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状况

2024-10-13

产业发展状况(共12篇)

产业发展状况 篇1

营口享有“中国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的摇蓝”和“中国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生产基地”的美誉, 是中国最早、最大的汽保设备生产基地。创造了中国汽保行业的多项第一, 1966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汽车电器万能试验器, 1990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轮胎动平衡仪, 2008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汽保行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2010年开工建设中国第一个汽保工业园。2013年中国 (营口) 汽保工业园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授予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1 产业规模与现状

2013年, 营口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生产及专业配套企业已达180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 亿元以上企业4家, 实现生产总值126亿元, 同比增长3.7%;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 其中直接出口1亿美元;间接出口1.8亿美元 (含零配件) 。主导产品有车轮动力平衡仪、四轮定位仪、轮胎拆装机和举升机等15大类200个产品体系。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超过85%, 产品销往37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总额占全国汽保产品出口总额43%。已累计拥有产品各类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280余项。全年共争取国家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621万元。营口汽车保修检测设备产业现已成为营口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 随着相关产业链的建成, 将会极大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整体带动营口地方经济发展。

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规模小, 产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 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影响力, 营口汽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全国汽保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但还存在着企业同质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标志性龙头企业、没有著名品牌等问题。同时, 营口汽保行业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企业分工, 在全地区180家汽保企业中, 规模以上企业只有30家, 其中亿元以上4家, 中小企业数量居多。企业普遍存在小规模、多品种的“小而全”模式, 低附加值产品多, 产品重复性生产过多, 造成了人为的价格战, 不同程度制约了整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2.2 技术研发薄弱, 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本地区受到科研院所较少、技术人才缺乏、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等诸多因素影响, 汽保企业整体上虽具优势, 但在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处于落后局面, 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已成为制约汽保产业发展的第一瓶颈, 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依托研发平台, 加速产业升级

以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营口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服务龙头, 背靠政府, 联合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所搭建营口汽保设备公共服务研发平台、营口汽保特色产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着力开展汽保行业的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在研发、分析、检测、培训等方面为汽保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加速汽保产业不断升级。

3.2 实施科技助推工程

一是加快汽保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 助推产业升级。在营口大力汽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高新技术企业基础之上, 继续筛选具有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企业, 给予重点培育和政策扶植, 进入高新技术企业阵营, 打造行业科技创新的领军型企业, 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全面提升汽保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是加快营口汽保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助推产业升级。围绕中国 (营口) 汽保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的有利契机,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提供优惠政策和保姆式服务, 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中国汽保研发中心, 提升超前研发能力和水平, 解决企业发展共性问题, 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体系, 成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集聚地, 引领汽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向该产业倾斜, 以提升平台研发和服务能力, 发挥政策、资金、管理、服务等导向作用。

四是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 把电子商务平台引入汽保传统业态,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推介产品、与国际市场对接、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3.3 创新载体, 引进人才

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智力优势, 组建专家团队, 为企业提供智能服务, 实现借“智”生“才”。

二是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留住人才。鼓励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按任务、岗位、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 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市场价值。同时, 探索和鼓励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建立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 把知识、管理、专利、商标、科技发明和原创科研成果等有形或无形资产转化为货币或股权, 实行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制度。

3.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汽保行业的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为代表的中介服务机构, 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服务重点的行业协会的作用, 需要不断挖掘和提升, 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以金融网点、公交运输、医疗卫生、商业餐饮等为代表的配套服务机构设施, 需要不断设置和完善, 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便捷性和从业人员的生活舒适度。

摘要:汽保设备是指用于汽车维修保养的各类设备, 从事汽保设备生产和服务等行业统称为汽保产业。随着汽车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汽车维修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 中国汽保设备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汽保设备,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明福.依靠创新促进汽保产业快速发展[J].科技资讯, 2012 (15) .

产业发展状况 篇2

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农村文化广场覆盖面达100%,农家书屋覆盖面100%,基本文化设施投放面90%以上。

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机制,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培训、引导和扶持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这些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在群众文化方面起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

每年利用节庆日、传统节日和消夏及周末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实、主题突出的各类由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实了辖区群众文化生活,并促进了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处于城市中心的区级公共设施接近空白。文化馆没有独立的场所,与写字楼、商住楼一体建设,且布局受诸多制约,不利于最大程度的向群众开放,不能形成地标性的文化场所面向居民开放。美术馆和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又一文化象征,尚属于空白。二是街办均没有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商业建筑群相协调的公共文化站或集镇文化中心,居民无法就近享受文化服务。三是乡镇文化机构不健全,专职文化工作者,文化服务人员尚属空白。

以上情况是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加以改善。

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茶秀、酒吧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我区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512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场所26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86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80家,文化娱乐场所31家,旅游景点21个,文化相关经营单位15家,文物博览馆10家,民俗文化村1个。从业人员总计6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余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20家,50

万元以上的80家,10万元以上的30家,10万元以下的268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总资本的80%。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和竞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管理政出多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战略性规划和统一指导

就全市而言,目前没有明确的城市定位,倾力打造文化古都名城的思路和规划还未清晰。文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是主导产业,因而也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区未将文化产业纳入重点进行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我区打造文化一条街还只是一个蓝图。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项目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全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引导,市场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它需要社会的引导,市场结构需要通过引导实现优化。目前我区市场中,传统产业中,如网吧、图书音像、打字复印、KTV占较大比重,仅仅是满足和适合了部分群体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新兴高端的和文化科技含量高、经营方式新颖的高品质产业项目尚属于空白。文化市场的投资及发展基本属于投资主体的自发行为,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引导,对一些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光辉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能够引导人们传统的正确价值观和寻求精神归属的产业项目,因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在投资方面尚属空白,仅有的几个民办博物馆,也都存在个人投资不足、规模太小、地理位置偏僻等实际问题、并缺乏较高层次的策划和现代化的展示、多媒体演示手段而几乎无法运营,甚至长期关闭,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未做强做大

一般地域性文化产品及演艺很多是借助旅游发展,而我区由于旅游景点少,没有大型景点,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域性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和美食以及演艺项目,这些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项目,缺乏向社会推介的平台。

(四)文化招商难

由于我区城区内用地规划权受限,致使外来的文化投资很难在城区内成功引进,因这个原因我区已放弃了许多投资意向,同时也使文化部门策划包装和推介文化项目的积极性受挫。

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性规划

我市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具有打造文化名城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建议全市进行文化资源和特色的摸底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打破条块分割,按照“行业和区域互动,统一规划和统一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各县区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确立龙头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各市县区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各自的文人历史和地域资源,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平台。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要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要政策跟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及金融、融资等方面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我市文化产业几乎都是一些小微企业,国家在政策上已明确提出支持小微性文化企业;二是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政策,确立优势主导产业,扶持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扶持新兴的文化科技、附加值高和具有先进经营手段的新兴高端产业,扶持自主研发的地域特色产品项目,扶持文化历史、文物、民俗展览和文化旅游等项目,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营造良好地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引导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以产业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按照文化发展的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探索、管理和指导。其次是加强对文化行政管理层面和投资运营层面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选派学习的方式,学习领先地区的经验,同时利用市内大专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研修办或轮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的文化和经济两栖人才,来引导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优质蛋鸡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篇3

关键词:蛋鸡产业;发展状况;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4-0020-04

我国是鸡蛋生产第一大国,2015年鸡蛋生产总产量达2999万吨,绝大部分是国外高产蛋鸡(如海兰、伊莎、罗曼等)所产的蛋,而优质蛋的产量仅占到市场总量约7%左右,其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膳食结构不断改善,对鸡蛋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并开始注重鸡蛋风味,寻求蛋品质量。从我国肉鸡的市场变化过程看,蛋鸡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必将发生改变,品种结构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转变,优质蛋鸡的比例将逐步增加。优质蛋鸡的发展将有助于优质蛋鸡的育种、营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结合互联网技术将促使优质蛋鸡产业的新型运作模式探索。本文将分析我国优质蛋鸡产业发展的状况,预测优质蛋鸡产业发展的趋势,为优质蛋鸡产业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优质蛋鸡涵义及市场优势

詹凯等[1]于2008年将优质蛋定义为:地方品种鸡或经配套系杂交的优质蛋鸡,在生态放牧条件下所产的无污染、蛋重较低、蛋壳粉色有光泽、蛋白浓稠、蛋黄大、口感好的蛋,包括非笼养蛋、草蛋、笨蛋、绿壳蛋及优质蛋等。陈宽维等[2]将优质蛋鸡的生产指标总结:蛋壳粉色,蛋形稍长,蛋形指数不低于1.30;平均(或43周龄)蛋重46~54g;产蛋母鸡成年体重1.75kg以下,体型外貌与地方鸡种相似。我们将能够生产以上优质蛋标准的鸡群定义为优质蛋鸡。总体来说,优质蛋鸡在市场上有以下优势:①抗病力提高,适合国内的饲养方式;②料蛋比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③优质蛋的销售单价偏高;④优质蛋鸡老母鸡的淘汰价格高,可以抵扣种鸡的育雏育成成本。

二、我国优质蛋鸡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优质蛋鸡产业的品种现状

我国蛋鸡市场上的品种主要包括国产品种和引进国外品种。引进国外品种中的代表品种有罗曼、海兰、伊莎等,经过多年对国外品种的饲养管理,国内蛋鸡饲养企业已经熟悉了其生产和管理标准,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国外引进品种的生产性能。国产蛋鸡品种主要有:大午系列、京红、京粉、农大系列、新杨系列、粤禽皇5号、苏禽绿壳蛋鸡等,这些配套系性能优越,都具有固定的配套模式,已经申请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品种审定,并获得通过。国产蛋鸡品种中还包括蛋肉兼用型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如绿壳蛋鸡、清远麻鸡等,这类品种的共同特点是,历史悠久、遗传资源多样、品种特征明显。以上蛋鸡品种中,如豫粉1号土种蛋鸡、苏禽绿壳蛋鸡、粤禽皇5号等国产品种以及地方蛋肉兼用型品种都可以归为优质蛋鸡品种系列。

