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教育

2024-10-13

注重情感教育(共12篇)

注重情感教育 篇1

情感理论告诉我们, 教学过程不仅是—个认识过程, 而且是—个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情感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所谓情感是指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种内心体验, 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近年来, 教师在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索开发的同时, 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其中情感因素备受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既有严密的逻辑性, 又有感人的思想性,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以推理, 又要有丰富的情感以传情。

教态表情法。教师的音容笑貌、站立姿势、手势动作, 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师用亲切和蔼的神情、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得体的动作等教态, 能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产生相应的情感对待教师。很难想象—个板着面孔上课的教师, 会在教学上获得成功。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如何操纵课堂气氛使之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的问题, 如讲授《分享的快乐方案》时, 我带来了礼物———剪贴画与大家分享。在我神秘的神情中, 坦诚的手势里, 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 增添了课堂的感染力, 给学生以亲近感, 使学生的情感随教师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反之,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感, 也影响着教师的情感。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态, 恰当抒发情感, 增强教学效果。

展现情境法。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述教材的过程中, 通过多种途径, 创设富有启迪意义的情境。如讲《红领巾胸前飘》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并进行拍照以便交流。在这过程中, 学生看到了“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 看到了生活中的文明现象和不文明现象等。通过放幻灯片、看录像、看电影等手段, 用形象、声音、色彩再现人物与事件。这样, 既能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扣动学生的心弦, 也便于学生从直观、生动、具体的形象中悟出理性的结论。

故事生情法。即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事例或故事, 感染学生, 从而透彻清楚论析原理, 如在讲《我长大了》, 我让学生观看配乐视频:“刚出生的小宝宝静静地躺在床上, 慢慢地看看这儿, 看看那儿, 家长把她抱在怀里, 喂牛奶, 一开始还不会嘬奶嘴, 但没几下就会嘬了, 吃得可香了。再大点, 躺在床上会做运动了, 一会就把家长给穿好的小裤子踢得快掉了。然后会坐了, 家长在逗宝宝玩, 宝宝玩得可开心了。再大点, 宝宝开始学爬, 在她笑着爬时, 两位家长在保护, 怕她摔着。再后来, 家长扶着学走路了, 宝宝更开心了……”在这交流中, 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受到了启迪, 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 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 从而接受正确的理论观点, 并自觉地珍惜生命。

评价激情法。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调节作用。学生年龄小, 引人注意的愿望强烈, 会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评价的方法可以用“对”、“好”等来进行简单评价, 也可以作示意性的评价;对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用鼓励的方法去评价, 让受到评价的学生处于最积极的情感状态中, 使这些习惯品质得到巩固。对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给予否定性的评价, 进行批评, 甚至责备, 让学生体验不悦的情感, 直至改掉不良学习习惯。同时, 教师也应接受学生的评价,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 才能提高自身的威信, 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实践体验法。即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努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内心发生变化, 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成为实现教育的内驱力。如讲《请到我的家乡来》, 就要从爱家乡入手, 引导学生参观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田一地、一街一巷、一村一组。组织学生游览仙苑古渡, 感受昔日繁华市井;欣赏朱熹手迹“仙苑”古碑, 体会文化内涵;参观宫殿建筑, 了解民俗风情;阅读本地民俗小说《梅影仙踪》, 感受民俗文化底蕴。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家乡之恋, 升华为爱国之情。

在激起情感因素教学的同时, 应适时而生, 却不可矫揉造作, 为情感教学而“虚情假意”, 从而南辕北辙。因此, 情感教学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教师要动真情, 不能虚情假意。情感教学要求教师“言为心声”, 情真意切, 不能口是心非, 装模作样。离开这—点, 那就违背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初衷。要动真情实感, 给学生以做人的真谛。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爱”和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的热情上;其次, 表现在教师对自己所教内容的深入理解上。因为“理真”才能坚信, 坚信则动真情。

情感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能对牛弹琴。教学要有针对性, 情感教学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的程度, 要在钻研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的同时, 先认真捉摸一番学生的思想特点。根据教材要求, 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做到既能抓住内容要点, 举一反三, 使学生知书明理, 又能扣人心弦, 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给予他们自觉行动的力量。防止出现“对牛弹琴”的局面, 甚至出现教师在上边落泪, 学生在下面偷偷笑的不正常现象。

要摆正情与理的关系, 不能让情感淹没教学。激情不是目的, 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和目的的需要, 情代替不了理, 不能因学生动了情, 就忽略对“理”的讲授, 情与理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从形式和内容上讲, 理论教学是教育的必需形式, 情感交流只能作为教学的润滑剂。为增强《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需要理与情合理结合, 教学中, 往往是情中有理, 理中有情, 以理为主, 情理相济;以情辅理, 情理交融, 以积极的情感克服学生的消极情绪, 并在动之以情的前提下晓之以理。

