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园区

2024-07-26

产业转移园区(共9篇)

产业转移园区 篇1

一、产业转移园区产生的背景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 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 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 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近年来, 东部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 本地市场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 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 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广东于2005年开始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 并且从制度上进行相应的扶持, 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 (试行) 》, 并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山区市县建立“产业转移园区”, 向各市分别下拨4000万元建设资金。

按照广东建设产业转移园区的设想, 可以一举两得:既能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 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 又能通过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园区承接珠三角企业的转移, 把企业留在广东落后地区, 以此促成广东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截至2008年初, 广东已有11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地级市与5个珠三角城市建立了2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据官方测算, 这些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后, 年产值可达2600亿元, 这相当于2005年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14个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2.7%。

二、产业转移园区的概念和分类

(一) 产业转移园区的概念

产业转移园区又称产业转移工业园或产业转移园, 在本文中都是同一个概念。因产业转移园区起源于广东省, 故我们还是借用广东省的定义。

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在广东省政府的指导下, 由珠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 (市、区、镇) 与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地方政府按照双方合作开发协议, 联手推进产业转移, 由粤北、粤东或粤西地区政府, 在本地经国务院、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中, 整体或部分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 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二) 产业转移园区的分类

广东省转移工业园可划分为混合型、专业型和单一型。混合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指对入园产业类型没有特别要求, 只要符合园区环保要求的产业, 基本上都可以入园发展的产业园区。广东省现有的大多数产业转移工业园都属于此类, 如最早成立的东莞石龙 (始兴) 产业转移工业园, 入园产业包括服装、纺织、食品饮料、机电、精细化工等。专业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指以某一类型产业为主导发展的产业园区。其入园产业一般为同一类型的产业或关联性较强的上下游产业, 大多是在行业协会的介入引导下, 集中迁入园区发展。其入园产业一般为同一类型的产业或关联性较强的上下游产业, 大多是在行业协会的介入引导下, 集中迁入园区发展。东莞凤岗 (惠东) 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此类代表, 它由深圳市机械协会统一组织, 深圳、东莞地区的电器机械企业及其相关企业大规模地迁入东莞凤岗 (惠东) 产业转移工业园。单一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指以单个或几个龙头企业为主导发展的产业园区。目前, 还没有该类型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广东省有关部门的认定, 但这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形式已经存在。如高明海天酱油城, 占地近3000亩, 是海天集团将原来分散在佛山各地的生产基地, 统一迁入园区, 以建设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酱油生产基地。

以上三种产业转移园区的划分没有很严格的标准, 但是从这三种我们可以认识到:第一种不是很值得提倡, 但在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初期为了聚集人气是有必要的, 而第二和第三种产业转移园区值得大力提倡, 因为他们有利形成产业链式产业转移和集群式产业转移, 而只有这两种产业转移才能奠定产业转移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广东发展产业转移园区的创新举措

(一) 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广东省认识到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于2008年5月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其具体目标主要有:力争到2012年, 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办好现有产业转移工业园 (以下简称产业转移园) 基础上, 再规划建设1-2个大型产业转移园, 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 推动广东省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就业结构整体优化, 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 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以及向二、三产业转移成效显著。新增转移本省农村劳动力600万人, 组织技能等级培训360万人, 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显著下降, 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生产总值增长率2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做到3年初见成效, 5年大见成效。

(二) 重点资助

广东省2008年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专家评审会在经历了一天的激烈角逐后, 按照规则, 梅州、肇庆、河源分别竞得当年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5亿元。而评审指标主要包括评审专家专门设计的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62个三级指标。据了解, 6个一级指标涉及要件 (园区) 具备条件、推动形成经济增长极的潜力、区域发展带动能力、地方政府科学发展思路、环境生态保护措施、申报材料及现场演讲答辩情况。而从评审会最终结果来看, 工业园区的基础实力和发展前景是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

(三) 与行业协会合作

2009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认定的佛山禅城 (清新) 产业转移工业园, 规划面积6768亩。该园区设在清新县禾云镇和龙颈镇内, 园区定位是承接佛山乃至珠三角的新型陶瓷建材及配套产业, 清远将与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陶瓷协会合作共建“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作为产业转移园首期的开发建设区及配套产业, 云龙陶瓷产业示范基地已于3月20日正式挂牌建立。目前园区已投入基础建设资金2.5亿元。清远产业转移园选择与行业协会共同规划建设, 是一种创新并值得推广的做法。它对加快产业转移、形成集群效应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转移园区产生背景, 然后讲述了产业转移园区的概念和分类, 最后通过例子来论述广东发展产业转移园区的具体创新举措, 为我国发展园区经济和产业转移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产业转移园区,开发区,新模式

产业转移园区 篇2

资金

结对产业园区产能转移补贴项目操作规程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分项资金实施细则》,制定本操作规程。

一、资助内容

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将其对外扩张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潮产业转移园和连平、龙川、吉安、威宁等结对产业园区。

二、资助额度及方式

(一)本项资助属于审核类。

(二)资助额度及方式

对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潮产业转移园和连平、龙川、吉安、威宁等结对产业园区办理了企业或分支机构工商设立登记,并已完成或部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生产性企业,按以下标准予以奖励:

工业企业生产线整体转移的,根据生产线拆除时所对应的上一个完整会计的产值(产能),按30元/万元年产

1值(产能)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每个企业获得的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工业企业产能扩张转移(原生产线不转移)的,取企业在产业转移工业园所在地项目投产后一个完整会计内实现的产值(产能),按30元/万元年产值(产能)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每个企业获得的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本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总额控制、科学管理、公开透明和自愿申报、现场考察、政府决策、社会公示的原则,采取事后补贴无偿资助方式进行,区政府相关部门每年安排1-2次集中受理企业申请,补贴款一次性拨付给企业。

三、申请条件

(一)申请本项资金资助的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南山辖区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守法经营、诚实守信、财务状况良好;

3、内部管理规章健全,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4、符合《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分项资金实施细则》规定的申请条件。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本资金不予资助:

1、近两年内在税收、环保、劳动等方面存在违法行为,受到有关部门查处;

2、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情况;

3、资产财务状况不良或涉及重大纠纷。

四、申请材料

(一)登录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平台 http://sfms.szns.gov.cn/在线填写《产业转型升级分项资金结对产业园区产能转移补贴项目申请书》,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申请书纸质文件原件;

(二)企业在南山区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申报日近三个月由税务部门开具的单位上完税证明(加盖申请单位公章,验原件);

(三)企业上一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及最近一个月会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四)在落户的结对产业园区所在地办理的企业或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复印件(验原件);

(五)与结对产业园区签订的投资合同及投资备案、核准、审批证明文件复印件(验原件);

(六)企业在结对产业园区的项目环评报告及批准文件复印件(验原件);

(七)申报日近三个月内由结对产业园区税务部门开具的上完税证明;

(八)企业在结对产业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证明材料;

(九)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以上材料一式二份,A4纸正反面打印/复印,非空白页(含封面)需连续编写页码,装订成册(胶装)。

