种问题设计属于更“优化”的设计?大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问题生成上。有老师认为:学生对实验异常问题提出属于“发现性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有教师认为问题的提问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深度碰撞,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解决更能提升实验设计能力;有教师认为这一类问题的解决会占用了原本紧张的教学时间,况且,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在教师正常对话教学。

这样的课堂处理也许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启发:提出有思考兴趣的问题应该做到“贴切”——切合学生的情感,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师要适时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可以高效挖掘教育因素,拓展课堂资源。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而不是学生带着一脸无奈与迷惑的表情走下讲台。

二、问题跟进:让学生在质疑处深化

课堂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问题连续跟进的过程。问题之间应该存在内在逻辑,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问题的步步展开、推进与生成解决,就是学生思考力不断深化过程。一个问题生成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能达到多深,问题能探讨和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关注的事情。而问题跟进,应该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设置。

现以优质课评比中,几位教师教学时,问题是如何跟进的几个片段。

课中老师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从液体因重力而产生压强类比大气压强。

出示一只杯子,上面放一张硬纸片不掉下

师:纸片不掉下的原因 ?

生:受到杯子对它的支持力

教师慢慢地倒置杯子,纸片掉下

追问:纸片为什么掉下?

学生:纸片受到重力作用且没有了支持力

然后显示展示覆杯实验,便有以下问题跟进:

师:通过覆杯实验,你对刚才的认识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纸片受到向上的力!

师:为什么?

生:纸片没有掉下。

师:这个力是谁给的,由此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推想?

生:空气会产生压强。

追问:压强向各个方向均有压强吗?

教师当场用六面体的透明盒,其中六面均有一挖去一孔,用橡皮膜密封来展示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均有压强。然后针对实验动画展示。学生领悟其中原因。于是又有了以下的问题推进。

师:刚才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下面大家用上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由此可见,在学生力所不及时跟进问题,要追求“适时”,提出问题切忌大而不当,切忌指向不明,提出问题不要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跟进的问题要让学生步步上台阶。

三、问题调控:让学生思维在核心处展开

所谓“核心”,就是课堂诸多问题中最能体现教育教学价值的问题,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势必要求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对核心问题的探究上。教师的作用在于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并寻求突破,让学生的思维在核心处碰撞,以深化思维。

现以科学优质课评比中几位老师上的《大气的压强》教学片段来探讨问题如何调控。

当学生观察烧瓶中气球除了可以吹气鼓起来,还可以抽气鼓起后,学生分析其中原因。

随后学生分组活动:利用所给器材进一步感受大气压强存在,并对相关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当学生纷纷进行实验中,执教教师便对问题进行调控。对学生器材分成三类别给予,一类针筒,袋装饮料等,第二类:小烧杯、滴管、水等;第三类:吸盘钩、玻璃片(两片)、水等。

在学生器材给予上,预设了实验展开的方向主要是用“吸”液柱来展示,另一种用力“拉”来体现大气压。

当学生观察记录实验后,便让学生交流本组实验及作出相应的解释

生:用手指按压胶头滴管,松手后液体被“吸”上去了,再按压液体被济出来了。

师:液柱是被“吸”上来的吗?

学生思考后教师让两学生“吸”饮料。每一瓶内各装满饮料,其中一只瓶口用橡胶塞密封,另一只跟平常一样。

随后学生分组讨论饮料被谁送到嘴里,明确大气压的作用。

另有小组展示用吸盘钩相互吸住的方法时,用力拉而拉断了钩却仍拉不开时。

师:能对实验作简单解释吗?

学生作出解释后,师生之间对话明确原因。

随后便以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阐述大气压的存在问题。此时,学生对大气压有了进一步真切的了解。

因此,教学过程一定要求“精”,不能对所有的问题平均用力,尝浅辄止,否则就“热闹有余而深度不足”。执教教师多次根据学生课堂情况与教学目标预设问题可能发展的方向,调控课堂节奏,把学生思维紧紧围着“发现问题—设计方案—作出解释(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展开。

清代画家戴醇士说,作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作画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由此看来,在教学目标预设与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教师须在思“切”、求“精”中,一定要凝“思”,使学生有思考的欲望与能力,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这期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

