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发展状况汇报材料

2024-09-23

学校教育发展状况汇报材料(共7篇)

学校教育发展状况汇报材料 篇1

黎平县茅贡乡地扪小学教育发展状况

地扪小学位于黎平县茅贡乡北部,距离乡政府驻地5公里。学校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校舍只有教学楼、教工宿舍楼和简易学生食堂。学校始建于1937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如今变成了全茅贡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所村级完全小学。

2012年9月学校共有学生269个,女生128人,学生全部都是侗族。其中走读生有53人,走读路程为2公里。老师有13人,女2人。13位老师中有3个是特设岗位老师(即特岗老师),年纪最轻的老师有24岁,年纪最老的老师有56岁,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为40多岁。

2011年暑假学校响应上级主管部门的号召使用专款30000元将教工楼一楼改建成了一个极简易的食堂,面积只有72平方米,具体分为库房一间、操作间一间和餐厅两间。这样的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庞大师生队伍就餐的需要。食堂的设备设施只有电冰箱、消毒柜两样,其他应该具备的设备尚在欠缺。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育教学工作。近几年来不断投入一些资金添置必备的体育器材。无奈学校财力有限,到目前为止上级配备和学校采购的体育器材还是不能满足众多师生体育教学和体质锻炼的需要。体育课上师生只能用一些破烂的体育器材开展教学活动。

我校的学生很喜欢看课外书籍,每天中午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往学校图书室跑。为什么呢?因为去迟了就借不到书。更深层的原因是学校的图书室藏书比较少达不到学生与图书正常配备比例。

学校每一次开校务会都会有老师提出给每位老师配齐办公电脑的意见和建议,这让学校领导最为难堪,因为老师们看到周边的大型学校所有的老师都配齐了办公电脑,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无道理。可是因为学校经费紧缺至今未能实现老师们提出的合理请求。

2012年11月20日

学校教育发展状况汇报材料 篇2

一、三个优先, 搭乘薄弱学校改造直升机

校际间的不均衡是择校的主因, 遏制择校的最直接手段是实现均衡。实现均衡的第一场战役是消除薄弱, 从而达到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的基本均衡。

1.优先投入薄弱学校改造资金。

我们的教育投入都以每年20%的力度递增, 教育投入年增长大幅超过经济增速。以2011年为例, 全区财政经常性收入18亿元, 比2010年增长了36.52%, 教育支出为42, 224万元, 比2010年增长了39.35%, 设立改造薄弱学校专项经费, 为办学设施、校舍维修和小班化教育等投入专项经费23, 495万元。在实施过程中, 坚持“直接提升薄弱校办学条件, 直接改造薄弱校办学理念, 直接促进薄弱校激情升华”的原则, 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薄弱学校一次性改造的超前性和先进性。

2.优先保证薄弱学校改善条件。

我们坚持以薄弱学校为重点, 加快推进校舍改造维修和环境美化绿化工程, 100%高质量铺设了学校塑胶操场, 100%按照国家Ⅰ类标准配备了理、化、生等教学仪器设备, 100%高标准建设和更新学校专用教室, 100%配齐配足信息化设施和现代化设备。同时, 大力强化设备的应用, 提高使用效率, 建立了设备使用登记制度、将专用教室的使用排进课表, 保证设备有人用、不闲置;加强设备使用的培训工作, 保证设备用得好, 有实效;建立了教育技术装备专业队伍, 保证使用有指导、能维护;搭建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及教研平台, 保证教师有处学、能交流, 这些手段使西岗区配备的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对差异性项目的扶持力度, 把全区的教育现场会、活动展示会等全部放在薄弱学校, 让薄弱学校的校长走上讲坛、让薄弱学校的教师展示成功经验, 快速提升干部教师素质;重视薄弱学校的文娱活动, 扶持男子鼓队、合唱队、花样跳绳等项目, 提升办学特色;实行教师、学生免费制服工程、微笑校园工程, 加速改变薄弱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 让教师、学生由外而内提升形象, 以崭新面貌面对社会和公众。

3.优先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

我们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的主要策略是“名优领军, 专家引领, 全面优化, 科学调配”, 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师, 特别是薄弱教师的培训提高上, 全面“提升优质师资总量”, 同时, 通过“科学调配”, 在远期和近期两个方面, 消除校际间在师资水平方面的差距, 从源头上解决“择校”热。

深入探索干部教师培训新途径, 教师年培训专项经费增至1000万元, 教师人均达到5500元以上, 逐步形成了西岗教师“嵌入式系统型”培训模式, 实现教师激情与活力的再焕发。开展“拜名师工程”、“珍爱生命·真心微笑”工程、“三类三级三联动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教师自主选择培训课程, 量身定做培训方案, 形成资源丰富多样、基地稳定有效、层次高端灵活、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全员受益的良好局面。

在科学调配的交流体系中, 实行由校长先行交流带动教师交流, 使优质的学校成为优秀校长的培养基地, 再使优秀的校长向薄弱学校流动, 实现扶持。在教师交流中, 采用“圆桌式”交流方式, 屏蔽优质学校间的教师交流, 由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优先选择优秀师资, 实现师资力量的主动均衡。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不递条子, 不干涉交流制度。

二、三个不动摇, 开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干线

单纯人、财、物的均衡, 对于“择校”问题来说还远远不够。教育优质与否的评判主要还是依靠质量, 而不单单是硬件与师资的配设, 西岗区遏制择校的第二战场在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从而达到教育质量和管理方式的均衡与优质。

1.坚持质量第一理念不动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课好了质量自然就好了。从2008年开始, 西岗区先后出台20余份教学管理文件, 其内容涉及高效课堂建设、推广教学管理成功经验、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 其最终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行政领导包校制度, 充分体现“教育行政就是在服务中行政”, 建设研究型教师进修学校, 为区域教育提供优质的专业支持。坚持学校领导上课、听评课、参与教学活动, 坚持不进课堂就没有发言权, 校长听课量从每学期60节提高到120节, 全年240节。教师通过“高效课堂研究、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过三关”等手段, 做研究型教师;研制并使用“校长专业领导力手册”、“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记录”、“学习指导案”、“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过三关”记录、“研修专用手册”等标准件, 提升学校教学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关注细节、强化过程管理, 全面提高质量并缩小校际间学业质量差距, 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热。

