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2024-07-26

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精选10篇)

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篇1

一、高职生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

1. 学生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学生姓名、性别、籍贯、政治面貌、所在系别、专业班级学号、家庭详细地址、身份证号码、本人联系方式 (手机、E-mail、QQ号) 、家庭联系方式 (父母姓名、住址、手机、座机) 、学生的毕业去向 (具体单位名称, 工作岗位, 工作地址) , 在填写时要特别注意核实, 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

2. 学习情况及实习、实训等实践情况。

学习成绩包括在校期间所有修完课程的成绩, 实习、实训成绩除分数外, 还需要包括实习、实训的名称、地点、实习实训内容, 实习实训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是展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力凭证。

3. 经济信用情况。

包括缴纳学费情况 (是否缴清、部分已缴、未缴, 未缴学费的原因, 是否申请缓交) , 在校期间勤工助学情况 (需提供工作单位、岗位名称、工作内容, 证明人) , 奖助情况 (项目名称、金额) , 贷款情况 (贷款合同、金额、还款承诺书) 等。

4. 就业、创业教育及就业信息。

就业、创业教育主要包含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就业指导课程, 以及参加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简历制作比赛等, 就业信息包括就业单位、就业时间、就业岗位等。

二、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 高职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实质上是学生学籍档案的补充与延伸。高职生学习成绩和诚信档案相结合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在校情况。高职生学习成绩反映了其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 诚信档案确保这种表现的真实性。诚信档案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 如同一双潜在推手, 渗透在学生行为规范、纪律管理与奖惩等方面的学生日常管理中。诚信档案通过全面、系统、动态地监管高职生日常行为, 使团学骨干的评选、奖助贷的评定、入党推优、毕业生工作的推荐有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在肯定高职生成绩的同时也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诚信档案不仅涉及到考试考核上, 还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之中, 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也更加客观科学。发挥诚信档案的隐性推动作用, 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价值, 逐步使高职生的诚信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高素质的高职生的必备条件, 全面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

第二, 学生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 推动高职生就业中的诚信教育。目前, 部分高职毕业生为获得较好的工作单位与岗位, 不惜掩盖不及格的科目成绩, 杜撰团学骨干身份, 夸大企业实习实践经历。用人单位在面对学生虚假简历时, 也往往只能从言谈举止去判断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内在的诚信、责任心等品质无从考量, 致使很多优秀的学生无法被录用, 而投机取巧的学生却屡屡受聘。然而, 这些学生工作后的不诚信行为却使得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乃至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断降低, 这也使得企业和高职院校都迫切需要一个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毕业生的诚信简历为筛选合适人才作依据。学生诚信简历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单 (教务处提供并盖印) 、在校表现 (班主任填写意见并签名) 、社会实践 (包括企业实习、勤工俭学经历, 要具体列出实习的内容) 、奖惩评优等, 这在反映出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同时, 还能提供学生道德品质的表现状况, 形成更具有说服力的综合素质简历实证材料。既能为用人单位全面使用和了解高职毕业生的真实信息提供资料, 又能为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使用, 为毕业生提供权威鉴定材料。学校也会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使毕业生的就业诚信度提升, 推进学校的就业质量。

第三, 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有助于高职生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目前, 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后, 由于工作状况较差, 还款能力有限, 不还或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因此, 国家教育助学机构及学院助贷管理部门通过高职生诚信档案可对高职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品德、信用状况等资料进行分析, 为助学贷款提供科学依据, 有效控制助学贷款风险;通过高职生诚信档案可以对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全程监督, 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有利于学院进行贷后管理, 防范学院承担的风险。同时, 高职生诚信档案与学籍档案一起会跟随学生进入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可以此敦促学生还款或评价高职生的诚信状况, 让国家助学贷款进入良性循环, 使助学贷款服务更多学生。

三、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必须坚持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诚信档案建立的基础性原则。只有保证客观性, 诚信档案的建设才有意义, 诚信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状况的客观记载与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 必须具备很强的客观性。诚信档案要尽可能地收录能够反映学生诚信行为的原始材料, 对于数据的解释要客观、慎重, 不能随意下结论,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或将学生的问题大肆渲染。

2. 全面管理原则。

全面管理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指高职生诚信档案的包含内容应该全面, 凡是在校期间与学生诚信相关的信息应尽可能记录完整;二是指管理育人工作的全面性, 既要有班级同学互助互帮的良好氛围, 也要有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的关心与关注, 以及学院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图书馆等与学生交往和联系较多的部门的紧密合作。建立合理的制度, 使诚信档案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而完善的规章制度, 可以细化归档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 进而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完整性。

3. 动态管理原则。

动态管理就是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 有些高职院校仅用几天的突击形成诚信档案, 这是对高职生诚信档案工作极不负责的表现, 这样整理诚信档案本身就是不诚信, 也是对培养学生诚信的不负责任。高职生诚信档案是高职生在校学习、生活、实习实训期间形成的信用记录。随着高职生生活、学习、工作地点、内容和范围的变化, 必须经常、及时地做好他们诚信档案的收集工作, 不断更新和补充材料, 确保诚信档案的准确和完整, 避免内容老化和材料残缺。

4. 学生参与原则。

诚信档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诚信档案开始时, 高职生需要在认真阅读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后郑重签字。在随后的整个档案建立过程中, 需要高职生本人积极参与, 随时掌握自己诚信档案中的记录情况, 成为自己诚信档案的监督者,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诚信档案的真正作用。

5. 公开与保密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需要向用人单位、银行等社会机构公开, 但在向社会公开时, 需要有保密意识, 涉及学生安全、隐私的部分信息要保密。所以我们只能公开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内容, 对法律不允许公开的内容, 要做到严格保密。查阅大学生诚信档案, 要经学生本人同意或有关部门审批, 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对未经许可人员的保密。使用诚信档案管理软件的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 避免泄密事件的发生。

诚信是一种意识, 更应该是一种习惯。无论是意识的培养, 还是习惯的养成, 都需要最大的行动和实践。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 不仅是对高职生进行诚信管理的有效形式, 也是进行学生管理的良好方法。它能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 构筑起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坚实的道德屏障!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职生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 分析了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指出了高职院校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必须坚持的原则与要求。

关键词:高职生,诚信档案,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一萌.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应用, 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2) :9.