浅谈跨栏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篇7

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在跨栏训练中, 经常出现刚刚接触跨栏的运动员对栏架躲躲闪闪, 总是踢到或撞到栏架, 从而导致上桍栏过近或跳栏等情况, 或者在放置标志物的起跨点上信心不足, 怕上不去。其实, 这些表现都是由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恐惧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 个人或群体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 表现为内心缺少自信, 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不难看出, 克服这种心理是提高跨栏课效果的一个突破口, 在平时的训练课中我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运动员克服恐惧心理。

⒈对跨栏技术动作进行详细、细致的讲解, 让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动作观念, 适时针对他的动作完成情况进行激励, 让运动员建立足够的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运用橡皮筋, 把栏架放到最低处练习。

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的优势, 采用教学片, 以及各届奥运会跨栏的视频短片制作课件, 使学生在观赏中获得直观体验, 提高学习、练习兴趣, 减轻恐惧心理。

正确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⒈固定练习法。掌握正确的过栏动作, 能提高学生在练习中的过栏信心。在一般性的柔韧练习和确定“摆动腿”后, 加强做“跨栏步”, 并结合摆臂练习和上体前倾的动作来体会上体与“跨栏步”协调配合。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专项柔韧素质, 又可通过身体感受器官使受到刺激后的反射活动建立正确的过栏的“动作表象”, 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

⒉诱导练习法。进行跨栏练习时, 在过栏时最容易碰脚和摔倒, 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起跨腿拉过栏时髋关节外展不够及时, 大小腿不到位, 容易造成膝、踝关节碰栏;二是起跨腿提拉同侧手臂没有用力后摆, 会使身体失去平衡而容易摔倒。因此, 除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正确的跨栏动作概念外, 做一些有利于掌握跨栏动作技术的诱导性练习, 对学生顺利学会跨栏跑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⒊语言提示法。在学生反复练习中纠正错误改进动作时, 要多采用提示来强调第二信号。如经常喊“好”“起跨点远一点”“大腿快压”“脚尖勾起”等。用这些语言信号给学生以刺激和强化学生身上的优点, 及时表扬和鼓励,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⒋正误对比法。初学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动作, 教师必须用正误对比帮助学生分析正确与错误动作。如学习过栏和栏侧过栏技术时, 学生对动作的方向、路线和位置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 动作不规范等, 应及时指出错在哪里, 再结合正确的示范练习, 以加深理解和强化动作技术。

⒌技术教学与素质练习相结合。一般来说, 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和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能力时, 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因此, 进行一些有效的素质练习来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的动作能力是消除学生胆怯、恐惧心理的主要手段。

⒍练习方式多样化。柔韧练习:通过压腿“跨栏坐”和髋部练习 (起跨腿折叠后外展, 平放在肋木上, 身体向内侧轻压) , 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跳跃练习:如立定跳远、跨步跳、跳深等, 可增加学生的腿部力量;进行各种腰腹肌力量的练习, 提高腰腹肌的力量, 有利于起跨腿的折叠后外展和向前提拉。此外, 还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心理手段来辅助体能和技术训练, 及进停止错误动作的练习。

⒎巧妙地变换栏高, 降低栏架高度, 以减轻学生对栏的畏惧感, 使学生找到合理的节奏, 加快动作速率。同时巧妙地利用学生难以确切知道栏高的情况, 在降低栏架高度后, 逐渐升高它。当这名学生能以较完美的腾空过栏技术跨越标准栏高时, 他自己并不知情, 此时让他用卷尺去量栏架高度, 他会得到一个惊喜。

8.强化成功经验, 锻炼意志品质。在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达到之后, 就要加大运动量和训练强度, 使学生的成功经验得以强化, 自信心增强, 对跨栏的恐惧心理逐渐离他而去。由此, 他会确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就能克服内心的恐惧感和挫折感, 并且产生一种满足感。由于与此过程相伴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是积极投身运动所产生的, 他就会对运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目标达成力 篇8

黄金崎君擦着额头上的汗, 伸了一个懒腰。

“啊, 太棒了, 终于完成了!”

注意到他的动作, 坐在对面的田中君问:“黄金崎君, 怎么了?”

“哎, 终于把积压在库的清单做完了。你看, 有16页呢, 这种完成的满足感, 真是什么都比不上的一种享受啊。”

“是嘛, 可是你也只是完成了清单的部分啊。”

“是啊, 但也是向目标迈进了啊。”

这么说着, 黄金崎揉着肩膀走向休息室。这时, 突井经理叫住了他。

“黄金崎, 要去哪里啊?”

