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园区(共12篇)
科技产业园区 篇1
蔬菜产业是武山县的主导产业, 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中国韭菜之乡”。
近年来, 武山县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立足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按照市委、市政府“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和县委“11253”区域发展战略, 从关注民生, 深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 把蔬菜产业列为全县首位产业, 不断强化措施, 加快提质增效, 适时提出了建设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 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高起点谋划, 高标准建设, 着力打造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一体化综合园区
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全市着力打造的八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位于国家级武山渭河川道10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内, 园区东西长约5.3公里, 总面积约4100亩。总投资4.6亿元 (核心区3300万元, 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2.8亿元, 金鑫蔬菜冷链区1.2亿元, 示范种植区2700万元) 。
一是树立看齐意识, 明确园区建设思路。为了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园区, 引领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武山县在谋划园区建设时, 严格瞄准国内一流水平, 借鉴中国农科院、江苏绿港、山东寿光、陕西杨凌等国内一流的园区建设远行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 分片建设、组团发展, 形成规模, 积聚力量, 增强合力”的思路, 紧紧围绕“科技含量国内一流, 种植模式先进多样, 示范引导高效直观, 物流服务功能齐全,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 突出科技研发、种苗培育、示范引导、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五个重点, 建设“一中心一市场两区”四大区域, 即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工厂化育苗中心 (核心区) 、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武山县金鑫蔬菜冷链物流区和示范种植区, 建立和完善一套管理运行机制的“11541建设计划”。二是突出综合性, 全面建设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新平台。为了提升蔬菜产业育苗、种植、交易、储运一条龙服务水平, 园区按照分块建设, 组团发展的要求, 分为“一中心一市场两区”, 即工厂化育苗中心 (核心功能区) 、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冷链物流区和示范种植区。
核心功能区分为10000平方米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 3500平方米的PEP膜钢架连栋温室和4000平方米的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智能化玻璃温室内部分为种植模式展示区、新品种展示区、育苗区、植物工厂和控制中心几部分。将通过水肥一体化、气候环境、室内温湿度自动控制三大系统和自动化育苗系统的建设和运用, 在种植模式展示区采用NFT+DFT展示单、多层水培叶菜、框架式多层果菜、雾培、袋式、轮式、蔬菜树栽培等栽培模式;在新品种展示和育苗区以悬挂式排水栽培槽、育苗岩棉块、椰糠栽培基质袋、移动式苗床以及自动育苗系统进行无土栽培, 开展育苗和新品种展示;在植物工厂以不锈钢支架架设水培槽, 采用在全黑环境下, 通过10201LED植物生长灯进行补光和恒温控制, 开展作物种植;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和PEP膜钢架连栋温室将通过节水灌溉和太阳能综合利用, 进行育苗和新品种培育及种植展示。
蔬菜市场建设以“五区” (集散交易区、贮藏保鲜区、展示展销区、物流服务区、技术开发区) “五中心” (农产品检疫检测和信息服务中心、电子结算和网上交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特色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名优特系列品牌设计和市场开发中心) 为载体, 建设功能齐全, 档次一流的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区通过新建万吨果蔬恒温库、果蔬拣选分级车间、配送管理中心建设, 延长产业链条, 调节市场供应, 提高产品附加值。
园区建成后, 可通过示范展示、引导群众种植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提升作业水平, 同时每年提供蔬菜优质壮苗1.2亿株, 可满足5万多亩蔬菜种植户用苗的需要, 亩增收3000元。通过三至五年的建设, 将渭河两岸洛门至城关段建成1.5万亩的设施蔬菜标准园示范基地和蔬菜集散中心, 实现交易量、交易额翻一番, 分别达到7.6亿公斤和8亿元, 年储藏鲜菜10万吨, 增加产值2.8亿元, 解决就业劳动力6000余人, 带动种植农户5万多户, 实现技术升级、蔬菜产量和产值每亩提高20%, 全县22万人将直接受益, 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健全工作机制, 整合优势资源, 全力推进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同时专门成立了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 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配备了8名专职工作人员, 具体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 为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员保证。二是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功能定位。为了确保将园区建成高科技综合园区, 我们首先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确保了建设水平。核心功能区占地50亩, 重点建设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PEP膜钢架连栋温室和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 主要承担工厂化育苗、农业科技试验、研究、示范展示功能;辅助功能区占地300亩, 重点建设200亩的蔬菜物流园区和100亩的冷链区, 主要进行蔬菜深加工、贮运、包装和产品的集聚与扩散功能;示范种植区3750亩, 重点建设新型钢架塑料大棚, 推广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 主要承担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示范种植功能, 辐射带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三是深入开展了规划论证工作。为了提高园区建设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先后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赴中国农科院、山东寿光、江苏绿港、陕西杨凌等地详细考察, 学习先进经验, 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反复论证, 最终选择由武山绿生蔬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江苏绿港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在中国农科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指导下开展园区建设。四是全面落实了工作责任。武山县为了加快园区建设进度, 全力打造一流科技园区, 按照齐心聚力推进园区建设的思路, 制定了扶持政策, 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 县财政挤出500万元支持园区建设, 同时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落实了具体任务, 确保了园区建设顺利开展。五是完善了管理运行机制。为了确保园区建设、管理和有效运行, 武山县按市场化运作, 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建的起、有人管、运行好的目标出发, 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片建设, 组团发展, 企业化运营”的思路, 将“一所一集团三公司”即武山县蔬菜研究所、武山县蔬菜产业集团、甘肃省武山县森源蔬菜果品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武山县金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武山县绿生蔬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统一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协调管理, 合力推进蔬菜产、销、研、储、运、加一体化服务格局。六是加强了督促落实。在园区建设过程中, 认真落实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主要抓, 业务部门全力抓的分级负责制, 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 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力求每项工作任务都能落到实处。目前, 各项建设进展顺利, 核心区 (工厂化育苗中心) 完成智能玻璃连栋温室10000平方米, 日光温室4000平方米, pep膜连栋温室3500平方米, 催芽室144平方米;配套购置蔬菜育苗设备种子精选机和六要素气象站设备等50多台 (套) ;蔬菜批发市场完成交易区、生活区主体建设, 信息服务综合区基础建设;蔬菜冷链区完成2、3号库主体建设;示范种植区完成规划设计, 目前正在施工。
尽管在蔬菜示范园区建设中, 武山县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但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 和兄弟县区园区建设相比, 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建设进度还不够快。二是资金短缺, 都制约着园区建设进程。下一步, 武山县将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成功经验, 再添措施, 再鼓干劲, 确保园区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同时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把科技示范园区建成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的科技示范园区, 服务全市及全省蔬菜产业发展。
科技产业园区 篇2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成果自查报告
东莞市国土资源局:
按照市局《转发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东国土资〔2008〕211号)精神,我委聘请广东省地价评估中心,依据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组织完成了《东莞松山湖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任务书》的各项工作。现就松山湖园区集约用地情况报告如下:
一、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清理整顿后审核公告的面积为10平方公里。
根据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开发率、供应率和建成率分别为83.30%、83.41%和82.00%,工业用地率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分别为63.67%和57.11%,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和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分别为0.71、34.00%、0.89和45.23%;用地效益: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为5250.00万元/公项,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为19800.00万元/公项,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为21000.20万元/公项;管理绩效: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和闲置土地处置率均为100%
和100%,土地有偿使用率和土地招拍挂率分别为80.98%和27.00%。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法依规用地,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
二、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我委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定程序履行具体用地报批手续,严格依法补偿安置失地农民,以产业用地为主,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合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三、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符合园区的实际情况,可为制定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二○○九年二月二日
科技产业园区 篇3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创业功能的定位以及孵化器建设的历史回顾
1993年,张江高科技园区注册成立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这是张江孵化器的雏形。1997年,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IBI国际企业孵化器,同年被上海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确定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重点的高科技园区发展目标,要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先行基地,创新型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辐射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以此集中体现园区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等四大主体功能。孵化创业作为其中之一的主体功能,进一步被突出和强化。
从战略层面而言,“聚焦张江”,不仅仅是要引进大型企业、引进跨国公司,也不仅仅是要引进著名的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和孵化创业。1999年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积极培育中小创新企业成长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区正式开工,并于第二年的4月建成一期而率先启动。2000年底,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名为“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更加强化对孵化企业的服务功能。2002年1月,与张江开发公司的招商中心共同组建上海投资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形成从招商到服务的一条龙体系。在此前后,张江科技创业基地、浦东软件园、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留学生创业园和高校高科技产业园等新生代孵化器也纷纷崛起。为进一步推进园区孵化器建设,把孵化器建设作为推动张江园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2008年,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决定设立孵化器管理中心,以建立企业孵化器为切入点,整合张江园区现有的孵化资源,推广全新的孵化经营模式。
如今,园区孵化器已从“低端物业服务型”向“高端专业增值服务型”转型,逐步实现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多元孵化;基本形成了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搭建、运作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孵化协作网络和增值服务平台。
