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2024-06-27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通用7篇)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篇1

论文摘要:以广东高职教育的就业市场为例,深刻地分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市场特性,并进一步阐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教育管理应把握的内容、教学改革的方法、推荐就业的途径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定位;教学改革;就业教育就业渠道

目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有许多模糊的认识,办学单位定位不准确,用人单位的认同有偏差,致使一方面学校盲目地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又持排斥态度,构成了一对矛盾。我们根据在广东进行的就业市场考察结果阐述了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对策,供高职院校进行借鉴。

一、广东高职教育就业市场特性

1、广东职业教育就业市场最大

广东目前仍属中国最发达地区,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生产企业遍布城乡,鳞次栉比。每天都有大量求职者涌向广东,但广东的用工仍然处处告急,劳动力缺口极大。各个企业都在采取各种手段挖掘劳动力资源,引发劳动力争夺大战,尤其是生产一线人员短缺严重。另外,广东用人市场有其不规范的地方,表现为过度的加班、劳动强度过大、待遇与劳动效益不相符、不注意员工自身发展、农民出身与学生出身的工人混用,有些企业人才不能人尽其用,甚至有不法企业采取各种手段迫使员工离职从而达到企业始终是低收入员工的目的。但由于广东企业最多,提供的用人岗位量大,去除一些用工不正常的企业,广东提供的用人岗位仍然是最多的地区,即使每个企业用五六个高职生,但加起来的用人总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因而广东仍不失为全国最大的职业教育就业市场,加上政府又在不断地完善劳动力保障措施,劳动力安全感在逐渐加强,同时广东企业大部分都管职工的吃住,职工生活无后顾之忧,因而广东仍是求职者宝地。职业教育院校必须继续重视广东就业市场开拓与就业网点建立,并将其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基地。尤其在一些学校纷纷将学生就业目标转向“长三角”时更应该如此。

2、广东地区产业特色明显

广东各个地区尽管都在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经济,但各个地区都有一项或二项龙头产业。佛山市地区以陶瓷、线缆和大小家电为龙头产业,东莞以制造业(尤其是机电制造业)为龙头产业,惠州以电子产业为龙头产业,深圳以贸易业和信息技术为龙头产业,中山市地区以声像音频为龙头产业,珠海以教育和数码技术为龙头产业。广州由于是省会城市,各种行业都在大规模发展,特色不明显。职业教育学校应根据广东不同的地区产业特色和学生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就业,应用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以佛山市的顺德地区为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应以惠州市地区为主,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应以深圳为主,模具、数控、机械制造类专业应以东莞市地区为主,声像技术类专业应以中山市地区为主,生物工程类、商贸类专业应以深圳市为主,化工建材类专业应以佛山市为主。

3、广东企业资本源具有区域分划性

广东产业主要以引进外资为主,本地资本占有率其实很低。深圳外来资本主要来自香港,广州外来资本主要来自欧美,珠海外来资本主要来自澳门,惠州外来资本主要来自日本与韩国,东莞外来资本主要来自台湾,佛山市产业资本主要以乡镇资本和民营资本为主。不同的资本源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与企业文化,我们在推荐学生就业之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应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文化,融入企业队伍之中,增强其适应能力,尽快转变角色,提高工作效率。

4、广东就业包容性强

广东是我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方,工贸业起步早、发展快,劳动力资源一直供不应求,成为求职者的首选之地,吸引着大量的全国各地的求职者前往就业,外来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形成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包容的格局。在广东根本找不到排外思想。在就业单位,外来人员与当地人员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

二、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职生属大专生,层次介于本科生与中专生之间。中专生通常在生产线上从事操作生产,本科生通常从事基础性的设计工作和基本的管理工作,而高职生就应该定位在基层技术员、工艺员和现场管理员、产品检测员、设备和产品维护维修员、调度员、统计员、跟单员、重要设备操作员、文员、业务员、销售员等岗位。

从广东企业招聘员工的简章上可看到企业到处都在招聘这类岗位人员,尤其是QA(QulityAssessment质量评价)、QC(QulityContral质量控制)、QE(qulityEngineer品保工程师)等品质管理人员,招聘条件都基本上是大专学历以上。这说明企业对高职大专生实际上是有一定的需求量的。这些岗位人员是企业技术、质量标准、管理要求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决定企业效益、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是基层技术与管理的核心。我们的高职教育必须瞄准这些岗位进行培养,认真研究这些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准确定位。并且定位目标只可下移,不可高抬。

三、高职教育与就业的对策

1、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与教学改革途径

在广东考查时,我们走访了许多企业“老总”和高层管理人员,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企业用工交流。这些企业家在谈到对毕业生能力的具体要求时,他们的话如出一辙: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技能,能马上胜任本职工作(但不需要学得很深、很细),既要懂业务又要懂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和管理经验。达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如下几个方面:抓好文化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基本应用能力教育,抓好学生的基本技能教育,抓好学生的生产实践教育,对学生进行产品品质管理教育。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的教学改革,在保证基础文化、素质教育课时足够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整合,大幅度缩减专业基础课知识教学量和部分专业能力课程知识教学量,抓住几个关键性的职业能力课程知识,并逐步创建关键性职业能力课程知识的“订单式”教育教学方式;加大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同时将其纳入“订单式”教育教学范畴;加大生产实习教学工作,并努力保证其按计划进行实施,并逐渐将生产实习工厂向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训教学基地转化;增设产品品质管理课程和数理统计初步课程:将三年制高职课程提前至两年内完成,第三年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社会实践为主。

