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三思

2024-10-06

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三思(精选9篇)

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三思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帮助, 使他们学得更快, 更有成效。我认为主要是注重“五导”。

一、真情地诱导

由于“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缘故, 教学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生喜欢哪位老师, 也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由此, 我认为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诱导学生“爱学”的明智之举。“喜表扬、厌批评”是人共有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也不例外。童话故事中的狐狸也是用花言巧语讨得乌鸦的欢心, 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教师是否可以效法狐狸, 用“甜言蜜语”去赢得学生的好感呢?我想是可以的。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对学生只有表扬、没有批评, 只有鼓励、没有指责, 那么, 学生必定会感到这位教师不仅可敬, 而且可亲, 从而主动亲近老师, 信任老师。这样, 学生就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诱导下, 爱学你所教的学科。

在学习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 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参与解决问题, 探索研究问题, 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就是为了知识学习做准备, 同时养成一种习惯。

1. 激疑求知

教学新课时, 教师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通过潜心阅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其可贵之处在于探理求源, 继而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只要学生产生了疑问, 教师便可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仔细揣摩文章的内涵。

2. 激趣求知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 教师应抓住文章趣处, 进行巧妙点拨,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 激情求知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 同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美好的情感, 使他们感同身受, 带着愉悦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课《我们爱你啊, 中国》时,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调, 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同学们, 我们所生活的国度, 有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勤劳淳朴的人民, 富饶美丽的土地, 我们可以观赏景色秀丽的祖国山河, 可以倾听万马奔腾的前进号角。祖国啊, 你如此伟大, 请允许我们唱出心中的歌———我们爱你啊, 中国!”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进而与文章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适时地引导

1. 课始, 设境激疑。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 教师要精心创设新奇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 教学《小河和青草》时, 先播放由《小雨沙沙》改编的《小河哗哗, 小草绿绿》后师述:歌曲中的两个朋友就是我们昨天认识的谁呀 (小河和青草) ?这样把学生带进快乐的课堂。

2. 课中, 设疑引思。

引入新课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应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如《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是一道覆盖全文内容、极富概括性的题目, 教学时, 就可以将它作为探索课文的研读专题。通过语言品析、情感朗读, 接着, 引发思考:这位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在这个过程中, 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领会、思想感情的把握、语言内涵的感悟等多项训练一一得到落实。

3. 课尾, 设障引“用”。

如《爬山虎的脚》一文, 课后安排了两项实践性拓展练习:一是用对话框的形式“我想泡点豆子, 观察它们是怎么发芽的?”“我想和小林一起去观察蜻蜓的飞行, 还要把观察结果记下来。”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二是安排阅读链接《随身带着笔记本》一文。这样, 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要通过观察、思考, 去发现生活的奥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恰当地启导

教学中,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 教师进行启发点拨, 为学生架设桥梁,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如《爬天都峰》一课:“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 为什么又互相道谢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涉及到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思维跨度大, 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为此, 教师可以启发说:“老爷爷和小姑娘为什么能爬上那么高的天都峰?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老爷爷和小姑娘都是从对方鼓舞中获取力量, 才爬上天都峰的, 这样,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耐心地辅导

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困生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对他们进行辅导, 让他们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教学中, 优先提问学困生是有识之师的经验之谈, 课堂作业时间是教师辅导学困生的最佳时机。“耐心”二字是辅导学困生的要诀, 如果换成“不耐烦”三字则有可能适得其反。

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三思 篇2

教学素养是教师准确、科学实施教学行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

教学技术和艺术。教学规范、课堂设计、作业设计和处理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现阶段,这种技术和艺术的形成和水平高低又跟下列因素密切相关: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科课程标准认识和整体领会的水平,对学科教材体系的认识和教学中的准确执行程度等。实际上,教学素养就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操作和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主要就是看这一方面。这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有这

样几点。

一是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认识有偏差、误解,对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的整体把

