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

2024-07-21

三注重(精选12篇)

三注重 篇1

如何提高高三政治备考复习的效果?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本文试从教师备考复习的理念层面作些探讨, 供参考。

一、滋养知识:少一点“死记”, 多一点“生长”

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旨就在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学科基础知识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政治备考复习中, 我们都知道要反对死记硬背, 但在日常操作中且又很难不身陷其中。关键是要真正认识到知识需要滋养, 基础知识的复习, 不是为了实现知识从课本到脑袋的“搬家”, 而是要让知识在学生的脑袋中有所“生长”。

1. 拓深度, 理清逻辑

要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 就要引领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第40题的第2问“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例。此题满分10分, 但最后全省平均得分只有3分多一些。此题不可谓不基础, 但得分如此之低, 原因主要就在于学生在复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 仅停留于背诵“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三句话。如果我们在平常的备 考复习中习惯于对基础知识作适当拓展, 思考一下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个问题, 此题要得高分并非难事。因此, 备考复习不能囿于对条条框框的死记硬背上, 只知道概念、结论, 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要在知识的拓展、深化上花功夫, 做到既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2. 扩广度, 构建体系

零碎、割裂的知识是不容易为学生所掌握的, 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要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 必须在扩展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 构建知识体系, 打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第40题的第1问“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 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为例, 该题总分也是10分, 但全省平均得分只有2分多一点。仔细分析此题的答案, 可以发现一些核心要点其实都在课本上, 而且学生在复习中应该也是“背”过的, 只是分散在教材的不同地方, 所以在考试中就答不上来了。因此, 零散地、碎片化地掌握的知识, 其实还是死的。必须引领学生读好教材, 重视构建知识体系, 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才能真正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在新课程教材强调生活逻辑淡化理论逻辑的背景下,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3. 求温度, 联系生活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纯粹的死的知识是不可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生长的。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过,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 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 那才是我们的生活。例如, 2013年浙江文综政治卷的第40题,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对立统一的观点, 一经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相联系, 就显示出了知识的生命力;第41题的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知识, 一旦与中国梦相挂钩, 便不显空洞与枯燥。我们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 要努力把看上去冷冰冰的知识与火热的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用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这样处理后, 知识无疑就有了温度。

4. 重高度, 把握本质

在政治备考复习中, 有不少人把记背和练习作为复习的主要手段, 在很大程度上是像在学习语文, 完全忽视了政治学科的本质, 肯定低效。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考点为例, 在2013年的高考中有四份试卷均作了考查:“结合材料,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浙江文综卷)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 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 (江苏政治卷) “结合材料,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全国文综大纲版) “结合材料一, 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 同一个考点, 浙江卷和江苏卷考查的是“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全国卷 (大纲版) 考查的则是“为什么”层面的问题, 而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考查的则是“怎么办”层面的问题。如果离开对政治学科本质的把握, 仅死记硬背, 是不可能体会其中的细微区别的。因此, 在政治学科的学习和备考复习中, 不要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字面掌握上, 而要引导学生树立学科思想, 要把政治当作政治来学习。当然, 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能站得更高一点。

其实, 在高三备考复习特别是后期复习中, 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 或多或少都已有了基础, 我们要做的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要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得到进一步的滋养, 得到生长, 简单地说, 就是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当中能有新的收获。

二、改善练习:少一点“机械”, 多一点“生成”

练习是高考备考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能也是学生费时最多的一个环节。当然, 练习的质量也直接关系着复习的成效。要提高备考复习的效率, 研究练习、改善练习, 对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和学生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1. 练习编制强调针对性

改善练习首先要提高练习编制的针对性, 即解决练什么的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 应该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练习的选择应适合学生。校情不同,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不同, 选用的练习也应有所区别。生命宝贵, 时间有限, 不要盲目给学生布置无意义的试题, 更不要让学生做教师自己也做不出的试题。二是练习的编制要针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如采用现成的练习或试卷, 一定存在有些考点多份试卷重复练、有些考点所有试卷均无涉及的现象。因此, 在编制练习特别是单元练习的时候, 一定要对照考点选编题目, 保证考点的全覆盖。三是练习的编制应针对不同复习阶段的要求。如进入备考复习的后期, 练习的编制应参照高考要求, 采用“12+2”模式 (即12道选择题加2道主观题) 或者“12+1”模式 (即12道选择题加1道主观题) , 限时 (“12+2”限时45分钟左右, “12+1”限时30分钟左右) 、规范训练,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2. 练习过程突出反思性

有不少人会把练习简单地等同于解题, 其实, 从学生的角度看, 一次完整的练习应包含“做”“听”“思”三个阶段:“做”即做题目;“听”即听老师分析题目;“思”即学生结合老师的分析对题目进行反思。这三个阶段中, “思”是最易为学生所忽视的。但实际上, 练习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的过程。因此, 要提高练习的效果, 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做过的练习、对老师讲评过的试卷进行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对自己今后的复习与考试有何借鉴意义?只有经过学生的反思, 练习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思想。当然, 学生愿不愿反思、会不会反思, 这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时间上的保证。没有方法上的指导和时间上的保证, 学生的反思当然只是一句空话。所以, 练习过程的反思性, 这既是对学生的要求, 更是对教师的挑战。

