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发展论文

2024-09-27

广东经济发展论文(精选8篇)

广东经济发展论文 篇1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广东工业大学卓越经贸人才校外实践

基地建设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专业对接产业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基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实习环节的要求,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经贸卓越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校外实习基地;卓越人才培养;经贸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35-03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经济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也是广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蜕变的关键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广东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引擎,加强与港澳4.0合作,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及创新人才集聚[1],卓越经贸人才在广东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广东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广工)作为地方高水平建设的高校,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定位,承担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其50多年发展历史中,始终离不开“务实、创新、担当、卓越”4个关键词,其专业学科发展紧紧围绕经济总量占全国1/7的广东省,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寻求与地方、市场更好匹配与融合的经贸人才培养之路。本文基于专业对接产业视角,以广工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经贸卓越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广东GDP从2010年的4.6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28万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GDP从4.48万元增加到6.75万元,年均增长7.5%。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省份,较早进入经济新常态,2015年GDP领跑全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2],为国家生产总值和结构调整担起了双重支撑。

从GDP的省内分布上来看,2015年前三季度,粤东西北地区占全省GDP比重达20.8%,同比下降0.3%;其内部,粤西的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省内GDP比重最高,达7.8%,粤西地区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达46.8%,比珠三角地区高。广东节能降耗的压力主要来自粤东西北的加快发展,“十三五”时期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促进加工贸易、传统优势产能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

从产业发展来看,在工业上,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例都在提高,分别达48.5%和27%,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2015年的工业投资中,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366亿元,同比增长35.8%,在工业投资领域增速最高。同时,广东省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46.2%到2015年的50.8%,在历史上首次突破5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2015年达57.1%,广东经济增速的上行主要靠第三产业来拉动,其比重超越第二产业将成为长期趋势。2015年,广东省的第三产业中贡献最突出的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新经济,广东证券交易额同比增长137.1%,全省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2.3%,排名第1;房地产业全年增长11.4%,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681万平方米,占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面积的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2];2015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广东全省批发零售业网上购物全年实现零售额820.32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同比增长52.9%,拉动消费增长1.2%;网购的火爆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增长,2015年全省完成快递业务同比增长49.4%,快递业务量占全国的近1/4;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6%;外贸新业态增势迅猛,全年旅游购物出口232.4亿美元,增长1.1倍;跨境电商进出口21亿美元,增长14.5倍,规模居全国首位[3]。

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及其岗位实践能力分析

“十三五”时期,广东产业需要进行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优化营商环境,与港澳共建大珠三角金融圈,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在自愿基础上的组织化投资,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广东3大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广东工业产品出口,促进消费;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引领经济发展潮流。

广东省当前特殊历史时期决定了其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与早些年有明显不同,除需了解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懂得国际商贸、现代会展、投资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外,还需通晓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经济分析等高端服务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等,要求地方高校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

对照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相关专业,下面主要厘清经贸人才对应的岗位,主要包括GBM206000大类的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GBM40103小类的贸易经纪代理人员、GBM40105小类的特殊商品购销人员、GBM40500大类的金融服务人员、GBM40700大类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人员等。具体地:(1)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指从事经济、统计、资产和资源评估、商务和人力资源、银行、保险、证券和知识产权等业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商务专业人员包括国际商务、商务策划、品牌、会展策划、管理咨询、拍卖、经纪与代理、报关、报检等的专业人员。(2)贸易经纪代理人员。指从事商品交易、贸易经纪、销售代理等工作的人员,包括农产品经纪人、粮油竞价交易员。(3)特殊商品购销人员。指从事农产品、医药商品等特殊生活用品、生产资料采购和销售工作的人员。(4)金融服务人员。指从事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典当及信托等金融服务业务工作的人员。(5)租赁和商务服务人员。指从事机械设备、耐用消费品租赁和咨询、人力资源、安全保护等商务服务工作的人员,包括租赁业务人员、商务咨询服务人员、会议及展览服务人员等。其中的商务咨询服务人员从事科技咨询、风险管理等专业性商务咨询服务,包括风险管理师、科技咨询师等岗位。

以上相关经贸岗位所需人才,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基本都包括沟通交流、专业事务性工作、经营管理、分析研究、专业文案报告等,需有创新思维,专业领域涉及的实践较为广泛和细致。例如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要求有进行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租赁、国际劳务输出入、国际援外项目、国际工程承包等业务和运营的能力,需要能展开国际商务调研、多边经济合作谈判,办理国际贸易仓储与运输,甚至办理国际投资及贷款业务等。报关专业人员则需填制、提交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等单证,配合海关查验进出口货物,进行货物税费的核算,办理其税费的缴纳、减免和退补登。报检专业人员需联系并配合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查验、抽样、检验检疫、鉴定、通关等事务。再如,会展策划专业人员,要求要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策划会展项目实施方案的能力,还要具体实施招商、招展、赞助、预算和运营管理,维护参展商、观众等的客户关系,进行会展项目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会展设计师需具有分析招标要求、撰写标书、分析展品、参展企业、展会环境等的能力,还需设计展位、产品展示、图文和声像演示方案,安排展台照明,监督现场展台搭建、布展及展具安全,维护客户关系等。这些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多少有所体现,但这些实践能力在校期间都需得到锻炼的话,实习基地所涉及企业单位的层面将非常广,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三、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2―2020年)》提出,在未来十年,国家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培养问题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卓越人才[4]。

卓越人才是社会人才结构中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类型,其培养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其培养的核心。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可概括为4个可观测的特征: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化[5]。其中应用型强调卓越人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化不仅强调全球性眼光,还应具备全球性专业活动能力;创新性强调需利用包括最新知识在内解决专业前沿问题的能力。卓越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校外实习基地是关键。因此,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外实习基地学习与实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6]: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在提高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企业管理与运营、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行业法规、企业文化等,训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精神,培养与企业的深厚感情;针对企业现实问题或项目,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解决选题单

一、虚构等问题;通过企业项目,了解产业前沿动态及交叉学科知识;增进用人单位与学生间的交流,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同时,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要求,应根据学校的性质,规划、选择、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指标中实习基地有具体条件要求,包括要有稳定的场所、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际项目、场地和设施要能满足教学需要等。

四、广工卓越经贸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策略

广工经贸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其经济与贸易学院下设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投资学、金融工程等5个专业,按现代经贸流通体系建设要求,培养具备扎实经济学基础,具有运用经贸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经贸人才。

由此,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本着“优选、优培、优荐”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优质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岗位锻炼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在卓越经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深度参与。

在建设的策略上,建立四方联动,即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有效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完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打造高校―企业―大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实践基地发挥更大作用。

1.地方政府方面。要架设更宽广、稳固的校企合作桥梁,需要政府的引导。不少发达国家制定了减税等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7]。我国政府可加以借鉴;另外,利用地方财政拨款给予行业协会财政支持,指导、协助行业协会根据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制定并定期公布卓越人才需求岗位标准和技能要求。

2.行业协会方面。在制定、指导、实施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或缺,应据本行业发展需求,共同参与并发动本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另外,行业协会要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开设各类卓越经贸人才职培训或实用专业资格、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和认证,联合高校建立诸如会展策划、跨境电商、商务礼仪、报关、报检、跟单、大数据分析等技能培训与认证基地,展开第二课堂训练。

