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发展(共12篇)
科技产业发展 篇1
1、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
1) 良种选育
作物品种对产量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天然橡胶种植业也是如此:品种一经选定、种植, 将影响长达25年以上整个经济寿命期的产量水平。云南省宜胶土地资源有限, 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 从而提高总产量,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因此, 选育和推广高产、抗寒、副性状好、耐刺激的胶木兼优橡胶树良种, 乃是我省天然橡胶产业所必须的、长期创新研发的重要课题。
2) 高产、高效、安全采胶技术和制度
采胶 (割胶) 技术和制度是天然橡胶生产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着胶树的经济寿命和整个生产周期的产量水平及经济收益。云南农垦自上世纪90年代末推行乙烯利刺激新割制以来, 保持着云南天然胶产量稳步上升的高产水平, 达到了“减员增效”,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然而, 新割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套来保证的, 需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特别在近年农垦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后更需要这样。与此同时, 国内外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微型割胶技术亦在研发中, 加强这方面工作, 将会使云南采胶技术和制度取得新的革命性进步;对资源高度约束的云南天然橡胶产业的持续高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
3) 橡胶树死皮病防控技术
橡胶树死皮病是世界橡胶树重要病害。自20世纪以来, 国内外学者从生理学和病理学两方面对橡胶树死皮病病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有研究者根据生产实践和田间观察认为, 是乙烯利使用浓度过大和刺激频率过高引起的生理病害;但也有研究认为, 橡胶树死皮病与类立克次体或其它病原菌浸染有关。已有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生理、生化层面对发病机制的探讨, 而对死皮病最主要 (基本) 的病因缺乏统一、科学的认定和解释。因此长期以来, 不能带动对该病病因的验证和控制实验;加之试验难度较大, 周期较长, 不易出成果, 也常常让研究者望而却步, 不敢轻易问津。 虽然有一些如 “剥皮”和针对侵染性病因的“药剂”试验, 但效果难于肯定, 应用难于规范:明显与不能准确确定病因有关。
目前, 云南农垦开割胶园橡胶树4~5级累计死皮病率高达20%, 病情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按此计算, 全省22.4万公顷开割胶园因死皮病不能割胶的折合约4.47万公顷, 年损失干胶约7万吨, 经济损失约18亿元。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近年有研究提出:橡胶树群体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 由于过度排胶和营养失衡或供给不足, 导致树体衰退而在排胶树皮组织出现排胶障碍性病变, 是橡胶树死皮病的根本原因。同时, 也以这一重要基本认识为假说, 开始通过对橡胶林大田调查和现有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予以验证;开展橡胶树营养与死皮病关系的研究, 为死皮病防控技术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科技创新方向
1) 橡胶树高产、抗寒、速生优良品种选育及应用
鉴于橡胶树良种选育、推广的周期长, 效率低, 储备不足, 推广力度不够的实际, 云南橡胶树高产、抗寒、速生优良品种选育及应用的创新方向应着重于:胶木兼优新品种筛选;育种材料和方法创新 (包括收集特异种质, 应用分子标记等手段辅助育种, 创造选育种新材料, 建立遗传转化体系, 探索目标性状定向改良等) ;橡胶树自根无性系繁殖技术;橡胶树籽苗嫁接技术集成及试管芽条繁殖技术等各项研发, 进一步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研77-2、云研77-4、云研73-46等新品种。
2) 云南山地胶园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长期以来, 云南山地胶园因种植模式单一, 逐渐显现出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防控难度增大、橡胶树死皮率逐年增高、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乏力的趋势。其科技创新重点应为:开展云南现行橡胶树种植模式的经济和生态学评价, 研发新型模式;开发GIS技术精细化施肥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橡胶园施肥技术与集成示范;建立和完善基于GIS的橡胶树主要病虫害气象信息测报技术系统, 研究与示范橡胶树白粉病、棒孢霉落叶病、炭疽病、橡胶盔蚧和六点始叶螨等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建立应用胶乳生理诊断安全采胶技术评价规范和研究橡胶树安全、高效割胶技术的集成示范; 建立气刺微割割胶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建立橡胶树死皮病综合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
3) 子午线轮胎专用胶、低蛋白浓缩胶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一直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需求的子午线轮胎原料胶和低蛋白浓缩胶乳的问题。今后应着重开展子午线轮胎专用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完成年产2万吨子午线轮胎胶生产线的设施设备改造, 制定规模化生产子午线轮胎胶工艺技术规程及产品企业标准;开展低蛋白浓缩胶乳的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建设年产500吨低蛋白浓缩胶乳生产线。
4) 橡胶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
云南天然橡胶副产物资源量大, 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综合效益不高。今后应重点开展橡胶木材改性处理方法和工艺试验;橡胶籽食用油产品和以橡胶籽油粕为主要原料生产橡胶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 从制胶废水中提取白坚木皮醇;以橡胶木屑为主要基料产业化栽培食用菌等项目的研发。
5) 努力实施好科技强省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十一五”国务院和相关主管部、委、省厅相继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及若干配套政策, 云南农垦围绕《云南省 “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的目标和任务, 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 为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推动我省天然橡胶产业的提升发展, 先后于2009年、 2010年向省科技厅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申请到了科技强省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得到共计2000万元拨款经费支持。下一步要尽可能排除农垦体制改革对项目实施的影响, 集中力量努力实施和完成项目计划规定的各项研发任务, 解决好天然橡胶产业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
科技产业发展 篇2
2006/07/31农业工作交流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绿豆产业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是全省绿豆生产大县,全县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7元。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广阔,有农耕地95万亩,其中“三田”面积56万亩(水地18万亩、梯田33万亩、坝地5万亩),土质多为黄绵土,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适宜绿豆等旱地作物生长。改革开放以来,该县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资源,不断试验示范,在选育出适宜该县栽培的横山黑荚和黄荚大明绿豆品种的同时,积极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998年以来,全县绿豆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2.7%,平均亩产60公斤,年产量1.5万吨,约占全县粮食总产的14%,年出口量1.2万吨,占全市绿豆出口量的60%、全国绿豆出口量的10%、出口日本国绿豆总量的30%,出口率80%,商品率90%,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全县人均豆产品收入由1997年的136元增加到2003年的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8%增加到25%,绿豆产区仅大明绿豆一项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6%,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986年,省农业厅将横山县列为全省名优杂豆示范县,1996年,横山又被省技术监督局确定为绿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横山大明绿豆个大(粒径≥3.2mm)、色鲜(油绿一致)、粒重(百粒重≥6.5g)、发芽率高(99%以上)、营养丰富(蛋白质≥26%,淀粉≥55%,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不衰,不可替代,已成为世界名牌,并被日本国指定为进口免检产品。为此,横山县委、县政府于1999年进一步确立了发展大明绿豆的整体思路,将豆产业确定为全县农业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并于2000年制定了《横山县豆产业发展十年规划》。目前,横山县已成为榆林及周边地区的绿豆集散地,现有规模较大从事绿豆经营的企业4家,绿豆购销网点100多个,年加工能力3.4万吨。实力最强的横山进出口公司1996年以来累计创汇近5000万美元,其中2003年出口创汇1089万美元,稳居西北五省(区)县级外贸企业创汇大户之首。
一、依托科研单位,积极研究创新 横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长期从事绿豆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出绿豆高产栽培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横山大明绿豆就是农技人员对当地农家品种,经过多年的选育,最终形成的优良品种。该站主持研究和推广的《横山县山旱地绿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80万亩,增产绿豆2.7万吨,创外汇1500万美元,1991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县技术监督局,编写了《横山大明绿豆标准体》一书,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生产的各项标准及规范化栽培技术;2001年,完成的《绿豆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陕西省农业推广成果二等奖;2001年,借鉴山西农民专家刘笑“W”抗旱栽培技术,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经过连续几年的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总结形成了适合山区推广应用的旱作农业新技术:《旱地绿豆双沟覆膜栽培技术》,通过田间实际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绿豆产量
1、水平沟种植和“三改一防”农艺措施。我县绿豆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多以零星带种和混作为主,面积不过2-3万亩,亩产仅20多公斤,基本用于自食。八十年代初,借鉴水平沟谷子种植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了水平沟绿豆种植技术,同时配套推广了“三改一防”农艺措施,即:改带种为固种,改撒播为条播,改白籽下种为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实行统防统治,使绿豆单产显著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大明绿豆水平沟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60公斤左右。
2、双沟覆膜栽培技术。1999年在原王有地乡首次试种旱平地起垄覆膜
大明绿豆50亩,在遇特大旱灾、大田绝收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到42公斤,一举获得成功。2000年在横山镇曹阳湾村采取平覆膜的办法,在有补水条件的高抽地试种50亩,平均亩产125公斤。2001-2003年在全县各大区域大面积示范旱平地双沟覆膜栽培技术,平均亩产93公斤,较大田亩增产50公斤,2001年,曹阳湾村冯树元的0.8亩高抽地示范田,亩产达到216公斤,创我县绿豆单产最高记录;2003年,横山镇高丰村邵胜来的1.2亩旱地示范田,亩产达到163公斤,成为我县旱地绿豆的高产典型;今年全县双沟覆膜绿豆面积已达到1.5万亩,目前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可达100公斤以上。