二、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创业政策与环境分析
自1992年成立至“聚焦张江”战略作出前,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已把园区作为一个大孵化器,对创新创业企业进行孵化。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聚焦张江”战略决策,从政策配套和环境优化方面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园区孵化器、有效实现孵化成果的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证。
首先,“聚焦张江”战略实施以后,张江高科技园区精简、高效、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园区“张江的事情在张江办结”孵化创业环境的形成奠定基础。2000年1月,为了加强对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领导,上海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2001年7月,市政府颁布经修改、补充、完善的《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园区的管理机构是作为上海市政府及浦东新区政府派出机构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明确园区重点扶持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产业;明确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高新技术转化成果项目的认定,由上海市科委、市信息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等委托管委会统一进行,实行一门式受理。园区管委会进行了一系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张江的事不出张江就能办结”的目标基本实现。2004年1月起,园区又实行了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的“零收费”改革。
其次,优惠政策的聚焦是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化孵化创业功能、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性重要举措。《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经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或者管委会认定的企业和项目,在园区内可以享受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和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除此之外,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法规促进园区孵化创业功能的有序高效发挥。
再次,“聚焦张江”战略实施后,对园区孵化创业环境的优化切实促进了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在创新创业文化营造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创造“创新、客户、执行、共享、诚信”的价值观,鼓励冒险、激励成功、宽容失败。在张江,“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的创业文化氛围已经形成。
在创新机制方面,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张江高科技园区逐渐形成以产学研联合体为核心,多种研发创新服务配套的多元化研发创新体系。浦东新区出台的《浦东新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试行)》,加大了对公共服务平台的认定和扶持,拓展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
在投融资方面,园区建立了多元化的渠道。政府一方面通过建立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最基本的场地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直接投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境外风险基金也以托管的形式进入园区。浦东新区还设立了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中心,制定了《浦东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资金操作细则》。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采用包括国有、民间和外资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组建一批担保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或政府运作,吸引社会和银行资金。目前,园区已形成较完善的“一个体系、五条路径”的投融资服务。“一个体系”是指以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融资方式相结合的较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五条路径”是指政府基金、园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行贷款五条园区企业可以进行融资的渠道。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可以撬动至少5倍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园区企业,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在人才机制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以产业高地建设带动人才高地建设。园区通过简化手续鼓励国内外专业人才到园区内企业从事科研项目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重大项目相关的出国、出境人员,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政策,有关部门优先办理。对于留学人员和外省市人员生活及其子女等的安置提供优越条件,并努力打破户口制度对人才引进的限制作用。
本着鼓励在张江科技致富和创新创业致富的宗旨,园区内企业可以完全自主决定对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分配方式和分配额度。此外,园区还拥有以张江创新学院为代表的多家专业人才培训机构,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除上述优化环境以外,张江高科技园区还在建设一流基础设施、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健全诚信机制建设、促进信息集聚互动、努力开拓市场方面营造有利条件,为创业人员以及孵化企业提供研发创新、孵化创业的积极扶持。
三、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成就
在政策聚焦和环境优化的强力推动下,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和创业人才不断涌现、上海市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十大品牌之一。园区的孵化产业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文化科技创意产业为新兴重点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积极利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抓住台湾微电子产业向大陆战略转移的机遇,于2000年分别引进一期投资14.76亿美元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和一期投资16.3亿美元的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由此带动一大批芯片设计、封装和测试等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集结,逐步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其中,除了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更多的是中国本土的自主创新中小型企业,比如著名的展讯通信在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后已成功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成为目前国内产业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1996年,园区成立“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目前,园区共有生物医药项目近400个,覆盖了生物技术、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及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医药销售额排名世界前20位的企业中近一半已入驻园区。张江“药谷”已由最初的“一所六中心”,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安全评价中心、国家中药创新中心、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逐步发展到由“一校一所一院加几十个研发中心和200多家创新企业”构成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密切关联的研发创新产业群。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板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一科学研究一技术开发一中试孵化一规模生产一营销物流为链条的现代医药创新体系。
在软件产业方面,作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园中之园”和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浦东软件园通过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组建生产力要素市场、创造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使大批国内外优秀软件企业汇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逐渐形成了涵盖网络游戏、软件外包、信息安全、多媒体动漫软件和电子商务等多领域多行业的软件研发与应用产业集群。特别是在信息安全领域,经过几年的努力,浦东软件园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张江高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已成为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形成了“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化”的发展模式。
在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形成“科技+创意+内容”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2004年底,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园区揭牌,园区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建设进入文化产业“国家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在网络游戏、动漫研发、影视媒体领域被成功孵化,很多文化创意类企业凭借自主开发的本土产品获得了优秀的市场战绩。著名的盛大和九城两家公司以年销售额24亿元、15亿元分别排名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第一和第二。截至2007年底,园区累计引进各类文化和相关企业已达200多家,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占到75%以上。全国十大互联网公司中已有6家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总部或分部。
同时,张江高科技园区还注重通过产业技术的融合创新塑造新型产业优势,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信息安全、新能源环保、光电子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了密切联系、互动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和多层次的孵化产业布局。
四、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的重要意义
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作为专门的科技产业服务机构,在将科技资源迅速、高效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和迅速成长,加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能与潜力,对上海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与进步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首先,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是实施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载体之一,为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并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方向。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以及孵化功能的高效发挥切实提升了上海的科学技术水平,并积极支持了整个上海产业能级提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其次,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张江模式”不仅使得张江成为全球研发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充分倡导发扬了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缩短了我国高新技术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园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进行了有效探索。
再次,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为上海集聚创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提供了重要支持。园区的孵化器之一——上海留学人员张江创业园,2000年成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基地,目前已吸收归国留学人员1600多人,境外人员和有境外工作经历人员4000多人。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不断增强孵化创业功能,汇聚和培育了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高科技人才,以产业高地建设带动了人才高地建设,从而提高了上海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力。
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园区孵化器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扶持、作出贡献。
科技产业园区 篇4
一、加强政策引导, 搭建融资平台
创办科技产业园区, 搭起一个新的平台, 目的是有效地整合资金和项目, 吸纳和聚集社会上的资金和项目, 发挥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水作用和放大作用。
