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自制力的建设

2024-06-08

高职学生自制力的建设(共7篇)

高职学生自制力的建设 篇1

摘要:高职学生科研活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生科研团队的运行情况则关系到学生科研活动的质量和预期效果,因而要高度重视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工作。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团队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科研活动更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培养

高职学生科研是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操能力,以期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的互通融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专门设有学生科研工作相关机制,鼓励学生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也积极开展校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立项,划拨专门经费进行扶持,201 2年至201 6年间共计立项28项,研究领域涉及医药健康、计算机软件、物联网技术、机电数控等,在实物样品制作、专利申请、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开展学生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及运作方面还不够规范有效。学生科研团队作为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载体,其运行的有效性对于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学生的训练程度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应重视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学生科研在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团队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管理较为松散

学生科研项目团队一般由指导教师和若干学生组成,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般由1-2名专任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1名学生作为项目组长,组员则有3-5人。教务处作为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参与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经费审核,指导教师自项目立项起便作为直接管理者,负责整个科研活动的人员分工、进程开展、研究指导及经费管理,可以说科研团队的管理力量较为单薄,指导教师的管理任务较重。其次,由于没有明确的学生科研团队管理规范,管理方式则由指导教师自行确定,完全依靠个人经验,难免存在不足,如分工不够明确,学生项目组长没有起到应有的组织、管理作用,且约束性不够强。

(二)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够高

相对于教师,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项目研究多在课外时间开展,而学生要兼顾上课、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等,时间安排上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三是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学生的成就感不明显。

而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也较重,组织学生团队开展科研活动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学校、二级学院在支持力度和制度保障上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指导教师的倦怠心理。

(三)团队运行的服务保障力度不足

学生科研项目的经费主要是依靠学校的配套经费,额度一般是固定的,只有少数项目有企业合作,有限的经费条件下项目的开展、团队的运行也会有所限制。此外,学生科研项目的开展没有专门的场地,实验室、实验设备的使用也需指导教师自行协调,由于没有专门的流程制度,申请过程也会比较复杂。以上几个因素都会对科研团队的项目开展造成一定的不便。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制度

在外部管理方面,需要加强学校各部门的联动配合力度,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各主体的角色和职责。教务处或科研处负责项目的立项评审、成果验收、经费筹措、专利申报管理等;各二级学院应肩负起对本教学单位内的学生科研团队的日常运营管理,进行信息备案及周期性的日常监督,及时了解学生科研团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团队内部管理运行方面,应制定相应管理规范。指导教师的职责为技术指导和总进程的把控,学生项目组长则应协助指导教师进行过程管理、信息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等,如此指导教师可将更多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指导上。通过内外管理相结合,使整个科研团队的管理纳入了学校科研管理体系和日常管理体系之中,加大了管理的约束力。

此外,应注重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和考核。目前对学生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主要是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关注点多为成果是否达到立项要求,而对项目的完成过程和成果质量的考核还稍显不足。加强过程管理需要从项目计划、项目执行和项目结题三方面入手,立项的学生科研团队要在研究初期确定项目目标、任务分解、人员分工、进程安排等,使整个团队目标明确、分工合理、团结凝聚。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记录实际执行情况,结题阶段做好各项工作执行情况的整理总结。以此为基础做好考核工作,包括人员考核、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等,考核结果可作为个人业绩评优及今后立项的考察依据。

(二)健全激励机制

目前对学生科研工作的奖励主要体现在公共课学分置换、教师工作量减免、个人业绩评价的加分项等方面,奖励的层面还比较狭窄,激励效果不够明显。为了加强对学生科研团队的工作认可,每年度可以进行优秀学生科研团队和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项目成员等的评奖,对优秀的团队进行充分的认可和激励。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学生科研团队风采展、成果展等,既对优秀的科研团队进行了宣传,激发学生及指导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科研工作的宣传,对于丰富学校的科研氛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能鼓励更多师生了解学生科研,积极参与学生科研。

(三)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为了保障学生科研团队顺利开展研究活动,首先要进一步扩大经费来源,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立项初期积极与企业联系开展研究合作,结合企业需要与教学需要,共同开展研发,获取企业的资金支持,该项工作可由学校、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办或指导教师等积极参与。其次要保障团队的研究活动场地和实验设备,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应加大支持力度,简化学生科研的场地、设备使用申请流程,减少审批条件,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此外,为了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学校要完善成果转化服务,校企合作部门应对学生科研团队的成果转化进行服务指引,参与成果推介,更好实现科研活动的实际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开显,金柏江,袁满雪.构建学生科研平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2]高廷芬,吴利敏.完善科研管理保障机制提高学生科研绩效.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1).

