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2024-10-10

注重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共7篇)

注重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篇1

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灵活于课文的特点, 灵活于作者的风格, 灵活于学生的知识, 灵活于教师的选材。这些灵活性不仅不与授课任务相冲突而且还有助于授课任务的更好完成。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有两点:知识 (字、词、语篇及文体知识) 的学习与掌握;人文的感悟与提升。这两个任务相辅相成:知识的获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人文, 人文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自觉性学习地培养。因此,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关注人文的培养。语文教学的系统性, 决定了知识授课的连贯性;语文教学的灵活性, 决定了人文培养的多样性。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授课案例具体说明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与人文培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一、《绿》———人生情感的体验

《绿》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学习本文, 不仅要求学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而且要求学生领略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 感受作者蕴蓄其间的人生情感。知识点的传授以教师讲解为主, 而情感的把握则以学生自我体会为主。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绿”的特殊情感呢?我设定了两种说法:作者笔下的“绿”是眼中的“情人”或作者笔下的“绿”是心中的“女儿”。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适并说明理由。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显地格外兴奋。他们很认真地看书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并且在表达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还试图驳斥对方的观点。他们不仅感知整篇而且体会词句。同样的话语因为情感体验的不同却得出不同的结论, 比如:“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认为是“情人”的学生说:作者被情人深深地吸引, 希望拥抱她, 与她亲近;但爱情是神圣的, 他不能那么随便地去亵渎她, 深怕被她拒绝。这种矛盾心情只有情人之间才会如此细腻, 而父亲拥抱女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认为是“女儿”的学生说:女儿在父亲眼中永远是美丽可爱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更加漂亮迷人。身为父亲, 他深知女儿已长大成人自己不可能再像儿时那样将她拥入怀中......暂且不说哪种情感把握地更准确, 单就他们的思索我想自己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当然究竟是“情人”还是“女儿”, 我想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探讨下去。

二、《讲讲实事求是》———方法论的思索

《讲讲实事求是》节选自邓小平同志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一篇政论文。通过本文的学习, 除了让学生体会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外, 我还引导学生思索“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三十年前的“实事求是”发展了全党、全军、全国, 那么它是否同样适用于三十年后的今天, 适用于我们自己呢?请结合所见所闻谈出所感。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思索积极, 发言踊跃……通过探讨, 学生们的思路逐渐开阔:由最初的作业抄袭, 考试作弊联系到大学生拖欠银行贷款;通过探讨, 学生们的思考逐渐深入:由最初学习诚实与否的个人行为问题深入到银行贷款的社会诚信问题。他们在探讨中思索, 在探讨中学习, 在探讨中求得方法。通过言语我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思维的变化。

三、《归去来兮辞》———人生观的探究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的代表作, 是陶渊明辞官归家的决心书, 因此辞赋的特点、文中的语法、陶渊明的思想都是本章授课的重点。在课程导入时, 我用了三个假如, 即:假如可以选择, 你会生活在哪个朝代;假如可以选择, 你会生活在哪个地方;假如可以选择,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身份。在每个假如后我分别给出了四个参考项。之所以用这样的导入, 目的不在于评析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 而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思索人生。最后通过身份的选择引出陶渊明的选择,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从而进入授课阶段。完成知识讲解任务后, 回归导入, 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讲解重新思索三个假如。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更深一步地体会文中陶渊明的无奈, 更清醒地认识现代社会的文明, 引导他们辩证地认识生活,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上是我授课中的一些个例, 分别依据文体、作者、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 灵活地使知识学习与人文感悟结合起来, 使我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生活, 使他们真切的体会到语文的独特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记录发展思维;语文是生活的再现, 涵盖人世万千。因此, 语文教学既要讲解思维的符号, 又要评析生活的点滴。语文教学是丰富的, 丰富于它涵盖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学是灵活的, 灵活于生活点滴, 折射出多彩光芒。

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篇2

语文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积极启发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使学生在精神愉悦、情绪饱满、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获取知识。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心得体会, 觉得语文课要上出特点来, 需要在灵活性上下功夫。

一、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灵活设计

“众课一型”势必会造成新的框架模式。教师不但要各有侧重, 而且要追求课型的多样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如小说鉴赏课, 必须探讨小说的写作技巧, 运用鉴赏小说的方法去研究文本;散文鉴赏课, 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达到心领神会, 上得情味深长, 耐人寻味;诗歌鉴赏课, 要注重诵读、涵泳, 研究意象和意境, 上得如诗如画, 情韵盎然;戏剧鉴赏课, 要读出或演出人物的性格, 挖出人物语言中的潜台词来。这样, 因文本而施教, 才是“对症下药”。

