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汽车产业园区规划(共7篇)
县汽车产业园区规划 篇1
滨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规划
滨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规划
(滨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为全面加快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提升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共享资源,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实现滨城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大跨越、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政策背景
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指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汽车产业规划的出台,明确了国家将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黄河三角洲地区要着力提高研发系统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关键总成技术整体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优势品牌,形成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业体系;要加强协作配套,提高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壮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明确提出要建设东营、滨州和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特种车辆生产,发展船用柴油机、重型发动机、高档大型发动机等系列产品及特种活塞、OE刹车片、汽车轮胎等制造业。
我区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以亚泰雅德动力、锻压机械、红星车业、东海龙活塞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发展较为迅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条已有一定雏形。滨城区乘着国家大力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风,提出“决战东区”的战略,依托产业聚集优势,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二、发展现状
(一)产业现状
2007年,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延伸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大力实施“12258”工程,要求延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树立龙头企业。我区相关部门和机械加工企业进一步细化要求,确保各项任务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滨城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不断增多,不断有新的部件甚至整车洽谈展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前茅。2009年9月成立的滨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商会,行业商会的成立对提高汽配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滨州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提供汽配产品生产、销售的对接平台,规范滨州的汽车及零部件用品市场,引导市场的良性竞争发挥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滨城区内的海得汽配城是鲁北地区唯一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的大型专业商贸市场,是我市确定的全市服务业发展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位于滨城区渤海五路与黄河六路北交汇处,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建有商贸楼17栋及配套的宾馆、写字楼和商住楼,汽配城规划就业岗位1000个,年流动人口达150万,商品贸易额10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目前已有150家商户和住户入驻,有效带动和促进周围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位于滨城区滨北镇的滨州工业园内初步形成了以红星车业、东海龙活塞、亚泰雅德、环球汽配等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聚集地。其中红星车业沃尔奥电动车为山东名牌,生产技术领先,2009年完成年产电动汽车2万辆,实现销售收入5.4亿,利税800万元。东海龙活塞年产活塞1300万只,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税200万元。滨州亚泰雅德动力配件有限公司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化验、检测设备,确保了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公司设立了国内唯一的“铝活塞耐磨镶圈研究所”,拥有中国最大的镶圈加工车间,年产铝活塞耐磨镶圈1000万只,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755万元,利税246万元,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为55%。
(二)存在的问题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起步较晚,链条不完整,产业规模比较小,技术档次比较低,需要加快资源整合,借助外力迅速延伸产品链条,膨胀企业规模。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大,资金人才出现空缺。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着力提高研发系统设计、加工制造、关键技术整体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优势品牌;着力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着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逐步建成国际国内技术领先、市场影响力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
2.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
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3.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4.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政策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加强管理,实现优胜劣汰。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保持行业稳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总体布局
(一)规划面积
该园区位于滨北街道办事处驻地的山东滨州工业园区内,规划面积624.38公顷,南至220国道、北至三元生物、东至205国道,西至新立河。
(二)区位优势及配套条件
该园区所在滨州工业园区交通运输极为便利。国道205线和滨博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省道滨孤路、永莘路横穿东西;距首都北京400公里、省会济南100公里,距青岛港、烟台港300公里,距黄骅港90公里;在建中的黄大铁路、德大铁路将在园区附近接轨,并分别设有货运和客运站点。优良的交通基础设施使京、津、唐、济、青等大中城市相通,成为华东、华北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园区输变电网络覆盖辖区所有领域,通讯事业发展迅猛,设备全部实现了程控化、数字化,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到各个角落。园区内拥有库容1400万立方的大型平原水库一座,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日供水能力4万吨的自来水厂一座。已列入山东省滨州市“十二五”电源发展规划的大唐滨州热电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成为北路电网重要支撑点,满足城区供热和工业用汽需求,同时可以减少部分小火电机组和自备锅炉,极大的改善环境,优化热网结构。在园区建设上,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园区对项目建设的承载能力。
(三)产业定位方向及建设重点
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滨州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建设条件成熟的优势,以亚泰雅德动力、锻压机械、红星车业、东海龙活塞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载体优势,建设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按照全市“12258”工程要求,在膨胀发展电动轿车、滤清器、活塞及铝活塞耐磨镶圈的基础上,着重引导企业加快由零件向部件总成的延伸,由主要面向汽车维修市场向整机、整车配套市场拓展,发展柴油机、重型发动机、高档大型发动机系列产品及特种活塞制造业,壮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