三、实施种子工程,打造绿豆品牌 1997年以来,我县连续六年干旱,农民为在土地上获得一定收益,不得不种植一些小日月绿豆应急,导致大明绿豆品种混杂退化,产量低而不稳。另一方面,大明绿豆已在我县种植二十多年,但绝大多数农民从不选种,种子同商品、食用绿豆没有多大区分,加之在栽培中不少地块重茬、照茬,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较多,导致大明绿豆颗粒变小,色泽变暗,品质变差。为此,我们把大明绿豆的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作为保名牌、创名牌的一项主要工程来抓,及时成立了“横山县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研究中心”,并在县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拨专项经费,用于大明绿豆种子工程建设。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根据种子选育的系统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的基本原理,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提纯复壮实施方案》和《横山大明绿豆良种繁育实施方案》,2002-2003年,繁育良种2000亩,生产种子200多吨。在种子提纯复壮选育过程中,把好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去杂去劣、收贮加工等生产环节,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要求。近年来,我们基本上解决了农户长期以来形成的种子自留自用、品质退化的问题。
四、发展有机生产,培育后续产业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健康、环保、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横山南部山区处于无工业污染、生产中极少使用化肥、农药的雨养旱作农业地区,其产品无有害物质,是自然状态下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天然食品。为此,县农技站和县粮油批发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大量查询资料,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有机栽培技术》,2001-2002年,横山县党岔和武镇生产的有机大明绿豆达到日本JAS的有机认证,两年出口500多吨,不但为申请国际其它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准备,而且为我县大明绿豆生产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五、组建专业协会,实行订单种植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壮大、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大胆尝试“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去年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9万元,与县内22个村委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建立订单生产基地1.5万亩。为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今年在省市农业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组建大明绿豆专业协会24家,其中乡镇级1家,村级23家,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同关系,既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又帮助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达到了两者“双赢”的目的。通过推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今年投资119万元,提供精选大明绿豆种子45吨,地膜45吨,农机具230多台(件),签订种植合同23份,面积3.5万亩,其中双沟覆膜绿豆1.5万亩,合同种植户3381户,保底收购价每公斤4.2元,预计增产绿豆900多吨,增收378万元,项目区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
浅谈高校科技产业发展 篇3
【摘 要】高校企业要普遍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纳税、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关键词】科技产业 经济体制 法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87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主要承担着四种功能:一是教书育人、二是科学研究、三是服务社会、四是传播文明,学校创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就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多数高校科技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解决校内外人员就业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正确认识科技产业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定位
2005年7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并在会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2号文件,对如何规范高校产业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为了更加稳妥地推进改革,寻求突破,促进发展,正确、清醒地认识科技产业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定位尤为重要。
1.正确认识高校和企业两种文化的不同。高校中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理论、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盈利和效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且处于校园文化强势的高校中,企业文化一定很少被学校所认同,一定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2.明确设立学校和校办产业之间“防火墙”。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改革目前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办企业的体制,依法理顺高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规避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高校要依法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学校所有经营性资产划转到高校资产公司,由其代表学校持有对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股权,高校以投入到资产公司的财产承担有限责任。高校企业要普遍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纳税、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防火墙”的设立必将进一步使科技产业独立于学校主体之外,从学校获得的经费、人事政策等各方面支持将更加有限。
二、客观分析A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主要困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高校科技产业事业单位属性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体制束缚和事业编制职工的管理上,联系高校的实际,可以肯定地说短期内都无法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1.体制束缚,不能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市场经济讲究竞争与效率,在这里只举一个典型的事例来说明体制的束缚。代表学校科技产业行使出资人决策权的是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而该委员会的成员又是学校中最繁忙的一个群体,有时他们的决策在时效性、充分性等方面可能会打一些折扣,从而削弱学校科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职能管理部门角色尚未充分转换,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学校虽然成立了有企业性质的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园发展中心,但其职能管理部门属性十分明显,无论在人员思想意识、工作职责设计、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等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3.事业编制职工管理上的体制风险。A高校产业系统中共有近300名事业编制职工,虽然其中绝大多数学校不承担其工资,但他们还都享有学校的其他各项福利(退休、医疗、分房、职称评聘、子女入学、公积金等)。当企业效益良好时,可以暂时平稳发展,但一旦企业陷入困境,事业编制职工必然寻求学校支持,甚至要求学校重新分配岗位,给学校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三、用发展的思维破解科技产业发展困境
在体制束缚短期内无法克服,学校经费紧张,基本不可能增加投入的前提下,要想落实好教育部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目标,A高校只有在认真分析学校科技产业现状和内外部优势的基础上,找准突破口,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发展来走出困境,通过发展在校内外树立地位和影响,通过发展为学校贡献力量。
1.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妥善处理事业编制职工问题。高校企业改制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本着有利于企业发展和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精神,在人员安置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兼顾学校、企业、职工的利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高校企业的改组、改制。通过企业自身积累,强制实行事业编制职工保障金制度,预防因企业经营不善带来的风险。积极向学校争取政策,努力使改制中富余的事业编制职工由学校逐步消化。同时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制度,优化企业员工队伍。
2.坚定不移地对现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科学规划科技产业发展。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思维,坚定不移地对现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科学制定学校科技产业十年中期发展规划,探索有学校特色的科技产业发展之路。统筹考虑学校各方资源,寻找科技产业发展的依托学科,孵化企业成长,集中力量支持骨干企业发展,使其形成示范效应。考虑学校财务状况,可以依托学校人才优势,优先发展出版公司、设计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不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入的知识密集型企业。
3.尽快转换工作角色,逐步转变人员身份,履行好经营、服务、管理三种职能。产业处、科技园办公室作为学校职能管理部门,原来履行更多的是管理职能,而现在则要求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园发展中心要更多地履行经营和服务职能。特别是在学校科技产业综合实力不强,人力资源素质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的客观情况下,尽快完成工作角色转换,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寻找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尤为重要。科技产业部门要主动服务于科学研究、服务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积极联系学院和学者,寻求多方参与、合作的有效的商业模式,建立学校科技处、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园发展中心共同参与的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从学校层面给与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鼓励校内师生和校外资源积极参与。
科技发展与科技管理 篇4
科学技术政策和管理的任务是服务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要制定好科技政策、搞好科技管理首先要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科技发展的特点, 要适应趋势和特点来不断的制定和修正我们的政策, 加强我们的管理, 才能取得新的效果。
世界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特点。关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前科学技术在快速的发展, 在传统的科技领域稳步发展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的科技领域并不断的出现新的成果。特别是在信息科技领域、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医药卫生、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 总体来说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的问题。
