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培养

2024-06-02

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培养(共12篇)

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培养 篇1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在于人文教育理念,核心问题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重结果,轻过程,无论生物实验结论的得出,还是生物难题的解答,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正确的结果,学生的学是为了获得正确的结果,而往往忽视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造成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观念,转变为重过程,轻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能获得学习实效,而且能终身受益。

一、改变备课方式

传统的备课把教师如何讲解清楚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听懂教学内容为核心。新课程的备课在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怎样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取求知能力,因此,在备课中教材的功能发生了改变,教材由原来的“教本”变成了“学本”,是学习的工具,备课时应重点研究如何设计应用教材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分析、推理而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强化课堂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由讲授变为讲解,即在学生讨论、思考、思维活跃后讲解,讲解不是简单的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依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变化和问题,进行及时的帮助、指导。讲是为学服务的,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疑惑,还要通过解决疑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时的讲解要直接针对学生的需求,使帮助更有效。要做到这点,教师要目光敏锐善于发现学生的需求及问题,不仅要注意学生学习活动中正确的方面,还要关注错误的方面,及时引导学生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例如在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时,我发现有同学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出现的颜色不是紫色,而是蓝色,我立即组织学生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共同探寻成因。在教师引导下,同学们找出了问题之所在,该同学加双缩脲试剂B时加入了1mL,多余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而呈蓝色,通过分析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双缩脲试剂和菲林试剂检测原理的理解,还学习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

新课程的教材中有许多资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材料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用柱形图的形式给出了番茄和水稻在相同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几种无机盐的变化,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从柱形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然后让学生交流发言,开始时,学生注意的只是表面的信息,如水稻吸收的镁离子比番茄多之类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同时具有几个变量时,要在只保留一个变量的基础上分析,很快,学生就得出了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等结论,通过以上教学过程,不仅使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结论呼之欲出,还培养了学生解读坐标图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三、优化复习过程

高三的复习,不是把学生当做装知识的容器,大量灌输知识,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复习习惯和自主复习能力,努力使复习进入良好循环状态。一方面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发现自身的学习问题,带着问题复习。我在复习教学中采取结合复习内容先解决关键性的学习问题,如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再由易到难的引导学生建立复习内容与有关的其他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复习中切忌教师满堂灌,要充分调动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积极自主的复习。同时在解决学生共性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在复习中得到提高。

复习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即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教学中,不能就答案讲答案,而是着力讲解解题中的读解试题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所给材料的特点和结构,如何从设问的意图解读材料,如何发现解题条件,特别是隐性条件,如何明确和读解设问指向,寻求答题思路。在讲解审题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组织答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审题中推导出答案,而不是告知答案。例如: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人体内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B.在反射弧中,决定兴奋单向传导的结构是突触

C.Na2CO3/Na 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D.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35℃降至5℃时,耗氧量增加,尿量增加,酶活性基本不变

讲解时发现学生对D选项有困惑,我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知识,分析温度降低时,散热增加,皮肤水分蒸发减少,学生自己得出了D选项是正确的结论,既巩固了有关知识,还强化训练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培养 篇2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阅读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二、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三、观察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四、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五、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3

关键词:情境;内容;方法;激励;兴趣

兴趣可以让人们不断寻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它能够促进一个人走向成功。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动脑积极思考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育教学中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营造一种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过于深奥的知识,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学习知识感到困难,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学内容过于肤浅,学生感到知识可以唾手可得,思想上会麻痹大意,不能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也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把握好分寸,注重深浅得当,同时还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讲授,对新旧知识的学习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改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数学知识有些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会感到困难,这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的、创新的教学方法,让传授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

另外,兴趣是学好数学的一个方面,以下几个方面也需加强:

1.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使学生在成功中变得自信。激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信,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并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2.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在学生的学习中,除了激励、培养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外,还要培养在爱的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做人的自尊与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被老师重视、被同学赏识,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克服困难的决心会更大。同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扫除一切障碍,让他们在学习中稳步前行。

3.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规范学生的作业,也是规范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按照教学规律,讲究教学效益,全面促使学生高效地提高数学成绩与素质。注意作业的量化标准,既不滥,也不缺,力求精到,举一反三。

4.合理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加强理论与业务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持续高效课堂的基础。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任何时候都不能间断学习,在学习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引进多媒体直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总之,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学习意识 篇4

一、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动手实践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就必须去实践、去操作,从操作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爱迪生一生不停的动手实践,在家时,地窖成了他的实验室;在火车上,吸烟室成了实验室;当电报员时,值班室又成了他的实验室.动手实践,使他把自己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先启发学生:是否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接着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各小组交流:

(1)拼成了怎样的图形?