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概述

(一)什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大学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切文字、照片、视频、图标等档案资料,而狭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则是指学校为大学生建立的记录其入学至毕业前这一在校期间的心理发育、变化状况以及学校对其进行心理测试、个体咨询辅导等图表和记录材料的归档。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具有四个特点: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心理成长、变化过程及心理测试、个体咨询等与学生心理健康内容有关的材料;②学校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成长、变化情况,并据此来对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评估和预测,做到未雨绸缪;③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信息采集登记、心理测量评价、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及跟踪分析报告等形式来建立;④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非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材料,其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完善和改进,做到动态闭合。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应尽可能的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况,并为学校和老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可能的提供全面详实的资料,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并反应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基本信息资料;二是学生在校期间心理成长发展记录和参加心理测试及个体咨询辅导状况的记录材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基本信息资料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身心健康状况、主要社会关系情况、个人学习情况、职业兴趣及个人规划、个人重大影响事件等。

①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包含了学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籍贯、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现就读专业和班级、毕业院校、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个人兴趣特长等。

②个人身心健康状况。个人身心健康状况主要包括了血型、身体健康状况、既往病史、有无家族遗传病史、生理缺陷、心理健康状态、是否有创伤史及主要就医史等。

③主要社会关系状况。主要社会关系状况主要包括其家庭成员结构情况(含受教育水平及工作情况)、家庭经济生活情况、家庭关系情况、近亲属有无精神病史等。

④职业兴趣及个人规划。职业兴趣及个人规划主要包括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个人对所学专业的前景预测及其职业兴趣和主要社会实践情况等。

⑤个人重大影响事件。个人重大影响事件主要是指个人成长过程中对个人及其近亲属身心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2.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的资料

能够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的资料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心理测试分析报告、个体咨询及辅导记录以及个人心理变化成长记录等内容。

①学生个人心理测试分析报告。学生个人心理测试分析报告主要是指学生入学时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新生心理普侧(主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大学幸福度量表等)后系统自动生成的分析评价报告。

②个体咨询及辅导记录。个体咨询及辅导记录主要是指学生参加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单位及专业心理辅导治疗机构开展的个体心理咨询及接受心理辅导干预真实情况的客观记录,并应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心理健康活动等表现的情况记录。

③个人心理变化成长记录。个人心理变化成长记录主要是指学生自入校至毕业期间在心理上的成长发育情况及重大心理变化和重大事件的反应状况等。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的意义

首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是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情况的真实还原记录,对学生个人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档案保存价值。

其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对加强和改善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能为学校提供学生入校前的一些个人身心及家庭等方面的有效信息,这为了解学生个人身心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

三、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的一点思考

当前,大学生心理档案构建工作已在全国各地高校中普遍展开,各大高职院校均在积极构建自己的学生心理档案体系,但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点问题仍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各高职院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法无外乎与组织学生填表与心理测试结果相结合,难以有所创新。这就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所能收集到的信息较为有限,获得心理资料不够全面。同时亦未能考虑到不同专业类别、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差异状况,使采用统一标准和统一方法收集到的心理健康资料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料未能做到及时更新。许多院校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后便一劳永逸,直至学生毕业前档案一直未从更新,这便使心理健康档案的效用和意义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智红华.浅谈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12(5).

[2]钱雅文.优化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思考与对策[J].兰台世界,2008(12).

[3]罗娟.大学生心理档案指标体系的建构与管理[D].天津:天津大学职教学院,2010.

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资助情况分析 篇3

在高校资助体系中,除了要关注孤儿贫困生,另一个群体——单亲贫困生,也需要被重点关注。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单亲贫困生常常会有学生辍学、违纪等情况出现。对这一群体的资助,除了物质经济的资助,更重要的是辅以精神心理方面的资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资助体系

在困难学生群体中,有一个群体需要高职院校资助部门重点关注——单亲贫困生。

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单亲贫困生,主要就是指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家庭情况为单亲的这一部分。

笔者对江苏多所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情况进行调研,着重分析了单亲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现状,以下就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论述:

一、高职院校单亲家庭贫困生现状

以苏南高职院校为例,2006年单亲家庭贫困生的比例约占贫困学生的6%,这个数据到了12年,已经上升为11%。这些学生大多来自江苏北部经济落后地区,家庭经济基础本身较差,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家人去世或者家庭结构解体),经济情况更是火速恶化。另有一部分单亲贫困生,虽然来自城镇,但是家庭要么因病致贫,要么本身就属于低收入家庭。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一方面要承受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物质以及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理创伤。双重压力之下,单亲家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调查,在对苏南某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的走访调查发现,这部分群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难以融入班级大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差。单亲贫困生常常有一种孤独感,由于他们生活中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爱,往往会产生极大地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两者共同影响着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心理不平衡现象产生,仇富心理突出。单亲贫困生在对于家庭经济好的学

生时,其仇富心理会比普通的贫困生来得更强烈。他们常常会产生,你有钱都是靠父母,而我的家庭父母有一方是缺失的,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单亲贫困生更容易有不平衡的心理,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一方面不接触,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则会产生厌恶,甚至仇视的心理。

(三)自卑作用下的“爱慕虚荣”。有少部分单亲贫困生,在强大的自卑感驱使

下,有时候会用高消费来掩饰自己的家庭状况。所以在高校里,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学生家庭确实困难,但是学生自己在校期间消费却很高,家长由于考虑到孩子单亲,失去父亲(或者母亲),带着补偿心理,常常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现有资助体系现状

国家资助贫困生财政投入体系,对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主要是初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免”有机结合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贷款、生活补助、学费减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三、高职院校资助体系针对于单亲经济困难学生的几点建议

(一)心理疏导放在首位。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应该首先梳理各类学生的家

庭情况,结合心理普查情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这部门同学,由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和分管帮困助学的老师一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这里面尤其要注意有一类单亲家庭,父亲去世,母亲随之改嫁,这部分学生或是跟随祖父母生活,或是寄居在亲戚家中,情况等同于孤儿,(二)自强自立自信教育先行。任何一类经济困难学生,首先需要的必然是自强自

