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方法指导

2024-09-26

注重方法指导(精选12篇)

注重方法指导 篇1

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 语文的地位再一次提升, 很多人在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可见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打好语文基础呢?作为一名在语文教坛工作二十余年的教师, 我想说:“得作文者得语文。”而教学中, 作文教学不仅困扰着学生, 也困扰着教师。一篇作文从搜集、加工到修改, 总要花费很长时间, 小学生的注意力又很难持久, 所以对孩子而言, 写作就成了一件令他们难以愉快的事。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高效地教给孩子们写作技巧?

一、课堂教学中关注细节描写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有的修辞别具一格, 有的段式结构分明, 有的语言清新隽永, 是学生习作的范例,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找准写作训练的点。《番茄太阳》中有这样一句话:明明如小屋里的光线, 带给我很多快乐。明明怎么会像光线呢?如果脱离了语境, 学生很难理解。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细节描写也可以从修辞做起, 于是我从教材中找出很多的比喻句进行专项训练, 如:《北大荒的秋天》中有一句:小河清澈见底, 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拉萨的天空》中也有一句: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去掉后边的比喻与原句比较体会, 让学生明白加上比喻就更具体生动。再如, 学到《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时, 我则抓住“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 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让学生想象烈日当空的情景, 然后再依照句式用“连…也…”表达出来, 《哪吒闹海》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他跳进大海里, 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 便掀起滔天巨浪, 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 我让学生从这句话中找出能表达滔天巨浪意思的句子, 学生明白了之后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寒风呼啸, 连…也…”。结果证明学生说的很好。不仅如此, 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关注总分结构的段式训练, 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如学习《珍珠鸟》时, 我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珍珠鸟的连续动作, 还让学生明白文章重在写情、写“人鸟相依”的真情, 再如《爱如茉莉》中的环境描写、《姥姥剪纸》中的借物抒情, 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文章的范式, 都需要老师的引导。久而久之, 学生也能练就一双慧眼, 捕捉到文章中的细节并加以模仿应用。

二、课外阅读中感悟细节描写

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关注, 但大多数学生关注的是故事内容, 很少关注到语言, 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阅读, 引导学生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语言形式”。学完《祖父的园子》后, 我和学生一起阅读《呼兰河传》, 遇到精彩的地方, 我便和学生一起赏析。《呼兰河传》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 祖父的笑, 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 身体很健康, 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 遇到了小孩子, 每每喜欢开个玩笑, 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 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 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 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 并不以为奇, 就抱住他的大腿, 向他要帽子, 摸着他的袖管, 撕着他的衣襟, 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 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学生都能感受到他的慈爱、充满童心, 作者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引导学生品悟, 作者正是抓住动作、语言和外貌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健康的、充满童心的老人。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阅读了朱自清的《背影》, 使学生明白写作要抓住特点, 正如“祖父的笑”、“父亲的背影”那样平淡, 但却感人至深。后来, 《妈妈的手》、《老师的眼睛》等一篇篇佳作便应运而生。

三、系统训练中学习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包括很多, 语言描写、场景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有这么一个关于心理描写的教学案例:教师出示环境烘托的例子: (今天, 校园大门两侧插着的彩旗特别鲜艳, 花池里的月季花开得也格外美丽……) (雨, 淅淅沥沥的, 依旧在下。风, 呼呼啦啦的, 仍然在刮。天地间, 水雾漾漾, 一片苍茫。在这泥泞的小路上, 依然只我一个人, 如同茫茫大海上一叶无舵的扁舟, 漫无目的地游荡着。)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语段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什么描写体现出来的?接着设置情境, 让学生说说试卷发下来之后的心情, 老师这样引导:当你走出教室, 蓝天白云有变化吗?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个整天陪伴你的小树还和从前一样吗?打开你的心灵去感受。学生心灵受到出触动, 将我或高兴或伤心的细腻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 在课堂上注重方法的指导, 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作文也会生动、传神、富有灵性。

摘要:写作包括三个环节:搜集、加工、修改, 提高学生细节描写能力要从这三个方面着力。搜集素材的关键在与培养学生的心灵感受力, 而学生已有了生活的体验, 但缺少语言加工的能力, 也一样写不好习作。这就需要教师“作前指导”, 给予学生写作方法上的指导。

关键词:细节,关注,感悟,训练

注重方法指导 篇2

我们身处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除了专业技能的要求外,还有一些附加能力的考核。英语作为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已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英语学习始终是国人提升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早年英语基础并没有很好地奠定,就业后还要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这导致学习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那么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有没有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呢? 怎样学习才最见成效?接下来格锐英语的成人英语培训老师将为大家做出解答。



成人英语培训专家首先指出:英语学习没有“速成”之说。学好英语也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好坏。



比如记英语单词,低着头拼命默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记了单词。默写只是训练了眼睛和手,可是它们不能替你听和说。这就是好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别,好学校通过英语学习方法的训练,能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提高,但这还是需要学员的付出和努力的。不要期望高学费能回报显著的学习效果,付出比较高的学费并不意味着不要学习。

