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

2024-08-23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精选8篇)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 篇1

广东省金融稳定报告(2009)(下)

(二)资本市场。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等因素影响下,国内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沪深股指大幅震荡下行,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广东省资本市场规模明显下降,股票交易和股票发行均有所减少。一是市场活跃度明显下降。2008年,全省股票基金交易金额133543.06亿元,比上年大幅下降了43.80%,显示市场参与程度受市场低迷的影响十分明显。二是上市公司市值出现大幅下降,企业改制上市步伐放缓。截至2008年末,广东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02家,比上年仅增加14家,市价总值11824.01亿元,比上年末大幅下降了64.18%。当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减少,企业通过改制实现上市力度减弱。三是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保持稳定。2008年,广东省上市公司融资活动保持活跃,未受股市低迷影响。全年广东省(不含深圳)共有18家上市公司分别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公开增发、实施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手段累计在国内资本市场融资241.90亿元,比上年增长46.69%,其中8家公司在中小企业板融资60.89亿元。

(三)外汇与黄金市场。

2008年,广东银行间外汇市场业务运行平稳,外汇交易大幅增长,外汇卖超同比下降。询价交易方式仍是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其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绝大部分。交易币种仍以美元为主。外资银行是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主要以增加交易量获取价差为目的,与中资银行主要以对结售汇差额进行平盘为目的有明显区别。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演化,黄金作为重要避险工具受到投资者追捧,国际金价随美国经济及救市政策演变在高位大幅波动。在国内A股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下,大量投资者转向黄金市场寻求避险,推动商业银行黄金业务交易量持续上升。全省共有9家商业银行开办“纸黄金”、个人实物黄金及代理黄金等业务,并且交易量均大幅增长;场内黄金交易活跃,市场份额增加。

(四)金融市场创新。

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以及宏观政策变化导致利润空间缩小的背景下,广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大力拓宽利润来源,通过创新应对挑战,不断增加自身竞争力。一是将自身改革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相结合,推出面向“三农”的创新性业务,努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二是顺应经济形势变化,推出新型理财产品。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影响原有的理财产品,许多银行转而开发新业务产品,以发展新的盈利点,如部分银行推出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债券结算为主的代客理财计划、“供应链融资”等新型业务,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同业以及跨金融行业的合作不断加强,如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银行代理销售保险、银行代理黄金交易资金清算以及通过银行进行基金定投业务快速发展。

四、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稳定

(一)区域法治状况。

我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广东省大力加强金融安全司法保障力度,金融机构依法维权意识增强,社会各方法制观念普遍改善。一是法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反垄断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先后正式施行,对于保护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促进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积极意义。证券监管部门对大量涉及资本市场发展的法规制度进行重大修改,对于改善区域证券业运行环境、督促证券经营机构规范经营有积极作用。二是金融安全司法保障继续加强。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六项司法保障金融安全的政策措施,为最大限度保护国有金融债权、依法制裁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2008年,广东省金融机构债权案件审理情况保持良好,金融债权执行率为57.78%。

(二)区域支付清算体系建设。

2008年,广东区域支付体系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支付清算系统先后经历了冰雪灾害、抗震救灾、奥运支付和全球金融动荡等重大事件考验,各项业务量稳步增长,实现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力保障了资金支付清算效率和安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联合中国银联及广东各商业银行共同促进支付工具不断创新,先后推出了面向个体工商户的专业批发市场电话终端转账业务和个体工商户POS零售业务,个体工商户只要通过一台符合银联入网规范的电话终端设备,就可以即时实现银联卡刷卡支付,该业务启动以来呈迅猛发展态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推广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更多的农民工兄弟从中享受到农民工银行卡的便利服务,有力改善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在人民银行和公安部门联合开展的专项行动中,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打击,多宗银行卡违法犯罪案件被侦破,有力震慑了犯罪分子。

(三)区域征信系统建设和信用环境。

2008年,广东征信系统建设不断健全,征信系统应用和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意识不断增强,对改善辖区信用环境和规范辖区金融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征信系统建设不断健全,有效改善辖区信用环境。广东省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收录征信对象数量快速增长,信用信息查询量稳步上升,为商业银行全面掌握客户的信用信息、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征信宣传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信用评级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开展征信宣传月活动,共组织开展面向公众、学生、政府和企业等不同对象的户外宣传512次,在多家新闻媒体和网络刊载了征信宣传相关内容,有力增强了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分别在佛山、茂名试点的担保机构和农户信用评级工作顺利展开,标志全省信用评级工作正式启动。

(四)区域反洗钱体系状况。

2008年,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反洗钱法》及其配套规章的要求,强化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扎实履行反洗钱监管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推动广东辖区反洗钱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反洗钱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省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健全,金融业反洗钱监管协调和合作机制逐步完善,情报会商机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粤港澳反洗钱合作稳步开展,逐步构建起以联席会议为载体、双边或多边协商会议为平台的反洗钱合作模式。金融机构预防洗钱风险体系日益健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二是反洗钱调查和案件突破成果丰硕。在人民银行与公、检、法、海关以及监察、税务等执法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打击洗钱犯罪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茂名“508地下钱庄案”、佛山“516地下钱庄案”等案件的侦破极具社会影响力,有力打击了洗钱犯罪及其上游犯罪。

五、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一)总体评估。

笔者运用历年相关数据,对广东省20个地市以及广州地区16家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稳定指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的金融稳定指数仍然高于其他区域,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和银行业资质等方面仍普遍占优,但相对于其他区域的优势正逐渐减弱,显示全省区域金融稳定状况不断趋于协调。金融稳定状况较好的地区有:东莞、广州、佛山、阳江、肇庆、梅州等地。在机构方面,股份制银行的稳定状况总体上仍要优于其他类型银行,这主要得益于股份制银行资产质量较好、经营资金较为充裕以及经营管理良好。随着国有大型银行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各项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各类金融机构的稳定状况趋于平衡。广东发展银行在完成财务重组之后,各项指标全面改善,金融稳定指数显著攀升。广州市商业银行和广州市农信联社处于改革进程中,金融稳定状况较以前也有明显改善。通过对省内部分法人机构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进行压力测试表明,3家法人机构资产负债结构比较合理,能有效应对利率变动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1、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演变,将“保增长”作为当前首要任务。应高度重视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突出风险和压力,把“保增长”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一是高度关注经济金融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路径和传导机制,分析危机深化对地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及早研究应对策略和措施。二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指引下,加大在有关民生的各领域的投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增长动力。三是抓住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有利时机,加快制度性改革和金融创新,争取在经济金融互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

2、加强调控引导,保持投资理性平稳增长。针对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应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引导,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高科技含量企业的扶持,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坚决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着力做好扩大内需工作,高度关注省内重点建设项目,将外部需求减弱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土地、信贷和市场准入等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努力保持投资平稳理性增长,加强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等落后地区的投资建设,努力改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三是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对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节能降耗及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3、注重国内市场的挖掘和培育,促进内需推动型转变。当务之急是高度重视国内市场,密切关注消费结构升级的动向和特点,挖掘和培育市场需求,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失业人员劳动技术培训,帮助其提高劳动技能,完善就业服务中介组织,努力提高就业率,防止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二是要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抓紧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保证职工工资水平合理稳步提高,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三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力争早日实现城镇职工社会养老和医疗全覆盖,完善低保、失业、工伤等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扩大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金额,切实解除农村、农民的后顾之忧。

4、积极调整结构,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一是调整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在巩固传统美国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积极开发俄罗斯、中东、非洲和南美等新兴经济体市场,提高出口市场占有率。二是努力改变低级产品占比较大的局面,努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此次金融危机为机遇,大力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出口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扩大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出口质量优势。三是出台扶持外贸出口发展的优惠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积极推进出口退税分类管理办法,努力简化通关手续,提高出口退税及结付汇效率,优化进出口环境。

5、全面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一是继续保持对房地产行业的平稳支持力度,防止大起大落,保持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和销量变化,避免房地产价格急剧大幅下挫。二是加强监管,督促商业银行优化房地产信贷供给结构,努力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强对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的检查监管,使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符合金融宏观调控意图,努力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金融机构转嫁。三是进一步放宽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手段,允许甚至鼓励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股票、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进行融资;要适时发展房地产信托、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业务,并在强化信息披露基础上加快推进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步伐,力争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改变当前房地产贷款占比持续提高、房地产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局面。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 篇2