“啊, 经理好, 清单部分终于完成了。“

“是嘛, 那辛苦你了, 在库合计大概是多少呢?”

“啊?你只是说了统计一下清单, 所以金额部分我还没有涉及……”

“统计清单是为了弄明白积压在库的量, 然后, 根据这个量的多少, 想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才是你真正要做的工作啊。”

“额, 我只统计了清单, 就以为任务完成了。”

“你在说什么, 做到这一步还没完成呢, 赶紧都做出来。”

就这样, 又返回到座位的黄金崎, 叹着气说道:“我以为完成了呢, 为什么事情又变成这样了呢?”

完成一项工作就以为达成了目标, 你有没有过这种错觉

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 以一个月为单位, 制定中长期的计划很有必要的。但是, 如果能把每项任务的期限都划分清楚, 那之后的跟进管理、维持项目动力, 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比如, 我写完一本书要花费2到3个月的时间, 每天都要固定完成一定的量。

如果是由30个项目构成的书本, 按计划每天完成一项的话, 一个月下来就可以完成整本书的写作。

在实际操作中, 根据设定好的可完成的目标, 看实际完成的情况, 是延迟了还是跟进了, 就会有清晰的把握。

但是, 就算写完30个项目的正文, 也还要完成书的序言部分和结语部分, 整本书才算是真正完成。

所以, 完成每天固定的目标是很重要的。但是, 如果没有达成最终目的, 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大学时代的学园祭中, 我们有机会借用教室, 开办研究展示会。

举行的前几天, 集聚了所有的成员, 在教室中展示了论文和研究的成果, 并装饰了教室。

经过几天的努力, 终于做完了所有的准备龚总, 大家叫苦不迭地回家了。

但是, 在学园祭的当天, 却很少有成员来。就那么一小撮的成员, 被当天来观察的人围着问个不停。

不考虑做事的最终目的, 只把眼前的任务完成, 就以为是达成了目标, 这就是无用的思考。自己觉得所有的都做完了, 放在整体中一看, 也只是完成了整个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意识到“目标”与“目的”的不同只完成了眼前的目标, 就以为是完成了所有的任务, 这种思考在“IN BASKET”中被认为最缺乏“洞察力”。

洞察力, 是在把握整体后, 对未知做出预判的一种能力。

在“IN BASKET”测试中, “当事者意识的能力”, 也被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这项课题的研究, 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责任感, 也能察知自己追寻的是什么东西。

传真文件, 不仅仅是传真这个动作的完成, 更重要的是确定“传送给对方无误”。

在做工作的时候, 每项任务之间有个喘息的时机, 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 一定不要忘记统观整体。

“现在真的是卸下所有负担, 好好休整一下的时机吗?”

思考一下, 就会发现, 胜利还在远方。

被认为的终点, 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个节点, 在节点上休息不前, 并不是明智的。

一项任务完成后, 就认为是“整个工作都完成了”, 这中无用的思考要摒弃。

最重要的是搞明白——什么是“目标”, 什么是“目的”。

想到“真正的目的”, 看到更远。

就像汽车导航一样, 设定成“详细”, 你只能看到一部分的区域。要想看清楚离目的地到底有多远, 就要设定成“广域”, 这样一眼看去就很清楚了。

当你想要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 就要把握清楚这个任务在全局中占什么位置, 这样就不会半途而废。

合理设定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 篇9

[片段一]目标:理解、识记新授单词

T:It is an animal.It is small.It livesin the forest.It is orange.It can run very fast.What is it?

S1:Is it a lion?

T:No.It is small.

S2:Is it a wolf?

T:No.It looks like a wolf.But it'sorange.

S3:Oh,it’s a fox.

单词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目标设定也是最基础的。如果只是机械跟读、拼读,学生也能识记、理解单词,但运用的能力会很差,导致这个目标的达成度也大大降低。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我用猜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又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相对就提高了许多。

[片段二]目标:理解并运用句型

(show some pictures)

(A fox says:I like meat,meat,meat.)

T:It likes meat.

(A mouse says:I like rice,)T:It likes rice.

grass.(A hippo says:I like grass.) S1:It likes

(A bear says:I like honey.) S2:It likes honey.

