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2024-10-08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精选12篇)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篇1

一、当前就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就业教育总体上是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扩大、就业制度的改革深入而兴起的一项教育内容。早期的高职就业教育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大部分局限在了对学生的就业面试技巧的指导和就业前的有关准备工作上。另外,高职教育本身在校内时间短、学生素质普遍低于本科生等特点都给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带来了阻碍和困惑。当前高职就业教育的问题如下:

1. 重就业率轻就业教育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高校在面对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高职骨干示范评估等方案时,就业率成为评价结果的重要参考。一味在数字上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必将导致最终高职人才培养的失败。故而,从就业教育入手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探索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

2. 就业教育缺乏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

就业教育长期以来主要着眼于为学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成为学生一种临时性指导教育。在实际就业教育工作开展中,对于学生开展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肤浅和不够细致,在就业教育操作中与专业结合、课程设计以及就业教育师资发展和所必需的设备环境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3. 就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

现代职业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终身教育理念,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就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面试前的集中突击,而是一项事关人才培养和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就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1. 有助于大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和确定奋斗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就业择业时往往出现盲目跟风和随波逐流的现象,不能客观从自身给自己进行科学职业定位。通过就业教育,学会掌握就业定位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让学生提高在兴趣、人格、能力等方面的认知,做到有的放矢,找到奋斗目标,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2. 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促进他们成才。

高职学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较强,如果他们的职业和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向适应,他们就会发愤图强,茁壮成长。通过开展就业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度,从而帮助他们找到预期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用有效的措施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3. 有助于人尽其才,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有技术、有专长,是国家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果高职毕业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专长,将会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出现脱节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大学生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就业教育促进了个人成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挖掘了大学生的潜力,发挥了个人特长,把每一个学生打造成有用之才,避免了人才浪费,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就业教育主要内容

通过查找有关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的就业工作知识,作者认为高职就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育人教育,既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还要体现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因此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一流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现实中,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实远远滞后于社会、企业的需求,从而导致出现学生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淡薄、忠诚度和信誉不高等现象,给企业和学生本人带来损失和伤害。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而且对于文明新风,社会和谐、安定起到促进作用。

2.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大学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和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认识等原因导致了在就业上表现出矛盾、攀比、自卑等各种心理特征。最为明显的就是过于理想化,不能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自身情况,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竞争意识;甚至有学生在就业失败后表现为多疑、自卑、疾世愤俗等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所以,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做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心理准备,用健康、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业。

3. 就业价值观教育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遵章守法,注重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但是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之风影响,难免出现部分学生在就业价值观的判定和选择上走向了崇拜物质享受,缺乏勤劳、踏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就业道路上误入歧途。因此,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

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对职业的认知是高职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从入校开始如果没有对职业规划和自身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学习,无法解决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两大问题,导致盲目从众,缺乏对自我价值的理性认识,就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和今后社会需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让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高质量和稳定就业打下基础。

5.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大学生最终具备创业能力的教育。国家在2015年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通知中指出,要把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就业教育中开展创业基本知识、创业实践知识的教育和指导,有效拓宽高职就业教育领域,促使就业机会更多样,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在产学研转化和人才质量培养方面得到提升。

当然,除了以上就业教育内容之外,常规的就业技巧、就业政策、求职礼仪,如何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等也是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就业教育的策略

1. 加强和提高思想认识

院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会直接导致其对学生就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上出现片面和重视不够。随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不断要求,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只有在就业教育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才能为社会提供强大的高素质劳动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就业教育要有特色

高职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应具体,有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泛泛而谈。

首先,坚持就业教育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需要。每个职业院校都各具特色专业和对应的行业特色,在就业教育中着重对学生开展地方特色教育。

其次,坚持高职专业特点与就业行业特点深入结合。从专业课程设置、就业教育课程安排等方面,有效地将学生专业和今后从事的行业特点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就业教育与学生专业学习脱节。

最后,坚持就业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就业教育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育,而应该与专业课建设一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配套的实训实验室,给学生全方位多元化的就业教育感受。

3. 重视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高职就业教育的全部,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各种创新创业知识。通过技能大赛、创新模拟演练、实践活动等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政府有关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利好政策,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4. 就业教育的专业化和全面化发展

专业化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教育的形式载体。具体可以体现在使用什么样的平台为学生传授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学生必须知道的本专业的必备技能、行业素质要求和发展前景等。二是就业教育的组织实施者目前高职类就业教育大部分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辅导员往往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在知识储备、技能方法、社会经验等方面和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对学生进行专业而系统的指导,使得就业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培训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了解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就业教育教师队伍,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科学、有效地对学生就业教育做出正确指导和帮助

全面化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就业教育,要把教育对象扩至到高职教育的各个年级,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都有就业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内容的细致化。二是就业教育内容全面和丰富,包含职业道德、就业观、创业能力、就业技巧等。三是教育方式尽可能全面多元化,可运用课堂教学、网络技术、项目设计、专家讲座、实验实训等,使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四是教育的理念要与时俱进,体现出全程化、动态化和持续化,持续不断地促进高职大学生更好成长成才,促进全面发展

总之,就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指导学生从大学顺利步入社会的一项育人工程。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系统分析、扎实有效地推进就业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切实提高高职学生人才质量培养,促进高职院校良性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人才红利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篇2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反映古人重诺言、重信用胜于一切的名言,千古流传,至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诚,是诚实;信,是信用,意思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给他人以信任。然而,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生活中无信无义的事件屡屡发生,诚信作为社会问题被凸现出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比如:制度缺失、内容缺失.机制缺失等,而且,由此带来的规范失序和道德真空已经侵蚀到了校园。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诚信程度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解决我校高职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是我们电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索。

一、当前高职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诚信则意味着刻苦踏实.实事求是.遵守校纪校规及大学生行为规范.不做任何不诚实的事情,从而取信于人,给他人以信任。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经济社会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偷盗、赌博、酗酒闹事、破坏公物、撤谎、制造虚假履历材料、就业协议毁约等等。下面列举的是两例较为典型的诚信缺失现象:

1、考试作弊现象。考试作弊自古就有,古今中外。而且屡禁不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从原来的偷看书本、传纸条、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等“低劣”手段到使用通讯“设施”遥传信息等“高超”的手段,更有甚者,则有“枪手”代考、群体作弊等等。对于有的学生而言,作

I 弊已成了一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每当考试,他就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每个环节都考虑得“详密周到”。我们对本系学生2002年的违纪处分原因进行统计,有65.5%的学生是因为考试作弊而致。我系有一位退修老师曾多次痛心地讲诉他了解的一件事,他儿子是我校某系的普通班学生,儿子跟他说:“在他们班有这样的学生,平时经常不来上课,考试只能作弊甚至找人替考,这还不算,不但能考试通过,还能得奖学金”。相反,据说在美国的大学里允许没复习好的学生申请缓考,单独出题给申请缓考的学生缓考,也绝不允许学生作弊。其实我们系在学生党校结业考试就是这样要求和实行的。