高职学生自制力的建设 篇2

网络视频自制栏目会在品牌与名牌的积极引导下走向良性发展。视频网站作为媒体, 起初必然像电视、广播、报纸一样依靠广告费用维持生存, 电视、广播、报纸都有自己的原创自制内容, 那么视频网站的起初盈利模式也必然如此。政府、银行、基金及传统媒体行业巨头都会投资视频网站,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投资给视频网站的标准是什么?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他们只会投资给视频领域大品牌或者知名品牌 (名牌) 的公司和企业, 对于视频网站而言, 品牌化是其必须走的路线。

2 网络自制视频栏目品牌建设的策略分析

2.1 打造自制视频栏目品牌的核心价值

网络自制栏目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满足受众获取通过名人效应带来的节目内容的需求。《晓说》是以主持人高晓松为中心量身定制的网络视频自制脱口秀节目, 栏目每周五播出。话题内容包括电影、人文、历史、社会现象等, 以高晓松个人观点为主要传播内容, 大量运用网络流行词汇, 带有极强的高晓松式个人风格, 节目话题的选择很多是来自网友的留言。这与广播、报纸、电视台的专业记者采访, 专业编辑审稿, 并且附带签字, 用个人信用担保内容真实可靠, 甚至请专家解释、作证的节目内容制作模式完全不同。网民消费的不是内容的专业化, 他们也不需要专业化的意见, 因为这不是学术研究, 只是猎奇的观看, 顺带满足受众窥探名人私下聊天状态的欲望。节目主持人名字中有“晓”字, 讲述的是主持人对大千世界世事万物的感观, 这也许是对它内容不专业化的最好体现。因此, 也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名人效应在这里被首先消费, 因为消费者就是一群很窄的受众——粉丝。

2.2 差异化定位品牌

这是大众化媒体向窄众化、分众化媒体时代过渡的品牌建设的基本问题。以《晓说》为例, 它的受众主要是高晓松本人的粉丝, 这档自制的网络栏目就是所谓的互联网IP脱口秀节目。它有鲜明的文化取向、极强的个人特色, 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2.3 自制视频栏目的品牌延伸与空间布局

如果高晓松作为名人本身就是一个品牌的符号, 《晓说》不过是他打造自己品牌的延伸。之前高晓松主要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扩展自己品牌的影响力, 那么, 在优酷与爱奇艺视频网站上做《晓说》, 不过是自己品牌空间布局转移到了新媒体阵地。在视频网站利用名人效应积累了足够多的原始资本之后, 它的品牌延伸不再是其他名人品牌建设的延伸, 而是围绕自己品牌向离自己品牌领域最近的发展区辐射以及渗透出的过程, 也是新产品、新品牌、新内容的品牌建设空间布局的过程。在《晓说》和优酷解约之前, 优酷借助《晓说》推出了《小晓说》自制动漫栏目, 之前的剧集也出版了图书, 不仅输出到高铁、飞机、长途大巴客车上, 甚至反向输出至浙江卫视。优酷可以说为《晓说》品牌的向外延伸做足了功课, 一方面赚回了宣传费用与人工成本, 另一方面, 打造出了一个自制动漫栏目。优酷对《晓说》的品牌建设过程就是自制栏目品牌延伸与空间布局的典型过程。

《晓说》最终离开优酷, 续签了爱奇艺视频网站, 更名为《晓松奇谈》, 这个更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晓说》本来就是优酷的自制栏目品牌。站在视频网站优酷的角度看, 一个充满了高晓松影子的自制栏目, 没有了高晓松做主持, 还可以叫做《晓说》吗?网络自制视频栏目主动与名人捆绑, 一旦名人不再与视频网站续约, 自制栏目就会失去品牌的核心价值, 而没有其他的任何产品品牌价值可以延伸和辐射。视频网站自制栏目不能一味地以名人建设为名牌, 而忽略了独特的节目内容制作理念、内涵是主要的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培义, 卜彦芳, 杨强, 等.媒体组织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

[2]薛可, 余明阳.媒体品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4]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2014.

高职体育建设与学生就业的思辨 篇3

1 高职体育对高职学生就业的作用与影响

具体来说, 高职体育对高职学生就业的作用与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培养学生适合职业需要的体魄和技能基础

而健康的身体是成功就业的先决条件。有目的地通过活动增进健康, 使高职人才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条件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健身运动、竞技运动、游戏活动等多元化内容, 高职学生的四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得到加强,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都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关节的韧性得以增强, 有益于肌肉、骨骼、关节的匀称与和谐发展, 并能增进内脏器官的功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及生活的质量, 大多数学生的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均可以达到健康要求。

1.2 培养学生适合职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

高职体育教学的正确开展, 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 使得学生的的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得到满足,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乐观而稳定情绪的良好培养。在教学中体育使学生承受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考验, 锻炼意志坚韧, 更要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并善于自我克制, 具有顽强的意志力。研究表明, 发现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育比赛, 身体分泌的激素是最好的生理镇静剂, 可以合理宣泄情绪, 放松身心。可见, 体育能使学生的人格健全, 豁达宽容,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建立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鲜明且较完善的个性,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正视困难的勇气, 从而能够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而更能去理智地面对就业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就业岗位。

1.3 培养学生适合职业需要的综合素质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职业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第一要务。而综合素质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在工作中, 学生难免会遇到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失败、痛苦和矛盾等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工作表现。与其它学科的教育相比, 现代体育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合适的体育教育, 将积极的体育精神教育、体育实践性、文化性、社会性的特性, 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 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使学生的人格健全, 豁达宽容, 建立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鲜明且较完善的个性。学生的聪明智慧、品德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心理发展水平在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中能得到展现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 就能运用礼仪的交往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 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更有目的和信心。体育也是学生构建自主与合作的和谐精神品质的基础。体育教学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使高职高专学生能够增强个人交往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培养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认识和把握人际关系基本方法。总之, 体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改革设想