立自信教育,客服他们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帮助他们走出去,融入班级的大环境。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教育学生甩掉“等靠要”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是他们坚实的后盾,愿意为他们提供服务,给他们帮助。

(三)随时警惕学生的厌学退学情绪。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学校,很多同学在经济

上遇到困难以后,很容易就产生厌学退学情绪,觉得还不如踏上社会,参加

工作来缓解家庭、自身的经济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厌学退学情绪会产生放射作用,很容易影响到其他相类似情况的同学。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学校、老师需要时时关注这部分同学的心理变化,主动引导,更重要的是需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与学校共同来鼓励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四)诚信教育必不可少。这一点通用于所有的困难学生,不单单是针对于单亲贫

困生。一方面是,在进行贫困生申报的时候,学生要实事求是,根据自身情况申报相应等级。另一方面,学生在享受过国家补助政策,尤其是生源地贷款过后,涉及到还贷问题,以及个人信用记录时,需要贯彻诚信原则,按照相关规定,按时还清贷款。

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篇4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 一般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心理咨询等形式来完成, 总体来讲, 教育过程中均以教师为主体, 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目前心理委员制度是由朋辈咨询发展而来, 它的产生积极发挥了学生的自助互助作用, 拓展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心理委员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中的的基层工作人员, 是学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如何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1 明确工作职责, 切实发挥职能作用

就笔者对近两年来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中了解到, 作为新生事物, 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委员认识不清, 不知道这个岗位具体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班主任不知如何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 心理委员自身也很迷茫, 导致心理委员形同虚设。

(1) 心理委员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心理委员经过培训, 拥有更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 在班级中要发挥出自身优势,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助人自助知识, 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传播内容可包括: (1) 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侧重自助解决自身存在的困扰; (2) 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侧重了解人际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规律, 从发展的角度促进自我身心健康, 也对今后走入社会做好铺垫; (3) 异常心理学知识:需要大家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予以关怀和帮助。

(2) 心理委员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针对学校或系部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 要积极组织班级同学参与, 配合学校或系部顺利完成工作。二是在班级中组织心理健康活动, 这也是心理委员发挥作用较大的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每次设定一个主题, 如自我成长类、团体合作类等。此外还可以开展团体心理竞技比赛、组织观看心理电影等。

(3) 心理委员是班级同学的心理观察者。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的配备比率目前的要求是1:3000, 他们不可能随时观察到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此时心理委员就发挥出他们的优势。他们能够和班级同学保持良好的沟通, 及时观察到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状态, 了解其心理发展, 及时向学校进行反馈。如每隔三周向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填报班级心理状况零报告表, 对于班级同学的异常情况也要进行反馈, 并协助跟踪与调查。

(4) 心理委员是班级心理困扰的帮助者。实践经验表明, 心理委员经过培训, 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心理辅导工作的。如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受到委屈时, 一般都是找同龄人倾诉, 而心理委员此时便可运用学到的“倾听”或“支持”等专业技术, 给予社会支持, 做好班级同学“成长的同行者和陪伴者”。当然,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 心理委员的辅导角色是次要的, 遇到自己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一定要及时转介, 既保护自己, 又能够让同学及时得到专业心理指导。

(5) 心理委员是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支持者。危机事件产生时, 心理委员可以及时反馈信息, 协助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调动社会资源, 如班主任、同学、学生家长等, 协助开展各项工作。重大危机事件之后, 心理委员是心理危机主体的重要支持者, 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支持者。

2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选拔和培训机制

2.1 建立健全心理委员的选拔机制

在选拔方式上可以采取学生自荐或班主任推荐的方式产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进行选拔量表测试及面试。

从胜任力的视角下来看, 可分为四个维度:能力、态度、心理特质、动机。我们根据心理委员工作职责, 具体的来讲能力应该包含:组织协调能力、观察力及较强的沟通能力;态度:我们更倾向于有亲和力、乐于帮助他人、热爱工作的学生;心理特质方面则着重考虑学生的敏感性, 是否善于捕捉身边的异常信息, 学生的宽接纳度;动机则要考虑学生本人对心理学及心理活动的兴趣爱好程度。

选拔量表可采用EPQ及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来综合测试学生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及职业能力。

2.2 建立健全心理委员的培训机制

2.2.1 培训目标

心理委员是助人工作, 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与沟通, 所以必须要以心理学知识为指导, 工作中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 提升自身素养, 用心理辅导知识帮助他人心理成长, 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顺利开展工作, 形成良好的关爱心灵、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氛围。

知识增长目标:对心理学这门学科进行了解与认识, 特别是对高职生心理发展特点、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技术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帮助身边的同学在困难和挫折中度过危机, 成为他们心灵的陪伴者, 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战斗者。

自身成长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委员, 必须要重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要正确认识自我、能够接纳自我并学会管理自我。在学习中成长, 在成长中学习, 在助人和自助中成长。

角色定位目标:明确心理委员工作职责,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局限在哪, 需要做什么, 怎样才能做好心理委员这个工作, 端正态度, 并积极投身到培训及工作中去。

2.2.2 培训内容

根据心理委员工作职责, 结合笔者近两年的培训经验介绍如下:

基础知识:心理委员的产生及发展 (心理委员产生的背景知识、心理委员工作职责) 、心理委员的自身成长与发展 (拥有优良的人格特征, 达到助人自助) 、分专题讲授高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如心理适应、自我意识发展、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与健康、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

实践技能: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 (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同学)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 (组织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常见心理问题的判别与危机应对 (作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支持者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 等。

2.2.3 培训方式

岗前培训:在高职院校, 培训课采取选修课的方式进行, 既保证课时, 也要保证课程质量。学时至少16学时, 如条件允许, 可增为32学时。高职院校在校时间短, 一般都有半年或一年在外实习, 如能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展培训最佳。

授课采取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法、团体活动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既要保证心理委员掌握必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还要有针对性的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让心理委员有更直接深入的领悟与感受, 更重要的是要让心理委员深入课堂活动当中, 在团体活动中体验与成长。

成长培训:高职院校心理委员目前多为岗前培训, 上任后的成长培训及他们相互间的交流较少。上岗后可按年级或面临的问题采用心理沙龙这种自由活波、参与性强的讨论形式, 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 心理健康教师给予一定的专业指导, 促进心理委员的积极改变与自我成长。

3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考核及激励制度

培训考核:分为三部分, 一是课程结束后, 每位心理委员上交个人成长报告, 在班级中策划并组织一次团体心理活动;二是课堂表现、听课状况以及在团体活动中的表现;三是小组成员互评。

工作考核:结合工作职责进行考核。是否及时上交班级学生心理状况零报告表, 是否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效果如何;是否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个人是否得到成长等。

激励制度:心理委员可申请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 作为特殊的班委成员, 学校应注重心理委员激励制度, 根据考核标准, 每年可推荐三到五名优秀心理委员进行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包陶旭, 丁芳盛, 叶芳.校园心理卫生活动设计与组织[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59-87.