2.坚持创新教育管理不动摇。

西岗区实现区域均衡的方法是“整体建构”。这个整体体现为从“名校长工作室”到“教育协作片”再到“片区+校群”的层层递进和不断提升的管理思想。

2008年, 西岗区组建了首批以名校长名字命名的名校长工作室, 对名校长的选拔标准、工作目标、工作职责、组织与领导等做出明确规定, 保障名校长工作室的顺利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本区优秀校长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使工作室成为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和薄弱学校改进与发展的平台。

“教育协作片”是“名校长工作室”功能与作用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学名校长或中学骨干校长牵头引领下, 组成以中学名校为核心, 按学校地域分布的教育协作片, 成员由2至3所中学及临近小学共同构成。目的是探索研究中小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方式互补互动的有效途径。

最后, 我们充分考虑中学与中学、中学与小学间的利益关系, 在总结校长工作室有利于促进校际间合作与竞争, 但缺乏针对学生发展的系统性等问题的基础上, 由校际联盟管理逐步发展为“片区+校群”的管理, 构建起区域内结构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网络化均衡管理新模式。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任务, 将对口中小学按组织管理的方式组成一片。实行松散型九年一贯管理, 以中学为牵动, 进行集中教研和规划学生活动、完善学生九年培养方案等项目, 实现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做足、做好学生九年连续的培养计划, 形成了“片区”管理模式。加强同类学校的经验重组, 将同阶段强弱校形成联合群体。采取新老优质学校轮值制度, 共同探讨本学段问题和在片区发展中的难题, 形成了信息和方法沟通机制的“校群”管理模式。

通过“片区+校群”管理, 形成横纵交叉的网络化管理体系, 及时消化和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专业问题。片区中通过中小学教师集中研究教材教法, 实现中小衔接。同时, 在片区内每所学校的文化整体建构和片区文化整体建构上实现统一, 保证片区艺体项目的一致, 按照片区特色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和教育科研规划, 实现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策略、评价机制的有机统一。

3.坚持以“小班化”促进“大均衡”不动摇。

2007年, 我区高分通过辽宁省双高普九验收后, 区委即决定实施“小班化”教学, 并以此为抓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的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把小班化教育作为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现区域间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 采取国家级课题牵动的方式深化研究实践, 加入长三角小班化教育联盟, 组建了环渤海小班化教育联盟, 夯实了辽宁省小班化教育研究基地的基础, 建立全样本小班化数据库, 使小班化教育发展更具科学性, 顺利实现了从“自然小班”到“规划小班”的过渡。在“关注每一个”的策略下, 实施课堂发言100%、面批面改100%等策略, 落实了“微笑每一个、健康每一个、智慧每一个、创新每一个、高尚每一个”的教育愿景, 实现了小班化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的目标。通过小班实现校际间、班际间和人际间的均衡。在小班化教育理念下, 实施限定班额政策, 在保证学区内学生的就学基础上, 严格遵照小班化的班级规模, 保证小班化的教学效益, 防止学生盲目扎堆择校。

三、三个再强化, 点亮遏制择校启明灯

择校归根结底是人在惯性思维下的“择优”的行为体现, 我们的前两战赢得的是遏制其择校的资本, 最后,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本, 展现这种资本, 让择校者实现从被动放弃择校到主动选择对口直升。

1.再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一是制定政策, 保证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 保证残疾儿童的入学, 保证全区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适龄儿童的公平入学并享受优质教育;二是着力落实重点高中招生指标75%到校, 无论优质学校、薄弱学校, 择校即丧失此项权利;三是采取阳光分班, 实行电脑派位, 不私设重点班, 促进生源配置的基本均衡, 解决择校择班的难题。

2.再强化家校沟通。

强化区域社区教育学院的职能与作用, 架设家校沟通和家长培训的桥梁。在全区中小学建立教育议事会制度, 抽选学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教育专家组成议事会, 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沟通与协调, 建议与参谋, 监督与评价, 整合与共享关心教育发展的积极力量。同时, 让家长口口相传, 更加了解片区和区域教育的发展, 认同片区, 选择对口。

3.再强化经验总结与宣传。

将我们的教育成果如薄弱学校成功改造、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从行为中提炼经验, 从偶然中归纳必然, 将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加以推广, 实现促进均衡的良性循环。同时, 再强化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人了解择校的弊端, 了解区域均衡的现实与未来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 从主观意愿上杜绝择校。

学校教育发展状况汇报材料 篇3

1. 课题申报与结题

本课题于2007年8月1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于2007年10月26日批准立项,批准号:DCA070186。

课题2007年11月20日开题启动,到今天(2012年8月2日)结题,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五年。

2. 课题申报的原因

当年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

(1)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没有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学人对历史的研究关注是很不够的,基本情况是:应用研究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历史研究极少。检索文献,专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专著,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我国学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却有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等。人们对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更要关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不研究自己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2)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建成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中,不能没有发展史课程的设置,而开设“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点研究工作,为开出这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是由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我国的第一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编写。当代的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的。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一大批业内精英参与了研究,真的“中国电教是一家”。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史为鉴,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课程奠定基础。

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对象: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

(2)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大电教,非小电教”,是“电教事业+ 电教学科+ 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

电教是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普通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

3. 研究的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范畴、十三个子课题”。

(1)三个阶段: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1949—1978),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

(2)四个范畴: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电教学者。

(3)十三个子课题:①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②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③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研究;④中国的学校电化教育研究;⑤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⑥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研究;⑦电化教育产业发展历程研究;⑧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⑨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研究;⑩电化教育实验研究;{11}中国电化教育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研究;{12}电化教育学者与学术思想研究;{13}中国电化教育大事记要与文献选编。

4.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史论结合,有史实有史观,史为主论为辅,以史立论,论从史出。

5. 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成果形式有研究报告、系列论文、一本教材、一套丛书。

