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产业集群

2024-08-01

园区产业集群(共11篇)

园区产业集群 篇1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研究成为各国重点研究对象,普遍受到经济学家重视,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细化发展。模具产业作为我国近几十年发展较快的经济产业来说,研究模具产业集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浙江模具产业是我国沿海模具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其产业集群也成为实现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宁波的模具产业集群园区为代表,通过对其分析,提出如何通过工业园区集群化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园区的竞争力,提高宁波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1 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基本概念解读

1.1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一种世界性的块状经济,在一特定的领域中(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以民营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为主的宁波模具产业表现出的一些优势比如灵活企业机制、雄厚的民间资本、廉价的劳动力等逐渐消失,因此加快宁波模具产业集聚园区建设,推进沿海经济开发,具有深远意义。

1.2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 ,主要是从采购运输原料、生产分销半成品和成品、最终消费的的整个过程涉及所有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利润在不同环节的分配。分析某一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可以为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指明方向。

2 宁波模具产业集群价值链分析

宁波市模具行业发展区域特色明显,宁海的大型塑料模、北仑的压铸模、余姚的精密塑料模、慈溪的家电模、象山的铸造模、鄞州的汽车零部件模等特色模具在国内已有较大影响。以余姚为例,各类模具制造加工及相关企业1200余家,拥有模具技工3万余人,素有“模具王国”美誉。以所建模具园占有比例而言,江苏和广东各占四分之一,仅浙江就占到35%,由此可将,浙江模具是我国的主要出产地。以模具产业带动相关产业为1:100优势,带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宁波模具产业园区将建设成为国内外一流模具产业基地和国家中小模具企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模具产业价值链主要分为产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其内部价值链是模具核心企业与其众多的辅助企业构成模具制作的精细化分工协作关系,产业集群就是一个供应链企业相关集群,相较于非产业集群要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其外部价值链就是在全球视角下的产业供应链,经济全球一体化促进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的原料采购、运输、生产和销售,形成全球的产业价值链。随着我国模具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宁波模具产业集群在面临的极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种转型升级的新视角。

3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宁波模具产业集群创新不足的路径依赖分析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模具产业集群前进的动力和有效手段。宁波模具企业主要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大小企业之间技术和知识单向传播,使得小企业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性,自身的创新发展受限 ;其次,宁波模具产业大多数是以传统的家族关系网为主的,对于引进优秀人才有一定的制约,即使引进了优秀的人才,由于家族观念,也会限制这些优秀人才发挥作用,严重制约整个模具产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国外企业中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在25%~ 50%左右,而国内这一比重较小 ;再者,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文化强化了集群企业,导致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管理模式僵化,技术水平停滞不前,造成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意识淡薄,容易陷入边个路线的困境,比如热流道技术在浙江塑料模具企业采用比例仅有30%,还有近两倍的提升空间。

4 构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宁波模具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4.1 提升模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必须要构建产业集群园区创新体系

创新是模具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宁波模具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要发展点是重视培养和提高产业集群园区的整体创新能力、集中建设产业集群园区创新体系。将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结合成模具产业集群园区的一个大整体,同时要以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评价为主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产业和研究结合,互相学习、共同创新。积极建设适合宁波模具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集群园区,努力打造“中国模具城”。

4.2 加强技术创新,打造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

提高宁波模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树立模具企业的自主品牌,形成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区域经济。宁波模具企业要通过技术、管理、营销、服务一体化的多方面创新,提升其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提升企业的实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模具产业纳入先进制造业规划,定位高端模具生产,积极引进外资,并计划以增长率超过20%的速度发展模具产业。

4.3 大力拓展电子商务,完善信息共享平台

中小企业是模具企业的主体,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促进其集群发展,提升竞争力。目前,宁波已经拥有中国国际模具网、中国塑料模具网 (国家行业网站十强)、中话传媒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强影响力的网络机构和服务平台。

通过公共信息商务平台建设,对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模具产业营销体系推进、宣传推广体系建立等不断地改革创新,将模具产业集群发展和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

4.4 将“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运用到宁波模具产业集群园区

所谓的“五位一体”主要是模具企业、当地政府、模具协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主的几大部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和相关企业通力合作,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之所以构建“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是因为其有助于构建一个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信息互动平台,有利于信息发布和实现信息共享,这样的体系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园区创新效率,也实现了五方共赢。

4.5 拓宽宁波模具产业外围,全面深入全球价值链

提高宁波模具产业集群园区竞争力关键是逐步完善模具产业链。在模具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对外引进资本,加强高技术研究,进一步将其整体竞争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将一些有助于拉长模具产业的企业和项目引入到宁波模具产业集群园区。这样才能使得模具产业集群在原料采购、运输、生产到销售,

最终到达消费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把宁波建成全球模具产业产购销一体化服务中心。

园区产业集群 篇2

青海四大园区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

记者获悉,今年,青海开发区将按照各园区的自身特色,着力打造有色金属、藏毯绒纺、造硅材料和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四大产业基地,结合园区产业定位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上下游产业融合,加快打造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延伸、竞争优势强的产业板块和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

甘河工业园区――将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等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打造有色金属延伸加工、煤及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加快建设氟化工业产业园、铬化工业产业园、碳(石墨)材料产业园,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把园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及延伸加工、煤基多联产氟化工、铬化工、碳(石墨)材料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园区工业销售收入2015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202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南川工业园――将加快园区规划项目建设,改造提升企业装备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全力打造藏毯绒纺产业链、锂电池材料及储能电池产业链、光伏聚光电池产业链,积极推进昆仑玉文化产业园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世界藏毯之都”、我国重要的锂资源精深加工和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昆仑玉加工销售集散中心,努力实现园区工业销售收入2015年达到300亿元以上、2020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东川工业园区――积极推进产业整合重组,加快发展配套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规模,全力打造硅材料及光伏制造产业链、铜精深加工产业链、钛合金熔铸及板管带材加工产业链、电子铝箔及延伸产业链,加快铝合金及型材、5X极草等重点项目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制造、轻金属合金及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园区工业销售收入2015年达到400亿元以上、2020年达到700亿元以上的目标。

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目标,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资源整合、企业重组、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全力打造高原特色资源精深加工、特色中藏药、昆仑晶石复合新材料、环卫车、电动汽车等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中药材及生物资源储备交易中心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发酵虫草菌粉、枸杞和沙棘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园区工业销售收入2015年达到300亿元以上、2020年达到600亿元以上的目标。

文章来源:http:///news/hangyedongtai/Asryzu.htm

园区产业集群 篇3

摘要:针对当前皖北工业园区没有以本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建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前后关联效应性不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皖北发展;产业集群;工业园

皖北地区主要是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及沿淮的寿县、霍邱、凤阳、明光、定远等五个县(市),总面积41 870.0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0%;总人口2 817.6万人,占全省的42%,地上有粮、地下有煤,完全可以用地大物博来加以形容。在皖北周边区域的苏北、河南和鲁南快速发展之时,皖北各地却长期落后。其共性原因是工业化进程滞后和服务业落后。认识是一致的,关键是如何做到皖北工业化提速和服务业的提升。

一、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政府推进工业化、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产业集中在特定区域持续增长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先进的附属产业和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产生改进铁路公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强烈需求。因此,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政府推进工业化、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皖北地区是我省乃至我国的重要煤炭、农业基地,富含煤炭和粮食等农副产品。所以,省政府应大力发展基于煤炭产业集群和以粮食为基础的加工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作为提升皖北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壮大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皖北煤炭资源丰富。安徽煤炭保有储量是246亿吨,华东第1位,其中99%赋存于淮南煤田和淮北煤田。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煤炭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做强做大煤炭深加工产业,延长煤炭产业链条,进一步壮大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

2. 发展以粮食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1)皖北粮食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皖北所在的黄淮海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该区域有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和专用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蛋白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正因为气候适宜,粮食充足,生存较易,所以皖北历来都是人口稠密地区,皖北的人口要占到全省的近一半。

