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应用

2024-10-23

注重应用(精选12篇)

注重应用 篇1

摘要:几种静密封件即金属缠绕垫片性能比较。盐湖钾肥有限公司注重应用静密封技术, 强化静密封管理工作, 治理设备跑冒现象。

关键词:静密封,泄漏,金属缠绕垫片

一、静密封金属缠绕垫片

静密封技术,即静止结合面的密封技术,常用缠绕垫片作为密封件,此类密封件在中低压介质的密封上得到广泛应用。缠绕垫片具有多道密封、弹性好、强度高、密封性好、耐高温、抗腐蚀,对法兰密封面粗糙度要求不高,材料利用率高、制造加工简单和价格便宜等优点,在蒸汽、氢气、酸、碱、盐等介质中,使用十分广泛。垫片的密封性能对密封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压力波动、温度变化、螺栓预紧力的松紧,法兰的倾斜和错位、密封面的缺陷、介质的腐蚀,都会对密封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求垫片具备较高性能,如良好的回弹恢复性;适当的塑性,压紧后能适应密封表面的凹凸不平而充满密封面间隙,以保证在系统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情况下能良好密封;耐腐蚀性能良好,在腐蚀介质中不产生较大膨胀和收缩;高温条件下不软化、不蠕变,低温条件不硬化、不收缩;加工性能良好,材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便宜;有足够的强度,在外载荷作用下,不会被压溃,在高温下,不会被吹出。

二、金属缠绕垫片结构及组成(图1)

1. 金属带

金属缠绕垫片的金属带,采用挤压成V形及其他形状的薄的冷轧钢带,以获得一定的弹性和恢复性。W形钢带的回弹性优于V形,但是加工困难,价格昂贵,使用较少。常采用的材料有低碳钢、304和316不锈钢、特种合金等。根据生产情况,一般采用304或316不锈钢材料。金属成形带同时夹持有非金属填料 (石棉或石墨) ,从而使垫片对法兰密封表面始终保持足够的预紧力。

2. 非金属带

金属缠绕垫片的非金属带起密封作用,因此非金属填料具有耐高温、高压的性能及稳定的化学性能。非金属填料主要有柔性石墨、聚四氟乙烯、陶瓷材料三种。非金属填充材料厚度为0.3~10mm (0.012~0.039英寸)。

3. 加强环

外加强环在安装过程中有定位作用,也叫定心环,材料通常采用碳钢,并经过防锈处理。内外加强环的厚度为2.97~3.33mm (0.117~0.131英寸)。内外加强环对提高垫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金属带的断面形状使垫片获得一定的弹性,再加上内外环,则当基本型垫片受压时,外环和内环分别处于受拉和受压状态。当基本型垫片载荷下降时,内外环储藏的能量释放,提高垫片的回弹力,增加了垫片对温度和压力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内外环的存在,能够保证垫片有足够的强度,在外加螺栓载荷过载时,不被压溃。

三、金属缠绕垫片四种基本类型

1. 基本型(A型)

A型垫片(图2)无内外加强环,适用于榫槽面法兰和凹凸面法兰。

2. 内加强型(B型)

B型垫片(图3)只有内加强环,适用于凹凸面法兰。

3. 外加强环(C型)

C型垫片(图4)只有外加强环,适用于平面法兰和凸面法兰。

4. 内外加强环(D型)

D型垫片(图5)有内外加强环,适用于平面法兰和凸面法兰。

四、应用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和实践,严把垫片和安装的质量关,针对不同的法兰形式定购对应金属垫片,用力矩扳手对边均匀紧固,同时要求平稳操作。已经消除了静密封点的泄漏。

1. 注重静密封新技术应用

公司化工厂的静密封点数量多,工况恶劣,一直是现场管理的难点。针对全厂静密封泄漏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技术分析,查找出造成全厂静密封泄漏率高的部位主要有:主工艺系统、热力系统的管线法兰、阀门法兰以及其他密封面,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攻关试验。

通过对泄漏部位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原使用的石棉橡胶垫片或橡胶皮垫存在着几个问题。(1)垫片材料本身强度、弹性不够,在介质温度、压力出现波动时,极易发生泄漏;(2)垫片两侧表面密封情况良好,但介质沿着垫片内部纤维向外渗漏,出现冒烟、结焦以及毛细管现象;(3)在较高温度下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老化现象,垫片回弹性能下降甚至断裂,出现渗漏;(4)安装时螺栓预紧力太大,造成垫片部分失弹发生渗漏。

针对上述情况,改用金属缠绕垫片。采用的垫片形式为内、外加强环 (304或316不锈钢) ,填充材料为柔性石墨或石棉。应用在主工艺、热力管网法兰密封部位,基本消除了泄漏,改善了厂管道法兰的密封状况。另外,阀门大盖的泄漏也是管理的难点。为减少这一密封部位的泄漏,在新阀门打压试漏过程中,将阀门大盖法兰垫片更换为新型石墨金属波齿垫片。经过试用,证明波齿垫片具有良好弹性、强度和较高的刚度,具备良好密封性能。

强化静密封管理,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此方面,主要应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车间、班组、个人,各负其责的静密封管理体系,专人负责、分片包干,为实现静密封专业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四全”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坚持经常、有效地考核,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由公司设备管理专员、车间主任、技术员成立静密封专业检查组,每周至少一次全面检查、考核,切实起到监督、保证、促进和不断改进的作用。

在设备维护、检修各个环节中严格执行程序化工作法。以工作时间或工作内容为序,将每个工作日或每项工作,分为若干个操作性很强的单元,按照单元片区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工作质量的优化控制,使静密封专业管理收到了良好效果。

程序化工作法,提高了工艺操作的平稳性;减少因操作条件大幅度变化造成的密封泄漏;保证设备巡检质量,及时发现轻微泄漏处,并做到早期消漏;减少了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有利于操作、检修人员形成正确、良好、科学的工作习惯。

