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感受

2024-07-10

注重感受(精选6篇)

注重感受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 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应注重“生活化”教学,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学,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提高课堂实效性。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以动促思

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 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 通过看一看 (看圆柱有什么感受?) 找一找 (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 、摸一摸、比一比 (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 想一想 (生活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玩一玩 (玩玩圆柱, 你发现了什么?) 等活动, 即让学生动眼观察, 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动口叙述, 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动促思, 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二、例题教学“生活化”, 与生活密切联系

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 如果在教学和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 就能降低难度, 擦亮智慧之火,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 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 许多著名特级教师展示的成功课例, 无不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学知识、学本领。如:《柱体和球的认识》, 对一年级同学来说是很抽象也很难理解的, 生活味不浓, 趣味感不强, 往往容易与平面图形相混淆。为此, 我在教学时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描述,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在新课前让学生找一找已认识的老朋友们, 再请同学们夹一夹, 请老朋友们到书中休息休息,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书还是平整的。) 接着请同学们和新朋友打招呼, 请它们也到书中休息休息, 学生马上叫起来:“不行不行——书长高了。”“书变胖了。”……此时我总结新朋友是立体图形, 它们的名字中有一个体, 把它们夹在书中, 书就会长高, 变胖。形象化的语言, 让学生倍感亲切, 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 所以学生记忆深刻, 学得扎实。

三、思维训练“生活化”, 感受数学力量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正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贴近“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 要结全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达到能力的创新。如:教学“加减法 (一) ”, 可举一些生活实际的例子:妈妈有80元钱, 要买一套衣服, 可以怎么买?应付多少钱? (出示几件衣服和裤子, 并标上价钱) , 让他们结合平时和妈妈去买衣服的经验, 而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 再估算和计算。这样教学, 抽象的运算获得经验的支持, 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上升为理论上的运算,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掌握了技能,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四、知识运用“生活化”,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 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 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之后, 布置学生做“小鬼当家的游戏”。

请家长给20元, 同学们用家长给定的钱设计不同的购物方案, 要求不多不少正好用完。有一个同学别出心裁地交上了这样的一份作业: (1) 食品类:玉米片一包, 4元5角;花生米一包, 1元5角;山楂一斤5元;果冻一袋9元;合计20元。 (2) 文化类:中华铅笔10支, 每支5角, 共5元;《唐诗三百首》一本10元, 乒乓球拍一对5元;合计20元。

通过这样的一次实践活动, 学生直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离不开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数学即生活, 教学中要遵循“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这一基本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 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 强化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意识, 深化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 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 形成初步的数学素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注重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篇2

参与方式:学生走班选课,现场体验写作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由此可见,整班推进就是要让不同的孩子作为主体感受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通过自选主题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产生的心灵感受。这次主题的选择提前在班级做好调查,让孩子自主选择喜欢的游戏,不勉强、不强迫,消除孩子一搞活动就写作文的心理阴影。定位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吹泡泡、吃花生、拔河、小小木头人、画鼻子、折飞机共六个主题。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叶圣陶说过:“书本固然是……取得知识的一种工具,但绝不是唯一的工具。……生活是主,书本是宾,如果只顾抱着书本,离开书本,就不肯用一点心思,费一点气力,那不是为生活而读书,却是为书本而读书了。”这表明叶老认为除读有字的书外,也应该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书。他指出作文源于生活,只有充实的生活才会有好的文章。

充实孩子们的生活,给他们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培养观察能力。《吹泡泡》教学中仔细观察吹泡泡的过程,并能按顺序用“先……接着……然后”的句式表达出来;想象泡泡的样子,会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表达。《拔河比赛》通过游戏获得体验,提供写作素材,把一次亲身经历的活动有顺序,具体。《画鼻子》在教室里和伙伴们一起做“画鼻子”的游戏,仔细观察伙伴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几步把“画鼻子”的过程写清楚。《吃花生》真正学会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折飞机》通过记笔记的方法将折飞机的过程大致记录下来,通过仔细观察把飞机飞翔时的姿态,结合笔记的记录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活动过程写下来。《木头人》通过担任“逗笑人”和“木头人”,观察“逗笑人”的动作和表情,结合笔记的记录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活动过程写成一篇习作。

