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整体(通用5篇)
注重整体 篇1
从管理层的分工来说, 一般企业的管理层都可分成三个层次, 即:决策层、中间层和操作层。这样的结构组成, 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层管理者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中间层就是“一将难求”中的“将”。决策层就是稳坐中军帐的“帅”, 他们“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而操作层就是千千万万的“兵”、“卒”。中间层的“将”既是决策层的决策、命令、战略等的执行、贯彻、落实者, 同时也是操作层 (或执行层) 的领导、统筹、协调者, 他们承上启下, 是企业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 也是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关键层。所以他们对决策层“战略”意图的理解, 以及“战术”的灵活运用, 以及对“战场战机”的精准把握, 与他们本身的技能、修养、认知及思维有相当大的关系。也就是说, 中间层的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战略”的执行程度, 以及“战术”的运用效果, 直接决定着每场“战争”最终的胜负。同时, 他们的执行能力和职业素养反映决策层决策的效果以及决策层对操作层 (或执行层) 的人文关怀。他们不同于一般员工, 他们的素质高低, 能力的发挥,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健康快速发展壮大, 影响程度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中层管理者, 并注重对中层管理者素质、技能的培训。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迫切要求, 企业的人力培训工作抓的比较扎实, 培训工作着实做了不少。企业每年的培训工作从年初安排至年末, 丰富多样, 培训类别较多。从公司2010年度的培训计划来看, 培训内容颇多, 涉及销售、财务、管理、技术等十大类110多项。培训对象的重点基本放在了操作层员工, 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仅仅只是少数个别人参加的研讨会, 或听专题报告, 缺少对中层管理者团队的系统培训规划。产生以上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中层管理者培训的关注度不够。
高层管理者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中层管理者的学习能力强, 日常生产任务及工作忙, 担心培训工作影响生产经营工作, 没有必要组织专门的培训。没有认识到加强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 是组织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没有培训, 高层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自然减少, 认识上出现偏差, 使得领导意图难于正确领会, 行动不能准确进行。
2. 中层管理者自我学习、提高的自觉性不够。
中层管理者对自身培训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没有把培训这项工作提到战略高度去认识, 不能把参加培训学习摆到应有位置, 重业绩轻培训。在参加培训学习时, 常强调生产任务重、工作忙, 抽不出时间为由。对参加培训学习不积极、不主动, 借故推辞或点名后就离场的现象。
3. 中层管理者自己的培训需求不明确。
培训是组织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 使被培训对象, 在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达到组织的要求, 实现组织持续发展。在以往的培训工作中, 一是培训前没有做好培训分析工作, 无法找准真正的培训需求, 培训的内容针对性差;二是没有科学有效的分析, 使培训需求分析的合理性、真实性、有效性降低;三是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信息交流不畅, 使培训者不能准确获得培训需求;四是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过去许多时候我们培训工作只是走了过场, 为了培训而培训, 培训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4. 中层管理者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及激励政策不明确。
一是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局限于听取专题报告和参观学习, 针对性不强, 缺乏多样性和吸引力, 被培训者的积极性难于调动。二是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 在培训中重技能轻战略, 培训工作中只注重了中层管理者业务技能的提升, 而没有考虑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输入。使得中层管理者不能将单一的业务技能与企业的战略有效结合, 而系统地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最终无法实现团队的整体超越。三是培训机制没有健全, 激励机制与现行培训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期以来, 在企业里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 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工作没有经常化和制度化, 也没有将中层管理者的选拔、使用、考评、奖惩机制与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工作结合起来, 出现了“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一个样”错误认识, 使得中层管理者参与培训学习的内在动力不强, 培训和使用相脱节。四是中层管理者轮岗到新的工作岗位, 缺少上岗前的培训学习, 由于专业知识的差异, 短期开展或做好工作就存在一定难度。
二、中层培训有效探索与分析
针对中层管理者在培训学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给予了查找, 为了尽快改进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工作, 就必须熟悉和了解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 对其所从事的岗位进行认识, 对其培训需求进行分析, 把握其现状、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以达到改进的目的。