关键词:广东省,金融业,聚类分析

一、金融的概念以及发展的意义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结算、兑换、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 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 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现代的金融一般包括货币的发行和收回、存款的吸收与付出、金银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等, 所以与金融息息相关的行业有银行、保险、证券等。

改革开放以来, 金融业发展迅速, 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凡是金融发展快速的区域必定成为经济发展中心, 所以,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强调金融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总结发现金融行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通过自身的聚集作用, 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 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金融发展可以促进企业之前的资金流通, 满足不同企业的间接融资需求, 从而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在资金的支持下, 该区域的其他要素, 如技术、信息、人力等都可以相应的扩大经济活动的范围和空间, 从而将区域经济运行中各部门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目的。然而, 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又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方面, 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 所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它可以通过对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引导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产业越来越丰富, 市场对其要求增多, 为其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可以促进金融业往深层次、专业化发展。

二、聚类分析的概念

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 是以样本数据为基础, 把样本数据中性质相近的事物进行相互比较自动的分类。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对于给定的一定样本, 依据各种相应的标志将他们分为若干类, 在这个分类的工程中, 类别逐步减少, 每一个聚类的层次都要满足类内差异小, 类间差异大的原则来进行分类直到归为一类为止。而判断聚类效果通常是用方差, 方差较小则代表聚类效果较好。

三、金融发展行业指标的聚类分析

本文选取股本总额、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金融机构数、保险收入作为指标, 采取2012年广东省21个市的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本文采用系统聚类中的Q型聚类, 将广东省21个城市划分为5类。

从上述分析可知:第一类包括广州和深圳, 是金融业极发达的区域, 这两个区域是广东省金融发展的中心区域, 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深圳地区是国家的特区, 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 所以, 国家相应给予多项优惠政策, 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二是这两个地区无论是从人才、技术、信息、文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而且各发展要素极度聚集, 为金融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是由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达, 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 在区域中发生大量的交易, 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基础, 为企业扩大规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 吸引大量的人才, 为该区域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第二类只有佛山, 它属于金融业发达区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它的地理位置良好, 它毗邻广州和深圳, 交通方便, 与广州有同城化的趋势;二是它利用广州与深圳的辐射作用, 使得该区域的资金有一定的聚集, 与其他区域的金融机构交易的成本降低, 获取商业信息的成本降低, 交通物流费用减少, 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增长;三是基础设施是金融机构运转的必要条件, 而该地区可以利用广州和深圳的资源, 为其在金融发展中提高了竞争力。

第三类同样只有东莞, 它属于金融发展较发达地区, 东莞在地理位置上也靠近广州, 但是在交通上没有佛山便利, 所以在金融发展程度上略逊于佛山。

第四类包括中山、江门、汕头、惠州、珠海、湛江, 属于金融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其中江门、中山、惠州、珠海是珠三角城市。这四个地区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究其原因是这些地区由于国家的长期政策支持使得其市场发展比较成熟, 货币相对聚集, 所以, 它们的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相对更加完善, 能够满足自身的金融需求。汕头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特区, 国家在金融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 同时, 又是一个沿海城市, 在交通方面比较有优势。然而湛江在石油方面占据了垄断地位, 所以, 该地区的投资比较固定导致金融发展程度也较好。

第五类包括广东省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城市, 属于金融发展落后地区, 该类别聚集的城市最多, 占广东省的52.38%。在这些地区, 由于过度竞争, 金融效率低下, 所以, 只有一些基本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 有的甚至金融体系未能形成, 导致金融发展困难, 基本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从这一类可以看出, 由于该类所占的成熟数量过少, 所以说明广东省的金融行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关键则是提高第五类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

四、相关建议

(一) 政府在金融发展发面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为相关城市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对于第五类城市, 政府应该为它们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比如鼓励政策性的融资, 为投资这些地区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风险补偿方面的支持等。在这些地区, 有足够的资金即可大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 如可以投资到交通、通讯、能源、动力等一些基础性设施, 这些可以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 有助于各个城市之间进行金融交流, 促进各个城市之间的资金流通, 为它们拓展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 吸引更多的金融企业投资, 提高金融行业的整个经济体收益。

(二) 加强各个城市间在金融方面的交流

每个城市明确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位置, 自身金融的发展程度, 从而促进发达地区的城市带动落后地区, 加强各个城市间的交流和沟通, 如可以帮助落后地区培养发展其资本市场, 帮助和投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与落后地区合作重大项目, 完善区域之间的支付和借贷体系等, 使得区域金融发展趋于平衡, 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三) 大力引入人才和培养人才

在建设完整的金融体系及金融机构过程中, 人才是关键, 它是发展的核心, 是金融业实现价值和生产运营的基本要素。对于人才可以由两方面改进, 一方面是大力引入, 一方面是培养人才。在人才引入方面, 政府及企业可以制定一些吸引高学历人才的优惠条件, 从而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在培养人才方面, 要构建完善的金融人才培训体系, 政府提供相应的基金支持一些列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 加强各市的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金融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只有金融从业人员充裕的地区, 才能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玥, 王如渊.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聚类分析[J].区域经济研究所, 2007 (02) .

[2]吴敏, 曹家和.长江三角洲城市金融综合竞争力模糊聚类分析[J].商业时代, 2012 (05) .

[3]彭红毅, 刘宗霖.广东省各县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J].华南金融, 2009 (02) .

[4]许倩.聚类分析在金融投资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08 (33) .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 篇3

关键词:金融稳定;金融风险;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评估报告

Abstract:In 2008, Shandong province’s economy appeared to go downward. In the process, the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policy turned around in time and exerted counter-cyclical effect; in particular, the financial system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suppor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structural upgrade and growth mode transfer. The banking industry manifested the strong ability to resist risk, and other financial industries fluctuated obviously. In the next, the regional financial stability will be dependen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xecution of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policy, which could reverse the downtrend of economy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financial stability,financial risks,financial market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assessment report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4-0007-05

一、区域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

(一)经济发展取得多方面突破

2008年,山东省认真贯彻各项宏观政策,努力把握调控方向、节奏和力度,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区域生产总值逾3万亿元,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速。二是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第三产业增速领先第二产业1.9个百分点,占比与全国的差距较上年缩小0.43个百分点。三是消费、投资的协同拉力增强。消费持续增长,与投资增速差由2003年的37.9个百分点缩小到0.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优化,三产投资加速17.1个百分点。四是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转变。7大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速超过平均水平16.1和15.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COD和SO2排放分别下降5.7%和7.2%。五是国民收入全面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继续高于GDP水平,税收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高于产值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7年和5年保持两位数升势。

(二)经济发展中面对的不确定性增多

当前最主要的风险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收缩效应循产业链条传递,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因子分析显示,2008年反映经济增长潜力的因子持续上升;反映经济增长协调性、工业经济成本和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因子均大幅下行。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一是企业投资意愿下降。2008年,全省工业利润增速为6年来最低,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3.2倍。377户监测企业4季度投资指数为-7.9%,同比下降21.9%。二是外需制约加重。全省8个主要出口行业贸易额和利润大幅下挫,受影响产品的范围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蔓延。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业务增速降至7年来最低。三是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企业投资和存货价值损失较重,资金周转减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增速均降至近7年最低点。377户监测企业4季度资金周转指数和利息保障倍数降至5年来的最低点。四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拖累经济增长。2008年商品房施工和销售面积增长率同比分别下降1.3和13.8个百分点;房屋空置面积增长率提高19.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行业关联性强,其走势对经济全局影响重大。

二、金融业与金融稳定

(一)金融业发展与改革

1. 金融发展取得较好成效。银行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对经济周期的反调节作用增强;证券业在股市大幅波动中实现盈利,期货市场交易量创历年最好水平;保险业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保费收入增幅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2. 金融服务继续改善。银行业向县域延伸加快,城商行县域覆盖面升至42%,股份制银行新设8家县(市)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16家。金融业的服务密度和服务效率总体改善。

3. 金融改革持续推进。已改制国有银行深化经济资本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农行山东省分行辖区各县域支行全面推行“三农”事业部改革。恒丰银行及3家城商行与战略投资者合作;农村合作机构资格股取消进度达36.6%。

4. 金融创新活跃。信贷产品、理财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国际业务产品创新加快。农村金融方面,房屋抵押、林权抵押、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开始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县由20个增至60个。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集合理财等创新型业务开始起步。