更不要在急用英语的情形下,病急乱投医——不管成人英语培训学校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先上着再说,等觉得不合适了再换,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英语学习进行不下去,就停止或换班,不但会把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磨没了,而且,由于师资水平不一,学生学到的可能是“夹生英语”,以后想要纠正过来就比较困难。所以,选择好、决定好可信任的教学思想、方法和师资之后,不要轻易换来换去,这样只会给我们的英语学习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表达 篇3

一、引导观察生活,让学生想说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较少。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去发现,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如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到校外找一找春天的足迹,看哪个同学观察得最仔细、描绘得最好。在第二天上课时我提问:这么美的春景,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你所找到的春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个个踊跃发言:“春天到了!学校里的柳树伸展着绿叶,扭动着腰肢。”“春天来了,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了它可爱的小脑袋,新奇地张望着。”“春天真美,桃花开满了枝头,散发着阵阵清香呢!”……由于学生观察细致,而且又是活动后再说,所以,学生乐于说、有话说,交流时气氛十分活跃。

二、学习课文句式,让学生敢说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本。如《司马光》一课,讲到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时,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有的跑去找大人。教学时,我趁机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用“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模拟说话训练。很快,学生们展开了说话,如:“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捉迷藏,有的打篮球,还有的跑步呢。”“公园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有的红如火,有的白如雪,还有的粉如霞,不时散发着阵阵清香呢!”“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忙着抄作业,有的急匆匆地跑向卫生间,有的在走廊上追逐打闹。”“早上,许多家长带小孩来上学,他们有的开小轿车,有的骑摩托车,有的骑自行车。”……听着这样精彩的发言,我不禁竖起大拇指直夸他们。这样的句式训练,激起了学生的说话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创作欲望,为今后的习作打下基础。

三、模仿优美语言,让学生爱说

孩子的表达语言不是死记硬背的,多数是通过模仿学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模仿心理需求。对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他们常常直接模仿,运用到自己的说话材料中,并乐此不疲。如在指导完成练习册的一道看图写话练习,那幅图画的是池塘里有荷叶,池塘边一个小朋友在帮小鸟遮雨。指导观察完图后,有的孩子说:“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多么像一把小雨伞啊!小朋友采了一片荷叶,举得高高的,帮小鸟遮雨……”有的孩子说:“一位热心的小朋友撑着一把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伞在为一只可爱的小鸟遮雨。”如此恰到好处的嫁接,令我惊喜。又如语文园地四中的口语交际续编故事,画的是小兔在公园里的小路上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地向它走来……学生模仿《美丽的小路》一文这样开头:小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兴致盎然,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学会模仿,在仿中求创,在创中求新。

四、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会说

阅读大量的书籍,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平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经常鼓励学生多看些课外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一些好的词汇、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并且要尝试应用到说话或写话中,从而避免学生在说话时出现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也为今后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方法指导 篇4

一、注重课内外的结合,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水浒故事,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 可以通过细致分析、引导, 让学生认识杨志的蛮横、粗暴、急功近利, 引导学生分析智取生辰纲的“智”在哪里?让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绰号:杨志—青面兽, 晁盖—托塔天王, 吴用—智多星。向学生介绍水浒中更多精彩:杨志卖刀、野猪林、醉打蒋门神、景阳冈武松打虎……使学生知道, 阅读有更多的精彩, 更多的乐趣等待我们去探寻,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指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四大古典名著。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很多学生读书只会读出热闹,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门道。

第一步, 要读出梗概, 从总体上读出主旨。如读《三国演义》, 应了解故事的大体背景, 知道“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作者所秉持的“汉为正统”的思想, 了解曹操为统一中国北方所做出的贡献;

第二步, 了解书中精彩故事, 如《三国演义》中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当阳桥张飞喝退曹操十万雄兵”“三顾茅庐”“隆中对”“空城计”等;

第三步, 要读出兴趣, 读出“问题”, 如《三国演义》中,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但为什么要派关羽去守华容道?他为什么要对孟获七擒七纵?带着问题使自己获得更多收获。

三、读出道理, 在读书中陶冶情操, 使自己得到升华

很多中学生都喜欢读金庸的武侠作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金庸武侠中的学问, 在作品所蕴含的知识中读出兴趣, 悟出人生哲理。如《天龙八部》书中的人物虚竹木讷、敦厚, 好像有些傻里傻气的, 最后是武功出神入化, 成为逍遥派掌门, 并做了西夏国的驸马;一心不想学武功, 不想当皇帝的段誉却武功堪称天下第一, 并做了大理国皇帝;慕容复一心想做皇帝最终一无所获成了疯子;丁春秋一心要做逍遥派掌门却成为逍遥派的叛徒, 贻笑天下。让学生明白, 执著、锲而不舍会终有所得, 从小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让学生懂得带着一颗善心出发定会收获善果, 培养乐于助人的习惯;让学生知道上帝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从小养成有计划的做事的良好习惯。