二、学习形式的灵活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 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因此, 要精心灵活地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灵活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 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在探索中树立问题意识, 积极发现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灵活地调整课堂气氛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思维过程, 课堂提问要灵活巧妙地设计, 面向全体, 顾及多层次学生的水平进行提问和探讨, 并给予灵活恰当的引导、鼓励、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就要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表情、眼神、姿态等, 从学生的面部神情、身体语言中读出信息, 揣摩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态度、评价、愿望和要求, 从而及时而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学生听课很愉快很顺畅时, 一般会面带笑容, 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当学生紧皱眉头, 面露难色看着你时, 一般是遇到了问题;当学生表情木然、眼神呆滞, 甚至有的在打瞌睡, 则表明对内容不感兴趣。这时, 教师就要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以激起学生对下一块教学内容的兴致。

调整课堂气氛更要投入情感, 这种情感包含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通过自己的情带动学生的情, 灵活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从而完成教学的目标。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 不仅学生的认知与能力会得到提高, 而且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会发生改变。这种情感的交融, 能使课堂教学气氛保持在活跃、快乐的状态中, 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灵活解决课堂生成性的问题

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动态的、开放的, 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语文课应体现思想的碰撞, 但课的流程不可能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设计是有距离的, 遇此情况, 要灵活而有效地作出反应。比如, 上新课, 发现学生预习不好时, 如果还按教学设计进行, 显然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效果, 不如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即使耽误十分钟, 也要让学生读懂, 这样才能鉴赏、迁移。在教学过程中, 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生成, 这很正常。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质疑, 努力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会激活课堂。如我在教《安妮日记》时, 就选准能有利于学生自主解读、自我建构的生成点:日记是心灵的声音, 你读懂安妮了吗?请你为安妮写一则墓志铭。因为问题是预设的, 生成空间很大, 所以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很浓, 解读旨趣丰富多彩, 生成点也就各有侧重, 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与社会生活灵活衔接

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语文新课标强调“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的理念。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学生与生活对话就是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灵活地迁移, 由课堂向生活延伸, 从生活中获得知识信息, 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为了提升学生的口才, 我组织了“新闻发布会”, 首先阐明了这一活动的目的要求, 并公布了有关程序, 然后挑选出有兴趣的学生, 逐一上台进行模拟发布活动, 不仅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我采用“编手抄报比赛”的形式, 让学生收集、撰写和报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新人新事,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又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灵活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 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及人格魅力。但课堂更多的应该是学生风采展示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 我们要让每一节语文课都灵活、自由、诗意, 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让高效灵活的语文课堂的甘霖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郭慧.论开放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2, (3) .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 篇3

例如《陈奂生上城》,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常规教学点可以删繁就简地渗透, 学生可以通过相关教辅资料也比较容易掌握, 要是教师在上课时还是将这些通俗易懂的东西反复讲,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绪萎缩在所难免。人是感情动物, 心理状态与情感态度常常受到环境与客观因素的影响。

本课的动作描写很多片段和语句富有特色, 我想以抓住人物的行动描写作为突破口, 曾试着这样来处理:从“上城”的“上”字入手,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走这一趟路不说是“到城里去”?接着布置大家找出表示“走”的意思在课文中还有哪些说法。再联系上下课文品味这些语句, 体味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与情感态度, 陈奂生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了, 学生们学得轻松, 也实实在在的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绝大多数学生还能按照要求当堂自觉地仿写一两个句子, 进行交流;课后的作文练习也大有人在, 这样将阅读与写作练习融为一体岂不更好。

从学生们摘录的关于“走”字的语句, 师生进行探索:

问题:陈奂生上城。

享受:为什么用“上”, 而不用“下”或“走”、“去”呢?

“上”有“到或去”某个地方的意思, “下或去”也有这个意思, 如上街、去馆子、下乡等。为何不用“下”呢?在人们心目中有地域歧视、尊卑观念等在作怪, 总认为街市人比乡下人要优越得多。陈奂生到城里去, 似乎想在本村人面前挣一点面子, 好有个说话摆谱的机会。作者正是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与城市文明联系起来, 让读者看到, 农民温饱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了, 但精神生活还有待提高;农民灵魂中有好的一面, 同时也存在差的一面;物质生活容易解决, 精神态度的改善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问题:“漏斗户主”陈奂生, 今日悠悠上城来。