1. 对中层管理者岗位的认识。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 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身兼管理和执行双重重任,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决策层面前他代表基层, 在操作层面前他代表着企业。在工作中既要关注企业战略与目标, 又要带领团队完成企业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 还要理顺与周边的关系, 做好协调工作。
2. 对中层管理者培训的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起点, 直接决定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一个称职的中层管理者, 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 以及中层管理者自身的年龄、学历、经验、岗位等差异, 对培训学习就存在着不同的需求。
3. 开展对中层管理者培训改进工作。
通过对中层管理者岗位的认识和培训需求分析, 了解掌握中层管理者的培训需求, 结合目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 开展培训改进工作。
(1) 创建学习型组织, 提升中层管理者能力。企业决策层要正确理解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 重视并深入其中。通过学习使组织成员持续吸收与消化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 保持企业持续发展。 (有资料显示, 全球500强的企业中, 50%以上是学习型企业。)
(2) 提高认识, 完善机制。开展对中层管理者的思想教育, 使其正确认识学习培训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增强自身素质的需要, 提高其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 将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工作与其使用、考评、奖惩机制结合起来, 激发其学习培训的内在动力, 有效解决培训不培训一个样, 培训成效好与不好一个样的问题。使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工作正规化和制度化。
(3) 系统规划培训内容。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学习, 要有一个长期打算, 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 科学、系统的制定培训学习计划, 全面确定学习内容。一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目标和企业文化开展培训活动, 使中层管理者正确理解和领会决策层的意图和要求, 形成上下一条心, 团队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局面。二是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和专题培训学习, 增强中层管理者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管理技巧, 提升中层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三是注重中层管理者轮岗或换岗前的培训学习, 以便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工作。
(4) 重视知识更新和扩展。在知识快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日益加快。许多中层管理者原掌握的知识量和知识面, 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为此, 中层管理者在迫于工作的压力下, 须自行学习更新知识结构, 拓展知识面。
4. 选择合适有效的培训形式。
培训学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然而培训学习方式的选择,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目前, 在企业常用的几种培训学习方式:邀请专家讲课、师傅带徒、基层实习、专题报告、参观考察、研讨会、行业会、外培进修、案例分析会、出国考察、网络交流等。以上每种方式都均有各自的优势, 在培训学习中应根据培训对象选择适合的方式。比如, 对新进企业的员工, 为了使他们了解企业并尽快融入企业, 在对他们的培训学习时, 可采用专题报告和参观的模式, 讲授企业文化 (发展史、规章制度、核心产品、主要业务流程等) , 同时到车间、工序实地参观, 加深印象。
面对上面所列的培训方式, 如何选择中层管理者培训学习的方式, 经过对中层管理者的需求分析, 结合企业现状, 目前, 选择参观考察、网络交流等方式是中层管理者培训学习的较好选择。
(1) 参观考察。使受培训人员直达现场, 身临其境, 直观清楚, 可得到启发, 增长见识;面对面的交流, 方便探讨, 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2) 网络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选择网络培训方式已广泛使用。企业内网可尽情发挥, 受培训的人员机动性大, 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交流便利, 费用低。
5. 营造良好的学习培训氛围。
为了保证中层管理者在培训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工作安排中, 一是要保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二是要有适宜的学习环境;三是要有经费保障。
总之, 开展对中层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工作,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自身需要。随着企业学习型组织长效机制的建立, 教育培训工作须做好做实, 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着眼整体架构注重适时引导 篇2