五、审批受理机关

受理机关:南山区经济促进局

受理时间:见通知

受理地点:南山区桃园东路2号区政府大楼A818 联系人:李娟电话:2654267

2六、审批程序

(一)区经济促进局相关科室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

(二)区经济促进局根据申请情况集中分批组织调研和初审,组织第三方进行对企业申报材料、企业总部与结对产业园区所登记注册企业或分支机构的关系等进行审核,提出计划资助项目名单;

(三)区经济促进局按照扶持类别,分批次编制项目资助计划,报区财政部门进行统筹复核,提请领导小组会议审议。

(四)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各主管部门提交的专项资金项目资助计划进行审定。

(五)区经济促进局将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专项资金项目资助计划向社会公示五个工作日。

(六)对公示期满无有效投诉的,区经济促进局会同区财政部门联合行文下达资金计划。

(七)区财政部门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七、审批时限

申报企业按申报指南要求时间向区经济促进局提交项目申报材料,区经济促进局相关科室对受理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的予以受理;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一次性向申请单位告知申请材料需要补充的事项,并将申请材料退回。申请单位补充相关材料后,可重新向区经济促进局提交。

获得专项资金资助的单位应于资金计划下达后一个月内,持相关资料至区财政部门办理拨款手续,逾期无故未办理拨款手续者将被取消该项资助。

八、验收

本项资金资助项目采取事后补贴制,受资助项目无需验收。

九、附则

产业转移园区 篇3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积极主动通过产业转移拓展空间布局

产业转移是国家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企业自身发挥主体作用难以完成,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政策扶持作用。

行政区域划分,是产业转移的最大障碍。为了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壁垒,必须由国家牵头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制定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单位。区域政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国家有关区域协同发展(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产业转移政策(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环境优先、结构优化、自愿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以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为前提,以产业转移升级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区域融合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集中布局,逐步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结构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联合制定区域规划和转移有关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集团化,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严格产业准入、突出节能环保,制定产业转移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区域协作领导机构,制定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并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支持企业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项目产业转移。

二、政府助力企业发力共同推进产业园区对接协作,延伸区域产业发展链条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为区域产业转移对接指明了方向,为延伸产业链条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是产业转移生命线的新鲜血液,机制是园区产业升级,解决要素市场滞后问题的制度保障。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产业转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势必功倍事半。承接产业转移的当地政府,要以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产业聚集区为支撑,建立产业转移有激励、落地协作有优惠、产业对接有扶持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倒逼机制,为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生根提供保障。

二是企业自主对接园区融合。产业转移,除了需要政府搭台之外,必须由企业自主对接才能唱大戏。企业要结合区域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在实践中总结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生产链对接、技术无缝对接、员工技能对接等方面的鲜活经验,努力通过产业对接提高自身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三、园区产业集群进行机构兼并优化重组,通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确保产业转移落地生根

产业转移至园区后,如同栽树一样,必须挖好坑、填好土、浇满水,才能落地发新芽、长新根。基于此,区域内承接地政府要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加大投资力度,严格行业监管、产业准入,改善基础设施,强化财税、金融等服务,营造出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是搭建产业转移承接硬件平台,推进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是途径,升级才是目的。平台是产业转移升级的助推器。产业转移归根结底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但是政府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加强引导,推进平台建设,打造一体化区域交通网,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清除阻碍产业转移的藩篱,解决企业产业转移面临的困境。要逐步完善与企业产业转移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搭建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企业与高校产学研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要严把产业转移入口关,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鼓励园区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对现有技术进行升级换代,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扶持产业链前端设计企业和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園区企业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推进电子商务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扩大工业智能化应用,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新兴产业。

产业转移园区 篇4

广东省的产业转移主要形式是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 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移, 也可以起到缩小珠三角和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的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产业转移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广东省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达70余个, 珠三角产业转移园主要集中在惠州和肇庆, 共8个;粤西地区的产业转移园分布在茂名、湛江、阳江、云浮, 共l9个;粤东地区的产业转移园主要分布在汕头、揭阳、潮州、汕尾, 共6个;粤北及山区的产业转移园主要集中在清远、韶关、梅州、河源, 共37个。在这些产业转移工业园中, 经广东省认定的有26家。据测算, 目前经广东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如果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 年产值将达3000亿元之多, 这接近于2005年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l4个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为了实现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突破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瓶颈, 促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3月, 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 (试行) 》, 加快了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步伐。2008年3月, 广东省经贸委出台《珠三角与东西北区域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意见》。该意见要求进一步把珠三角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资金等优势与东西北地区的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突破粤东, 加速粤西, 壮大粤北。2008年l2月《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 加快建设粤东、粤西地区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基地, 形成沿海重化产业带, 培育粤北地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健全珠江三角洲地区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 创新帮扶方式, 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重点扶持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形成产业集群。”虽然政府的力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产业转移的进程, 实现了部分地区产业集聚的初步形成。但市场的力量才是推进产业转移和促进产业集群成熟的内在动力, 政府的力量作为外部因素, 起加快产业转移进程和引导产业转移方向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引导必须尊重市场规律, 因势利导。

广东科技园区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之间交流合作较为缺乏

广东科技园区企业间联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同行企业之间联结松散或断裂上, 而企业与供应商、客商由于不存在直接的竞争, 合作较为愉快, 交流较为频繁。产业转移园区技术创新的途经有两种, 一是完全进行自主原创性的创新, 二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来先进技术, 在依靠自身的实力进行改组创新。在产业转移发展的现阶段, 大多采取第二种创新路径。但这种创新模式的选择造成了科技园区普遍十分重视与大企业, 尤其是跨国大企业的合作, 却忽视与园区内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甚至有的企业只把本地同行企业作为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企业间从未发生过交流。同行合作的目的基本都是处于自身发展的考虑, 为了提高整体创新能力而进行合作却很少提及。

因此, 广东科技园区内的企业普遍缺少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同行合作伙伴, 从而使得产业技术信息流动不畅,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很高, 区域内机会主义不断产生, 企业创新能力、甚至园区整体的创新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 管理与创新职能需完善

虽然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产业转移, 但是目前看来政府政策制定、制度建设以及产业转移科技园区管委会的管理方式与创新模式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1. 政策与制度建设系统性与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科技园区建设初期, 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园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 但是这些政策没有针对性, 过于笼统, 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产业转移科技园的政策主要由国家对科技园的政策、地方政策和科技园自身制定的相关政策三部分组成。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园区管理机构, 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过程中都存在职能履行不到位的问题。科技园区内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 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和实施不力, 创新产品被侵权事件屡屡发生。

2. 政府管理方式与效率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广东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既有相同之处, 更有自己的特殊性。科技园区基本都设有管委会, 它在园区建设的初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科技园区的发展和区内企业、人口的不断增加, 管委会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随着园区内企业的逐渐增加, 管委会不断增设机构添加人员, 导致办事效率不高, 机构臃肿,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产学研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产业转移科技园内, 产学研联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范围和广度不够, 从而造成数以万计的企业急需科技成果而得不到满足;而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的大量成果得不到运用, 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即使有合作, 层次也比较低, 主要还是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 而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建科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4. 中介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统计数据表明, 目前广东省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000多个, 从业人员约5万余人。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近100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50多家, 科技咨询评估机构130多家, 常设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所70多家、科技情报信息机构85多家, 还有相当数量的科技风险投资中心、科技条件市场、专利代理机构、科技招投标机构, 各类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既协调了企业与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 又有效的传播了科技创新信息, 整合了创新要素资源, 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是, 科技中介机构在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促进科技园区创新中并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三) 融资渠道不畅通