作文是人们自身的需要,是倾吐的需要,是精神情感、自我意愿的表达,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为应试而作文,而应该主动自主地去写,去抒发,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

活动效果:师生游戏互动,习作顺水推舟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应注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文章。“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让他们“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特此选择不同程度的三篇范例:

片段一:等啊!盼啊!9月17日的下午第四节课的铃声终于响了。在此比赛之前,我们严正以待。第一轮我是啦啦队的,当我看到中线偏向我们一边时,我兴奋不已;第二轮,我要上场比赛了,虽然我很紧张,当我已经帮上很大的忙了,当中线偏向对方时,啦啦队的男生恨不得上来拉一把,我们不约而同再接再厉;第三轮我们一起上,但是中线还是偏向对方,我们虽然很失望,但是我们已经尽力了。(点评:孩子在游戏中重内心体验,知道有序表达。小学生作文是一个练习过程。其教学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早已指出的:“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

片段二:游戏前老师给我们讲游戏规则,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有鼻子的三毛,原来是老师让我们蒙上眼睛给三毛画鼻子。“不用眼睛怎么能画出三毛的鼻子呢?”我怕闹出笑话。游戏开始了,三(5)班的一名同学蒙上了眼睛小心翼翼地给三毛画鼻子,不幸的是画到了三毛的脸上,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三(2)的同学又去画了,这次他画到了三毛的眼睛下面,哈哈,三毛,你长个鼻子真不容易啊!(点评:观察伙伴们的神态、动作、语言为自己的习作选材。体验式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作文内容定位于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而不是教师指定的某一块;将写作动机从学生自身激发,使学生因为有“体验”要表达而作文,而不是要完成任务去写作;将作文写作扎根于学生生活与生活体验中,使作文成为一种交流的需要与生活的自觉,而不是屈从于老师命令与催促的应付。)

活动意义:聚焦生活视角 活跃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指出“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故作文教学也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师在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的同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习作水平在悄悄地进步。同时学生也更加热爱生活,视作文活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作文不再是枯燥乏味、脱离生活,而是兴趣盎然、充满生机。实践证明,体验作文是作文起步的有效抓手,为语文教研提供有效手段,是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注重情景教学,感受音乐之美 篇3

一、创设问题情景, 巧妙导入新课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 音乐很抽象, 需要老师激发想象, 老师讲得太多, 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思维, 讲得太少, 学生又摸不着头脑, 老师不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 获得感性的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导入新课, 让学生既不突然又不陌生地接受新知识, 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

例如教唱《嘎嘎小鸭子》时, 笔者创设问题情境, 先问学生:“小朋友们, 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师:“你们会模仿哪些小动物的叫声?”生1:“大公鸡‘喔喔喔’。”生2:“小花猫‘喵喵喵’。”生3:“狗狗‘汪汪汪’, 鸟儿‘唧唧唧’。”……师:“很好 , 小朋友们学得都很像 , 今天我们来模仿小鸭子 , 好不好? ”生:“好。”话音刚落, 几个好动的小朋友已经模仿起摇摇摆摆的小鸭子来了, 嘴里还不停地“嘎嘎嘎”叫着, 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

这种运用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性提问, 积极思考, 发挥想象, 既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又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进入新课学习, 不觉得音乐很抽象, 也不会因为无所适从而无法开展音乐教学。

二、布置课堂情景, 营造艺术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布置课堂情景, 让课堂环境充满音乐的美感, 学生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 感染美的气息, 激起学生对艺术的向往,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上音乐课时, 教室墙壁可挂些音乐图片, 黑板上画一些动漫画, 多媒体播放一些优雅画面, 营造艺术气氛。

例如教唱《过新年》这首歌曲时, 我和学生一起布置课堂。学生回忆着自己家过年时的情景, 有的在门上挂大红灯笼, 有的在窗户上贴窗花, 有的换上新衣服, 扎上大红花, 搬来锣鼓, 打击乐器, 教室里一派节日气息。当喜庆的《过新年》音乐响起时, 学生尽情地歌唱, 有的翩翩起舞, 扭起了秧歌, 有的敲锣打鼓, 渲染气氛, 在情景交融中感受着音乐的艺术魅力。