四、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通过课外阅读指导, 重视对学生自读品质的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自读的实践。而自读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读品质的优劣。因此, 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要达到提高学生自读品质的目的。

提高学生对自读的认识, 激发学生自读的自觉性。作为教师, 一定不能忽视自读品质的培养和完善, 要坚持参加读书活动, 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运用教师个人修养去感染教育学生。

指导学生学会怎么读和读什么。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让学生明白自读的特点, 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和积累知识的一种有益活动, 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引导学生领悟自读的方法, 重点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文体知识去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综合知识,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重养成习惯, 形成良好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设疑——质疑”的力度, 激活学生的解疑潜能, 经常性推荐作品让学生有选择地去阅读。为提高自读效果, 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写作读书心得, 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总之, 作为语文教学, 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让学生从广阔的阅读中汲取营养, 全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瑢, 殷国芳.试设独立阅读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1982 (6) .

注重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效率 篇5

提高课堂效率

钱场镇小学 胡继平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健,是学习主体的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学法指导,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依纲靠本,把握教学要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可分成“看图学文”,“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和“基础训练”等内容。教学时,应依据不同类型,把握教和练的要求。

“看图学文”是让学生通过形象的语言文字,了解客观事物,培养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学时,应注意处理好“图与文”,“实与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从图入手,以文为主。着眼于认识事物,想象图画的画面,创造意境,强化思维训练,抓住事物的联系,研究语文含义,培养观察理解能力。“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依存的,要特别强调语文训练中重视思维训练,思维方法,重视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讲读课文”是教材中需要精读的课文,也是一组重点训练项目的范例课文。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直接表达的知识,还要学生掌握怎样读,怎样写的知识。

二、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思路和设计都要服务于教材特定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因材施教。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写法各异,教学时既要根据内容特点,进行科学组合,又要注意形式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记人”的课文与“叙事”结合,往往是人、事交织,通过具体事物来刻画人物形象,颂扬人物品质,如《将相和》。教学记人为主的课文,宜用综合分析法,以突出人物形象品质。基本的教学思路是:预习感知,了解内容——紧扣主线,理清脉络——围绕中心,组织议读——突出重点,深化练习。

“叙事”的课文常与“说理”相结合,事物合理,以事寓理,如《爬天都峰》、《挑山工》等。这类课文的教学思路是:阅读感知,熟悉内容——理清线索,领会事理——组织议读,领悟哲理——联系实际,讨论深化。如《挑山工》,在学生充分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挑山工的特点:“负荷重,路程长,速度并不慢”,作为讲读的线索,使学生领会游人与挑山工同时起程,同样路程,总比游人先到的事实。由此作者产生了不解之谜,然后引起学生重点理解挑山工的一段话,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并通过作者“作画自勉”一段和画意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任重道远,必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挑山工精神。至此,学生已经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懂得了“借事喻理”的特点。再通过联系实际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揭示的生活哲理的领悟。

“状物”的课文除介绍科学知识外,也常常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高粱情》、《落花生》等。介绍知识的课文,如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等,宜在分段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总体的概念,激发探究兴趣。这类课文的教学思路是:预习感知,了解内容——突出主体,把握特点——围绕寓意,组织建设——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三、授之以渔,注重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生“学会”会是主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得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学法指导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且注意学法的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认识世界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悟法”,并且学会学法迁移,能举一反三。如《伟大的友谊》一课,采用变序教学法,从中间,“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一句切入,便可理清全文层次脉络。在总结这一方法时引导学生把这一课与学过的《我爱故乡的杨梅》等课文归类,从而总结出:凡中间有承上启下过渡句的课文都可以从过渡句切入,进行跳跃式学习。

政治课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篇6

一、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阅读要抓好三点:一是课前预习阅读,了解某节内容的全貌;二是在教师讲解基础上再阅读,理解有关知识及观点;三是学完某课后阅读,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在阅读中要圈点批划,抓课本中的黑体字,抓关键词,如基础、标志、总之、因此等,抓排比性句子,抓某段开头或结尾的结论性语言,标明自己在阅读时所理解到的要点、重点、難点和疑点,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

二、指导学生听课

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首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用生动而富于鼓励性的语言,用典型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用漫画或录音、录像等手段,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激活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其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要抓好五点:一是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二是听教师对知识的剖析与联系;三是听教师在观点应用时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四是听教师对每节课的总结;五是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取新的知识的同时注意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全面。

三、指导学生发言

在课堂教学中,应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言,检验学生理解的情况,给学生自由发挥或创造的机会,指导学生发言要做到四点:一是教师要多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言;二是补充其他学生不足时让学生发言;三是纠正其他学生理解偏差时让学生发言;四是解答其他学生遇到疑难时让学生发言。总之,让学生动口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提高认知能力。