6. 组织管理

本课题按照总课题组和一级子课题组两级进行管理。

三、研究过程

1. 六次研讨会

本课题五年研究期间曾举行六次研讨会。

(1)2007年11月20日,兰州,主题:开题启动;

(2)2008年4月10—11日,广州,主题:讨论研究对象、范围、框架;

(3)2010年1月5—7日,广州,主题:中期研讨;

(4)2010年8月2日,兰州,主题:阶段性成果交流;

(5)2011年12月2日,广州,主题:检查进度,部署结题;

(6)2012年8月2—3日,兰州,主题:结题。

2. 曾经有过的几个争议问题

(1)关于电化教育的诞生和历史阶段的划分

我国电化教育是哪年诞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看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①1903年,南京汇文书院用电影教学;②1915年,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③1918年,商务印书馆拍摄教育影片;④1920年,金陵大学用电影、幻灯推广良种棉花种植;⑤1923年,晏阳初用幻灯进行平民识字教育;⑥1936年,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开班。

经过讨论,多数人认同第二种观点: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其标志性事件是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这种观点有文献可查,有照片为证,比较确切。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其事是1915年最早出现的,其名是1936年正式确定的。关于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经过研讨,大家同意采取“三阶段论”,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中国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各子课题研究,对此必须统一。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如需再划分阶段,各子课题可以有不同。

(2)关于本课题的题目

有人提出最好将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去掉,因为,许多人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历史与教育同样久远。”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教育技术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再如果按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的观点,那么,教育技术的历史就有了100多万年。本课题研究的不是这种教育技术的历史,而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的历史,是电化教育的历史。“电化”包括前天的电气化,昨天的电子化,今天的信息化。经过讨论,大家同意这个看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电教史,不是教育史。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15年到2010年,不是4000年、100多万年。但对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大家认为不好去掉,因为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定的题目。

(3)关于本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要不要包括电教产业和社会电教?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包括。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大电教”,不是“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科学+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是“课堂电化教学+课外/校外电教活动”。

关于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电化教育事业是一种公众事业,具有公益性,不应完全产业化,但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支持,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电化教育发展史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篇章。

我国电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形成期;90年代是快速成长期;新世纪以来,进入深入发展期。目前。对电化教育产业实践与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还少见到,这次确立“电化教育产业历程研究”作为一级子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起步的探索。

关于社会电化教育。我国的电化教育最初是在社会教育领域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教育革新者陶行知、晏阳初等,利用幻灯普及民众教育,点燃了我国电化教育的火种。30年代到40年代末,我国的电化教育主要在社会教育领域实施,管理电教的政府机构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末电教重新起步后,我国电教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社会电教转移到学校电教,对社会电教的研究很少关注,除部队电教外,对其他社会电教进行较深入系统研究的很少。部队电教一直受到重视,研究成果累累,部队电教人对历史的研究走在了地方电教人的前面。2002年总参电教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一书,40多万字,记述了1978年至2001年我国军队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讨论课题研究对象时,有人说,我国电化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改名教育技术后,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泛化了,由电教领域扩大到一切教育、教学领域;而功能缩小了,主要只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由大电教变成了小电教。这次电教史的研究,应回到大电教,使电教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向“三农”延伸,向社区延伸,向行业延伸。电教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这个一级子课题。

四、 研究成果

1. 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37篇,专著7部。完成了13本丛书和一本教材《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稿。

2. 两点发现

(1)传承与创新: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拿来,按照国情使之本土化,为我所用,是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主渠道。

(2)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将近100年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这是一条既不依附西方,也不自我封闭,而是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之路。

3. 几点启示

从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电化教育几经周折,能够得到发展和壮大,以致有了今天的辉煌,是几代电教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它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放的视野;(2)包容的心态;(3)进取的信念;(4)独立的品格;(5)奉献的精神。

五、研究的不足与今后打算

1. 研究的不足

(1)由于时间久远,一些重要的史料还未全部收集到手,影响了一些事件的进一步落实。

(2)本研究只涉及中国大陆部分,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状况。

2. 今后打算

学校均衡发展验收汇报材料 篇4

显亮点 促进均衡发展 提素质

创特色 实现教育公平

——我校均衡发展验收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是时代发展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再提升,推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发展,我校积极响应县政府及县局的号召,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工作,使硬件设施进一步更新,办学行为不断规范,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办学效益不断向好,学校整体工作全面提高。下面就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优质初中,学校现有教职工150名,其中,特级教师5名,省级骨干教师及教学能手10名,市级教学能手22名,县级教学能手及学科带头人60名。在校学生1800名,36个教学班。近年来,学校秉承服务型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实求真,均衡发展,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扎实有效。

县政府、县教科局多次下发文件,真正落实了政府包入学,学校包巩固的责任制。学校的辍学率连年控制在1%以内。

校园建设方面,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新跨越。我校原坐落在县城西部,旧校园的基础设施陈旧,占地空间狭小,教学用房年久失修,部分已属危房。面临这种现状,县政府着眼全县基础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校舍臵换。新校园占地30余亩,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多功能报告厅、餐厅与学生活动中心,按“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要求”配臵了图书、仪器、文体器材、课桌凳、办公用具等现代化教学配套设施,实现了班班通,构建了校园智能广播及数字化网络系统,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还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成立了相应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并抽出专人具体负责“档案建设”。形成了上级领导重视,学校组织落实,人员安排到位,措施保障得力的态势。

(二)实行精细系统管理,创立均衡发展品牌 我们始终坚持向管理要质量,靠管理树品牌的思想。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以追求精致、精细、精品为目标,立足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重点解决学校行政管理、教育

教学、文化建设、学校安全等方面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变零散式管理为系统化管理,建立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学校管理体系;变表面式管理为内涵化管理,将纷繁复杂的工作变成有条不紊的程序,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实现了内部管理的科学化。