[2]张敏生.大学生心理互助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125-152.

[3]李晓波, 谢钢.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9-20;217-239.

[4]郑有珠.大学生碰杯辅导实践[J].三明学院院报, 2013 (3) .

[5]刘海骅, 何瑾, 张晓.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方式和标准[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2 (9) .

[6]詹启生.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规范化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 2012 (1) .

[7]施成.朋辈辅导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2) .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使用 篇5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解决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1.有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增多,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在加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增多,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还能总结出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大量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措施,有效地帮助学生,以保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助于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提供直接的依据,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处于个性心理趋于成熟阶段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却远未成熟。由于自我认识能力的局限,个人通常很难全面、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我。通过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可以让大学生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客观地认识、评价和把握自己。由于大学生心理档案记录了不同时期学生各项心理测试数据及其评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历史记录,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它是每一个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大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寻求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善自我个性,预防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1.学生基本情况

主要收集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简介、身体状况、家庭生活状况、家族是否有精神方面疾病史,学习生活情况、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

2.个性心理特征情况

指学生的人格、气质类型、需要动机、意志品质、性格特征、情绪情感、态度等,具体施测工具主要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测验》(EPQ)等。

3.心理健康状况

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测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可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来测量。

4.学习心理分析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动机、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5.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

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做升学就业指导。一方面可根据量表测得的结果来提出建议,如《职业能力自评量表》《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另一方面,则可根据其能力、兴趣、气质特点等来指导职业选择。

6.心理咨询记录

对前来心理咨询的学生,应记录每次咨询的日期、主诉内容、观察印象、交谈情况、心理问题的性质、咨询措施及效果评价、反馈信息等。

以上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除学生基本情况外,其余的都需要不断更新,一般一年更新一次。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要注意的问题

1.培训施测人员

主持测试者最好是身份“中立”的专业人员,而不是学校的管理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实话实说”。施测人员事先应经过严格培训,必须具有实际操作心理测验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接受严格、系统的心理测验专业训练,熟悉有关测验的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序、指导语和记分方法等。

2.选择合适量表

量表的选择首先必须符合测验的目的。由于每一个测验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和使用范围,所以施测者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测验,而不能只是根据量表的名称盲目选择测验;同时还要考虑该量表是否经过了标准化,它的信度、效度如何,常模样本是否符合你的测试对象,常模资料是否太久而失效等等。

3.消除心理顾虑

心理测验至少应在新生开学三个星期后进行,这是由于学生初到陌生环境,易产生胆怯心理,新生刚入学时都会有自我防范意识,测评很容易失真,主要表现为在测评中不敢说实话。大多数学生对心理普查的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对真实表达顾虑重重。因此,在正式施测前要对被试者进行10分钟的心理测量的意义等的讲解。还要告诉学生测试结果不影响学生的评优、入党等,也不会记入学籍档案,尽量消除学生的顾虑,从而认真、客观地回答问题。

4.科学解释结果

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测验上的分数,都是他的遗传特征、测验前的学习与经验以及测验情境的函数,这些因素都会对测验成绩有所影响,使测验产生误差,从而影响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与使用就要慎重。不能用绝对化的态度来对待,要以整体而不是孤立的观点来解释结果,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测验结果。心理测验结果只是提供了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参考依据,而不是唯一依据,还必须结合其他方式收集的材料综合考虑。

四、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和使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有助于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档案的教育与辅导作用。

1.明确管理机构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必须明确管理机构和专人负责,通常应由学校的心理教育机构负责建立和管理。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与一般的档案管理有所不同,它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懂得档案知识,又要懂得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即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也很容易流于形式,失去应用价值。

2.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心理档案工作的前提,为了做到严格规范、管理有序,负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机构必须制定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

第一,岗位工作制度。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人员要忠于职守、熟悉业务、掌握政策、坚持原则、严格把关、保守秘密、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的管理工作,对心理档案管理的分工、收集、整理、供阅、保管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并落实责任措施。

第二,保密制度。大学生心理档案不同于学籍档案等,其档案资料中涉及学生隐私的内容必须保密,除经本人同意和特殊情况外,他人不得随意翻阅,否则会对学生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保密机制,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保密意识和职业道德,只要是学生不愿意公开的、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违反心理咨询工作原则的心理档案内容必须严格保密。当然,保密的心理档案内容也要有层次性,对有些心理档案的内容就没有必要作严格的保密,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

同时也需规定保密例外,即当学生的现状危及其个人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或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时,其个人心理档案资料允许向有关个人和组织提供。

第三,查阅制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资料不得随意外借或查阅,只有出于科学研究和帮助学生的需要时,才可以将档案让有关人员了解,但必须履行一定的查阅手续,并严格遵守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阅、批注、抽取、撤换档案材料,未经专业人员和相关学生的同意,不得擅自拍摄、复制档案内容。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档案有知情权,学生要求查看自己的档案时,管理人员要满足其要求,并对档案内容给予科学的解释,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测试结果。

第四,重点预防和监测制度。以保证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状况被随时得到关注和监控,对特殊个体实行重点预防和监测。

3.定期更新内容

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档案,也是一个发展的档案,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不断丰富其功能。应不断优化心理档案的更新机制,大学生心理档案不是一次性的心理调查结果的历史记录,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记录往往不能反应学生现时的心理实际。为此,要对建立的心理档案进行动态管理、持续跟踪,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认真做好档案内容与形式的更新,应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补充或完善,平时要根据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情况的追踪,及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及时更新档案中的资料。