四、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许多学生都有做笔记的习惯,但不少学生把课堂笔记变成课堂记录,凡是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都详细记录下来,结果弄得课堂上很紧张,也影响听课。教师应让学生注意五点:一是记提纲;二是记不同于课本的内容;三是记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四是对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产生疑问的内容;五是记解题的方法与思路。

五、指导学生思考与提问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必须思考,思考从问题开始。会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何一个学习环节都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疑难处,并鼓励学生提问,创设爱提问的氛围,再逐步训练提出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奇中生疑,疑中生问,追求对问题的透彻理解,这是思考问题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讨论法激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或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新的疑点。在思考提问时可采用层层递进法、发散法等。层层递进法即对所学知识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考方法,如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这一知识时,可采取层层递进法思考: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等。发散思维法即对所学知识采取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发散性地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方法,如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知识时,可采取发散法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特征是什么?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法必须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指导时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注重方法指导 篇7

一、指导查阅资料方法, 奠定实践活动开展基础

确定实践主题后, 学生一般都需要利用各种途径, 查阅与实践主题相关的资料, 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资料准备工作。由于小学生学习处于起步阶段, 学习经验不足, 因而很难找到比较全面的获取资料的方法。因此,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多样化方法, 以奠定实践活动开展基础。首先, 让学生了解获取资料和内容的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校外的书刊杂志等获取实践活动资料。学生还可以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 获得资料。在利用互联网资源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狗搜索引擎等, 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然后打开与之相关的网页, 查看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资料。以小学综合实践“饮食与健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为例,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获取资料。首先, 从主题发散出子课题, 如“饮食的种类与营养”“饮食与肥胖”“饮食与营养不良”等。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查询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 如在百度输入关键词“饮食的种类有哪些”“饮食种类”“饮食的种类与营养关系”等, 获取有效资料与信息 (主要渗透关键词输入快速获取资料信息) 。其次, 对搜集而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在这里, 教师主要渗透资料的筛选, 可以与学生互动交流讨论。如:怎样进行筛选呢?保留什么?删除什么? (删除重复的、复杂的、错误的信息, 选择与主题相关的, 有代表性的, 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个环节结束后, 学生再进行资料加工, 保留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二、指导有效观察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提问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对事物获得直观感知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小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 往往也只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 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特点, 指导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 并教会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提问, 以保证观察的有效性。首先, 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 即你为什么要观察?是为了获取什么知识?等。观察还要注重顺序和重点, 不能随意观察, 更不能傻傻地观察, 不融入任何思想活动。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盆景”为例。教师先出示一盆精致、美丽的盆景, 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活动, 再动手一起制作盆景。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盆景制作的材料。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盆景, 再引导学生用手触摸感知盆景制作的材料。在这里,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出所用的材料, 更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带动学生思考, 如:盆景所用的材料是泡沫塑料。但是, 你知道为什么要用泡沫塑料制作盆景吗?还有什么更好的材料制作盆景?紧接着,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盆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是怎么制作的?学会观察中提问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提问, 促进自我提升。

三、指导调查问卷方法, 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问卷调查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 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 从调查中汲取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从而为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论证数据和观点。对于调查类的实践活动, 学生兴趣非常高, 但是对于如何展开问卷调查小学生却感觉陌生而又有难度。因此,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调查问卷方法, 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例如: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的旅游资源调查”为例, 教师综合指导问卷调查方法,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也要注重方法指导, 如:要学会倾听, 对于别人发表过的观点, 不能简单重复, 而应做适当补充等。经过有效指导, 学生开始制作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题, 为高效展开调查做好准备工作。

四、指导模拟情境实践,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方法

指导方法后, 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平台, 让学生运用方法, 才能促进学生提高。因此, 教师可以以任务为驱动, 指导学生模拟情境, 展开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师渗透的方法。例如: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偶像”为例。本次实践课学生要在课前展开调查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为这次的调查活动做好准备, 并展开模拟调查活动, 体验真实的情境, 从而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方法, 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即兴展开调查模拟活动时,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调查语气、提问要明确等, 以保证调查活动的顺利进行。以任务为驱动, 让学生模拟情境, 运用方法,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运用方法时出现的问题, 以及时纠正, 强化方法运用。

五、指导学生交流反馈, 帮助学生巩固实践方法

交流反馈阶段是升华学生掌握方法的阶段。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方法固然简单, 但是利用教师指导的方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却比较困难, 在利用各种方法时, 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导致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圆满完成。因此, 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交流反馈, 帮助学生巩固实践方法, 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提高。

总之, 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导。教师要综合考虑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 指导有效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沈开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4 (20)

注重方法指导 篇8

一、明确目标, 把握方向

认真解读《考试说明》, 强化目标意识, 《语文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 为了不走弯路, 提高复习的效率, 我们要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 明确目标, 逐项对照, 务求落实, 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是语文中考复习最重要的基本要求, 不仅要知道大的方向, 具体每节课要复习什么也要明白, 每节课前教师应该思考:这节课复习什么, 要达到什么程度, 用什么方法或途径, 学生能力上应得到怎样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心中明目标, 脑中有策略”才可能有效、高效地进行复习教学。