(二)优质蛋鸡产业生产现状

1.祖代种鸡情况

目前我国祖代蛋种鸡场共15家左右,养殖场数量每年有所减少。从2010年开始,国产品种的更新数量要多于进口品种,这种趋势一直保持 至今。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测算,2015年,全国共新增祖代蛋雏鸡52.03万套,其中,国产品种 45.25万套,引进品种6.78万套。2016年1-4月低,全国共新增祖代蛋雏鸡18.39万套。其中,国产品 种8.09万套,引进品种10.30万套;

2.蛋鸡饲养情况

我国饲养的蛋鸡主要包括父母代蛋种鸡和商品蛋鸡等两种,其中父母代蛋种鸡的饲养区域包括:以四川圣迪乐为核心的西南区域;以沈海牧业为核心的东北区域;以华都峪口为核心的京津区域;以宁夏恒泰元为核心的西北区域;江苏、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养殖孵化集中的大企业中心区域等五大区域[3]。商品蛋鸡的饲养主要集中在以江苏、湖北、山东、辽宁、河南、河北为主的长江以北区域。然而,随着国民对蛋鸡消费需求的迅速递增,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的商品代蛋鸡养殖发展迅速。导致鸡蛋的贸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云南、新疆等省份由蛋鸡调入省完全变成调出省;贵州省除了满足本区域的消费外、也有鸡蛋开始调出销往广州、深圳等地;广东、广西等的鸡蛋产量将逐步满足本区域的消费。

2016年1-4月低,全国父母代雏鸡累计产销量600.93万套,同比下降5.61,销售价格是去年同期的2.5倍;父母代种鸡存栏回升缓慢,商品代雏鸡产销量增加显著,同比增加28.40%,价格提高5.61;平均鸡蛋价格为7.56元/公斤,同比下降9.9%;平均鸡蛋成本7.33元/公斤,同比下降11.9%;平均淘汰鸡价格19.71元/只,同比下降0.7% 。2014年我国禽蛋消费方面,禽蛋人均占有量为21.16千克/人,比2013年减少了0.14千克/人。2014年我国肉类消费方面,人均占有量为63.66千克/人,比2013年增加了0.46千克/人。

3.鸡蛋销售情况

鸡蛋的销售将逐步走向区域性发展,目前我国鸡蛋销售区域主要包括: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冀消费区;以上海、杭州、苏州为核心的长三角消费区;以广州、深圳以及香港、澳门为核心的珠三角消费区;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西南消费区;还有以青岛为核心的胶东半岛消费区等五大区域。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广东、深圳、香港等南方省市的优质鸡蛋价格走入上升通道,促使企业或部分散户对优质蛋鸡的饲养量增加,主要是利用国内地方鸡品种作为优质蛋鸡饲养,生产的优质鸡蛋逐步走向消费市场。目前,我国优质蛋鸡的主要产地在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和湖南等省市,而优质鸡蛋的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

(三)优质蛋鸡产业育种现状

为适应市场需求,育种企业根据所掌握的育种资源,优质蛋鸡的生产特点以及消费市场的需求等因素,采用了不同的育种配套研究。优质蛋鸡品种除了直接饲养产蛋性能优越的地方品种外,常规优质蛋鸡的育种主要采用产蛋性能好的地方鸡种与外来高产蛋鸡品系进行杂交,横交固定培育具有优质蛋品质且高产的品系,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行配合力测定,建立优质蛋鸡配套系。目前,我国优质蛋鸡育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优质蛋鸡就巢性的选择力度不强,没有根本剔除优质蛋鸡品种的就巢性,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②优质蛋鸡育种指标如蛋重、蛋壳厚度强度、蛋品质等研究力度不大;③我国地方鸡种的保护与选育利用相对落后,加上受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优质蛋鸡的产业化开发;④涉及优质鸡蛋生产的关键技术如营养、饲养、疫病防控等的研究刚刚起步,也严重滞后了优质蛋鸡产业的发展。

nlc202309091409

我国优质蛋鸡育种相对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国内的前期育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96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首先提出了优质蛋鸡的育种方向,并确立了优质蛋鸡的性能指标要求,通过多年的培育,现已培育出“苏禽绿壳蛋鸡”配套系,并配套推广供应市场。2007年,由广东粤禽育种有限公司培育的“粤禽皇5号”优质蛋鸡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正式推向市场,并逐步占领优质蛋鸡的市场份额。中国农业大学杨宁教授等研究人员将矮小基因导入蛋用配套系,进行了节粮型蛋鸡的培育,培育出农大系列,也推广到市场。以上所培育的优质蛋鸡品种由于其蛋壳颜色和蛋重大小与地方鸡蛋相似,导致国内很多专业户以其作为优质蛋鸡进行饲养,推广的鸡蛋也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

(四)优质蛋鸡产业养殖现状

现有的优质蛋鸡品种由于产蛋量不高所局限,导致饲养户集中在散户,以散养的形式居多,规模化的饲养较少,主要的养殖存在的问题有:①场地选择不合理:优越的养殖环境是养好蛋鸡的首要条件。许多农户认为有空闲的房舍、田地和山林地就可以进鸡饲养,没有考虑优质蛋鸡的生活习性、环境承载力、场地配套等因素,导致放养密度不合埋、生态破坏严重,影响鸡群的生产性能;②农户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多方面考虑不周,饲养过于粗放,导致蛋鸡在养殖过程中健康不佳、营养不良;③考虑到优质蛋鸡市场空间,有部分饲养引进蛋鸡品种的养户开始饲养小部分优质蛋鸡,饲养方式是散养与笼养相结合,优质蛋鸡的饲养管理标准没有建立,很难完全发挥优质蛋鸡的生产性能;④优质蛋鸡的饲养标准规范没有制定,相关研究较落后,导致优质蛋鸡的生产性能无法充分发挥。

三、我国优质蛋鸡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 优质蛋鸡生产趋势

我国祖代蛋鸡生产情况:根据国外禽流感疫情的变化情况,原有的祖代企业会寻找其他途径从国外进口祖代种鸡(西班牙、新西兰等),种鸡的品种和数量都会比2015年有较大增加。同时有可能促使国外的原种企业在华投资设厂,规避疾病等因素造成的贸易困难。国产品种由于成本优势,在继续做好疾病净化和品种遗传性状提高的前提下,会继续扩大更新数量。优质地方肉蛋兼用品种继续做好疾病净化和产蛋性能的育种工作。在产的父母代种鸡和父母代雏鸡的销售量有进一步减少的可能,父母代种鸡的饲养量将稳定在1600万套左右。父母代雏鸡的销售价格持续回升到合理水平之上。需要外购雏鸡的父母代企业将长期受到挤压,父母代饲养场数量会进一步减少。商品代蛋雏鸡的销量会略有下降,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全国新增雏鸡13亿只左右。

优质蛋鸡生产消费本地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未来会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个消费圈。围绕消费圈500公里以内会形成养殖重点区域,当天生产的鸡蛋就能运输到当地的市场,次日进行销售,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本地化的地位、价格及品牌优势。

(二)优质蛋鸡育种趋势

目前优质蛋鸡最有效的育种方法是常规选育技术,其育种的核心重点是产蛋性能的选育,兼顾选择蛋壳颜色、蛋重、就巢性等指标。优质蛋鸡蛋壳颜色的选择重点是选择合适的品种参与配套,选育受消费者喜爱、富有光泽的粉壳蛋。蛋重的选育重点是选择蛋重的均匀度,蛋重低于55g以下,选留均重±10%的个体。体型外貌性状在优质蛋鸡选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羽色、肤色、体形、冠型等性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淘汰母鸡的价格,尤其是母鸡羽色性状对优质蛋鸡的饲养利润有重要影响[2]。就巢性是制约其繁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就巢性的选育措施主要包括个体选择淘汰就巢个体,家系选择选淘继代的公鸡,还可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利用就巢分子标记进行早期选择,加快育种进展。

从目前国内市场中主要的优质蛋鸡品种来看,未来利用地方鸡种作为优质蛋鸡生产优质蛋,将是优质蛋鸡育种配套的主流。而对地方鸡种的系统选育,将侧重提高产蛋性能和蛋品种选育,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益。

(三)集约化养殖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国外集约化养殖技术的引进,针对我国当前蛋鸡养殖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努力学习国外蛋鸡养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蛋鸡养殖必将走向集约化发展。从散养到规模化集约化的迈进,将有助于我国优质蛋鸡的发展:①有助于建立蛋鸡养殖标准;②有助于鸡蛋产品质量的保障;③有助于鸡蛋药物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④有助于养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⑤有助于提高蛋鸡健康养殖的效率和效益。预计未来5-10年,优质蛋鸡生产规模在1万只以下的养殖场将逐步退出,生产规模在3-5万只左右的养殖场将成为优质鸡蛋生产的主流,生产规模在5万只以上的养殖场比例将逐步增加,趋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

(四)加强品牌建设

从2013年开始,整个行业大的格局,到2016年基本上已经比较明显呈现。祖代种鸡以峪口、华裕和益生形成三足鼎立,父母代种鸡以峪口、华裕、晓鸣、圣迪乐、九三零、北农大、沈海等七雄逐鹿,商品代蛋鸡呈现的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全国性的品牌比较少,如德青源、圣迪乐等屈指可数的10家左右的全国性品牌。但是地方性的品牌很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品牌,而且小品牌比大品牌更有生命力:一是当地的鸡蛋能够保证新鲜;二是当地企业本身有很长的积淀和各方面的渠道关系,所以在利润等各方面都做得比较好。

