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共12篇)
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篇1
摘要: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课外阅读内容, 其包括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数学小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 认为其可有可无, 然若能在课堂中渗透教学, 对师生的意义确是相当大的.
关键词:课外阅读,数学思想,与中考接轨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在教学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认识概率”时, 有同学在学习课本阅读材料《一类事件概率的计算》中读到这一段话:“这个例子中, ‘OAB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事件不会发生.我们只能说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所以, 概率为0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为此该同学很困惑: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 为什么概率为0的事件却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呢?当他求助于我时, 虽然当时我知道这一定涉及到数学推理中的充分性和必要性的关系, 但对这个问题的实质也是未做过研究, 因此我也不能及时作出解释.由此, 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一大漏洞———对教材的钻研还只是着眼于表面, 既不能做到“深入”, 也没能做好“浅出”.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对教材钻研不够, 一味的“拿来主义”, 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知识修养”不够.如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激增的时代, 各种新理念、新方法远不是我们在师范学习中所能学习到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摈弃以前单一、墨守陈规的方法, 要勤于学习, 孜孜以求, 不断探索和思考, 使自己有广博的文化和教育科学知识, 更要有精湛的学科知识, 才能促进学生的求知.
在数学教学中, 存在这一倾向, 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课堂上, 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 除了布置作业以外, 从不利用教材.课后, 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 直接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 不愿阅读教材, 直到解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 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 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本身就不能正确对待教材.初中课本上的例题老师们都会做, 以教师本科学历来教授学生绝对是信手拈来.我们总是只满足于对学生数学技能上的教学.但是我们能真正理解教材, 体会编者的用意吗?就前面提到的这一案例来看, 若不深入研究, 如何能领悟到编者设计这一阅读材料的意图呢?特别是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想一想、试一试、数学活动”方面的内容, 更是我们经常忽略之处, 以致于学生问我们之时会感到束手无策.
三、重视阅读内容教学的意义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6册书34章内容中, 每个章节都编排了1~2篇阅读材料.这些或为数学知识的补充, 或为教学内容的引申和总结, 或为数学实践方法的介绍, 细细品读, 发现其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 开阔学生视野, 增加课外知识
以前的课本只重视技能教学, 除了做一些数学题外, 要让学生尝试写一些数学小短文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解题以外的知识, 他们对数学方面的小故事、小趣闻也知之甚少, 加之老师也光是照本宣科, 造成了孩子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的认识.
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书中, 如七上中“商品条形码”、“电视画面的清晰度”、“小孔成像”, 七下中“基因”、“概率小史”, 八上中“分形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八下中“马尔克广场之谜”等材料都是知识性较强的课外读物;而八上中“证明姨2不是分数”更涉及到了数论证明, “心电图”教会了我们如何计算心率;再有八下中“一类事件概率的计算”则能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概率模型———几何概型, 是课本中所学的古典概型的补充.这些有趣的短文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让其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了解数学史, 进行情感教育
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与价值观”是每节课必须达成的一个目标.有时我们常写“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爱国主义情操”, 其实这一教学目标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实现的, 它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过程.在七上的“漫长的历程”、八上的“函数小史”、八下的“欧几里得与《原本》”, 九上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九下的“三角学和它的应用”都是介绍国内外数学发展历程的金典文摘, 对学生情感教育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 与中考接轨, 培养善思能力
中考中阅读题的比重增加也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巧读善思的能力.有些阅读材料其实提供了一种解题方法, 如八上中“镜面对称”一文中介绍了镜面对称与轴对称之间的关系, 并且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如何通过白球瞄准红球镜中成像击中红球的方法.如果学生能读懂这一方法, 就不难解决下一习题.
如果两面互相垂直的镜子, 你想让击中的白球先后经过两个镜面反射, 然后仍能击中黑球, 那你该怎么瞄准?
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更会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面对中考中的阅读性题目也就不会那么束手无策了.
下面以2012年无锡市数学中考第27题为例加以阐述:如图1,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P1 (x1, y1) 、P2 (x2, y2) , 我们把x1-x2+y1-y2叫做P1、P2两点间的直角距离, 记作d (P1, P2) .
(1) 已知O为坐标原点, 动点P (x, y) 满足d (O, P) =1, 清写出x与y之间满足的关系式, 并在所给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所组成的图形;
(2) 设P0 (x0, y0) 是一定点, Q (x, y) 是直线y=ax+b上的动点, 我们把d (P0, Q) 的最小值叫做P0到直线y=ax+b的直角距离.试求点M (2, 1) 到直线y=x+2的直角距离.