在产业园区建设中, 我们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决策, 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 科学制订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地方政府提供土地, 搞好基础设施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 给予优惠政策, 引导企业入园。省林业局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 出台《关于试办湖北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的意见》, 对涉及林业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各项资金投入进行有效整合, 支持入园企业, 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向园区聚集。按照区域化、集约化的要求, 坚持一个园区一种特色, 2009年, 我们首批规划建设了十大林业科技产业园, 即以森林工业为特色的咸安森工科技产业园和荆门国家现代林业森工科技产业园, 以非木为特色的五峰非木科技产业园, 以生物质能源为特色的来凤林业生物科技产业园, 以花卉为特色的黄陂花卉科技产业园, 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蕲春现代林业低碳经济产业园, 以杨树为特色的石首现代林业杨树科技产业园, 以木本粮油为特色的麻城木本粮油产业园, 以森林食品为特色的老河口森林食品产业园, 以林浆纸为特色的荆州拍马林浆纸科技产业园。这十大产业园区规划入园企业286家, 目前已入企业124家 (其中已建成投产96家) , 拟入园企业57家, 意向入园企业17家。在这10个产业园区的建设中, 园区所在地政府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0亿元;省林业局也在2009年和2010年林业贷款申报中, 共向国家申报了16家园区企业林业贴息贷款项目, 预计可新增贷款4.38亿元, 可获中央和省财政贴息4 580万元。另外, 省林业局还安排1 000万元, 用于园区科技支撑项目, 并承诺采取贴息贷款、项目倾斜、以奖代投等多种方式, 对每个园区支持5 000万元。通过这些政府投入的引导, 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参与林业建设。
二、实施项目带动, 着力兴林富民
在园区建设中, 我们着力利用林业工程和项目, 大力开展原料林基地建设, 促进兴林富民。制定了5~10年原料林基地建设规划, 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意见》, 将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与企业兴办工业原料林基地相结合, 从中调出30%~50%的资金用于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兴办原料林基地, 引导企业走“加工带基地, 基地牵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到2015年, 10个园区规划建设原料林基地450万亩, 将带动和联系农户100万户, 解决大量农民就业, 为相关林农增加收入达30亿元以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大项目入园, 以项目促园区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及优势资源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招商引资会议、会展、网络、中介、贸易洽谈会等媒介, 宣传湖北的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同时, 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充分利用外省的招商引资平台, 以入园成功企业为典型, 宣传湖北林业科技产业园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千方百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招大商、选好商。把目标瞄准国内外大型企业, 把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引进园区, 带动园区发展。2009年, 我局第一次以林业板块组团, 作为省政府鄂港粤经贸代表团林业分团, 在深圳市成功地举办了“湖北现代林业产业投资说明会暨林业项目签约仪式”, 副省长田承忠出席活动并作重要讲话, 来自新加坡、香港、北京、广东、深圳等地的200多名客商参加了洽谈会。我们从全省林业系统上报的600多个项目中精心挑选了309个项目, 投资金额405亿元, 其中重点推介项目52个。成功签约项目14个, 招商引资34.76亿元, 目前已落实到位资金近12.78亿, 占签约资金的36.8%, 其中有4个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
三、突出科技支撑, 提高创新能力
建设林业科技产业园区, 不仅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为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搭建了有效平台, 为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企业、科技服务林农找到了切入点, 有利于推动林业产业科技进步, 促进林业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规划建设林业科技产业园区之初, 我们就明确提出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必须突出科技支撑, 要求园区产业发展应具有“三高”、“四新”和“三化”的特征, 即“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效益高”, “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 “生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必须发挥园区在产业集群、技术集成、资金集中、人才聚集、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在推进林业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中, 我们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园区企业与省内外有关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或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并把科研院所或高校为园区提供科技支撑作为审批省级林业产业园区的条件之一。目前, 10个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均分别与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或高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积极鼓励科技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大胆引进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林业技术设备武装企业, 切实提升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我们促成了国家现代林业湖北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龙头企业——湖北宝源木业有限公司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迪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生产的年产22万m3OSB生产线成套设备。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湖北燕加隆木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的木地板锁扣技术成功地向美国、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申请了森诺韦尔地板和“一拍即合”地板锁扣技术专利成果, 有效地保护了公司的知识产权, 维护了民族权益, 使该公司森诺韦尔地板和“一拍即合”锁扣技术成为国际品牌。
科技产业园区 篇5
受理告知单
一、办理依据
《张江高科技园区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意见》
二、适用范围
在上海市九大产业规划领域中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能源等四大产业领域和半导体照明及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内,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转化项目。
三、申请条件
1、注册地和税收户管均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2、经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项目需符合园区产业导向;
3、当年项目实际销售额增长超过500万元(含)。
四、申报材料
1、申请书:包括项目单位概况、项目基本情况、转化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及技术特点、应用领域及目标等。
2、成果完成证明: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证书(附申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的项目需提交相应申报材料,如技术测试报告和用户意见或样品、样机的测试报告或质量检验报告、使用情况等;科技成果检索、查新报告)。
3、知识产权证明:项目专利授权证书。
4、企业资格证明: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5、产业化业绩证明:提供企业近2年经审计过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当当月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近2年项目独立核算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证明材料。
6、详细的项目计划书(下一步的产业化目标、资金需求和使用计划等)。
7、其他有关证明企业资质能力的相关文件复印件。
五、申报及审批程序
1、企业可报送加盖公章的纸质材料(一式四份)至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
2、创业中心会同相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3、经初审后报园区主任办公会议审核、批准。
4、一次性拨付支持金额。
六、受理时间与地点
时间:常年受理、季度审批
部门:创业中心
地点:高科中路3039号302室
科技地产:园区开发创新模式 篇6
2012年11月,深圳第十四届高交会上的“科技园区创新与发展论坛”倍受瞩目,这是高交会众多论坛中唯一一家由企业独立主办的论坛。而作为论坛的发起者——北京科技園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科建集团”)凭借多年来在科技园区开发行业的经验、智慧和业绩,创新性地提出了科技地产商业模式,成为众多地方政府、金融、高科技企业界和房地产行业精英人士的关注焦点,也为房地产行业转型探索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方向。为了对科技地产这一全新的市场化科技园区开发商业模式进行深入了解,记者实地走访了北科建集团。
科技地产:
搭建产业发展和资源整合的城市创新平台
没有人否认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但正如住宅房地产调控所显现的,脱离了科学发展的房地产经济会遭遇它的瓶颈。而真正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只要真实投入到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的过程,非但不会萎靡,反而能迎来春天。
北科建集团的科技地产模式强调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是以房地产开发为手段,以产业聚集为目标,以科技载体和产业服务构建为任务,整合企业发展的要素和资源,通过开发、运营、服务助推产业创新和价值提升的一种科技园区创新开发模式。实质上,科技地产是以地产为平台、产业为主体、金融为支撑,实现地产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有机融合,驱动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
科技地产不仅仅是房地产开发,而是在搭建一个巨大的平台:即产业创新平台和资源整合平台。所谓产业创新平台,就是每个科技地产项目都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培育为中心任务,根据区域的产业环境和政府的发展战略,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规划、建筑设计和业态准入,以及全方位的产业服务,来营造企业创新与成长的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使入驻企业既能享受到清新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又能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实现产业聚集,加速区域经济的内涵式发展。2012年341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调查情况表明,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为26668.11万元/公顷,不仅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比同期工业用地产出强度超出一倍有余,更是远远超过了普通住宅用地的使用效益。因此,科技地产无论是从土地效益上,还是从实现的功能上来讲,已经不属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范畴,而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平台。
所谓资源整合平台,就是科技地产项目作为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价值提升的重要载体,包括了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因此需要开发商整合多种资源和各方力量来保证园区功能的实现。具体来说,在整体功能实现上,科技地产开发需要政府配套相关的城市公共资源;在建设和发展中,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园区建设的资金和科技企业孵化资本;需要网络信息技术与运营资源的支持,来提升园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因此,科技地产作为一个资源整合的大平台,需要开发商统筹政府、金融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并且科学合理地确定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各种资源在参与科技地产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均衡和价值实现。
所以,科技地产模式,直观来说,是产业创新与发展平台、是内容和资源整合平台,不仅提升了土地价值、城市功能和区域形象,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和发展,为政府创造了持续税收、就业,实现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而且实现了政府、入驻企业、开发商、金融资本等各种资源和力量的利益均衡和价值提升,从本质上来讲,科技地产无疑是一个价值创造和提升的巨大平台。
社会责任:
以区域经济发展
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己任
科技地产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平台,其巨大的社会价值从创造的经济效益和创新成果中可窥一斑。北科建集团自1999年成立以来,先后开发了一区七园八个科技地产项目,包括已经建成的中关村科技商务核心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正在开发中的嘉兴智富城(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无锡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长春北湖科技园。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记者了解到,北科建集团的科技地产模式创新,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北科建集团2010年完成了北京中关村一区三园的开发任务,不仅实现了项目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的高品质,提升了土地价值和城市形象,而且成功吸引了微软、IBM、甲骨文、新浪、甲骨文、百度、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博奥芯片等4000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并通过孵化服务,支持12家企业入园后实现国内外上市,使数百家高科技创新企业化蛹成蝶,累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专利5000多项,2012年创造产值3500多亿元,上缴税收220多亿元,成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北科建集团正在京外开发的四个科技地产项目,总投资约25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到410万平方米,其中孵化器、加速器面积多达150万平方米,这在国内科技园区开发企业中是罕见的。这些园区已经成为当地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承接一线城市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引领力量,其潜在的巨大社会价值也正逐渐显现。比如嘉兴智富城成为浙江省着力打造的科技孵化城“一心八园”的“心”,已经带动该区域成为了省级高新区,并正在向国家级高新区迈进。