二、讲练结合, 注重落实

复习很枯燥, 单纯地复习知识, 学生会感到乏味, 没有意思, 事倍功半。所以, 教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上好复习课, 采用怎样的化繁琐为简约、化凝重为轻松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比如, 复习标点符号的用法, 可以: (1) 拟一个鲜活的课题———火眼金睛明正误, 识记口诀巧辩“点”, 让学生眼前一亮, 吸引学生; (2) 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记好懂, 如复习问号的用法可用口诀“选择问, 全句末尾才用问;倒装问, 全句末尾才用问;特指问, 每句末尾都用问;无疑问, 陈述语句不用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导入精当、简约, 引人入胜, 直奔主题, 省时有效; (4) 有讲有练, 讲练结合。在复习课上, 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巧练, 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有收获、有成就感,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复习才能事半功倍。复习课也要讲究动态生成, 教师要学会倾听, 抓住细节, 适时、适度地解决学生的困惑, 不断地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 该讲时要讲透, 不该讲时不多说一句。

课前教师要精心选题, 练习题一定要精准、典型、有代表性, 要精挑细选。中考试题大多突出“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思想, 注重在课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拓展。例如, 2011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有不少题目的材料直接来自课本, 也有的是课本内容的迁移和延伸, 考查对知识课本的迁移能力。比如, 第9题 (2) 小题, 要求解释“生有神力, 未冠, 能挽弓三百斤”一句中“未冠”的含义。这表面上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 实际上是考查对已学词语的迁移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就有“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的句子, 句中“加冠”即行加冠礼, 表示男子已经成年, 这是古代文化常识, 课本上有详细的注释。那么, “未冠”就是没有行加冠礼, 意思是“没有成年”。如果不懂得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只会一味死记硬背, 这道题就无法作答。再如, 第11题 (2) 小题要求把“飞由是益自练习, 尽得同术”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答这道题需要理解句中的“由是”、“益”、“尽”等重要词语的含义, 这些词语也都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的“益”是“更加”之意, 课后练习题也涉及到了;《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益”也是此意。又如, 第20题 (1) 小题, 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在早春的花草又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 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一句里“卖弄”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对《春》这篇课文中“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的“卖弄”进行迁移考查。还有第21题“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此题考查对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的理解, 可用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阿长与<山海经>》中所学插叙作用的知识作答。还如, 第19题“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可从课文《故乡》、《散步》、《社戏》等文章中所学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来回答。上述这些题目都体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 题目虽然在课外, 答案却在课内。所以, 复习时要注重使用课本资源, 在夯实课本上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基础上, 再引用课外的资源。

复习课的容量一定要把握好, 不应太大, 别吓着学生, 切忌铺天盖地, 使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讲得好, 学生不一定学得好, 评价一节课尤其是复习课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深化认识与理解了哪些知识, 迁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哪些提高。复习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 而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 能学以致用。

三、抓住重点, 训练方法

复习课的应试性、目的性必须突出。复习的目直接的是应试, 这不必讳言。忽略了这个前提, 复习课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因此, 教师必须在研究课标、教材、考试说明及往年试题的基础上抓住考点。复习时间有限, 课堂复习在必要时要直奔主题, 在考点上下功夫。

教师要认真研读中考试题, “吃”透近三年中考命题“稳中有变, 变中求进”的原则。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保持了相对稳定。所以, 教师对近三年中考试题应做清晰的分析, 考哪些知识点、哪些能力点, 题型是怎样的, 都应心中有数。

识字与写字能力:读音、辨形 (命题范围:常用字、易错字、多音字、同音字等, 教材中找依据———课文注释, 读一读写一写) 。

古诗文背诵: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名篇名句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4首古诗词) 。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 还要理解,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 还要字字落实, 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 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 满盘皆输。

文言诗文部分:课内文言文的考试范围是课标要求篇目 (34首、1 9篇)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 二要选好篇目。抓住文学常识、词语赏析、文章主题、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信息提取等考点。

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 掌握答题技巧。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记叙文, 一篇自然科学类或议论性的文章。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 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答题时要牢牢地记住: (1) “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 答案只在原文中”; (2) 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的筛选, 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 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 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弄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比如, 整体感知类的题目, 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 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 二看开头、结尾, 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再比如, 学生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可总结出这样套路:怎样写的+ 写得怎样+写出了什么, 再具体一些就是动词 (修辞)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子表达的内容 (文字面上的和文字暗含的意思) 、情感。上述种种题型, 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复习阶段一定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让学生有案可循, 做阅读题切忌盲目作答。

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准确赏析词语和句子。怎样准 确把握以上这些问题, 就依赖于这个阶段的学习了。

四、培养习惯, 规范答题

在复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答题书写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有一些考生由于不认真题、审题而出现的错误。平时做阅读练习, 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 也应重视卷面书写, 若平时书写潦草, 易出现错别字, 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规范书写要做到“三清”, 就是卷面清洁, 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还要做到“三不”, 就是不写潦草字, 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不添减笔画。有些教师在复习时有个误区:只注重知识的温习, 能力的训练, 而忽视习惯培养与提高。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 考试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习作指导要注重三多 篇9