分析:题 (1) 只要对照原题给出的定义, 把原点坐标 (0, 0) 代入就能得出x+y=1, 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如图2所示.
对于题 (2) 则要理解两个定义.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出d (M, Q) , 二再求出最小值即为所求的直角距离.
第二步考虑最小值, 此处可以用代数的分类法求解, 也可用几何法 (联系数轴) 求出最小值为3.即点M (2, 1) 到直线y=x+2的直角距离为3.
像此类题目我们要在阅读中抓住其本质, 理解其内涵, 那么操作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4.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运用方法解题
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 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 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在书本阅读材料中明确介绍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以下几种:分类、归纳、特殊化、转化、类比法.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到数形结合法、整体思想法、换元法等, 学生掌握的都比较好.有些方法学生也会有所了解, 但很少会恰到好处的使用.
以2012年无锡市数学中考第10题为例, 如图3, 以M (-5, 0) 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与x轴交于点A、B, P是⊙M上异于A、B的一动点, 直线PA、PB分别交y轴于点C、D, 以CD为直径的⊙N于x轴交于点E、F, 则EF的长是 () .
(C) 等于6 (D) 随点P的位置而变化
本题利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以解决.
但在中考有限的时间里, 但凡看到“P是⊙M上异于A、B的一动点”时, 学生多半就没辙了.此时, 要想快速解答选择中的最后一题 (最后一题多半难度较大) , 不妨试试特殊化法.假设∠PAB=45°时, CO=AO=9, BO=DO=1, 则CD=10, ON=4, ⊙N半径EN=5, 求出OE=3, 则EF=6.不妨再用当∠PAB=30°试一试, 可求求得OE=3, 则EF=6.虽然特殊化未必能得到一般性, 但在中考这种紧张的时间状态下, 也不失为发挥学生应变能力的好办法.然而多数同学只会用猜的方法给出答案, 这与平时老师的教学, 学生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试想, 平时从不知道特殊化的学生怎会用这一方法?即便有所耳闻, 而未尝试使用, 怕也是无济于事的.名家说过:不懂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老师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而我要说, 不会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老师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 是在具体的数学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 教会学生用方法, 也就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标.
5. 促进教师成长, 优化教学效果
从学生层面讲, 阅读材料的学习对他们有诸多益处.而从教师角度来看, 这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如果没有开始学生的提问, 也许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概率为0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 进而学到概率为1的事件不一定是必然事件.更不会有把六册教材从头至尾重温一遍的经历了.在阅读材料中, 我学会了如何用计算机求一组数的中位数 (MEDIAN) 和众数 (MODE) , 还会简单运用几何画板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了, 这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更直观的感知,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在教学中, 我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的来源, 以此促进学生也能注重课外知识的学习.我想好学是会传染的, 一人好学, 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老师好学, 必然会带动学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老师,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而在学和教的过程中, 又会知不足, 会疑惑, 从而求得新知.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猛进.”所以, 在对未知世界的学习过程中, 必然会带给我们进步.
从以上各方面看, 课外阅读材料的设置必然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能扩充师生的知识面, 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 也能促使教师养成严谨的教学态度.我们在教学中, 纯粹的知识性史料可以让学生自学;涉及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建模的读物还应在课本知识教学时配以相应讲解, 并设计同类习题加以巩固.一些属于课堂知识延伸的材料 (如七下的“互逆变形”) 可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不懂的再求助于老师.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 最终都应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技能, 不能是蜻蜓点水、草草而过.这样才会使学生重拾课本, 而不是只把课本当习题本, 才会使课本真正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体.