养殖者关心的是优质优价产品,消费者关心的是上鸡蛋质量和价格,可以通过建立品牌和信誉将两者联结起来。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优质蛋鸡养殖户、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共同推动优质蛋鸡养殖基地和禽蛋产品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提高“三品一标”比率,鼓励企业申请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HACCP,GAP,ISO等品牌认证,建立起优质蛋鸡的品牌包装、连锁销售及安全鸡蛋可追溯系统,扩大市场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加人宣传,指导消费者如何辨别优质土鸡蛋和笼养鸡蛋,定期带领客户到养殖基地参观考察,让目标客户群看到产品并有购买的意愿,还要培养这些客户愿意购买第二次井帮助做宣传的意愿,搭建起两者互相信任的桥梁。

(五)探索新型运作模式

随着互联网及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优质蛋鸡的运作模式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蛋鸡保险、融资租赁、鸡蛋期货等多种经营方式的运用,能够为蛋鸡行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能够提升设备的现代化,扩大养殖规模,能帮助蛋鸡企业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优质蛋鸡行业新型产业链模式,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北农大推行的产业园生产模式、德青源的云养殖概念及峪口的流动超市等等,将会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控制蛋鸡养殖到鸡蛋上餐桌的全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同时也实现对全过程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优质蛋鸡企业逐步在利用互联网的作用运作优质蛋鸡的发展平台,例如,北京伟嘉集团推出了“嘉农在线”和“蛋鸡管家”互联网平合;北农大集团创建了“蛋@网”鸡蛋交易平台;江苏鸿轩农业与海尔融资租赁开展“互联网+生态农业+产业金融”模式;北京盛林华通公司开发了鸡蛋网上交易平台等等,为蛋鸡企业生产与销售带来更大有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詹凯登,董卫星.优质鸡蛋研发现状及安徽优质蛋鸡业科技

策略.安徽农业科学,2008,36(09):3660-3662.

[2]陈宽维,汤青萍,屠云洁.仿土蛋鸡的育种方向与配套选育

技术[J].中国家禽,2005,27(11):6-9.

[3]王忠强.未来我国蛋鸡行业的发展格局及政策解读[J].北

方牧业,2015(12):8-9.

(责任编辑:吴 霞)

沈阳市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篇4

一、基本情况

目前, 沈阳市共有汽车生产企业25家, 重点整车生产企业6家, 主要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品生产企业206家, 形成了宝马、别克、雪佛兰和中华、金杯等几大品牌体系。形成了以乘用车、轻型车、汽车发动机为发展重点, 以大中型客车、专用车及零部件为补充, 具有一定整车制造和零部件配套能力的生产体系;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共同发展, 高中低端产品较为齐全的产品体系。

2013年, 全市整车产量达到104.1万辆, 同比增长23.2%,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汽车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941.2亿元, 增长27.5%, 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14.2%;汽车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56.1亿元, 同比增长20.3%。2013年沈阳市纳税百强企业中, 仅华晨宝马、上通北盛、华晨金杯三大整车纳税就高达181.1亿元, 同比增长26.9%, 占百强企业全部纳税额的42.3%。同时, 航天三菱、金杯江森、延锋江森、采埃孚伦福德等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榜上有名, 体现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成为沈阳市财税贡献度最大的重要支柱产业。

今年1月, 全市整车产量9.02万辆, 增长5.7%,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70亿元, 增长13%。可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

二、产业发展特点

1. 三大整车体系已成为沈阳市汽车产业的坚实根基。

目前, 沈阳市已形成了自主品牌旗帜华晨汽车、中外合资代表华晨宝马和上海通用北盛汽车为核心的三大整车体系, 产业集中度在90%以上。2013年, 汽车整车实现工业产值1332亿元, 增长33.4%, 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全部产值的68.3%。其中华晨宝马实现产值827亿元, 成为沈阳市首家产值超800亿元的单体企业。

2. 沈阳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形成大发展态势, 相对完整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链正在形成。

2013年, 沈阳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产值609亿元, 增长24.3%, 占全部产值的31.7%。目前, 沈阳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增加到206家, 2013年新增42户, 2014年预计还将有10户以上的企业入驻沈阳。已形成了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

3. 自主研发能力增强,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产业升级逐步加快。

自主品牌企业不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 华晨H330、H220和大海狮等新产品陆续投放市场。华晨宝马正式推出了全新合资自主品牌“之诺”, 及第一款之诺1E纯电动汽车, 将于今年陆续投放市场;华晨小型城市纯电动轿车和金杯纯电动车已用于沈阳市交警巡逻;五洲龙新能源客车项目已正式投产, 其新能源公交车已在沈阳市上线运行。

三、未来发展

未来, 沈阳市汽车产业将以现有东部汽车产业核心区 (汽车城) 和西部先进装备业聚集区 (宝马新城) 为主要依托, 统筹产业布局, 完善配套体系, 做强以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为发展重点的整车制造业, 做大以本地配套市场为主、区域相对集中的零部件制造业;同时, 带动汽车装备业发展, 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优势产品突出、具有参与国际化分工能力的产业格局。

生猪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5

题。

1、当前生猪生产的主要特点

1.1 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2007年七月以来由于生猪养殖效益较好,同时我市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等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推动了全市生猪生产的恢复性发展。2009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达到 7812头,比 2008年上半年增加 386头(增长 5.2%),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得到恢复,预计 2009年底仔猪生产可望达到供求平衡,仔猪价格趋于合理。

1.2 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年来我市生猪规模养殖有一定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 ,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猪,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2008年我市年出栏 2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猪户达到 16781户(其中年出栏 50头以上 1197户、年出栏 100头以上 164户、年出栏 500头以上 35户、年出栏 3000头以上3户),2008年末适度规模户存栏生猪16.74万头,同比增长 132.1%;适度规模户出栏生猪 18.12头,同比增长 136.5%。

1.3 生猪品种改良逐渐推进,优质肉猪比重增加。优质肉猪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近两年来我市抓住时机指导农户和规模养殖场(户)淘汰老弱劣质母猪,选留优质二杂母猪,推广以外三元“洋三杂”为主的生猪品改,提高优质肉猪比例。至今年6月末全市存栏纯外种母猪达到1315头,良种公猪存栏63头,有人工授精站 12个,全市洋二杂母猪存栏达到 6908头,比去年同期增长 23.16%,出栏洋三杂肉猪 15.75万头 ,比去年同期增长 26.8%,洋三杂面达到 2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4个百分点,生猪品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1.4 生猪产量快速上升,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近2年来,由于国家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养殖行业,从事生猪产业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生猪出栏头数逐渐增多,农民的养猪效益明显提高,畜牧产值快速增长,在短时间内缓解了供不应求、猪肉紧张的社会矛盾。

2、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疫病风险增大。一是猪病种类多,防控难度大。近几年来,我国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动物疫病防控已从季节性转变为常年性,防控难度加大。二是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外疫传入风险增大。**市肉类加工企业较多,从重庆、云贵等地外购生猪量大,猪只交易流动频繁,对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形成重大威胁。三是部分规模养猪场业主防疫意识淡薄。近年来跨行业进入的新建规模猪场业主防疫意识不强,特别是2007年以来由于养猪效益高,有的规模养殖业主为了快速达到饲养规模,跨区域、长距离大量引种,给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带来隐患。四是防疫设施条件和防疫队伍素质还不适应当前防疫工作需要。近年来 我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检疫诊断设施设备落后,疫病防控基础脆弱,乡镇机构改革年初才刚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未建立起来,乡镇兽医防疫工作量多难度较大,总之,防疫设施条件和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素质还不完全适应新的疫病防控形势的需要。

2.2 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和金融对生猪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市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猪肉的市场供应。一是政府投入不足。2007年以前国家对畜牧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对畜牧经济特别是生猪生产投入很少,2007年由于猪肉市场供应偏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但我市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市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贷款程序或手续复杂,同时因信贷担保与反担保机制未建立等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前几年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2.3 生猪规模养殖发展不快,规模化程度不高。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

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给生猪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提供了机遇。近年来,我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规模养殖发展仍然不足,2007年规模化程度仅为 26.8%,2008年虽然有所增加,生猪养殖特别是纯农业乡镇仍然以散养为主,但散养户下降幅度较大,近郊

及工业乡镇无猪户已达 75%,远郊乡镇也达到了 40%左右,我市生猪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4 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需要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生猪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不断提高养殖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由于我市生猪产业协会或农村畜牧专合组织培育发展不足,已建立的组织作用发挥有限,没有把养猪户有效的组织起来进行组织化生产,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对龙头加工企业的指导、监管不够,生猪加工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带动力弱,未建立自身原料生产基地,与养殖户还是买卖关系,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分享与联结机制,全市生猪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

2.5 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作用发挥有限,科技贡献率不高。一是畜牧兽医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素质有待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仅有 2/3的人员基本具备从业人员素质,另有 1/3多属退伍安置和退休顶替人员,对畜牧兽医技术基本不了解,村级动物防疫体系有待完善,县(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存在知识老化,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基层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兽医技术人员待遇不高,工作量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二是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管理模式有待理顺。2009年应抓住基层体制改革的契机,把兽医体制改革完全落到实处,尽快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在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聘任工作中,要严格实行考试考核制度,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录用一批懂兽医技术的优秀人才充实基层力量,加强畜牧队伍建设。三是新形势下科技推广的机制和体制有待创新。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主要从事检疫、防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没有科技推广经费,科技推广工作乏力,内动力不强。四是业主科学养猪水平低。从事生猪养殖业的从业人员对良种推广使用、现代科学养猪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动物防疫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科学养猪技能或水平低下,效益不高。

