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2024-11-06

广东省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

广东省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广东省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作者:中国企业联合会调研组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1年第04期

编者按:今年2月23日至3月3日,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同志率调研组(成员有胡新欣、李建明、柏东海、史向辉、胡媛媛、宋西林),就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比较优势等课题,到广东省的深圳、中山、顺德和广州四个城市进行了调研。这里,我们选用了由他们供稿的三份调研报告(缩写稿)供参考。

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广州市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适当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成效显著。其主要做法可概括为“四个一批”、“七个举措”。

“四个一批”:一是全面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对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扶持壮大一批;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有知名品牌、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的企业,通过增资减债,重组发展一批;三是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放开搞活一批;四是对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脱困无望的企业,关闭破产一批。

“七个举措”:

1.充分发挥传统优势行业、优势企业的龙头作用,力争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

广州市按优势互补、劣势互减的原则,成功地推进了轻工行业的两次大重组。第一次是广州轻工集团兼并广州二轻集团。重组后,新的广州轻工集团先后两次组织了34户优势企业对集团内90户企事业单位实施兼并重组,不仅壮大了10多个以名牌优质产品为龙头的二级集团公司,而且带动了一批困难企业的发展。由广州轻工集团托管的原广州二轻集团47户特困企业中,目前大多数企业已通过兼并、关闭、破产、转让等多种形式作了处置,4000多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第二次是广州轻工集团与广州轻工出口集团重组为广州轻工工贸集团,实现了工贸一体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了轻工行业抗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例如原轻工、轻出集团属下的电池企业共同组建了广州虎头电池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了在商标使用、产品质量、接单、价格、广告策略、报关结汇等方面“六统一”的经营管理,企业效益显著提高。2000年,虎头电池出口创汇达1亿美元,同比增长14%。2000年1~11月,轻出集团的进出口额也达到

3.9亿元,同比增长32%。轻工与轻出的强强联合获得了双赢的理想效果。

2.选择产业关联度高的原材料工业为调整突破口,巩固广州工业基地的地位

以广钢集团为代表的广州原材料工业虽然总量不是很大,但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生产集中度高,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为了促进钢铁行业的发展,广州市一方面积积调整广钢内

部结构,另一方面又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行业性重组。一次是广钢与广州冶金集团的重组。将陷入困境的冶金集团一分为二,有色金属部分以铜材为核心成立有色金属集团,三户黑色金属企业由广钢集团进行兼并重组。另一次是广钢集团控股珠江钢铁集团。珠钢是广州市“九五”期间的一个新上项目,由于投资大、筹资难、建设周期长和债务重组重等原因,面临困难较大。广钢控股珠钢项目建设后,通过严格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把计划投资55亿元的一期工程压至44.5亿元,原计划27个月的工程用24个月就完工了。珠钢投产后,管理先进、产品销路很好,目前是全国最先进的短流程钢铁企业。

3.积极推进重点企业重组,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

1996年,广州市下决心重振汽车工业,以原广州标致汽车的生产企业为主体,将66家全资或控股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了广州汽车集团,并于1998年6月与日本本田合资经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妥善解决了原广州标致公司30亿元的遗留债务,还顺利地引进了本田98雅阁等新车型。从1999年3月26日第一台轿车下线到现在,广州雅阁已实现了40%国产化并通过了国家验收,质量跃居本田海外厂第一。2000年,该公司已实现年产量3万台的预期目标,向国家上交总税费40亿元。以轿车工业的发展为契机,汽车集团又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客车、零部件、轻型车三个难点上,对集团内80%的企业实施了重组:客车板块16户关闭了15户,重组骏威客车公司,当年实现扭亏为盈;40多户汽车零部件企业保留17户,并全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生产轻型车为主的羊城汽车集团,在重组中关闭了羊城汽车厂等6户企业。通过结构调整,汽车集团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蓬勃生机。此外,投资84亿元、试产3个月就停产的广州乙烯,1999年3月由广州石化厂兼并后,同年9月复产成功,预计到2001年可实现扭亏为盈。汽车、乙烯两个多年来困扰广州工业发展的老大难项目的成功重组,挽救了超过100亿元的国有资产,避免了每年超过20亿元的亏损。

4.通过兼并重组,推进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

从1997年开始,广州列入国家计划并已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共有51户(兼并32户、破产终结6户、减员增效13户)。影响较大的有广州摩托集团兼并广州自行车和华南缝纫机、广州石化厂兼并广州乙烯、广州市电子集团兼并华南计算机公司等项目,还有国家计划外的珠江钢琴集团兼并乐器行业的11家企业等。这些项目的成功既带动了被兼并企业的扭亏脱困,又壮大了本身的实力,实现了优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

5.充分挖掘有发展潜质资产,重振知名品牌雄风

乐华彩电、万宝冰箱曾是广州市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和经营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生产乐华彩电的广州广播设备厂资产负债率达157%、未弥补亏损2.75亿元,在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支持下,通过利用原有的乐华品牌和电视机生产厂房设备,与香港长城公司合资,成立了广州乐华电子有限公司,1999年实现产值10亿元,2000年再次重组为乐华集团,乐华彩电又重新跻身中国彩电十强,并以出口为

主。万宝电器集团生产冰箱的企业有3家,由于多年亏损已无法正常运作,1999年4月,通过政府扶持、注入部分资本金和依法处理不良债务后,又吸纳经营者和技术骨干参股,激活了企业内部机制,又重新走上良性发展。

6.依法 推进关闭破产,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

广州市对一些产品无市场,设备老化,扭亏无望,但能通过自身资产变现清理债务的企业实施关闭,对资不抵债的实行破产。为了规范关闭破产工作,广州市明确关闭企业要符合“五个条件”(已全部停产、产品无市场、职工人数较少、能够解决1/3的职工安置费用、年内能终结债务问题),破产企业要符合“三条原则”(队伍《破产法》、满足法院立案要求、债务连带责任小)。2000年,广州市在把好资产处置关、债务落实关、人员安置关的前提下,分三批对155户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施了关闭破产。

7.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推进国有经济战略重组

广州市于2000年6月8日成立了广州机电、轻工工贸、钢铁及汽车等4个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集团公司,共涉及市属工业系统的系统14个集团公司、458家企业、652亿元国有资产。其中,轻工与轻出集团重组成立轻工贸集团,取得了明显成效;汽车行业的重组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底,从发展“大医药”的战略和促进广州白云企业集团脱困出发,市政府批准了广州医药集团对白云集团先托管后重组的方案,广州医药集团成为广州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第5个板块。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2000年广州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48亿元,同比增加19.71%;工业增加值723亿元,同比增加12.5%;利润总额121.2亿元,同比增加73.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8亿元,同比增加72.45%;亏损面下降到20.8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降到19.48%。