4.加强研究应用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价值,其核心在于为学生教育管理和健康发展提供服务,不能束之高阁,只有在正确、有效的使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关键是如何加大对这些档案资源的利用力度。因此,专业人员应对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共性和个性问题,研究明确教育对策,并在学生心理档案的相应栏目中记载教育辅导建议,以提高心理档案的育人功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全院学生的宏观心理状况进行科学的学生管理决策,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在教学上,可以根据班级的学生性格特征、兴趣分布等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根据全院学生的人格特征、身心状况等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和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篇6

一、体格检查的概念

体格检查是指对身体进行一系列医学检查,即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水平进行检测和计量以了解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基本身体状况,是运动医学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确保学校体育安全的重要前提。

二、体格检查的目的与意义

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检或了解体检结果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身体的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机能水平等基本情况,以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原则安排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体育锻炼计划,最终实现学校体育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根本目的。具体意义有: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据此确定其能否参加体育锻炼及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了解学生身体特点有利于运动员选材;作为评价体质的依据;通过对体检材料的前后对比,为评价教学和训练水平提供客观依据;研究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效果;为合理安排体育课堂、课外活动以及校外体育活动提供依据;为进行学校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提供前提和保证。

简言之,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存在差别,特殊体质或特定疾病的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的性质是不相同的。比如学生有先天性心脏病则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如学校或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或检查不认真,或没有及时通知本人采取必要的治疗和防范措施,但仍要求其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就容易致使该生在体育教学中突然死亡。

所以,体格检查不仅是运动医学工作者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体育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因为只有通过体格检查,首先获得学生的身体形态特点、发育程度、健康状况、机能水平的各种准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才能保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体格检查对学校学生体质档案的建立、对运动员选材、对人类各种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体格检查的内容

体格检查的内容很多,应当根据体检的对象、目的和阶段的不同进行选择。一般包括询问既往伤病史、运动史、临床健康检查、姿势检查及人体测量。有时除一般检查外,还需要特殊的专门检查(化验、X光、心电、脑电、肌电、超声心动、肌肉针刺活检等)。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体检,应着重于心肺机能能力的检查。

询问伤病史的目的在于对目前健康状况及体质强弱做初步了解并为下一步检查的选取提示重点。重点询问那些影响内脏器官机能和影响运动能力的伤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结核病、哮喘、肝炎、肾炎、癫痫、关节炎以及肢体疾患。具体要了解伤病发生的原因、时间、治疗过程、痊愈程度、目前情况以及对生活、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影响等。运动史主要询问既往体育活动情况、运动项目、年限、运动水平、运动时身体反应、是否有过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史(原因、时间、治疗过程、痊愈程度、目前情况等)。重点了解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家族史。女学生有时还需要了解月经史等。

健康检查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内外科、神经、五官、血液检查等,一般多采用简单物理诊断方法,必要时选择心电图、超声、化验等特殊专门检查。对学校体育参加者多侧重心血管系统,主要指标有心率、血压、心脏形态和心脏机能(心音、心律等)。

姿势有静态姿势和动态姿势。前者主要包括直立姿势和脊柱、胸廓、腿、足的形态等,后者主要指步态状况。

人体测量主要指人体外部形态,包括体重、身高、坐高胸围、呼吸差、肩宽、骨盆宽、肢体的围度和长度等;机能检查重点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常用方法有:一次负荷实验、联合运动负荷实验、台阶实验、肺活量测试、身体做功能力(PWC170实验)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等。目前反映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或者体质水平的常用综合指标体系为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具体内容和方法在后续内容中专门介绍。

需要强调的是,反映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或者影响学生学校体育活动程度和范围的因素非常多,也就是说学校体育体格检查的内容非常多,一般情况下很难全部完成,也没有必要全部进行检测。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学校体育的性质和内容,甚至于不同地域和气候因素以及体检的具体目的、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考虑,筛选简单、准确、可行的项目进行动态评估。

4 体格检查的实施

由于体格检查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基本技术,所以体检的实施可以由学校卫生老师具体负责,也可以由卫生老师和体育教师一起进行。但对于学校体育过程中的体检依然有别于医院体检,其重点应放在对体育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器官和系统的检测,尤其是运动应激机能检测更有意义,因此单纯靠医学工作者也很难完全胜任此项工作。所以一般建议由具备运动医学背景的人员来实施,或者由卫生老师和体育老师联合完成,其中体育老师提出体检的目的、要求、重点指标,由卫生老师具体负责体检过程、结果的阅读与分析、体检材料的管理等,最终再以体检结果的个体动态分析以及群体状况分析为依据由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学校体育活动的具体项目、强度、量、频率、注意事项以及其他教学活动,以实现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

体检的主要时间点以及间隔时间的长短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依据学生的个人状况、学校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或者其他特殊原因而灵活安排。一般常见时间点为:入学(入学校业余运动队)时、毕业时、业余运动队集训期和比赛(运动会)期(一般前后常规进行,必要时在中间不同时刻也需要选择进行,该部分与训练和比赛的医务监督相似)、体育活动反应异常时(如运动中或运动后心率、血压、主观感觉等出现异常反应)、身体出现伤病时和伤病恢复后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时、因各种原因停止正常体育活动较长时间后恢复正常体育活动时、重大家庭变故等身心应激后参加体育活动时等。

上述体检可以对所有学生集体测试,也可以根据需要对部分或者个别学生选择有针对性地测试部分项目。一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主管领导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制定适宜自己学校校情的学生体格检查制度,由学校卫生老师和体育老师共同负责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检测,并把测试结果科学分析后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向班主任、家长反馈并提出纠正建议,同时由体育老师合理安排学校相关体育活动内容,预防运动猝死。

