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要注重细节

2024-09-29

教学中要注重细节(共10篇)

教学中要注重细节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帮助, 使他们学得更快, 更有成效。我认为主要是注重“五导”。

一、真情地诱导

由于“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缘故, 教学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生喜欢哪位老师, 也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由此, 我认为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诱导学生“爱学”的明智之举。“喜表扬、厌批评”是人共有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也不例外。童话故事中的狐狸也是用花言巧语讨得乌鸦的欢心, 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教师是否可以效法狐狸, 用“甜言蜜语”去赢得学生的好感呢?我想是可以的。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对学生只有表扬、没有批评, 只有鼓励、没有指责, 那么, 学生必定会感到这位教师不仅可敬, 而且可亲, 从而主动亲近老师, 信任老师。这样, 学生就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诱导下, 爱学你所教的学科。

在学习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 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参与解决问题, 探索研究问题, 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就是为了知识学习做准备, 同时养成一种习惯。

1. 激疑求知

教学新课时, 教师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通过潜心阅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其可贵之处在于探理求源, 继而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只要学生产生了疑问, 教师便可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仔细揣摩文章的内涵。

2. 激趣求知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 教师应抓住文章趣处, 进行巧妙点拨,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 激情求知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 同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美好的情感, 使他们感同身受, 带着愉悦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课《我们爱你啊, 中国》时,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调, 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同学们, 我们所生活的国度, 有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勤劳淳朴的人民, 富饶美丽的土地, 我们可以观赏景色秀丽的祖国山河, 可以倾听万马奔腾的前进号角。祖国啊, 你如此伟大, 请允许我们唱出心中的歌———我们爱你啊, 中国!”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进而与文章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适时地引导

1. 课始, 设境激疑。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 教师要精心创设新奇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 教学《小河和青草》时, 先播放由《小雨沙沙》改编的《小河哗哗, 小草绿绿》后师述:歌曲中的两个朋友就是我们昨天认识的谁呀 (小河和青草) ?这样把学生带进快乐的课堂。

2. 课中, 设疑引思。

引入新课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应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如《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是一道覆盖全文内容、极富概括性的题目, 教学时, 就可以将它作为探索课文的研读专题。通过语言品析、情感朗读, 接着, 引发思考:这位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在这个过程中, 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领会、思想感情的把握、语言内涵的感悟等多项训练一一得到落实。

3. 课尾, 设障引“用”。

如《爬山虎的脚》一文, 课后安排了两项实践性拓展练习:一是用对话框的形式“我想泡点豆子, 观察它们是怎么发芽的?”“我想和小林一起去观察蜻蜓的飞行, 还要把观察结果记下来。”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二是安排阅读链接《随身带着笔记本》一文。这样, 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要通过观察、思考, 去发现生活的奥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恰当地启导

教学中,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 教师进行启发点拨, 为学生架设桥梁,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如《爬天都峰》一课:“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 为什么又互相道谢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涉及到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思维跨度大, 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为此, 教师可以启发说:“老爷爷和小姑娘为什么能爬上那么高的天都峰?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老爷爷和小姑娘都是从对方鼓舞中获取力量, 才爬上天都峰的, 这样,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耐心地辅导

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困生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对他们进行辅导, 让他们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教学中, 优先提问学困生是有识之师的经验之谈, 课堂作业时间是教师辅导学困生的最佳时机。“耐心”二字是辅导学困生的要诀, 如果换成“不耐烦”三字则有可能适得其反。

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创新 篇2

【关键词】创新 教学 理念

我国非常重视课堂创新教学,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学历史教育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因此,历史教学需要教学理念的创新。广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过去对于人才的培养,广大院校仅着眼于培养高分生,现在教学观念转向不仅要培养高分生,更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由过去主要传授形式的教学转向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本人在实现知识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要通过课堂的教学,使广大学生由热爱学习历史,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大家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念,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以此抛砖引玉,为我国教育理论添砖添瓦。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教学形式