注重情感教育 篇2

因文解道,注重情感体验教育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我国教育家夏丐尊曾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育中的情感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这次课改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情感体验”一词便成为最重要的几个概念之一。

显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因素。纵观先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均文质优美,形神俱佳,其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国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 ……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学就是要借助这个载体来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由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情感。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际,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导之入情

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我就先用深沉、感人的语言讲述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整个课堂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又如在引入《背影》这一课的学习时,可以这样导入:“提到中国现代文学,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提到朱自清先生,不能不提到他的《背影》。1948年,朱自清的先生去世后,大街上的中学生拿着报纸惊呼:“写《背影》的饿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朱自清这三个字已和《背影》永远地联系在一起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背影》。”正是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才给课堂罩上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二、注重诵读,以情感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感情的传达借助的是语言,语言艺术可以调动学生的丰富繁荣想象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因此,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细细体味语言的韵味,可以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之中,亲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身心受到陶冶。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后主刘禅昏庸不明,诸葛亮出师之前上奏表要后主实行明智治国,有所作为。全文从分析形式到进言劝谏,到出师明志,到临别寄情,共624个字,句句恳切,字字真诚,感人至深。“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参军,此

注重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爱心 篇3

关键词情感 生命 完整人格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016-02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要真心关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心灵,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离开了情感,一切都无从谈起。陶行知独具慧眼,提出了“知情意合一”的品德教育。知是追求真理的知识,情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意是有追求真理的坚定意志。知识是基础,情感是关键,意志是根本,说明情感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最根本的基础是以人文精神为支撑的教育的“爱”。人生最先应当接受的就是爱的教育,没有情感或感情淡漠的人,他的人生肯定是没有光彩,不幸福的。每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首先都应该有爱心,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着激情。

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过去以知识接受为本位的教材结构,注重教学过程内含的情感成分和外显的体验活动,以图促进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完整人格的建构。为此,《课程标准》从认知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这是首次在教学目标体系中确认了情感维度的价值。而以往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缺失,实际上是人本理念的缺失,是教育生命的缺失。近几年来,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引领,比较注重情感教育,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爱心教育。

一、感恩教育,让爱心在激情中燃烧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裕。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反差,越是家庭条件优裕的人越不知道感恩。据我调查,几乎没有父母不给孩子过生日的,但是孩子知道父母生日的却很少。我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几乎没有学生不知道每年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但是学生知道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的日期却很少。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我要他们算一算、比一比:你每月在校生活费支出是多少?你父母每月的劳动收入是多少?你的消费水平是否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你的消费支出是否和你的学习所获相适应?通过算账、对比使不少学生有所悔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的激情。2003年在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的孔立萍,原来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文化基础一般,2000年选读我校。经过三年学习,先后获得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和全省高职考试外贸类专业第一名。分析她的成功动力和成才因素,其中也有出于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恩。她深情地回忆说:“我的家庭经济困难,父亲打工很辛苦,母亲体弱多病,我只有以省吃俭用、刻苦学习来报答和安慰父母。”

富裕是这一代孩子的幸运,也是这一代孩子成长的危机。近几年来,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增长了这种危机意识,着力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从母爱入手培育学生的爱心,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启发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德情感,珍惜青春年华,立志奋发成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009年3月22日下午,彭成感恩教育全国巡回讲学团走进我校,举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感恩教育报告会。全校师生4000余人聆听了彭成老师所作的题为《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的演讲报告。彭老师以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坎坷人生的体验,作了长达三个小时声情并茂的感人演讲,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深深地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报告人和学生的现场互动,更是把报告会推向高潮。不少曾经让父母失望的学生,失去父母或父母离异的学生,少数上网成瘾的学生,都勇敢地走上讲台,深情地表达了对父母的爱或后悔错过了孝敬父母的机会,痛恨自己对父母的不该,声泪俱下地大喊,甚至下跪发誓:“爸爸、妈妈,我爱您!我一定要永远不让你们失望,我要坚强地生活下去,我要和网瘾决裂,让人生不再留下遗憾……”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声音,让所有在场的老师、同学为之感动,相信他们的庄重承诺:“不要让爱我的人失望”。学校领导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进一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部署各班当晚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随后开展感恩演讲比赛、撰写感恩作文和感恩书信、为父母做实事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感恩教育,让学生更有爱心,让校园更为和谐。

二、无痕教育,让爱心在无声中闪光

付出爱的前提是尊重,首先要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对任何一位教育者来说,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教师一定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千万不能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