拥有艺术氛围的课堂情景, 愉悦着学生的身心, 使他们渴望学习, 乐于表演, 从而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 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情景不由自主地启发学生用感情唱歌, 在表演中移入情感, 从中感受音乐表现的意境, 体验音乐的美感。

三、设计舞台情景, 激发表演欲望

音乐美靠表演发挥出来, 也就是说把乐曲感转变成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在美妙的韵律中, 学生或唱或舞, 在表演中体验和抒发情感, 理解和感受音乐的自然美。要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老师必须精心设计舞台情景, 如灯光音响、打击乐器、舞美服饰等, 让学生一看到这些就感兴趣, 跃跃欲试争相上台表演。

例如教学《雪花飞舞》这首曲子时, 根据冬天的情景设计舞台, 背景是银装素裹, 雪花飘飘的大幅画图, 灯光幽暗衬托雪景, 音响优雅地放着乐曲, 配上打击乐器的节奏声, 此时让孩子们上台表演, 根据歌词大意设计肢体动作, 他们的灵性和表演欲望在这样的舞台情景下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一个人领唱 , 其他人伴 舞 , 边歌边舞 , 用自己的 动作表演 雪花的飘落。 有的学生用旋转的舞姿表达雪花的飞舞, 有的学生用小碎步表示雪花缓缓落下, 还有的学生用手捧着雪花, 生怕它化了……学生舒情地唱着, 优美地跳着 , 充分展示 了自己的表 演能力 , 培养了学 生的团队 合作精神 , 在音乐的 律动、表演中投入情感, 开发潜能, 同时尽情地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快感。

优美的舞台情景设计, 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表演的意境中, 想象着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 思维得到有效发散。舞台表演一方面施展了学生的音乐表演才能, 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他们优雅的个性,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

四、多媒体展示情景, 增强音乐动感效果

在科技高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开始电脑联网, 加之生活中的影视、广播等不少领域都极大地扩展我们接收音乐信息的量, 感受多种音乐风格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多媒体的动感画面深受学生喜爱, 它让学生置身音乐的意境中, 迅速调动学生情绪, 促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启迪,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例如教学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时, 我借助多媒体播放草原情景, 一幅幅动感的画面让学生仿佛来到草原, 亲身体会草原的辽阔, 看到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服装亮丽的游牧民族, 领略草原的风光, 了解草原民族的风土人情。随着《草原就是我的家》音乐的响起, 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动情地歌唱, 尽情地用歌声展现家乡的美丽, 表达热爱家乡的心情, 不时还模仿骑马、甩鞭的动作。

多媒体的动感情景, 让抽象的介绍具体化, 枯燥的描述形象化。在这种生动形象的背景感染下, 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牢记歌词, 全身心地融入歌曲的意境中, 大大增强学生的表现欲,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 增强音乐课堂的动感效果。

注重感受 篇4

1998年在上海火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中国的网络营销市场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只是简单地做域名和网站。随着在网络营销行业的摸爬滚打,上海火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广告主》采访了上海火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为。

火速打造的网络营销平台一比多是结合现代WEB2.0 网络营销理念,打造的B2B模式一站式网络营销平台。一比多的三大特点就是:建精美网站,在百度,谷歌推广,转化工具。一比多成立于2007年,平台发展迅猛,2年之间已经发展20万名付费企业客户。帮助了广大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进行营销做生意。

现在很多的品牌、企業越来越看重社会化营销的力量。火速也推出专门针对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服务,整合了多种推广产品,比如粉丝通。微博“粉丝通”是基于微博海量的用户,把企业信息广泛传递给粉丝和潜在粉丝的营销产品,它会根据用户属性和社交关系将信息精准的投放给目标人群,同时微博“粉丝通”也具有普通微博的全部功能,如转发、评论、收藏、赞等。微博“粉丝通”会出现在微博信息流的顶部或微博信息流靠近顶部的位置(包括PC和微博官方客户端);微博精准广告投放引擎会根据微博的社交关系、相关性、热门程度等条件,来决定微博“粉丝通”不同的展现位置,同一条微博推广信息只会对用户展现一次,并随信息流刷新而正常滚动;微博精准广告投放引擎会控制用户每天看到微博“粉丝通”的次数和频率。营销大师Philip Kotler曾指出:现代企业正从传统营销向口碑营销转变,号称“零号媒介”的口碑营销模式,是当今世界最廉价的信息传播工具,也是可信度最高的宣传媒介。被现代营销人视为具有病毒特色的营销模式。在推广平台上,品牌速递针对品牌客户推出,并借助好友关系传播的微博信息流广告。