(2)你是怎样拼成的?

在全体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让学生接着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经过积极的动脑,最后得出结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二、抓住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索本领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尤其是数学概念,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内在联系密切.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面对诸多因素,往往眉毛胡子一起抓,举棋不定,束手无策.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即问题的本质进行探索.

例如,在教学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我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

(1) 1/2=0.4 1/7=0.1428…

(2) 2/5=0.4 2/9=0.222…

(3) 3/8=0.375 3/7=0.428…

(4) 7/20=0.35 7/24=0.2912…

第一次提问:这些分数为什么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茫然)

第二次提问:分数有分子、分母,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与分子有关;与分母有关;与分子、分母都有关)

第三次提问:每组中两个分数分子相同,为何前者都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者不能呢?说明了什么?(学生: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

探索:既然与分母有关,那分母有什么特点?请将分母分解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通过这样的启发、诱导,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本领.

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各年级段的数学知识了如指掌,恰当地利用数学这一特点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猜想——验证.

1.复习旧知: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及比、分数、除法三者间的联系.

2.猜想:在比的知识中,可能存在什么性质或定律?如果有,大致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验证: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交流.

4.汇报探索过程:(举例验证:因为3:4=0.75,30:40=0.75,0.3:0.4=0.75所以3:4=30:40=0.3:0.4);练习题:(因为1/3=2/6=3/9,所以1:3=2:6=3:9,5:8=10:16=8:12.8.)

5.得出结论: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探索学习并不难,而且很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四、探索与应用相结合,享受探索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对探索学习更加充满了激情,高年级学生对有用的数学知识更加感兴趣,迫切希望把自己探索学习到的成果加以应用.因此数学教师要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创设机会,把数学探索与应用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享受探索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例如,学习了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调查学校上个月和这个月的用电、用水增减情况,然后制成统计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通过个人和小组的课外活动,把收集的资料又带回班内交流讨论,同时学生根据调查,给学校提出很多节约用水、用电的合理化建议,学生感到了学习的无限乐趣,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培养 篇5

内容摘要:

在8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是DOS 3.2或3.31,到了90年代初期是Windows 3.x 和DOS 6.x,95年以后,则是Windows 95,现在又正在向Windows 98过度。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过了Windows 3.x 和书写器,要不要讲Windows 95和WORD 97呢?我们认为应该讲,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帮助系统”对于学习新的软件是十分有用的;同一种软件的不同版间,低版本的知识可以迁移到高版本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80年代中期,计算机主流的操作系统是DOS 3.2或3.31,到了90年代初期是Windows 3.x和DOS 6.x ,95年以后,则是Windows 95,现在又正在向Windows 98过度。主流操作系统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仅仅跟着技术发展的潮流讲最先进的知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所面临的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怎样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给或引导学生学习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时代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

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该围绕着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来发展和进行。

对于开计算机课较早的学校,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讲过了Windows 3.x 和书写器,要不要讲Windows 95和WORD 97。要讲,是显而已见,必须的。但选择什么内容,怎样讲却是应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下面结合我们对该问题一学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指正。

二、我们的考虑

我校是在六年级开始学习Windows 95的,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计算机基本操作、DOS初步、Windows 3.2简介、画笔和书写器、全拼输入法、LOGO语言。

Windows 95是继Windows3.2之后新一代32位的图形化操作系统,两种之间是有密切的关系但又很不一样。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图形化的界面,都有固定的图形窗口和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剪贴板实现数据应用程序间数据的`共享。不同之外在于:Windows 95的桌面已经简化,使定位文件和启动和切换应用程序更加快捷;帮助系统也比以前更易于使用等。针对Windows 95的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1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