2、企业用人标准与学生教育方式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阐述自己的用人观点时称:我们用人一是看品德,二是看是否踏实,三是看是否能吃苦耐劳,四才是看其专业能力。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说:大专生与中专生相比,我们更喜欢用中专生,因为许多大专生高不成、低不就,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能力与愿望不相称,而中专生却能明确自己是做什么事的;男生与女生相比,我们更喜欢用女生,原因是男生不易管理,不稳定。因此,由企业用人标准可知,搞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许多事实表明,决定学生能否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不是他的学习成绩,关键是看他的品质和作风。因而,我们必须从新生入学起就要抓好学生素质的养成,抓好品德教育,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养成踏实、朴素、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学生就业前要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目的等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为企业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的道理,要让学生懂得必须从简单工作做起、必须从基层做起的意义,要切实消除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要让学生调整好心态进入工作岗位。这种教育工作必须经常地、长期地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在第四个学期前完成。在教学计划当中还应多设置一些比如参观实习、生产实习、企业劳动锻炼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工作艰辛、企业的运行机制、与人和谐相处的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真切切地受到教育。学校在注重课程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育、毅力与挫折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情商教育。同时,学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创新与踏实也并不矛盾,踏实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创新是一种追求的精神境界,创新并不是朝三暮四,创新的目标需要踏实的态度来实现。企业需要踏实的工作态度,企业更需要创新的工作精神。

3、学生推荐就业渠道与就业对策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推荐就业渠道无外乎有三种:直接到企业寻求就业岗位或参加人才招聘会就业,通过中介机构就业,进入人力资源代理机构就业。这三种渠道都可以采用,并且可以同步进行。在就业的起步阶段,应主要依靠中介机构。因为中介机构对当地的企业用人情况很清楚,他们对用人信息都能了如指掌并且能够做到跟踪服务。这是其它几种方式无法比拟的。当就业工作有了经验,建立了一定的企业网络后,就应该直接与企业接触,进入更直接的合作,并逐步向“订单式”教育和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方向发展。待条件成熟,学校就应该在当地建立就业服务机构,代替当地中介机构。为了扩大与企业的接触面,找到更多的工作岗位,在就业的起步阶段和成熟阶段都可以参加人才招聘会。人力资源代理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员工由人力资源代理机构管理,派入企业工作。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薪资报酬全部由人力资源代理机构洽谈、代办,员工工资报酬、食宿由人力资源代理机构发放与安排。这种方式解决了企业用人不均衡及季节性用工等矛盾。但这种方式适用于操作型人员的就业,不太适合技术与管理人才就业。因为技术与管理人才工作要出成效,必须要熟悉企业的文化,并要积累一定的经验。

4.高职教育困境与学生就业战略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许多中等职业教育纷纷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且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致使每年大量高职毕业生涌向社会。但各个企业对高职(大专)毕业生的需求却是有限的,按人才层次使用,一个企业真正用上二十个高职(大专)毕业生就算了不起了。在目前高职(大专)层次岗位供远低于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采取以下就业战略:一是广联单位、细化就业单位量的战略,即学校应广泛与用人单位联络。“珠三角”、“长三角,、阂东南都派人去联系,每个单位都推荐几个学生去就业,但每个单位每年推荐的人数不能太多,以五六个为宜。因为高职(大专)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应转到基层管理岗位或基层技术岗位,但每个单位基层技术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量是有限的,推荐的人太多就有较多的人将会长期停留在生产操作线上,没有发展空间,并会造成本校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些岗位的现象,有碍学校的就业工作。就业工作必须考虑学生的发展空间。二是倾斜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战略。近五六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也大量涌入社会,抢占许多本属高职(大专)生的岗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中的这些岗位,致使这些大中型企业中的高职(大专)生几乎没有发展空间,长期停留在生产操作岗位上。因而高职(大专)生应避免这种无谓的竞争,转头主动切入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去就业,因为高职(大专)生在这些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属佼佼者,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学生在这样的单位中大有作为。三是播下“火种”战略。学校应认真分析毕业生的个性、特长和素质状况,有目的地挑选一些毕业生,采取一切措施进入一些企业的关键性岗位,比如人力资源部、生产总监和技术总监手下文员岗、技术部、品质管理部、产品维修部等岗位,播下就业的“火种”。这些“火种”将会从中发挥作用,企业需要人时必定不会忘记母校,这样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营造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四是人才分层推荐战略。学校应认真做好毕业生情况的统计工作,将毕业生按照其素质、成绩、能力、特长进行分类、推荐,让学生各得其所,各自找到其适合的岗位。五是“订单式”教育与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战略。“订单式”教育与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一些每年都需要较大量的高职(大专)生的企业可以采用“订单式”教育方式组成专门的教学班,按照该企业用人的知识、能力要求与用人标准进行专门化的教学,毕业时合格的毕业生全部去该单位就业。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将“订单式”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进入企业在实践当中进行相应的教学,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与管理,在学生的就业单位建立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老师在企业根据生产工艺、生产产品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获取生产与管理经验,提高职业意识和与各级员工交往的能力,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上岗之间的“零距离”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壮大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坚定这个信念,但又不能盲目发展。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注重用人单位需要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切实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加强就业的对策研究,实现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间的“零距离”对接,那么高职教育就一定能够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篇2

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 课题组调查了广西和广东两地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的评价。经调查发现,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政策及就业现状中存在一些问题, 结合调研情况, 课题组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 对完善我国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有所启示。

一、调研过程

课题组以2012年广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 走访了广西南宁市、桂林市龙胜县和全州县、河池市大化县和宜州市、贵港市平南县、来宾市以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等地, 在18至50岁的社会各界人士中开展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41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7份, 同时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从业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和电话采访。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现状调研结果