最近两年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各种科技提出很多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有了新的任务。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 因此, 科学技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注重人类健康发展问题、更加注重促进创造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要促进世界的发展走向绿色化、区别化和秩序化。
(2) 当代科学发现、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技术研究、技术发明和产业产品创新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 甚至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发明。并且其技术转化的周期也大大缩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一般一个新技术的转化时间需要30年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技术转化周期缩短为7年左右。如上个世纪初美国大力推广电话技术, 实现美国半数家庭使用电话, 足足用了60年。而到上个世纪90年代,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出现后, 进入美国半数家庭仅用了5年时间。现在人类很多新的发明, 如发现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研究成果的转化都是跟产品的利用、发展结合在一起同步实现的。例如纳米材料基础的研究成果, 同步转化为产品进入新能源、进入医药卫生等领域进行结构和发展。
(3) 信息与新的技术互相渗透。新的网络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互联网也有大发展的趋势, 并与生物、纳米和科技结合, 形成了新型的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等等新型的制造技术、模式和系统, 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4) 正确应对全球性的动乱问题。人和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在过去30年里, 世界经济总量增长了7倍, 同时世界的能源、资源和各种环境负荷大大超载, 出现了全球能源危机、能源瓶颈和全球的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环境严重污染, 资源严重匮乏, 土地承载力量也在下降。同时人类出现很多怪病和大病。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水灾、火灾和地震灾害不断频发。人类生存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科技发展要求向生态化转变。过去长期注重技术问题, 现在不但需要注重技术问题, 更要关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过去的目标单纯是人类为生存而征服自然, 如何利用自然界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现在人类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保护自然、依靠自然来发展我们的生产, 同时要保证自然环境健康发展。如今人类依靠自然, 从原来以人为中心的开采、生产到今天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样的转变需要科学技术更加关心人类的健康, 社会的安全, 生存空间的低碳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情况转变, 要求我们要在科学技术的政策和管理上转变观念、方式方法来推进这些方面的研究。后危机时代各国谁先占领科技的制高点,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谁才能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导者, 更早一步运用科技成果服务于本国社会。因此我们的科技政策也要积极的推动我们的科技创新来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在世界上继续占领我们的特长优势产业。
至于科技发展的趋势, 按理念大体分为: (1) 能源必须向多元、合理、绿色、清洁、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环境技术重点围绕绿色经济、生活多样性、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向全过程防控和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3) 电子信息技术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其深度应用向智能、安全方向发展。 (4) 生物技术除了继续在农业、医药行业、能源环境等领域广泛应用外, 努力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5) 材料技术向高性能、纳米化和智能化发展。 (6) 制造技术向智能化、全球化、集聚化和机械化发展。 (7) 资源开发向高效安全、同行替代、环境友好方面发展。 (8) 医学向预防医学、预测医学、个体化医学和参与化医学联合的模式发展。科技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应不断加深和发展。 (9) 空间继续向综合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 (10) 海洋技术向海资源勘测开发利用的立体方向发展。空间和海洋的开发利用将成为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和重点问题。
2 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
因为我们科学技术主要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 所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科学技术有几方面要求。
(1) 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 继续促进我们国家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 但我们还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化进程。科学技术还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同时要搞好产业升级与合作。
(3) 促进科学技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
(4) 科学技术还要应对我们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劳动人口正在进行结构转变。过去我们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 劳动力多且比较年轻, 具有很大的人口优势, 经济学上俗称人口红利, 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就是依靠这样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发展。但是最近几年原来的年轻劳动力开始老化, 我们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 并且我们的老龄社会是未富先老。像欧美一些国家都是富起来了, 人口也老了。但我们是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富起来。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需要很多钱, 但是我们未富先老的状况导致我们的后代负担很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最近社科院专门针对人口红利快要用完了怎么办, 怎么继续发掘人口红利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有些同志建议要适当的延长退休年龄。一般脑力劳动者赞成延长退休年龄, 因为现在很多60岁的脑力劳动者愿意继续工作;但是体力劳动者不赞成甚至反对这个做法, 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们60岁的时候还在进行繁重的体力工作。因此还要慎重的研究这个问题。再一个是如何利用和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对下一代的成长如何加强教育、如何提高人口的素质的问题。这方面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同时需要很多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
(5) 科学技术要支持实现绿色化, 保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提高民生质量, 保障公共安全。现在我们民生的质量还不高, 要提高我们的民生质量、改善我们的生活, 还需要科学技术做很多工作。如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现在还不高, 还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我们全要素生产率。保证我们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质量更高, 效率更高, 如此将来我们的收入才能提高。
对于新的社会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可以归纳成3句话:突破瓶颈制约、增强发展能力、提升民生质量, 确保持续发展。 (1) 在科学技术帮助下, 我们国家能突破能源瓶颈、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的问题。 (2) 增强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发展需要有动力、有能力。 (3) 需要提升民生质量, 改善人民生活, 确保我们可持续发展。因此, 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 我们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也要朝这几方面努力。
3 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的一些创新和建议
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就是要服务于科技进步、服务于科技创新, 使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取得更大成绩, 促进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过去制定很多全国性科技政策, 我们建立了科研组织。如我们过去传统上建立了很多科技组织, 建立了很多研发组织, 虽然促进了我们的科技进步, 但也有很多阻碍。我们原有的一批传统的研发组织, 有的隶属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领导的科研院所, 由于体制原因, 机制比较僵化, 不能合理的调动各个方面的资金, 组织效率比较低。加上我们的科技研究机构比较严重的行政化, 所以成果比较少, 难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使我们认识到对这些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根据现在新的情况, 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一批新型的研发组织, 他们是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加速成果转化, 以及创新人才方面已经做出许多成绩, 有很多新型的特点。我们应该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 创立更多的新型研发体制。中国目前出现了一大批服务于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比如江苏已经建立9个省级技术研究院;浙江省已经建设一个创新载体;清华大学建立了一个分院;中科院也在宁波建立了一个科技材料和工程的研究所;浙江杭州一些大学建立了一批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科学院等建立了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些技术研究院都采取了新的机制, 在体制上有所变化, 管理形式上也有新的方向, 在科研方面、研发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这些机构一般都实行社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 采取理事会的办法实行管理。院所长实行公开国内外招聘制, 并且明确这些机制的功能定位, 以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为他们主要的目的, 以及围绕地区和产业的需要来进行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实验、创新、制造和产业链的对接。
这些研究院还是很成功的, 如在北京建立了一个生命科学研究所, 所长是全球公开招聘的, 招聘的所长叫王晓东, 他是美国最年轻的院士。他的当选带动了一批实验室主任的回国。这个研究所2005年建立, 虽然只有几年但是已经做出很大成绩。这几年来他们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大部分发表在一些重要的国外的知名刊物上。比如《自然》、《科学》等。今年年初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HHMI) 向全球公布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我国成为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7名青年科学家当选, 其中有4名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际上评论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研究所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 在国际科研领域能够占据如此重要位置”。因此, 这些新型的科研机构和新型的研发组织应该得到推广。