3. 练习利用力求充分性

备考复习中适当的练习是必需的, 但练习过多就成了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因此, 要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必须在控制练习数量的同时, 力求利用的充分性。在备考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就答案而答案, 而应在分析答案的过程中, 渗透解题策略的运用,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在试题讲评的过程中获得解题的方法和策略。二是不能就题论题, 被题目牵着鼻子走, 而应举一反三, 通过各种变换把“死”的题目变“活”。在具体的操作中, 通常可作以下变换:一是设问主体变换, 如题目中原来是问国家的,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就可以把主体从国家变换成个人;二是设问指向变换, 如题目中原来是问原因的, 教师就可把原因换成措施或者意义;三是设问范围变换, 如题目原来要求用A知识作答的, 教师可要求学生用B知识作答;四是设问角度变换, 题目原来是从正面角度设问的,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能不能让学生从侧面甚至反面的角度来思考一番;等等。通过这种变换, 虽然只有一个题目, 但练习的效果可能比做十个、八个题目还要多, 更重要的是, 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多角度的开发。

我们不妨粗略统计一下, 在高三备考复习的一年中, 学生要做多少练习?我们可以问一下, 这众多的练习中, 是不是每一份、每一题都非做不可?减少其中的百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五分之一, 对高考究竟会有多少影响?在练习这一环节上, 到底我们还有多少潜力可挖?

三、变革课堂:少一点“灌输”, 多一点“生动”

平心而论, 高三的备考复习课并没有因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有多少改变, “灌输”味道仍浓, “生动”希望尚远。知识的滋养、练习的改善, 乃至于整个备考复习效率的提高, 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课堂来实现。因此, 要提高政治备考复习的实效, 就很有必要对课堂复习课作些改进与变革。

1. 以生为本, 更新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一直挂在我们嘴边, 但有没有真正内化为我们的理念、外显为我们的行动, 这是个问题。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指出, 一切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就形式而言就是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只有通过自我思考和主动探索而理解的知识和学会的东西才能活跃思想, 潜移默化, 逐渐形成信念和个性。因此, 我们应该把复习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表达与交流, 并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提高能力、获得成长。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教师具有耐心、能够包容、学会等待。以信息提取能力为例,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第41题设置了“图 + 表”两则材料, 省去了文字材料, 有效地减少了题目的阅读量, 但也对考生阅读图表材料、提取蕴含其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需要教师在平常的练习中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甚至不惜反复阅读, 直到学生读出材料的全部有效信息为止, 才能逐渐强化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没有足够耐心, 一看学生不能提取有效信息, 就代替学生分析, 那么, 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2. 内外结合, 丰盈教学内容

怀特海认为,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只有知识教学的课堂不会高效。课堂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内容的变革。高考文综政治题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 当前的社会问题。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政治部分的每一道试题都是依托现实问题来设计的, 人民币升值、民营资本准入、漫画“问候的变化”、“正能量”与“微贡献”、人类与疾病的斗争、通讯工具发展、中国电视剧在国外热播、全国创先争优共产党员网上 投票、美国枪击案、法国大选、国际组织的活动、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梦等热点纷纷入题, 意味着热点问题始终是高考命题中不可回避的。因此, 政治备考复习必须注重时政学习, 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关心国内外形势, 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这是知识学习的目的所在, 也是保持知识的生命和活力的需要。因此, 我们在备考复习过程中, 除了要从理论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外, 更需要自觉地尝试把知识和现实社会相联系。

3. 关注三维, 明晰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在很多备考复习课堂中, 只有知识与能力层面的目标, 而忽视甚至完全无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这也是导致复习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离开了过程与方法,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便成了一种随意性的行为;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撑,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则无疑会成为一种痛苦的差使。在高三政治备考复习过程中, 关注三维目标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挖掘知识背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 如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第41题把“文化与综合国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知识置于“中国梦”的背景材料下, 便不再是“虚”的知识考查, 而是“实”的情感传递了。二是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培养学科情感, 千万不要给学生造成思政课是无用的、为了考试没有办法才学的观念。正如第斯多惠在《德国教育指南》中所说, 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 培养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一位教师如果在备考复习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这无疑是学科教育的成功。毕竟,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 最后都只能由学生自身来完成。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 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乐园。知识可以灌输, 但人的精神发育并不能依靠灌输。如果我们的政治备考复习课堂少一些“灌输”, 多一些“生动”, 便是学生所幸, 学科所幸, 也是我们政治教师之责任。

三注重 篇2

一是领导要带头学习文件,努力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全区“三提升一注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5个组的组长、副组长以及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仔细考虑、认真筛选的精兵强将,要充分发挥力量配备强的优势,带头学习和研读市、区相关文件,掌握活动精神实质。同时,处理好“早干与晚干”、“主动干与被动干”、“干好与干坏”的三个关系,狠抓工作落实,抓住细节、责任到人。

二是“三提升一注重”活动进一步明确责任,切实履行各组职责。各组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职责,各司其职,并注重协调联动,搞好配合,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扎实推进全区“三提升一注重”活动的深入开展,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三注重” 篇3