握不准确、不到位。比如说,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认识和运用上,有的教师,一有公开教学就必用所谓“合作”——见了问题就分小组。其结果是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小组中少数“学科精英”显露才华的平台,两极分化由此逐渐产生。实际上,没有“自主”学习、个体的独立学习作前提,多数的合作学习都将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过场”。比如在某些理科的教学中,明明是一个科学知识的问题,为了实现所谓的思想性和文化味,有的教师一味联

系,片面引申,课堂上热闹非凡,往往导致简单的知识目标没有落实或者落实基本不到位。

二是教学的设计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大量的随堂课,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青年教师独

立设计教学的能力有明显模仿倾向。依据教学参考书,照搬名师的教案,全选全用教辅用书中的练习,已经成为现实课堂教学的一道景观。有些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程序、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安排,几乎全在学生的掌控之中。为什么?倒不是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打破神秘,而是学生手中也有教师用书。于是,学生对老师的钦佩、信任和尊崇便都大打折扣。再如作业,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的练习,几乎是将教辅的内容照单搬用,连稍做筛选、加工改造的工作都很少了。这里不禁要问:现在我们还有多少教师能够独立设计作业、命制试卷?

三是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方面有明显缺陷,教师在调控课堂、组织真实活动、解决“生成”

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三思 篇3

一、用现代教育观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现代的数学教育观, 是将数学看成是动态的, 以问题为主导和核心的过程。数学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求知、不断扩大知识总体的过程。数学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 其最终结果是开放的, 有待继续修正。这一观点不难理解, 如对自然数的认识, 人们总是认识自然数的基数与序数开始, 之后才不断提示自然数的一些本质东西, 自然数可以分为奇数与偶数, 质数、合数……不断赋予自然数新的含义, 这就是生成自然数的过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体现为: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 主张“学数学就是做数学”, 不仅仅注意知识的结果, 更加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 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并进入数学的生成发展过程, 体验数学的情感与价值。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 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看, 人的思维都是从动作开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低年级学生还保留着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 , 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实践中, 创设操作学习情境,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 来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并在获取数学知识同时激发智慧的火花, 进行再发现与再创造。

从人的大脑功能来看, 大脑的右半球是掌管表象, 进行具体形象思维, 直觉思维的中枢, 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的特点, 在常规教学中使用大脑“重左轻右”的倾向比较突出, 这就影响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动手实践是开发和利用右脑功能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其大脑左、右半球协调活动, 和谐发展, 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如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数学

数学具有严谨性、抽象性、系统性, 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数学最为关键的一环是把握并处理好教学内容。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对我们使用教材, 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内容, 具有指导意义。

(一)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下的教材, 非常重视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具有现实意义。传统的数学教学, 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归纳的结论和抽象的概念, 用数学结果去解释数学现象, 缺乏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 不感兴趣。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可见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数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也是一种直观、形象、学生又很感兴趣的教学资源, 我们应注意开发与应用。

(二) 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学。

这里所说的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可操作化, 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相抵触, 不利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也就是说小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认识会产生一定阻碍。因此, 应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 让学生通过“做”———操作来学数学, 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数学产生的过程, 即把学生看成学习主人。如通过让学生小组折纸、剪绳、分橘子, 从中得到哪些分数, 让学生明白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让学生称一称 (1千克的苹果、花生) 、数一数 (它们的个数) 、说一说 (大约1千克中的物体) 、举一举 (自己的体重) 等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教学有关行程应用题时, 可以让学生上台走一走、同桌演一演,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相向、同向、相背, 什么是同时, 什么叫相遇, 从而很好地理解行程问题的特点结构, 掌握解题的方法……

(三) 把书面的数学学习转化为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是数学知识的运用与扩展的过程, 也是动手实践“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实践活动, 除了开展好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实践活动外, 还应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进行“电话费”、“水费”等的算法调查, “土地面积”、“建筑物高度”等的测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 在动手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规律, 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手段, 不是目的。在教学中, 不要为了实践而实践, 不要为了动手操作而操作, 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诱发学生在观察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探究与解决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探究精神。