当然这方面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需要不断改进。
(1) 完善这种新的科研机构的法律基础、法律制度。很多新的机制需要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来保证, 比如它的领导体制不像我们一般科研机构由上级任命, 而是由理事会来领导, 不是党委领导的。所以完善这种机制需要得到法律的确认, 需要完善法律制度。
(2) 加大对这些经营研究所的政策支持力度, 比如在财税政策方面。
(3) 加强新型科研机构经验方面的总结。对新型科研机构和组织的完善进行研究和试点, 我们科研政策和科研组织需要总结经验, 发现典型, 进行总结推广, 这几方面都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现在已有很多组织, 以及科技部的战略研究院以及其他的一些科研院所都在做这个工作。有些做得很好, 总结他们的经验, 有些才刚刚起步, 需要我们学者们参与这些工作, 加以总结、加以提高。
科技产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篇5
科技产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作为面向21世纪经济增长的`战略高地,科技产业转型理论研究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沿性课题.隋映辉研究员的又一新著<科技产业转型论>从科技经济学的角度,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社会化发展为背景,对转型期科技产业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进行系统研究.
作 者:马传栋 作者单位:山东杜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刊 名:山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
用科技支撑食用菌产业发展 篇6
近年来,北京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北京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05年北京食用菌总产量已达36247吨,是1990年总产量3500吨的10倍。生产品种已由原来的平菇、香菇发展到目前的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菇、草菇、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木耳、鸡腿菇、真姬菇、鲍鱼菇、秀珍菇、灰树花、姬松茸、猴头菌、灵芝等20余种。
科研攻关结硕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环保所)是北京食用菌协会的挂靠单位,通过近30年的研究,其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过北京市政府多项奖励:“食用菌优良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示范”获北京市政府示范推广二等奖,“北京猴头菌1号优良新菌株的选育”获法国专利,“通县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获北京市政府星火科技二等奖,“木耳代用料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获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档菇优良新菌株的选育与大面积推广”获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食用菌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获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一等奖,“利用北京当地资源种植食用菌技术大面积推广”获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二等奖,“白灵菇和杏鲍菇优良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植保环保所现收集收藏30余种、300多份食用菌资源,是国内具有资源数量较多的单位之一。利用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技术先后选育出10余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如香菇L937、L867,金针菇9309、金白一号、北京大木耳、北京猴头菌1号、白灵菇12号、杏鲍菇13号、小白平菇、鸡腿菇-农、茶树菇-农、草菇-农等。主要推广到房山、通州、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大兴、门头沟、昌平等京郊区县及辽宁、吉林、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近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达2万余亩,使京郊食用菌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2亿余元。
植保环保所近年来研发出多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如白灵菇和杏鲍菇关键栽培技术,此项技术可使白灵菇和杏鲍菇产量提高40%左右,亩增效达2万余元。此外还有高档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食用菌林地栽培技术、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技术、利用废弃煤矿巷道栽培食用菌技术等,累计在京郊推广面积达2500余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1亿余元。
铺就京郊富民路
根据郊区对食用菌技术的需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工作,举办200余次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为农民讲授各种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菇农1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菇农的栽培技术水平。此外,科研人员还经常下乡进行食用菌技术咨询和指导,累计咨询指导500余次,这些咨询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和菇场,根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就地解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植保环保所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了房山、通州、顺义等区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企业的发展,为北京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房山区庙耳岗食用菌生产基地,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原来是个后进村,1994年人均收入仅为1200余元,通过研究所的技术培训指导,推广了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等多个食用菌新品种和多种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带动了全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每棚食用菌年纯收入可达到 1~2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万余元,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成为北京市食用菌生产专业村,2006年成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此外还有通州区金信公司白灵菇生产基地、顺义区食用菌协会生产基地、密云县食用菌试验站、怀柔区食用菌生产基地等。
科技产业发展 篇7
一、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的基本内容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是信息科技类企业特有的、能为信息科技类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支撑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1]。
1. 信息科技类企业价值优越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应当有利信息科技类企业效率的提高, 能够使信息科技类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
2. 信息科技类企业异质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该企业独一无二的, 是信息科技类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信息科技类企业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
3. 信息科技类企业不可仿制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是在信息科技类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 深深地印上了信息科技类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 其他企业难以复制。
4.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可交易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与特定的服务企业相伴生, 虽然可以为人们感受到, 但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5.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难以替代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和其他企业资源相比,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
二、提升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的途径
1. 培养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2]
信息科技类企业应当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并逐项进行分析, 找到差距, 并逐项研究制定提升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方案。从生存、发展、获利角度出发, 注重长远战略经营思想, 培育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是提升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的前提条件。
2. 注重信息科技类企业核心业务, 鼓励创新
信息科技类企业根据提升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方案, 集中资源, 通过选择能使信息科技类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 实施“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经营战略。
信息科技类企业根据经营核心业务, 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 信息科技类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信息科技类产品, 不断提高信息科技类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 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 进而提高产品价值, 提高信息科技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3. 整合信息科技人力资源, 培养信息技术型人才
信息科技类企业需要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与管理有机融合的人才队伍, 形成信息科技类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 才能形成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为了确保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提高, 要求信息科技类企业在创业追求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思想和能力水平。同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 培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
4. 加大信息科技类企业文化建设, 塑造信息科技类企业文化
信息科技类企业文化是员工对整个信息科技类企业发展乃至制度的一种认可[4]。信息科技类企业文化是信息科技类企业的灵魂, 是信息科技类企业发展、创新、创造的源泉。信息科技类企业需要建立一种开放的、尊重个人的、积极向上的信息科技类企业文化, 是信息科技类企业发展最需要的, 它是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宋治萍.当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之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7) .