一、引入概念,注重联系现实原型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感性经验在形成概念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借助学生的感性经验。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两块地,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猜测。

二、巩固概念,注重“三度”

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通过复述概念,在具体运用中、在概念系统中巩固概念并加深理解、掌握。巩固概念的方法是设计多种类型的练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全员参与并感到有趣。练习尽量要做到让学生精练,我觉得设计时要注意“三度”。

(1)广度:练习要关注全员参与,形式要多样、新颖。

(2)坡度:练习的设计要层次分明、循阶而上。

(3)适度:练习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并有一定量的密度。

在学生明确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后,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这组练习:

1.让学生应用所学动笔把13、16、25、1、19、33等迷路的数送回家。(分别是质数和合数的家)

2.抢答的游戏:师出一个数(28、125、17),让生判断是质数或是合数。示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面做这个游戏。

3.利用学生的座号牌组织比赛。分别到黑板为自己的座号牌找家,找对的越多就是冠军。比赛完后组织学生讨论:观察黑板所贴的座号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一组全员参与的练习使学生高兴的把枯燥的、没有生活联系的数学概念学好、学扎实。在比赛中,一位可爱的小男孩认为自己是奇数号的,也符合质数的大部分要求,只差了1和它本身都是它自己而已,所以他就是“赖”在质数的家不走。一部分学生就跟他争得面红耳赤,到后来小男孩说了一句话让大家不由自主的笑了,他说:“不然,就算质数可怜我,把我收留了,我不要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外流浪”。最后,大家又帮他找到了他自己的家,让他也有自己的小天地,就住在质数和合数家的中间。叶澜教授指出:“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共同体内的交往,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应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所以,使学生数学课堂上激情洋溢、个性鲜明,充分展示自我,使数学课堂充满人文色彩,也应是我们教师该关注的话题。

三、运用概念,注重走进生活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新能力。

如学习“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算一算自己的生日是星期几,如果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算一算明年的生日是星期几,再算一算父母今(明)年的生日是星期几,则可以在前一个休息日为他们的生日准备小礼物。由于把枯燥的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概念的理解就更透彻了,还认识到了数学的价值,获得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重“三育”,打造“三平台” 篇4

新媒体不仅具有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 而且具有多媒体、数字化、实时性、交互性等独特功能, 这使得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如何运用新媒体, 充实新内容、转换新模式、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为此, 我们要主动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 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空间领域和信息传输渠道;培养一支既懂新媒体传播技术又具备良好政治理论素养的优秀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青年学生媒介素养, 培养其获取知识、辨析信息、利用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把新媒体打造成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引领”平台。

注重“智”育, 打造“青春励志”平台

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 以及批判有余而鉴别不足的局限, 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 极易滋生惰性、降低学习研究能力以及形成网络依赖症, 成为“屏奴”一族。因此, 要注重引导教师运用新媒体, 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 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 把教学延伸到线上,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系得更加紧密,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新特性, 拓展学习渠道, 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扩大相互交流, 提升合作学习能力;关注了解所学专业领域前沿知识与信息, 确立专业志向;开阔视野, 多方涉猎, 拓展知识面,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向先进典型学习, 传播正能量, 努力把新媒体打造成“青春励志”平台。

注重“心”育, 打造“心理疏导”平台

考研数学三解答题综合中注重基础 篇5

解答题第15题,此题是考察求极限的基本方法,求极限无外乎就是等价无穷小先进行代换,然后和罗比达法则抑或泰勒公式一块进行,泰勒公式如果能够熟练掌握的话此题会更加简答点,不过只有等价无穷小和罗比达法则同样可以容易的求出正确答案,

解答题第16题此题考察的是综合性比较强,在进行二重积分的`过程中,用到了瑕积分的知识点,即还需要求一个极限,往常我们求瑕积分(无穷积分)的时候直接是一重的,而没有碰到过类似的这样题,

纵观此两题题目不是太难,主要考察基础,故基础性的训练对的研友来说真的是太有必要了!

注重师生互动创新三年级教学 篇6

关键词:师生互动;三年级数学;创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共同的场所,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舞台,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进而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兴趣是小学生参与师生活动中起明显作用的心理倾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师生互动的前提。比如,在学习三年级数学《可能性》里面的摸球游戏时,就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实施师生有效互动,具体方法如下: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戏吗?其实游戏里也有许多学问呢!我们今天来玩个摸球游戏,看一看谁最会玩,谁从中发现的数学知识多,同学们看这儿有一个箱子,里面有许多球,不管你拿出哪个球,老师都能猜出是什么颜色,你们信不信?学生说不信。老师说那么谁来试试?通过创设这个游戏情境,很容易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互动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明确目标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在师生互动活动中,如果互动目标不明确,那么只会是课堂上表面热闹,互动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只重视互动的形式,没有互动的内容,互动效果难以保证。比如,在学习三年级数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实现课堂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建议学生把自己家的闹钟带到学校来备用。但是,由于在课前老师对于互动的目标要求不是很明确,因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时有许多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你的闹钟是什么样的”“我的闹钟是什么样的”。教师设计好的互动环节被其他不相干的因素打乱了,因此在师生互动活动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是师生互动的关键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各自的特点,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情况,做到对症下药,在师生互动活动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学习三年级数学《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让后进生把计算法则读一读,中等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优等生批改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就像板演这个环节,中等生最合适,它既可以避免后进生由于没有掌握方法而出现无所适从的状况,又避免了优等生做得非常正确不容易发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师生互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