中关村作为我国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资源丰富,正日益发挥出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尤其是在向二三线城市产业转移和技术输出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11年,中关村流向北京之外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约1900亿元,同比增长约35%;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上市公司等规模较大企业在京外地区实现总收入约1万亿元。北科建集团作为根植于中关村园区的大型责任国企,开创了科技地产模式,并且在京外布局,就是要帮助外地二三线城市来承接中关村的技术转移、产业转移,把中关村创新文化的精髓、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及先行先试所形成的政策优势复制到当地,在当地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本地的产业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
北科建集团用“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加速科技转化、提升社会贡献”来概括自己的企业使命,就是要力争通过科技地产的开发运营服务,在宏观上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人才结构、财政结构等积极转变,在中观上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微观上促进创新创业型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达到综合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实现政府、股东、入园企业、合作伙伴和员工五方利益诉求的均衡和共赢。这一使命也集中体现了北科建集团“社会效益为首,经济效益为本”的经营理念,凸显了国企的社会责任。
产品体系:
创新驱动战略
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载体
城镇化近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内需拉动的最大潜力,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3%,但目前的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33%,大量农民工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很低。因此,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内涵,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战略。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实现土地、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北科建集团作为大型责任国企,正是通过不断的产品体系升级和产品类型创新,力求将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
从北科建集团科技地产的产品体系来看,已经完成的中关村一区三园可以说是第一代产品,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聚集,主要职责是土地一级开发和招商运营。第二代产品是目前正在开发的京外四个科技地产项目,主要产品类型包括科技新城和专业化科技园区,是对第一代产品的功能完善和创新升级。
嘉兴智富城是典型的科技新城产品。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坚持以助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提升为核心理念,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包含了产业研发区、商务功能区、生态住宅区三大板块,囊括了孵化器、研发楼、厂办一体化、写字楼、星级酒店、餐饮街、购物中心、住宅八种业态。项目通过科学的功能布局规划和严格产业业态控制,引进环境友好、清洁生产类企业,使产业与城市间的矛盾和冲突降到最低,并使各业态之间功能互补和产品溢价最大化,打造了一个产业导向的微型城市,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有机融合,使区域从业人员享受到职、住、娱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这种产品规避了传统城镇化中有城无业的现象,实现了土地利用、就业能力、人口结构的同步城镇化。
无锡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是典型的专业化科技园区,是对传统园区开发理念和产品功能的一次升级。首先,在园区总体建筑风格上,把1040亩土地、77万平方米的建筑统一进行了规划,根据不同的业态,实现古典风格、现代风格和前卫风格的有机传承和相互融合,整体风格更加符合审美梯度需要,有效规避了第一代产品中只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和功能规划,园区建筑风格难以相互融合的难题。其次,在功能规划和业态设计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营规模的企业需要,进行了多种建筑业态的功能组合,产品业态包括了孵化器、总部办公、人才公寓、培训中心、创意工作室(studio)、厂办一体化等,产品業态更加丰富。
在科技地产第二代产品如火如荼开发的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北科建集团未雨绸缪,在科技地产的产品体系上再次谋划升级,正在大力构建第三代科技地产产品——产业新城,实现由“科技新城”到“产业新城”的全面升级。
产业新城作为第三代产品,在第二代科技新城产品的主导产业聚集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理念是多元产业聚集融合、城市资源均衡配置和社会管理智能高效。这就意味着,在产业新城中,将实现多元产业大规模、区域化聚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经济动力;通过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入,为城市功能完善提供配套支撑;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交通控制、污染治理、人口的动态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的智能化。因此,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来说,科技地产的第三代产品就是一个新型城市的微缩模型。
科技产业园区 篇7
1 措施和办法
1.1 抓品种引进,增加蚕桑科技含量
几年来,全区示范推广了陕桑305、陕桑406、陕桑8837、新707、大中华等多倍体良桑品种,同时还从浙江引进示范推广育71-1、农桑12号、农桑14号等桑树品种,集中在月河流域浅山川道地带,充分发挥了良桑品种的增产优势。据调查,这些良种桑用于好田好地栽植,通过科学管理,667 m2桑园年产叶量可达2 500 kg以上,可养蚕4张以上。全区桑树品种良种覆盖率由2001年的5%提高到2006年的41.6%。其中月河农业科技园区良种普及率已达到6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在市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分别在五里镇、河西镇、关庙镇引进示范多丝量蚕品种,开展了彩色蚕引进试验研究,雄蚕单养、抗病毒蚕种、柞蚕放养等多项蚕品种引进试验工作。
1.2 抓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在蚕桑基地建设上,我们按照汉滨区“十一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和《汉滨区大力实施蚕桑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实行统一规划设计,集中连片栽植,选栽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管理,使新建桑园在两年内提前投产达效。2004年以来,在月河科技园区的11个乡镇办事处,2006年,五里镇新建桑园73.3 hm2,其中刘营村拿出好田好地新建桑园达36 hm2。占全镇一半以上。月河科技园区优质桑园面积由2004年的200 hm2,增加到2006年的866 hm2,新建桑园逐步投产后,将进一步扩大园区内养蚕规模和养蚕效益。
1.3 抓大村大户、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实践证明,支柱产业,要有一批大村大户做支撑。近年来,我们在培育建设蚕桑大村大户方面,采取“巩固老蚕区,发展新蚕区”的办法,对养蚕条件、养蚕技术较好的老蚕区,通过老桑改造、品种更新、技术改进,进一步巩固提高桑园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逐步改变传统的养蚕理念和养蚕方法。对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新蚕区,采取高起点建园,高标准养蚕,使桑树新品种应用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迅速得到推广应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的11个乡镇办事处,有8个乡镇、26个村被区政府列为重点乡镇和重点村。五里镇刘营村目前已成为全区栽桑规模和养蚕数量最大的蚕桑专业村,养蚕状元刘宝甲全家养蚕达28张,收入3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蚕桑科技示范户,先后受到省、市、区表彰奖励。目前园区内年养蚕在10张以上的专业大户已达到200多户,成为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全区广大蚕农养蚕致富的“领头雁”。
1.4 抓技术推广,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每年春季,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区蚕桑站组织丝绸加工企业及乡镇蚕农,定期开展蚕桑技术培训工作,发放技术资料和养蚕光碟,把实用技术和资料及时传送到生产一线,率先在五里镇刘营村推广推广普及省力化蚕台200套,建立小蚕共育点3个,推广使用方格蔟具15万片,方格蔟普及率提高了50%。目前,在月河农业科技园内的11个乡镇办事处,蚕桑三项技术的普及应用率达到70%以上,较两山地带高出约40%以上,优质高产桑园平均667 m2桑园养蚕达到2.5张,园区内仅养蚕一项产值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突显科技在发展蚕桑产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几点体会
2.1 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是推进蚕桑产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几年来,通过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大村、大户,不仅有了建设规模,而且建设质量和标准得到了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逐年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规模效益,成为当地经济增长新亮点。2007年,省上确定的汉滨区5个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三个村分布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工厂化”养蚕示范大户,全区确定6个,其中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就有4户,目前这4户年养蚕规模都在20张以上。由于有大村、大户的示范带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年产茧在10 t以上的村由2002年的9个增加到2006年的15个。
2.2 建立完善村级服务组织,提高养蚕组织化程度是推进科技强村、科技兴桑的现实需要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从事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技术力量非常薄弱。今后,应在养蚕大村,积极吸收和利用当地养蚕致富能手,把那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养蚕大户和乡土人才组织起来,组建蚕桑协会或蚕桑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示范作用,通过能人带动和示范,大力推广普及蚕桑实用技术,使广大蚕农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不断地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加快科技的推广与普及。
2.3 全心为蚕农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是推动科技园区蚕桑产业化建设的技术保障
科技产业园区 篇8
引言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以及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纷纷采用建设各类高科技园区的途径来推动自身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促进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的科学技术管理及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方面有利因素, 为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1 硅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
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 主要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资料显示, 美国硅谷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如今硅谷也是世界上最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园区, 这一点的确名副其实。硅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主导就是市场, 硅谷紧紧盯住了市场, 同时硅谷发展的重要因素还包括对科技人员创新精神的重视、私人企业家的风险资本投资以及其特有的浓厚的科技人才致富氛围, 这一切都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砝码, 因此也是硅谷产业园区经久不衰的主导因素。关于整个政治背景和制度条件, 美国政府将其自身的主要职责界定为“提供自由的创新环境和健全的法律环境”, 而不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干涉, 这给硅谷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硅谷高科技园区, 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 硅谷以发展军事技术为主, 硅谷企业直接从战争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来获取利益;20世纪60年代, 硅谷企业的目光又专注于当时成长最快的半导体产业;20世纪70年代, 硅谷企业开始研究PC及局域网络 (LAN) 产业;20世纪80年代, 硅谷企业逐步吸纳了软件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业务, 当时硅谷的重要产业之一就是软件设计;20世纪90年代, 硅谷的网际网路爆炸成长;2000年至今, 硅谷的代表性产业为移动通讯、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 以及近年来刚刚兴起来的清洁技术等新兴产业。
硅谷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而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地区, 汇聚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跨国公司, 集聚了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人才, 以及大量创新企业、技术和资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硅谷通过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 形成了与全球经济高度互动的发展模式。
2 硅谷高科技园区的主要特征
硅谷高科技园区作为引领全球高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标杆, 其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 硅谷走的是高度市场化运作与必要的政府引导支持相互结合的道路
硅谷的形成和发展是其市场化定位的必然产物, 硅谷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然而, 美国政府很少直接介入硅谷企业的发展, 政府只是在通过制定各种适当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来推动硅谷企业的良好发展, 这些政府服务主要包括为新成立的企业免费提供临时工作场所, 为企业家免费提供培训, 再就是制定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规范等。