一、习作指导要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这里的“生活”既包括其所处的“学校生活”, 又包括“家庭生活”以及“社区生活”。在学校生活中, 学校班级所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 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 以及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等都可作为指导学生习作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并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体验活动的经历, 交流活动的感受。同时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 勤于思考, 发挥个性。有时候教师还要有较强的作文教学机智, 要有意识地去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习作。

在实际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出现类似“人来疯”的情绪, 诱导其作文的愿望和动机, 使之产生写作的情绪和感受, 这就是写作前的思维“热身”, 或者“大脑风暴”。有了这种“热身”、“风暴”, 就有可能使学生出现写作的思维热点, 然后在比较自然的心理状态下形成情绪的宣泄。如一次我在上习作课时, 端来一大盆肥皂水, 请每位学生装上一小杯, 说:“吹肥皂泡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 今天这堂作文课, 先让同学们吹泡泡, 看谁吹的泡泡又大又美丽。”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 向不同的方向吹出好多好多肥皂泡。这时, 我提出第二个要求:“泡泡吹出来以后, 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形状, 它的变化, 看看它是怎样飘动的。”学生充分活动后, 我又指点:“你们吹出的泡泡真美丽, 瞧, 那些泡泡要告诉你们悄悄话呢?”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了, 他们自然而然地拿起笔把自己吹泡泡的情景及丰富的想象写出来。这时, 学生对作文已不觉得苦恼, 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需要, 作文也就成了一件快乐事。

二、习作指导要多给学生表达的空间

于永正老师在一次执教三年级习作课即将结束时, 和一个同学表演了一个奇妙的哑剧。哑剧的题目叫“查作业”。表演结束, 于老师请小朋友回去写写“查作业”, 注重写好对话。这一个教学片断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哑剧表演中查的是什么作业, 师生之间怎样对话, 全凭学生自己观察后进行想象, 这自然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创造性表达的条件和空间。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才能使学生的习作充满“个性”, 富有生气和灵气。于永正老师在很多习作教学公开课上, 常常是在充分展现习作情景, 讲清习作要求之后, 就让学生尽情地写, 一气呵成、不间断地写。而在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课堂上, 对写作知识的教学, 呈现出过多过细的现象。有的老师在教学生叙述事情时, 为了把事情叙述完整, 就要求学生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 甚至把起因、过程、结果等交代得面面俱到, 还要加上个环境描写才作罢。还有的教师每逢指导学生作文, 均要从构思、选材、写法等方面详细指导, 甚至把“立意”也要强调再三, 到最后, 学生作文千篇一律, 死气沉沉。

当然, 这里谈多给学生习作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表达, 创造性表达, 并不是因噎废食, 对讲授 (主要是写作知识) 全盘否定, 我个人认为关键是“讲什么, 怎样讲, 什么时候讲”的问题。

我们提倡小学生写“放胆文”。所谓“放胆文”, 就是让学生放开胆量去写作文, 事情是怎样就怎样写, 怎样想就怎么表现, 不拘形式, 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表达出来。试想, 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 你给他讲走路的技巧行吗?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训练, 把文章写得文通字顺了, 才有可能谈及技巧。

三、作文指导要多让学生自主拟题

学生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从这一角度, 我们来考察以往的命题作文 (特别是平时习作) , 的确是把学生的习作内容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框子里, 而且有时候的命题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范围, 或者说不是学生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我们硬要学生去写自己不熟悉或不愿写的东西, 可能增加一次就会挫伤一次学生的习作兴趣, 怎么还能谈得上“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唤醒思维注重积累着重指导 篇10

关键词:思维,积累,指导

我校五年级进行一次作文比赛, 作文要求: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许多因为努力付出而获得成功的事情, 请选择一件写下来, 注意突出付出努力的过程。题目自定, 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不少于400百字。老师拿到赛后学生作文翻看, 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很多老调重谈的问题, 便有许多话想抒诸笔端。

一、试卷中出现的问题

1. 选材——局限性。

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文考试时, 思维集中在某个经常写过的素材上, 不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写起, 缺乏新颖性。经过统计在这次作文考卷中, 大多数学生写的是骑自行车不怕跌倒, 经过一次次努力, 终于学会了。要么就是做手工, 刚开始不成功, 灰心丧气, 后来想起谁的话, 振作再做, 终于成功了。这样同一的题材, 老师看了味同嚼蜡。学生生活素材在冬眠, 灵感在沉睡。