1、抓德育管理,靠立德育人

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放在首位,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各班级、各学科各展其长、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制定计划、落实措施,齐抓共管。一是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常抓不懈。学校充分发挥政教处、共青团的作用,组织全校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争当文明学生、争当文明教师、创建文明班级、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师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学校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二是严格执行升国旗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班级代表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三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八荣八耻》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把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到政治课、班团队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课外活动。坚持从严、从细、从实、经常抓,抓经常,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以“五爱”为内容,开展德育活动,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齐头并进;五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争取家长、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根据实际,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广泛地、诚恳地征询意见和建议,及时归类、认真整理、积极整改,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2、抓行政管理,靠服务育人。

我校是全县最大的一所初中,一直在全县初中基础教育中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抓住发展机遇,在继承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观,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观,已成为示中人能不能做好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

为此学校不仅健立健全合理的行政机构,目标一致,灵活运转,而且本着均衡发展的思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宜示范中学未来发展的教育教学观,那就是“领导管理就是为教师教学服务,教师教学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学生学习就是为社会服务,努力构建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服务为宗旨,具有办学特色的,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这一观念的提出,首先解决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三者在校园的定位,使每个个体之间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为目的,以服务为纽带,在校园里因服务意识的确立而和谐相处。其次解决了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的问题。第三也为学校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3、抓校园文化建设,靠良好环境育人。

一是立足长远,认真做好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大力整治校园环境;二是绿化、美化环境,狠抓卫生工作的落实,责任到班,责任到人,保持窗明桌净,花草鲜艳;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三风”建设,定期布臵展板、板报,定时、不定时检查、评比,奖优促劣;四是加强广播室建设,保持课余时间有音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4、抓教学管理,靠教书育人。

一是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行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重视各门功课,突出艺体特长,活动类课程按规定开设,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抓好备、辅、改、考、评六个环节的管理,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严格考勤坐班制度,教师实行签到签退制,坐班查堂制,保障教学时间的投入;三是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组建体育、绘画、舞蹈、音乐等特长小组,着眼素质,培养能力;四是加强教改,积级推行“四环双学”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要求教师以“四环双学”模式做到“五个一”即上好一

节示范课、评好一节公开课、讲好一节观摩课、写好一课好教案、写好一篇好论文。严抓平时,细抓定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我校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五是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效率。营造人尽其力、才尽其用的环境,激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培训等,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教师队伍;坚持以教研组为依托,以集体活动为重点,开展“构建高效课堂”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每一位教师一进校,就要选择一名或由学校指定一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帮助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力争让青年教师一年教学入门,二年常规过关,三年业务合格,五年成为教学骨干。让每位教师齐进步共成长。六是完善考评制度,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考评师生的成绩,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七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重视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管理制度,努力做到热心、细心、耐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真正做到“两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增强安全意识,做到常抓不懈

一是学校分层签定各种安全责任书,学校和教职员工分

别签订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时段管理责任。班主任代表学校和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签订了安全责任书;二是为确保学生往返途中安全,根据学生住居区域实行领导、教师包片负责强调安全;三是每周一节安全教育课,分别由领导、教师、法制副校长讲解有关安全知识;四是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值班巡查。确保师生安全,节假日均安排有人员值班;五是加强学校保安门卫制度。

(四)创建和谐校园,共享教育公平

一是学校非常关注生活困难学生,把这些学生承包给领导班子,班主任、科任教师。从生活、学习,思想上关心爱护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完成义务教育;二是引导学校人员处理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公平与爱充满校园;三是学校每年以专题教育形式开展“控辍保学”教育宣传活动,确保适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采取“预防与动员”并举,保证义务教育的落实。

(五)坚持示范引领,促成城乡教育一体化

为营造开放、活跃的教育改革环境,实现教育整体创优和均衡发展,县教科局规划组建了城区三大优质初中盟区,我校作为盟区的龙头校将校本教研推至整个区,以校际会课、教学互访、同伴结对、送课到校等多种形式,通过多集会、多活动、多交流、多剖析、多调研、多沟通,激发了广大教师创新和实践的热情,形成了强劲合力,助推优质均衡

目标的实现。

一年来,在盟区教研这个舞台上,教师们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方法,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得到了成长,许多实践者由囿于已见到胸怀开阔,由捉襟见肘到游刃有余,由普通一员锻造为骨干。透过教研,我们看到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路的改观,更带来的是师生行为的转变,带来的是活力,带来的是精神,带来的是观念。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严防适龄学生辍学,关注残疾、贫困学生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二)坚持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敬业奉献、负责担当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三)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解决生均占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教育发展状况汇报材料 篇5

创新促发展

——xx小学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中心小学始创于1937年,前身为xx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近年来,我校以“让孩子享受快乐成长的阳光”为办学理念,围绕“促进学校和谐全面发展,提升教育品质和质量”的办学目标,优化教育环境和资源,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山里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农村示范校”、“xx市先进教工之家”、“xx县绿色学校”、“xx县平安先行学校”、“xx县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xx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xx市先进基层党组织”、xx县“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4660平方米,建筑面积3143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2875平方米。现有7个教学班,学生235人,其中寄宿生66人,留守儿童73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5人。6-11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6%,三类残儿入学率为83.33%,在校生辍学率为0。学校有教职工49人,专任教师41人,员生比为1:5.7。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13名,大专学历14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中级以上职称33人,已聘33人,教师专业结构较为合理。学校配有仪器室、标准实验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等,各室器材设备均达到省级评估标准,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441.04元。

二、主要成效及措施

(一)改善基础办学条件,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物质环境

1、改善基础设施,创建温馨校园。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政府投入、项目争取、自筹资金的方式改善办学条件。2006年,投入45万元新建了学生宿舍楼,改善了寄宿学生的生活条件。2013至2015年,投入近30万元对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楼进行维修及修建校门口道路等,投入3万多元对科学实验室进行改造。2016年,投入近30万元修建一条全长600米,宽3米的水泥硬化机动车道,使学校的交通运输有了全新的改善。预算投入496万新建xx中心幼儿园教学综合楼,已于2015年11月23日破土动工。新园占地3440平方米,建筑面积2481平方米,计划今年秋季投入使用。预算投入400多万元的xx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也已在新址动工,计划2017年投入使用。

