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

2024-09-29

家庭暴力(精选12篇)

家庭暴力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世界各国对家庭暴力问题表现的尤为重视。就目前而言, 我国对家庭暴力问题法律法规的提出显得尤为不足。在此基础上, 便无法使受害者得到切身的合法权益, 进而影响了社会长期的安稳发展[1]。鉴于此, 本课题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探究具有尤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家庭暴力的特点分析

家庭暴力和其他暴力比较起来, 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下面从多个角度分析家庭暴力的特点。

(一) 家庭暴力受害者与实施者

在家庭暴力中, 由于小孩、妇女以及老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劣势, 因此很容易成为受害者。其中, 最突出的受害者属妇女。而男性在家庭中很多方面都处于优势, 因此普遍可能是暴力实施者。

(二) 隐蔽性

在家庭暴力中, 隐蔽性是尤为突出的。受传统观念思想的影响, 受害者都不太愿意在外公开家庭暴力, 所谓“家丑不可外扬”, 这便导致了受害者将其隐蔽。

(三) 多发性

家庭暴力的多发性是普遍存在的, 多发性也是在隐蔽性的基础上进而产生的。在受害者将家庭暴力行为隐蔽后, 施暴者便会产生无所顾忌的心理, 进而形成经常性实施暴力的恶习。

(四) 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暴力手段的多样化。施暴者在对受害者实施暴力的时候, 其手段呈现各式各样的手段, 并且对受害者造成的后果也有轻有重。轻伤、重伤以及死亡等都是普遍存在的后果。

(五) 举证困难

家庭暴力举证困难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自身的隐蔽性所造成的。另外, 有些施暴者的施暴手段很难留下证据, 因此便造成了举证困难的特点。举证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2]。这样便导致了在有些法律制裁方面, 受害者与施暴者之间发生了很大的争议, 进而导致司法难以掌控的局面。

三、家庭暴力的后果及其有效防范策略

家庭暴力主要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后果:其一, 施暴者对受害者实施家庭暴力, 导致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遭受严重影响。其二, 让受害者在长时间内处于精神忧郁状态, 严重影响受害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其三, 让受害者的心理遭受扭曲, 甚至造成人格分裂的严重后果。其四, 对家庭其他成员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例如:在家庭中, 丈夫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 如果实施暴力的全过程被子女看到, 便会让子女在心理上感到恐惧与挣扎, 进而影响子女的学习与身心健康。鉴于此, 面对家庭暴力所产生的种种严重后果, 对家庭暴力的有效防范策略进行探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 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律法规

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多发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 面对这些特点, 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律法规便显得尤为重要。跟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 我国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律法规在制定方面显得明显不足。这是我国的社会环境与现有法律的缺陷所造成的, 因此制定专业的家庭暴力法律法规不能一蹴而就, 应该循序渐进, 首先通过地方立法, 进而逐渐实现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律法规的制定。

(二) 优先制定地方立法

面对我国在家庭暴力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的情况, 优先制定地方立法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优先制定地方立法, 也需充分结合现有的法律, 让两者不产生矛盾冲突, 并根据实际情况, 从而制定出具有实效性与科学性的地方立法[3]。目前, 我国已经有十几个省、地区、市以及县制定了关于家庭暴力方面的地方立方, 这便为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律法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充分利用现有法律制止家庭暴力

虽然我国在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但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制止是防范与解决家庭暴力的主要策略。目前, 我国有关维护儿童、妇女以及老年人的法律法规普遍存在于《宪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中。充分运用这些法律法规, 对防范与解决家庭暴力便有着尤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 强化公众意识,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家庭暴力进行防范与解决, 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家庭暴力行为普遍存在。无论怎样, 将当今社会家庭暴力现象降到最低化才是防范与解决家庭暴力的最终目标。因此, 想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就应该强化公众意识,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家庭成员充分认识到实施家庭暴力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唤醒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意识, 以此促进家庭的和睦, 让社会能够保持长久的安稳。

四、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分析与探究, 充分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几大特点, 例如:隐蔽性、多发性、多样性以及举证困难等。进而也认识到实施家庭暴力可能产生的影响后果, 面对一系列的影响后果, 便需要制定出相关的防范与解决策略, 例如: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律法规、优先制定地方立法、充分利用现有法律制止家庭暴力以及强化公众意识,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信做好以上这些, 我国普遍存在的“家庭暴力”现象将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解决, 并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态发展。

摘要:家庭暴力是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家庭暴力的发生会对家庭造成严重的影响, 甚至可能会致使家庭破裂。本课题首先分析了家庭暴力的特点, 进而针对家庭暴力的后果对其防范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家庭暴力,界定,防范策略

参考文献

[1]章志图.遏制非犯罪性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制度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09 (11) :12-13.

[2]任凤莲.关于家庭暴力立法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9 (11) :13-15.

[3]朱玉苗, 赵伯祥.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其修正[J].嘉兴学院学报, 2011, 09 (11) :23-26.

家庭暴力 篇2

摘要

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事关人权的保护、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随着家庭暴力事件不断涌进社会公众的视野,关于如何解决家庭暴力的问题也被推至风口浪尖。本文就新婚姻法下的家庭暴力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家庭暴力;婚姻法;反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在我国,家庭暴力亦是普遍存在,在以往的婚姻法中也有对家庭暴力做出一定的规定条例,但并不明确,我国民警在处理家庭暴力事件中也以劝说为主,对于严重家暴情况缺乏惩罚手段,但《新婚姻法》发布后,第一次明确指出家庭暴力事件发生,施暴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一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家庭成员的保护,但在我国家庭暴力由来已久,新婚法又是否能改变这一现状呢?

对于家庭暴力的概念,我国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一方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行为,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内部间以暴力手段欺凌弱者,并对其人身和精神造成一定的损害的行为。在学界又将家庭暴力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概念,广义上包括夫妻,父母子女以及其他的家庭成员等等,而狭义上的理解就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不法侵害,包括人身权利的侵犯,精神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等,本所讨论的家庭暴力只是狭义上的家庭暴力,也就是夫妻间产生的情感伤害和人身伤害。我国学者张曙、李熠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侵害家庭成员身体上、精神上或性方面权利的行为。家庭暴力有如下法律特征:第一,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第二,家庭暴力侵害的客体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具体而言,包括身体、精神、性三个方面。第三,家庭暴力的实施者主观上具有故意。第四,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客观上采取了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 家庭暴力实际上是一个普遍发生的问题,世界各地都存在,只是发生频率不同,在我国,家庭暴力在某些地区也绝不是个别现象,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这是多大的比例啊!这项调查还显示,除了我们传统印象里的拳打脚踢,还有用木棍,绳索等工具施暴的,还通过冻、饿等虐待方式进行惩罚,以及性侵害。在一些地区,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竟达到一半左右,而在这一半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丈夫对妻子实行的暴力侵害,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已经证明我国的家庭暴力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并且呈上升趋势,在一些资料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于八十年代,家庭暴力上升了 25.4%,并且这一数据还是在逐年增长,现在离婚率普遍升高,而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竟然有四分之一的离婚源于家庭暴力,在相关机关积极干预以及法制约束的前提下,家庭暴力的势头依然有增无减,这些数字足以让我们不寒而栗。据中国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0.81亿个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30%,且施暴者有90%是男性。据报道,全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她的一生中遭受过暴力、性暴力或虐待,家庭暴力问题已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出台了防止家庭暴力法案。

家庭暴力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大量存在的。一项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在广东去年调解处理的12.7万余件各类纠纷中,因家庭纠纷就占22000余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国调查发现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高达30%.近年来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据全国妇联统计,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全国家庭暴力的投诉案件上升了4.16%.而从对近年离婚案件的分析来看,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比例却逐年上升。根据调查显示家庭暴力离婚案件中,因丈夫的暴行而涉讼,导致夫妻离异的占绝大多数。

《反家庭暴力法》继受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的规定,将家庭成员间的家庭暴力作为主要规制对象。为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家庭成员应限定于近亲属范围内,具体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另外,《反家庭暴力法》还将适用主体扩大至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在不评价相关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对人权的保障,具体包括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直系姻亲等关系的人。同居者中争议较大的非婚同居者、婚外同居者、同性同居者亦应包含在内。○妇联热线情况统计显示,2012年有12.6%的家庭暴力受害者通过派出所、110指挥中心、街道、居委会等途径求助,2015年初求助比例提高了38.8个百分点。对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遇到家庭暴力时,59%的人希望求助外界解决。在选择求助单位时,27.5%的人选择妇联、村居委会,20.6%的人选择法院或派出所,20.5%的人选择亲戚朋友,12.5%的人选择双方单位。妇联、居委会成为公众解决家庭法律力的首选单位。

从家庭暴力成因来看,主要有四点。一是思想上原因。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思想,妻子要三从四德,这固然是优良传统,但是男尊女卑思想过于严重,导致夫权统治思想是蔓延,妻子的人权得不到保障,沦为丈夫的附属品,封建礼教中的夫君成为一家之主,掌握家庭经济具有最高权力,从而对妇女不尊重也不重视。第二点是婚姻家庭方面的原因。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导致婚姻基础不好。2)对于一些有酗酒恶习的丈夫来说,酒后施暴常见。3)对于一些赌博严重的人来说,妻子阻挡丈夫赌博也会引起家暴。4)经济地位不对等,夫妻双一方因失业等因素对另外一方有着严重的经济依赖,形成不平衡的家庭关系,如果双方关系略有不和,无深厚的感情基础,长期持续不平衡的经济地位可能导致出现经济控制等3暴力现象。○第三点是社会方面原因。遭遇家庭暴力的妇女通常不愿声张,首先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不足,认为是家庭纠纷法律不予干涉,其次遭遇家庭暴力的妇女不愿过多谈论此事,导致家庭暴力有增无减,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也有可能使家暴成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导致家庭暴力事件频发。最后是法律方面原因。目前,我国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并不完善,在法律体系上,家庭暴力的规范比较分散,可操作性不够强,而且家庭暴力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执行力,明显跟不上去,还有家庭暴力发生地点通常都是个人场所,取证困难,使办案难度大大增强,而对受害人救济的法律途径较少都成为家暴逐年增加的原因。