(2)农产品加工业是粮食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地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有效的发展战略是鼓励那些具有最大总联系效应的产业优先发展,通过这个产业的扩张而产生引致投资,从而使整个产业都得到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农产品深加工业是粮食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地区总联系效应最大的行业。以粮食加工业为例,粮食加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粮食,这将带动粮食作物种植地区农业的发展,扩大粮食市场,增加粮农的收入;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粮食作为原材料,还需要先进的机器设备,这又刺激了机械、电力和电子产品的需求;而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的产品既可以作为原材料,用于精深加工,又可以直接进入市场,这又将带动运输、贸易、化工等行业的发展。

因此,发展以粮食为基础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不仅仅局限于能够推动粮食等农副产品种植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对农副产品等宝贵生物资源的利用,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3. 工业园区是快速有效实施地方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发挥的第一条件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由于工业园区具有基础设施配套、综合功能互补、行政运行高效和投资成本低的优势,已成为加快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同时,产业聚集形成的规模效应,使得园区企业得以共享由规模经济衍生的各种资源。专业化的分工和产业联系的邻近,使供应商与客户的沟通更加便捷,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而且还可衍生出新的产业,使园区内的企业分工更加细化,协作更加密切,也就能提高集聚度,更加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 当前皖北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没有以本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建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当前皖北由于没有系统科学的产业规划,产业定位不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忽视区域的要素禀赋差异和资源结构,忽视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定位,盲目贪多求新,过于追求数量和速度,致使园区产业和区域资源特色不相适应,工业园区只是各类企业的简单扎堆地。因此,不但不能产生集群效应,反而相互争夺资源和区位优势,阻碍经济总体素质的提高。

2. 园区内企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层次低,产业前后关联效应性不强。园区招商引资时,见商就招、见资就引,不从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注重企业自身的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不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引进一些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造成园区内产业结构层次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

3.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商品的集散、人员的往来,需要交通的强力支持。皖北近些年的交通状态较之从前是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亳阜、合淮阜、泗许高速宿州段的相继建成通车,皖北基本建成了“四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2009年的718公里,特别是泗许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进一步打通了皖北地区的东向出口,缩短了与长三角地区的距离。在铁路网方面,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等多条铁路实施电气化改造,运输能力大幅提升,随着京沪高铁以及沿线城市高铁站的建设,商杭客运专线、郑徐客运专线即将启动建设,快速铁路网也将覆盖皖北各市,其中开工建设的宿州至淮安铁路,既是一条煤炭外运通道,也是一条促进皖北、苏北两地经济和资源整合的“发展通道”,必将进一步提升皖北地区的区位优势。此外,阜阳机场的重新复航,也大大提升了阜阳及周边地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但是与苏北、鲁南、豫东比,皖北的交通无论密度还是人均值均远远小于他们。皖北多年来发展慢与交通的落后就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仍然存在着县乡道路建设滞后,路况差、等级低、断头路多,交通不便,三级以下的公路占到皖北的九成以上等问题。

4. 污染问题严重,生态环保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1)单位能耗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2010年,皖北工业园区单位GDP能耗、SO2排放、COD排放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20%、26%、100%,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4%。

(2)水污染物排放现状。工业园区污水的排放导致皖北境内淮河干流水质65%左右存在不同程度污染,28.6%的水质重度污染。地表水体污染严重,同时也导致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氟化物超标现象普遍。

(3)挖煤会造成大量优质良田塌陷。据调查,每采万吨煤炭要塌陷土地3亩,预计淮北煤矿今后还要塌陷12万亩,许多村庄可能出现农田全部塌完,变成无地可耕、无处迁村的局面。

三、 促进皖北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重视园区产业规划和定位,突出园区特色发展。依托皖北地区煤炭资源优势,以系列化、专用化、精细化为发展方向,引进相关配套产业。

(1)重点建设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淮南工业园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和煤制天然气等项目。

(2)建设以煤焦化、煤电化产品为主的淮北煤化工工业园基地,以临涣煤焦电化项目和南坪精细化工园为依托,重点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和焦炉气制甲醇等焦化下游产品,进一步拉长煤—焦—化产业链条。

(3)建设亳州涡阳煤化工工业园,开发生产乙二醇、三聚氰胺、甲醇、二甲醚、聚甲醛等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依托皖北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特色农产品集中区,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工业园,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以粮油、畜禽产品、水产品、果蔬等深加工为重点,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

在打造特色过程中要彰显竞争力,明确园区主攻方向。在招商引资时,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同类或相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业进驻,不断承接和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并补偿性地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这样就可以较快地在园区形成产业集聚。

2. 建立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产业集群是一种聚集经济,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作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园区狭小的空间,商品的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企业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工业园区要发展产业集群,建立合理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对降低园区内企业的交易成本,促进集群内产品和服务与市场的对接,扩大产业集群的影响力等方面都将起着基础性作用。

(1)加强公路路网建设。加快推动阜新高速、蚌淮高速、济祁高速等建设,完善高速公路连接线,形成内联外接、联网成片的高速公路网。加快国省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推进101、306、307等省道改线,完善衔接高速公路和县乡公路的干线公路,加快形成城际之间、城镇与高速公路之间的快速连接。

(2)提升铁路运输功能。加快京福高铁、合蚌客运专线、阜阳—六安、宿州—淮安铁路等项目建设进度。实施漯阜铁路复线电化及淮南、阜淮、水蚌线电气化改造等项目。推动宿州—淮北—徐州城际铁路、宿亳铁路、淮海铁路亳州—蚌埠段等项目前期工作。

(3)完善内河运输网络。整治淮河航道,重点推进泥河、新汴河、浍河等航道规划建设,加快涡河、茨淮新河等航道整治。

(4)完善航空机场网络布局。大力提升阜阳机场通航能力,积极推进蚌埠民航机场和亳州民航机场的建设。

3. 加强园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园区经济转型发展。转型发展,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下功夫,在可持续发展上作文章。循环经济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皖北作为我省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意义。

(1)围绕优势产业的升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突破,全面推进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着力推进生态设计,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比如,为实现煤炭的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可以利用洗选煤后剩下的煤矸石和煤泥建成电厂,既能消耗煤矸石和煤泥,又能发电;立足煤炭主业,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建设煤矸石砖厂。以煤矸石为原料,通过粉制加工、高压挤坯、自然焙烧,制成空心纯矸石砖块,达到无辐射、无污染的标准,实现“变废为宝”,每年消耗了煤矸石,节省了煤炭。

(2)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比如,工业园区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可以经过预存、厌氧处理、气压沸腾、药物杀菌、循环净化等几个工序得到处理,使其并实现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后可以用于洗煤、地面消防、洒水、绿化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形成种植、养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以推进循环经济、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环境信息公开,促进皖北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 战炤磊.基于集群视角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12,(3).

2. 杨保军.品牌生态系统结构分析与应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 许家伟、乔家君、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演化分析——以河南省前孔场村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11,(10).

4. 安丽.大连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思路探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5. 张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业企业孵育体系建设研究——基于集群租金的视角”(项目号:08CJ Y028);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以煤炭深加工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建设与皖北经济发展”(项目号:SK2012A0 0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基地项目“安徽省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项目号:ACJD1105)。

作者简介:芮世春,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生;王永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博士。

面向产业集群的智慧物流园区设计 篇4

智慧物流园区作为智慧物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加入了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的物流园区,基本特征是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监督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确保物流信息正确、及时、高效、通畅。

一、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地纷纷进行智慧物流园区建设。例如,2011年4月,亚邦医药在江苏常州建设该省首个智慧物流园区,以构建专业化的日用品物流服务体系和一体化的日用品商贸服务体系。2012年2月,神州数码正式启动江苏昆山物流园区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华东六省、为IT行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协同平台、金融服务枢纽以及供应链服务基地,以强化其“智慧城市”战略在华东地区的全面布局。2012年,长沙海驿物流有限公司、湖南海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湖南海驿智能物流产业园,综合性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集信息港、物流港和商务港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示范基地,为工程机械产业提供零配件物流配套服务。2011年4月,四川省物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物流信息化中展开深度合作,为四川省打造西部物流信息平台。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各地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工作陆续启动,处于规划和设计阶段。而为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内容,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发展地方经济,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某城市(以下简称A市)为例,目前形成三大主导行业,橡胶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等,其中耐磨铸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该产业汇集了15亿元的资产规模,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能80万吨,耐磨球产量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1%以上。