3.企业方面。广工坐落于广东省会城市广州,有较多企业有条件提供实践岗位。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要树立卓越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的意识,结合本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相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鼓励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参与高校经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习教材的开发及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使实习项目、实习内容、手段和现场保持一致;搭建横向科研平台,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能力;积极吸收优秀的毕业生进企实习并给予一定薪资待遇,例如广新集团就联系我校国贸专业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培训生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高层次的选择平台。

4.高校方面。要依据行业前景和企业未来规划,确定卓越经贸人才培养的规模、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服务;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提高校企合作稳定性,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我国地方高校已尝试“双元制”、订单式、“三明治”式等多种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我校也在2013年开始与民生银行合作开设了投资学专业校企联合班;2016年计划与建设银行进行金融工程(科技金融)双专业的联合培养尝试;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也有意向与一些展会设计公司进行合作,挑选学生在展会设计企业边实践边学习,与企业联合带队创新创业团队,进而把毕业设计项目放到实习基地展开。我校还打算通过校内成立学生专业协会或社团,与社会团体或企业联手举办各类专业活动,例如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每年一次的自办展Newjoys旅游展,如果由社团与广州市旅游协会等单位对接,在活动的传承上将有更好的延续性。在卓越经贸人才实习评价上,我校打算完善其评价、考核体系,与经贸相关职业岗位技能鉴定标准和经贸企业的员工考核制度接轨,把企业评价员工的机制提前引入教学过程,注重过程考核,实现与企业业绩考核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左连村.“十三五”时期广东应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体系[J].广东经济,2015,(11):17-18.[2]付聪.广东2015年GDP领跑全国:卖出全国16%商品房[N/OL].房产之窗网.http://news.ehomeday.com/2016-1/201612693251.htm.时代周报.[2016-01-26].[3]胡百慧,王文森,严洁.2015年广东GDP增长8%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50%[N/OL].人民网.[2016-1-20].http://news.ifeng.com/a/20160120/47157651_0.shtml.[4]郑国桂.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4,16(6):149-153.[5]王庆石,刘伟.卓越人才的内涵与素质标准构建[N].光明日报,2012-10-26.[6]周骥平,张平,李益民,田宝香.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74-77.[7]周爱国.国外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8-132.

广东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服务经济。目前,国际上评价现代化程度的10类指标中,有8类与服务业相关。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推动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而且也能带动制造业、建筑业甚至农业的发展。因此,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现阶段广东经济实力雄厚,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达39081.59亿元①。纵观广东经济结构,第二产业是其发展的主要内源,从1978~2009年占GDP平均比重达45%,而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平均比重为36%②;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大都是高消耗、低产出。然而,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加速,广东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因此,资源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是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广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

1 服务业内涵的界定

服务是一种无形产品,其涵盖范围较广,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认同的概念。因此,对服务业范围、统计口径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各国各地区通常都是在接受克拉克二次产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来解释和划分服务业:服务业是指所有经济活动中扣除第一、第二产业之后的剩余部分,所以,服务业早期被认为是第三产业。本文也将二者等同使用。

现代服务业最先由我国提出,国际上并没有相对应的提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部分,是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表现。根据WT0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提供的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服务业可分为十一大类140多个服务项目:商业服务业、通信服务业、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业、销售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环境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健康与社会服务业、旅游服务业、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目前我国采用2003年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即第三产业(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十五大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可见,服务业内部的部门众多。本文主要选取广东省有代表性的4个部门,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简称交仓邮);批发和零售业(简称批零);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其中前2个部门代表传统的服务业部门,后2个部门代表现代的服务业部门,并以此对广东省服务业发展进行考察。

2 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2.1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全省GDP年均经济增长以11.33%的速度远超全国9.8%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其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整体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41%,服务业总值从1978年的43.92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17805.09亿元,增长了405倍③。

然而,从产业结构看,广东省第三产业在GDP的平均比重相对较小,仅为36%(如图1),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也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如图2)。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09》的相关数据拟合而成

从全国服务业竞争力看,广东经济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排在全国前三位(见表1);服务业规模排在全国第一位,但是服务业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以及创新竞争力却明显滞后,如表2所示。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中相关内容整理

从国际视角看,即使广东最具生机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珠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46.6%,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70%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0%的水平,仅仅略高于低收入国家45%的水平。显然,目前广东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珠三角服务业发展也相对乏力。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R].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2.2 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2.2.1 广东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动

数据资料显示,广东服务业增加值结构呈现如下显著特征:(1)传统的服务业的增加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稍有波动。其中,从1978~1985年,呈上升趋势,如,批发零售增加值占GDP 比重上升了3.4个百分点;从1985~1995年降幅很快,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2005年至今,降幅基本趋于平缓,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4%左右,占服务业比重维持在10%左右。具体地,在GDP比重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由1978年5.4%降至2008年3.9%;批发零售由1978年10.4%降至2008年9.3%;在服务业比重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由1978年22.9%降至2008年0.9%;批发零售由1978年44.1%降至2008年21.6%(如图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09》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2)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增加值呈现波浪起伏式的上升趋势(如图4所示),阶段性特征较明显。以房地产业为例,房地产业增加值结构大体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为缓慢上升期,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从1978年0.7%上升到1985年1.1%,仅上升了0.4个百分点;对整个服务业的贡献率从1978年3.2%上升到1985年3.5%,上升了0.4个百分点;第二阶段1985~2005年为快速上升期,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上升了5.4个百分点,对整个服务业的贡献率上升11.7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2005~2007年是稳定上升期,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基本稳定在6.8%左右,对整个服务业的贡献率基本稳定在15.9%左右;第四个阶段2008年至今为微调期,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下调到了6.2%,对整个服务业的贡献率下调到了14.4%。

从服务发展规模看,传统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因此,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但是,从服务业增加值内部构成来看,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4项增加值中,只有房地产业发展最快,金融业发展相对缓慢。2008年的增加值是1978年的1558.48倍,其余3项分别是138.05倍、170.58倍、467.92倍。从各行业增值占服务业的比重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基本保持稳步下降趋势,这将会影响后工业化时期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可见,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失衡,处于低级不稳定状态。

2.2.2 广东服务业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服务业是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2008年广东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790.97万人,与1978年相比,服务业就业规模扩大1483.94万人④。具体地,呈现如下特征:

从比重变化看,服务业部门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逐年提高(如图5)。其中,从1995~2008年平均增长7.5个百分点,但是,同期第二产业增长了13.6个百分点,与之比较低了6.1个百分点。因此,服务业还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1)尽管传统服务部门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逐年下降(如图6),1995~2008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但是,传统服务业部门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较高,如2008年两部门分别为0.9%和0.7%;同期传统服务部门占整个服务业劳动力比重更高,两部门分别为9.9%和8.7%。(2)现代服务业不论是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还是占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如图7),但从比重的数量来看,所占比重太小。如,2008年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分别只有为0.6%和0.4%,并且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占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也相对较低,分别为7.1%和4.8%。

显然,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吸收劳动力能力较低;而传统部门有了一定的发展,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因此,广东服务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呈现二元结构特征。