(二)金融业稳健性评估

1. 银行业稳健性评估

(1)核心稳健性指标大幅改善。参照银行业稳健性核心指标综合测度显示,2008年各类银行业机构稳健性评估值较上年大幅提高7.5个百分点,改善幅度高于上年。一是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全省法人机构资本净额增长1.3倍,资本充足率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资产质量相对稳定。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账面余额和不良率分别下降34.7%和4个百分点。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32.6亿元。表外业务垫款较上年下降27.8%。三是盈利快速增加。全省银行业机构净利润增长36.3%,平均资产利润率较上年提高14个基点。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占营业净收入比例提高1.1个百分点。四是拨备缺口显著缩小。专项准备缺口减少535.4亿元,拨备覆盖率提高17.2个百分点,历年亏损挂账下降61.6%。五是流动性渐趋宽松。四季度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由一度偏紧转为充裕。年末,全省法人机构简单加总的备付率为7.2%;法人机构净存放同业规模增长85%。六是负债稳定性增强。年末法人机构核心负债率为55.2%,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支撑了机构加大长期资产配置,中长期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3.7个百分点。

(2)潜在风险及脆弱性仍然突出。一是不良资产处置难度逐渐加大,预计损失率较高。存量不良贷款中,逾期半年以上的占69.6%。五级分类中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占比56%。不良贷款处置难度加大,现金收回比率仅为19.5%。年末,全省不良非信贷资产187亿元,预计损失率73%。表内应收未收息增长79.4%,有10.1亿元已归入不良资产。二是贷款质量向下迁徙率高企,行业性信贷风险突出。四季度不良贷款率出现明显反弹,法人机构反弹1.5个百分点。全年贷款向下迁徙率高于向上迁徙率5.9个百分点。一般加工业不良贷款率明显上升。下半年来,房地产业信用风险呈现升势,年末不良贷款率3.3%,其中法人机构为4.7%。三是信贷集中风险进一步积聚。政策性和股份制银行十大客户贷款占比均超过30%;农信社有6家机构占比20%以上。大客户预警户数比上年增加27户。四是利率下行冲击银行盈利。四季度利率水平明显下降,加权平均利率同比降低0.65个百分点,78.8%的调查机构净息差减少在100个基点以上。压力测试显示,城商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于农村合作机构,全省城商行综合测算的利率风险敏感度为105.2%。五是部分中小机构脆弱性明显。农村合作机构全部授信关联度高达92.4%,仍有30家资本充足率为负值。14%的法人机构核心负债率低于40%,29.3%的机构流动性缺口率低于-10%的警戒值。高负债机构偏多,贷存比高于90%的机构有11家。

2. 证券业稳健性评估

(1)证券业稳健经营的基础改善。一是抗风险能力增强。法人券商净资本增长96.5%,自营股票市值占净资产的比例下降19.89个百分点。齐鲁证券在全国分类评级中跨越两级,成为31家A类公司之一。二是企业上市和后备资源培育取得进展。全年有18家公司IPO,11家公司再融资,境内融资额占全国的2.83%,较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后备上市企业增加93.92%。三是上市公司风险有效化解。辖区96家境内上市公司,前3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0.5%和30.7%。8家特别处理上市公司中,6家已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或特别处理。9家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

(2)证券期货业抗风险能力面临考验。一是法人券商业务结构风险较大。齐鲁证券和中信万通证券的经纪业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达97.95%和75.15%,受市场波动影响,2008年净利润下降52.5%。据齐鲁证券测算,券商盈亏平衡点处于深沪两市成交额500亿元左右,市场不景气可能导致财务风险。二是股权价值低迷风险突出。2008年全省上市公司市值损失5048亿元,股权衍生的抵押、担保融资和资本市场再融资能力下降。三是负财富效应影响消费信心和能力。年末上证综指距离250日均线有40%的距离,估算全省投资者损失超过700亿元。四是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山东省大宗产品现货资源丰富,但辖内期货机构数量少,交割仓库数量占全国市场份额一直在4.5%左右徘徊。

3. 保险业稳健性评估。2008年,保险业整体实力增强。财险公司扭转了持续亏损局面,利润率提高15.74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寿险业务结构优化,内涵价值较高的保障型产品及续期业务高于全国7.9和5.35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人身险市场的CR4(最大4家机构市场占比之和)较上年下降5.73个百分点。

但保险业存在问题依然突出:一是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保费收入占全国比重较上年下降0.24个百分点。虽然保险密度、深度分别提高33.74%和0.2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市场结构问题突出。财产险长期过度依赖车险业务,车险保费收入占比78.54%,企财险增速仅为2.79%,其它险种大幅度萎缩。投资型人身险发展迅猛,保障型产品发展不足,传统类寿险保费收入占比仅为15.08%,投连险、万能险业务大幅上扬49.72%。三是业务波动风险加大。产险市场呈现收缩苗头,新车保险、企财险、货运险下半年增势放缓。部分寿险产品非正常退保风险较高,退保率达3.54%。银邮代理投资连结险、趸缴产品市场波动隐患较大。四是盈利压力上升。财险业务费率不断降低,车险和企财险平均费率分别下降0.22和0.01个百分点。寿险预定利率偏高,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寿险保单2.5%的预定最低负债成本,保险投资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利差损”风险加大。银代业务手续费从2-3%逐步上升到7-8%,处于亏损边缘。五是声誉风险不断积累。某人寿公司销售误导引发投保人集中投诉、退保事件;赔付效率较低;信贷保险业务出现理赔纠纷。

4. 金融业综合经营状况

(1)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状况。2008年,辖内2家金融控股公司(以下分别简称国际信托和莱钢集团)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一是金融控股架构稳定。国际信托向泰信基金公司增资,控股格局稳定。莱钢集团金融股权架构未受山东钢铁集团组建影响,对齐鲁证券控股比例下降5.72个百分点,仍为控股单位。二是经营状况出现分化。国际信托2008年主业发展较快,并表总资产和利润大幅增长。莱钢集团年内经营波动较大,投资收入和利润总额大幅下降。三是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国际信托实施了自营与信托业务分离。莱钢集团突出防控关联交易风险。

两家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风险点:一是监管规范缺失,现行法律法规未对金融控股公司明确界定,市场准入、业务监管缺位,分业监管难以约束母公司特别是实业型控股公司的行为。二是实业型控股公司负债率较高。莱钢集团负债率69.7%,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75.69亿元,行业经营风险加大。

(2)交叉性金融业务发展状况。交叉性金融业务呈以下特点:一是与股票市场关联度高的业务大幅调整,证券交易第三方存管户和银行代理基金业务同比大幅下降。二是基于信托关系的理财类产品快速增长,人民币理财客户同比增长59%,销售额增长177%;投资性险种保费收入增长52.87%。三是银行间市场跨行业交易风险防范增强。银行机构向证券公司、保险及基金机构的拆借和证券回购业务均大幅下降,且期限缩短。四是资产管理类工具快速发展,22.7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出表;企业年金托管额较上年增长38.8%,托管企业增加24.2%。

交叉性业务风险有所上升。部分增长较快的投资性产品亏损引发的投资者质疑和索赔增多。监管和风险控制体系长期缺位,不利于交叉性金融业务稳健拓展。

5. 金融业监管评估。2008年,全省金融业监管效能继续提升。一是监管体系建设加快。人民银行完善了反洗钱现场检查和支付结算等制度;外管局制定了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办法;银监局完成了非现场监管部门分设,建立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证监局实施股价异动和信息披露联动监管;保监局加强行业诚信测评,规范了银行代理等制度。二是执法力度加强,各监管部门继续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和市场环境整治力度。三是风险防范、督导成效明显,银监局督促银行业主动暴露隐性不良贷款113亿元,查处“假按揭”并纠正超比例授信等风险行为;保险业出台行业服务质量规范和票决制。

金融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监管合作停留在一事一议的层面,部门间工作配合缺乏深度。二是对金融业相关的中介机构监管不足。三是对高风险机构监管不到位,部分相对脆弱法人银行的风险行为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三、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

(一)货币市场交易剧增,风险降低

省内机构在银行间市场交易量突破4万亿元,大幅增长56.8%,其中,现券交易剧增2.4倍,债券回购占比65.6%。自省外累计净融入资金1.95万亿元,增长26.4%,资金流入居全国第4位。

随着市场资金由结构性趋紧转向充裕,年末,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创历史和2005年以来新低。降息预期促使会员调整投资结构,固息债券占新增持债的97%,余额占比85.5%,较年初上升6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市场参与者持债余额1067亿元,增长51%。VaR实证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质押式回购存量和持有债券的最大损失为 20.17亿元,比上年下降61%。