1、课堂理论创新法,课堂上培养学生勇于提出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分析这一结论是根据哪个学术观点或历史资料得出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多进行鼓励和正面的历史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发挥长处。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面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推动他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2、思考问题角度创新法。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历史学观点”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学术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分析。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完善结论。客观思考的过程中,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看待问题不偏激,形成客观思考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并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文素养。

3、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小型专题辩论赛。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争鸣的问题,教师主要负责协助学生辩论资料准备和现场指导工作,从而是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历史课堂互动。教师还应协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的书籍和科学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相关的史学资料,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和整理学术理论依据。

4、课下作业鼓励学生以撰写小型论文的形式提交。多年以来,历史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都是以考试为目的卷子作业。在学业相对轻松初中一年级,根据历史课本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字数1200字的小论文,作为考试和暑期作业的内容。小论文形式的作业,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整合信息能力要求较高,课后教师可以在史料分析上给予学生写作指导。

政治课堂中要注重实践教学 篇3

一、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

心理专家发现, 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这些内容。学生们会通过自己的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 去感知事物, 锻炼了他们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这样就一改以往学生对政治课的乏味问题, 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

二、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工具

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发挥好学生的潜力, 这是我们目前教育的最重要任务, 这也是我们现如今社会的需要。广泛开展实践活动, 是教育对能力重视的一个表现,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能力, 所以这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就要求学生学习时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各种表达能力。让学生和社会多接触, 给学生自己调查访问的机会, 就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接触社会;通过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锻炼, 学生学习到了判断是非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课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能够锻炼自己的平台。很多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课后都认为通过参加几次政治实践活动课, 开始正确地对自己认知, 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这要比参加一些平时的课收获多很多。”

三、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做到对学生的进行思想政治进行教育。事实说明, 以往的政治课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和需要了。如, 在观看法庭辩论实录活动课后, 同学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实际接触模范人物的活动以后, 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热情和社会责任。

四、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要形式灵活

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凡是围绕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活动, 我们都要大胆进行,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时应该注意很多的事情, 所以要确定所选择的活动的实际价值。 (1) 调查资料的方法是非常多的, 包括很多的形式, 所以学生通过对报刊和杂质等资料的调查和整理, 可以很好地掌握很多资料, 对事情的起因和发展有了很多的认识。同时学生可以采用教材中很多的案例和理论, 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特殊的教学活动课, 不仅可以让学生参加很多实际活动, 学习搜集资料和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这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使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很多。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针对一些容易发生混淆, 或者是容易发生错误的概念、理论、认识等问题, 通过同学组成的小组来组织知识辩论赛, 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更好地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辩论能力。例如同学们可以进行关于“上网对学生是否是必要的, 是否是有意义”的辩论。这样有意义, 又接近社会的问题通过辩论, 让学生们认识到上网给自己造成的危害, 同时也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会给身边的人和家人带来的危害, 并且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增加了自己的责任感。 (3) 通过调查采访活动, 把学生逐步引入到社会的潮流中, 让他们通过调查和访问, 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然后去处理实际案例, 及时地掌握好第一手资料, 并且能够对事物或者理论的正确与否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如在关爱自然、关爱人类这一单元时就开展了一个活动:“调查本地的江河湖泊, 了解污染情况, 并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对被污染河流的实地调查, 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 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让他们去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 而且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分析自己生活的身边的环境, 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与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让学生自己更珍惜自己生活的环境, 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4) 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形式是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重现到现实情境中, 根据知识内容的要求, 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行为, 亲身体验某种生活, 以获得直接的感悟和真实感受。例如学生在学习克服考试焦虑问题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会自己调节, 让他们做自我心理暗示, 通过调整呼吸和转移注意力方法, 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排除这种焦虑, 这样为今后减轻考试压力打下基础。如在上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后,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审判的活动, 分角色让不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通过实际法庭里的活动如法庭纪律、起诉书、判决书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庭的审判过程, 使学生在具体扮演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是不能儿戏的, 如果无视法律的存在, 那么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而达到这一课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教学目标。