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篇2
在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的今天,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学校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加具体的要求。作为新课程理念贯彻和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追求,扎实做好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实践体会,我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一、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获取多种解题方法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实施以来,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课堂改革的过程中,往往注重自身教育理念的树立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进步发展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学习理念进行有效的转变和提升,让学生学习观念与教师理念同时进步和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利用数学丰富的内容知识,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获取数学新知识,更新学习新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分类归纳、数形结合及比较分析等学习方法解答数学问题、
二、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灵活创新的`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为能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从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到关键点,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怕苦的畏惧情绪,敢于动手大胆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多项统一”中认识事物,掌握规律,提高创新思维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如在解方程(-x)2+(x-)2=1时,为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与求解,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自己进行方程的求解,解答后得出了答案。这时,我要求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重新解答,我对学生解题方法进行适时地指导。这样,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去发现、暴露思维过程,培养了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时时刻刻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人们在解决许多问题的过程中,都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来进行问题的解答。如驾驶员在路程问题中走什么样的路线最合理,最节约时间;体育场游泳池放水和注水在什么条件下不影响游泳者的娱乐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效地联系,将问题设置到学生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解答过程,掌握解题的科学方法,提高解题的能力。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我提问:“移动公司进行上网收费的促销活动,共有两种优惠政策:第一种是记时制:3元/小时,第二种是包月制:60元/月。同时,还要另外收取通信费1。3元/小时。现在有一个用户他平均每月上网时间为20小时,他选用哪种上网方式比较合算?若上网时间为t小时,需要多少费用?”我要求学生进行解答,这种让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智力和解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交流,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阅读能力 篇3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就是教之以学,这个“学”,不但是“学识”,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否则,学生就一辈子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所以,教师应该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则凭借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培根语),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而本文仅就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 以朗读为基础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获得营养。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朗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教师要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以兴趣为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学时,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学生乐于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寻求学习方法的强烈愿望。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一)显示实效,使学生看到语文在学习其他学科,参加各项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语文是一种切切实实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驱动力。如,经济案件中的“还欠款人民币伍仟元整”,“还”字既可读hái音,又可以读huán音,但两个读音使这句话的意思截然不同,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精确性。由此引导学生探求多音字的定音方法:一是据词定音,从具体的词语确定读音;二是据境定音,从具体的语境出发,联系上下文,确定词语的读音。
(二)要深入发掘语文教材的精妙之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功能,充分展示语文教材多姿多彩的本色,让教材文质兼美的魅力吸引学生。如《桂林山水》文中对山水的特点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形象逼真的描写:“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描写再现了漓江水的静、青、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教学时,教师注意图文结合,既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又深入学文,使学生如观其形,如临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自然之美,陶冶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排比修辞手法,怎样展开想象练习,用自己的语言具体表述想象中桂林山水的形态特点,由模仿走向创造,在模仿练习中掌握了方法,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或顺其自然,成另辟蹊径,成反弹琵琶,或聚散离合,使学生自然、从容地进入作者的思路,沉浸于文章的意境。在这里,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抓文章叙述顺序的方法,二是抓文章结构特点的方法,三是抓文章表达手法的方法。学生抓住了这三种特点,会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把握课文的能力。
(四)激励学生在预习、课中、课后大胆生疑,质疑,解疑,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特别是要注意预习经验的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探求总结预习方法,这是引导学生走向独立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让学生发现自我成功与进步的机会。一个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预习方法,才能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实践中,引导学生交流经验,在相互启发中,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预习的方法,如题目质疑式预习法、问题导引式预习法、编列题纲式预习法等。再引导学生将方法循环使用于阅读实践,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提高。
三、创新是学习方法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善于创新的学习方法,是指导学习方法的目的。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往往碰到这样的矛盾: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同,但并不是不对。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语文的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而学生的答案完全是合理的,怎么办?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具有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养成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21世纪的人才。
在阅读中注重写作能力培养 篇4
一、在研读中提高审题能力