广东省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篇2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基本现状是:大型企业稳步发展, 中型企业正在发展, 小型企业任重道远。

(一)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主要成绩

1. 广东大型企业继续教育稳步发展

(1) 广东大型企业继续教育注重与高校合作。如玖龙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维达纸业集团、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签订合作培训的协议, 采用送教进企业的培训方式, 深受企业及其员工的欢迎, 取得明显培训效果。这些企业与其他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根据企业的需要对企业各类员工进行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培训, 推动了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发展, 这条路越走越宽。

(2) 广东大型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与制度健全。据了解广东大型的企业都设人力资源部或培训部等机构, 负责组织实施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且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3) 广东大型企业继续教育政策与措施落实。广州双桥股份有限公司、维达纸业集团、玖龙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制定相关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激励和支持员工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2. 广东中型企业继续教育正在发展

(1) 广东中型企业继续教育正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 激励措施落实。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 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十分重视, 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 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培训与开发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2) 广东中型企业继续教育正瞄准高校阵地, 合作前景广阔。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 广东中型企业正瞄准高校阵地, 加紧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 采取形式多样互聘指导教师, 定期与不定期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交流, 由企业提出员工培训要求, 学院根据企业培训要求, 会同相关院系制定有针对性教学计划, 经过友好磋商后, 签订合作培训的协议。

(3) 广东中型企业继续教育均设置组织机构, 制度逐步健全。被调查的中型企业均设置了人力资源部, 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员工继续教育工作, 具体组织落实公司员工开发与培训计划, 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管理制度。

3. 广东企业员工对继续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企业对员工的任用, 也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

(二)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广东企业政策上重学历继续教育轻非学历继续教育。

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 虽然广东企业对员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都十分重视, 但在政策上仍是重学历继续教育轻非学历继续教育。员工获取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比员工获取技能证书奖励金额要多;在任用时也考虑毕业证书多, 而考虑技能证书少。

2. 广东企业对员工继续教育时间上不予保证。

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广东企业对员工继续教育时间上普遍不能保证。占被调查人数85.11%的员工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遇到的困难是学习与工作的矛盾。

3. 广东小型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与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根据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 广东小型企业均没有设置人力资源部或培训中心, 大部分企业由办公室兼管, 部分企业办公室设人力资源管理专员, 主要负责该企业招聘和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 对员工的继续教育既没有制订规划, 也没有制定员工年度培训计划。因此, 广东小型轻工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与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4. 广东小型企业对员工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人才市场供过于求, 要人才可到市场上去招聘, 没有必要再花钱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可见, 广东小型企业继续教育任重道远。广东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在建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广东企业继续教育方面仍缺乏长远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宏观指导。

5. 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广东面向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机构和培训基地短缺, 且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中心;而广东企业大多数设市郊或乡镇, 企业员工参加培训学习路途遥远, 时间无法保障, 不能满足广东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

6. 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专门研究。

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十分突出, 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专门召集会议进行研究, 如何增设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教学点和培训基地, 以解决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工学矛盾。目前尚没有发过带有政策导向性的文件,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中, 由此阻碍着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7.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仍然存在学科型痕迹。

广东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学科型痕迹, 重理论, 轻实操, 有些专业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 企业员工不能学以致用, 广东有些继续教育机构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生源严重不足, 直接影响着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广东非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同样存在学科教育痕迹, 有些教材直接采用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的教材;广东继续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组织企业专家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写, 专业课程内容理论太强, 实操性不足, 企业员工越学越糊涂, 直接影响着广东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间接影响着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广东企业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 从战略的高度, 明确定位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

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从战略的高度, 明确定位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 制定《广东省2010—2020年企业继续教育发展纲要》, 在企业继续教育办学层次、专业类型、整体布局进行明确的定位, 对广东企业继续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宏观指导。

(二) 制定法律法规, 规定企业与员工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 (教职成[2002]115号, 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指出:“一般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可按2.5%提取, 列入成本开支, 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严禁挪作他用。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 应按规定比例安排职工培训经费。”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意见》的要求, 把国家规定的企业员工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到实处, 要为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平等机会。对能够正常运转, 但不按有关规定开展员工培训的企业, 由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征收该企业员工工资总额0.5%用于组织联合培训, 或扶持公共培训机构承担征费企业的员工培训任务。各级政府要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形成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激励和约束机制, 促进企业继续教育的稳定发展。

我们呼吁全国人大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与员工继续教育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应尽快制定《广东省企业与员工继续教育法规》,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与员工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使广东企业继续教育机构有法可依, 依法治教。

(三) 以市场为导向, 整合广东各地各类的继续教育资源

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因地制宜, 广开企业继续教育之路。

根据广东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继续教育资源, 依托社会力量办学, 尤其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机构要与企业合作, 因地制宜, 建立校外办学基地、教学点、函授站, 广开企业继续教育之路, 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企业继续教育网点, 以解决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遇到工学矛盾。

2. 实行继续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高等院校成人学历教育高等自考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归口继续教育学院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避免重复建设和继续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试图在专业、课程、教学管理、学生的学籍管理等方面融为一体, 构建起三种教育形式协调发展的统一平台, 以增强在高等院校内部的协调和相关政策的一致性, 推动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 严格教学管理, 提高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严格教学管理, 从教风、学风建设和严格考试制度等方面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选派教学水平高、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聘请企业工程师或技师, 或企业管理专家承担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在教学手段上, 要将现代远程、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的全过程,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办法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切实提高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五) 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和认证

目前, 广东继续教育认证评估机构要加大监督力度, 要结合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实际情况,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 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与认证, 要根据评估结果对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定级并颁发“培训许可证”和“培训机构级别证书”。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严厉打击非法培训机构, 促进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健康稳定发展。

(六) 加快改革步伐,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四个转变

1.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重视学历继续教育向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变。

广东正在面临传统产业升级、劳动力转移等诸多社会问题, 涉及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转移, 而大批工厂异地搬迁安置后, 需要当地提供大量的具有一定技术和文化素质的劳动力, 企业渴望继续教育机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以此来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然而, 目前的政策规定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外设教学点只能在当地具有培训资格的单位, 不能直接设在企业, 这无疑极限制了校企双方合作发展的空间,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发展, 很难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同时, 要加快企业继续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步实现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不论是哪种学习形式, 不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 只要学习者能够取得相应的相同层次的课程学分, 都要认可。在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构建证书换学分、证书换学历的机制,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重视学历继续教育向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变, 以满足广东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

2.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专业基础教育向技能培训转变。

广东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从专业基础教育向技能培训转变。广东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主要为企业培养生产技艺型和经营型的人才。这意味着企业继续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 要紧密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 遵循“理论够用, 重在实操”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出发, 尽量采用精讲、多练、启发、操作等教学方法;学科考试应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 以理论知识考试为辅, 坚持到企业和生产第一线进行真题真做, 严格考核, 真正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专业基础教育向技能培训转变。