(二) 在动手实践中要让学生感受探究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在动手实践的教学中, 一般是依据具体 (问题情境) ———抽象概括 (数学模型) ———再具体 (解释与运用) 的思路安排学生的操作、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还必须用到其他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进行学习, 如上述提到的“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学习, 还用了“数方格”、“割补法”、“讨论法”、“归纳概括法”等方法,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概括总结进一步感受到研究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 在动手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这里所指的抽象概括能力, 主要指导学生把操作实践的过程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出来形成数学模型, 还应能够把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说明原由, 通过描述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精湛, 更加深刻,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 在动手实践中要注意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三思 篇4

黑龙江省汤原铁路学校

岳云红

0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

岳云红,女,28岁,小学高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撰写多篇论文分获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并有作品发发在《小学教学设计上》,在素质教育这块芳草地上,正在探索《主导调控,主体发展》。

邮编154700

地址:黑龙江省汤原县铁路学校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和工具性学科,它的知识的包容和拓展性极大,课堂教学可开发潜力极强。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向学生授知识的主渠道,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对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和将来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下面我就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得到的启示。

一、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利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语文知识的拓展如何达到开发思维的目的呢?这要从语文知识包容性说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世界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在知识讲授到某一点时,能由这一点展开形成面,打开学生思维的框框,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维被激活,那么他们的思维就如被点燃的礼花,将放射耀眼的火花。这样做不但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衔接,为学生以后的学生也起到很好的铺垫。如在二年级识字教学中讲授到“乒乓”二字时,我跳出就就论字的框框,问学生“谁知道乒乓球”是哪个国家的国球?你能说出几个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的名字吗?看过他们的比赛吗?能试着学他们打球的动作吗?在学生示范后,教师让学生看,这两字的特点是一个下面有一撇,一个下面有一点,这一撇一点就好比运动员的左拉右攻,两板扣死,干净利落,快速抢攻是我国运动员的特点,他们在许多国际大赛为国争光,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大振了中国人的国威,我们要像他们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同学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由“乒乓”二个字拓展到中国乒乓球,由学生对运动员撕杀场面的模仿,引伸到对字的理解,最后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到学生对将来的设想。

如在讲《蛇与庄稼》一课时,在找出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痰与肺结核之间简单和复杂联系后,我简单向学生讲述了生物界中的食物链,让学生明白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同时让学生明白许多我们人类不喜欢的像蛇一样的动物,但它却应是人类的朋友,而蝴蝶看起来很美,但它却遭糟庄稼,对人类生存有危害性的害虫。使学生在头脑中明辨真伪,不要被外表所迷惑,看问题要抓本质,看内在。然后再举出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事物间还有存在相互的关联性。这样的知识拓展不但使学生对生物界的知识有一定了解,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为表达和写作打下良好的根基。语文知识的拓展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和理解认识的前提,学生知识宽活了,思维自然就活跃了。由思维诉诸于表达的能力自然就 提高了。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在讲到第三段的“奇迹”时,我突发了让学生说说你还希望创造出什么奇迹?学生有的说将来能有隐身玻璃,会说话的玻璃,能在人脑里装上电脑。白天、黑夜都工作,能再发射一个太阳,让世界四季常春……许多的设想,许多梦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我在充分鼓励他们想的很好的同时,让同学之间互说你的想象,假如你成为现实,那时的世界会怎样,课后把你美好的梦想写成一篇童话和科幻小说。把由天真美好的梦想转化为学生可视的语文文字,既是他们想象力施展的舞台,又是他们写作能力提高的一次锻炼机会。

再如讲《蟋蟀的住宅》一课时,讲到蟋蟀住宅一段,我让学生找出蟋蟀用来建造房子的工具和我们人的身体哪个部位或我们使用的什么工具相似。通过学生充分的想象,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前足——耙子、钳子——手、后足——脚、锯——推土机;我乘势让学生用比喻句的形式说说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此时,学生们的兴奋点到一个高潮,在同学之间的练说中,思维发展到创造的最佳时期,几分钟的构思、罗列,同学们大有出口成章的意思,一段段闪着灵性火花的话语,掀起了课堂新的高潮。此时我又由此段辐射至全篇,最后引申到让学生依照今天教师教你的方法,观察一种动物或昆虫的生活习性,把它写成一篇科普小品文。由知识的展开到说到写,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过程,知识的容量大了,想的自然远,说得自然宽,落实到写,自然也就不拘一格,常会有妙笔生花之时。