W09.03-30

注重应用 篇2

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 钱萌

摘要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是各种计算机考试中的一种,本文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的及格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DOS 能力 考核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国家公务员也必须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和技能。为了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教委于1995年12月联合发布《安徽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和(中级)考核大纲》,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法,全省各地市纷纷响应。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在市考核办的指导下,自1996年3月起先后举办了多期初级培训班,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近几期的培训结业考核中,获得了100%的通过率,受到了各方的好评。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与我们牢牢抓住教学、操作和应试这三大环节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一、注重课堂教学,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中对基本概念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在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想学好基本概念,搞好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计算机是一门新的科学,参加学习的学员大都是初学者和刚入门者,他们对计算机很感陌生,所以讲授是学员对计算机知识的第一印象。如果课堂上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势必影响后继学习;第二,学员的特点是在职人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兼之又无课外作业,所以他们希望在课堂上就能吸收和消化新概念,然后加上一定上机练习,就能熟练掌握;第三,培训班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在连续18天100多课时的时间内,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复习,参加结业考试,所以,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采取了讲解、提问、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系统、全面地讲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考虑到学员年龄普遍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让学员去讨论,经过分析思考以后,再做出解答,并要求从中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对一些直观性较强的概念,我们充分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如讲解键盘,我们就拿实物到课堂上,分析它的结构,指出每个键的功能,介绍它的操作方法;讲解硬件,我们就打开主机箱,让学员们观察,充分感受计算机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在讲完一个章节内容以后,将所有的概念系统整理、加以分析对比,指出难点和重点,抓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巩固所学的概念。比如:DOS部分的目录操作命令对学员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命令之前,先分析目录和文件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讲授建目录和删目录命令的格式、功能和用法,强调建目录自上而下,删目录自下而上,被删除的目录必须是空目录和非当前目录。目录和文件操作命令讲完后,再全面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最后通过一个例题来练习、巩固。

二、提高上机效率,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上机是巩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的重要一环,上机安排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二小时的上机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学员提不出问题,教师轻轻松松,但效果很差。我们是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上机效率的。

1.合理安排上机时间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让学员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上机操作,上机课时占总课时的60%强,同时将上机安排在理论课之后,使学员及时感受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操作促进理论的消化和巩固。

2.适量安排上机作业

提高上机效率的最佳方法就是布置一定的上机作业。好的学员上机计划安排得当,一次上机收获就很大;但大部分学员上机盲目,不知从哪里下手,他们不是通过上机促进理论的理解,反倒感到理论和实践不是一回事,上课都听得懂,操作怎么不行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每次上机均安排适当的作业,并督促学员完成。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虽然学员的提问增多,教师工作量增大,但上机效果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教学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方法,它具有很好的人机对话功能,克服了学员多老师少,学员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弊端;另一方面CAI具有很好的动画效果,特别是对枯燥的概念,以图形、动画的方式出现大大增强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上机中引进了《TT》练习、《DOS》入门、《五笔通》等各种教学软件,除此之外,我们还编制了一些简单、直观的软件,如《五笔字型录入软件》、《WPS综合练习》以及《测试练习》,虽然这些软件很粗糙,却省略了不必要的环节,使用方便,效果同样很好。

三、采取多种形式,复习巩固提高

基本教学完成以后,剩下来的时间应进行复习作应考准备。一般情况下,学员们的情绪都不太稳定。

第一,学过的内容记忆不深不牢,常常到答题时回忆不起来了;

第二,考试是上机进行,2小时内要完成选择、录入和操作题共三大部分,事先对答题要求以及各部分前后连接既不清楚,更不熟练;

第三,考试要求很严,由省考委出题,并委派专人监考,学员们心里没底,情绪紧张。为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员复习,提高他们的应考能力,增强自信心。具体作法是:

首先,按大纲要求系统地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指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大量地练习模拟试题,包括省考委编制的练习盘以及自制的试题库。通过练习,不仅帮助学员复习了基本知识,而且使学员了解了考试的特点、范围和题型,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员们掌握了正确答题(包括平时练习和实际考试)的关键。即

1.细致完成选择题

选择题共20小题,计40分,是考试的重点。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多、范围广,涉及到计算机基储DOS、WPS和FOXBASE各个部分,这就要求学员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不仅要记得住,而且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实际答题时一定要细心审题,头脑冷静。选择题大多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几个易混概念之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有的概念甚至没有见过或一点都不了解,这时就要求学员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如实例:[选择题]在FOXBASE中,函数RIGHT(“DRAWTHESAMPLEICON”,4)的值是:A.DRAWB.IC.WD.ICON分析:FOXBASE中的函数RIGHT对学员比较陌生,原因在于FOXBASE中有100多个函数,不可能全部记忆,但是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问题就会解决。“RIGHT”是右的意思,而“4”则是指字符个数,综合起来就是“右边的4个字符”,答案就水落石出。考试中遇到同类型的题也应能作出正确的回答。选择题的40分既容易得,也容易丢,关键在细致。通过大量的模拟练习,不仅对基本概念是个巩固,而且对题型和份量都有所了解。

2.快速完成录入题

录入题有20分,输入130个汉字,它的难度是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刚开始练习,学员们心慌手乱,二十分钟录入一半还不到。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做了精心安排。

第一,选择了非常好的中文平台UCDOS5.0,安装了五笔字型、拼音等各种输入法,并挂接联想功能。然后重点教会学员如何利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中的词组和简码功能来提高录入速度。

第二,要求学员做到:录入前选择好输入法和输入状态(半角/全角、插入/改写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录入时,集中思想,严格按照要求上下对齐,充分利用20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输入文本。

第三,告诫学员对录入题切莫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对待,录入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理解的东西不多,无技巧可言。选择题已占40分,再拿下录入题,不仅是过级的保证,也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每个学员都必须完成好。对此要肯花时间专心练习,以求快速和准确。由于学员主观上重视,客观上又具备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加上大量的上机练习,大部分学员都能快速地完成录入题,这就为做好操作题增强了信心。