2.2.3 广东服务业基础建设投资结构变动

基础建设投资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条件的产物,合理的投资结构能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比较协调地高速度发展。纵观当前广东服务业基础建设投资的情况,服务业基建投资结构总体呈失衡状态,(1)相对于就业比重和增加值比重来说,传统服务业基建投资比重较低,且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2)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基建投资占服务业比重与占社会基建投资比重都呈明显的波动状态,这是引起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波动的主要原因。具体地: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96~2009)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1)服务业投资比重逐年上升(如图8所示),特别是2000~2005年,服务业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长最快,从2000年2441.48亿元上升到2005年4266.94亿元,增长了1.7倍,2006~2009年服务业基础建设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年均增速达22%。其中,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达1795.52亿元,比2008年增长49.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投资达208.36亿元,比2008年增长19个百分点,金融业投资20.41亿元,比2008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投资达4089.2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6.5个百分点⑤。

(2)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基建投资比重呈明显的波动状态(如图9,图10)。从交通邮电仓储业基建投资占全社会基建投资比重和占服务业基建投资比重看,1996~2009年先后出现4次波动:1996~2000年为下降阶段,2000~2006年为缓慢上升阶段,2006~2007年为缓慢下降,2007年至今为快速上升阶段。由于2000~2007年该行业基建投资比重迟缓和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交通邮电业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从而制约了广东经济的发展。2007年以来广东省政府加大了对交通邮电业的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从而使交通邮电仓储业的增加值和就业大幅上升。

从批零餐饮业占全社会基建投资比重和占服务业基建投资比重看,1996~2009年先后出现三次波动:1996~2000年为下降阶段,2000~2005年为快速上升阶段,2006年至今为平稳上升时期。该行业基建投资比重的变化表明,该行业基建投资总量较小,而劳动力的吸收及增加值的产出较大。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96~2009)以及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97~2009)以及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97~2009)以及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从金融业基建投资比重看(如图10),该行业投资极不稳定,波动较大。金融业基建投资占服务业基建投资比重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峰值和谷值:2000年为谷值,2005年为峰值,2008年为谷值。这说明该行业受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市场格局变化影响较大。同时,该行业基建投资总量小,这不利于服务业结构升级。

从房地产基建投资看,该行业的基建投资波动较大:1996~2000年不断萎缩,从2000年以后基建投资比重连续上升,特别是2006~2008年房地产业基建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国内外经验表明,房地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超前性,房地产投资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伴随巨大的风险。因此,房地产业投资的波动太大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综上分析可知,现阶段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和低级不稳定。(1)服务业增加值结构表现为传统部门和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与服务业中的比重的反差,以及它们增长速度的反差;(2)就业结构表现为传统部门增长较快而现代部门增长较慢,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3)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基建投资占服务业比重与占社会基建投资比重都呈明显的波动状态。这与广东省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滞后息息相关。

2.3 广东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广东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其根本原因主要有:

2.3.1 断裂的产业关联,使服务业缺乏竞争力

广东是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大省,制造业整体发展迅猛,总量规模国内领先,从而拉动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外部资本与技术相结合推进为主的模式,其实质表现为广东是低成本的加工厂。显然,这种运行模式在拉动广东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也对本地产业发展产生了“挤出”效应。换言之,国外投资者只是把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广东境内,而将大量的为生产服务的配套服务环节外部化并置于国外,使产业链难以向服务业增值部分延伸,割断了外资经济与本地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从而约束了广东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2.3.2 较低的消费率,使服务业缺乏动力

如图11显示,广东消费率持续下降,1980年消费率达73%,而到2008年仅为49%,下降了24个百分点;且2008年全球平均消费率为71%⑥。相应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基本呈下降趋势低。如198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24.4%,到2008年只有51.4%。生活消费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比重低。

2.3.3 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使服务业缺乏需求基础

由于服务业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同一性以及服务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因此,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市化的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

历史经验和国际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即意味着经济社会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和人口主要向大中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中期加速期。2009年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0748元⑦,2008年城市化水平达63.4%⑧。但是,目前广东省城市化率相对滞后。(1)滞后于经济发展。如,广东的中心城市广州在2006年人均GDP已超过11000美元,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城镇化率低到2012年将达83.2%⑨,这仍然低于发达国家85%的平均水平。(2)虽然广东的GDP排全国首位,但是城市化率却相对滞后,据《2009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总水平排名显示,广东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只有深圳和广州进入了前十强,并且分别仅位于第三和第四位。可见,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载体支撑和需求基础。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97~2009)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拟合而成

2.3.4 低水平的市场化,使服务业缺乏活力

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广东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一些现代服务业领域长期保持着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实行垄断经营,如科研、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大多属于各级政府,金融、邮电、城市供水、供电和铁路等属于国家垄断型行业。这样,将众多潜在的投资者排斥在外,抑制了服务业的充分竞争,使服务业缺乏活力。

3 加快推进广东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简称《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构建包括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然而,根据广东服务业发展现状可知,现阶段,广东服务业相对滞后,发展乏力。因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广东经济转型战略的必然,更是广东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提高的应然。

3.1 依托制造业,加速发展生产服务业

加速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广东先进制造业的必然需求。广东作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可以依托制造业的优势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其实,随着广东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和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加强,对服务业的需求迅速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企业(或组织)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科技等)服务的产业,它进入了经济各个部门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过程,从上游到中游和下游,在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生产性服务,无论是“内化”服务(即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还是“独立”服务(从企业外部购买的服务),都已经形成了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这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成为市场资源强大的调配器。因此,广东应该充分利用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的集群式发展,从而实现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拉动作用。

3.2 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城市特色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是城市,生产的集中带来城市化,同时城市化又带来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服务业发展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则取决于城市的功能。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广东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可建立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也就是说,广东各大中小城市应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禀赋,突出城市优势和特色,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竞争,增强辐射效应,形成不同城市特色服务业发展格局。

3.3 借力香港澳门高端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香港澳门两地均具有服务业的优势。香港是全球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90%,其中金融业、旅游业、贸易及物流业、工商支援业等四大高端服务业的产值,超过香港GDP的一半。澳门娱乐业最发达。因此,广东可以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越,借鉴香港澳门发展经验和先进理念,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降低香港澳门中小服务企业进入广东投资门槛的同时,应引导香港澳门生产性高端服务业为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担当“服务工厂”的角色。此外,应加强粤港澳联手,承接全球服务转移和外包业务,共同进入国际服务业新一轮分工格局中。

3.4 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性服务业

消费经济规律表明,随着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需求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消费方式也由单一的物质性消费向多元化的服务性消费转变。《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珠三角地区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0000元……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000元。因此,为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消费性服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广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状分析显示,广东消费率明显偏低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不仅说明了广东经济增长一直用高投资率来支撑,同时也表明在单位劳动成果中,可供社会公众消费的部分太少,而转化为投资的部分较多。这种高投资、低消费就形成了广东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即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广东在调整结构中稳定和扩大内需,应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消费服务产业化,大力发展旅游业,拓宽居民消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5 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培育新的服务业经济增长点

广东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这源于长期以来,一些服务业主要是垄断经营,因而市场与政府边界模糊,产权虚置。因此,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经营,加快垄断行业体制创新,创造条件鼓励多种灵活方式进入服务业市场,从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培育服务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需要在设计、制造等各个方面都有企业的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则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创新。当然,技术创新既需要企业自身进行研发投入,又需要政府提供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的平台,更需要适宜的宏观环境,使资本、人才和技术的聚集成为可能,进而在要素集聚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规模经济,最终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3].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刘成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

[5].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

[6].黄维兵.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中国服务业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2

[7].邓雄才.服务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实证分析[D].同济大学,2008

[8].杜富荣.广东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4):149~151

[9].P.W.Daniels.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ics,Black publishers Oxford,1993

