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精选5篇)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 篇1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现状,对造成课程“审美性”与“实用性”功能并重的原因及目的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此情况的应对办法,最后对《大学语文》课程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审美性;实用性;应对;展望
《语文》课程,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今天日新月异的教育教学发展面前,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许多改变和创新,特别是在教学意义和目的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性”外,“实用性”功能所占的地位在逐步加强,本文将从开设背景、课程设置、目的意义上对此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应对和对学科未来的展望。
一.语文课程教学的传统意义
《语文》课作为一门学生从小接触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一直以来都以经典篇目的赏析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并兼顾文学写作能力的锻炼。而正是由于语文课突出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在很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的地位是较为边缘化的,这可以说是“审美性”功能的传统弱势,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今天需要迫切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在语文课的传统意义上走出新路来。
二.高职院校中课程功能的转变
我们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进下,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以某建筑类高职院校为例,自9月起,《大学语文》课程从全院少数专业必修,大多数专业选修的境况下,变为了全院所有专业都要开设的必修课,其课程地位大大提升了。但也正因为开课面的增加,就开课内容上来说,与传统的《语文》课已有所不同:文学上的“审美性”在减弱,注重实践的“实用性”在增强。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现实原因的:1.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希望学到一些有实际功用的东西。这当然不是说以前的语文教育就是无用的,而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了这样的诉求:希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加接地气,除了文学、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外,能够讲授一些实用型的技巧,而这些知识在其他专业课的课堂上显然是不被包含的,只有《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包含相关内容。2.从学校层面来说:以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基本是针对管理类、艺术类等文科或文理兼收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课,更大范围内也只是为广大爱好文学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其内容都是文学审美性质的,但面向全院所有专业开课后,大量理工科学生学习时,由于个人基础,专业类别,目的功用等原因,其课程内容做出了相应调整,具有“实用性”功能的内容大大增强,以更切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3.从用人单位需求来说: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其就业单位大多数是与建筑业有关的大中型企业、公司,这些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有其独有的共性,即看重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与人交流沟通、协同合作能力,并要求有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这种背景要求下,《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中增加口语交际及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三.应对举措
笔者认为,我们对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实用性”功能的增加,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在教学内容设置与课堂设计中,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兼顾两方面的内容,使二者达到一个平衡,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1)做到与学生学习的其他课程相联系。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在学生整体学习系中,基本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其教学内容自成一体,与其他课程处于一种割裂的状态,这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容易产生“断裂感”。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大学语文》不仅是在学课文,学写作,也与其他知识点有联系,可以有贯通,能够互相促进、印证的感觉。比如:前文所提的某建筑类高职院校,在《诗经》的讲授中,可以有意识地提到一些与建筑有关的篇目,在学习诗词之美的同时,可以借以谈到古人的风水地势、构造布局、外观设计等建筑观念、美学观点、实用功能等知识,增大语文课程的知识容量与范围,并与相关的专业课程产生连接、补充与对比,形成更好的相互融合与促进。(2)做到与学生的实际运用相联系。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里,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美学范畴的经典篇目欣赏和大作文写作,学生虽然有兴趣,但总感觉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影响学习热情。针对此种情况,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在前文为例的高职院校中,口语交际部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说话技巧、社交礼仪方面的一些基本的、有用的技巧,以帮助学生克服不敢说、不会说、说不好的不足,并训练学生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群进行交流、协作时,所应采取的恰当的方式与分寸,规避错失与禁忌。这对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面对身份的转变,减少人际交往中的隔阂与困惑,是很有实用价值的。而应用文写作部分的内容,这所建筑类高职院校则一方面聚焦于自荐信、个人简历、申请书、毕业论文等学生在大学时期会用到的应用文书,教授其写作格式与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另一方面则聚焦于行政公文的教授与相应文种的写作练习,这一部分的写作完全也不同于文学类的写作训练,其目的就是满足学生实际工作中,能根据自身情况,正确写出合乎规范的行政公文,对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写作任务,都能顺利地完成,所以教学内容设置包括有通知、请示、公函、计划、总结等,都是选取的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的“实用性”的公文文种,这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在某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这两种在“审美性”上薄弱,且极具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四十,这个比重是相当之高的,这个部分的内容也是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式授课,虽然就其教学目的而言,让学生感到“学之能用”,突出其“实用性”,是第一位的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美学化”的东西,比如如何别具一格的展示自己,突出自我的独特魅力;如何清晰流畅的进行工作流程梳理,如何突出重点,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计划和总结,都是一些在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的内容。2.在课堂设计上,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1)在经典篇目的讲解中,除了课堂讲授,引导学生进行美学范畴的感受之外,也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设置不同的授课重点或课外作业。