3.准确完成操作题

操作题分为DOS、WPS和FOXBASE三大部分,共计40分;操作题的特点是内容多、难度大,各部分均有很多的命令要求记忆,使用这些命令还有一定的技巧,所以这部分是学员应试的难点。那么,如何抓住重点、分解难点就成为问题的要害所在。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一下

实例1:[DOS题](1)在A盘根目录下建子目录STUDD.(2)将A盘上子目录TEMP中的内容拷贝到A盘子目录STUDD中.(3)在A盘子目录STUDD中,建新文件SUN.TXT,内容是SUN是个好学生.(4)将A盘子目录STUDD中文件CHENG.DOT删除.(5)将A盘子目录STUDD中文件LI.TXT改为LEM.TXT.(6)在A盘子目录STUDD中,再建子目录WANG.实例的要求明确地告诉我们,想要较好地完成DOS部分,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抓住重点;DOS部分的命令多,但真正在操作中能考到的却不超过:建文件和目录(copycon、md)、删文件和目录(del、rd或deltre)、复制(copy)和改名(ren),因为只有这些命令才能对磁盘目录结构产生影响,而象dir、type等一大批命令在操作中仅起辅助作用,这就是DOS部分的重点所在。

第二,力求准确;DOS部分的特点在于前后联系密切,前1小题做错,后面的答案就会跟着出错,产生连锁反应。有的学员往往每道题都做了,但判分时则1分未得,原因就在此。当然要做好这部分答题也不难。首先选择正确的命令,删除目录用rd,删文件用del;

其次正确描述命令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操作对象都在A盘上,除了盘符还要注意路径,即根目录、子目录、当前目录等;最后还要重点强调的是,命令以及对象中每个字符都必须正确,少一个空格有时也不行,这也就是自始至终强调力求准确。

实例2:[WPS题](1)将正文第三行中的“不合法”改为“短期”.(2)将正文第五行中的“质量”删除.(3)将“多年来的经验……发展的需要”另起一段.(4)将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并为一段.(5)将第一段与第三段交换位置.(6)按左边界2,右边界62排版.(7)在标题前将全文定义为黑体,标4号字.(注:标题与正文之间空一行,每段开头空两个汉字,段与段之间不留空行)(8)用细线按下表格式制表,并填入内容,表格大小以内容长度为准.1:单位代号,2:部门号3:产品号,4:生产日期5:数量,6:经手人名7:备注(纵向填入)(表格接在文章后).123456WPS题的特点之一是内容多,它包括段落(分段、段的合并、段的移动)、修改(一般的增、改、删和查找替换)、修饰(字体、字号)、排版(左、右边界、排版)以及制表等,而我们的对策则是充分利用菜单技术(ESC),无需记忆,不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和操作。WPS题的另一个特点是技巧性大,制表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头痛,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首先用自动制表画出长短适宜的表格,然后按题意添加和删除指定的制表连线,几分钟之内就可完成表格制作,填入相应的数据,即可大功告成。最后提醒学员,WPS题完成以后一定要存盘,否则答题无效,前功尽弃。

实例3:[FOXBASE题]已知在当前目录中有数据库STUDF,请在STUDF中做如下操作:(1)追加记录09000000,平均分,0,0,0,0,0,0,.N.(2)按字段“姓名”建索引文件,文件名是SY.IDX(3)复制一新库XK.DBF,条件是英语成绩〉=60(4)增加字段“生物”,要求如下:字段名字段类型宽度小数点生物N30(5)求物理成绩的平均分,并将其值存入库中最后一个记录“物理”字段中.FOXBASE部分的特点就是命令多,仅大纲要求掌握的就有几十条,而且每条命令的适用范围、所带参数、所起作用各不相同,因此,考试灵活性很大,不易抓重点。比如:简单的试题可以是建库,然后进行插入、删除、排序等;复杂的试题则是给定一个数据库,再对其进行修改、求和、复制等;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做了如下的部署

第一,从几十条命令中筛选出重要的十几条命令,如库结构操作(建立和修改),库记录操作(编辑、插入、修改、删除和复制)、排序(分类和索引)以及求和(纵向和横向),在此基础上作第二次压缩,即将相关的命令除去。如修改命令,至少有edit、change、brow和replace四个,只要掌握通用性强、操作方便的手工修改brows和自动替换repl即可。

第二,多练习各种题型的例题,以增加学员临考的应变能力,这有利于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好的成绩。通过各种题型的重点复习,能后大大增强了学员应试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确立各自的优势和重点。好的学员把重点放在选择题上,争取拿优秀;而一般性的学员则把重点放在选择题和录入题上,力争通过;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大量练习模拟试题,既加强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又熟悉了答题前后的连接及转换,提高了熟练性和准确性,使学员答题时得心应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斌宁、蔡智明主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

〔2〕陶霖、许永兴主编・计算机应用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3〕蒋思杰主编・计算机上机操作练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年。

注重数学应用 延伸有效课堂 篇3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应用意识

一些数学问题的引入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生动形象地描述的基础上,对今后学习、生活、工作有用的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特别要使学生了解所学价值和背景。学生应当看到数学什么时候被应用,以及如何应用,而不是得到它们将在某天被用到的许诺。在提出和研究问题时,教师应强调把数学应用到现实世界中以及与中学生有关的其他环境中的问题上去。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这实在是一个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铺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说,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教学时应该注意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