2.1 提高认识, 强化就业思想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

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应当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构建,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以社会一线的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规范学生, 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将高职体育与岗位进行对接, 培养他们具备各种素质, 体育课涉及面较广, 也受大部分学生欢迎, 要使生动活泼又严肃认真的课堂特点发挥出来, 就需要体育老师有牢固的高职体育就业观, 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 跳出单纯传授技能与技巧的误区, 教育活动要围绕学生就业这个中心来进行, 做到融知识、技能、趣味、思想于一体, 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特色, 将就业思想融入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 譬如练习中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如职业体能胜任力、吃苦耐劳精神、竞争意识、比赛中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的团结合作精神等, 并将其反映到高职体育中, 鼓励他们走向基层, 到一线岗位就业。体育教师更要把体育美好的内涵传达给学生, 为学生的就业打好扎实的思想基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2.2 把握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选择高职体育内容

首先, 高职体育教育要把基本身体素质训练作为高职体育的基础工程, 以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为基础, 使学生身体各组织、器官、肌肉得到全面而科学的锻炼。其次, 把职业体能胜任力训练作为高职体育的特色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未来工作中以良好的体能状态来胜任各种工作。最后, 要将把基本行为与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高职体育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考虑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行为与职业素养的要求, 如在高职体育课堂中要求学生集合做到静、齐、快等, 使企业规定的基本行为与职业素养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又如对于不同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如给安装工、修理工专业增加安排运动准确性和灵活性练习 (注意力游戏、体操、乒乓球等) 以发展手指灵巧性和上肢的耐力, 给采矿专业强化器械练习和攀爬练习发展肩带肌的力量和柔韧性。从而使高职体育教育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3 以就业为导向丰富高职体育评价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的构建, 应当丰富与拓展高职体育评价的内涵。首先, 要丰富高职体育评价主体 (教师、同学、学生三方) , 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其次, 要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内容, 不仅考核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还要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状况等进行考核, 从而体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最后, 要丰富高职体育评价的导向性、发展性功能, 使学生在过程性、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并发展自己。

3 结语

高等职业学院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而健康的身体是成功就业的先决条件。有目的地通过活动增进健康, 使高职人才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减轻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多种压力, 从而提高教育及生活的质量, 高职教育中的体育教学通过健身运动、竞技运动、游戏活动等多元化内容,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对情绪具有良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使学生能很快适应环境,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相应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李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

[3]李桂英.高职体育对学生就业的作用与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2) .

[4]占勇.试论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浅谈中学生自制力培养 篇4

一、以榜样事迹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案例]孙某, 初三学生。前面两年学习一般, 但是因为邻居一个孩子考上一所大学, 他从此以后成绩日渐上升, 最后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中学。

[分析]经常给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迹, 要求学生牢记一些催人奋进的格言、警句, 能够激励学生自强不息、不断进取, 有效地增强学生意志。

二、以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自我磨砺”

[案例]发给学生一些花种, 要求学生培育出鲜花; 在学生做作业时安排几个孩子在附近踢球;举行爬山比赛;组织学生踏青远足等。让孩子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提高自制力。

[分析]自制力属于人的意志范畴,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 进行适度的训练。评价人的自制力可从这四个方面来衡量:1.能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情;2.学习和游戏中表现出专注;3.做事时不易受环境和外界的干扰;4.能克服困难完成有难度的工作。在设计游戏、活动时, 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有目的地组织训练。

三、以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自我勉励”

[案例]某所学校,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都会举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 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里, 学生都会自觉执行相关规范。

[分析]要求学生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熟记于心, 教师根据班级中学生的行为习惯状况制定每周训练重点, 使学生的言行有章可依、有轨可循, 鞭策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奋进。

四、以行为对比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案例]赵某, 初二男生, 学习成绩中等, 大脑聪明, 但易受外界不良诱惑影响, 冲动, 经常打架。他在学校里、家里都写了不少保证书, 但由于自制力弱, 一份保证书管不到三天。后来, 班主任想了一个办法, 让赵某和班长结对子。班长学习成绩好, 人品不错, 赵某也很敬重他。赵某和班长定下协议, 他先向班长交押金五十元, 如果在两周内赵某有一次打架行为, 五十元就充当班会费。协议一式三份, 两人各保留一份, 班主任一份。每当赵某有打架的苗头时, 班长就告诉他还有协议放在班主任那儿, 赵某打架的念头刚出现就被班长的提醒所打消。

[分析]中学生往往明于察人, 昧于察己, 善于评价别人的言行, 而对自己的优缺点却不甚了解。学生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自我, 又怎能超越、战胜自我呢?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督导的对象 (同时扮演主客体两种角色) , 对自己的自制力进行检视, 通过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的要求比较, 通过与周围优秀同学比较, 通过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 肯定自己的成绩, 知道自己的不足, 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五、指导学生自我暗示

[案例]李某, 不喜欢记英语单词, 以前每次写英语单词只草草写一遍, 不能坚持写完。后来, 他在英语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每当记英语单词想中途放弃时, 他就暗示自己“我能记住英语单词”, “我是不轻言放弃的强者”, 他就又能很快振作精神一边写一边默记单词。

[分析]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自己改变过去消极的自我意象, 以令人奋进的积极形象要求自己, 激发出自己向上的力量。