解决家庭暴力的对策

(一)注重立法

联合国1993年通过了《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我国也高度重视家庭暴力问题。为了明确禁止家庭暴力,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和救助,目前在《新婚姻法》已将“禁止家庭暴力或以其他形式虐待家庭成员”写入总则,并辅之以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支持体系

1、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等组织的调解作用。

2、强调执法机关及时介入,有效制止的职责。

3、建立类似于国外妇女庇护所性质的社会救助机构。成立家庭暴力救助中心,开辟妇女热线电话,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帮助和心理咨询。

(三)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通过宣传栏、婚姻家庭学校、家庭对话会、法律进家活动、广场咨询等面对面的形式,向公众传播反对家庭暴力的方式方法和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家庭暴力是社会公害,人人反对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要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对一些大要案的曝光,以案说法等形式,鞭笞家庭暴力行为。要加强群众的法制教育,转变“家丑不可外扬”的错误观念,引导广大人民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树立证据观念和证据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心理障碍排解机制

通过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改善人际交流条件,引导树立 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等多种措施,增加心理障碍排解途径,缓和人们的心理压力,以冷静处事,制止、减少直至消灭家庭暴力。

(五)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消除封建残余思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形式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制止、减少直至消灭家庭暴力。全社会要从舆论、道德到法律、机制,从司法机关、社区、单位到家庭编织一个反家庭暴力之网。

(六)制定专门的预防家庭暴力法

针对家庭暴力的长期性、复杂性与严重性,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专门的家庭暴力法。由于我国家庭暴力有关的现行法规,有许多的漏洞与缺失,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立法规划是建立专门的预防家庭暴力法,做到可操作性强,执法部门明确、各部门分工明确,让反家庭暴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且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统一的威慑作用。同时婚姻法应当进一步明确规定各部门对家庭暴力干预和制止的义务和责任,建立起既分工明确又能协调合作的防治机制,并对负有相关法律义务和责任而怠于履行、不履行的人员确定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浅析家庭暴力 篇3

关键词:家庭暴力;施暴者;家暴根源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例子,这则案例的主人公张某,个子小小的,也很瘦,她的经历,更像是一种来自地狱的折磨。婚外恋情、家暴、抑郁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个瘦小的姑娘身上。她的男友第一次告诉张某他是个有家室的人,张某内心震惊、愤恨,于是向男友刘某提出了分手,可是,这时的刘某第一次打了她,她躺在地上,被打的气息奄奄,毫无招架之力,后来她的男友忏悔,她原谅了刘某。从此,她的生活里变充满了黑暗,男友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经常打骂她,让她的心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长期焦虑患上了抑郁症,在一个晚上用一瓶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在农村地区,经常有受不了丈夫的妻子选择自杀,而村里人也对此司空见惯,除了感叹一句命苦之外,别无他法。其实不仅仅是农村,城市里这样的事情也是层出不穷。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家暴不仅仅在低等知识分子、农民群体中出现,高等知识分子在家暴中所占的比重也是逐年增加。

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建立健全,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分性别、种族,中国女性的法律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思想开始逐渐淡化,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但是,與之相反的是,据一项调查表明,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暴力的事件在逐年攀升,90年代甚至比80年代上升了25.4,其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占到了25%,这些家暴行为,不仅严重的伤害了被家暴女性的身体健康,更加使她们的心理受到了伤害。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

从个人的方面来讲,一些施暴者存在着典型的性格缺陷或者是仇视心理,性格暴躁易冲动,加之施暴者普遍存在对女性的一种不尊重心理,使其在处于愤怒时,易将这部分情绪发泄在身边的女性身上。而当这些不幸发生时,受害女性往往产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对这些行为的反应不是报警,不是控诉,而是原则了原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家暴事件的发生。

从家庭方面来讲,有些施暴者肯可能存在家庭遗留现象,即他所在的原生家庭就有家暴现象,其在少年时期就没有受到正常的心理教育,耳濡目染,形成了一个家暴的循环,而且,家庭本身的理解是属于一个私人空间,造成了家暴的行为不受外人干预,施暴者在施暴后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在家庭暴力中要付出的代价较低,因此才会有层出不穷的家暴产生。

从社会方面来讲,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所谓的大男子主义在中国极为常见,他们这种认为女人是附属物的传统思想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了一种成就感,这种父权主义使他们认为有权力去控制他们的伴侣,一旦伴侣不听话,他们便有权去教育、改正伴侣的行为,而这种“教育”通常采用家暴的方式来进行。同时,一个家庭,要面临着各种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是来自于生存和生活上的压力,有的家庭由于收入少、住房紧张等问题,带给施暴者的失意感也是诱发家庭暴力的原因之一。研究也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家暴比例远高于高收入家庭。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家暴的受害者也会选择报警,但是报警后依然不能解决问题,警方最多也就是对这种情况对施暴者予以劝诫,并不能认定其刑事责任,难以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由于生活的压力,这些女性受害者也不会选择离婚,造成的结果是,家暴依然存在,并且因为报警行为遭到施暴者的怨恨甚至会变本加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受害者不选择报警的原意之一。

面对如此严峻的家庭暴力事件,如何消除并解决这些事件也就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如何解决家暴事件提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相关的制度

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律,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刑法上的处罚,当发生比较严重的家暴事件后,应当适当的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同时也应当完善行政法,增加对施暴者的行政制裁措施,对施暴者产生有效的震慑警告作用。同时,也要改良家暴的诉讼程序,是诉讼程序更加简洁,更加有利于女性受害者维权。

二、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

社区是对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机构,因此,社区要加强对家庭暴力事件的关注度,在社区内加强对反对家庭暴力事件的宣传,阶段性的进行家庭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有家暴倾向的家庭重点进行调节排解。遇到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要做到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调节,并且可以适当的利用舆论的力量对施暴者进行谴责,定期举行类似于“我为反家暴提建议”的活动,吸收群众的智慧。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作为维护社会治安,反对家暴行为的主要负责人,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作用。面对家庭暴力事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积极解决和预防,在给予施暴者一定的惩戒和警告之外,还要建立社区警务工作室,与社区工作者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同遏制家暴行为。

四、设置一些专门为家暴受害者提供帮助的场所与服务

如设置临时避难场所,为家暴受害者提供可以栖息的地方。设置咨询服务台,免费为家暴受害者提供救助信息,定期进行反家暴行为的宣传,引导人们正确面对家暴行为,教育人们在家暴实践中的正确做法,还可以建立家暴咨询热线等。

由于家暴的反复性、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家暴行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采取相应措施慢慢引导、改进,单纯依靠法律的规制作用是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施暴行为,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积极反对家庭暴力行为。还可以借鉴吸收他国成功的经验和法律,完善我国的反家暴体系,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莉.家庭暴力问题探析.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

[2]程程.家庭暴力解决的社会工作介入问题研究2012.4

作者简介:

家庭暴力调查报告 篇4

关键词:家庭暴力,妇女权益,维权意识

一、调查背景分析

近年来, 家庭暴力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婚姻法》的修订, 《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和实施, 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在深入落实中唤起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 家庭暴力问题已成为婚姻家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近年来有进一步增多趋势,其呈现出的特征、产生的后果令人堪忧。严重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 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 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什么是“家庭暴力”呢,一般说来,“家庭暴力”就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是古今中外家庭中较为常见的全球性普遍现象。从家庭暴力的字面含义及其人们对该问题关注之初衷,并结合我国的立法实践,取广义说较为合理和适宜。因此,家庭暴力行为不仅包括夫妻间,而且包括具有长辈、晚辈等代际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们间相互发生的暴力行为,它不仅包括对被害人的肉体上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包括对被害人的精神上的暴力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暴力”的含义是极其广泛的,我国的相关法律及官方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是采取的广义方面的词义。然而,就我们平时一般人的、或许是大多数人的理解,“家庭暴力”就是指家庭中丈夫对妻子所行使的暴力行为,然而,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含义比以前又有了一个发展,那就是将妻子对丈夫的暴力行为也纳入到了“家庭暴力”的范围之中。所以,这次我们在发放问卷调查时,将男士也考虑在内。但鉴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主要是丈夫对妻子实行“家庭暴力”,以及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更好的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所以这次我们在发放调查问卷时有针对性的对妇女作了更多的调查,相信这样能保证调查结果更符合现实的情况,更有利于我们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二、实地调查情况

这次参与调查的是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的同学,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了50份问卷,考虑到家庭暴力的特殊性,男性发放的问卷数为5张。年龄相对集中,主要是针对28岁以上的成年人,其中28-37的13人,38-47的为25人,48岁以上的为9人,其余3人为28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在学历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人, 占总数约35%, 高中文化或中专占总数37%, 初中文化占25%, 而小学文化程度的仅占总数的3%.在职业分布上干部占25%, 个体私营业者13%, 无业人员占20%, 公司职员占15%, 其他职业占27%.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被调查者对家庭暴力大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其中有七成以上的人都经历过“家庭暴力”,经常经历的竟达到22%,这说明目前在我国“家庭暴力”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对之予以高度的重视。“家庭暴力”已成为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一个顽疾,如果不尽早解决,那么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2)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施暴者多为丈夫.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 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80%以上是女性.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被调查者对过去的一些传统有了新的认识,如对我们提供的“打是亲,骂是爱”、“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选项,有70%以上的人认为应当废除这些旧思想,要提倡男女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我国妇女的自我价值的注重与提升。