[2]吕芳华.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管理观察, 2014, (33) .
[3]秦其文.企业竞争十大策略[J].中国商贸, 2001, (16) .
科技产业发展 篇8
近年来, 武山县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立足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按照市委、市政府“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和县委“11253”区域发展战略, 从关注民生, 深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 把蔬菜产业列为全县首位产业, 不断强化措施, 加快提质增效, 适时提出了建设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 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高起点谋划, 高标准建设, 着力打造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一体化综合园区
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全市着力打造的八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位于国家级武山渭河川道10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内, 园区东西长约5.3公里, 总面积约4100亩。总投资4.6亿元 (核心区3300万元, 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2.8亿元, 金鑫蔬菜冷链区1.2亿元, 示范种植区2700万元) 。
一是树立看齐意识, 明确园区建设思路。为了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园区, 引领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武山县在谋划园区建设时, 严格瞄准国内一流水平, 借鉴中国农科院、江苏绿港、山东寿光、陕西杨凌等国内一流的园区建设远行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 分片建设、组团发展, 形成规模, 积聚力量, 增强合力”的思路, 紧紧围绕“科技含量国内一流, 种植模式先进多样, 示范引导高效直观, 物流服务功能齐全,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 突出科技研发、种苗培育、示范引导、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五个重点, 建设“一中心一市场两区”四大区域, 即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工厂化育苗中心 (核心区) 、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武山县金鑫蔬菜冷链物流区和示范种植区, 建立和完善一套管理运行机制的“11541建设计划”。二是突出综合性, 全面建设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新平台。为了提升蔬菜产业育苗、种植、交易、储运一条龙服务水平, 园区按照分块建设, 组团发展的要求, 分为“一中心一市场两区”, 即工厂化育苗中心 (核心功能区) 、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冷链物流区和示范种植区。
核心功能区分为10000平方米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 3500平方米的PEP膜钢架连栋温室和4000平方米的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智能化玻璃温室内部分为种植模式展示区、新品种展示区、育苗区、植物工厂和控制中心几部分。将通过水肥一体化、气候环境、室内温湿度自动控制三大系统和自动化育苗系统的建设和运用, 在种植模式展示区采用NFT+DFT展示单、多层水培叶菜、框架式多层果菜、雾培、袋式、轮式、蔬菜树栽培等栽培模式;在新品种展示和育苗区以悬挂式排水栽培槽、育苗岩棉块、椰糠栽培基质袋、移动式苗床以及自动育苗系统进行无土栽培, 开展育苗和新品种展示;在植物工厂以不锈钢支架架设水培槽, 采用在全黑环境下, 通过10201LED植物生长灯进行补光和恒温控制, 开展作物种植;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和PEP膜钢架连栋温室将通过节水灌溉和太阳能综合利用, 进行育苗和新品种培育及种植展示。
蔬菜市场建设以“五区” (集散交易区、贮藏保鲜区、展示展销区、物流服务区、技术开发区) “五中心” (农产品检疫检测和信息服务中心、电子结算和网上交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特色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名优特系列品牌设计和市场开发中心) 为载体, 建设功能齐全, 档次一流的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区通过新建万吨果蔬恒温库、果蔬拣选分级车间、配送管理中心建设, 延长产业链条, 调节市场供应, 提高产品附加值。
园区建成后, 可通过示范展示、引导群众种植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提升作业水平, 同时每年提供蔬菜优质壮苗1.2亿株, 可满足5万多亩蔬菜种植户用苗的需要, 亩增收3000元。通过三至五年的建设, 将渭河两岸洛门至城关段建成1.5万亩的设施蔬菜标准园示范基地和蔬菜集散中心, 实现交易量、交易额翻一番, 分别达到7.6亿公斤和8亿元, 年储藏鲜菜10万吨, 增加产值2.8亿元, 解决就业劳动力6000余人, 带动种植农户5万多户, 实现技术升级、蔬菜产量和产值每亩提高20%, 全县22万人将直接受益, 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健全工作机制, 整合优势资源, 全力推进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同时专门成立了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 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配备了8名专职工作人员, 具体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 为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员保证。二是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功能定位。为了确保将园区建成高科技综合园区, 我们首先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确保了建设水平。核心功能区占地50亩, 重点建设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PEP膜钢架连栋温室和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 主要承担工厂化育苗、农业科技试验、研究、示范展示功能;辅助功能区占地300亩, 重点建设200亩的蔬菜物流园区和100亩的冷链区, 主要进行蔬菜深加工、贮运、包装和产品的集聚与扩散功能;示范种植区3750亩, 重点建设新型钢架塑料大棚, 推广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 主要承担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示范种植功能, 辐射带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三是深入开展了规划论证工作。为了提高园区建设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先后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赴中国农科院、山东寿光、江苏绿港、陕西杨凌等地详细考察, 学习先进经验, 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反复论证, 最终选择由武山绿生蔬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江苏绿港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在中国农科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指导下开展园区建设。四是全面落实了工作责任。武山县为了加快园区建设进度, 全力打造一流科技园区, 按照齐心聚力推进园区建设的思路, 制定了扶持政策, 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 县财政挤出500万元支持园区建设, 同时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落实了具体任务, 确保了园区建设顺利开展。五是完善了管理运行机制。为了确保园区建设、管理和有效运行, 武山县按市场化运作, 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建的起、有人管、运行好的目标出发, 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片建设, 组团发展, 企业化运营”的思路, 将“一所一集团三公司”即武山县蔬菜研究所、武山县蔬菜产业集团、甘肃省武山县森源蔬菜果品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武山县金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武山县绿生蔬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统一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协调管理, 合力推进蔬菜产、销、研、储、运、加一体化服务格局。六是加强了督促落实。在园区建设过程中, 认真落实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主要抓, 业务部门全力抓的分级负责制, 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 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力求每项工作任务都能落到实处。目前, 各项建设进展顺利, 核心区 (工厂化育苗中心) 完成智能玻璃连栋温室10000平方米, 日光温室4000平方米, pep膜连栋温室3500平方米, 催芽室144平方米;配套购置蔬菜育苗设备种子精选机和六要素气象站设备等50多台 (套) ;蔬菜批发市场完成交易区、生活区主体建设, 信息服务综合区基础建设;蔬菜冷链区完成2、3号库主体建设;示范种植区完成规划设计, 目前正在施工。
科技产业发展 篇9
科技企业上市有利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股份制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风险分散、运营高效等特征, 能够充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又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 上市公司均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因此, 应当积极推动科技企业上市, 引导中小科技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为实现IPO和上市创造条件。
科技企业上市有利于扩大资本市场融资。中小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融资渠道选择:其中政府科技资金属于政策性扶持, 资金数量很少;银行贷款属于信贷市场间接融资, 融资成本较高;利用创业投资和上市融资属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融资成本较低, 投资效率较高。所以, 应当积极推动科技企业上市, 引导中小科技企业建立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投融资体系, 不断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投资效率, 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科技企业上市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小科技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依靠企业自我积累转化过程很漫长, 技术和市场风险也很大;利用信贷融资缺乏资产抵押能力, 难以获得更多贷款;只有通过资本市场不断进行大规模低成本融资, 才能有效保证资金供给, 降低创新风险, 提高创业成功率。因此, 应当积极推动科技企业上市, 引导中小科技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满足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科技企业上市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以新兴高端科学技术为支撑、以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抢占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应当积极推动科技企业上市,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高成长性和强大竞争力的高科技上市公司, 并依托这些上市公司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约有100多家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 其中大部分是国内高科技领军企业。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普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所以, 应当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在境外上市, 引导发展潜力较大的科技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向全球高科技领军企业迈进。