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古今圣贤、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 还有大量有关做人道理的精辟论述, 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慷慨热情, 文天祥“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忠贞情怀, 这些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为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而许多作品从平凡人的生活入手, 更多地关心人本身, 更紧地贴着时代的脉搏, 使得人文精神得以更充分体现, 如《一碗阳春面》、《最后一片树叶》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之情, 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 毫无疑问地, 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 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化, 产生共鸣。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人文性, 与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 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鲁迅说, 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 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如果学生“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那么在审题立意时就能做到立意高远。
二、在熟读中提高写作技巧
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 让学生在熟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 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 形成写作知识体系。以议论文为例, 学习了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就能了解议论文的基本模式。一、提出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 各得其宜, 各尽其妙。二、论证分论点 (一) ——举文学大师们的简笔与繁笔的事例进行论证。三、论证分论点 (二) ——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提出简练的标准及途径。四、联系现实生活——现今创作问题, 提倡简练为文。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就能学会如何在论证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的基础上拓展与升华主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学习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就应学会借事说理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有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不同技巧, 教师应充分发挥课文的优势, 以读导写, 读写结合, 假以时日, 学生一定能学到很多写作技巧。
三、在梳理中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教材汇集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 有世界文化的瑰宝, 有人类语言的典范, 语文教科书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材料宝库。譬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洁品质;以及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不懈地追求精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所表现出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情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凌云壮志;于是之的《幼学纪事》所表现的逆境中执着追求的意志;杨振宁的《邓稼先》表现出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中严谨审慎、刻苦认真的科学态度;《致橡树》中追求男女平等的爱情观;《炉中煤》所抒发的爱国激情, 等等。
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篇5
梁才中小郭素君
新课标倡导我们对教学要发展性评价。为了落实评价的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都十分关注教与学的过程评价。在我们身边的数学课堂评价往往比较偏重分数,忽视了孩子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忽视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多源、多向潜能的发掘;把本身并不科学的评价结果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发展观”是数学教育理念精髓之所在。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呢?在日常工作中,我努力寻找评价与数学互动相长的支点,竭力营造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学习的评价环境,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自己,以自信、欣赏的眼光看世界。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评价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尊重他们,并且进行鼓励赞赏。倾听学生的发言,允许学生质疑解辨,开展生动的自评互评,营造和谐宽松的评价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中已编入了利息与成数,在教学后我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爸妈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应交利息税是多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把这些数学问题带入课堂,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在积极、热闹氛围中,我认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他们记录下来有价值的问题,舍弃无关问题,互评解题方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实践证明,课堂中的“乱”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差、学习效果不佳,相反,它的“乱”使学生无压力、无等级。在这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且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评价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或提出了一个的设想时,教师总喜欢立即给予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这样既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散,也使回答问题的同学失去了自我评价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会倚赖于老师,“老师是这样说的„„”“老师说应该这样做”就失去了学习的个性化。而实施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教学中听取了其他同学的各种想法,结合老师的要求或提示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指导自我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异中评长短
在一题多解的题目中,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并评一评自己的方法比起别人的有什么优势或不足,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能以客观的眼光对待自己。
(2)答中自感悟
课堂上要使学生学中生疑,疑而有思,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亢奋、活跃的状态。如学生在归纳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时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这时,教师没有马上判断对错,留下一点空间给学生,并加以疑惑的表情,学生马上感悟到回答有缺陷:哦,不,应该是指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如此,学生能在教师留下的适当时间内及时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3)议中求完善
学习中常常会采取小组学习,尤其以议论、交流、争辩等方式见长。而小学生在议论中往往善于发现他人在学习中的情况,却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时,就要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赏识、相互评价中找出自己在思考、辩论等方面的优缺点。
三、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善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强调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命题时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注重开放性。同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能激发学生很好的评价。
例:1.我们班去做早操,60个同学排队,可以按每行人,排成行。
2.菊花每盆4元,兰花每盆16元。现在有100元,可以买菊花盆,兰花盆。
3.“校园里有7棵松树,柳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杨树的棵数比柳树多8棵。有多少棵杨树?”
让学生解答后,提出要求:“改变上题的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再解答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验,去改变题目的条件,就出现了不同的“条件”和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尊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增强了他们探索知识的信心,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
