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简介(共13篇)
产业园区简介 篇1
赫章县产业园区简介
赫章县产业园区经毕节市政府于2010年批准成立,核心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根据赫章地理条件、资源储备和工业发展基础,采取“一园三区”模式分组团建设,即“野马川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珠市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和“妈姑有色冶金工业园区”三个产业集聚区,分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有色冶金产业。
一、基本情况
野马川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位于赫章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326国道、774县道穿境而过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规划建设面积为3平方公里,重点开发核桃、苦荞、中药材、腊肉、樱桃、马铃薯、茶叶等农特产品及畜禽养殖精深加工产业,延长赫章农特产品加工产业链。
珠市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位于赫章县西南部,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距县城40公里,21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主要依托丰富的铁矿资源重点开发铁矿及精深加工产业,集铁矿开采、冶炼、铸造、铸件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走规模化、集约型发展之路,建成为贵州西部最大的铸造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之一。
妈姑有色冶金工业园区位于赫章县西部,规划建设面积为5平方公里,距县城30公里,326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重
—
点开发铅锌、煤、铁等矿产资源及精深加工产业,着力打造铅锌加工基地、建材基地和焦煤基。
二、园区开发建设
截至2012年7月底,园区累计建设面积5424亩(约合3.61平方公里)。园区累计入驻产业项目29个,其中建成投产11个, 在建企业18个,计划总投资583420万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874355万元,年创税收112461.3万元,解决就业18280人。
园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总投资5824.6万元。在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52851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1049万元。
园区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建设面积26.49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6.49万平方(其中园区建成2万平方米,企业自建4.49万平方米);园区在建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
2012年1—7月,园区规模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6522万元。同比增长51.86%。
三、园区发展目标
力争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
到2015年,在原“一园三区”规划基础上,野马川园区暂以现行规模进行建设,重点整合妈姑、珠市两个园区,并将雉街、兴发两乡纳入园区规划范围,总规模按35平方公里以上进行规划,打造以冶金和铸造为主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工业经济总量
显著增大,工业总产值达到210亿元以上。
到2020年,工业园区总产值突破3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0亿以上,占全县GDP的80%。工业园成为科技含量高、能耗较低、产业链较长、产品附加值高、资源综合利用高、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较大,且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新型工业化基地。
产业园区简介 篇2
It#发挥产业优势服务转型升级--福建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泉州园) 简介福建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泉州园) 地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丰泽区, 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发建设的老旧工业区。近年来, 随着泉州行政中心东迁, 中心城区东进步伐加快, 丰泽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 主动把握城市化的大趋势, 及时出台产业"优二进三"政策, 以老旧工业区改造为抓手, 大力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2010年, 以领SHOW天地为核心区域启动成州工业区的改造建设, 推动片区业态由工业小作坊为主的传统工业向广告文化创意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工商部门立足实际、对接政策, 成立专门机构, 抽调得力干部进驻园区具体指导, 为创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作出突出贡献, 使老旧厂房焕发了新的生命与活力。2012年4月,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园区视察, 高度赞许, 称之为"旧厂房开辟新天地”o
产业园区简介 篇3
随着沿海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推动了纺织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综合资源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摸索园区建设经验,积极引导纺织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的目标,中纺联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已经与14个园区建立了试点联系,并进行了跟踪服务,让园区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湖北川东中部轻纺服装之都产业园位于湖北省红安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园,是川东集团运用汉正服装工业城建设模式全力打造的第二个承接产业转移平台。项目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建设周期为6年。按照“建万亩产业孵化基地、创千亿产值发展平台”的思路,全力打造国家级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试点园区,成为承接沿海地区轻纺服装产业转移,辐射全国的轻纺服装之都。截至2013年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约6亿元。
襄阳纺织工业园园区总规划20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作为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区。整个园区全面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其中,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形成在科技研发、纺织、服装加工、展览营销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创新特色的园区和中西部地区一流的纺织研发生产基地、产业转型提升的示范区,以及新型城乡一体发展的引领区。截至目前,10平方公里的襄阳纺织工业园内已入驻、批准入驻各类工业项目52个,其中纺织项目33个,已投产纺织企业13家;新开工项目10个,其中纺织项目8个;待开工项目20个,其中纺织项目12个;在谈纺织服装项目4个,37家纺织服装项目占地2700多亩,全部建成可以实现产值过百亿,实现税收5亿元。