近年来A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产业集群建设,2008年全市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33家、亿元企业26家。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0.7亿元,增长18.1%;引进省外资金44.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10万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99亿美元,增长46.3%。然而,A市当地的物流格局尚未全面发展,大量企业采取自建物流体系的方式解决物流需求,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严重、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日益显现。

因此,建设一个运用现代化手段运营管理的智慧物流园区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最佳方式。对于A市而言,有必要积极响应国家构建智慧城市的“十二五”规划,建设一个立足A市、辐射安徽、江苏、浙江三省,最终面向华东地区的智慧物流园区。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指通过各类传感装置、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和技术,按规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并通过该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持,构建的智慧物流园区不仅能够在本园区的范围内提供智能化的辅助手段,同时能够为面向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上下游供应信息的宏观查询、预警和方案优化,还包括虚拟的在线物流、虚拟物流园区等方式扩大实体物流园区对实际业务的影响力。智慧物流园区的核心业务及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 智慧仓储管理

采用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图像采集技术、GPS和GIS系统,通过以太网、WIFI、无线射频、无线感应等多种技术相互连通,以实现货物入库、出库、盘点、货位、仓库环境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仓储作业的准确性和效率。具体包括货物的智能入库管理和出库管理、货物智能在库管理(包括库存盘点、货物移位)、货物智能分拣系统、仓储物资智能定位系统、仓储监控与智能预警系统、智能仓储监控平台。

2. 智能化车辆管理

首先园区将充分与全国交通部联网联控系统对接,实时上传园区车辆的GPS信息,支持政府对社会车辆的监控管理工作,为本省同行业发展树立先进榜样;利用该系统的信息数据还可以预防和检测违法车辆的行踪,保障园区及内部车辆的安全。其次,采用GPS、GIS、无线通讯技术建设车辆智能监控系统,以对园区车辆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调度。然后,在园区的每个车位上安装传感器,并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服务器,以对车位的使用状态进行监控,即构建车位智能监控系统。最后,构建停车场智能收费系统。

3. 智能化人员管理

进出物流园区人员大致分为三类:工作人员、来访客户和不明人员。针对不同人员的工作特点和性质,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具体如下:针对经常出入园区的工作人员,应采用对应发卡式管理。即将每个工作人员信息打印在RFID工作证表面,工作人员和RFID工作证采取对应技术进行权限管理。员工进入已被授权的区域时,门天线指示灯显示绿灯,准予进入。员工进入未经授权的区域时,门天线指示灯显示红灯,发出声音提示,禁止进入。针对来访客户,则要求其在前台出示证件,前台将其证件和预约信息相比对,确认后将客户姓名、所属公司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并设置此客户的活动区域权限和有效时间,有发卡器将此临时卡发放给客户;客户离开物流园区时,由语音或LCD屏幕提示归还临时卡,客户将临时卡送还到前台处;前台刷卡将临时卡ID号和客户的对应关系取消。当有不明人员进入物流园区时,门天线检测到无卡人员进入,门天线指示灯显示红灯,发出声音提示,并禁止进入。

4. 智慧产业链

以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为依托,运用当代物流与供应链理论,站在整个产业链的高度,为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全局的物料、产品、库存等方面的指导信息,形成智慧化产业链的布局,促进当地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1)上下游产业的库存、采购预警

采集上游产业成品仓储数据,对比下游产业需求,对生产过剩或不足进行预警,以帮助企业及时确定自身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策略,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实现上下游产业的预警需要收集以下信息:①生产型企业的关系图谱,即通过对企业生产性质的判断确定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建立与其他企业的关系链条;②上下游产业供求比例的参考值,即具体分析生产工艺,并通过历史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根据系统在产业正常发展时期记录的供需比例进行记忆,当实时数据出现偏离时便可直接预警;③上下游企业库存数据的采集;④库存数据向产品供应量的转换。

(2)配套零部件生产预警

结合产品在行业上的消耗值制定相应的参考比例,根据物流园区采集得到的库存/供应比例进行比对,当出现严重失调时,对稀缺或者过剩的生产环节进行预警。

(3)生产、流通、贸易的信息互联

智慧产业链不仅体现在生产加工环节的进步,更体现在通过物流环节联通生产、流通和贸易的全过程。如在生产流通中,依赖强大的感知层技术对货物的生产流通进行记录,例如在原材料、半成品仓库对其批次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成品仓库对产品赋予唯一的编号,整个加工过程均做到可追溯。在流通环节,通过对唯一编号的不断扫描纪录,也可以实现其可追溯,直至进入贸易和消费领域。通过将追溯功能作为智慧园区提供给生产企业的一项增值服务,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帮助其进行企业管理咨询,还可以为市场、消费者乃至监督者提供企业评价的依据,帮助企业降低次品率,提升优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体现智慧产业链的社会意义。

5. 面向虚拟物流园区的虚拟物流信息平台

园区产业集群 篇5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在一些工业园区仍然存在着“有企业,没产业”,或者有产业集聚,但产业与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甚至没有关联度,使区域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产业定位不清

近年来,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发展,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就好像“一个麻袋装着一大堆土豆”,许多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所以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无一例外都有良好的产业定位和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很多工业园区在吸引产业方面似乎过于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即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3.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许多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化工业产业集群比例太低。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不少产业集群还停留在模仿、装配低价竞争阶段,产业结构的总体层次、水平仍较低,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不强;工业园区主要是靠吸引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入园以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工业园区对自身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技术原创性较差。

4.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

集群文化与产业集群竞争力 篇6

产业集群文化及其结构

对于产业集群文化,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文化是在区域上由于产业关系而集中的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被集群企业信奉和倡导的共同信念,包括价值观、信仰、经营哲学、道德准则、管理制度和社会责任等,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集群企业共同的风范和精神。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扩展的经济组织,因此,产业集群文化也就具有企业文化的性质,既是一种务实的、讲求投入和产出的文化,又是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

产业集群的定义虽然很多,但以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较为经典: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一群在地理上临近而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法人机构(如学校、制定标准化机构、产业协会等)等,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而构成的群体。它具有区域性、产业特性以及合作竞争特性等。产业集群文化的结构与产业集群特征密切相关。

产业集群文化是一种以根植性的民族和地区文化为背景,集群的专业特色和经济内容相融合,经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亚文化,它包括这样三个部分:一是根植于民族和地区文化土壤的根植性文化;二是具有专业特色和经济内容的产业文化;三是基于信任的合作竞争理念。

集群文化的作用

产业集群是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而构成的企业群体。文化是一种“粘合剂”,集群企业因为集群文化所体现的共同的价值观、信仰、经营哲学、管理制度和道德准则而凝聚在一起。集群文化的导向和影响作用虽然是间接的,但是更持久、更深远、更加根深蒂固。强有力的集群文化使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凝聚力的带有“宗派性”色彩的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资金、物资等无法相比的巨大作用。

良好的集群文化是产业集群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生生不息。优秀的集群文化在长期的合作实践中建立和升华(如共享价值观、产业集群形象、人际关系、经营哲学等的形成),并将不会因为集群组织和结构的变化而衰落,持续而稳定地发挥作用。

集群文化具有强的凝聚作用,它改善了集群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成为集群企业合作的坚实基础。

良好的集群文化形成了合理的的产业集群生产经营机制。集群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目的一致,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生产技术、人力资源等)协同一致,共同应对市场变化,从而形成合力。企业的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相互依存的、互相促进的。

良好的集群文化加强了对集群企业的激励和控制。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优秀的集群文化意味着良好的企业运作氛围,集群企业自觉遵守共享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共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良好的氛围和协作关系,减少了许多的监督和协调,为产业集群高效率配置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集群文化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经济现象、经济模式都有着相应的文化在起作用。从根本上讲,市场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供应链及其产品竞争力,归结为集群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集群供应链市场适应能力强。具体体现在产业集群总的运行成本低、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应变速度快以及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等方面。这里从文化的层面来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一些探讨。