爱是细节,它虽小,但却感人肺腑,让人刻骨铭心。爱要真心、用心、耐心、有心,但要无声。爱如春雨,大爱无痕,它润物细无声。真正的爱是无声的,无需你的表白,学生会从心灵上感受的,他们也会在心底涌起层层涟漪,主动、快乐地去追求真、善、美,他们也会一辈子感激我们,因为他们是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从教育者来说,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不如潜移默化的无声“感染”,即通过教师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我校有一名来自西部的贫困生,靠父亲打工的微薄收入难以维持他的读书费用。有一位教师得知后主动提出资助,但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要求,就是不要透露她的姓名,于是通过班主任悄悄地转交,后来也有几位教师效仿这一做法。这位学生收到资助款后,非常感动,一再追问是谁资助的,要对资助者表示感谢。班主任只能告诉他:是谁资助的并不重要,你只要知道,他们都是关心你成长的老师。最近,这位学生又成为团委扶贫结对的资助对象。还有几位任课老师赠送他辅助学习用书和资料,公寓老师关心他的伙食。这位学生在生活上非常艰苦,学习上十分用功,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每次考试名列前茅。他深情感激地说:“困境给我力量,爱心促我奋进,我要用感恩的实际行动,报答含辛茹苦养育我的父母,报答用爱心辛勤培育我的老师,报答所有关爱我的好心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不会去爱,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愿我们多讲究一些爱的艺术,爱在静悄悄、爱在无声中、爱在细微处。通过不露痕迹的艺术,让爱心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闪烁着教育智慧的光芒,使成功之花开遍整个校园,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和谐美丽。

三、生活教育,让爱心在体验中升华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情感世界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现实环境。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使生活之变化。从爱心教育来说,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说教,更要有生活的体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要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进步,实践和体验是最好的方法。

“生活即教育”,道德教育离不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我校在实施爱心教育中,开展孝敬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做到孝敬父母的六个“心”:常问好,有礼貌,让父母舒心;多做事,肯帮忙,让父母省心;走正道,求上进,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多沟通,有商量,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父母分忧解愁,在生活体验中懂得感恩,培养对父母的孝心、对亲人的爱心。这一活动的开展,得到家长的有力配合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作文源于生活,情感来自体验。近年来,我校在语文课的作文教学中,由八位语文教师组成“生活作文”课题研究小组,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引领作文教学,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感受人生,在生活中体验珍惜生命、热爱祖国、关爱亲人和他人的情感,写出了一批具有真情实感、文笔流畅的生活作文,分期在本校的《生活作文集锦》刊出,取得了一批优秀的写作成果,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伴随写作过程的情感活动得到心灵净化和情感升华。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精神和“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应该以陶为师,学陶师陶,传承“爱满天下”,弘扬师爱精神,关注和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培育学生的爱心。让爱的阳光洒满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爱心教育伴随着每一位学生茁壮成长!

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篇4

一、把握教材蕴含的情感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 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 细心地体味感情, 必须在备课时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 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 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中, 引发学生的共鸣, 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如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材所选编的《社戏》, 整篇文章叙述的是童年的“我”在外祖母家中同一群儿时的伙伴一起去看戏, 鲁迅先生把这些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表现得一波三折, 犹如一首迷人的小夜曲, 始终跳动着欢快的旋律, 给人以朴素的情感体验, 那豆麦和水草所散发的清香, 那缥缈得像仙山楼阁式的临河舞台, 那响亮的击水声, 那仿佛是踊跃的兽脊似的连山, 给人展示了一幅山青水秀、宁静富足、令人留恋往返的江南水乡自然风景图, 令人无限神往。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以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合理创设情境来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产生的。如果能使用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 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 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 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乡愁》这一课时, 曾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 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 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 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是啊,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 总犹如风筝一样, 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 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 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魂牵梦萦, 总是泪水涟涟?今天, 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

三、在激情朗读中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 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 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 可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我在讲授《黄河颂》一文时, 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的读, 从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 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学生情绪高涨、激情满怀, 仿佛自己就是站在高山之巅的光未然, 在面对黄河, 纵情歌唱。课堂效果相当好。无论是课堂上讲析, 还是课文的朗读, 都要饱含情感, 不仅要干净利落无杂质, 还应当简洁优美有磁性。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 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 情趣盎然。

四、课堂教学效果来自真挚的情感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如能予以情感投入, 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 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 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到渠成。作为教师来说, 启发谈话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 尽量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 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 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 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语文课才会受到学生的亲睐。

加强情感活动 注重情感体验 篇5

注重情感体验 ——我对阅读教学中情感活动的再思考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张新元

【摘要】

《语文课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加强情感活动,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喜乐哀愁,真善美丑,这些感情体验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去体验,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词】情感活动;情感体验;阅读教学;

【正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一种不良倾向:教师分析得过细,面面俱到,搞繁琐哲学,挤掉了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感受、体验的时间,造成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出现“分析多,揣摩得少;讲得过多,感受得少;热闹多,体验得少”。学生无法主动与作品、文本打交道;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阅读”成了教师的“讲读”,学生的“精读”成了老师的“精讲”,其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确实如崔峦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活动,改变先前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教师怎样指导才能在加强学生的情感活动时推进情感体验呢?

