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精选4篇)
广东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篇1
一、引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 2004年, 我国汽车产销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 到了2012年, 汽车产销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经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借助政策、区位和经济优势, 广东省汽车工业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但广东省汽车产业的发展距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中提出的“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 打造2-3家产值超千亿元的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 建设国际汽车制造基地”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广东省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 广东省汽车产量突破160万辆, 达到166.97万辆, 创下历史新高。2012年, 由于受钓鱼岛事件的影响, 广东省汽车产量稍微有所下降, 达到159.66万辆, 居全国各省市排名第6位。
(一) 汽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 广东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 全国汽车产量207万辆, 广东汽车产量3.94万辆, 仅占1.9%。2011年, 全国汽车产量1840万辆, 广东汽车产量166.97万辆, 占比升至9.07%。2012年, 全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 广东汽车产量为159.66万辆, 占比8.28%, 因钓鱼岛事件占比稍有下降。总体看来, 汽车生产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
(二) 对经济增长贡献大, 是重要的支柱产业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统计显示, 2008年下半年, 广东汽车工业总产值曾超过吉林、山东和浙江等强劲的竞争对手, 跃居全国第一, 2008年, 广东汽车工业产值月均在200亿元左右, 全年的总产值约为2500亿元, 约占全国份额的10%。2010年广东汽车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13亿元人民币, 产值居全国第四。“十二五”期间, 广东省出台了多项规划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按照规划, 2015年, 全省汽车工业市场有望超过2.5万亿。
(三) 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迅速发展
按照广东汽车整车企业的规划, 至2015年, 汽车产量将达450万辆, 大约是目前产量的3倍, 产值将在2010年基础上翻3倍, 接近1万亿元。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产业规模的国际通用标准比例应为1:1.7, 若2015年零部件产业达到与整车平衡状态, 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将会超过1.5万亿元, 整车和零部件产业总产值将超2.5万亿元。《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 到2015年, 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超过85%。
(四) 广深佛三城汽车产业“三足鼎立”
随着长安标致雪铁龙与一汽大众相继分别落户深圳、佛山, 广 (广州) 深 (深圳) 佛 (佛山) 三城“三足鼎立”的汽车产业发展态势更为明晰。有分析认为,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重心向南转移的趋势明显, 以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已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 中国的六大汽车制造中心, 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和以广佛为中心的珠三角, 将成为中国最具实力和活力的汽车工业区。
(五)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汽车产业是广州市第一大支柱产业, 目前, 广东汽车工业产值主要由广州所贡献, 广州已形成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北部以东风日产乘用车为龙头, 以花都汽车城为中心;南部以广州丰田为龙头, 以南沙国际汽车城为中心;东部以广州本田为龙头, 以广州开发区、黄埔工业集聚区、增城工业园区为载体, 均形成了集整车生产、零部件生产、汽车研发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六) 广汽集团作为龙头企业, 知名品牌逐渐形成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首家在集团层面引入多家合资伙伴, 进行改制设立股份公司的企业。广汽集团具有独立完整的产、供、销及研发体系, 拥有广汽乘用车、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部件、广汽丰田发动机等诸多知名企业。广东已有一汽大众、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等众多知名品牌整车企业。
(七) 汽车产品结构日趋完善
近年来, 广东省汽车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具有高、中、低档轿车, 大中型客车, 轻型载货汽车, 各种改装车与专用车、摩托车、汽车零部件等比较丰富的产品门类。
(八) 汽车服务业蓬勃发展
广东汽车产业的发展, 带动了汽车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资料表明, 在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中, 汽车的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左右, 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 而50%至60%的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的, 因此汽车服务业将长期扮演汽车制造商主要利润来源的角色。
三、广东省汽车产业发展凸显的问题
(一) 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不完善