3.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学校集中培训向企业分散培训转变。

广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企业继续教育从学校集中培训向企业分散培训转变。允许有能力, 够条件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机构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 直接面向企业开展继续教育, 而不需要太多的审批手续, 这样更有利于实施“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企业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更有利于解决企业员工在接受继续教育时的工学矛盾。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针对企业用工的需要, 开设相关课程, 制订教学计划, 进行订单式培养, 并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为企业员工排忧解难, 大受企业的欢迎。

4.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转变。

广东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从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转变。无论学历继续教育, 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都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需要给予其选择的机会, 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和“用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专业和培训项目, 使企业继续教育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学以致用”, 为广东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企业继续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我国终生教育体系是继续教育部门和机构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应当深入改革, 加快发展。

摘要:企业继续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我国终生教育体系是继续教育部门与机构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电话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型企业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了解企业员工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掌握当前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企业继续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广东,企业,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广东售电侧改革内部调研报告 篇3

一、广东省电力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的省份,广东省于2006年启动该项工作,安排台山发电厂与6家电力大用户开展直接交易试点,年交易电量约2亿千瓦时。广东物价局为此专门核定了一个输配电价,为0.179元/千瓦时。此项交易与交易价格、输配电价格一直延续至今,未受后期扩大试点的影响。

2013年,《广东电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暂行办法》(南方电监市场〔2013〕162号),《广东省电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扩大试点工作方案》(粤经信电力〔2013〕355号),《广东电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集中竞争交易实施细则》(粤经信电力〔2013〕550号)等政策文件连续出台。2013年,广东完成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电量23.87亿千瓦时,其中扩大试点交易电量21.92亿千瓦时。2014广东直接交易电量规模约150亿千瓦时,2015广东直接交易电量规模约227亿千瓦时。直接交易发电量占省内总发电量的比例持续提高,每年提高幅度在2%左右。2016年,广东省安排直接交易电量规模目标为420 亿千瓦时,占2015年全省统调发电量的8.3%左右。2013年12月27日,广东首次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集中竞争交易开市,至今已先后开展了十余次集中竞争交易。

2015年1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批复同意重庆市、广东省开展售电侧改革试点,结合实际细化试点方案、完善配套细则、突出工作重点,规范售电侧市场主体准入与退出机制,多途径培育售电侧市场竞争主体,健全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与风险防范,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为推进全国面上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2015年底广东省经信委下发的《关于2016年电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粤经信电力函〔2015〕3137号)中,明确了2016年将有12家售电公司进入电力直接交易市场,采用代理电力用户购电的方式,参与长期协议交易和竞争交易。

此后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市场主体各方就售电公司如何参与直接交易进行了长期、反复地讨论。受此影响,2016年1、2月份直购电集中竞争交易均未开展。2016年3月1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挂牌。3月22日广东经信委和南方能监局下发了《关于明确2016年售电公司参与直接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粤经信电力函〔2016〕84号,以下简称“粤经信84号文”)。3月25日,在广东电力市场交易系统上进行了有售电公司参加的首次集中竞争交易。

二、市场交易主体

随着电力直接交易的不断深化,市场交易主体群体在逐步扩大。目前广东省参与电力直接交易的市场主体情况:

(一)大用户1.年用电量8000万千瓦时以上的省内大型工业企业;列入《广东省主题功能区开发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园区内年用电量800万千瓦时以上的企业;2015年用电量5000万千瓦时以上的商业用户;符合上述条件且已在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的用户333家,2015年总用电量约240亿千瓦时;2.部分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共11家)内的工商业用户,2015年总用电量大约30亿千瓦时。此批11家园区内电力用户(不含第1条已确认的大用户),必须通过售电公司代理进行购电,目前园区内已注册用户168家。

(二)发电厂广东省内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的燃煤发电厂,现有符合条件的发电企业38家,均已注册,合计装机容量约5090万千瓦。

(三)售电公司“粤经信84号文”确定的并已完成注册的售电公司共12家,后增加一家“广州穗开电业有限公司”,到3月份竞争交易开市前,可参加交易的售电公司共13家。售电企业门槛,售电公司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专职在岗员工10人以上(主要包括生产技术部、市场营销部、财务经营部和综合部),其中至少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等方可通过申请。

本次售电公司参与竞争性交易必须首先取得所代理客户的代理授权,已注册的大用户可以在交易系统中确认代理关系,园区用户必须有相关协议。据电力交易中心称,实际执行中园区用户也需要在交易系统注册并确认关系。

三、市场交易电量

根据“粤经信84号文”,广东省2016年直接交易电量目标为420亿千瓦时,其中长期协议交易电量280亿千瓦时,竞争交易电量140亿千瓦时。因1、2月份广东未进行电量竞争交易,因此140亿千瓦时竞争交易电量在剩余10个月内平均分配,每月14亿千瓦时。

根据“粤经信84号文”,2016年单月竞争电量大于14亿千瓦时,单个售电公司申报竞争电量不超过总竞争电量的15%;单月竞争电量小于等于14亿千瓦时,单个售电公司申报竞争电量不超过2.1亿千瓦时,单个售电公司年累计成交竞争电量不超过21亿千瓦时。

3月份广东经信委安排竞争电量14亿千瓦时,单一电力用户当月申报总电量上限为1.4亿千瓦时,单一售电公司当月申报总电量上限为2.1亿千瓦时。为形成竞争,发电企业当月申报上限按照竞争直购利用小时数的1.25倍(34.9小时)申报。

但在正式交易前的意向电量申报中,用户申报的总意向电量仅为11.2亿千瓦时。为保证竞争态势,广东经信委将3月份集中竞争电量规模调减至10.5亿千瓦时。发电企业申报电量上限按竞争直购利用小时数的1.25倍(26.2小时)执行,单一电力用户当月申报总电量上限调减为1.05亿千瓦时。但与此同时,维持了单一售电公司当月申报总电量上限不变(2.1亿千瓦时)。

四、竞争报价及撮合办法报价差:竞争交易报价采用价差报价的方式,即电力用户申报与现行目录电价中电量电价的价差,发电企业申报与上网电价的差价。电价下浮为负,电价上浮为正。申报价差最小单位为0.1厘/千瓦时。分段报价:用户和发电企业报价最多可分成三段报价,各段电量总和不能超过允许申报上限,电力大用户允许申报最少电量为10万千瓦时,发电企业允许申报最少电量为100万千瓦时。采用三段报价,是降低用户和发电企业不中标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价差对:将发电企业与用户报价配对,用发电企业申报价差减去大用户申报价差,计算生成竞争交易价差对。

交易撮合:价差对为正值时不能成交,为负值或零时价差对小者优先中标交易;价差对相同时,按申报价差相应电量比例确定中标电量。因采用分段报价,因此按量价段撮合交易,而非按厂撮合。

