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欣赏论文

2024-09-06

注重欣赏论文(精选4篇)

注重欣赏论文 篇1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适合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感受艺术之美,体验生活之乐。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生活,欣赏,体验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分为四个重要领域,其中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教师应该改变以往认为欣赏就是看看,并不重要的想法。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适合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从生活和兴趣出发,激发儿童欣赏的快乐体验

大人对自己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事物总会表现出特别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孩子也是一样。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生活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他们多数都能接受,并常常模仿着画。课堂上,老师哪怕只问问学生上学路上印象最深的景色是什么,学生也能说出许许多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体验。因此,在上“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了走,看了看,欣赏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树皮的纹路、树叶、树枝……不同的树有不同的体貌特征,学生们对树有了更多的直观认识。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课堂绘画教学。另外,强烈的色彩对比也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比起城里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那种纯粹、原始的色彩美。如上“春天来了”一课时,我结合语文课《找春天》,出示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画面,让学生们对比、感受春天那独特的色彩:蓝天、碧野、绿芽、野花……这些鲜明而又艳丽的颜色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从他们惊喜的眼神里我读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愉悦,我觉得孩子们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视觉体验。完成绘画作品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在学生通过欣赏,对美有所发现、有所体验的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欣赏、绘画的过程中让孩子真实感受美之所在,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提供多种形式的绘画作品,丰富儿童的感知经验

在我们学校每层楼的转角处,轮流张贴着班级学生的绘画作品,学生们特别喜欢去那里,总是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看着什么。有一次,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专注地盯着画面上的两只蝴蝶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蝴蝶画得好漂亮啊!”他指着大蝴蝶继续说:“这只是蝴蝶妈妈,那只是蝴蝶宝宝。”“为什么?”我好奇地问他。孩子很郑重地告诉我:“你看,这只蝴蝶大一些,那只小一些。而且这只蝴蝶(他指着小蝴蝶)是彩色的,肯定是他妈妈给他买的新衣服。穿上了新衣服的蝴蝶多可爱,我也想画一画……”在孩子的眼里,任何事物都被他们注入感情。这些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画作品给予孩子们的是一种奇特的绘画语言,这种奇特的绘画语言拓宽了孩子们的思路,赋予了孩子们独特的艺术感受力,让孩子们更有信心地去创造和表达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有了欣赏的兴趣和深入的感受,接下来就是对美的体验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美术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验生活,享受乐趣。”

三、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引导儿童大胆体验创作

1.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儿童善于通过感性的方式,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美的东西,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缤纷花布”这一课时,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简单的任务:收集各色碎花布。孩子们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了,等到正式教学的那一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尽情地展示着收集来的“成果”,畅谈着自己对服装图案的“独特”想法。我顺势引出了点线面的有关知识,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出一块最喜欢的花布,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我是小小设计师”趣味服装设计比赛,将创作的花布设计成一件有趣的衣服。那些由孩子们精心制作的图案真是漂亮极了。回想起当天课堂上那精彩、有趣的一幕幕,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2.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农村,孩子们在上学路上就能看到很多美丽的景色。作为美术老师,大可利用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这份真情和热情,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美术学习活动。在学习“春天来了”一课时,我带着孩子们走到学校附近的一片油菜地里,和孩子们一起抚摸着一簇簇金黄的油菜花,欣赏着那一片片嫩黄嫩黄的花瓣,亲吻着那一个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坐在长长的田埂边上,通过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加深孩子们对春天的色彩印象,为课堂上的美术创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因地制宜地选择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学生能够感受艺术之美、体验生活之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注重欣赏论文 篇2

【关键词】音乐;欣赏;兴趣与方法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其表现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初中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初中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发展初中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影响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兴趣、课堂的氛围、教学活动的设计等等。那么,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初中音乐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音乐也是听不进去的,对学生来说也只是无意义的声音,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也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其审美兴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基本联系的前提,所以在知识拓展环节中,教师应当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发挥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初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追求,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初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每一部音乐作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催化剂,音乐教师只有结合音乐课程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初中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特别是在上到欣赏课的时候,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在欣赏课中,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在欣赏过程中,运用一些直观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变抽象为直观。音乐教师要千方百计激情引趣,巧设起点,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在欣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方法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关键

