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2024-06-14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精选8篇)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1

大学生消费问题一直是媒体报道和社会讨论的热点。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高职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未来社会消费中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高职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以有利于指导高职生科学消费,满足高职生合理消费的愿望,提高高职生的消费道德素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也即消费的决策过程,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之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blacktank)。[1]消费行为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商品和劳务的心理反应,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商品和劳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交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或场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虽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显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因素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也反映出对个体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兴趣爱好、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高职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因而产生了与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并外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高职生消费行为基本状况

1.消费经济来源逐渐多样化。高职生消费具有一般消费群体的特征,但他们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这主要表现在高职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基本没有经济来源。高飞等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活费来自家庭的占89.6%,翟春艳在调查中问及“生活费来源”时,有70.7%的同学选的是“家庭供给(包括家庭负债供给)”。以上调查数据说明目前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庭,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供给越多。虽然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仍以家庭供给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努力寻找机会靠自己劳动所得取得经济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劳动所得是大学生消费的第二大来源,劳动形式包括公司兼职、学校勤工助学、家教等。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逐渐完善,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数额较大,受益面较广,因此各种奖助学金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三大来源。

2.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供给,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行业发展不平衡,导致家庭经济背景不尽相同,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大学生的消费离散趋势明显,个体消费差异大,有很困难的学生――11.9%的学生月总支出不到200元,也有比较“阔绰”的.学生――月总支出500元以上者占50%"。[5]很多贫困生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难以保证。

3.消费结构多元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除用于基本的生活费和购买学习用品之外,高职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证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证热”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

(2)人情消费。高职生人情往来消费呈上升态势,并且在消费支出中占很大的比例。主要用于同学生日请客送礼、老乡聚会、中学同学聚会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渴求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3)恋爱消费。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在恋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风度,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经常难以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经济上经常入不敷出。据调查,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

(4)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购买了电脑,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

(5)手机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虽然手机资费在不断的下调,但高额的电话费和短信费对于大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三、高职生消费心理特点

追求个性。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他们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追求个性彰显,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的成熟。这就都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个性鲜明的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更推崇标新立异,力图营造与众不同的效果。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的独特方式。

追求时尚和新颖。高职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以追求商品、服务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选择产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泽、流行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因此,前卫、时尚、新颖是当前高职生消费心理的突出特点。攀比和从众心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往往存在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相互攀比的心理特点。看到别人购买某种高档或时尚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日常消费中,常不顾自己家庭条件,为满足虚荣心,使用时尚电子产品,追求个性化,超前消费,购买高档名牌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走入消费误区。

参考文献:

[1]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48

[2]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54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2

1.1 基本生活需要

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中, 这应该属于最基本的消费需要。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立地在校园生活, 生活上的各种开支自然也是不可避免, 总体而言, 这部分消费大体上与学校的物价水平一致, 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波动较小。

1.2 无计划地随性消费

作为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第二个层次, 这种无计划的消费观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以学习为主, 一般没有什么经济上的负担和压力, 生活费用则由父母全权承担, 这种生活模式则往往导致了一些学生在金钱上的挥霍无度。

1.3 攀比消费之风盛行

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滋养了千家万户, 物质上日益的充裕却使得许多人开始追逐华丽、富贵甚至是奢侈的生活。这种现象其实也折射到了下一辈的子女, 也就是当代大学生的身上, 形成了所谓的校园攀比现象。

从以上的三个消费心理的层次可以看出, 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这种校园里的贫富差距如果继续扩大, 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素质和道德素质。校园本是复杂社会中的一方净土, 是让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地方, 怎么能让世俗的空气将其污染呢?纵观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演变发展, 不禁让人担忧, 当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日益多样化、开放化的今天, 最值得珍惜的理性消费却在一点点流失。

2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分析

2.1 父母支撑的大肆消费

“一月五百贫困户, 千儿八百刚够用, 两千三千才算酷, 四千五千真大户”, 这句玩笑式的顺口溜固然有点夸张, 但却反映了眼下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心态。在以上所分析过的无计划消费和攀比消费的心理作用下, 这种大肆消费是必然存在的。如今“啃老族”这个词非常盛行, 因为它就是许多大学生现状的真实写照。因为有父母作为靠山, 因为有父母在学习期间的经济支撑, 一些大学生会不知不觉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不是自己辛苦换来的, 自然也难以感到花费的心疼。这种坐吃山空的消费行为让人不免为其担忧, 与其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鱼”, 不如潜心学习掌握真正的“渔术”, 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2.2 打工获取的补贴消费

在国外, 这种消费行为和方式在大学生中是很常见的。外国的大学生不仅乐于在打工生涯中获取实践经验, 同时也乐于在自己赚钱的快乐中享受成长与独立的滋味。但是相形之下, 中国的大学生却似乎不太钟情于这种半工半读式的学习方式。当然这与我国的体制和国情有关, 由于人口众多, 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岗位和与劳动匹配的工资水平。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消费行为, 用自己的劳动汗水换来的东西往往更为珍惜, 同时也为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础。中国也有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尝试打工, 当然主要动机大多是为了体验生活, 不过与此同时也能挣到一些钱补贴日用, 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 这种消费行为是很有意义的, 也是很实在的。

2.3 信用卡实现的提前消费

最近, 银监会抬高了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门槛, 出现了信用卡冷对学生族的现象。银监会的这一举措其实正反映了社会对于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行为的态度。信用卡固然可以实现提前消费, 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 但是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的手续费、利息费对于经济实力尚弱的大学生来说, 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加之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难以还款或者拖欠还款的现象极易出现, 不仅损害银行的利益, 对于大学生来讲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三种消费心理即基本生活需要、无计划地随性消费、攀比消费和三种消费行为分析即父母支撑的大肆消费、打工获取的补贴消费、信用卡实现的提前消费, 得出了规范大学生消费观的一些启示, 呼吁大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养成良好的理财消费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3