2.6 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养殖户的利益保护不力。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在生猪养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猪大县养殖场(户)受到政府扶持,得到一定利益。政府的激励发展势必导致生猪总量的急剧增长,从市场经济规律来讲,供大于求必然引起生猪价格下跌,而**由于畜禽总量偏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生猪发展只能靠自身努力,生猪市场价格下跌同样会波及到**市的养殖农户,加上饲料价格高昂,已给养殖场(户)造成了巨大亏损,养殖场(户)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加上屠宰加工环节与养殖环节脱节,屠宰环节低收高卖,牟取暴利,出现严重利益分配不均,政府对养殖场(户)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养殖场(户)丧失了养殖热情。

3、生猪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以农民持续增收和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为核心,我市生猪生产要突出解决好疫病防控、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和科技推广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努力推进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 大胆探索,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搭建防控平台,切实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化解疫病风险。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新的《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并把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牢固树立成败在防疫,抓防疫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抓动物防疫就是抓公共卫生的意识,加强领导,准确把握严峻的疫情形势,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二是强化考核,加强防控。建议市政府要把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并奖惩兑现。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动防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的要求,毫不松懈地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二型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又要重视平常时期的预防;既要着力于做好季节性的集中免疫,更要着力于建设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免疫和疫情监测工作,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市政府应落实好防控经费,做好疫苗、消毒药、防护服等动物疫病防控物资贮备、调运和分发,要加强以冷链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落实好防疫人员的劳务费,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四是大胆探索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搭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平台。畜牧系统应具备健全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缺乏工作的内在动力,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限,又缺乏迅速提高能力的经费和手段;而国内一些大的饲料兽药企业为培育占领市场,组建了强有力的营销队伍开展营销,并开展以猪病防控为重点的产品售后服务,稳定生猪生产,提高养猪效益,以稳定其销售市场。这些企业管理规范、其售后服务好,队伍知识更新快,且公司的生存发展建立在生猪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养猪有钱可赚的基础上,与我们畜牧系统的工作目标具有同向性。如何将两支队伍有效的整合,在基层生产一线搭建一个工作平台,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很有必要进行探索和尝试。我们建议选择 1— 2个有实力的饲料兽药企业在两个乡镇进行探索试点,建立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依托,以养殖大户和生猪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以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诊疗服务人员及饲料兽药企业营销推广人员为骨干的新型猪业专合组织,整合两个网络的优势资源,形成一种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市场化运作的集饲料兽药营销、养殖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为一体的互利双赢的新型合作模式,搭建科技推广和防疫平台,共同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科技推广工作,推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并改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模式,由新组建的上述机构统一管理村级动物防疫员和阉割、诊疗及从事饲料、兽药经营、技术服务的人员。依托畜牧系统和饲料兽药企业双方的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技能,年终对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考核确定来年的续聘或解聘,其工作补贴由政府核算拨付给合作组织再由该组织经考核后发放给村防疫员(或片区防疫员)。

3.2 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着力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通过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尽块弥补散养户下降的生猪数量,到 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要稳定在 40万头左右,其中规模场出栏 24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达到60%以上。一是科学规划布局。要按照“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根据土地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搞好规划布局。建议市政府安排专项经费,组织专门人员对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养猪场(户)做好规划布局,并作为今后发展布点的依据,从而减少布点的盲目性,达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二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支持,认真落实好国家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并在市财政预算中安排生猪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生猪养殖场。积极支持鼓励饲料兽药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大户等企业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延伸产业链,推动全市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简化贷款手续和程序,提高小额农贷信用额度(由现在的 2万元提高到 10万元以上)。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试行生猪保单质押、种猪活体抵押、圈舍等固定资产评估抵押等方式发放信贷。政府要尽快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设立信贷担保专用账户,对发展规模养猪实施专项信贷担保。同时通过猪业专合组织(协会)、龙头企业等,建立以担保、反担保、联保以及风险金为主要内容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降低信用风险,加强和改进对发展生猪生产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规模养殖户贷款难问题。四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险机制。要抓住国家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试点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强能繁母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工作,尽快开展育肥猪政策性保险,有效降低生猪养殖特别是生猪规模养殖场的自然和疫病风险。五是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按照统一的规划布局方案,政府要整合政策资源,配套相关项目切实抓好规模养殖用水、用电、交通、土地利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六是加强培训,提高科学养猪水平。大力开展以对规模养猪场业主为主的养殖技术培训,对年出栏 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实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驻场联系制度,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业主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养殖和管理能手。

3.3 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经营。一是政府在产业化经营中要加大作为。要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予专项工作经费,从项目上给予倾斜,大力扶持发展猪业协会和猪业专合组织,并积极指导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发挥协调服务和监管作用,在龙头企业的审批和管理上,从严审查和考核,实行淘汰制。要指导龙头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创立畜产品品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带动作用。要求并帮助龙头企业建立自身加工原料基地,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要体现优质优价,使养殖户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建立起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发挥带动作用。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猪业协会(专合组织)和经纪人,并发挥作用,做好生猪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市畜牧局已于 2007年成立了畜牧猪业协会,该协会旨在做好行业引导、指导作用,建立猪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生猪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结合基层猪业专合组织做好科技培训推广;协调组织好规模养猪场大宗饲料原料的供给;积极探索参与组建信贷担保机构,达到降低养猪风险、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各乡镇也要建立猪业协会(专合组织实体),通过专合组织实施饲料、仔畜配送、畜牧科技推广和信贷担保、反担保,促进生猪生产良性互动发展。积极扶持培育生猪业经纪能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在生猪流通中的作用,推动生猪生产的大发展。

3.4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提高科技贡献率。一是加强畜牧科技培训。建议市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培训经费的投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每年举办 4—5期畜牧兽医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特别是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畜牧业协会和猪业专合组织每年举办 4期以上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场(户)业主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养殖技术水平,增加养殖效益。二是加快推进生猪品改。近年来我市生猪品改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但生猪品种仍然较差,特别是散养户仍以太湖、荣昌、内江猪和土二杂为主,外三元杂交面与周边地区差距较大,需要加快生猪品改步伐,建立和完善以纯外种猪场、二杂制种场和商品场或商品生产基地的“三级良繁体系”。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生猪扩繁场建设项目,扶持华禹种猪场、晶顺种猪场和红源种猪场等多个外二杂母猪种猪场的建设,规范生产设施和条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优质外二杂母猪的制种和供种能力。对引进优质外二杂母猪的规模场给予适当引种补贴,建立一批设施良好、管理规范的存栏外二杂母猪 30头以上年出栏 500头以上的规模商品猪场,实行自繁自养,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市建立 10个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发展户养 5头以上外二杂母猪的适度规模养猪户 1000户,到 2010年全市出栏优质外三杂肉猪 45万头,外三杂面达到 60%,切实提高猪肉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三是加强现代养猪技术的推广。开展现代养猪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和集成推广,重点推广提高母猪繁殖能力、仔猪早期断奶与保育、猪病综合防控、规模养猪、标准化生产与环境控制与保护等综合配套技术,切实提高我市生猪生产科技水平。

3.5 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养殖者的利益。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把饲料、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行生猪最低收购保护价格,确保养殖者的利益。合理使用政府奖励资金,让真正的养殖者受益。我们应充分发挥食品加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平抑好生猪收购和猪肉销售价格,平衡各环节的利益关系,以确保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状况 篇6

[关键词]体育 产业 市场 经济 价值

体育产业, 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这里指的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用品与体育服务两个部分。这里指的经济部门在我国现阶段不仅包括企业,而且包括各种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其它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或个人)。我们将体育产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来认识,是基于它对国家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特殊方式所提供的特殊产品,即体育运动本身或与体育运动有关。

一、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

1.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体育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基本包括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技术培训与咨询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旅游市场。

2.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扩展,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

3.社会投资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涌现了一大批符合现代体育制度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

4.确立和形成了保证体育事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的质量也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益也明显增高。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其他产业相比较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现代社会,体育产业已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体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密而不可分割。体育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潜力十分广阔。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

1.体育产业是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依靠直接生产和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体育产业是难以满足的。因此,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除了依赖体育产业之外,还需依赖其他的与体育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因此,体育产业可以带动纺织、机械、建筑、电子、营养品、食品等制造业,以及旅游、保险、博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单靠自身,而必须与其相关联的产业同步发展。

2.体育产业是产值高、影响大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形成规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使体育产业从非独立行业逐渐成为独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体育产业的产值在大幅度提高。同时,体育产业还是一种“无烟工业”,消耗能源少,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体育产业是一个可以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产业。

3.体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提供多种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体育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4.体育产业是进入全球经济的国际化产业。体育运动是一种规则性很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文化形态,体育运动的国际性决定了体育产业必定具有同样的国际性。竞技体育的国际化的趋势,注定了体育产业必定要突破国界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体育产业的国际化使体育人才的国际流动性加大,体育竞赛的国际竞争性增强,体育产品与服务更加面向国际市场,体育产业背后的金融活动更具有国际流动的性质。

三、发展体育产业的意义与价值

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深化体育改革、转换机制;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渠道;满足随着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对于增强体育事业发展活力、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和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

1.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体育产业的产值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2.体育产业将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时,体育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3.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体育产业中除部分体育用品业属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外,大多数属于第三产业。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在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必定要占据重要的份额。

4.体育产业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据我国的调查,群众体育开展较好的企业,职工的出勤率要比一般单位高。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其中职工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健康,可以提高出勤率,减少发病率,而且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扬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它是企业无形资产的组成部分。

四、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

1.体育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占有率低。据调查在我国大中型商场销售的体育健身产品中,绝大多数来自广东、福建、江苏以及上海、深圳等地区,北京产品竞争力较低,所占份额微乎其微。