总之, 我们政治教师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形式, 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 并且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让他们很快地融入到社会的大熔炉, 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了很深的认识,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证, 作为老师, 应该积应该大胆进行实践活动课的尝试,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中,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 更好地接受知识, 使新课程改革成效更加明显。

摘要:思想政治新课程标特别强调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地位, 巧妙发挥实践活动课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可以让政治课堂脱离枯燥的教学处境, 让政治课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赏识教育 篇4

赏识学生就是信任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相信“我能行”。中学生的思想没有定型。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稳定的评论和自我价值的认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数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教师一句由衷的赞美能给他带来无穷的信心和快乐。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有时,一顿训斥可能将一个学生所有的信心被摧毁,甚至毁掉他的一生。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所有的中国人(除有生理缺陷外),都能学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中文。为什么有一大批学生却无法学会英语呢?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难发现:孩子之所以能学会母语,得益于家长自发的赏识教育。所有的家长都坚信自己的孩子能学会说话,于是,他们不断地教孩子,耐心地去体会、去欣赏、去等待。只要孩子能开口,愿意开口,哪怕很模糊地说一句话,家长都会努力捕捉他的意思。一旦领会了孩子的意思,家长会情不自禁地大加赞赏,并不失时机要孩子给周围所有的人“现场表演”,这时的孩子会神采飞扬。从咿呀学语——爸——妈——水——糖,到清晰的表达——爸爸——妈妈——喝水——吃糖,在这缓慢的过程中,家长及所有与孩子有关的人,对孩子的每一次开口、每一点进步,都持一种赞赏的态度。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孩子们才充满信心,一步一步地学会流利地说话。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果能用家长赏识自己孩子的心态,耐心地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坚信每一个会讲母语的孩子都能学好英语,充分注意并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障碍,让学生把英语看作一种交际工具,帮助学生克服抑制种种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那么,只要我们的学生愿学,就一定能够学好英语。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愿意学习的学生都能学好英语,而是在初二阶段就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批想学好的学生非常痛苦地被迫放弃英语。原因是基础太差,听不懂。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放弃英语的学生没有信心坚持下去,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原则,赏识教育最基本的理念的就是“看得起”。歌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说明了人如果没有信心,就什么也做不成。

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像所有的家长教孩子学说话的原理一样,把要求降到最低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允许学生失败。让学生在心中始终坚信一个“行”字。从一开始就让他们树立一个观点:“英语同中文一样,也是一种语言,既然我能学会讲中文,我肯定能学好英语。”

二、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感情因素的作用,在课堂上用微笑和善的表情、亲切生动的语言、形象活泼的手势、温柔和蔼的态度讲解知识。这样学生会产生一种愉快的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并能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教师要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始终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应马上予以评价。一个“GOOD”、一个“OK”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其他学生也会踊跃发言。对答得好的学生,可邀请他们上台示范讲解,让他们做小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第四、对差生要有耐心。呵斥、讽刺、打击都毫无益处,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在思想上、学习上帮助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心,时刻注意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同时也要在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让他们能够感受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决心迎头赶上来。

五、教育的前提是承认差异,教育的真谛是因材施教。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有情有义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感情的投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潜能的差异,采用“分层推进”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个体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开发出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其关键是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我能行,你也能行,我们大家都能行”的大氛围中,让学生在赏识中学会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真诚地赏识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真诚地赏识你的学生,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给学生一点“阳光”,学生就会“灿烂”。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5

一、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感知力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具象思维的特性, 这才能产生美感。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 而现在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比重较大, 审美教育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 使得学生对美的欣赏不能完全理解, 只能分辨好看和不好看之说, 没有审美的感知力, 只有审美疲劳, 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意义所在。所以, 在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时, 大家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 “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艺术享受”。名师的课在使学生获得知识, 受到教育的同时, 又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在这样的课上, 知识的传授, 能力的培养, 情感的陶冶, 意志的培养, 个性的发展相互交融, 不断地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世间美好的东西之所以成为主观的某种思想作品, 是将审美对象放在某种社会背景、个人情感中去感知、去理解, 这样美术作品才有生命力。审美感知力不是生活感知力, 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而是以具体审美对象为出发点, 由单一到画面丰富的过程, 因此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不能离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在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可以利用电教设备, 根据课本内容, 在媒体上进行设计, 通过荧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感, 产生创作的欲望。学生通过观察和欣赏, 了解了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得到美的享受, 审美能力得到了充分升华。