2.2 硅谷的发展依靠的是社会积极注入的大量风险资本和良好融资环境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就是风险投资, 硅谷地区吸引了超过全美35%的风险资本, 而且美国大约一半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可以说, 美国的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完美循环关系。风险投资对硅谷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硅谷的科技力量来源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硅谷发展历程让我们看到, 硅谷非常注重产学研三个环节的结合, 硅谷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支撑, 以及一些非常有名的专科学校、技工学校和私立专业学校。硅谷依靠的就是大学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所进行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些学校非常注重新理论、新结构、新工艺的研究, 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彼此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这种合作关系, 有助于迅速转化科研成果, 有利于促进企业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发展与提升。
2.4 硅谷企业依靠相对完善的中介服务来整合创新要素和提升创新能力
中介服务在整合各种创新要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硅谷, 其中介服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机构, 技术转让机构, 会计、税务机构, 法律服务机构, 咨询服务机构, 猎头公司, 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服务机构。另外, 硅谷的行业协会也在解决产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5 硅谷产业园区以其独特的硅谷文化对高科技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硅谷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产业集聚中心, 具有勇于创业、宽容失败、崇尚竞争、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独特文化。硅谷文化是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并且对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产生巨大的影响。
2.6 硅谷地区拥有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作为其创新活动的主体
硅谷地区拥有大量的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是参与硅谷创新活动的主体。
3 中国科技产业管理对硅谷高科技园区的借鉴
通过对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的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有四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
3.1 加快风险投资发展, 拓宽高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它对硅谷产业园区的高技术企业和产业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引擎作用。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对科技型小企业的长期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 这一点, 值得中国将其借鉴到国内科技产业园区发展上。
3.2 发挥政府采购的市场拉动作用和技术促进作用
需求拉动是高科技产业化的根本动力, 通过政府采购为高科技产业化开辟初期市场, 对于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美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 促进了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硅谷作为美国电子计算机和导弹、宇航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 其迅速崛起是与美国的政府购买所形成的电子产品、导弹产品、计算机产品等的需求密不可分。
3.3 形成完善的产学研体系, 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高科技园区保持创新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大学、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的源头与担当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之间的高度结合。美国硅谷非常注重区域经济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互动发展, 加强大学与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联系, 提高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3.4 注重培育中小企业集群
企业集群是一个地区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群中的企业不仅能够获得范围经济收益, 能更方便地获得专业化的要素, 而且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将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技术溢出也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
为了不让更多的作者上当受骗!!
教您如何辨别真正的《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与不法人员的欺诈网站:
1、我们没有那么多费用去做网络搜索推广, 所以您在各类搜索网站输入关键词“中国科技信息”搜索出的结果基本都不是我们的官方网站。
请记住我们的官网地址:www.cnkjxx.com页面右上角即可在线投稿
2、我们审稿从不会收取初审、复审、终审之类的费用, 如果对方要求您缴纳这类费用, 那一定是不法人员的欺诈伎俩!千万不要相信!
3、我们从来没有在地方开设任何读者服务部、论文部、学术部, 请作者们一定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D].中国人民大学, 2000年
[2]李海峰, 党延忠.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共享与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0年01期
[3]李海峰, 党延忠.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的界定与表示方法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0年02期
[4]易启洪, 任仲平.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及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05期
[5]王文亮, 翟勇, 刘军, 林友华, 张宪法, 陈波, 李华锋.新时期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管理人才思路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 2010年01期
科技产业园区 篇9
广东省的产业转移主要形式是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 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移, 也可以起到缩小珠三角和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的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产业转移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广东省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达70余个, 珠三角产业转移园主要集中在惠州和肇庆, 共8个;粤西地区的产业转移园分布在茂名、湛江、阳江、云浮, 共l9个;粤东地区的产业转移园主要分布在汕头、揭阳、潮州、汕尾, 共6个;粤北及山区的产业转移园主要集中在清远、韶关、梅州、河源, 共37个。在这些产业转移工业园中, 经广东省认定的有26家。据测算, 目前经广东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如果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 年产值将达3000亿元之多, 这接近于2005年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l4个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为了实现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突破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瓶颈, 促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3月, 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 (试行) 》, 加快了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步伐。2008年3月, 广东省经贸委出台《珠三角与东西北区域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意见》。该意见要求进一步把珠三角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资金等优势与东西北地区的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突破粤东, 加速粤西, 壮大粤北。2008年l2月《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 加快建设粤东、粤西地区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基地, 形成沿海重化产业带, 培育粤北地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健全珠江三角洲地区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 创新帮扶方式, 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重点扶持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形成产业集群。”虽然政府的力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产业转移的进程, 实现了部分地区产业集聚的初步形成。但市场的力量才是推进产业转移和促进产业集群成熟的内在动力, 政府的力量作为外部因素, 起加快产业转移进程和引导产业转移方向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引导必须尊重市场规律, 因势利导。
广东科技园区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之间交流合作较为缺乏
广东科技园区企业间联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同行企业之间联结松散或断裂上, 而企业与供应商、客商由于不存在直接的竞争, 合作较为愉快, 交流较为频繁。产业转移园区技术创新的途经有两种, 一是完全进行自主原创性的创新, 二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来先进技术, 在依靠自身的实力进行改组创新。在产业转移发展的现阶段, 大多采取第二种创新路径。但这种创新模式的选择造成了科技园区普遍十分重视与大企业, 尤其是跨国大企业的合作, 却忽视与园区内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甚至有的企业只把本地同行企业作为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企业间从未发生过交流。同行合作的目的基本都是处于自身发展的考虑, 为了提高整体创新能力而进行合作却很少提及。
因此, 广东科技园区内的企业普遍缺少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同行合作伙伴, 从而使得产业技术信息流动不畅,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很高, 区域内机会主义不断产生, 企业创新能力、甚至园区整体的创新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 管理与创新职能需完善
虽然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产业转移, 但是目前看来政府政策制定、制度建设以及产业转移科技园区管委会的管理方式与创新模式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1. 政策与制度建设系统性与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科技园区建设初期, 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园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 但是这些政策没有针对性, 过于笼统, 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产业转移科技园的政策主要由国家对科技园的政策、地方政策和科技园自身制定的相关政策三部分组成。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园区管理机构, 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过程中都存在职能履行不到位的问题。科技园区内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 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和实施不力, 创新产品被侵权事件屡屡发生。
2. 政府管理方式与效率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广东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既有相同之处, 更有自己的特殊性。科技园区基本都设有管委会, 它在园区建设的初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科技园区的发展和区内企业、人口的不断增加, 管委会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随着园区内企业的逐渐增加, 管委会不断增设机构添加人员, 导致办事效率不高, 机构臃肿,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产学研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产业转移科技园内, 产学研联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范围和广度不够, 从而造成数以万计的企业急需科技成果而得不到满足;而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的大量成果得不到运用, 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即使有合作, 层次也比较低, 主要还是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 而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建科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4. 中介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统计数据表明, 目前广东省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000多个, 从业人员约5万余人。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近100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50多家, 科技咨询评估机构130多家, 常设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所70多家、科技情报信息机构85多家, 还有相当数量的科技风险投资中心、科技条件市场、专利代理机构、科技招投标机构, 各类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既协调了企业与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 又有效的传播了科技创新信息, 整合了创新要素资源, 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是, 科技中介机构在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促进科技园区创新中并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三) 融资渠道不畅通
由于国家宏观的金融监管比较严格, 金融机构与政府的联系比较密切, 而与大量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和企业发展关联性较小。我国的金融机构, 既不像美国硅谷地区的风险投资机构那样, 积极参与企业的创立、创新与发展, 帮助中小企业化解创新的风险, 为其提供经济信息的咨询评估等。也不像我国台湾省, 区内设有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 中小银行给予企业技术、管理、市场、金融等全方位的咨询、辅助广东科技园区产业转移创新网络构建和运营的对策和建议。因此, 广东产业转移企业与金融机构联结关系上的主要问题就是企业融资渠道短缺或不畅通。