Windows 95系统介绍、帮助系统的进入与使用(2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系统的特点

(2)使学生会进入Windows 95的帮助系统

Windows 95图标的操作、任务栏及“开始”按钮(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的桌面组成

(2)使学生会操作Windows 95桌面中的图标,会使用“开始”按钮

Windows 95窗口的外观组成及操作(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的窗口组成

(2)使学生初步会Windows 95的窗口操作

Windows 95菜单操作各种类型的对话框(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菜单的基本操作

(2)使学生了解和初步会使用不各种类型的对话框

评价测试(1课时)

评价目的:(1)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3)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帮助系统”的意识和应用情况

三、实施过程:

1、在讲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时,结合上机规范一块讲,把正确的进入和退出纳入上机的规范要求,用进入、退出过程的实录片在上机前进行讲解,突出强调Windows 95 与Windows 3.2在启动时的不同,使同学们有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上机结果表明,学生对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的开机、关机过程掌握得非常好,完全是按规范要求做的。

2、在讲Windows 95的“帮助系统”时,先简单介绍Windows 95系统的特点(对照Windows 3.2),在上机前,只简单介绍怎样进入帮助系统和怎样选择和阅读帮助系统。而在上机练习时,则精心选择了涵盖Windows 95的操作的基本内容的“漫游,十分钟学会使用Windows 95。”这是一段十分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使用帮助;启动程序;查看磁盘;切换窗口;查找文件。每一部分都有文字途述、操作演示及相应的操作练习。在上机过程中,注重设计上机的顺序以及上机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机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还设计了上机作业,让学生及时总结并内化刚学生到的知识。对于练习较快、掌握较好的同学,在富裕时间里,按教师指导继续学习其它的知识内容。

3、在学生对Windows 95的界面和操作有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始讲它的桌面组成和图标的操作、任务栏及“开始”按钮的使用。讲解演示时,用POWERPOINT把Windows 95的桌面和Windows 3.2的桌面放到了一块,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桌面的不同,并且演示了在Windows 95下定位文件和启动及切换程序的快捷性;上机则结合上一节课的“帮助系统”,继续在“机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4、在讲Windows 95窗口的外观组成和操作时,结合以前学过的Windows 3.2的窗口进行比较,基本相同,就是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按钮不一样,更加直观便于记忆。而且在上机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在Windows 3.2环境下窗口是怎样操作的,比如:改变窗口尺寸、移动窗口、最大化、最小化、复原及关闭、窗口的排列、复制窗口内容等操作在Windows 95也同样适用,而窗口的切换在Windows 95中更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有些知识可以迁移到新的操作系统中。

5、在讲Windows 95的菜单操作,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在Windows 3.2的情况下和在Windows 95的菜单有什么异同,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操作方式可以同样迁移到95下。另外,让学生从“帮助系统”中找查相应内容进行学习,结果很多同学能独立地找到相应的内容。学生们感觉到我跟着“帮助系统”也能进行学习,而且内容和时间可以自己控制。充分感觉帮助系统的好处。而且帮助系统在某些知识的总结方便也比较全面、简洁、明了,如各种类型对话框的图表式总结。

在使用对话框的标题下,列出了Windows 95常用的七种对框,在每一种对话框处都有一个超链接,指向该对话框的使用介绍,学生很自觉地在出现手形光标处单击,进一步地了解相应的知识。

6、小结测试采用书面方式进行。对于操作系统的学习,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应该通过书面的方式及时加以总结,上升为内化的知识。操作上大家都会的东西,不一定能通过语言出来,所以书面测试的目的有两:检查操作水平、检查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测试的结果,和预想的差不多,1/3的同学基本全对,1/3的同学大多数答对了,1/3的同学掌握得不够理想。

四、评价:

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培养 篇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中学地理运用