二、大连科技企业上市的现状
(一) 发展成绩
“十一五”期间, 大连的科技企业上市取得了一定成绩。大连高新区科技企业上市走在全市前列, 通过不断加大上市工作力度, 到2011年已推出3家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全市有4家科技企业上市。其中, 智云股份、易世达在创业板上市, 成为中小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和上市的典范;大连三垒在中小板上市, 成为高端设备制造领军企业;海辉软件在纳斯达克上市, 进入全球IT服务百强企业、亚洲服务外包10强企业。
大连高新区推动科技企业上市的主要措施:一是培育上市后备企业, 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上市程序, 推进企业改制上市。目前已培育上市后备企业37家, 其中12家企业完成改制并申报境内外上市。二是向国家申请开展新三板试点, 为科技企业开辟新三板——创业板转板上市通道, 目前已培育试点后备企业44家。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上市企业补贴300万元, 新三板挂牌企业补贴150万元, 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企业上市的积极性。四是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发展创业投资、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 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目前拥有创业投资机构10家、商业银行18家、担保公司5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
(二) 存在的差距
大连科技企业上市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多年来, 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广州、珠海等高新区依靠发展创业投资和扩大科技投融资, 培育了几十家至上百家上市科技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大连高新区由于创业投资和科技投融资发展较落后, 只培育了3家上市科技企业, 远远落后于其他高新区。全市中小科技企业虽然多达上千家, 但大部分企业都处在创业早中期, 尚未进入高成长阶段, 新兴产业发展缺乏规模效益。
(三) 新时期的要求
近几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 我国做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 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 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科技制高点,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开展科技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对培育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因此, 大连市应按照国家新时期的战略部署, 积极推动中小科技企业成长和上市, 培育高科技领军企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大连市十一届党代会提出, “十二五”时期,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经济基础,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 就是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培育中小科技企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 大连市应按照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加快科技企业上市,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加快科技企业上市的对策 (一)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
创业投资指的是风险投资家和创业投资机构向新创建的具有自主创新技术、高成长性和巨大竞争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进行投资, 承担高风险并追求高回报的投资方式。国内外实践证明, 创业投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孵化器”, 是推动中小科技企业成长和上市的“加速器”, 加快科技企业上市,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因此, 大连市应贯彻实施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 积极申请参加国家创业投资基金试点,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 推动中小科技企业成长和上市。
1. 规范设立基金公司。
坚持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的原则设立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注册资本不少于2.5亿元。其中, 国家引导资金比例不超过20%;地方政府引导资金比例不低于国家;社会募集资金比例不低于60%。
2. 建立委托管理模式。
基金公司应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委托国内外知名的创业投资机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 负责开展投资运营。国家和地方政府只履行引导职责, 不参与、不干预基金管理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
3. 完善投资运行机制。
基金投资项目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 重点投向软件、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项目。还要符合国家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 重点投向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科技企业, 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
对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在本地注册经营, 实行奖励和房租补贴政策;对规范经营的创业投资机构, 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实行税收优惠和风险准备金政策;对民营企业和其他投资主体向中小科技企业投资并达到一定规模, 在一定期间内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
(二) 加大上市工作力度
加强上市工作领导, 完善上市工作计划, 推动具备条件的科技企业实现IPO和上市。
1.做好上市培训辅导。加强对中小科技企业的上市培训辅导, 着力克服三个发展瓶颈, 激发企业上市的内在动力。一是克服家族企业模式, 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克服企业经营管理局限性, 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经营管理, 建立高成长盈利模式。三是克服小生产观念, 走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道路, 采取资本市场融资方式。
2.建立上市后备企业梯队。按照“储备一批、股改一批、内核一批、挂牌一批”的工作思路, 建立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对成长性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使其尽快达到上市标准;对具有上市意愿并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 抓紧进行改制, 使其尽快完成改制进入上市辅导;对通过辅导验收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做好上市申报工作, 使其尽快通过审核实现IPO和上市。
(三)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构建以促进上市为目标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培育上市科技企业, 扩大资本市场融资。
1.开辟多元化上市通道。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证券商及其他上市中介机构, 为科技企业改制上市提供中介服务, 不断扩大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通道, 努力拓展香港创业板、纳斯达克等境外上市通道, 同时为创业投资开辟撤出渠道。
2.推进新三板试点。新三板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孵化器”和“蓄水池”。支持大连高新区申请开展新三板试点, 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选择优秀科技企业参加首批试点, 加快试点企业改制申报进程, 争取国家尽快批复。
3.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结构, 也是广大中小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平台。推动大连产权交易所与高新区和其他科技园区开展合作, 设立专门面向广大中小科技企业的产权交易平台, 促进创业投资与科技企业对接。
4.建设科技金融商务区。依托现代化商务服务设施和优惠政策, 吸引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进驻;设立新三板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 吸引证券商及其他上市中介机构进驻。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和上市中介机构, 构建资本市场服务链, 打造科技金融产业集群, 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
(四) 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建立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扩大投融资规模, 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
1.成立天使投资公司。天使投资是创业投资的一种形式, 对于扶持种子期的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 成立天使投资公司, 设立天使投资基金, 将政府对科技项目的无偿资助转变为股权投资, 实现财政科技资金的市场化运作, 提高投资效益和孵化效率。
2.扩大信用担保服务。推动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开展深层合作, 建立“放大贷款、共担风险”的信用担保体系, 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开辟科技企业贷款绿色通道, 采取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 扩大担保贷款规模。推行信用共同体管理模式, 建立中小科技企业互保基金或互助型担保公司, 与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合作, 扩大小额科技贷款。
科技产业发展 篇10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金融,融资
目前, 科技金融市场交易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银行普遍存在“惜贷”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失灵和市场残缺, 使得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不少都处在种子期、创立期或成长期, 呈现资金实力弱、融资风险大的特点。但科技企业大都只有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 而市场上对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的评估市场, 其价值很难准确估量, 金融企业往往不愿意贷款给中小科技企业。
而大多数商业银行, 在具体执行科技企业的信贷时, 往往以普通中小企业的标准来统一对待, 并无特殊优惠的融资措施。这就使得不少科技企业在遭遇资金缺口时, 或是束手无策, 或只能向民间借贷。这些都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制约。这就迫切需要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科动科技和金融相结合。我们建议推动以下方案进行实施。
1 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科技金融, 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 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高科技企业通常是高风险的产业, 同时融资需求比较大, 因此, 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更多的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