促进广东科技园区产业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一) 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培养核心竞争力
科技园中的企业是产业转移创新网络的主体, 是园区发展的决定力量。园区的发展好坏主要通过企业个体的行为反映出来, 因此园区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其成员企业自身具有的能力。作为园区内的企业, 首先要强化竞争意识, 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园区内的中心企业和骨干企业, 应建立研究开发机构, 其他企业应充分利用园区内部技术服务机构和外部研发机构的力量, 与科研院所和大学合作建立联合技术开发中心, 以此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其次,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融入全球价值链。园区内的每个企业都应找准自身在价值链上的定位, 培植自身的核心能力, 与上下游企业加强沟通与合作, 不断提升其竞争能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第三, 加强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 形成园区内的创新文化氛围。在产业集群内着力打造基于集体学习与竞合的集群文化, 倡导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 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以产生较强的协同效应。同时, 在园区内还要倡导敢于冒险并容许失败, 同时重视非正式交流的集群文化。
(二) 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 也是科技园区创新网络与外部沟通的桥梁, 在创新网络的发展中, 应充分发挥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为科技园区创新网络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 在基础建设上, 进一步投资建立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信息通讯网络、企业家聚会场所等基础设施, 创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第二, 创造激励性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促进集群创新体系的发展。政府要鼓励人才的流动, 特别是企业之间的高层次人才流动、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等, 这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创新。同时, 政府在构建科技园区的服务体系时,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模, 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及突出服务性的原则, 为科技园区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服务体系应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综合性服务组织, 主要是政府支持或资助的为民营企业提供公益性、扶持性等综合服务的服务机构, 以及有关中介组织;二是专业化服务组织, 按照市场化运作。在核准的范围内对中小企业提供社会服务。此外, 由政府注入部分资金, 扶持发展创新网络促进中心,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这一框架下, 分别设立相对独立的设计中心、培训中心、检测中心等机构, 其主要功能是为创新网络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产品研制、新技术开发和新工艺设计的服务, 使规模、资金、技术能力弱小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在营销策划、质量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 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加强各种行业商会在团结、帮助、引导、教育民营企业方面的职能和作用。例如反映民营企业意见、要求, 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开展与境外、国外工商社团及工商界人士的联络工作, 组织会员企业举办和参加各种展销会和交易会;对其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财产、税收等进行检查、监督, 相互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资金支持等。
(三) 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它们是知识与技术的支撑结构, 是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组织主体, 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它们可以有效促进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大学与科研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从企业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实现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目标。特别是广东各高校应抓住“双转移”这一契机, 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联系, 从技术和管理各方面为广东产业转移与升级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四)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
为促进园区内创新网络的发展, 在园区内部应进一步发展中介机构。首先, 在广东科技园区内部建立产业技术开发中心, 这些机构由于地理上的邻近, 可以更好的了解园区内企业的技术需求, 再加上面对面的沟通, 有效地强化了产学研之间的互动, 从而提高园区的创新能力。第二, 成立信息服务中心, 包括人才交流市场、产品博览会和交流会、产业专题讨论会和学术讨论会等, 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第三, 成立园区培训中心, 为园区内部的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作提供各种层次的培训, 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加快知识的传播, 提高园区内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缓解科技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推动资金向园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合作创新注入。目前金融体系中, 100多家大中型银行是主力, 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所以各大商业银行必须首先要转变观念, 转变运营模式, 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 在金融产品和业务流程上创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 银监会和财政部规定其年度投放信贷的指标, 对他们单独进行财务核算,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2]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四].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12-15.
[3]Saxenian A.The Origins and Dynamics of Production Networks in SiliconValley[J].Research Policy, 1991, 20.
[4]Harrison B.Industrial Districts:Old Wine in New Bottle?[J].Regional Studies, 1992, 26.
[5]Asheim, B.T.&A.Isaksen.Regional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eal Stieky, 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 27 (l) :77-86.
[6]李俊.创新网络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 2005.
[7]刘友金.集群式创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J].经济学动态, 2004, (5) :40-43.
[8]何亚琼, 葛中锋, 苏竣.区域创新网络中组织间学习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006, 2:63-68.
科技产业园区 篇10
当前世界经济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国家要增加实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关键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践证明,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科技产业园区,具有较好地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力的培育基地。“硅谷”可以说是世界科技产业园区的发源地,上世纪50年代末的“硅谷”,通过科技产业园区的形式,实现了科研、开发与生产的结合,与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的科技产业园区、纽黑文科技产业园区一起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纵观我国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和学者的研究,我国的科技产业园区从数量、投资额度、产出效益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入住高新科技园区的企业数为28189个,是2007年的6倍多,投资额也从2007年的32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944亿元。2010年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总产值达到74709亿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但总体上我国科技产业园区的投入是否有效地转化为了产出,哪些方面投入不足、哪些方面投入过剩等成为目前系列研究问题。科学的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投资决策,政府或企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把握资源投入量,调整相应的产出率,并对产业园区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产出效率。
1选取分析工具
关于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等研究很多学者都运用了DEA方法,例如陈洪转等[1]运用滞后DEA模型动态评价了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过剩和产出不足问题。刘骅等[2]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动态效率。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DEA方法可同时对决策单元的多项投入和多项产出计算相对效率,且DEA模型可自行计算权重,避免主观确定权重,另外DEA模型的输入输出数据不受计量单位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DEA模型,并且以省为单位作为决策单元评价我国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产出效率。
2建立指标体系
在构建科技产业园区创新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时,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是非常关键的。王永宁,王旭[3]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园区从业人员数、园区企业数、上缴税费总额、年申请专利数等指标构建科技园区评价体系。唐宇文,石和春[4]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战略下产业园区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园区到位外资总额、园区企业融资规模、技术成果转化率等指标构建了模糊评价模型。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了表1所示的创新产出效率评价指标。
3 DEA评价模型
在评价单元间的相对效率方面,DEA方法具有重要的地位。陈洪转等[5]采用DEA模型对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产出进行了实证分析,很好地揭示了相关实际问题;苏海涛等[6]运用DEA对江西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因此,DEA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投入产出效率问题,为此,我们运用此方法对我国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分析,DEA模型见式(1)所示。
其中Xj(t)=(x1j(t1),x2j(t2),…,xmj(tm))T,Yj=(y1j,y2j,…,ysj)T。
θ表示第j0个被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值,满足0≤θ≤1,θ的大小代表决策单元离有效前沿面或包络面的一种径向优化量或“距离”。当θ=1时,表示该决策单元是有效前沿面上的点,处于有效状态。如果θ<1,则该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是无效率的,1-θ是该决策单元多投入的比例,也就是可以减少(或称浪费)投入的最大比例。λ使各个有效点连接起来,形成有效的前沿面;非零的S+,S-使有效面可以沿着水平和垂直方向延伸,形成包络面。
根据θ,λ值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分析各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首先由公式(1)计算得到θ,λ,则若
4实证分析
4.1评价对象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各个省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产出效率。所选取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布具有区域性,其中,东部地区11个,中部地区8个,西部地区12个。
4.2实证计算
利用CCR模型,运用Matlab求解所涉及到的DEA线性规划问题,对所选取的31个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基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1)的数据,运用公式(1),计算得出31个省2007—2010年科技产业园区创新产出效率的DEA值和规模效应,如表2所示,由于西藏特殊的区域经济,在计算结果中西藏的各项值都近似为零,因此西藏不参与分析。
由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2007—2010年,全国只有北京和内蒙古实现了连续4年有效,其他各省的科技产业园区都存在一定的波动。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和DEA模型的判断准则,对非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投入剩余(基于现有产出)和产出不足(基于现有投入)进行投影分析,计算结果见表3和表4所示。
4.3结果分析
4.3.1 科技产业园区投入与产出的DEA值和规模效应的结果分析
从规模有效性来看,根据表2可知,所选取省份中只有北京和内蒙古2007年至2010年都是DEA有效的,其他省份的DEA值都不是连续有效的。北京是我国各省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且拥有良好的环境,因此北京科技园区的DEA有效是毫无疑问的。内蒙古虽然从投入量和产出量来看都比较少,但是其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其效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由于2007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一些发展较好的省份没有达到DEA有效,比如上海、广东等,但在2008、2009、2010年都是DEA有效的。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投入和产出数据看,东部地区的投入和产出数据相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都比较多,但东部地区的DEA值相对较低,因此应该在投入和产出上做一些限制或政策要求。