关键词:消费主义;高职院校学生;消费现状;原因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伴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跨国公司的登陆和国外媒体的进入,西方消费主义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冲击和影响。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模上看,高职在校生在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中已占了“半壁江山”,作为特殊学生群体,高职院校学生消费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他们当前的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对于培养其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院校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消费主义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现状,笔者于2010年6-9月对江苏5所在校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消费基本状况的调查,主要涉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经济来源、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等方面。本次调查选择定量分析方法——问卷法,采用了概率随机抽样的方法,确保了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由于调查的对象是综合素质较高的高职院校学生,问卷涉及的问题相对简单,因此,用自行填答问卷的方法确保了问卷的科学有效性,通过各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分发、回收问卷,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问卷的回收率。

本次调查也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受人力、物力及笔者自身能力的限制,调查的地点选择了笔者便于研究的地点——江苏省,样本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代表性略显不足,但本次调查选择的5所高职院校学科性质各不相同,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在最大范围内确保了样本的差异性,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样本的代表性。其次,笔者在设计问卷时缺乏研究资料和参照体系,问卷设计偏简单,不够系统化,但基本上能说明问题。

(1)调研样本构成。

根据地域差别、学校级别、性别差异、学科特点等选择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之所以选择江苏省这5所学校,是因为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开放、现代化程度较高,人们接触、了解当代思潮的机会比较多,受到国内外思想潮流冲击程度比较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研究以5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名单为抽样框,并考虑专业、性别、年级等变量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每个学校200份,回收问卷972份,有效问卷941份,有效回收率94.1%。样本基本状况见表1。

(2)高职院校学生的经济来源。

高职院校学生的经济来源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用于支付其基本生活、学习等花费的来源。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能通过全职生产劳动获得稳定经济收入,主要有父母或亲友资助、勤工俭学、学校的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几种形式来完成学业。本文针对主要经济来源进行调查,从调查中得知,大部分学生来自中等收入家庭。学生家庭月平均总收入600-2500元的所占比例达55.6%;而2500元以上的占27.8%,这表明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而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收入也是极不平衡的。调查结果同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来自父母:80.7%的学生经济来源于父母;由勤工俭学、贷款、奖学金提供部分经济来源的学生分别占8.2%、5.6%、2.5%;其它的占3%。在集体座谈与个案访谈中,当今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勤工俭学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是自立的表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想通过兼职获得部分经济来源,但是现在校区普遍分布在郊区,校外兼职不太方便,而虽然学校不断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但毕竟“僧多粥少”。

(3)高职院校学生的月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消费数量和质量的标志,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基本属于依赖性消费,因此他们的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总体消费水平。本文选取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每月平均消费总额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标准。月消费水平是指除去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学时缴费以外的开支,平均每月生活费用的总额。其中包括每月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要求的费用和用于其它比如娱乐、交际、休闲等方面的费用。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月消费水平,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结构。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月消费区间在400-700元的比例最高,达调查的57.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还是非常理性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高职院校学生消费群体中,一方面存在着占20.3%月消费开支在400元以下的低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存在月消费开支在1000元以上的高达16.9%。高职院校学生消费水平出现了分层的局势,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这种现象使我们看到,收入差距的扩大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差距也相应拉大,高职院校学生消费水平悬殊也是社会贫富悬殊现象的一个缩影,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消费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总消费中,各类消费项目的数量比例及相互关系。在消费结构中,人们各种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文明程度。本文研究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结构,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总消费中,各类消费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从调查中我们得知,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存性消费是高职院校学生消费的主要方面,月均消费总额为390.8元,占月消费总额的60.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希望能吃好、住好、穿好。发展性消费是高职院校学生用于自身成长、成才的消费。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月发展性消费均值为55.6元,占总消费额的8.7%。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高职院校学生在发展方面的消费需求理应越来越多,费用也越来越高,然而发展性消费的比例却没有呈现这样的趋势。闲暇性消费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用于娱乐、旅游等享受性消费和用于在校与人交往的联络、请客、送礼、恋爱等方面的消费。高职院校学生全年节假日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近三分之一,再加上高职院校学习生活的自主性,使得他们有许多的闲暇时间。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的闲暇性消费特别注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如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据调查显示,有67%的学生有和同学、朋友一起出去吃饭、娱乐的习惯,38%的同学举办过生日宴会,57%的同学有过恋爱费用,72%的同学在假期参加过旅游。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达到46%,手机的普及率高达96.5%,MP3拥有率达67.9%,有25.8%的学生拥有MP4。高职院校学生每月的手机花费和上网费用成为高职院校学生闲暇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5)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取向。

消费中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比较 篇4

东莞实验中学吴子成一.含义不同

从众心理主导的消费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

二.形成的原因不同

(一)从众心理的成因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因此,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随大流、跟着大多数人走,总是比较安全的,可以少惹麻烦、少担风险,所以他们就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减少内心冲突,求得心理平衡。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

2从众心理效应的形成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庸”封建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古代历来就推崇“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等禁锢,这一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大影响。由于前辈的言传身教,孩子幼小的心灵也就打下了从众的烙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从众的心理。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历史条件。

3从众心理的自然基础在于动物具有明显的从众本能。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集体狩猎成功的概率大于单独狩猎成功的概率,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

4是人群中的沟通会产生传染。人类学家认为,群体内信息的传递机制包括谈话分析和社会认识两种方式。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为单元共同行动、共享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限制了谈论的话题。从众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

5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众能获得某种报酬。由于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所以,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符合某人的效用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都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除非别人是傻瓜,而这种可能性又是较小的。

6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行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决断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断的时间就会相应较长。对于一些优柔寡断者,会更是如此;但对一些果断者,相应用时就会少些,但此时

有可能会造成较大失误。要进行正确决断,就得搜集信息,并且搜集的信息越多会越有利于决策。但搜集信息需要付出成本,这时,其他人的行为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7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二)攀比心理的成因

1经济因素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攀比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攀比消费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2政策因素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国家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攀比消费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

3哲学因素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是消费攀比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消费攀比的产生与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4市场因素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许多人对勒博的号召做出了反应——也可以说,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为消费攀比推波助澜。我们面前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4年国内市场手机换机周期是18个月,2005年5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周期已经缩短到1年。