比如《春江花月夜》一文,除了让学生共同领略诗作的壮阔奇幻之美外,可让艺术类的学生据此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江美景,让文科类的学生写出一篇描摹景致的小文,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另外课外的经典书籍阅读,无疑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很好补充,这亦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地引导。亦以前文提到的某建筑类高职院校为例,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进程中,采用了分小组阅读,并人人进行5分钟的读后感想交流的形式。具体来说,即教师将一个教学班级分为6个小组,每组6到8人,每个小组内所有成员经过讨论,共同选择一本书籍来进行读后推介,具体模式可以为大家在教师要求的时间段内完成阅读后,分工协作完成同一本书籍不同侧面的介绍,即可一人介绍书籍作者,一人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一人介绍大体情节、主要人物,一人谈艺术特色、写作技巧,一人谈主题思想、社会影响等等的形式,也可所有小组成员都谈自己各自阅读完书籍后的整体感受,由学生通过组内协商,自由选择练习模式,由此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另外,还鼓励学生采用制作PPT,配视频、歌曲,粘贴人物关系网等各种形式,更美更好的展现书籍魅力,以调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展示。可以说,在这一练习中,教师只是配角,不对书籍范围设限,不对模式固定,学生是唯一的主角。这种以课外自主阅读学习形式为主的模式,一方面要求了学生的阅读量,以阅读来感受美,欣赏美,是“审美性”教学在课堂外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团队分工、协作能力。要完成好这一练习,书籍的选择、阅读、熟悉、感悟是基础,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另外,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也是并不可少的,如何消除成员间的分歧,统一认知,更好的分工合作,这也要求了学生在人际交往、团队意识中的用心;最后,要将心中所感、所悟,有条理性,有感染性的说出来,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关键。因此,这种形式的练习,无疑是综合性的,是“审美性”与“实用性”能力的结合运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四.未来展望
总之,以笔者浅见,《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设置一定要与当前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其教学目的中“实用性”的加大,“审美性”与“实用性”功能并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我们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语文》课程所承担的职能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变化,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在教学中为《大学语文》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好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生的个人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改革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
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偏重语文素养培育的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历史悠久, 几乎与中国现代教育同步发展。但是, 至今为止, 大学语文课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始终没有受到重视。而在把“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中, 大学语文更是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
这种状况首先表现为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课时没有保障, 有的只开设二十几个课时, 有的索性借大学语文之名而开设应用写作课, 有的干脆把大学语文课从教学计划中抽去。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 大学语文课基本上是有名无实。
其次, 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普通高等教育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比较通用的教材有王步高主编的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丁帆、朱小进主编的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语文》, 徐中玉主编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等等。这些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在普通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有过人之处, 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这些教材的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有些偏高。
再次,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力量不够。由于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中不受重视, 因此, 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也缺乏积极性, 从而导致了教师不下功夫钻研教材教法、学生不好好学、教学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即使开设大学语文, 也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考核标准, 教师授课随意性过大, 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往往缺乏系统性, 因而也很难真正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最后, 由于目前社会上只功利地重视专业课和外语, 而忽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因此学生对该课程也不重视。此外, 应试教育中对语文魅力的肢解也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导致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因而学生也很难体味到经典选文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
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目前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态, 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造成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 而且失去了培养良好人格品质的一条很重要的渠道。
二、课程的功能定位
从大学语文的课程名称看, “大学”代表层次, “语文”即指母语, 大学语文旨在实现更高层次的母语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征求意见稿) 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是这样描述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语文承载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母语素养的重要使命。
作为“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在中学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同时, 要解决在高层次上学习汉语言母语的问题, 通过阅读古今经典的文学和文化作品, 拓宽视野, 领悟其中蕴藏的丰厚的文化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大学生通过学习大学语文的经典篇章, 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汉语言的水平, 并通过语言载体, 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 感悟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取向, 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质, 培养审美能力, 完善人格品质的教育目标。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层次学习汉语言的教育目标, 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三统一, 绝不能凸显某种特性而忽略其他特性, 这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