金考拉(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城位于珞璜工业园区B区,是重庆主城产业发展核心区之一,属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重庆市重点支持开发3大区域之一的千亿级工业园区。产业城规划占地约3平方公里,其中首期1000余亩已启动建设,计划固定总投资约30亿元,建设期为4年,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实现80亿元,年纳税2亿元,项目有染整加工区、品牌骨干企业区、中小型加工企业区、微企创业区、科研创意区、博览展示区、教育培训区、仓储物流区、信息交易区等服装综合产业城。园区以“产城融合”的全新模式打造,形成集生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微型城市体。目前产业城一期标准厂房12万平米已开工,完成投资2亿元左右。目前,已经签约入驻的企业有法国、中国台湾等20家,还有来自广东、台湾、福建等沿海纺织工业发达省市和地区的4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意向入驻。(谢立仁)
产业园区简介 篇4
银川德胜工业园区清真食品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银川德胜工业园区经过十一年不断建设和发展,工商注册企业已达到47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家,集聚了丹麦嘉仕伯啤酒集团、台湾旺旺集团、上海胜华集团、天津大桥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培育了“厚生记”、“百瑞源”、“华纳”、“泽光” 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银丰”、“万利”等46个宁夏名牌,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气制造、家具及装饰材料制造、商贸物流为代表的四大主导产业。凯晨电气、天佳仪表、大北农科技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艾尼散热器、鑫瑞特电机、大北农科技、厚生记食品被评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银川市小巨人企业达到29家。
2002年以来,县委、政府及园区历任领导始终将发展壮大清真食品加工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加以培育扶持,2006年成立了当时宁夏唯一一家清真食品工业园,总占地面积3400亩,先后引进了以明旺乳业、塞尚乳业、东君乳业为代表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以伊顺集团、伊味食品为代表的清真肉制品加工企业,以厚生记食品、泰丰科技为代表的休闲保健及饮品加工企业,以格瑞迎春、爱里食品、万利食品为代表的面制品加工企业,以福之源油脂、三利酱醋、滴滴香食用油为代表的粮油调味品加工企业,成为全区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清真食品集散地。目前,共有清真食品企业45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个、3000万元-1亿元5个,中外合资企业2家,出口创汇企业9家,国内知名品牌项目5个,宁夏名牌产品25个,中华老字号企业1家。2012年,实现清真食品产业工业产值18.8亿元,同比增长28%。预计2013年清真食品产业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0亿元。
园区项目简介 篇5
XX省XXX园区始建于XXXX年3月,项目占地X万亩,涉及XX、XX、XX、XX等九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XX万元,项目XXX公司承建,采用公司加基地加合作社加农户运作模式,是一个集种子选育、新品种展示、新技术研究、产品收储加工销售为一体化的科技园区。园区现有员工XX名,其中高级职称X人,中初级职称X人;合作社社员XX户。园区设有XX市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技术研究中心、专家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植保测报站、气象观测站,承担着省市县农业科研与推广项目。
园区设三个功能区。农作物及果蔬种子选育区。主持完成的“XXX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XX市科技成果一等奖,选育的XX系列小麦品种已参加XX省区试、预试;XX品种XXX、XXX等已推广X多万亩。新品种试验示范区。共引进小麦、XXX等100多个新、特、优品种,并筛选出X多个极具推广价值的优新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X余项。一年多时间以来,园区代训、接受咨询、参观群众XXX多人次;还接待了XX、XX、XX、XX等外市县参观人员XX余人次。工厂化育苗区。建有X栋钢骨架全自动智能温室为主要生产车间,进行工厂化育苗。目前培育名优特蔬菜菜苗近X万株。X亩XXX产品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园区为顺应农业集群化发展新趋势,成立了XXX合作社、XXX合作社,对入社农户提供新品种、农资供应、产品检测、代储冷藏、市场销售等服务。“XXX合作社”,建立了XXX网站,从技术服务、检验检测、信息引导等方面整合资源;建造了储存能力达X亿斤的XX最大冷库,建有两条小辣椒加工生产线,提升了合作社的竞争生存能力。XXXX年以来,“XXX合作社”先后被国家、省级部门授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称号。
园区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硬化道路X公里,全部埋设有喷灌管道,达到了沟相通、渠相连;全部实现了耕、耙、播、防、治机械化操作;工厂化无土育苗、拱棚育苗占X%,增温地膜、防草地膜覆盖率达X%以上。
延寿工业园区简介 篇6
延寿工业园区始建于2004年。200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201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扶持的财源建设示范园区。2011年11月,延寿工业园区与庆阳农场合作共建哈尔滨延寿工业园区庆阳工业园。
园区基础设施完备。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庆阳工业园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目前起步区10平方公里(含庆阳工业园)已达到了“七通一平”标准。道路硬化总里程达到15.4公里,17.8万平方米,呈五纵六横的现代化交通网络;铺设(给水、污水、雨水)管线31.8公里,改造和铺设电缆16.5公里,铺设电信、有线电视光缆22.4公里,铺设集中供热管线4.5公里;建有高标准办公楼7000平方米以及占地10万平方米的公园、广场及迎宾大道;建有日处理能力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有供热能力200万平方米的热力厂;建有全省第一个220千伏无人值守数字化输变电站;建有年供应能力800万立方米的燃气站,为企业入驻创造了一流的基础条件。
项目集聚效应凸显。延寿工业园区目前共入驻企业51个(商贸流通企业18个),其中投产企业30个,今年预计实现产值7亿元,税金5000万元。园区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生态、环保、景观”园区,规划布局为“四园”,即:食品产业园、纺织产业园、制药产业园、建材产业园。其中:食品产业园入驻的企业主要有:永和豆浆、香其酱业、鸿源食品、成德果蔬、延大牧业、山顶蜂产品等。制药产业园入驻的企业主要有:蒲公英药业、金圣药业等。纺织产业园入驻的企业主要有:继嘉织布、兴安麻业等。建材产业园入驻的企业主要有:天晟太阳能、新丰电站、中延笔业、斯迈尔汽车饰品、万源清污水处理、1
捷能热力、奥德燃气、万得凯新型建筑材料、亿枝笔、蒋家汽
车、万源玻璃钢门窗等。庆阳工业园已入驻绿洲米业、北大荒
速冻食品、北大荒牧业、北大荒肉鸭熟食、仁皇药业5户企业。
预计到2012年底,园区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5.8亿元,销
售收入实现14.2亿元,税收实现6800万元
经济发展环境优越。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延寿县招
商引资优惠政策》、《关于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
系列政策措施,对园区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从280多项削减到
8项,对园区企业经营服务性收费按照最低限收取。同时,我们始终致力于打造“执行政策零折扣、部门服务零距离、生产
经营零干扰、处理问题零缺位”的发展环境,为园区企业发放
了《服务企业联系卡》、《贵宾卡》,落实了项目联络员制度,首问负责制,积极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化、终身制、保
姆型”服务。目前,延寿工业园区已成为哈市周边地区审批时
限最短、收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服务质量最优、办事
效率最快的省级开发区之一。
十二五期间园区发展目标
按照延寿县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实施新战略、打造新优
势、推动新发展、建设新延寿”的总体要求,为加快实施“兴
园强工”发展战略步伐,十二五期间,我们确定的发展目标是:
到2015年,园区入驻企业达到50户,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1.2亿元以上。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亿元,全面