一、 构建民主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情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考空间,能促进学生乐于思考、大胆想象、任意表达、主动参与。因此,我尽可能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想动就动,活跃自由地积极思考。如一次讲到在逻辑代数中1+1=?时,学生回答有两种,一部分认为等于1,一部分认为等于0。到底哪组同学的结果正确呢?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出了问题:在数字电路中0、1各代表什么?“0代表低电平,1代表高电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1+1=?我给学生几分钟重新思考,这次,学生的意见有了很大变化,然后我让一名学生回答了原因,同学们中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样,通过创设民主愉悦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启发,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巧妙构思,适时引导,激发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只要设计巧妙,设问恰当,就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与非门电路转化为非门电路时,我采取让学生合上课本,不受课本限制,自己思考的方法学习知识。首先抓住与非门和非门电路在符号上的差异,提出从符号上如何实现让学生思考。学生兴致非常高,大多数学生能观察到二者的不同,其中有几个学生说,把两个输入端变成一个输入端,还有一名学生说合二为一。我接着引导他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两个输入端变成一个呢?”学生们又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我请举手的学生发言,并不急着公布答案,而是耐心地倾听学生们的意见。然后我肯定了其中的两个正确答案,并提出问题:要想让一个输入端不输入信号,除了空着不用即悬空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输入端不通信号呢?可以用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电子元器件。话说到这儿,有学生喊出了采用电阻限流的方法。我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说同学们把我们课本上给出的方法自己思考出来了,接着又鼓励他们:其实,学习很简单,只要大家敢于参与,敢于思考。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明显增强了,学习热情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皮亚杰认为:学习的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组织小组活动,以合作交流的形式组织教学,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学会应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归类等方法,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半加器、全加器时,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知识。我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半加器、全加器是干什么的,然后再找出二者的不同。接着我说半加器为什么没有低位来的进位,而全加器却有呢?可能对于二进制学生们并不是特别熟练,于是我让学生联系十进制加法的例子,继续讨论。这样通过组内交流、组间交流的形式,学生深刻理解了知识,也解决了问题。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在合作探究中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四、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
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模式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盲从,认为其他成员已经有了建议自己就不必要再思考了,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要求每个成员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有自己的见解。我的具体做法是: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探索、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人人都是主人翁,每位都是参与者,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还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课堂中我注意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也就营造了生动热烈的课堂学习氛围。
总之,在数字电路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整体构架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他们运用逻辑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发现数字电路中的奥秘,并尝试着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注重整体 篇3
本文以“圆的面积公式”的教学为例, 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整体实现课程的目标。
一、全面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所希望达到的教学水平。制订教学目标时, 应该遵循四个要求:可述———所订的教学目标能够具体、确切地进行表述;可测———所订的教学目标能够在课内检测出学生学习的程度;可达———所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实现的;可行———所订的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针对某个内容制订教学目标时, 教师应该明白:课程标准是怎么说的?教科书是怎么编排的?学生的认知基础是怎么样的?
对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教学, 可以制订如下的目标:
知识技能: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 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周长, 分别求出圆的面积。