2.开发和利用体育无形资产不够,相关产业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目前发展体育产业较注意有形资产的利用,而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如对各赛事和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价值等重视和开发不够。

3.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优惠扶持政策。我们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一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体育市场的相关政策,如鼓励社会和个体兴办体育产业的投资政策,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允许体育部门或单项运动协会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

4.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目前关于体育市场的管理尚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一项也没有,虽然一半左右的省、市、区等大多数省会城市均发布了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或政府规章,但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仍需要通过高层次立法予以明确,如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序的完善和统一,法律责任的界定。

五、发展的对策

1.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应主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能过多地依赖国家投资,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获益”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产业,有关体育行政部门要充分提供咨询、服务、优惠政策等条件。

2.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要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坚持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开展体育健身娱乐方面的经营性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应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面向市场、服务群众,以各类体育设施为依托,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等多项优质服务。

3.培育和发展体育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打破体育人才的地区所有制,搞活体育人才市场,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人才资源。扩大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的自主权,试行体育后备人才有偿培训制度,培育和开拓体育后备人才市场。

4.制定和完善体育事业经济政策,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要大力加强调查研究,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关财政政策,制定和落实体育事业单位及经济实体进行多种经营来补助体育事业的优惠政策,执行国家的有关税务政策,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5.加强体育彩票的管理和发展。 体育彩票要从规范发行工作、提高体育彩票发行效益着手,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彩票发行制度。

6.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有效调控机制。目前我市乃至国家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如有的体育经营项目仍套用文化娱乐项目管理办法。同时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新兴产业,国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政策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参考文献:

[1]魏礼群: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2]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国际大众体育信息数据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及建议 篇7

创意产业是一种主张创新、个人创造力、技能水平和天赋、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新兴理念、思潮和讲究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经济实践。

在21世纪全球创意产业的交响乐中, 响起了上海的雄浑乐章。上海这个屹立在太平洋东岸的国际大都市,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中, 探寻着这个城市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跨越的独特途径, 而推动这一跨越的载体, 就是新兴的创意产业。

一、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规模结构:

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目录》标准推算, 2008年, 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56.98万人;实现总产出3304.8亿元, 比上年增长14.1%;实现增加值780.11亿元, 按可比口径计算, 增长11%, 增幅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1.3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 对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额为16.69亿美元, 主要包括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两类。2008年, 上海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3.38亿美元。印刷品实现进出口总额2.90亿美元, 同比增长29.33%, 贸易顺差0.66亿美元;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的进出口额分别为6367.65万美元、492.22万美元和597.66万美元。

2008年, 上海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8.03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 占全市文化产业的61.3%。在文化产品、设备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302.08亿元, 比上年增长12.5%, 占全市文化产业的38.7%。

二、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带动文化相关产业实现较快增长

2008年, 在国内消费市场保持强劲增长的大环境下, 以居民家用视听设备为主的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加快更新换代。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业的销售实现快速增长, 从而带动了文化相关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

2、网络文化服务成为文化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全面普及, 互联网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以互联网内容服务为主的网络服务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 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3、大众性、商务型文化服务业成为上海文化服务业的主要支撑行业

上海是一个拥有1888万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特大型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民收入的提高, 与市民文化消费密切相关的大众型文化服务行业, 如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 以及以广告和会展服务为主的商务型文化服务业成为上海文化服务业的主要支撑行业。

4、文化服务业生产力率显著高于文化相关产业

2008年, 上海文化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71万元/人, 比文化相关产业高19.2%, 业高于全市13.96万元/人的平均水平。

三、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1、时间上, 上海面临2010年世博会的巨大机遇

世博会的举办将直接对城市服务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直接促进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世博会本身所属的会展经济, 广泛涉及上海创意产业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重点行业领域。

2、空间上, 广阔的长三角腹地是上海美丽的后花园

推动区域合作, 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各地创意产业企业可发挥各自优势, 扩大多层次、多渠道合作, 推进创作、创造、制作、营销、展示、传播、交流等环节的、一体联动, 在拓展创意产业市场空间延伸创意产业链方面形成共赢。

3、人才凝聚方面, 上海努力争创创意产业人才高地

上海放宽引进创意产业人才标准, 降低创意产业人才来沪门槛, 大力引进中高端人才, 为其发展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因此, 一大批创意产业领域的机构、企业及人才、资金迅速向上海集聚, 加快形成上海创意人才高地。

四、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创意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 抵制不正当竞争、侵权等不良行为,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为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创意产业需要实行产业集聚战略, 提高园区基础结构建设, 进行区域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要实行产业集聚战略, 集群中的企业既合作又竞争, 刺激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创新发展, 并带动周边地区资源协同发展。园区的良性发展, 需要具备良好的效率基础结构包括公共服务、运输、电讯等, 以及现代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法等, 以保证园区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3、创意产业需要加强市场机制, 构筑完整的创意产业链

组建完善的创意产业链, 强化各国园区企业的分工协作与规模, 促进创意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 更有效地整合和延伸产业链, 将艺术家的创意成果转化为企业家的经营资源, 实现创意市场化和产业化。

4、创意产业需要实行品牌聚焦战略, 建立园区和企业的特色品牌

品牌概念化是使园区被大众认识, 占据特有的市场空间;价值多样化是开发新产品, 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实现品牌产品的销售最大化。

5、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秦州区蛋鸡产业发展的状况 篇8

1.1 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3年秦州区蛋鸡存栏量达103.15万只, 其中推广良种商品蛋鸡90万只, 比2010年饲养的良种蛋鸡62万只提高了30%, 成活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75%, 72周龄产蛋量由12.5 kg增加到14.8 kg, 每只鸡增产2.3 kg, 料蛋比由3.1:1降低到2.3:1, 蛋鸡整体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

1.2 蛋鸡饲养方式发生转变

秦州区2013年发展蛋鸡规模户 (场) 381个, 笼养蛋鸡45.62万只, 农村千家万户分散饲养户6.8万户, 散养蛋鸡57.51万只, 比2010年饲养量增幅75.3%;农村散养户8.5万户, 饲养68.2万只蛋鸡, 散养户减幅25%, 饲养量减幅18.6%。秦州区大型蛋鸡养殖龙头企业迅速增加, 饲养规模不断增大, 5万只以上的重点养殖企业4个, 3万只以上的规模场10个, 1万只以上的养殖场20个。改变小群体粗放饲养模式, 推广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是今后蛋鸡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2013年省级标准化蛋鸡养殖场2个, 即秦州区汉水源养殖场、天水金发家禽养殖公司, 年饲养商品蛋鸡26万只;市级标准化蛋鸡养殖场2个, 即天河蛋鸡农民养殖合作社, 天水顺祥养殖场, 年饲养商品蛋鸡12万只;区级标准化养殖场12个, 年饲养商品蛋鸡32万只;市级种鸡场1个, 是天水兴旺种畜禽有限公司, 存栏种鸡2万套。同时, 秦州区逐年加大畜牧养殖扶持奖励资金, 严格按照“品种良种化, 养殖设施化, 生产规范化, 防疫制度化, 粪污无害化”的总体要求, 实行奖优扶强, 树立行业标准化示范场, 推动蛋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

1.4 防疫体系完善, 养殖环境优化

近年来, 秦州区始终坚持“一村一员”的标准, 逐年增加动物防疫经费, 逐步更新防疫检测设备, 加快完善冷链体系建设, 充实了村级防疫员队伍, 逐渐增加防疫员待遇, 定期聘请专家举办防疫员专业知识培训、讲座, 提高了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防疫员实行动态管理考核, 绩效挂钩, 竞聘上岗, 确保防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同时, 积极探索组建了畜牧综合执法队伍, 加大畜牧养殖执法力度, 重点督查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 病死畜禽、生物药品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等达标排污工作, 有效地减少了养殖污染环境问题, 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优化了养殖环境。

2 秦州区蛋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蛋鸡养殖组织化程度低

秦州区大多数养殖场 (小区) 的产、供、销独立, 在购置雏鸡苗、饲料、疫苗、药品、养殖设施等时, 不能享受价格优惠, 运输成本不断提高。同时, 由于组织化程度低, 产品难以持续满足市场新需求,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整个蛋鸡行业利润低, 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2 蛋鸡养殖产业链短

秦州区蛋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少, 蛋品深加工能力低, 蛋品附加值低, 蛋品消费以直接食用鲜蛋为主, 产业链条短, 鸡蛋价格波动大, 严重影响蛋鸡行业发展。

2.3 蛋鸡养殖品牌战略意识不强

秦州区现有三个蛋鸡养殖场, 注册了“天河”“华表”“汉水源”商标, 实行鲜蛋清洗、分级、打蜡、贴标、包装销售, 增加了蛋品的附加值。但大多数蛋鸡场没有注册商标, 思想观念落后,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养殖基础设施差,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蛋价低迷, 销售不畅, 缺乏市场竞争力。

3 秦州区蛋鸡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转变饲养经营模式, 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结合秦州区的实际蛋鸡饲养情况, 宜推广“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行业协会+养殖场”“股份合作制”“横向联合”及“规模养殖+专业市场”等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养殖模式, 引导鼓励低效益小型养殖场或个体场户放弃粗放低效生产方式, 进行入股养殖或劳务输出, 整合产业资源, 提高组织化管理水平, 推广统一提供鸡苗、饲料、疫苗、药品等生产投入品, 统一品牌策划宣传, 统一产品销售, 统一技术服务和培训, 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和养殖风险, 积极提高蛋鸡养殖整体效益。