无限次报量报价:集中竞价中,在总电量不超过上限的条件下,用户和发电企业可以无限次修改报量和报价。从去年底竞价情况来看,发电企业一般会进行3-5轮量价修改,但用户修改频率低,大部分首次报价后不再修改。

价差电费返还和成交价格:成交的大用户与发电企业,两家报价可能存在差异,结合成交电量计算将产生价差电费。此部分电费,75%返还给发电企业,25%返还给用户,并由此计算产生最终成交价格。

不干预原则:竞争报价一旦启动,整个过程中交易机构不进行任何干预。且报价信息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屏蔽的,仅在中间进行撮合计算时临时解密,随后再次锁定屏蔽。不管撮合计算结果如何,均不能作为干预交易过程的理由。

五、3、4月份交易过程简述

(一)3月份交易情况

1、交易过程3月23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3月集中竞争交易的通知,明确竞争申报时间为3月25日9:00—12:00,同时要求各交易主体在3月24日17:00前首先填报意向申报电量。

3月24日下午,根据意向申报统计,发现用户侧申报总量大幅低于安排竞争电量。为确保形成竞争态势,避免发生用户竞价全中情况。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出了《关于2016年3月份集中竞争交易申报时间推迟的紧急通知》,竞价申报时间调整到3月25日的10:00—12:00。随后又根据经信委的调整结果,发出了《关于调整2016年3月份集中竞争电量规模的通知》,下调了总竞争交易电量和大用户、发电企业的申报电量上限。

报价过程中,20分钟间隔的供需报量比情况请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购电用户大多在11:20前完成了报价,而发电企业报量报价主要集中在11:40后的20分钟内,表明申报电量上限调整后,发电企业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对策研究和分析。

2、交易结果2016年3月份集中竞争交易集中撮合,竞价规模为105000万千瓦时。

供应方:共有36家参与报价,总申报电量为129767万千瓦时,异常报价剔除量为0万千瓦时,其中29家最终成交,成交的供应方平均申报价差为-429.023024厘/千瓦时,其中最高成交申报价为-240.3厘/千瓦时,最低成交申报价为-500厘/千瓦时。

需求方:共有81家参与报价,总申报电量为112180万千瓦时,其中80家最终成交,成交的需求方平均申报价差-24.397363厘/千瓦时,其中最高成交申报价为-0.1厘/千瓦时,最低成交申报价为-38.4厘/千瓦时。其中售电公司9家参与,8家成交,成交电量为68096万千瓦时,成交的售电企业平均申报价差为-29.430188厘/千瓦时,平均成交价差为-151.453719厘/千瓦时。

全网总成交电量为105000万千瓦时,最终结算的平均价差为-125.553778厘/千瓦时。

3、售电公司成交情况已注册13家售电公司中,本次共有9家参与了竞争交易报价,最终成交8家,合计成交电量为68096万千瓦时,占总成交电量的64.85%。各售电公司成交电量请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广州发展电力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未中标成交,而广东粤电电力销售有限公司和广州恒运综合能源销售有限公司合计成交电量占到售电公司总购电量的一半以上。

目前各家分段报量报价情况仍然保密,估计粤电售电公司、恒运能源销售公司申报电量总额可能达到了上限,但有小报量段降价期望值较高而未能成交。

(二)4月份交易结果 1、4月份竞价情况本次交易为 2016年4月集中竞争集中撮合,竞价规模为145000万千瓦时。竞价申报时间为2016-04-26 14:00至 2016-04-26 16:00。供应方:共有 36家参与报价,总申报电量为 179299万千瓦时,异常报价剔除量为 0万千瓦时,其中33家最终成交,平均申报价差为-436.944191厘/千瓦时,其中最高成交申报价为-371厘/千瓦时,最低成交申报价为-500厘/千瓦时。需求方:共有 81家参与报价,总申报电量为 160734万千瓦时,其中 79家最终成交,成交的需求方平均申报价差-51.58659厘/千瓦时,其中最高成交申报价为-1.1厘/千瓦时,最低成交申报价为-76厘/千瓦时。

全网总成交电量为 145000万千瓦时,最终结算的平均价差为-147.92599厘/千瓦时。

2、售电公司成交情况售电公司方面,共有11家售电公司参与了竞价交易。国家电投深圳售电公司、深圳市兆能供电服务有限公司2家未参与报价。参与报价的售电公司全部达成了交易,合计成交电量99589万千瓦时,占总交易单量的68.68%。各家成交电量情况请见下表。

六、3、4月份交易情况分析初步分析广东省3、4月份竞价交易,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市场交易主体对交易认知度存在较大差距

1、用户侧购电意愿不足一是用户参与比例低。广东现有可以参与竞价的大用户和售电公司合计346家,而参与此次竞价的仅有81家,比例仅为23%。二是注册比例低。11个产业转移园区内工商业用户1000多家,而目前到交易中心注册的仅有167家,仍有800余家未注册。三是降价期望值低。最小降价期望值仅为0.1厘/千瓦时,最高也只有38.4厘/千瓦时,可见用户并未充分意识到目前发电企业的电量销售压力,对市场总体趋势认识不足。四是用户参与主动性差。一些可以直接参与交易的大用户,也交给售电公司代理购电,且代理购电占比达到64.85%,说明被代理的大用户用电比重还比较高。

从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了解到,为形成有效竞争避免恶性杀价,在安排竞价时,希望申报电量与成交电量比例为1.1:1。但3月份竞价实际申报意愿电量明显低于预期,导致广东省经信委调低竞争电量并推迟报价时间,实际最终形成的意愿电量和成交电量比例为1.09:1,仍未完全达到1.1:1。

2、发电企业市场意识强烈在利用小时数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发电企业普遍具有紧迫感,市场意识觉醒较早也较强。3月份发电企业所申报的降价额度令人惊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发电企业抢占电量的积极性很高、决心很大。

(二)价差电费返还规则,对交易结果影响较大以往历次竞价中,价差电费100%返还给发电企业,3月份开始竞价中调整为75%返还给发电企业,25%返还给用户。这一规则影响十分重大。

1.发电企业和用户报价走向两个极端作为发电企业,报出较高的降价意愿值可以有效提高中标概率,而在交易达成后,通过价差电费返还计算确定的最终成交价,很可能比发电企业自己报出的电价高得多,电厂仍可保证边际收益。而用户则恰恰相反,都通过报出比较小的降价期望值来保证自己拿到电量,而后通过价差电费返还取得更大收益。正是由于上述原因,3、4月份竞争交易供需双方走向两个报价极端。以三月份为例发电企业报出429.02厘/千瓦时的平均降价意愿值,而用户平均降价期望值仅为24.40厘/千瓦时,两者差距达到0.4元/千瓦时。2.售电企业获取暴利,被代理用户吃了大亏售电企业在参与竞争性报价前,与被代理用户首先签订了协议,明确了降价额度。此额度如参照3月份竞价中需方最高降价期望值来考虑,也不超过38.4厘/千瓦时,而售电公司实际成交平均降价额度为151.45厘/千瓦时,因此每度电在售电公司一进一出差价最少113厘。如按此测算,粤电售电公司本次最少也可得到2100万元的毛利,可谓收益惊人。本次竞价后,被售电公司代理的大用户普遍惊呼“亏大了”。