2、高校学生的求职履历“掺水”现象。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一些学生任意提高、甚至伪造学习成绩、荣誉奖励等材料,这些行为损坏了我校的学生形象。比如有的学生把别人的CET—4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奖学金证书及其它一些荣誉证书,改名换姓复印,把它变成自己的“辉煌经历”,堂而皇之地交给用人单位。曾有一家用人单位来电话咨询,近几年他们招聘收到的35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有15人同时为我系的学生会主席,7人同时为同一个班“品学兼优”的班长。查看近几年我系新生档案,有近一半学生在中学任职一栏写的是班长、支部书记,经过调查后发现,其目的是为了到大学能当上干部。这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是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相距甚远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漠然视之,如果不加以充分重视和认真解决,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当前我校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社会大环境诚信危机侵蚀着大学生思维。在社会生活中不诚信的现象在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而且趋于高发与泛化。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腐败、职业生活领域对敬业精神和诚实劳动的“贬值”、个人生活领域中人际

II 交往间的互不信任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等“公务人员”、素质不高的执法人员、甚至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假考、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现象的泛滥,强烈地预示着我们已濒临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诚信危机中。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在这种诚信危机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接受着冲击和考验,一些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往往表现出重物质利益、经济效益,轻精神效益、社会效益,而且常常忽略社会责任意识、道德要求,急功近利,言而无信,一切以我为中心。甚至在很多时候、很多领域抛弃包括“诚信”在内的许多道德原则。我系曾为毕业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70%以上学生将物质生活的丰裕视为第一位;而50%以上学生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等视为可有可无的品质;80%以上的同学要求工资待遇在1000元以上而对工作性质、范围毫无要求,更有甚者药剂专业学生公然填写了为高工资可卖假药,让人心痛。

2、从现行的教育体制看,约束机制不够健全。首先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而对学生德育的评价提法很高,但具体实施起来要求并不高,诚信教育也就相对弱化。学生一直奉行“唯有考分高”、“考分高就能过独木桥”等观念,造成一味读书,忽略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导致教育和品德的分离。而且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过于简单化,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道德的完善,也失去了学校教育中德育为核心的这一根本。其次,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毕业分配推向市场以后,学校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记录,《学生德育考核实施细则》如《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失去了原有的效力,更缺乏记载反映学生诚信状况的内容,也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相反在美国学生从他高中到大学低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在银行,建立自己的户头,就开始不断地借

III 钱还钱,借钱还钱。这样一个过程,从小他就开始累积一个东西。累积一个什么东西呢?“我这个人是讲信用的”。在这个过程中间,等你一毕业,你有很好的信用,你到任何一个公司去,他会去查你的老底,看到你在金融、在银行借钱还钱从来没出过毛病,那你这个人是可信的。否则将来走向社会就将没法生存、立足。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学的专业非常之好,成绩非常之突出,答辩非常之成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准备在美国进一步发展。于是他先找了一家“世界五百佳”里的公司去应聘,一切都顺利,但是最终回来的一封信,开头是“我们十分抱歉地通知您”,意思就是没有被录取。那好,大的不行,去一个中型公司去看一看。那么去中型公司一样,无论是他的科研成果,还是他的能力,都得到了给他考试的人的极高的评价。他又回家去等着,得来的一封信的开头还是“我们十分抱歉地通知您”,仍然没有给录取。大的不行,中型的不行,那去小的,没有大的小的也将就。到了小公司那就更不用说了,非常如鱼得水地进行了面试,可万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得到的信,开头仍然是“我们十分抱歉地通知您”。大中小公司统统不予录取,为什么?其实,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使得他在海外难以安身立命。就是当年,做留学生的时候,曾经乘坐火车逃票被人家抓出来了,抓出来之后,那么就请到该说话的地方去了。于是你在你的代号中间就永远有了这么一笔偿不完的诚信帐,末被录用的根源在这儿)。现在我们在学生品德评语中,往往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望加倍努力”等几乎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的“套话”。从这些“套话”中根本无法看出一个人品质的优劣,更看不出其诚信程度,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遵守校纪校规及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不够令人满意。而学校对违反行为规范学生的约束措施也不够有力。原生化系2000届有一

IV 名毕业生学生是物制药的,叫富阳(化名),因欠学费,毕业证没发,后来该生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单位,需要借毕业证一用,然后再还回来,直接找到学生处,态度非常好,并写了保证,可是此去杳无音信。处长找到我们让帮着找,我们心知200%找不回来,因为这名学生在学校时就经常缺课辅导员老师找其谈话,多数原因是漫天扯谎,并且屡教屡犯没有诚信。

3、从教育工作者看,诚信育人的观念不够强。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就要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水准的提高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质上来。学校教育者在诚信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任务。然而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文化知识、技能,而忽略道德教育,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更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举个例子:我们系的报纸是由两名学生干部负责订取,一次学生取回报纸订完其它报纸,要订沈阳晚报时,报纸正被一名老师正看着,这位老师告诉学生不用你订了,一会我订上,学生走了老师看完报纸,随手一撇走人。系主任找报纸找不到,去批评两个学生,学生说某某老师说他订呀!学生很委屈。学生会认为你老师不讲信用,这虽然是一件极小的事,但也许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影响)。此外,当有些学生由于不诚信将要受到处罚时,一些老师竟然对他们表示同情,甚至为他们说情、辩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到处兼职,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教案几年不变,上课迟到早退,有的人还接受学生贿赂提高考试分数、收取考前“重点”辅导费等等,这都违背了诚信的基本准则,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破坏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4、从学生自身看,道德修养不够高。诚信是一种品质,一种极其主观的东西,在诚信面前,需要表现出一种主动、一种积极,但有些学生由于自身修养

V 不高,世界观不成熟、价值取向偏颇,尤其是近两年来学生素质越来越低,在社会诚信危机的冲击下,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和浮躁不定的心态,甚至于做出不守信用、不负责任之举。上课缺课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多数理由是说谎。此外,一些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对社会上出现的由于不诚信而产生种种后果的感受还不深刻,对诚信缺失现象缺少应有的认识和分析,这也是导致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诚信教育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众所周知,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有效。虽然诚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导”不能少,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从而提高自身素质。2.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诚信教育的对象不只是个体,首先是集体。我们要把个体组织成集体,对集体进行教育。集体不仅是诚信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健全的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以有形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个成员,塑造他们的灵魂,能给人以智慧与力量、温暖与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当然集体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各个学生的实际,搞好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促进集体的巩固与发展,这体现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3.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都是千差万别的,VI 因此只有从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出发,从他们的实际诚信品质出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才能把切合他们品质发展水平和需要的诚信要求转化为他们自身诚信品质发展的要求,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4.实践性原则