重点建设项目9个,总投资13.3亿元:(1)滨州亚泰雅德动力配件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00万只汽车用铝活塞耐磨镶圈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计划新建加工车间一座(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用铝活塞耐磨镶圈生产基地,达到年产1000万只汽车用铝活塞耐磨镶圈的生产能力。(2)滨州市瑞力机械有限公司机械加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900万元,新建厂房1100㎡及生产线二条。(3)山东汇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汽车液压制动节能器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生产线一条,建成后,可实现年产5万套汽车节能器。(4)滨州市红星车业有限公司汽车专用电动机及控制系统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0万台(套)汽车专用电动机及控制系统。(5)山东环球汽车零件制造有限公司环保型汽车滤清器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建设厂房、购置设备等,建成后,可实现年产500万只环保型滤清器。(6)滨州东海龙活塞有限公司机动车内燃机系列活塞毛配生产扩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154万元,建设厂房、购置设备等,建成后,可实现年产60万只活塞毛配。(7)滨州市五环镶圈制造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与台商合作。(8)滨州市锻压机械厂BZC350A、B、C车载式钻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7100万元。(9)红星车业5万辆电动汽车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点从汽车生产线5条,厂房5万平方米,达到年产电动汽车5万辆生产能力。
(四)发展目标
2015年产值目标150亿元,2020年产值目标600亿元。
五、政策措施
(一)突出重点,优先扶持,壮大骨干企业
积极实施企业战略性兼并重组,引导和推动强强联合。引导鼓励亚泰雅德、环球汽配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基础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标”,实施赶超战略,逐步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 “小巨人”和产业“龙头”。
(二)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拓宽发展空间
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高位对接,实现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开发的根本性转变和关键零部件产品的自主开发。围绕现有企业,加快零部件产品由配件市场向整车企业配套的转移,重点开发轮毂、电瓶、螺杆、螺栓等产品,同时加强零部件企业之间的链接,使零件变部件,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叫响“滨城制造”。
(三)抓好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条
将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凭借现有产业优势,积极引进资本投资商和汽车汽配制造商、经销商,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通过招商嫁接、合资合作等形式,努力构建开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壮大配套协作企业,构筑产业集群。
(四)创优发展环境,加快产业发展
努力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环境,在交通规费、路桥费、新增设备所得税、加速折旧、政府采购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降低企业成本,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继续落实区级领导包产业责任制,切实提高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跟踪服务力度。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以落实区委、区政府“加快工业经济发展30条”“服务企业发展23条”为工作切入点,加速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创造优越宽松的外部环境。
县汽车产业园区规划 篇2
一、转型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1.由政策型向服务型转变
很多地区早期的产业园区为了促进园区的快速发展, 政府往往首先采取一系列优惠性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入驻, 使园区迅速壮大,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减免税收、政策型补贴及降低地价等。这些政策往往在园区发展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和城市的转型发展, 土地成本、各类资源和环境的不断提升, 这类初级的产业园区逐渐丧失了竞争力, 具有综合服务职能的产业园区开始体现出它们的吸引力。
2.由产业主导向产城融合转变
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往往选址在城市外围, 由于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 往往形成产业孤岛。同时在城市集聚扩散效用的综合作用下, 产业区范围不断扩展, 与城市连绵成片, 功能上向新城区多元化转型, 逐渐改变建设之初的产业区定位。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统筹生产、办公去、生活区、商业区等各功能区规划建设, 推进功能混合和产业融合, 在聚集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 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趋势。
3.由粗放发展向环境优先转变
由于产业园区的功能主体是产业, 产业空间的格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园区整体环境的综合布局。早期的产业园区主要以低端产业, 产业准入门槛较低, 产业遴选不足, 粗放发展严重, 这些低端产业往往对园区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园区产业升级, 中高端技术企业入驻园区, 往往对园区环境需求较大, 它们更注重园区整体环境, 环境要素将成为园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4.由盲目壮大向有序开发转变
产业园区的发展可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划分起步期和成熟期。对于发展初期的园区而言, 关键在于对未来产业大方向构建。一般可根据现状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区域需求分析、国家政策引领四个方面进行产业主导内容。对于处于发展成熟期的产业园区, 其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产业发展路径也相对明晰且不断强化, 园区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和产业空间的优化布局。这个时期多种定量分析技术方法尤为重要, 以企业为单元进行综合效益评估将其作为调整存量空间, 可作为支持先发地区转型背景下园区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
二、大庆光明园区发展现状
大庆市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和石化基地。大庆市也是天然的百湖之城, 坐拥228个湖泊。光明产业园区位于龙凤湿地之滨, 该湿地是全市最大的自然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该园区主要为建材类, 其次为资源类、科技类、食品类、制作类等。整体来看, 现已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产业门类, 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有产业组团分区不明确, 产业层次较低, 在未来发展中面临转型, 园区用地功能单一, 生活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三、大庆光明园区发展目标研究
光明产业园区将以建设成为综合性新城区为目标, 逐渐担负起大庆产业转型的主要职能。规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把光明新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高地;推进商贸物流发展, 建设成为立足大庆、服务哈大齐、面向东北亚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综合性枢纽城市, 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枢纽门户新城迈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
四、大庆光明园区规划策略研究
1.实施“新城—主城”同城化策略, 启动“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促成“产业孤岛”向“衔接主城”转变。加强与主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联系, 建立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延续主城公共服务空间的功能拓展, 积极寻求与主城区功能对接, 接受主城区辐射与带动作用。借助主城区铁路交通、公共服务的等资源优势, 服务光明新城自身发展。新城从建设伊始就应走产业园区与新城建设和谐发展的道路, 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发展思路确定用地功能, 新城建设应实现产业与城区功能上的同步发展和空间上的统筹协调, 实现光明新城从“单一生产职能”到“产城一体发展”的二次飞跃。