上海火速曾荣获“2013年度 SINA SME最佳合作伙伴”殊荣,在众多代理商中一跃而出,凭借用心服务的精神。在任何时候,火速都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作为自己的本责,作为回馈客户的重要渠道。

如今本土的广告行业都变成了红海一片,红的让所有广告公司都喘不气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媒体和营销环境,越来越挑剔而专业的广告主,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越来越难以捉摸的消费者,有些公司就会拿“价格战”来进行恶性竞争。在李为看来,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创意才是展示一家营销服务公司实力的关键。

“爱哆哆”品牌目前在华东地区有一定线下知名度,常见的线下广告形式以“海博”、“大众”等出租车后窗广告,而线上的推广力度主要依靠天猫以及官网自有内部流量;“爱哆哆”品牌资产积累相对薄弱,需要对于线上潜在需求客户进一步品牌印象植入和需求促进的动作;同时,整合以聚拢潜在需求客户的关注度以及提升天猫访问流量。

火速团队在为爱哆哆设计的品牌推广计划,将以“腾讯智汇通”、 “新浪扶翼”、“新浪微博”三个平台为核心,其中“新浪微博”平台中有包含了“粉丝通”、“品牌速递”、“热门话题”三种广告形式,这些推广方式相辅相成;

在推广内容方面,第一,将以“中国喜文化”与“爱哆哆”进行文化与品牌的结合,从金榜题名、结婚、生子、祝寿、乔迁之喜几个维度输出——可以说,“爱哆哆”见证你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共同谱写人生篇章;

第二,将以“字母分拆示意”与“爱哆哆”进行情感与品牌的结合——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就是“陪伴”,“爱哆哆”分享你的甜蜜,撰写你的思绪,传递你的情感;

从以上两个维度、三个平台出发,重塑“爱哆哆”的品牌使命。

注重感受 篇5

一、感受

无论是在深圳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及当地一些公司, 还是在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及当地一些企业, 笔者都能深切地感受到那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层次高、机制活、观念新、干扰少, 企业人员素质高、思路活、重效率、精英多, 两地政府转变职能到位、简政放权到位、环境营造到位、公共服务到位。

1. 思想观念新。

在深圳、上海两地, 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高管、普通员工, 时时处处能感受到他们开放的观念、创新的思维, 感受到他们解放思想的点点滴滴。比如在科学发展上, 深圳市在前几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深圳质量”的新理念, 建设创新之城、绿色之城、活力之城、发展之城;上海市不懈提升城市功能, 坚定深化改革开放, 打造新型现代化大都市。在改革开放上, 上海着力建设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打造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深圳市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方案, 提出来“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 加快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 两市观念超前, 高度重视和瞄准科技前沿实施职业培训, 着眼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超前培养和储备创新型知识型技能人才, 宁让人等设备, 不让设备等人。

2. 体制机制活。

两地围绕促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 全方位创新体制机制,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 着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务员队伍。深圳市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分类管理, 推进分类招考, 实施分类培训、分类考核, 试行薪级工资制度, 每个职级对应若干个薪级。对新进入机关的公务员一律实施聘任制, 对聘任制公务员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上海市在浦东新区、市金融办等单位部门组织实施了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 公务员考试录用实行分类考试制度, 用什么考什么, 公务员培训突出部门的培训需求, 开展针对性培训。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 技能人才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资金支持来源广泛、表彰奖励力度大, 竞赛选拔渠道广。在企业发展上, 只要遵纪守法, 允许企业在管理、生产、经营、人才使用等各个方面创新创造。

3. 产业层次高。

两地几乎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展览区深圳迈瑞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宇龙科技通讯有限公司、华星光电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发展速度快、质量高, 都站在了高科技前沿。参观考察了上海的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易贸集团、携程旅行网、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企业天地、8号桥创意园区之后, 更让笔者深深感到了自己的差距。