3.2 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蛋鸡养殖安全生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优质蛋、保健蛋、虫草蛋、乌鸡蛋等多元需求量迅速增加。同时, 人们对蛋品和鸡肉等食品安全性要求逐年提高, 迫使蛋鸡养殖场将蛋鸡安全生产及蛋品鸡肉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科技进步, 更新检测设备和方法, 全面自己检查和政府行业督查抽检蛋鸡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着重从蛋鸡营养、蛋鸡安全生产标准、鸡蛋、鸡肉产品加工等安全性入手, 严把各个环节, 满足产业技术需求, 明显改善蛋鸡安全生产现状, 不断满足市场新需求, 推动蛋鸡产业快速发展。

3.3 推行蛋鸡标准化工作, 加快产品产地注册认证

太仓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篇9

关键词:新兴产业,现状,对策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正处于由“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化的过渡时期,新兴产业从2010年开始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从太仓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效率评价、与周边县市比较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作了分析1。

1. 太仓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2006-2010年,太仓市新兴产业的规模保持较快的扩张势头:企业数从50户快速增长到126户;固定资产净值从66.39亿元增长到160.27亿元,增长了141.4%;流动资产余额从63.36亿元增长到215.60亿元,增长了240.3%。产出方面,工业总产值由182.86亿元增长到486.97亿元,增长了166.3%;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由177.17亿元增加到的469.21亿元,增长了164.8%;利税总额由9.34亿元增长到52.99亿元,增长了467.4%。显示出“十一五”以来新兴产业创造产值的能力较强,在保持高速的产出速度的同时还保证了高水平的产出质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连年大幅增长,新兴产业整体上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

(2)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 产值增量占规模工业增量一半,有力推进工业发展。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新兴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86.97亿元,同比增长44.9%,高于规模工业17.6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2.8%,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产值同比增长150.8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额的比重达到47.4%,拉动规模工业增长了12.9个百分点,是推动全市规模工业快速增长重要力量。

(2) 利税和利润高位增长,有力提升经济效益。

新兴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69.21亿元,同比增长50.4%,高于规模工业19.0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实现利税总额52.99亿元,同比增长105.8%,高于规模工业64.9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9%;实现利润42.12亿元,同比增长148.7%,高于规模工业86.8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8%。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2.8%,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69.21亿元,同比增长50.4%,高于规模工业19.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2.99亿元,同比增长105.8%,高于规模工业64.9个百分点。

(3) R&D投入强度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

R&D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是高技术企业划定标准之一,按照国际经验,R&D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小于1%的高新技术企业将难以生存;比重在1%~2%的可以勉强维持,在2%~3%的能够良好发展,在5%以上的才具有竞争力。2010年太仓市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15.69亿元(预计数),同比增长38.5%;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1.12%,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其中,新兴产业企业R&D经费支出8.35亿元,占规模工业的53.2%;R&D经费支出占收入比重达到1.78%,远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整体发展势态良好。分产业来看,R&D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依次为:新型平板显示5.07%,物联网4.33%,生物技术和新医药2.81%,节能环保2.20%,新材料1.61%,高端装备1.20%,新能源0.74%。新兴平板显示、物联网等产业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3)新兴产业行业分布。

(1) 新兴产业集中度较高,优势明显。

其中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列前四位,合计占比达到91.6%。这4个优势产业的同比增速分别超过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9, 6.9, 49.1和114.2个百分点,推动整个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见表1)。

单位:亿元

单位:户

(2) 新兴产业效率评价。

选择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流动资产余额、职工人数三个指标作为投入变量;选择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作为产出指标,以2010年126家新兴产业企业为样本,分别测算7大新兴产业的D EA效率,分析其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进而推断其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见表2)。

从表2中可见,综合效率最高的是新能源产业,最低的是节能环保产业。24家节能环保产业企业中只有4家综合效率值为1,效率最优企业的比重在7个新兴产业中最低,只占16.7%。

(4)新兴产业地区分布。

(1) 企业数量区域分布。

从布局看,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区(含陆渡,下同)和港区(含浮桥,下同)(见表3)。

(2) 各镇区经济指标区域分布。

港区以完成工业总产值168.57亿元居全市新兴产业龙头地位;新区以完成工业总产值137.45亿元紧随其后;沙溪镇以完成工业总产值71.42亿元步入三甲。从区域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港区、新区名列前茅;节能环保产业中港区、新区和城厢位居前三位;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中则是沙溪、双凤保持领先;新材料产业中沙溪、璜泾和港区是主力军;新能源产业主要分布在新区和港区,充分体现出两区的巨大资源优势(见表4)。

2. 新兴产业比较分析

(1)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占比五县市居首。

2010年太仓市新兴产业产值增速高于苏州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高于苏州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与周边县市相比,均处于领先地位(见表5)。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从分产业看,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的总产值占苏州市相应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0%,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3.4%,说明实力相对较强;其次是新能源产业占13.2%;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产业在第二梯队,分别占9.7%,9.3%,8.3%;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物联网产业的占比很小,说明太仓市这两个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竞争力比较弱。

(2)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大于苏州平均水平。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兴产业占重要地位。2010年,太仓市在建新兴产业项目8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6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8.7%,列五县市第二位,高于苏州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额在奥特斯维项目的推动下完成27.20亿元,占比列第一位,达到43.4%;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投资额占比也都超过了10%(见表6)。

3. 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工业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11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

不确定因素增多。

(1)利好方面。

(1) 出口总额大幅回升,市场需求增加。

2011年1~2月,太仓市出口总额同比大幅回升,同比增长40.0%,比上年同期加快30个百分点。市场需求的扩大,为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 八成新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根据回收的108家新兴产业调查问卷显示,83.3%的新兴产业企业其产品的核心技术来源是自主研发;68.5%的企业产品使用的是自己注册的商标;56.5%的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3.1%的企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 多数企业看好发展前景,过半企业有扩产打算。

被调查企业中,72.2%的企业看好2011年度的生产经营,其中14.8%的企业认为前景非常好,仅1.9%的企业认为前景不乐观。预期未来三年的生产经营走势,98.1%的企业预计销售额将保持增长态势,其中72.2%的企业认为销售额增速将加快,仅1.9%的企业认为销售额会出现负增长;62.0%的企业预计三年内会扩大生产规模。

(2)不利方面。

(1) 成本上升,企业效益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是当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企业正面临成本上升的较大压力;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销售价格难以提高,预计2011年企业的效益将有一定幅度滑坡。

(2) “两项资金”占用增加,资金紧张成为发展的较大制约。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国家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经过多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调控政策的积累效应已经显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短缺。2010年,新兴产业工业企业产成品和应收账款两项资金占用总额为85.83亿元,同比增长57.9%,快于销售收入增速26.5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68.61亿元,同比增长73.1%。“两项资金”占用增加,不少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现象,正常生产或产能扩张速度受到影响,企业将继续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3) 缺乏土地指标成制约企业扩大经营的瓶颈。

调查显示,新兴产业企业中90.7%的企业拥有土地使用权,其中,72.4%的企业土地使用率已经超过80%,53.1%的企业土地使用率达到了100%。可见,新兴产业企业的土地资源利用率较高。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目前有36.1%的企业提出了新增土地使用权的需求。

4. 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新兴产业中优势产业的选择。

根据D EA效率分析的结果,太仓市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匹配恰当,应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加大扶持力度。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重点不是继续扩张规模、扩大产能,而是要加大引进新技术、新装备,加强科研投入,提高劳动者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的技术效率。对于新能源、高端装备以外的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技术和规模效率都较低,因此发展中应将提高技术和规模效率并重,一方面加大技术引进,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管理者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厂房设备,扩大产能。

(2)完善政策体系,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认真贯彻省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减免税收、优先配置土地、提供低息贷款和政府贴息的方式推动新兴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支持技术引进,切实加强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补助或奖励。明确各镇区的产业定位,科学布局,加强对新兴产业的运行监测,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加大帮扶企业力度,着力破解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的发展难题,加快发展交通条件,如港口、码头、铁路轨道交通等,切实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加大企业培育,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

通过招商引资,走整合、集聚、提升之路,发展上档次、上规模、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企业。建立专项研发基金制度,鼓励新兴产业企业努力创新,通过产品升级、技术改进,不断提高太仓市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水平,提升新兴产业的市场品牌和竞争力。

(4)实施人才战略,科技创新能力。

问卷调查显示,新兴产业中稀缺的员工种类依次是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可见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太仓市原有的技术人才已不能满足目前的需要,因此要实施人才战略。一是扩大健雄学院培养专业技术工人的规模,更多的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熟练工人与技术人员;二是引进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用技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尽快实现产品的升级;三是支持新兴企业在技术研发、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进行项目对接,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5)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新兴产业企业面临汇率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等各种风险,其生产、经营环境更为复杂,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在经营方面,要扩大销售信息来源,扩大国际、国内销售市场,同时做好销售客户信用评级,加强合同的管理,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在资金方面,企业要加强对应付、预收款的资金管理,拓宽新的融资渠道,加大流动贷款,使企业保持充足的现金流,防止资金链断裂;在没有新订单的情况下,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尽量降低可变成本,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

参考文献

[1]舒菁瑜.上海市宝山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调研[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 (8) :41-42.

[2]倪晓真, 石火培.扬州文化产业的PEST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 (8) :15-17.

[3]徐传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探讨[J].计划与市场探索, 2003 (11) :4-7.

[4]刘兴远.后危机时代长三角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探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 (1) :13-16.