四、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师生互动的核心

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生生互动、师生积极互动的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师生活动过程中出现相互感染、相互促进的局面,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各种灵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教师要抓住这有利的契机,彰显出课堂的活力。比如,在学习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初学面积计算方法时那种热乎劲,让学生量量自己课本的长宽,书桌的长宽,然后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实现了师生的有效互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师生互动的保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想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要注意激励学生,并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清自我,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实践证明,教师及时准确有效的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培养学生的品格素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所用语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可太空泛,什么“太好了”“棒极了”这些词语要少用,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明确指出学生好在哪里,学习态度端正了,书写进步了,发言积极了等都要明确指出,教师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师生互動顺利进行的保证。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在思想上、教育理念上重视它,更重要的是形式上处理好互动内容与教学实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一种“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创新,在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赵静.课堂互动从尊重开始[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2]徐云.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1(02).

语文课堂三注重二注意 篇7

课堂导入好比电视剧的序幕, 运动会的开幕式, 它关乎一节课的成败及有效性, 好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顺利进入课堂程序, 焕发其青春的朝气, 点燃其求知的激情。在教授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采用这样的课件引入课题:一只蜥蜴在草丛中穿梭爬行, 身体颜色随着周围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我利用动画效果, 并配以轻音乐, 将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我不失时机的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种什么动物?你从画面上又观察到了什么?此时, 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学生们会争先恐后的回答出它的俗名, 接下来, 我再明确:这种小动物学名叫变色龙, 今天, 我们就共同走进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一文中。这种新颖、直观、有趣的导入, 会使学生精神振奋, 很想了解文章的内容, 一睹为快。

二、注意学生的表现

教学效果的检验一般通过作业或考试的途径, 然后进行查缺补漏, 这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但是有没有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发现学生的接受效果呢?当然有, 注意学生表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老师所讲内容台阶过大, 跨度太大时, 学生将表现出呆滞、迷茫、不知所措的神情;当老师所讲知识台阶过小, 过于详细时, 学生将表现出漫不经心、若有所思的神态。前者属于曲高和寡, 无人附和;后者属于轻车熟路, 敷衍了事。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因材施教, 没有成效。当注意到学生神情时, 应马上调整讲课节奏, 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关键问题不怕慢, 就怕漏, 千方百计要讲透。

三、注意内容的取舍

课堂内容的处理要特别注意, 详讲如泼墨, 略讲似惜金。详略得当, 详略结合。因此, 注意内容的取舍十分必要。“取舍”分为意料中的和意料外的两种情况。意料中的取舍是指在备课过程中就想到的教学内容取舍问题, 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意料外的取舍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的节外生枝, 或通过观察学生神情发现的新问题。这时, 教师应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 有效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因地制宜, 对症下药, 大胆取舍。当然, 这时更要注意凡事有个度, 教师对详讲问题不能无限度发挥, 海阔天空, 口若悬河, 一泻千里, 过犹不及。

四、注重课堂互动

点燃学生的激情, 只是做到了第一步, 然后教师就应该运用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 实现教学的最佳授课效果。

多元互动是指善于从多个角度, 采取多种形式, 利用多种资源, 进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多种整合、互动, 从而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互动有三种方式, 一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探究性学习, 来获得新知识。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在教师的调动和启发下, 学生主动获得独有的新知识;第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互相研讨, 互相补充, 从而更加广泛深入的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促进个体发展。

以上三种互动, 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它以兴趣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有利。

五、注重课堂尾声

长期以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只注重新课的导入而往往忽视课堂的总结和归纳, 即使有总结也大多流于形式而不讲究方法策略, 最终导致课堂效果不太理想。

一般情况下, 在课堂尾声学生的注意力往往由集中变得分散, 心态也由重视变得放松, 精力由旺盛变得疲惫。这时许多学生对前面的教学内容有些已经忘却, 即使没有忘却各知识点也是支离破碎, 没有形成内在联系。这对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是十分不利的。因此, 重视课堂总结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古人云,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艺术性的课堂结尾更加耐人寻味,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讲授《春》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 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我是这样进行课堂总结的:春天像一位美丽的姑娘, 在我们急切的盼望中, 终于来临了 (盼春) ,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她绒绒的绿装 (春草图) , 渐渐看清了她衣裙上美丽的花纹 (春花图) , 春姑娘走近了, 我们感觉到了她轻柔的触摸, 闻到了她芳香的气息, 听到了她悦耳的歌声 (春风图) , 感受到了她绵绵的情感 (春雨图) , 所有的人心里都充满了希望 (迎春图) , 所有人都对春天充满了赞美之情 (赞春) 。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总结, 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陶冶学生的心灵。