真正强的汽车工业, 不仅仅是整车厂强, 给整车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要强。目前广东汽车产业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本地的配套能力还很弱,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总体滞后于整车。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产业规模比例应为1:1.7, 而当前广东则不及1:0.09。客观上来说, 日系企业有单独的配套体系, 本土企业满足不了要求, 没有研发技术。
(二) 研发创新能力不强
广东拥有的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 以及省级国家级的技术平台等较少。广东汽车产业希望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大力引进技术, 从而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然而从合资企业学到核心技术很少。归根结底, 国内企业只有自己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增强技术研发力度, 才能最终在汽车行业前进得更远。
(三) 缺少自主品牌
广东汽车工业产值很大, 但主要来源于跟外资的合资企业, 外资品牌有本田、丰田、日产、标致、大众, 国产品牌也就是比亚迪和广汽传祺, 但两个国产品牌几乎是不能与其他品牌相提并论的。
(四) 汽车人才储备不足
《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2012年) 课题报告披露,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外资汽车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急需熟悉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人才;而民族汽车产业的崛起和壮大, 也需要大量人才补给。我国不仅缺乏复合型技术人才, 更缺乏高水平综合经营管理人才;同时, 我国中高级技术工程师也十分缺乏。另外, 汽车营销人才、汽车物流人才、汽车交易评估人才和汽车专业服务人才等也十分缺乏, 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五) 汽车服务业发展滞后
相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 广东汽车服务业发展滞后, 还处于起步阶段。汽车服务业企业规模小, 市场集中度较低,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另外, 汽车服务业人员素质较低, 服务意识不强, 远未达到汽车产业的发展要求, 服务质量也还需要大幅度提高。
四、广东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升级路径
(一) 完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
为了解决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的问题, 广东汽车零部件企业应突破来料加工的传统模式,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紧跟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研究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要重视维修配件市场, 利用好各项扶持政策措施, 不断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投资和政策环境, 在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基础上, 提高系统化配套能力, 争取成为一级配套商, 同时也要抢占二、三级配套市场。
(二) 加大研发投入, 增强研发能力
要加快广东省内汽车技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的建设发展步伐, 建立汽车技术及产品开发数据库, 加快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中心的建设, 鼓励零部件企业整合技术资源, 联合建立共享的技术开发平台。
(三) 发展自主品牌
汽车产业要做大做强, 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 开发出自主品牌。一方面, 在增强研发能力的基础上, 建立起自主品牌产品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全面开展自主品牌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 海外收购也不失为发展自主品牌的一个捷径:通过利用世界的资源, 学习世界先进企业的技术, 规范知识产权, 打破原来比较封闭的思维模式, 通过国外品牌的支撑来发展自主品牌。
(四) 培养、引进优秀汽车人才
配合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建设, 科学制订人力资源计划, 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 利用广州优越的条件, 引进熟悉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动向与趋势、具有战略发展眼光和较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人才, 引进留学归来人员, 借力于“海归派”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挖掘、培养与开发汽车行业高层次人才。
(五) 完善汽车服务业
规范汽车服务业市场, 建立大规模的汽车服务业企业综合体系, 使其集汽车零配件供应、汽车改装、美容养护、金融信贷、保险、咨询等为一体, 形成规模经济。另外要着力培养汽车服务业的整体服务意识, 建设更高水平的服务团队, 培养人才。基于客户信息,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利用各种沟通渠道, 向客户发布差异化的服务内容, 进行精益服务, 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从而整体提升汽车服务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付华英.基于“钻石模型”的广州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J].特区经济, 2012 (12) :39-41.
[2]龙云凤.广东汽车产业自主品牌之路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20) :1-4.
[3]余建清.从根植性角度分析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J].汽车工业研究, 2011 (9) :44-48.
[4]吴慕春, 王海林, 等.广东省汽车服务业发展策略探讨[J].汽车工业研究, 2009 (8) :43-46.
[5]康灿华, 冯伟文.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 :143-145.
[6]戴艳娟.广东省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日本中小零部件供应商的投资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 (1) :28-52.