(一) 学前教育专业待遇基本情况

1. 月基本工资情况

学前教育专业刚毕业时每月基本工资水平, 不同的地区差异明显, 但均集中在800-1800元之间。其中, 43%的人认为在1200-1500之间, 30%的人认为在1500-1800之间, 18.9%的人认为在800-1200之间, 6.5%的人认为在500-800元之间, 远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的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848元【1】, 弱高于广西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000元、广东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300元。【2】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各地平均工资水平均较低。

2. 学历待遇差别情况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与专科毕业生在待遇方面是否有差别的问题上, 35%的人认为“待遇有差别”, 54%的人认为“待遇没有差别, 靠实力说话”, 10%的人选择“不清楚”。对于改善待遇需要的工作年限, 47.7%的人认为“刚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从业人员待遇要改善, 需工作一年以上”, 17.6%的人认为“需要两年以上”, 13.7%的人认为“需要3-5年以上的时间”。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基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15.6%的人认为“毕业生没毕业就有幼儿园与其签约”, 39%的人认为“毕业生很轻松的找到工作”, 26%的人认为“毕业生找工作难, 常处于待业状态中”, 16%的人认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失望的人大多转业”。反映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 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质要求基本情况

1. 幼儿园招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工作经验重视情况

幼儿园招聘是否重视工作经验呢?51%的人选择“重视, 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36%的人选择“不重视, 经验在积累, 关键看能力”, 13%的人选择“不清楚”。

调研数据显示, 与其它性质的工作一样, 用人单位重视新入职幼儿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2.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承担的角色情况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承担什么角色?选择的百分比分别是:幼儿教育教学人员85%, 学前教育科研人员37%, 钢琴、声乐等技能课教师70%, 育婴师47%等。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反映出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要求。

3. 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情况

经调查发现, 在问到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时, 出现频数最多的核心词汇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勤劳、道德文化修养高、善于沟通、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等。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四) 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认可基本情况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如何?45%的人认为“一般, 没特别”, 27%的人认为“地位高, 跟普通老师差不多”, 20%的人认为“地位低下, 等同保姆”, 8%的人选择“不是很了解”。反映了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社会地位的认可度不高, 社会对学前教育的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五) 目前幼儿园整体印象基本情况

对当前幼儿园整体印象如何?56%的人认为“好老师少”, 61%的人认为“小学化倾向严重”, 62%的人认为“收入偏高或偏低”, 67%的人认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47%的人认为目前“山寨幼儿园数量庞大”, 还有79%的人选择其它问题。基于当前实际情况, 调研对象对于我国目前幼儿园的整体评价并没有多大改观, 认为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六) 学前教育政策倾向基本情况

1.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态度

社会各界对将学前教育是否应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均做出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具体情况是:53%的人选择“非常赞成”, 31%的人选择“比较赞成”, 只有16%的人选择“不赞成”。由此我们可以推出, 大部分人对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是持支持态度的。

2. 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时间

在目前形势下, 对于学前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时间问题, 54%的人认为“还是长期的事”, 26%的人认为“是短期的事”, 20%的人“不了解”。由此我们推断, 大部分人倾向于期望政府将学前教育尽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3. 学前教育最需要政府投入的方向

目前政府最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的什么地方以支持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55%的人选择“硬件设施”, 68%的人选择“师资培养”, 55%的人选择“对民办幼儿园提供适当的补贴”, 60%的人选择“幼儿园经费补贴”, 67%的人选择“提高从业人员待遇”, 39%的人选择“对家庭困难幼儿适当减免费用”。反映了社会各界对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政府投入的具体方向理解各不相同。

4. 所在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

所在地区的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如何?10%的人认为“十分关心, 能针对其教育特点适时向学校反馈意见并提出建议”, 40%的人认为“比较关心, 在获悉当地幼儿园教育出现重大问题时能采取相应措施”, 17%的人认为“毫不关心, 任其发展”, 还有33%的人选择“不了解情况”。反映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存在差异。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 缺乏健全的就业促进制度体系

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 整体就业情况较为理想, 究其原因是受国家政策推动以及我国幼教行业迅速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需求骤增的驱动。对于一项要长久实施的政策, 学前教育的发展不能单靠政策推动以及市场自发的驱动,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工作再次凸显了国家政策的配套政策的重要性。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政策, 分别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资格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国家和教育部有关文件和法规中有所规定, 但是政策规定较为零散, 没有形成统一可行的就业制度, 而且因各个地方实际情况不一样而存在差异。如我国教师法规定“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但均缺乏实施细则, 解释力度大, 存在政策缓冲空间, 必然造成各地实际执行力度的差异。目前, 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但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和提高, 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从事幼教行业, 不利于国家发展学前教育战略的实现, 因此, 学前教育政策的配套政策的制定迫在眉睫。

(二) 培养与就业之间统筹机制不完善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就业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负责, 培养由高校独立负责, 两方面常常存在脱节现象。从调查情况来看, 学生能力高低是就业单位选择的首要依据, 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 对学历、户籍等自身能力之外的因素考虑较少。用人单位招聘时, 对学前教育专业要求较高, “重视工作经验”, 要求“一专多能”, 尤其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寄予较高的角色期望, 认为本科毕业生应承担教学、科研、技能师、育婴师等多方面角色, 同时要求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等职业道德品质。“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这是由学前教育对象决定的【3】。”但是, 目前一些高师院校由于自身的师资、学科发展、软硬件基础等条件不足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 导致在学前教育高师生“招生质量、培养模式、师资配给、课程设置”等环节上“把关不严”, 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 “理论课程多, 实践课程少”, 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专业化成长, 与市场需求相矛盾。用人单位也常会质疑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的培养质量, 给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的就业双选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幼教观念与学前教育发展不一致