我国中学地理长期以来是一种封闭、固定的课程体系,学生在长期的接受式学习的支配下已经逐渐丧失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虽然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开展的并不是很理想。虽然中学地理在内容编制上作了很大改动,在各个章节都附有一些探究性教学的参考题目和建议。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很多被忽略了,或者即便是开展探究性教学也是仅限于形式上的开展,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更好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广大一线教师并没有参考的依据。传统的“三中心”模式已经在教师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即使有些教师主观上希望改变现状,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为此,亟待我们从理论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建构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并符合中学地理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获得感性体验

学习过程是从学习者的注意与预期开始的。因此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通过一些感性的背景资料、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的记忆。实践证明,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提出与新知识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是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时,可以首先欣赏一段有关太阳的视频资料,感受真实的太阳。在学生们开始观察、体会之后,请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太阳太伟大了,它为我们提供光和热,滋养地球上的万物;有的说,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出现了能量的损失,但这些损失是否会使太阳灭亡呢?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出示文字资料,用数字证明太阳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损失的比例却是很小的。在引导学生提起兴趣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探索之中——即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一个愉快、和谐、使学生充满浓厚兴趣的学习情境,不仅为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二、设疑激趣——组织问题探讨

这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准备是否充分,对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步步设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系列的问题要环环相扣,还要注意其诱发性和共振性;这一环节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前一阶段情境中获得的感性体验,提出一个或一组有思考容量的问题,进而分小组进行问题探讨。例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这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了解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

设疑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

三、导出概念——改组知识结构

导出概念过程应该是问题探讨过程之后顺水推舟而出的,在课堂教学中,它与问题探讨环节没有十分明显的界线。由于掌握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学好中学地理的基础,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整理,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再学习的过程。因此概念推导过程其实质就是整个“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联系”与“综合”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的重要方法。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根据知识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归类,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和提炼,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构成理论或概念的基本要素,准确、清楚的表达理论知识的本质内涵,使感性体验符号化,成为认知结构成分。

四、实践应用——知识迁移拓展

实践应用是地理理论练习、强化和巩固的过程,其实质是在形成新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等活动形成更完善的地理认知结构。应用阶段进行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解决化学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是否理解,静态的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动态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练习主要包括尝试性练习和创新应用性练习。尝试性练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完整的理解或概括任何一种新知识,实现经验的“内化”;创新应用性练习一般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将不同的知识技能结构进行重新组块,即将原来以知识内容为线索的表征方式,转化为以问题类型为线索的表征系统。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够积极地把抽象化了的概念、原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并不断获得自己对新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从而修正、调整或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增强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

五、反思总结——提供反馈评价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中,反馈评价不仅仅发生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而是贯穿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以不断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这种评价也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量化的评价方式,而是采取多层次、多角度、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以反思为主,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还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一方面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状态;另一方面要学生自己进行反思总结。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论的形成是认知结构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后者,他与具体的知识相比层次更高。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形成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发展,促成一个掌握知识、形成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良性循环体。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是以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为依据,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科的特点而总结提炼出来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尝试实施,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以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刍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 梁德福; 浅谈地理探究式学习[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2); 151-152

3.王比亚.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3).

4.杨承印,马艳芝.“探究式教学”缘何步履维艰[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7).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能力 篇7

一、狠抓双基, 掌握基础知识

中考试题是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全面考察, 知识点覆盖率达75%以上, 中考试题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般不会有难题、怪题、偏题, 难易度的比例通常控制在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为5∶3∶2, 基础知识的巩固, 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识记理解公式、定理, 运用公式、定理分析、解决问题, 才能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深化与提高。所以复习的第一阶段, 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1) 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 而且要灵活应用; (2) 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

二、激发兴趣, 强化复习内容

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习过的学习材料进行再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 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化, 避免盲目做题, 搞题海战术。比如, 用扑克牌算“二十四”的游戏,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一副扑克牌, 在扑克牌上做数学文章。每次出4张牌, 学生运用运算法则, 采用不同的运算顺序, 得出4张牌的结果为24。学生把每次的运算过程都列出算式, 看哪个组能列出最多算式, 学生在娱乐竞赛中就能掌握最基础而又最灵活的运算法则。

三、系统整理, 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 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 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 梳理归类, 分块整理, 重新组织, 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 初二、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等几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 (1) 成比例线段; (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3) 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 包含7条线: (4) 圆的性质; (5) 直线与圆。