由于国家宏观的金融监管比较严格, 金融机构与政府的联系比较密切, 而与大量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和企业发展关联性较小。我国的金融机构, 既不像美国硅谷地区的风险投资机构那样, 积极参与企业的创立、创新与发展, 帮助中小企业化解创新的风险, 为其提供经济信息的咨询评估等。也不像我国台湾省, 区内设有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 中小银行给予企业技术、管理、市场、金融等全方位的咨询、辅助广东科技园区产业转移创新网络构建和运营的对策和建议。因此, 广东产业转移企业与金融机构联结关系上的主要问题就是企业融资渠道短缺或不畅通。

促进广东科技园区产业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一) 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培养核心竞争力

科技园中的企业是产业转移创新网络的主体, 是园区发展的决定力量。园区的发展好坏主要通过企业个体的行为反映出来, 因此园区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其成员企业自身具有的能力。作为园区内的企业, 首先要强化竞争意识, 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园区内的中心企业和骨干企业, 应建立研究开发机构, 其他企业应充分利用园区内部技术服务机构和外部研发机构的力量, 与科研院所和大学合作建立联合技术开发中心, 以此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其次,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融入全球价值链。园区内的每个企业都应找准自身在价值链上的定位, 培植自身的核心能力, 与上下游企业加强沟通与合作, 不断提升其竞争能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第三, 加强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 形成园区内的创新文化氛围。在产业集群内着力打造基于集体学习与竞合的集群文化, 倡导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 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以产生较强的协同效应。同时, 在园区内还要倡导敢于冒险并容许失败, 同时重视非正式交流的集群文化。

(二) 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 也是科技园区创新网络与外部沟通的桥梁, 在创新网络的发展中, 应充分发挥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为科技园区创新网络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 在基础建设上, 进一步投资建立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信息通讯网络、企业家聚会场所等基础设施, 创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第二, 创造激励性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促进集群创新体系的发展。政府要鼓励人才的流动, 特别是企业之间的高层次人才流动、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等, 这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创新。同时, 政府在构建科技园区的服务体系时,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模, 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及突出服务性的原则, 为科技园区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服务体系应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综合性服务组织, 主要是政府支持或资助的为民营企业提供公益性、扶持性等综合服务的服务机构, 以及有关中介组织;二是专业化服务组织, 按照市场化运作。在核准的范围内对中小企业提供社会服务。此外, 由政府注入部分资金, 扶持发展创新网络促进中心,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这一框架下, 分别设立相对独立的设计中心、培训中心、检测中心等机构, 其主要功能是为创新网络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产品研制、新技术开发和新工艺设计的服务, 使规模、资金、技术能力弱小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在营销策划、质量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 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加强各种行业商会在团结、帮助、引导、教育民营企业方面的职能和作用。例如反映民营企业意见、要求, 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开展与境外、国外工商社团及工商界人士的联络工作, 组织会员企业举办和参加各种展销会和交易会;对其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财产、税收等进行检查、监督, 相互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资金支持等。

(三) 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它们是知识与技术的支撑结构, 是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组织主体, 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它们可以有效促进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大学与科研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从企业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实现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目标。特别是广东各高校应抓住“双转移”这一契机, 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联系, 从技术和管理各方面为广东产业转移与升级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四)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

为促进园区内创新网络的发展, 在园区内部应进一步发展中介机构。首先, 在广东科技园区内部建立产业技术开发中心, 这些机构由于地理上的邻近, 可以更好的了解园区内企业的技术需求, 再加上面对面的沟通, 有效地强化了产学研之间的互动, 从而提高园区的创新能力。第二, 成立信息服务中心, 包括人才交流市场、产品博览会和交流会、产业专题讨论会和学术讨论会等, 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第三, 成立园区培训中心, 为园区内部的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作提供各种层次的培训, 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加快知识的传播, 提高园区内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缓解科技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推动资金向园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合作创新注入。目前金融体系中, 100多家大中型银行是主力, 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所以各大商业银行必须首先要转变观念, 转变运营模式, 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 在金融产品和业务流程上创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 银监会和财政部规定其年度投放信贷的指标, 对他们单独进行财务核算,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2]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四].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12-15.

[3]Saxenian A.The Origins and Dynamics of Production Networks in SiliconValley[J].Research Policy, 1991, 20.

[4]Harrison B.Industrial Districts:Old Wine in New Bottle?[J].Regional Studies, 1992, 26.

[5]Asheim, B.T.&A.Isaksen.Regional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eal Stieky, 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 27 (l) :77-86.

[6]李俊.创新网络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 2005.

[7]刘友金.集群式创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J].经济学动态, 2004, (5) :40-43.

[8]何亚琼, 葛中锋, 苏竣.区域创新网络中组织间学习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006, 2:63-68.

产业转移园区 篇5

(1) 政策扶持力度大, 基础设施建设快。为了促进园区发展, 广西各地根据各类园区发展需要, 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 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 提高园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为吸引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广西创造条件。除自治区政府及时制定相应政策推动园区发展外, 各地政府也出台了审批事项、程序、期限, 项目建设, 税费、用地、服务的优惠等必要的细化政策。[1]各地园区由各地政府设立派出机构“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 并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凭借着国家战略布局的需要和政府政策措施的扶持, 各园区地位不断上升, 发展比较迅猛。如:广西北海工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8月, 2003年升级为自治区级开发区, 2005年升级为国家第一批通过审核的开发区, 2008年在中央批复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成为核心开发区之一;目前, 园区入驻的企业大多是东部转移出来的。[2]

(2) 园区管理规范, 服务到位。随着优惠政策的效力饱和, 吸引企业投资入驻园区, 更多地要靠周全、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扶持。园区的政府服务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根据园区定位做好园区布局和用地规划, 保持规划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做到集约用地、有效用地。二是加强园区的硬件建设,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周边物流条件建设、人居环境美化等。三是加强软件建设, 建立精干、高效、专业的政府管理队伍, 引进管理、经济、法律类人才, 提高管委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做好园区企业和各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四是加强监管, 在企业环境保护、缴纳税款、雇员待遇方面进行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 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做法坚决制止, 不能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借口包庇企业的不法行为。广西各园区管委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因此十分重视政府的服务工作, 强调要提高行政效能,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以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出发, 建立健全园区配套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3]并提出了“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的口号, 实行封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把园区企业的审核、办证以及后续的需要和与政府有关部门打交道的工作都交由管委会来做, 所有的问题一条龙处理;“保姆式服务”把园区企业日常运营中所发生的问题, 大到审核, 小到供水管的设置等各种具体问题都交由管委会处理;而“封闭式管理”则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相关工作都要通过管委会这一渠道。对园内的龙头企业, 管委会还提供“上门服务”。目前, 管委会和各企业的关系良好, 双方的互动积极顺畅。[3]此外, 各地政府还重点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产品展览、交易会、合作论坛等活动, 拓展企业管理者的视野, 学习成功的经验, 加深区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