(三)加强规则研究和合理报价策略对中标率至关重要除前面所述的价差电费返还外,三段式报价等一系列规则对报价策略、中标率影响非常重大。1.发电企业可以按照竞争直购利用小时数的1.25倍申报电量,且报价可以分为三段(3月份36家发电企业报出90多个价段)。那么发电企业就可以先用较高的降价意愿值来争取一块较大的基础电量,而后用多出来的0.25倍来报个较低的降价意愿值,尝试争取一下高电价中标。2.发电企业要在低电价争取中标率,可能拿到的价差电费返还收益,发电边际成本等几个因素中进行综合衡量,寻找平衡点,难度很大,且不可测因素较多。

(四)交易对后期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1、对交易规则影响3、4月份竞争交易过程和结果出乎各方预料,各方反响均较强烈,特别是售电公司获得巨大利益,与市场改革初衷存在一定差距,后期的市场竞争交易中,有关政府部门必然会对交易规则有所调整。

2、对大用户影响交易结果是被代理的大用户感到震惊,从长期利益看,可以直接参与交易的大用户找售电公司代理相当于放弃应有市场主体地位,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可能性低。目前已与售电公司签订代理协议的大用户在一年内无法解除协议,但后期继续委托代理的大用户可能减少。3.售电公司代理对象发生变化为控制市场交易秩序,必须对市场主体数量进行控制,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小用户也只能通过售电公司代理购电。这就为售电公司保留了一块市场蛋糕。从11家产业转移园区来看,尚有800多家中小用户未进行购电委托,所以这块蛋糕总体量还是不小的。

4.售电公司挑肥拣瘦的习惯要改目前来看,售电公司普遍将精力放在大用户身上,原因一是只要做成几单大用户总体的交易量就可以有保障了;二是中小用户数量众多,事情繁杂琐碎,交易管理难度大,形成大的交易总量比较困难。但从目前来看,售电公司必须采取措施适应和解决与中小用户交易中存在的困难,这是市场所决定的,售电公司完全无法选择。

五、对于公司相关建议作为新一轮电改的最大亮点,售电侧放开从一开始就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注册成立的售电公司已经超过400余家,包括央企、地方国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制企业。由于各地售电政策不同,售电公司业务开展的进度也千差万别。当前,广东推动售电侧改革试点工作,允许售电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并成为交易市场中最活跃单元,其代理成交交易电量占广东省交易总量的60%以上。作为央企,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售电侧业务,拓展公司业务范围,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对于各单位售电公司成立时间进度应有明确要求。目前广东省仅有13家售电公司可以参与售电业务,还有40多家售电公司被堵在围墙之外无法获取市场主体地位。我们各三级单位要及早成立售电公司并取得工商营业执照,这样至少在区域发放牌照时我们还有对应公司存在,不然就无法入围售电业务范围。二是要加强售电公司人才队伍培养。从广东售电公司注册门槛看,每家售电公司公司至少要有4个部门,全职人员至少10人以上,此外对于人才的职称等级都有明确要求。中电国际目前已成立的售电公司(或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主要以发展项目为主,售电侧改革工作开展主要以营销人员为主,目前各单位营销人员配备远不能达到要求,对业务开展十分不利。建议公司增加各单位市场营销人员编制,储备优质市场化人才,为适应各区域售电侧工作开展打基础。

三是加强售电侧改革研究学习。目前全国仅有广东和重庆开展售电侧改革试点,允许售电公司参与市场交易,但两个地方交易模式存在较大差别。各区域要开展售电侧改革,必将以上述两个地方作为参照,各单位要密切关注区域售电侧改革动向,加强售电侧改革调研学习和研究,争取在区域售电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中电国际利用二级单位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各单位进行售电侧改革政策学习研讨,开展售电侧改革调研,有条件时可以参与系统内售电公司交易工作。只有学习和了解游戏规则,才能有效制定应对策略,获取最大收益。四是加强用户侧管理和梳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前提下,各单位要详细梳理区域内大用户的情况,加强用户信息档案管理工作,有针对性的甄选用户,做好市场风险方案预控措施。同时要不断提高市场服务意识,了解用户需求,全方位、多渠道与用户沟通合作,锁定优质用户。

广东省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篇4

作者 陈永红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广东改革开放30年,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快速发展、人民奔向富裕安康、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30年。广东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初步探索(1978年12月─1983年)

广东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面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干部、华侨等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构想,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广东地缘人缘优势,创办经济特区,开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在城市逐步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

(一)、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广东领导人大胆向中央建议,提出对广东下放对外开放自主权;在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和创办经济特区初期,广东省委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更加开放”这个主题,要求各地用足用活中央给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1年4月,省委提出“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1982年,广东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严峻的考验,全省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打击走私贩私的斗争。省委提出“三严”(执法更严、纪律更严、管理更严),保证“三放”(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省委还提出“打击经济犯罪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坚定不移”和“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的方针。为了用足用活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4年,广东省委明确提出三条方针:为了办成于国于民有利的事,要积极寻找政策根据;政策规定允许灵活的,要灵活执行;如果找不到政策根据的,可以试点,在试点中突破现有规定。这是广东省委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充分体现。

(二)、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赞同和支持广东省富有创意的提议,决定发挥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扩大地方管理权限,试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出口特区。中央〔1979〕50号这一历史性文件,拉开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序幕,吹响了广东先走一步的进军号。

(三)、成功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4月,邓小平赞同广东提出的试办对外加工出口区的设想,并定名为“特区”,殷切希望广东“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5月,中央接受广东的提议,把“出口特区”改名为含义更为丰富的“经济特区”。广东经济特区从创办之日起,认真执行中央赋予的特殊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上奋勇拼搏,敢闯敢冒,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把边陲小镇、荒滩秃岭变成了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和新型工业区。

1984年1月,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分别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肯定了特区的做法和经验。特区因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排头兵,发挥了改革开放“四个窗口”(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下半年,惠阳、海南、湛江部分山区、贫困地区的生产队开始暗中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在两三年间在全省推开。同时,在全省范围内调整农业发展方针,改变农业“以粮为纲”和农村“以农唯一”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商品流通体制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价格改革是市场流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广东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价格改革和搞活城乡流通为突破口的。广东价格改革开始“放调结合、以调为主”,然后“放调结合、以放为主、放中有管、分步推进”。至1985年,在6年时间里,广东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价格闯关。