数学思考:能通过实验将一个圆等分后向可求面积的图形 (如长方形) 转化, 在实验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体会“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基本思想, 初步感悟“极限”的思想。
问题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圆的面积公式的有效方法, 了解可以通过转化为不同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 能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圆的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确认圆的面积公式的合理性;能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圆的面积有关的信息, 主动参与圆的面积公式的学习活动;积极体验探求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在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过程中, 认识其价值;进一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 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 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 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 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积累基本经验, 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圆的面积公式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获得下列知识: (1) 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的大小由圆的什么量决定? (2) 圆的面积与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 为了探求圆的面积, 把一个圆等分后, 转化为什么图形? (4) 转化后的图形的相关量 (如“长和宽”、或“底和高”) 与圆的哪些量相对应 (如: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径) ? (5) 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6) 知道圆的半径、直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2)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
圆的面积公式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自己实践: (1) 通过对圆的面积与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的探讨, 对圆的面积公式提出猜想? (2) 将等分后的圆转化为可求面积的平面图形,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并完整地表述其过程。 (3) 解决求圆的面积的有关问题, 并完整地表述其过程。
(3) 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圆的面积公式教学中, 下列方面可让学生交流合作: (1) 学生独立将等分后的圆转化为可求面积的平面图形后, 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或小组合作将等分后的圆转化为可求面积的平面图形。 (2) 独立解决求圆的面积的有关问题后在小组交流, 或同桌检查、订正。 (3) 课结束前, 在小组或向全班交流学习的收获, 或反思学习的过程。
⒉恰当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者”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 因势利导、适时调控,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二是“引导者”的作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 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 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 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合作者”的作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共同探索, 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圆的面积公式教学中, 教师可在如下方面发挥作用:
(1) 创设引入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圆的面积知识的兴趣。如:“圆形花坛植草皮的面积有多大”的情境;“牛 (或马或羊) 吃草的范围有多大”的情境等。
(2) 引导学生回忆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知识。如, 什么叫面积?举例说明如何将要探求面积的图形转化为可求面积的图形?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说出圆的相关知识 (圆心、半径、直径、圆周率、圆周长以及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求圆的半径) , 等。
(3) 引导学生分析探求圆的面积与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进而提出圆面积公式的猜想。
(4) 为学生探求或验证圆的面积公式, 提供相关资源。如, 提供圆形的纸张 (最好是已等分为8份或16份的) 、长方形纸张 (粘贴拼图用) , 其他相关工具, 等等。
(5) 在学生探究或验证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教具演示将圆转化为 (近似) 长方形 (或其他图形) 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体会转化的思想, 并引导学生想象, 将圆等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感悟“变圆为方”“变曲为直”和极限思想。