(3) 积极创新园区招商模式。面对日益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 广西各园区围绕承接产业转移, 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考虑到中介机构拥有高水平的经济、法律、谈判等专业招商团队、庞大的信息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投资领域的往来关系, 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招到合适的项目, 并实现项目利益最大化, 广西各园区管委会积极发挥中介机构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作用;还充分利用龙头企业“以商招商”, 这种招商针对性、目的性强, 带来了较好的效益。[3]这样, 既依托中介组织、专业机构开展招商活动, 推行专业化招商;又积极采用网上招商等方式, 推行信息化招商;还实行目标责任制, 推进招商制度化, 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和渠道, 形成政府推动和园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局面。[4]

(4) 明确园区定位, 走特色化、差别化路线。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来看, 产业转移问题就是比较优势的问题, 走“梯级化”、“差别化”路线才能更好地获得成本优势和发展优势, 才能在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浪潮中具备竞争力。为此, 广西各园区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 走特色化、差别化路线,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人特我转”, 不盲从、不攀比, 而是根据自已的经济基础、市场腹地、劳动力数量和素质、资源的丰瘠程度、地理区位等实际情况, 来明确各自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考虑独特性问题, 在众多园区中, 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承接到好的企业项目。[3]

(5) 注重孵化中小企业。预测到相当长的时间内, 西部工业园区承接的转移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 广西各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就特别重视着眼于中小企业。事实证明, 这是十分现实也是十分合适的选择。认识到技术创新、科技研发的投入程度不仅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命, 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决定着园区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可持续性, 广西各园区就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孵化, 提高它们的市场存活率, 扶持它们成长、成熟。尤其是在金融扶持方面, 广西各地政府抓住财政部2008年9月11日制定六大政策、安排35.1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的机会, 积极采取措施,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针对中小企业贷款“要得急、期限短”的特点, 各银行在保证审批质量的基础上简化繁琐的中间环节, 提高贷款审批的办事效率;针对“风险大”的特点, 银行一方面做好审批前的资产评估工作, 另一方面也广开思路, 创新金融产品, 以打包小型资产等方式提供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型贷款。另外, 还鼓励中小企业借助风险投资、“天使基金”, 凭借企业自身的实力获得启动资金以及后续的资金支持。[3]

摘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园区管理规范, 注重公共服务到位, 注重孵化中小企业, 积极创新招商模式, 明确园区定位, 走特色化、差别化路线;广西各产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 并因其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等优势, 而成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和载体。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公共服务,招商引资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2006-1-16:69.

[2]刘力达, 陆云.产业转移背景下广西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思考:以北海工业园区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 2009 (4) :22-25.

[3]贺勤志.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11) :18-20.

产业转移园区 篇6

长期以来,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较为典型。长江在江苏境内将江苏分为苏南与苏中、苏北两大板块, 苏南地区从历史看经济较为发达, 且易受上海经济辐射。目前, 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 正向全面实现现代体迈进, 而苏中、苏北地区由于受长江阻隔, 以及历史、地理的原因,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背景下, 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 必须在更高层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 苏南地区全面实现现代化, 面临着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压力, 而苏中与苏北地区则面临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挑战;苏南地区与苏中、苏北地区又各有其优势, 苏南地区以苏、锡、常地区为代表, 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 而苏中、苏北地区又有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双方通过跨江合作、优势互补, 可以推动各自区域经济的发展。跨江合作, 共建产业园区, 促进苏南向苏中、苏北进行产业转移, 是新时期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江苏跨江合作与共建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江苏跨江合作始于2003年, 是苏南和苏中、苏北城市积极响应江苏沿江开发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实施的重要举措。随着江阴长江大桥通车, 以江阴—靖江开发区为代表沿江合作共建园区投入运作, 上海、苏南一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在共建园区内进行投资, 转移产业大多为纺织、机械制造等以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及化工、医药等能耗较高、环境污染较大产业。2005年, 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实施“南北挂钩合作”, 以期解决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 即苏南与苏北城市结对帮扶, 主要是在苏北地区的省级开发区内划出一定的土地面积的区中园作为共建产业园区, 苏南地区的相关开发区负责园区投资规划、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利用苏南地区成熟的园区开发与招商理念, 吸引工业项目入驻共建园区, 从而推进苏北的工业化进程。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的过程中, 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加快了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的发展步伐, 建成以苏宿工业园为代表的一批共建园区, 通过产业转移, 推进苏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2008年以后, 随着苏通大桥、润扬大桥、崇启大桥等过江通道的建成, 跨江合作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上海、苏州、无锡以各种合作形式跨江到苏中地区共建产业园, 这一轮园区合作共建, 既有在两地政府推动下成立合作园区, 如苏通产业园、锡通产业园等, 更有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跨江合作, 如海宝产业园、复旦复华科技园等园区, 合作模式也趋于多样化;跨江合作, 由省内城市间合作, 延伸至省际间的合作与产业转移。

截至2014年4月, 江苏通过南北挂钩合作的共建园区总数达到39个 (苏北37个, 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薄弱地区2个) , 苏中地区以其他各种合作形式存在的共建园区共15个。十年来, 江苏通过跨江合作, 实施园区共建, 促进了上海和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 极大推进了苏中、苏北地区工业化的进程, 改变了苏中、苏北经济落后的局面, 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见表1) 。

(单位:%)

数据来源:2013年数据根据全省13个地级市201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资料整理计算;其余根据有关年度江苏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计算。

由表1可见, 跨江合作实施以来, 苏中、苏北地区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名义GDP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38.24%, 提高至2013年的40.5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37.72%, 提高至2013年的41.25%;平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93∶48.92∶34.15, 调整为2013年的10.65∶48.75∶40.60, 农业比重逐年下降, 而服务业比重提升显著。另一方面, 近几年来, 随着政府推动力度的加强, 共建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批设施优良、服务配套完善、理念先进的共建园区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上海、苏南的产业转移从初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型工业项目向资本密集型、服务密集型产业项目转变, 使苏中、苏北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由此可见, 跨江发展、园区共建缓解了苏南地区转型升级的压力, 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苏南地区的“腾笼换鸟”, 从而使其能够承接更高层次的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 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苏中、苏北地区以共建园区为载体, 通过学习苏南地区成功的园区开发经验并利用苏南合作方的品牌效应, 吸引产业项目入驻共建园区并形成产业聚集, 进而引导知识、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在园区集聚。而共建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辐射效应, 带动苏中、苏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向世聪, 2010) , 逐步缩减并消除苏南地区和苏中、苏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最终实现江苏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新时期江苏跨江合作、产业转移与园区共建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期, 国际国内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 这给江苏跨江合作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需要冷静地面对挑战, 抓住机遇, 研究其外部作用和内部驱动之间必然联系, 赋予跨江合作、产业转移和园区共建以新的内涵。

1. 面对的挑战。

当前, 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强, 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存在, 国际贸易规则酝酿变革, 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以及外部需求疲软等新动向, 使以开放型经济为主的江苏受到影响, 跨江合作面临着巨大的外部挑战。

首先,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上海、苏南地区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已成为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主要集聚地, 正经历着从传统制造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演进, 产业层次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的产业结构调整期, 而外部环境改变, 可能使高端国际产业转移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 发达地区由于担心“产业空心化”, 从而减缓向苏中、苏北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其次, 共建园区也是直接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必然影响到共建园区的招商引资, 从而对共建园区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形成阻碍。第三, 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产能过剩问题有所加剧, 劳动力成本提高等问题, 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共建园区的发展。