推进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使“环保、生态、景观”型现代
工业园区凸显,并在规模、功能和效益方面,力争成为全省、全市最具活力的省级开发区之一。
哈尔滨办事处:香坊区中山路172号常青大厦2001室
产业园区简介 篇7
一、河源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高新区) 是全省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显著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高新区的企业亦存在“招工难”“稳工难”的问题,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中职毕业生找工作时情定珠三角,或本地就业流失率大,这导致高新区企业用人成本的提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急需寻找一条解决“用工 - 就业”的新模式。
二、中职学校与产业园区对接存在的问题
( 一) 校企合作保障制度难以有效实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工业园充分利用园区较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之路,如对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展“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办结”、首问负责制、政务环境评议等取得了较大成功。由于学校和产业园区的校企合作是“不平等的社会交换”,因此,在落实校企合作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保障的效果。
( 二) 中职毕业生的本地就业意识不足
中职学校与产业园区对接时,学生是对接中的主要客体,但是河源经济相对珠三角落后,毕业生认为在大城市才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于是即使企业和学校积极推荐毕业生本地就业,也无法留住毕业生本地就业。由于毕业生本地就业意识不足,导致了中职学校与本地产业园区的企业对接无法持续。
( 三) 校企合作参与部门衔接渠道不畅通
产业园区与中职学校的对接必须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新区管委会与行业协会的协调、企业的主动合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然而,这四者一起交流的机会甚少,许多相关的政策、措施、招工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无法及时地共享,加剧了企业“招工难”的局面。
三、“用工 - 就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河源市的中职学校主要集中于大学城,距离河源市高新区约15公里,距离较远,城市功能区位上的隔离让河源模式不能照搬国内外经典模式。
以对职业的认知到就业的过程为主线,高新区产业园对接中职学校的“专业园区分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图1。
( 一) 职业认知
据调查,学生在没有对专业和企业进行相关了解的前提下进行专业选择,这种盲从性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少学习兴趣与动力,而影响就业选择。因此,本文认为高新区与中职学校对接的有效前提是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认知的内容包括专业认知、企业认知和职业性格测试。专业认知,就是学生要了解感兴趣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所需技能、专业就业方向等。企业认知,就是学生要对专业所对应的相关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如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岗位设置、企业的用人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和品质,等等。职业性格测试,就是让学生经过一定的职业性格测试来明确自己应该适合哪种职业。
( 二) 职业认识和职业体验
在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学生需要通过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来深化对所选专业的认识。学生入学第一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操。第二年以在校学习为主,在高新园区分校为辅学习拓展知识,如企业内部的培训课程; 同时到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拓展实操,在企业岗位上进行职业体验,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从而提升技能操作水平,学习拓展知识与进行拓展实操交替进行。第三年到园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成为企业的临时员工。
( 三) 就业
中职学校学生完成了3年的学习与实习后,经企业考核合格者,可以留在企业成为正式员工。为了实现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的目标,必须通过政府和企业出台相关的制度与措施吸引人才。
四、“用工 - 就业”校企合作模式的保障机制
“用工 - 就业”校企合作模式,从职业认知至就业选择的有效运行必需要有机制作为保障,这种保障有参与者应该是由政府、企业、中职学校、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和专业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与实施。政府牵头制定政策法规、企业与中职学校联合教学、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协调和专业行业协会技术指导,这四大方面相互监督,相互推进,共同实现校企合作。为此,提出以下三大保障机制。
( 一) 建立职业认知机制
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进行职业认知,首先,由中职学校的心理专业教师对有意向报读中职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性格测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向其推荐适合的专业; 其次,由企业技术骨干、学校专业教师通过讲座、学校参观等联合举办专业认知活动; 最后,由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协调,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对学生进行企业认知,主要是到企业去参观,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设置等。
( 二) 建立校企联合教学机制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上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
1. 校企共制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联合教学
中职学校与高新区的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培养计划实施联合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方面,以学校教师为主,在拓展知识和拓展实操方面,提高企业骨干员工的教学任务,政府给予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员工高于正常收入的课酬,以“师带徒”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
2. 设立园区专业分校,产学研一体化
由于河源高新区与中职学校园区距离较远,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参与职业体验,可以在高新区设立专业分校,如手机通讯专业分校、服装专业分校,这种分校的设立不是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由政府、行业协会、高新区管委会、中职学校共同设立的,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分校里进行学习交流、技术交流,共同完成企业的项目或任务。专业分校的设立类似于国外的研究中心,为企业员工、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产学研一体化。
( 三) 建立企业用人机制
“用工 - 就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中职毕业生的外流,以缓解本地企业招工难、稳工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企业用人机制是否合理。收入福利保障、稳定性和晋升空间是影响毕业生最大的三个企业因素,因此,企业不应仅考虑用人的成本,将学生看成是廉价劳动力,长期地在一个岗位上做简单、重复的流水线工作,而应该制定合理的用人机制,从培养的角度为学生创造比珠三角更好的就业空间。