2.构筑多元化产业体系, 明确产业导向, 提升产业层次
工业发展以“传统+新兴”为工业发展策略, 形成战略型新兴产业高地。依托全市优势产业资源, 建设石油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集群。
服务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 构建服务业中心。依托大广高速和产业发展优势, 以现代物流和商务流程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发展重点, 集中发展“光明现代物流园区”和“BPO服务核心”。
3.塑造公共中心, 控制整体风貌, 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针对既有光明产业园区门户形象不突出, 缺乏城市公共中心的问题, 光明新城的建设必须依托交通、生态优势, 致力于改善整体形象, 短期内形成一系列有组织、有特色的城市门户形象节点、特色街路与城市公共中心。全面增强光明新城的到达体验感, 打造“光明印象”。
同时严格控制产业园区的整体风貌, 强化企业标准化厂房、绿化景观和企业标识等景观风貌, 突出简洁、现代的园区风貌, 体现科技、生态的文化内涵。
4.绿化空间分隔, 水系连湖成网, 优化生态网络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 采用宽松的绿化控制, 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组团式布局, 有效控制城市增长边界。组团间以绿化空间分隔, 以城市主干路网相连。
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 构筑连通的水脉网络, 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新城发展带, 形成符合地区特色的生态环境系统。
五、大庆光明园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1.滨水创智中心
创智中心区域是光明产业新城生活核心区, 提供商务办公、文化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通过公共服务功能拓展廊道来延续主城区公共服务功能, 沿南四路与主城区形成对接, 融入主城。
(1) 休闲创意岛:该区域以商务办公、创意研发、酒店服务、宜居住区为主的综合片区。北部形成围绕规划的光明产业新城服务中心形成的商务办公区域, 并依董家泡沿岸形成环湖界面;南部形成依托CEO拓展天地等高端商务酒店及研发功能为主的休闲创意区。
(2) 创智生态岛:该区域以会议办公、创意研发、会展酒店、情景住区为主的综合片区。该岛将打造对内服务光明新城, 对外拓展国际服务市场的综合商务流程外包服务中心的BPO服务区 (商务流程外包) ;以低密度高质量居住环境的生态娱乐休闲区;服务于本岛、城市以及丰富外来旅游者的休闲会议生活的高端会议区。
(3) 宜居娱乐岛:该区域以商业综合服务、时尚购物、宜居社区等为主的综合片区。该岛可分为综合商业服务区和生态低碳居住区。综合商业服务区以不同规模文化娱乐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为主体, 保持城市生活24小时的活力, 生态低碳居住区以中等密度的大型居住社区为主。
2.物流港务中心
该区域是商贸物流中心区, 是商贸物流集聚区和新城调控中心。提供大型市场交易、仓储物流和配送服务功能。并通过产业功能拓展廊道依托大广高速路产业拓展功能, 布局工业组团, 形成产业发展带。
(1) 综合物流片区:该区域以加工生产、物流配送、交易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片区, 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产品配送为主业、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式联运为手段、以商品交易为依托的物流综合基地。其中主要项目包括速冻食品制造、乳业制造、多功能仓储、货物集散、展示交易、商品包装、石油冶炼研发、快递配送、集拼箱、加工以及商品的交易和展示等功能。
(2) 综合市场片区:该区域以商贸交易、市场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片区, 以打造商贸物流的对外交互平台, 成为时尚前沿的商贸基地。其中主要项目包括综合批发市场服务、商品贸易现货市场、专业市场、商品集散地、商贸流通中心、信息处理、信息管理、电子服务、商贸流通、基础通信平台、门户网站、信息管理平台、电子服务平台、城市配送、区域运输。
县汽车产业园区规划 篇3
关键词 水稻; 产业提升; 园区建设
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物资,水稻生产是粮食生产的大头,常年水稻生产约占中国谷物种植面积30%,约占粮食总产的40%,在粮食生产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抓住水稻生产, 在一定程度上就抓住了粮食生产主动权[1]。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 就浙江而言是典型的山区县之一, 境内山多地少, 耕地资源较为贫乏, 全县仅有耕地面积6 849 hm2 , 人均耕地仅0.055 hm2 , 明显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093 hm2的水平, 在20世纪的60-80年代,在低海拔地区曾有连作稻栽培,而至90年代起己渲变为纯单季稻地区,全县17万人口,常年种植单季稻4 000-4 666.7 hm2。加之地处山区, 缘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 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单位产量较之生产条件优异的先进发达地区明显偏低, 常年粮食生产不足以自给, 有赖于外地调入以补缺口。针对景宁县的粮食生产现实,为了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科学种田水平及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自给能力,自2012年以来,本项目组借力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了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项目建设,经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有效实现水稻产业提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为了快速推进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步伐,将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并发挥长期效益,笔者试就景宁县的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
作一表述,以期供以借鉴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
1 工作措施
1.1 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领导工作,项目开展讫始成立了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县农业局以农作站、植保站、土肥站、产业科、农经科干骨力量组织建立了技术实施小组,项目实施所在乡镇、街道也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分别组织开展组织协调、资金落实、资金管理、计划方案拟订、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1.2 制定项目计划方案
为使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技术措施稳妥有序地落到实处,在继项目立项、建立组织后,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各项目建设区的现实情况,所需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因地制宜,量财而出的原则,组织相关专业技术骨干力量,在经实地调研,掌握基础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制定出工作措施、技术措施、工作方法、资金安排、管理使用、工作进展、目标预期、标示牌设置为内容较为详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方案,以保项目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
1.3 开展宣传培训
水稻产业提升,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前期投入,惠及长远利益的投资性项目,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部门支持和惠及主体积极参与。为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并达到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在项目建设实践中项目组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当地媒体、会议宣传发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水稻产业提升重要意义的宣传工作,有效提高了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参与主体对水稻产业提升重要意义的认识,为项目的有效实施营造了社会氛围,奠定了群众基础。同时水稻产业提升,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于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开展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据统计自2012年开展项目建设以来累计授课培训56期、受训2 250余人次,开展送科下乡活动21次,召开现场会5次、与会320多人次,现场技术指导23次、接受指导130余人,印发技术资料6 000余份,提供专业技术信息21期,发送手机短信90余条。通过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有效提高项目实施主体的科学种植水平和技术到位率。