二、强化引导,增强自主应用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仍习惯于上课听老师讲解,忙于不停地做笔记,到做作业时,同笔记上的内容进行对照,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学习模式,老师上课讲得越多、覆盖面越广,则自己会的就越多。学生在学习中虽然有所感知,基础知识却不扎实,被动硬性地接受大量数学知识信息,但理解却不深不透,识记也不够全面和准确,灵活运用更谈不上到位,导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够理想。一旦脱离了老师,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了,于是放弃者居多。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不妨交出“权力”,多给学生留出时间,加强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加强对知识的应用,让数学应用落到实处。例如,在复习轴对称的知识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条河的同侧有一个村庄A和一处仓库B,某天仓库突然失火了,村民们从家里出发,提着水桶到河边拎水去救火,那么应选择怎样的路线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做过类似的习题,所以同学们很快给出答案。作出点A关于小河l的对称点A′,再连结A′B交l于点P,则折线APB即为村民行走的路线。我问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我也没说什么,只是说:“你们还可以再交流交流。”刚开始,教室里嚷声一片,都说:“这有什么好讨论的,不就是APB吗?”慢慢的,教室里的声音小了一些,同学们开始投入思考交流当中,再后来,教室里的声音又渐渐大了起来,这时我问:“同学们有没有新的看法?”有十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我请其中一个同学发言,她说:“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发现还有更合适的路线,考虑到装满水的水桶比较重,提着桶行走不便,应该缩短提水的路程,我们的做法是作BQ⊥l,垂足为Q,连结AQ,折线AQB为更合适的路线。”我:“同学们赞同她的看法吗?”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了同意。经过这样的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加强了实际应用的意识。

由此我感到学生感知、理解和掌握教材,还只是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只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了实际问题,才真正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整个过程。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学生学得的基础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已具备的各种数学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也只有在运用的操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提高。

三、拓展课外应用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上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后,我布置学生自己完成《课题学习:吸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当的主题,自主设计调查方案、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数据的处理并写出调查结果。教师在这期间起组织作用,并不做具体工作,但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调查活动的全过程的基础上,再一次提高认识,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统计观念,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注重应用 篇4

一、注重将解题过程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知识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百分比浓度问题、调配问题、增长率问题等, 而在这些问题中, 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会解题, 但忽视了问题和实际情况间的联系, 从而导致问题解决发生错误.因此,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 教师就需注重引导学生将所解得的答案和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进而得到正确的解答.

【例1】客车和货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城沿同一公路相向而行, 相遇时货车比客车多行了120千米.客车再经过9小时到达乙城, 货车再经过4小时到达甲城.求: (1) 客车、货车的速度; (2) 甲、乙两城间的路程.

解:设客车、货车的时速分别为x千米/时和y千米/时, 则:

问题到这里并没有完成, 还需要对答案进行检验, 经检验后发现它是方程组的解.于是得到客车、货车的速度分别是40千米/时、60千米/时, 甲、乙两城间路程为9x+4y=600千米.

在教学中, 通过类似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积极意义.

二、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 对于方程、函数等知识, 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同样, 在生活中, 利用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2】张明在超市买某种品牌的牛奶若干盒, 付款24元;过了一段时间再去该超市, 发现这种牛奶让利销售, 每盒让利0.4元, 他同样用24元钱比上次多买2盒, 求他第一次买了多少盒这种牛奶?

解法一:设他第一次买了x盒, 由题意可列出方程:

不同的解决方法都可得到相同的结果.在教学中, 为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采用变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变式可拓宽、加深学生的知识层面, 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是数学中的基本思想, 在新课改下, 初中数学提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分类讨论就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 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3】某商场计划拨款9万元从厂家购进50台电视机.已知该厂家生产3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 出厂价分别为:甲种每台1500元, 乙种每台2100元, 丙种每台2500元.求:若商场同时购进其中两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共50台, 请你研究一个商场的进货方案.

分析:这是一个分类讨论的问题, 所以我们分三种情况讨论.

所以可以设计为购甲、乙各25台或甲35台, 丙15台.

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 篇5

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总书记关于“三个注重”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家教是家庭的教育手段、方式、程度、成果在其成员身上的体现,是家风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凝结着以家训、家规为代表的家庭价值观;家风代表和反映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道德风尚、行事风范、处世风格等整体状况,是一个家庭的做派、取向、形象的共性体现,是以人格形态呈现的家庭永续传承的软实力。总书记上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特别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着眼于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为新形势下“家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时代价值、党员干部廉洁齐家与全面从严治党、创建文明家庭与建设和谐社会等重要时代命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论述文化自信,着眼于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之间的密切关系,用“基础”“最根本”“题中应有之义”“本质”“说到底”等,凸显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性,革命文化具有“源头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主导性。“家文化”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中国人最熟悉的传统“家文化”的经典表述。2014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交流核心价值观的时候,非常深刻地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w现了时代精神。这是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修身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甚至是“务本之策”,作为“家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具有时代价值的深度阐释。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和优良传统。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中国社会是一个家族式结构社会,而构成家族的正是一个个家庭,家庭才是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元。”实际上,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家文化”成为维系家庭乃至家族的坚韧纽带。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袁宏曾经说过,“有家风化导然也”。家训家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教育形式,由家庭(古代家的范畴甚至囊括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外溢到社会,成为全社会用于教化的蓝本。古代家训文化起源较早,伏羲、黄帝之际,已有类似家训的“教”“戒”等。公认的有文字为佐证的家训见于《尚书》,比如,其中《无逸》记载了西周时期,成王当政,周公以“七个呜呼”告诫周成王,不要沉迷于纵酒、戏游、田猎等享乐,要勤于政事,知稼穑之艰难,知民众的疾苦。特别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即使听到百姓的怨恨责骂,也要保持敬慎的姿态。不要一听到传言,就不考虑国家法度,乱罚无罪,滥杀无辜,等等。此后,见于《论语》中孔子因势利导地教育儿子学诗、学礼的家教。到了汉魏时期,有诸葛亮的《诫子书》,在当下仍然广泛传播。到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20篇,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地位很高。《颜氏家训》的特点在于拓展覆盖面,超越家庭、家族走向社会了。隋唐家训文本并不多,但有司马光的《家范》,使家训从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延伸。家规盛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家训家规普及较广。据有关专家考证,古代刊行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家训家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传承优秀家训家规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发掘和阐释家训家规的时代价值,切实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的滋养。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廉洁齐家的典范,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2001年10月15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在深圳举办88岁“米寿”寿宴。家人欢聚一堂,唯独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因公务繁忙,不能出席寿宴。习近平同志给父亲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拜寿信,其中讲道:“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家信中的“五学”都涉及家风,特别是在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中,更是直接讲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据《习仲勋传》记载,在最后的日子里,习仲勋同志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好名声就是好家风,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宝贵财富。革命的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红色基因和精神特质,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这些家庭的具体体现,许许多多革命家庭的家风,都是可圈可点可敬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想谋求一官半职,周总理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