1、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经营理念,使产业集群供应链综合费用降低,实现低成本竞争优势。从集群供应链产品的成本结构来看,集群供应链产品成本包括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生产费用由生产技术决定,随着集群的技术创新、工艺的改进而降低,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则在集群专业化分工下此消彼长。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根植于集群文化之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的合作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从而使集群企业的供需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和履行合约,节省了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降低监督成本和机会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使集群供应链综合费用降低,实现企业报酬递增。另一方面,集群文化是集群内部由行业、职业和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构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期望的系统,这些知识在集群企业之间指导交易活动进而创立典型的行为模式。集群文化在三个方面加强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协调;一是通过社会化形成期望聚合,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具有可预期性;二是用特质语言综合复杂程序与信息,并且这种特质的语言含有大量的意会知识,是集群内部的专用性资源,难以被集群外企业模仿;三是为意外情况下的适当行为制定了共同规则。由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基本行为规则的存在,使得它们不必为每一次交易再进行重复性工作,从而简化了交易过程,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

2、崇尚创新的制度环境,加速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其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产品成本的降低,更在于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性能,为用户提供更高的价值。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指出,技术创新和传播需要大量相关部门和制度的支持,在创新和学习中除了正式的机构和制度外,各种非正式的习俗、惯例和社会文化也在影响着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在产业集群发展中,集群文化中专业化生产方式和忠诚、信任与合作的理念,使集群企业之间、企业员工之间进行频繁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使信息、知识流动和溢出产生创新效益,使集群企业在长期、不断的生产合作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建立起协同的技术系统,产生协同效应和系统效应,使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产业集群中产生的竞争优势。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讲,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强、技术进步速度快,则产品的技术性能、生产工艺改进就快,这是保持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对于传统产业,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保持相对稳定,那么吸收新技术对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从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保持较高的产品性价比,取得竞争优势。

3、集群文化加强了集群企业行为的协同性和对集群整体的认同感,从而在感知和应变市场变化时步调一致、快速灵活。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敏感性,对市场反应快,应变速度快,但产业集群对市场的应变应是集群整体的应变,通过集群企业的联动才能得以实现。集群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使集群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协同一致,密切配合,共同感知和应变市场变化,集群供应链每个节点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配合,使集群整体快速、高效、准时地适应市场变化。集群文化的凝聚力使产业集群低成本、高效率地响应市场变化,从而形成集群品牌和产品的竞争优势。

4、信任是产业集群形成和运行的基础。基于信任的合作竞争理念,使集群企业在不增加成本或者是降低了交易成本下,获得更多期望收益,同时,作为集群整体在集群外部获得强大的市场力量。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是一种分工和交易关系,如果没有起码的信任就不可能发生交易关系,即使有交易关系,也会把大量宝贵的资源用于防范风险。作为集群整体,集群内部企业拥有共同的集群文化,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相互之间很容易达成无形串谋,在全球供应链中,或者说在国际国内市场范围内本来就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产业集群拥有强大的市场力量,这种强大的市场力量,使企业集群无论作为产品市场的供给者,还是作为要素市场的需求者,都是有很强的谈判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集群文化建设策略

考察国际国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难发现: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似乎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和人文因素在起作用,具有优秀的集群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由众多具有个性化企业文化的企业组成的“扩展的企业”,集群文化不能依靠单个企业来建设,集群文化建设应包括政府、中介机构、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和集群内的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内,本着民族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积极参与。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除了为集群企业提供信息、保护知识产权、提供金融支持、营造包容、和谐的创业环境之外,更主要的要利用现行的法律体系,强化契约关系,保证债务履行,同时,制定区域内企业间约束债权债务关系的规定,强化企业间约定俗成的“默契”,倡导区域内优秀的商业文化,从而在区域内建立起具有健全信用机制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介机构是企业与政府纵向联系以及企业间横向联系的结合部,是具有长期行为的企业寻求利益共同点和实现政府与企业良好互动的必要保证。如区域内的行业协会、商会,他们在建立和完善行业规定与标准,推出行业品牌,协调合作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把集群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企业网络,强化集群企业联合行动的效应,建立起诚实、信用的密切合作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是众多的中小企业的龙头和领导者,同时也应该是优秀集群文化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是文化执行的表率。众多的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管理上协调,技术上精益求精,加强沟通和学习,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产业集群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产业集群文化应立足于民族的、区域的优秀文化,积极发掘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方式的独特的文化精髓,着眼于产业集群的品牌和集群竞争优势,建立起集群价值观、集群竞争规则、集群品牌文化、集群精神等。集群文化是产业集群的伴生物,只有当集群文化渗透到集群企业内部,真正做到自觉、自律、自学、自新,产业集群才能久盛不衰、常具优势。

园区产业集群 篇7

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处于工业园区内部的企业不仅仅是面对国内市场中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与国外企业之间也形成了竞争关系,并且由于国外很多企业在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就使得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因此,实行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将各种生产要素与创新资源整合起来,能够形成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有利于提高工业园区的竞争力

工业园区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进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升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竞争力较强的经济组织模式,其内部的自强化机制与协同效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可以说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是未来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产业集群能够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从而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同类型的多个企业相对集中,这种近距离的竞争要求各个企业必须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二、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

一方面,工业园区内大多数企业生产所需的零部件要从国外进口,同时企业之间在业务方面的联系与合作较少,只有少数的中小型企业为大企业提供某些产业环节所需的专业化配套设备。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工业园区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者是税收、土地等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而形成企业空间聚集的,由于这种空间聚集缺乏一定的根植性,导致企业在各个工业园区之间的流动比较频繁。

(二)缺乏专业中介服务机构

中介服务机构是保证产业集群顺利运转和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重要支撑,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向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中介服务机构的存在还能够促进人才、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在园区内的流动,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环境。但是当前我国的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着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以及技术服务公司等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不足的现象。

(三)尚未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和产业文化

当前,世界上一些比较成功的工业园区基本上都制定了独特的文化发展目标,并形成了配套的文化建设指标和发展战略体系。但是,我国政府在各个工业园区内部基本上都设立了管理部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并且难以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和产业文化。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一)社会经济规划

a.产业规划

进行产业规划要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以产业集群趋势为导向。从宏观角度考察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地的优势产业,并从当地产业发展的微观条件来分析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实现工业业务产业集群的持续性发展。二是要以政府管理和行业协会为扶持。在尚未形成集群的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是在依赖同一外部条件的情况下就需要达成一致,因此就产生了行业协会,对于产业的自发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企业自发成长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行业协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持和正确引导。

b.地价级差规划

在工业园区内部,位于不同区域的土地价值是不同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进行地价级差规划。比如可以将工业园区的地价级差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位于园区核心位置,第二类位于园区中心位置,第三类位于靠近园区中心的位置,第四类位于园区外围。由于各类之间在交通、环境、公共设施、以及开发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从各种产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状况出发,对企业所处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二)物质形态规划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物质形态规划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区域选择、规模控制、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分区、交流空间节点、道路交通规划、绿地景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等。下面主要就几个重要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a.区位选择

进行区位选择必须要考虑与城市的位置关系,一般对于环境影响较大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园区要建在乡镇或者是卫星城内,对城市影响较少且与城市联系密切的园区要位于城市边缘区,而依托于城市智力支持的创意产业设计或者是高新技术开发园区要位于市区内部。

b.规模控制

工业园区的规模一般包括空间规模、企业规模、投资规模、以及产出规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空间规模,它是其他规模发展的前提。在确定园区空间规模时,要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企业数量、劳动力供给状况、以及远期可能会形成的集群规模等,既要保证园区空间的充分利用,又不阻碍园区未来的发展。

c.功能分区

按照功能可以将园区划分为生产区和生产配套区两大块,其中生产区主要包括工业用地、附属仓库用地、以及货场用地等,而生产配套区主要指的是居住用地、仓储用地、设施用地、以及景观绿地等。

d.道路交通规划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强调的是内部网络联系,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产业链与支持系统之间的联系。所以在进行园区道路交通规划时,需要设置企业间的生产流线、员工上下班的流线、以及企业和支持体系间的交流流线等。

四、结语

园区产业集群 篇8

关键词:工业园区,汽车工业,产业集群

一、引言

工业园区是指根据地方工业发展水平, 为较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通过集中配置基础设施并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或引导工业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向该地域集聚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一种人为规划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之下规划的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经济活动空间, 是区域工业开发政策的工具。