1.4 提供资金支持
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是基础保障,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通过积极争取,取得上级政府的鼎力支持,尽其所能自筹资金,4年来共计筹措项目资金673.9万元,其中:省以上补助资金6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6.0万元,生产主体自筹资金27.9万元。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1.5 规范项目管理
为了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县农业局项目管理办法》和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发出的浙农计发【2013】61号文件规定实施,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分工负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个乡镇、街道,每一个项目实施单位均有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项目资金实行专账核算,按照建设内容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县报账制,财政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灌沟渠、田间作业道路建设及“三新”技术推广,其他建设内容所需资金原则上应由实施主体即农户和村级集体经济补充。实施小组及农业部门积极做好技术措施的落实与应用工作。
1.6 建立技术探索研究示范基地
为了切合当地生产实际,充实完善水稻产业提升技术体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开展进行技术探索研究工作,选择在原有生产条件尚可、易于改良,当地乡镇政府、农民积极性高,科技基础较好,乐于接受农业先进技术的澄照乡金丘村建立了16.3 hm2探索研究示范基地,在基地内,在改良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2]、沃土工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3]、病虫害绿色防控[4]、合理灌溉、立体种养、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措施的落实和技术内容的探索应用取得明显的效果,形成一套较为适合当地生产实际、实用可行的技术体系。为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幅射带动作用。
nlc202309030043
1.7 改良生产条件
由于地处山区,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传统自然耕作习惯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果生产条件不予改良,将严重制约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本项目组充分发挥政府项目资金的“拉引”作用,积极自筹资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自2012-2015年4年来共计建筑了拦水堰坝5座,新建灌溉渠道13 259.6 m,修复灌溉渠道5 625 m,新建U型槽水渠3 017 m,修建田间作业道路26 083.8 m,硬化机耕路990 m,埋设PE排水管1 374 m, 通过深耕加厚耕作层、添加客土、开设出排水沟、埋设PE排水管等措施改造低产15.2 hm2,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不利自然因素的制约,改善了生产条件,为水稻产业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8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水稻产业提升,无疑是在改良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将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于生产实践,几年来,为了丰富水稻产业提升的技术内容,发挥先进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积极作用,项目组积极组织开展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和推广工作,4年来先后引进了中浙优8号、甬优15、双南帖红米等5个水稻品种在当地试种成功并推广种植,使得中浙优1号等在景宁县连续多年种植抗性退化的品种及时得以更换,发挥优良品种在生产上的增产、增效、提质作用。扶持添置了弥雾机等新型高效植保器械25台,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防治质量,减少了农药量,减轻了农药残留污染。 实施“沃土工程”, 在园区内实行稻草还田, 除部分田块种植冬季作物外推广种植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 以增加有机肥投入, 培肥土壤基础肥力。 在园区内开展进行土样检测, 依据土样检测结果、基础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需肥规律,进行配方施肥,结合穗期病虫防治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等微肥、叶面肥,以供养分所需、平衡养分供应。建立排灌渠系,实行“三沟配套”,尽可能做到排灌分设, 对部分冷浸田实行垄畦栽培, 根据水稻需水规律合理灌溉, 及时搁田。 推广普及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引进推广抗性品种,增进自身免疫功能;播前晒种,种子消毒处理; 培育多蘖壮秧,带药下田;合理肥水管理,打捞浪头渣; 推行坎壁刀割除草[5]、田埂种植田埂豆[6]、芝麻等显花作物,为天敌提供更为适宜的栖养场所;在水稻插秧后1个月内原则上不用药防治水稻害虫,以增加天敌食源、加速繁殖,更好地发挥自然控害作用[7];扩大稻田养鸭生态种养面积,以其在稻田取食活动控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田畈内装置杀虫灯,以引诱灭杀稻田害虫;在稻田禁止使用禁限农药,推广使用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低毒有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并尽可能地实行混药兼治,交替轮换用药,以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增设病虫监测点,力争实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有效指导生产主体开展精准防治;创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自愿互利原则,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多种形式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以实现快速有效防病虫的目的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协调应用,不仅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为害,并有效减轻了因过多使用农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系列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应用,为水稻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9 创建社会化服务组织
针对当地自农村承包生产经营以来, 农村呈现出分散、孤独生产经营状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普遍明显偏低,严重制约农村社会事业、产业提升与发展的现实;借鉴其他产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紧密把握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扶持组织创建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到目前为在园区内组建了社会化服务组织18个,并配备一定的先进实用农耕、植保机具为农户提供代耕,病虫害防治,劳动力、农用器械调剂等社会化服务,提高了组织化程度,破解了季节性劳动力紧缺,农机具配备不足,科技素质偏低瓶颈制约,解决了单家独户生产经营难以把握、实现的现实难题,实现了服务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科技到位率。
2 工作成效
经过项目建设,使园区内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基本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景宁县的水稻产业提升树立了典范,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2.1 经济效益
4年来共建立了示范园区19个、累计实施面积846 hm2,据资料统计平均增产稻谷产量384.00 kg/hm2,增加产值1 152.00元/hm2,共增产稻谷324.864 t,增加产值97.46万元;园区内平均减少病虫害防治1.4次、减少化肥使用5.6 kg/hm2,节省成本投入717.90 元/hm2,平均节本增效1869.9元/hm2、共计节本增效158.19万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减轻了粮食生产归属于弱势产业的不良影响。