一、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

二、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

三、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车;

七、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十条家规”被广泛传颂,就是因为周总理不仅胸前戴着“为人民服务”徽章,更是用行动和实践诠释大公无私,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留下一个“居高声自远”的注脚。

注重应用 篇6

[关键词]应用创新 联系实际 个体差异 实践探究 互助合作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积极主动的认知事物,探究事物发展的过程,掌握事物的内在特征,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已有知识,更好地进行实际运用,并进行知识的再创造,提高自身实际应用能力。学校教育同样如此,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学科,众所周知,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数学观念、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及数学逻辑等方面的数学素质。而正在深入实施的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时刻为生活服务,这些都与当前学校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将新课标提出的将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新课程理念实施者上面对的一个现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热门话题。本人结合自身实践教学体会,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在、占有一席地位具备必要的条件和基础。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关系的基础知识学科,它对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善于将所教知识放置到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境当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著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学习知识的传授,学生在长时间的数学题海中进行大批重复性的训练,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只有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终生热爱学习的愿望和的动力。

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知识内容时,我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讲完平行线的相关定义和性质后,要求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与平行线相关的事例,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纷纷认真思考答案,每个人都说出不同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概率的学习中,我在开始讲授本节课的内容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人们在买中奖彩票时,能够得到500万大奖的机会会微乎其微呢”这样一个问题,这时我发现学生都皱起眉头,开始小声议论,我这时自然而然的向学生提出今天学习的内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将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充分的激发出。

二、注重联系教材内容,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新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科教育要实现学生人人学有所获,学有提高,学有进步。正所谓:五个手指有长有短,但任何一个不可缺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习题讲解时,可以像学生出示具有一定梯度的一题多解的题目,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将侧重点倾向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进行一些肯定性的积极评价,让后进学生能够增长学好数学知识的勇气和信心。如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时,我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讲解已知一个五边形,求出这个五边形的内角和问题时,我向后进生提出“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求出三角形的另外一个角”的问题;向中等成绩的学生提出“如何将一个五边形划分为几个三角形,并求出他的内角和”的问题;向优等生提出“五边形可以分成多少三角形,六边形、七边形…n边形可以分成多少个三角形”问题,通过向不同能力学生提出不同此次的学习问题和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为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实际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留下深刻印象的大都是在切身实践探索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知识。“书读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对此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进步的统一的双边过程,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当好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适时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技能、方法和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如在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在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提出“怎样运用对称图形的性质,设计一个和给出图像一样的图案”,要去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又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的讲解后,我向学生提出课后,带上你们认为有用的测量工具,去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的实践操作题。这种向学生提出实践操作进行知识运用的方法,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小组交流合作,体现学生集体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完全脱离于其他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这样或那样需要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指导。而且,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学生学习数学过程是主动探究知识,也是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可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班级学生的集体智慧,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方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多出示一些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例题,让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学习心得,发表观点看法,认知学习不足和优点,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注重应用 篇7

2009年以来, 绍兴市农机部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以“创业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服务三农促进增效增收”为实践载体, 坚持“创新强农、科技兴农、服务为农”, 开展了“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绍兴市农艺农机部门紧密合作, 大胆创新, 在浙江全省首创了水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 用“铝合金条子作秧板框架+打好4 cm×4 cm的孔的地膜”代替原先的塑料硬盘进行育秧, 对解决水稻机插“育秧成本大”的瓶颈、从而破解“插种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技术经过2年多的试验, 2009年在绍兴袍江新区马山镇章水桥大户早稻大面积示范成功后, 已在全市范围推开, 并吸引了杭州、舟山等兄弟地市专家和农民参观学习。水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 突破了“盘式工厂化育秧”的传统模式, 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投资大, 程序复杂, 以及大量育秧设备及秧盘存放、搬运的问题, 该技术可使种粮农民每0.067 hm2大田一次性消耗成本比传统硬盘育秧节省20~25元, 加上应用机械插秧每0.067hm2可节省劳动力成本25元, 每0.067 hm2共节省成本50元, 并且农艺简单, 易学易会, 适应性广, 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农技专家的充分肯定和种粮农民的大力欢迎, 绍兴市委张金如书记评价:“这是一项具有重大创新的技术, 是一项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实用技术, 要抓紧推广应用。”2009年全市建立了15个早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示范点, 大田应用面积201 hm2, 预计全年示范应用点超过30个, 推广面积可达1 333 hm2, 直接为农民节本增收90余万元。

在推广应用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工作中, 突出以下“四重”措施。

1. 政策激励重创新

坚持把创新作为强农的不懈动力。2009年绍兴市政府继续对推广应用水稻机械插秧的给予每0.067 hm250元专项补贴和激励农业技术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对粮油生产技术获得省市科技 (丰收) 奖的给予每项2万元专项奖励外, 绍兴市农业局先后出台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创新加分、建立市县农业工作联动机制、设立争先创优竞赛和突出贡献奖等一系列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 激励系统干部创新创业。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列为2009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加以全力实施。

2. 科技协作重攻关

为突破水稻机械化育秧这一瓶颈性、关键性技术, 建立了以局长任组长, 农机、农艺、种子专家组成的攻关协作组,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从品种筛选、育秧方式、播种育苗、插种机型到高产栽培技术的各环节联合攻关, “双季稻机插关键技术的试验与研究”项目列入了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 率先在全省开展了连作晚稻杂交化机插技术、简易本土规格化育秧技术、不同行距插秧机技术、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示范应用, 已经形成了机插水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规程, 绍兴地方标准正在抓紧制订中, 使水稻机插育秧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突破, 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更好地为种粮农民自觉接受应用。