5 依据体格检查的结果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就是人的健康资料的文档形式,即体格检查、体质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心理健康检查以及疾病等与健康相关的文字、图片、图像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它是了解学生的病史,诊断疾病,指导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资料。“体育与健康课”为学生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了可能。一个人在一生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有的体质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能使每个人随时了解自己在各个时期的体质状况;对于检查出来的疾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治疗;体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身心状况,每个人所获得的体育健康卫生知识和个人卫生行为等情况;有利于体育与卫生工作紧密结合,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断增强每个人的体质,增进健康,同时避免一些因学生特异体质造成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个人健康档案中的数据资料,可以为体育教学、训练、锻炼、健身提供科学依据;便于体育教师、医务人员或本人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安排体育教学、训练、锻炼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开运动处方和制订科学的健身计划。这对于一个人能健康、快乐走完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意义重大。

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与体格检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概括起来讲应当包括生物学、心理学、体育与卫生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四个基本内容。最主要的应该是生物学内容,由身体发育水平、身体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组成。身体发育水平包括:体格、体型、体姿、营养状态和身体成分等;身体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状况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等;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及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

以学生体格检查和健康档案的建立为代表的学校卫生和体育工作涉及大量数据处理、统计和评估,如果仅测试而不进行科学分析管理则失去其本身价值;如仅靠手工方法解决又非常繁琐且容易出错。所以,对于这些大量数据建议进行健康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和动态评估,可以使用成熟的体检管理软件,用来完成体检后的评价、统计及上报表格编制,使学校体育工作走向规范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轨道,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而且使统计质量有了保证,使数据具有高度的准确性,提高了资料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和体育科学界在运动处方和体适能研究领域的迅速进展,使得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理念,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应对更多的挑战,同时当然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全新机遇。相信我们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一定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促进做出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Z],教育部文件,2002.

2.宋大维.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D],2004.

3.教育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Z],教育部文件,1996.

4.谭飚.关于新世纪学校体育的思考——谈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2,19(2):82-85.

5.Ades PA.Preventingsuddendeath,cardiovascularscreeningofyoung athletest [J].The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1992,20 (9):75.

6.林建棣.对运动性猝死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15 (2):156.

浅析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篇7

各地高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普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情绪, 忧虑、焦虑、心理压抑沮丧, 伴有自卑和懦弱等特点。2013年4月复旦投毒事件更是折射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如遇挫折意志消沉低落, 没有进取心, 受批评易萌发报复心理, 导致出现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等压力自杀、暴力等偏激现象。某些心理学家把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 因此大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2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当今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期间的各种不良心理有碍于大学生塑造自己职业竟争力, 有碍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充分认识自我,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1 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加大, 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增多, 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 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大量客观的第一手资料[1,2],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措施, 有效地帮助学生, 以保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改善自我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自我认识能力的局限, 使得大学生难以全面、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我。通过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 使得大学生得以利用科学的方法,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学会客观地认识、评价和把握自己。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生成长的历史记录, 是大学生健康发展动态的监测过程, 是心灵成长的轨迹。大学生可通过心理档案发现心理问题, 进而完善自我品性, 预防心理疾病。

2.3 科学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3.1 明确管理机构, 制定管理条例

必须明确管理机构和主要负责人员, 为了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必须由专业人员负责协调工作[3,4]。

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与一般的学籍档案相比, 具有更严格的保密性, 除经本人同意和特殊情况外, 他人不得随意翻阅。为做到严格规范, 管理有序, 负责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机构必须制定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条例, 对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机构的分工、收集、整理、借阅、保管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并落实责任。

2.3.2 应用现代先进手段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应积极引进现代管理手段, 充分运用测验、统计分析及管理等软件, 处理和建立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材料, 以更方便迅捷地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相关资料, 提高工作效率。

2.3.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 是为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服务, 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它是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建立、丰富和完善的。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个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级、系别、专业、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联系方法、民族、有无兴趣特长、健康状况、重大生活变故、既往病史、心理创伤史等。

2) 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成员结构、父母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 对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概要评价、家中排行、近亲中有无精神方面病史问题等。

3) 心理测验情况:心理测验能够帮助分析来访者的各种心理特征。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

1) 采取多种形式欢迎大学生主动前来查阅心理健康档案, 让大学生独立认识自我心路历程, 共同探讨完善自我的策略措施, 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预防心理疾患, 发现和挖掘心理潜能, 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

2) 与其他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通过合作研究和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快捷地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等情况, 和大学生们一道来设定切合自身的努力目标。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也可以作为挑选学生干部、评优等依据, 并根据个性差别、性别差别、职务差别, 选择合适人选, 实现最佳组合。

3) 建立完备的大学生心理档案, 为深入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素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 系统、科学地收集、整理各种资料,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总结经验, 并升华到理论高度, 再运用到实践中去, 促进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4 结语

大学生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对其成长、成才造成了阻碍, 通过合理科学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从而获得新生心理档案的一手资料,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以保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摘要:为有效降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 通过合理、科学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从而获得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一手资料, 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与方案,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效地帮助学生,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国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利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3]钱福永.建立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学校卫生, 1996 (2) .

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篇8

1.高职院校的老年专任教师,经历过“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拔,基础扎实,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高校学风良好,学习气氛浓厚,他们掌握了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到高职院校任教之后,经历了高校扩招前后的变化,在扩招之前学生基础比较好,各项教学活动一般都能顺利进行,教师对学生比较满意,对学生的言行自然地流露出尊重和欣赏,专任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自然是“专家和前辈”,即敬又亲,高校扩招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本应该读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读了本科,实际读高职高专的学生则相当于扩招前的落榜生,甚至有些学生高考总分只有100多分,此外,有些工科专业文理兼收,学生的数理基础与扩招前相比一落千丈,逻辑思维能力低下,专任教师讲授专业课程感觉相当困难,有些理论课通常只有个别学生能听懂。在一次骨干教师培训期间,有位农学方面的资深专任教师在闲聊时说道:我的一个老同学开了一家养鱼场,想让我推荐一两个学生到他那里工作,可是全班几十个学生,我还真找不到可以推荐的人……在实施教学上的挫折,常使教师的情绪恶化,对学生的言行不免流露出蔑视和失望,老资格的专任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有代沟、要求太高、学霸”,因而敬而不亲。