(二)票据市场活跃,收益水平下移

2008年政策和经济环境均促使票据供给增加,商业票据累计签发额增长22%。8月份以后,为释放流动性和维持头寸管理灵活性,银行票据贴现激增。年末银行承兑、贴现余额增长35.6%和51.5%。票据贴现率市场化水平提高,辖内7家全国性银行、3家地方法人银行实现与Shibor直接挂钩;贴现率由年初最高的近8%降至3%左右,贴现收益下移。

票据市场扩容隐含的风险:一是银行承兑汇票风险敞口加大,银行资产风险上升;二是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存在较大道德风险。

(三)外汇市场参与度提高,衍生业务发展缓慢

全年外汇市场会员交易62.1亿美元,增长62.6%。其中,结售汇占97.6%,提升0.5个百分点;询价方式交易增长81%,比重96.6%,升高10个百分点。远期业务虽然增长105%,但只占交易总量的1%。

商业银行代客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仅占涉外收支总额的5%左右,其中远期结售汇占85%。外汇掉期业务刚刚起步,其它衍生业务尚未开展。目前政银企均对外汇衍生产品较为生疏,相关的会计、税务、统计监管等制度建设不健全,公众运用市场工具规避、对冲汇率风险的能力偏弱。

(四)黄金交易大幅增长,市场风险积累

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低迷,推动黄金市场升温。全省金交所11家综合类会员交易增长77%,自营交易增长173%。商业银行纸黄金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增长2.92和3.24倍,平均成交价格上升7.8%。伴随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和美元变动,金价波动的风险加大。

(五)民间借贷放量扩张,利率水平攀升

年内民间借贷发生额逐季减缓,与信贷调控反向变化,对正规金融的替代特征明显。3114个监测样本全年累计借入资金增长84.37%,偿债率为98.9%,处于较高水平。虽然年内法定利率频繁调整,但民间借贷利率持续攀升,全年加权平均利率13.23%,升高1.03个百分点,显示民间借贷资金需求旺盛。目前,98.1%的民间借贷主体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增多,借贷违约风险上升。据省高级法院统计,前11个月全省借款合同纠纷超过10万件,同比上升31.9%。

(六)直接融资下降,融资方式多样化

2008年直接融资结构显著变化,辖区中期票据发行实现零突破,有2家大型企业获得发行注册资格;全省28家非金融公司累计运用债务融资工具筹措资金645.6亿元,居全国前列。商业银行次级债规模扩大,已有4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次级债券17亿元,当年新增5亿元。但由于股票市场低迷,融资功能暂失,全年直接融资量、占比同比分别

下降56.6亿元和7.2个百分点。

四、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稳定

一是金融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金融法治环境继续改善,落实银行债权、依法经营、法律监督等环节改善明显。全年银行业机构诉讼立案和标的分别增长16.03%和30.16%,案件胜诉率和胜诉案件执行率有所提高。

二是现代化支付体系高效运转。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年处理业务量成倍增加,电子支付方式比重提高;单位和个人结算账户入库量同比增长13.7%和14.18%;支付体系应急备灾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三是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信息入库户数和日均查询次数逐年提高,非银行信息采集入库取得突破,应收账款抵押登记、查询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年评级机构签定评级协议、完成评级报告同比增长86%和218%;全省建立农民信用档案和评定信用农户分别同比增长15.5%和18.9%;征信系统已加载中小企业信息9.5万户。

四是反洗钱制度、操作规程和管理系统继续完善,扩展了部门间合作联动机制;金融机构实现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总对总”联网报送;向侦察机关报案、协查案件及涉案金额大幅度增长。

五是发行基金调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监测显示,现金需求满足率上升17.03%,人民币整洁度提高1.61%;反假货币工作持续推进,城乡反假货币网络不断扩展,全年收缴假币量大幅增长。

六是金融机构基础管理准则有效贯彻。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改进,据对法人机构高管、风控人员和监管部门负责人员调查,“银行业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的综合评价为8.56分(10分制),其中“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高管人员任职情况”分值位于前两位。新会计准则逐步推行,多数机构实现了和新会计准则的对接。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应关注的主要方面:一是清算窗口“开启”管理有待规范。2008年山东辖内大额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先后出现9次清算窗口“开启”事件,反映出机构流动性管理、内部资金调度、上下协调等制度和操作存在漏洞。二是支付体系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票据业务电子化处理、银行卡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界定和套现惩戒、消除“零点法则”在金融机构破产中的应用等具体问题,需要法律与制度确认和规范。三是反洗钱制度落实尚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未制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对客户基本信息登记不完整、不严格;存在可疑性交易漏报、重报、虚报、防卫性报送问题;有关数据过度依赖计算机自动识别,缺乏人工分析。四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金融部门应密切配合政府的行政主导职能,共同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健全农村信用组织体系,不断适应金融支持的需要。

五、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一)区域金融稳定总体评估

综合评分法量化评估显示,2008年山东省金融稳定状况综合分值为75分,比上年提高3分。主要得益于银行业、保险业和金融基础设施改善,尤其是银行业评分大幅提高25.3%;保险业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值分别增长13.9%和8.4%。区域经济和证券业评估值有所降低,其中宏观经济评分值下降4.3%,表明经济波动正在冲击金融稳定;证券业评估值比上年下降6.1%。

(二)对策建议

金融稳定正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与欧美国家不同,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不是直接源自金融体系内部,而是主要来自实体经济冲击。尽管2008年金融系统经受住了考验,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矛盾可能有一个继续暴露的过程,从而产生多方位持续性冲击。如果不能及时遏制经济下滑态势,不排除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金融稳定部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一手抓好支持经济发展、一手抓好维护金融稳定,两手都要硬的理念上来,坚定信心,加大措施,完善机制,做实防范化解风险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主要有:

一是大力推动金融改革。重点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地方法人机构改革,完善内部治理和风险管控机制。探索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途径。构建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等薄弱环节的金融体系,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能。二是健全金融业管理制度。认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交叉性金融业务管理制度和实施监测的可行性方案,提高监管覆盖面。推动健全有弹性的管理制度,引导金融机构正确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资产质量压力上升的关系,优化资产结构。三是完善金融稳定协调合作机制。继续推进以省政府为领导的金融稳定联席会议制度运行;推动完善辖区《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力争展开演练,提高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强形势监测和风险信息收集。建立覆盖全省主要产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测体系,前移观测平台;健全金融机构重大事项、风险管理信息报告制度,深化法人机构流动性和资产质量定期监控,提高风险识别、评判的前瞻性。五是促进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服务和产品创新,改善收入结构,减轻资产质量和息差波动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 篇4

作者:广东高院宣传处供稿

为化解国有银行多年来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自1999年起国家设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东方、长城),主要任务是从国有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资产进行处臵。数据表明,2002年以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处臵的方式主要是资产重组、委托代理处臵、法律诉讼等。2002年以后,管理公司开始通过转让(出售)方式对不良债权进行打包批量处臵。在处臵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最主要的处臵手段就是二次转让,即以打包出售、拍卖、招标等市场方式来实现,不良债权经资产管理公司整体打包、公开拍卖、协议转让等等多种形式流向其他企业或者个人。受让债权的企业或者个人多以诉讼形式追讨债权,引发了大量与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相关的案件。现将我省法院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的基本情况。

以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臵不良资产的形式处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国家根据经济和金融形式作出的重大决策,对迅速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法院受理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的案件,有的是金融不良债权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后,由资产管理公司直接起诉追讨债权,但更多的形式则表现为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后又经资产管理公司转让给其他企业、个人,甚至又经受让的企业、个人多次再转让给其他企业、个人。在我省,从1999年底起陆续开始出现有资产管理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和申请执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鉴于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的这一特点以及时间的关系,我们仅对省法院2007年1-12月期间审理的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处臵不良资产的案件进行了统计,其基本情况为:

(一)涉及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案件共24宗。其中一审案件2宗,二审案件22宗。涉案转让债权金额共计人民币12.12亿元、美元2170万美元和港币1290万元。

(二)转让资产的金融管理公司包括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其中转让方为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案件7宗,涉及转让债权金额为人民币1.94亿元和港币1290万元;转让方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案件5宗,涉及转让债权金额为人民币9798.33万元;转让方为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案件5宗,涉及转让债权金额为人民币1916.7万元和美元2170万元;转让方为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案件分别为7宗,涉及转让债权金额为人民币9.0107亿元。