2、添置教学设施,提升教学效率。近年来,我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共投入40多万元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先后增添了学生课桌270套,新增19.7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购置1套音响设备,建成了一间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各室器材设备均达省级评估标准。2016年,添置“班班通”设备11套,新增教学电脑30台,教师电脑10台,打印机3台,添置卫生室设备一套,新建电子备课室一间,音美室桌椅各40套,这些仪器和设备,最大限度的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校长为安全工作领导组长,学校一层班子分管,2

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是强化安全教育,落实责任到人。我校牢记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的训导,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措施和应急方案,做到安全教育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学校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还多次邀请法制副校长和镇中心卫生院同志进行法律法规、卫生健康知识讲座。每学年层层签订《学校安全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安全工作真正做到学校、班级、学生、家长齐抓共管,职责明确。

3、是重视安全防范,强化安全意识。学校坚持每月开展校园安全排查工作会议,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教职工宿舍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并及时整改安全隐患。每学期常态化地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消防逃生演练、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逃生技能。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学期放假前,向全体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确保学生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4、是严格食堂管理,确保饮食安全。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的管理规定,严把食品原材料采购关、操作关、程序关、节约关,与供货方签订安全责任书,切实加强卫生检查,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吃得营养、吃得放心、吃出健康。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内涵。我校长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利用例会定期开展教师的政治学习、党员专题会及签定师德师风承诺书等,多途径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建立师德师风监督考评机制,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引导广大教师践行师德规范,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深入的师德建设,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关爱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为己任,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育对象,使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教师:2014年9月林莉被评为南平市优秀教师;2015年1月xx荣获“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奖”;2015年5月xx荣获“南平市青年五四奖章”……

2、重视教师学习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我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宗旨,以“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研训平台,促使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年初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校本研训等活动,积极参加市、县级教研和县东部片区教研活动。目前我校有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学科带头1人,县级教学能手1人。我校每年均派出教师到兄弟学校交流学习,鼓励教师外出听课培训,并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发达地区学校跟岗学习,回校后对全校教师进行二次培训,把新理念传达到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一人参训,全校受益。

3、关注新聘教师成长,补充新生力量。重视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每学年向县局人事部门申请新聘教师。从2010以来我校新聘教师3名,新教师的培训与管理采取“帮带结对”形式,即每一位新教师与老教师结成师徒关系,签定协议,有效提升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创造机会让新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使得他们能迅速成长,成为我校的新生力量。2015年新聘教师罗丽清参加县级课堂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

(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过硬质量

1、坚持德育为首,做好管理育人。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放在首位,牢记“向上、博学、健美”的校训,努力做到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首先,狠抓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以创建文明校为契机,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坚持值周行政和值日教师及学生“日评”工作,做到一日一评比、一周一总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坚持每年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三节”活动,并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书活动、清明祭扫活动、“红领巾心向党”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成功地占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再次,加强德育环境建设,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孝德文化为切入点,以班级文化、操场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为支撑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精心设计富有层次的墙体文化。使墙面“动”起来,“活”起来,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处都体现文化气息,做到环境育人。

2、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以创建“服务、质量、奉献、创新”的教风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明确的

质量意识,以服务为本,积极倡导民主之风,尊重、爱护、关心学生;真诚自愿的付出,敢于突破传统,打破常规,以敏锐的思维捕捉信息,善于分析整合。我校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狠抓教学常规工作,制定校本培训制度,每学期安排教师参加县级的各种培训;校内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5次的专题讲座;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岗位大练兵活动。活动形式有:教师“基本功三字比赛”;课件制作评比;片段教学比赛;说课比赛;优质课评比等。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抓好教师日常教学管理,每学期进行两次的教学常规检查,检查结果与教师的业务考评相结合。要求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繁荣校本教研,推进课改实施。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强化教师的“五个一”管理。坚持开展诸如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听课评课、专题讲座等研究活动,定期开展教育经验交流、教学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助。每学年召开一次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全体教师会议,群策群力,交流得失,分享经验,既提高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又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我校鼓励教师在各种平台上展现自已。近年来我校教师雷慧芳、林凤、王建辉等在县、市级以上的各类教学比赛中均获得好名次,在2015年教育部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校共推出了14节的网络晒课,其中xx老师的信息技术课被评为省级优课,并推荐至教育部参评。

4、丰富课外活动,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在开足开齐省颁课程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艺体特长,有效地开展音乐、篮球、书法、腰鼓、乒乓球,英语、武术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学生参与率达100%。同时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本地特色产业,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加生产劳动,如:采竹荪、剥莲子、采包桔子等。并聘请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讲解烟叶的种植、采收、烘烤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积极配合镇文明办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带领全体学生参与到环境卫生的整治行列,向家长发《文明卫生倡仪书》的形式,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明将文明卫生教育延伸到社会、家庭。

我校还坚持开展书香(墨香)校园活动,创办了《向日癸》专刊,经孩子们搭建阅读与写作的平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坚持开展读书节活动:师生同读一本书,撰写读书笔记,经典诗文诵读等。学生各类读书征文多次在省市县获奖。如:谢冬梅、雷慧芳、刘金霞老师指导的学生征文分别荣获省一、二等奖。学校在2014年10月xx省“美丽福建 我的梦”感恩自然教育活动中获组织奖;2015年9月被授予xx省“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感恩自然主题教育先进单位。

(五)重视义务教育公平,为教育均衡发展积累良好信誉

1、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入学。在镇政府的领导下,联系各村组干部走访入户,帮助适龄儿童克服困难,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同时成立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学校班子成员和班主任为组员。全镇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无学生辍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100%。

2、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学校建立了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完善残疾儿童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6-11周岁三类残儿入学率为83.33%。同时为每一位入学残疾儿童建立成长记录袋,时刻关注残疾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关爱留守贫困儿童成长。近几年,我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三分之一左右,2015年在校生235人,留守儿童73人,其中单亲留守儿童37人,双亲留守儿童36人。为了给“留守儿童”找回缺失的亲情,学校特别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完善留守儿童建档工作。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还在全校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结对教师与留守儿童共度中秋,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给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开通亲情热线等,通过多种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管理,为每一名留守儿童营造家的温暖。对贫困儿童进行慰问资助。通过“简单助学”“牵手助学”“春蕾女童”等多种方式对贫困和留守儿童进行慰问资助,发放学习生活用品,2015—2016学年受资助学生5人,发放助学金3500元,让留守儿童感受学校及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六)创建孝德校园文化,为教育均衡发展积累深刻内涵