职高幼师专业声乐教学“三注重” 篇8

一、注重学生声音年龄特征

众所周知,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普高生源以外的初中学生, 文化基础差, 音乐素质也比较差, 特别是声乐歌唱素质更是缺乏。年龄上大都在十五、六岁左右, 就其声音的变化规律来讲, 是童声的晚期阶段, 也是童声发音的变化晚期, 部分女生的变声器还没完全结束。这段时期用声纤细, 音理较小, 音域较窄, 声音幼稚, 但音色甜美、清纯、明亮, 针对学生声音的客观条件特征, 在教学上我们应注重从幼师学生事实的声音年龄特征出发, 放弃过分强调美声状态的声音要求。因为美声唱法对声音的状态要求很高, 如要有相当的宽度和厚度, 丰满、有立体感, 音色统一, 音量大、力度强, 音域宽广, 用声相对成熟, 这些要求对于十五、六岁的幼师学生来讲, 往往具有很大难度, 一般难以达到, 过于强调这批高难度的声音状态, 会扭曲幼师学生自然声音状态, 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容易形成歌唱误区。如果我们尊重客观事实, 从学生的实际声音年龄特征出发, 以科学自然地声音状态来要求学生, 在自然、轻松、舒展的状态上, 争取保持学生良好的原生音色与声音状态, 进行歌唱指导, 就能大大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 让学生学得轻松, 较快地进入良好的歌唱发声状态。在教法上循序渐进, 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法, 弃用一些纯美声意义上的专业术语如“面腔共鸣”、“高位安放”、“支点”、“对抗”, 而是用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觉到的、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来启发, 如“吸气如闻花”、“打哈气”、“轻声抽泣”、“吃一惊”、“搬钢琴”、“打气”等具体的形态动作感觉, 去与歌唱要求结合理解, 通俗易懂, 学生比较容易做到。在咬字吐字方面, 良好的咬字吐字对歌唱者, 尤其是对今后从事幼儿教学的幼师学生来讲更为重要。所谓“曲有三色”, 字清为一纯, 而且是首位的。幼师学生具备正确的、清晰的、纯正的歌唱咬字吐字直接对幼儿身心、听觉产生影响, 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在训练时完全采用美声标准的咬字吐字就显得不妥。美声意义上的咬字相对夸张, 垂直, 字头比较宽松, 甚至在听觉上有些含糊、混乱, 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上应该采用民族唱法的一些咬字吐字规范, 在准确、自然、清晰的基础上, 力求咬字吐字的清正、圆润。

二、注重以情带声

努力培养对音乐的表现、表演能力, 把审美的要求融入具体的歌唱教法中。我们知道, 情为声之本, 而幼儿对情感的变化最为敏感、脆弱。如何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并配以相应的形体律动、表演等多方位协调地唱好一首歌, 以优美、简洁明了、形象化, 但又不乏美感的歌唱表演打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是幼儿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 在幼师声乐教学上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地把握歌曲情感, 准确表达、表现、表演好歌曲放在首位。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强调, 多训练。从儿童自身身心特征来分析, 唱歌是音乐艺术中最受孩子喜爱, 最以为他们接受和理解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包含了儿童对音乐表现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过程中, 又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而形成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因此, 在幼师声乐课时特别要注意对歌曲感情的分析和表达, 以情带声, 力求设计相应的律动表演等配合情感变化。例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首先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感情深切、真挚的叙事歌曲, 有景有情, 可以表演, 因为是声乐集体课, 有足够的学生可以进行场景的表演设计。如:在月光下, 围坐在草堆旁,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选择一名学生表演妈妈, 随剧情进展进行相应表演, 演唱结合。歌曲第一乐段为优美宁静的曲调, 在情感上流露出对生活赞美之情, 要求学生用纯净、明亮、自然、亲切的声音来演唱。中段时对旧社会的回忆控诉, 去掉低沉哀怨, 演唱时情感悲愤、哀痛, 与第一乐段的抒情优美音调形成鲜明对比, 再现第一乐段时要求演唱格外优美、宁静, 有一种幸福感, 歌曲经过这样的分析处理, 再加以表演, 学生演唱则相当成功。

鉴于对幼师学生的声音特征、身心需求及毕业后能够胜任幼儿教育的要求, 在歌曲的选择上应多选择一些民族的、少儿的、有故事情节的、叙事式舞蹈性的曲目, 歌词尽量有韵律变化规律, 可以进行形体律动歌舞表演的最佳, 音域不能过宽, 对一些纯美声高难度的艺术歌曲尽量少选。合适的曲目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军港之夜》、《大海啊故乡》、《小草》、《小红帽》、《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学生演唱较容易, 状态自然, 声音符合其年龄特征。