享受:“悠悠”形容从容不迫的意思。上城不紧不慢, 心情特别好。这说明农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形势下, 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已有大的改善。如今摆脱了以前常年负债累累的处境, 心情闲适, 再说自由市场开放, 想做点小买卖, 卖点剩余的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不算投机倒把。当然, 还有心情好是最主要的, 上城三十里, 他走习惯了, 身上有多重的担子, 又该走多快, 要走多少时间, 他心里清楚。今儿个还早着呢, 他也不急什么。

问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 身上穿得新, 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干干净净旅行包, 也许是力气大, 也许是包儿轻, 简直像拎了束灯草, 晃荡晃荡, 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 腿儿又长, 上城三十里, 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 今天等于是空身, 自更不用说, 何况太阳还高, 到城嫌早, 他尽量放慢脚步, 一路如游春看风景。

享受:“晃荡晃荡”都是向两边摆动的意思, 指身体走路姿势摇摆, 且摆动幅度较大。又有闲逛的意思, 身上的担子又不重, 他根本不把它当回事儿, 一路如同游山看风景, 不慌不忙。再说摘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的陈奂生心情愉快与放松, 对生活与未来充满希望。

问题:一路游街看店, 遇上百货公司, 就弯进去侦察有没有他想要的帽子, 要多少钱。

享受:这说明在他心目中的时间还早, 也不着急, 慢慢腾腾在街上溜达, 比较适合与否。沿街顺便的走走看看, 进到某百货公司里去看看帽子的价钱如何。

问题:如果十点半卖不掉, 十一点二十分还有一班车, 不过太晚了, 陈奂生宁可剩点回去也不想等, 免得一夜不得睡, 须知跑回去也是三十里啊。

享受:这句话强调回去的结果, 并不真的注意跑的过程, 无非是说回去, 赶回去就是了。至于如何走的问题并不重要, 重要的还得回去, 免得一夜不得睡。

问题:平常时候, 那三十里路, 好像经不起脚板一颠, 现在看来, 真如隔了十万八千里, 实难登程。

享受:“颠”就是跳起来跑的意思。走那么长的路程都感到毫不费事, 轻松自然。感冒前后对比, 病真是磨倒人, 同样的行程, 现在看来好困难。

问题:记得秋天吴楚在大队蹲点, 有一天突然闯到他们家来吃了一顿便饭。听那话音, 像是特地来体验体验“漏斗户”的生活改善到什么程度的。

享受:吴书记工作务实, 体贴与理解民众, 没有官僚作风。事先不打招呼, 临时登门拜访, 免得“漏斗户主”陈奂生早有准备, 体验不到“漏斗户主”的生活到底改善到什么程度。

问题:他下了床, 把鞋子拎在手里, 光着脚跑出去。

享受:“跑”字说明快步走的意思, 他主要是怕把床弄脏了, 穿鞋在地板上走怕人撞见。

但从学生们摘录的这些句子看, 还说明不了什么, 我在组织学生共同分析的同时, 才发现学生恰恰需要这种灵活而又生动的教学方法。课在轻松愉快中结束, 感受到学生们的脸上荡漾着兴奋与快感的同时, 我同样为这节课感到不从课文结构与谋篇布局, 不从段落层次分析, 不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方法, 而是从人物动作入手。从表面上看, 似乎有走弯路之嫌, 看似乎偏离了主题和常规教学规律, 但这种教学方法有时恰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沈永生.陈奂生上城走法多多[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 (12) .

注重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篇4

一、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教学方法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英语灵活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并富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可以在收获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what does he look like”的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点来描述人的外貌或长相特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好奇心重和爱玩的特点,设置“改头换面”的游戏来开展教学。这种游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教材资源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力量,通过设备播放录像或音频等文件来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促进教学的发展。

二、借助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并善于发掘其延伸内容来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习题的设计与布置中,教师不要过于在意题目的数量多少,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同时又具有趣味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减少学生对课堂练习的恐惧和排斥心理,让他们的创意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对习题的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既让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又要让学生明白答案是怎么得出的。对于习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要在讲解时进行重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地查缺补漏,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词汇教学,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元化并且富有趣味性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例如,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词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对单词的理解与记忆,让学生体验到英语词汇学习乐趣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新词汇。在教学时使用绘画或图片教学法也会带来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一些交通工具的单词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这些卡片来帮助学生识记这些单词,或是在学习单词时,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该单词所表示的事物。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学习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将灵活性教学方式有效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学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培元.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注重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篇5

1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启发引导在合适的

问题情境中,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 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1 保持思维的待续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 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 教师提出问题后, 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 思考时间若非常短, 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 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 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 这样, 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 思考时间的长短, 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给思考时间, 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 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 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 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 “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 表面冷静, 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1.2 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 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 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 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喧宾夺主。