2.2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改良生产条件,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组织化、社会服务化水平,起到了积极有效的辐射作用,加快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提升步伐,对提高景宁县粮食自给能力,减少粮食缺口调入,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类心身健康水平,推动当地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3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改良了生产条件,发挥了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了抗御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优化了农作措施,通过扩种绿肥、秸杆还田增加了有机肥投入,提高了土壤基础肥力,实行稻养鸭,保护利用天敌,优化了稻田生境,有效发挥自然控害作用,稳定了稻生境自我调节功能,减小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有效地推动了景宁县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迎合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发展要求。
3 存在不足
尽管本项目组在水稻产业提升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取得了较为可喜的业绩,但分析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的现实,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1)是:就整体而言,因受地理位置,立地、交通条件,资金筹备,劳动力外出等因素影响,生产条件改良进展缓慢,有待加大投入,加快改进生产条件进程。(2)是:虽然在示范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辐射面欠广,推广应用步伐缓慢。(3)是:技术内容有待深化、组装配套,普及应用步伐仍需加快。(4)是:科技落户率偏低,科技培训、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5)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先进高效率机械装备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是: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偏低,有待创新思维进一步加快推进。(7)是:生态环保、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明晰。诸上的问题与不足,将不同程度影响着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水平,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nlc202309030043
4 今后工作
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遵循“因地制宜、切合实际、负重拼搏、稳妥推进” 的原则,立足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取得新的进展。(1)是:充分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以促使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的快速推进。(2)是:动员社会名人、企业、大学生回乡创业者投身农业产业发展,注入资金,助推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发展。(3)是:鼓励发动生产主体增强自我发展意识,自筹资金,投注于水稻产业提升这一长期性惠农事业。(4)是: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5)是:拓宽思维,深化探索研究,充实完善技术内容,持之以恒地做好科技培训、指导,信息化服务工作,全面有效地提高科技到位率[8]。(6)是:根据水稻品种抗性退化进程,及时引进推广抗性优良品种,以发挥良种在生产上的积极作用。(7)是:加强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有效提高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领域和水平[9]。(8)是:根据自愿互利原则,鼓励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以便生产经营管理,发挥规模效应。(9)是:探索建立生产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维护检修工作,以发挥其永久性利用功能。(10)是:加大工作力度,加快面上生产的推广应用步伐。真实有效地将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这一利国惠民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虞国平. 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J]. 新 西部(理论版),2009(11):31-33.
[2] 胡华伟,杜一新,何伟明. 对单季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集成的思考[J]. 中国稻米,2007(增):39-40.
[3] 郑世炎,杜一新,陈海丽,等. 对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 术的思考[J]. 农技服务,2012,29(2):258,260.
[4] 彭瑞庭,杜一新. 景宁县山区单季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及其推广应用[J]. 上海农业科技,2014(1)
[5] 杜一新,雷沈英,梁碧元. 稻田周边杂草的防除方法和 作物布局对捕食性天敌发生的影响[J]. 中国植保导刊, 2004,24(3):27-28.
[6] 雷沈英,杜一新,刘少华. 田埂豆栽培技术[J]. 大豆科 技,2010(1):57-58.
[7] 陈关成,杜一新,李永青. 山区单季稻捕食性天敌发生 情况及保护利用技术措施初探[J]. 福建农业科技,2012 (增):49-52.
[8] 刘少华,杜一新,李永青. 农技培训是农技部门永恒的 主题[J]. 中国农业杂志(学术版),2012,5(1072-73.
[9] 闻 英.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探析[J]. 郑州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9-32.
绿色有机产业园区发展初步规划 篇4
1.绿色产业园
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利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聚集园区。
2.绿色产业链
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借助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的产业。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促进各个环节的绿色发展,实现与自然、与社会各相关群体的良性互动,达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绿色产业园区规划
根据具体规划的绿色产业,因地制宜的进行园区空间规划,同时根据主导产业的需要,跟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从而实现整个产业园区自成一个绿色有机整体,拥有完整的绿色环保产业链。绿色产业规划是对园区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和谐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出未来整套行动实施方案。
4.发展绿色产业园区的理由
一是非再生资源匮乏,发展绿色产业势在必行;二是消费者绿色意识增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政府给予绿色企业政策支持和资金优惠;四是机构和私募基金对绿色产业投资兴趣浓厚;五是经济全球化,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技术转移“绿色浪潮”冲击,促使本国产业转型。
5.发展绿色产业园面临的问题
一是未确立主导产业。产业园区存在各种类型企业,主次产业分类不明晰;二是未制定长远规划。政府和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缺少对长远规划的考虑。三是绿色产业概念模糊。政府和企业对于绿色产业界定不清,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四是园区企业实力和知名度偏弱。企业实力不强和知名度不高,影响园区招商引资。
园区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1.关联发展原则
围绕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支持园区内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和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
2.成链发展原则
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3.集聚发展原则
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扩大规模经济范围和经济效益,打造特色产业和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园区产业竞争力。
4.集约发展原则
新郑市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的思考 篇5
新郑市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的思考
为全面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产业园区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产业布局.为进一步总结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产业布局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市主要乡镇及产业园Ⅸ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作 者:王丽云 作者单位:新郑市环境保护局河南,45115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17)分类号:X8关键词:
县汽车产业园区规划 篇6
连云港市经信委(2011年10月18日)
一、重点产业发展及布局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确立建设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的战略定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园区建设,突破重大项目,培育骨干企业,做强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2+7+3”格局的三级开发园区和“4+2”六大主导产业。
(一)基本概况。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化工和冶金六大主导产业,总量约占全市工业的 79%。其中新医药占8%、新材料占7%、新能源占8%、装备制造占23%、化工占18%和冶金占15%。
——新医药产业。我市成为全国创新药物先行区和知名“药港”,建立了国内领先、接轨国际的创新研发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新型肝病药物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创新基地,培育了恒瑞和康缘2家上市公司,恒瑞、豪森、正大天晴和康缘4户重点企业连续5年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4户,1-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141.1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恒瑞、豪森、康缘和正大天晴四大药企共完成总产值105.1亿元,占全行业的74.5%。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开发区,其完成产值占全市新医药行业的72%,另外灌云临港产业区、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赣榆开发区和海州开发区也分布一些医药企业。
——新材料产业。形成了高性能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硅材料等多个主导方向,建立了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东海硅材料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碳纤维生产、硅资源深加工达到国际水平,中复神鹰建成国内首套规模最大、技术成熟的千吨级国产化生产线,汉高华威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现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130家,1-9月份,完成总产值214.8亿元,同比增长90.1%,其中韩华新能源、中彩科技和晶海洋3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62.9亿元,占全行业的29.3%。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开发区、东海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各占全市40.9 %、22.8%、7.2%,另外在新浦经济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海州经济开发区也有分布。
——新能源产业。形成了上下游配套的风电装备产业链、光伏产业链,打造了“太阳雨”太阳能光热中国第一品牌,引进了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机构,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省级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3家,1-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222.1亿元,同比增长31.7%。去除核电等发电企业外,重山风力、日出东方太阳能都7户骨干企业完成产值134亿元,占全行业的60%。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开发区和海州开发区,分别有7户和3户企业,产值分别占全市的55%和12%(去除核电和新电);另外在连云开发区、东海开发区和赣榆开发区也分布一些企业。
——装备制造业。是全市企业最多、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产业,形成了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碳纤维成套设备、氨纶成套设备、流体装卸设备、非开挖工程钻机、变频刮板运输机、大型救援钻机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32家,1-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431.1亿元,同比增长37.7%。其中,东方集装箱、五洲船舶、升德升电子等10户骨干企业完成产值220亿元,占全行业的51%。企业分布在除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外的所有园区,主要集中在市开发区、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灌云临港产业区和海州开发区,其中市开发区有34户企业,产值占全市的37%,灌河半岛、灌云临港产业区有企业9户,产值占全市的20%,海州开发区有14户企业,产值占全市的10%。
——化工产业。形成了以石化、盐化、农化、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纯碱、山梨醇、邻苯二酚等产品居国内前列,新海石化建成首个炼化一体化石化企业,亚邦工业园、益海工业园、德邦搬迁项目、索普烧碱、虹港石化PTA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8家,1-9月份,完成总产值376.3亿元,同比增长58.4%,其中新海石化、益海粮油、罗盖特、碱厂和沙索益海5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94.95亿元,占全行业的51.8%。企业主要分布在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区、连云港化学工业园、灌云临港产业园,各占全市25.3%、11.9%、15.3 %,另外在市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也有分布。
——冶金产业。成立了江苏沿海钢铁集团,拥有2家产能百万吨钢铁企业,亚新钢铁500万吨生产线项目、珠江钢管380万吨钢管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沙钢、南钢产能转移徐圩新区项目正在洽谈之中。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8家,1-9月份,完成总产值270.6亿元,同比增长133.3%,其中镔鑫、兴鑫、东茂3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71.6亿元,占全行业的63.4%。企业主要分布在灌南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灌南半岛临港产业区,各占全市 27.9%、23.4% 22.7%,另外在灌云经济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也有分布。
(二)存在问题
1、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集群集聚效应不明显。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和主要园区呈竞相发展态势,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园区间主导产业雷同现象,未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主动预留空间并招引项目、按配套协作关系集中布局项目,造成工业投资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链配套不紧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数量还不多。例如新医药产业,主要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强,但空间布局分散,整体影响力不如集群集聚发展的泰州医药产业。
2、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新增用地指标日益紧张。我市多数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初期,基于争取项目多落户,对项目投资强度要求门槛不高,存在已批项目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建而不产等闲置浪费现象。园区普遍存在已开发建成面积大,但每年实际产出指标小的情况。与此同时,将拓展发展空间的重点放在争取新增用地指标上,轻视节约高效用地和盘活存量土地,“腾笼换鸟”未全面展开,造成全市新上项目用地指标日益紧张。
3、园区配套功能不全,开发建设水平不高。多数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公共交通、金融网点、商住服务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研发、设计、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少。从开发管理看,虽然多数园区编制了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但在实施中因急于项目落户,未根据产业链分工协作关系招引项目,企业选址和占地规模未严格论证,园区已开发建成面积超出核定规划面积,近几年新开发建设的园区还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省级园区)。
二、园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设想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竞争优势,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集约发展”总原则,加快实施优化产业布局“556”工程,即:推动5个工业片区特色错位发展,打造冶金、盐化、石化、碳纤维和硅材料5条特色产业链,发展形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石化和钢铁6大千亿产业集群。