广东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关键词: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X(2009)04一D006-01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经历了非均衡的发展路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率先发展引领了全省的发展;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此路径相适应,为满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面对广东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广东工业大学要应对和把握广东各功能区域的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自身的优势和办学定位,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

一、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本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空间系统,现特化为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的社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域经济中的生产要素、经济主体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经济活动的竞争性与企业追逐规模报酬递增的动力,使产业分布自然趋向集聚,产业集聚创造了区域的竞争优势,加快了不同区域间经济的差异性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通常表现为非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特征。

(一)广东经济区域划分

广东省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为21个地级市,2006年年底常住人口数为930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26204.47亿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分别占全国的1.9%、7.1%和12.5%。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广东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省内区域自然条件基础、政策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要素存在差异,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省内其他地区。统计部门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分划为珠江三角洲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东翼(汕头、汕尾、潮州、揭阳)、西翼(湛江、茂名、阳江)和山区五市(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进行区域经济指标统计,结果表明四大区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差异巨大。

2006年,珠江三角洲九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2.5%(2005年占81.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全省的37.7%、82.7%、88.5%(2005年分别占40.2%、81.4%、87.9%);人均生产总值47094元(2005年为40259元),分别是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的4.16倍、3.45倍和4.39倍(2005年分别为4.05倍、3.37倍和3.69倍)。可见珠江三角洲与其他三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拉大。

(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成因

1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实践结果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这实际上是对区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逐步向均衡发展推进战略理论深入浅出的描述。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广东经济特区大胆实践,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胆改革,试验并推广流通、价格、财政、投资、金融等体制改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培养和发展市场体系等,成效显著。在中央领导下,广东采取区域推进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改革和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使开放区由沿海向山区腹地层层推进,这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所带来的结果,为珠江三角洲的先行发展提供了契机。

2产业集聚作用的结果

产业集聚是某些特定的产业因追求规模报酬、提升产业竞争力、减少运输成本而在空间上趋向于一个特定区位的现象,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营资本发展、外资进入、政府设置产业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目前在广东主要有四类产业集聚区域:第一类是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区域,包括高新技术应用型产业集聚区(深圳高新区、东莞松山湖等)、信息资讯及软件开发产业集聚区(广州科学城、佛山高新区等)、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山火炬区、珠海高新区等);第二类是加工制造业企业集聚区,包括珠江口东岸电子、电器产业集聚区(东莞、深圳、惠州等)、家电制造企业集群、家具制造与销售企业集群(佛山顺德)、汽车制造业企业集群(广州花都、番禺);第三类是物流中心构成的放射状网络,如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等国际性物流中心、广卅l新白云机场等国际性临空产业中心;第四类是跨国公司进驻而形成企业集聚网络,如东莞rr网络、顺德家电网络、广州汽车网络等。”…可见,在广东省,比较成熟并形成较大规模、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这些集聚区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3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综合影响的结果

港澳对广东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香港,发挥了“前店后厂”的作用,促进了深圳、东莞的快速发展,并推动了广州一深圳双核型城镇体系的形成。这两个核心之间构成了轴带形式,形成珠海、东莞、中山等区域性中等城市以及顺德、南海、惠东等地区性小城市群,并在一定范围内集聚了若干数量的经济功能型城镇。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GDP自1990年以来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白相关特性,人均GDP高的地市其周边地市人均GDP也较高,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一直在珠江三角洲,而盲点区主要分布在粤东和粤西两翼。笔者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07》对2000—2006年各市GDP加以计算,求出各年广州的GDP与其他城市GDP的倍数,结果表明,广州与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GDP差距在变小(括号外为2006年的倍数,括号内为2000年的倍数),如:深圳1.04(1.14),佛山2.07(2.37),东莞2.31(3.04),中山5.86(7.22);与粤北、粤东、粤西地区的大部分城市的GDP差距在变大,如:湛江7.89(6.67),茂名6.58(5.97),汕头8.24(5.54),揭阳12.49(8.01),韶关15.16(12.93),梅州17.39(13.81),云浮24.87(18.10)。

二、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对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人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当一个区域人力资源状况好,高素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

多,当地的经济实力就强,发展后劲就足。有学者研究表明,人才比重与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相关度极高、区域人才密度与人均GDP相关度极高、人才数量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相关度高。

广东工业大学是具有50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办学目标定位是“把学校建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广东、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校从1958年到2008年,已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共87969人,其中本科生68010人,专科生19959人。长期以来,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全体毕业生中的87.64%在广东省工作,其中74.51%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2006年,我校毕业生在广东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四大区域的分布比重分别为88.64%、4.21%、3.07%、4.08%,与当年广东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比重相近。

(一)广东工业大学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经历了以下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3)”、“继续发展阶段(1984—1991)”、“加速发展阶段(1992—1998)”;1999年以后进入新的稳步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明显地反映了这个过程,而广东工业大学紧紧围绕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需要培养输送人才。

1起步阶段的人才输送

1978年,珠江三角洲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农村开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改革,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力发展纺织、轻工、化工、食品、一般日用品生产,开始出现个体、私营经济。我校的机械工程、轻工化工、电力、自动化等专业适应了该阶段的产业及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要求,1979年我校有44.78%的毕业生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而到1980年迅速上升到61.67%,其后的81、82、83年分别为48.39%、60.14%、59.46%,本阶段平均比例为54.89%。

2继续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珠江三角洲进行了一系列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大办乡镇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对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轻工化工、基础建设、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电力行业等发展迅速,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加,城市商业运作活跃,城市管理机构进一步规范。我校建筑、交通、轻工化工、机械工程、电力、自动化、商业服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大受欢迎,在珠江三角洲工作的毕业生数量稳步上升,1985年有62.50%的毕业生在此区域工作,1986年则上升到69.73%.1987—1991年分别为51.28%、75.77%、73.95%、73.33%、65.65%,本阶段平均比例为67.46%。

3.加速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广东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同年中共召开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珠江三角洲引领全省进入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加速发展阶段,引进外资掀起高潮,基础设施和各种建设迅猛发展,公路、港口、码头、电力、通信建设突飞猛进,珠江三角洲对我校机电一体化、电力、自动化、材料、建筑、路桥、交通、信息工程、外贸等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1992年我校有70.53%的毕业生在珠江三角洲工作,1993—1998年分别为67.61%、75.74%、69.43%、62.20%、72.28%、78.54%,本阶段平均比例为70.90%。

4稳步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98年起,广东经济进入稳步发展期。1998年广东制定“增创新优势”的发展战略,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重点发展装备工业;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时期;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东再创新优势,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精密机械等高加工度工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成了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珠江三角洲对我校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材料与能源、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工程、建筑学、工业设计、环境保护、艺术设计等专业毕业生需求大增,1999年我校有67.24%的毕业生到珠江三角洲工作,随后的2000—2006年,到此区域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87.04%、86.01%、75.52%、83.24%、79.58%、81.59%,本阶段平均比例为80.20%。

可见,由于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程度、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以及市场发育明显优于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因此珠江三角洲区域在每一个阶段都发展很快。每当珠江三角洲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我校的毕业生流向该区域的比重就会增加,相应地流向其他三个区域的就减少,见图1所示。在每个阶段的前几年,流向珠江三角洲的比重都会出现明显的增量,如1979—1980年段、1983—1985年段、1999~2000年段分别出现斜率较大的“陡坡”,1992—1993年段出现“缓坡”,而同期流向省内其他区域之和的比重就出现下行。