一、善于创设激发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引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必须要有“煽情”的氛围和环境,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日渐广泛,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必将越来越丰富。

但不论是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再情境创设上,必须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之情去触发和带动学生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次的学习。

这不由得让我忆起一位教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课堂上出现了一片啜泣的感人情景。之所以如此,除了课文内容本身的感人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老师的情感投入。用那位老师的话说,在备课时,“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我想得很多很多,想到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直到周总理几十个春秋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特别是想到周总理的临终遗嘱,真是悲痛欲绝。”在上课时,她更是倾注真情,以情激情,以情换情,营造了师生情感和谐共振的理想情境。

二、善于抓住课文的“传情点”

文章的情感信息总是附着或蕴藏于一定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所谓传情点,是指那些再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

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要抓住“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的传情点“悲伤”展开情感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伯牙伤心欲绝的心情,然后深化引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所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

再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周总理工作辛苦、生活简朴后,抓住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中的独白,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马?”作者的这两段独白,感情炽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作者那抑制不住的如潮水般的情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被作者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有的在抽泣,有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这种入境入情的朗读,学生的内心怎能不激发出对周总理德敬仰之情吗?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唤醒的是学生潜在的激情。有效的朗读,抓住“传情点”,老师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传情点”,就能让学生更直接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善于指导学生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对课文特别喜爱的部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自足“标准答案”。

如研读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老师请学生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师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欺骗别人,真是个大坏蛋!

生:狐狸非常狡猾,把老虎和小动物们都骗了,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狐狸虽然狡猾,可它非常聪明,有些地方也值得我们学习!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便亲切地说:“噢,狐狸也值得学习呀,那你再来说说看,好吗?”

生:狐狸让老虎逮住了,可它一点儿也不慌张,还把老虎给骗了,说明狐狸很聪明,值得我们学习。

生:狐狸如果不骗老虎的话,说不定早就让老虎给吃了。你看,它多会保护自己啊!生:这只老虎也真够笨的,还说自己是大王,怎么就上了狐狸的当?它也不想想,百兽怎么会怕狐狸的呢?

生:要是老虎和狐狸能成为好朋友,那该多好啊!让所有的动物都成为好朋友,那么他们肯定会生活得十分幸福!

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学情,这样就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完《将相和》后,问学生:“你喜欢课文中的蔺相如、廉颇吗?还有别的让你喜欢的人吗?”作为课后拓展项目,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胸怀宽广。也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英勇善战,知错就改。可这时,有一个男生却说秦王也有可取之处,全班哗然。这一观点也出乎老师的预料,有几个学生已在偷笑,大家不由把目光集中到教师身上。教师没有否定这位同学的观点,而是鼓励他说出理由。有了老师的支持,这位同学更加自信,他说:“虽然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心,而想骗取和氏璧,但当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后,秦王没有杀掉蔺相如,说明他还有取信于天下的良知和志向,正因为如此,他才有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伟绩。”说毕,全班同学不由自主报以热烈的掌声。是啊,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的个性体验,允许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充分地思考、发现和表达。独特的见解,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无论他们的个性体验是多么地出人意料,甚至“荒唐”,教师都应该真诚地理解和鼓励,从而点燃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由表及里,以理服人,学生的见解趋向于多面化,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而且有理有据,学生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指导学生深入浅出并引领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与体验。

四、注意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关系密切,只有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适合于学习新知的观念时,有效的认知活动才能产生。情感的产生也是如此。对一些与学生情感经验相距较大的课文,教师若不先做有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就有可能出现文章感人,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后。学生追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教师随即介入背景材料。

师:你的追问多么有价值呀,老师提供几组数据,你们对比这些数据,会读懂为什么的。介入材料:

我志愿军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付出了相当的代价。198 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统计数字为,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的共36万余人,(其中阵亡11.5万余人,战伤22.1万余人,事故伤亡和病故等非战斗死亡2.5万余人),失踪、被俘2.9万余人。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余人

生1:这些数据中浸满了志愿军战士为保卫朝鲜付出的鲜血。生2:正因为志愿军战士的牺牲换来了今日朝鲜的胜利与和平。

生3:朝鲜人民目睹志愿军战士的这种牺牲精神,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感谢,不去爱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呢?

生4:有了志愿军战士的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所以朝鲜人民表达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意。

生:„„

背景材料的介入,丰富文本信息,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走向多元、立体的有价值的学习之中。

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断:

师:文中有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都有哪些人“醉”?为什么会产生“醉”的感受?