5心态因素 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攀比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家庭教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溺爱之下,任性、刁蛮、懒惰、贪图享受,而家长总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心想:日子越过越红火,手里又不是拿不出,何必苦了孩子呢?于是孩子不开口则已,一旦开口,要“星星”绝不给“月亮”,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有时家长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可还是咬咬牙答应了。这种放纵孩子的行为,促成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7消费宣传因素 过去,那种过于保守的消费观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而现在盲目宣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透支消费和负债消费观念,也正在误导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突出表现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没有确定的收入预期,就敢大举借债消费,小到购买家用电器,大到买车购房。

三.特点不同

1追求的目的不同

有从众心理的消费者在乎别人的印象、评价,追求的是时尚。有攀比心理的消费者,在消费商品上,多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对消费者来说,攀比重在“拥有”——你有我也有。

2性质不同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独立性差,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就从众所造成的结果而言,从众行为也显示了一种较为理性的特征。一般而言,从众所造成的结果无非有三种一种情况是别人吃亏。这时由于“我”与别人采取了一样的行为,所以“我”也跟着吃亏。但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虽然改变了“我”在社会中的绝对位置,但对“我”的相对位置影响并不大,因为别人都吃了亏。另一种情况是别人占便宜。这时对“我”而言,由于“我”采取了与别人同样的行为,所以,“我”也会跟着占便宜。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虽然相对位置变化不大,但绝对位置提升了。第三种情况是别人既不吃亏也不占便宜。这种情况对从众的个人而言,其结果是既不会改变社会的绝对位置,也不会改变社会的相对位置。上述三种情况总体的结论是从众的选择对个人的行为目的而言,总体上呈现一定的理性原则,并非都是非理性特征。

攀比则是不健康的心理。中国的消费者有很强的面子情结,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中国人的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从小的方面说它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从大的方面看会造成社会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消费者应该采取的态度不同

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因为人们生活于社会之中,从社会联系的意义来看,群体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基础,每个人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成员。群体的内聚力来自对其成员的感召力和组织力。因此当群体代表进步潮流时,个人服从组织,作出从众行为,这是应该的。但是由于从众心理是一种缺乏自信和主见的盲从和向压力屈服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自觉地有明确目的的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所以应尽可能克服这种心理。

而由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消费,消费者应摒弃之。

当然,二者也有某些相同点,比如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物,都追赶消费的时代潮流等。

联系地址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5

题目: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浅析 作者: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2012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撰写本论文的背景、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消费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只有把握大学生独特的消费行为导向,针对其理性消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科学的消费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我们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的特点,有目的性地指导他们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2.本论文的基本内容

1前言 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2.2 具体消费项目分析 2.2.1恋爱消费 2.2.2旅游消费 2.2.3网络消费 2.2.4通讯消费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3.1存在的消费误区。

3.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贫富两极。3.3 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3.4 恋爱支出无度。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主要原因简析 4.1主观原因

4.1.1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4.1.2消费行为的冲动性和模仿性。4.1.3消费动机的时尚性和从众性。4.2客观原因 4.2.1社会方面。4.2.2 家庭方面。4.2.3 教育方面。5 致谢词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难点:

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方法

4.论文的撰写计划

09.12.28——确定论文题目;

09.12.29~09.12.31——广泛的查找资料,明确论文的背景、意义及基本内容并上交开 报告手稿;

10.01.04~10.01.07——查找资料,整理思路,并于01.07形成出面论文初稿;

10.01.10~10.01.14——再次查找资料以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加入更新部分,形成书面或电子稿并上交指导老师;

10.01.15~10.01.17——结合指导老师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形成最终文稿,并定稿打印上交; 10.01.18~10.01.23——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年月日

目录 1 前言„„„„„„„„„„„„„„„„„„„„„„„„„„„„„..1 2 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1 2.1消费心理日趋成熟„„„„„„„„„„„„„„„„„„„„„„„1 2.2易受暗示,容易冲动„„„„„„„„„„„„„„„„„„„„„„1 2.3消费中的从众心理严重„„„„„„„„„„„„„„„„„„„„„1 2.4消费心理可塑性强„„„„„„„„„„„„„„„„„„„„„„„2 3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2 3.1消费结构不合理,重享受性消费„„„„„„„„„„„„„„„„„2 3.2消费无计划,盲目性攀比消费„„„„„„„„„„„„„„„„„„3 3.3为了获得认同,进行炫耀性消费„„„„„„„„„„„„„„„„„.3 3.4人际交往消费过度„„„„„„„„„„„„„„„„„„„„„„„3 3.5储蓄观念淡漠,理财观念需培养和加强„„„„„„„„„„„„„„3 4 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其影响„„„„„„„„„„„„„„„„„„..4 4.1求新心理„„„„„„„„„„„„„„„„„„„„„„„„„„„4 4.2求美心理„„„„„„„„„„„„„„„„„„„„„„„„„„„4 4.3 求名心理„„„„„„„„„„„„„„„„„„„„„„„„„„...4 5 引导大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4 5.1发展个性消费„„„„„„„„„„„„„„„„„„„„„„„„„4 5.2消除不良消费„„„„„„„„„„„„„„„„„„„„„„„„„5 5.3倡导文明消费„„„„„„„„„„„„„„„„„„„„„„„„„5 5.4提倡科学适度消费„„„„„„„„„„„„„„„„„„„„„„„5 5.5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5 5.6 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5 6致谢词„„„„„„„„„„„„„„„„„„„„„„„„„„„„„6 7参考文献„„„„„„„„„„„„„„„„„„„„„„„„„„„„6

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把握大学生独特的消费心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针对其非理性消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字]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1前言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2.1 消费心理日趋成熟

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正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阶段,在消费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非理性的特点,比如过于追求时尚、易冲动。但是随着消费行为的积累,他们已经对于消费有了自己的判断、分析和标准。他们在购买时更注重所购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学会全面地考虑消费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帮助有多少,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消费行为,避免盲目性消费。