1、营造氛围。我校自确立以“孝德文化”为校园文化主题以来,努力营造浓厚的“孝德文化”氛围,利用校园橱窗、板报、文化墙等地方精心布置有关“孝德”的古今图画、名人警句等,把校门口至操场的围墙布置成“孝德文化长廓”,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黑板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有关孝德文化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孝德文化”的熏陶。

2、学会感恩。我校对“孝德”文化的实施制定方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八心”、“五个一”。并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长辈的辛劳,学会感恩。

3、学科渗透。为推进学校孝德文化课程化、校本化。我校把“孝德”文化编入校本课程。同时将孝德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孝德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4、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结合“三八节”、“母亲节”、“感恩节”等开展系列活动,开展感恩励志演讲活动,将孝德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

5、示范带动。学校每年开展“孝心少年”评选活动,在全体学生中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自觉参与到“行孝”、“传孝”的行列中来。

五、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

(一)学校的综合教学楼建于80年代,已较为破旧,目前新教学综合楼已在新址破土动工,新教学综合楼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将是今后办学投入的重点。

(二)近年来教师年龄老化,退休教师逐年增加,存在结构上缺编,即将面临师资不足的危机。为此在申请补充师资的同时,我校还将集中精力把师资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加强教学领军人物的培养。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三)进一步推进“孝德”主题文化教育活动。我校将继续把孝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情导行、以行表情,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孝、知孝、懂孝、行孝、传孝。

(四)积极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从而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办学行为规范化。

落实教育内涵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篇6

福堪镇刘庄中心小学

(2013年1月22日)

为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意见》,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目标管理为主线,促进教育内涵的有效发展;以师幼共同发展为核心,挖掘内涵发展的深度;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实务,拓展内涵发展的广度;突出内涵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全面引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以目标管理为主线,促进教育内涵有效发展

(一)健全组织机构,促进教育内涵的有效发展

成立了中层以上领导和班组长组成的刘庄小学教育内涵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育内涵发展工作的日常推进。

(二)强化内部管理,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1.以管理促质量,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效益为工作原则,以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为突破口,修改并规范了各项管理制度,各岗位工作职责,完善了管理体系。并以此为日常工作的准则,明确了每一位教职工的任务和责任,实施岗位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的优良工作作风。

2.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确立了“海阔促鱼跃,天高助鸟飞”,充分体现“博爱与自主”的办园思想;把“全员参与,目标一致,遵守规范,珍视同伴,团结协作,互助互勉”的“雁群精神”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托,打造精英团队,培养智慧教师;教学工作秉承“快乐与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快乐为实”、“以发

展为本”,确立“艺以载德、文以立品、美以启智”为理念支撑的艺术教育特色;

3.成立了安全办,明确安全专干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分析目前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注重安全的层次化管理,加大安全监管的力度,保证幼儿在园的健康和安全。

4.细化餐饮工作程序,从膳食调查、营养计算、食谱制定;从采购、验收、登记、入账;从择菜、泡菜、洗菜、切菜到加工;从餐具的洗刷、消毒、存放到使用;从配餐、领取、发放到就餐等均实行程序化管理。确保幼儿饮食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味美可口、卫生安全,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以师幼发展为核心,挖掘内涵发展的深度

1.结合正在开展的省级“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3-6岁儿童绘本阅读的实效性研究》,于十一月份进行了绘本教学集中展示活动、专题讲座研讨活动,并邀请了南师大的王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指导。有效地解决了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教师结合语言领域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积极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成功课堂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在课后研讨活动中,大胆尝试了于沛霖教授所倡导的课堂观察的有效手段,每位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分别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玩教具的使用价值等方面详细记录观察量表。根据观察结果,点评执教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而且还关注了课堂观察量表使用的有效性,给予更多的专业引领和启发。加强了教师对语言活动目标确定的合理性、内容选择的适宜性、活动准备的指向性、活动过程的有效性等方面的研讨,能将园本教研和课题研究渗透于教学中,增强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升了教科研能力。

2.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幼儿现状,十二月份实施了“班级常规管理规范月”方案,结合班级一日常规工作评估细则,保教主任、教研主任每天深入班级,从幼儿入园、晨间活动,早午餐、服药登记、缺勤随访、集体活动、间操、饮水、盥洗、如厕、户外活动、睡眠、区域活动、用点和离园活动等等各个环节入手,逐项观察,并采取现场指导和集中研讨反思的方式,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班级教师,群策群力积极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树立优良的园风和高尚的师德,进行了“文明教师”、“文明班组”、“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等评选活动。“文明教师”的评选主要结合家长、幼儿和教师三方面的评价结果,有三位教师当选;文明班组的产生主要依据班级和行管人员的评价,有三个班级获殊荣。

4.十月份开展了国庆主题活动,加深了幼儿对祖国的了解,增强了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十二月份开展了圣诞和元旦主题教育,通过创设典雅美观的节日氛围、开展主题教育和亲子活动、赠送礼物、观看教师元旦联欢会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俗民风,领略各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此外,还开展了幼儿趣味运动会、安全疏散演练、迎新春亲自音乐会等。

三、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实务,拓展内涵发展的广度

(一)加大培训力度,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

1.组织全园教师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爱与责任》、《师德颂》演讲比赛。

2.利用例会时间进行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园长分别进行了《让我们与幼儿园共同发展》、《用心呵护生命,用爱构筑平安》、《师爱似海,师魂如山》、《爱的呼唤,心的交融》等专题培训。副园长海静蕊做了《做一个魅力教师》的主题辅导。

3.保教主任万梅静利用教研活动再次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做了题为《我的情绪我做主》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培训。