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生活知识的累积毕竟有限,而且常常是杂乱无章,没有科学性和条理性,而书刊号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书是他们时时相伴的朋友。为了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我采取了多种方法,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拓展,就是各种方法中的一种。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问学生知道哪些关于地球方面的知识,学生答后,我告诉他们,宇宙不仅是一个地球队,还有数不清的星体。宇宙就好比大海,那么地球就如大海里的一滴水。关于宇宙你知道哪些知识?在学生说完,我给他们讲了太阳系九大行星,银河系等一些知识,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他们接二连三的问了我许多问题,这时我没有答,而是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他们想的真多,这些问题中有的老师都答不上来,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查书,那同学们课后和教师一起查找资料,看谁找到的答案多。看谁记住的多,明天咱们比一比。从一发到可收,学生如坐上宇宙飞船,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航行,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同时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打下一定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合理等待 篇5

一、数学思维在等待中绽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充足的思考时间,需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自主思考”的过程不能“错过”.

1.在审题中等待,开启思维的阀门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外,开始接触到各种题型. 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以及文字转换能力的不熟练,很容易造成学生审题不清楚而造成错误[2]. 笔者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出示这样一个例题: 用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变化? 表面积有没有变化? 问题抛出来后,优秀的学生一下子说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体积没变,表面积变少了. 按以往的教学流程,我就可以借势完成此环节的教学任务了,这时我并没有着急肯定,而是等了一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在审题时的适时等待,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活跃起来.

2.在探究中等待,让思维得到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探究. 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生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探究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会有很多种探究的思路与方法. 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人人探究,等待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发现,从而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中,有这样一道题: 楼房外壁用于流水的铁皮水管的形状是长方体. 做这样一节水管, 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生1: 我是用六个面减两个面,( 1 × 15 + 1 × 0. 6 + 0. 6 × 15)× 2 - 1 × 0. 6 × 2.

生2: 我直接求四个面,( 1 × 15 + 0. 6 × 15) × 2.

师: 还有吗? 再想想. ( 我这时不着急,等了等)

生3: 我通过学习还发现可以这样列式,( 1 + 0. 6) × 2 × 15.

师: 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我并没有着急的去将这道题完成,而是充分的给学生时间去讨论,最后经过大家集体的思维发现,不但得出了侧面积可以用周长 × 高来解决,还知道了这是为什么? 我们可以将这个长方体剪开,发现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不就是长 × 宽吗? 而它的长也就是原来的周长,宽就是它的高,这样我就得出了要求侧面积就可以用底面周长 × 高或者说侧面周长 × 长了. 这样的等一等还真是等到了好的思维,清晰的思维,比我们教师日后总结多少遍都有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自己说出来,全员参与的, 这样的思维清晰、有条理,这样记忆会深刻.

二、智慧的等待,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智慧的等待,可以激励学生展开思维的双翅,在知识的时空里自由放飞. 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提问后等待,促学生思考

教师要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就紧接着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连串的问题. 往往还没等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 教师只是用很多解释和引导. 让学生理解,教师并没有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热闹的课堂安静下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问题. 定心能够生成智慧,安静能够容纳百川,教师要让学生拥有静心思考的习惯. 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在教师的等待中培养学习习惯,锻炼数学思维,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2.出错后等待,让学生体悟

政治课堂中要注重实践教学 篇6

一、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

心理专家发现, 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这些内容。学生们会通过自己的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 去感知事物, 锻炼了他们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这样就一改以往学生对政治课的乏味问题, 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

二、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工具

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发挥好学生的潜力, 这是我们目前教育的最重要任务, 这也是我们现如今社会的需要。广泛开展实践活动, 是教育对能力重视的一个表现,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能力, 所以这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就要求学生学习时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各种表达能力。让学生和社会多接触, 给学生自己调查访问的机会, 就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接触社会;通过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锻炼, 学生学习到了判断是非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课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能够锻炼自己的平台。很多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课后都认为通过参加几次政治实践活动课, 开始正确地对自己认知, 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这要比参加一些平时的课收获多很多。”