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案例]王某, 以前干什么总是心里没底, 自我效能感低。后来, 他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对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务能进行准确的推测与判断, 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强。初二时新增一门物理课, 许多同学因为以前未接触过, 害怕学不好。而王某听过来人说物理要记要理解, 他的记忆力强, 理解力也不错, 因此他确信自己能学好物理。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物理, 后来物理成绩果然突出。

[分析]自我效能感提高, 会对未知世界充满信心, 增强前进的动力, 不会因未来的不可知而害怕或放弃重要的任务。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丰富个体经验。类似的经验有助于自己对未来世界的判断与驾驭。②借助替代经验来判断。别人的相关经验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判断力, 增强对未知世界的预测能力。

七、让学生远离诱惑源

[案例]孙某, 初一男生, 喜欢上网, 一上就是一天, 把作业放在一边。初一第一次月考, 孙某学习成绩大幅下滑。孙某提出让父母把电脑搬出书房。诱惑源没了, 他做作业时注意力集中了, 再也不会身在作业心在网络了。

高职学生自制力的建设 篇5

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的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社团应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的要求做出准确定位,应着眼于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专业吸引力,推动学风建设;着眼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社团尽管隶属于学术性社团,但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社团与本科院校的不同,不能将它定位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更多地应定位于提高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与操作技能上。高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不厚,且作为社团成员,往往低年级学生占很大比重,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定位过高,容易脱离现实,给学生高不可攀的印象,失去了专业社团建设的真正意义。作为专业社团管理部门的院系,应加强对专业社团建设的引导,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也不能大包大揽,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的目标

有了准确的定位,目标就明确了,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引导本专业学生形成良好学风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教师教学、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等等。高职学生绝大多数在中学时期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严谨治学的习惯尚未形成,进入高职后,高职松散式的管理模式使得原本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学生更加自由散漫。尽管目前各高职院校均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但由于学生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收效并不显著。学生有兴趣参加到专业社团中来,要想方设法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同时,要为学生专业社团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使学生能在社团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要带动大家参与到社团中来,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条件成熟时,要逐步提高加入社团的门槛,只有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加入,要让大家感觉到加入专业社团是本专业学生的至高荣誉,大家都能积极创造条件加入专业社团。

引导会员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践动手能力是其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作为专业社团,可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公司式运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绝大多数都能较好地与市场相契合,将学生专业社团按公司化模式运作,能较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学会自我管理,广泛与社会接触,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特别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很好地完成社团的各项工作任务,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

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思考

专业社团机构的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社团作为学生的群众性组织,由学生自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机构设置上,许多社团盲目攀比,设置了许多毫无必要的部门,为的是让更多的会员有一个好听的头衔,对社团工作的开展有害而无益。因此,在社团机构设置上,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避免人浮于事。以我院设计专业社团为例,她是依据我院室内设计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和广告设计与制作三个专业而创建的,只设置了四个部门,各有自己的明确职责,各部设部长1名,副部长1~2名,具体情况见图1。新会员加入社团后首先要进入会员培训部参与设计软件的培训,以提高设计表达能力。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别分配进入设计部或市场拓展部,将其中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者选入组织部,参与到活动的具体管理中来,通过一定时间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优秀分子来组建社团骨干。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个会员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特别是通过承接学校各部门的宣传海报设计、教师家装设计,可使每一名会员接受到真实的设计锻炼,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加强对专业社团建设的指导

专业社团是高等职业学院教学延伸的重要方式,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提供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为社团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指导教师等。专业社团作为一种学术性社团,对学生会员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会员大多数为低年级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这将成为制约专业社团发展的“瓶颈”。因此,尽管专业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校方必须为专业社团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并为指导教师解决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对指导教师应有具体的职责和考核办法。有条件的学校专业社团可与教师组建的专业工作室合作开展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学生可以为教师提供人力支持,达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目的。

加大对专业社团建设的投入

笔者认为,作为专业社团,不应向学生会员收取会费,否则会使社团建设迷失应有的方向。作为专业社团,可以利用会员为社会提供服务赚取劳务费,对这些费用,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办法,加强透明度,用到服务社团建设中来。社团所需的费用应主要靠学校的支持和社会赞助,增加专业社团对本专业学生的吸引力。在会员选择上,社团刚组建时可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要逐步形成自愿报名与考核选择相结合的机制,通过提高会员素质来提高整个社团的建设水平和影响力。

专业社团活动的选择与组织

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应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组织,但社团活动毕竟不同于专业学习,它可以不考虑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也不一定非得自成一个体系。因此,在活动选择上可以灵活多样,应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技能比武、经验交流,甚至可以是郊游或其他形式的活动。只要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可以考虑。重要的是要得到广大会员的拥护,不能因为个别人的喜好而影响广大会员的积极性。社团开展活动应有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方案,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执行,确保活动质量。

专业社团的考核与评估

专业社团不同于其他性质的社团,所从事的活动有较强的专业性,在高校里对专业社团的管理与指导难于归口到一个部门,往往隶属不同的院系。因此,给专业社团的考核评估带来很大的难度。为加强对各专业社团建设的指导,学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估办法,内容应涉及社团的组织机构、活动开展情况、会员素质提高、社团影响力等方面,定期开展评估,奖优罚劣。同时,学校还应将各院系专业社团的建设与指导作为对各院系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组织上保证学生专业社团的健康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有别于其他非专业性社团, 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专业社团, 有其特殊性。文章从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社团的建设定位出发, 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的目标, 并从专业社团的机构设置、教师指导、经费投入、活动组织与选择、考核与评估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定位,思考

参考文献

[1]湛红艳.专业型社团建设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 :39-40.