(6) 提供由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解决的问题 (最好选取来自现实生活的问题) ,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或与学生合作解决。
(7) 在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后, 教师选择解题过程完整、规范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或教师自己板书示范;对学生中出现的典型性错误, 也应展示、分析并纠正。
(8) 激励或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探求出圆的面积公式, 并指导他们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可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用其他的方法推求圆的面积公式。
注重整体 篇4
一、依据规划,抓好常规,圆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1.严格执行任职资格培训,推行校长“持证上岗”制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对新任校长、拟任校长(含后备干部)进行“应知”、“应会”为主要内容的“任职资格培训”,使其适应校长岗位的基本要求。
2.认真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校长办学能力
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的要求,对已经获得“校长资格证书”的中小学校长,进行全员继续教育提高培训,以适应新时期教育不断深入和发展的需要。
3.积极探索高级研修培训,提升校长理论素养和水平
在抓好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的基础上,坚持高端引领与自主研修相结合,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校长高级研修新模式。
二、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开展多元化、开放性培训
“十一五”期间,我市校长培训紧紧围绕“案例教学”这一主线,秉承“继承—发展—创新”的培训思路,不断地更新培训理念,改革培训形式,拓宽培训领域,创建具有我市特色的校长培训体系。
1.组建讲师团,“送课下乡”,共享优质资源
结合学校现状及校长的工作实际,聘请名优校长组成“讲师团”送课下乡,使校长不出家门就学到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治校经验、科学的管理模式、精彩的工作案例,共享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2.开展“远程培训”,搭建培训平台
“十一五”期间,我市率先启动了“吉林市校长远程培训工程”,依托“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开展校长远程培训,搭建网上学习培训平台,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发展。
3.探索“职级管理”,创新培训机制
“职级管理”是集培训、管理、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对全面提升领导干部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促进校长之间的合理流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步成为我市干训工作一大特色。
三、“十一五”期间我市校长培训工作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经验
1.提高认识,明确思路,确保培训坚持正确的方向
“十一五”以来,局党委进一步提出了校长培训工作的新思路,立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重“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校长的办学水平及综合能力”的培训目标,推动校长培训工作更快地向前发展。
2.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提供培训有利的组织保障
为确保“十一五”校长培训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市教育局成立了干训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校长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调控。同时建立了教育局、教育学院、基层学校三级培训管理网络,为校长培训提供了组织保障。
3.科学规划,严格落实,保证培训规范有序地开展
“十一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抓管理、重实效、强素质、提质量”的工作宗旨,对全市校长培训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规划,先后制订了《吉林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十一五”规划》《吉林市教育局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规程》等文件,确保培训规范有序进行。
4.加大投入,保证资金,奠定培训坚实的物质基础
干训工作领导重视是前提,加大投入是关键。“十一五”期间市教育局逐年加大干部培训经费的投入,建立了有效的投入保障体系。
5.创建特色,打造品牌,为培训注入动力和活力
(1)一校一题、一人一例,深化校本研修
“十一五”以来,我市的校长培训工作构筑了科学有效的具有本地特色的“一校一题、一人一例”干训新模式,提高了校长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提升了工作智慧。
(2)开展“校长论坛”,开发培训课程
自“十一五”以来,我们就将“校长论坛活动”纳入校长培训规划之中,几年来,通过论、辩、赛等形式,营造了讲学习、会研究、善管理、抓质量的良好氛围,提升了校长的办学理念及管理能力,达到了以论促学、以论促思、以论促提高的目的。
(3)创建“校长博客”,优化培训载体
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创建“领导干部博客群”,开展了“中小学校长读书工程”,激发了校长们的读书、写博热情,实现了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彼此提升。
(4)坚持“名校代培”,拓展培训途径
在校长中选派有一定办学经验、理论素养较深、研究能力较强,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质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到全国各地名校代培学习,在短期内快速、高效地提高校长们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