(二)广东工业大学为中心城市及城市集群的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广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各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经过整合发展,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城市和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以深圳、东莞、惠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以佛山、中山、江门为核心的家用电器制造产业集群,以广州为核心的重化工业产业集群;广州市成为华南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原材料工业、汽车、石油化工、造船、钢铁工业、服务业都居于领先的城市。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生往城市(或城市群)流向也体现出专业特色,特质性明显。1962~2006年。我校共有13个学院(系)有毕业生,流向广州的主要有服务业、经济、管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流向深圳、东莞、惠州城市群的主要有电子信息产业及电子元器件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流向佛山、中山、江门城市群的主要有制造工程类、自动化、材料、轻工化工、建筑类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这些专业毕业生的流向,与上述城市与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关联度较高。

三、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区域目标定位展望

当前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统筹区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也指出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将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因此,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部署和改革,要“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结合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以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原则”,改造现有专业,并主动地、有预见地规划、设置及申报新专业;要制定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规划,把握我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机遇,使我校毕业生能适应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人才价值。

(一)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培养人才

培养适应广东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将继续发挥窗口和示范区作用,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我校各专业要按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工程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在中心城市就业的竞争力;毕业生也要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形成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为珠江口东岸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将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深圳将建设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东莞将加快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惠州将培育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我校经济、管理、外语、信息、光电子、自动化、机电、材料与能源、生物、化工、艺术设计等专业,要根据东岸地区产业功能规划及其布局变化,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使更多的毕业生在这些新型的职业岗位具有就业竞争优势。

(三)为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珠海市为核心,以佛山、江门、中山、肇庆市为节点的珠江口西岸地区,将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珠海将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并建设高栏港工业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航空产业园区和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区;佛山将重点发展机械装备、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区;中山将建设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基地:江门将建设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肇庆将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我校机电工程、自动化、金属材料、高分子、能源、信息、环境、化工、管理、建筑等专业,在西岸地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培养人才

珠江三角洲将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将加快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天然气、成品油管道网络;共建共享公共信息数据库,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我校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计算机、应用数学、化工、法学、社会工作、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将面临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遇。

(五)为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相邻地区组成的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在珠三角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下,在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推动下,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运输系统,形成贯通珠江三角洲地区、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通道;粤东、粤西地区将建设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基地,形成沿海重化产业带;粤北地区将培育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健全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重点扶持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我校的建筑、交通运输、化工、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在这些区域的产业发展中具有特色和优势,应把握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特点,使人才培养能同时与这种产业发展布局相适应,让毕业生具有新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10][11]王世豪。金丹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解析——以广东省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7(7):22—27

[2][9]孙久文,叶振宇.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07(6):64—67

[3][5]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一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6,553—556.75

[4]陈淳.肖玲.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2):49—5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42

[7]冯洁.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与和谐广东建设[J].广东社会科学,2006(4):59—63

[8]卢获.广东改革开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J].特区经济,2001(7):7~10

[12]曾庆泳,陈忠暖.基干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4):558—561

广东积极发展生物产业 篇4

广东积极发展生物产业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发展快,经济实力强,生产总值占全国近九分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广东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生物技术已广泛地向农业、食品、环保、轻工业等领域渗透,有力地推动广东省传统产业的升级,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 者:广东省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处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英文刊名:CHINA VENTURE CAPITAL & HIGH-TECH 年,卷(期): “”(10) 分类号:F4 关键词: 

广东经济发展论文 篇5

发布时间:2011-10-26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近日在广东视察时要求广东“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赋予了广东“新”的使命。

如何在经济总量连续22年摘取“金牌”后踏上赛道的“新起点”?如何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引领产业“新趋势”?如何保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建设并驾齐驱从而建立“新机制”?如何在发挥既有传统优势的同时打造广东的“新优势”?一系列的新命题,都需要广东填写“新”的答卷。

在一个个新的蓝色领域,敢为人先的广东人带着新的期望,扬帆起航,开始了“十二五”的新征程。

一路追“龙” 跨越广东站上赛道“新起点”

在悄然过去的“十一五”,广东克服冰雪灾害、金融危机等重重困难,逆势而上,终于收获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成就。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广东GDP总量超过4.5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2年排名全国第一。当时间指针拨向“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赛道”也开始进入新的起点。

如同一道道跨栏比赛:1997年,广东GDP首次超过新加坡;2003年和2007年广东又接连超过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亚洲四小龙”中的三个标杆已然被跨过。省统计局局长幸晓维表示,目前广东经济总量只比韩国少2.16万亿元左右,根据当前各自不同的发展速度和趋势,差距肯定会越来越小,“在‘十二五’的某一时期超过韩国的可能性很大。”

正应了那句老话: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广东骄人的成绩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以“十一五”期间为例,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随后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让珠三角地区无数中小企业一夜进入“寒冬”季节,此外,传统产业粗放式发展面临掣肘,各地区资源环境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是停滞不前还是破茧成蝶,这成为摆在广东发展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当时间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再次展现出敢为人先的排头兵精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成为广东“十二五”发展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直指民生福祉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而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形成内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从扶持对象到支柱力量 新兴产业引领“新趋势”

从最初的培育浇水,到如今的生根发芽,再成长为今后的参天大树,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简单明晰。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新材料等,一个个新兴产业已开始布局全省、遍地开花。

在珠海,中航通用飞机珠海制造基地的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高栏港经济区塔吊林立,产能千万吨级的中船项目配套工程、中海油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深水海洋装备制造项目等陆续动工;在中山,新能源、健康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占比由原来的不足两成提升到70%以上„„事实上,像珠海、中山这样的例子在广东不胜枚举。

从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到集群发展的传统制造业,再到即将成为支柱力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道路上越走越顺畅,它引领着广东甚至全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支撑。广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篇布局上,围绕关键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在一些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在LED领域,广东芯片制备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达1693件,约占相关专利总量的20%,2010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首位。

在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中,“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大手笔投入220亿元进行扶持。到2015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5万亿元,并形成3至5个产业链较完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广东将打造成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社工委呼之欲出 建设幸福广东创“新机制”

时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继续高举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大旗,一手抓经济增长一手抓社会建设,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成为建设幸福广东的不竭动力。

事实上,广东经济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正是建立在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之上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单靠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近些年来,广东体制机制的创新已经逐渐从以经济领域为主,转向包括经济体制、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体制全方位改革的“深水区”。

从富民强镇、简政强镇,到大部制改革,再到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简称省社工委)的呼之欲出,广东体制机制的改革稳步推进。

去年年初,17名来自东莞、中山、江门三市,经济实力雄厚的镇委书记列席省委全会,此举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广东释放富县强镇改革新信号。去年9月,顺德将区属19个部门涉及的数千项行政管理事项划归镇街行使,顺德10个特大镇(街)正式获得了县级管理权限。随后,省人大常委会从法律层面赋予顺德地级市管理权限,这是广东首次以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为地方改革“保驾护航”。