从规模效应方面,东部地区除山东、江苏和海南在某些年份上出现规模效应递增,其他省份的规模效应都是递减,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政府在东部地区的科技产业园区投入较多,但是在科研创新能力、工作效率、盈利能力等方面没有相应的提高。中部地区的科技园区在2007和2008年规模效应均是递减,但是在2009年除了江西和湖北外,其余省份都是递增,在2010年除山东、湖北是递减之外,其余都是递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劲头。西部地区的规模效应规律不是很明显,但以递增发展趋势为主,西部地区的科技产业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4.3.2 非有效决策单元的投入剩余和产出不足结果分析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对于非DEA有效的科技产业园区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在现有的投入量下,体现在某些产出指标上不足;二是在现有的产出量下,表现为投入过剩。2007—2010年我国非DEA有效的省份都表现为投入过剩,即在现有的产出下,我国各省科技产业园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浪费过多,资源利用率较低。计算结果说明我国大部分省份的科技产业园区创新效率较低,投入产出不协调,特别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科技产业园区在投资额和从业人员的投入方面远远过剩,是其他省科技产业园区的十几倍,因此造成科技产业园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过剩和产出不足问题。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中大多数省份的投入量稍微偏高,但江苏、浙江两省在投入方面明显高于其他省,江苏和浙江两省经济发展都比较快,大量提高人员、资金方面的投入,投入过剩方面明显高于其他省。广东省2007年的投入量明显过剩,但在2008至2010年科技园区对于投入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控制,剩余量为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投入量少量偏高,只要在投入方面稍稍控制就能达到剩余量为零的标准。在产出不足方面,东部地区在实交税金、有效专利、总产值三个指标方面有稍微不足,但在成交合同数上存在很大的亏空,如福建在实交税金、有效专利、总产值三个指标方面没有出现大量亏空,成交合同数方面却存在相对严重不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各项指标上都近乎达标,但也有个别省在成交合同数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如陕西省。
从时间角度来看,2007年各个投入指标的投入剩余量普遍比2008、2009、2010年多,在2007年发生经济危机后,大多数企业采取了裁员以及减少投资额等措施,则在2008年投入剩余量偏少,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复苏,企业又开始增加投入量,从2009年开始各项投入指标剩余量有稍微回升,在产出指标不足方面,大多数省份在逐年减少,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非有效的决策单元相对产出投入剩余较多,应着重于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增加产出,提高效率;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基于现有产出量,投入不足,应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居中的中部地区,平均投入产出效率最低,在投入和产出方面都有挖掘的潜力。
摘要:科技产业园区作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基于文献研究,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了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产出效率评价指标和DEA评价模型,动态评价了2007—2010年我国各省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产出效率。从创新产出效率的有效性和规模效应角度比较分析了东、中、西部多个省份的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产出效率。从投入剩余和产出不足角度对创新产出效率非有效的省份进行了剖析,计算分析了非有效省份的剩余量和不足量,并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最后基于计算结果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产出,DEA模型,效率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洪转,赵强强.基于滞后DEA的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评价[J].管理评论,2011(4):72-79.
[2]刘骅,卢亚娟.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动态效率测算——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J].科技与经济,2010(2):46-51.
[3]王永宁,王旭.我国科技园区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91-94.
[4]唐宇文,石和春.新型工业化战略下产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系统工程,2005(2):73-76.
[5]陈洪转,羊震,张之艳.基于群决策DEA的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效率评价[J].软科学,2008,22(8):101-104.
科技产业园区 篇11
“产业园的建设已经不能停留在先建设后聚集的阶段。应该改变为先引入产业再建设的程序。”任洪斌说。这样的改变将是质的变化,而在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这样的脚步已经临近。
产业导入式聚集区
以往的聚集区,无论是产业园还是企业孵化基地,都是先建设房屋,再根据企业的需求合理配套,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产生效应。而现在摆在东方今典面前的是如何改变这样的套路,从产业引入开始。
任洪斌表示,要想让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要完全摆脱掉原有商业地产的理念。不再是先投产房屋,后吸引企业入驻,而应该转变为产业先行,首先确定产业项目,确定入驻之后再根据产业的要求来配套建设。
“这样的方式对于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特别有发言权,但是对于传统商业地产来说就没那么简单。”任洪斌表示,未来产业园的趋势最重要的是产业,一个拥有百亿规模产业的企业,比较容易建设产业园的核心产业,从而带动附带产业的发展,迅速成长为一个有着优良质量的产业园,进一步则可以提振区域经济。
而对于以商业地产模式来运营产业园的地产商来说,没有大企业这样的资本,如何进一步升级?东方今典2013年所探索的核心模式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任洪斌坦言,东方今典在未来的日子中将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设运营好固有产业园,为中小企业继续提供优良的投资孵化环境,另一方面将会将资金引入产业投资,以控股或产股的形式投资优良产业,从而对企业拥有发言权,引导企业建设产业园新区,以产业为核心,以配套为辅助,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建设产业新区。
建设新区的模式被任洪斌分为产业园集团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承担产业园建设;第二个阶段主要将精力与资金用在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优良产业进入新区建设;第三阶段将是用自己手中所拥有的产业园持续扩大效应,建设城市新区。“这样的变化已经不仅仅是运营一个新区那么简单,我们依然可以运营一个城区,这是低层次企业服务与高层次产业服务的区别。”
从运营产业园到运营新城区,这样的过程将成为东方今典未来所追求的目标。目前,任洪斌考虑的是如何将资金能够快速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去,让产业园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快速在东方今典产生决策。
区域经济提振主力军
目前,城市产业缺乏或产业升级调整,就业问题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资源集中用于城市建设,或者是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面积,忽视产业发展,造成城市发展中的产业“空心化”,而创造的就业机会不足;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资本密集度提高阶段,资本投入迅速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加快,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以往降低。另外,进城务工农民由于技能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其就业问题一直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难题。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空间,是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等城市发展相关问题日益凸显,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如何在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规避城市病,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等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我国城市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城市运营”理念应运而生。
在任洪斌看来,未来理想的运营模式应该是,政府控制几个城市运营商,由政府参与决策,但由城市运营商来运营城市管理。
在城市运营当中,产业园应该是主导,而产业园中,优良的产业应该是核心。如何选择产业核心就显得非常重要。任洪斌表示,应该以实体企业为核心,才能够真正长久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你去看看国外的百年老店,真正存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实体产业,比如制造业等,我们看到的目前的底特律、法兰克福都是由这些实体企业带动的城市,能够屹立百年而不衰。”任洪斌说。
未来的城市运营项目运作流程因跨越“土地一级开发”、“二级房地产开发”和“三级产业联动”的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在各环节上均能给予政府部门较大支持,因此亦能获得普通开发商无法企及的诸多优惠。
科技产业园区 篇12
产业园区以其规模优势和资源配置优势成为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产业经济集聚区,也可能成为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区和资源耗费区。随着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因此,要积极寻求产业园区定位的突破,设计低碳、循环的生态发展理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统筹,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园区的生成期,政府的主观作用机制比市场的自由调节机制具有更高的效用,适宜的产业定位是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园区集聚优势、发挥产业园区扩散效应的基础和出发点。本研究以中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园区为分析对象,如何实现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统一?如何培育适宜的、完整的生产者功能企业、消费者功能企业和分解者功能企业结构布局?如何塑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产业园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体系?中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园区的生态定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本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基点。
二、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与启示
1. 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在建生态产业园项目100余个,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一体化产业组织形态构建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采用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不同的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副产品互换联结起来,使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企业原料或能量,在区域范围内实现物料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产业共生组合。卡伦生态工业园区以炼油厂、燃煤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企业,以发电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等企业形成了社会-经济-生态复合产业系统,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产业工生的生态链网,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
第二,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北九州生态工业园是日本的重化工业基地,由于主导产业衰退、环境污染严重,政府将产业振兴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了成功转型。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包括中心区、环保企业聚集区、响滩再生利用区和环保研发中心四个功能区,中心区以开展环保知识、环保技术讲座和推广等环境教育为主要职能;环保企业聚集区是环保产业化项目的研发区域,通过企业间关联合作,形成区域内零排放和资源循环的复合区域;响滩再生利用区由汽车再生区域和新技术开发区构成,是扶持中小环保企业的专用区域;环保研发中心是企业、政府、高校联合开展废物处理、再生利用技术和污染物质控制的研发区域。
第三,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加工业、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加工业、报废汽车拆解加工业、废旧轮胎及塑料再生利用业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集科研服务中心(一心),林下经济发展带和子牙河生态环保带(二带),黑龙港河景观发展轴、高常快速路综合发展轴和新津涞公路产业发展轴(三轴),产业功能区、科研服务功能区和居住功能区(三区)的专业化生态园区,以“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生产方式,形成了“高利用、低排放、高产出、低污染”的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2. 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的典型案例分析,产业园区的定位均是建立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论之上,生产者功能企业、消费者功能企业和分解者功能企业融产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有机联结和协同共享而形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产业链网。在产业链网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生态关键种企业,承接废弃物再生、能量传递、信息流动的功能,以实现产业链网的横向联结和纵向整合,进而促进产业园区链网结构的零排放。因此,产业园区的定位不仅是传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更重要的是保证生产者功能企业、消费者功能企业和分解者功能企业的完整性和作用性,确保生态产业链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生态产业园区是不同地区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和未来工业园区改造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物质和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食关系依次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成多维的产业链网,即食物链。在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类似于生物间的共生、寄生或伴生等依存关系,这种关系使不同企业的生产工序相互衔接,形成高效的产业生态链。产业园区定位要遵循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及其主产品、副产品、废弃物输出类型和输出总量,使不同企业的生产工序、原料需求等紧密衔接,形成“零污染、零排放”的资源高效共享、副产品流动互换的产业共生网络。