生:两个“翁媪”喝醉了。

师:这里是指喝醉,还是有别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陶醉的意思,两个老人家被舒适平静的生活而陶醉。生:两个老人的三个儿子勤劳,为他们的儿子所醉。

师:其实岂止只有老人家醉,就连路人、作者也为之而醉,同学们读着读着也会陶醉了。

师:如果把这幅画面放在现在,也是一派写意的田园风光,但在当时年代之下,却是难得的和平生活环境。为什么呢?请看背景资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诗人,他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亲眼目睹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被贬职。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但他不忘收复失,盼望统一,向往和平生活。)此时,看着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辛弃疾肯定感慨万端,他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希望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快乐的生活。生:如果战争再持续下去,这样的生活会变破坏的。生: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

通过补充当时年代资料,学生更加亲近作者,深知文字背后的特殊含义,其要表达的东西不言而喻。文以传承,诗以载道,在和学生一起解读诗词的同时,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抱负被学生所了解,思想上引起共鸣,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将相关背景资料的运用融入阅读教学中,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渗透,让学生在丰富的背景资源中,更深刻地感悟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视课文实际进行适当的背景介绍是必要的。语文姓“语”名“文”,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立足语文学科的“本,学语文,用语文,在学、用语言中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倘若学生连基本的语言文字都不能正确的感知与深刻的体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课事情感性的,文本亦是充满情感色彩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种“情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情弦”。因此,我们的语文课(阅读教学),更需要要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并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善于指导学生做出有个性的反应,使个性化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注意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引起思想上共鸣,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挖掘文中之情,让文中之情感染学生之情,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得到激发,学生定能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也能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人文性育人

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农远课,我报名参加并上了一节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活动课。

导入环节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江西萍乡的一个绝症女孩临死前想捐赠自己的器官。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最终她获得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我的意图是通过这个故事来引起学生们对“爱”的思索。

接下来让学生上网搜索爱心故事,如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等,并让学生当堂讲述。

通过对“大爱”的解读让学生们来感受身边的爱——“父母的爱”,同时让学生思索:感恩父母,我做了什么?

本来,在我的最初设想中,学生们课堂上应该是积极踊跃的,课堂气氛应该是非常活跃的,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会深受感染,从而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的反应很平淡。那些感人肺腑的大爱故事在学生们的心中似乎没有激起太大的涟漪,感天动地的父爱、母爱故事也没有引起学生们太大的共鸣。

当我问道:“你们有谁记得父母的生日?”时,班上只有一部分学生举手,而当我问及“谁会在父母生日和新年时给父母送上礼物?”时,全班只有一位男生举起了自己的手。当我有感情地朗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时,特别是读到“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时,我不禁为之动容。可学生们呢,似乎还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接下来我又让学生带着对父母的爱来朗读文章,学生们也不太投入。整堂课的气氛不够热烈,和预想的有很大的差距。

这堂课上完之后,我想了很多。应该说,此堂课之所以不够成功,是自己课前对学生们的电脑操作水平不够了解,从而影响了上课的效果。在今后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情,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学生们的情感方面,现在的学生感情太淡漠了。他们只是自私地享受着父母的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父母;只是纯粹地被爱,不懂得爱人。因此,再优秀的文学作品,再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无法打动他们,他们已经对许多美的情感、美的事物无动于衷了。而一旦无法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的话,这些作品的教育意义也就会大打折扣,语文的育人功能也无从谈起。

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过于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过于注重学生语文技能的训练,即过分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学生的感情淡漠甚至麻木,那么他们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有教育专家这样说:“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注重情感教育 篇7

一、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们的某一种情感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中被激发而产生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具体教学内容中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点,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渲染浓重的情感氛围,带领学生走进情境中去,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这一文章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黄山的风光片,让学生观看风光片了解黄山诸多景色的特点,带领学生走进黄山,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情感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理解文章情感的路径。文章的情感是渗透在语言文字里面的。朗读可以变文字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中蕴涵的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上对话。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飞红滴翠记黄山》《鼎湖山听泉》《春》《紫藤萝瀑布》《散步》等文章,情感丰富,语言生动优美、富有韵味,能够很好地激发读者的情感,陶冶读者的情操,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文章的情感,适时对学生的朗读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掌握正确的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内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在朗读中陶冶情操。

例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这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别朗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在朗读中作圈点勾画和旁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揣摩语气语调,在朗读中思考、感悟,体会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

三、采用多种形式,深化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恰当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化对情感的体验。如鼓励学生想象文章是所描绘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鼓励学生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激发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等方式来呈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来扮演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加深对文章蕴含的情感的感悟。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后,教师鼓励学生写一写剧本:设想菲利普一家人从外面旅游回去后,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正在自己家门口,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在学生写好课本剧的剧本后,鼓励学生自导自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与文章中的人物同喜悲、共命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同时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残酷的金钱关系,很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爱憎情感。

四、情感教育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准确合理、具有鼓励性的积极评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同,让学生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一)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了解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表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理解。

(二)尊重多样化的答案,鼓励多角度的思考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同一个文本,由于不同的个体处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提出来的多样化的观点和看法。同时鼓励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判断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活动,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及时地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中体验求知的满足感,获得心情上的愉悦感。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创设适宜的情境,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采用多种形式,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给予积极中肯的评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以下几点思考和认识。