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广东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从扩权让利开始。1979年,广东推广“清远经验”,扩大企业自主权。1981年起,推行以“包”字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盈亏包干责任制。1985年,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广东作出补充规定,从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价格、工资奖金等10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国有工业企业的自主权,给企业“松绑”,更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广东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抓简政放权,即给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下放经济管理权力。一是缩小指令性计划管理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放松对微观经济管理的严格控制,扩大生产经营者的自主权;二是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以促进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三是下放地方自筹基建、利用外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审批权;四是扩大地方大部分商品的定价权和管理权等。

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1984年10月──1991年)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按照中央的决定,广东转入以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这一阶段,在继续完善农村改革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大办乡镇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对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广东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1987年,全省GDP达到846.69亿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初步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1992年,广东GDP达到2218亿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从1985年起,对国营企业普遍实行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二是从1986年起,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确立了经营者在企业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促使两权(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和政企分开。三是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四是推进横向经济联合。五是进行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层层落实责任制,改革内部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广泛实行工效挂钩。

财政体制的改革。根据中央对广东实行“划分收支,定额上交”以及1988年实行“递增包干”的体制,广东省对各市(地)的财政管理体制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形成省对市(地),市(地)对县,县对镇(乡),层层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这种财政分级包干的体制,扩大了各级政府的自主权,调动了各级财政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改革投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初期,能源、交通和通信是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广东对中央实行财政大包干的前提下,广东大胆地把市场机制引入投资领域,大力改革投资机制,成功地闯出了一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从1987年到1996年,广东集资建了6000多座桥,10条国道,实现无渡口通车。

金融体制改革。1986年底,广东被确定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省。广东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发展和开拓资金市场。二是探索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路子。三是发展多种金融机构。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广东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发展各种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多层次所有制结构,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广东建立和健全市场体系起步较早,尤其是经济特区,建立伊始,就明确规定“以市场调节为主”,要跳出现行体制之外。长期以来价格背离价值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市场机制、价值作用得到发挥。

(二)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外贸体制改革。广东采取“以外经促进外贸发展,以外贸增强外经实力”的策略,和“两头在外,以进养出”等措施,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1988年—1990年,在全省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彻底打破外贸长期以来吃国家“大锅饭”的体制。

广东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引进外资、侨资和先进技术设备,这是广东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头10年,广东共签订各种形式的利用外资合同8.81万宗,实际利用外资79.29亿美元,已注册的外资投资企业8124家,占全国同类企业总数的六成以上。同时,用44亿美元从国外引进100万多台(套)技术设备和2400多条生产线,使全省七成以上的老企业得到改造,为“广货”的更新换代,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首先是从创办经济特区开始,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接着开放广州、湛江两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分别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再接着开辟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随后开放粤北、粤东广大山区,使开放区由沿海向山区腹地层层推进。到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已发展成为拥有三个经济特区,两个沿海开放城市,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个高新技术区,近四十个经济试验开发区,二十一个市都实行沿海开放区政策,全省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爱国爱乡,慷慨捐资,造福乡梓。从1978年到2008年5月,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在广东捐赠者10余万人,在广东捐款赠物总额折合人民币近400亿元,占全国侨捐总数的六成。

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全省城乡出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1985年冬,省委、省政府作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重大决策。经全省干部群众艰苦努力,至1990年底,广东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的省份。1991年3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广东省“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称号。

(三)、综合改革试验区

1988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请示》。国务院批准广东省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继续和发展。广东的综合改革取得可喜的成绩。1990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词:“继续办好经济特区,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子。”

经济多元化发展。广东放手让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充分发展,初见成效。一批一批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商纷纷进来投资办厂,一个一个跨国公司总部或机构相继进驻广东。

三、增创发展新优势(1992年─2002年)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提出广东今后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要求广东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1994年6月,针对国内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广东优势弱化的状况,江泽民向广东提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开放水平,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谈话,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述,廓清了长期困扰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希望广东继续先行一步,力争用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鼓舞下,广东掀起了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热潮。

1994年6月,江泽民在视察深圳时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一)、实施增创新优势三大发展战略

1998年5月,中共广东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增创体制、产业、开放、科技教育四大经济发展新优势,突出抓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五年跃上一个新台阶。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省委、省政府提出“分类指导、层次推进、梯度发展、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把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山区三个不同类型的地区,提出“中部地区领先、东西两翼齐飞、广大山区崛起”的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2月,省委七届二次全会以《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指导,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推进广东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大力发展开放性经济,建立广东区位新优势。一是继续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提高广东经济特区的整体素质,建立特区的新优势。特区还在加快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大胆进行了探索。二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速市场国际化,已形成以亚洲市场为主,发展非洲,开拓欧美、南美市场的多元化格局。

逐步解决沿海地区与内地山区发展的差距。广东加强沿海和内地山区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全省开展扶贫攻坚大会战,实行对口扶持,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脱贫奔康步伐。在进入新千年前夕,原贫困山区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全省的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机动车、通电灯、通邮、通电话等“四通”,贫困户人均拥有半亩“保命田”,逐步缩小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之路。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广东各级党组织,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推进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上新水平,涌现出深圳、中山、肇庆和广州市天河区等一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城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出了一批精品佳作。

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1999年7月,省委、省政府批转《关于确定顺德市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的意见》。同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市召开了全省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工作座谈会,郑重提出: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到2010年左右,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2月,江泽民在视察高州、深圳、广州等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要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使广东如沐春风,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抓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前进方向。

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2003年─现在)

广东的改革开放逐步进入科学发展的阶段。广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继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一、抗击“非典”创奇迹。2003年4月10日至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到广东视察指导工作。他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就,希望广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要求广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用。2003年上半年,广东省首先遭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沉重应对,全省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危不惧,救死扶伤,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创造了世界上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佳绩,为国内外抗击“非典”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2004年11月,省委、省政府根据十六大的精神,发出《关于印发<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的通知》。总体构想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全省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全省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东西两翼进入经济发展增长期,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二步,到2020年,全省人均GDP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珠江三角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地区水平,东西两翼和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辉煌成就令人瞩目: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为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至1/8。人均生产总值4080美元。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598亿元,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80亿元,年均增长19.3%,保持投资增幅低于而经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2002年的470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7万亿元,电子信息和家电产业升级加快。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9∶61,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由6344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746亿元,年均增长3.8%。

自主创新成效突出。创新型广东建设进展良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45.8%提高到2007年的50%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起跃居全国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促进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能源电力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07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520公里,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与陆路相连省区的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全部打通,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4小时经济生活圈。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增长迅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进展顺利。