二、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理想的翅膀, 有创造性的艺术大师都非常重视想象力, 也重视美术创作中的想象力。面对美术作品, 美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欣赏着面前。因此, 创作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 在艺术中发现艺术。南宋山水画家王徽在其《叙画》中说:“望秋云, 神飞扬, 临春风, 思浩荡。”高尔基也曾说过:“想象在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 但它主要是用形象的思维, 即艺术的思维。”现今在美术课堂上, 往往是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讲授, 教师成了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讲授无非是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在传统教学中, 缺少创新, 也没有想象的空间, 学生在欣赏绘画时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因此, 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想象、创作, 让自己的绘画能力提高, 使自己的想象意蕴表现在画中, 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现实生活的美是原生态的, 是自身的美所在, 而美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美进行观察、体验、思考、想象、创作的结果。作品中的美, 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性。事实上, 这些特征使美术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项不朽的事业。

三、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

审美情感力, 就是要使学生在美的对象直接观赏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在不同的美学范畴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一幅好的山水花鸟画, 不但能使人悦目, 而且会给人以认知的满足, 使人更好地认识自然的美, 领悟美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要表达的淳真的思想感情, 并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人们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 除了欣赏那些花鸟鱼虾的神情和动态 (自然美) , 更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 (艺术家的个性美) 。

欣赏美术作品, 可以触发学生内心美好的审美情感, 激发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 对进步的向往, 对真理的追求。就像我们从德拉克洛瓦的《自由神领导人民》,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类似作品中所感受的那样。米勒的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19世纪农村的生活情景和农民的命运, 从《拾穗》《播种》《牧羊女》《扶锄的农民》等作品中, 我们了解了法国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进而认识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总之, 美术教育不应是狭义的理解范畴。艺术家将美好的审美情感融入美术作品, 使艺术作品更富有价值。

四、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在课堂教学中, 要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就一定要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了解。作品只是时代背景下的一部分, 要理解作品就必须理解画家的时代和构成作品的文化背景, 才能理解他的作品。如《沉睡的维纳斯》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乔尔·乔内最负盛名的油画杰作, 象征着冲破中世纪黑暗的“神明”, 标志着世俗人性的复归和人文主义的胜利。在作品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妙龄女子躺卧在林边的草地上, 在她的周围是具有诗一般意境的意大利普通乡村的自然背景, 蘑菇状的树冠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浓重, 一座小山岗上耸立着城堡和农舍, 平静而庄严, 在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一带形的蔚蓝色湖水, 夕阳将天空染映成金黄色, 翻腾的云冉冉上升。比例完美的人体, 呈现出玛瑙石的透明感, 显得格外高尚, 纯洁而优雅。可以这样说, 乔尔·乔内的这幅《沉睡的维纳斯》集中地体现了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的真实渴望和当时艺术的成就。通过这样完整地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就不难理解作品了, 从而在欣赏作品时有了自己的审美理解能力了。

在欣赏绘画时, 除了眼睛感受理解之外, 还需要学生联想、记忆、想象和个人生活经历、生理心理体验能力等。在艺术门类中, 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绘画那样, 在描绘人物的外貌、形态、神情、动作以及刻画的自然景物、生活场景、对象的细节方面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可以直接用眼睛感受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了。美学既不等于艺术学, 也不等于社会学。审美不等于艺术, 艺术被纳入到审美学中, 它是一种纯粹而特殊的审美客体, 是人类审美过程的追求目标, 也是审美活动的积极效应, 更是艺术教育的灵魂。所以, 在审美美学的视野中, 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定性和审美特征。