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的方法,营造一种学生易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能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初中音乐欣赏所面對的不是专业学生,因此欣赏课所学内容要注重代表性、典型性和趣味性,而不能太专业化。要特别注意欣赏课氛围的营造,通过生动的语言、富有意境的图画、多媒体等手段在音乐与学生之间架起联想与想象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品位音乐之美。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求音乐欣赏教学中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音乐是一种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以及抽象的概念。那么,音乐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呢?可以说,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

总之,初中音乐欣赏课要激发兴趣,注重方法。音乐教学确实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欣赏课中,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从音乐欣赏课中去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审美中学习音乐,让初中的音乐欣赏课,真正成为初中学生喜爱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欣赏课。

初中美术欣赏课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篇3

一、注重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简称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欣赏教学的首要任务。审美教育要贯穿在美术欣赏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美术欣赏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审美教育。美术作品欣赏是全面提高学生修养和审美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初中美术教材精选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要充分发挥这些作品的作用,就要认识到: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表现形式和技巧的美,而且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包容了祖国文化艺术精品和世界文化特色。欣赏基础知识与名家作品赏析相连,美术作品形象与文学语言美同现,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好教材。

审美素质教育和思想品行教育要同时进行。如:在欣赏中国画不但以其绚丽夺目的民族光彩和漫长悠远的历史著称,而且丰富了世界艺术的殿堂,为世人所喜爱时,就应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在欣赏优秀的革命历史画卷时,就应该树立革命远大的理想;艺术家良好风范都是教育人的活材料。现代工艺内容,这些“新”的科学文化成果的融会,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都是有帮助的,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美术欣赏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讨论性、故事性、参与性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增强其爱国主义意识、公民意识、审美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二、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知识、能力和智力。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当代中学生,其素质发展是不全面的,知识面不够宽,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当然,能力有大小、高低之分,初中美术欣赏的能力培养应着眼于发展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美,绚丽夺目的大自然风光,令人神往和陶醉。美术作品演绎了生活中的万种风情,以色彩、线条和形体直接提供视觉形象,表现创作者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美术作品不是客观事物的翻版,而是画家用自己的思维和感情改造过的对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感情的“具象化”。艺术家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而欣赏者能否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进而探求其中的深邃与奥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欣赏者能力的高低。通过美术欣赏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平衡,都需要审美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平时多观察、阅读、欣赏,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累感性认识,了解美术美术基础知识,熟悉各类美术作品的不同特征和表现技巧,进而学会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内容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分析概括能力也都比较强,在教学中美术欣赏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引导学生不满足于教材中的例举,发现身边的美,分辨身边事物的美与丑。可采用“答题法”、“讨论法”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中现代工艺美术内容比较充实,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都是有帮助的,美术欣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美术欣赏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范图、实物等,其艺术特征、表现技法等在仔细观察中得以把握,进而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形象、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美术欣赏教师应适当安排一些速写、记忆画、想象画、创作画练习,这都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力和创造能力的好方式。记忆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记忆帮助储存更多的形象信息。形象记忆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兴趣的培养和发展

美国学者贺拉斯曼说:“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捶打冰冷的铁。”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结果。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提高,表现为能独立思考,不盲从,喜欢发表个人见解,美术欣赏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发挥这些优势,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就可活跃课堂气氛,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初中美术教材的语言美能给欣赏者以文学艺术的感染,如在教学中结合文学艺术特色进行欣赏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欣赏教师在利用形象的图片和直观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欣赏情境后,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精心设疑,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提出一些形式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教师不直接揭示矛盾,而是当学生在“心求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再给予点拨与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要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素质良好地发展。学生缺乏抗挫折的能力,意志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兴趣不够持久等,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就应开展一些讨论、演讲、故事等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身心、发展特长,增强自信心。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这种可贵的求知欲,也许会造就许多的未来人才。紧紧把握以上三个方面无疑会为落实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活动强调三个字“新、活、实”

课堂教学活动不要老面孔,老一套,要有新角度、新形式,这就是说要新;课堂教学过程要遵循三大原则,有利于规范课堂结构,但并不意味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而是要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及其形式也应灵活多样,这就是说要活;课堂实施三大环节和目标教学,其目的就是有利于组织教学,课堂教学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不搞一哄而起、热热闹闹走过场,而应堂堂达标,这就说要实。

注重欣赏论文 篇4

肖邦是浪漫时期的著名钢琴音乐家,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 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肖邦钢琴音乐的欣赏一直在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 特选择肖邦钢琴作品的赏析为例, 来研究如何将肖邦的钢琴音乐与他作品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巧妙结合, 使学生对肖邦的钢琴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一、介绍肖邦生平, 结合波兰历史文化, 注重突出肖邦的民族情怀