6.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各项机制
(1)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建立制约机制
为保证校长培训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我们制订了《吉林市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办法》《干训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培训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培训质量和效益。
(2)完善监督奖惩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进一步落实“双证书”制度,对学习表现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并将校长参加培训情况与考核、评优、选拔、任免、晋升等结合起来,确保全市形成学先进、争上游、创一流的良好培训学习氛围。
四、“十一五”期间我市校长培训工作体会
我市的校长培训工作始终坚持以“提升办学理念”为宗旨,以“提高培训质效”为目标,注重在岗研修和训用结合,按岗分层、按需施训,取得了较好成绩:
1.特色鲜明,亮点突出
2.校长队伍素质提升迅速
3.学校面貌变化显著
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1)少数校长参培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导致自身素质达不到岗位要求;(2)现有的师资水平、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下校长培训工作的需要;(3)校长培训工作进展不均衡,各地干训经费投入有一定差距。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更新培训理念、优化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建设一支守法规、懂业务、会管理的教育家型校长队伍,推动我市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
注重整体 篇5
重词汇教学, 轻阅读教学。教师强调背单词和灌输语言点, 缺乏在语境中运用词汇和语篇分析的指导, 学生很难提高在语境中的运用能力和语篇的理解能力。不重视听力教学, 听力课常被挤占, 教学形式单一。缺少语篇朗读, 学生只读单词, 不读课文, 不懂得按意群停顿, 语调带有地方口音, 缺乏流利性。
以上的教学现状导致学生厌学英语。这不纯粹是学生学的问题, 更多是老师教的问题。所以, 作为英语教师, 回到原点, 反思语言教学的目的, 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理清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的本质是一种交际的工具, 它传递信息, 表达思维, 而不只是词汇或语言点的堆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正是我们忘了语言的本质和教学目的, 才导致学生厌学。所以, 深入学习和运用语言学理论是很有必要的。
二、英语诸要素重要性对比
语流和语音、阅读量和词汇量、篇和句和词是英语教学中的几组重要概念, 也属于语言的本质和要素, 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它们的不同认识将决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 重新审视和思考他们的关系, 比较他们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1. 语流>语音。
语流>语音指语流的重要性大于语音的重要性。语言的一个特点就是连续性。李学钧提出“语音要素进入结构体后, 实际上处于一个不间断的语流中, 在口语里组合成一个由多个音节构成的语音链———语音流”。处于具体语音流中的音素以及声调等语音要素, 会受到邻近音的影响, 或者因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变化需要, 它们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称为语流音变。所以, 语流教学是语音教学的催化剂。遵循语流音变的规律, 在实际朗读中不断规范语音和语调, 更自然高效。相反, 如果花很多精力纠音, 结果出现反复错误, 语调也没能改进, 则收效甚微。
听力教学也遵循语流的规律。语言学家W.S.Allen说过, “语言 (speech) 实质上是运动”。在言语听辨中, 人们的注意力随着语流的运动, 捕捉主要信息, 而不是孤立静止的某个音。在交谈中, 人们很少去逐个辨认孤立的因素, 而不去注意谈话的内容。连续性听辨和孤立音听辨的主要差别是前者总是离不开语境, 这也就是说词汇和句法因素在听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人们对口头语言的解码, 还是对书面语言的感知, 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听声音或认字符, 而是对声音赋予意义。意义的了解牵涉到词义的提取和句子、语段的分析。如果我们听遍一段正常的口语材料, 就会发现发音常有含混, 要是把材料的每一个词抽出来孤立的听辨, 还会发现有一半是听不懂的。因此, 听力教学也应引导学生注重整体语篇的把握, 而不纠缠于个别音。
2. 篇>句>词。
语言理解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建立意义, 但是一个句子的意义不是靠把单词的意义加起来就能理解的, 而一个语篇也不是靠把几个句子的意义加起来就能理解的。人们在语言理解中使用到句法结构, 句子的意义取决于它的词语意义以及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Chomsky通过一系列“深层结构 (deep structure) “的转换规则来解释句子的结构。我们的语言处理过程在几个层面上进行。最低的是语音层面, 然后是句法层面, 最后是话语层面。这种处理过程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 (bottom-up processing) 。相反的是从上而下的处理模型 (top-down processing) 。它认为上一层面的信息可以影响下一层面的处理。最足以体现从上而下过程的是“图式 (schema) ”的作用。Rumelhart把图式看成是“认知的建筑会计”, 他在解释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感觉输入, 从记忆里检索信息、组织动作、决定目标、分配资源、指引处理过程等环节中都起到中心的作用。例如, 句子的上下文可以影响我们对词的辨认, 背景知识可以影响对语篇的理解, 要完全了解语篇的意义需要一些附加信息, 这些附加信息包括语言知识和对世界的知识。做阅读理解时, 如果遇到熟悉的话题, 可以充分利用已知的背景知识, 就比较容易理解。还有, 我们在听一段广播, 只要听到“购物”这个词组, 就能激活一个关于购物的图示, 在这个图式的指引下, 就能特别注意购物的相关信息。