另一方面, 区域城市间的竞争, 跨江合作的体制机制, 产业转移与承接过程中的利益分配, 跨江合作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跨江合作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等方面, 又构成江苏跨江合作的内部挑战。首先, 区域城市基于各自的利益在要素资源、产业项目与市场方面存在着竞争, 产业转出方 (上海、苏南城市) 出于产业升级的需要, 往往倾向于将落后、淘汰的产能或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苏中、苏北共建园区转移;而苏中、苏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对产业准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者之间矛盾不易调和。同时, 苏南产业集聚力仍大于分散力, 软环境欠佳等因素, 使共建园区经济增长乏力 (张蕾等, 2009) 。其次, 苏北地区的共建园区主要是在省政府推动下, 苏南与苏北城市间以“结对帮扶”形式构建, 这极易形成政府与市场关系错位, 使合作双方无法形成科学、高效的协作机制, 最终导致园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基础资源的效率降低 (陈耀, 2012) , 从而使共建园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产生缺陷, 其结果必然是苏南合作方可能更注重于短期利益, 而苏北合作方主观能动性缺乏。第三, 合作城市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利益分歧和利益补偿机制缺失导致“以邻为壑”现象发生, 产业转移承接方 (苏中、苏北地区) 之间恶性竞争, 导致各园区内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同构, 共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第四, 由于跨江合作城市之间的同城化水平较低, 过江通道收费成本过高, 影响了人员、信息、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 使跨江合作的机会成本加大。

2. 面临的机遇与内在动力。

国家目前正在推进的长江经济支撑带战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都在江苏形成交集与重叠。江苏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及沿江两岸经济腹地, 通过江海联动, 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实现互动与对外开放。江苏苏北地区的徐州、连云港地区位于新丝绸之路东段, 是欧亚大陆桥面向太平洋的出海口。江苏要在这些重大国家战略布局中, 发挥区位优势, 准确定位、有所作为, 必须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 这也必然给跨江合作, 推进苏中、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注入了使命感与紧迫感。另一方面,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长三角地区的同城化、经济圈以及市场一体化逐步成形, 促进了城市间资金、人员、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 这给江苏跨江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 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 又为上海、苏南跨江发展、产业转移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为苏中、苏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证明, 流域城市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必定要实施跨江发展, 以实现自身空间的扩张。当前, 空间制约已成为上海、苏南地区向城市化高级阶段演进的主要障碍, 而苏中、苏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 因此上海、苏南地区向苏中、苏北进行空间拓展是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 新时期上海、苏南地区面临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压力将会进一步驱动它们寻求在新的空间进行产业转移。而跨江发展, 在苏中、苏北地区合作共建园区, 无论从地理空间、要素资源流动, 还是从成本效率等方面考虑, 都是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最优选择。而沿江基础设施的改善, 长江通道数量的增加, 两岸城市互动频繁又为江苏跨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促进新时期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江苏跨江发展、共建产业园已走过十年, 既有成功经验也有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但通过跨区域合作, 带动后发区域跨越式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路径。新时期, 江苏跨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 紧抓机遇期、先行先试, 不断创新,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坚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利益共沾、集约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才能实现各方合作共赢, 进而加快江苏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进程。

1. 建立跨江合作的长效机制, 拓宽多层次合作领域。

由于江苏跨江合作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划, 既有省内城市间的合作, 又有省际间的城市合作, 在城市合作过程中, 存在着涉及范围广、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因此要对跨江合作的长效机制实施顶层设计。省内跨江合作, 要由省政府相关部门会同两岸城市, 就规划编制、产业协调、市场准入、制止重复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布局与管理。省际间城市合作, 省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长三角城市协作机制主动参与沟通、协调, 在区域规划对接、项目布局、产业合作、行政管理等方面达成共识, 以实现合作共赢。

江苏跨江合作的主要任务是以共建园区为载体, 推进产业转移。而合作城市间的联动是基础。因此, 要深化跨江合作城市间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应积极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 如沿江港口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沿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闭环建设;加强产业合作, 如围绕共建园区内重大产业项目, 双方合作发展配套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产业;推动合作城市间在资本流动、人才培养、信息沟通、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双方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合作等。

2. 因地制宜, 创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与管理体制。

苏北地区的南北合作挂钩的“园区共建”模式, 以及苏中地区“园区共建”模式和“飞地经济”模式共存模式, 构成了江苏跨江合作的主要形式。同时, 不同地区的跨江合作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要因地制宜, 改革创新, 对苏北地区的“南北合作挂钩”的共建园区, 要在现有合作模式的基础上, 逐步改良管理体制, 使市场机制配置园区资源的能力得到加强;对苏中地区多样化的合作模式要加强研究, 了解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与平衡点。创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如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园区共建与开发, 鼓励两岸城市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市场条件下双方自愿平等合作、共建园区。由于共建园区主要以苏中、苏北经济开发区内的“区中园”的形式存在, 而参与共建的上海、苏南合作方主要是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或大型企业集团, 因此“园区共建”模式可以多样化, 可采用扶持共建、合作共建、托管建设、产业招商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

3. 本着互惠共利, 积极参与原则, 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

江苏跨江合作是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合作, 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双方都获得利益, 而合作方式是通过构建共建园区这一载体, 实现产业转移。合理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 是促进产业转移顺利实施的保障, 并能够在江苏范围内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缩小地区间差距,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还有利于改善江苏发展整体环境,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因此, 在跨江合作实施前, 首先, 要建立科学的利益评价机制, 对合作各方的利益创造与成本影响进行综合测评。其次, 可借助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常设机构、政府相关的区域协作部门, 建立合作双方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分歧协商机制。第三, 按照不同的合作模式, 确定利益分成机制。以“共建园区”中以股份合作模式为例, 合作双方按一定股本比例成立合资股份公司, 采用完全企业化运作方式开发、管理园区, 收益按双方比例分成。企业化运作模式, 权责分明, 合作双方的利益分享机制也较为公平;“飞地经济”模式则可按进入“飞地“的企业质量、产值、税收等指标, 通过协商, 确立双方利益分成。第四,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跨江合作、产业转移过程中, 作为产业转移承接方的苏中、苏北城市不可避免会承接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因而产生生态压力。因此可考虑建立环境容量市场交易机制, 产业项目转移发生时, 按照环境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由产业转移转出方购买环境容量指标, 从而对苏中、苏北地区实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补偿。

4. 合作双方加大产业转移推进力度, 促进共建园区跨越式发展。

共建园区作为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 其集聚效应将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而产业集群则有助于共建园区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作为利益相关方的上海、苏南城市, 在推进产业项目向共建园区转移过程中, 要避免由于短期利益考量而仅向苏中、苏北地区转出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产业, 从而极易使共建园区陷入产业低端锁定的困局。由于跨江合作是基于地理、人文相近, 优势互补、利益共沾而进行的长期合作行为, 要从共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角度看待跨江合作中的产业转移。上海及苏南地区应按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 推进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 不断提高产业转移层次, 鼓励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入驻共建园区, 使技术转移与产业转移有机融合, 促进共建园区的产业集群形成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苏中、苏北城市要为上海、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对转移项目的产业链配套, 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劳动力资源供给, 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与措施;与上海、苏南城市友好协商、加强沟通, 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共建园区管理机制, 优化完善园区的软硬件环境, 为园区承接上海、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进而推动江苏共建园区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君, 姚建凤.产业转移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以南北共建产业园为例[J].经济地理, 2011 (3) :432-436