母语是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凝聚民族精神的载体, 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因此, 在基础教育阶段, 各国都很重视母语教育。而在提倡“终身教育”、“全人”教育、持续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的今天, 高层次的母语教育是不能缺失的。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生源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比研究型的本科院校的学生略低, 而且学生在校时间较短, 学校往往会更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普遍不够重视。急功近利的职业教育观念不仅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从而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潜力, 而且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使学生缺乏在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 又何谈培养高质量人才?
因此, 无论是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还是从提升母语素养的角度来看, 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 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课程改革措施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普遍不受重视, 这其中既有时代环境的客观影响, 又有大学语文课自身未能很好地履行其应有职责的主观原因。因此, 适应时代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材, 提高教师的语文课堂驾驭能力,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 是当前大学语文课应该完成的使命。
1. 选择适当的教材。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 品种不少, 有的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 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有的是按体裁分类, 由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几大块构成;有的教材, 选文篇目中有很多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 有的人干脆戏称其为“高四语文”;有的旨在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 创造新经典, 选文新颖, 甚至选入一些非文学作品, 从不同方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彰显现代人文精神;有的教材围绕十几个与大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精神文化问题作为主题来选文……
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教材编写理念, 一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并与学生未来发展相联系的编写思路, 《大学语文》的教学从根基上就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围绕某些主题进行选文的教材编写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更受欢迎。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学习大学语文不是为了掌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不是补课, 也不是进行某种文体的研究, 而是通过母语的学习, 领略经典的魅力, 并从中汲取精神和文化的力量, 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母语应用能力。
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标,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可以围绕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培育崇高的人格等主题进行选文。选文仍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主, 兼及政治、文化、宗教等类别的文章, 力求使学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 而达到其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选取具有深厚精神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的同时, 要兼顾作品在写作方法上的典型性, 从而提高教材选文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 在经典作品之外, 加入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写作知识, 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教学和学生自学的要求。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从高职大学语文课开设的现状来看, 往往是大班上课,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甚至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 师生之间课堂沟通较少, 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学语文仍应以文学的艺术形式, 以情感育人, 在课堂上, 师生之间要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方式多进行交流。因此, 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改善低效率的教学现状:
(1) 小班化教学。
大学语文课不同于形势政策课, 仅靠教师讲解是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大学语文必须回到理性的课堂, 以师生共同感悟经典魅力, 从而实现其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标。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交流与互动, 从而收到更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2) 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
虽然采取小班化教学可以提高课程开设的效率, 但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 无论是各个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 还是师资力量, 都难以实现, 因此, 可以采取分级的方式来开设大学语文课。
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时, 采取统一的母语应用水平考试,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以不学大学语文课, 而把高等阶段的母语学习放到文学文化类的选修课上去;对于一般的学生, 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课时量。对高职院校理工专业的学生, 保证40个课时的授课量, 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进行实用性较强的写作训练;对于文科的学生, 40个课时的时间全部用于经典篇目的学习。这样可以降低教育教学成本, 从而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抓好课堂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3) 形成学生本位, 教师主导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 大学语文课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这种教师本位意识使大学语文课堂沉闷、压抑, 师生缺少对话平台, 学生没有独立的思维空间。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颇为常见, 教师将课文串讲剖析强加给学生, 抑制了学生自由学习探索的激情, 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而背离了语文课程的本质。