语法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多地解释,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呢?我用人物转换的方式训练学生语法,如让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爱好时使用I like…这个语法句型,而在介绍他人的爱好时就用He/She/It likes…教师这样加以引导后,学生再进行转换练习,加深记忆,就能自然地理解并运用所学句型了。

[片段三]目标:运用所学表达情感

T:Describe your favourite animal,please.Look at the a______.It is a/an______.It is______(colour).It can______.(ability).It likes______(food).I like it best.

注重目标的达成 篇10

一、彰显双向交流,在深入研讨中领悟数学要义

“学会学习”的首要前提是具有坚实的知识素养。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独立探究实践等方面的有效实施和开展,都需要良好、充足和完备的数学知识素养作为保障。要实现“学会学习”目标,作为高中数学教师,首要工作就是做好高中生数学知识内涵要义的讲授工作。师生相互融合、互动交流的教学活动,更有助于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点要义的掌握和理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学会学习”的目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具有互动特点、双向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学生深入参与、积极互动、深度讨论等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点进一步认知,从而为高中生“学会学习”做好基础工作,提供知识储备。

如“直线的方程”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借助课堂教学双向特点,向学生提出:“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吗?”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思考讨论,然后让他们陈述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评价解决方案,指出:“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线l的位置有两种可能,即斜率k存在或不存在”。接着教师提出“当k不存在时,直线l的方程可表示为x=x1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吗”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研析。学生提出自己的认知观点,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并根据所出现的两种情况进行综合研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然后向学生提出:“任何一条直线都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觉得还有什么与之相关的问题呢?”引导学生深入探析直线的方程知识点。

二、延伸探知进程,在深入实践中获取解析方略

学生“学会学习”,其根本要求就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但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策略时,习惯于直接告知、直来直去的形式,省略掉解题方法策略由来的过程、获得的前因后果,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困难。而教育实践学认为,“学会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实践、逐步提升的发展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努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追求“学会学习”目标进程中,要强化主体能动性、注重实践过程训练,有意识地将解题过程进行延伸,充分展示问题感知、问题解析以及问题解答等过程和环节,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承担起分析解答的“职责”,结合数学问题要求,根据教师有效指引,深入细致地进行解析活动,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提炼出解决问题案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积累深入学习的方法。

三、精心组织评判,在深入反思中提升学习成效

自我反思、自我改正,是“学会学习”的较高形式,也是学生能力素养的深度表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内涵和解题方法策略掌握得较好,但对其在具体应用中的表现却不能有深刻的认识。“学会学习”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点、解题方法运用的要求,还包含了对自身学习成效反思的能力。而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少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提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发挥启示和反思作用,围绕解题方法运用或学习活动成效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对照他人学习心得,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反思辨析活动,从而获取更为科学的学习经验和技能,实现“学会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学生“学会学习”目标教学实践进程中,要充分抓住“学会学习”深刻属性,准确定位自身、科学组织施教,在学教合一的进程中达成“学会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朴.学会合作,学会学习——高中数学合作学习应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1).

注重目标的达成 篇11

假期里,我阅读了《世界上最具力量的思想》(The Most Powerful Idea in the World) ,这部由威廉·罗森(William Rosen)撰写的辉煌编年史书, 记载了驾驭蒸汽力量的众多发明创造。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蒸汽机能量输出测量技术, 以及被誉为“大法官”的可测量微距的千分尺。

罗森写道,由于这些测量工具,发明家们可以了解他们能否为不断革新的设计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以提高性能、降低煤耗,制造出更优质的蒸汽机。蒸汽机的创新给我们带来一个重大启示—通过精确测量得到的数据反馈,可以帮助我们的发明创造“广泛应用”并不断进步。

盖茨基金会的工作与蒸汽机制造截然不同。但是过去的一年里,我深深感到,通过注重对结果的精确考量,我们可以有效改善人类生活。如果设定的目标明确,并且能够坚持评估考量,就可以保证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终达成目标。我将分享几个在过去一年中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说明重视对结果的精确考量会产生怎样神奇的效果。

世界的成绩单

商业的目标是不断盈利。为此,企业管理层会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或改善产品功能等措施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为了考量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企业还会配套开发可定期考量的评价系统。这种对结果的精确考量和分析让企业界获益匪浅。在过去50年里,通过注重结果考量、提升工作效率和完善工作方法,商业部门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进步。

企业的底线是盈利,而非盈利组织有自己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吉姆·格兰特(Jim Grant)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这项工作是非营利组织设定目标并通过结果考量实现目标的最佳案例。听说过格兰特的人可能不多,但他对世界的影响力堪比亨利·福特(Henry Ford )或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这样大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商业巨子。