求与因教材施教的矛盾,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以上题目的答案是不唯一的,正因为这种原因,使得这样的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学生解答起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爱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借助多元目标,让学生乐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过去的日常生活中更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状况到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不一样。把一把尺子抛在孩子中,他可能永远排在后边,这轻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言而喻,它对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是弊大于利。假如多抛几把尺子,多给孩子成功的机会,这个孩子可能在某一把尺子上排在前面,就会努力朝前走,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为学生建立的“成长记录”包含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的优秀习作,获奖记录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注意及时搜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的小过程和结果的有关方面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对于学生的表现平时采用“丰富有趣的标志性评价”、“言简意赅的便条”、“富有哲理的课堂观察评价”等手段。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鼓励的语气和赏识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要体现年龄特点和趣味性,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内容──广角多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爱好、情感体验、实验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要有机的整合,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评价中要独立的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双向互动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除老师评价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小组评。例如:平时实验、探究过程中,都是以二人小组或四人小组主,小组成员之间了解情况,互评相对比较客观,除自己评外,还进行小组互评,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评,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
问题的正确与否,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避免了片面地给被评者无情地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情况,给评价中的后进者以鼓舞,给先行者一个更远的目标;给受挫的心灵以勇气,给骄傲的头脑以清醒。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探索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过程──动态发展对于任何一项教学活动来说,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部分。故此,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最后的收获两部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因此,我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统合,使评价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在对数学教学过程的评价中,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并适当地辅助于终结性评价,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实际的价值。
英语学习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6
一、阅读的前提是积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词组句,连句成段,构段谋篇,阅读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积累词汇。如果一篇文章80%的单词不认识,哪里还能读得懂呢?词汇积累的第一来源就是教材,但是有的老师为了加大学生词汇量的积累,不管是“四会”单词还是“三会”单词,一律按照“四会”单词的要求处理。搞得学生天天围着单词转,身心疲惫,毫无乐趣,不但记不好,还影响英语其它内容的学习。其实教材中对于单词的识记有着很清晰的要求,根据课标的要求,如果是“四会”单词,那么一定严格要求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在检查识记情况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四会”单词的写,平时可以通过听写、默写来加强识记。“三会”单词重点是读和认,这样学生在单词的识记中就有侧重点,不会感到英语学习的枯燥。
在英语单词的识记中,老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可以运用游戏的方法、你说我做表演法、比较归类法、编制儿歌法等。如苏教牛津7A Unit5 Going shopping的学习中,可以把有关“食物”的单词放在一起,进行模仿购物,不仅仅记住了本课所学的单词chicken,tofu,egg,apple,fruit,shopping list等,还可以复习以前所学过的食物单词。以后再遇到关于“食物、购物”方面的短文,就会简单得多。短文的阅读也是分内容主题的,所以,我们在第一步积累单词的时候也要有所侧重,积累单词时就是为阅读打基础。
二、阅读的过程需技巧
单词积累是通读短文的第一步,在阅读的时候为了快速摄取短文信息,还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阅读技巧主要体现在阅读方式和阅读速度上,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短文的信息。在阅读短文的时候,首先要看短文的题目以及每一段的段首句。题目是短文的眼睛,是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抓住题目,就掌握了短文的方向。其次是快速略读短文,了解文章大体的意思。略读的时候,无论遇到多少障碍,切不可“回读”。“回读”只会把内容读混淆,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略读短文的同时标出不认识的单词,读完一遍可以根据前后文猜读生词的含义。平时注意猜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和判断力。为了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还可以根据文后的题目进行“查读”。查读是对短文细节的研读,正是文中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查读更有针对性,是做阅读理解题的有效方法。
三、阅读的内化靠习惯
阅读作为一项能力不是老师几节课能够奏效,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强化和训练,最终形成一种潜意识中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首先是在阅读的时候要求专心致志。阅读时要手不离笔,可以随时标出不认识的单词,或者是精彩的段落句子。不认识的单词可以在精读的时候联系上下文“猜词义”,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要熟读积累。
学生每天都要坚持朗读一篇与所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外文章。无论难易,只要每天都能读一篇就可以。因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大,短文阅读可以放在课堂中进行。老师每天可以抽出15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我们手中有《听读导航》、《英语报》等读物,一定要充分利用。同时我们在学期初都要布置学生完成“三个一”。即: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每天积累一个句子;每天用英语写一句话。要求不高,学生都很乐意去做,有助于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子、短文的含义,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学生只要能够有意识地积累大量的词汇,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养成阅读的习惯,就可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高效学习。
培养数学能力 注重数学意识 篇7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科学, 在它应用的每一个学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新的学科和专业, 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运动, 还是微观的粒子运动, 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同时数学课内容抽象, 概念严谨而枯燥, 因此, 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把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课程变得生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并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 如果每一位学生对数学都怀着极大的兴趣, 使学生自己要学数学, 学自己的数学, 数学教学会变得更有意义。因此, 建立数学兴趣小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素质的很好形式, 目的是团结班级中爱好数学的同学通过各种活动, 带动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们的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例如, 小明的爸爸打算这个月把5000元存入银行 (两年后用) , 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更多的利息?等等,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产生进一步探究数学奥秘的渴望。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进一步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要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把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大体验成功的频率, 促进知识内化, 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几个原则:
1. 趣味性。
要创造情境, 因势利导, 语调亲切,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开始了教学, 其谐、融洽、轻松的师生关系会感染学生, 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例如:在解一些正负数加减的问题时候, 学生不容易消化它。我们可以通过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 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 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等, 既理解了正负数的概念, 又学习了简便的统计方法。
2. 适应性。