3. 宣传发动重示范

以点带面推动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应用, 3月以来, 已先后组织召开了种粮大户技术培训会、农业局长和农技干部现场会、早稻插种现场会等3次全市性的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会议, 全市已新购置了插秧机130余台, 建立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中心33个, 建立早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示范点15个, 涉及5个县 (市、区) 11个乡镇15个村, 各地都在示范点组织召开了早稻机械插秧现场会, 全市共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25次、培训1 500余人次, 印发技术资料2 000余份, 加强对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的宣传、讲解与田间示范。通过早稻一季示范, 为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推广应用打好了基础。

4. 联系指导重服务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注重实效 篇8

由于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主要用来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很多同学虽然通过中学语文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写作技能, 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应用写作训练, 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依然不会写。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要围绕高职高专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 紧扣高职高专教学大纲,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实践, 使学生掌握与他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实用文体的写作, 在实际应用中熟练选择正确的文种, 合理安排结构正确把握语体风格, 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根据专业需要的不同, 调整学习的侧重点。尤其要注意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1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结合

首先, 通过教学, 要帮助学生梳理应用文知识, 了解应用文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点, 提高他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同时, 在选择文种时根据专业要求及课时安排, 精选社会生活中需要活经常应用的文种。我认为, 经过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培养的学生能熟练掌握日常应用文, 公文, 事务应用文, 宣传应用文, 科技应用文, 经济应用文等几部分20几个文种的写作, 就能在日常工作中应付自如。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应用文教学特点, 把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分为5个部分。这样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大纲,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内容模块有以下顺序。

应用写作概述内容:应用写作的性质特点及其语言要求、表达方式等。

要求:本章重点是要求学生必须对应用文的含义、作用及写作要求充分理解和认识, 并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因为这是应用文写作中基础的基础。

日常应用文内容:包括几种日常应用文, 如条据、一般书信、感谢信、介绍信、证明信、求职信、应聘信、演讲稿的概念、作用、格式、写法等的具体讲述。

要求:了解条据、一般书信、感谢信、介绍信、证明信、求职信、应聘信、演讲稿的种类, 着重理解并熟练掌握上述文体写作的基本格式及写作要求, 并能进行写作实践。

事务应用文内容:包括几种事务文体, 如计划、总结、述职报告、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的概念、作用、格式、写法等的具体讲述。

要求:了解计划、总结、述职报告、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的种类, 着重理解并熟练掌握计划、总结、述职报告、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格式及写作要求, 并能进行写作实践。

公务应用文 (即公文) 内容:包括几种行政公文, 如公告、通告、通知、报告、请示、函、议案、会议纪要的概念、作用、格式、写法等的具体讲述。

要求:掌握上述各文种的特点、功能及写作要求, 并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性公文。

经济及科技应用文内容:包括几种经济及科技应用文, 如说明书、实验报告的概念、作用、格式、写法等的具体讲述。毕业论文的概念、特点, 写作毕业论文时选题的重要性及其写作过程和几种常见写作方法。

要求:掌握上述各文体的特点、功能及写作要求, 并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性应用文。

由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多, 而高职学生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 而在这三年的学习时间中, 还有大量的专业课、实践课, 所以应用文写作应本着实用的原则, 注重实效性。

2 教学方法注重创新

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把以上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范文借鉴——理论知识——技能训练, 以案例教学为驱动, 以情景导入、范文赏析、相关链接、错例修改 (瑕疵文案分析) 、文种辨析格式示例、技能训练 (作文训练) 为基本板块实施教学, 为师生的对话互动、学生的参与教学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条件。

由于本课程课时不多,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领会写作的要领, 以具体的案例形式作为各种文体的主要讲授形式, 可以给学生一种具体的文体概念,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本着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和“精讲多练”的原则, 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形式强化能力要点和技能特点。教学中还要注重以下几个特点。

(1) 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之中, 讲练结合, 讲练并重。

(2) 生动性。教学中, 把应用文写作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让学生易懂, 易学, 易会, 提高教学效率。

(3) 实践性。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坚持多练习, 多实践。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多下功夫。

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找出难点、重点, 课堂上着重解决学生较难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学模式方面采用以下教学情景设计, 范文赏析, 错例修改, 理论回顾, 文种辨析, 格式示例等,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 教学情景设计:根据现实生活需要, 设计学生感兴趣或生活、工作中有用的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知道这是现在和以后必须用到的基本写作技能。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范文赏析。按照教学目标和知识点, 提供各种类型的应用文作品。文章力求充分、典范、可读性强, 点评分析须恰如其分, 起到示范写作与鉴赏方法的作用。

(3) 错例修改。集纳有各种问题的应用文作品, 通过评析与修改, 使学生能发现问题, 吸取教训, 体会评改病文的方法。

(4) 理论回顾。对各个文种从理论上对照分析其特点, 以便学生准确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

(5) 格式示例:总结归纳应用文的写作模式, 辅助学生快速作文。

3 教学与专业需要、社会需要结合

应用文写作教学要与专业需要、社会需要结合。各专业可根据需要选修不同的模块。如信息工程系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多, 在办公室工作的可能性更大, 在工作中除了操作计算机之外, 日常的公文处理和写作也会经常做, 可以选择实用写作模块, 文科专业根据以后的工作性质, 可以选学公文, 日常应用文等。

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信息化的时代, 应用写作必须与微机操作联系起来。在学生对各种文体有了初步印象后, 可以利用word中的模板操作, 给学生做示范, 让学生在学习各种文体后来一次实际操作练习, 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另外, 采用多媒体教学往往使短短的一节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有举一反三的收效。

总之,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应重点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应用文写作内容安排, 教学方法创新, 与专业需要、社会需要结合方面进行探讨, 力求取得教学的最大实效, 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3.

[2]马银翔.略论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J].西北大学学报 (哲社科) , 1998, 4.