当前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的认知和评价水平, 折射出我国社会民众的幼教观念并不成熟。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度和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 也直接影响民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程度。民众对幼教行业的不了解和幼教观念的不成熟, 突出体现在对幼教行业的理解偏差。如社会上对学前教育专业地位不重视, 角色认知不全面, 相当一部人对学前教育专业角色的认知停留在“等同保姆”的水平, 认为幼儿园职能更多的是看管儿童, 而不是重视儿童是否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一些幼儿园迎合民众的幼教观念和幼教需求, 在进行幼儿园整体发展规划时, 更多的是考虑成本因素和效益因素。反映在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上, 则主要体现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历要求低、福利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反映在幼儿园管理水平上, 主要体现在软硬件设施差, 日常管理不规范等, 导致我国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四) 幼儿园整体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

我国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从理念、制度层面上, 扫除了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些重大障碍, 我国学前教育初显繁荣景象, 但它的改革也遵从教育发展的固有规律, 自成体系。它的改革涉及到国家财政经济因素、政策制度因素、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调查情况看, 虽然目前学前教育发展前景看好, 但它依然还是弱势教育, 还有待完善。当前社会各界对我国当前幼儿园整体印象的评价并不高, 认为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如:“好老师少”、“小学化倾向严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山寨幼儿园数量庞大”、“农村幼儿园师资、设备、教育质量差”等。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前提,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 关系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国家长远发展大计。【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骤增, 与目前我国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形成鲜明的矛盾。基于目前幼儿园教育的整体评价情况, 社会各界对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投入、管理方面有较高的期望, 以促进幼儿园教育在硬件设施、师资培养、经费补贴、教师待遇、规范管理等方面有所改变, 同时, 赞成适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四、建议与对策

(一)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就业促进制度体系

目前,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存在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 部分幼教从业人员产生了一定就业心理失衡, “对幼教行业失望而转行”, 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 缺少优秀人才进入机制, 我国学前教育很难发展和完善起来。因此, 有必要健全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促进制度, 制定相关机制, 如财政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在政策的制定上适当向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倾斜, 尽量以合理的报酬, 去吸引、稳定和激励优秀人才从事幼教行业。同时, 展开充分的调研和论证, 以保证制度的合理性、适用性和可行性。

(二) 强化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学技能与艺体技能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5】因此,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和艺体技能的强化学习与训练, 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环节, 高师院校应从师资结构、课程教学、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科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 构建自己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特色, 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 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岗位职责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的对高师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一是基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 增强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培养具有现代儿童观、现代教学观、现代教育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6】二是要突出对高师生的“三字一话”、“课件制作”、“幼儿口语”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教学技能的强化训练, 保障从教基本技能的学习。三是针对高师生音乐、舞蹈、美术等艺体技能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 强化艺体技能日常训练, 夯实艺术教学基础, 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到岗后开展艺术教学的需要。四是课堂教学训练全程化, 通过“教案指导—试教—点评—教学反思—修改教案—再试教”的全过程, 让每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实践教学考核合格, 熟练掌握教学技巧、互动策略和教育艺术。五是建立全程式职业技能培养制度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注重长效机制, 促进学生在大学四年持续性学习、训练和发展, 培养“一专多能型”学前教育专业, 为幼教行业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

(三) 高校建立统筹机制, 加强与幼儿园合作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但是, 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培养模式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极其相似, 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授课方式等方面缺乏自身特色。因此,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模块组成。高校要加强与幼儿园和一线学前教育专家广泛与长期地合作, 根据市场需求,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训方法等进行教学设计和改革, 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理论化、教学形式讲授化、教学设计学科化等弊端, 引入“体验式”学习模式, 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同时与合作幼儿园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专业实习与实践机会, 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以适应21世纪我国发展学前教育高要求的需要。【7】

(四) 政府提高重视与关注度, 规范管理

政府应提高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 加强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经费、师资、机构、课程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规范管理。一是要建全财政体制, 给予幼儿园适当经费补贴, 改善软硬件办学条件, 切实解决幼儿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事管理体制和增加行政编制。要规范学前教育专业资格认证制度, 为幼儿教育提供合格教师;要加强师资培养和学前教育专业继续教育, 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优化幼儿园师资力量;要健全和强化学前教育专业职称晋级制度, 为幼儿园培养“名师”。三是要建全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加快学前教育立法, 规范对幼儿园的管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在扶持合格公私立幼儿园的同时, 杜绝山寨幼儿园现象。四是完善课程管理体制, 针对其教育特点, 对幼儿园建设提出科学指导与建议, 改革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五是对家庭困难幼儿提供“困难补贴”, 保障每个幼儿都能有学上。在时机成熟时, 适时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当中, 促进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六是加大宣传力度, 加快培育社会民众正确的幼教观念, 让人们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对幼教行业认识不足导致幼教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促进我国幼教行业长足发展。

摘要: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现状, 课题组在广西和广东两地调查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情况的评价, 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我国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促进机制、高校强化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高校加强与幼儿园合作、政府提高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和投入度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就业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23省份2011年平均工资出炉:京沪浙位居前三[EB/OL].2012-07-06.http://finance.people.com.cn/GB/n/2012/0706/c70846-18459595.html.

[2]2012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一览:深圳最高海南垫底[EB/OL].2012-04-27.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4, 20120427203068236.html.

[3]冯艳慧.学前教育专业高师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24) , 49-52.

[4][5]赵亮.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宾师范大学, 2012:12-15.