2. 审题——粗心大意。

仔细分析作文要求是叙述一件事, 不是几件事。有的学生往事涌上心头, 难以取舍, 一连写了几件事。作文要求重在描写自己如何付出的, 别人的事少写。有的学生模仿课文《说勤奋》, 引古说今, 通过司马光、谈迁、童第周等名人勤奋获得成功事例, 娓娓叙来。这些学生没看清要紧扣自己的亲身体验, 不可写别人的事。作文要求写出自己付出努力的过程, 有些学生开头啰嗦一大段, 重点一笔带过, 细节描写少……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中有的虽文笔不错, 但因审题不清, 拿不到高分。由此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平时依赖老师指导, 一旦脱离指导, 审题浮光掠影, 写时心烦气躁。

3. 布局——缺少重点。

详略不当, 重点不突出, 这也是较突出的问题之一。细节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学生不知道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 直白点说就是写作能力低下, 缺乏写作技巧, 开头不会简明扼要。有一部分学生开头啰啰嗦嗦一大段, 而对一步步付出的过程一笔带过。400多字的作文, 开头写了近150字, 等真正该详写的重点段, 却几笔匆匆带过, 意犹未尽, 又着急结尾。风头、猪肚、豹尾的概念模糊不清。由此, 提醒我们在作文指导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渗透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教会学生谋篇布局。

4. 习惯———缺少回头看。

部分学生写完作文, 便认为大功告成。作文丢在一边, 只等交卷, 哪怕有时间也不去检查。错字、别字、添字、漏字、缺少标点符号等低级错误, 真可谓俯拾皆是, 究其原因:除了作文基本功差, 更重要的是作文缺少修改的习惯。学生认为修改作文没意思, 没什么用, 甚者不知道怎样修改。从225份作文卷面粗略分析看, 作后在卷面上动笔修改的仅11篇 (不包括在自己稿纸上修改) 。这个比例也足以说明当前学生作文缺乏“回头看”的良好习惯。

二、我们应该改进的方面

1. 激活生活源泉。

作文教学的瓶颈就是有些学生虽然有生活源泉, 得不到激发, 作文思维一直处于沉睡状态, 慢慢就会遗忘。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 只好搜肠刮肚地套作文, 冥思苦想地编作文, 写出的文章内容单调不真实, 语言枯燥乏味, 缺乏真情实感。

2. 向书本要积累。

阅读教学的鸡肋就是重读轻写。读归读, 写归写, 读与写“两锅煮”, 老师在学生进行阅读时, 没有进行写的指导。二者脱离进行教学, 耗时低效, 学生虽然进行课外阅读, 但读完之后一放了之。其结果导致学生知识贫乏, 语言干瘪, 思路狭窄, 记得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同桌》这篇习作时, 学生写同桌的外貌模糊不清, 千篇一律的是乌黑的头发, 明亮的眼睛, 弯弯的眉毛……当时我班学生正在热读杨红缨的书, 闲暇时间我也抽读了一些书, 如《五三班的坏小子》《男生日记》《女生日记》……记得作家描写一位人物外貌时是这样的:她梳着两束长辫子, 头发齐整整的顺向两边, 中间形成了一道笔直的路, 汽车在上面开, 一点儿也不需要拐弯。作家的描写多形象, 我问学生书上这样生动的人物描写还有吗?学生顿时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你一言, 我一句, 说得不亦乐乎, 因而, 这次作文学生的文章精彩多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 必须要以阅读文章为前提, 通过大量阅读, 开阔眼界, 拓展思路, 丰富了词汇, 日积月累, 腹有诗书才气必横溢。学生把作品中的语言不知不觉变成自己的语言, 说话时便能随时滑向舌底, 写作时能不知不觉涌向笔端。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标准》中明确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结合点, 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非常重要。老师每学期都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和选读的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摘记。每学期要定期举行几次摘记评比或读书报告会, 让学生品尝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并在阅读中进行积累。

3. 向学生要指导。

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学习了六年, 作文课几百课时, 平时还有练笔, 到头来学生的文章还是平淡无奇。我认为语文老师有责任, 大多数语文老师因为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工作繁重, 根本无暇顾及作文教学研究, 照本宣科的作文说教, 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没有掌握系统的作文技巧使学生写作时头脑里一片散沙, 他们不知道怎样进行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如何刻画, 景物的描写如何对人物、情节起衬托作用, 借物如何写人, 借景如何抒情, 如何写好开头, 只能平铺直叙。作文修改也是望文兴叹。

注重方法指导 篇11

一、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检验习惯

很多学生在阅读,审题能力不足,导致在应用题学习中产生很多困难,因些,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掌握先“通读”理解大意,再“精读”提炼并画出关键词,关键句的做法。例如:在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先将重要的条件画下来,如半径、高、周长等,在画条件时要特别注意单位,只有在明确已知条件的基础上,才能确定采用什么公式来解题。再比如在“利息”这部分教学中,要让学生特别注意将问题画下来,明确是求利息?税后利息?还是利息税,还是利息本金一共多少元。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出错的情况。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