[2]蓝汉林, 岑红霞.浅谈大学教育理念下学生社团的定位及其工作方法[J].高教论坛, 2006, (2) :164-167.

高职学生自制力的建设 篇6

个人品牌是品牌领域中一个比较新近的概念, 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出现的, 而且数量不多。从国外专著方面来看,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在The Brand You 50 (《个人品牌50》, 2004) 一书中提出了“50种方法, 把自己从职员打造成品牌人”。Be Your own Brand (《个人品牌》, 2003) 的作者戴维·麦克纳利和卡尔·D.斯皮克认为品牌建设不只是企业行为, 个人也可以通过同样方式走向成功。该书阐述了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职员该如何创造强有力的个人品牌, 从而使自我价值与公司价值相一致。菲利普·科特勒等人在High Visibility:

Transforming You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Brand (《塑造

知名度》, 2007) 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塑造知名度, 帮助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建立个人品牌。

国内关于个人品牌的专著有徐浩然的《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的生存法则》、杨艾祥的《把自己做成品牌》和李德伟的《身价———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徐浩然在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个人品牌的相关理论, 涵盖的面比较广, 但缺乏深度。杨艾祥和李德伟的这两本专著都是围绕职业人士该如何塑造个人品牌, 从而在现代企业社会中获得成功的主题展开论述的, 可以说是嫁接了品牌理论的个人成功学励志书。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发现, 国内关于个人品牌的论文也不多, 学位论文更是没有。费远强、周爱梅和申树明分别从增强职场竞争力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曹百奎等人研究了明星个人品牌开发的相关问题, 主要解决了其中心理评价体系的问题。朱海静和陈尔波对个人品牌价值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 并将其与公司品牌价值进行比较说明。王操红、邓瑾轩和余桂红、贾永堂分别研究了如何进行大学生个人品牌的打造, 提出了一些策略措施。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 目前关于个人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人士如何塑造个人品牌而获得成功这个方面, 而对己经具有商业盈利价值的个人品牌 (如众多杰出体育、娱乐明星的个人品牌) 该如何营销和传播从而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的研究比较少见。随着国外关于大学生品牌研究的深入发展, 国内关于大学生品牌打造的问题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国内品牌大学的关注。

二、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个人品牌研究, 多是针对国内知名大学的大学生开展的, 而高等职业院校中有关学生品牌打造方面的研究, 则尚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甚至还是空白。因此, 我们应调整研究方向, 拓展研究范围, 使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第一, 将个人品牌的研究范围拓展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 研究更加深入, 更加贴近现实。第二, 将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个人品牌研究。第三,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增强竞争力, 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现实问题, 提出新的视角, 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仅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品牌战略中, 单纯要求大学生适应学校品牌战略, 做好自己的角色, 而对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材的需要打造个人品牌鲜有提及。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 我国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 较综合性大学的同期毕业学生, 在学历上、知识层次上明显处于劣势, 在就业竞争、社会竞争上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但竞争并不可怕, 裁员也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己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作风, 没有具备别人不可取代的价值。在激烈的竞争面前, 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根据自身特点, 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建自己的个人品牌。

基于个人品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着力调动高职院校、社会人才市场、学生个人三方力量, 共同打造学生个人品牌开展研究, 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使高职院校不再为如何“推销”毕业生、企业不再为苦于追求不到心仪的员工、毕业生不再为寻找“饭碗”而犯愁。

三、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

1. 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方法

(1)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为文献分析和小组座谈会法, 定量分析方法为抽样调查法。定性方法用于深度洞察和发现被访者内心深处研究者意想不到的原因和因素, 为定量研究做准备;而定量方法则量化定性方法中的研究发现, 给我们提供宏观的整体概况定性座谈会, 定性座谈会分为三组, 分别针对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及其管理者, 同时对每组设定性别和年级配额, 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 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机构和不同年龄、不同级别的教育管理者。将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教育管理者进行分组探讨更有利于为座谈会营造自由、民主的气氛, 减少不必要的争端。

(2) 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采用新的具有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和具体的调查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3) 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相结合。从历史发展和未来需求的角度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品牌研究的策略。采用横向分析的方法研究学校、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品牌打造的影响和作用。对纵向和横向分析的成果进行有机的结合分析, 研究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与个人品牌打造的相关性。

2. 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思路

首先, 采用定性文献分析法和座谈会法, 在深刻认识国内外对个人品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 采取座谈的方法深度探讨大学生对个人品牌的认知状况和态度、大学生进行个人品牌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的内容、建立大学生个人品牌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网络在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

其次, 根据对文献分析研究的成果和定性座谈会中的研究发现, 设计定量问卷, 采用对相关的不同层次的人群、企业、人才市场进行抽样调查, 采集数据。一是了解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的现状。二是了解市场、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品牌的认识和需求状况。三是了解高职院校管理机构、管理者对打造学生个人品牌的认识和思路。最后根据抽样调查采集的数据, 分析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结合座谈会中的策略发现, 提出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三相结合共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个人品牌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3. 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内容