4.在橱窗宣传栏内宣传我园的办园思想和师德规范,赢得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5.开展了两次教师对个人教学行为的自查、反思活动。剖析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师德形象的影响。

(二)实施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

将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举措长期系统开展,带教结对工作将与园本教研有机进行,通过“知、行、思”三方交融:“知”即在教师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以丰富教师的认知结构;“行”即有效地组织青年教师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教育理论,力求达到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的有效转化;“思”即是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通过交流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使个人经验获得共享。

结合国培、省培和市培计划,对教师分层次进行了培训。根据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职称、实绩、观念、能力等方面将教师分成潜力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层次,分别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计划。立

足园本,拓宽培训途径,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进行培养。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一日工作流程、教研方法、绘本课题、常规养成、安全教育等进行了园本培训。

(三)教科研带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求每位教师注重对自我及班级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不断提升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使之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开展河南省教育规划课题《3-6岁儿童绘本阅读的实效性研究》,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使教师实现了个人教学行为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的转变。

加强园本教研力度,把课程研究和“保育教研”相结合,“教师一日工作流程”、“保育员一日工作流程”和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有效结合,共同促进我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班子配备不健全,人员分工不够细致,导致班子成员工作量大、头绪多、线条较粗的情况。

改进措施:进一步强化班子个人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合作意识,自我加压,合理分配各项工作任务。以本次内涵发展活动为契机,开展自查、谈心、反思等活动,在目前存在困难的过渡期,将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的工作状态,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由于人员编制问题尚未解决,现聘用的教师有部分为实习教师,教职工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以内涵发展活动为契机,加大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班级各项工作的检查、评比和监督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途径,以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

(三)家长群体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分别进行了《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等专题家长培训。以家长学校为依托,编写了《家本课程》之《理念篇》,家长人手一册,后续是《引领篇》、《反思篇》、《交流篇》、《成果篇》等将延续进行,从而加大家长培训的力度。

学校教育发展状况汇报材料 篇7

1 机构简介

宣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3个职能科室、9个专业技术科室。实验室是疾控中心发展的基石。中心各任领导均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发展, 不断从实验室改扩建、仪器设备添置、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参加国家或市级能力验证活动、提高检测能力等方面, 夯实实验室发展的基础, 最终在一些项目上彰显出特色。

1.1 流感国家级实验室

2004年, 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在全市区县率先应用细胞学培养技术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培养。2005年, 成为全市区县中唯一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依托此项技术, 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又先后开展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分离培养, 并于2007年启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1.2 取得的成绩

2005年, 中心在市疾控中心年终考核活动中取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2006年, 中心在北京市疾控系统技术练兵活动中, 基础理论知识荣获全市第二名, 专业知识荣获全市第二名, 现场技术实操荣获全市第一名, 实验室三次盲样考核均取得优异成绩;2007年, 中心在参加市疾控中心年终考核中取得全市优秀的好成绩。

2 组织机构简介

绘制中心的外部及内部组织机构框图。外部组织机构框图应明确表示组织的隶属关系、各种外部关系, 包括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母体单位中的地位等;内部组织机构框图应真实反映机构的内部设置, 包括最高管理层的组成和分工、各管理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设置、非常设机构的设置以及他们各自在实验室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1]。信息包括中心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内审员的数量、取证及任命情况, 各部门质量监督员的数量、任职条件及任命情况。

3 申请认证的技术能力领域及项目数

3.1 申请领域及项目

中心申请专业领域类别为卫生医药类中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卫生、辐射防护与监测、健康体检、职业卫生、医用材料、病毒、寄生虫共9个项目272个参数检测的能力。此次复查及扩项评审, 中心共保持239个参数检测的能力, 扩增33个参数检测的能力。

3.2 申请授权签字人

申请的授权签字人分为授权范围内环境、学校、职业、放射卫生现场检测43个参数, 消毒现场检测1个参数, 微生物检验86个参数, 理化检验142个参数。每个授权范围领域至少有2个授权签字人并注明新增授权签字人。

4 管理体系文件的转版工作

4.1 转版依据

依据2007年1月1日实施的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家认监委要求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实验室于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转版工作。

4.2 颁布、实施

经中心主任批准, 转版推出的第三版质量手册、第二版程序文件、第二版作业指导书于2007年9月1日正式实施, 同年9~10月中心新版管理体系试运行。

4.3 转版结果

质量手册由原有的13要素扩增到19要素;程序文件由原有的28个扩增为41个, 转版后管理体系文件的规范性得到大幅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断发展, 对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这次管理体系文件转版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中心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4 宣贯工作

宣贯内容包括《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相关法律、法规、中心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宣贯形式采取分层分级培训, 即中心级培训和科室自行培训, 操作人员, 执行人员和管理人员、质量监督员、内审员等重点人员相结合。由质量控制科组织中心所有人员参加新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宣贯并考核, 对重点人员进行特殊培训及考核;各科室实施科内培训, 内容包括新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对于管理体系文件修订部分的宣贯, 中心也实施了同样的培训。针对此次计量认证复查和扩项评审, 中心先后组织了3次开卷考试及1次闭卷考试, 以巩固并加深所有人员对新准则及管理体系相关知识的掌握。

4.5 体系文件修改、补充、完善新版管理体系试运行一段时间后, 中心组织了对新版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补充、完善。

5 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并有效运行

中心自从1997年首次通过计量认证评审、建立管理体系以来, 一直依据计量认证的相关要求, 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日常质量监督等活动, 不断修订、完善管理体系, 并通过有效管理使之持续运行,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 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中心不断从实验室用房、仪器设备、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能力验证、提高检测能力等方面, 大力推进实验室的发展。

5.1 实验室用房

2003年初, 在宣武区政府和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 中心主楼内部装修、改造, 重新进行实验室布局, 扩大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微生物检验科实验用房由主楼的二层增加至三层并建成一个千级洁净室;理化检验科实验用房由南楼三层增加至四层。2006年7月, 依据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微生物检验科购置了6台生物安全柜, 重新改造实验台, 先后建成了7个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同年11月, 中心进行外装修, 理化检验科增加2间实验用房。目前, 中心用房总面积达3830平方米, 实验室用房占中心总面积的53%。