很多同学现在不会检查,答完卷子后就会不知所措,就算是检查,也发现不了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检查。因此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简捷,有效的检验方法,例如:在解方程时,我会要求学生将末知数代入方程来检验其正确性;在解比例时,我会要求孩子将答案带回比例中,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孩子的计算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五年级的同学在做应用题时,经常会由于单位一找不准,正反比例分不清而导致结果不正确,这时,我就会要求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来判断结果是否合理,如求人数能出现分数吗?一个花坛的面积只有20平方厘米吗?铺30平方米的房间需要150块,那么铺45平方米需要的100块可能吗?这样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也会提高。

三、培养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习惯

“题海战术”是数学教师经常用,也是比较好用的一种方法,但在已经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代替它呢?我认为引导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习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同学平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并不是很强,但是由于他们有一个好的订正习惯,所以每次测试他们总是名列前茅。因此,我也引导学生设立一个错题本,左边是错题情况,右边是出错的原因分析,纠错,以及避免出错的方法。利用早晨或中午的时间,让学生近几天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其它学生也从中得到收获。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各种问题不断积累和解决的过程,遇到问题不躲避,不拖延,而是努力想办法解决,只有即加深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和习惯。

四、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对一些复杂的应用题,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利用画图,画线段,列表等方法,进一步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理顺清楚;例如在讲圆柱圆锥体积时有这样一题:“将一瓶饮料倒入酒杯中,可以倒几杯?”大多数同学分别求出饮料的容积和酒杯的容积,然后再相除。这时,我并没有满足学生的这种单一的思路,先是引导学生找出计算时的简便方法,即先将圆周率和半径的平方约分,再计算。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可以先将饮料瓶分成与圆锥等高的小圆柱,每个可以倒3杯,从而很快求出一共可以倒几杯。

在“比例尺”这部分应用题的解题中,我也并没有满足学生掌握课本中例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多少倍和缩小多少倍的方法来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有些同学也发现了线段比例尺在书写和解题中的优点,从而想出了一种先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再来计算的方法,这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一致认同。

另外,对一些含有末可知数填空题,选择题,老师可向学生渗透举例法;选择题可向学生渗透一些代入法等解题思路。在计算时,要引导学生找出最合理的简法,做到算法的最优化。

五、养成及时反思,总结的习惯

在素质教育中,我们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而这些都离不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我在课堂中也非常注重这一点。例如,在讲完正反比例后,让学生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几步:1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2选择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3验证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在解完中位数后,让学生反思求中位数的方法:先排序,再找中间的数,如果中间是两个数,则要求出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习惯 篇12

英语是难度较大的学科:知识点多,内容广泛,需要记忆。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使他们能独立正确地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作为教师,必须教学生“会学”。学生在知识海洋中能够自由遨游,终身受益。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联想等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潜意识里有着“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科学使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的习惯

开学初的第一堂课我就告诉学生,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才会事半功倍、效率高。指导他们如何使用教科书:看一看目录,了解本学期要学习几个单元,学哪些内容(如课文的题材和体裁)。要求学生熟悉课本后面安排了些什么(课文注释、单词表、语法讲解、总词汇表和不规则动词表等),并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材料。

同时要指导学生勤查词典。另外,面对琳琅满目的资料,指导学生要精选一两样,不可贪多。指导学生通过参考资料的使用要达到: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2.突破思维定式,举一反三,学以致用。3.进行自我检查,查漏补缺。4.拓展知识面,提高能力。

二、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学习一遍新课,并提出预习要求。预习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给学生点明预习的目标:预习生词;试读课文,找出新的短语、句型;做一些有关课文的简单的练习,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课的重点、难点,并作一些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解决,为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点打好基础。

三、课堂笔记的习惯

课堂上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专心听讲,勤做笔记。2.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学习。3.通过听老师对知识点的剖析和串联,学会自己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四、勤于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

俗话说:不学不问,不问不知。学和问紧密相连。指导学生敢问、能问,养成求异思维。做到学不知耻,才能有进步。

五、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改错的习惯

能独立完成作业,说明学生能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消化学过的知识。及时改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表明他们上进心强,并要求他们日后经常翻阅,不断强化,防止以后再犯类似错误。

六、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和背诵“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熟练的语音语调,有利于语法和词汇的巩固,有利于语感的发展和口语、书面语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的朗读,适当要求背诵经典的句子和段落,积累知识,为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及时复习,归纳、整理知识的习惯

英语的知识点很零碎,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复习,善于归纳零散的知识,才能把知识存储于大脑,形成有条理性的知识网。

学习一篇新课文或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概括化、系统化,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把新旧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力求更全面、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自己所学的东西。

八、定时学习和定量学习的习惯

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定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在计划的指导下,每天坚持定时定量积累知识。质变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上的,只有每一天都定量学习,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进一步养成做事情的条理性。

定量学习,有三层意思:一是每天必须完成记忆任务,包括单词、语法;二是必须完成作业,把所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弄懂弄通;三是复习领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九、认真审题、细心答题的习惯

强调学生在做题时要认真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领会题意,确保答题的正确,养成细心答题的习惯。

上一篇:气压给水稳压系统下一篇:合同和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