( 四) 建立政府资金、政策、法规保障制度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设立专款专项基金用以支持高新产业园区与中职学校的合作,资金用途包括给予学生实习劳务补贴、园区专业分校的建设、产品研制、学生技能竞赛奖励等。其次,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奖励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本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员工,如减免税收、企业用地、企业员工户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等。最后,政府应试加强园区校企合作法规建设,如《河源高新产业园区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河源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管理条例》等,明确企业承担培养技术人才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 五) 建立高新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监督制度
政策的颁布需要落实,高新区管委会直接对产业园区企业进行管理,而行业协会也是企业纽带,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就要发挥高新区管委会与行业协会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学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与监督作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产业园区与中职学校对接事宜。
五、小结
“用工 - 就业”模式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正,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必须要靠多方的参与与落实,不能走形式。要彻底改变目前的浅层的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要靠法律的约束,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管委会、行业协会之间权、责、利关系,让学生学而有用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
摘要:基于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以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以职业认知、职业认识、职业体验和就业为主线和构建“用工-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并提出建立职业认知机制、校企教学机制、企业用人机制,建立政府资金、政策、法规保障制度和建立高新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监督制度。
从产业园区到科技新城 篇8
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园区的发展中来,但什么才是健康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怎么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成为探索的焦点。扎根河南的东方今典产业园正在通过自己在郑州、平顶山、焦作等地大体量的产业园熟稔的操作,通过产业园区经济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的核心支撑
产业园区在区域经济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已经凸显,产业园区将当地的优势产业聚集在一起,产生合力从而带动产业规模,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在东方今典产业园中已经成熟的郑州总部企业基地,这个效应已将开始影响周边区域。总部企业基地依托郑州高新区周边密集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基础设施,吸引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前来入驻,并且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总部企业基地区别于企业聚集地的最大特点便是拥有完善的孵化配套机制,总部企业基地所打造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完整的服务内容,并承担培育新技术、新工艺的职能,各类孵化器(创业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所在区域内的创新能力,间接提升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处于领先位置。
而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创业中心,总部企业基地可以说是一个真正引入市场机制的“产业烘培基地”。
园区围绕郑州高新区的五大主导产业集聚数百家创新型科技企业,除了减免房租等政策优惠,其独有的全方位、立体性、保姆式的三级孵化体系,将拥有高新科研成果但无法将产品投入市场的产品,通过精心呵护,在园区内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
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总经理任洪斌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孵化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孵化器,也不同于政府建设的创业中心,除了提供良好的物业环境外,还提供例如资金支持、政策审批支持、运营支持等完善的孵化服务。
高新技术企业就如同是一颗投在水里的石子,能够快速地转化生产力所带来的涟漪。虽然现阶段体量与规模较小,但相比于传统的加工生产企业,中小科技企业都拥有极其强大的创新能力。而反观近些年沿海地区的产业园区,也正是这些拥有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另外,新型的产业园区并不是传统的售卖房子,做商业地产,它们关注的将是如何将园区内的企业发展壮大,各类服务将会跟进到企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例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通过东方今典产业园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由产业园出面与银行对接,组团借贷,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除了有这样的金融服务外,园区还提供诸如人力资源、技术上的支持,由此,总部企业基地也正在成为发展河南产业园经济的标杆。
做产业科技新城
从产业园区到打造科技产业新城也成为目前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建设一个城市新城,如何掌控好各类资源的运用是关键。任洪斌表示,打造一个新城已经不能如同以前一样盲目地建设基础设施,而造成大量的交通拥堵,居住繁杂的情况,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新城的概念应该是各种资源的合理配备,建设一个科技新城最核心的不是住宅和生活服务类配套,最重要的是产业核心。首先要让更多的人到新城工作,产业园区是关键,其次才有住宅和配套服务。让人们居住、工作、消费都在一个区域内实现,才有可能避免老城新城之间的资源浪费。”任洪斌说。
在目前东方今典打造的项目中,平顶山新城区产业园,郑州柳林产业园就是基于打造一座新城来规划建设的,目前平顶山新区产业园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而对于目前东方今典运营项目中最成熟的总部企业基地而言,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功聚集了一批高科技企业,不但带动了周边生产企业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了高等院校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高新区在成为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之时,由高新区到高新城的规划,寻找到了破解高新区今后发展的“钥匙”——以“城”代“区”,完善高新区城市功能。
据任洪斌介绍,总部企业基地改变了建筑产品单一的使用功能,而是让建筑产品功能变得更加富有内涵,基地内的庭院式房屋及独栋式建筑可以实现生产、办公、住宿的综合功能。
并且,考虑到园区为企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在投资、融资、评估、担保等相关金融服务的需求量极大,所以在园区内规划了综合型办公高层建筑用于满足银行等相关金融单位的入驻。