个人品牌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 国内外研究者对塑造个人品牌都进行了必要性分析。个人品牌通过塑造一种清晰的、强有力的形象, 使公众对于个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好的个人品牌可以证明这个人的做事态度和工作能力是有保障的, 是新的个人成长模式。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寻求知名度、塑造个人品牌已成为个人进入职业领域, 发展成为社会精英的必由之路。因此, 可以认为个人品牌塑造不但是必要的,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塑造过程中, 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关键的因素,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用人单位的直接有效的参与, 更从实践上对个人品牌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作用。

(1) 学生品牌形成的动因。 (1) 学生品牌形成的前提条件。任何品牌的形成首先要准确定位。个人品牌定位即学生个人根据目标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偏好, 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 使品牌在用人单位的认识中树立起独特的有价值的形象。定位是形成个人品牌的基础。

(2) 学生品牌形成的内在因素。技术指标和个性特色是个人品牌的宏观要求, 是一个价值体系, 包括学生个人的学历、资历、职称、成果、实绩等量化指标, 也包括不可以直接以数量表达的内在素质, 如责任心、事业心、人品、人生观、价值观、能力、心理和生理等。只有这些综合评价值达到或超过人们的期望值时, 个人品牌的形成才有了保证。

(3) 学生品牌形成的外部力量。一种再好不过的物品如果不能够被推向市场, 或者市场影响程度小, 那么就不能够成为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 当今时代, 人才济济, 各有其能, 但若是不被社会所认识、认可, 就是品牌也不能产生社会效益, 那也就不能算是“个人品牌”。品牌要靠“创”也要可靠“唱”, 更多地与外界交流, “唱”响个人品牌, 是尽可能地把个人品牌社会化, 宣传推销品牌的重要外化力量。

(2) 学生品牌形成的途径。 (1) 将高职院校建设成为打造品牌学生的基地。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适应了当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 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塑造品牌的愿望。因此,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载体, 打造更多的品牌学生, 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材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

(2) 引导和自我打造相结合, 培养学生自觉成材、自觉培养、经营品牌的意识和能力。把一个初进高职院校的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精英人才, 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教育就能实现的, 更需要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和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参与, 使其最终形成不断提高自己、经营品牌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高职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品牌的关键。

(3) 产学研相结合, 培养个人品牌, 检验品牌的实践效应。高职院校学生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必须确立和实施个人品牌发展战略, 倾力培养个人品牌竞争力。高职院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核心价值理念, 面向行业、面向社会, 通过学校的整体优势和独特个性, 为学生品牌的打造提供优质的办学产品和服务, 提升学生竞争力和社会普遍认同感。高校输出的人才、科研成果和信息, 必须是企业所需要的, 企业 (用人单位) 也应该积极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基地, 学生要以在用人单位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品牌价值。这样高校、学生和企业 (用人单位) 看似相对独立, 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高校、企业 (用人单位) 和学生三者产学研相结合, 对个人品牌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个人品牌是品牌领域中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个人品牌的研究, 多是针对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开展的, 而对于高职院校中学生品牌打造方面的研究则甚少。鉴于此, 本文从分析个人品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 指出建立个人品牌的重要性,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 以期能促进学生个人品牌建设。

关键词:个人品牌,高职院校,学生品牌,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浩然.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生存的生存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杨艾祥.把自己做成品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3]费远强, 周爱梅.如何打造个人品牌[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4.

[4]王操红, 邓瑾轩.论大学生个人品牌的打造[J].高教论坛, 2003.

[5]余桂红, 贾永堂.打造大学生个人品牌的若干思路[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高职学生自制力的建设 篇7

一、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专业建设机制将教育者 (主要是学校、教师) 认定为专业建设的天然承担者, 而将受教育者的学生排除在专业建设的行为主体之外是一种偏见。事实上, 学生参与专业建设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1. 哲学视角:参与专业建设是体现人的主体性原则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原则的实质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1]。基于这一原则, 我们必须认识到:被培养者、受教育者的学生, 不仅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受益者, 更是“一种活化的‘教育资源’”[2], 他们对专业建设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 国家和高等院校应该把大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人的受益者”, 让其“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 参与评估, 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 (1) 、参与专业建设。

2. 政治学视角:参与专业建设是学生权利和义务的具体体现。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谢维和教授认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而且是学生个人努力的结果,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根本取决于学生的努力;学生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正式成员,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人地位, 这种主体性不仅是他们的权利, 更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2) 。作为学校重要的正式成员, 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不仅是其管理学校事务权利的具体体现, 而且是通过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建设, 使其尽到学校正式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 心理学视角:参与专业建设是学生改善学习状态的内原动力。

人本主义理论揭示了人倾向于在积极主动的创造活动中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吸纳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便是满足其自我发展、自我实现需要和倾向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优化学习行为, 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人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建构。吸纳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 有助于唤醒他们学习主人的意识, 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自我建构, 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专业建设的现状

自课题“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准备、实施以来, 课题组成员通过电话咨询、现场调查和深入访谈等方式对温州市区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四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 并结合文献研究, 较为深入和全面地掌握了以上述四校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

1. 高职专业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从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来看, 高职的专业建设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