日前,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的编制架构已经出炉,从省级层面成立的这一“超级机构”也被认为是有效统管社会建设、无缝接通“地气”的重要方式。简而言之,省社工委核心的职责就是决策与协调。今年5月,珠海设立社会管理工作部,作为市委专门领导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与政法委合署办公。而顺德也在大部制改革中,乘势组建了社会工作部,经过近两年的试水,在服务各个群体利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除此之外,其它地市也开始相应的建设调整工作。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广东体制机制的改革既艰巨又繁重。如何在宏观战略上实现由“强省”向“富民”转变,在工作重心上实现由“重财富增长”向“重民生投入”转变,这正是广东不断创新体制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也是建设幸福广东不竭动力。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 进军蓝海打造“新优势”

一直以来,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了珠三角地区经济腾飞的“传奇”,而第三产业的鼎力支持也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统计数据表示,2010年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2.1∶49.3∶48.6,第三产业成为广东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金融、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与科技服务等,占第三产业增加值56%的现代服务业,如同幕后人员一般默默支持着先进制造业的“前台”。按照相关规划,到2015年,广东将建成1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

从陆上到海上,从“红海”进发“蓝海”。在蔚蓝的大海上,广东16年蝉联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冠军”——海洋生产总值达829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8%„„这是广东海洋经济取得的优异成绩单。

但是,这只属于辉煌的过去。在今年国家海洋经济“蓝图”布局中,继山东、浙江之后,广东也成为其中之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同意批复,标志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利用蜿蜒数千公里的海岸线打造自己的“新优势”。

广东发展银行实习报告 篇6

学号;201510905140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工商151

摘要:本人在2016年暑期开始短暂的暑期实习。在广东发展银行昆明分行实习期间,在单位、老师的帮助、指导和教育下,我熟悉了广东发展银行昆明分行的主要经济业务活动,系统地学习并较为深刻地掌握了各方面的实务工作,对关于银行经营和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各方面实际工作能力都得到了不错地锻炼和提高。也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现在就将这次实习的具体情况及心得体会作一个系统的归总和小结。

1.关于广东发展银行 1.1关于广东发展银行

广东发展银行,简称广发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股份制银行。1988年9月成立,注册资本114.08亿元人民币,总部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农林下路83号。

广发行在中国大陆多个城市共设立了28家分行,业务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所有银行业务。截止2008年12月末,广东发展银行总资产人民币5464亿元,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20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10亿元,资本充足率11.6%。

在1993年11月8日,广东发展银行在澳门开设分行,并作为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外开设的首家银行,有一般的银行服务。

广东发展银行致力于为社会公众和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成立二十一年来,始终坚持严格规范,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走 “特色经营”之路,严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进行规范经营、稳健发展。面对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竞争与挑战,广东发展银行将继续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推进各项业务稳健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管理先进、服务优良、信誉卓著、竞争有力的国内一流乃至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1.2关于广东发展银行的历史 广东发展银行是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组建、于1988年9月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14.08 亿元,总部设在中国广州市。广发银行设立有40家分行、5家直属支行,另设有澳门分行和香港代表处,共500家营业网点,并与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的917家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初步形成了城市化大商业银行的格局。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对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定的位次,广东发展银行连续四年入选全球银行500强。

广东发展银行近期的工作指导方针是继续以发展为主题,以创利为目标,大胆进行金融创新和市场开拓,积极推进各项业务全面发展;以应对入世挑战为方向,加快调整与改革,全面提升我行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以更好的效益回报股东,为把广东发展银行建设成为管理先进、服务优良、信誉卓著的现代商业银行而努力奋斗。

2016年7月28日,由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发起的“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联盟”在京签署商业银行账户互联互通合作协议,提出“平等、连接、开放、共赢”的联盟愿景“便民、惠民’的联盟目标。发起联盟的12家银行有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首任联席主席行为中信银行。

1.3关于广东发展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是广东发展银行的传统主营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及金融市场业务。

1)公司金融业务

公司金融业务为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金融机构业务、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其他公司金融业务。

2)产品服务创新

广东发展银行配合公司客户最新业务需求,组合和创新公司金融产品;加大与金融同业的产品合作,积极开展同业间公司信贷资产的转让业务。

3)个人金融业务 个人金融业务为广东发展银行战略发展重点之一,包括储蓄存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中间业务、“真情理财”服务、私人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渠道建设。

2.实习的目的

1)通过在广东发展银行实习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在学校期间所学的各门经济学、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在广东发展银行的实习,达到学校的社会实践要求,并在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和教育下,熟悉广东发展银行的主要经济业务活动,较为系统地学习银行个人金融管理工作和日常业务的操作流程。

3)通过在广东发展银行的实习,学会如何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以及端正自我的学习及工作态度,为更好的走入社会打下坚定地基础。

3.实习过程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可以说真的是获益良多,大致上掌握了广东发展银行的各项业务,熟悉了银行日常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工作制度等等,从客观上对自己所学的有关银行方面的各项知识和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实习期间,我能够做到虚心学习,认真工作,认真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与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了行里员工的一致认可,也表现出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性作用。实习的工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银行大堂和顾客接触,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银行大堂跟着大堂经理学习,大堂经理是连接客户、临柜柜员、客户经理的纽带,因此首先就得学习柜面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解答客户问题,引导客户办理相关业务,维持大堂秩序,减轻柜员的工作量,提高整体服务效率。营业中的礼仪主要有四大内容:解答客户问题、营业中分流客户、维护大堂秩序、适当理财产品的营销以及网络银行的营销。在此段时间我学会了如何跟顾客进行沟通,如何使顾客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另外还有就是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们,例如是帮助他们填写单据或是教他们正确使用自动柜员机。真正的践行以人为本,体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快乐。

2)做一些打杂的小工作; 如回单管理、分类书信,打word文档和EXCEL表格,使用EXCEL公式计算,折对账单等等。虽然是些小工作,但也让我学习了很多。储蓄种类繁多,人民币储蓄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活期储蓄 ② 定期储蓄 ③ 定活两便储蓄 ④ 整存整取定期储蓄 ⑤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

3)营业窗口的实际操作

我所观察的营业处采用的是柜员制交易操作,即每一笔交易都是由营业员单人单独完成的,操作过程必须十分谨慎,注意操作流程的规范。当收到来自客户的现金时,必须将钞票“正反”两面过机鉴别并计数,确认无误后方可入柜,在相应的凭单上加盖“现金讫”,接着再进行数据的录入、打印单据等。而支付客户现金时,必须手工点钞与机器点钞两项步骤相结合,缺一不可。手工点钞的作用在于防止钞票粘合过机时无法完全分开。对于整捆的钞票拆封过机清点后方可支付。另外,在支付前必须询问一下客户“请问您支取多少”,再次核对金额。

4)点、捆钞技能的锻炼

“点钞”是银行柜员的基本技能之一。坐姿、手势及钞票的摆放角度,指法、手指间作用力度和双手的协调能力等等,这些都是要通过一番刻苦锻炼才能掌握的技能。“捆钞”中指法的运用是关键,一把钞票抓在手中,用拇指按于中间使其凹出弧状来,另一只手用捆钞带贴着外沿用力拉紧,绕两圈后反扣住原来的带也缠两圈,最后将整捆钞票压平,这样就可以牢牢地捆住一把钞票了 4.实习的心得与收获