(三)债权受让人主要是各种不良资产收购公司,并以各类咨询公司、咨询事务所为主。如第一联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九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瑞华投资有限公司、广东融通投资有限公司、惠州市保华投资有限公司等等;这些不良资产收购公司日常业务往往仅限于通过受让及处臵不良金融债权获取差价利润,针对性极强。债权受让人中也有的是自然人,如我院受理的(2007)粤法民二终字第108号案中,受让人是蔡义,从长城公司受让金额为100万元的债权。也有自然人和公司单位共同受让长城公司债权的情况。此外,也不乏资产管理公司将债权转让给境外公司的情况。

二、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的体会和经验。

在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中,我们的经验体会是:

(一)强化国有金融债权的司法保护。四大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在审理由资产管理公司提起的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时,坚持保护国有金融债权的价值取向。比如从宽掌握诉讼时效起算、中断等问题,不轻易认定国有金融债权超过诉讼时效。同时,通过正确处理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金融债务承担问题,坚持债务随财产转移的原则,不轻易免除相关当事人的债务,达到保护国有金融债权的目的。在审理非列入国家破产兼并计划 1 的企业破产案件时,不套用国务院关于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破产的优惠政策,在破产清算中注意保护金融债权的抵押权。在程序方面,我们也为资产管理公司的诉讼提供便利。如对于资产管理公司申请法院进行诉讼保全时,可以接受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减、免、缓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债权人的案件诉讼费用,减轻资产管理公司追收金融债权的成本。

(二)强化合同自由理念与贯彻国家金融政策的协调适用。在资产管理公司将金融不良债权进行转让引发的诉讼中,对于债权转让属于转让、受让方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债权转让行为,一般予以认可。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采取打包转让信贷债权等市场化方式处臵不良资产的行为,不以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尚无相应的规定认定无效。在强化合同自由理念的同时,严格贯彻国家金融政策,对于有损于国家利益的债权转让行为,依法判决无效。此外,对于银行自行开办企业对外形成的债务,严格按照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其自办公司的债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要求银行承担相关责任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一般是发回重审,要求原审法院予以调解结案,该类案件目前约有五六宗。

(三)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为积极配合中央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统一部署,同时也为了全省法院依法审理和执行这类案件,明确和统一审理、执行中的法律问题,我省法院早在2000年9月就在全国率先制定和下发了《关于依法审理和执行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为债权人的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粤高法[2004]114号文),就资产管理公司起诉主张债权的案件中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问题、财产保全的担保问题、利息计算问题、诉讼费的缴纳问题以及执行终结问题都进行了明确规定,积极有力地支持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诉讼手段追收对外债权。其中关于资产管理公司在申请财产保全时可以提供信用担保、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以在新闻媒体上公告形式履行通知义务、对债务人逾期归还借款计付利息、对资产管理公司诉讼费进行缓、减交的做法被最高法院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臵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所吸收和采纳,为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出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支持。

三、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的案件,几乎涉及不良金融资产打包转让和诉讼的各个环节。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处臵不良金融资产案件的司法解释,为法院受理、审理、执行此类案件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但由于不良金融资产转让案件涉及面广,政策性较强,社会影响大,法律规定又相对滞后,因而从法院的审判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研究解决。

实体部分:

(一)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债权后再转让债权的效力问题。

司法实践中,对于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债权后再转让债权的效力,在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时,一般是予以认可的。但是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转让债权时有诸多的限制,这些规范性文件在法律层级上并不属于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宜作为认定转让无效的直接法律依据,但出现上述规范性文件中禁止性规定的情形时,哪些因素应作为认定债权转让效力的参考因素在实践中有争议,值得研究。

1、受让人受让资格。财政部于200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2005]74号通知)第三条规定,国家公务员、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资产公司工作人员、原债务企业管理层以及参与资产处臵工作的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人员等关联人不得购买或变相购买不良资产。由于上述规范性文件并 2 非法律和行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从保护国有资产流失角度考虑,是否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形式确定上述人员作为受让人受让债权的效力需要明确。

2、银行将不良债权直接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之外的其他企业和个人是否有效。根据央行2001年下发的银办函(2001)648号《关于商业银行借款合同项下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批复》的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实践中,有商业银行将不良债权直接转让给其他企业和个人的情况,能否依此判决转让行为无效。一般意见认为,商业银行在目前缺乏明确法律依据或未得到国家有权机关特殊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不宜将不良贷款债权以公开拍卖或其他方式直接转让给非金融机构或个人。但这是否足以构成转让无效?尤其是在这种转让为全价转让,并未损害国有商业银行利益的情况下,其效力是否应予认可的问题。

3、转让债权的种类。对转让债权种类的限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转让的债权属于[2005]74号通知第二条规定所禁止转让的债权,即: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不良债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债权;国防、军工等涉及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债权以及其他限制转让的债权。该规定禁止了涉及国家利益的特定不良债权对外公开转让。二是资产管理公司在债权转让协议中设臵了“禁止再转售条款”,但受让人再度转让该债权的。

[2005]74号通知第二条所列的第一种情形,即国家机关作为担保人或者债务人的,其债权转让效力应如何认定。我们认为: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不得借款或进行担保,其参与民事活动有明显的过错,理应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承担责任;同时,即使经转让相关企业或个人成为国家机关的债权人,双方也是民事活动中的正常债权债务关系,并不会因债权人主张权利而损害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不良债权被转让的,不应轻易认定为无效。但在实践中国家机关作为债务人和担保人的债务转让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的可能,但认定起来不容易,是否因此应认定此类转让无效,把握不准。对于[2005]74号通知第二条第二种情形所列的特种企业的债权,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的需要,倾向于认定债权转让无效,但不宜直接援引通知的规定,对于此类债权以及其他限制转让的债权,因涉及国家的公共政策及国家安全,可依照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或者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之规定,认定此类债权的转让无效。

在协议约定“禁止转售条款”的情形下,是否可以因此认定再转让协议无效?有的意见认为:“禁止转售条款”主要在于防止购买者炒作债权,对债权进行再度转让获取商业利润。现行法律法规对当事人间的这种约定亦未禁止,故该条款应是无效的,债权再转让应为有效,这种意见是否可行把握不准。还有观点认为,当前尚无法律法规禁止不良债权的转售,因此,对于禁止转售条款,其只为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条款,该条款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但其效力仅止于该约定的双方当事人。当第三方善意无过错地从受让人处受让该债权时,能否因此确认该合同无效,从而牺牲善意第三人的合同期待利益?若第三人又将该债权转让他方,其合同效力又当如何认定?该观点认为,在此情形下,应维护交易秩序,保障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只要第三人受让该债权时不知道该条款,且对此不知不存在过错,该债权转让合同即为有效。“禁止转售条款”仅仅成为当事人向违反该约定的对方当事人追究违约责任的依据,而不能成为否定其后手合同效力的依据。

4、转让债权的审批手续。根据财政部2004年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臵管理办法》,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不良债权转让时的处臵审批工作都作了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当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没有按照《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内容进行审批时,是否影响债权转让的效力?尤其是不良债权未经适当审批手续转让给境外企业和个人时,应否确认其效力的问题,哪些债权转让需要审批,审批程序如何,审批对转让效力的影响值得探讨和明确。

5、转让价款。当前,由于在实践中出现了受让人以极低对价购得高额债权并获取丰厚 3 收益的情形,社会舆论对不良债权处理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最高人民法院也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慎重处理不良金融债权处臵案件,保证不良债权处臵交易的安全和顺畅,加强对不良债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审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按照意思自治原则,在债权转让合同中,若债权转让合同确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转让价款一般不宜作为认定合同效力的参考因素。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数额的不良债权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转让给其他企业、个人的情形,产生受让人“一夜暴富”的现象。有观点认为,不良债权的转让,受让人是风险与机遇同在。他有可能将受让债权全部实现为现实的财产利益,也可能由于固有风险而颗粒无收、得不偿失。受让人行使债权获得较高收益,可能是由于其所掌握的债务人的独特财产信息,可能是由于转让债权后债务人经济状况、偿债能力的变化,也可能是转让债权过程中存在着的违规操作而致债权被低价转让。无论何种原因,只要受让人未参与转让方的违规操作,且对转让方违反法律法规操作的情形不知情,则仍应肯定债权转让合同的效力。由于受让方获得较高回报是在债权转让合同履行完毕后发生的事实,此情形亦不能成为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事实依据,因此,亦不可仅因嗣后事实而支持转让方的撤销请求。司法活动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以否定转让效力的方式对此予以干预,也值得研究。严格从法律层面来说,上述五个因素均不足以构成《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合同的规定,因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困惑是,法院在对合同效力进行审查时,在兼顾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的同时,审查的度应如何把握。比如应否对商业银行出让的债权是否符合《关于组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组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指导意见》规定的剥离和处臵不良债权范围的要求,对债权是否真实合法等相关的方面进行有限的扩展审理;是否应当审查管理公司打包处臵不良金融债权时是否履行了债权出让前的评估、确认、审批手续,双方是否存在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和第三人利益的情况;对原告为外国公司的案件,应否审查其受让的债权是否符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臵的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外资受让的债权是否属于文化、金融、保险及外商投资企业指导目录中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