道德必须在实践中习得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诚信品质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正确对待诚信的人和学会做诚信的人。诚信教育的关键也是实践。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在实践交往、处事中养成诚信习惯,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诚实守信地对人、对事,体现诚信品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深切地体会诚信的重要意义,更深切地理解诚信,让学生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反复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地提升诚信品质。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诚信教育效果。5.系统性原则

从广义上讲,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家庭、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应渗入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组织,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狭义上讲,诚信教育要渗透体现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校园中时时、事事、处处显“诚信”,使学生接受,使诚信教育信息更牢固、更深化。通过深入持久的系统性的诚信教育,可以创造广阔的诚信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准。

四、解决我校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主要对策

诚信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品德修养,它需要培养,更需要教育。这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千教万教教人

VII 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指的就是做人要“诚信”。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诚信本身“诚”偏向于内在,偏向于生命主题;而“信”偏向于外在,偏向为行为表现。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提高,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

1、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首先学校应将诚信教育纳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其基本要求就是要提高诚信程度,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要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诚信不可缺乏。所以,如果抛弃了诚信教育,道德教育的完整性将会遭到破坏,甚至会偏离轨道。因此,我们要把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落实。其次要充分利用载体,加强宣传教育。要采取发倡议书、举办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以及通过广播站、网站等宣传阵地,倡导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诚实守信的学生。营造一个“人人知诚信,人人守诚信”的良好氛围。第三,要开辟社会大课堂教育阵地。除了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诚信知识外,学校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充分认识到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有正常的政治秩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有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起讲诚实、守信用的观念。

2、改革现有考核体系。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高等技术职能的技术工人,增加实践考核的学分而对于笔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随堂考试等,试题不宜过难,可以仅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命题。严禁抄袭,否则不予毕业。这样即可增加学生的到课率,又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对于一些高危课程

VIII 可以少开,甚至不开。同时,可以创建德育学分。德育考核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调节学生的道德行为,维系一定道德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当前形势,我们必须改革现行的德育考核体系,建立学生德育诚信电子档案,上传到校园网上,以量化的方式直观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及奖惩等各方面情况,作为学生毕业推荐的依据,同时网络的公开性也可以让用人单位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德育考核体系有利于学生明确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和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这样可以使辅导员在为学生服好务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合理的进行管理。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3、在此建议学校,完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将诚信内容加入其中,积极发挥约束作用。诚实守信,乃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如果说社会上的种种诚信危机应以法制来制约,那么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就应以(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来约束。守信者受鼓励,不守信者受惩罚。学校要通过建立健全惩罚机制,让学生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代价的。旷课要受处分、考试作弊要取消评优、偷窃要勒令退学等等。只有不断完善(处分条例),健全约束机制,才能使学生对不诚信行为的后果引起高度重视。学生毕竟有其年龄、心理特点,进行一两次诚信教育是不可能有明显效果的,必须打持久战。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诚信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自律,自觉地养成诚信品质。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完备的规范制度来促成诚信规范的养成。我们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时,就制定了“学生诚信度评估条例”,在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下,给班级学生的诚信度进行量化评估,促使学生养成诚信处

IX 事的优良品质。为便于操作,我们还制定了“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学生自查自律表”,其中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用于记录学生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和表现好的诚信行为,并据“学生诚信度评估条例”加减分,最后计入学生思想品德量化总分中。“学生自查自律表”由纪律委员发给部分不太自觉的同学,用于每天自我评价,并写出与“昨天”对比的进步情况以及“明天”要达到的目标。毫无疑问,这些制度可以促使学生诚信品质的规范化培养,更有利于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也正是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表现。

4、倡导“自律”精神,提高学生自身修养。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情况,有些学生总会为自己辩护,并归罪于客观原因,而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与其自身的素质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学校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缺失,不能过多地强调社会原因,推卸自身责任,而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认识,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同时,由于不诚信而受到处罚的一些学生,要铭记教训,振作精神,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在日常生活中,不轻诺,牢记“言必行、行必果”。

5、弘扬“诚信育人”精神,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这是一个普遍的原则。为此,作为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诚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同时,教师又是守望社会的灯塔,就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不管社会怎样变化,都把培养学生的真与诚作为最基本的任务;并且要热爱本职,敬业爱岗,对学生负责,做到“诚信育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要特别注意规范学校的活动,把。诚”与“信”作为我校行为的基本准则,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

X 活动绝对不能作假,因为学校、教师不讲诚信,会大大妨碍对全社会的诚信教育。

6、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做到教书育诚。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还是在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就能结合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任课老师若能在平时对学生注重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不但能培养出有“才”的学生,还能促使学生成为有“德”的人。诚信教育比较成功的班级,往往就能做到测试无人监考学生无人作弊。

7、创设诚信环境,做到环境育诚。人为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学生只有身处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学校是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因此,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优化诚信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班级诚信环境的创设很重要。这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室有宣传诚信的阵地,如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宣传诚信美德的故事;另一方面在班级中培养浓厚的诚信之风,让学生感到诚信就像宪法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对诚信教育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同重视和解决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

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篇3

[摘要]社会公德是社会的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文章从分析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入手,探讨了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社会公德 教育 精神文明 荣辱观

[作者简介]赵平(1971- ),男,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基础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晓晖(1980-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基础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57-02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高职院校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公德概述

1.社会公德的内涵。社会公德是社会的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的实质是人们在社会的公共生活中、在一般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对所有公民都应当起作用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或者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保证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基本道德条件。

社会公德在我国古代被归结为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这种公德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不断延续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伦理。它不曾被历史长河的滚滚巨浪所淹灭,正好证明了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使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个基本关系上,都增添了传统社会很少指涉或根本不曾有过的崭新概念与含义。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广阔频繁、多方位的人际交往。并且,这种人际交往又主要地或经常地发生在社会大众层面,表现为个体与社会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由于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日益扩大,人们举手投足无不关系和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安全、社会公益,涉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生活方式。因此,个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性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重要。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要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要提倡人人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和资源,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强直接关系社会稳定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社会公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能忽视社会公德的培育。

2.社会公德的内容与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并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20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1)文明礼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2)助人为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公民像爱护自己的财产一样爱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4)保护环境。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5)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在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当前,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个性自私,漠视公共和他人利益。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的客观现实使很多人养成了万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和思维模式。(1)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谁都希望生活在一个一尘不染、干干净净的环境里。可有些学生管不住自己,烟头、纸屑、瓜子皮随手乱扔;随地吐痰的坏毛病就是不改;在公共场所如入无人之境,折花踏草,大声喧哗。(2)不遵守交通秩序。“红灯停,绿灯行”,几乎人人知道,可就是有人不在乎。明明看到红灯已经亮了,依然风驰电掣,吓得路人心惊肉跳,常常不是撞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3)纪律观念差。如带手机进入会场、课堂和其他学习场所,并随意接听,肆意让手机铃声扰乱秩序,以及喧闹讲话,影响课堂纪律。(4)缺乏节约意识。表现为随意浪费水电和粮食。