4. 政府管得少。

两地政府转变职能到位、简政放权到位、环境营造到位、公共服务到位, 管理的具体事务少。如在转变职能上, 上海市政府提出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强和改进政府的服务管理;深圳市政府制定和实施包括加强社会建设在内的“六大决定”, 深化大部门体制等改革, 提升行政效能。比如在人事制度改革上, 两市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已经建立, 人员正常流动手续简化便捷, 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深圳市事业单位进人编办不下用编单, 人社局不下计划, 人员流动由人社局职员雇员处下达人员流动介绍信。上海市进人编办下用编单后, 用人单位制定进人招聘方案, 由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审核后, 用人单位自行组织公开招聘, 事业单位之间在职人员和高层次人员流动由用人单位下达人员流动介绍信, 最后办理养老保险入户。

5. 工作重实效。

无论从工作上、交流中, 都能感觉到两地形式主义少, 讲实干、重实效。比如当地政府和有关企业介绍情况干净利索, 用数字说话, 接待中送到宾馆门口完事, 不陪吃、陪喝, 参观的企业介绍完情况、解答疑问后, 没有多余安排。深圳公务员待遇按照“职务与职级并行”的思路, 简化工资构成, 共设置若干个薪级, 每个职级对应若干个薪级, 根据个人年功积累和现实表现情况, 每年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等次的可在其职级对应的薪级范围内晋升一个薪级, 每3-5年满足条件可晋升一个职级。年度考核主要考察工作实绩。

二、思考

河南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 同时面临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激动之余, 还要有行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更好地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必须立足本职, 围绕服务发展、惠及民生有所行动。笔者考虑应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

1. 着力在打造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升级版上下工夫。

三大国家战略实施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要素支撑, 产业发展需要技能人才, 就业创业需要技能提升。深化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提升培训质量, 打造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升级版, 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河南发展的职责所在。一是围绕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升级版。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实施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抓好青年为主的就业创业工作, 大力实施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计划, 充分发挥就业培训调节劳动力供求“蓄水池”作用, 把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企业在岗职工等各类就业群体组织起来, 大力开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技能培训, 大力开展创业培训, 打造综合创业服务平台, 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强化职业技能鉴定, 加大对各类职业培训的技能鉴定服务力度, 深入产业集聚区、企业、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明确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获得职业培训补贴的必备条件和检验培训效果的主要标准, 促进各类职业培训严格职业标准, 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围绕制造业大省建设打造升级版。建设制造业大省, 是我们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目标。要紧紧围绕制造业大省建设, 紧紧围绕重点工业领域、承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适应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坚持六路并进, 完善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通过创新投入提升职业培训发展后劲, 扩大各类培训规模, 大力开展各类更具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初、中级技能人才发展, 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保障。三是围绕农村转移劳动力和企业在岗职工培训打造升级版。通过推行培训实名制、科学设置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和强化就业服务等措施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通过开展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试点、加大企业职工培训补贴力度、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和推动企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竞赛等措施抓好企业在岗职工培训。强化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实现网上报名、网上培训、过程监督, 为劳动者参加培训、享受补贴提供更好服务。四是围绕校企合作订单培训打造升级版。建立政府和企业共同对校企合作先进学校给予补贴和奖励制度。在全省职业院校大力推行“订单培养”“联合共建”“工学交替”等多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使企业成为学生实习就业的基地, 院校成为企业用人的“蓄水池”。根据企业用工需求, 针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和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群体, 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训, 推动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五是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升级版。发挥中国民航大学河南教育中心作用, 每年培训2000名航空经济专业人才。围绕航空港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持续开展职业院校服务产业集聚区“百校千企”合作活动, 在全省产业集聚区普遍建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大力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专项服务活动, 提供更加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服务。