绿色广东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扎实推进,2006年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9%和41.1%,分别居全国第二低位和最低水平,2007年继续降低;主要江河和重要水库水质良好。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达55.9%,韶关丹霞山和湛江湖光岩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粮食生产在连年受灾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改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外经贸强省建设步伐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逐步转变,进出口趋向均衡发展,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22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340亿美元,五年增长1.9倍,2007年比上年增长20.2%。“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非金融类企业达到1804家。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快速发展。

粤港澳合作及泛珠三角区域等合作成效突出。全面实施CEPA,与港澳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与服务业合作并进,投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利,社会民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建立了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制定和实施区域合作发展规划,联合成功举办四届泛珠论坛和经贸洽谈会,各领域合作深入推进。与各省区市的经贸合作加强,援藏援疆、对口帮扶积极开展。粤台经贸合作成效显著。

文化大省建设大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大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素质教育有效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断完善。卫生和体育等各项事业硕果累累。和谐广东和法制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广东党组织卓有成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并在全体共产党员中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和固本强基工程成效显著,率先探索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组织驾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增强。

2007年12月25日至12月26日,中共广东省十届二次全会在广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书记作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首先必须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要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2007年12月30日中共广东省委发出《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为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社会氛围,要求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齐心协力抗击冰雪灾害。2008年1月下旬以来,一场罕见的冰冻灾害侵袭我国中南部地区达半月之久,广州火车站因北上湖南路段遭遇特大冰雪告急,广东的春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军民奋起抗灾救灾,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团结互助、勇创难关,赢得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胜利。

大力支援四川等地抗震救灾。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极其严重损失。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抗震救援的指示,广泛动员我省社会各方力量,奉献爱心,捐款捐物。1310多名南粤子弟兵和干警、数百名专家和医疗工作者奔赴灾区一线。

2008年3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中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30年来,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广东广大干部群众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

(四)、广东改革开放的特色和经验

三个特色:第一,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办特区没有先例,当初靠的就是敢于冲破各种条条框框,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探索,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前进。二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首先通过引进外资特别是港资,发展工业、商业,同时学习境外、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开阔眼界,推动我们的改革,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广东毗邻港澳、华人华侨众多的地缘人缘优势。

四条基本经验:一是开放作为先导推动改革发展和经济发展。二是以开放作为一种前提,为改革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三是广东在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利用市场手段来调控经济,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进行引导,做得比较好。四是今后广东仍要以开放为主导,走国际化的道路。

城市环卫体制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篇5

去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区在环卫体制改革及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运行的一年多的时间来看,城区主干道的清扫保洁作业质量和效果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我们在公厕管理、化粪池清淤和垃圾转运作业方面也引入了一系列的奖惩管理机制,为下一步环卫作业体制改革作好铺垫。

应该说,我区环卫作业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作业的改革及其配套措施走在了我市前列,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概括为:成绩喜人,问题突出。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环卫处主要担负辖区道路清扫、保洁、道路洒水及公厕管护和垃圾转运作业。区环卫处前身为XXX环卫处,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由原XXX环境卫生管理处下放至两个城区并与两城区原有的环卫处并立,组成现在的XX和XX环卫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于市、区两级财政拨款。

历史成因:大体来说我区环卫体制管理方式历经三个阶段。从84年到96年是行政管理阶段,环卫职工基本都是在编人员,物资价格稳定,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全部由市级财政承担,城区规模和人口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环卫作业基本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区环卫行业处于稳定积累的过程;96年到08年期间,由于城市的发展

1 和燃油、钢材等物料价格不断上涨,加之原有在编人员退休的同时多年没有扩编新进人员,不得不聘用大量临时人员顶岗作业,同时由于区划调整等方面原因,市财政以2002年底基数转移拨付我区环卫经费,我区的环卫经费收支矛盾日渐突出。这期间我区环卫部门采取了多项强化内部管理措施,通过奖惩和约束机制来提高环卫作业质量和降低经费支出,但仍然无法摆脱经费缺口进一步扩大的困境。这是第二阶段。

XX区是老城区,地处我市繁华路段。辖区车站码头集中,人民路等5路一街商业网点密集,人流量大,环卫作业难度和作业量很大,作业成本高,几年来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措施所产生的效益已难以应对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压力,大量环卫聘用人员长期处于劳动强度大、待遇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境遇。环卫工人队伍极不稳定,原有的管理机制和作业方式已经很难保证环卫作业目标任务的完成,更谈不上适应日益提高的环卫作业质量标准。

市容环卫事业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容环卫管理体制和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市容环卫运行机制,才能推动我区市容环境卫生事业步入良性发展。因此,解决环卫行业累积的问题,进而推进环卫体制机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从去年以来至今,可以说是环卫体制管理的第三阶段,也是我区环卫事业在变革中求发展的阶段。

目前状况:一是城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作业已全部实行市场化

2 动作模式。去年初,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克服困难为老城区主干道环卫作业配套专项经费XX万余元,并成立了XX区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对老城区所有一级路面推行公司制市场化运作方式:

通过公平竞标,辖区一级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权分别由XXXXX环卫保洁公司、XX环卫保洁公司和XX环卫保洁公司竞得。原XX区环卫处清洁队人员按作业地段过渡到各个公司,给予作业公司充分的用人权,各公司按照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方式与每名清洁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初步达到了管理机制活了,奖罚措施落实到位了,作业质量标准明显提高,也稳定了职工队伍。

XXX路和XX大道的环卫和绿化带作业是我处通过投标竞得的项目,完全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状况较好。

二是环卫作业硬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环卫作业机具设施是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载体和基础,直接关系到环境卫生质量的优劣和作业水平的高低。今年春节前后,我们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33万元,实施了环卫作业机具更新,引进了一批目前先进的环卫作业设备。我区主干道作业的环卫机具已完成更新75%,目前在我区主干道路面作业的环卫机具主要是:⑴、8桶全封闭环保型电动垃圾收集运输车3台,作业覆盖面积115万平方米;⑵、电动三轮保洁车4台,穿插作业在各主要路段;⑶、可分离式手推车72台/套、垃圾收集桶140只,分布在各主干道;⑷、新建机具库房3间共150平方米。初步实现了道路清扫与路面垃圾初级运输分离,清扫保洁作业人员的工作责任更加明确,为集中精力保障路面作业质量提供了可能,同时也解决了环卫作业环节中存在的二次污染的问题。