注重应用 篇9

关键词:子弹打木块,物理模型,模型转换,能力培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 可以更概括、更简捷地描述物理规律, 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高考理综全国卷第26题是一道利用“子弹打木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该题重在考查学生构建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要抓住“子弹打木块”模型特点, 用动量、能量的观点解题, 虽为压轴题反而不难。

一、高考原题解析

26题 (2011年全国卷) 装甲车和战舰采用多层钢板比采用同样质量的单层钢板更能抵御穿甲弹的射击。通过对以下简化模型的计算, 可以粗略说明其原因。

质量为2m、厚度为2d的钢板静止在水平光滑桌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某一速度垂直射向该钢板, 刚好能将钢板射穿。现把钢板分成厚度均为d、质量均为m的相同两块, 间隔一段距离水平放置, 如图1所示。若子弹以相同的速度垂直射向第一块钢板, 穿出后再射向第二块钢板, 求子弹射入第二块钢板的深度。设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 且两块钢板不会发生碰撞, 不计重力影响。

解析:设子弹初速度为v0, 射入厚度为2d的钢板后最终钢板与子弹的共同速度为v1, 子弹与钢板间作用力大小为F。依动量守恒定律:mv0= (m+2m) v1 (1) ;依能量守恒定律:。分成两块钢板后, 设子弹穿过第一块钢板时子弹速度为v1′, 钢板速度为v2′, 依动量守恒定律:mv0=mv1'+mv2' (3) ;依能量守恒定律:联立 (1) (2) (3) (4) , 因v1′必须大于v2′, 得设子弹射入第二块钢板并留在其中后两者的共同速度为v2, 子弹射入深度为d′, 依动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有mv1'=2mv2 (6) , 联立以上各式弹未穿出第二块钢板。

评析:本题中“钢板”相当于模型中的“木块”, 包含了“子弹打木块模型”中子弹未穿出木块与子弹穿过木块两种情景, 考查了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综合处理求解难度较大。

二、模型特点

(1) 子弹与木块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 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 子弹打木块过程有机械能损失 (转化成内能) , 可用动能定理及能量守恒观点解题。 (3) 就高中阶段而言, 子弹与木块间相互作用力一般视为恒力, 因而用力和运动的观点也可求解, 即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或图像也可以定性或定量地解决类似子弹打木块的问题。综合以上模型的三个特点, 考生答题时除选用上述答案中的方法外, 还可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以子弹刚好能将厚度2d的钢板射穿 (其余条件不变) 为例。

方法二:对子弹和钢板系统, 依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v0= (m+2m) v1 (1) , 对子弹:F=ma1 (2) , 子弹位移: (3) , 对钢板:F=2ma2 (4) , 钢板位移: (5) , 2d=s1-s2 (6)

方法三:依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0= (m+2m) v1 (1) , 对子弹、钢板分别依动能定理可得:2mv12 (3) , 2d=s1-s2 (4)

评析:“子弹打木块的模型”实质是物体受到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冲量, 引发系统内物体动量变化、动能变化和能量变化。比较可知, 在解决“子弹打木块模型”的问题时, 选用力和运动观点或动能定理步骤较多, 选用动量、能量观点列式简捷;但无论选用哪种方法, 考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 只要抓住模型的实质, 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模型综合应用及变形

例1: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 一质量为m, 速度为v0的子弹水平射入木块且未穿出。设木块对子弹的阻力恒为Ff, 求:木块至少多长子弹才不会穿出?子弹在木块中运动了多长时间?

解析:子弹在木块中进入的深度L即为木块的最短长度。此后二者以共同速度V一起匀速直线运动。过程示意如图2所示。

(1) 以m和M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 依动量守恒定律得:mv0= (m+M) V, 设木块此过程位移s, 则子弹位移s+L, 依动能定理得:对木块:, 对子弹:. (或依能量守恒定律列式)

(2) 对子弹, 依动量定理得:-Fft=m V-mv0, 得

(或对木块, 依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Ff=Ma、V=at求解)

例2:高考题变式。如图3, 若将质量2m的钢板分成质量相等厚度相同的两块钢板后仍靠在一起, 问子弹能否射穿第二块钢板。 (其余条件与高考题相同)

解析:射入深度, 说明子弹不会从第二块钢板中穿出。 (过程略) 。

建模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理想模型行为的描述, 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 也是最能贯彻和体现物理思想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 十分注意物理模型的变换与归类。有些看上去很难的题目, 若经过认真分析, 将其物理情景转换成常见的模型, 就很容易形成解题思路, 找到解题方法, 从而达到多题归一的效果, 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绚, 黄晓琴.中学物理建模法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3 (1) .

注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性 篇10

一、让学习回归生活

儿童学习的数学应源于他们的生活现实。 我们要善于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观察、实践思索有机联系, 充分融合, 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中, 让他们在寻找、发现和探索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 以及数学思考的方法或者数学解题的策略等。 例如《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在教学这一知识内容前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观察与思考:同一条路上,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 从方向上考虑有哪几种运行方式? 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会出现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经过用心观察发现: (1) 两个运动的物体在同一条路上经常出现这样的运行方式:面对面走, 背对背走, 朝同一个方向走。 (2) 两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和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及运动的方向有关系。 在此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一起编出了与实际情形相符的应用题, 教师再引导启发学生对所见现象进行数学的思考和分析, 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几种类型,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解决问题设置, 增加开放性