此外,园区内的高层综合商务中心,也将会吸引星级酒店及快捷酒店入驻,以满足园区企业餐饮、娱乐、购物等文化层次的需求。而单元式住房及创业中心SOHO等形式满足了入驻企业的员工生活居住的需求。
民乐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篇9
近年来,张掖市民乐县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强县战略,逐年增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打造聚集效应明显、服务功能完善、带动能力增强、特色产业突出、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工业园,园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园区现已入驻各类企业42户,从业人员6900多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户,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亿元、工业增加值8.1亿元。园区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工业企业的聚集地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今年,为认真落实省委王三运书记视察张掖工作“八个一”要求中“打造一个新型工业产业园”的指示和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打造产值千亿元工业园区的战略部署,民乐县以生态文明理念谋划工业发展、以高标准园区建设推动工业聚集循环发展、以重大项目实施带动生态工业加快发展、以精准化招商引资促进生态工业持续发展,把发展工业放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首要位置来抓。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将生态工业园区打造成千亿级高标准生态工业园区的奋斗目标。
甘肃永昌工业园区简介 篇10
甘肃永昌工业园区简介
永昌工业园区位于县城以东2公里处,始建于1992年,200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甘肃永昌工业园区,成为全省36个省级园区之一,市县政府将园区定位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园区以国道312线为中轴线,东西延伸,南北拓展,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分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食品加工区,高新技术项目区,畜产品加工区,农业机械加工区。目前区内已建成面积2.46平方公里,总投资20.3亿元,落户企业120家,其中工业企业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现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具生产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生产啤酒麦芽,特种面粉、食用油、脱水蔬菜、牛羊肉、饲料、农机具、金属粉末、铁合金、火柴、塑编袋、建材等30多个产品的工业体系。
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 篇11
关键词: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一、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背景
1、突破发展瓶颈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热点区域。近年来,我国产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快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9年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64亿元,在有限的空间内产出了占全国124%的GDP,经济效益优势非常突出。许多产业园区更是成功地发挥了服务母城、辐射周边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然而,产业园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例如当前各个层级的区域开发全面铺开,产业园区的传统政策优势、土地优势早已弱化,要素驱动的不可持续性开始显现;现有的产业大量处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端,低端产业集群的驱动作用也开始弱化;园区的社会职能相对缺失、城市功能相对不足,也成为制约我国园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园区经济亟需寻求新的动力和模式。
2、产业结构优化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是园区产业系统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首要动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链的附加值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和现代物流、展销服务等下游领域存在着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而在制造、装配等产业链终端环节则附加值较低,企业可获得的利润较少。而我国多数园区的产业体系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因此,为了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必须推动园区发展的转型升级。
3、科技自主创新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不能长期建立在基于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之上,必须以动态的技术变迁和产业升级为基础,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低成本”战略发展优势减弱,核心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创新成为中国产业和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拉动我国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又一个重要动力。科技创新引领园区转型升级可以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种模式,外源型主要是指通过招商引资直接吸引高新产业和项目进驻,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和集群效应,最终完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内源型主要是指通过不断技术引进、吸收、改造、消化和突破创新,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增强龙头骨干企业的科技核心竞争力,用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区域边界融合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产业园区多数已于所依托的城市融为一体,推进园区与城区的进一步融合不仅是园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传统城市拓展新区,实现更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园区与城区进一步融合的背景下,要推进园区的产业空间拓展,完善园区的城市要素功能,必须统筹考虑园区的产业体系、功能服务体系和土地承载体系,要实现产业园区与城区的进一步融合,必须首先推动产业园区发展转型升级。
二、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1、基于产业系统的提升——向集群驱动模式转型
产业生态水平是评价园区产业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之一。产业园区发展的要点在于园区产业本身是否先进和健康、产业的“生态环境”是否优良。产业生态竞争力可以从产业规模条件、产业结构条件、产业群落条件、产业外向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
在要素驱动发展模式下,大部分产业园区对于园区主导产业方向、企业进入门槛都缺乏明确界定,这常常导致产业园区内各种类型企业并存,产业竞争力低下。当园区发展从要素驱动模式向集群驱动模式转变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产业结构逐渐走向高端化,合理化,逐步符合节能减排要求;在合作竞争理念的指引下,产业发展逐渐突破了产业分立的限制,产业间的关联性加强,并呈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产业群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更为发达和完善;产业的外向特点也越来越显著,产业生态水平整体实现大幅度提升。