因此,生态产业园区的形成是政府战略引导和市场自由调节的重要体现,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资源禀赋等手段,调整地区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理清产业功能定位,实现区域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地区产业健康、低碳、持续、稳固发展。
三、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1.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战略部署,牡丹江市紧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立足绥满经济带、面向东北亚地区,充分利用中俄两域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构建区域领先的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并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竞争实力,以推动牡丹江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信息化、高端化和创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是经中俄两国政府合作签署的国家级项目,构建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以东北特色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体系,包括哈尔滨园区、牡丹江园区和远东园区三个区划。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汽车电子产品产业、医疗电子产品产业、消费电子产品产业、通信网络物理连接设备制造业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物联网信息服务业、云计算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和新型都市产业等,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艺术等,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高端服务业包括技术开发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产业项目,以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推广度,增强重点产业的融资能力和金融服务活力等。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建设以2012-201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以2016-2020年为质量提升阶段,力争在黑龙江沿边开放和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发展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其通过管理模式创新、园区用地合理保障、融资渠道拓宽、载体功能增强、招商力度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不断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进程,不断发挥产业经济园区的区域影响力与辐射力。
2.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一,发展优势。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是哈牡绥东对外贸易加工区的终端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牡丹江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电力能源和大规模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对俄贸易人才,有助于降低入园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支出;牡丹江地区形成了以木材加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齐全的配套服务和人才技术支撑;牡丹江市对外贸易与合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也为中俄信息产业园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中俄两国政府合作的国家级项目,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充分享受了国家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相关产业核心政策,并在地方财税、土地、设备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形成了相当的政策叠加优势。
第二,发展劣势。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园区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集聚高级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对园区发展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产业园区各企业主体的协同关系、共生链条设计缺位,产业园区的碳减排和碳管理机制缺乏顶层规划等,产业园区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发展理念的实践深度有限等。从入园的永昌纸业烟用接装纸项目、中俄玉石加工基地项目、牡丹江新兴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低温等离子体灭菌项目、双金属材料项目、硕华机械加工厂项目等来看,项目以中俄资源合作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加工业等为主,必然会产生废水、废料、废气等污染物。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建设格局下,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下,这种单向线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产业组织构成显然是不科学的和低效的。
第三,发展机遇。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东北亚区域合作深化、中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升级,为中俄科技信息产粮园区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政策的变化拓展了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东北地区“十二五”振兴规划》等政策深入贯彻实施,多层次政策叠加效应成为产业园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四,发展威胁。受各种因素制约,中俄信息产业园俄罗斯远东园区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对境内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形成制约;同时,东北亚地区日韩等国对俄贸易急剧扩张,周边各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中俄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不能沿袭传统的发展路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园区建设、园区管理、公共服务新形式;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园区内道路、给排水、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拆迁成本增加等因素对园区建设存在一定影响。
四、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态定位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具有较高的人才优势、区域优势与政策优势,多层次政策叠加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但产业园区发展也存在碳减排、碳管理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缺陷,难以符合“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的需要,难以推动产业园区的健康、绿色、有序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态定位,以降低产业园区的发展劣势、规避产业园区的发展威胁。
1. 企业间的互利共生性定位。
园区企业的互利共生关系,使其形成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多元经济组织;互利共生关系促进园区企业由资源利用性竞争、资源利用孤立向资源利用合作、资源利用互补转型,由单一的企业区域集聚向多维的功能、结构、空间协同聚合转型,由物质、能量、信息单向线性传递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网络链式转型。在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中,造纸业产生的大量废水可用于宝石加工、园区供热和机械加工;宝石加工和供热厂的废渣可用于建设施工、水泥加工;服务业和绿色食品业产生的废料可用于饲料生产、养殖业等。产业园区企业间互利共生关系,使企业废弃物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因此,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要引进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中间产品承接企业等,以维持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的适宜比例,促进企业间健康、有序的联结和互动,使三大功能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共生体。
2. 产业资源的适宜性定位。
在产业园区生成过程中,自然资源、人力、技术、资金、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能力、资金投入总量和信息资源流量是产业定位的根本导向。资源优势弱化的区域难以培育和形成资源依赖型的产业主体,资金、技术和人才丰富的区域在发展信息产业、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或服务型产业时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有序的投资环境,也易于形成产业园区的协同集聚效应。但在产业园区项目引进和发展规划中,片面地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忽视加工制造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阶段性发展优势将不利于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主体。中俄信息产业园区以发展“信息化、高端化和创新型产业”为主体,这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根本思想。因此,中俄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成和发展要综合考量牡丹江市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制定适宜性的产业发展定位、寻找适应性的产业发展项目,避免因园区定位错位而产生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风险过高等不利局面。在现阶段,中俄信息产业园区可选择技术较高和附加值较高的,符合自身资源优势的产业项目,并通过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逐渐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方向演进。牡丹江市也可通过积极的人力资源质量提升、资金投入引进、技术水平提升和信息交流共享等提高其非自然资源优势,提升高技术、信息化、高端化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资源适宜性。
3. 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
产业项目的清洁生产机制、发展理念的低碳循环指导、绿色生态产品需求扩大,高效能、低排放的产业项目在园区项目引进中应具有相当的优先级。政府在制定园区发展优惠政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产业体制环境给予过高的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对高污染、高耗散的产业项目设置较高的进入壁垒。因此,中俄信息产业园区要以绿色生态项目优先,对高污染和高耗散企业不予引入,或设置高进入壁垒,或加大对其废弃物处理的监管等;对环保企业、生态技术研发企业、绿色食品企业、低排放企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人力和资金等资源的投入,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完善或革新,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的生态属性。
4. 知识创新型环境的支撑性定位。
高科技信息产业园区不仅需要交通、厂房、水电供应等硬件环境,还需要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软环境的支撑。在技术研发中,要搭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促进环保、低碳等高端专利技术的实践性转化,为园区科技层级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在人才供给中,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精尖技术型人才向产业园区流动,要建立各层次人才和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满足企业发展中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信息交流中,要构建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优质规范的企业商务平台。知识型和创新型园区环境的完善,将积极地促进产业园区的健康、稳固发展和产业园区软实力的高效提升。
五、结论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提升了中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中俄经济领域的广泛合作、推动了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有助于充分发挥牡丹江地区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有助于黑龙江省沿边开放与东北亚经贸合作的持续运行。通过对中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园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提出了企业间的互利共生性定位、产业资源的适宜性定位、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知识创新型环境的支撑性定位等,以消除或规避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中的劣势与威胁,以推动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进程,实现产业园区的健康、绿色、有序、协同发展。
摘要:生态产业园区是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的一体化产业组织形态,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经验的梳理,对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分析,提出了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生态定位的发展思路;以企业间的互利共生性定位、产业资源的适宜性定位、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知识创新型环境的支撑性定位推动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产业园区的健康、绿色、有序与协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