2.2 易受暗示,容易冲动

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体利用消费者易受心理暗示的特点,试图引导大众消费。而当代大学生恰恰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媒体通过杂志、广告等形式向校园传递着大量外界的时尚与消费潮流信息,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上容易丧失应有的判断力。他们往往由于经受不住时尚事物的巨大吸引力,而冲动地做出自己消费计划外的消费行为。

2.3 消费中的从众心理严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共同体,群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而大学时期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的时期。有些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自卑感强,较敏感,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些心理表现在消费方面尤为明显,使得很多大学生成了群体的附庸者。

2.4 消费心理可塑性强

当今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受到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消费观。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新的科学消费观也很容易接受,若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他们也能够考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行较为理性的消费。因此,大众媒体、学校和家庭应当从各方面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对他们的消费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3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非理性消费就是由于缺乏理性的消费观而产生的大大超出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和必要的文化娱乐费用以外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他们自主消费的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没有形成理性、稳定的消费观念。当前,非理性消费观在大学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3.1消费结构不合理,重享受性消费 人的消费主要分为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而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上看,除了吃饭、购买生活用品等最基本的生存性消费,购买学习用品与资料、参加各种辅导班等发展性消费以外,用于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享受性消费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支出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注重享受性消费,提前消费的趋势。这种趋势势必使大学生将主要精力从学习、自我发展上面转移到了享乐上面,对于他们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极为不利。

3.2消费无计划,盲目性攀比消费

很多大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各种费用。他们的消费往往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而且具有明显的模仿性、攀比性的特征。特别是有些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比如在对手机、MP3、电脑的购买行为上,很多大学生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都拥有这些物品时,他们也急切地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MP3或者电脑,否则就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不是考虑这些物品是否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品,或者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担。

3.3为了获得认同,进行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利和身份(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即消费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对消费品的耗费,而是包括了个人为了获得社会认可,所进行的非生产性支付”。在调查中,不少学生指出,为了拥有一台轻巧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一部分学生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学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或透支银行卡以满足自己强烈的消费欲望。这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最终的结局是债台高筑、生活窘迫,逐渐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债务危机中,进而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有的同学高中时期成绩优秀,而到了大学以后表现平平,由万众瞩目变得默默无闻。他们觉得自己变成群体以外的人,不被大家所注意,往往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他们就通过购买名牌服饰,高档娱乐、休闲用品等方式进行炫耀,从大家的羡慕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3.4人际交往消费过度

现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经蔓延到高校当中,如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获得奖学金、入党、当选学生干部,都要请客。另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即大学生恋爱,在消费中的支出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人调查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支出最少也要100元~200元左右,多的达到500多元。在通讯方面的消费也是大学生人际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显示,在通讯市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元~50元的占26.5%,51元~70元的占23.5%,71元~100元的占30.9%,而在100元以上的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亿元。

3.5储蓄观念淡漠,理财观念需培养和加强 在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限额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因专业知识而注重理财的学生,数量极为有限。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理财观念需要加强引导,注重培养。4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其影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在购买行为的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广博的知识面使其在消费时注重知识性;对新鲜事物热衷并乐于尝试,使其在消费的同时注重时尚性、潮流化,强调新颖美观;由于个性独特,思想起伏,在消费时会情绪化,即兴购买、冲动性的购买代替计划性的购买;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强烈的表现能力,使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消费态度,即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消费态度通常决定了大学生对某种商品的评价,甚至代表了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感觉和行为趋向。当代大学生在消费心理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4.1 求新心理

对于新产品,不少大学生在广告舆论和宣传的长期影响下,或是接受赞同,或是产生逆反心理,但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最终趋近新产品,进而产生消费。4.2 求美心理

这是大学生以追求欣赏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物心理。在同一品牌、同等价位、相同款式、不同色彩间,大学生的消费选择自然以达到最大欣赏价值为目标。4.3求名心理

青春是激情张扬的时代,大学生追逐个性,为了显示商品的附加属性,如气质品位等,或为了炫耀自己,他们十分在意商品的品牌,追求品牌卓越、款式新颖的进口高档商品。通过消费此类商品,以达到表现富有、高贵、洒脱、时髦的目的,此类大学生消费群体极少考虑到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的实际质量。4.4从众心理 主要是指消费者在购物认识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同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意志薄弱、顺从型性格的大学生从众心理更强一些;当大学生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自信,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消费的目的时,更多地表现出从众心理;从消费利益的角度讲,大学生多认为随着多数人购买总会得到好处,即使上当受骗,也是大家一起上当,以求得心理上些许的安慰。

5引导大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 在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消费的目的。作为引导者,应更多地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施与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个性、文明、科学适度的消费。5.1 发展个性消费 由于个性的不同,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不宜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5.2 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文明消费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5.3倡导文明消费

文明消费即强调健康向上的消费精神,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享乐性消费,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价值。通过倡导文明消费,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5.4提倡科学适度消费

由于从小受到过度照顾,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对国情、社情和家情的认识,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科学、适度的轨道 5.5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大学时代是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活至关重要。如果长期沉湎于吃喝玩乐,势必使大学生出现追求享乐、崇尚物质生活的思想。高校中的“两课”教育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育中渗透消费观的教育,加强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追求有价值的人生,懂得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5.6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

导致大学生出现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误区,除了有外在消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外,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来自于自身及环境的压力,心理上不完全成熟,受挫能力与意志力相对较弱。有些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进行消费,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代替。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使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情绪,帮助大学生缓解其消极的消费情绪。

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充斥着各种消费的不良发展,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消费的影响最大,只有培养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科学理财,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注意精神生活的提高,使大学生的消费真正理性化。【致谢词】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孙勇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x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参考文献】

[1]卢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1)

[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85

[3]徐佳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成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4]侯玲王洪斌.大学生消费文化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大学生消费心理论文[推荐] 篇6

深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

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级:

三班

号:

201232020308

名:

何斌

目录

一、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1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4

(一)对非理性消费、盲目消费的消费心理分析................5

(二)消费群体影响的消费心理分析.................................6

(三)追求时尚名牌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分析............6

(四)对于超前消费和恋爱消费的消费心理分析................8

三、大学生科学消费的策略分析............................................9

四、结论..............................................................................11