2、基于产业系统+服务系统的提升——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
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相结合,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需要由外生性的集群驱动模式向内外兼修的创新驱动模式转变。在这一方面,许多园区已经走在了国家宏观经济和战略的前面。如在科技部2001年提出中国高新区要开始以强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主体的“二次创业”后,涌现了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一批创新实力突出的产业园区。
2010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明确了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作为科技创新的产业载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实现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3、基于产业系统+服务系统+空间功能系统的提升——向环境驱动模式转型
随着产业园区经济不断发展,集群驱动及创新驱动模式的不断深入,对于人才、服务等需求持续增大,传统的工业园区、制造型园区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园区发展的要求。在这个发展阶段,与制造环节紧密关联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管理、信息、金融、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将成为决定产业园区内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以消耗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低碳技术应用及低碳产业的发展来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园区环境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nlc202309020424
在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向环境驱动模式转变的阶段中,园区需要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环境保护、城乡统筹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细致的年度计划,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及法制化的管理体系;园区的服务效率必须不断提高,尤其是海关工商等支撑性机构的服务周期缩短,使投资信贷服务等日益完备;必须使园区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区网站已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平台、职能转变与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必须使投资意愿者能够及时、满意地得到有关开发区的各种信息和政府的在线咨询,必须使正在入驻之中的项目能够快速地通过网上审批和手续办理,必须使已经入驻开发区的企业能够快速而圆满地完成各种行政审批、申报和在线服务等事务,园区的功能服务水平实现了较大提升。
三、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引领、导向和助推的作用,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方式:由注重经济规模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吸纳生产要素,通过要素集聚来实现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在创造有利于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方面,政府必须发挥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协调解决普遍存在的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的问题,促进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扶植本地企业与区内跨国企业配套,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资源配置: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和要素驱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要素成本的增加,不可能再走要素驱动的老路子,必须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培育以自主创新和提升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器发展、产学研合作、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等。
3、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并重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托制造业和加工贸易等传统产业,专业服务业逐渐成为制约园区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快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其中重点发展物流、研发、中介、教育、培训和分销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抓住当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国外服务业外包和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等。
4、环境建设:由相对注重硬环境向更加注重软环境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是投资硬环境,特别重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园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必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机构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策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完善投融资平台。逐步培育和形成软环境对投资客商的吸引力。
5、发展动力:由注重招商引资向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和吸引外部生产要素的进入,自我发展和自身循环的能力不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招商引资与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从单纯地引进资金向引进人才、技术、知识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要实施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人才战略,加强工程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培育已经入住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园区经济的自我发展和自身循环,从而实现园区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学立.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2]戴东强.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J]. 天津科技. 2010(06)
[3]沙新华.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津大学 2010
[4]费洪平,戴公兴著.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与管理[M]. 科学出版社, 2000
[5]陈翁翔,林喜庆. 科技园区创新模式比较与启示——基于硅谷、新竹和筑波创新模式的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10)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初探 篇12
一、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概述