第一, 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办学, 专业建设的多元主体结构机制初步形成。“工学结合”催生了高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使高职专业建设主体在教育者层面的多元结构机制初步形成。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西门子 (中国) 有限公司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专业课程实训平台、共同担任教学任务” (3) 等形式共同建设《S-200型PLG技术及应用》课程, 这种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的做法是高职专业建设行为主体在教育者层面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第二, 大力开展学校办学硬件建设, 专业教学的实践基本条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校办学硬件建设, 并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的要求, 围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仪器设备等进行实践基本条件建设, 取得了突出成效。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三年的示范建设, “到2010年1月,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4个, 实训室180个,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480.67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1万元, 校外顶岗实习基地721家” (4) , 为专业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 突出课程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得以优化。围绕对人才的培养以达到胜任一定的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 高职院校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内涵得到丰富和提升。如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定位在网络方向, 并细分成“计算机基本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站综合开发” (5) 三大模块, 并按照三大模块需要的能力要素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单元, 按照“阶梯式和螺旋式相结合” (6) 的方法来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体现了高职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四,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保障功能增强。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来推进“知行合一”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综合素养和能力提高, 专业师资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功能增强。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对教师提出了“六个一”要求, 即“每人联系一家企业、结交一批行业专家、每年安排一个月时间下企业或公司顶岗实践、编写一个企业经营 (项目) 案例或一篇有质量的企业调研文章、学精一门技术取得非教师系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带好一批学生”[3], 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2. 高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专业建设有了一定的积淀、正在逐步成熟和完善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必须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切适性不足。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定位决定了其课程建设应“瞄准人才市场需求, 使课程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 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4]。高职的课程设置应来源于对行业、企业和专业、工种的深入调查和研究, “在课程的内容上要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在课程的设计和编写过程中, 要有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5],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顺序上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兴趣爱好。但在实践中, 由于种种原因, 专业负责人拍板课程、任课教师编写课程标准、未能结合学生需求组织课程内容等情况仍然存在, 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社会、对学生均不能较好地满足和适应。

其二, 教学一线的专业师资仍然是专业发展的瓶颈。首先是数量不足, 这已经成为共识;其次是基本职业能力上的缺陷, 尤其是青年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 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掌握和对职业教育特殊要求的认知;三是专业素质上的缺陷, 专职教师普遍强理论、弱实践, 而兼职教师正好相反, 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教师极其匮乏;四是教风上的问题, 如治学态度、教学规范、创新意识等。这些问题必然影响专业建设, 制约专业发展。

其三, 学生学习状况尚令人担忧。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以获得毕业证书为学习目标, 对专业的认识茫然;二是学习兴趣不高、纪律涣散。一线教师普遍反映高职学生学习懒散草率, 学习失范行为普遍存在;三是学习方法欠缺、效率低下。比如学习没有计划性, 课堂上被动听课, 课后不提问或难以表达什么地方不懂, 为什么不懂。这些学习方法上的欠缺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3. 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和意义。

虽然影响高职专业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未将学生作为专业建设的行为主体、让其参与专业建设这一机制上的缺陷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革新专业建设机制, 吸纳学生参与专业建设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其价值和意义在于。

一方面, 从完善专业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上来看, 学生被排除在专业建设的行为主体之外, 必然阻碍来自受教育者层面的、对专业建设的能动作用;将学生纳入专业建设的主体范畴, 充分发挥其对专业建设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专业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比如, 开展学生评教活动, 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来促使教师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严肃治学态度、规范教学行为, 这对专业师资的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 从改善学生专业学习现状来看, 学生因其“被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将学生纳入专业建设的主体范畴, 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自我构建, 从而改善学习现状。高职学生具有在实践活动中构筑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特点, 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 通过吸纳其参与专业建设来改善学习现状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与基本策略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结合学生能够进入的专业建设活动领域, 有效实现学生对专业建设的参与, 高职院校应突出做好以下工作。

1. 突出学生对专业教学的评价功能:学生评教是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对专业教学的评价功能, 有利于专业深化内涵。

一是促进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 但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许多状况, 除了学生, 他人很难全面了解。比如教师基本职业能力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教学活动是否具有有效性等, 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学生, 必然有相对于院系教学督导和其他教学管理者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突出学生对专业教学的评价功能, 有利于促进教师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促进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高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受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直接制约, 但专业在确定课程体系时、课程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时还必须考虑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认知特点。如果学科课程偏多、课程衔接不尽合理、课程内容编排背离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等问题, 反映在学生身上, 则必然是学不懂或不愿学。突出学生对专业教学的评馈功能, 有利于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三是促进专业的办学条件建设。高职学生固有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求专业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如“创设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学习环境, 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创设以系列化技能项目为载体的实训环境, 实行‘干中学’、‘学中干’教学模式;创设以企业和行业为依托的现场环境, 实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 (7) 等, 但这些教学模式的实施无一例外地要求专业不断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条件。

基于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对深化专业内涵的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积极推行了学生评教制度。为了让学生评教真正成为专业建设的推手,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 评价要素全面化。当前的学生评教制度侧重于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而从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教师教学绝非影响人才培养的唯一因素。将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教材图书、产学研合作、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教学保障与服务等涉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诸多要素尽可能地纳入学生评价范畴, 有利于全面促进专业建设。

第二, 评价方式多元化。通过评价量表, 在学期末硬性开展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主流方式, 但这一方式在渠道、频度、时点上的单一性必然影响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学生座谈会、专业建设学生听证会、专业建设学生委员会等形式, 将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适时开展, 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有效性, 使学生评教真正成为专业建设的推手。