虽然这只是一个假期的实习,虽然短暂但却又非常的充实,对我来说,是大学生涯中甚至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积累和经验,这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次的暑期实习无疑成为了我踏入社会的一个平台,为我今后踏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是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刚步入社会时要面临的首要任务。对此,我们必须端正好自己的心理和态度。这次实习过程中,让我得益最深的就是能够到营业部和电子银行部学习,因为这些都属于银行内部运营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我学习到了平时书本没有详细介绍的知识。这使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三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与运用。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同事们、领导,特别是党员给我的榜样作用。他们勤奋、努力而且乐于助人,给予我很多鼓励与帮助。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并且我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在银行的基础业务方面的知识,不紧紧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刻地了解。这些最基本的业务往往是不能在书本上彻彻底底理解和学习的,所以基础实务尤其显得重要。

外我还体会到我们对待每一样工作都要有必不可少的责任心,做事情要谨慎小心,因为业务是复杂多样的,小小的错误就会给顾客和银行带来损失。还有就是要虚心,有什么不懂的要虚心请教。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了员工之间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篇7

广东省东西两翼指的是东部和西部的沿海地区包括东翼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和西翼的湛江、茂名、阳江3市,两翼面积共4.74万平方公里(东1.57、西3.17),约占全省26.4%。在2005年之前,东西两翼经济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经济增长率落后于珠三角、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山区。为此,2005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专门发出文件通知[粤府(2005)42号]《关于引发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意见及其专项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东西两翼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东西两翼经济增长率高于规划期前五年的增长速度,年均递增10%左右,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左右”[1]。2003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首次公开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想,并得到了广泛赞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广东缩小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了机遇。笔者试通过东西两翼的区域优势、存在问题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带来的机遇等对目前广东东西两翼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东西两翼地区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 东西两翼区域优势分析

1.1 地理位置优势

东翼是泛珠三角经济圈与江西,福建,港、澳、台比邻,是中南地区对外的联系门户和出海通道;西翼是泛珠三角经济圈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省即大西南的交通要道和出海通道。可以说东西两翼分别是中南、大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是泛珠三角经济圈内陆省与国、内外经济竞争的出海口通道。珠三角是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心,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背景下,综合东西两翼的地理位置来看,东西两翼具有泛珠三角经济圈内陆省出海通道和内陆省与珠三角连接通道的桥头堡作用。

1.2 自然资源优势

首先东西两翼同处亚热带、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和生物资源都十分丰富,适合亚热带农副产品的生长,特色农业资源的前景广阔。其次,东西两翼拥有辽阔的海域和漫长的海岸线,据资料介绍,东西两翼海岸线占广东省海岸线的66%左右。东西两翼有众多规模大小不一、等级多样的海岛、滨海沙滩,是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另外,东西两翼有种类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如红树林、珊瑚礁、海产品等。

1.3 产业资源优势

1.3.1 农业资源。

东翼是著名的潮汕平原,农副产品果蔬丰富,如潮州的柑橘、名茶、烤鳗等,东翼的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西翼的湛江市是我国重要的糖蔗、水果、蔬菜和最大的桉树、剑麻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著名的菠萝、香蕉、芒果、红橙之乡;茂名市是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荔枝、龙眼、香蕉”驰名中外,是“中国罗非鱼之都”。农业资源给东西两翼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动力不小,例如2009年,湛江市徐闻全县菠萝种植面积25万亩,总产100万吨,产值10亿元,居全国之冠[2]。至2010年茂名市罗非鱼养殖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超18万吨,产值超15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罗非鱼产量的1/3、全国的1/8、全球的1/12[3]。

1.3.2 工业资源。

东翼汕头市是全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除印刷、生产批发包装薄膜外,其玩具业,音像制品业,塑料文具、塑料日用品加工业也全国闻名;潮州市是享誉国内外的陶瓷之都,是我国工艺陶瓷、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据海关统计,2011年潮州市企业出口陶瓷10.3亿美元;有近年新落户揭阳惠来的中委合资广东石化炼油项目。西翼茂名市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石化生产出口基地和广东省的能源基地;湛江市是南中国海上石油油气开发服务的主要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制糖工业基地之一,有新立项总投资近700亿元人民币的湛江钢铁项目;阳江市是中国最大的刀具生产和出口基地,阳江市现有刀剪生产企业1000多家,年产值近50亿元[4]。

1.3.3 旅游资源。

东西两翼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和丰富的自然环境优势。东翼具有潮、侨、海特色的潮汕文化游、海滨度假游和绿色生态游及红海湾海上运动旅游,南澳岛旅游;西翼则有海滨度假游、生态(农业、森林、温泉)游、冼夫人文化游以及“海湖洞泉”游,东西两翼均具有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先天优势。东西两翼地区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带动了东西两翼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2011年汕头市旅游收入合计为10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为901.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2011年湛江市旅游收入合计为92.92亿元,比上年增长42.3%,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为931.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0%[5]。

1.3.4 滨海资源。

东西两翼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已形成了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滨海旅游、海产品加工等产业。如西翼的湛江市是全国最大的对虾养殖与加工出口基地,海水珍珠产量占全国的2/3,海盐产量占全省的50%[6]。而港口资源方面,有东翼的汕头港泊位可满足靠泊大型集装箱船和大型临港石化工业的需要;西翼的湛江港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是广东华南地区最深的航道、最长的海岸线和最大的货物堆场;茂名港是国家四大进口原油接卸港之一,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基础。据资料介绍,以上东西两翼三大港口年通过能力分别为汕头港8000万吨左右、湛江港4954万吨、茂名港2560万吨。

2 东西两翼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东西两翼与珠三角经济发展差距明显

东西两翼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有学者研究发现,广东省内三大经济地带(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山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程度基本呈明显扩大趋势,全省经济活动日益向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集中,东西两翼、山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缓慢这是不争的事实。如图1、图2[7]所示,近5年来,珠三角地区无论是在地区生产总值方面,还是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东西两翼地区。

2.2 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

东西两翼在自然资源优势上还没有充分利用好。如东西两翼在利用滨海旅游上不如泛珠三角区域的广西的北海和海南,自然岛屿旅游雷同项目多,没有区域特色。东西两翼海洋资源开发偏重第一产业,科技含量低、管理体制不健全,例如部分沿海养殖业基础设施薄弱,海洋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东西两翼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上基本都是走偏重第一产业和外延扩大的道路,表现在:沿海养殖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渔业产品加工存在流通滞后现象等。东西两翼农业资源的利用大部分仅局限于生产、加工,缺乏标准化、上档次的深加工农副产品,农副产品难以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2.3 区域内存在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

东西两翼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功能定位部分雷同,没有实力起明显的带动与促进作用。东西两翼基础工业总体实力不强,如东翼的陶瓷产品、服装、蜜饯加工等;西翼的石化、乙烯下游加工产品、小油厂、高岭土、瓷土等支柱性产业基本都属于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弱的中小型企业,存在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环境污染严重等弊病。另外,与珠三角地区比较,东西两翼就业环境相对较差,工资待遇不高,吸引不了、留不住人才。以上种种问题,直接或间接阻碍着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3 东西两翼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机遇分析

东西两翼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同属沿海地区,有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资源,东西两翼地区各市应抓住这些潜在条件,利用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型合作项目等的机遇,促进东西两翼各市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3.1 东西两翼港口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两翼港口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中东、欧洲、大洋洲及非洲航程较短的港口。两翼港口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将使其成为环太平洋货物中转枢纽港,对香港港口国际中转起到分流作用。但两翼港口在广东的腹地狭小,港口优势的发挥必须要有大西南、中南广阔腹地作支撑[8]。因此,东西两翼应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会,改善现有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东西两翼港口真正起到桥头堡的作用,在为中南、大西南等内陆省服务的同时,为发展本区域经济创造机会。