大学语文课堂必须回归学生本位, 把阅读权、思考权、说话权归还学生, 以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为主, 在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以课堂为主的开放式教学, 比如, 围绕某一个主题, 选取古今中外的几篇文章, 安排学生课前阅读, 在课堂上精读一篇, 在主题讨论时启发学生兼及考虑其他文章, 在比较中加深对精讲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安排学生在精读课文学习之后, 阅读其他相关文章, 写读书笔记或就某一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演讲、表演等方式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总之, 大学语文不是应试教育, 不是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目标的;同时, 高职院校的教育也不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其阅读解析水平, 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启发学生关注精神文化, 形成高尚的文化追求意识, 从而培育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良性循环的教程中, 教师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 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由于大学语文课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地位, 大学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中也处在很尴尬的地位, 因此, 很多大学语文教师缺乏工作热情, 不愿意在课程教学方面多下功夫, 从而导致了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学校不愿开设这门课的恶性循环。在这个链条上, 教师把课上好很关键。教师利用现有条件, 努力钻研教学内容, 把课上好, 学生欢迎, 才能引起学校重视, 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如今,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 基本上是中文系毕业。中文系包括“文学”、“语言”两大专业门类, 具体包括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一位能够胜任“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 不论他是中文系哪个专业毕业, 都必须是中文专业的“通才”, 否则, 他就很难教下去。
首先, 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西方文艺理论基础, 以及语言和文化理论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培养出较高的理论驾驭能力, 教师才可能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哲学内涵。
其次, 教师应努力积淀深厚的知识底蕴。在老北大、清华, 朱自清、闻一多这样的大家都曾经教授过“大一国文”。而现在, 大学语文学科地位边缘化, 教授这门课的教师也没有积极性, 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实际上, 大学语文的教学如果仅停留在对一篇文章的字词理解、艺术赏析上, 是很难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的。教师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开阔的视野和较高理论驾驭能力, 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与人文内涵。同时, 教师的知识底蕴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触类旁通, 往往能引导学生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细致而丰富的探讨。
最后, 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基础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 了解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手段, 激发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延伸课堂, 培养高层次母语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要完成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使命, 仅仅依靠大学语文课堂还远远不够。因此, 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将有限的大学语文课堂延伸到其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比如, 定期举办文学沙龙、辩论赛、组织剧团和文学社、开拓网上课堂等。总之, 通过大学语文课, 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学经典的兴趣, 培养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感情, 使高层次的母语学习和运用成为一种习惯, 这对目前低俗化的校园乃至社会文化风气, 可以起到一定的改良作用;同时, 大学语文课程通过课堂的直接作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学生个人高尚的精神追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 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必要的, 但是,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编写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课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促使学生提高母语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养成高层次母语学习和使用的习惯, 这样才能完成大学语文课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丁帆, 朱晓进, 徐兴无主编.新编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5, 第1版.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 篇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兴起,之后发展迅猛。二十一世纪更是职业教育的新世纪。但它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起步不久的高等职业教育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关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很多院校也都是边摸索、边总结,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也面临着课程趋向边缘化、课程内容设置随意、课时量不足等种种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是由领导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陈旧、教师的被动消极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适应时代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定位,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创出自己的特色,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功用,配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高职院校培养出博而专的实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
(一)大学语文的人文价值取向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大学语文以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理性情感和独立的文化视角。
但是,职业教育具有它的市场导向性。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在种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急功近利,要么以《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这类功用性强的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要么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差,将大学语文,视为中学语文的延续,基本沿用中学语文的教法,讲课的重点放在段落划分,中心归纳,写作特点上。