(4)有更多的人认为妇女应当“独立”起来,不能只做“家庭主妇”,应该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据调查,有60%以上的人认为妇女应当“独立”起来,有更多的自我追求。有些人尤其强调妇女要从经济上开始“独立”。

四、余论

据全国妇联统计,2002年共接到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总数31万多件,有关婚姻家庭权益的占到总数的52.4%,其中有关家庭暴力的投诉占到婚姻家庭类总数的22.5%,由此可见,家庭暴力仍然是妇女维权的热点和难点。家庭暴力不仅是一国之内的个别问题,更是一个全世界的普遍性的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家庭暴力跨越国界、阶级、种族和民族,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她的一生中遭受过暴力、性暴力或虐待。大多数施暴者是她的家庭成员。家庭暴力产生的根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男性统治地位及父权文化观念,使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都会在公共场合和家庭中受到基于性别的暴力。家庭暴力是对妇女人权的侵犯,是社会公害,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为消除家庭暴力,1999年11月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指定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反对家庭暴力,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消除家庭暴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曹诗权, 孟令志, 麻昌华:婚姻家庭继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家庭暴力浅析 篇5

家 庭 暴 力 浅 析 山东星辰供水公司 贾万宁

家庭暴力是近年来我国婚姻领域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对其社会危害性不可忽视。家庭暴力由来已久,它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家庭暴力直接危害家庭的弱势成员,其中尤以妇女为甚。近年来,根据我国社会调查显示,家庭暴力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是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反家庭暴力是保护和修复社会基础细胞,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世界上有44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中国近年也在反家庭暴力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还有很多问题和工作有待探索和落实。

一、家庭暴力的社会危害不可低估

家庭暴力是近年来我国婚姻领域的突出问题。严重的家庭暴力导致的难以挽回的恶性案例不断见诸报端。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每年约40万解体家庭中,离异者的暴力事件比例高达47%。而2012年下半年全国妇联根据来信来访统计显示:反映家庭暴力事件的占婚姻家庭类的18.3%。家庭暴力不仅出现在普通家庭,各种阶层和层次的家庭也存在,包括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可见家庭暴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众多群体。

去年9月,“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家暴妻子Kim一时引起舆论关注。名人效应下,更多人看到的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战争,但同样受到伤害的还有他们的女儿。家暴事件后,李阳坦言,这件事让小孩生活在恐惧中,担心家庭是不是要破裂了。李阳对Kim殴打非常严重的那次,3岁的小女儿亲眼目睹了,此后都很难安睡。而事件发生后,在三个孩子的图画中,总出现龇牙咧嘴、眉头紧蹙的眼镜男。画里的孩子都是哭的,流着大滴大滴的眼泪„„

家庭暴力引发的女性以暴抗暴的案件明显增加。在家庭暴力中受害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其中妇女占九成。施暴者多是采用拳打脚踢等身体暴力,另外还存在语言威胁、冷暴力以及性虐待等精神暴力。家庭暴力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家庭稳定极具破坏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社会治安。近年来,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例也逐年上升,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我们在近期的虐童事件曝光后总是沉浸在一波又一波的震惊和谩骂中,儿童遭受的非人待遇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到底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当我们看到一些父母在等待孩子救援的过程中脸上深深的忏悔和愧疚时,我们不知道应该欣慰还是应该痛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性格受到不良影响,也增加了成年后的暴力倾向。

二、家庭暴力的依然存在还有诸多原因

1、“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经历的大国,在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严重束缚着中国妇女的思想,甚至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在,封建社会的余毒依然存在,“大男子主义”仍然奉行。夫妻之间稍有不和,便有拳脚相向,轻则打骂,重则棍棒相加。在我们淄川偏远的一个乡镇,有这么一对夫妻,妻子常年经受丈夫的折磨,丈夫在酒后或者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对妻子大打出手,经常打的遍体鳞伤,妻子忍气吞声,十几年如一日,直到今年丈夫用木棍将其的腿打断,其娘家人知道后才到公安机关报了案。当办案人员问她为啥不早报案时,该妇女回答是为了孩子。象这种案例在农村数不胜数。

2、对家庭暴力依法处置难

一是社会各界包括执法部门对家庭暴力的认识有待提高。当前,一些部门对家庭暴力仍然重视不够,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没有隔夜仇”,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缺乏热情。二是公安、法院、司法、民政等部门各管一方,相互间的沟通、协调缺乏机制约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案件被借口推到当地妇联组织解决。三是妇联系统虽是受害妇女的娘家,但由于基层妇联组织人手少、工作面宽、经费严重不足,给调解和救助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目前适用于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处罚的尺度和依据不好把握。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真正达到《刑法》规定伤害程度的不多,往往难以对施暴者进行依法处理。即使受害者向有关部门反映了,也多是进行说服教育和司法调解,虽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从有效的惩治方面看,显得十分乏力。四是因家庭暴力具有长期性、欺骗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加之受害人法制观念淡薄和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往往难以取得对己有利的证据,在维权中处于不利地位。

3、救助体系不完善

没有统一协调的救助机构和干预措施。目前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救助系统的支持,新《婚姻法》虽对家庭暴力规定了救助途径,但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一个部门或机构能“包打天下”,存在有关部门强调自身困难、互相推诱的现象。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受害人无法摆脱困境,另外家庭暴力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受害人仍受到暴力威胁,没有安全保障。

笔者认为,反家庭暴力的最大困难,一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根结;二是现实法律的不完备。所以必须运用法律、行政、教育和管理进行综合整治。

三、法律是防治家庭暴力最有效的手段,期待早日完善

完备的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应包括:对施暴者的制裁;对受害人的保护和救助措施;相关机构干预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法定程序等内容。

1对施暴者的制裁

(1)施暴者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婚姻法》(修正案)第32条规定,家庭暴力是诉请离婚的法定理由之一。该法第46条规定,一方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离婚损害赔偿。施暴者依法应当承担离婚损害责任。

(2)施暴者应承担行政责任。《婚姻法》(修正案)第43条规定,对于实施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3)施暴者应承担刑事责任。家庭暴力情节严重的,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刑法相关犯罪的,应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2为受害人提供社会救助和法律救助

只有采取积极措施及时帮助受害人摆脱家庭暴力,才能切实使受害人免受暴力痛苦。基层组织是受害人最容易和最便于救助的组织,这些组织有条件及时给予劝解,教育施暴者,调解引发暴力的纠纷,化解矛盾。而公安机关是承担着社会治安管理的专门职责,最能及时有效地制止家庭暴力,帮助受害人摆脱困境,以免受到更严重伤害。

3相关机构干预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义务与责任

一些地方在此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如陕西省人大通过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和省妇联联合颁布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规定》,均对家庭暴力的司法及社会干预作了具体的规定,有的明确了相关机构的法定义务,并规定对负有法定义务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行为而不予制止和处理,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应追究其责任。这些法规还强化了公安机关在家庭暴力发生之初的干预以及检察机关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公诉职能,促进了相关机构及人员对家庭暴力的积极干预。

4相应的诉讼机制

在诉讼机制上,建议设立专门的家事法庭,针对家庭暴力案件隐蔽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专门对家庭暴力案件进行审理,强调法官对证据调查介人的主动性,而且要加强对家事法官的培训,消除对家庭暴力错误的主观认识,以使家庭暴力案件得到及时和公正的处理。

笔者认为,用属于民法范畴的《婚姻法》来规范家庭暴力是不够的。因此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是健全和完善国家立法的迫切需要。

中宣部、最高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卫生部、全国妇联等七部委已于去年联合制定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加强了公安警察在反家庭暴力中的作用,规定了七部委各自的职责。该《意见》已正式颁布实施,是目前反家庭暴力的重要依据之一。人们企盼良久的反家庭暴力立法(草案)也已经形成,尚待实施。

四、社会的正面宣传氛围有待加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多媒体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在社区、单位等形成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光荣的社会风气,提倡新风气,新风尚,创和谐的氛围。一是鼓励教育妇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更新观念,树立新时期男女平等、互相理解、共同进步的新思想。二是加强普法教育,要继续加强对妇女的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引导她们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举办新《婚姻法》培训班,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等。三是加强文化、技能培训。教育妇女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克服依附思想,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提高经济地位,争取经济独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远离家庭暴力,实现男女平等。

展望反家庭暴力的前景,坚冰正在打破,春天亦不会太远了。

作者:贾万宁

家庭暴力对女性暴力型犯罪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家庭暴力;女性犯罪;诱因

我国女性犯罪中,暴力型犯罪逐年上升,且其中大部分犯罪是针对家庭成员的暴力犯罪。女性作为暴力性相对较弱的性别,其暴力型犯罪有一定的特征。这其中包括女性在犯罪中的双重身份,即承担受害角色的同时,拥有害人的角色。这体现在绝大多数女性暴力型犯罪都建立在此前被施暴、欺凌等情况下,所作的一种过度“自卫”表现。还有部分人是在长期受尽折磨与虐待后,产生极度的绝望感而酿成最后悲剧式的结果。在这一部分女性暴力型犯罪中,大部分是由于长期遭受家庭暴力,才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这种犯罪行为与一般的暴力犯罪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社会危害性相对于其他犯罪也较小,最终导致此种暴力行为的发生某种程度可以看作是“延时防卫”。而正因为此种“防卫”,或者说由于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女性心理方面的改变导致的过激行为,是不被我国现有法律所正面评价的,所以此种暴力犯罪才更值得社会给予更高的关注。