北京丰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篇2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宛平城、晓月岛、晓月湖、岱王庙等均是其重要的文化元素。利用这一文化资源, 丰台区创办了北京“卢沟晓月”中秋文化旅游节及中秋晚会活动, 几年来影响力持续扩大, 2012年中秋晚会实现了京港澳台四地电视同步播出。
丰台区是著名的“花卉之乡”, 花卉产业实力雄厚, 具有先进的生产体系和发达的流通体系。2013年5月, 丰台区将举办历时半年的国家级园博会。2014年, 还将举办世界种子大会。
广东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篇3
目前在很多地区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 达到了平价电力的水平, 可再生能源竞争力会进一步提升。从未来更长的时间来讲, 太阳能将成为全球最便宜的电力能源。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其同太阳能行业结合起来将构成一个智慧能源体系, 在能源的生产, 输送和使用等各个环节效率将变得更高, 能源互联网的时代肯定会到来。在环保压力、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 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在政策面上十分给力, 国家能源局下发的《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中, 提出全年新增光伏建设目标为17.8GW,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及全部自发自用地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不限制建设规模。未来5~10年将是整个光伏发电走向平价电力的一个时代, 到2025年以后, 光伏发电将会成为最便宜的电力能源之一。
(一) 着力发展产业链重点技术领域, 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横亘在整个太阳能产业链的关键几个生产环节中———包括晶体硅, 硅晶圆, 太阳能电池, 组件以及逆变器———根据GTMResearch统计的数据显示, 现在已经有90个相关制造厂年度产品总量达到1GW以上, 同比2010年增长了1倍。其中, 有36个逆变器组装厂, 19个晶体硅生产厂, 19个组件制造厂 (包括独立的组件组装厂商和集成的晶圆电池组件厂) 。而这种数量的增长也意味着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获得颠覆性的技术突破也越来越难, 未来技术和规模的发展需要继续以下领域寻求进一步突破。
硅材料。继续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掌握和完善全过程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 开发新技术、新工艺, 加快实现产业化;硅片。重点发展大面积超薄硅片和浆料回收利用技术;太阳能电池与组件, 发展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集成系统与设备, 积极开发智能电网技术, 并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集群, 推进太阳能配套产业的发展。
(二) 降低生产成本, 推进试点示范, 扩大应用范围
围绕光伏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应用, 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 (技术) 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 加快发展系统集成装备、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 形成规模制造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降低单位耗能、减少材料损耗、提高转换效率, 降低光伏产品和电站投资发电成本。扩大光伏并网发电试点示范, 重点推进建筑屋顶和地面大型光伏并网电站试点示范。在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作为补充电源。在城市建筑物、公共设施和新建小区, 建设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光伏并网发电电站。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推广使用光伏电源路灯照明, 建设一批新能源照明示范项目。
鼓励扩大光伏产品的多元化应用, 太阳能电池在民用领域有足够的施展空间, 目前, 已有相当多的民用太阳能电池产品问世 (如太阳能收音机、手电筒、充电器、GPS导航仪等) , 随着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的降低, 应当着力培育这一市场的发展, 其中, 应特别鼓励太阳能电池与电动汽车相结合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三) 优化产业布局, 继续加快建设光伏基地
围绕产品生产及设备制造、产品和生产工艺自动化、智能电网、集成系统设备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 狠抓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光伏企业向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集聚。建成多个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色光伏产业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产业集聚, 促进光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按照完善产业链的要求, 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形成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相互协同的产业格局。鼓励光伏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 着力发展与光伏主导产业配套的服务业和相关产业,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发展水平, 拓展产业集聚空间。集成和整合光伏产业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研发体系、人才团队等各类资源, 以高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设备制造等为重点, 争取形成5个规模超千亿元的光伏产业集群。