三、注重授课模式

职高幼师声乐课一般都采用集体课教学, 几十个学生一堂。这种集体授课的模式对于声乐教学是有利有弊。声乐训练课, 无论集体课还是个别课, 一般的授课内容都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指导学生的歌唱发声技能、技巧。这一部分基本上是学生集体同时进行, 但是也可以进行分小组, 进行小组课教学, 轮流练声, 互相观摩, 教师分别指导,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调整状态, 相互学习,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激发起来, 达到互补效果。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时, 就可以分得再细一些, 按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进行指导, 由于环境宽松, 气氛活跃, 学生的心理负担相应地少一些, 演唱起来较为轻松、自然。其他没有轮到的学生同时进行观摩, 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相互模仿, 对于好的正确的方面, 教师及时予以肯定表扬, 对于不良的演唱及时指正并提醒其他有同样错误的学生一同改正,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做, 还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 使学生自觉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 “旁观者清”, 在教师指导过程中, 教师的讲解、范唱和同学的改错过程看得清清楚楚, 听得真真切切, 并有充分的“回味”余地, 往往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印象更深刻, 这样的教学模式, 减轻了学生压力, 提高了教与学双方的效率。除了以上模式, 还可以将同一阶段不同班级学生合在一起进行观摩上课。同时, 为充分发挥集体课的优势, 将合唱教学引入课堂是相当重要的, 也十分适宜。合唱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意义重大, 可以从简单的二声部唱开始训练, 循序渐进到三声部、四声部的合唱, 也可以进行一些二声部的小组唱、表演唱和重唱。在训练合唱时, 针对集体课人多的特点, 可以采用一种“环唱”的训练方式——用饱满呼吸从弱音开始唱, 渐渐增大音量, 然后又逐渐收小, 使声音回到原来的弱音。合唱曲可以选择一些难度更小的合唱歌曲, 如《卖报歌》、《长城谣》、《歌唱二小放牛郎》、《乘着歌声的翅膀》、《小白菜》等。

综上所述, 对于职高幼师声乐教学这一课程, 对其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上, 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的歌唱形式, 符合幼儿声乐教学与幼儿音乐审美要求的声乐技能为目标。■

摘要:声乐教学是职高幼师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时多、学程长, 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通过这门课的教学,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歌唱技能。笔者在教学训练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以情带声、注重授课模式,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声乐学习压力与难度, 提高了教与学效果。

三注重 篇9

一、要注重新生开学的家长会

为进一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帮助家长掌握辅导孩子的正确方法,让家长有效地与学校、老师合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往往十分注重新学期第一次家长学校活动。有些学校,当一年级新生第一天报到时,便可根据分班条找到各自的班级。家长与学生坐下后,班主任便进行一番自我介绍,说一说今后学习中学生应注意的事项、应准备的学习用品,发完教材之后便草草收工。接下来,家长在与班主任的相处过程中,遇到一事解决一事,毫无规律地配合班主任和地指导孩子学习。然而许多学校成功的案例不乏给我们一些启示。即便是召开家长会,有的学校是集中召开,会场中播放学校的宣传片介绍学校、学校办学理念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一年级的每位教师的名片,让家长们为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来跟如此优秀的教师学习而身感骄傲。接下来,由学校聘请的心理学专家为家长们带来精彩的讲座,帮助家长解决幼小角色转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面向家长的开学第一课不是教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而是提醒家长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还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都是初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有了专家的建议及经验多的教师多少次的说教,会使他们更快更稳地到达河对岸。

二、要注重心理辅导团队建设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在新学期必须有一个心理辅导室,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间心理教室,就能看出学校对心理教育越来越重视。从辅导对象上要包括教师与家长。不仅要使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形成培养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合力,更要使他们重视自己心理状态的调适,与孩子共同成长。让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接触心理教育。把心理课程的普及教育排在每周一次的班队课中,或是整合品德与生活课开设小学一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做到点面结合。然而要把心理教育做好,配备教师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种种问题,在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并不多,那么学校就要想办法自己培养一批心理老师。班主任的诸多工作,需要依托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这个班主任懂得心理教育,不仅仅对课堂有帮助,对孩子的成人成才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加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培训,是解决学生及家长日常心理辅导的关键之处。

三、要注重创设亲子活动

作为成年人,如果单纯地从理论上去说教,没有多大益处。当学校在指导家长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时,还要让家长运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孩子。如召开了新生第一次家长会后就要指导自己的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当孩子把在学校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与家长说时,除了第一时间与班主任保持沟通外,还要学着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学习了当今著名心理学流派萨提亚的亲子教育的课程之后,那就要平时学会灵活运用。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如,充分发挥“家长讲师团”的核心、引领作用,研究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前瞻问题,到家长学校示范讲课,为学生作相关的主题宣讲、调研指导等,以此促进家庭教育的不断深化。另外,为帮助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学校可开展一系列的亲子活动,如,“幸福手拉手,成长心连心大队会暨亲子入队仪式”,家长将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取下来亲手为自己的孩子戴上,并赠送给孩子一份寄托着祝贺和期待的成长礼物,送上一个鼓励的拥抱;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会、亲子班会、亲子户外活动等,让家长近距离感受孩子成长的脉搏。

三注重 篇10

关键词:医学进修,临床检验,实践教学,“三注重”

医学进修临床检验专业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培养与工作经验相结合, 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培养学员的社会适应性,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为了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培养临床检验实用型人才, 加强临床检验的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1 注重临床检验实训教学