格兰特首先制订了一个宏大的目标,他要让世界80%的儿童都接种上保护生命的疫苗。在那个传真机仍然是最先进的通讯工具的年代,这个目标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然而,当格兰特建立了健全的数据收集体系后,他真的改变了世界。感谢格兰特和上千名疫苗接种员的努力,全世界婴儿基础疫苗接种率从1980年的17%上升至1990年的75%,每年挽救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在格兰特精神的引领下,联合国终于在2000年达成一项协议,这项协议提出了为改善世界最贫困人口生活质量而设立的八个目标,即著名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共有 189 个国家宣布支持这些千年发展目标 ,联合国把2015年设定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最后期限。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健康、教育、最低收入等一系列关键领域设定具体到百分数的目标。

2015年即将临近,尽管并未实现所有目标,但全世界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当年设定的那些指标,现在成为衡量世界解决贫困人口问题的成绩考核单。在千年发展目标中,将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减半以及将缺乏安全饮用水人口数量减半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超过两亿生活贫困的人口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这甚至双倍实现了我们最初设定的目标。然而,有的目标因定得过高而没有实现。例如,尽管我们已经将死于难产的孕妇人数降低了50%,但仍未达到75%的目标。

全球目标促进本地改变

我清晰地记得20 世纪 80 年代从埃塞俄比亚传来的令人心碎的画面,当时饥荒从非洲之角蔓延开来, 吞噬了上万人的生命。

然而大约十年前,局面开始改观,这主要得益于政府设定的目标—让所有埃塞俄比亚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2000年,埃塞俄比亚签订“千年发展目标”,给自己的医疗卫生工作设定了严苛的目标。将儿童死亡人数减少2/3这样具体的“千年发展目标”,清楚地界定了医疗卫生工作成败的标准。

埃塞俄比亚在印度的喀拉拉邦找到一个成功的模式,以帮助其实现这些目标。喀拉拉邦通过庞大的社区卫生站网络,不仅降低了儿童死亡率,还提高了其他一系列健康指标。今天,埃塞俄比亚已经建立了超过 15000 个基层卫生站,为8500万偏远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卫生站共有34000名医疗工作者,大多数是来自所服务社区的年轻女性,经过基础保健培训,并拥有一年的护理经验。

让我们看看一位来自达洛查年轻母亲的故事。塞布塞比拉·纳西尔,1990 年出生在自家茅屋的泥地上。由于缺乏救生疫苗和基本医疗保障,当时埃塞俄比亚有约20%的儿童都活不到五岁。塞布塞比拉的六个兄弟姐妹中有四个都夭折了。然而几年前,达洛查有了第一家乡村卫生站,当地人的生活因此开始发生改变。

去年11月28日,塞布塞比拉即将临盆,一辆驴车将她拉到医疗中心。在医疗中心分娩的七个小时里,一位助产士一直守护在她的床边。女儿诞生后不久,便接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结核病疫苗。随后,医务人员将一张儿童疫苗接种卡交到塞布塞比拉的手中,这张卡片上有她的女儿今后需要定期接种疫苗的时间,只要定期接种疫苗,她的女儿就可以免受很多疾病的侵扰,包括白喉、破伤风、百日咳、乙肝、脑膜炎、肺炎以及荨麻疹。

疫苗接种卡顶端的空白栏需要填写婴儿的名字。按照埃塞俄比亚过去的习俗,父母不会在孩子出生时就为他们取名,因为疾病肆虐、医疗资源稀缺,孩子常常在出生后的几周内就不幸夭折了。塞布塞比拉自己就是在出生的好几周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三年前她生育第一个女儿时,一直等到一个月后才给女儿取名。这次因为相信女儿能活下来,她毫不犹豫就为女儿取了名字,写在疫苗接种卡顶端的空白栏—阿米拉,阿拉伯语“公主”的意思。

与1990年相比,埃塞俄比亚的儿童死亡率已经下降了超过 60%,这为埃塞俄比亚在 2015 年实现这项重要的“千年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也给了许多父母信心,在孩子降生时就为他们命名。

根除脊髓灰质炎的路线图

根除脊髓灰质炎是盖茨基金会的头等大事,也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通过对工作结果的精确考量促进全球进步的有力例证。