二、光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个朝阳产业, 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成本, 我国规模性光伏企业均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但一部分中小型企业, 由于自身创新能力弱, 成本高, 技术水平低, 则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但洗牌更有利于光伏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了保证中国的光伏产业得到健康、科学、有序的发展, 几点思考如下:
(一) 落实产业政策,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拓宽投融资渠道
伴随对终端市场金融意识的加强和创新金融产品障碍的逐一解决, 以产业投资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将初试锋芒。在此基础上, 近期将是部分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寻求新的商业模式, 探讨向电力服务提供商转型的一年全面贯彻可再生能源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实施国家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对各类投资主体研制开发光伏产业项目实行鼓励政策, 加快项目的核准、备案。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纳入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加大专项资金对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支持光伏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 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补助资金的支持, 对国家重大产业化专项、科技重大专项给予地方配套。加大国家和省已出台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 加快将符合条件的光伏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引导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
伴随无竞争力企业的逐步退出和需求市场的稳步增长, 供求关系日趋合理, 有竞争力企业将实现全面盈利。通过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 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 金融机构重点发展的光伏产业项目, 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展风险投资, 鼓励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 开展对光伏企业的投资。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对光伏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股权投资。鼓励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进入创业版上市融资, 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 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政策与机制
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与人才的引领密切相关。一批企业家利用欧洲国家推进光伏并网发电的时机, 大胆投资, 快速上马, 开拓和占领了国际市场。光伏产业需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 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高等院校定向联合培养光伏产业方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 以及企业院士工作站。改善人才环境, 优化人才政策, 落实好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 重视保护知识产权, 积极吸引国外光伏行业专家和优秀人才参与我国光伏领域创新创业。重点培养一批太阳能方面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高层次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 为光伏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 依靠多方支持, 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
一批地级市和县级市领导敏锐地觉察到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正在崛起的产业, 适时给予了土地、资金、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支持。利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 先后对光伏产业中关键性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了科研经费。行业协会是承接政府与企业的纽带,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推进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 对于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需的政府支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 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依托协会组织, 与企业和政府进行有效沟通, 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维护市场竞争持续的有序性, 也是光伏产业领军企业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 为光伏产业发展搭建一个坚实地活动平台。依托协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光伏产业标准化制定率超过80%的目标, 依托协会构建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联盟, 使光伏产业技术研发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和机遇