临床检验实训教学是整个临床检验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检验这门课一般总学时为108节, 其中理论学时54节, 实验学时54节。实验教学不仅有验证科学规律、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功能, 并且在对学生进行方法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通过实训教学, 让学员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实训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分组实训教学目的要明确, 可以4人一组, 集体探讨弄懂实验原理, 掌握操作要领, 勇于实践, 积极探索, 掌握操作程序, 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如《临床检验基础》中的血液常规检查, 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上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检验项目之一。由于各种白细胞行使的功能不同, 因而仅对白细胞总数计数是不够的, 还必须对各种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现在血细胞分析仪应用极为广泛, 而课本所讲的白细胞分类计数主要是显微镜计数法, 它是经典的形态学分类法, 有其特有的优点, 是血细胞分析仪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应使学员学会显微镜下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 同时了解如何报告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结果。因此, 必须认真掌握要点, 在学习中需要通过观察各细胞形态来验证理论, 保证学员回院能胜任这一工作。

2 注重临床见习教学

临床检验的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是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因此,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也兼顾基层医院实训设备的条件, 开出实际检验工作中常用的训练项目, 同时学校附属医院的检验科随时为学员提供见习的机会, 配合“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实行了资源共享原则。通过临床见习, 带教老师把一些阳性标本、异常结果拿到实训课堂, 让学员进行操作、分析讨论, 写出分析报告。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从而收到好的效果。其次, 学员学以致用, 必须熟悉各种检验标本的采取与处理。熟悉检验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分析过程, 了解本学科在临床上的新技术、新方法。还要培养学员的质控意识, 充分了解质控的重要性。目的在于从学校教学到临床之间老师有目的的教, 学员有目的的学, 让学员在知识上和心理上做好临床的准备, 做到有的放矢, 从而激发学员的实习积极性, 使之完成进修任务, 回单位能胜任工作。

3 注重实习教学

临床实习教学是临床检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学员将以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过程, 是进修学员回单位上岗的过渡阶段, 其目的是使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 增强操作技能,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一阶段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可让实习学员在实习阶段期间, 最好最快地获得进入医疗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须的知识及个人技能。实习阶段是实习学员接触临床工作的开端, 也是培养学员素质的最佳时期。

首先是学员医德素质的培养。学员进入检验科各实验室实习前, 应先行集中进入专业思想教育, 强调实习阶段的重要作用。再介绍科室概况、专业的特点、有关实习管理文件、组织纪律要求、医院及科室规章制度、进入各科室生物安全问题等, 并进行必要的培训。目的是让学员了解医院各科室的业务情况, 使学员尽快进入角色, 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品质及质量第一的职业观念。带教教师应正人先正已, 在带教过程中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 带教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 应具备热爱临床检验职业、以身作则的品质, 才能使实习学员真正体会到检验职业的崇高并热爱这一职业, 起到良好的“向导”作用。带教要对实习学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组织纪律, 明确规章制度, 着重培养不计名利、热爱本专业的思想。同时, 要求实习学员在工作中遵守规程, 养成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其次, 是学员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加强学员的操作能力培养。检验医学是一门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由于学员在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学习上, 对检验仪器了解不多, 动手机会相对较少, 因此他们大多数人动手能力差, 操作不正规, 因此我们在带教过程中, 应把实验基本操作放在重中之重。不管是血液检验、生化检验、免疫检验还是微生物检验, 不管是手工操作还是仪器运行, 对其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都应加以详细地讲解和示范, 养成其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对于形态学的内容则要求多加练习, 反复辨认, 直至掌握, 创造临床实习的新模式。

女人三十要注重的六件事 篇11

30岁的女人开始和各种各样的化妆品成为好朋友:30岁的女人更加舍得花银子做美容保养:30岁的女人仍希望能紧紧抓住青春的尾巴,让美丽的岁月走得长些再长些。

其实,30岁的女人虽然没有十七八岁少女那样的青春,那样的可人,那样的含苞欲放,但是30岁的女人绝对是一道耐看的风景。她是一朵开得正艳的花,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成熟的美焕发出的是另外一种迷人的韵味。

30岁的女人更注重气质和魅力的培养,岁月在容颜上的痕迹是无法抹去的,但是气质的形成和魅力的彰显也是一种别样的美,甚至有时候更让人着迷。

30岁的女人要让自己更有内涵和素养,显得更有魅力,在“养颜”的同时,更要重视“养心”。

一、要更注重优雅与内涵,气质第一,容颜第二。举止优雅的女人比容颜漂亮的女人更耐人品味。后者是“养目”,前者却可以“养心”。岁月在容颜上留下的痕迹难以抹去,但是因为时间沉淀下来的优雅气质却是愈发的璀璨悦目。

二、要多一份从容淡定,少一份心浮气躁。30岁的女人,经过岁月的洗礼,社会的历练,对人生的理解,更懂得理性分析,对待事物也是从容淡定。

三、要依然保持自信,适度坚持自我。自信而不自大的人,给人一种积极乐观且饱满活力的感觉,对于这点,有人说:“自信非常重要,但也是最难的。”确实如此。自信不仅仅建立在容颜上,更需要内涵、修养、品德、知性的陪衬。女人也要有适度的自我,才能做到为人处事有自己的原则,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

四、要懂得善待别人,同时珍爱自己。30岁的女人大多拥有多个身份,扮演多层角色。许多30岁的女人都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善待家人朋友之外,也应该加倍爱护自己。恰如其分地爱自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体现。

五、要心胸豁达一点,切匆轻易动怒。所谓“相由心生”,并非没有道理。心胸豁达的人,更能做到平心静气。这样的人,因为柔和亲融而更容易为人所接受。轻易动怒发脾气,不仅令自己伤肝劳神,更容易和人发生口角导致不和、感情疏淡。可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夫妻能在吵架时真诚夸奖对方“你生气的样子比平时更迷人”?