如果要进行审查,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司法审查的实际困难。理论上,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如果掌握了打包受让人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工作人员存在损害国家利益行为的有效证据,应当依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之规定认定打包转让合同无效,从而避免国有资产遭受损失。不过,这在审判实践中操作起来殊为不易:首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工作人员与打包受让人之间的幕后交易非常之隐蔽,相关证据并非外人所能掌握,因此被告通常无法提供合同存在上述无效事由的有效证据;其次,现有的涉及不良金融债权处臵案件均为打包受让人与主债务人、其他责任承担人之间的清收债务之诉而非打包受让人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权转让合同之诉,故在债权转让合同真实性得到确认的前提下,法院并无对转让方式的公正性、转让程序的规范性、转让价格的合理性作进一步审查的法律依据;再次,即使法院有意主动调查,一般的民事调查手段也难以胜任,法院对于不良金融债权打包转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幕交易、违规操作、恶意串通等情形至多也只能停留在怀疑的层面,而法院毕竟不可能仅凭怀疑就宣告不良金融债权转让合同无效或是直接免除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依法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要在不良金融债权处臵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不是单单依靠民商事审判所能解决,必须要有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参与,从而避免陷入“以违法审判来制止违规行为”的怪圈。

(二)原债务人有无优先购买权的问题。

原债务人对低价出售的金融不良债权是否享有优先购买权,也是近年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此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未做出规定。我们的想法是:从保护国有资产角度出发,对原债务人为国有企业的,从平衡金融机构催收债权和国有企业稳定、减负两方面利益角度考虑,可以考虑规定国有企业债务人对折价转让的债务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使债权折 4 价的优惠尽可能地由国有企业债务人享有,避免由于受让人追偿债务导致国有企业破产或不稳定的情况发生。在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的操作程序上,可以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臵不良金融资产时,必须征求原债务人、原担保人的意见。如果原债务人或原担保人自己愿意受让金融债权,应赋予其优先购买权。

(三)不良债权经再转让的受让人在诉讼中追加原银行、原债务人的投资人或者验资机构应如何处理。近年来,随着《公司法》的出台以及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明确了债务人的开办人、投资人、验资机构向债权人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这些规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逐渐出现在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国有银行对自己开办的企业享有债权的,银行将该债权作为不良金融资产剥离、转让,当银行对开办该企业出资不足或抽逃注册资金,不良金融资产受让人请求银行或者验资机构在出资不足、抽逃资金或者验资不实范围内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对此,司法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判令开办、投资人债务人企业的银行或者验资机构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这样处理虽然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但是与国家金融政策精神不符。因为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臵金融不良债权的初衷是减轻国有商业银行负担,稳定和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现在受让人反转过来向银行或者验资机构追偿,不仅打破了通过剥离不良债权形成的稳定经济秩序,也反过来增加了国有银行的负担,损害了国有资产利益。

最高法院在今年4月14日下发了《关于审理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其自办公司的债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这类案件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解除债权转让合同。该通知的适用存在一定困难,一是当事人并未诉请解除合同,与“不诉不理”相悖。二是判令解除合同的法律依据不足,难以信服双方当事人。此外,解除债权转让合同后,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还是裁定驳回起诉,对于此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把握不准。

(四)与债务人有关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因其他法律行为被诉请承担民事责任应如何处理。作为不良资产债务人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对不良债权承担责任并不仅仅限于作为“债务人或担保人”这两种情形,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还包括国家机关、国有企业接收主债务人资产、承诺负责偿还债务、对主债务人进行改制时未全面清理其债务、对主债务人出资不到位、未对主债务人进行清理即同意其注销、对外承诺已对主债务人清理完毕而实际未清理等情形。根据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上述几种情形中,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均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基于与上一个问题所述的同样道理,这种处理方式是同显然也是与国家金融政策精神不符。具体应如何处理,把握不准。

(五)不良债权经再转让后利息的计算问题。司法实践中,债权转让合同中通常明确约定:“将截至某日的债权本息予以转让”,这涉及到债权受让人对债权转让合同项下截至日后的全部债权本息予以主张法院是否应支持、如何支持的问题。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后,即取得原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各项权利。原借款合同的债务人、担保人及有关当事人应当继续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臵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规定,债务人逾期归还贷款,原借款合同约定的利息计算方法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该约定有效。没有约定或者不明的,依照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计算利息和复息。上述规定明确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承接不良贷款后对债务人享有原债权银行要求其支付原借款合同约定的利息的同等权利,即“利息求偿权”;但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度转让不良债权后,受让人是否也享有对债务人的利息求偿权,存在肯定、否定、折衷等不同意见。“肯定”意见者认为,是否享有利息求偿权应当视受让债权自身的性质,金融不良债权属于“贷款债权”,依其本性就应当派生利息求偿权,故贷款债权再度转让后,受让人享有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同等的利息求偿权;“否定”意见者认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与转让的均为“债 5 权”,而非“合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所以享有利息求偿权在于行政法规的特别授权,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其他债权受让人无权享有原借款合同约定的利息求偿权利;“折衷”意见者认为,是否享有利息求偿权应视受让人是否具备金融机构的性质而定,属于金融机构受让债权的,受让人可得向债务人主张利息求偿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金融机构属性是取得该权利的前提条件;属于非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自然人受让债权的,受其性质限制,不应享有利息求偿权,不应因此介入金融领域。从分析来看,“折衷”意见不仅可以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更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

(六)转让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近年来,还出现了因当事人转让涉及不良债权转让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债权买受人申请执行或申请变更执行主体的案件。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生效法律文书的债权人的,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金融资产管理收购、处臵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明确作出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处臵已经涉及执行等程序的不良债权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转让协议和转让人或者受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执行主体。但如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债权人资产管理公司以外的企业和个人的,是否适用该规定,把握不准。

程序部分:

(一)不良债权受让人能否享受诉讼费用的减缓。根据最高法院司法解释,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债权人起诉的,享有诉讼费用的减缓权利。但受让人为资产管理公司之外的企业和个人时,能否同样享有这一权利?我们认为,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是为支持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减轻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负担而出台的,对受让人为其他企业和个人实行诉讼费用的减缓不符合这一政策精神,一般不应予以准许。

(二)受让人催收公告是否构成诉讼时效中断。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明确了对于金融不良债权转让中“通知义务”的特殊履行方式可以为原债权银行可以在全国或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转让通知公告或在诉讼中由法院传唤原债权银行当庭通知债务人债权转让的事实。这里存在两个疑问:一是对于保证债权可否同样适用公告催收尚不明确。虽然实践中,债权人将保证人与主债务人均视为债务人,理论上,由于担保债权附随于主债权,担保债权应当随主债权的转让一并转让,并不需要单独履行通知程序。但《担保法》对债务人、保证人的通知义务是分别进行表述的,对于担保法实施后设定的保证担保债权是否同样适用报纸公告的方式进行时效维护仍是未决的问题。二是受让人为资产管理公司以外的企业和个人是否适用公告通知的方式。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资产管理公司以外的受让人也仿效资产管理公司的做法,在媒体上单独或者与转让方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在媒体向债务人进行公告催收,这种催收是否构成诉讼时效中断?我们认为基于上述同样的理由,受让人为其他企业和个人的一般也不宜适用公告催收的方式。

(三)债权经数次转让的能否追加前手转让人为当事人。对于债权在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其他企业和个人后,又经数次转让的,最终受让人可否追其前手?我们认为:因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应坚持合同相对性原则,以具有转让合同关系的出让人和受让人为当事人,一般不得将无合同关系的上手出让人列为当事人。但是涉及转让合同效力的,由于涉诉合同上手的转让行为可能影响涉诉案件合同效力的认定和处理,法院可以通知上手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四)受让人依据债权转让协议申请支付令应否支持。支付令依据的督促程序是特别程序,在制度的设计上缺乏对涉诉当事人主体资格、争议法律关系的有效条件等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裁判因素的审查规则,难以保证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由于不良资产转让涉及一系列的法律和社会问题,法院应当依职权对转让合同的效力进行实质性审查。特别是在实践中发现,转让合同必然涉及债务人,涉诉案件的债务人往往对债务的转让存在种种异议,督促程序无法解决如此复杂的实体问题,对于此种情形,应当告知原告按普通程序提起 6 诉讼。