3 初步形成了垃圾中转站与路面作业垃圾双轨并进的垃圾收集运输新模式,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是初步理顺了我区次干道环卫作业的管理关系和责任,提高城区部分二级路面和各小区与城区干道入口处的清扫保洁作业质量。区环卫处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09年起将每年筹措资金17万元,将9条次干道将作业标准由每平方米1.00元/年不到,提高到每平方米2.00元/年,提高作业标准,委托五个街道办事处管理。使辖区主次干道市容环境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观,清扫保洁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是其它环卫作业服务模式得到优化。居民小区化粪池满溢问题是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加大投入,在服务机制上作了更科学合理的安排,改变了以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方式,制定小区环卫设施维护计划,把重点放在日常清淤维护上。确定每年5月——10月对辖区所有化粪池、井、涵管进行整改维护,减少了化粪池在年底集中满溢和居民投诉现象。我们积极开展老城区环卫设施的整改工作,在各街道社区的支持配合下,加班加点,仅去年,先后按计划对XXX、XXX300号、XXX、XXX、XXX、XXX公厕等一批损坏老化的环卫设施进行了改造,当年完成小区环卫设施改造投入45万余元,居民群众反映较好;在垃圾转运和公厕管理作业方面,我们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和作业质量考核管理上进一步进行了深化,在历次创建迎检和各项中心活动中都有突出表现。

同时为适应环卫市场化作业要求,加强管理和督察工作,作为此次改革的配套措施,我们配备了一辆专用环卫作业督察车,并抽调了

4 2名同志,组建了督察科,专职负责辖区路面清扫保洁、公厕管理和垃圾转运站台的环境卫生督察和协调工作。

目前来看,三个级次的环卫作业考核管理机制初步形成,整体清扫保洁工作上了一个台阶,公厕管理和垃圾转运建立和坚持日督察月考评制度,辖区市容环境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就城区清扫保洁等环卫作业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然而,城市文明创建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城市生活工作环境,仅靠环卫工人的大扫把是远远不够的。支持一个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环卫体制、先进的作业工具及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更需要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基本的经费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环卫行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脱节。政府要理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责任。特别是要加大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履职的责任,为环卫作业主体创造较好地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缺位、脱节的问题在我区(市)尤为突出,环卫作业主体无法协调市容管理缺位问题。一把扫帚扫不出文明城市,“三分清扫,七分管理”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我市摊群点管理不到位,造成环卫作业重复劳动且效率低下。早点摊、夜市摊占道经营屡禁不止,屡见不鲜,环卫工人前面清扫,转身就又遭污染,“门前三包”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再如:城区渣土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清扫没有泼洒的快。前边清扫,后边泼洒现象时有发生。环卫作业中二次、多次污染问题突出。

5 二是政府对环卫的投入仍要提高。环卫服务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政府必须承担保证供给的责任。资金投入是环卫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环卫改革与其它企业改革不同,环卫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和城市对外的整体形象,应靠政府增加投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城市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

现有作业成本难以支持投标单位的合理利润空间和满意的作业质量,不能培育和形成城市环卫产业集群,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⑴、环卫工人收入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作业安全风险大,环卫工人流失问题已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⑵、环卫设施和作业机械明显不足,如道路清扫作业车、粪便粪渣抽吸运输专用车、垃圾压缩收集运输车等环卫机械设备配置不足,⑶、新的环卫基地启用后,大大增加了各种环卫车辆转运作业半径,仅燃油一项每月多增支出1万多元。

三是社区和物业管理小区垃圾量猛增,相关管理和经费配套措施跟不上。由于大量商品房建成,城区垃圾以15%—20%的速度逐年增加,加上燃油价格高企,垃圾转运费用大幅增加,相应的经费供给仍然停留在2002年水平,垃圾转运站、台严重不足,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设备维修费用逐年增加;机械故障和安全隐患增多。

四是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和市民素质教育有待进一步增强。虽然人人都知道环卫工人最辛苦,我们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环卫工人,但有些人看不起环卫工人,不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市民、门面房经营户和公交站台等公共场所随手丢弃垃圾现象普遍,环卫工人在正常作业

6 中经常受到故意刁难、辱骂、殴打,这种行为挫伤了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严重伤害了环卫工人感情。

三、思考与建议。

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和环境卫生管理任务的加重和标准逐渐提高,原有的事业供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城市环卫体制改革中,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这才是环卫体制改革的目的。

一是按照XX省《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要求,进一步理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提高效率,改变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多头管理、管理缺位、脱节的现状。

二是建立“以事核费、以费养事”的环境卫生经费保障体系。以老城区主干道清扫保洁作业为例,虽然大幅度提高了作业标准,但按招标文件要求的刚性支出也同步提高更多,比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支出每人每年需要6000元,占标的单位面积标价的30%,相当于每平方米0.94元/年,主城区各中标企业没有利润可言,更谈不上企业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物价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成本逐年上升,清洁工要求加工资的呼声强烈,招工难、管理难问题突出,现行的每平方米/2.93---2.97元每年的作业价是无法支持高质量作业要求。因此,亟待重新核定老城区环卫作业经费标准。

同时要对随着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的部分环卫公共服务,进行以市场化原则实施宏观管理,如我市的渣土外运处置等的管理应该

7 纳入公共管理范围。

三是落实责任管理并建立市容环卫责任管理考核机制。由政府明确一个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主体部门,按照安徽省《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要求,明确界定各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的职能与职权,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和市容环卫作业单位真正做到责任分明,各司其职。协调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市容环卫管理体系和考核检查体系;构建行政、行业、社会、媒体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在全系统建立市容环卫目标责任制,并依法强化监督,把责任真正分解、落实到人。同时,要加强责任考核,落实责任管理,建立市容环卫责任管理考核机制和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的工作约束机制,包括制定各种责任考核机制,对行政不作为行为加以约束,以保证市容环卫管理的长效化。

在考核中还应合理考虑城区繁华路段和非繁华路段环卫作业地域性差别,不能搞一刀切。应基本做到一把尺子,多种标准,适当考虑环卫作业单位工作积极性。

四是规范各居民小区和物业公司的管理。通过公共渠道收取的垃圾处置费或卫生费,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应认真核定通过财政渠道拨付或分配给负责垃圾转运的环卫部门。

五是建议逐步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投资体制,完善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基础的投资机制。这是由环卫事业的公益性质决定的。市、区政府应考虑按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同比例增加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使之与环卫作业不断增长的服务量相适应;同时应每年按一定经费增长比例用于环卫新机械、新设备的投入,使之与现代化城市的要求相

8 适应。在此期间,如因外部因素引起企业成本增长,并超过一定比例或作业量增加、作业质量需要提高时,由政府增加对作业主体的投入。

六是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加强对广大经营业主和骑路菜市场的管理,尊重环卫、园林工人的劳动和人格平等。

七是建议加大培育市场环卫作业主体力度。提高环卫作业参与方准入门槛;配套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解决现有大型环卫专业机械设施、设备参与市场化运作中涉及国有资产使用权或所有权的转换问题,制定相关细则。在我区现有的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招、投标工作开展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巩固成效,继续推进垃圾转运和公厕管护作业的市场化工作。

八是制定涉及环卫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市政办2003[50]号文件精神。

上一篇:思八达销售智慧笔记下一篇:美术校考大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