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精妙 篇6

关键词:语言素养,语言技巧,锤炼

课堂教学的成败,既有教师教学中的预设因素,也有教师对学生信息的处理及由此引发的“生成性”教学因素。预设即教学设计,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生成”则更多展示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智慧性。语言是一门技巧。小学英语老师的语言素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英语的发音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一口纯正的英语发音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能使很多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从而对英语感兴趣。因此,教师的发音必须标准,朗读英语时的节奏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像是在听一首好听的乐曲那样舒服、放松。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并且语气要温和,要面带微笑地问学生:“Doyou understand?”“Are you clear?”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要温和地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如“Good”“Great”“Good job”“Excellent”,才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发言。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而忽略了教学语言的锤炼,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下面笔者就教学中的现象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语言不简练

猜谜游戏是学生们喜欢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一。教师设计游戏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有时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课堂用语太复杂,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的语速应当稍微慢一些,尽量让孩子们听清楚。当教师无法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时,不妨用最简单的课堂用语。例如,教师可以做个示范,把一个国旗藏在身后,然后问学生:“China?”引导学生回答“Yes.”或“No.”然后拿出国旗让学生看清楚,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明白教师的意图,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2.语言不准确

关于教学地点及交通工具,一位教师在教完课文后,设计了一个小组调查活动,采用的是表格制,由一位学生去采访组内的其他学生如何上学,运用句型:

A: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B:I go to school by bus/by car/ bybike/ by taxi/ on foot.

当一位学生采访到老师时,老师回答:“I go to school by bus.”

上述案例中,通过调查问答,小组活动开展得比较顺利,当学生采访到教师时,教师的回答看似正确,实则是一个语法错误,语言缺乏准确性。Go toschool只适用于学生,而教师去学校应该是go to the school。教师无意中向学生传达了错误的语言信息。因此,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对于英语中细微的区别要特别注意,以确保课堂教学用语的准确性。例如go to school和go tothe school,at school和in the school,其用法就不完全一样。在教学中,教师也不一定要特别强调两者之间的语法知识,那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采用实例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差别即可。

3.语言的无意性

有些教师过于拘泥于教材,不会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变通,而是进行大量而机械的对话。如教学词汇takephotos,go shopping,collect stamps,growflowers,make model ships,make clothes以及句型“Do you have any hobbies ?Yes,I do,I like…”等时,一位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围绕课本上的6个短语和1个句型反复进行问答练习。虽然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但教学却没有体现英语交际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增加或删减,目的就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服务。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4.语言的随意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句型“What colour are they ?”“They are…”时,在与学生进行了句型的训练后,教师又和学生进行了大量与本课无关的一些对话训练,整节课在教师和学生的问答中结束,看起来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知识量很大,可是却严重偏离了本课的重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应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然地习得语言新知。选用“少而精”的教学语言,增强课堂语言的实效性。本课时应围绕“What colour are they ?”句型展开操练,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句型,并正确区分和识记关于颜色的单词。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应巧妙地运用活动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

探究体育教学中要注重的问题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问题,合作精神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 要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进,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要时刻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增强学生的体质。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要重视更新教学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要重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要重视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一、体育教学要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除在课中不愿参加练习外, 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对批评过于敏感, 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 希望得到表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 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 就丧失了练习的信心, 不愿继续练习。同时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因为自我认识不足, 不相信自己能学习、掌握某项技术, 因此在体育锻炼和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他们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体育教学中对于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要多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及时肯定, 多加鼓励。

二、体育教学要重视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 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好胜心强的心理, 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设置群体活动的场面, 应该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的兴趣。如此不仅是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 也是让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 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