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辐射范围广, 对上、下游产业的依赖性和带动性非常强的特点, 决定了其最恰当的发展模式就是汽车产业集群,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也证明汽车工业发展的最成功模式即是汽车产业集群。所谓汽车产业集群就是指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以及相关的销售服务企业、研发中心、大学、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在一定地区的高度集中和紧密关联。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汽车工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安徽省合肥市近年来围绕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合肥昌河汽车有限公司, 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并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聚集, 已形成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汽车工业园、双凤工业区、岗集汽车配件园、包河工业区汽车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昌河汽车工业园为主体的环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带, 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桃花汽车工业园、岗集汽车配件园、包河工业区汽车工业园, 认为工业园区的发展应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导向, 实现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良性互动, 促进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

二、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了吸引外资, 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进程, 进而达到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同时, 工业园区作为另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在吸引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成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联系通道, 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二者不仅均表现出一定空间上的聚集, 并且与政府的引导息息相关, 更存在着根本上的共性, 即无论是工业园区还是产业集群, 各自的产业集聚效应均产生了一定的外部规模经济, 实现了资源、技术、人力资本以及市场的共享, 大大节约了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中的交易和物流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虽然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二者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相似之处, 但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第一, 从其形成方式来看, 产业集群一般是通过企业自动聚集和自行孵化形成, 而工业园区基本上由政府主导创立并统一管理。第二, 在企业合作方面, 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合作程度较高, 相对而言工业园区并不一定具有产业集聚的企业关联性。第三, 集群形成的基础和动力是具有协同机制的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是一种内在的结构关系和外在的互动关系, 而工业园区的建立并没有以此为基础, 大多数的工业园区只是企业形态上的集聚而非集群化发展。

综上所述,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可以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 但是工业园区不能简单等同为产业集群。

三、合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年来, 合肥汽车产业发展迅速, 以合肥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合肥市内其及近郊的三个主要的工业园区 (合肥市包河工业园、肥西县桃花汽车工业园、长丰县岗集江淮汽配园) 为例, 二者相互促进, 既完善了安徽省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同时也扩大了外部规模经济, 较快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汽车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1、良好的区位优势

以江淮汽车集团为主要依托的桃花、包河、岗集三个工业园区, 拥有良好区位是三者共同的优势。其中, 桃花工业园区临近码头, 与芜湖港毗邻而居, 合肥市金寨路高架桥直通肥西。位于合肥市东南部的包河工业园区, 北侧的312国道连接合宁, 合安, 合同等高速公路, 沪汉蓉城国际高铁也建在国道北侧, 东部濒临淝河“黄金水道”, 大型国家级机场骆岗机场与园区仅一路之隔。岗集江淮汽配园相对桃花、包河园区规模较小, 但其区位优势亦不容小觑, 206国道横穿镇域, 沪蓉高速, 合淮阜高速途径镇域北部, 使得岗集镇成为合肥的交通重镇。

2、土地政策优势明显, 投资成本低

据笔者调研情况看来, 桃花工业园的投资企业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享受县级的水、电、劳动力价格, 综合商务成本较低。岗集工业园区在投资方面更是低成本的投资“洼地”, 它的土地综合成本低廉, 厂房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厂房造价按照材料分类, 框架结构约为800元每平方米;轻钢结构约为600元每平方米, 综合服务楼土建造价约为650元每平方米) ;标准厂房租赁价格每平方米8元/月;工业性原材料资源丰富;在此生产产品总体生产成本、经营成本、生活成本低于周边30%以上。

3、政策支持优势, 良好的发展机遇

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发展战略支持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中明确规定:对企业在示范区从事国家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所得自取的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三年, 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企业所得税。税收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提供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环境。以桃花工业园为例, 园区欲在新桥国际机场 (肥西县境内) 建成后, 围绕此打造空港物流园区, 恰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对从事物流服务的港口码头用地免征收土地使用税, 为桃花工业园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4、明晰的园区产业定位

明晰的园区产业定位有利于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发挥。桃花工业园区不盲目引进企业, 而是明确以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 以生物制药、新材料和物流服务为积极培育的新产业。

包河工业园区以“江淮车谷”为主载体, 正在实现包括汽车产业、金融服务、航空产业、环保材料、高新技术等多个产业聚集, 努力打造工业经济的主平台。

岗集工业园区将产业定位重点放在建设合肥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上。目前, 园区共引进项目190多个, 主要涉及汽车配件和机械加工等行业, 一批如江汽集团、万向集团、万安集团、万事利集团、宁波软轴软管、豫北机械厂等知名的汽配企业及安徽古井集团等全国500强先后入驻园区, 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配件、模具和机械加工为特色, 以职业教育、批发市场、生态旅游等行业为基础的特色园区。

5、科研创新资源充足

创新是各种力量集体互动的过程。笔者走访的三个园区积极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 鼓励院校科研人员走进企业。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两所高校给合肥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素养的人才。桃花工业园区与包河园工业区内很多汽车配套企业均与高校直接合作, 园内也有不少企业与省外的大学如浙江大学合作, 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省政府近期颁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的通知》, 也为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科研创新提供了硬件支持。

6、与核心企业的紧密联系

合肥汽车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作为核心企业的江淮汽车集团的发展和支持。在生产上, 三个主要的工业园区内部的汽车企业均以江淮汽车集团为主要资金、人才、产业链的依托。在招商引资方面, 桃花工业园区内的汽车配套企业由江淮汽车集团和园区管委会共同选定, 配套企业之间存在的配套关系也紧密围绕产业链, 由江淮汽车集团决定。岗集工业园区临近江淮汽车集团总部, 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围绕江淮汽车集团, 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巢”, 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客商尤其是从事汽车配件和机械加工业的企业抢滩合肥乃至于安徽的首选之一。

四、工业园区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发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受限问题

在走访的三个工业园区中, 位于合肥市西南近郊的肥西县桃花工业园是一个产值超百亿, 以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的省级工业园。由于受限于合肥市区的规划, 原有的为江汽集团乘用车进行配套的板块要进行整体的搬迁, 并进行重新规划布置。不仅如此, 园区的整个发展空间也急需拓展, 以适应零部件企业的进驻及生产配套。

位于合肥市东南部的包河工业园, 是一个以汽车、金融服务、航空科技产业为主导, 集工业、居住、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省级都市型工业园区。由于其自身处于城区内, 正在融入合肥市滨湖新区最新规划, 发展空间受限问题更为突出, 不得不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 原有的汽车配套板块发展受限, 有转向发展服务业的趋势。

2、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是制约以上三个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园为例, 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园位于合肥市长丰县, 是国家级的贫困县, 岗集镇是长丰县的穷乡, 过去人均收入不过400元。而这个过去不知名的小镇, 从2003年起, 仅用两年多时间, 建成新兴的零部件产业重镇。2005年, 长丰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61个县 (市) 的位次由2001年的41位跃居第11位, 动态指数居全省第2位, 进入了全省“十快县”行列, 成为2006年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的百强中小城市之一。2006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44%、18.9%, 2009年汽配产值达到26亿元。然而, 虽然其发展迅速, 但由于起步较迟, 基础设施建设较合肥市及周边工业园区不太完善, 为整个集群服务的行业协会和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教育机构没有得到发展, 使得镇政府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入手,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桃花工业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存在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赶不上项目入驻需求。综合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园和桃花工业园这类省级及省级以下的工业园区发展状况, 地方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加大支持力度, 为园区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工业园区企业的根植性有待增强

所谓根植性, 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根植性是园区产业集群的一个基本特征, 集群经济行为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历史传统、社会文化、产业结构及区位条件等的适应与否是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能否实现的良性互动的关键。

走访的三个工业园区的汽配企业主要是江淮汽车集团的零部件配套企业, 来自全国各地, 而且外地的企业占绝大多数, 然而在根植性方面却少有注意。对于外地的企业不仅要在产业结构和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上的具有植根性, 更要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 密切接近目标用户, 考虑当地原有技术的基础和联系的界面, 适应当地的政策法规。