2. 着力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与项目结合上下工夫。

人才的价值在于发挥作用, 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人才与项目要素的紧密结合。作为政府人才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 我们不仅要培养引进人才, 更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一是拓展高层次人才产学研结合平台。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以“百万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为载体, 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实施好“811青年人才工程”, 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围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攻关课题, 创新“人才+项目”工作模式, 加强博士后研发基地建设, 积极组织创新团队与研发基地开展项目对接活动, 充分发挥各类高层次人才群体的作用, 推动“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有机结合。二是为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对航空港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区急需引进的人才, 对其他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或急需特殊人才, 可不受编制和岗位限制, 简化程序, 特事特办, 直接选聘, 原专业技术职称可直接聘用。在编制限额和岗位范围内, 人员流动简化办理程序, 减少办理环节, 对特殊需要高层次人才引进特事特办、快事快办。对没有编制和岗位的, 依据有关规定直接使用人才编制, 设置特设岗位后聘用。三是积极引进和用好国外智力。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开展项目对接洽谈活动, 推动引智、引资、引技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外专千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 持续实施农业、工业、生态、民生四大引智工程, 大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专家。四是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完善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 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重点评价专业技术人才, 不拘一格选人才, 不拘一格聚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 企业奖励为主体, 社会奖励为辅助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 鼓励对突出贡献人才给予多种形式奖励, 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立补充社会保险。做好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优秀专家评选推荐和表彰活动。探索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五是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实行全员聘任制, 出台与聘用制度配套的解聘辞聘制度, 搞活用人机制。鼓励用人单位以人事代理、临时聘用等多种形式用人, 人社部门及时搞好跟进服务, 指导和监督用人单位管理行为, 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3. 着力在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提高效率上下工夫。

公务员队伍充满生机活力, 是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前提, 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公务员管理的职能部门, 我们一定要在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方面竭尽全力。一是加快实行公务员分类管理。依照公务员法规定, 将行政机关公务员划分为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三类, 实行分类管理, 分别建立相应的职务序列, 实施分类招考、分类培训、分类考核,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增强管理科学性、针对性, 进一步激发各类公务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进一步深化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试点。搞好现有公务员聘任制试点总结试点经验, 积极稳慎试行公务员聘任制, 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新进入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实施聘任制, 与拟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 实行灵活聘期、目标管理、协议工资, 突破现有的公务员进出模式, 在委任制公务员中形成“鲇鱼效应”。三是创新公务员待遇确定机制。突破现有仅凭职务确定待遇的单一模式, 试行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 公务员职务晋升的调整职务工资, 职务变动之外同时定期晋升职级工资, 每个职务对应若干个职级, 根据个人年功积累和现实表现、年度考核情况, 考核结果与职务职级晋升挂钩, 定期晋升职级, 不升职务也可以升工资, 真正激发整个公务员队伍尤其是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招人难、留人更难和“一刀切”的痼疾。四是进一步加强公务员培训。实施全省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力争到2016年三年内举办各类培训1200期以上, 培训公务员80万人次。创新培训载体, 发挥河南省公务员网络培训学院作用,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

4. 着力在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上下工夫。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按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要求, 以整合、提升为重点,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整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资源。认真总结郑州市、洛阳市“五险合一”成功经验, 借鉴部分省市现行“五险合一”运行模式, 整合社会保障各项经办业务, 努力解决机构重复设置, 办事程序繁琐的问题, 推进“五险合一”, 成立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服务局, 实现五项社会保险一站式服务。深入推进社会保险业务经办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实施步伐, 实现为参保人员“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二是加快推进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县级、乡镇 (街道)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 (所) , 力争全省所有县 (市、区) 及乡镇都建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所) , 所有社区、行政村都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三是着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拟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 全面实施各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争取在全国率先实现参保人员跨地区、跨制度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和衔接。积极探索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衔接问题, 研究各类参保人员社保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增强制度吸引力, 增强用人单位 (群众) 参保意识等, 将各类人员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四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响应群众对提高保障水平的呼声, 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提高河南省社保待遇标准。尽快出台《关于调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丧葬抚恤待遇问题的通知》, 探索建立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

5. 着力在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上下工夫。

注重感受 篇6

笔者以为, 唐先生作为汉语音韵学的专家, 做出这样的注释给了一般读者一个明晰的结论, 这是好的。但对教材的编排来讲, 特别是对执教的教师来说, 这个注释自有其高妙之处。这个高妙之处就在于“可以”二字, 这两个字足以体现出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来处理, 就看教师怎么处理教材了。是让学生一头雾水, 还是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呢?这样注释以后, 教材的内容无疑得到了延伸, 更加丰富了。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注释了解到有关诗歌押韵、语音变化、语言规范统一等诸多问题。更准确地讲, 让学生读“xié”是第一层次, 了解还能读“xiá”是第二层次, 明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就是第三层次了。

本课课后还有一道练习题, 编者是这样设计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 比起其他三句, 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有一种版本将《山行》的第二句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 (课本上是“生处”) 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

一般来讲, 诗歌鉴赏需要读音识字、知人论世、意逆吟诵几个过程。本文第一个论题已经对诗词教学的一个方面做了注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可能非常全面, 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习题的研究挖掘提炼出教学点, 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要解决第二个问题, 先启发学生想这样一些问题:“二月花”是什么季节时的花?“霜叶”是什么季节时的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霜叶”为什么会变红?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为了说明枫叶之红吗?