2.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许多大学生集体意识不强,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公共生活中怀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对于损坏公物、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破坏环境、小偷小摸等现象,说起来人人深恶痛绝,可谁也不挺身而出进行制止。

3.诚实守信不足,缺乏社会文明观念。诚信是大学生从小应养成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但当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一些说谎、考试作弊、不讲诚信的行为,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缺乏基本的社会文明观念。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利益成分、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组织的多样化,西方思潮中的实用主义越来越为一些人所推崇,在大学校园里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市场上的制假、作假等违背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作为一个最敏感和最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在歪风邪气的影响下,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感染。

2.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陷,造成学生社会公德缺失。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社会公德培养过程中仍有漏洞,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过分注重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忽略了道德意识的强化,致使学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3.家庭教育的不得力,造成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伙伴,在心理、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孤单、内向、封闭的精神状态。另外,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忽视家庭美德教育,从而造成学生的比较狭隘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公德规范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家长的溺爱也使他们唯我独尊,缺乏尊老爱幼的起码观念。

4.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也容易造成社会公德缺失。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思想单纯,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同时,他们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基本上能够遵守社会公共规范,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自我评价较高,但内化不够;能参与公益活动,但具有选择性。

四、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途径

1.把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结合起来。高职院校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大学生,提高大学生遵循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和扶贫帮困,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校园氛围和人际关系;要把“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变成他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将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转化为社会每个成员的内在道德品质,实现社会公德认知与社会公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砥砺品格的重要内容,也是最直观、最生动与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见识和才干,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学校应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进行调查、参观访问,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旋律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激发大学生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热情。

2.把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同法纪观念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与法纪观念教育结合起来,使每一个人既成为守法的公民,又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这样做可以使大学生在思想上逐渐建立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价值观、竞争观、义利观和经济伦理观,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3.在教育方法上,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传统社会公德教育的说教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多数情况下以被动接受为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除了强化的说教教育外,还应该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学习模仿的道德示范资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躬亲示范地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通过言传身教,为大学生树立无数平凡的道德楷模,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参考文献]

[1]庞桥.社会公德教育探析[J].探求,2002(2).

[2]丁业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大学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3]葛振国.加强校园道德建设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4]李世芬.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7(1).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篇4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点及因素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点就是具备了殷切的就业意愿以及一定的劳动工作能力, 但是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了暂时性的弱势地位。该部分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较为理想的实现就业, 需要国家、学校给予一定的就业帮助。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困难因素主要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有就业观念、就业心理以及就业能力等内容, 客观方面主要包括专业方向、就业渠道等内容。

据笔者的研究发现, 主观因素是就业困难群体普遍表现出的问题。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设置中, 几乎没有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 因此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在就业学生中, 北上广等一线的大中城市是主要选择地区, 很少有对欠发达地区的就业趋向;单位也多是选择国企事业单位或大型跨国企业, 对私营企业等小单位不感兴趣。就业心理不成熟也是因素之一, 主要表现在攀比、不平衡、自卑和依赖等方面。就业能力方面主要是学生面试的能力, 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 面对面试官会有紧张、语无伦次的现象, 让对方产生这名学生能力不足的错觉。在就业困难的客观因素中, 专业限制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例如土建工程专业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女学生, 多数用人单位考虑到施工场地的特殊环境而要求男性。就业渠道的不规范也不利于学生就业, 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 学生不能做出科学的筛选和定位, 从而错过就业机会。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 明确高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应严格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将其培养成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为指导, 切实把握好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 以先进的政策理念为指导方向。在完成和未完成就业的过程中, 都能够以高度的思想水平来调整自己, 时刻准备好投入社会的就业工作环境中。

2. 发挥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引导。

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首先做好学生的心理引导, 让主观方面的因素做好处理。摆正就业学生社会地位, 做好职位的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工作中的实际人物来做出标杆, 例如2015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朱敏才、孙丽娜夫妇, 他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环境在贵州山区进行义务支教。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是所处多高的位置, 而是能够创造出多少的劳动, 付出多少贡献。对于拥挤并且人才满满的大城市来说, 可能二三线城市更能发挥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只要是投身在了社会主义建设中, 就是自我人身价值实践的开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做好面试心理调节, 将面试看作是普通的谈话交流, 展现真正的自我。

3. 完善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条件。

高职院校在毕业前期应做好就业单位的积极引导, 认真做好较为全面的就业洽谈会。对专业就业面较窄的专业学生, 提前做好其他能力的培养。例如土建工程专业的女生可以选择会计专业选修课程, 就业职位可以从基层工程师、设计人员转入到会计职位、造价职位等。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疑虑及早解决。高职院校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建立锻炼平台, 每个专业都要有固定的时间来实践活动, 将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引入到活动中, 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产生具体的认识。

在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当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思想层面的分析和把握, 指导学生将劣势进行转化, 增强其就业能力。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调整来保证弱势群体的及时就业, 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的扩招, 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面对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如果做好其就业指导, 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进行途径的探寻具有积极作用。笔者首先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点及因素, 并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针对性指导措施。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陈文海.导向就业:高职教育转型发展不可忽视的超越性导向[J].教育与职业, 2014 (15) :45-46.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篇5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要么过分强调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性,要么将创业法律教育工具化,对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从而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法律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要探讨高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施路径,首先就要明确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增强其法律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个目标从低到高再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给大学生传授创业相关法律知识,再次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最后才是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法律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明确并且理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不仅给大学生讲授创业法律知识,培养其解决创业中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培育,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2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创业法律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忽视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受教大学生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我们面向的大学生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没有创业意向的;2.有一定的创业意愿的;3.已经组建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的。根据这三类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别化的创业法律教育。对于第一类大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其掌握基本的创业法律知识,做到遵纪守法;对于第二类大学生,可以对他们的创业想法、创业计划进行法律分析和指引,帮助他们抵御法律风险;而第三类大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目前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法律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能力,做到依法创业。

2.3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优化创业法律教育师资力量

从事创业法律教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经验,才能够满足创业教育实践性强的要求。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引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一方面进行论述,不够全面。笔者认为优化创业法律教育的师资力量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入手:一是校内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参与到真实企业的生产运营,老师可以发现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法律风险和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二是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进校园给大学生做讲座、讲课,讲解企业运营中如何有效控制法律风险及遇到法律问题如何解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接触到真实的创业环境和活动。

2.4深化高职院校现有的政行企合作模式,拓展教学渠道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的指导方式也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这样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很难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探讨深化现有高职院校的政行企合作模式,拓宽教学渠道,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法律实习基地、校外创业实训基地;在校园内建立专门的创业服务咨询机构,如设立大学生创业法律指导援助中心;在校园网站上设置专门的创业网络平台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帮助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塑造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蕾.高职生创业法律教育发展的难题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33):194-195.

[2]黄琼.融入高职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法律风险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32(9):14-16.