三、体育教学要重视更新教学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中学体育教育已经打破了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大球和田径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更加广泛, 学习的内容已由竞技体育转向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 学习的地点也由学校向社会和自然延伸。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街舞等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这些项目在中学已广泛开展。但是我们体育资源有限, 场地种类少, 教师人数少, 教师专项少, 好多学生的体育兴趣受到限制。解决目前的状况,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培训, 丰富专项结构, 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 合理安排课程, 使同一时间上课的班级符合教师专项的数量。体育教研室针对教学对象结构层次多的实际情况, 打破了原来有什么师资、什么场地开设什么课的课程设置模式, 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出发, 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教师和场地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 符合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体育教学要重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而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们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这样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更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学习中自我发现, 自我分析, 自我解决问题。从而使自主、探究学习成为体育课中真正的有效学习。

五、体育教学要重视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 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 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 切实帮助他们, 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体育活动的组织者, 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 而且, 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 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 在学习广播体操时, 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了让师生共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 学生先跟着多媒体演示观察、模仿→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 在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让学生始终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这样的学生非常有自信的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中去, 有利于其能力的提高。师生如此合作起着事半功倍效果。

六、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合作精神匮乏, 而未来的社会又是合作的社会, 为此, 《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课中要广泛开展“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 它是新的教学模式, 是以小组活动为组织形式, 在讨论和交流中理解、提高、掌握。旨在通过“合作”,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相互帮助的优秀品质, 创新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多种社会适应能力。它是有目的, 有任务的, 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参与完成, 并能有学习的结果, 哪怕是错误的或者是失败的。例如, 我在授课时会有意识地加入些体现团结合作的接力游戏, 两人以上合作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 任务完成后再各组总结交流, 教师反馈, 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有形式、有内容、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才能做到“神形兼备”。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合理等待 篇8

一、数学思维在等待中绽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充足的思考时间,需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自主思考”的过程不能“错过”.

1.在审题中等待,开启思维的阀门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外,开始接触到各种题型. 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以及文字转换能力的不熟练,很容易造成学生审题不清楚而造成错误[2]. 笔者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出示这样一个例题: 用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变化? 表面积有没有变化? 问题抛出来后,优秀的学生一下子说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体积没变,表面积变少了. 按以往的教学流程,我就可以借势完成此环节的教学任务了,这时我并没有着急肯定,而是等了一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在审题时的适时等待,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活跃起来.

2.在探究中等待,让思维得到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探究. 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生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探究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会有很多种探究的思路与方法. 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人人探究,等待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发现,从而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中,有这样一道题: 楼房外壁用于流水的铁皮水管的形状是长方体. 做这样一节水管, 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生1: 我是用六个面减两个面,( 1 × 15 + 1 × 0. 6 + 0. 6 × 15)× 2 - 1 × 0. 6 × 2.

生2: 我直接求四个面,( 1 × 15 + 0. 6 × 15) × 2.

师: 还有吗? 再想想. ( 我这时不着急,等了等)

生3: 我通过学习还发现可以这样列式,( 1 + 0. 6) × 2 × 15.

师: 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我并没有着急的去将这道题完成,而是充分的给学生时间去讨论,最后经过大家集体的思维发现,不但得出了侧面积可以用周长 × 高来解决,还知道了这是为什么? 我们可以将这个长方体剪开,发现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不就是长 × 宽吗? 而它的长也就是原来的周长,宽就是它的高,这样我就得出了要求侧面积就可以用底面周长 × 高或者说侧面周长 × 长了. 这样的等一等还真是等到了好的思维,清晰的思维,比我们教师日后总结多少遍都有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自己说出来,全员参与的, 这样的思维清晰、有条理,这样记忆会深刻.