在过去的两年中,全球新脊髓灰质炎症病例数始终处在1000例以下。然而,彻底根除余下的病例则是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工作中最困难的部分。目前,全世界的脊髓灰质炎流行国只剩下三个: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四年前,我访问了尼日利亚的北部,我想去探究为什么在那里根除脊髓灰质炎会如此困难。结果我发现那里的常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完全失效:只有不到一半的孩子能定期接种疫苗,当然,当地其实也没有儿童数量的可靠统计数据。此外,每次开展接种脊髓灰质炎活动时,当地也无法进行可靠的接种质量检测。整体疫苗接种覆盖率的统计数字更是千差万别。我们决定, 要花大力气重新建设一套质量监控体系,并找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小型聚居地并没有出现在发给疫苗接种员的手绘地图上,那些地图记录着各村庄的位置以及村庄内儿童的数量。这导致了很多儿童无法接种疫苗。此外,处在两幅地图交界处的村庄常常没有分配到任何医疗接种队。更糟糕的是,很多地图上显示的村庄之间的距离都是主观估计的,有时候竟然会和实际距离相差几英里之远,这让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常常无法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工作人员走遍尼日利亚北部所有脊髓灰质炎的感染高危区。通过逐步摸索以及向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在当地新增了3000个社区纳入免疫计划。我们现在还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图片,获得了更加精确的当地地图。有了这样的地图,项目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村庄之间的实际距离,有效地调配疫苗接种人员,让每个人的工作量都不超过一天。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疫苗接种医疗队根本忘记了前往一些指派地点。为此,我们试点让接种员随身携带配备全球定位系统的手机。每天晚上,接种员当天的行径路线都会从手机下载到后台的笔记本终端,项目管理人员就可以据此和指派地点进行对比。一旦发现有遗漏的地区,就可以及时调派人手重新前往,保证让所有孩子都能接种疫苗。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动荡局势,是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的另一大挑战。仅在12月份,就有9位脊髓灰质炎接种员在巴基斯坦被杀害。我很难想象,为什么这些一心为了改善健康、以终结脊髓灰质炎为己任的医疗工作者,会成为攻击的对象?在我看来,这些受害者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对他们最崇高的纪念方式,就是完成他们所献身的未竟事业。根除脊髓灰质炎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疫苗接种人员的安全保障,并进一步获得当地社区领袖的支持。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社区正在为最后的收尾工作制订详细的计划,我相信,通过这个计划,我们可以在未来六年内根除脊髓灰质炎。

未来之路:担忧能否达成一套明确目标

过去 15 年里,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我坚信,接下来的 15 年,我们还能做得更好。虽然我很乐观,但不会无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在未来 15 年里,我们必须克服挑战,加快进度。但我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无法为医疗发展项目筹集足够的资金;二是不能设定出帮助穷人的一系列明确的目标。

在资源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直在增长,使它们可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帮助本国穷人,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譬如,印度现在已经比较少地依赖援助,相信其最终将不会再需要援助。

一些传统的捐赠国,如英国、挪威、瑞典、韩国、澳大利亚,在加大对外援助,而另一些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向来慷慨的捐赠国,如日本、荷兰,却在降低援助力度。还有一些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以及加拿大,目前的捐赠力度尚不明朗。

国际援助仍然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满足贫穷国家国民的基本需要。它为新工具和服务的创新以及推广提供了资金。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无法慷慨解囊。

我们是否能达成一套明确的目标,是我对未来15年的另一担忧。“千年发展目标”将于 2015 年到期,联合国正着手制订 2015 年之后的新目标。与第一期目标相比,新的发展目标将促进各个组织协调工作,让各国选民更加了解外援的去向,并且看到全世界在为穷人提供帮助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感悟“螺旋上升,目标达成” 篇12

一、创造二次板演机会, 让学生在纠错中提升

本节课一开始, 董老师投影了一张含有四道题的投影片, 并说:“上节课板演这四道题的同学,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 你会怎么解?”随即见四名同学非常开心地箭一般地冲向黑板, 拿起粉笔开始作答.我一边看学生的板演, 一边想:这四题一定是学生因部分知识第一次掌握不牢, 理解不透, 在上一节课板演时出现了严重错误或是没有找到解题思路, 而董老师在上节数学课下课前作了指导, 课后学生再自我消化, 现通过学生自我纠错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再次板演, 学生思路果然清晰, 实现了从不太会到很了解的一次提升.更为宝贵的是, 这一安排, 让这几名同学通过自我纠错找回了自信 (感觉上是自己把错误订正了的, 也深深体会到学有所得) , 让他们明白在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来的道理.