[3]崔玉隆.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法律课程开发探索[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9):56-58.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篇6

高职学生性知识教育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性知识是人类对性问题的科学总结。高职学生处于性生理发育趋于成熟阶段,随着性欲、性冲动的产生进入了性活动的活跃期。这一时期,高职生性知识掌握的多寡、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性观念、性态度以及性行为。高职生掌握了性知识就会掌握性生活的规律,使自己的情感、意识、观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要求,使自己的性生活更加美满。若高职生不能从学校主渠道获得全面、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性认识残缺,那么,在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良莠不齐的性知识影响,使他们的性观念、性态度以及性行为产生偏差,要么对一些性问题感到茫然甚至是恐怖,要么对其采取不严肃的态度,要么放纵自己,这样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痛苦和创伤,甚至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学校应担负起传播性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的责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需求与性动态,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性知识教育,避免因性教育缺位,使学生受到不健康的外来文化干扰以及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威胁。

一、高职生掌握性知识的状况

为了更好地对高职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性知识教育,笔者在昆明市某高职院校中抽取1000名学生,通过自制“高职生性教育状况问卷调查表”对高职生性知识掌握的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高职生性知识来源的途径多样化

调查结果反映,高职学生性知识来源的途径有学校、书籍、家庭、网络和同伴。从网络获得性知识的高职生占21.40%(男生30.25%、女生13.04%)、书籍的占28.20%、同伴的占24.50%,高职生性知识来源于学校的只占25.40%(男19.75%、女30.74%),学校不是高职生性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从家庭途径获得性知识的女生有0.98%,男生为零,反映出高职生在性知识的获取方面,家庭教育严重缺位。高职生性知识来源的途径多样化,从学校途径获取性知识的比例不高,表明学校没有很好地发挥性知识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不能使学生全面、科学、系统地学习性知识,这样很可能导致高职生在性知识的汲取上存在盲目性,容易受到错误性知识的误导及不正确性观念的影响,使他们的性行为偏离正常的轨道。

2.高职生性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性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高职生对艾滋病的知识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占了97.8%;了解性病知识的占80.88%,而女生只占了71.79%,男生高于女生为90.52%,高职女生对性疾病知识了解程度不高,会使她们对性疾病传播的防范意识降低;发生性行为担心传染性病的学生只占57.23%(男生55.39%、女生58.95%),一旦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会加大感染艾滋病、性病的风险;高职生了解避孕知识的占82.26%;知晓紧急避孕方法的学生为59.7%(男生62.32%、女生57.23%);认为性行为需要采取避孕措施的学生占55.47%(男生48.24%、女生62.26%);知晓人工流产知识的学生占47.09%(男生51.86%、女生42.61%)。高职生对避孕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对紧急避孕、人工流产的知晓率较低。目前,在校生发生婚前性关系的比例不是很高,可如果发生性关系时不知道避孕方法,不能采取合理的避孕措施,很容易意外妊娠,作为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人工流产。人工流产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如出血、感染、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严重的可能继发不孕症,这对女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对于当事男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家庭缺乏性教育,一些家長受传统观念影响,觉得性难以启齿,家庭教育中忌讳谈论性,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或者认为性教育是学校的事,没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的家长自身性知识缺乏,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二是中学时期注重高考升学率,素质教育让位于应试教育,大学阶段注重专业知识的的教育,使得学校性知识教育被弱化。三是社会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性信息,学生面对性问题时,其性认知、性知识来源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媒介和现实社会的性环境,使得高职生掌握的性知识不科学、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很容易走入误区,导致部分学生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创伤,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的性知识教育。

二、高职生性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高职生性知识教育的内容

高职生性知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性健康保健知识,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避孕节育知识,紧急避孕的方法及避孕药的作用与副作用的知识,人工流产知识及人工流产的后果和危害的知识。除了以上知识外,还要对高职生进行性法制教育,如《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使他们能够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高职生开展性知识教育的方式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开展性知识教育要符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理论讲授、说教模式。可以采用“以形引趣”“以绩诱趣”“以情激趣”等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加上“形象”“实体”“模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

(2)采用校内外结合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性知识讲座

学校应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针对生殖健康、意外妊娠、性病艾滋病的流行等问题,聘请生殖健康、性医学方面的专家和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以达到加强高职生性知识教育,普及性知识的目的。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答疑解惑

高职生的性问题往往涉及个人隐私,学校可通过网络或设立热线电话,接受高职生性困惑或性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对他们的性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浅析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篇7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重要环节

1 养成教育的内涵

何谓养成?养成,即培养并形成。养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养成教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其教育。广义的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技能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它不但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指导。

总的来说,养成教育是一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 高职生的特点

(1)个人主义思想较重,组织纪律性差。当今的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惯;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缺乏集体荣誉感,喜欢独处。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自理能力、组织纪律性、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

(2)自卑心理比较强。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在同龄人中自感抬不起头来,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因此部分学生思想上信心不足,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缺乏动力,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自卑感。

(3)学习情绪化较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遇到问题,容易气馁,放弃专研,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精神差。上课迟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说话等现象普遍发生。

(4)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多数学生都是异地求学,没有了父母老师在身边的管束,学生很容易自由过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吸引着学生,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3 高职生养成教育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对高职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社会主义法制和校规校纪教育。做好进一步宣传法规、校纪校规和安全常识的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大学高职生法制观念较淡薄,法律素质较差的现状,学校作为高职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需要加强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此外,积极开展安全普法和校规校纪宣传教育,传播遵纪守法理念,增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自我防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养成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

(3)文化素质教育。较好的文化素质是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职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文化素质非常重要。因此,对高职生的养成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4)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是衡量高职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也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心理健康,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力、适应力、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等去完成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5)礼仪规范教育。作为现代高职生,自(下转第57页)(上接第35页)身拥有良好的礼仪规范行业非常重要,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前提。高职生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礼仪规范涉及高职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仪容仪表、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高职生应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举止文明,培养自身修养和高雅气质,提升个人形象。

(6)环保意识。环保意识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文明理念,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统一性,把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观念真正融入同学们的心里,化为高职生群体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

4 高职生养成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1)入学教育。新生入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入学之初,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讲座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法律法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介绍等,特别是通过新生军训,引导学生增强法制安全意识、组织纪律观念,使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养成教育课程,如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社交礼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有的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很多养成教育的内容。开设养成教育课是一方面,然而教师的言行举止、学识水平和人格风范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及良好行为、习惯、心理的形成。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运用一技之长,了解到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并在实践中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化为自我行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个人专业技能,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及行为习惯。

(4)网络教育。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对高职生进行养成教育。同时也应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渐进过程,学校对高职生的养成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必须要做到协调一致,共同教育,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篇8