注重情感教育 篇8

一、教会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 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历史就是启迪未来,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 才能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忘记历史, 就意味着背叛”, 同样, 歪曲历史, 篡改历史更是对历史的亵渎。所以, 我在历史教学中, 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 都让学生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评价, 并教会学生运用现代和历史的眼光去作辩证的分析, 还学生历史的真实。例如, 我在讲授《马关条约》时就巧妙地插入“钓鱼岛”问题, 为让学生认清“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这一事实。我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 收集证据, 有文字图片的, 也有影视的。然后在班上展示放映, 学生观后, 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早在明代中国人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该岛, 根据实际管辖原则, 自那时起, 中央政府就把钓鱼岛纳入海防范围, 并建港泊船。从《大陆架公约》来看, 钓鱼岛毫无疑问属于中国, 甲午海战后, 签订《马关条约》割给了日本, 二战日本战败, 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规定了要还给中国, 日本却以钓鱼岛由冲绳管理为由, 交给美国, 后来, 美国又交由日本, 结果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学生有了以上资料, 对钓鱼岛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清清楚楚, 再结合近来中日钓鱼岛争端, 学生内心更加清楚了, 日本想侵占我国固有的领土,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此时, 我又恰当地引导学生, 爱国要理性, 要好好学习, 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用史料去还原历史, 让事实说话, 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正确认识过去, 才有信心创造未来。

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的情感, 继承优良传统

近段时间以来, 闹的沸沸扬扬的“丁锦昊事件”, 再次告诉我们应该加强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竟被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神庙与汉字, 两大文明, 竟以此方式相遇, 实在令人尴尬。不管当事人出于什么目的, 但这种行为, 不仅玷污了人类文明的瑰宝, 也折射了部分中国游客素质的低下, 纠其原因, 是对历史的无知, 对文明的无知。当然, 我们不能完全责怪一个十三岁的孩子, 此事也反映我们历史情感教育的缺失, 而历史课正是思想教育的主战场。

在雅典阿波罗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自己。针对这件事, 我们也应好好反省自己。在历史面前, 我们应怀有敬意, 只有提高我们的素质, 才能赢得国际尊重, 才能让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更宽广, 避免到“到此一游”事件再次发生。我认为还是要通过思想教育, 丁锦昊也只是一个孩子, 所受的教育中没有强调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及破坏文物的违法性。在教学中, 应指导学生爱护文物, 保护文物, 以提高国人素质, 不要等到文物一件一件消失的时候, 让我们的后代只能看历史书的图片, 那时, 我们只有愧疚和伤心。

三、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的情感, 加强人格熏陶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的情感, 必须加强对其人格熏陶。中国历史教材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 这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好材料。如能充分挖掘这些内容, 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感情, 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

比如我在讲《香港和澳门回归》一课时, 侧重讲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这一伟大的决策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与赞赏。根据这一伟大构想, 中国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30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然后我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录像视频。学生看后, 热情澎湃, 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 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有的同学表示将来要把香港和澳门建设得更美好, 还有同学表示, 渴望用此方针, 让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这一刻, 同学们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无限的潜力。

另外, 我结合历史上的优秀名人事迹开展积极的思想教育。文天祥的爱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忧国忧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的忠心与执着,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林则徐的凛然大义,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的无私奉献, “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民族的伟大人物, 从而见贤思齐, 去景仰他们, 热爱他们, 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用先人们高尚的人格去影响他们, 从而形成高尚的品德。

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可以灵活多样, 课上课下都可以进行。比如讲“九一八”事变, 我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通过聆听悲凉忧伤而又充满怒火的歌曲, 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从而激起对沉重苦难的中华民族的深沉的爱。另外, 在课下, 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历史博物馆, 让学生身临其境, 直接受到思想的洗礼。

总之, 学生思想出问题, 关键在教育。俗话说, “要铲除杂草, 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 教育学生更是如此, 要铲除他们思想的杂质,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好的思想影响他。而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播高尚的思想, 用美德去熏陶学生。李世民说过, “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学生自然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教师要把历史课当成思想情感教育课, 而不仅仅是知识课, 那我想自然就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就能培养学生尊重历史, 热爱历史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从而促进学生成才。

注重情感教育 篇9

一、明理悟情,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因此,只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变成动态的学习,将学习的道德认知很好地消化吸收后,行为训练就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一种个体能力的主动表现。

(一)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设身处地,自己认识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愿望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学要求,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启发诱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如学习《杨洋练字》时,教师给学生讲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墨染池水的故事,引导他们同杨洋比一比,看看自己是否有过乱写乱画、作业马虎的缺点,激励他们勤学苦练;在学习《老山来信》时,可结合当今国内国际形势,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演讲会、英雄报告会、革命故事会、讨论会、给老英雄写信、拜访军属等活动,使他们产生明确的动机,明确自我教育的方向。