董老师的这一安排对我触动很深 (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安排) , 这不正是把对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落实到正常的教学环节上了吗?而且润物细无声.不像我们有些老师, 面对学生解题出错, 要么严加批评以示强调, 要么另请他人, 帮助纠正, 更有甚者, 还会因学生的解题出错讽刺挖苦一番, 以为如此会让学生留有印象, 促其掌握, 而事实上这些做法不断地在挫伤某些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不断削弱, 久而久之, 也就出现了课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低, 面对黑板上的陌生题板演很是紧张这些现象 (因为怕答错、做错了遭到批评) , 最终导致的不是学生能力螺旋上升, 而是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下降.

二、创造互动点评情景, 让目标在总结中达成

刚才提到四名同学在黑板上进行了二次板演, 可以说思路清晰, 字迹工整, 说明课后学生已下工夫 (这肯定与董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分不开的) .但董老师仍拿起红笔逐一点评, 笑眯眯地说:“看看他们书写得够不够严谨, 让我们来帮他完善完善.”接下来, 所有同学 (包括板演的同学) 都很积极地行动起来, 对板演的过程帮助诊断, 进行优化, 那场面给我的感觉真的很严肃、认真, 活泼可爱.在点评第1题“求函数undefined的最小值 (x>3) ”时, 董老师还亲自帮学生完整补上“当且仅当undefined, 即x-3=1, 即x=4时取‘=’”, 并且反复强调.再如点评第4题“求undefined的最小值”, 学生利用函数undefined的图像, 从图中正确得出结果, 董老师点评时首先强调面对这种解答题不可以“看图说话”, 用单调性证明才够严谨, 并指出令undefined更方便证明单调性.

董老师的如此点评, 如此纠错, 让绝大多数同学对此类问题得到了由会做到做得好、做得没有缺陷的改变, 实现了二次螺旋上升, 从而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真正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目标达成, 同时这种做法还能确保学生在解题时做到“会必对, 对必全”, 赢得考试高分.而我们不少老师面对学生的常见错, 纠错时做得就不够到位:口头强调多, 动笔校正少.这就难怪有的学生在常见错处常犯错 (实际正说明一些知识未能真正掌握, 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升) .

三、创造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让“螺旋上升”悄悄完成

本节课董老师的新授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教材是如此编写的:用两个简单应用题作为例1, 例2进行最值求解, 以“提醒注意”形式, 给出结论:

(1) 和a+b一定时, 积ab有最大值 (如例1) ;积ab一定时, 和a+b有最小值 (如例2) .

(2) 取等号的条件undefined

然而董老师对教材的安排略加处理, 使得极值定理的学习仿佛在悄悄进行.他作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投影一道两问文字题并让学生板演.求证:

(1) 在所有周长相同的矩形中, 正方形面积最大;

(2) 在所有面积相同的矩形中, 正方形周长最短.

董老师针对学生的板演给出精彩点评:指出这是一道文字证明题, 先要设出相关量, 再往下进行计算证明.待结论成立后, 总结并投影出结论:若ab为正数, 当a+b为定值时, ab有最大值;ab为定值时, a+b有最小值, 并称之为极值定理, 然后帮助学生剖析定理内容.因为选材源于学生熟悉的数学背景, 而且结论还带有点辩证的味道, 如此的设计让极值定理来得那样的自然、亲切, 有吸引力.

接着要求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 总结出极值定理使用时的注意点.任务一布置学生就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归纳出了极值定理的使用条件, 然后, 董老师再将其浓缩成“一正二定三相等”, 学生欣然接受.紧接着董老师又在黑板上手写了一题:当0

董老师感觉学生有了极值定理应用意识后, 随即投影了4个小题让学生处理, 有了前面不等式知识的两次提升, 学生求解非常熟练.但令我想不到的是董老师投影第4个小题提炼出“四同时”, 即同一题在两处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 如果等号可同时取到也可以使用, 这一题的处理把学生的能力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但我感觉却又是那样的顺其自然, 水到渠成, 实现了螺旋上升的悄悄完成.

上一篇:现实矛盾下一篇:职前教师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