一、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据资料显示, 从1998年到2006年短短8年间, 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从117万扩展到781万, 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3.4% 。截至2006年底, 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 074所,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 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7.5%。高职院校已成为与地方经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机会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点。据教育部统计, 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为34万, 2003年为52万, 2005年为79万, 2007年为l44万, 2008年为351万。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2009年7月1日, 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 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2010年相对2009年来说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出现目前就业形势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扩招, 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进入社会、走进工作岗位后, 不能快速适应工作要求,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较差。面对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渴求与毕业生不能马上发挥作用的矛盾,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有所保留, 如何寻找到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也是企业面临的问题。因此学生如何在上学期间增加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一) 从学院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

1.在专业设置上, 以就业为导向。

要以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就业预测作为专业开设的重要依据, 并聘请人事、劳动部门和行业、企业负责人论证专业设置的重要性, 并为教学计划的制订出谋划策, 同时从就业岗位对员工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以企业为依托, 突出办学特色, 提高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 高职学院有许多, 同类院校也不少, 相同专业就更多了, 为了提高竞争力, 必须办出特色, 提高质量:一是校企合作, 实现双赢。 为了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应推进开放式办学, 与社会接轨, “以销定产”, 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全程合作的发散式办学之路, 依托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二是坚持专业设置紧贴行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三是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推行高职高专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四是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五是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创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对所有的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 这能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 改变他们的择业方向, 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 增强创业意识, 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 这也是增强高职教育生命力的客观要求。或者说, 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的培养离不开辅导员, 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学生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 也应尽可能的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至少要了解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企业的企业文化、职业要求等相关知识。安排专职或者兼职教师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上就业指导课。通过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使学生了解相关就业政策, 端正学生思想,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掌握必备的就业技巧, 具备良好的就业心理, 在就业前让学生有个充分的就业准备。

(二) 从学生发展的个体角度来看。

1.强调大学生个人准确定位, 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科学定位是指毕业生在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评价的同时, 对当前的就业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在就业择业的大环境中, 把自己放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目前,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强调自己愿意干什么, 而往往忽视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水平等因素对职业的影响。实际上,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气质与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大学生要通过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从发挥自己个性、追求自身成功的最大可能性出发, 从对未来生活进行设计、准备和选择的角度考虑来选择职业, 最终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 强化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大学生在求学期问, 很少接触社会, 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 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升, 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焦虑的现象, 即在就业面前感到忧虑、害怕、紧张、缺乏自信。做好主动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 培养进入人才市场的勇气和胆略, 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取得就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高校内部支撑力、生存力和发展力的一种体现, 其竞争力水平和内在各项要素的组合也直接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校大学生从入校时就应该树立就业竞争意识, 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3.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就业能力中的核心, 是毕业生顺利求职的敲门砖, 因此提高实践能力, 是增强他们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部分高校中, 缺乏对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 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培养学生求职能力的方法与措施, 造成学生在求职时自我认识不够、信息掌握不全、就业观念保守和缺乏自我推销的能力;从另一方面看, 部分学生平时也不注意个人综合素质的锻炼, 语言表达能力差、推销能力弱, 造成在应聘时不能完全展示自己的优点, 处于劣势局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以“较强的基础理论, 很强的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 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突破口, 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求职活动更科学有效,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结语

总之,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 同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 在特色上下功夫, 才会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静.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 (学术版) , 2010

[2].李鸣.大学生怎样跨越“就业鸿沟”[N].南京日报, 2010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篇9

一、高职服务类学校加强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生命教育以全人教育为理念, 打破了现在高职教育中知识本位, 技能主体,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统一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在高职的教育过程中为学生谋求的是“怎样为生”的本领, 减少了“为什么而生”的思考, 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受生命价值、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意义的教育。生命教育坚持“何以为生 (生命) ”和“为何而生 (生活) ”两个方向。高职服务类学生所学专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 涉及到吃、住、行、美等几个方面。比如烹饪工艺与营养、旅游管理这两个专业涉及现在人们比较关注的食品安全、旅行的安全等问题, 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 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他人生命安全, 这就要加强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的责任。

目前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及自杀或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和减少。但是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标准, 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研究和探讨的, 为学生解决面对的现实问题及迷惑, 加强塑造学生正确的行为, 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 对于学生为什么出现这些行为没有深入了解, 尤其对学生的价值观和对于人生的态度没有进一步的研究。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程度不够。当学生由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偏颇而引发一系列行为的时候, 尤其是面对最为极端的行为——大学生自杀事件,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一直以来都是自杀预防, 但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现今一些研究者发现, 自杀预防问题上最为重大的盲区就是把自杀问题完全定位为心理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防止自杀事件的发生, 应将教育内容转换为以生命教育为主线,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贯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综合性预防[2]。

长期以来, 由于高职教育中缺少生命教育的内容, 使高职学生在认知上体验不到丰富多彩的生命, 也缺乏对生命的意愿的感悟。最终致使有些高职学生在挥霍自己的美丽生命, 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虚度生命, 游戏人生, 怀疑并否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及意义。[3]如: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熬夜打游戏、酗酒、吸烟、吸毒等寻找无聊刺激, 片面追求感官的快乐, 消极颓废, 厌倦学习、虚度光阴, 自暴自弃, 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为淡漠, 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任。为此, “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 这就是时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比较

(一) 两者内涵的比较

1946年,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遵循教育基本原则, 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 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以促进个体心理全面发展的活动。通过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还有助于开发高职大学生的心理潜能, 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

1968年,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 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知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 提升教育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引导人们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让人们掌握生存的方法、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和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 自己的生命、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二) 两者教育内容的比较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 通过课程的教学, 学生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些概念, 以及异常心理的表现, 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第二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及探索的能力, 注重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技能培养, 具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压力应对及抗挫折的能力, 情绪管理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第三方面,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 使学生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性格及气质特点, 对自己的身体、心理发展水平及行为能力有清晰、客观的认知, 能够接纳自我、悦纳自我,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理实一体化, 课堂上开展一些团体活动, 使学社通过体验的方式更好的内化所学知识。如:在自我认知的部分, 通过“我是谁”这一活动, 使学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自我, 接纳自我。故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上缺少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4]

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意识、态度、情感、价值这四个方面的教育。首先在教育的过程中使高职学生意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珍惜自己、他人及动物以及幼小个体的生命存在, 尊重生命的个性, 感受存在生命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其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礼物, 教育学生对所经历的生命历程始终抱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同时教育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的压力与挫折。再次, 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充满阳光的情绪体验, 培养学生的情商, 使学生能够直面失败与挑战、聚散离别, 并且富有同情心。最后,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命价值, 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念, 对自己, 对他人的生命价值给予足够的尊重, 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以后自己从事的职业着手, 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 使学生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 活出精彩的自己。在生命教育中涉及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休闲及养生教育、死亡教育、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等等。生命教育还包括了许多关于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讨论, 这些问题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好像很远, 细分析又好像很近, 在一个融会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 这些问题都是要剖析的问题。