5.2 人才引进及培养

中心陆续引进4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使业务人员结构更趋合理。中心现有职工111人, 专业技术人员95人, 中高级职称占31.5%, 硕士生7名,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4%。中心高度重视人员培养, 2007年, 派出理化检验科全体人员参加宣武区组织部和科协联合举办的预防医学专业检验人员集体培养资助项目, 以提高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微生物检验科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先后有针对性地选派4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去市疾控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监测评价科也派出1名人员去市疾控放射卫生防护所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中心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的比率均达100%, 学习时间累计达到72学时的比率均达到98%以上。

5.3 仪器设备

中心近年争取资金约780万元, 先后为微生物检验科、理化检验科、监测评价科购买、配备大量新的仪器设备, 以满足检测/校准的需求。中心现有检测仪器设备276台, 总价值约1 530万元, 其中强检仪器207台, 均按要求及时外送规定的相关单位进行检定/校准。

5.4 能力验证活动

中心鼓励、支持检验科室参加各种级别与检测参数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在末次取证期间中心先后参加过国家认监委、北京市卫生局职业资质、中国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市临检中心组织的理化检测领域、微生物检测领域的能力验证活动, 结果均合格, 其中艾滋病抗体初筛实验更是由于连续两年取得优秀而获得免考一年的奖励并成为全市10个满分的实验室之一。

5.5 不断提高检测能力

2003年11月, 中心有233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2005年10月, 扩增7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2007年3月, 扩增25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2007年8月, 扩增17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

5.6 外审活动

中心在末次取证以来, 多次顺利通过了市质监局及区质监局的外部评审活动。评审组一致认为, 中心检测活动基本符合计量认证的相关要求, 中心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并不断整改、完善。

5.7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中心在奥运会期间, 重点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将生物安全纳入管理体系, 重新调整了生物安全委员会,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各种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分级落实管理责任制, 制订《奥运期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实施方案》, 重新修订《实验室生物安全及生物恐怖事件应急预案》, 组织生物安全评估, 加强人员培训、考核, 规范管理各种实验活动, 积极开展自查及集中检查, 在市、区卫生局的生物安全督导检查中成绩优异。

6 扩项准备工作

为了备战“08奥运”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中心依托计量认证复评审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 准备扩增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病毒等项目共33个检测参数。此项工作得到了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领导的协调下, 质量控制科、微生物检验科、理化检验科、监测评价科、流行病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6.1 新项目审批

依据中心程序文件的要求, 各业务科室完成了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病毒等领域相关新项目的审批工作。

6.2 人员培训及持证上岗

依据中心程序文件的要求, 各科室对参加新项目的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对成绩合格人员核发扩增项目人员上岗证。

6.3 设备和标准物质

扩项涉及的强检仪器, 均依据中心程序文件的要求, 按期外送规定单位进行检定/校准。扩项涉及的标准物质, 均正确使用并标注状态。

6.4 结果质量控制

各科室质量监督员均针对扩增项目从人、机、环、法、料、溯、抽、样等环节进行有效质量监督活动;各科室均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控, 对质量控制的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及判断。

6.5 结果报告依据相关标准, 各科室分别对样品进行检测, 出具一份典型检测报告。

6.6 修订作业指导书

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各业务科室对作业指导书做相应的增补和修订, 编写扩增项目的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表格等, 并负责宣贯、考核工作。

6.7 评审前的内部审核

2008年6月对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1次内审。内审覆盖管理体系全部要素和所有实验活动。内审显示, 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良好, 符合要求, 对不完善之处进行改进, 以确保管理体系有效、持续运行。

6.8 评审前的管理评审

2008年1月对中心管理体系进行了一次管理评审。结果表明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基本能够满足检测工作需要。中心检测人员对管理体系文件明确并规范执行, 保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对评审中各科室提出的建议, 加以改进, 并对其结果进行了验证。

7 经验

7.1 申请认证的技术能力领域

中心作为疾控系统成员, 首先要明确申请认证的专业领域类别为卫生医药类, 此类别下的检测项目有生物制品、药品、药材、医疗器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场所环境条件、基因遗传、卫生检疫、实验动物、食品卫生、食品包装、辐射防护与监测、血液制品、健康体检、职业卫生、医用材料、病毒、寄生虫, 将本单位申请认证的参数明确归类在上述检测项目中。

7.2 申请认证的项目数

项目数应与申请书一致, 因现场考核项目涉及每个领域的每类产品。对维持项目的每个参数, 以样品复测、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的方式进行考核的参数覆盖15%~30%并涉及所有仪器, 对新扩增项目的每个参数必考。

7.3 能力验证活动

着重向评审组介绍本单位自末次取证以来, 参加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的检测参数及成绩, 这部分项目经认可后将免于现场考核。针对新扩增的检测参数, 建议参加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活动, 此次本单位需扩增的生活饮用水项目中的若干检测参数, 就与北京市市疾控中心进行了实验室间的比对。

7.4 扩项准备

首先要在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申请前, 请各科室确定需要扩增的检测参数及依据的检测方法, 然后按照本单位具体程序的相关要求完成新项目的审批工作, 完成后各科室进行模拟实验, 出具典型报告。各科室还需完成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 应包括笔试及实操两部分;核发上岗证, 每个检测参数至少有2名检测人员;质量控制应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 预先确定判断依据、监控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纠正出现的问题;修订作业指导书;各科室质量监督员从人、机、环、法、料、溯、样、抽等检测环节对扩项工作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检查应具体并详细记录。

7.5 管理评审

此次汇报材料中关于末次取证以来实验室改扩建、仪器设备添置等方面的资料, 以前在质量控制科并不掌握, 为此到档案室查阅了许多资料进行汇总。此次汇报材料的编制, 提示以后本单位管理评审资料的输入应增加实验室用房变化、仪器设备添置、人员结构变化等方面的资料, 也提示单位的管理记录应保存至少20年。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数的乘法和除法2下一篇:放射科24小时值班、交接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