六、不忘有空多看点书,多学习点知识。30岁的女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譬如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育儿的知识、持家的知识等等。30的女人更应注重精神层面上的修养。读书和学习能让人恩质兰心。知性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知识的积累,思想的充盈。一个头脑空洞、目光茫然的人,是很难说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来的。

女人三十,多数时候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忙碌和操劳之余,要学会张弛结合,适当放松。如果想轻松愉快地过日子,做个快乐的女人,修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注重 篇12

关键词: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高校体育

1 研究目的

在高校体育进入新世纪时,回顾高校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全民素质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巴甫洛夫学说为自然科学基础,以凯洛夫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体育的统一性———全国实行统一的教育制度,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国家管理和领导机关,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却忽视了个人的创造力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新时期,社会的法制和供给经营制度的改革明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关键性问题,此前还提出过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理念。近年来不少学者往往只从某一侧面来研究体育教学,而不是把健康教育、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三种理念结合运用于体育教学,特别是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没有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体育教学。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三种理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找准教学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获取相关的信息。

2.2 逻辑分析法:对

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有益的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3.1.1 健康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健康体育是人类在社会物质基础不断提高和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矛盾冲突中逐步认识的新概念。既不是简单的在健康中加入体育或在体育中加入健康,也不是简单的健康体育化或体育健康化。健康体育相对体育而言,指那些能够促进健康发展的体育;相对健康而言,指那些提高体育能够增强的健康。健康体育是以促进健康为目的,以身体练习方法、计划和手段等为主要内容的特殊的体育形式。

关于“健康第一”的提法,早在1950年毛泽东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时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系列的举措和指示奠定了新中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基调。1990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开始实施,条例总则第一次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并列提出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在1993年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原国家教委也有《大学生体育教育基本要求(试行)》,都对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出要求。2001年1月,全国大学校长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并向全国高校发出“深刻领会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倡议。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学校体育新大纲中又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健康发展。”“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相对于过去的体育教育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更加适合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顺应了新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

3.1.2 终身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生都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身心愉悦,终身受益。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是与生命具有共同外延的一种连续性的教育过程。它是以发展、完善终生体质为目的,追求终身增强体质长期效益,强调培养有体育主体意识、主动参与体育的人。

法国著名教育家保尔·朗格朗20世纪60年代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及理论;“终身体育”是前苏联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是以巨人天发展变化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北京体育学院王则珊教授于1987年率先在我国进行了终身体育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发展,无论是在学校体育领域,还是在社会体育领域,“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已经对体育科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1.3 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素质”,辞海释义为“素养”;“教育”为“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由此可知,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提高他们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基础教育阶段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过分强调应试,以升学为指挥棒的诸多弊端,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理论已日趋成熟,目前已把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定性为“寓促进身心和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提出来的,是针对当前普通高校传统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提出的教育方式,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3.2 三种理念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以上我们分析和说明了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三种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三者在高校体育中是如何结合,三者的内在关系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现实作用角度来看,高校体育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成长发育,以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若失去了基础,素质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长远作用来看,高校体育不仅要完成现实作用,而且要为将来着想,树立培育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未来长远作用的目标。三种理念结合构成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体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以健康体育为指导,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明确了21世纪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应是:知识面宽, 适应面广, 基础理论扎实, 身体健康, 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就高校体育而言, 必须树立“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把三维的健康理念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活动中,即实现三大观念上的转变。首先,从单纯重视知识的传授向授技与育人相结合转变。即传授体育健身的手段,锻炼方法,养护方法,以及提高学生自我健身的能力等。第二,从单一的强身向强身与需求相结合转变。即当今高校体育改革要跳出学校的“小圈子”,走进社会“大视野”,要让社会需求走进学校。第三,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向全面教育与服务相结合转变。即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突出健康理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体育教育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保证。健康体育是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空间,在对健康认识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审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扭转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意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增强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的新的内容体系。

在终身体育的长河中,高校体育的任务是为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做好智能储备和提高身心素质。在校期间,鼓励学生积极锻炼以确保身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能掌握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在提倡“健康第一”、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素质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使其能终身受益。

5 结语

当前我国的教育实施了素质教育,它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在素质教育思想下,高校体育思想应从奠定学生健康体育基础为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些思想将伴随着学校体育实际条件的改善机芯的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使我国高校体育在思想和实践上实现与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终身体育的接轨。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5, 17.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8.

[3]蔡本初.健康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比较[J].辽宁体育科技, 2002 (2) :62-63.

[4]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0 (3) :1-6.

[5]赵东平.新中国50年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26-28.

[6]王则珊.终身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4 (1) .

[7]邵伟德.试论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J].体育科学, 2001 (5) .

上一篇:旱作节水农业机械下一篇: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