3.2 东西两翼发达的交通网络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近几年,由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广东在交通网络建设上加大了建设力度。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近年新建设的如开通河梅高速、湛徐高速等;跨省相连的东翼有福建、江西高速,西翼有与广西、海南相连的高速。机场方面,近年有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潮汕国际机场;铁路方面有洛湛铁路、粤海铁路。发达的交通网络促进了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紧密合作与发展,也必将给广东东西两翼各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3.3 大型合作项目和产业转移工业园给东西两翼带来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机遇

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给东西两翼带来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机遇外,大型合作项目和产业转移工业园也将给东西两翼带来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机遇。如东翼有落户揭阳惠来的中委合资广东石化炼油项目,该项目对东翼地区建筑材料、交通运输、服务业等行业将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还为东翼地区创造极大的就业机会,将大大延伸当地相关的产业链;西翼有湛江钢铁项目,这个总投资达696.8亿元人民币、年产能达千万吨级的钢铁基地,不仅意味着,这里未来将有5000人大炼钢铁,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近2000亿的投资,更承载着湛江争当粤西发展龙头的希望[9]。另外,东西两翼应抓住产业转移机会,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地方政府应为来投资的企业提供办厂方方面面的便利,表1是东西两翼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情况。

注: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各产业转移园区提供资料整理

大项目、产业转移工业园不光可以调整优化东西两翼的产业结构,而且还为促进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东西两翼的经济和国内外竞争力将得到大大的提升。

4 进一步发展东西两翼地区经济的建议

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广东产业转移背景下,东西两翼各市应解决好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在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中,根据地区优势,制定出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具体战略目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整体跨越式的发展。

4.1 合理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东西两翼各市应合理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扩大服务业总量,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增强服务业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例如,提升东翼汕头、西翼湛江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重点规划建设地区金融商务中心、区域综合物流中心,增强其对本地区经济的服务能力。东西两翼各市政府应逐步加快发展面向地方中小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技术支持、指导、跟踪等配套服务,为地区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配套提供生产服务。其次,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业、文化产业、海洋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地方特色项目,形成东西两翼特色旅游产业圈和海洋服务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面向农村服务业,鼓励发展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用品连锁经营服务,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改造,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公共服务,优先推进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医疗服务和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与先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0]。

4.2 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首先应培育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地方职能部门可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帮扶力度,让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户进行合作社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政府提出的“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方式,地方政府应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保鲜、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技术指导,完善、跟进当地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建立区域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业基地。东翼可以重点建设茶叶、药材、水果、蔬菜和水产养殖等生产基地;西翼重点发展果菜、蔗糖、畜禽、珍珠、鱼虾等产业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按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培育、帮扶、引导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农业示范区,达到提高东西两翼农业的产业化水平的目的。

4.3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东西两翼经济快速发展

要实现东西两翼经济快速发展,关键是要大力推进东西两翼的工业化进程。东西两翼都有临海的区域优势,对发展临海型、特色资源型工业特别有利。如近年落户揭阳惠来的中委合资广东石化炼油项目,湛江钢铁项目等这些临海大型项目将起辐射带动作用,延长石化工业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投资。资源特色型产业如东翼可以帮扶、引导基础较好的工艺玩具、音像制品、纺织服装、蜜饯加工、陶瓷等现有加工工业做强做大,重点培育电子、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发展为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性产业。其次,应引导、培育壮大东西两翼石化、钢铁、电子、家电、五金、机械、轻纺、医药和以高岭土为主的资源深加工、皮革加工、农产品加工等支柱性产业,带动东西两翼经济快速发展。另外,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动力也不小,应引起东西两翼各市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政府及职能部门应重视产业转移园区的整体布局规划、环境规划,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进园入区,引导企业持续、有序的发展壮大,从而促进东西两翼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意见及其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2013-4-8].http://www.gd.gov.cn/govpub/zfwj/zfxxgk/gfxwj/yf/200809/t20080916_67122.htm

[2]2010年湛江之最[EB/OL].[2013-5-27].http://zjs.gd-info.gov.cn/shtml/zjs/lanmu10/lanmu06/2011/07/20/44838.shtml

[3]茂名成为中国罗非鱼之都[EB/OL].[2013-5-27].ht-tp://mmwqj.maoming.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04

[4]阳江刀剪辉煌史[EB/OL].[2013-5-27].http://www.gd.xinhuanet.com/ztbd/yangjiang/djzd/intro.htm

[5]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广东年鉴[M].广东:广东年鉴社,2012:330

[6]湛江市域发展战略研究[EB/OL].[2013-4-9].http://www.wcyz.org/wcyz1927ls3063.shtml

[7]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69-81

[8]李敏,罗寿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广东东西两翼经济发展思路探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5):73-78

[9]湛江钢铁项目获批背后:投入百亿1万多村民搬迁[EB/OL].[2013-4-10].http://finance.qq.com/a/20120602/001325.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广东经济发展论文 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核心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思想观念、自主创新等密切关系,其中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通过自主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广东经济发展又一次新浪潮。

一、自主创新视野下看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1.新型科技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体制。2000 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有545人,而美国1997 年有4099 人、日本2000 年有5095 人、德国2000年有3161 人。在国际科学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数目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若干中等发达国家,甚至还落后于印度。

2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创新、制度创新的环境缺乏,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广东现在正处于后发优势逐渐消失阶段,而创新不足会阻碍其发展的前劲。而且我们需要一个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优秀人才只有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才能更好的发挥潜能,为技术等创新提供方案,开创事业。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广东的情况看,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够强,拥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16.8%,低于全国23.2%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70%以上,主要高新技术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只占5.7% 。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广东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软肋。

二、自主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从供给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自主创新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技术上的创新能减少生产单位产品的时间,也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可以降低成本,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均获益。

(2)自主创新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让广东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高附加值的产品会使企业“走出去”更有竞争力。

2.从需求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自主创新可以带来新产品。创新所带来的新产品,与传统的缺少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功能和质量等多方面都显示出对消费者的效用的提高。技术和管理创新上的供给能从根本上为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2)自主创新可以提升消费者消费结构,引导更高层次的需求。消费结构,是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产品的创新带来了人们对创新产品的需求。

三、自主创新视野下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1.深化鼓励创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培育创新型人才。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都离不开人。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常用的实现科技进步的发展,而要将引进的技术进行学习、改造、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

2.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全社会尊重创新的氛围和文化。良好创新文化氛围的培育需要国家去引导和扶持,加大对创新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尝试建立开放式的科技体制,扩大与技术先进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在合作中汲取创新文化的营养。

3.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要把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技术、管理等同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等结合起来,采取相应的政策体制,规定吸收、创新的投入比例,这一比例包括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也包括企业对研发、管理创新的投入。政府还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来鼓励外资在广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建设自主创新强省。

4.加快形成创新体系,引导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广东必须加快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自主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承担着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与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共同研发,为企业创新活动注入新技术、新思维,帮助企业获取和掌握核心技术;政府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措施引导自主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加快转变当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有效破解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瓶颈制约的内在要求。自主创新是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环境、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创新体制等方面来实现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广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至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求是[J],2005年07期.

[2]黄华华: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加快步伐转型升级——力促广东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经济[J],2010年06期.

上一篇:宝坻区治超办公安交警、公路路政流动治超联合执法制度下一篇:郭德纲单口相声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