(二)树立榜样,让学生以榜样对照自己

榜样的教育是无穷的。小学生立于善于模仿,在学生心目中最能产生影响的人物是革命前辈、名人、少年英雄、老师及生活中最受尊重的人。《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表率、感染作用,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班集体中全优的榜样,也要发现某一方面较突出的榜样,并充分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发挥榜样的对比作用,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指出落后人物的不可取处,让学生自己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如学习《你说谁勇敢》后,就让学生来门辨析小松和小勇谁勇敢,从而得出表现自己去冒险,是逞强蛮干;为人民的利益不怕危险和困难,挺身向前,才是真正的勇敢。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自己

道德情感是实现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而道德行为过程又能进一步培养和增强人的道德情感。小学生的自尊心、同情心、羞辱心都会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进一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如学习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后,带领学生到幸福院拜访幸福老人,通过幸福老人讲述新旧社会的对比和学生自我的讨论,知道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无比幸福的,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道理,同时也更加增强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二、明理育情,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材中有许多意志品质教育的良好榜样,如《遵守纪律的邱少云》一课中,邱少云同志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除了高度的纪律意识外,更有一种坚强的意志;《积极进取》一课中,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凭的不仅是勤奋刻苦,还有一种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与土壤打交道的人》中“死神在倔强的老人面前败退了”一句更体现出侯爷爷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信心。在教学《成功的秘诀》时,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凭着坚强的意志取得事业成功的“秘诀”后,然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名人故事,举行一系列故事会、演讲会、报告会等活动,使学生从生动形象的事例中更加懂得成功的秘诀在于认准目标,执著追求,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坚持不懈,不断进取,就象鲁迅刻“早”字一样,强化他们对意志的认识,保证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

三、以情促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传授知识,揭示道德观点,讲明做人的道理,但它的着眼点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一)注重情感的升华,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人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教学活动中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借助情感导之以行。如学习《助人为乐》后,学生初步形成关心、帮助别人的动机。当他们在学校、放学路上以及公共场所帮助他人解除困难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从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赞扬体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当学生帮助他人越多,这种体验越强烈,其热爱人民的情感会越来越厚。

(二)训练形式和评价应多样化,有儿童的情趣

行为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教学活动要注意连续性,把课前、课后、课内、课外结合起来,采取操作练习、表演练习、竞赛活动、参观访问、追踪考察、集会、劳动实践、服务实践等生动形象、新颖活泼的多种形式。对评价要注意阶段性、情景性、随意性,有针对性和教育性,做到灵活、渐进,通过反复达到深化,最终养成习惯。

(三)开展全方位的综合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中学英语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 篇10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就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这个概念包含“态度”和“体验”两层意思,即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所持的态度和以某种感觉为特征的体验。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二、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实施情感教育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首先,教师应该和学生平等对话,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共同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又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关怀品质的教师,能关心、尊重、理解、赏识、信任学生,并且懂得如何激励和鼓舞学生。他们关注的目光不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指向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自我观念;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情况,和学生同喜共忧;能让那些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获得多元的价值肯定,从而消除情感障碍,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其次,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机会,这是唤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聪明才智,产生促进学习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师生不友好的关系往往是由偏心所引起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聪明学生给予许多热情、关爱,对调皮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予以轻视。这样势必会加剧两极分化,加重学困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只有从感情上、行动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优生和后进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一条无形的情感纽带。

2. 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民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和现有的英语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尽可能去适应和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把英语课堂变成学生喜欢并向往的语言学习和活动场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从“要我学”逐步转化为“我要学”,从“知之者”成为“好之者”、“乐之者”。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科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具有调控作用,教师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恰当,特别是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应给予积极肯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扬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用爱心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3. 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已经采用的和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是否能够得到学生喜爱,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超出了学生的情感范围等等。同时,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改进、重组、优化、提升自己实施情感教育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情感教育应努力把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只有确立情感教育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智力与情感的同步发展,才能使学生在获得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