第三, 评价效用定向化。效用定向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价结果对促进专业发展有实际意义;二是院系对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要有实质性的响应。如果反馈给教师的评价结果仅仅是其执教课程经过简单加权求和得到的评价分数, 单一的评价分数就会让教师无从明确改进方向;反过来, 院系对学生意见和建议的“不作为”必然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和理性评判。因此, 效用定向应成为学生评教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是达成“以评促建”目标的基本保障。

2. 突出学生在校企之间的联系作用:实习实践是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重要渠道。

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增强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而且是学校、专业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活动, 有利于专业凝练方向。

首先, 实习实践是检验学生“学”“用”一致性的有效方法, 能促进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囿于校内, 鲜有机会接触社会, 教材编排什么, 教师讲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学”与“用”的一致性很难得到验证;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了, “学”“用”能否一致的信息又较难有效反馈给学校和专业。在专业教学中大量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为学生在校期间验证“学以致用”搭建了平台:实习实践活动结束, 学生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及前沿的管理和技术信息带回学校, 及时反馈给专业, 促使专业适时更新、调整办学方向, 不断完善、优化教学条件, 主动保持专业内涵与市场需求的一致。

其次, 实习实践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企合作, 使专业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中凝练方向。有远见的企业与学校合作, 其所看中的绝非学校为之提供的有限场地和设备,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是校企合作的根本所在。部分优秀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 其所展现的良好职业素养、较强技能技艺和学习实践成果的市场价值必然成为打动企业、吸引企业的有力武器。专业只有在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中方能不断发现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从而使专业时刻把握市场脉搏、适应市场、甚至引领市场成为可能。

本着充分发挥学生实习实践在专业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促进专业不断明确和凝练方向,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 实践方式多样化。在契机上, 应不囿于课程教学时间, 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均是开展专业实习实践的良好契机;在实施上, 不仅要规范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的实习实践活动, 而且要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实践方式的多样化是形成专业与市场对接良好氛围的基础。

第二, 实践内容丰富化。“观摩学习、实习劳动、仿真模拟、顶岗工作、项目生产、引导创业、技术服务、技能鉴定” (8) 均是丰富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内容的、行之有效的具体形式。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内容越丰富, 越有利于专业从多个维度查找自身与市场的差距, 进而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差距。

第三, 实践过程工作化。校内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注重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 校外的学习实践活动更要注重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和生产过程。只有参与真实项目和实际生产过程,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专业的含金量才能得到更全面和彻底的检验, 更有利于专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3. 突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创新创业是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方兴未艾。高职院校大力扶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是全面推动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方面,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但它需要专业提供智力支持, 这将全面考量并推动专业提升内涵。比如, 在创业初期, 专业要协助其分析市场、开发项目, 如果专业本身没有能够贴近市场、不了解市场需求, 那么如何为学生创业把脉市场、寻找项目呢?首先要了解市场、贴近市场;又如, 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业, 他们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讲解者, 而是创业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 这对加强专业教师与实践的联系、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业的过程中更能发现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缺陷, 从而促进专业加强自身建设, 弥补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 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这对学生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有着其他学习形式和实践方式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 表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 而人才培养质量正是检验专业建设成效的金标准。换句话说, 学生学习行为优化、学习效果改善是专业内涵的重要体现;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 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他们以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形式诠释了对专业建设的参与、彰显了专业建设的成效。与此同时, 创新创业活动如能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形成“学专业、爱专业→自我价值实现→学专业、爱专业”的良性循环, 而这一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正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创新创业活动通过锻炼和培养人才而对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是鲜明而突出的。当前, 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已形成良好氛围, 着眼于取得实效, 创新创业活动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 创业主体团队化。在创新创业中注重发挥集体智慧, 成功的几率更大, 有利于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 优化学习行为;创新创业并非部分学生、甚至个别学生的专利, 能力弱者更需要锻炼,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学习行为优化、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是专业建设的要求, 也是专业发展的体现。

第二, 创业目标效益化。创新创业活动应以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 这不仅是表征专业实力的一种形式, 而且是吸引企业投资的关键。专业具备较强实力、合作能产生较好的效益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做出最终抉择的重要依据;而专业要发展、专业建设要更上层楼离不开校企合作。

第三, 创业成果市场化。创新创业是否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贴近实际注重实效, 市场是试金石。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能否市场化, 表面上是对创新创业活动成效的检验, 实际上则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归根结底则是对专业水准的全面考量。把专业放到市场上来“透视”, 更容易发现“病灶”, 然后才能求思谋变。

摘要:高职学生参与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发展, 是专业建设机制的破旧立新, 是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在实现路径上:学生评教是基本途径, 要坚持评价要素全面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效用定向化;实习实践是重要渠道, 要坚持实践方式多样化、实践内容丰富化、实践过程工作化;创新创业是有力支撑, 要坚持创业主体团队化、创业目标效益化、创业成果市场化。

关键词:高职学生,专业建设,学生评教,实习实践,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李德顺, 赵剑英.论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中州学刊, 1988, (6) .

[2]苏军.学生是一种活化的“教育资源”[J].教师博览, 2004, (12) .

[3]李宇, 王立新, 王法格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09, (7) .

[4]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 2005, (18) .

上一篇:经营下一篇:慢性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