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培养 篇8

一、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要掌握好教材中各个探究性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侧重点。

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的问题的性质并不复杂, 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组织好探究活动, 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 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 其结论是早有的, 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 同时获取知识。因此, 其过程富于教育意义。

二、探究性学习要循序渐进, 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 我们的教学是逐渐深入的。最初的实验课、探究课, 学生往往浅尝辄止。因此,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 我们采取先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药品、推荐实验用具, 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 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收集数据的方法。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 学生对实验、探究程序的逐渐掌握, 教师开始实行只给出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自选、实验方案自己设计, 教师帮助分析实验方案中的科学性, 严谨性, 由此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实验方案的方法。不管表达流畅与否, 尽量提供让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直至学生能够自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并能自行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数据分析, 并最终得出结论。如:关于“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的探究实验, 对银边天竺葵是否需要暗处理, 一半学生认为不需要暗处理, 认为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不产生淀粉。有一半学生认为应该进行暗处理, 理由是银边部分是否有淀粉不清楚, 并举例如甘薯的根部、马铃薯的茎部等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含有淀粉, 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运输去的。对此, 老师允许学生设计两套方案, 进行实验, 而实验结果证明银边部分无淀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的理解及知识间的联系。

三、利用探究课中的非预期结果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

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培养 篇9

一、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分析

学生不善于总结, 思考与理解不够深刻。能够做到多思考、注重理解与多重复、温故而知新的学生较少。学生群体中学习欠缺的主动性、钻研性。许多同学还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老师教学的惯性运转。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 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理解, 课堂上不懂得记笔记, 学习较为被动。我们知道, 如果一位学生不懂得思考, 那么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 所学的知识再多也没用, 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的知识;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 而理解只能通过思考才能实现, 而思考的目标就是问题, 遇到问题不要忙于问人, 应力求独立思考, 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学习不够认真, 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是属于应付式的, 上课随便听听、下课习题随便模仿书本去做一下, 甚至不做。更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 应付学习, 只想领一张毕业证书。这些学生可想而知学习成绩一定不理想, 缺乏毅力与信心, 能力得不到发展, 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分析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被动式的学习, 通过调查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还是习惯于跟着老师的节拍走, 没有起前的学习的意识, 缺乏整体性的认识, 可以说:“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随着时间的推移, 所要掌握的数学定义、公理、定理、推论、性质等不断增加, 就会感到内容繁杂, 头绪不清。遇见题目无从下手。成绩难以提高, 只会做当节课的知识, 对于一些较综合题目无从下手。课前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不多。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科目较多、学生难以拿出大块时间来预习。特别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 主观上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种主动学习的习惯。致使学习中困难重重, 兴趣不浓。

三、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指导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中学生不能象小学生那样具有依懒的心理, 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显的呆板被动,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因此应当制定好学习计划,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条理性。老师在课堂上一般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 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讲,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做了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忙于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 收效甚微。教育学生重视基础, 以预驭防。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 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做题眼高手低, 不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骛远, 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 都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标明确, 时间安排合理。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 既有长远打算, 又有短期安排, 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 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上好新课, 取得好成绩的学习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

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要讲究质量, 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在数学课堂中, 老师少不了提问与板演, 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 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对于那些典型问题, 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 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缺补漏, 注重实效。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 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 而不是全抄全录, 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材料, 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 强化对基本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 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系统小结:

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 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 参照笔记与资料, 通过分析, 综合, 类比, 概括, 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 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培养 篇10

迁移学习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它是学习者运用已有认知结构, 在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只要有学习, 就有迁移。迁移既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 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 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正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 解决新问题时体现的综合素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 学生的英语学习将事半功倍。

二、小学英语课堂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正迁移学习能力

有研究表明, 儿童比成年人学外语学得快。莱特博恩对斯诺和另一位专家研究的“一些讲英语者以荷兰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作出的解释是, 成年人和青少年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级阶段学习得较快, 但是如果儿童在日常语言的包围中来学习语言, 他们最终会赶上并超过成年人和青少年。可见, 小学生学习英语是有很大潜能的, 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打下夯实的基础。清华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张文霞教授认为, 语言的学习是要生活化的, 不仅仅在于学多少单词, 背多少句型, 关键还是要看语言运用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这是英语学习的重点。