中国钢铁产业产业链状况研究 篇10

1. 我国钢铁产业产业链分布状况。

钢铁产业产业链分布的情况如下:最上游是探矿, 铁矿场、采矿、运输、中间是炼铁、炼钢, 下游利用不同的工艺加工成不同的产品, 例如, 汽车、电器、造船、建筑等, 当然还有其他提供能源、信息、还有炼钢炉等企业。钢铁的产业链非常庞大, 涉及国民生活工作的各个部分。

2. 我国的钢铁产业的资本陷阱。

由于进入钢铁行业的门槛较低, 很多企业在发展之时已经积累了庞大的资本, 伴随着钢材电子交易、钢材期货等钢铁产品逐步走向“金融化”, 银行金融系统推出大量专门针对钢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信贷产品, 但是钢贸企业由于钢市行情波动小、钢材销售的回报率低、价格信息透明、资金运用成本的上升等多种因素, 放大了的资本并没有全部投放到本业。而是投向了回报相对较高的地产、矿业、煤炭、楼市、酒店、保险以及担保信贷等多元化的行业, 危机已经渗透到各个经济体系, 高额的信贷利率背后暗藏着资本陷阱。

二、我国钢铁产业链的目前存在的危机

目前欧元区的国家深陷在债务危机, 其经济复苏的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况且, 在当今世界, 美国也正处在衰落的时刻, 新兴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也面临着重重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讲, 现在是钢铁产业链变革、提高行业集中度、产品升级的拐点时期, 这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我国目前存在的钢铁产业链的问题如下:

1. 产业链资金乱投入, 让钢铁实体产业不断空心化。

为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及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国家实施了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因此导致传统制造业抽身转向炒地产、炒农产品炒矿、炒股、炒贵重商品等, 使实业产业不断“空心化”。从各类炒作“游击战”转移民间借贷“阵地战”, 使民间融资风生水起, 民间资本隐患不断显现;民间资本参与市场竞争力空前提高, 但盲目性引发的风险加剧, 社会资本出现了步入国际化、市场化以来的怪现象。

2. 进口铁矿石从始至终没有定价。

我国是全球铁矿石最大的进口国家, 2011年的前七个月中, 中国进口铁矿石3.9亿吨, 增长7.9%进口均价为每吨162.8美元, 上涨39.1%, 为历史最高水平,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中国钢材价格。从2005年我国参与国际铁矿石谈判至今, 进口价格是逐年攀升, 虽然是最大的进口国, 但话语权的丧失使得国际铁矿石巨头们肆意涨价, 中国在谈判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中国企业在进口铁矿石从始至终没有定价权, 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国际钢铁巨头制定, 这是我国的铁矿石之殇, 钢铁产业链之殇。

3. 钢铁产能效率低, 利润跌至3%以下。

2011年, 我国炼钢产能将突破8亿吨大关, 不得不承认, 我国的钢铁产业为国内的经济建设乃至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的国际环境是国际发达经济体的集体经济衰退与我国实行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面临的经济降温减速, 这对于我国钢铁行业产能是致命的。由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 钢铁企业还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 在企业的发展上, 摆脱不了“以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经济”的弊端。目前所存在的低效益、需求弱、品级低、高产能、高能耗、物流不规范、厂商不对、市场秩序混乱、地方保护等问题严重制约钢铁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中国钢铁业的整体利润率已跌至3%以下, 是中国制造业内盈利能力最差的行业。

三、扭转钢铁产业链危机, 保持其健康发展的对策

在面对我国钢铁产业链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 作为每一个从事钢铁产业的人来讲, 都会感到忧心仲仲, 每个人都迫切希望政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扭转当前钢铁产业链危机, 让我国的迈向钢铁强国的行列。笔者以为要扭转当前钢铁产业链危机, 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必须要从建设系统、高效的流通渠道入手来解除当前困境。但是, 任何问题的彻底解决都是一个长期过程, 更不能操之过急, 建立阶段性发展计划来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1. 重视自主创新, 大力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

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在于企业自身, 只有企业自身加强自主创新, 才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才会在与外国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如果能按照节能、省资源、减少消耗的思路来做, 能够给钢铁企业带来相应的收入, 这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一。此外, 国内钢铁市场的规模很大, 钢企却太过分散, 粗钢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 排名前五的钢企也只占据了全国钢产量的28.5%, 这种格局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刻不容缓。

2. 大力强化有序开发, 奖励稳定的资源保障体系。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 努力提高尾矿回收综合利用水平, 对闭坑矿山的生态恢复和复垦给予必要支持, 并鼓励整合现有矿山资源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保证国内矿山有序开发, 加强低品位矿、难选冶矿的开发利用, 加快铁矿石资源接续区建设。

3. 扩大对外投资和合作, 以最大化的成效降低贸易摩擦风险。

从事钢铁的企业应积极到海外布局, 扩大对外经济合作, 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创造协调利于自身发展的的外部空间。可以化作当地企业, 通过贡献就业、税收等, 寻求避风港, 以便减少外国钢铁巨头对我国钢铁企业的排挤。同时, 必须做到有序出口, 从源头实施控制。针对贸易摩擦商品主要以低价冲击对方市场的问题, 改变传统的模式, 采取以质取胜战略, 保持与国外竞争对手的非价格优势, 积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四、结束语

在面对钢铁产业连状况, 钢铁产业链各环节的行业主体深思与探讨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调控者与监护人, 开出的良方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所以一开始就要下大决心, 不要再“头痛医头痛, 脚痛医脚痛, 治标不治本。”用强硬的措施扭转钢铁产业链危机, 保持其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钢材消费量最大的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到中国的钢铁产业, 众多企业面临大面积减产、亏损等现象。本文对中国钢铁产业产业链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钢铁产业,产业链,分布,存在的危机

参考文献

[1]孙天法.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 (01) [1]孙天法.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 (01)

[2]赵昌旭, 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 (08) [2]赵昌旭, 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 (08)

[3]谢地著.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3]谢地著.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中国城市发展状况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国城市发展状况;同化;发展水平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市人口大增,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明显上升,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上出现了一批特大城市,在城市的分布与现代化的水平上也都有明显变化与提高。中国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发展迅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升级进程明显: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5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国城市的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193个发展为2008年底的655个,是发展中国家同期增加城市最多的国家。截至到2008年底,城镇人口达6.07亿,占全国总人口45.68%,城市建成区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许多中小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特大城市,比如苏州、杭州、昆山、东莞、佛山等等。2008年,30个地级市的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15个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北京和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创造了全国62%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国城市经济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中国城市强势发展过程中,除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外,苏州、杭州、青岛、东莞、珠海、长沙、南昌等后起城市,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加速赶超,相继复制和创造着“经济奇迹”: 2005年东莞的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2007年突破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1995~2002年,苏州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1.4%,2006年接近5000亿元,2000~2006年,南昌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4.16%,2007年达到1390.10亿元。

二、中国区域集群化明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的区域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并成为目前支撑中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区域,带动着周边地区的发展,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龙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和浙江两省的15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上海、南京、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其中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4个,截止到2008年底有建制市53个,建制镇1022个,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51.65%,城市体系完备,以华东区为其主要的直接腹地,其面积1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最具活力的都市密集区,被法国学者戈特曼称之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地域上主要指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主要包括副省级特大城市广州、深圳2个,地级市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肇庆、江门共计7个。总体来讲,珠江三角洲是以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截止到2008年底共有建制市17个、建制镇324个,其面积4.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占华南地区的31.36%,人口密度为1135人/平方公里,地区经济增长12.6%。综上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流动人口主要输入区域和广东省人口主要集聚地。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广州、香港(深圳)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密集发展,空间布局相对均衡的网络化城市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化、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都市圈。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4个地级以上建制市及所辖县市,主要是以北京、天津“双城”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北京、天津及唐山、保定、廊坊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以北方地区为其主要的服务和辐射腹地。截止到2008年底,京津冀城市群常住人口将近7947万人,其土地面积18.34万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29800亿元。作为我国的首都所在地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北方最大的工商业港口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政治文化角色是其他经济圈所无法代替的。

三、中国城市化到了关键时期

从城市化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城市化已不再是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化率已经到了45%以上,进入了城市化的峰值期,这是一个关键时期。现阶段城市化不再是追求城市化率这样量的指标,而应注重城市化发展的内涵,但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市规划滞后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里,由于我国城市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出现了建筑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功能不健全、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文物破坏普遍、城市景观不协调、建筑文化杂乱无章等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我国许多城市缺乏个性和特色,城市建设标准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市综合开发率低,规划趋同性严重。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城市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市缺乏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我国655个城市、将2万个建制镇中,约有1/5的城镇不按科学态度搞建设,出现大量的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二)城市化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的影响,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非常明显。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空间分布出现东南部十分密集、西北部稀疏的现象。东部地区基本形成城镇网络体系,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中心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较少,西部地区较大城市仅限于省会城市,城市体系也很不完善。总体而言,中国的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西部地区发展最慢,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而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城市产业结构同化

中国许多城市,在产业发展上,没有考虑城市自身和城市依存的区域条件,没有区分中心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产业,追求“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同化严重。汽车紧俏时,都一起搞汽车产业;创意产业时髦时,都一起来追求创意产业。目前,全国有近10个城市要打造动漫产业之都。由于城市产业结构同化严重,我国的钢铁、电解铝、电子、焦炭、铜、汽车等行业从2005年开始显现产能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等也有潜在产能过剩的问题。2005年,由于产能过剩,中国亏损企业额同比上升57.6%,亏损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子、机械、电力、冶金行业,五个行业新增亏损额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亏损额的80%。目前产能过剩更加严重,根据发改委公布的资料,2008年电解铝行业产能高达1317万吨,闲置能力超过300万吨;钢铁行业2008年产能达6.6亿吨,生产能力将大于市场需求1.6亿吨,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比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综合能力还要多;水泥预见将产能达到27亿吨,但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

参 考 文 献

[1]闫小培,曹小曙.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盛广耀.城市化模式及其转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美国·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2002

[4]卢胜.城区经营的经济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6

[5]毛志雄.中国城区经济论[D].四川大学.2002

[6]邢海风,柴彦威.大城市边缘新兴城区地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

[7]刘双良,张志泽.现代城市管理与经营[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湘西州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篇12