教师点拨:叶经秋霜色更浓,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按照生物学的观点来讲, 植物叶肉细胞中主要含有有三种色素: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这三种色素的合成与温度有关。秋天温度下降时胡萝卜素的分泌增多, 而胡萝卜素是橙色的, 所以树叶会变黄或者变红。

适当延伸:许多人知道枫树的叶子到秋天会变红, 其实秋天变红的不一定都是枫叶, 各种枫树的叶子也不是都会变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这就是明其意。

《山行》本是一首写景小诗, 而在我们读诗的过程中, 特别是最后一句, 阅读时可能会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体会。此时可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那么, 此句仅仅写的是花吗?“秋霜”有什么象征意义吗?“经霜之花”使你想到了什么?你能从这句诗想到哪些内容?

《山行》是一幅极好的山水画。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色彩亮丽, 对比鲜明。其时其景, 令人向往。一个“远”字, 一个“斜”字, 登山之难、之乐, 跃然纸上。杜牧生于晚唐, 有抱负, 好言兵, 以济世之才自诩。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受家庭环境影响, 他渴望兼济天下, 但梦想并没有变成现实, 而诗人并没有因此消沉, 而是显出了昂扬的豪情。以上的说明, 目的在于诱导学生了解到此诗的象征意义。通过秋景的描绘, 我们看到的是杜牧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对美好生命的赞美。一个经历了艰难挫折的人, 他的生命会迸发出更加饱满的热情。

教师明确:在讲述上述理解之时, 无须向学生说明却要明白,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理解现象。那就是在作品理解的过程中, 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有悖于作者原意的误读, 这本身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现象。“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谭献语) 许多文学作品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 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误读”而实现的。

诗歌鉴赏当中极易考察的问题就是品味字眼。如何体会“深”与“生”的区别?这道习题的设置就印证了叶圣陶先生关于诗歌鉴赏讲的一句话:“说出好, 好在哪里?”

“深”是形容词, 意思是深远, 使这副秋色图有了深度, 白云有了层次, 天空有了广度。“生”是动词, 意思是升腾, 使这幅秋景图有了动感, 就不仅仅是一副静止的画面了。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悠远、宁静, 白云淡然的升起, 鲜红的枫叶遍山都是, 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 更是璀璨一片。通向山顶的曲折的石子路渐伸渐远, 依稀可见。诗人陶醉于这醉人的秋景, 再也不想走了, 停下车来好好地享受这秋日美景吧。这就是悟其情。

本课课后练习还设置了这样一道较为传统的题目:朗读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明确: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讲解, 同时也离不开一个“读”字。读的方法有心读、朗读、默读、诵读、美读等, 各种不同的读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叶圣陶指出:“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学生熟读成诵, 自能感受文章之美———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所有这些艺术之美, 学生很难立刻接受和领悟, 这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获得一些真切的美的感受, 增强感悟力, 然后通过语气传出来, 让学生耳与心谋, 得到深切的了解。不知不觉地, 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因为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就是诵其美。”

总之, 在古代诗词学习过程中, 教师只有高度重视注释习题设置层次、研究延伸习题内容、注重方式方法引导, 循序渐进, 逐层推进, 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内容充实。学生通过学习一首诗而理解诗意之美, 了解作者之情, 吟诵诗歌之美, 从而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博大, 激发学习的兴趣, 实现诗词课堂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注重感受】推荐阅读:

注重方法注重训练08-17

三注重07-21

注重05-15

五注重05-16

注重考核05-29

六注重06-25

注重整体06-29

注重实验07-02

注重思考07-06

注重科研08-01

上一篇:新课改英语教学下一篇:绿色建筑节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