深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

时至今日,我国的改革开发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中国的发展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连续增长率持续多年保持在10%左右,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样,在消费领域中,居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也在逐年增加。在这个庞大的购买大军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构成了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特点将直接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势,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其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就更显得重要了。

一、大学生消费特点

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消费上也更加显现着的选择的自主权。而这种自主权的扩大,无形之中,形成了大学生独有的消费特点。

第一,在大学生消费中,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并存。为了更好的深入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我在夜市卖服装处,亲身体验了买卖双方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丰富了实践经验,积攒了对大学生消费特点与消费心理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我的实际观察发现,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是品牌,最后是质量。这与外国 1 学生相比有很大不同,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真正靠打工挣生活费的学生人数并不多,而且,提供打工岗位的数量有限,打工所得薪酬也并不很多。不足以在支付偏高的学费后,有多余的钱来从容的购买商品。因此,由于消费能力的有限,在相对固定的可支配费用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其次才是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所以,我们在花钱时通常是十分谨慎的,或者说是算计的,而且是力求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对于一些不是现阶段特别需要的商品,大多数同学会谨慎的选择购买,在这一点上,男 生的表现得更为突出。当然,在众多的大学生队伍里,也有家庭条件较好,能够为其不成熟消费买单的大学生,但这一部分的大学生仅仅是一少部分人,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同学的情况。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随着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以及谈恋爱、面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群体也会逐渐向注重追求商品的品位、档次和自己形象等方面倾斜。

第二,在大学生消费中,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群体影响力往往起主要作用。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多是以集体或小群体的方式进行的,在进行消费时,也会形成具有共同消费特征的消费群体。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群体内部的成员也会施加影响,在他们进行消费时,这种心理影响就会突出显现出来。群体内的个体成员很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 2 影响,在看到群体中别人相继购买某一产品后,往往也会追随购买,不论该产品对其个人来说是否有用。

第三,在大学生消费中,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的攀比消费的现象仍然突出。随便走进某个大学生的宿舍,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名牌商品。尤其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学校园内,穿着名牌运动服,运动鞋的男生,用兰蔻美、宝莲、ck等名牌化妆品的女生随处可见。可以说,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品牌的调查,就基本反应出这一地区市场上各品牌的销售情况。以青年人为主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也成为各大品牌越来越看中、追逐的主要销售对象!

第四,信用卡带来的超前消费与冲动消费。悄然兴起的信用卡消费,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普遍。信用卡以其特有的快捷、方便、安全等特点,迅速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人群中广泛流行起来,信用卡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90后”,尤其是大学生的超前消费和冲动消费的不良习惯。“喜欢就不要等”,这句国内某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广告口号,对绝大多数年轻的信用卡持卡人也是非常受用的。其实信用卡风很早就已经刮进了大学的校门。工商银行、建设银 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就相继推出了学生信用卡。信用卡所提出的“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这种新奇的消费观,对大学生们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在人们忙于贷款购房、买车的超前消费年代,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已经不足为奇。可是,作为没有无固定工作、没有收入、没有无稳定还 款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信用卡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理财观念,培养个人信用的养成,但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助长了大学生的冲动消费。

第五,恋爱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大学生特殊的社会角色,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希望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但同时大部分大学 生又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家长;另一方面,现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均采取默许的态度,已经成年的他们有追求 个人生活的权力,在大学里,许多人会叫嚣“大学恋爱是一门必修课”,甚至有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恋爱。但是,大学生们在恋爱过程中的消费通常多是缺乏理智 的、冲动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恋爱中的消费数额也在逐年增加。每个月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笔消费在大学生每月消费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虽然大多数的大学生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在现实中,却经常的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心理发生的一切心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行为,包括消费者观察商品、搜集商品信息、选择商品品牌、决策购买方式、使用商品形成心理 感受和心理体验、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信息反馈等等心理行为。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 4 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该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虽然消费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观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通过运用消费心理,就可以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

(一)对非理性消费、盲目消费的消费心理分析

1、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各地区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差距同样明显,对于来自农村特 别是有欠发达的地区来的大学生来说,本就高昂的学费就已经成为了很大的负担,即便是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大多数的同学也都是没有直接经济来源的,全靠家长的 资助。面对突然可以自由自主的进行消费的情况,很多同学显得缺少理性的选择,对于花钱没有计划,以至于在学期后半段时期,很多同学就会进入到“一穷二白” 的窘境。

2、对于非理性消费、盲目性消费,可以说是因为个性而引起的一种消费自主心理。大学期间,每位大学生在伴随自我意识的不断加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也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开始对家庭的消费有了发言权;开始要求自我消费的自我选择权,不再是全都听取家长的意见,对家长所购买的服装表现出不喜爱 甚至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开始要求自己作主进行消费的支配。作为大学生 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交友动机十分强烈,人际关系网更宽,外出、聚会、出游等活动也越来 越多。而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相对足量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并能够为自己所支配,才能得以实现。

(二)消费群体影响的消费心理分析

1、消费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群体内部的成员会施加影响,并导致群体成员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消费群体运用内部沟通、规范影响其成员,而群体内部也会出现从众、模仿等心理。

2、消费者群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回报性等方面。一般来说,群体的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回报性越强,则该群体的影响力越大。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的消费群体而言,探索意识和冒险意识非常突出。对于新商品能一直保持强烈的兴趣,消费敏感性强。大学生群体,总是会以一种好奇的心情来 尝试购买新推出的商品,而当新产品受到群体内部几个成员的承认后,就会迅速的在其他成员身上产生影响,其他成员也会“人云亦云”、“随大流”的相继购买。

(三)追求时尚名牌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分析

1、在面对名牌商品时,不光是受群体消费心理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炫耀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影响。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友谊的需要之后,就要需要满足尊重需要。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 建立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体系,使得最终能够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炫耀心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虚构的心理,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评价的自我虚构。表现在消 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逐流行、追逐名牌。