当前,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英语的语言输入总是大于语言输出, 教师讲得过多, 对学生“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现在的课外辅导班大多也是让学生背单词、背课文, 忽视书本外的拓展。英语学习缺乏像母语学习那样的真实语言环境, 小学英语课堂一节课仅有35分钟, 教师还要讲授新知识, 如果学生不会迁移学习, 将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而感到英语学习的繁重压力, 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导致英语学习的失败。《英语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将所学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语言环境中,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现在有一些学生知识学“死”了, 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目标语句进行对话练习时, 学生也仅仅是围绕课文的语言, 不会把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 失去了英语学习的意义。也有的同学单词会写、课文会默写, 但是考试的成绩就不高。目前考试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高, 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教授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正如爱因斯坦曾援引劳厄的名言, “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 如果把教师教给他的知识都忘光了, 这时所剩下的, 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教学的真正成果。”这就是说教师真正的教学成果不是学生一时的成绩有多高, 能考上哪所好中学和大学, 而应是知识之外的东西, 是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正迁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善于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去解决新的问题, 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正迁移学习能力

1.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态度、思想观念的正迁移能力

在外语学习中, 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学习的动机有时不端正;有时毅力比较缺乏, 觉得外语难学;不太敢用外语与人交流, 怕说错, 被人笑话;学习过程中, 有时注意力不太集中;自信心有时不足;有些学生对外语学习兴趣不太浓。如果学生没有积极向上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是学不好英语的。所以, 我们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观点, 正确引导学生, 让他们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技能的正迁移能力

学生以往的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背课文, 根本不去思考, 硬靠自己的死记硬背。所以, 我们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外语教育心理学指出:不同的学习者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朱敬先老师在谈到学生学习方式时, 将其分为深思型与冲动型、情境依赖型和情景独立型。冲动型的学生会抢着回答问题, 反应快, 在没有正确答案时, 喜欢用自己的预感去猜一猜;深思型的学生注意广度, 显得冷静自若, 但不能好好做功课, 容易分心, 不能长期专心学习。在外语学习上, 情境独立者擅长于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语言形式;情境依赖者擅长于在自然环境的交际中潜意识地学习外语。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采用适合的学习方法。

3. 教师要本着“为迁移而教”的态度研究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课本教材的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结构时, 教师如果教有所法, 学生学有所方, 就能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例如我在讲授复习课时, 会分为单词短语复习、语法复习、目标语句复习。在单词短语复习时我采用游戏法:教师做动作, 学生猜词;教师下口令, 学生做动作;改变一个单词, 变成另外一个单词;看到这个单词, 你会想到哪些单词或短语……语法复习时将语法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 并注意人称变化时谓语动词的变化。复习目标语句时, 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对话表演, 以完成复习任务。

4. 促进学生的迁移学习, 提升学生的英语正迁移学习能力

例如我在教授第四册第四模块《What are you doing?》一课时, 在教完单词“talk”后, 我趁势说:“I'm talking too much.”接着我指着事先准备好的一瓶水:“look, water, I want to drink!”然后我打开喝了一口水, 学生自然猜到“drink”是喝的意思。最后, 再让学生迁移学习drink milk, drink juice.教师也可以问:“Do you like drinking water?”学生有的会说:“No, I like drinking juice.”