园区在培育植根性方面层次较低, 在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主体发展氛围的软环境上不足, 包括合理引导集群发展的产权保护、金融政策及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现有的软环境上的支持大多只是局限于个体存在的问题和短时间的帮助, 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4、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从调研的情况看, 合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一方面是现有的零部件企业普遍实力较弱, 产品开发能力不强, 产品开发对主机厂的依赖性大, 难以实现与主机厂同步开发。产品结构上主要以技术含量较低的冲压、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零部件为主。因此, 整车厂的零部件采购大部分来自外地。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如果园区内企业出现技术创新停滞, 园区就会面临衰落的危险。园区在产学研营造上力度不够, 多是企业的市场行为, 难以实现集体的互动。

5、劳动力素质不高, 制约企业和地方的长远发展

桃花工业园和岗集工业园力图发展汽车配件的“供应巢”, 有效地吸纳了当地的大量劳动力, 一方面使劳动力不需要外出打工, 能够有效缓解诸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由于外出务工人带来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但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的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也给园区企业的发展带来困难, 制约着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过渡。

五、工业园区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形成, 从而获取因产业集聚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针对园区在土地规划上存在的对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或多或少的限制, 政府要积极给予土地供给方面的帮助, 园区用地的指标可以在园区间进行周转, 实现省内的平衡。同时也要因地制宜, 整合土地资源, 如进行老村庄的拆迁, 使农田集约化利用。

另一方面, 要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结合起来, 坚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 有选择地吸引企业落户, 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坚持筛选机制, 实现园区内部良性的自我循环。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地方财政要加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投资的“硬环境”, 也使集群自身的区位优势得以有效利用。同时, 在“软环境”方面, 通过加强工业园区的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 如行业协会建设可以为工业园区企业交流搭建平台, 将园区企业凝聚成一个整体, 并且还能够发挥规范市场的作用。加强技术咨询、科技成果交易、知识产权转让、律师会计事务及教育培训中心等方面的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能加速集群的发展。

3、营造工业园区集群创新环境

汽车产业集群建立起来一种集群创新体制即创新是各种力量集体互动的过程。集群创新包括三种互动机制:一是水平互动, 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整车或零部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既竞争又合作;二是垂直互动, 即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整车企业把部分开发任务交给零部件企业, 或者帮助零部件企业进行开发, 同样零部件企业也可以主动参与到整车开发过程中甚至进行超前开发;三是交叉互动, 即产学研联合开发, 借此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 及时了解科技前沿, 又可使科研成果走出校园, 实现产业化。因此, 为了有效实现上述三种互动, 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可以在园区内建立研发机构, 并对科技研发项目给予资金和信贷支持;在产学研合作上, 采用政府牵头, 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的形式, 减少合作的交易费用及利益冲突, 帮助确立产业技术研究联合体, 设立“共性技术发展基金”等促进创新联盟形成。

与此同时, 核心企业如江淮汽车集团所具有的创新、进取的企业文化也应当在工业园区集群发展中得到充分的宣扬, 通过文化手段引导园区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和传播也是推动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六、结束语

园区产业集群 篇9

产业集群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从某种意义来说, 开发区就是大量不同产业集群的集合体。当前, 中国经济正在驶入一个新的时期, 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重大形势的变化, 特别在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将更加全面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所以中国产业集群的低端化弊端不断凸显, 这也是造成产业落后, 竞争力不强的根源之一。、因此, 如何把握、理解开发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及研究产业集群升级, 对于培育、引导开发区产业集群, 推动其升级演化和如何更好地提高开发区竞争力, 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目前国内外产业集群升级与开发区发展的研究多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 而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还较薄弱。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是国外较早应用于解释开发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对它最早的涉及来源于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本地化优势”。其后, 韦伯 (Alfred Weber) 总结的“企业集群四要素”及波特 (Porter Michael) 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框架, 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高峰。

其后陆续的理论研究都指出,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都有非常大的贡献。在1986年, Henderson提出, 产业集群内企业容易促成企业分工专业化, 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增长,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0年后, Audretsch和Feldman研究指出“产业集群有利于创新, 尤其是集群式创新,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最后在2001年, Anthonv.J.Venables运用Krugman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 从地理角度分析, 研究了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的重要作用并指出集群促进创新与经济增长, 即产业集群能够通过创新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自我加强。同年, Gary Gereffil从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出发, 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是指集群内部产品、功能、工业流程和价值链的整体提升。

国外其他学者重点研究产业集群的有:Young.A提出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分工报酬的增加。Edward Feser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Best指出产业集群的最基本动力是专业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萨克宁森在《地域优势:硅谷和1218号公路地区的文化竞争》中分析硅谷的成功在于其区域文化优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 国内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其中最早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外国学者的理论上进行深化和探究, 其中代表有:

1.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在2001年, 王缉慈研究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的关系, 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 营造区域竞争环境, 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国力的关键。

2.构建报酬递增的微观机制模型, 在2001年, 刘军国认为产业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 促进了企业协作, 形成了报酬递增和分工不断深化的机制。

3.产业集群具有集聚经济和竞争优势, 在2003年, 吴利学和魏后凯发现产业集群降低了其平均成本以及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 使产业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 对其他地区企业很有吸引力, 从而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

4.产业集群促进分工的演进, 在2006年, 惠宁提出产业集群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 提高了交易效率, 降低了交易费用, 进而促进了分工的演进。

(二) 近期, 为了使研究更加贴近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开发区升级, 更多地研究集中在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何在, 对其如何发现、挖掘和利用。

其中代表有:刘恒江提出的完善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魏后凯认为在产业集群的从萌芽到衰退的各个时期, 政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李建军分析出创新系统得以维持的“四大因素”;魏守华总结出产业集群升级的相关动力要素;隋广军概况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因素函数。

园区产业集群 篇10

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物流水平的高低,而目前,物流园区是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一大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地加强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关键。目前,物流园区规划的理论尚未成熟,再加上各国国情差异巨大,探讨我国物流园区规划的意义就十分巨大而且紧迫了。

1 物流园区规划内容

物流园区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布局规划

根据各地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及生产力状况进行布局确定。

首先,根据物流现状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主要研究当地的产业构成,客户构成及客户目前的物流运作情况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状况,采用科学的预测模型预测。

其次,是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与占地规模的确定,明确定位物流园区的服务性功能,在占地规模上除考虑未来的物流量,还必须考虑附属设施用地。

再次,物流园区的功能布局方案规划。详细考察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相互间尽量做到专业性与互补性的结合,提高设施利用率。另外,物流园区实施方案总体安排,运用保障措施和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最后,物流园区各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结合每一功能布局模块的自身特点,在满足总体功能下,根据需方特点进行设计,以免重复投资。

第二:信息平台规划

发展现代物流业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支持。对物流园区的信息平台进行规划时,应考虑与政府的共用性以及园区内企业对实效性、零库存及愿将物流功能外包的要求,以确定各功能模块的详细功能及开发次序。基于篇幅有限,本文对该方面不做论述。

2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又称为企业集群、产业簇群,有时简称集群。国内学者胡坚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较有代表性:“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制造)市场中的进入壁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分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关联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等)、中介机构和顾客通过一个附加值生产链相互联系形成了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

由上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是一个聚集相关企业及相关机构的特定区域,具有区域特征;产业集群中的各个成员彼此依赖又相互独立,不一定以契约来维持,还可依赖于承诺与信任,彼此是一种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而且存在着资源互补特性;产业集群中的个体可获得产业集群外个体所没有的竞争优势和外部经济;产业集群中有专门人才与合格的劳动者聚集,有融入当地化网络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知识流与技术流量大而频繁;产业集群中企业有生有灭,但作为整体的产业集群本身的生命力的持续性较强;且与外界相关联,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源自于它的十大优势:

①规模经济优势。②范围经济优势。③交易成本优势。④融资优势。⑤产品差异化优势。⑥区域品牌优势。⑦组织优势。⑧资源整合优势。⑨规避风险优势。⑩创新优势。

3 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

表面上看,在基本形态上,物流园区是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而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经济形态,二者似乎没有可比性。但是,本质上,它们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二者都是与一定的地理空间联系在一起的,物流园区也关系到产业的发展,因此它们具有一些相似性。

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中性的共同点。都是许多企业在某一区域聚集,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聚集区,产生聚集效应。这样必然带来两者都具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促进聚集区内知识溢出;在适应市场多变、需求多样中走向弹性精专、业务组织网络化这些特征。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依托,而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物流园区中需要发展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需要物流园区的支持,因此物流园区和产业集群应当结合起来。