家庭暴力在女性暴力型犯罪中属于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其同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及联合国对家庭暴力的界定都比较类似,大多数界定中都包括一定形式的身体、精神及性暴力等,并将家庭暴力视作一系列具有控制性的连环行为,而并非前述的单一行为。据此,家庭暴力有其有别于一般暴力的特征。首先,一般家庭暴力的发生都在隐蔽的家庭场所,在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不论施暴者,抑或是被施暴者本身则把此类行为看作“家丑”,或者是“家庭内纠纷”。这导致家庭暴力被隐瞒于社会监督或法律救助的范围外,并更容易产生经常性、反复性家暴情形。再者,家庭暴力并非单一伤害行为,也不同于一般暴力犯罪的目的性、瞬时性。家庭暴力双方因处于亲密关系中,并在空间上也处于长期互相暴露的情形,所以其暴力形式更加多种多样。因施暴者可基于长期惯性,或某种概括目的对被施暴者进行一连串的伤害行为,其中包括:身体暴力、精神伤害、冷暴力、性暴力等。这是家庭暴力中“暴力”界定的关键。最后,家庭暴力发生在有亲密关系的人之间,而且具有长期、反复的特点,所以其行为后果及其严重。会造成被施暴女性身体及心里各方面的不可修复的伤害,长此以往,当暴力达到一定限度,女性有可能产生一种在绝望中求生的逆反行为方式,最终导致女性暴力性犯罪行为的产生。1

家庭暴力一直以来在女性暴力犯罪中都是重要诱因之一。据江苏省妇联权益部对南通监狱女子分监1477名女犯所作问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已成为女性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在513分调查问卷中,有237个家庭存在家庭暴力问题,其中有125人的犯罪直接与家庭暴力有关,有93人长期受丈夫的殴打、虐待;有62人因家庭暴力问题犯故意杀人罪,制造了伤害、投毒、爆炸、纵火等危及社会安危的恶性案件多起;有41人被判死缓或无期徒刑。另外,陕西省女子监狱对家庭暴力犯罪进行的调查中,杀夫型犯罪占63%,而其中有一半的人曾遭受家庭暴力。以上事实都进一步表明,家庭暴力犯罪与女性暴力型犯罪的联系。而家庭暴力引发女性暴力型犯罪的原因又只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社会的性别结构中,女性处于相对较弱势的地位,特别是在传统观念深入人心的地方,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难以得到保障。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过后,自身不愿将“家丑”宣扬,即使“宣扬”,也很难获得周边人的支持和理解,这会进一步恶化被施暴者的处境。第二,女性本身应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种定义是根据女性的社会角色及生理构造所决定的。但女性在面临突发状况或是压力情形下,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及危险心理,而在反复、强烈的刺激下,部分就轉化为女性激情犯罪。第三,女性对待家庭暴力的态度及反应也会决定自身陷入暴力的怪圈。2家庭暴力中一部分女性会由于对家庭的眷念,对丈夫的依赖和对儿女的不舍,产生侥幸心理。总以为自己有能力或义务为家庭去忍耐,或者认为丈夫的暴力行为只是一时的。这种心理从某种程度上会为长期循环性的家暴埋下罪恶的种子。这种说法并非将家庭暴力的发生归责于受害人本身。而是说长期的压抑以及退让也是造成最终以突破法律界限行为进行反抗的一个因素。

在女性暴力型犯罪中,家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诱因,笔者认为可以从源头处对家庭暴力行为施以规制。首先,可从立法角度,将家庭暴力行为和一般暴力行为相区别,并对家庭暴力进行合理定义以及考虑其延展性。特别是在家庭暴力获得司法救济的过程中,完善相关司法主体并明确此类司法主体各自职能,使家庭暴力的保护除开传统的家庭救济、行政救济外,介入有效的国家强力救济。其次,从社会舆论及社会力量出发,应多宣扬家庭暴力和普通家庭纠纷的区别。让民众对此类暴力行为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而并非以往舆论一致将普通家庭纠纷与家庭暴力相混淆,导致部分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很难及时得到身边力量的救助,这也变相加重家庭暴力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家庭暴力的提前防制能有效应对其所导致的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对女性暴力性犯罪的研究和关注更要求社会能从根源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作者简介

徐萌:女,(1991—)四川通江人,四川大学2013级法律硕士。

注释

1陈欣:《家庭暴力导致的女性犯罪的思考》,《法制博览》2014年第8期。

2瞿莉:《女性暴力型犯罪的特征、成因及对策——以吉首地区2007年以来女性杀人案件为例》,《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家庭暴力的法律社会分析 篇7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因家庭暴力而引发的离婚、伤害甚至是杀人的案件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据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 有0.81亿个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30%, 且施暴者有90%是男性。在被调查的公众中, 有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 有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全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 其中四分之一源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中, 当家庭关系还没有破裂时往往具有私密性, “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观念使得一些遭受暴力者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这又消极地促长了施暴者的气焰。家庭本该是一个充满亲情, 温馨, 爱的港湾, 家庭暴力使得这个港湾不再温暖。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而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不稳定还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二、家庭暴力的原因

(一) 法律上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国家采取措施,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 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可见, 法律上明确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 但都对于如何具体实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规定还是很不明确的, 而且我国在家庭暴力方面的立法还存在着立法分散, 缺乏可操作性的缺陷, 缺乏预防行为发生手段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 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 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 受害人提出请求的, 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为保障受到家庭暴力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规定了多种救济途径, 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我国基层组织制度的发展还很不完善, 居委会, 村委会很多时候在处理家庭暴力问题时视作普通的家庭矛盾, 不利于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救济的。而且很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碍于情面, 觉得让周围的人知道了没面子, 不愿意找居委会, 村委会来调解。

(二) 传统夫权等封建思想的影响

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人们受到男尊女卑、夫权统治、家长专制以及男子专权离婚等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尤其是在农村有的地方, 传统的夫权意识还很浓厚。唐宋法律规定:夫殴伤妻减凡人二等论处, 妻打了夫, 至少判妻徒刑一年, 打伤则加三等论处。明清法律规定:夫殴妻没有致伤不过问, 打伤减凡人二等;妻打夫, 一律丈刑一百, 打伤加凡伤三等论处。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夫权思想, 很多夫权思想严重的丈夫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家庭矛盾, 这是导致家庭暴力, 甚至是家庭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经济收入的差异和男女生理的差异

有些女性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 完全依附男方生活, 这种情况很容易形成男方的强势, 男方会因为自己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而在婚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掌握家庭中的话语权, 无视和贬低对方, 甚至是家庭暴力。这些处于弱势的依赖者也因为自己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通常表现出逆来顺受, 容易遭受家庭暴力。男女在生理上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 很多施暴者身强力壮, 致使女性无法反击, 这对于很多男性来讲是天然的优势, 因而很多家庭暴力的施暴者是男性, 这虽然不直接导致家庭暴力, 但是这也是家庭暴力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的对策

(一) 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对于家庭暴力的预防和惩治我国目前尚无相关专项法律, 通常由道德来调整, 英国、新西兰等国已制定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 为制止本国的家庭暴力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我国应加快反对家庭暴力的立法, 制定一部相关的基本法律, 与地方性法规紧密结合, 从法律上形成一个严密的防范体系。

(二) 确立家庭暴力行为的刑法罪名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家庭暴力中构成犯罪的, 很多都兼采故意伤害和虐待的犯罪特征, 按照《刑法》条文:一般的虐待罪是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且告诉才处理;虐待致人重伤或死亡的, 处两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虐待罪属于自诉案件, 规定为不告不理, 只有造成重伤或死亡时司法部门才主动追诉。而且虐待罪的成立, 要有经常性、一贯性的虐待行为,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伤害结果, 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对于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提起诉讼而言, 这些条件都偏高, 使得很多虐待自诉案件难以成立。因此在《刑法》中应增加“家庭暴力罪”的条款, 对家庭暴力犯罪做出专条规定, 公正合理的处罚施暴者, 真正达到惩处家庭暴力犯罪的目的。

(三) 健全预防机制

全社会加大对家庭暴力的重视程度,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反对家庭暴力, 构建整个社会预防和制裁家庭暴力的体系。加强社会舆论, 道德约束, 法律制裁对家庭暴力的约束作用, 从妇联组织, 司法机关, 社区, 单位到家庭构造起一个反家庭暴力的法网, 多部门长期合作, 相互协调, 实现家庭暴力预防机制的健全。

摘要:家庭暴力是侵害家庭成员特别是侵害妇女权益、对家庭和社会稳定具有危害性的行为。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而且家庭的不稳定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原因, 提出了反对家庭暴力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暴力,妇女权益,立法,预防

参考文献

[1]王晶.浅谈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 (A版) , 2008 (4) .