四、相关对策和建议。

由于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的现象是我国社会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政策性较强。所以总体而言,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法律适用本身的问题,而是司法实践如何更好地将法律适用与金融政策相衔接的问题。从目前的司法实践看来,确实存在因相关金融政策执行不力、相关法律规定滞后,使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债权受让人通过转让行为获取暴利,或者严重损害国有资产利益的现象。由于通过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金融体制的相关改革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还将持续存在,所以有必要从金融政策和法律规定层面做一些有益的努力。

(一)政策规定、执行层面。从国家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臵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转让的范围、程序都做出了一些原则性规定,但这些规定的共同特点是属于框架性的规则,操作性不强,导致实践中因不良资产处臵的程序不尽规范,透明度不高,交易市场缺乏竞争机制,评估中低估国有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为转让方和受让方利用政策漏洞获利和损害国有资利益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现有政策执行不力也是形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涉及不良资产评估、不良资产交易的关键环节,必须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比如加强对资产评估如土地评估、房产评估、股权评估和债权评估的审计监督。此外,还可以借鉴境外成功经验,积极建立不良金融资产交易市场,为金融不良资产交易的公开、公正提供良好的平台。形成一个高效率、多层次的专业化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

(二)法律规定层面。建议目前法律、行政法规对金融不良债权规定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由最高法院出台相对体系、全面的司法解释。在综合平衡考虑法律规定与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对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中遇到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予以明确,以便各级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中有法可依,统一此类案件的执法尺度。

(三)加强法院和金融监管机构及管理公司的信息沟通。可以预测,涉及不良金融资产打包转让纠纷的案件在一个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管理公司在打包转让过程中如何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如何完善不良资产的评估、拍卖等程序,需要进一步地探讨。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法院、金融监管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公司、国有企业之间关于涉及不良金融资产转让纠纷相关信息的交流机制和平台,及时沟通、掌握涉及不良金融资产处臵、诉讼的法律规范和相关信息,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 篇5

根据省委关于应对金融危机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的要求,省司法厅从2008年底到2009年3月,在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应对金融危机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主要做法如下:

一、主动介入,强化直接手段的发挥。各地、各部门围绕抗击金融危机主题,积极发挥人民调解、律师工作、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组织力量到企业进行“大走访”,详细了解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就业形势、企业经营状况和农民工就业情况以及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情况,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工作着力点,把法律服务对接起来,把化解风险结合起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工作,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法律意见,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纾危解困,帮助企业应对挑战、解决实际困难、度过难关,化解矛盾纠纷,为党委政府分忧。

二、积极与人民法院、公安派出所、社会治安综治中心、信访部门、仲裁委员会和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沟通,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建立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的衔接机制,加强企业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进人民调解与法院司法调解,与公安派出所行政调解,与各镇街道的社会治安综治中心,与信访部门工作,与仲裁委员会的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保障部门工作的紧密结合,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集中人力、物力有针对性地化解因经济危机引发的纠纷。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律顾问和法律服务工作。律师事务所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强化自身力量,提高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律师作为熟悉法律的专门人才在服务企业健康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维护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围绕企业关心、关注和面临的热点、重点法律问题开展各项法律服务工作,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因产业转移、金融危机等发生的相关法律事务;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准确规范和处理好各种法律关系和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引导和帮助企业通过对各种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的分析,强化企业在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就法律风险的事前积极预防、事中严格控制、事后主动补救等阶段的应对措施,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四、在中小企业较多的地区和农民工聚居的地方开展“法律进企业、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等宣传咨询活动,派发各种宣传资料,积极、深入、主动地做好职工情绪疏导和维稳宣传工作,引导、协助劳动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劳动争议。

五、建立劳资纠纷预警机制。组织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对因金融危机引发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对可能因企业倒闭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迅速启动处置预案。对生产经营困难、拖欠工资1个月以上(含1个月)或者有倒闭迹象的企业特别是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配合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实施重点监控,预防劳资纠纷的发生。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 篇6

为深入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金融改革与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广东省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促进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着力提高金融合作与开放水平,推动粤港澳金融更紧密合作;着力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推动金融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总体思路。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强粤港澳更紧密合作。对中央已经作出部署的一系列金融改革,率先加快推进;对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重点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城市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 验,实现金融一体化发展;在梅州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在湛江市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推动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金融产业发展成为广东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粤港澳更紧密的金融合作机制;推动发展珠江三角洲金融一体化格局;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和统筹城乡金融发展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基础金融服务差距明显缩小,金融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金融产业发展成为广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建立起与全国重要经济中心地位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起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紧密合作、以珠江三角洲地区金融产业为支撑、与广东开放型经济体系相适应、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重要金融合作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市场与服务体系、金融监管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建立起符合广东省情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珠江三角洲城市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以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重点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推动金融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制度优势,全面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提升区域金融合作与开放水平。

1.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效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债券发行主体、发行机制及交易模式的创新,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范区域内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推动广东省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企业进入全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公开转让市场,经批准进行公开转让。推进区域票据市场电子化建设试点。

2.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发展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扶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支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组织)建设。促进有利于保障民生、支持创新创业和服务外向型经济的各类专业性保险机构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 域。加快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鼓励和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

3.加快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领域的金融业务。积极开展航运金融、物流金融、商贸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和投融资政策咨询、项目融资、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资产管理等业务,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与使用,在横琴新区和前海地区开展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试验。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建立金融服务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探索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和科技保险业务试点。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和消费金融业务。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下的利益激励机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稳步扩大面向中小企业的集合债、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在总体试点推进框架下,研究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培育房地产金融市场。将深圳市保险改革试验区相关政策扩大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工作,探索城市低收入人群参与商业保险的途径。积极进行外汇避险交易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金融机构 网上支付、网上交易、移动支付的产品创新、平台构建和政策法规研究工作。

4.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金融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广州市要加快建立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业高端集聚功能区,不断完善金融资源配置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区域金融管理营运中心、银行保险中心、金融教育资讯中心、支付结算中心、财富管理中心、股权投资中心、产权交易中心。深圳市要充分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作用,依托资本市场优势和毗邻香港地缘优势,加快建设金融产品创新中心、创业投资金融中心,建设粤港金融合作核心区。佛山市要以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为主导,合理规划、集聚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努力打造辐射亚太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在中山市开展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创新试点。加快推进支付体系、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后台服务设施等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逐步推进金融服务一体化。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江-中山-江门”三大经济圈为依托,加强金融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推进区域内监管一体化。依托金融管理、监管部门统计职能分工,完善区域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经济金融调查统计体系和分析监测及风险预警体系,健全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5.提升区域金融合作水平。建立更加紧密的粤港澳金融合作机制,深化粤港澳三地金融业在市场、机构、业务、监管和智力等方面的合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符合条件的在粤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信托投资基金,探索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在证券信息、产品开发、技术联盟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允许在粤港资法人银行参与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加强粤港在保险产品研发、业务经营和运作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探索粤港在保险产品研发、业务经营和运作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探索粤港保险业协同为跨境出险的客户提供查勘、救援、理赔等后续服务。继续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稳健创新粤港澳三地人民币业务,稳步开展港澳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支持在粤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在港澳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在粤合资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支持港资银行在广东省内以异地支行形式合理布点、均衡布局。推动粤港澳三地金融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及金融人才交流与培训合作。创新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合作方式,健全粤港澳合作反洗钱机制。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框架下,逐步深化粤台金融合作,在东莞开展两岸金融合作试点。深化泛珠江三角洲区域金融合作,增强对泛珠江三角洲的金融辐射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和金融债权司法保护。加强广东与东盟的金融合作,研究建立广 东——东盟区域开发股权投资基金、区域支付体系等合作项目。

6.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案件审判和仲裁机制,推动建立金融专业法庭与仲裁机构,完善金融执法体系,有效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和系统建设,整合信用资源,依法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地方政府与驻粤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金融发展环境合作建设机制。