2、而攀比心理可以说是由于人的好胜心而引起的。大学生青年的争强好胜心理反映到消费上,就成为了追逐潮流、相互攀比,都想争做流行达人……因此在校园 里,突显出了“人有我就有”的从众心理和求新求奇的求异心理。前者在全社会中,人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种心理,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会基本乐 于接受。大学生同样也不例外。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注意力都是随着时尚在社会中的发展而转移的,只有极少数人的大学生对时兴的东西表现出极端的关 注或极端的不关注。而后者,作为正处在青春、叛逆、主张个性的时期,更喜欢这种变化,喜欢寻求独特、时兴,更完善的东西,以达到身心等多方面的满足,就是 大学生自发的求异心理。也正式由于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得某种时尚在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就会又会必然产生新的渴求,在消费上渴望再有 所创新和变化,这种强烈的好胜心理和表现欲望在大学生这个阶段表现的更为突出。一个方面,他们消费常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别人有的我 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然,攀比心理隐含着一种竞争意 识,只不过这种竞争是一种错位的竞争。7 另一个方面,他们自卑。常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就产生自卑心理,这也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四)对于超前消费和恋爱消费的消费心理分析

1.包括在恋爱过程中的表现欲,物质性,也反映出来了大学生的将“虚荣作怪充当慷慨”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恋爱就是花钱的“潜规则”,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得到印证。在大学生的“恋爱账单”上,也反映着社会主流爱情文化的情况,电影、电视剧、小说、网络中上演的一幕幕浪漫爱情故事,浪漫的追爱情节,潜移默化的为处在恋爱中的大学生情侣们提供了各种可以被学习、效仿的情节,并“指导”着现实中的执行情 况。于是,在浪漫成为大学爱情的主旋律的情况下,惟有金钱才可以为浪漫提供有力的支持。爱情既是浪漫的,也是现实的,爱情是必须有物质支撑的。作为无经济 来源的完全消费者,这种恋爱消费方式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而在我们对大学生恋爱中的虚荣攀比声讨中,也要对社会大环境进行修正。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变革,“透支未来”的提前消费,划卡消费,也为大学生的盲目过头的消费现状,负有一定的责任。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大学校园里“摆摊设点”,抢占、争夺大学生这又一“领地”。对此,银行的解释是:“大学生是银行潜在的优质客户。同时,发卡还能提高大学生的财商。”不可否认,信用卡提出的“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对大学生群体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加之与成人信用卡的办理相比,学生信用卡在申办时,审核门槛要低 很多。另外,信用卡异地存款不需要手续费,购物兑奖等促销措施,也获得了大学生的推崇。他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方式,并且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然而银行作为营利性机构,不可能送上免费的午餐的。透支信用卡若不能及时还款,不但会造成其自身信用度的损失,对其大学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会产生负面影 响。如果大学生信用良好,银行将在毕业时为其出具权威信用报告,为个人诚信加分。如果在数据库中留下不良信用记录,学生毕业后,跟所有银行打交道将都会非 常困难。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毕业逃债族”被银行推上法院的被告席。可以说,校园信用卡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是否能真正使用好信用卡,就要看持卡人的自身素质。3.目前,信用卡已经成为大学生的“诚信试验田”,而“三无”(无固定工作、无收入、无稳定还款来源)原因使得学生刷卡无度,透支现象严重。此“试验”似 乎是在“考验”家长的钱袋子。学生拥有的大额度可透支信用卡,已经打破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财平衡,在事实上造成了学生脱离家长的“财政监督”,有些同学甚至以及成为了“卡奴”,在为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开了口子的同时,也为家长和自己都增加了更大的负担。

三、大学生科学消费的策略分析

大学生面对着充满诱惑性的消费市场,产生了很多困惑,在消费中出现许多误区,社会、家庭和教育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引导,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科学消费的内涵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的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行为等活动,都要在科学的消费观的指导下,才能更好的引导人们进行科学消费活动。所谓科学消费观,是指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能够 促进经济生活健康和谐发展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也就是说,科学消费应该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可持 续性消费、绿色消费。为此,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当是既讲生活享受,又讲辛勤劳动;既讲鼓励消费,又要适度消费的。第一、坚持勤俭节约的科学消费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勤俭观念非但没有过时,还要更加坚定的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从心理 和实际行动上拒绝浪费和奢侈消费。并且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代表世界先进消费观念的绿色消费必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消费观念。把传统 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结合起来的消费观念,在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节俭消费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又要承接了提倡积极消费的现代消费观,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享乐主义,既重视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又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并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第二,引导大学生自食其力进行消费。目前广大大学生的经济来源还是由家庭中父母提供的,这种寄生、依赖性的消费,在经济上不能独立、更不会自立,作为当代 的大学生,应该在用父母的钱进行炫耀性消费或者超前消费时,感到惭愧和内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通过参加勤工俭学等用自己辛勤劳 动换取酬劳的方式,自力更生地进行消费,不仅能使得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从心理上 抵触浪费行为,更能使大学生长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 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理财观念。花钱进行消费本无可厚非,敢用明天的钱来为今天买单,也事消费观念的一种进步。但是,敢花钱并不一定等于会花钱。大学 生的消费行为往往表现为冲动消费,消费时多有凭喜好、凭感觉的现象,盲目追逐潮流、名牌,大手大脚,过于浪费,缺乏算计和整体的统筹。表明大学生在理财方 面的知识和能力上还有着较大的不足。第四,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消费不但是一种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无论你是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 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因此,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应该积极呼吁媒体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多做关于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的宣传。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媒体,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主渠道,成为联结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桥梁 和纽带。媒体把外界的消费信息毫无保留地传输给了大学生,但是,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稳定,易于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导致了 大学生盲目消费。

四、结论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7

1 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特点

消费需求广泛。大学生消费需求较为广泛, 除保证基本生活所需外, 还有学习、培训、通讯、交通、穿戴、恋爱、娱乐休闲、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经济保障基本来自于父母或亲属, 经济来源和经济支配受到限制。较大的消费需求与受限的经济供给和经济支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产生了矛盾。

从众消费明显。大学校园是集体生活, 同学之间相互影响较大。表现在消费上就是从众消费心理和行为明显。一个学生的消费行为往往会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的消费行为, 甚至形成一阵消费热潮。追风消费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从众消费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冷静、理性、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应对能力,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中存在着相互攀比、“好面子”的不良心理。