三、强化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分析

1.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纳入生命教育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高职院校一门专门的课程, 而生命教育还没有作为独立的课程, 因此要着力把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章节和活动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 体验感悟生命的意义, 这是可操作的。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式方法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谈心屋、组织团体心理活动等, 交给学生一些具体、可行的应对于压力缓解和挫折应对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上还是操作技能上有充足的准备和能力来面对所遇到的问题, 尽量减少学生采取极端、错误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这样就能够全方位的关注有关学生成长的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生命观等各个方面, 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形成以积极生命观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2.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

生命感悟能力的培养和生命意识的提升是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注意, 在生命教育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这就要求生命教育要把重点转移到体验式教育, 让学生在活动、讨论中体验到不同情境、情感下的感受, 更利于帮助学生成长, 更好地自我认知和理解、尊重他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心理辅导就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由于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感染性及实效性。因为团体辅导的学生经过前期的测验、筛选, 选出具有同样问题的学生, 构成一个团体, 结合他们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设计辅导活动, 活动本身类似于游戏, 在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中, 学生更能放松自如的参与其中, 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 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 探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也能在其他同学身上发现共性的问题, 然后进行彼此分享, 有利于开展朋辈互助。比如开展如果把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团体活动中, 例如开展“假如没有明天”的团体活动活动, 学生寓教于乐, 这样生命教育将会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学生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地发展, 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能力也将有很大的提高。

3、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在高职服务类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都应该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 尤其是对高职服务类学生。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美发产品的使用标准等都是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 在教授学生技能的过程中, 有必要把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及其他课程的教学中, 因为生命教育的内容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美育都有交叉, 这样可使学生系统的活得生命教育的知识, 也能将徳、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第一, 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组织学生到孤儿院、福利院做义工等扶贫资助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培养高职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生活责任感, 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思考。第二, 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参观类活动。如可以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殡仪馆等场所, 引导大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和欣赏生命;还可以参观戒毒所、看守所或观看一些预防艾滋病的展览, 增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剂防范意识, 使学生能够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 感受生命的真谛。第三, 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以图片、文字、各种文艺作品形式宣传生命教育内容, 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生命观。

5、打造一支既有生命教育意识又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

面对现在高职学生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生命意识缺失问题, 我们既要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解决, 更要从生命的角度去分析探讨, 既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也要全面推行生命教育, 这就要建立一支既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又有生命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师资队伍, 使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 给予高职学生极大的生命关照、人文关怀, 让高职学生们活出生命的意蕴, 绽放生命的光彩。

摘要:目前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受到高度重视。但时有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或他杀事件, 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应增强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本文在论证加强高职学校生命教育重要意义为前提的基础上, 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及生命教育的比较, 提出了强化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分析。希望生命教育能够得到重视并开展实施起来。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反思

参考文献

[1]、陈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同志的巨大鞭策[N].中国教育报, 2004-10-22 (3) .

[2]、左敏.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8上)

[3]、吴继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2第24卷第6期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篇10

一、职业道德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职业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注重质量、讲究信誉的诚信精神;守法依规、公平竞争的规范意识;团结合作、大局为主的协作意识;不断努力、开拓进取的上进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精神等。这些教育内容看似简单普通,但是却蕴含着伟大的哲理韵味,它能指引广大大学生在奋斗的路上如何更好的就业、更好的创业,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其重要性在于:

(一)构建和谐校园,职业道德是关键部分

职业道德教育本身具备着前瞻性以及引导性,它会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育,根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有很大一批学生存在着自私、固执、单向发展等问题,人格取向发生偏差,普遍缺乏责任心。由此看来,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进行系统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它对完善学生人格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让高校呈现出和谐、美丽的景象[1]。

(二)大学生阶段性教育中不可缺少环节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正确发展,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由此可见,大学期间属于学生自我发展的统一时期,学生需要克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障碍,而职业道德教育正是帮助此项课题实现的关键所在,可谓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职业道德培训确实可以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为学生就业提供基础性保障

如今的教育与市场密不可分,学生能否适应社会、能否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成为评价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准。在经济浪潮中,各企事业单位已经向各级教育系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2]。以微软企业为例,各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除了考量其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看重其是否具备工作热情、合作精神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因此可以说职业道德修养就是学生未来就业的保障之一。

二、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存在误区,发展滞后且不平衡

首先,学生在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很多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更高一层的学府才有所体现,而我们所需的更多的是职业技能,还有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高校实际上并没有义务开设此类科目进行教育。这两种错误观点直接导致了当下职业道德教育发展存在滞后性,根据对我国某地区的高职院校走访调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基本上指只教授学生们基础性技能,除了思想道德教育之外,职业道德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这一点值得深思。

(二)教育缺乏针对性,采用的手段过于单一

高职院校一般不会将职业道德教育单列出来进行系统培训,之后将它放在思想道德教育当中,在讲授的过程中大都是泛泛而谈,几乎很少有学院针对某一专业、某一类别进行专门性讲述[3]。同时,讲授的方式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传统授课的形式过于单板与单一,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三、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从观念入手,加强教育认识,实现课程改革

第一,发挥出思想政治课程的作用。思想政治课程是高等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学生普遍会重视,因此就要在基础性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凸显出职业道德教育。基础性道德教育指的就是学生应当遵循的各项道德、准则,通过这些教育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重点对学生讲授职业道德的含义、意义、作用等内容,在认识上不断加深,让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在学生之间广泛传播,最终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崇高的道德风尚。其次,学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联系实际,在讲授时穿插一些“实验课”,可以模拟职场求职场景,由学院老师作为评审,重点观察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二)从方法入手,强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

无论职业道德课程还是其他教学课程,如果单单依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说教,或者将书本上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基本不会产生效果,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与模式,提高职业道德教学的有趣性以及生动性。

例如,从生活入手,除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不定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可以在谈话期间讲授一些故事或者是名人轶事等,凸显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责任感、职业感等。或者,学院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同社会各大企业单位联系,找寻社会上一些成功人士、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他们口述一些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故事向学生传达精神,这种利用生动实例的方式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强现实感,从而弘扬出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等职业精神[4]。

除了上述提及的教学方式之外,要求各院校的教学负责人应定期召开研讨会,找寻某一个课题供学生讨论、辩论,让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在内心中体会到这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完成道德内化,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5]。

(三)从创新入手,构建网络平台,实现网络化教学

网络的推广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渠道,当代大学生一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通过网络等方式寻求自己想要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果断利用这种方式实现网络化教学。学院应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力度,开发出相应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开设一些职业道德教育板块,让学生关注,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在板块中留言,之后会有专业的教师予以解答[6]。

同时,还可以利用微信、QQ等聊天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微信中开设公众号,在公众号中定期发布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或者是建立聊天群,让学生、老师们通过QQ平台实现远程交流,这样的网上网下综合教学手段能够真正实现职业道德的全方位覆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质,让他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道德发展,最终为社会提供助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系统的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当下,人口过多、经济萎靡等现象为大学生的就业树立了一道道屏障,就业压力可谓是空前巨大。鉴于此,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在保证基础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将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先位,重点对职业认知、职业规范、未来理想、敬业精神、奋斗刻苦、团队合作、职业纪律等方面进行培养与教育,从而加强学生们的就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让学生走入社会后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美艳,那贵玲,张华民.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5)