太阳能光伏是世界公认的发展前景最广阔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太阳能运用成本持续快速下降, 世界光伏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新兴市场不断被开发, 正是太阳能企业大展拳脚的好时机。随着光伏企业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光伏企业有机会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包括新兴市场。企业应当理顺产业内及上下游关系, 加强垂直整合, 进一步发挥已有的成本优势, 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国内政策来看, 我国光伏产品依然主要依赖于国外市场, 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仍然是光伏产业的关键。从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结构上看, 太阳能电池/电池组和太阳能电站全球化应用和布局是主流, 预计这种局面在未来5年内很难发生根本性改观, 国内创新性研究和适应各国市场的增值化技术应用研究有待加强。
随着当今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剧, 光伏产品国际化越来越明显。从国际光伏产业和市场来看, 国际化大型企业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竞争优势。大公司经济、技术实力雄厚, 产品性能稳定可靠, 具有品牌效应, 在国外信誉度高, 金融授信度也高。而一些小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困难, 有的企业消失, 即使走出危机也相对迟后, 产品销售相对困难, 产品价格也低, 甚至出现低价销售的现象, 被国外认定为倾销嫌疑, 也给我国光伏产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因此, 未来国际化残酷竞争必然引起光伏企业向集聚化方向发展。目前, 我国光伏产业配套基础好, 整体产业链结构完整, 拥有众多知名光伏企业, 具有雄厚的技术、人才和经济实力优势。因此, 伏产业应抓住机遇, 淘汰一批技术落后的中小型企业, 着眼于培养和扶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建立起以国际级大型企业为龙头的光伏产业群, 以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带动产业群的共同发展, 提升整个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将是光伏产业未来发展之路。
目前, 光伏产业围绕做大做强, 以扩大光伏产品应用为目标, 加强对光伏产业的规划引导, 调整和优化光伏产业链结构, 重点发展系统集成产业链, 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 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打造一批全国一流、世界先进、市场广阔的自主品牌产品, 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光伏产品和系统集成设备制造的大企业。
摘要:加快推进光伏发电的发展既是发展和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抓手, 也是落实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国家近年来积极制订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开展项目推广示范;明确对光伏发电项目给予投资补贴等政策措施。不断紧抓宏观机遇, 及时调整策略, 大力推动光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光伏产业正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广东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篇4
一、于洪区房地产的主要特点
1. 开发总量大。
近年来, 随着于洪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全区房地产开发量逐年增加, 目前全区有在建楼盘55个, 开发面积614万平方米, 年均房地产开发量在500万平方米以上。
2. 规模大盘多。
于洪区土地整体性强, 于洪新城等房地产发展重点区域均是规划先行, 整体开发, 与老城区相比土地宗地面积大, 为成片开发综合性大盘创造了条件, 碧桂园银河城、阳光100国际新城等开发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楼盘全区共有7个。
3. 知名楼盘多。
于洪区房地产发展环境好、潜力大, 吸引了国内外近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 国内十强房地产商在于洪区均有开发项目, 碧桂园、恒大、保利、华润等系列知名楼盘极大提升了于洪区房地产整体品质。
二、于洪房地产业的主要优势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于洪房地产业能够脱颖而出, 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优势。
1. 区位优势。
于洪区三环以内面积有102.9平方公里, 与沈阳老城区接壤带长达48公里, 其中北塔、陵东、陵西、北陵四个街道办事处部分区域位于二环以内, 与市中心直接相连, 而且于洪区房地产开发主要集中在二三环之间地区, 距离市中心均不超过半小时车程, 根据国内外大都市发展的经验, 近郊地区是城市居民购房居住的黄金地带, 也是未来主要城市居住区。
2. 生态环境优势。
亲水生态是当前人们对高品位生活的一种追求, 全市最大的水系浑河就流经于洪, 于洪新城即座落于浑河之阳, 5.18平方公里的浑河滩地更是城市不可多得的生态绿化空间。同时, 作为沈阳城市内的最大水域, 水面面积达3.1平方公里的丁香湖已全部建成, 并向游人开放, 正日益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度假的新热点。同时, 在绿化和公共环境整治上, 于洪的优势也相当突出, 仅去年就拿出近1.2亿元建设了三块大型精品绿地, 于洪区城区绿地覆盖率已达到53%, 于洪区已经晋升为辽宁省环保模范城区、辽宁省卫生城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于洪区独特的区位和环境, 使居住者即可避开市中心的喧嚣和繁杂, 又可便捷地充分享受都市公共资源, 真正是城市中一处绿洲、繁华中一处宁静的港湾。
3. 空间优势。
于洪区地域广阔, 辖区面积547平方公里, 其中二三环之间尚未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土地就有数十平方公里, 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现阶段, 这里必将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和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于洪新城, 还是以绕陵地区和黄海路地区为主的丁香湖新城, 包括三环外正在建设的沙岭和造化辅城, 由于正在实行大面积的城市开发建设, 更利于从较高起点上进行总体规划, 使新城区建设更加规范、系统, 配套设施更加完整、协调。
三、于洪房地产生活舒适度高
1. 交通设施配套日益完善。