品牌是某一组织或个体在商品营销的过程中形成的, 用来向消费对象传递潜在信息的价值媒介。从产权归属的角度, 品牌可以划分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 集群品牌是品牌发展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 品牌的拥有者并不一定只属于一家企业, 它也可以属于一群企业, 即某一个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就是集群品牌的一种类型。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是指许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地域内, 经过长期的共同经营而形成的一种能创造新价值的共有价值媒介。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是集群品牌构建的基础, 集群品牌的构建又可以加快文化产业园区的升级, 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有着不同于一般品牌的独特内涵:一是品牌主体的多重性。它是特定区位内众多文化企业和机构的集体行为的成果, 是它们整体绩效和形象的集中体现, 园区内的每个文化企业和机构都是品牌的拥有者。二是非排他性。园区品牌一旦形成, 园区内部企业享受品牌价值的机会是均等的, 而且园区内的任何文化企业都不能排除其他企业从园区品牌中受益的权利。三是地域文化性。文化产业园区是在特定区域内的聚集, 它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到区位特征的影响, 这也造就了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独特的文化底蕴。四是整体资产性。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有机集合体, 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与精神价值, 可以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价值。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如果一个区域品牌没有强势的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作为支撑, 其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另一方面, 如果没有一个强势区域品牌的扶持, 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市场之路也会格外吃力。在文化产业园区内, 三者之间也是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多是以政府为主导, 至今很多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对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支撑和强化作用。而且考虑到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地方政府相对重视和偏向于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建设, 对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创建支持明显不足。
(二)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产权归属不清晰, 建设主体不明确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产权归属具有多重性, 它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企业, 而是由政府、相关协会和园区内所有企业共同拥有, 这就造成了园区品牌产权归属模糊。产权的模糊就会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园区出现建设主体不明确、“公地悲剧”等影响园区品牌构建的因素, 各种各样的利己主义就可能会给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带来风险, 更会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在现阶段,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建设主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 相关协会和文化企业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者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的进度和深度。
(三)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系统的形象塑造
国外成熟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告诉人们, 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在根植于文化资源和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来实现文化产业园区的定位。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出现了“文化产业园区热”, 众多的文化产业园区往往在一夜之间就拔地而起, 这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现象, 使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在建立伊始就缺乏明确的定位, 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另外,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化进程才刚刚起步, 对园区品牌形象的塑造问题重视不够, 理解也不尽充分和全面。而没有系统的品牌形象, 又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完整性。
(四)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营销不力, 维护不善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主体不明确,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产业园区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存在营销方式单一和营销力度不够的问题, 还停留在主要依靠当地政府来宣传园区品牌形象的阶段, 没有采用整合营销的手段。而且目前政府和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在文化园区品牌营销上的投入较少, 致使其缺乏持续有效的资金支持, 这也阻碍了园区品牌形象的传播。此外,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公共性和非排他性, 园区内部文化企业普遍忽略了对园区品牌形象的保护, 也没有完全意识到品牌存在的潜在风险, 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品牌风险防范体系仍未建立。
三、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的策略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文化园区品牌的分析、品牌识别, 到园区品牌的定位, 最后对品牌进行传播和保护, 环环相扣, 必须统筹兼顾, 有序推进, 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发展路径。
(一) 战略品牌分析策略
战略品牌分析重点在于调查和研究目标受众的需求特点及其偏好, 了解竞争园区的优势及劣势, 为下一步的品牌识别及定位打好基础。一是目标受众分析。文化产业园区的目标受众包括创意企业、个体创作者、相关文化创意机构及普通大众。对创意企业及个体创造者, 文化产业园应该分析其入驻园区的动机, 对园区功能服务平台的整体要求, 同时还应该考虑如何配置企业类型才能有助于园区内产业链的高效衔接。二是竞争对手分析。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对手主要为区域内其他的文化产业园, 但是也应该对国内外文化产业园区进行全面剖析, 吸取经验, 取长补短, 避免进行同质化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必须清楚地分析对比自身和竞争对手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劣势,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 园区品牌识别策略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识别系统是园区共有的统一形象, 是园区品牌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其建立应该围绕“组织识别”和“符号识别”这两个主要内容来展开。对于文化园区品牌其本质上就是从组织属性的角度来建立的, 所以组织识别为其主要的识别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 因此以创新来进行文化园区的组织识别就变得顺理成章。文化园区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服务及管理模式的创新。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符号识别体系是园区价值观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其主要包括园区名称、园区标志、园区象征图案等识别要素及其运用的载体, 是对外传播推广园区理念最为直接、最具感染力的手段。品牌符号设计的关键是能够反映品牌的内涵, 能使目标受众对园区品牌产生认同, 从而形成良好的品牌关系。