[2]李霞.浅谈在中职学校弘扬雷锋精神的必要性[J].青年与社会.2013(04)

[3]许元.以传统文化贯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Z1)

[4]缪玲勇.探索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新途径[J].新西部(下半月).2007(07)

[5]赵颖慧.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全方位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篇11

内容摘要:随着高校的扩大招生、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文章就非平衡自组织理论角度探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就业能力 培养 非平衡自组织

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农村等方面急需的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高校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打破了旧有学生的培养模式,产生新的平衡,新的有序,本文以非平衡自组织理论为依据探索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一.非平衡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概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s)、突变论(Calastrophe Theory)。其科学性不仅在于它能够完整地描述出现代科学系统的共同机制与规律性,而且在于它来源于自然科学,又超越于自然科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证明,自组织理论不仅适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也适用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现象,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二.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具备自组织系统特征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方面,其中必须的基础性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据运算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高职学院就业指导工作逐渐科学化、体制化,形成由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学院管理部门等实施主体和学生群体的受众群体的具有自组织特性的非平衡系统。

1.就业工作的开放性

系统自组织理论十分重视其进化的开放性。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客体系统只有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获得负熵并大于系统自身正熵的增值,才能保持系统的有序性,才能通过涨落获得新的稳定结构。高职就业指导工作是由人员(大学生、教师和管理者)、设备、教育、管理信息等相关联的要素,以相对稳定结构状态组成,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功能。它是自组织系统具有与外界环境交换的“开放性”。同时,高校就业指导系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封闭性,是两者辩证统一。封闭性使其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社会上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学习无用论、欠缺诚信等负面信息可由该系统自主选择性来消除。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非平衡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只有离开平衡态,才能从无序向有序方向演化,非线性保证了系统所有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高校就业自导系统中各子系统功能各异,它们又时刻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对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迅速做出反应。正是因为其远离平衡性,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才能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自组织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以平衡自组织理论为指导,分析高校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各方面影响因素,找出推动其向前发展的内、外因素,只有摸清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提高高职毕业生质量的目的。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为开放的非平衡自组织系统。外界环境及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相互作用都会导致涨落,最终形成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学生建设系统作为开放系统,其子系统均具有开放特征。无论是人员(学生、教师、管理者)\设备、管理制度等子系统均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随着我国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法被广泛引进,加之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引进负熵,推动了其自组织演化进度。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的—大学生群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有相应改变,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便影响学生群体的外界因素更加复杂。

系统外部因素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涨落。涨落是实现高校学风建设子系统自组织的动力,人员、设备、管理——系统的要素。在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线性时期,各系统间相互合作、协调——涨落可使系统达到下一个非平衡态的量的积累,推动子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进程。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篇12

1999年, 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至今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5倍, 2009年录取率近62%。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 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 2008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达559万,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近610万, 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 就业大军高达1 000万人, 加之席卷全球的各种经济危机的影响,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同时, 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较晚, 还处于探索阶段,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开展更存在很多问题。

1.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及教学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理解的偏面性就使得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育管理发展很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 依托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部门来组织活动, 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看作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 缺少经常性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使得创业教育的实施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管理。

2.创业教育师资匮乏缺乏。具有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是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一方面,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是由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或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兼任, 教师缺乏创业教育得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系统培养。另一方面, 创业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现任教师多数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指导。

3.资金支持和全社会援助体系欠缺。为了加强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资助创业, 中国政府于2008年1月和10月先后出台了《就业促进法》和《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9年1月, 国务院会议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七项措施, 其中把大学生创业作为重要的一条。但是, 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创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措施, 缺少一套包括创业培训、信息通讯、技术支持、资金资、税收减免等内容的支撑体系。而且, 目前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仅停留在学校内部, 缺少企业家、商业银行、社区、媒体的全方位援助, 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缺少必要的创业基地、创业技术和创业资金的支持,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二、对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创业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而言, 可以增强其组织管理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决策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对高职院校而言, 应把培训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 及时传播创业知识, 尽量创造条件开设创业课程, 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缔造者。所以这就需要系统的、专业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 阶段性划分

1. 创业教育萌芽阶段。

高职院校在学生大一阶段,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 创业企业家论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使学生对创业基本知识和要求有所认识。

2. 创业教育孵化阶段。

高职院校在学生大二阶段, 开设创业理论课程, 通过课程学习, 传授经营管理知识、创业知识和心理素质培养等与创业有关的知识点, 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让他们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

3. 创业教育成长阶段。

高职院校在大三阶段, 开始提供适合创业的场所和资金, 促成一些经过创业教育前两个阶段培训的同学开创自己的企业。可以运用创业者联盟, 通过这个平台, 准创业者和创业者之间可获得诸如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 帮助学生创办企业或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

(二) 理念和手段的构建

1. 创新高职院校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应用型, 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而通过实践表明,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 必须尽快转变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 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确立以培养创业基本素质, 树立起既要就业也要创业, 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念。

2. 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创业教育中,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如果没有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 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学生就不能正确地接受创业知识与理论的系统教育, 创业实践肯定会失败。因此,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高职院校要成立相关学科, 建立教研室, 引进优秀人才, 打造一支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为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以人为本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在创业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尤为重要。必须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和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 把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与学习、借鉴包括美国在内的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 更应当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塑造, 充分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4. 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机制。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 建立

系统的创业教育机制, 建立健全相关文件政策, 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引导、支持和保障。可以成立指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目标、促进发展。要对教师的科研和创业辅导工作予以支持, 在政策上给予与其他科研项目同等的待遇, 在经费上予以有力保障, 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创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在创业教育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和创业思路新颖、工作成绩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社会贡献大的创业团队及个人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充分调动教师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创业的欲望。

5.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活动要利用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为在校生的创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如设立创业基金、创办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提供创业必要的空间和时间、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提供帮助。通过举办创业竞赛, 强化创业理念, 并鼓励学生跨学科组合, 寻找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来参赛, 以促进更多学生的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 开展研讨、辩论, 丰富创业知识, 交流创业经验, 提高创业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与创业有关的课外活动, 使创业教育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6.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得以实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时, 要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考虑, 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 争取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之中。创业教育的课程要丰富, 应包括创业所涉及的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创业管理运作、技术竞争优势管理策略等内容。创业教育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采取措施、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积极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创新性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在中国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能够参考的资料和借鉴的经验并不多, 而且每个地区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但只要我们积极的探索, 积极实践,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必将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才, 2003, (8) .

[3]林祖华.关于加强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 (5) .

[4]葛建新.创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学科专业英语下一篇:学科教学呼唤品质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