产业集群产生大量的物流需求,是物流园区存在和发展的源动力。物流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的物流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这些企业在物流园区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如果园区企业间缺少相互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各个企业封闭运营,不能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内部企业的产业集群化关联,形成协同效应,获得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引导物流园区企业依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专业分工,以及因战略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相互之间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大大地节省了交易成本。

物流园区需要融入产业集群,依靠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获得发展,为产业集群工商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帮助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物流园区是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物流企业与产业集群工商企业源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赖、相互交流、相互信任,具有根植性条件,利于节约交易费用,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流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成为(普通)产业集群发展的物流支持机构;二是物流园区内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即物流企业、其他相关机构或组织,在物流园区营建的平台上按照产业集群规律发展。

4 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建设规划思路

由上述内容分析,本文提出一个简要的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建设规划思路:

根据各地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及生产力状况进行布局确定。

首先,根据物流现状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主要研究当地的产业构成,客户构成及客户目前的物流运作情况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状况,采用科学的预测模型预测。这里必须注意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必须基于已经存在的物流背景下,或者依托一定的地方产业或专业市场,根植性是产业集群优势的关键来源,只有在原有特色文化背景,原有企业间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物流园区产业集群才能够逐步形成、发展、壮大起来。因此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物流园区的形成,再逐步向物流园区产业集群推进。

其次,是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与占地规模的确定,明确定位物流园区的服务性功能,在占地规模上除考虑未来的物流量,还必须考虑附属设施用地。

再次,物流园区的功能布局方案规划。详细考察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相互间尽量做到专业性与互补性的结合,提高设施利用率。另外,总体安排运用物流园区实施方案,保障措施和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最后,物流园区各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结合每一功能布局模块的自身特点,在满足总体功能下,根据需方特点进行设计,以免重复投资。

如此规划设计出的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将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成本优势。物流园区选址一般具有明显的区位、地理优势,加之代理人、中介机构、研究机构(或大学)、政府服务等资源在空间上集中,它们共同构成的集聚的效益,将在自我强化功能的推动下,使得物流成本更低、为企业节约大量交易成本。

资源整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从生产职能中独立出来,物流资源的整合突破了企业界限,扩展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以资源整合为目标的社会化物流系统。

技术外溢。在物流园区内,存在着不同实力和水平的物流企业,尤其是一些行业领先者在物流园区的驻扎,他们给物流行业不断的带来最新的物流设备、技术的应用经验。而物流园区管理部门则不断关注最新的物流业界技术发展动向,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共享给各企业,从而促进了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传播。

资本优势。由于物流园区的建设投资巨大,一般企业无从独立开发。政府牵头规划、设计的物流园区,可以多方筹集资金,促进物流业在物流园区不断发展。

区域品牌优势。物流园区汇集众多物流企业,吸引物流需求,从而使园区区内企业在信息搜索、人才储备、辅助性服务等方面可更具经济性。由于物流企业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使其更容易吸引物流需求客户的注意,而交通和信息传递费用的节省,也使这些客户更乐于在此寻找物流业务的合作伙伴,其结果是为产业集群区内物流企业扩大了其业务的需求市场。

5 凤凰城建材物流科技园

凤凰城建材物流科技园隶属于郑州鑫山置业有限公司,坐落于郑州市区与郑东新区的交汇处,占地1200多亩,是由多功能建材大卖场、建材品牌店、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休闲广场综合而成的网络化现代物流园区,该园区将建有家具大卖场、陶瓷大卖场、橱卫大卖场、五金大卖场等9个大专业卖场和建材品牌产品一条街,以及生活超市、办公商务楼、商务大酒店、大型停车广场、同时辅以保险、工商、税务、邮政、保安、金融、信息、仓储、货运代理等综合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功能齐全、性能完善的产业型现代物流园区。

凤凰城建材物流园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西靠郑州汽车东站和107国道,南临火车东站,而郑州货运东站就建在园区的后院,多条公交路线可直达市场;另外,该园区最大优点是业态齐全,配有现代业态的大卖场、超市、建材市场、品牌专营店等业态,又没有完全摒弃传统业态的批发市场,以不同的业态来满足不同的商户和消费群体需求。

该园区主要功能:

①物流运输功能;②零售功能;③孵化功能;④网络信息服务功能;⑤交易功能;⑥后勤服务管理功能;⑦促销功能。

凤凰城建材物流园区规划的产业集聚效应:

①对建材产业的带动作用

②对物流业的带动作用

③对商贸的带动作用

④对餐饮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⑤对休闲娱乐业的带动作用

⑥对房地产的带动作用

依据物流园区产业集群规划的目标,该园区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①园区内物流企业之间缺乏合作

②园区内物流企业核心业务不突出,企业同质性较强

③物流人才的缺乏

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①成立中介机构,促进园区物流企业的合作

②引进不同功能的物流企业入驻,促进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③完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建设,促使物流园区企业信息共享

④成立物流企业人才培训机构,引进高级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正柱,邵兴东.国内外物流园区发展的现状及启示.物流技术,2005,2

[2]范德成,王庭建.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物流科技,2007,5

[3]黎继子,刘春玲,常亚平,李柏勋.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延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1

园区产业集群 篇11

1.1 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的内涵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是指许多业务来往频繁的公司与有关联的支持单位在某一固定地理区域内汇聚, 并组成公司之间紧密协作、专业化分工的网络组织[1]。在现代物流业迅猛发展的当前, 产业集群推动了物流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直接影响着物流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物流园区是为了达到物流设施快速集约化与物流运营共同化, 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围各个区域, 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流集结地。”物流园区涵盖物流园区、配送集散中心、运输中转设施、运输组织及运营中心以及物流信息中心, 同时要与城市物流管理与运营要求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布局规划是综合长久规划物流园区, 是对未来全局性、长久性、基础性问题的思考、衡量和规划的整体行动计划[2]。

1.2 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联分析

(1) 相互比较。物流园区作为一个空间地址, 同时被看作成一个区域空间概念;产业集群则被看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有时为一类经济形态。二者都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内的产物, 都和一定的地理空间紧密关联在一起的。他们都具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共享性资源, 一起寻求规模化发展、区域一体化, 促进聚集区内知识外溢, 共同朝着弹性精专、组织网络化方向发展[3]。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别, 详细的比较如表1所示。

(2) 相互关联。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则给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物流园区离不开产业集群, 而产业集群的形成则与物流园区的支持密不可分, 所以物流园区同产业集群要紧密结合。物流园区必须走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借助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形成更大的规模, 给产业集群相关公司提供优质全面的物流服务, 助推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更大范围经济效应。同时, 二者互相依靠、互相沟通、彼此信任, 良好的关联度可以减少交易成本, 缩减物流成本[4]。

2 综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2.1 赣州物流业及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1) 赣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近年来, 赣州市的物流总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012年赣州市社会物流总量为4 137.02亿元, 物流业增加值为84.92亿元, 社会物流需求系数2.743, 高于省内及周边城市的平均水平。截止到2013年底, 赣州市已有60家规模以上物流公司, 赣州市物流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物流公司有7家, 全市国家2A级以上物流公司4家。赣州市物流基础设施不断更新, 2012年, 赣州市中心城市内有二级货运站1个, 物流中心1个, 集装箱中转站1个, 全市域拥有铁路站场24个;同时赣州交通建设取得突破, 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诸多交通方式构成了赣州大交通运输体系[5]。

(2) 赣州市物流园区发展现状。赣州市区目前有赣州市物流中心、赣南贸易广场、龙都商贸城、赣州南北水果大市场、建材大市场等区域商贸中心, 从2005年开始, 赣州市陆续建成赣州市物流中心、赣州东站铁海联运口岸作业区和南康龙岭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并进入运营状态。赣州市已建成兴国将军红果业有限公司、赣州利友食品有限公司等85个专业冷藏加工储存设施。赣州综合商贸物流园、南方金属产业商贸物流城、赣州港水西物流中心、沙河物流中心等4个赣州市区的物流园区项目已投入建设。