5. 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创设教学情境, 自然导入新知的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布置合理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的英语正迁移学习。例如, T:Where's the supermarket, please?S:Go straight on, then turn left.学生在掌握前往某地的过程的动作指令后, 学习说明某物的方位及位置。教师也可把班级某角落分别落布置成公园、超市、学校、医院等, 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学习语言, 使学生把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 这种“授之以渔”而得“渔”的教育教学不但有利于思维的和谐发展,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化学的生命线。”可见,自主探究学习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化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努力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下。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自主探究应以目标引领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根据目标去寻找信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一体化进行教学,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自学的信心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尝试自学。化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一门新鲜而神奇的课程,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借此让他们寻找自己身边的有趣的化学现象,如酸碱指示剂的学习可让学生采集花朵自行制作酸碱指示剂,并用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教会他们自己从各种渠道查阅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对学生在自学中形成的成果予以中肯的评价,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进行合理的表扬,这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有利于保持和增强他们自学的信心。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教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则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知识结构,注意粗读和精读相结合。例如,对于教材新内容的预习,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将知识条理化,明白本部分内容在整体中的作用,只需粗读就可以了。但对于教材中的概念、物质的结构特点、性质特点、实验现象及物质的用途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需反复读、用心体会、思考和记忆,就必须精读,这样才能探究问题的实质。

2、教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核心。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而一进行发散和收敛的方法……要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

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1、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識是已经学过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要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2、启发讨论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研讨为主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材料——指导讨论——归纳总结。这种方式较适合理科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易于深入,便于把握方向和进程。(2)以学生自学和交流为主的讨论式:布置课题、提出要求——学生自学、检索阅读——小组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评价、课题总结。这种方式易于发挥求异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实验探究式。在教学中把身边的化学现象、趣味化学作为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创造条件,提供器材,使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进行观察、分析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过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提供了确切方法。

五、及时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当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之后,如果不整理,则不利于记忆贮存,相近的知识概念还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生每进行完一个阶段的自主探究学习后,要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得到系统与升华。

参考文献

[1] 陈佩遐.中学教师合作教研的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 何永红,李长化,吴星.有关普通高中化学问题解决归因特点研究[J].化学教育,2005.

[3] 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

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培养 篇12

政治课理论性强, 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教、记”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政治课枯燥乏味, 使学生对政治课丧失兴趣, 导致政治课教学举步维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把课堂变成学生创造力发挥的舞台, 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更是职业学校学生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笔者认为, 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快乐地学习。

1 巧设导语,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导火索, 它决定着整堂课的成败。因此, 教师应特别注意新课导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 巧设教学情景, 渲染气氛, 使学生觉得听课有意思, 越听越爱听,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所以, 政治课的导语要通过多种手段设置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 构建和谐,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学生对政治课是否感兴趣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 常常体现在对教师的感情深浅上。高尚纯洁的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 教师应用爱的微笑面对他们, 用爱的话语鼓励他们, 用爱的渴望调动他们, 用爱的行动感染他们, 用爱的胸怀理解、宽待他们。只要教师真心地爱他们, 尊重他们, 那么他们就会亲近教师, 信任教师, 教师说的话他们才信, 教师传的道、授的业他们才听, 只要学生相信教师并且明白了道理, 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他们才会加倍珍惜, 从心理学上讲, 这叫“有意后注意”。

3 形象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否取得长足进步, 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的教学中, 多是“填鸭式”教学, 教师只是讲讲、写写, 学生只是听听、记记, 对知识不能理解, 认知能力不能得到提高, 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模糊的, 很难真正辨别清楚。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 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如多媒体教学代替了过去黑板、粉笔做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不仅使教学生动、有趣、鲜活, 做到图文并茂, 而且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 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笔者在讲“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 先播放了VCD, 让学生欣赏光盘中的生动画面, 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然后再结合歌词内容, 向学生讲述深圳那空前的政策举措, 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这样学生就能轻松自然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认知能力, 领略到教材中的基本内涵。

4 形式多样,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仅仅有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是不够的, 还应提高到一个层次, 即在愉悦中学习。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授课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以良好的“体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体态语言, 包括教师讲课时的态度表情, 姿态等。如亲切和蔼的语言, 期待的目光, 适当的手势动作等都可以用来发挥体态语言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 从而使教学有张有弛, 富有节奏, 有声有色,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掌握其精髓。这样, 学生不再把政治课看作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精神享受, 一种精神陶冶。

(2) 以富有情感的语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来自教师的语言技巧、语言风采。一位教师严谨、简洁、准确、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 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促进其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 形象的比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政治课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 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 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 就可以使理论增添具体的感情色彩,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就能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恰当的比喻,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促进学生去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上一篇:虚拟摄影艺术下一篇:凌源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