一、湘西州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湘西土壤气候生态独特, 特别适宜发展优质绿色蔬菜。湘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加上四大高山 (腊尔山、八面山、羊峰山、白云山) 的自然屏弊作用, 形成了独特的温和湿润性气候, 年均降雨量1380毫米, 年平均气温14℃, 夏季最高气候27℃, 雨量充沛, 夏无酷暑, 非常适宜蔬菜的生长。同时我州生态环境好, 污染少, 加上地处富硒土壤带, 很容易打造优质富硒绿色蔬菜品牌。

二是湘西发展蔬菜市场前景较好。湘西独特的气候条件所生产的越夏、恋秋、延秋和高山蔬菜, 正值全国特别是南方及大中城市蔬菜供应的断档期, 随着湘西四条高速公路的建成解决了交通瓶颈, 发展绿色富硒蔬菜具有很好的市场优势。

三是湘西蔬菜有基础, 容易规模发展。目前湘西蔬菜种植面积已稳定在40多万亩, 农民已有了一定的种植习惯和经验, 特别是近2年来, 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大户和企业从事蔬菜生产, 促进了特色蔬菜的快速发展, 加以正确引导即可规模发展。

充分利用湘西自然和生态优势, 强化宏观引导和调控, 突出带群建设和规模发展, 突出绿色和富硒品牌, 突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加快形成具有我州特色的高山反季蔬菜优势生产区域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辣椒生姜特色蔬菜产业带, 全面提升全州城镇专业基地建设, 切实保障湘西蔬菜的均衡供应和食菜安全。

二、湘西州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蔬菜产业发展的成绩

一是生产具有了一定规模与特色。湘西州商品蔬菜常年播种面积达到45万多亩, 大规模开发菜地面积达到4.45万亩, 龙山八面山高山蔬菜是湖南省面积最大、质量最高、经营模式最优的生产基地。永顺、凤凰、保靖、古丈、龙山被确定为国家夏菜优势生产区, 并被定为国家首批蔬菜标准园。辣椒、生姜被纳入省农业十二五重点发展规划, 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到20万多亩, 花垣“边城牌”线椒已取得省级无公害产地认证, 并被省明确为“无公害蔬菜基地县”。生姜种植面积达到5万多亩, 凤凰建成全国第一个生姜网站。高山反季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多亩, 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辣椒、生姜、高山蔬菜已经成为具有湘西特色的蔬菜品牌。

二是加工销售能力逐步提高, 产业功能不断增强。湘西州蔬菜加工企业达到130个, 加工生姜、辣椒、大头菜、豆瓣酱、山野菜等各种鲜菜5.051万吨, 加工成品达到1.55万吨。全州蔬菜交易总量达到44.02万吨, 超市蔬菜专柜达到22个, 蔬菜协作组织达到33个, 个体运销户达到301户。近几年, 全州蔬菜年交易量稳定28万吨左右, 加工销售收入达1.04亿元, 已成为社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是基地质量优势明显, 发展潜力逐步显现。湘西州由省发证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23个, 面积18.35万亩, 涵盖了全州所有高山基地。国家认证的吉首市生姜、花垣县辣椒等9个品种取得了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证书, 认证产量达到11.82万吨。全州已注册港澳蔬菜出口基地11个, 占省总量的70%, 湘西发展蔬菜的优势和潜力很大。近几年来, 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蔬菜产业建设速度加快, 浙江、广州和长沙来本区开发蔬菜的老板逐渐增多, 蔬菜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二)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组织和引导机制不健全。目前湘西州的高山和特色蔬菜生产大部分都是老百姓自发性的粗放生产, 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组织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低, 生产和市场的衔接不协调, 产业效益偏低。

二是产业投入少, 基地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湘西除城镇蔬菜基地外, 高山和特色蔬菜基地都是靠天吃饭, 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没有保障, 农民收入不稳定。一旦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 将会对他们造成毁灭性的的影响。

三是基地布局零散, 没有按区域化布局, 缺乏规模和集合优势, 商品转化程度还不高;栽培和管理水平落后, 产品产量和质量差, 商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从事蔬菜生产与销售的都是本地文化层次低的农民。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指导, 不能生产出质量高的蔬菜, 也不懂先进的销售理念, 产品也卖不出好的价格。既不能达到蔬菜产品“质优价高的”目标。

三、湘西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 政策保障措施

1、土地流转政策。

对城郊和适宜发展蔬菜生产的土地实行分类管理, 制订蔬菜用地和占补平衡规划, 鼓励大户、专业合作社、城市资本到农村集约土地发展蔬菜生产, 凡规模流转土地从事蔬菜生产500亩以上的, 政府给予一定的一次性奖励。

2、资金扶持政策。

对发展蔬菜产业的企业、大户或各类合作组织连片种植蔬菜500亩以上, 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亩以上的, 优先安排州以奖代补大棚, 国土局、发改委和农业综合开发办等有关部门优先安排土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银行融资政策。

农业发展银行、市农业银行、市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充分利用银行融资政策, 特别是支农信贷资金要重点扶持蔬菜产业化企业、产销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组织,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 积极满足菜篮子项目发展资金的需求。

4、龙头企业培育政策。

培育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菜篮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每年从蔬菜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对生产加工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发改委、商务、农办、蔬菜等部门要加大菜篮子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通过各类招商活动, 将项目推介出去, 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发展菜篮子产业。外来业主投资菜篮子项目建设的, 享受湘西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

6、加强蔬菜乡土人才培养。

每100亩以上专业蔬菜基地村培养一定蔬菜乡土人才, 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监督、信息报告工作, 每年每人投入一定量的技术培养经费, 另外每人每月给予一定补助, 费纳入由县市财政预算。

(二) 蔬菜基地发展措施

1、高山蔬菜基地规划。

到2015年, 湘西州高山蔬菜面积达到10.5万亩, 其中八面山、羊峰山、白云山、腊尔山各2.5万亩, 吉首市勤丰片5000亩。突出湘西富硒绿色蔬菜品牌, 建立具有我州特色的高山反季蔬菜产地集群, 拓展面向国内城市特别是东部、中部、南部大中城市夏秋蔬菜市场, 逐步成为国家夏菜优势生产区域。

2、特色蔬菜基地规划。

延秋辣椒丰产区。重点发展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四县, 面积达到10万亩, 其中龙山县5万亩、永顺县3万亩、保靖县1万亩、花垣县1万亩。年生产量20万吨。加工干椒主产区。扩大泸溪县玻璃椒规模, 规模面积达到5万亩, 年干椒生产量2.5万吨。优质生姜生产带。扩大吉首市双塘镇、凤凰县吉信镇和泸溪县解放岩乡布局三角型棕红壤生姜适宜生产区域, 形成优质生姜生产带。规模面积达到5万亩, 年产量10万吨。

3、专业菜地建设规划。

2015年湘西州城镇专业菜地面积将达到36810亩, 达到国家和省规定标准, 完成城镇专业菜地渠沟和水源建设, 新建蔬菜大棚10000个, 大棚设施栽培比例达到10%。完成“八百二千”工程建设, 即:到2015年, 8县市建好1个百亩以上大棚基地, 州配合吉首市和凤凰县建好吉首市社塘坡、凤凰县竿子坪2个千亩高标准蔬菜基地。

(三) 蔬菜产业销售措施

全州蔬菜龙头企业达10家, 其中国家级2家, 省级3家, 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年生产加工蔬菜达到20万吨以上。全州生产销售的产品必须通过国家Qs认证, 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1个, 湖南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5个, 原产地证明商标10个, 湘西名牌产品20个。

完成吉首市五里牌蔬菜批发市场提质建设, 使其达到农业部、商务部定点市场的标准, 成为五省市边区蔬菜批发交易中心和我州蔬菜产业的龙头。新建龙山县八面山产地蔬菜批发市场, 泸溪兴隆场玻璃椒批发市场, 扩建凤凰县吉信生姜批发交易市场。2015年, 全州蔬菜批发交易量达到100万吨。到2015年, 全面实施蔬菜超市与主要生产基地对接, 新建便民鲜菜店20个。逐步推广生鲜超市、便民蔬菜直营店等新业态。

制订本州地方标准10项, 制定和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10个蔬菜种苗和技术服务中心, 年培训到农民20000人次以上, 蔬菜基地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80%以上。建立8个蔬菜检测监管中心, 健全中心学校、公立医院、超市农残自检网络, 保障吃菜安全。基地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率达到100%, 认证无公害产品20个以上,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面积达到20%以上, 认证绿色食品产品5个以上。

四、结语

分析和评估湘西蔬菜产业的竞争能力, 研究如何提高蔬菜产业的竞争力, 使蔬菜产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第一, 有利于湘西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湘西属于多山地貌, 山地面积大, 大多数山地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产量低, 效益小, 选择适宜的地区种植蔬菜, 既有利于蔬菜生长, 又可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民收入;第二, 有利于加快湘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湘西贫困地区大多数分布在高山地区, 传统粮食作物生长不良, 产量偏低, 发展椪柑等水果不适应, 故缺乏产业支撑。在贫困地区发展我州优势的高山蔬菜, 能够较快提高农民收入,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第三,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蔬菜生产既是集约化的生产, 又是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 发展蔬菜产业既能增强农民的生产技能, 又能培养农民的市场意思, 有利于既有生产技能又有市场经营知识的农民的培养。同时, 蔬菜集约化生产, 能够较快地培育农村合作组织和加工实体,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启湘.农产品交易困境与对策:资产专用性维度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9)

[2]牛若峰, 朱泽,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王玉蓉.“布吉模式”与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 1999 (12)

[4]王志刚.中国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流通体系的重组[M].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举生.大力发展市场流通提高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J].山东农业, 2002 (6)

[6]王继权.农产品流通:关于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思考[J].经济问题, 2000 (8)

上一篇:生态工程原理下一篇:注重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