解决问题应更多地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的载体, 而不仅仅是一种数学题型。 这样教师就可以不拘于形式, 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时可以灵活处理。 当然, 教师应注意学习材料要选自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尽可能增加信息量,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提供的主体, 改变以往学生等待信息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提供者, 如可采用搭拼式的呈现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学生熟悉的一些条件让他们进行搭配, 促使其积极主动探索。 例如教学“求剩余” 为基本数量关系两部计算应用题, 可以提供下列条件: (1) 一袋面粉有30千克; (2) 平均每天吃6千克; (3) 吃了4天; (4) 吃了24粒。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若干条件提出问题。 学生大胆提出了以下问题: (1) 一袋面粉有30千克, 吃了24千克, 还剩多少千克? (2) 平均每天吃6千克, 吃了4天, 吃了多少千克? (3) 一袋面粉有30千克, 平均每天吃6千克, 可以吃多少天? (4) 一袋面粉有30千克, 每天吃6千克, 吃了4天, 还剩多少千克? 再让学生口答这些问题。 由于 (1) 、 (2) 、 (3) 题都是一步计算问题, 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 但第 (4) 题有一定的难度, 且是本节课准备探索的知识, 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 便会激起多层追求成功的欲望。 ” 这样开放性的呈现方式, 既沟通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 又使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激发了继续探索的欲望。

三、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生活背景及生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的思维呈现出个体的独立性、群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表现出对事物的看法不一样。 而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以至于我们一直运用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出示范例, 教师按早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必须按着教师预习设计好的指令程序进行, 强调学生的思维路线必须与教师一致, 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被“网络化”, 缺乏创新能力。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自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放飞思维的翅膀, 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如, 学习平均数应用题时,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四 (2) 班同学的平均身高142厘米, 到平均水深130厘米的游泳池有没有危险? ”这是一道有多种答案的题, 可以从班级同学身高角度考虑, 也可以从游泳池水深的不同情况考虑, 还可以从游泳池的结构 (底部倾斜) 情况考虑, 等等, 使学生感悟到平均数的魅力。 这样教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参与, 提供了学生想象、创作的空间, 另外教师在提供学生探究的材料时可以是少条件的, 多余条件的, 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样是多样的, 答案也允许各种各样, 甚至不存在正确的答案。

四、在课堂上提供“反思”机会

“反思”在当代认识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范畴, 它是指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知和体验的过程。 数学学习中的学生反思, 指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生成。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觉地把学习活动作为认识对象展开较全面的思考总结后, 从而使学习状态进入更优化的层面。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如教学二年级测量长度时我设计了“量一量”活动, 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物体作为工具去测量课桌有多长。 活动结束后, 学生纷纷汇报, 有的说有3本数学课本那么长, 有的说课桌有5个手掌长, 有的说课桌有4支铅笔长……他们互相争执, 坚持不下。 这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但是一样是课桌的长度,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于是学生开始冷静下来, 进行反思。 经过反思, 大家达成了共识:同一个长度, 借助不同的测量工具, 就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 虽然这些结果都正确, 但给我们确定物体的最终长度会带来不便, 因此必须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这样, 接下去认识“直尺”及“厘米”等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反馈理论告诉我们, 反馈交流要实现“智慧共享”, 一方面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注重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一、实验是学习化学兴趣的主要源泉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是学习动机的主观方面。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用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唤起初中学生学好化学的有效手段。学习兴趣盎然,就会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实验教学,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基于此,化学学科课本中设计了一些趣味性实验,例如“水变牛奶”“自制饮料”“不怕烧的手帕”。这些实验使学生觉得新奇,随之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实例的问题,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二、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可以用实验启发学生感知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演示实验,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到细微,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Fe3O4)。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现象,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

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应用实验课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中,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1)从物理学科可知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3)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学生还不能立刻得出答案,老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集中,老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并引导学生分析用“正氧负氢,正一负二”这八个字帮助记这个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解题答案。

可见利用实验,不仅达到完成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五、化学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分析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例如:学生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中:(1)老师提出问题:①点燃前的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硬度和密度等)②点燃蜡烛的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③刚熄灭蜡烛后可以点蜡烛吗?④检验生成物时可用一只干燥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先把烧杯口罩着外焰,然后把烧杯慢慢向下移,观察火焰在哪个位置烧杯内壁出现明显的现象?⑤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多做几次,探究出点燃哪个位置的白烟蜡烛最容易重燃?(2)让学生猜想和假设上述的问题②④⑤。这时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3)通过实验检验。在实验时,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

注重应用 篇12

一、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1.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拿出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并说出温度,然后结合天气预报让学生对正负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讲正负数的相关知识。这一设计可使学生加深对“正负数”含义的理解。在“收入”、“支出”等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表示练习中,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样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同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之生活化。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应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要培养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教师首先应该运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梳理知识形成过程的脉络,然后叫学生写下这一发现过程,包括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回忆、归纳、总结、提高、反思、创新等。如在学习“四边形”这一章节时,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四边形,从事物名称、形状名称(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对角线、边、角等不同方面做记录,写日记。然后逐步让学生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写下他们的想法,如规律的运用、归纳方法的过程、实践中的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等,让他们更多地从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方面写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记录他们心灵闪动的美丽火花,在心灵深处留下更多的数学烙印,学会生活中的数学思考。

二、“学”与“做”相结合,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学数学就得做数学。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亲身感受等活动,而“数学建模”教学正是实现“做数学”的根本途径。

1. 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学。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相矛盾,也就使得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认识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应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学数学,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数学产生的过程。如在讲《勾股定理》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做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小组合作完成拼不同的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不但将抽象变具体,而且突破了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2. 把感受探究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融合在动手实践中。

在动手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应安排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必须用到其他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进行学习,如教学“由三边的关系确定直角三角形”一课时,教师除了让学生动手摆三角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三边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还可以“动手”、“归纳法”、“讨论法”等方法进一步感受,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概括总结使学生更深层次感受到研究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学生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数学应用的途径。

1. 自主探索,获得思维方法。

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如一些几何题的说理,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往往只讲一种证明方法。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让学生体验证明的多样化,让学生学会从多种方法中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证明方法。这是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2. 合作交流,将思维引向深入。

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有所发展。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作调节和学习效果的进行恰当评价。如:在“统计初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合作,调查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对照图形同学间彼此提出问题。适时反馈,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索性学习,学会用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建模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突出数学应用的实效性。

数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侧重于数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生活实际,数学的这些能力实质就是数学建模的能力。

上一篇:电视新闻后期制作下一篇:优化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