1.3 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是教学思维的动力, 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 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2)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 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3) 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 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 其实, 问题并不在多少, 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 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 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成绩的。[1]

2 鼓励求异,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 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 及时地改变原定的方案, 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 因为客观世界时时处处在发展变化, 所以它要求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解决问题,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思维灵活性的表现。数学教学中, “鼓励求异”是训练, 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 通过“鼓励求异”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 在教材安排的例题中, 有相当类的题目存在鼓励求异的情况。多听听学生的回答, 可能在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思维变得宽广、深刻、灵活。鼓励求异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方向的内在联系, 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挖掘一些行之有效的鼓励求异例题和习题, 使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3 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为此, 教师必须树立威信, 真正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人范”。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 那么你讲上一句, 他并知下一句。

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 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为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 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 就在于教师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拉得更近, 才有更融恰的课堂气氛。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程度才更令人满意!

4 立足基础更新观念帮助提高

在教学中, 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对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1) 低起点。由于学生基础较差, 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 整体上以加强计算为起点, 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 (2) 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 (3) 勤练习。由于学习困难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 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原本有意注意时间就短的学生学习注意的分散。 (4) 快反馈。学习困难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这里我们所提到的几种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教学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 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2]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注重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篇6

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生涯, 本人深深体会到备好课的关键是钻研教材, 一是要“钻进去”, 二是要“钻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钻研教材要有一定的深度, 掌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 从而安排课时、解决问题, 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可接受能力, 做到由易到难, 由特殊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 较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提高教学质量, 是课程设计的必然要求

1. 教师应熟悉学生, 以便于教学的运作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 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配合默契的依靠力量,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是为学生服务的.我是通过和个别学生谈心、接触, 定期召开班委会以及进行双基摸底来了解学生情况的.当时进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试, 全年级七个班中, 我们班有一名同学数学得满分120分, 这使部分在小学对数学失去兴趣、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的学生看到了希望,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采取的第一步是继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开始的几堂课我给学生简要介绍了数学发展的历史, 有关中外数学家的一些光辉事迹等, 尤其是给学生讲了些趣味数学问题.例如:我让学生任写一个以5结尾的数字, 我就能一口说出其平方的结果, 学生都认为我是神算.我告诉学生, 只要将5前的数字与其大1的数字相乘在其后补上25, 即得结果.我还为学生讲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1+2+3+…+100, 如果蛮算, 得花很长时间, 但小高斯观察了这个式子, 很快得出了正确结果 (1+100) ×50=5050, 并启发学生,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 定能将数学学好.这些为以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3. 要抓住时机, 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 做到精讲精练

在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 老师的任务之一便是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说, 一个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培养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我在给学生上新课的同时也在对学生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弥补、加深、拓宽和复习巩固.这方面只有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精选例题, 精选练习, 避免机械重复、浪费时间.

4. 既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 又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解决难点, 要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规律, 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并着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精讲精练的基础上, 我指导每名学生都建立“错题集”, 对学习和作业训练中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归纳, 培养他们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习惯和作风.

在具体教学运作中, 我让学生自己进行章节小结, 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自编测试题及给出详尽解答, 培养学生全面复习、归纳有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找出差距, 并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 因材施教, 做好辅助差生和培育优生工作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 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需特别予以关心,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经过努力, 他们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教学中, 我是这样进行的:对尖子生的辅导通过讲授和提供较难的资料, 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 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让学生作练习等.在转差防差方面, 主要是对其进行个别辅导, 如当面批改作业, 指出并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特别是在思想上让差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对差生的点滴进行表扬予以肯定, 这样便能大大提高和激发差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时刻注意那些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防止他们转变成差生.

三、结论

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育是在发展变化的, 教育理念是在不断更新的, 我们应运用新的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的知识的形式, 但更应关注学生的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关注知识的科学传授, 也要关注学生信息的收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更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 设计一个好的课程内容, 更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切设计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而设计, 设计为了学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基于新课程体系的初中数学创新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 2009 (01) .

[2]王丽华.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引发学习兴趣[J].教学与思考, 1999 (3) .

[3]郑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思考[J].教学方法学刊, 2008 (10) .