(三) 园区品牌定位策略
品牌定位就是让品牌在受众心里占据一个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有利位置, 使品牌成为某个品类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定位最常用的是“消费者———竞争者———品牌自身”定位法, 定位的焦点在于目标消费者和差异性优势, 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步骤:明确和分析目标受众、确定竞争参照系、建立与竞争者的差异点、提出令消费者相信差异点的理由、陈述品牌定位。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定位是一项涉及面广、牵涉环节多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产业属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信息的收集, 按照导入品牌定位、确立品牌定位、提升品牌定位这三个步骤来完成。基于前面的战略品牌分析结果, 通过对消费者、竞争者和品牌自身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 提出品牌定位就成了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制胜的重要举措。
(四) 整合品牌传播策略
整合品牌传播是一个整体性的传播策略, 要求传播者以品牌为核心, 从战略高度整合所有的品牌传播活动, 整合与顾客及相关利益者的一切接触点的传播渠道, 用这样的策略来经营品牌。文化园区的品牌传播根据目标受众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品牌传播和外部品牌传播。其中内部传播的对象是园区工作人员和进驻园区的创意个体及组织, 以使其对所接触到的消费者产生对园区品牌认知的正面影响;外部传播主要是以普通大众、专业机构和政府等为目标受众, 以使其对园区品牌真正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争取长期的消费群体。文化产业园区品牌传播的手段主要有广告、公关活动、销售传播和人际传播四种, 运用时需要时机的选择与各种传播手段的配合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文化产业园区品牌传播旨在通过信息传播活动将园区的差异化品牌形象传达给目标受众, 以此改变其品牌认知, 打造极具吸引力的园区品牌。
(五) 园区品牌保护策略
园区品牌属于“公共物品”, 为避免“搭便车行为”, 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 必须对园区品牌采取相应的保护机制, 以平衡园区内企业的竞合行为。如果园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危机处理机制, 这样就能防范于未然, 保护好园区品牌。政府可通过建立园区品牌质量认证体系, 尤其是产品保真认证和产地认证, 保证使用该品牌的产品属于限定的优势区位内, 防止产业聚集区以外的产品滥用园区品牌、损害品牌形象。同时, 通过政府进行有力的品牌和知识产权的知识宣传, 促进园区内各经济主体品牌意识的提高, 对品牌保护起到间接作用。除此以外, 政府还可以给予对园区品牌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一定的投入补贴, 以激励园区企业发展和维护园区品牌。
摘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然而如何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凸显文化产业园区的特色, 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构建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 以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分析我国在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文化产业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 以期能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品牌构建
参考文献
[1]黄静, 王文超.品牌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光远.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9.
产业园区简介 篇13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3年初开工建设,由中国农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总规划面积4万亩,核心区面积1.5万亩,辐射区面积10万亩,计划总投资80亿元,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农民参与、科技支撑、招商引资、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政府县长担任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实行正科级全额财政事业单位编制的管委会负责制。
近年来,园区以中科院、中国农大为技术支撑,依托临漳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以沼气为纽带,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循环农业为主线的绿色有机果蔬种植和有机杂粮生产加工为主的主导产业。园区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户用沼气池原料生产沼气,实现玉米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同时所产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机肥直接还田和用于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生产,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形成了“沼气池→沼渣沼液→企业→优质有机肥→种植基地→绿色农产品→品牌化销售”的生态循环链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2016年园区总产值31亿元,主导产业产值14.7亿元。
园区内现有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2万立方米特大型沼气工程项目1个,农民合作社132家,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20000多亩和年产5万吨有机杂粮加工生产线,带动园区周边3乡8村1500多农户直接参与园区有机蔬菜生产;园区企业产品优势明显:河北润泽致民公司生产的“玉汝天成”牌有机杂粮红豆、黑豆、绿豆、黑花生、小米等每千克价格在50元左右,是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5倍,临漳春希种植公司生产的有机富硒苹果每千克价格在10元左右,是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2.5倍,所产的有机西红柿、黄瓜、西葫芦、油麦、生菜等均是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3倍左右;河北美临多维粮油有限公司生产的“美临”牌食用油获9项国家专利、河北著名商标等。
目前,在园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临漳县的特色有机种植、粮油深加工等行业快速发展壮大。临漳县沂松园林绿化种植有限公司、邯郸市万惠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邯郸市民乐面业有限公司、利欣面业、琪珑面业、久恒面粉、河北永恒油脂有限公司、河北三木农业、河北漳泽农业科技公司等10多家企业纷纷入驻园区;园区在建的年产2万吨饼干休闲食品项目、年产20万吨啤酒二期项目、年产24万吨九鼎饲料项目、盛德食品加工项目、红薯淀粉制品生产项目等1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6576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