[2]杨玲丽.“组团式”外迁:社会资本约束下的产业转移模式—上海外高桥 (启东) 产业园的案例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7) :68-72

[4]Molotch H L.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6, 82:309-330

[5]张京祥, 耿磊, 殷洁, 罗小龙.基于区域空间生产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J].人文地理, 2011 (1) :5-9

[6]梁兴平, 耿磊.江苏产业转移研究现状与政策评述[J].商业时代, 2011 (8) :134-136

[7]李俊峰, 焦华富, 梁梦鸽.滨江城市跨江发展模式、过程及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 2012, 31 (12) :2162-2171

产业转移园区 篇7

代瑞红, 园区中国———中国产业园区网 (www.parkchina.net) CEO, 北京博睿联思国际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华区域发展促进会、两岸三地经济合作促进会政府招商引资委员会秘书长。管理学博士, 擅长战略管理、区域经济和投融资管理咨询。为各级政府和产业园区提供战略定位、产业定位、招商引资、营销推广、活动组织、项目合作等专业系统服务, 为国内外企业、投融资机构提供市场调研、投资选址、商务考察、项目推进的专业服务。

记者:您最初是在政府从事招商引资工作, 这段经历对您的成功有哪些帮助?

代瑞红:对我来说在政府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时期是很好的一段经历, 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企业和信息。招商引资是一种开放性工作, 不会每天都重复相同的内容而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相反,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都是新鲜的。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这对于知识层面的更新非常有好处。招商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 没有哪所高等院校开设过针对此类工作的专业, 在这种情况下, 每天的工作于我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也就迫使我去积极应对, 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努力抓住机会去充实丰富自己, 将压力转化成提升自我的动力。这种动力与事业的发展、知识的积累、人脉的拓展, 都是我所收获的宝贵财富。同时, 这段经历使我更多的了解了客户的需求, 也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了。

记者:目前, 中国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产业园区进行招商引资, 您认为这种发展模式有哪些优缺点?应当如何解决?

代瑞红:在我看来, 国内产业园区发展基本仍以政府为主导, 当然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形式, 另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这其中的某些园区是由几家企业聚集而自发形成的, 然后逐渐形成产业经济区。但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政府会适当介入加以引导和扶持。这样一来, 有市场和政府力量的共同作用, 就会使园区发展的更为理性、健康。招商引资以政府为主导是有历史背景的, 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政府区域发展的战略层面, 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替代的。实践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说明这种发展模式是适合的。当然,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对项目的争夺。对项目方而言, 结果并不一定是最优的, 比如一些项目落户到没有任何产业基础的地区, 而在后续生产经营中就会出现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问题, 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经营失败的概率。从政府角度讲, 企业落地了就是成绩, 但从企业角度来说, 却恰恰是没有达到共赢而导致的投资失败, 这是因为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而导致的投资后资源配置低效。

针对这些问题, 政府便引进了外部智力支持, 将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部分职能交给市场, 借力更加专业的公司来吸引资本、智力、产业的进入, 把政府的职能逐步转移到完善当地投资环境上, 制定战略方向, 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这应该是一种趋势。

记者: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升级, 相关的政策调整会对园区发展有哪些影响?

代瑞红:产业升级是必然的趋势。近几年, 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国被称作“世界工厂”, 可能走到世界上很多的国家, 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产业升级能够促使我们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因为“中国制造”所反映出的另一个现实是, 我们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还在以廉价劳动力创造价值。不管是国家还是城市, 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政策调整对园区发展会有一定导向作用, 实现园区更加科学和良性的发展。从前的某些园区, 在招商引资时可能会不加选择, 重数量轻质量, 结果会导致一些“质量”不高的企业进到园区内。如果这样的企业经营失败, 园区就会面临再次招商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分行业, 重企业集中、轻产业集聚, 这些企业杂乱无章, 彼此之间没有关联, 无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企业之间不但不能产生积极影响, 可能还会出现负面效果。这样的园区是很难长期而持续的发展的。如果我们顺应国家的产业升级, 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就能给相应行业的投资者一个明确的信号, 使他们了解进驻到这个园区内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政策待遇以及支持, 能够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与效果。会使园区朝着一个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同时使园区在招商时不再盲目, 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去选资, 提高入园企业质量。另外园区也会更加注重后续的服务与管理, 积极促进园区内企业间合作, 促进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

我认为, 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产业升级, 但园区也不能盲目跟风, 不能说国家在倡导发展新兴产业, 每个园区不管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 都来发展新兴产业。这会造成各地恶性竞争和新兴产业过剩。对园区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产业升级并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路径和实施步骤才可以。

记者:展望今后的转型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理念将更加彰显。从您的角度来看, 这会对产业园区建设产生哪些影响?在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 欧美有哪些模式可以借鉴?

代瑞红:生态文明对产业园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工业园是产业园区发展的一种非常理想的模式。它是建立在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社区内, 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获得的效益, 要远远超过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最优化获得的效益之和。生态工业园最早起源于丹麦卡伦堡的工业共生体的探索。最初由几家大企业和一些小企业组建而成。园内的主要企业实现了“废料”的相互交换,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创造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继丹麦之后, 生态工业园区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和奥地利等国也得到了发展。

现在国内也有一些生态工业园区在积极实践。如海南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 (制糖) 工业示范园区, 北唐山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 但都处于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阶段。

记者:当前, 网络招商已成为企业与投资者交流的重要方式, 您怎样看待网络招商的发展趋势?产业中国园区网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代瑞红:网络招商是一个很好的招商方式, 从前可能人们还意识不到这一点。过去传统的招商有通过电话的方式, 但也都是通过熟人介绍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再有就是会议招商, 像举行投资说明会, 是政府或者企业与投资者面对面交流、寻找商机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招商方式之外, 网络招商是一种非常好的补充。它不会受地理条件限制, 也很便捷。投资者在去实地考察之前, 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足够的信息, 然后筛选一部分感兴趣并且适合发展的目标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洽谈, 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及宝贵时间, 所以说网络招商一定是发展趋势。

园区中国网希望国内外投资者对国内的各个园区都有一个很充分的了解, 以便双方需求可以更好地进行匹配。另外,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投资者, 我们也有推出多语言平台计划, 这样只要是对中国投资感兴趣的外国友人, 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虽然我们的网站是园区产业信息平台, 但园区是城市的一个缩影, 而且栏目的设置上并没有单纯局限于园区, 而是中国投资地理的一种展示。

记者:就您的创业经历, 对年轻的创业者有何建议?