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预防 篇8

关键词:家庭暴力,危害,预防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空间, 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和睦温馨, 社会才能安定, 文明进步。家庭暴力是影响婚姻家庭和导致家庭破裂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家庭暴力不断发生, 使妇女、儿童、老人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危害。正确认识并预防家庭暴力, 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点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 造成肉体上、精神上的伤害行为, 不仅包括长期暴力行为以及长期虐待行为, 也包括造成伤害和严重伤害的违法犯罪行为[1]。家庭暴力研究的重点是对老人、妇女、儿童等家庭弱势人员的暴力。其有以下几种特点:

1.暴力行为具有家庭性与隐蔽性。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 这是家庭暴力和其他暴力的根本区别。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具有血亲和婚姻关系, 再加上“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观念影响, 使家庭暴力行为又具有隐蔽性。

2.行为具有违法性。对家庭成员实施暴力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它违反了有关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制定《反家庭暴力法》, 但宪法、民法、婚姻法、刑法及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等都规定有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禁止家庭暴力的行为。违法性是家庭暴力的本质特征。

3.具有严重性的社会后果。家庭暴力包括轻微的违法暴力行为, 也包括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 其后果严重, 社会危害性更大, 会对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4.形式的多样性。家庭暴力形式多样复杂, 手段恶劣。既有殴打、伤害等纯暴力行为, 又有打骂、冻饿、禁闭、强迫过度劳动、有病不给治疗、限制人身自由、凌辱人格等, 从肉体上和精神上对受害人进行摧残的虐待行为。以及威胁、拒绝赡养和抚养等遗弃行为。这些手段有时单独使用, 有时同时使用或交互使用。

5.行为的长期性与反复性。家庭暴力不同于其他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的施暴人和受害者具有长期共同生活的关系, 它对受害者造成的损害, 在多数情况下, 不是表现为一次简单的暴力伤害, 而是表现为长期的、反复的暴力侵犯。而且家庭暴力的发生一般呈循环性, 其过程往往表现为紧张状态阶段、暴力阶段、亲密阶段三个不同阶段的反复循环。

二、家庭暴力的危害和成因

1.家庭暴力的危害。 (1) 侵犯了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侵害了他们的健康权、自由权、甚至生命权。 (2) 破坏婚姻家庭。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肉体伤害, 更重要的是造成精神上、感情上和心灵上的伤害, 使家庭摇摇欲坠, 甚至破裂毁灭。 (3) 影响社会的稳定。暴力打破了家庭的安宁、和谐, 容易使受害者走向极端采取杀人等方式进行报复, 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害人者。 (4) 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据调查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 长大后会患有情绪焦虑、恐惧、孤僻、自卑等心理障碍。有的学会用暴力发泄情感, 甚至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暴力的成因。 (1) 历史原因。中国的家庭暴力直接渊源于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文化传统和宗法等级制度, 为了加强封建意识的控制,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还通过立法直接规定了家庭暴力的合法性。经过长期的封建文化的教化, 人们的头脑里逐渐接受了父权和夫权的观念, 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成员人权的漠视, 对家庭暴力持容忍态度。不久前在全国各地热播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讲述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 一个文质彬彬的男人, 竟是打断妻子肋骨, 打死未出生孩子的家庭暴力实施者。究其原因就是男尊女卑封建夫权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残存。据调查发现, 许多家庭还不知什么叫家庭暴力, 这一观念根深蒂固, 制约了人们认识家庭暴力的劣根性。 (2) 社会法治原因。产生家庭暴力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经济、社会压力、社会交往等多种因素。1) 据调查表明, 家庭暴力在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更为普遍。2) 在调查中还发现, 一些非常残忍的家庭暴力行为, 往往发生在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封闭、孤独的家庭中。3) 法律因素。中国目前尚无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律、法规。 (3) 个体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婚外恋、包二奶、非法姘居等现象的增多, 也使家庭暴力增多。如36岁的冯某的丈夫与他人非法同居, 冯怎么劝都无效, 在一天深夜为些发生口角后, 用铁棍将熟悉睡中的丈夫打死。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反家庭暴力的机制

1. 建立反家庭暴力的机构[2]。

(1) 设立被害人避难和倾诉的场所。多数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 被害人和施暴人的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 被害人对于施暴人具有经济依附关系, 为切实保障家庭中弱者的人身权益, 我们应建立物质帮助的机构, 为受害人寻求法律的帮助和支持, 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 设立为被害人提供法律咨询, 为受害者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 (3) 发挥调解机构的作用。对轻微的家庭暴力, 工会、妇联等有关组织要进行调解, 防止家庭矛盾的激化, 预防家庭暴力犯罪的发生。而对于严重的家庭暴力犯罪, 司法机关要及时介入, 通过司法机关的惩治, 使施暴人认识到暴力行为的严重性。 (4) 建立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援助机构, 对那些因受家庭暴力伤害的人员提供法律帮助, 对经济困难的受害者免费提供法律授助, 更好地维护家庭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2. 改革诉讼制度。

(1) 由警察机构对虐待等家庭暴力行为先进行处理。中国法律规定虐待罪等家庭暴力犯罪行为告诉才处理, 现实生活中受虐待的受害人很少选择诉讼的法律途径解决家庭暴力。而由警察机构对虐待行为进行处理, 就能避免这一矛盾的发生, 使受害人愿意选择司法救助的手段。 (2) 警察对于家庭暴力的处理, 对于屡教不改的或情节极为恶劣的, 应该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从重处罚;对于情节轻微的, 可以由警察机构直接处罚。 (3) 设立婚姻家庭法庭。聘请素质高, 有经验的妇女工作人员作为陪审员, 审理家庭暴力案件。同时加强自诉与强制诉讼的结合, 司法机关根据情节及早介入反家庭暴力中, 对严重的家庭暴力违法行为及时处理, 对于构成犯罪的及时侦查并提起公诉, 追究施暴者的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

目前, 禁止家庭暴力的有关规定分散在宪法、刑法、婚姻法、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 但内容分散缺乏完整性, 不利于司法操作[3]。因此, 应针对家庭暴力的特点及时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 以便在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的专项活动中有法可依。笔者认为, 反家庭暴力法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保障性规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家庭成员各自在家庭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 保障父母、夫妻及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权益。 (2) 制裁性规定。制裁性规定有选择性制裁规范与强制性制裁规范。对家庭成员轻微的身体伤害或精神虐待, 其方法主要由有关执法部门根据受害者的选择, 而对施暴者采取的惩罚措施, 如警告、责令赔礼道歉、行政拘留、勒令施暴者从家里搬出居住, 阻止施暴者与受害者通讯, 制止施暴者接近受害者及其住所;强制施暴者接受心理治疗等。强制性制裁规范, 主要针对触犯刑律的严重家庭暴力, 由执法者强制对施暴者进行制裁, 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 (3) 设立家庭暴力婚内损害赔偿制度。在家庭暴力法中设立婚内损害赔偿制度, 从经济上制裁施暴者, 使受害者有经济上的保证。 (4) 社会保障性规定。如设立并提供家庭暴力投诉站、伤情鉴定中心、紧急庇护所、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电话服务专线、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等, 为受害者提供庇护、物质资助及法律授助, 为施暴人提供心理治疗。 (5) 规定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家庭暴力的预防与救济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执法处理部门来保障实施, 对负有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定义务的直接责任人, 若对家庭暴力不予制止和处理, 而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 应当追究其责任。

(三) 建立健全社会反对家庭暴力的网络

建立以司法机关为中心的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网络, 建立并完善各种机构机制, 协调配合各种政策、法律、法规, 打击家庭暴力, 才能根治家庭暴力。

(四) 加强反家庭暴力的宣传力度

各级妇联组织应采取各种形式, 宣传反家庭暴力工作, 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妇女权益保护法的宣传教育, 要将一些对妇女施暴的家庭暴力案件曝光, 点评家庭暴力案件, 谴责家庭暴力行为, 加强舆论监督, 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讨回公道, 优化家庭氛围。

(五) 消除家庭暴力应从观念入手标本兼治

惩治家庭暴力犯罪, 更新传统观念实现男女平等才是治本, 男女要平等首先要提高妇女经济地位, 妇女有了经济上的独立, 才能摆脱在家庭中依附于男子的状况, 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是反家庭暴力最好的物质基础。要在全社会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 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让男女平等与计划生育等国策深入人心。

正是家庭暴力形成原因的根深蒂固, 才最终导致了家庭暴力成为了当今严重影响家庭稳定的顽症, 也就严重侵害了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才能使更多的家庭真正认识家庭暴力, 也才能在根本上杜绝家庭暴力现象的发生, 也才能真真有效地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董云虎.中国的妇女人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8.

[2]防治家庭暴力研究学术论文集[C].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8.

遭遇家庭暴力应收集哪些证据? 篇9

报警记录或询问笔录遭遇家庭暴力, 应及时报警, 派出所留存的报案记录或者询问笔录, 可以作为日后起诉离婚的重要证据。

医院的诊断证明和治疗的凭据如果身体受到暴力伤害, 要在第一时间去医院, 并保存好就医的诊断书、病历、医疗费票据等。

录音如果受害人和施暴者之间发生纠纷时, 曾有过通话录音, 那么这个通话录音也可以作为附带的证据, 或者是双方在谈到协议离婚或者是赔偿事项时, 对方在谈论当中对施暴的行为并不否认的也可以作为证据。

照片或录像被对方殴打后拍摄的相关照片或者视频录像资料也可以作为证据。

保证书在发生家庭暴力之后, 如果对方曾写过保证书、忏悔书、承诺书等等这样的文书, 保证以后绝不再发生暴力行为的书面材料也可以作为证据。

浅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篇10

家庭暴力,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和家庭暴力的现实及司法实践, 我们国家将其界定为:发生在家庭内部, 侵害他人人身、精神、性等方面权利的暴力行为, 包括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上下辈之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对家庭暴力行为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 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的特征: (1) 暴力行为必须发生在家庭内部。同在一个家庭中受害人与实施暴力行为的人必须生活在一起; (2) 暴力侵害的主要内容是侵害他人身体、精神和性方面侵犯的暴力行为; (3) 暴力行为具有手段的残酷性、情节的恶劣性、时间的连续性、后果的严重性等。从法律的角度讲:家庭暴力包含刑法条款中规定的惩治内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所规定的处罚内容、民事法所调整的侵权行为方面的内容。

二、家庭暴力的成因

按照《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规定,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是他们在社会上因为种种原因处于弱势地位, 家庭本应是他们安全、温馨、祥和的生活港湾, 在家庭中他们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但现实生活中, 一种与理想截然不同的现象——家庭暴力却时有发生。导致家庭暴力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其主要原因是公民的淡薄的法律意识。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 比较隐蔽, 即多数施暴者都是在自己的家里实施暴力。加上, 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两口子打架不记隔夜仇”、“清官司难断家务事”, 使许多人认为丈夫打老婆、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并且把家庭暴力当作是家务事。没有意识到家庭暴力不仅是破坏家庭关系, 更重要的是触犯了法律, 而且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一些执法人员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法不入家门”为由, 不愿对家庭暴力的案件进行过问和干预。归纳起来, 产生这些情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历史原因