1、彰显市开发区高新产业示范区特色,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打造新兴高端产业基地。
主导产业定位:新医药(创新化学药、中药及制剂、生物医药)、新能源(光伏、IGCC、风电装备)、新材料(碳纤维)和装备制造„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现有重点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重山风力设备(连云港)有限公司 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连云港)有限公司
韩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国际集装箱(连云港)有限公司 升德升(连云港)电子有限公司 连云港汉唐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连云港天洋汽车有限公司
2、彰显徐圩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特色,统筹徐圩和连云(板桥)园区协作发展,围绕石化、盐化、钢铁产业链布局项目,打造新型临港基础产业基地。
徐圩新区主导产业定位:化工(石化、煤化)、冶金(钢铁)、装备(金属制品、海洋工程装备)。
现有重点企业:番禺珠江钢管(连云港)有限公司 连云(板桥)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
化工(盐化)、冶金(镍合金、铜冶炼等)
现有重点企业: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华乐合金有限公司
连云港东茂矿业有限公司
3、提升两灌地区产业层次,加快灌河综合开发,推动灌河口临港产业园区协作发展,县城开发区调整优化布局,建设南翼沿灌河特色产业走廊。
灌云临港产业 化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江苏明盛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远征化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五洲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和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锦豪船业有限公司
灌河半岛经济区(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
化工(精细化工)、冶金(钢铁)、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金属制品)。
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
连云港亚新制管有限公司 江苏海中洲船业有限公司
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 连云港中化化学品有限公司 先进装备制造业
灌云开发区:江苏耀中铝车轮有限公司 江苏银华春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灌南开发区:灌南压铸机有限公司
连云港金昌特钢有限公司
4、整合赣榆县内园区资源,依托在建赣榆港区,统筹县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发展,建设北翼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集聚区。主要发展冶金(钢铁)、化工(石化、生物化工)、装备制造业(石化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光伏、风电设备)和海洋生物医药。
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 连云港镔鑫特钢材料有限公司 江苏金茂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东成生化集团有限公司 连云港神舟新能源有限公司 连云港金信利不锈钢有限公司
5、围绕新海城区开发建设,明确分工定位,精选优选项目,打造东陇海沿线都市型产业集聚区。
海州开发区主要发展新能源(光热、光伏、风电装备)、装备制造(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天明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连云港黄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新浦开发区主要发展装备制造(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江苏齐天铁塔制造有限公司 连云港港圣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连云港康达智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连云港东海硅微粉有限责任公司
东海开发区主要发展新材料(硅制品)、新能源(光伏)。
三、优化产业布局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筹园区规划定位,引导科学开发建设。
1、优化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全市园区要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按照我市明确重点发展的“4+2” 六大主导产业,优化完善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完备”的方向发展。建议各园区规划要报市政府审批,在实施中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更改。市各有关部门要引导各园区规划建设重点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并预留足够空间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2、推动园区共同协作发展。为加快建设大园区大产业,共同承载大型产业项目,形成配套延伸的产业链,更好的向国家、省争取扶持政策,建议市、县层面协调推动区位相近、定位相似的园区:例如徐圩新区和连云(板桥)开发区、赣榆境内现有的开发园区、灌河口(灌云、灌南)临港产业区等园区要整合发展资源,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3、推进园区产业链招商。各园区要围绕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专题招商,力争在重大项目上求突破。建议市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招商的统筹协调,建立招商的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对各园区的招引项目进行统筹,明确主攻方向。各园区要围绕区内大项目、产业链项目、配套项目开展定向招商。
(二)加大政策措施引导,建立领导协调机制。
1、推动园区集约利用土地。建议对现有园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土地利用现状,下大力气推进闲置、低效土地的整合盘活。存量用地方面,对于“开而不发、用而多余”的土地,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和强制收回等措施盘活,对于单位土地投资、产出过低的项目、长期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要倒闭园区和企业抓紧拟定“腾笼换鸟”方案。各园区每年力争腾出连片存量用地用于“二次”开发,重新招引和布局项目。增量用地方面,全市分配每年新增用地指标时,和园区产业集聚度、土地产出效益,项目建设进度等情况挂钩,优先向产业布局科学、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倾斜。引导园区将“争取新增用地指标”通过主动存量调整实现“自我创造”。
县汽车产业园区规划 篇7
一、宿迁汽车产业园区企业问卷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汽车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和已经进驻园区的15家样本企业。经过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和管理者访谈, 研究当前宿迁市汽车产业园区和园区企业的现状。
(一) 园区企业成立时间较短
样本企业中, 有10家企业建立时间不超过2年, 占66.67%;有5家企业建立时间3-5年, 占33.33%;没有企业超过6年以上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宿迁市汽车产业园区企业建立时间普遍较短, 经营管理水平和经验有待积累。
(二) 园区的就业岗位较少
企业员工人数在20—30人的占13.33%, 30—40人的占46.67%, 40人以上的占40.00%。大部分企业的用工人数在50人以下。
(三) 园区企业资金运营情况
2009年, 大部分企业 (约40.00%) 的贷款占所有获得资金的比重在41%—60%, 20.00%的企业这个比重达到了60%以上, 只有20.00%的企业贷款在20%以下。从分析看出, 园区企业的负债比例比较高, 经营的财务成本比较高。
样本企业中有6家企业进货时支付货款占总货款的比重在60%以上, 66.67%的企业支付40%以上的货款。数据表明, 园区企业的现金支付压力比较大, 和上述的负债比例正好相符合。
(四) 汽车的销量和收入都比较大
企业资金实力的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汽车销量与销售收入。从调查结果来看, 2009年, 样本企业中60.00%的店汽车销量500辆以下, 与之相对应的是有60.00%的企业销售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下。2009年销售量过1 000辆, 销售过亿元的仅有一家。
(五) 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满意度低
由于汽车产业园区建立时间较短, 基本是招商、建设同步展开, 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管理制度。而且园区主要由其所在地双庄镇政府负责具体管理, 导致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有较大难度。调查结果表明, 园区管委会的满意度只有46.67%。