初中英语教学注重情感教育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感教育;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研讨中,至今认为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效果差的观点仍然普遍。当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很多,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十余年的教学摸索,我逐渐认识到:英语数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比如在学生刚上初一时,先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见面、道别、致谢、道歉,家庭成员的称谓、时间、年龄、性别等。鼓励他们在适时地适当地使用这些用语,甚至当学生半中文、半英语夹杂着与我对话时,我也非常有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恐惧感,打消他们的顾虑。让学生们感觉我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所以很快这些学生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用无私的爱心表露情感教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在英语教学中,整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这是许多教师都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教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优秀学生身上更要倾注在学习困难的“学困生”身上。在2007级2班,杨忠等同学在初二上期在英语学习上掉了队,我为他们几位同学专门制定了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相应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尽量在教学中面向多数,兼顾“两头”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收获,从而避免了学生进入初三后的大面积滑坡现象。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7A Unit 2中的How do you get to school时,根据课文中的问路内容,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首先,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找出从学校到人民公园的最佳路线。每组的人可以自由结合,自由选择步行、骑自行车、坐车等方式,找出最佳路线。其次,小组讨论后拟定好方案,形成书面材料;最后,小组代表介绍方案,陈述制定此方案的理由等。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问路的情境,对此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必用的句型:Go alone Zhongshan road and…;Walk along this road and turn right when you see …;Go across the bridge等。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动感的特点,教学中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制作精美的课件,能丰富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视野,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课堂教学中的英语往往缺乏的是一种交际环境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尽量在课堂上多使用英语。这样,可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英语氛围,有助于语感的培养,但即便是简单用语,在初学者看来仍有些难度。于是,发挥“非语言”优势变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教师用无声的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补充、配合、修饰,能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易于被学生接受。“非语言”因素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比语言因素更加生动形象,更能起到“此时有声胜无声”的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

五、在教學之外扩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重在教学中的全过程,但课堂上师生交流时间毕竟有限。个体的情感教育不易进行。因此,课外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共同交流,常常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某位同学因为小学时就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因而提前学过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进入初中后,刚开始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书写工整,屡屡受到好评。但半期之后,英语成绩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计厌背书,认为是“死记硬背”;我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以后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针对他的“观点”,允许他由背书改为每课默写;一段时间后,他自己觉得背书可以帮助他形成良好“语感”,于是,他自觉地找到我要求背书。由于是他自身有了切实感受,他的英语成绩又得到回升。由此可见,教学之外扩展情感教育,是对教学的充实和帮助。

六、开展积极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目标,感受成功。人类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赞美。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成长产生巨大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地利用评价手段来对待学生。一个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所以教师要拿起表扬的武器,要利用“放大镜”和“定位器”来给学生找优点,再用“扩音器”和“互联网”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在课堂上,不让每一个学生带着遗憾坐下,即使对于那些回答问题不理想的学生,也要使他们带着满足投入到深入的学习之中。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要把它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情感教育 篇12

一、构建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 用教师的情感搭建师生情感传递的桥梁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特殊共同体内的交往, 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 使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都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 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可见, 作为双边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 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是信息有效传递的保证。事实上,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技能的信息传递, 更要构建彼此情感态度互动的平台。特别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 迎合学生心理, 让学生感觉既清新又亲切, 贴近学生生活, 很多学生对课本内容既充满好奇又心存困惑, 既心怀憧憬又稍有担心。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发现学生的这种心理, 在教学中, 给学生展示教师的真诚、信任与期待, 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 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耐心的指导、真情的鼓励、真诚的赞赏, 传情于生, 寓情于教, 使学生在自由、安定、踏实的环境中敢问、乐说、自然地将自己融入数学课堂, 不断满足自己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富含情感的活动情境, 用数学趣味诱发学生浓烈的数学情感

情感总是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尤其是初中生, 他们的情感活动更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富含情感的情境, 让学生如临其境, 触“境”生情, 自然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从而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如在学习“展开与折叠”的内容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买来卡纸, 课堂上亲自动手折叠并剪开, 从探究正方体的几种平面展开图入手, 让学生感悟展开与折叠, 此间教师适当指导, 细心点拨, 教会学生发现图形展开与折叠的空间关系。很多学生活动中非常活跃, 探究兴趣浓厚。他们看到自己亲手做的立体图形非常兴奋。在这样的情境中, 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更将学生置于了一个欲罢不能的境地, 促使他们主动地深入学习。可见, 创设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知识奥秘的热情中, 还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的过程既是学生认知训练的历程, 更使学生获取了情感的陶冶。

三、营造学以致用的氛围, 通过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在实际中中的应用”, 让学生养成“关心自然, 关心社会的情感”。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 联系学生生活, 从学生身边蕴含的数学现象入手, 给学生呈现相关的数学问题, 让数学知识融入在解决有关生活现象的具体问题中,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 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我让学生想象遍布大街小巷的拉面馆师傅做拉面的现象, 并由此引发新课教学。通过这样熟悉的生活事例, 学生们感到充满趣味, 又容易接受。由此,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实际问题, 可以让学生深切理解数学并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 那么的抽象, 从而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中, 不断体会到数学学科的价值, 滋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四、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之美,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育情感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引发人的愉悦的情感。同样, 数学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育素材,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之美, 可以使记忆更长久, 理解更深刻。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教材中数字的简约美、数字与图形巧妙结合的和谐美;奥运五环旗的简洁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等,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子, 使之恰如其分地渗透在教学之中, 让学生去感受, 去体验, 去感悟, 去创造, 不断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 使他们经历美的教育和熏陶。

上一篇:产业发展状况下一篇:模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