二、智慧的等待,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智慧的等待,可以激励学生展开思维的双翅,在知识的时空里自由放飞. 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提问后等待,促学生思考

教师要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就紧接着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连串的问题. 往往还没等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 教师只是用很多解释和引导. 让学生理解,教师并没有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热闹的课堂安静下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问题. 定心能够生成智慧,安静能够容纳百川,教师要让学生拥有静心思考的习惯. 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在教师的等待中培养学习习惯,锻炼数学思维,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2.出错后等待,让学生体悟

教学中要注重细节 篇9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关注生活彰显个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能力

高考语文占分很高的作文,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于作文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急功近利,只注重作文技巧的讲解,忽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忽视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因此学生的写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作文,所以多数学生不喜欢写作,不能表达真情实感。其实作文是抒写个人情怀的最好途径,最能体现学生的个人情愫,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也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述,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味生活,抒写真情。让学生喜欢动笔,乐于表达,体现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况且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学生是整个写作活动的主角,从写作对象的选择,到文章的谋篇布局、材料的选择、立意成文,无一不突出体现出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智慧与创造。要想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必须在写作教学时培养学生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彰显个性。在作文教学中培

养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言为心声,要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就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写愿意写的事,写学生熟悉的事,就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设计时不能拘泥于固有的作文教学设计,在作文设计时要对好中差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作文命题时要选择全体学生都能有材料可写的内容;同时教师要能对在作文中体现个性、能抒写真情、能敞开心扉的学生加以肯定,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促动学生写作的欲求。

例如在上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后,我组织了学生进行了表演。先把班上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各组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写剧本。有一组忠实于原文,有一组则对原文作了较大的改动。参加演出的同学写出表演感受,观看演出的同学写观看心得,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很高,有对邹忌等人物形象进行评价的、有写同学表演技艺的、有对参演同学的勇气进行赞美的、有未能参加表演而深表遗憾的。总之,全体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效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关注生活,彰显个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人,他的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生活,鼓励和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作生活的有心人和有情人。这样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体味亲情,体味友情,体味挫折,体味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把握时代的脉搏,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如去年的四川“5.12”大地震,由于我校是住宿制学校,学生虽在新闻联播中了解到了一些情况,但详细情况学生并不了解。我们在高一年级就设计了“面对地震,感悟生命”的一堂作文课。这节作文课的材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直击地震灾情,第二部分是各级各部门的抢险救灾,第三部分是感受与行动。学生观看了材料后,心灵受到震撼。许多学生当场就流泪了,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文章,且文章内容丰富,主题多元。有的学生写了灾难的惨状,有的颂扬了志愿者、武警官兵、白衣天使,有的颂扬了在地震中渴求生存、相互救助的灾民;有的学生表示要珍惜亲情、珍惜学习的机会。

三、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文章是思想感情的流露,在激发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后,教师要在作文题材上做出一定限制。这样既能让学生在作文中能体现自我主体意识,又能让学生对自我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情操观念、人生目标等等有一定的把握和认识,做出深层的剖析。其实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审视自我、审视社会,就是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主体意识增强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了,思想认识也会随之清晰了、正确了。正如吕叔湘先生说:“写文章不仅仅是一个写的问题,这里边还有一个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问题。凡是认识不清,或者不肯、不敢照所认识的去写,都是不会写出好文章来的。

如针对奥运圣火在传递过程中遭到抢夺而引发的抵制家乐福事件,许多学生都有写作的冲动,但在作文时,有些学生的观点比较偏激,认为要以牙还牙、要以法国人为敌。我抓住这个苗头,组织学生学习了各大报刊对此事的评论、组织学生学习留法学生李洹的演讲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样做才是最好的爱国。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了同学的爱国热情,体现了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好的爱国精神,然后再次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许多学生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时,相对就辩证些了。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圣火被抢表示愤怒是应该的,但应该理智,要做好自己的事,让国家实力增强,让破坏者失败。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强意识和爱国情操。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张扬了学生个性,有个性的写作丰富了学生生活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受到良好的自我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学中要注重细节 篇10

一、生活性让化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学科本身就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如果教师善于挖掘,把单纯枯燥的化学转变为非常通俗的,就在我们身边的,能够解决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化学知识,那么学生的学习应该很感兴趣,其结果也会事半功倍。尤其是在高三这样一种以做题,讲题为主的模式下,学生更显枯燥无味。创设好生活情境来学习化学,无疑是吃饭有了好菜,菜里有了油盐。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