三、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做到对学生的进行思想政治进行教育。事实说明, 以往的政治课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和需要了。如, 在观看法庭辩论实录活动课后, 同学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实际接触模范人物的活动以后, 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热情和社会责任。

四、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要形式灵活

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凡是围绕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活动, 我们都要大胆进行,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时应该注意很多的事情, 所以要确定所选择的活动的实际价值。 (1) 调查资料的方法是非常多的, 包括很多的形式, 所以学生通过对报刊和杂质等资料的调查和整理, 可以很好地掌握很多资料, 对事情的起因和发展有了很多的认识。同时学生可以采用教材中很多的案例和理论, 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特殊的教学活动课, 不仅可以让学生参加很多实际活动, 学习搜集资料和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这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使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很多。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针对一些容易发生混淆, 或者是容易发生错误的概念、理论、认识等问题, 通过同学组成的小组来组织知识辩论赛, 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更好地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辩论能力。例如同学们可以进行关于“上网对学生是否是必要的, 是否是有意义”的辩论。这样有意义, 又接近社会的问题通过辩论, 让学生们认识到上网给自己造成的危害, 同时也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会给身边的人和家人带来的危害, 并且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增加了自己的责任感。 (3) 通过调查采访活动, 把学生逐步引入到社会的潮流中, 让他们通过调查和访问, 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然后去处理实际案例, 及时地掌握好第一手资料, 并且能够对事物或者理论的正确与否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如在关爱自然、关爱人类这一单元时就开展了一个活动:“调查本地的江河湖泊, 了解污染情况, 并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对被污染河流的实地调查, 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 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让他们去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 而且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分析自己生活的身边的环境, 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与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让学生自己更珍惜自己生活的环境, 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4) 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形式是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重现到现实情境中, 根据知识内容的要求, 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行为, 亲身体验某种生活, 以获得直接的感悟和真实感受。例如学生在学习克服考试焦虑问题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会自己调节, 让他们做自我心理暗示, 通过调整呼吸和转移注意力方法, 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排除这种焦虑, 这样为今后减轻考试压力打下基础。如在上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后,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审判的活动, 分角色让不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通过实际法庭里的活动如法庭纪律、起诉书、判决书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庭的审判过程, 使学生在具体扮演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是不能儿戏的, 如果无视法律的存在, 那么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而达到这一课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教学目标。

总之, 我们政治教师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形式, 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 并且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让他们很快地融入到社会的大熔炉, 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了很深的认识,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证, 作为老师, 应该积应该大胆进行实践活动课的尝试,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中,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 更好地接受知识, 使新课程改革成效更加明显。

摘要:思想政治新课程标特别强调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地位, 巧妙发挥实践活动课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可以让政治课堂脱离枯燥的教学处境, 让政治课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三思 篇7

一、循序渐进消除学生畏难心理

随着初中生知识面的拓宽, 数学所涉领域会越来越广泛, 学生拿到课本, 会发现许多新的知识点, 难度较以往更大, 这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害怕、畏难心理。为使学生能自然地接受新知识, 新学年刚开始的教学教师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工夫, 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充分相信他们, 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只要我们不放松要求, 坚持目标, 随着学生畏惧心理的消除, 他们会产生一种“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态转变, 这可以为后面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稳固扎实的基础。对学生的了解, 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去进行, 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来进行, 只要教师接触他们, 他们就特别爱说、爱问, 那种迫切要求学好数学的愿望显而易见,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积极给他们鼓励, 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 不能敷衍他们, 要让他们有信心学好数学。开始几周, 因受寒、暑假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旧的知识点掌握不牢, 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有些学生感到学习较为费劲, 教师对这种现象要充分理解, 不必过高要求, 只要在教学上循序渐进, 采用温故而知新的办法加强教学, 学生暂时失去记忆的知识点会逐渐被记起, 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会逐渐恢复, 脑子也逐渐会开动起来, 学习效果肯定会越来越理想, 即使学生的表现有时不尽人意, 教师也要多鼓励他们, 肯定他们聪明好学的一面。