(二)加快推进梅州市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以构建具有广东特色、服务“三农”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核心,建立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型金融机构(组织),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信用环境,探索解决金融服务“三农”不足问题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1.培育完善农村金融要素市场。在国家明确试点范围、条件及抵押登记、期限和抵押权实现等具体政策的基础上,研究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市)法人地位的总体稳定。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机构(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方中小金融机 构。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农村社区金融组织。探索一站式、社区性、综合化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完善农村金融中介服务组织,组建农村投融资平台。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机制,大力发展农房、能繁母猪、水稻、渔业、林木等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支持开展生猪、奶牛、烟草等商业性保险。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积极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互助农业保险组织的可行性。

3.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结算体系,增加农村金融服务自助设备。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和利益协调机制,健全涉农贷款贴息机制和建立财政资金奖励机制,创新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合作组织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组织建立财政适当出资、有关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涉农贷款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加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农村金融稳定与安全。

(三)努力推进湛江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以探索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统筹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配置城乡金融资源的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基础金融服务差距,开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探索城乡金融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城市金融资源支持“三农”。健全金融支持“三农”的财政激励政策和考核办法,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农村金融业务比重,加大对农业开发、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涉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改制上市,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创新“三农”信贷担保机制,大力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在涉农信贷领域的合作。建立现代农业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支农领域。建立农副产品、水产品远期现货交易中心。建立城乡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的采集和使用范围。

2.加快形成支持城乡协调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城乡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延伸城市金融服务链条,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及在县域设立小微企业或“三农”专营中心,提高农村金融网点的人均拥有率和网点覆盖率。深化地方政府与保险机构的合作,创新“三农”保险业务,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等新型农村保险业务。开展统筹城乡支付支付环境试点工作,推动城乡支付结算系统一体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东省要切实加强对本方案实施的组织领导,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营造鼓励探索、大 胆创新的宽松环境,进一步完善现有金融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财政、人才等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广东金融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实施本方案。

(二)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由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加的有关部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合作,指导协调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工作,帮助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统筹协调,通过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和粤港、粤澳金融合作专责小组,协调推进粤港粤澳金融合作,有关粤港粤澳金融合作的重大事项共同向国务院汇报和推进落实。加强广东省地方各级政府金融工作部门与驻粤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加强信息通报,建立责权对等的地方金融工作机制。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统筹协调,创新定向帮扶等机制,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良好格局。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 篇7

会议主要包括了4项议程:一是总结2013年广东省金融科技学会工作, 研究部署2014年工作任务, 通报“第八届广东金融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卡跨行交易质量月”活动优胜单位;二是开展金融科技工作专题交流,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科技处3位科长分别对金融信息安全事件案例、LEI及金融标准化、金融机构编码信息管理工作进行了宣讲和介绍分析;三是举行广州地区金融机构代码证首发仪式, 由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李升高在会上为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颁发金融机构代码证;四是由李升高副行长通报相关工作情况, 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李升高副行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全省在金融IC卡应用推广、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金融城域网建设、金融业信息安全保障等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 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全省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李升高副行长在为工行广东省分行颁发金融机构代码证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 篇8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镇化;工业化;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4-0043-06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城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做出这样的表达“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时间,城镇化成为社会界和学术界谈论的重点。并且早在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就指出,城镇化是我国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同时,城镇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实体要素,城市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人口的集聚也随之会产生各种需求,又会促使国家或地区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进而拉动工业化的发展。众所周知,金融业作为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产业可将零散的居民储蓄转化为集中的企业投资,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1]。因此,研究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使得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能够更好地引导金融产业发挥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广东省走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前列,无论是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还是工业化水平都稳居全国前三。2013年,广东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9169.6亿元,比2012年增加9211.6亿元,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3411.8亿元,比2012年增加6220.2亿元。2013年广东省城镇化率达到了76.67%,较1986年提高了28.3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到55.66%,较1986年提高了15.11个百分点。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金融发展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为促进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便显得势在必行。本文利用1978到2013年的有关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谈论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并针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针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实证分析过程中选取下列指标对城镇化、工业化和金融发展进行测量和评估[2]。

(一)城镇化率(CZ)

城镇化率是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用来反映国家或地区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程度,即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其公式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CZ)=非农业人口/总人口。

(二)工业化指标

狭义的工业化是指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第二产业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广义的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文章采用狭义的工业化指标,选择“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来表示工业化的水平,用符号GY表示,其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GY)=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

(三)金融发展指标

金融业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筹集资金,支持工业的运作,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Coldsnith(1969)首次提出用的“金融相关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这一指标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并采用,借鉴已有的成果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也采用金融相关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指标,用FIR表示,其公式为:金融相关率(FIR)=(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

本文所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7.2,选则1978—2013年相关的数据指标,共有36个年度样本,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广东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为消除异方差的存在,同时又不影响时间序列性质的的前提下,对CZ、GY、FIR三个指标进行取自然对数处理,得到反应城镇化、工业化和金融发展的指标分别为LNCZ、LNGY、LNFIR(见表1)。

表1 广东省城镇化、工业化、金融发展指标数据

年份LNCZLNGYLNFIR

1978-1.816705955-0.894109353-0.080697044

1979-1.777953835-0.885405245-0.121983591

1980-1.749040687-0.901868903-0.018430721

1981-1.731864032-0.87562960.060989214

1982-1.708478706-0.9167326040.073883359

1983-1.704034952-0.9137537950.174712099

1984-1.627286352-0.8383645640.444777484

1985-1.652474628-0.8469267560.328847617

1986-1.621007897-0.9419960690.471978816

1987-1.510359958-0.8380082930.474948922

1988-1.467457758-0.8212331410.390135183

1989-1.472757352-1.0445546450.343574353

nlc202309051417

1990-1.47339204-1.1464722380.434898794

1991-1.443569312-1.0352655020.465938308

1992-1.40788582-1.0320533230.537808208

1993-1.308560434-0.9198364230.307701829

1994-1.239915365-1.0323225140.265638648

1995-1.220376089-1.0886931960.75204667

1996-1.202224364-1.2294340310.819273632

1997-1.18595504-1.1801578910.911262503

1998-1.169042683-1.2445379710.983797135

1999-1.16511786-1.2811060441.033538312

2000-1.308142895-1.2322358240.98019563

2001-1.295267286-1.2299698690.993751095

2002-1.161637223-1.27414581.038091269

2003-0.889667922-1.1517607241.051847005

2004-0.875028925-1.352252450.980564967

2005-0.811948329-1.1889230361.001038499

2006-0.822199208-1.2023684620.956505045

2007-0.822758434-1.230172410.9179192

2008-0.833728826-1.2706827940.894512336

2009-0.843476608-1.406297281.062106953

2010-0.854194492-1.2629229091.016439077

2011-0.846512511-1.332804640.985661664

2012-0.85510879-1.1321220391.030393368

2013-0.816831897-1.3429311021.038091269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往往存在非平稳性,从而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出现,为了防止这样现象出现,需要先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其中最常用的是ADF单位根检验,本文亦采用此方法,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输出

变量名检验类型

(A,T,P)ADF值5%的臨界值概率是否平稳

LNCZ(A,T,O)-0.937442-2.9484040.7641非平稳

LNGY(A,T,O)-1.92382-2.9511250.6663非平稳

LNFIR(A,T,O)-1.678511-2.9540210.4634非平稳

DLNCZ(A,T,O)-4.355553-2.9511250.0015平稳

DLNGY(A,T,O)-8.09516-2.9511250平稳

DLNFIR(A,T,O)-6.17303-2.9511250平稳

注:检验类型(A,T,P)中的A、T和P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的选择;0是检验结果中不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D表示一阶差分。

从表中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原序列LNCZ、LNGY、LNFIR的ADF值都大于5%的临界值且概率P值都大于0.05,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认为原序列是非平稳的。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的DLNCZ、DLNGY、DLNFIR三个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下平稳,即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I(1)。

(二)VAR模型滞后期的确定

建立VAR模型之前需要先确定最优的滞后阶数,选择依据LR、FPE、AIC、SC和HQ这五个统计量决定,其值越小越好。结果见表3 。

表3 VAR最优滞后阶数选择

LagLogLLRFPEAICSCHQ

038.53957NA 2.33E-05-2.153913-2.017867-2.108138

1112.5838130.1384*4.54e-07*-6.095991*-5.551806*-5.912889*

2115.98335.3566326.47E-07-5.756561-4.804238-5.436133

31182.8111941.03E-06-5.333332-3.972871-4.875578

注:* 表示根据相应准则选择的滞后阶数。

表3结果显示,当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时,评价准则拥有的所有的*,所以可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阶,即VAR(1)最优。

(三)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上一篇:入党转正申请书手写下一篇:天净沙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