[5]林婷.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注重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篇7

关键词:初中音乐,灵活性,创新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也是我们在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音乐不仅具有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更具思维灵活性。 在新课改的推动和促进下, 中职学校教学要将学生思维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抓, 利用音乐来完成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 当学生的音乐思维逐渐形成, 我们就能够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联想对音乐进行感知, 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其更具灵活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聆听音乐, 对音乐的表现力进行感悟, 体会音乐的创造性价值。 学生感悟音乐的过程, 就是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情趣得到培养的过程。 初中英语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单纯的音乐技巧, 而是要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 看看他们在音乐方面有什么天赋。 并且, 音乐的学习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爱上音乐, 让音乐陪伴他们的一生, 分享人生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使他们对艺术产生一种由衷的热爱与追求, 利用自己的方式对音乐感受进行表现和创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方式有很多种, 我们常用的是歌唱和鉴赏, 并通过表现和创造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 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美感。 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 我们可以从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入手, 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如进行《摇篮曲》的教学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舒伯特的经典名曲——《摇篮曲 》, 大屏幕上, 几组亲子互动的照片缓缓地滚动着。 学生没有像以往那样嬉笑打闹, 而是静静地坐着, 认真地倾听, 他们的心神全部融入了音乐之中。 笔者用轻柔的声音为学生背诵着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母亲的爱总是那么深厚, 那么慈祥。你们感受到了吗? 听到了教师的问题, 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有人回想起了与母亲之间温馨的往事, 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有人举手说起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小故事, 于细微处感受到了母爱。

笔者随之又说:“我们现在能够说出自己的对母爱的感受, 其实, 在我们的孩提时期, 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记忆了, 母亲仍然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 母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 我们都会苦恼, 妈妈哄我们入睡的时候便会唱一些温柔、 动听的歌曲, 现在我们将这些歌曲称为‘摇篮曲’。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哄自己的小宝宝睡觉吗? ”随后, 我就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将学生带入一种静谧、祥和的气氛中, 教师里流淌着柔美的旋律, 学生的心也逐渐被音乐所打动, 有的学生陶醉其中, 轻轻地跟着老师一起哼唱。

笔者趁热打铁, 顺利地将歌曲的学唱引入,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歌曲的学习。 在唱的过程中, 学生很受触动, 有几个家长外出务工的学生还偷偷地抹起了眼泪。 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音乐触动, 激起了他们的联想, 使他们与音乐产生的共鸣。 这种情感体验是源自学生的内心, 学生的思维也有情感而激发, 在演绎这首歌曲时就会充满了情感, 温婉而动人。

二、 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现象中再现音乐, 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 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见解, 它认为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资源, 是辅助教学的材料, 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 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深入理解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的纲要, 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师可以利用提问和课后作业的机会, 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以多元化的答案鼓励学生的丰富想象, 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的提高。

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都是不同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他们创设更多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音乐中畅想, 在想象中感悟音乐, 在感悟中推动思维。 如对《小鳟鱼》进行鉴赏时, 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听音乐, 而是为他们讲了一则小故事: 几条小鳟鱼生活在一个清澈的小湖里, 他们每天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生活的既幸福又快乐。 有一天来了一个垂钓者, 他把鱼食扔到水里, 想要钓一只小鳟鱼… … 讲到这里, 笔者停了下来, 让学生闭上眼睛, 自己对故事进行想象, 并为他们播放了舒伯特的《小鳟鱼》音乐。 当音乐停止时, 学生都很激动, 都想要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有的学生说:小鳟鱼看到鱼饵, 忍住了美食的诱惑, 高兴得上蹿下跳。 有的学生说:小鳟鱼不喜欢这个口味的鱼饵, 摇摇尾巴游走, 和小伙伴一起快乐地玩耍去了;有的学生说:小鳟鱼太饿了, 他没有抵制住诱惑, 刚把鱼饵吞到嘴里就被鱼钩钩住了嘴巴, 好疼啊……

学生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 他们口中的故事不仅有很强的戏剧性, 还有浓重的童话色彩, 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三、 利用教学创新对音乐进行全新的演绎, 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进行创新,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激发和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 激活和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就是进行音乐创作。 在音乐学习中, 学生不仅要对其他人的作品进行体会, 也要利用音乐来倾诉自己的思想情感, 培养和提升创作音乐的能力。 开展音乐创作学习, 主要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机会。

如进行《丰富多彩的江南音乐》的鉴赏学习时, 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湖北民歌《龙船调》, 并向他们提出了问题:在本首歌曲中, 你能提出哪些人物来? 他们在做什么呢? 学生向教师描述着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笔者随着提议学生进行情景表演, 可以利用哑剧的形式进行。教师的提议很快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 积极准备表演, 教室里的很多东西都成了他们的道具——教鞭变成了烟斗, 扫把变成了划船用的桨。 无论是土家幺妹儿的娇羞, 还是驼背艄公的幽默, 都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赢得了满堂喝彩。 在活动中,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 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完成了音乐创作, 拓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上一篇: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下一篇:环保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