对肖邦作品的欣赏, 需要着重强调的就是肖邦对自己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他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对肖邦生平的介绍中, 应从肖邦的故乡开始讲起,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肖邦出生地的相关图片, 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肖邦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出生并成长的, 肖邦如此热爱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肖邦生于波兰华沙近郊的一个小村庄热拉佐瓦·沃拉。在孩童时代就显露出音乐才能并得到良好的培养, 6岁开始学习钢琴, 7岁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肖邦出生的房子现在已经改为“肖邦纪念馆”, 在屋内的墙上还陈列着肖邦儿时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作品的谱例;肖邦当年的练琴室现在被作为肖邦作品的演奏会现场, 每年都有世界各地著名的音乐家们来此地演奏肖邦的音乐从而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经过这些内容的介绍以及肖邦故居图片的展示, 使学生们了解了肖邦出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在离开波兰前肖邦童年及少年时期都有怎样的经历。肖邦多才多艺, 勤学苦练, 在很小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的成长经历会给年轻的学生们起到很大的榜样作用。

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结合创作背景、艺术特点进行讲解、赏析

肖邦生活的年代是波兰灾难深重的时期, 也是波兰人民民族觉醒的时代。随着民族意识在波兰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日益增加, 爱国精神和民族解放运动成了创作的主题。肖邦少年时期不仅受到周围市民阶层广泛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影响, 同时接受了20年代波兰文艺领域中正在蓬勃发展的浪漫主义思潮的感染。而波兰的浪漫主义思潮, 是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系的, 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的特征。

肖邦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两个阶段, 即华沙时期以及在巴黎定居的近20年时间。在离开祖国以及以后在巴黎定居的近20年中, 随着流亡生活的磨练、艺术视野的扩展及思想上的成熟, 肖邦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带上了民族危难的感情烙印。人们从他的音乐中听到了更多的痛苦、郁闷、孤寂、愤怒以及抗争的激情, 从中感悟到一个民族的不可屈服的意志和信念。因此, 在选择作品时侧重于选择肖邦在巴黎时期所创作的最能体现他心系民族危难, 充满民族意志和信念的作品, 使学生得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以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赏析为例:

肖邦对波兰舞曲的创作几乎持续了一生, 从7岁创作第一首波兰舞曲直到他去世前三年, 肖邦一直没有停止对波兰舞曲的创作。他的波兰舞曲是一首首歌颂祖国的钢琴诗, 特别是他后来的一些波兰舞曲中, 人们从中能听到祖国的深重灾难, 人民的痛苦挣扎以及一种永恒的希望在肖邦胸中荡起的澎湃激情。这些音乐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联, 从最大意义上充分表达了肖邦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热情。第六首“英雄”波兰舞曲 (降A大调, Op.53) 就是他在后期具有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波兰舞曲。

“英雄”波兰舞曲是肖邦的波兰舞曲中最为宏伟的一首。全曲充满战斗性、史诗性。在暴风骤雨式的引子以后, 出现了主段, 它的旋律动机具有斩钉截铁般的节奏, 体现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首波兰舞曲约作于19世纪40年代末, 1842年修订, 1843年12月正式发表。作品表达了流落异国多年的肖邦对蒙受苦难的祖国的悲恸心情和渴望祖国胜利光复的信念。

一部关于肖邦的影片《一曲难忘》就是以这首“英雄”波兰舞曲为主线, 展开对肖邦生平的讲述, 颂扬了肖邦与自己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欣赏这首作品时可以利用影片作为欣赏资料, 从而使学生对欣赏内容更加感兴趣, 也更加深了对这部作品的了解。

对于肖邦钢琴作品赏析与相关文化结合的研究还只是初浅的产生了一个认识和想法, 还需得到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以期达到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层次的解读肖邦、欣赏肖邦的目的, 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崔东伟:《论肖邦的民族情怀》。

[2]郑培:《试论肖邦音乐创作的民族根源》。

[3]李丽娜:《肖邦音乐创作中悲情因素初探》。

[4]范莹:《“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浅谈肖邦音乐的民族内容》。

[5]田可文等编著:《西方音乐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

[6]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

上一篇:矿区创新社会管理下一篇:健康带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