代瑞红:我认为创业热情是值得鼓励的, 想创业的人一般都有对成功的渴望, 这是通向成功的动力。但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 创业或者打工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两条通向成功的不同道路而已。再有就是理性创业。创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机, 不是仅仅拥有热情就可以的。不仅仅是有一个好的想法, 还需要将其具体化一些, 或者先落实到纸上, 形成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企业的运营计划涉及很多, 比如你的产品是什么, 需要多少人, 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需要多少资金, 如果有了资金注入要如何运用, 如何去开拓市场, 有什么样的风险, 如何规避风险等等一系列很具体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能吸引到对你的项目感兴趣的合作伙伴。另外创业也面临选定产业的问题, 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是否有前景, 你是否对这个产业及这个项目抱有浓厚的兴趣, 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也可以花一些时间去与别人交流, 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产业转移园区 篇8

通过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 可依托特色产业在空间就近集中布局, 提高特色产业的集聚度, 实现要素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共享, 为企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充分认识加快特色产业园发展的必要性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太仓市将根据各产业的现有基础和发展空间, 重点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产业, 重点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两大产业, 重点关注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三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 新兴产业实现年产值3000亿元, 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0%以上。

为使新兴产业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我们要加快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 一个地区要实现大发展必须狠抓工业,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而大力发展工业, 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 又必须强化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是产业集聚的需要,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是加快“三化”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太仓经济跨越发展战略任务的主要平台。

特色产业园区作为新兴产业聚集和招商引资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平台, 说到底园区建设和发展是筑巢引凤。因此, 园区要上规模, 要有特色, 要有吸引力, 要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环保型方向发展, 能够推动理顺人才流、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 从而形成区域化生产和专业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尊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重点特色产业园区要重点培育和扶持, 使这些园区在短时期内上档次、创水平。同时对其他特色产业园区, 应该因地制宜, 不搞一个模式, 防止急功近利, 防止超过实际承受能力, 建设园区。

二、狠抓落实, 做好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

当前, 太仓市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既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明确要求, 也是招商选资的重要载体, 更是我市解决工业经济规模不够大、关联度不够高、产业链不长、初级产品较多等主要不足的有效办法。

为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合理规划布局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 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规划没做好, 将留下永久的遗憾, 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 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 超前做好规划工作。

按照“打造特色园区、建设田园城市”思路, 科学调整一、二、三产等各类功能性园区规划布局, 着力在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以园区载体的提升推动城乡统筹水平的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园区规划更要按照产业集聚, 特色鲜明, 功能完备, 错位竞争的整体规划, 在原有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合理调整, 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后发效应更长, 发展空间更大, 努力提升园区的品位。要以特色的思路来培育特色产业, 形成园区特色优势, 构筑园区龙头地位, 凸现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二) 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加快推进创业创新载体建设

一是以高标准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不能因为资金制约就降低建设标准, 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适度超前;坚持从实际出发, 滚动发展, 依托项目建设园区, 根据入园项目的多少科学合理安排, 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落落开发”的行为。使园区基础设施达到通水、通电、通天然气、通道路、通蒸汽、通排水、通排污、通光纤网络、通电信、场地平整“九通一平”的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园区载体的建设。要发挥特色产业园区在产业领域的集聚效应, 离不开企业发展的创新创业载体环境。建设高标准的企业 (加速器) 孵化中心、生活配套区、人才居住区、商业配套区等设施。据了解, 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就正在加快推进舒美特地块的开发和建设步伐, 这个项目是集:生物医药孵化器、人才公寓和专家楼、沿街商业、宾馆及融合会议中心功能的管委会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园区载体配套建设。为进一步整个园区的发展和招商选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 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园区要尽快形成以下服务体系。公共综合服务:协助企业办理工商、税务、立项、环评等手续;提供财务管理、政策咨询、金融、法律、知识产权转化等综合服务;提供高品质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办理企业落户及政策对接, 受理园区政策奖励申报;投融资机构推荐;商务拓展及产业协调。技术支持服务:如提供中试、信息技术等公共服务平台。配套租售服务:提供标准厂房、实验室、行政办公中心、公寓等产业配套设施租售服务。工程代建服务:提供工业厂房、生产基地等工程项目代建服务。信息交流共享:通过论坛、沙龙、展会等多种形式活动促进园区信息资源交流共享。

(四) 高水平经营管理特色产业园区

特色产业园建设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理清关系, 明确职责, 统筹管理, 提升工作水平。一是要处理好管委会、各镇 (区) 、主管局、投资公司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 各产业园负责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学会当领导, 统筹布局、全面工作。要理清工作任务, 做好工作计划;要合理安排工作力量, 落实工作责任;要科学安排进度, 明确时间节点要求;要强化调度, 明确推进手段;要科学考核, 明确激励机制。三是要处理好园区与园内企业的关系。园区带动企业的繁荣, 企业推动园区的发展。四是要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我们要以务实冷静的心态、统筹推进的方法和科学健全的机制, 正确把握好工程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与速度, 既不能贪求数量、急于求成, 影响项目质量;也不能拖拖拉拉、推诿扯皮, 影响项目进度。运用市场法则, 通过科学经营管理, 增强园区自我运行能力, 实现“投入--产出--回报”的良性循坏。

(五) 强力招商选资

招商选资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 园区建设和发展要根据自身产业要求, 在初期争取各自产业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并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形成园内工业聚集规模。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昭衍 (苏州) 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就是生物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 它的入住带动了苏州金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入园, 同时有斯坦康、金谱诺安、康乃德等10家企业先后进驻, 这些企业的集聚效应将会带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快速发展。随着园区的发展, 要适时调整招商思路, 把重点放在科技含量高、土地资源占用率低、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并充分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 利用特色、优势招商, 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 实现园区招商形式多样化。

(六) 出台工作文件和落实优惠配套政策

为了促进经济和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 太仓市已经制定了《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加强特色经济产业园建设的意见》的工作文件, 同时《加快太仓市科技创新载体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优惠政策也同时出台。园区也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和情况, 制定针对自身的相关政策, 主要集中在人才引进、产业发展、金融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政府对重点扶持的园区采用“一园一议”的办法, 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

(七) 创新融资模式, 助推自主创新

园区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 帮助企业破解资金发展瓶颈,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助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思路、新做法。园区应该构建优化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使优质资源和要素向有竞争力的优势创新企业集中, 使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的多元化有效融资需求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得到高效满足, 这样的环境才是最佳的投融资环境。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都证明, 一味地依赖政府资金的无偿资助, 是无法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然而, 以政府资金为引导, 以竞争促发展,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使其能够借助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首先成立了太仓生物医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5000万, 通过建立贷款资金支持系统、风险投资体系和创业发展基金, 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资金支持, 解决科技创新企业项目转化资金不足问题。接下来园区还会提供更多的多元化融资模式, 促使企业高速发展。

(八) 营造良好环境

优越的投资环境, 是园区竞争制胜的重要保证。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改善审批行为, 改进市场准入、投资审批制度。二要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 有关部门要对园区涉费项目彻底进行清理, 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三要进一步建设信用环境, 建立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 努力打造诚信定南。四要进一步确保社会稳定, 维护园区企业的合法权益, 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并积极探索多渠道安置失地农民的方法, 让农民失地后安居乐业。

通过太仓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进一步提高太仓市的产业集聚度, 尽快把太仓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新兴产业强市。