初中生正处在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 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做到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了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问题后设计“甲小区电价先提价10%再降价10%, 乙小区先降价10%再提10%, 问甲乙两小区的电费获取的利润是否相同?为什么?通过提出问题, 来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性。
直观手段能让学生从事物的现象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 现代的电化教学更可以增大信息量, 动态现象的构建能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 数学教学应注重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 如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为此, 我们应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打破那种“使用计算器会使学生能力退化”的看法, 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一个崭新的理论, 是时代教育的崇高目标, 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每位教师都应主动探究, 因材施教, 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为民.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j〕.中学数学.2009.4.1-3
[2]祁星星.重视数学实验的功能〔j〕.数学教师.2009.3.21-27
英语学习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8
一、阅读的前提是积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由词组句, 连句成段, 构段谋篇, 阅读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积累词汇。如果一篇文章80%的单词不认识, 哪里还能读得懂呢?词汇积累的第一来源就是教材, 但是有的老师为了加大学生词汇量的积累, 不管是“四会”单词还是“三会”单词, 一律按照“四会”单词的要求处理。搞得学生天天围着单词转, 身心疲惫, 毫无乐趣, 不但记不好, 还影响英语其它内容的学习。其实教材中对于单词的识记有着很清晰的要求, 根据课标的要求, 如果是“四会”单词, 那么一定严格要求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在检查识记情况的时候, 一定要注重“四会”单词的写, 平时可以通过听写、默写来加强识记。“三会”单词重点是读和认, 这样学生在单词的识记中就有侧重点, 不会感到英语学习的枯燥。
在英语单词的识记中, 老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可以运用游戏的方法、你说我做表演法、比较归类法、编制儿歌法等。如苏教牛津7A Unit5 Going shopping的学习中, 可以把有关“食物”的单词放在一起, 进行模仿购物, 不仅仅记住了本课所学的单词chicken, tofu, egg, apple, fruit, shopping list等, 还可以复习以前所学过的食物单词。以后再遇到关于“食物、购物”方面的短文, 就会简单得多。短文的阅读也是分内容主题的, 所以, 我们在第一步积累单词的时候也要有所侧重, 积累单词时就是为阅读打基础。
二、阅读的过程需技巧
单词积累是通读短文的第一步, 在阅读的时候为了快速摄取短文信息, 还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阅读技巧主要体现在阅读方式和阅读速度上, 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短文的信息。在阅读短文的时候, 首先要看短文的题目以及每一段的段首句。题目是短文的眼睛, 是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抓住题目, 就掌握了短文的方向。其次是快速略读短文, 了解文章大体的意思。略读的时候, 无论遇到多少障碍, 切不可“回读”。“回读”只会把内容读混淆, 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略读短文的同时标出不认识的单词, 读完一遍可以根据前后文猜读生词的含义。平时注意猜词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和判断力。为了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还可以根据文后的题目进行“查读”。查读是对短文细节的研读, 正是文中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查读更有针对性, 是做阅读理解题的有效方法。
三、阅读的内化靠习惯
阅读作为一项能力不是老师几节课能够奏效, 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长期的强化和训练, 最终形成一种潜意识中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首先是在阅读的时候要求专心致志。阅读时要手不离笔, 可以随时标出不认识的单词, 或者是精彩的段落句子。不认识的单词可以在精读的时候联系上下文“猜词义”, 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要熟读积累。
学生每天都要坚持朗读一篇与所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外文章。无论难易, 只要每天都能读一篇就可以。因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大, 短文阅读可以放在课堂中进行。老师每天可以抽出15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我们手中有《听读导航》、《英语报》等读物, 一定要充分利用。同时我们在学期初都要布置学生完成“三个一”。即: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每天积累一个句子;每天用英语写一句话。要求不高, 学生都很乐意去做, 有助于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
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篇9
一、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离不开概念, 数学概念是一种数学思维形式, 它是数学活动和数学学习的前提.数学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数学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常常是教师灌输得多, 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记, 把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例题”形式, 忽视了数学概念的理解过程, 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不能亲历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会影响学生理解概念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也缺乏灵活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 数学概念的形成有着丰富的生活背景,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数学概念, 就要让学生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 揭示其抽象、概括的过程, 稀释浓缩的知识, 便于学生理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弄清楚概念从哪里来等问题, 这在概念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引领学生在思维上亲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教学“异面直线”概念时, 应让学生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 拿实例来说明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再让学生自己寻找, 当学生找到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 教师可以顺势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直线, 就是异面直线, 接着提出问题:什么是异面直线?引导学生讨论, 然后师生总结出异面直线的简明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再让学生亲身体验, 找出教室内的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 并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这样学生不仅能明确认识异面直线的概念, 还能体会到概念的形成过程.其次要关注教材中的习题变化的引申.如教学“杨辉三角”时, 学生了解了杨辉三角的基本性质后, 可引申出一些问题:杨辉三角的第2k-1行的各数字有什么特点?行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等等, 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二、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重组、扩大的过程, 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的过程.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建立遵循了人们假设某些公理———推导出原理———推导出公式、定理———构建起学科知识体系等这样一个过程.这赋予了数学学科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数学知识严密、前后连贯, 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 它是旧知识的发展, 新知识的基础;二是数学学科的推理、演绎、归纳、概括是永恒的.因此,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 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具体的知识, 而数学知识是高度概括出来的, 抽象性、概括性强, 要让学生准确理解公式、定理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推导出新的结论, 把抽象的、概括的、符号化的共识定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在运用公式定理的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如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 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思考、讨论、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思路, 通过多边形能转为多个三角形的方法, 将多边形内角和化为多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样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亲历结论的推导过程, 既能深入理解新知识, 又能掌握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数学的应用过程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 因此应用是数学的生命价值所在, 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内驱力.