1.1 搭建银行、企业、政府的沟通平台, 进行“一站式服务”
(1) 成立专职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 推进“一站式服务”。
为了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各地要成立科技金融服务机构, 规划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大厅。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不仅要为银企之间牵线搭桥, 也要从政策执行、推广宣传、招商引资、场地租赁、证照办理、人才代理、物业托管等各方面为银行和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2) 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 构建信用评审平台。
专家评审委员会由科技专家、金融机构人员等组成, 专家委员会对相关科技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估。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论证评估, 并出具专家咨询意见。
同时要构建科技企业信用体系, 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 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建立科技企业“黑名单”和“白名单”制度, 培养他们的契约意识和企业家精神, 为企业增加诚信动力, 为银行提供信息支持。
(3) 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库, 实现信息共享。
要建立统一的的科技金融信息库, 开展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库来共享银行的金融政策, 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服务;也要利用信息库来推介企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科研需求, 为银行提供信息资源。
(4) 建立完善科技交易市场, 助推产权交易。
建立健全科技交易市场。完善产权交易中心, 依法开展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转让、相关抵质押物流转和处置, 促进专利发明转化为生产力。
1.2 解决金融企业的风险担忧, 对科技金融风险实行“财政兜底”
科技金融的结合, 关键是要找准科技企业的需求和解决金融企业的担心。显然, 科技企业的最根本的需求, 就是资金需求, 金融企业的担心, 就信贷风险的担心。解决此项问题的核心就是降低金融企业的信贷风险, 就是用政府的信用的“财政兜底”功能来为金融企业分担风险。
(1) 要加大对担保公司向科技企业担保的政策倾斜。
要引导和支持担保公司积极研究开发科技担保产品、创新科技担保服务, 为新产品研发、试生产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保证。财政资金可以对担保公司的科技担保风险进行风险共担, 从而鼓励担保公司的科技担保积极性。同时, 可由政府承担一部分担保费用, 政府对科技担保公司的保费可以进行补贴。
(2) 政府、企业和银行合作设立科技企业信贷“风险池”。
政府可寻求与科技企业、银行签订科技信贷“风险池”合作协议, 由三方出资, 共建信贷风险补偿准备金池。
科技企业信贷“风险池”, 用于科技型中小科技企业在无法提供银行认可的其他有效担保措施的情况下, 由科技企业信贷“风险池”进行信用保障, 向银行申请贷款。
具体可根据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 政府、银行和科技企业各按一定比例共建一个“风险池”账户, 银行可按“风险池”账户余额的5~10倍放大授信, 无抵押或者抵押物有瑕疵的企业, 只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达到一定的信贷条件, 均可评估作价进行担保贷款。
同时要划定不良贷款率的承担比例。政府部门和合作银行要建立信息沟通和管理协调机制, 共同做好信贷“风险池”的管理工作。科技部门要定期对信贷“风险池”运作进行监督, 推荐支持企业名录, 合作银行要定期向科技部门通报信贷资金投放和管理情况、信贷“风险池”的代偿情况。
(3) 安排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风险兜底”资金。
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风险兜底”资金是由地方财政设立, 用于支持中小科技企业的风险准备金。
“风险兜底”资金的用途是, 一是用来补偿科技信贷的利息差, 即金融企业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 科技企业承担基准利率的利息, “风险兜底”资金承担超出部分的利息。二是用来补偿因科技担保、信贷“风险池”等产生的应由财政承担的坏账损失。
“风险兜底”不是财政对所有的风险都要“兜底”。对承担科技信贷的利息差部分, “风险兜底”资金可只承担不超过基准利率20%的利息, 并应控制利息总额。对承担科技担保、信贷“风险池”产生的坏账损失, 事前要详细划分风险承担比例, 事中要跟踪检查信贷单位运作情况, 事后要积极帮助银行和企业进行善后, 尽量减少损失。
2 推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配套措施
科技和金融相结合, 并不仅仅是推动科技金融产业的独立个案, 而是整合社会资源的系统工程, 需要跟进以下相关的配套措施。
2.1 完善科技金融环境建设
应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加强对科技金融的监管, 如加强对科技银行贷款流向的监管、对科技资本市场的监管等, 保障各类主体的平等竞争和合法收益。
应服务企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企业发展的透明性,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2.2 建立和落实科技金融免责制度
为了鼓励科技金融创新, 凡授信审核审批程序合规、实行事前公示, 并且资金用途符合要求的科技项目, 如由于不可预测原因和项目本身未知性特点而出现违约等风险, 应免于追究或酌情减轻相关金融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科技产业发展 篇11
以产业为依托
促进节能型产业发展
当前大兴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两区”行政资源整合、南部制造业新区的功能定位及“北京城南行动计划”的正式实施,给大兴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大兴区科委依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节能减排科技专项,积极推动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产业,以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低碳经济”。
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类产业、环保设备类产业、资源再利用类产业、节能建材类产业、节水设备和工程产业五类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的建设,将加大节能环保特色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培育力度,为现有的节能环保型企业搭建良好的技术交流平台和人才互动平台,延伸产业链条,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有助于加快大兴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节能产业发展。
2009年,北京市科委和大兴区人民政府在采育经济开发区共建北京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基地一期总用地面积228亩,投资22.8亿元,已建成6700平方米办公楼和2.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资源集约、产业整合的一个项目管理平台。计划2010年完成30台混合动力整车生产;预计2010年产值约2000万元。
截至到目前,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大洋电机等一批重点企业已入驻基地。
以科技为支撑
推进节能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大兴区是北京市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区县,区内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生产企业之一——北京天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天普公司在真空管生产和太阳能产品中获得了38项国家专利,拥有年生产1000万支玻璃真空集热管和50万台(套)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能力;每年可以替代100亿千瓦的电力或节约270万吨标准煤,为近50万个家庭提供免费生活热水。
2010年4月28日,北京天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正式命名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北京太阳能研发与产业基地,是大兴区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具体体现,对加强大兴区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国际间交流与发展,加快大兴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高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大兴区科委投入区科技项目经费10万元支持天普太阳能光热产业与技术研发基地建设,申报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太阳能综合利用建筑示范项目及高效太阳能集热管的产业化工程,目前生产厂房在建,生产线已经设计完成,部分设备已经购置,已经完成投资1800万元。计划2010年建设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楼,并完成全部投资的60%左右;组织申报了北京科技奖企业创新专项。
与此同时,申安集团高亮度LED户外照明,也组织申报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
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联合承担了重大科技专项“舞台剧场用LED灯具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该项目将以落实“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要求为目标,以具有北京特色的LED舞台影视照明为重点,围绕北京市相关单位的需求,以具有北京特色的LED舞台影视照明为重点,集成北京优势单位,突破适用于舞台和影视剧场用大功率LED舞台专业灯具关键技术,完善检测手段和产品标准,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形成应用示范案例,以示范带应用,为全市推广LED舞台影视绿色照明产品提供技术支撑;申报了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大功率LED平板柔光灯具”。
大兴区科委还在科技项目中安排了科技减排专项,支持资金的力度逐年加大。近4年累计推广先进技术、产品60项,累计投入资金15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开展节能技术研究工作,累计支持50家企业开展节能减排产品研发。如孟氏锅炉公司节能产品孟氏微电脑控制煤气反烧常压锅炉自2006年以来,产品用户累计超过500家,累计供热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累计节约原煤约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83吨,粉尘192吨。
以首都科技资源为基础
加快产业发展
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坐落北京,北京市是国内科技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大兴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拓宽渠道,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院区、院镇、院企等形式合作,加强与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沟通,加快吸收引进首都科技资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平台,并投入资金支持8家企业开展新一代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发。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大兴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前景极其广阔,但其发展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节能环保企业多是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其发展的难题,区内对于这类企业的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二是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题和人才缺口。
科技产业发展 篇12