对高科技产品消费渴求较高。大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愿望较高, 消费比例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大部分学生购置高科技产品是为了方便和有利于自身学习, 丰富和陶冶生活。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 投入不小财力购置高科技产品, 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拥有时髦产品的愉悦感受, 满足在他人面前炫耀的虚荣心理。

旅游消费普遍。旅游被大学生视为一种健康时尚的消费方式, 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和推崇。许多大学生在寒暑假或节假日期间, 相邀同学朋友一起外出旅游。旅游让大学生饱览了大自然美丽的山水风光, 观赏了多姿多采意趣盎然的人文景观, 使大学生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 增强了身体素质, 提高了大学生美育素养和生态环保理念。但是与此同时, 在物价上涨、旅游消费上涨的现实面前, 旅游消费开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使大学生在感受旅游带来的快乐的同时, 增添了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恋爱使消费开支加大。如今, 青年男女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消费方面, 谈恋爱的大学生其消费开支明显高于其他同学。恋爱中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追求情感的自我心理需要以及满足对方需求, 不断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经济投入, 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消费, 并且常常难以理性把握消费尺度, 消费开支明显超过正常水平。

理财观念与能力缺乏。大学生虽然是当今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 物质消费总量可观。但是仍然有很多大学生, 缺乏现代人应有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能力, 表现为消费无计划性, 缺乏对经济的整体规划, 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规划, 花钱比较随意, 并且容易盲目消费和冲动消费。他们对自己每月开支需要多少钱, 或者实际支出了多少钱不明确, 缺少开支计划。购物时爱凭感觉靠兴趣, 特别是面对打折、“买就送”等商业促销活动时, 更易冲动消费, 之后又易产生懊恼心理。

性别年级之间存在消费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表现出差异。在性别方面, 男生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消费比较大, 而女生则十分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 在着装扮饰等方面的消费较大;在年级方面, 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开始逐步适应大学生活, 在保障平常学习所需、购买生活用品上花费较多, 而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 严峻的就业现实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高年级学生在择业应聘、考试培训、购买复习资料方面的经济投入显著增大。

存在超前消费行为。超前消费即超出现有经济实际承受能力的消费。有的大学生不考虑家庭和个人经济能力的实际状况, 热衷追求时尚消费、高档消费甚至奢侈消费, 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学生将家长给的用于缴纳学费的钱悄悄用于购买高档用品和请客吃饭, 却对拖欠学费满不在乎;有的学生为满足自己的消费愿望, 到处借钱, “借钱消费”成为了常态和习惯。这些不良行为反映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很不健康, 消费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存在着较大偏差。

2 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大学生消费可以分为物质需要消费和精神需要消费, 它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消费能力、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民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一些大学生在不良心理和错误观念的驱使下, 产生了不正确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不正确消费行为主要受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内在因素

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产生消费盲目性。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一个特殊时期。伴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和增强, 大学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自我支配愿望, 体现在消费上就是产生愈来愈强烈的消费主张。但是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尚不成熟, 对合理科学消费的认识与把握很不足。如果缺乏及时的引导, 就会产生盲目消费行为。

尊重需要引起消费炫耀心理。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 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 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面。大学生是掌握一定知识技能、拥有良好教育资源的青年中之佼佼者, 他们有着强烈的尊重心理需要, 十分看重和在乎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与他人印象。大学生这种尊重心理需要反映在生活领域, 往往就会表现出看重物质消费, 希望受到关注和赞赏, 继而诱导发生消费炫耀心理。

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导致产生消费攀比心理。大学生在群体消费行为中, 一方面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另一方面又容易滋生独领风骚的心理, 两者相互作用, 攀比心理就得以萌生。消费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 即个人乐于接受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或希望拥有大多数人所拥有的;二是求独求异心理, 即在物质的消费拥有上, 希望自己是最独特的、最新颖的。

2.2 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在因素

家庭因素。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 父母从事不同职业, 家庭经济状况存在着很大差别。不同的家庭在子女消费供给上有所不同, 但家长所持的心态基本一致。如今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家庭的呵护。子女进入大学后, 家长对子女的消费需求也抱着能满足就满足、“不要让孩子受委屈”的心理。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消费需求迁就多、拒绝少, 宽容多、约束少, 对子女的不良消费行为缺乏必要的批评管理和及时的教育引导。同时在一些家庭中, 一些家长自身长期的错误的消费思想和消费习惯, 对子女的消费观念形成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教育因素。大学生消费偏高、不合理的现状, 与广义上的教育不足相关。社会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 对大学生消费缺少正面的舆论导向和行为导向。高校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科学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往往缺乏讲之有效、行之有力的方法与措施。同时, 大学如今早已不再是“一片神圣的净土”, 社会上的各种观念涌进校园。高校无奈于教育力量的薄弱, 使大学生消费教育的效果有限。

社会环境因素。超前消费是如今人们的普遍做法, 贷款买房、贷款买车、贷款旅游使现代人崭新的消费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也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智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缺乏细致的思辨和分析能力。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消费现象和事物, 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尤其是众多片面突出高档舒适、奢侈排场享受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宣传, 使大学生感到迷茫、躁动和无所适从, 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的形成。

3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对策

我国提倡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消费伦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 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当十分重视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 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树立健康、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3.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

中国千年文化伦理一直提倡和推崇“俭朴”的美德, 将其看作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情操和社会道德准则, 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基本品质与素养。而有些大学生却认为, “勤俭节约”这种提法早已落伍过时, 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是“老土”和“小家子气”的表现, 对其不屑一顾。思想是行动的先驱, 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新的历史发展环境,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教育引导大学生崇尚自然节俭、反对浮华铺张, 树立“付出创造真正的价值”、“节俭是一种时尚之美”的现代价值观与消费观是首要而紧迫的。

3.2 重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环境下, 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采取直观生动的形式, 对大学生开展艰苦奋斗传统教育, 如组织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 访贫问苦;开展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关注活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献爱心活动等。通过这些教育, 让大学生在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看到群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差距, 了解百姓的疾苦和困难, 从而唤起和培养大学生传承艰苦奋斗优良品格的自觉意识和作风。