[6]李兴.高等幼儿师范教育中课程-教学不适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15-18.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文教育就业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据国家人事部办公厅统计分析2006年研究生、本科生就业保持平稳,专科生就业呈现下滑趋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由社会大环境、高校、用人单位等多方面错综复杂原因造成的,从毕业生自身情况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会做事而不会做人

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时间往往占去全部工作时间的2/3。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智商一般都较高,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做事一般不成问题,但假如情商不高、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反过来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和效果。如有的毕业生自视清高、不虚心求教、不懂装懂,凭感觉做事,待酿成错误已为时晚矣;有的性格孤僻、自我封闭,有建议不敢提,有才能发挥不出来;有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组织安排、不顾全大局……这样的毕业生,企业怎敢要呢?

2、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管理学“二八定律”说的是企业80%的利润主要由20%的人创造出来,而这20%的人大多数是在单位工作了五年以上的职员。刚进单位不久的毕业生,正处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享受阶段,本应该勤勤恳恳、埋头工作,使自己能为单位作出贡献,体现自身价值。只有当工作到一定年限,积累了相当经验,对单位贡献较大时,才有资格论功行赏。可是有的毕业生进单位没多长时间,不仅工作上挑三捡四、拈轻怕重,而且还向单位提种种福利待遇方面要求,这叫企业怎么吃得消?

3、好高骛远不安于现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压力与日俱增。学校普遍给毕业生灌输一种“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这对学校而言,可以提高就业率;对毕业生而言,可以增长社会经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对企业来说,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千辛万苦招到单位需要的大学生,准备对其进行一番培养与锻炼之后再提拔、重用,不料有些毕业生却耐不住基层的艰苦与“寂寞”,工作不到一年便辞职了,企业的损失不言而喻。

包括以上现象在内的种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纠其根源,正是在于我们对于高等教育理念理解存在误区,这些误区直接制约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这种误区同样也极大地制约着高职学生的发展。

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逐渐产生了对人性和科学的异化。我们在陶醉于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带来的成就时,却忽视了人的地位、作用与价值,科学技术的重实证和功利性的追求扭曲了人性,压抑了人的情感和精神追求。看看我们身边所谓的“天之骄子”,很多学生不知道老子是谁,更不用说四书五经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痛感教育界出现的“香蕉”现象: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博士和硕士,他们却是黄皮白心,说起西方的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却一无所知。那些坐庙堂之高、身披各类学术大袍的专家学者们,假如不做教授、不做学者、不干自己本行,你们还能从事哪些工作?专家学者尚且如此,更惶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高职学生了。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也正是所谓“动手能力”。但是对这个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功利倾向,实际上是只注重对学生某一方面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只是把高职高专教育仅仅当成了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没有重视高职高专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培养,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教育以人为本”。我认为,高职高专教育不应只是急功近利的“产业化”的,而同样应当真正以人为本,同样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成“人”而不是具有且仅具有某一种功能的“机器”。

所以仅就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问题而言,如果不重视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那么,高职高专学生在人文素质低下的情况下,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越强,知识也就越高,目标、追求也就越加脱离自身实际,就业也就越加困难。简言之,不会做人的毕业生,本事越大,找工作越难。无数事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对高职高专教育加强人文教育的建议

1、重视中国哲学的教学,充分发掘人文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诸多哲学思想,依然并将长久地对每一个中国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每个人都要呼吸和吃饭一样。学哲学的目的,正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只是使人掌握从事一定职业的技能。

所以,当我们在大学生中提倡养成教育的时候,我认为,不如重提中国哲学的学习。重视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并能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于强化高职高专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合作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默契,提高社会适应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前面文中提到的中科院杨叔子院士,就要求自己的博士生要进入门关,先背诵《论语》和《道德经》。

另外,工科专业学生为数不多的几门人文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的理论都来自人民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升华提炼出来的,其中包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对人类最终福祉的关注和追求。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传递其中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育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主要由学生参与的讨论,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人文精神、人文思想。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师资保证

工科院校除大力加强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外,提高理工科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同

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师要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社会学科专职教师的职责,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是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的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做人”与“教做事”结合起来。

3、增加相关的讲座、论坛

由于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高职学生对学校积极开办的一些计算机、网络等理工专业方面的高新、高深科技知识讲座虽有热情,但很多地方听不懂。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而人文方面的讲座相对浅显易懂,更容易引发高职学生的听讲兴趣,在大学校园中开办讲座尤其是系列人文讲座,对于培养当代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关的讲座和论坛一般都安排在课堂时间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表进行选择。同时,讲座人本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首先就给学生一种说服力,加之采多家之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据了解,清华大学等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已开始在学生中开展新人文系列讲座,学生反响热烈。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

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依靠系统的教育,也要依靠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工科大学,我们尤其要加强人文文化的传播与渗透,积极营造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氛围,积极发挥其熏陶作用,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觉接受人文素质的不断培育,使高职学生在深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中受到启迪与熏陶,完善人格。

5、大力开展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时候,很多用人单位及专家普遍认为:如今的大学生水平跟以前完全没法比较。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长足的进展。我认为,与以前大学生“没法比较”的更多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而不是专业技能水平。究其根源,还是学生在受教育期间人文教育的缺失,针对毕业生而言,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是很到位。

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们建议并要求所有高职高专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就要有一个职业规划,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认识。在求职之前,到政府或社会上的一些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职业咨询,包括做一个职业测评,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这就能纠正很多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与实际能力差距大的误识。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篇4

1)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明确目标,在人才培养上沿用老旧的专业设置,或参照硬搬本科学校的课程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2)有些高职院校市场导向不明确,尤其是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脱钩,行政干预过多,往往主观上去保护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专业,更有甚者因人设专业,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样的专业,缺乏市场需求调研;