二、宿迁汽车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园区发展政策支持不足
1. 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缺位
宿迁汽车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为市级专业经济园区。作为宿迁市唯一的汽车产业集中区至今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现由双庄镇政府负责日常的管理和招商引资工作。低级别的政府机构代管高级别的专业经济园区, 使得双庄镇政府推动园区发展工作不能有效展开。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缺位和行政级别不对等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宿迁汽车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2. 企业性质划分不合理
一方面, 服务业在享受优惠政策方面远不及工业企业, 特别是税收方面。宿迁市汽车园区入驻企业都被划分为服务业, 使得企业的税收承担不合理。因为园区企业的业务主要分为销售和维修两块内容。销售属于服务业, 而维修属于加工业。税务部门统一按照服务企业征税, 显然不太合理。另一方面, 将园区的企业划分为服务业, 导致入驻企业项目报建审批环节较多, 手续烦琐, 审批时限过长, 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主要依靠镇政府自筹, 区政府、市政府、市发改局只是给予少量的支持。由于镇政府一级财力较弱, 无力承担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如道路交通方面, 贯穿园区的主干道至今未能完工, 已造好道路后存在如绿化不到位、缺少路牌、路名指示不明确等问题。
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拆迁工作进展缓慢, 造成规划中的汽车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大楼和汽车主题文化广场等一些公共配套设施迟迟无法开工, 造成园区功能不完善。
其他方面, 如水电设施不足, 经常影响到园区企业的项目建设和正常经营;污水管网尚未完善, 污水由企业各自处理, 导致重复建设;治安方面也有待加强, 尚未能建立全区域的电子监控覆盖等问题。
(三) 园区商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园区商业配套设施缺乏, 商业、消费、娱乐等第三产业不发达, 对园区的投资发展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此外, 劳务、法律、咨询、广告、设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四) 汽车专业人才缺乏
汽车行业的爆发性增长使得原来就未有多少积累的汽车专业人才更显缺乏。如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特别是管理人员和汽车技术人才缺口大, 严重影响了园区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 园区产业链条过短
园区现有企业规模较小, 龙头企业缺乏, 没有进行产业链条延伸的能力。已进驻园区的企业基本全为整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主。企业规模小和业务的单一性表明宿迁汽车产业园区的产业链还仅仅处于汽车产业的终端, 这必然带来园区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较强, 同时使得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较为脆弱。
(六) 有限的土地供应限制园区未来发展
园区发展的思路定位为:首先发展整车销售和售后维修服务;第二步发展汽车有关的产业, 如汽车金融、汽车俱乐部等;第三步发展汽车零配件的销售和加工等;最终将汽车产业园区发展成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汽车城。但是, 目前园区总体占地面积800多亩的土地供应仅仅能够勉强满足第一阶段发展的需要, 土地的供应已经成为限制园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宿迁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一) 加大对园区发展的政策支持
1. 成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
改革市级产业园区托管给双庄镇政府的管理体制, 按照市级专业经济园区标准, 成立一个专门的高级别管理机构。利用园区处于宿迁市经济开发区中的地理优势, 将汽车产业园区并入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由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汽车产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可有效地改变小牛拉大车的境况。
2. 调整园区企业税收政策
针对汽车产业园区的企业税收偏高的现状, 调整税收政策, 扶持企业的快速发展。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案:第一, 将园区企业的业务细分为服务和加工两块内容, 然后对其分别使用对应的税收政策。第二, 按照开发区企业的税收标准, 统一按工业企业征税。通过合理的税收调节, 快速扶持园区龙头企业, 带动园区的快速发展。
3. 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打通汽车产业园区与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的规划隔阂。特别是园区的主干道——双庄南北大道向南延伸至环城南路, 不但为园区打开南向发展的大门, 也为双庄镇的发展带来更大空间。构建多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在镇一级投资的基础上, 市级和区级的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税收部门将每年对园区企业的税收返还, 改为返还到园区的管委会, 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对于公共建筑设施特别是汽车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楼项目, 由市级和区级财政投入。
4. 设立便捷的公共服务通道
宿迁市车辆管理所处于城区北部, 距离汽车产业园区约有25公里, 不便于新车销售的管理服务。应该在汽车产业园区设立针对新车销售的车辆管理服务办事处, 以减少园区企业销售业务、客户购车的成本。此外, 对于园区企业的建设项目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5. 增加土地供应量
园区发展的土地瓶颈明显, 严重制约园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园区南至环城南路的大约800多亩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 市政府将其由经济开发区划归汽车产业园区, 主要用于发展汽车零配件和汽车用品加工企业。这将使汽车产业园区的占地增加一倍, 更为园区向高层次发展打开空间。
(二) 有序引导园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服务性配套设施的速度, 有序引导园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双庄政府要加大对园区及周边生活配套区、社区服务中心等民生设施的投入, 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 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
(三) 完善汽车专业人才市场
首先, 宿迁市人力资源市场定期举行汽车专业园区专场招聘会。其次, 在园区设立汽车人才人力资源市场, 快速传递企业的用工信息, 便于企业和求职者的沟通。最后, 政府引导校企合作, 整合宿迁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岗位空缺, 实现有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四) 园区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
要尽快打破当前园区企业的单一性, 将产业链向上延伸。节约土地的使用, 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和汽车用品加工企业, 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引进, 打造名副其实的汽车产业园区。
宿迁市汽车产业园区要发展成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的汽车城, 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延伸产业链并加快园区配套功能建设, 使其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强劲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张燕, 赵来喜.呼和浩特市汽车4S店发展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06, (3) .
[2]张旭明, 李辉.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集群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 2004, (6) .
[3]史家明, 张茂林.上海汽车产业集群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2) .
[4]蒋红枫.职业教育要重视汽车后市场人才的培养[J].职教论坛, 2006, (2) .
【县汽车产业园区规划】推荐阅读:
厦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规划05-26
安阳市“十一五”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07-04
汽车产业12-03
成都汽车产业07-21
湖北汽车产业09-28
汽车产业结构06-07
聚焦汽车产业升级07-12
汽车产业新极点08-13
汽车维修产业10-04
汽车产业专利分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