二、努力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教学, 正如其字面意思那样, 存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重含义, 只有一方面的积极热情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 应在营造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上下工夫, 为了创造生动轻松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妨采取以下办法:

(一) 让学生多思。

尽量让学生边听课边思, 边看边思, 边做题边思,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多问为什么, 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 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二) 让学生多说。

尽量让学生积极发言, 想到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 想到什么好思路就提供给大家参考论证, 即使说错了, 也只鼓励认可, 而不指责, 不挫伤学生“说”的积极性。

(三) 让学生多做。

青春期学生好奇、好动、好玩。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 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 让他们积极地练习, 从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师要会说。

教学既然是互动双面的, 那对教师来说, 则要珍惜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表扬, 要注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给课堂注入活力, 尽量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 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难度, 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 诱发出学生集体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动力, 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感知力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具象思维的特性, 这才能产生美感。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 而现在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比重较大, 审美教育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 使得学生对美的欣赏不能完全理解, 只能分辨好看和不好看之说, 没有审美的感知力, 只有审美疲劳, 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意义所在。所以, 在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时, 大家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 “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艺术享受”。名师的课在使学生获得知识, 受到教育的同时, 又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在这样的课上, 知识的传授, 能力的培养, 情感的陶冶, 意志的培养, 个性的发展相互交融, 不断地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世间美好的东西之所以成为主观的某种思想作品, 是将审美对象放在某种社会背景、个人情感中去感知、去理解, 这样美术作品才有生命力。审美感知力不是生活感知力, 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而是以具体审美对象为出发点, 由单一到画面丰富的过程, 因此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不能离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在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可以利用电教设备, 根据课本内容, 在媒体上进行设计, 通过荧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感, 产生创作的欲望。学生通过观察和欣赏, 了解了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得到美的享受, 审美能力得到了充分升华。

二、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理想的翅膀, 有创造性的艺术大师都非常重视想象力, 也重视美术创作中的想象力。面对美术作品, 美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欣赏着面前。因此, 创作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 在艺术中发现艺术。南宋山水画家王徽在其《叙画》中说:“望秋云, 神飞扬, 临春风, 思浩荡。”高尔基也曾说过:“想象在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 但它主要是用形象的思维, 即艺术的思维。”现今在美术课堂上, 往往是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讲授, 教师成了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讲授无非是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在传统教学中, 缺少创新, 也没有想象的空间, 学生在欣赏绘画时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因此, 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想象、创作, 让自己的绘画能力提高, 使自己的想象意蕴表现在画中, 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现实生活的美是原生态的, 是自身的美所在, 而美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美进行观察、体验、思考、想象、创作的结果。作品中的美, 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性。事实上, 这些特征使美术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项不朽的事业。

三、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

审美情感力, 就是要使学生在美的对象直接观赏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在不同的美学范畴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一幅好的山水花鸟画, 不但能使人悦目, 而且会给人以认知的满足, 使人更好地认识自然的美, 领悟美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要表达的淳真的思想感情, 并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人们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 除了欣赏那些花鸟鱼虾的神情和动态 (自然美) , 更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 (艺术家的个性美) 。

欣赏美术作品, 可以触发学生内心美好的审美情感, 激发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 对进步的向往, 对真理的追求。就像我们从德拉克洛瓦的《自由神领导人民》,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类似作品中所感受的那样。米勒的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19世纪农村的生活情景和农民的命运, 从《拾穗》《播种》《牧羊女》《扶锄的农民》等作品中, 我们了解了法国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进而认识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总之, 美术教育不应是狭义的理解范畴。艺术家将美好的审美情感融入美术作品, 使艺术作品更富有价值。