3)隨着近年来生源数量整体下滑,高职院校为了吸引生源,新开各种热门专业,新开的专业在师资、教学条件等诸多方面都无法及时跟上专业建设,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制约着学生的就业[2]。

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不能有效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和适应,这就从源头上成为制约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发展 高职院校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随着扩招也不断增加。在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比较热衷于建设新校区,靠贷款来新建大楼,追求办学规模,而对高职学校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管理研究不够深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不够重视,体现为规模效应,追求以规模求生存、求发展的倾向,偏离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无法得到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就业。

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体素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利用公共课和素质类选修课来进行,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往往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方面则无暇顾及,组织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不多,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动手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更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篇5

1.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确定调查对象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 调查范围如下: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院、承德旅游学院等已就业毕业生中抽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共分发调查问卷450份, 回收有效问卷383份, 回收率达到85%。涉及四所院校的旅游管理、财务会计、文秘、新闻传播、机械制造和自动化、资产评估、园林规划与设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外贸英语等专业, 覆盖面较广,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的主要内容:已就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内容主要为毕业生就业观念、现从事何种工作、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工作满意度、职务、收入等内容, 以及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调查, 了解高职教育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需求状况, 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1) 学生对自己专业就业前景的评价趋平, 没有大起大落。45.73%的学生选一般, 不很乐观;31.24%的学生选较好;只有15.2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看好, 很有潜力;7.92%的学生对前途没有信心选很糟糕;0.45%的学生放弃回答。 (2) 对于学生的职业兴趣, 从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自主创业 (经商) 、从事本专业工作、只要有钱赚, 干什么无所谓、出国留学、专升本、其他等七个方面调查。在7个备选选项中, 第一位置:94人选从事本专业工作, 占了总人数的23.04%;第二位置:83人选自主创业 (经商) , 占20.34%;第三位置:62人选公务员、事业单位, 占15.20%;第四位置:59人选专升本, 占14.46%;第五位置:55人选出国留学, 占13.48%;第六位置:35人选只要有钱赚, 干什么无所谓, 占8.58%;第七位置:20人选其他, 占4.9%。 (3) 学生择业的主要原因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薪水不再是首选条件, 大学生们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条件。其中65人选优厚的薪金条件, 占总数的15.93%;120人选效益好, 工作稳定, 占29.41%;85人选能为个人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 占20.83%;135人选重视能力, 个人能发挥积极作用, 自我价值能得到体现, 占33.09%;3人未选, 占0.74%。 (4) 就业率统计:80.04%的毕业生都在毕业后顺利就业,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毕业后半年尚未就业, 究其原因, 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岗位, 或是在跳槽观望, 还有少数学生在继续接受专升本等各类教育。 (5) 学生对工作满意度统计:所有就业的学生中, 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的只占一小部分, 有24.9%;大部分的学生只是觉得一般, 这种情况占了58.07%, 10.4%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持否定态度;6.63%的学生不愿对此问题作明确的答复。

2.根据第二手资料调查显示: (1) 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如下:计算机类20.6%;管理类15.6%;英语、文秘类13.5%;工程技术类13.4%;财经类12.1%;师范、体育和艺术类8.8%;制造业2.7%;政法类2.6%;医药类2.0%;其他8.7%。 (2) 专业就业率统计:旅游管理97%;财务会计84.25%;文秘91%;新闻传播89%;机械制造和自动化82%;资产评估85%;园林规划与设计89%;电子商务83%;计算机应用与维护86%;外贸英语89%。 (3) 企业需求情况如下:计算机类11.0%;管理类12.0%;英语、文秘类7.1%;工程技术类35.9%;财经类6.9%;师范、体育和艺术类4.4%;制造业18.7%;政法类0.8%;医药类3.2%。

二、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首先, 广大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主动出击, 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自我“实力”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联系, 推销自己, 同时注意学习就业知识和择业技巧、注重“包装”自己。其次, 择业标准发生了变化, 不再仅仅注重单位的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 而更侧重于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和用人机制;不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而是更关注自己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这就由过去在就业中求稳的观念转为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最后, 就业渠道多元化, 毕业生不仅通过学校获得就业信息, 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 而且也充分利用外校、及社会上的人才交流大会来落实就业去向。部分人还借助于家长、校友、同学及老师的推荐, 来获取就业信息, 签订就业协议。

总之, 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 使其就业领域拓宽, 就业渠道增多。许多毕业生在择业中仍存在极大的盲目性。

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期望第一份工作具有技术性强、能够充分发挥智力和权利的特点。如希望毕业后就能成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策划人员等, 而这与眼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显然是不符合的。企业所需要大学生具备勇于创新、踏实、合作、乐于参与竞争等的个性品质。大学生对于“自我定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对自身弱点的判断: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英语不够好、自我定位不够准确等。这说明, 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就业观变得更理性是总体趋势。

三、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一) 对高职教育的思考

1.部分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 所设专业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毕业出来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似乎什么都学过, 什么岗位都适合, 但事实上没有什么特长, 因此在人才市场上不受欢迎。学生学非所用或用非所学, 不管对社会, 对学校, 还是对学生个人来说, 都是一种浪费。这种情况务必引起学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教育教学不规范, 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 有些职业技术院校普遍存在着缺师资、缺设备的情况。有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特别是二级学院、民办学院, 合格全职的教师很少, 大部分课程需要外聘教师或请代课教师, 这些外聘教师或代课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高校聘请, 本身工作较忙, 通常是上课才来, 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短, 学生有问题往往很难找到老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很难对这些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管, 只能听之任之。许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实践基地缺乏, 实验设备、仪器陈旧, 图书资料又少又旧, 办学条件差, 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 职业岗位技能低, 动手能力差, 适应性差, 在人才竞争市场上往往处于劣势, 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自然就会大大减少。这不仅耽误了学生, 同时对社会来说, 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这些学校如果不加大教学投入,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在教育教学上狠下工夫, 使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一技之长, 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 其发展前景将是令人忧虑的。