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受“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封建婚姻家庭观念的影响, 不少丈夫要求妻子绝对服从, 甚至不惜武力相加。当今时代, 封建注意的伦理道德观念虽有所淡化但仍未绝迹, 比如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 男尊女卑等。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偏离城市比较远的地区, 加上一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和一些对法律意识淡薄的人, 仍然对旧的婚姻家庭观念还比较严重。在一些家庭中家长握有绝对的权力, 其他家庭成员则处于附属地位, 只要稍有反抗, 暴力接踵而至, 所以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家长的使唤。那些倍受家庭暴力侵害的人, 把家庭成员对自己实施的暴力行为看作很正常、忍气吞声, 司空见惯、没有正确的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 从而成为解决家务矛盾的唯一方式, 特别是一些妇女, 在旧的伦理、道德观念长期影响下, 完全失去了人权和人格。

(二) 社会原因

家庭暴力长期存在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的意识观念: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上, 根本就不知道家庭暴力行为是一种侵犯人身权利和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来对待, 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社会观念。在一些人眼里, 家庭暴力属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事, 是家里的私事, 家庭成员之间任何形式的矛盾、冲突都应该由家庭成员之间自行处理和解决, 并不把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与社会上的暴力行为相提并论。二是女性经济地位较低。现实生活中, 相当一部分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家庭经济支配权, 对丈夫存在过分依赖心理, 不敢反抗、不敢告发、逆来顺受。

(三) 经济原因

家庭经济的状况与暴力时常发生是密不可分的。在家庭中无形地形成了谁为家庭贡献大、取得的收入多, 谁就在家里占有主导地位、说了算的现象。

(四) 是法律方面的原因, 包括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

在立法方面, 尽管《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规定了禁止用暴力虐待、残害妇女、儿童及老人, 这些法律、法规, 对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但还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 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家庭中弱势地位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执法方面对家庭暴力的打击不及时、力度不够这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个别执法人员把家庭暴力认为不是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错误的认为是家庭私事, 外人不宜干涉, 存在邻里不好劝、居委会不好问、单位不好管的“三不管”现象。

(五) 当事人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部分受害者受教育程度偏低, 对保护自己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不知道借助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加上许多受害者在遭受暴力之后, 受“家丑不可外扬”观念影响, 不会寻求法律保护和社会的帮助, 而是在人前隐瞒事实, 咽泪装欢, 遭到暴力后还认为是合情合理, 理所当然。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首先, 由于家庭暴力, 致使受害人的人身权利遭到了侵犯。具体为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等。这是一种十分明显、十分恶劣的暴力行为。受害人的自由权利受到侵犯, 有些家庭暴力, 凭借在家中的地位、权利和其它条件来恫吓、要挟, 使其失去应有的人身自由, 这虽然没有直接伤害到人的身体, 但是也使受害人身自由权利受到侵害。

其次, 家庭暴力使受害人的精神遭到摧残。它是指通过暗示性的威胁、言语攻击、无端挑剔, 或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 它是对人不尊重, 这种暴力的实施其危害性较之身体暴力要严重得多。精神暴力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领导干部或一些经济富裕的家庭里。精神的创伤要比身体上的创伤更加恶劣, 在那些遭受暴力的妇女、儿童和老人长期生活在压抑, 恐惧的氛围中, 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绝望, 悲痛欲绝、离家出走, 甚至自杀的消极方式, 有的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 成了疯子;有的找不到正当的解脱途径而轻生;有的当虐待超过了她们的承受能力时, 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即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了家庭暴力的施暴者, 又称“以暴制暴”。有资料表明:我国五成以上的女性犯人就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第三, 家庭暴力是阻碍和谐社会构建和危害社会安定的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生大任务,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和谐是所有家庭的共同愿望, 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 社会和谐、发展的缔造者应当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构建和谐社会在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那些人, 在其生命、人格及人身权利等这些最起码做人的权利都被暴力所侵害、所剥夺的情况下, 又如何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呢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在家庭暴力的侵害下这些人又怎能积极参加呢家庭不和谐了, 社会又怎么会和谐呢。另一方面, 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暴力下也会收到严重影响。家庭成员的幸福在于和谐、美满, 很难想象, 家庭的暴力、吵骂、怨恨和悲愤如何能有幸福呢。尤其是小孩子, 当他们长大后, 因长期受到影响而心里不能及时的诊治的话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 有些甚至成为敌视社会, 报复社会的人, 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可收拾。

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和建议

家庭暴力既是法律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进行多方位的综合治理家。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 涉及当事人的文化层次、思想观念、生活环境、职业、心理、性格、脾气等复杂因素。家庭暴力虽然发生在私人领域, 但不是个人私事, 而是人权问题、发展问题、社会问题。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需要全社会积极关注, 各部门密切配合, 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 加大立法普法力度, 从源头预防家庭暴力

加大立法及普法宣传工作力度是预防家庭暴力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大立法工作力度。我国在《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有关于反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定, 但没有反家庭暴力的专门法, 造成司法实践中对家庭暴力行为的干预和打击不力。全国人大正在对反家庭暴力立法进行立项论证, 建议尽快出台, 增强可操作性, 从源头预防家庭暴力行为。二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各级妇联组织要利用“三八”妇女节、“11·25”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大节日, 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宣传, 提高认识, 转变家庭暴力是家务私事的错误认识。依托“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创建等活动载体,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借助大众传媒, 对家庭暴力行为予以曝光和谴责, 营造向家庭暴力说“不”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各类培训深度。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加强性别文化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维护妇女权益的意识;公安机关配合妇联组织, 加强对施暴者培训, 家庭暴力案件发生三天内, 强制施暴者到社区指定地点进行法律知识培训, 使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予以改正;各级妇联要搞好妇女素质培训, 鼓励女性特别是贫困妇女、流动妇女, 增强文化素养, 掌握就业技能, 提高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二) 加大援助保护力度, 携手制止家庭暴力

援助保护受害者是反对家庭暴力的重要措施。一是提供情感帮助。依托市、县妇联家庭服务中心、社区“妇女之家”, 建立家庭生活咨询指导站, 提供心理咨询、婚姻调适等服务, 解决妇女群众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困惑。二是提供信息服务。发挥妇联组织广泛联系群众的职能优势, 做好排查摸底及跟踪问效, 构建反家庭暴力预警机制。结合“零家庭暴力社区”的创建, 依托“妇女之家”, 建立以妇女维权协调员牵头的社区信息员队伍, 及时发现家庭暴力隐患和倾向, 并做好建档登记工作, 对家庭暴力案件进行全程跟踪调解, 预防矛盾激化。三是提供经济救助。建立妇女儿童救助专项资金, 对遭受家庭暴力侵害后因财产损失、医疗费用, 在经济上陷于贫困的受害妇女给予适当的经济援助, 使受害者感受到党的温暖、社会的真情。四是提供安全保障。发挥家庭暴力庇护中心的作用, 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临时的吃住服务和心理康复, 使受害者避免因家庭暴力的特殊性, 始终处于施暴者的威胁之下。五是提供法律援助。依托法律援助中心, 及时联系法律志愿者, 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法律援助, 使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 加强执法打击的力度

对家庭暴力要从重从快从严进行严厉打击, 是遏制家庭暴力犯罪的有效手段。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打击家庭暴力立法的前提下, 各地政法部门要从重从快处理家庭暴力犯罪典型案件、恶性案件, 震慑犯罪, 减少家庭暴力行为, 严格遵照“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办案原则, 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 以加强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

(四)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全民道德素养

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是时代的呼唤, 是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只有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必须在全民中展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素养教育, 落实公民道德实践实施纲要的各项要求, 优化家庭内部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作为消除家庭暴力有力的道德保障。

摘要: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 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而且极大的危害社会治安、家庭稳定以及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近年来, 我国家庭暴力案件频繁发生, 而且其中不乏恶性案件, 不仅是家庭暴力案件本身的恶劣, 更让人触目的是由于家庭暴力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譬如女性犯罪的高增长, 青少年犯罪的高增长。

家庭暴力心理解密 篇11

家庭暴力俗称“家暴”。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的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暴的施暴者以男性居多,受害人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受诸如“家丑不可外扬”、“清官难断家务事”等社会习俗的影响,家暴问题常具隐蔽性。然而,鉴于它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危害与影响与日俱增,才有了上述针对它的单独立法。下面,我们特别针对夫妻间的家暴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其可能成因。

社会对施暴者的影响

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三因素即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三者的交互影响对人类的行为产生作用。从社会认知心理角度家暴现象可以理解为:外部不良环境因素刺激与个体因素对个人最终行为表现的综合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如早年的心理创伤、家庭矛盾和一定的生活应激事件,个体因素是基于病态认知或认知偏差的一种内部唤起。

有些施暴者早年受过心理创伤,如长期家庭不和或在受虐的暴力环境中长大,后者包括父亲常责打母亲、遭人虐待或欺负等;有些则是缺少家人关爱,如父母对自己冷漠、成长于单亲家庭,甚至是孤儿等,还有受身边家暴“榜样”和暴力文化等长期影响,引发施暴者的自卑感、暴力倾向和冲动攻击性等病态心理,通过家暴行为掩饰内心潜在的自卑感。反之,部分家暴受害人幼年时可能亲身经历或目睹周围家庭中女性被男性责打的场景或常受父亲等的打骂,而逐渐形成胆怯及逆来顺受的受虐倾向。