3. 阅读量>词汇量。
阅读量和词汇量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但到底孰轻孰重?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 只要有足够的词汇量, 没有生词障碍自然能读懂整篇的意思, 而其实则不然。有些学生狂背词汇表, 还是考不好, 他们做阅读时不能记住一个语篇的要点, 记住的仅是一些孤立的细节, 而且还不是重要的细节, 这些细节和别的有关的细节又不能连接起来, 结果阅读理解题的准确率低。所有语篇处理都牵涉到局部性和全局性结构。依赖全局性结构的知识来导向, 它使我们摆脱那些起干扰作用的细节。相反, 过度注意某个字词, 孤立片面地理解, 缺乏整体意识, 反而会造成“只见树不见林”, 影响整篇大意的把握。
英语中存在许多一词多义和词性活用的现象, 这就意味着死背词汇和盲目扩大词汇量是无效的。语言是活的, 只要不同的语境, 一个词的语义就不同。这就决定了你不可能背下所有意思, 即便你背下它的意思, 如果不懂得在上下文中灵活引申, 也是不能理解整句的含义的。例如, Weather can be pleasant, although temperatures average 10~20 degrees lower than summer readings.Nighttime lows can fall into the teens and lower.Snowstorms increase in frequency as the weeks go by or towards the end of the fall season.句中虽然没有生词, 但存在average, low等词性活用, 还有teens这一用法也是学生少见的, increase in frequency和the end of the fall season使学生也反应比较慢。所以, 多数学生对这句理解觉得有困难, 瞬间反应不过来。事实上, 是因为学生对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掌握不熟练, 这样的语言素材输入较少, 不够敏感。所以, 应该多输入地道的语言素材, 学生自然就能增强敏感度, 从而提高理解力。
三、教学启示
1. 树立语言教学的整体观。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是因为当构成整体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最优化结合时, 就会产生大于整体的综合效应。桂诗春提出语言系统工程说“外语教学———学习整体模式建构”, 用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外语教师要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和语言观。如上所述, 语流>语音;阅读量>词汇量;篇>句>词,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语言的连续性输入, 即语流输入和语篇的整体教学, 减少孤立词汇的讲解和微观结构的分析, 引导学生从整体宏观把握, 从更大的语言单位, 运用从上而下处理模型, 充分利用除语言形式之外的附加信息, 如句法和图式, 增强语感,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2. 增加语流的输入。
语言的输入有两种形式, 听和读。从某种角度说, 听的输入比读的输入更重要, 多语音和语调感知, 增加语言的地道性。听电台CNNVOABBC是很好的学习渠道。电台播音就是语流 (speech flow) 源源不断的输入, 而且输入的是最纯正自然的语音语调, 长期不断的输入, 刺激耳膜, 可提高语音的听辨能力, 更重要是提高语言的敏感度, 感受语言的线性特征, 甚至能体会到思维的差异。长此以往, 对语义的感悟能力就增强, 不仅听力理解能力提高, 语音在语调中也会不断被规范, 趋于准确。语调也可避免地方口音, 口语能力得到提高。甚至, 对书面阅读能力也有提高, 因为随着听说能力的提高, 整体语言能力的提高, 就能促进读写能力, 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所以, 增加听力语流的输入是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最便捷又最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需要一定过程, 因此贵在坚持, 它不能立竿见影, 但会潜移默化。另外, 收看21世纪报网站中的“名人演讲”, 也很有帮助, 它不仅提高语言能力, 还能扩大知识面, 了解和学习名人, 提高非智力因素。遵循这一规律, 早读多跟读课文录音, 模仿语音语调, 少跟读词汇, 学会在课文中识记单词。
3. 注重语篇教学, 教授语篇理解策略。
改变重词汇轻阅读的教学观念, 增加语篇的输入。课堂教学内容的比例应倾向阅读教学, 而非词汇教学。如果整堂课都是讲解语言点, 学生就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不利于形成整体的语感。语言点的讲解应在语篇中进行, 注重引导, 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感悟出语义, 培养和提高猜词的能力。适当教授语篇理解策略, 例如, 文章脉络梳理、提高模糊容忍度和语言敏感度等。这些阅读策略可结合具体练习在讲评过程中给于点拨,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注重阅读错题分析, 让学生讲做题思路, 促进思维外显, 并正确归因, 如原文的片面理解, 以及干扰项的特点等。只有多从语篇下手, 有意识运用阅读策略, 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作为英语教师, 不仅需要教学理论, 还需要语言学理论, 应对语言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有系统的了解, 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指导外语教学实践。任何违背规律, 急功近利的教育, 结果都会适得其反。语言学理论对英语教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深入学习和运用语言学理论能大大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杨忠, 张绍杰.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注重整体】推荐阅读:
注重组织发展提升整体素质08-19
注重方法注重训练08-17
人才要注重引进更要注重培养12-15
三注重07-21
注重05-15
五注重05-16
注重考核05-29
六注重06-25
注重实验07-02
注重思考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