从小学接触数学, 一直到高中, 我们学习了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方程与关系等知识, 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应用, 首先表现在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什么”和“怎样学”都受到了关注, 充分展示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应用数学知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问题、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应用过程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并进行验证, 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发散学生思维.如教学“不等式”后, 可以结合实际提出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五一”期间, 某商店为了招揽顾客, 进行促销活动, 初步计划出三种降价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先打a折销售, 再打b折销售;第二种方案是:先把b折销售, 再打a折销售;第三种方案是:两次都是打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最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思考、讨论, 很快就能找出解答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而且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注重解题的探索过程
数学中解题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分析解题思路的模式很简单:因为有a, 所以有b, 又因为有b, 所以有c等, 分析得非常自然、合理, 学生听得也明白, 但自己解题时却找不到思路, 感觉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分析解题的思路时, 没有引导学生弄明白思路是怎么形成的.所以, 教师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解题, 要注重解题的探索过程, 展示思维的全貌, 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 这是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求数列的前n项和.这是一道有关数列的题, 数学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这道题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不能直接用数列求和公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要求数列的和, 就要变为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才能使用公式, 这道题如何变为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呢?教师在学生思考后, 可以指出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尝试等过程, 慢慢看出这个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加得到的一个新数列, 所以此数列的和可以转化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这样学生在参与解题的过程中, 获得一种主动探索的思维能力, 不但明白了如何解题, 还理解了思路的形成过程,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总之, 注重过程教学是新课标的目标, 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过程教学应贯穿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在过程学习中亲历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解和英.高中数学教学应关注数学过程.科教文汇, 2007 (2) .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篇10
一、加强数学的阅读理解教学
学生仅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 我们可以加强数学阅读训练。通过阅读, 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我们的教科书里许多章节都设置了“阅读与思考”“阅读材料”, 这些“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中大量采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数学化的自然语言, 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 使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 与数学语言“零距离”接触, 做好与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不断扩充自己的数学语言, 逐渐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转译能力。逐渐地在用数学语言的谈论中“有话可说”, 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除了读教科书,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让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讨论、交流来提高自己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在教学时利用导学案,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 再进行引导。例如, 函数符号f (x)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意义理解。第一, 理解基本含义。f (x) 是以x为自变量的一个函数, 表示的是一个映射或对应关系f∶x→f (x) 。如当f (x) =x2-2x-3 (x ∈R) , x=a → f (a) =a2-2a-3。f (a) 是函数在a处的函数值。第二, 增强对“对应”的理解。f (x) 表示的是括号中的对象与对应对象的一种对应关系, 不管括号中的对象 (自变量) 取什么值, 与其对应的都是在对应关系结构 (如果关系是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的) 中用这个值代替对象而得的值。如“x+1”对应的不是f (x) +1, 而是f (x+1) = (x+1) 2-2 (x+1) -3。第三, 进一步加深对f (x) 意义的理解。可以通过诸如“已知f (x+1) =x2+x-3, 求f (x) ”等问题的思考、讨论而获得。
二、重视数学语言之间的互译训练, 培养学生将数学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互译是指将普通语言数学化, 比如由具体的对应关系逐步抽象形成映射、函数的概念, 以及对抽象的数学语言理解内化, 借助普通语言或具体实例表达交流。比如根据映射和函数的定义构造映射和函数实例;互译还包括不同形态的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 集合的自然语言表示、符号语言表示及韦恩图表示。互译的过程体现对立统一的思想, 有助于不同思路的转换与问题化归。
数形结合是图形表示的重要形式, 在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用文本表示和图形表示。例如, 已知“x+2y=5, 求x2+y2的最小值”, 可以转译为“求直线x+2y=5 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进一步再转换为“求原点到直线x+2y=5 的距离”的语言表达形式, 这既沟通了代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 又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易求。
三、互动交流方式
互动交流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交流过程, 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交流对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联系, 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形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 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在分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在课上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让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和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或者组织小组, 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老师给予适时指导;或者通过角色扮演, 加强互动交流, 提高语言表达的兴趣, 还可以小组内部互批作业, 总结作业的问题。这些都是多元化的互动交流形式。
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语文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语文在学习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并且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语文教师,努力改善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创建高质量的讲堂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直接操作者,能够与学生直接亲密的接触,也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能力的培养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学生在知识上的满足,俗话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那么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另外,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会出于好奇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教师都要为学生一一解答,否则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钻研精神,深入研究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扬钻研精神,研究阅读方法,解题技巧,不断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阅读的精髓真正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阅读的精髓,最终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以提高。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告诉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此外,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自身的感受,先让学生自己认真研读文本,并且告诉教师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学生的阅读感受进行对比,从而真实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内心的想法,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这样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转变教学观念,建设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观