当外界压力超出人的承受范围时,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出现精神过度紧张、烦躁、焦虑、易怒等情况,此时夫妻间的矛盾易于被激化,有可能导致一方或双方的情绪和行为失控,尤其有上述病态心理基础的人,施暴的魔兽容易被唤起,最终导致家暴的出现,即所谓的市怒室色。

有学者提出,施暴者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在遭遇不良环境因素刺激后,会产生病态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反复遇到类似刺激后不断强化这些病态认知,在一定条件下易于引发家暴行为,病态认知有可能成为家暴现象长期存在的主要根源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引发家暴行为的环境因素存在相似之处,若能避开这些因素,可能会减少家暴行为。当然,从病态认知入手的心理治疗,可能对预防或减少家暴现象会更有效。

此外,病态心理的产生还可能因认知失调所致。当人接收到对自身意义重大的信息,但又与先前的自我认知矛盾时,就会引发认知失调,其程度越重,导致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当个体无法承载这些压力后就会打乱原有的认知结构,重建病态认知。这也是病态心理的形成机制之一。

女性遭受家暴的根源也与我国数千年来“男尊女卑”的男权主义思想有关。在社会演变中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不同角色,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多占主导,被冠以男性的优越感,更推崇竞争、自主和攻击性,被要求有决定权,要争做强者,否则就是懦弱和无能,会被人瞧不起,有人甚至将对妻子的掌控和家暴行为作为炫耀自尊和能力的方式之一。相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多为从属位置,被要求顺从、宽容、凡事以丈夫和家庭为重,强势的女性会被视为另类。另外,很多女性受家丑不可外扬、为了孩子要忍受一切等观念的影响,这些可能是家暴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心理机制之一。

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探析 篇12

1.1 家庭暴力的含义

目前, 对于家庭暴力, 国际甚至国家层面上都没有一个统一或大体一致的界定。各国由于文化传统、习俗和社会经济情况的不同而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和主要表现形式的列举也有所区别。要探析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我国家庭暴力的法律含义。

1.1.1 国内规范性文件对家庭暴力的定义

“家庭暴力”一词作为法律用语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0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修正案) 中, 该法在第三条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其具体界定由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作出。该解释第一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1.1.2 国际规范性文件对家庭暴力的定义

国际社会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是包含在“对妇女的暴力”中的。1993年11月25日联合国发表的《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第一次给针对妇女的暴力下了定义, 即:“‘针对妇女的暴力’一词系指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者性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 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者任意剥夺自由而不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

该宣言第四条对“对妇女的暴力”的外延做出了非封闭性列举, 其中第一项为“在家庭内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 包括殴打、家庭中对女童的性虐待、因嫁妆引起的暴力行为、配偶强奸、阴蒂割除和其他有害于妇女的传统习俗、非配偶的暴力行为和与剥削有关的暴力行为”。该项可以被理解为是对“家庭中对妇女暴力行为”的定义。

对比我国司法解释与联合国对家庭暴力的定义, 第一, 可以明确看出的是国际社会更关注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 而我国则涵盖了所有家庭成员。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界定“未突出家庭暴力中最严重的是针对妇女的暴力, 施暴者绝大多数是男性这一客观事实”。从各种统计数据来看, 在现实生活中, 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案件确实占了各类家庭暴力案件的绝大多数, 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他情况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 针对男性、儿童、老人的家庭暴力也时有耳闻, 并且同对家庭中女性的暴力一样被视为“家庭内部矛盾”而难以得到法律的救济。所以, 笔者认为, 作为我国对家庭暴力的官方蓝本定义界定尽可能涵盖各种情况实属必要, 而针对家庭暴力受害人多为妇女这一情况可由其他专门法律法规或细则来强调。

第二, “造成一定伤害后果”在我国是家庭暴力行为成立的必需构成要件, 而不包括国际定义中“可能造成”及“威胁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 这一要件也排除了仅造成“痛苦”而未造成外化“伤害后果”的行为。

第三, 我国规定的家庭暴力行为的手段为“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 而所有法律法规中都没有关于“其他”的解释。因为若抛开司法上的特殊因素, 当这些常规暴力形式造成了伤害后果时, 家庭成员完全可以依照普通法律寻求救济。笔者认为, 如若我国法律意义上的家庭暴力仅包括这些行为, 那么它的作用就局限于纠正我国司法及执法部门对家庭成员间暴力行为的漠视态度。

笔者认为:现代人突破传统而流行的试婚潮流的出现, 虽然试婚属婚前同居且我国现行的法律并未将其纳入保护的范畴, 但在强烈呼吁保护人权的现代, 我国也应保护婚前同居中遭受暴力者的合法权利, 借鉴英国的观点延伸“家庭”的范围, 将婚前同居的生活共同体也纳入“家庭”的范畴, 将家庭暴力的定义界定为:家庭暴力是指有婚姻关系、身份关系或同居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的成员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其他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1.2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据统计, 我国33.9%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31.7%的人承认配偶对自己有暴力行为, 有11.5%的家庭发生过使用凶器殴打等暴力事件, 在离异者中, 强度较大的暴力事件比例则高达47.1%。

因具体情况不同, 家庭暴力产生的具体原因也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原因虽是社会性别不平等, 但法律的缺失才是家庭暴力无法解决的直接原因。

1.2.1 立法不完备和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是家庭暴力滋生的温床

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内部或私密空间, 受害者往往碍于面子、隐私等原因, 不愿被曝光;同时公众又通常将其视为“家务问题”而不愿插手, 使得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现象视而不见, 所以, 要解决家庭暴力, 立法上必须将其纳入公领域并规定强制干预机制。

1.2.2 司法的漠然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社会根源

家庭暴力并非一般的治安问题, 其中涉及较多的情感因素, 导致对其的治理结果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司法机关判定将施暴人关押, 而受害人却反怪司法机关多管闲事而阻止关押等情况都较为常见。

1.2.3 执法的消极是家庭暴力行为得不到遏制的罪魁祸首

由于对家庭暴力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以及某些体制方面的局限, 执法机构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干预常持消极态度。立法、司法再完善而得不到执行, 对家庭暴力也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 为了提高立法、司法、执法机关及全社会对家庭暴力的重视, 有针对性的防治家庭暴力, 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济, 很有必要对我国家庭暴力救济体系进行完善。

1.3 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的含义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 按照一定标准和原则, 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的统一体。联系目前中国反家庭暴力的诸多法律规定, 现阶段中国的司法实践中, 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 以婚姻法为主导, 横跨民事、刑事、行政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多层次的部门法体系。

1.4 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的类型

目前国际上关于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形成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出台专门的反家庭暴力单项立法的类型, 主要代表有英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第二种是并无专门用于制止家庭暴力的单项立法, 有关家庭暴力的立法分散于各个法律部门之中, 辅之以民事保护令、庇护所等强制措施的体系, 代表国家有挪威、美国、加拿大、科威特等;第三种则只是制定了预防、消除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计划, 如伊朗、哥伦比亚等。

2 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的现状及缺陷

2.1 我国家庭暴力立法现状及其缺陷

目前我国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规制的条文散见于各个法律法规之中且多为原则性规定, 可操作性不强, 造成对没有轻伤以上伤害结果的家庭暴力无法有效规制。同时, 家庭暴力一直被划分在私人领域之中, 不受国家和政府干预, 对于家庭暴力的专门性规范仅有几条且多为原则性规定, 导致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针对全社会问题的普通法律, 忽视了家庭暴力的特殊性, 使得家庭暴力施暴人长期受不到惩罚, 使其产生“家庭暴力不犯法”等错误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家庭暴力之风。

2.1.1 民事救济途径单一, 提供救济依据不足

作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最常选择的救济途径——民事救济却只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以离婚为前提条件的离婚请求权与离婚时的损害赔偿权。“离婚请求权”是指婚姻中家庭暴力的受害方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同时家庭暴力可以作为确定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的证据。损害赔偿权是指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时, “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第二种则以丧失继承权为惩罚手段, 即“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为争夺财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遗弃被继承人”以及“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丧失继承权”。这里规定的都是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的家庭暴力行为, 可将此处的惩罚措施理解为《刑法》相关措施的民事惩罚的补充。

2.1.2 刑事惩罚针对性不强, 无专门证据规则

家庭暴力行为所涉及的刑事罪名主要包括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侮辱罪、非法拘禁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暴力干涉他人婚姻罪、虐待罪、遗弃罪等。纵观这些罪的犯罪构成, 可以发现“告诉才处理”, 是我国刑法面对一般的家庭暴力行为的通常处理方式。只有造成轻伤以上后果的家庭暴力行为才能得到主动干预, 只有达到重伤时, 检察院才必须提起公诉, 同时这些案件通常都归类为普通的人身伤害案对待。因司法机关的“家务事”观念, 通常情况下, 受害人只能自己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事实上, 受害者本身由于和施暴者的特殊关系, 再加之考虑到孩子、自身安全、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因素, 往往忍气吞声, 也不愿将丈夫告上法庭。所以, 大量的家庭暴力施暴人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制裁和惩戒。

2.1.3 行政法处罚形式单一, 不能达到目的

对家庭暴力进行规制的行政法主要为《治安管理处罚法》, 该法仅有的相关规定为该法第四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一) 虐待家庭成员, 被虐待人要求处理的; (二) 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抚养人的。”其实, 家庭暴力受害人“向国家告状”的目的并不在于真要使自己的家庭成员被拘留或罚款, 而只是想让其受到惩戒并牢记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

2.1.4 最新法律文件——200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 (以下简称《审理指南》)

《审理指南》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和美国律师协会合作, 专门针对中国国情制定的, 其最大亮点是明确规定了人身保护令这一民事上的强制措施及提出了一定条件下的举证责任转移。但其性质仅为操作手册, 也没有在全国推广, 而是规定了九个基层人民法院作为试点。所以, 其内容并不能作为法官断案的法律依据。但法官在具体案例中可根据不同情况, 利用《审理指南》的理念对案件进行处理。其中的许多理念和做法, 弥补了现有法律的空白, 使过去难以救济的权利得以实现。