(二) 对高职教育的建议

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健康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责无旁贷。不能片面追求毛入学率, 在努力扩大生源, 扩大招生的情况下, 还应当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作宏观调控。定期检查, 定期公布社会需求信息及目前的办学状态, 对一些专业申请有所限制, 一些专业申请有所放开。各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及社会需求, 进行恰当的专业设置。还需加强对学校经费的监督管理, 应规定学费的投入比例, 不允许一些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偷工减料”。

2.规范课程体系, 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下设各专业分委员会, 负责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的建设。同时, 对申报这一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资格进行审核, 防止一些并不具备条件的院校盲目开设某些专业的趋利行为发生。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估制度, 不仅对开设的课程进行评估, 同时还应对任课教师的资格进行相应的评估。

3.允许大型企业举办面向社会招生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型企业拥有一流的实践基地, 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 了解企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 允许大型企业举办面向社会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同时, 也可与现有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4.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目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绝大多数停留在专科层次, 本科层次的很少, 研究生层次的还没有。职业教育还停留在过去一次教育定终生的观念中, 这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应选择一批办得比较好的专业举办本科层次或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 为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 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 使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5.学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自觉接受评估, 与评估专家一起共同找出学校存在的问题, 并努力改进。同时,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组织教学, 使学校专业特色鲜明, 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较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深造。

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 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势在必行。所以, 要改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 即确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化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突出职业特色的思想观念, 并积极实践。这样, 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 社会急需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 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势在必行。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 取得了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信息,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2]刘京, 尹隽.丽水非师范类高职高专生就业调查报告[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8) .

[3]苗德华, 刘新钰, 谭婷婷.滨海新区人才需求结构与天津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 (4) .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篇6

(1) 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 为开创良好的就业环境, 推动就业工作的持续发展, 更好的服务于就业, 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是一种总结, 更是为了提高。

(2) 作为全程参与就业指导、推荐及服务的辅导员老师, 深感工作瓶颈的到来:面对招聘, 许多学生缺乏准备, 缺乏良好的就业状态和心态;就业招聘现场屡屡出现不少共性或特性的问题。

(3) 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 本着在现有情况下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有效推动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原则, 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希望通过座谈, 让同学们有切实的收获和就业认知水平的提高;通过交流总结的过程, 同学们能调整自己的就业状态, 使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答卷上标出明确务实的一笔。

(4) 创新操作。把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未来下届的毕业生代表, 召集在一起座谈,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多层次的交流;对于下届的毕业生也是一次就业招聘的现场培训。

2 座谈过程记录分析

2.1 在就业的过程中, 前期要有有意识的准备

要在有意识的前提下, 大一大二就进行就业的前期准备。例如自我的了解和定位;职业的前期探索;技能证的学习取得;专科“技术工人”的定位等。[1]以期在毕业前有意识地进行“人与职业”的匹配。同时重要的一点, 要自信:相信专科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老师补充:[2]拿吉利集团开通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来说, 专科的技术通道与本科研究生的管理通道是有对等发展空间的。 (图1) :这就是需要强调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明确:[3]生涯规划是关于今后生活、工作、休闲的生活状态的规划。你想拥有怎样的生活, 不要等到就业前, 才人“去”亦“去”似“群羊效应”般的面对招聘。即使要做, 也要做那只“领头羊”。

2.2“招聘月”“招聘周”来临时的应对

招聘单位就那样来了, 许多毕业生前期的就业准备工作是被动而无具体目标方向的。因此感觉准备了多少都同样措手和茫然无序。

老师补充:就业存在许多的随机性, 操作性和概率性。怎样应对呢?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自身优良的素质, 以不变应万变, 做到真正品学兼优, 能力突出;做自己能做的, 做好自己所能做的。要求毕业生要确保自己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种招聘信息, 并及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整合, 与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求职目标相匹配。适合的就要全力去争取, 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就业招聘过程。

2.3 招聘现场的把握

首先, 在搜集查询企业信息, 以及企业进行宣传介绍时, 要随时记录企业文化背景、工作性质、薪酬绩效等相关内容。已备在招聘面试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提有“水平”和“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其次, 要针对性的制作简历。另外, 要认真回答问题;在面试过程中, 要听清问题, 思考后回答, 确保不跑题、不虚夸、有针对性, 是招聘单位所要听和希望听到的;同时, 回答问题和自身的简历要有引申强化。

3 未就业现状分析

3.1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意识缺失, 定位偏差较大

毕业生的等、靠以及就业的“群羊效应”, 都因为毕业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缺乏就业观念和理念的及时更新, 职业定位偏差较大。所以要引导毕业生注重每一次的参与, 每一次的活动, 甚至每一次的“劳动与服务”。

3.2 职业探索不足, 社会实践缺乏专业针对性需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好每个假期做具体的职业探索。

首先, 充分收集专业、行业、职业的相关资料;其次, 注意与相关专业、行业、职业领域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咨询;最后, 总结体会、体验, 完成对某一职业的探索。之后再与自身的职业取向匹配, 逐渐筛选罗列出自身的职业生涯后选职业列表。

3.3 要引导毕业生充分认知:

先就业, 再择业, 就业是择业的基础。要在工作中找工作, 才是实现就业的充分条件;要及时、灵活的更新就业理念, 掌握就业求职相关技巧等。

3.4 面试求职时心理素质差

面对招聘, 毕业生紧张无措, 答非所问, 不能清楚提问, 有效沟通。错失不少就业机会。平时要加强协调沟通等素质能力的锻炼成长……

4 座谈过程总结及引申思考

据我们调查, 现如今的用人单位用人:第一要求求职者要有专业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看重“求职者”的态度, 看是不是有敬业精神, 认真努力的工作态度;第三看“求职者”是否有可培训度和发展的空间。只有求职者是可培训的和有发展空间的员工, 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就业, 才能达到相对的稳定, 是所谓的“双赢”;第四是看求职者的“情商”, 换句话说就是看求职者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对于专科“技术工人”的定位, 遇有技术问题, 也需要有相应的团队沟通和技术协作处理。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有交流沟通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如今的90后, 现实且敢做敢为, 做事风格和思维与招聘方的信息不对等, 这也要求应聘的90后们, 要努力去与招聘单位交流沟通, 有效传递自己的优势, 兴趣和特长, 从而达到有效推销自己的目的, 以实现“人与职”的匹配。即[3]实现招聘与应聘所谓“双赢”的境界。

这就要求作为职业生涯发展及就业指导老师的高校辅导员: (1) 要充分引导学生尽早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 引导每个学生充分认知“成长是自己的”, 成长才是硬道理, 成长才是终极目标。 (3) 引导学生注重三年成长的过程, 注重三年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提升。这也是就业、择业的最好准备。

同时, 对于新一届毕业生来说, 从现在的所谓旁观者, 针对随时就会到来的招聘面试:第一, 要求毕业生要做好临时准备。第二, 针对毕业生的需求, 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手段。聘请企业或行业专门人士来校做专题指导报告;邀请优秀校友回学校与毕业生进行恳谈会;召开成功就业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组织就业择业案例通报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第三, 进一步引导和加强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让他们明白这也是一种储蓄和积累;是一种装备和自我的提升;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得的锻炼机会。

总之, 通过连续几年的毕业生座谈会的组织策划、总结分析及反馈跟进, 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学生干部, 包括组织参与的辅导员老师及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老师, 体会、体验, 交流成长在其中。大家都在不同层面及角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还需要加强各层面建设。我们相信通过自上而下的全员关注、重视与参与, 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摘要:在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下, 关注大学生就业状况, 关注大学生的生涯决策状况, 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方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职辅导员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其就业工作过程, 从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的角度, 引发了多角度总结和思考, 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就业工作过程,多角度,研究

参考文献

[1]姬振旗, 周峰.职业生涯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

[2]《职业》杂志2011.02 (上) .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篇7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健康体能。健康的体魄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 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增进健康, 使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对于促进高职大学生顺利意义非凡。通过体育教学中健身、游戏、竞技等一些多元化的项目, 促进大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以加强, 从而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各方面的身体发展都达到健康要求, 从而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扎实的身体基础。

2、高职体育教育对于培养高职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健康心理素质, 良好的生理机能与平稳的心理状况,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益增强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的自信心。现今时代, 巨大的就业困难给大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让他们无从应对。合理健康的换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 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乐观和稳定情绪, 也能够使大学生的的体验心理得到极大满足。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宣泄不健康的情绪, 消除各种紧张心理, 放松心情,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完成。由此可见, 体育教育对于促进高职毕业生的人格养成, 健康的心里素质的培养, 乃至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性, 都能起到不可无视的作用。通过这些正能量, 让他们更能理智地去面对各种就业压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岗位。

3、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能够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教育中所包含的的竞赛性、娱乐性、教育性、实践性社会性等多种性能, 都有利于告知大学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 更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能够集快乐与健康为一体, 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更为宽阔的舞台, 使他们尽情地展示个性和发挥潜力, 从而提高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能够通过积极地参加和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来得到相应的提高和锻炼, 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可见, 体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重要基础。

二、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影响下的几点对策建议。

1、高职院校要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 促进体育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利结合。目前情况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并不是说找不到工作, 而是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定位太高, 求职的过于理想化让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处处碰壁。相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毕业生的健康情况、实践能力、职业操守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能力对于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课老师要尽量发挥体育课生动、活泼、严肃、认真的教学特点, 把正确的健康的就业指导思想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 积极引导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良好的就业观,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情况, 能够积极主动的走入基层, 脚踏实地的服务一线, 促进社会的建设。高职院校体育老师要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就要要跳出单纯教授体育技能与技巧的误区, 而是把趣味性、技能性、知识性、思想性等体育教育的多种特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完美的融为一体, 只有这样, 才能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打好扎实的思想基础。

2、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专业的职业特点, 创新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与内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备它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体育教育也应该设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势和内容。高职体育老师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积极地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各自特点, 安排与之相应的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 采取各具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从而为不同专业学生养成适应其专业特点的良好体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使他们具有顺利就业和从业的健康心理素质。同时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3、建立和完善高职体育的评价和评估体系, 要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要丰富与拓展高职体育教育评估和评价的基本内涵, 在丰富高职体育教育的评价主体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还要完善高职体育教育的评价内容, 在对大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的考核基础上, 继续加大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状况等多种能力的考核, 实现评价内容的整体化。

总之, 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类的大学必须要为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而努力。而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及其重要的教育学科, 不仅要积极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 更要通过当今社会所赋予的体育教育的功能, 在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 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上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论体育对高职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马柏平, 李晓春, 李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上一篇:陈绮贞语录下一篇:旺庄村委小学2014年春期教导处工作计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