比如:有许多学生对蛋白质的性质中变性与盐析易发生混淆。我就对学生说,这其实是很常识性的,把鸡蛋煮熟就是变性,煮熟的鸡蛋是再也出不了小鸡了的。那么哪些物质会使蛋白质变性则更加简单,我们打针前要用酒精或者碘酒擦一下被打的地方,刚装潢房间要通风透气(排出HCHO等有毒气体),重金属盐(如Cu,Pb,Ba,Hg等盐溶液)误食后要中毒。还有一些强酸强碱等对人体有危害的都会使蛋白质变性。同学们在笑声中很快就掌握了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这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很好理解。

再比如;学生在做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时,老是答不出来,或者不能理解,我就跟他们讲:这个气密性检查其实我们都碰到过,我们骑自行车车胎坏了,修车师傅是怎样诊断哪儿坏了的?学生马上回忆,噢,是打好气后,关好气嘴,置于水中看哪处坏,哪处有气泡。那么我们装置气密性的常规检验方法也是这个道理,把其他所有的出气口全部堵死,只留下一般是最右边的一个,用导管连接深入到水中,通过改变装置内部的压强,看是否有气泡这个现象。

二、问题性多设有价值,具有对比性或递进性的系列问题,能帮助学生思考或巩固。比如:学生在解下列一道题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烷烃分子中基团—CH3、—CH2—、、上的碳原子分别称为伯、仲、叔、季碳原子,数目分别用n1、n2、n3、n4表示。例如:2,3,4,4-四甲基己烷即CH3—CH(CH3)—CH (CH3)—C(CH3) 2—CH2—CH3,其中n1=6,n2=1,n3=2,n4=1。根据不同烷烃的组成和结构,可分析出烷烃(除CH4外)中各原子数的关系。

(1)若烷烃分子中氢原子数为n0,则n0与n1、n2、n3、n4的关系是______或______。

(2)四种碳原子数(n1、n2、n3、n4)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很多学生拿到题目的第二个问题时根本无从下手。但是如果给一些简单的问题作铺垫的话,那么就会觉得很简单。我们先来分析一下CH44个H,加一个C变成为什么会变成6个H的,学生就会思考H就是端点呀,最左与最右端没变,多一个C就多了对应的上下两个端点,以此类推n个C形成的烷烃就有2n+2个H。这道题也是这样把CH3看成是端点,先看,有n4个就有2 n4+2个CH3,再在其中插入插入后你会发现有一个就多出一个端点出来。再插入—CH2—,很明显端点数没有增加。故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为n1=2 n4+2+n3。

教师在高三习题复习的课堂教学中如能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三、情感性

用激励、唤醒、鼓舞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发挥潜能的氛围。特别是在高三复习中,学生本身压力就很大,心理比较脆弱,来不得半点刺激。我们在改他们所做试卷时发现一些错误,我们决不能一棍子打死。要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是不知道所考知识点,还是不知道用什么知识去解答,还是因为粗心,没在意做错了,还是已经会了,但答题不规范而失分。然后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无论怎样都要有耐心,决不能粗暴地批评或训斥。若改为用激励的语言,付出真情的语言去帮助他,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些同学在做实验题时,总是答不全面,比如问如何从CuSO4溶液中得到CuSO4·5H2O晶体,我们有些学生就只会写冷却结晶,而事实上应该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我跟他们说,大家没填蒸发结晶,这说明大家做到很不错了,已经注意到这边5个结晶水了,但是大家没有注意个客观实际,如何能尽多结晶的出,还有仅仅结晶了,它只是沉淀在溶液下呀。同学们马上意识到少填了蒸发浓缩和过滤。

再比如,考确定溶液中是否还含有Fe3+时,同学们会写个KSCN,很显然对于一个简答题这是不全面的,我马上就引导了,这一题实质考什么,同学马上回答考Fe3+的检验,我又问Fe3+遇KSCN溶液的现象,你会不会,你不说,改卷子的老师还就认为你不会呢,是不是太亏了。学生马上意识到要把话说全。

上一篇:建筑物给排水下一篇: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