2.高职院校的年青专任教师,大多是高校扩招后培养出来的,专业造诣远没有老教师高,但这些年轻的教师和学生是同一时代的人,能相互理解,关系比较融洽,学生往往亲昵地称教师为某某哥,某某姐,平时喜欢和年青教师开玩笑,喜欢谈条件,如要求少做作业,或不做作业,甚至在上课时间利用多媒体教室看电影,或者在教室中玩手机,年青教师不能或不愿干预,考试前要求点题,甚至发答案……尽管学生平时和年青专任教师打打闹闹,吃吃喝喝,但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不认可,有些学生甚至在背后嘲笑年青教师的低能、抱怨学校的教学胡搞,显得“亲而不敬”。

无论是“敬而不亲”还是“亲而不敬”都是不健康的师生关系[2],老的专任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适应现在的学生,不要抱怨,广西交通职业学院某位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的专任教师建议:教师要积极培养和学生的共同语言。他以自身为例说明其重要性,比如他的学生爱看湖南卫视,他也跟着看,学生爱看足球,他也常看球,这样在下课的时候能够和学生有共同的聊天话题,加上从不摆架子,他和学生之间关系很融洽,学生毕业之后逢年过节还发来短信问候,有些学生还专门回校拜访……年老的专任教师应该多方面与学生沟通,尽管任教的课程多、课时多,也不能把自己与学生的沟通仅限于课堂教学中。年青的专任教师不要和学生走得太近,靠太近会影响教学项目的实施,最终还是损害学生的利益。同时,年青专任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要被表面融洽的师生关系所迷惑,尽管学生文化基础不好,但大多数还是希望自己能学到一些东西,他们并不希望教师只是个朋友。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本校的实际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生产实践的需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看起来面面俱到,很重视技能教学,还显得“工学结合”,但实际操作却很困难,最后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培养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人才培养方案在加强技能教学的同时,应该坚持必要的理论教学,很多理论课程需要重新编写教材,使得教材科普化、卡通化,让高职学生平时能看进,上课能听得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重新建立专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鱼水关系”。高职高专院校目前都面临学生文化基础不好的问题,都面临理论课难教的问题,都想方法扩大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但无论如何,理论课的比例不可能降为零,不上理论课是不可能的,看不懂电路图的学生修不了电子设备,看不懂工程图的学生建不了房子。理论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是理论课程教材的改革,目前教材内容的选取方面普遍过深过广、叙述方法过于单调乏味,建议把教材编写得象漫画宣传册子一样图文并茂、浅俗易懂,高职学生的教材不应该是编著者显示自己渊博知识的平台,而应该是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平台。

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不要单纯追求形式的美好,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很漂亮,讲述得很精彩,而学生没几个能听懂。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化大量的时间给学生重新讲解初中学过但没学好的代数知识,经常检查指导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课堂结构看起来有些松散,节奏有些缓慢,教学内容有些简单,但学生能学到一些东西,所以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才是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潘杰宁.和谐校园视角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2012,11.

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篇9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档案意识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档案意识的现状

(1)对档案的实质性缺乏了解。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档案缺乏实质性的了解,有许多学生没有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不知道档案为何物,档案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公民对档案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2)对档案管理部门不了解。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档案馆是党政机关的机要部门,档案的利用者应是党政机关干部和历史研究人员,对档案馆存在着浓厚的神秘感,不知道我国的档案开放政策。(3)对档案的基本属性理解不准确。多数学生对档案的真实性原则理解的尚可,但是对于档案的原始性、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却不理解,甚至会把档案的隐私性和保密性混淆。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档案意识薄弱产生的原因

(1)传统档案管理与利用体制的影响。由于传统上传袭下来的档案神秘感、保密论使大学生无从涉及这个领域,接触档案。高职院校档案一般为各级党委的组织部门或行政人事部门集中统一管理,有专人负责,并接受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业务指导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检查监督。学生档案由学生管理部门管理,科研档案由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严格的管理体制给档案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大学生对事关自己未来发展的个人档案认识非常模糊,对综合档案更加不可能有理性的了解。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习惯去图书馆检索信息,却没有丝毫去档案管理机构利用第一手原生信息的意识。(2)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部门未能充分发挥档案教育功能。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课程基本上是面向档案专业的学生开设的,非档案专业的学生接受档案教育的机会很小。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部门的传统角色偏重于档案基础业务,教育基本上仅面向利用者,面向大学生的档案教育实际没有充分开展。(3)社会、用人单位存在大学生档案无用论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招聘面试时并不注重学生的档案,有些单位在收到学生档案后并不认真核对,也没有及时将档案回执返回学校。(4)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部门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档案知识培训。大学生缺乏主动浏览、阅读档案信息的意识,只有极少数人学生来浏览过档案馆网站、阅读过档案管理文章、书籍,或是从媒体上见过档案馆和档案管理信息。这些都表明大学生总体上不了解档案的基本性质功能,不清楚大学生档案材料范围和大学期间所形成的档案管理的内容。

三、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档案意识的举措

(1)高职院校要利用新生入校,大力增强宣传教育,多举措并舉。高职院校要利用新生入校教育这一时机,结合本校实际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档案培训,大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采取参观档案馆、档案知识讲座和开设公选课、举办专门的档案知识培训等形式,传授档案基础知识,提高档案意识,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走进档案馆查阅和利用档案,或利用档案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活动,从而提高师生总体的档案意识,提高档案的采用力度,使档案真正地充分利用。(2)高职院校要注重对毕业生进行档案知识的教育。高职院校要针对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制定专门的指导计划,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宣传教育,使毕业生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个人档案,不要以一时的懒惰或失误给自己以后的发展带来损失。(3)高职院校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宣传工作力度。大力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对于大学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至关重要。(4)高职院校要注重档案知识培训的基础与实践并行,实施档案利用。要求在校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加强学习,掌握与档案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授予档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们认真了解档案的产生、档案的价值及档案的利用价值。(5)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档案知识宣传教育经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许多发达国家都将档案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并且取得了成效。我们也应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档案知识教育内容,在大学开设档案知识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 考 文 献

[1]在校大学生档案意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基层工作.2010(3)