在当前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环境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适合学生本身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教学中较为被动,并且形成了懒惰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习惯了听教师讲课,习惯了教师给学生制定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依赖教师和标准答案,但是阅读课程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标准答案只会扼杀学生的思想,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观念,不能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的真正发展,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会将学生的棱角磨平,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为学生展示相似的文本知识和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挑起学生的好奇心。
2、创建讨论,突出学生的地位。小学生的特点是爱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能够锻炼人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情商,但是只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讨论,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思想的平台,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可以针对近期所学的阅读文本,建立一个明确的主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后发表意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勇气,进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3、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锻炼学生勇于表达自我的勇气和信心,养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从当前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会张,这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通过教师的鼓励能够很好的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为社会培养一代代有思想的栋梁之才。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篇12
一、打开阅读思路,拓展阅读内容
对于文字的阅读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运用到的, 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在生活中商品的使用说明、书籍的浏览、广告的观看都是阅读。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和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关系,还有就是对于知识的储备和阅读技巧的掌握。 通过阅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够有效的提高。 如果开展阅读的时候不能对知识进行合理地理解和运用, 能力的发展也是没有任何实质性含义的。 能力的培养要先依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培养,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以教材为主,还要对课外的阅读内容进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在课下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得到拓展,还能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掌握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地增长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平时教学课程开展的时候,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多个知识点的运用,学会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 老师可以开设“ 阅读角”,在阅读角里面放一些学生平时喜欢的书籍,让学生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书籍来阅读。 当阅读结束以后,老师要让每个学生把自己阅读到的东西进行复述, 还可以添加自己的观点在阅读中。
二、运用情感引导,让学生产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的很多小学课本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富有童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诠释和理解。 当课程在进行的过程中,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会把学生带入到课堂的情境教学过程中,随着人物的情感变动不断地进行变动。 当讲到快乐的地方,老师和学生都能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微笑;当讲到愤怒的地方,老师的情绪高昂,自然就会有学生也跟随老师的情感进行变化,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来模仿老师的情绪起伏变化,来对文章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化难为易地开展教学, 这样就会让整个文章的重点突出,能够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
比如,在教学《 夜莺的歌声》 时,可以让孩子预先熟悉小夜莺和军官的对话,我们知道孩子的表现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很强。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老师要抓住主要的对话内容对课文进行反复的朗读,这样才能真正地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感悟,通过感悟来调动自己的情绪。 这只是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对学生开展知识能力的引导, 并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方法。
三、阅读技巧的引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才能够充分地运用方法来展开学习。 比如,在教学《 詹天佑》 时,学生因为对课本的细节内容把握得不准确,所以, 阅读能力提升得很慢, 老师可以运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 比如,在修建京张铁路的时候,詹天佑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当学生不能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回答,老师可以让学生找到问题出现在哪个段落, 学生在进行段落寻找的时候可以对整个文章进行略读。 老师可以 教学生寻 找关键词 的方法 ,就是寻找 文章中重复率比较高的词汇,还可以联系上下文 ,联系上下 段 ,联系上下句的方法让整个文章的阅读结构更加清晰。 技巧的引导让学生能够 快速地掌握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效率提高,阅读能力也有显著变化。
阅读是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让语文素养不断提升,老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学习方法,给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传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时候不但有量的积累,还要有质的飞越。
摘要:阅读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是为学生将来的阅读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阶段,所以,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要保证阅读的有效性,要多种教学手段并用。阅读教学的开展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要想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就要先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新思路。
【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考研数学 注重解题思路 培养技巧09-09
注重基础 培养能力05-20
注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06-17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07-06
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08-19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25
渤海大学数理学院注重学生专业主修能力培养05-29
高中数学教学三注重08-09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08-06
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三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