2.2 综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

(1) 园区规划缺乏综合考虑。赣州市已有的物流园区在布局规划时, 因为当时的各种因素对地理位置的选择上缺乏综合考虑,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输成本、运输线路的选择、交易的时效性等;由于缺乏统一规划, 物流发展与城市发展已呈现矛盾, 物流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工业需求, 物流园区中企业“小”、“乱”、“散”的局面尚未改变。

(2) 园区配套服务不足。园区配套服务方面有待改进, 园区周边的通信、金融、保险、酒店、餐饮、法律等相关配套服务仍处于不完善状态;园区服务效率有待提升, 目前赣州市区各大物流园区仍然存在着缺乏专业化、设施装备配套不足、综合服务能力不够、信息联通不快捷等问题, 多式联运与甩挂运作、冷链物流服务、信息维护、流程升级、全套服务等功能急需改进。全市暂且没有保税物流园区, 也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3) 产业集群程度不高, 园区内产业链不完整。目前分布在赣州市周边物流中心, 大多数内部结构不够合理, 物流中心的企业规模偏小, 物流领域中的关键技术装备水平仍然较低, 缺乏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链条短, 缺乏对相关产业的推动力, 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目前在运营的赣南贸易广场、南北水果大市场、赣州市物流中心、开发区黄金物流配送中心、龙都商城、建材大市场等中心城市市场, 内部产业结构单一、调整结构方向差距大, 使得赣州特色优势产业不能联动发展, 无法形成庞大的物流集散基地, 各个园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少, 这种园区间联动发展不够强烈的产业结构现象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的互补性, 阻碍了园区内产业丰富化, 影响物流园区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影响了各物流园区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6]。

2.3 布局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大体上由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二者组成。赣州区域内自然资源很丰富, 全市农业自然资源尤为丰富, 特别是以种植赣南脐橙、南康甜柚、寻乌蜜桔、石城白莲、烟叶为主的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市区域内矿产资源主要以有色、稀有金属矿为主, 一直以“世界钨都”与“稀有金属不稀有”著称, 钨矿被探明的储量位居世界第一, 稀土被探明的储量位列国内第二。上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物流园区快速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2)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基础、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等几个要素。2013年赣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RP) 1 673.31亿元, 增长10.5%, 人均GDP首次突破3 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280.2亿元, 增长21.4%。赣州全市的经济逐步攀升,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园区布局规划考量的重要因素。赣州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之运输网络更趋完善, 为物流园区发展夯实了交通基础。目前赣州全市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 大力培植以稀土、钨矿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 以烟、酒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及新型生物制药等三大产业, 持续改善壮大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 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 引进扩增以造纸、制鞋以及服装纺织为主的轻纺业, 全力推进赣南家具产业、食品工业、新型建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3) 社会历史因素。大致由人口因素、社会基础、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政策等要素构成。人口因素对物流园区产业布局规划的影响多是源于物流从业劳动力的可得性。社会基础主要有以往的产业基础、科学文化技术基础、管理基础等方面, 产业基础在这当中是最重要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指导物流园区布局的重要政策工具, 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赣州市域内有着丰富的、众多的人力资源, 为发展物流产业集群提供劳动力。同时赣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合理制定能实际指导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为物流产业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环境[7]。

3 基于产业集群下赣州综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必要性

3.1 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

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依托赣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快速通道建设, 建成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支持赣州创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 推动赣州综合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赣南苏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赣州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定位。

3.2 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转型升级制造业, 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场化、社会化物流需求将会扩增, 精益化、定制化以及供应链一体化需求会激增。赣州各大产业结构改造升级, 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引擎, 先进制造业对物流行业的需求日益增多。有色冶金工业、生物科技制药业、机电制造业、家具建材业等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第一要务;电子商务、快递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全新业态将迅速崛起;全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在赣州全市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据着关键的战略位置。因此对产业集群下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有现实意义。

3.3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赣州一定要把握住自身的区位优势, 持续改善体制机制等软环境, 继续加快建设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层面的硬环境, 迅速融入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圈, 快速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努力建设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重要窗口。赣州城镇化速度加快, 南康撤市设区使得城区面积和人口规模的扩张, 赣州未来会建设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加快物流业集聚区成型。各区域经济体加强合作, 赣州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趋势, 形成新的“物流圈”, 这就要求赣州打造一个四省边际的区域物流中心。

4 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1) 政府统筹规划建立适合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环境。赣州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扶持赣州物流业发展的良性政策, 如通过规划用地减少用地租赁成本、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为园区开发商和物流公司的发展提供较少的发展运作成本;政府同时要做到宏观引导、统筹规划, 根据赣州的产业布局调整, 协调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合理空间布局。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应主导改造升级交通、通信、水电等重要基础设施, 以此破解物流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硬件制约。赣州政府部门可借助举办各种物流业务交流会、物流行业发展论坛、产品博览展销会等活动, 推动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

(2) 多方协作推动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涉及到多方主体, 各主体在物流园区中演绎各自的角色, 相互协作, 展现各自的作用。赣州综合物流园区的开发商应通过多种方式、全方面筹措资金, 推进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园区中的公司应该是共同学习、互为补充的合作联盟, 在未来形成物流产业发展战略伙伴。物流客户则要改变之前的认识, 从自营物流、短期运作向物流外包转型, 与赣州综合物流园区 (企业) 共同组成物流联盟。赣州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应该借助技术成果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效应来体现自身优势, 为赣州综合物流园区提供最前沿的物流知识、复合型专业人才等智力人力支持。同时赣州区域金融担保服务机构在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可以借助投资展现, 它可以快速高效地推动园区新物流公司的成立和现有公司的崛起, 吸引大批公司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群, 直接带动企业数量激增、准入门槛降低、园区产业集群规模扩增。

(3) 充分利用赣州中心城区周边的现有物流基础设施, 全面打造物流产业集群联盟。赣州中心城区、南康区和赣县都打造了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 市场之间尚未出现重复现象, 如在赣州中心城区西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有号称江西省最大的市场集群, 包括建材大市场, 水果蔬菜大市场、家具大市场、国际汽车城等;在赣州中心城区东部运营的有赣南贸易广场、赣南摩托车大市场、龙都商城等规模较大的批发零售市场。在赣县城区有正在运营的光彩大市场, 南康区有正在运营的成衣市场、家具市场等大规模行业类市场。目前赣州市沙河工业园在建南方金属产业商贸物流城、南康区在建中部国际物流商贸城、赣州市水西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等大型在建商贸城及基地。在未来, 赣州特大城市规划区内将会建设赣州开发区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园、赣县钨硬质合金和刀钻具产业园、赣州沙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赣州开发区铜材加工产业园、南康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园等五个大型特色产业园。为突显此类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园的展示功能、交易功能、仓库储存与集疏功能, 应把此类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园规划到整个赣州城市物流体系里面, 疏通这些专业市场及特色产业园与城市快速干道之间的联系, 规划组建赣州市大物流集群联盟。这些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园, 未来可以打造成博览展销会场所、市场交易场所;如果可以确保城市用地需要、又位于城区周边, 则还可向货物集散地或配送中心等方向发展。

摘要:物流园区在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其作用日益明显, 园区内的产业集群体现当前园区的发展状况, 能否发挥出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与园区内的产业规划布局密不可分。赣州综合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及整体规划能为赣州经济发展的物流职能提供保障。要改善赣州综合物流园区的产业布局现状, 就务必对其进行综合、科学、规范的评价, 发现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挖掘制约因素所在, 进而合理规划布局赣州综合物流园区, 并提出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综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柯书敏, 海峰.物流园区与物流产业集群关系研究及治理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3) :1-3.

[2]翁丹宁, 倪勇.基于产业集群的广西物流园区规划及其发展[J].中国商贸, 2011 (26) :144-145.

[3]林洁.基于产业集群对产业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的思考[J].对外经贸, 2012 (3) :77-78, 123.

[4]庞燕, 胡丽辉.物流园区产业集群推动城市产业战略升级[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 (24) :68-69.

[5]陈富生, 朱国平.赣州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4) :473-474.

[6]裴炳和, 李国栋.基于产业集群环境下的泉州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5) :46-47, 37.

上一篇:心力衰竭的10大症状下一篇:职业院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