[2]当代大学生的档案意识[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篇10

国内许多大学的统计资料表明, 随着我国高校独生子女人数的逐渐增多, 以及当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突出表现在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这四个方面。我对我校的1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后发现:20%的同学为人际交往所困扰, 不敢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心中所想;11%的同学对未来没有信心;45%的同学对于自己未来就业前景表示忧虑。在遇到情感挫折等心理困扰时, 30%以上的同学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选择逃避, 常常以听听歌、逛逛街、喝酒、玩网络游戏等方式排解, 很少选择主动向外人倾诉, 寻求帮助。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的成长备受社会的关注。大学生要顺利地完成学业, 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为此,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在有些高校从新生一入学就着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但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实践中, 还存在对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认识不够的问题;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过程中, 还存在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认识不全, 建档范围模糊, 档案材料单一、不成体系, 以及材料的真实性、保密性不够等问题;在大学生心理档案作用的发挥上, 还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倾向。为此, 我根据自己在高校档案工作的实践, 对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二、在我国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的是大学生个人信息与心理素质状态, 它在高校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方面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在当前,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 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看,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防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

心理档案是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基础性资料, 已为各高校普遍认可, 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心理档案, 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早期发现学生心理异常, 及时给予科学的治疗, 也有利于学校为各类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果没有心理档案, 我们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更谈不上采取预防和控制行为。

(二) 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而且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 各自的心理品质不同, 他们在心理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 和个性心理特征 (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 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客观详细地记录学生每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 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信息, 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 从而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 减少盲目性, 提高针对性, 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际上, 重视学生心理状态, 做到因材施教, 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就提出, 良好的教育就在于“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而长善救失在于了解学生的心理, 即“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

(三) 从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社会价值来看,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社会人才的选拔。

竞争激烈是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一大特点。种种竞争, 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社会的人, 竞争愈烈, 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高。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心理素质健全健康的人, 他们耐受挫折、自强不息, 只有这样, 才能对抗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心理档案将有助于社会选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从革新选拔人才机制的角度讲,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既有利于社会选拔人才, 又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所谓大学生心理档案, 是指能帮助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 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准确信息的材料。

大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两大类:团体档案和个人档案。前者反映的是大学生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群体特征的资料, 一般以学校、年级或班级为单位, 其价值在于对大学生总体状况的把握和加深对大学生个体状况的认识;个人资料则是指反映大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本文讨论的大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指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一)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主体———各院系辅导员。

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中间, 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 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行为表现, 作为建档主体更有利于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实时性。但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缺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专业知识, 因此, 容易出现档案不够规范的问题。为此, 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专题培训, 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档案建设水平。

(二)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客体———存在心理问题、急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

目前, 我国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才刚开始起步, 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 为所有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显然是不现实的, 即使能做到, 也容易流于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 应从所有学生中筛选出确实存在心理问题、急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 首先把他们列入建档范围。这样既体现了工作的针对性, 又容易出实效。

(三)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 一份完整、准确、系统的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背景资料。

包括学生本人基本情况 (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 , 家庭基本情况 (如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 , 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 (如父母离异、死亡等) , 等等。

2. 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主要包括身体状况 (如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智力水平 (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个性特征 (包括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及品德特点等) 、心理健康状况 (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等) 。反映学生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通过心理测评获得, 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大学生人格问卷、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

3. 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过程。

包括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心理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尝试, 因此, 我们必须慎重地对待并处理好以下一些问题。

(一) 材料的客观性问题。

档案概念的内涵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的历史记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要尽量做到客观, 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 少使用或不使用评价性语言, 多用客观描述性语言。

(二) 材料的完整性问题。

大学生心理档案需完整, 一方面, 从数量上要保证档案的齐全, 使那些应该集中和保存的档案材料不能残缺, 另一方面, 从质量上, 也就是系统性方面, 要维护档案材料的有机联系, 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分散, 或者零乱堆砌。

(三) 材料的保密性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明确规定了心理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这些资料应单独保管, 不应列入院其他病历之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只有在专业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其服务对象的案例。如果为专业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 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因此, 对大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严格保密是涉档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属于大学生个人隐私的问题, 更应严格保密。只有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 才能受到学生信任, 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 否则就很难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从而心理档案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基础。因此,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必须由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专业工作人员负责, 建立以后, 则根据档案的内容确定保密等级, 不能随意公开心理档案的内容, 即使公开, 也要尽量做到保护学生的隐私, 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产生信任。

(四) 材料的即时更新问题。

心理档案材料虽然是过去的记录, 具有历时性, 它既不能完全说明现在, 更不能直接描述未来, 但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过去, 作为制订教育对策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 大学生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凝固的、静止的, 它是随其年龄的增长、环境的不断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因此, 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者还需要及时更新档案内容, 对于一些心理咨询记录, 要将咨询的时间与次数、主述、症状表现、诊断意见、咨询方法与过程、咨询效果、接访老师等作好整理, 及时归入学生心理档案之中。把持续充实心理档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日常性工作内容, 持续跟踪、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建立定期、不定期心理档案内容更新制度, 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心理档案资料, 实现心理档案的动态管理。只有将大学生心理档案建成一个动态的档案, 才能使学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家长与就业指导部门甚至是学生就业工作单位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特征, 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价值。

(五) 专业队伍建设问题。

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离不开专业队伍建设, 这支队伍除了应具备心理学、心理测量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外, 也应懂得一定的档案学专业知识, 只有如此, 才能形成真实、全面、科学性强的丰富的一手材料。我们常常看到, 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心理测评等基础工作, 但最终发现, 留档的材料却价值不大, 也就是说, 想用的材料没有留下来, 而留下来的材料却无用。所以, 提高建档人员的综合水平, 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意义重大, 不可轻视。为此, 各高校可以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 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也可以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还可以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兼职, 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 或者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

总之,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且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我们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了在高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必要性, 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在实践中的顺利开展;只有不断规范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 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档案惠及学生、服务社会的功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各个高校密切关注的问题。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是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有利于社会选拔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心理档案包括集体档案和个人档案,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应注意材料的客观性、完整性、保密性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档案,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彭移风.当前高校建立心理档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兰台世界, 2006, (18) .

[2]刘慧.试论学校心理档案建立中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6) .

[3]黄丹艳.浅论大学生心理档案[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1) .

[4]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5]李兴民, 李小龙.春花凋落——大学生健康成才丛书[M].军事医科出版社, 2007.03.

上一篇:心痛伤心的伤感说说下一篇:2024年司法考试大纲: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