2012年10月, 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 将推进协同创新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摆在了全省优先发展位置。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力图以实施科技协同创新计划为抓手, 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 有效集成科技金融等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 着力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 使之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升级、发展升级的脊梁。经过两年的努力, 全省科技协同创新体以科技金融为牵引, 在培育组建、技术突破等方面均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作出了积极贡献。
1 江西科技协同创新体发展现状
科技协同创新体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省内龙头企业为主体, 优势关联企业参与, 集聚境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优势科技资源, 以攻克产业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为重点任务, 按市场机制运行的独立研发机构。随着科技协同创新体组建布局的步伐不断加快, 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政策保障措施更加完善, 全省科技协同创新体已逐步成长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
一是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 以利益为纽带, 以股份制为主要组织方式, 按照市场导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组建一批科技协同创新体。其中, 2013年在节能环保、锂电及动力汽车、生物和新医药等产业组建了江西联融新光源、福能动力电池、科维等5家协同创新有限公司;2014年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组建了晶科科技、井圣塑料光纤、华昊水稻、井巷机械等13家协同创新有限公司。
二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 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 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 依托优势企业, 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 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 努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2013年组建的5家科技协同创新体聚集境内外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31家, 已取得新型高清晰超薄液晶显示模组、国家第一类首仿药拉科酰胺、KD发动机等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26项, 形成新产品27个, 获得专利59项, 创造自主品牌6个, 预期经济效益将达70.6亿元。
三是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科技协同创新体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多主体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模式。利益共享方面, 创新收益由协同创新体以契约形式分配, 人才和技术可以期权方式入股分红。风险共担方面, 由龙头企业承担风险改为各参与方共同承担, 实现了风险分散化。政府部门也根据技术创新的实际, 承担一定风险, 切实减轻企业创新成本。
四是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体是江西省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任务, 必须大力推进政策创新,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为协同创新提供动力和条件。出台了《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研发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在申报与认定、资金投入、资金返还、各方职责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为促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科技协同创新体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2 科技金融助推协同创新体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立科技协同创新体,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贷款贴息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 增强财政资金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 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一是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机制。研发扶持资金由原来的无偿投入改为有偿使用、溢价返还的方式, 以科技协同创新体龙头企业的股权进行质押的方式投入。研发扶持资金实行返回退出制度, 期满后, 协同创新体应按借款合同一次性将扶持资金返还省财政投资管理中心, 收回资金继续用于科技协同创新体的研发扶持引导。鼓励科技协同创新体上市, 研发扶持资金应按相关上市规定清算退出。
二是创新社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社会化科技投入机制, 努力放大财政投入效果。2013—2014年省科技厅安排资金1.8亿元, 以“溢价返还”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扶持组建了18个科技协同创新体。引导91家境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投入研发资金21.36亿元, 引导比为1∶11.8, 投入研发用地67.23万平方米, 建设研发大楼17栋, 引入研发人员1116人。
三是创新金融扶持科技机制。建立支持协同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 引导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担保等机构广泛开展适应协同创新需求的金融创新。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 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协同创新体的信贷支持。加大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民间资本的支持力度, 规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 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渠道,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协同创新。据统计, 2014年新组建的13家协同创新体共撬动金融资本投入1.8亿元, 引导比为1∶6。
四是创新政策协调实施机制。建立科技、财政和金融监管部门参加的科技金融服务协同创新工作协调机制。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沟通和分工负责机制, 加强科技、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协调, 形成推进金融助推协同创新的政策合力。目前, 省科技厅已与省交通银行建立了合作机制, 与8家金融机构达成了扶持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协议。
3 科技金融助推协同创新体快速发展的思考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体,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 必须进一步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扶持力度,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是加强科技与金融耦合对接。探索金融资本与科技协同创新项目结合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建立科技创新项目贷款的推荐机制, 支持协同创新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 引导和支持金融资本及民间投资参与协同创新;指导地方科技部门建立中小微科技企业特别是协同创新体融资需求数据库, 与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需求对接;开展面向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培训, 培育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
二是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科技资源集聚地区通过新设或改造部分分行作为从事中小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分行或特色分行, 为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动金融租赁公司等规范发展, 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协同创新提供大型设备、精密器材等的租赁服务。以“科技入园”为抓手, 指导和推动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为协同创新体等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定制化投融资解决方案。
三是推进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合作, 创新交叉性金融产品, 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协同创新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控合作机制。通过借助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提升科技贷款评审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 支持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进专利保险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托管、流转服务能力建设, 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四是畅通多元化协同创新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福斯特新能源集团等具备条件的协同创新龙头企业上市。支持科技上市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等产品进行融资。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 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协同创新领域。根据科技领域需求和保险资金特点, 支持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债权、资产支持创新项目等形式, 为科技协同创新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4 结束语
实施科技协同创新计划, 以科技金融助推科技协同创新体加快培育和组建, 提高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升级的保障能力。我们相信, 只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嵌入金融链, 不断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协同创新体, 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 就能显著提升全省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 为加快“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19/c64094-25490969.html
[2]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科技奖励, 2014, (02) :8-9.
[3]刘延东.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 2014, (08) :8-10.
[4]万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中国科技产业, 2014, (08) :11-13.
[5]强卫.在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srly.gov.cn/shownews.aspx?id=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