四、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在课堂教学中, 要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就一定要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了解。作品只是时代背景下的一部分, 要理解作品就必须理解画家的时代和构成作品的文化背景, 才能理解他的作品。如《沉睡的维纳斯》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乔尔·乔内最负盛名的油画杰作, 象征着冲破中世纪黑暗的“神明”, 标志着世俗人性的复归和人文主义的胜利。在作品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妙龄女子躺卧在林边的草地上, 在她的周围是具有诗一般意境的意大利普通乡村的自然背景, 蘑菇状的树冠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浓重, 一座小山岗上耸立着城堡和农舍, 平静而庄严, 在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一带形的蔚蓝色湖水, 夕阳将天空染映成金黄色, 翻腾的云冉冉上升。比例完美的人体, 呈现出玛瑙石的透明感, 显得格外高尚, 纯洁而优雅。可以这样说, 乔尔·乔内的这幅《沉睡的维纳斯》集中地体现了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的真实渴望和当时艺术的成就。通过这样完整地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就不难理解作品了, 从而在欣赏作品时有了自己的审美理解能力了。

在欣赏绘画时, 除了眼睛感受理解之外, 还需要学生联想、记忆、想象和个人生活经历、生理心理体验能力等。在艺术门类中, 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绘画那样, 在描绘人物的外貌、形态、神情、动作以及刻画的自然景物、生活场景、对象的细节方面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可以直接用眼睛感受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了。美学既不等于艺术学, 也不等于社会学。审美不等于艺术, 艺术被纳入到审美学中, 它是一种纯粹而特殊的审美客体, 是人类审美过程的追求目标, 也是审美活动的积极效应, 更是艺术教育的灵魂。所以, 在审美美学的视野中, 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定性和审美特征。

探究体育教学中要注重的问题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问题,合作精神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 要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进,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要时刻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增强学生的体质。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要重视更新教学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要重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要重视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一、体育教学要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除在课中不愿参加练习外, 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对批评过于敏感, 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 希望得到表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 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 就丧失了练习的信心, 不愿继续练习。同时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因为自我认识不足, 不相信自己能学习、掌握某项技术, 因此在体育锻炼和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他们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体育教学中对于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要多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及时肯定, 多加鼓励。

二、体育教学要重视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 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好胜心强的心理, 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设置群体活动的场面, 应该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的兴趣。如此不仅是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 也是让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 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

三、体育教学要重视更新教学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中学体育教育已经打破了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大球和田径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更加广泛, 学习的内容已由竞技体育转向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 学习的地点也由学校向社会和自然延伸。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街舞等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这些项目在中学已广泛开展。但是我们体育资源有限, 场地种类少, 教师人数少, 教师专项少, 好多学生的体育兴趣受到限制。解决目前的状况,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培训, 丰富专项结构, 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 合理安排课程, 使同一时间上课的班级符合教师专项的数量。体育教研室针对教学对象结构层次多的实际情况, 打破了原来有什么师资、什么场地开设什么课的课程设置模式, 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出发, 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教师和场地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 符合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体育教学要重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而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们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这样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更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学习中自我发现, 自我分析, 自我解决问题。从而使自主、探究学习成为体育课中真正的有效学习。

五、体育教学要重视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 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 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 切实帮助他们, 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体育活动的组织者, 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 而且, 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 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 在学习广播体操时, 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了让师生共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 学生先跟着多媒体演示观察、模仿→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 在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让学生始终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这样的学生非常有自信的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中去, 有利于其能力的提高。师生如此合作起着事半功倍效果。

六、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合作精神匮乏, 而未来的社会又是合作的社会, 为此, 《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课中要广泛开展“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 它是新的教学模式, 是以小组活动为组织形式, 在讨论和交流中理解、提高、掌握。旨在通过“合作”,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相互帮助的优秀品质, 创新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多种社会适应能力。它是有目的, 有任务的, 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参与完成, 并能有学习的结果, 哪怕是错误的或者是失败的。例如, 我在授课时会有意识地加入些体现团结合作的接力游戏, 两人以上合作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 任务完成后再各组总结交流, 教师反馈, 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有形式、有内容、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才能做到“神形兼备”。

上一篇:非公企业工会下一篇:桩基沉降桥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