近年来, 于洪区不断加大城乡路网建设力度, 投巨资用于市政路网、小街小巷及农村公路新改扩建工程, 使城乡路网交通体系日趋完善, 特别是建设了南十西路等5座公铁立交桥, 打通了铁路阻隔瓶颈, 与沈阳市内老城区实现了无缝对接。同时, 在公共交通上, 强化与沈阳市直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三环以内地区各主干道已实现市政公交全覆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地铁一号线穿越黄海路地区, 并设有三个地铁站;地铁十号线也将穿越丁香湖地区, 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已覆盖重点发展的区域。可以说, 在于洪居住, 无论是进入市中心, 还是去市外, 交通都十分便捷。
2. 商业设施配套日益健全。
于洪区坚持为城市化配套的商业发展理念, 根据城市化进程及时跟进商业配套设施。就居民生活服务来说, 重点是根据房地产开发进度, 大力发展区域性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 培育中小型商圈, 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目前, 除了已经运营的乐购长客店等连锁超市外, 在北金廊、黄海路两大商务核心区内正在运作和推进大润发、华润万家等5个区域性商贸中心, 其中黄海路家乐福超市有望在今年圣诞节前投入运营。
3. 文教设施配套日益丰富。
于洪区政府区各个重点开发区域均配有文体服务设施, 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都是近年内投入使用的, 完全可以满足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在于洪新城内, 于洪区政府投入2500余万元建设了新城第一小学、华城小学以及区中医院, 下一步于洪区政府将着力在相关设施的提升上下功夫, 为广大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于洪区房地产的升值和发展潜力大
就于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对本区房地产业发展研究分析的结果看, 尽管去年下半年, 房地产市场出现低迷现象, 但经过半年多的市场调整, 目前于洪区房地产价格已显现出稳中攀升的态势, 之所以这样讲, 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1. 于洪区房地产价格合理。
房地产企业要实施开发建设, 首先要在土地市场上摘牌购地, 并缴纳土地出让金、配套费等相关费用, 加之当前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建筑材料价格高位徘徊, 利润空间日益被蚕食, 开发建设成本已经固定, 已不允许房地产价格下降。于洪区作为一个新兴城区, 房地产开发商购地成本比沈阳市内老城区要低很多, 商品房销售价格也就比沈阳市内特别是城市核心区内的楼盘要更便宜, 比如于洪新城楼盘, 紧临城市, 毗临浑河, 兼具区位和生态双重优势, 而每平米均价仅在3500元左右, 比沈阳市内基础条件较差的楼盘都低近千元, 非常具有吸引力。
2. 城市外延趋势不可逆转。
随着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吸纳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 对住宅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同时老城区改造升级也促使城市人口外溢, 形成了外部和内部双重购房需求。而老城区开发空间日益减少, 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导致市民购房的关注点已逐步投向近郊地区, 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量人口的外移, 人气的聚集, 必将提升郊区土地和房产价值。
3. 居民生活品质改善需要。
随着沈阳城市的扩张和市内改造力度的加大,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郊区交通设施、基础配套设施、文教设施不断改善, 地铁、公交等平台予以支撑, 使郊区各种公共设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生活舒适度不断提高, 因此质优、价宜的于洪楼盘已成为市民首选, 这就为于洪区商品房的销售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也表明了在于洪购房投资蕴涵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五、于洪区房地产发展的基本趋势
1. 工业和商业地产将快速增加。
于洪区地处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内, 是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集中区域。随着沈阳大工业区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对工业厂房的需求不断提高, 因此工业地产作为节约土地, 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平台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工业地产也是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行的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于洪区已在五金和家具工业园区开发工业地产厂房6万余平方米, 近期还将建设20万平方米。随着城市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于洪区居住人口不断增加,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更加成熟完善的商业设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然要求。因此, 为适应各种需求,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 商业配套设施面积增加、比重提高, 宾馆、酒店、超市、商厦、写字楼等商业设施开发增加, 商业地产已成为于洪区开发建设的重点。
2. 造城理念将得到强化。
【广东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推荐阅读:
能源与汽车产业发展09-07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10-09
广东省促进战广东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及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06-11
厦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规划05-26
广东区域产业转移研究10-27
安阳市“十一五”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07-04
广东省产业结构05-26
广东发展09-06
广东经济发展论文09-27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