2.2 我国家庭暴力司法现状及其缺陷

中国自古就有“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清官难断家务事”等传统观念。所以, 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大多数司法人员并不愿意以强制的方式插手家庭暴力案件, 多以调解、劝和为主, 甚至表现为不闻不问, 从而放纵了施暴人的暴力行为。

根据现有法律, 家庭暴力司法依据非常混乱并且不足。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予以劝阻、调解;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有权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制止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同时, 公安机关对于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 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这里规定的救济方式必须由受害人提出请求, 同时, 居委会、村委会以及所在单位并无强制力, 使得该条很容易沦为一纸空文。

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六条, 公安、民政、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团体, 都有权力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综合其他法律, 民政部门、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和社会团体主要是应受害人的要求对家庭暴力进行劝阻、调解;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则主要起应受害人要求制止家庭暴力、受理自诉等作用, 只有当家庭暴力案件上升到严重的程度时才主动进行干预。

2.3 我国家庭暴力执法现状及其缺陷

在社会观念及执法者心目中, 家庭暴力通常就是“两口子打架”, 并且“不好管”, 因为“要真把人抓了, 受害人还得怪你”, 加之法律并无明确的执法规定, 所以, 过去实践中当家庭暴力发生拨打110报警时, 警察若知道是家庭暴力, 除非很严重, 否则不会出警, 即使来到现场后, 也往往只会进行劝说、置之不理或告知当事人去法院离婚, 一般不会对施暴者进行处罚。警察的这种处理方式自然会助长施暴者的气焰。检察院不予起诉, 即使起诉后有些法官也认为家庭暴力就是家务纠纷, 对施暴者处罚较轻, 对受暴妇女的伤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

2008年7月七部委制定的《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改善了这一问题。《意见》主要规定了行政机关面对家庭暴力案件时的权力与责任, 提高了司法部门对家庭暴力案件的重视。

3 完善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的建议

家庭暴力既是法律问题, 也是社会问题, 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 下面从法律救济体系层面对防治家庭暴力进行了一些对策思考。

3.1 对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立法方面的建议

目前世界上已有44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 其中不乏美英等民法、刑法制定完善的国家。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也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专门法律。而我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相比之下并不低, 所以, 制定专门的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趋势, 也实属社会发展的必要。

从我国目前立法状况来看, 《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对家庭暴力已做出的原则性规定为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防治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和新近出台的《意见》和《审理指南》为制定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奠定了基础, 所以完善反家庭暴力立法, 可以使对家庭暴力的打击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提升了针对性, 并且有助于改变全社会现有的对家庭暴力仅仅是“家务事”的观念。

笔者认为,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应明确包括前述的家庭暴力的定义在内的以下内容:

3.1.1 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

政府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的国家机构, 无疑对保护家庭成员免受家庭暴力的侵害负有重要的职责, 同时也对《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具体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 应在法案中明确政府的职责。

3.1.2 规定专门的证据制度

虽然有关法律赋予了受害妇女司法请求权, 但从法院受理的家庭暴力案件中发现, 证据不足成为受害妇女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障碍。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由于当事人缺乏证据意识, 没有充分注意收集证据或碍于情面丧失了保留证据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我国现行的证据规则在证据的采信、认定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家庭暴力的特点, 因此, 此处采纳《审理指南》中的举证制度有重要意义。

3.1.3 收纳《审理指南》中的人身保护令制度并完善规定违反其的责任

在国际定义中, “人身保护令”是指一种“以法律程序保障个人自由的重要手段”。英美等国均设有完备的人身保护令制度,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人身保护令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现只能在《审理指南》中见到它的身影。根据《审理指南》第二十六条, “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 是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确保民事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而做出的裁定”。

内容上, 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可以包括“禁止被申请人殴打、威胁申请人或申请人的亲友;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申请人, 或者与申请人或可能受到伤害的未成年子女进行不受欢迎的接触;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生效期间, 一方不得擅自处理价值较大的夫妻共同财产;有必要的并且具备条件的, 可以责令被申请人暂时搬出双方共同的住处;禁止被申请人在距离下列场所200米内活动:申请人的住处、学校、工作单位或其他申请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必要时, 责令被申请人自费接受心理治疗;为保护申请人及其特定亲属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中的一项或多项, 并可以附带解决“申请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或者生活确有困难的, 责令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在保护裁定生效期间的生活费以及未成年子女抚养费、教育费等;责令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因被申请人的暴力行为而接受治疗的支出费用、适当的心理治疗费及其他必要的费用”等事项, 至于“被申请人的暴力行为造成的财产损失”, 则需“留待审理后通过判决解决”。

种类上, 《审理指南》规定了人身保护裁定分为紧急保护裁定和长期保护裁定。“紧急保护裁定有效期为15天, 长期保护裁定有效期为3~6个月。确有必要并经分管副院长批准的, 可以延长至12个月。”

目前我国的“人身保护令”只能由包括重庆市渝中区基层法院在内的九个试点法院以裁定的方式作出, 其初衷是预防离婚诉讼激怒加害人而导致针对受害人的“分手暴力”的发生, 所以, “人身保护令”申请只能在离婚诉讼提起之前、诉讼过程中或者诉讼终结后的6个月内提出, 并且“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签发人身保护裁定之后15日之内提出离婚诉讼。逾期没有提出离婚诉讼的, 人身安全保护裁定自动失效”。这显然不利于对被害人的保护。笔者认为,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在吸纳人身保护裁定的同时, 也应考虑将“人身保护令”制度与离婚等制度独立出来, 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3.1.4 加强刑事干预, 制定有关家庭暴力的专门罪名

笔者认为, 要加强对家庭暴力的刑事干预, 仅仅将家庭暴力行为纳入现有刑法罪名中远远不够, 应制定包括婚内强奸罪、强制堕胎罪等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的罪名。结合我国国情, 婚内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应限定为“因感情不和异地分居或人民法院正在审理双方离婚案件期间的夫或妻”。同时, 当施暴者的这些专门罪名的行为导致受害人身体伤害的, 则应按照《刑法》相关罪名定罪并从重处罚。

3.1.5 将“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故意杀害、伤害施暴人构成犯罪”作为法定的从轻、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的法定情节

这是对因家庭暴力而引发的“以暴制暴”案件给予最大的同情与宽容。这一情节通常属于事前或事后防卫而不能作为正当防卫处理, 同时, 因被害人的过错或罪错而引发的暴力犯罪案件, 司法上往往只是酌情从轻, 并不符合“受虐妇女综合征”的理论与事件。妇女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折磨摧残之下, 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障碍, 一些国家将之概称为“受虐妇女综合征”。这些妇女长期遭受虐待甚至是死亡的威胁, 她们往往是在极度恐惧且遍体鳞伤的情况下无法摆脱、阻止丈夫的暴力摧残, 也得不到足够的社会帮助的情况下, 才不得不在恶夫屡屡施暴甚至威胁马上要加害自己的时候而产生的过激行为。可见受虐妇女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都较小, 因此将其作为法定的从轻、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的法定情节是符合刑罚的价值理论的。

3.1.6 明确具有防治家庭暴力职责的人员的法律责任

具有防治家庭暴力责任的人员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公安人员、检察官、法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等。其中, 应重点明确医务人员的职责, 即医务人员在履行职务时, 若发现伤害系因家庭暴力所致, 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 协助受害人保留证据。

3.2 对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司法方面的建议

3.2.1 详细规定检查机关的起诉职责

家庭暴力与其他暴力犯罪的不同之处在于受害人与施暴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生活关系, 彼此之间有着感情的联络。通常情况下受害者寻求司法介入的目的, 是为了制止施暴者的家庭暴力行为, 使其认识到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 而不是希望施暴者接受严厉的处罚, 更不希望因此而失去家庭。但是, 如若因此而对施暴者置之不理或仅仅进行一些“思想教育”则很容易让施暴者感觉“家庭暴力是可以容忍的”。

所以, 应详细规定检察机关面对家庭暴力时进行起诉的职责并进行强化。笔者认为, 检察机关在面对一般家庭暴力时, 应该在保留国家起诉的权利下采纳被害人是否起诉施暴者的意见。这样有利于维护家庭的完整与和谐, 也给予了施暴者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保留国家起诉的权利则能够对施暴者进行震慑, 预防家庭暴力的再次发生。如果发生了严重的家庭暴力或者施暴者再次施暴, 检察机关则应积极依职权立案起诉并监督法院的判决。

3.2.2 明确并有限制地强化社会组织介入家庭暴力的权力

社会救助是离家庭暴力受害者最近的救助方式, 明确家庭暴力社会救助体系中各社会组织的地位与职权才能更全面更深入的防治家庭暴力。

3.3 对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执法方面的建议

公安机关作为处理家庭暴力的主要机关, 应提高防治家庭暴力执法队伍素质, 使其树立人权意识、平等意识、性别意识, 摈除家庭暴力是“私事”和“清官难断家务事所以最好不要插手”的观念, 这是实现司法公正, 切实保障家庭暴力受害者权益, 做好家庭暴力受害者法律救济工作的前提。

防治家庭暴力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 既要有家庭成员的参与, 也要有政府的介入, 与此同时, 社会力量所提供的有效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 在建立完善的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的基础上, 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家庭暴力防治体系如社会救济体系等也亟待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红艳.法律透视——婚姻家庭暴力[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2]陈明侠.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础性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张李玺.中国家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网络社会性别培训分项目小组.社会性别与家庭暴力干预培训者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教学中要注重细节下一篇:制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