摘要:产业集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也是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太仓凭借独特的区位、人文、环境等优势, 加大引进和发展特色新兴产业的力度,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产业布局相对分散, 缺乏规模较大、产业特色鲜明的特色经济产业园区。通过对全市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 (集群) 和服务外包基地园进行调研, 并先后多次召开各种层面的座谈会, 现形成关于加快我市特色经济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

产业转移园区 篇9

一、转型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1.由政策型向服务型转变

很多地区早期的产业园区为了促进园区的快速发展, 政府往往首先采取一系列优惠性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入驻, 使园区迅速壮大,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减免税收、政策型补贴及降低地价等。这些政策往往在园区发展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和城市的转型发展, 土地成本、各类资源和环境的不断提升, 这类初级的产业园区逐渐丧失了竞争力, 具有综合服务职能的产业园区开始体现出它们的吸引力。

2.由产业主导向产城融合转变

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往往选址在城市外围, 由于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 往往形成产业孤岛。同时在城市集聚扩散效用的综合作用下, 产业区范围不断扩展, 与城市连绵成片, 功能上向新城区多元化转型, 逐渐改变建设之初的产业区定位。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统筹生产、办公去、生活区、商业区等各功能区规划建设, 推进功能混合和产业融合, 在聚集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 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趋势。

3.由粗放发展向环境优先转变

由于产业园区的功能主体是产业, 产业空间的格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园区整体环境的综合布局。早期的产业园区主要以低端产业, 产业准入门槛较低, 产业遴选不足, 粗放发展严重, 这些低端产业往往对园区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园区产业升级, 中高端技术企业入驻园区, 往往对园区环境需求较大, 它们更注重园区整体环境, 环境要素将成为园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4.由盲目壮大向有序开发转变

产业园区的发展可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划分起步期和成熟期。对于发展初期的园区而言, 关键在于对未来产业大方向构建。一般可根据现状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区域需求分析、国家政策引领四个方面进行产业主导内容。对于处于发展成熟期的产业园区, 其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产业发展路径也相对明晰且不断强化, 园区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和产业空间的优化布局。这个时期多种定量分析技术方法尤为重要, 以企业为单元进行综合效益评估将其作为调整存量空间, 可作为支持先发地区转型背景下园区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

二、大庆光明园区发展现状

大庆市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和石化基地。大庆市也是天然的百湖之城, 坐拥228个湖泊。光明产业园区位于龙凤湿地之滨, 该湿地是全市最大的自然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该园区主要为建材类, 其次为资源类、科技类、食品类、制作类等。整体来看, 现已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产业门类, 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有产业组团分区不明确, 产业层次较低, 在未来发展中面临转型, 园区用地功能单一, 生活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三、大庆光明园区发展目标研究

光明产业园区将以建设成为综合性新城区为目标, 逐渐担负起大庆产业转型的主要职能。规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把光明新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高地;推进商贸物流发展, 建设成为立足大庆、服务哈大齐、面向东北亚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综合性枢纽城市, 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枢纽门户新城迈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

四、大庆光明园区规划策略研究

1.实施“新城—主城”同城化策略, 启动“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促成“产业孤岛”向“衔接主城”转变。加强与主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联系, 建立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延续主城公共服务空间的功能拓展, 积极寻求与主城区功能对接, 接受主城区辐射与带动作用。借助主城区铁路交通、公共服务的等资源优势, 服务光明新城自身发展。新城从建设伊始就应走产业园区与新城建设和谐发展的道路, 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发展思路确定用地功能, 新城建设应实现产业与城区功能上的同步发展和空间上的统筹协调, 实现光明新城从“单一生产职能”到“产城一体发展”的二次飞跃。

2.构筑多元化产业体系, 明确产业导向, 提升产业层次

工业发展以“传统+新兴”为工业发展策略, 形成战略型新兴产业高地。依托全市优势产业资源, 建设石油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集群。

服务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 构建服务业中心。依托大广高速和产业发展优势, 以现代物流和商务流程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发展重点, 集中发展“光明现代物流园区”和“BPO服务核心”。

3.塑造公共中心, 控制整体风貌, 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针对既有光明产业园区门户形象不突出, 缺乏城市公共中心的问题, 光明新城的建设必须依托交通、生态优势, 致力于改善整体形象, 短期内形成一系列有组织、有特色的城市门户形象节点、特色街路与城市公共中心。全面增强光明新城的到达体验感, 打造“光明印象”。

同时严格控制产业园区的整体风貌, 强化企业标准化厂房、绿化景观和企业标识等景观风貌, 突出简洁、现代的园区风貌, 体现科技、生态的文化内涵。

4.绿化空间分隔, 水系连湖成网, 优化生态网络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 采用宽松的绿化控制, 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组团式布局, 有效控制城市增长边界。组团间以绿化空间分隔, 以城市主干路网相连。

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 构筑连通的水脉网络, 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新城发展带, 形成符合地区特色的生态环境系统。

五、大庆光明园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1.滨水创智中心

创智中心区域是光明产业新城生活核心区, 提供商务办公、文化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通过公共服务功能拓展廊道来延续主城区公共服务功能, 沿南四路与主城区形成对接, 融入主城。

(1) 休闲创意岛:该区域以商务办公、创意研发、酒店服务、宜居住区为主的综合片区。北部形成围绕规划的光明产业新城服务中心形成的商务办公区域, 并依董家泡沿岸形成环湖界面;南部形成依托CEO拓展天地等高端商务酒店及研发功能为主的休闲创意区。

(2) 创智生态岛:该区域以会议办公、创意研发、会展酒店、情景住区为主的综合片区。该岛将打造对内服务光明新城, 对外拓展国际服务市场的综合商务流程外包服务中心的BPO服务区 (商务流程外包) ;以低密度高质量居住环境的生态娱乐休闲区;服务于本岛、城市以及丰富外来旅游者的休闲会议生活的高端会议区。

(3) 宜居娱乐岛:该区域以商业综合服务、时尚购物、宜居社区等为主的综合片区。该岛可分为综合商业服务区和生态低碳居住区。综合商业服务区以不同规模文化娱乐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为主体, 保持城市生活24小时的活力, 生态低碳居住区以中等密度的大型居住社区为主。

2.物流港务中心

该区域是商贸物流中心区, 是商贸物流集聚区和新城调控中心。提供大型市场交易、仓储物流和配送服务功能。并通过产业功能拓展廊道依托大广高速路产业拓展功能, 布局工业组团, 形成产业发展带。

(1) 综合物流片区:该区域以加工生产、物流配送、交易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片区, 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产品配送为主业、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式联运为手段、以商品交易为依托的物流综合基地。其中主要项目包括速冻食品制造、乳业制造、多功能仓储、货物集散、展示交易、商品包装、石油冶炼研发、快递配送、集拼箱、加工以及商品的交易和展示等功能。

(2) 综合市场片区:该区域以商贸交易、市场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片区, 以打造商贸物流的对外交互平台, 成为时尚前沿的商贸基地。其中主要项目包括综合批发市场服务、商品贸易现货市场、专业市场、商品集散地、商贸流通中心、信息处理、信息管理、电子服务、商贸流通、基础通信平台、门户网站、信息管理平台、电子服务平台、城市配送、区域运输。

上一篇:热化学再生下一篇:电视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