3.3 加强大学生学业精神培养,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创造的结果是培养高素质的人以及全面发展的人。只有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使大学生专注学业, 热爱学习, 尊重和向往知识, 追求个人能力煅练与发展, 才能使他们理性客观地看待消费问题, 从注重物质享受向注重精神文化追求转变, 从而确立正确的消费认识。因此, 要重视加强大学生学业精神的培养, 同时加强大学生责任感和忧虑感教育, 使大学生认识到读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钻研技能、增长本能, 而不是花钱消费。要注重校风学风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 并将它们与大学生消费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自觉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营建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3.4 开展大学生财商教育, 让大学生学会理财

所谓财商, 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 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能力。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 人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 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的话题。其中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 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 财商则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从新世纪之初, 我国教育界一些专家已经发出呼吁:“理财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智商、情商、财商三大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直到大学阶段才开始独立的生活, 因而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显得非常必要。通过理财教育, 教会大学生应该怎样科学合理地支配财物, 帮助大学生修正消费意识和行为。

3.5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观形成至关重要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家庭的消费理念与消费环境对于子女的消费观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家长要做合理消费、科学开支、节俭为本的榜样。父母的消费行为是有问题的, 很难教育子女建立起良好的消费行为;其次, 要注重对子女正确消费观的教育与引导, 培养子女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健康的消费心理;第三, 对子女的消费行为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对子女的消费诉求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能力, 合理、适度地给予支持, 而不应一味满足迁就。对于子女不合理的消费要求, 要予以坚决制止和纠正, 并及时指出和加以引导。

3.6 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 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必须注重实效。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 就要提高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 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发现大学生消费中的共性和特殊性, 并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当代大学生主张个性张扬, 逆反心理比较明显。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防止空洞无物的单纯和刻板说教。用身边的事实来阐述, 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分析, 使学生易于理解, 愿意接受, 形成思想和心理共鸣, 从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达到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共同负有重要的责任。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消费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 走出消费误区, 建立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理性的消费行为。这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也是社会合格人才培养的需要。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消费群体, 其消费状况折射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当今大学生中有着许多不良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对其进行分析, 并提出教育的基本对策, 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科学的消费观念,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推进创建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晓芸.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刍议[J].文化建设, 2008 (8) :95.

[2]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5) :91-92.

[3]张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28 (5) :62-64.

[4]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健康[J].山经青年, 2006 (12) :78-79.

[5]李男, 李素花.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与分析[J].辽风, 2006 (6) :112-113.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消费行为 课程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20-02

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1]课程项目化立足于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 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2]

一、《消费行为实务》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消费行为实务》作为营销领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已经越来越适应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正如“传统课堂教学讲究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侧重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引导和情景操作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专业兴趣培养”。[3]再加上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比较不扎实,学习主动性比较差,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现象比较普遍,如果教师还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极容易造成学生应付式学习,乃至厌恶学习,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和信心。

现代教学方式已经从“教”为中心变为“学”为中心,从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从重知识传授变为重能力培养。《消费行为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消费行为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方案

1.设计理念及思路

(1)设计理念: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等五个方面;

(2)设计思路: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明确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2.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项目化改革,培养面向营销领域懂运营、销售、管理的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具有商品推销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和市场营销管理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掌握消费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巧,具有初步运用消费行为分析方法解决企业销售问题的综合能力;

2)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做事认真、开拓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证书目标:助理营销师或电子商务师。

3.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项目化改变了原有课程的内容体系,完全是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项目的设定,项目单位划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课程项目的实施效果”。[4]因此,《消费行为实务》课程以真实任务为载体,以地方区域产业为依据,过程方法重复,内容由易到难,操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有形到无形,由单一到综合来设计教学单元,将《消费行为实务》内容分成消费需要和动机、消费过程、消费影响因素三个专题,基于消费过程,分别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4.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按照“资讯(任务布置)、决策(任务分析)、计划(知识准备)、实施(任务实施)、检查(任务检查)和评估(评价总结)”六步教学法来组织;通过集中授课、理实一体,分组实施、学做合一 ,课内、课外相结合来实施。

第一次上课就把全班学生按4-5人分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包括信息收集、承接任务、成果汇报等),以后的教学实训任务和项目均以分好的小组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来实施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设计和指导角色。

(2)教学方法:通过“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强调咨询、计划、总结和完善,为下一次的教与学提供更好的经验;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实地调查、计算机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作业、讲授,完成课程学习,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考核方式

“课程项目化要求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息息相关,提高企业参与度,对于提高课程项目化的职业特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按照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路,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实施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教师考核与企业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分值比重为企业评价30%、实训50%、学生评价10%、职业素养10%。

三、《消费行为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前后对比

1.改革之前:课程内容结构通过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交叉进行,实践环节以实训的形式单独进行;教学模式采用知识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以教师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内容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学生通过某类活动获取直接经验,但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或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教学目标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教师作用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知识传递方式是单向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参与程度较弱,其结果往往表现为要我学;激励手段以分数为主,质量控制比较单一。

2.改革之后:课程内容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实融合的一体化课程,实训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个部分;教学模式采用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某种程度上学生能获得更多地直接经验;教学目标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的共同实现,教师作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而且知识传递方式是双向的,教师可直接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悉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便于指导和交流,学生参与程度较强,其结果往往表现为我要学;激励是内在的,是从不会到会,在完成一项任务后通过获得喜悦满意的心理感受来实现,质量控制比较综合。

通过 《消费行为实务》 课程项目化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的现象也比较少了,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信心也提高了。当然,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之间课程项目平台比较少;二是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完善,有些实训基地不是按照工作过程来建设的;三是师资水平与课程项目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体现项目的职业特性。这些不足之处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玉霞,李树才.浅析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105-106.

[2] 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 ( 研究与评价 ),2009 (3):32-38.

[3] 吴小娟.《房地产销售实战》 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战设计探微[J].企业导报,2012(24):243.

上一篇:国家级诚信示范市场荣誉下一篇:孝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