市场经济是功利的,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功利而又短视的行为都会被功利本身所淘汰,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才能,而不仅仅是技能,只有当技能辅之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才是一个健全的、能够真正立身于市场经济大潮而不败的人才。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大学语文所传授的应当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大学语文教师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学用品,用“艺术魅力”来感染学生,注重人的内省,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人文的形式来把握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学生文化素质比较薄弱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深远的价值。
(二)大学语文的功用价值取向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实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每个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较低。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学语文应该与时俱进,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从而发挥自己的功用价值,为学生将来的就业、转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都重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和功用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二个价值向度,做为职院的大学生,两者更应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应偏颇。做为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其价值取向也应全面,既要着重强调人文性,也不能忽略功用性。
二、建立高职院校自己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一)模块化教学
我们不妨把大学语文分成三大模块:文学欣赏模块、应用文写作模块和口才训练模块,通过这三个模块的配套学习,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并且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实用写作基础和一定的口语表达及沟通的能力。I文学欣赏模块。
文学既人学。大学语文要落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操,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公民。
2.应用文写作模块。
相对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偏弱,许多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令人担忧,有的同学甚至连一份简单的请假条都写得错误百出,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要担负起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一方面从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着手;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培养一些实用性文体(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等)的写作能力。行政公文的学习以“够用”为度,不必太多。
3.口才训练。
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扎实,但在求职时却由于沟通能力差而屡屡失意;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指出我们的毕业生缺乏起码的表达沟通能力。对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来说,在同等的条件下,是否能顺利进人职场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口才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一定要从利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才训练。
(二)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仍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法,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缺乏开拓意识,函待改进。
1.语文基本功与文学素养并举。
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情感的、主观的、个性化的价值判断,教师的角色是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情感,体会文学魅力,在感受、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审美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发学生的意志,鼓舞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还要担负起提升大学生母语水平的任务。大学语文教师在每模块都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比如,讲授文学欣赏这一模块时,注重讲讲文章结构;上口语训练课时,着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逻辑性,简练性;应用文写作模块,对于文章的格式(特别是公文)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着重抓学生用词造词方面的毛病,文章层次结构是否清晰的问题。
2.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应是我们重点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职业学院强调的是实用性,大学语文也应紧密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大学语文的功用性。
例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可在美文欣赏模块选取历代的旅游文章进行讲解,口才训练模块则可侧重于旅游口才的内容;面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们口才方面应侧重于训练其推销口才、谈判口才,写作方面则应注重于其市场调查报告、经济活动预测报告、说明书等经济文种的写作,而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我们应增加阅读和欣赏部分的内容,夯实其语文基础,而且在写作方面应侧重于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等文种的写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兴趣,从而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丰富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开展课内、课外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讨论、辩论、演讲、情境模拟法等方式,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逻辑思维、及口才能力。针对当前文学热点,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认知文学的真正内涵,组织学生开展观看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片、参加文学社、征文等活动,使学生在切身感受文学的美,体会写作的愉快。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 篇4
唐诗主言情,即使是说理,也多采用抒情的方式进行表达;多含蓄,很多内容都并不是直接进行描写,而是写得较为委婉;多采用感性的形象来对现实进行把握。
唐诗的这些特点使其具备了良好的美育功能。
在高职院校的唐诗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审美情趣的培养,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唐诗其固有的内在旋律与平仄的语式,使其具有了良好的音乐美。
另外,语言凝练是所有诗歌所具有的特点,这一点在唐诗中表现得相当明显,而也正是炼字、炼句使得唐诗的用词相当精确,进而使得唐诗有着强烈的语言美。
唐诗中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进行含蓄地表达,这些“景”与“物”最终会在读者脑中转化为“美的画面与意境”,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在唐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需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唐诗中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 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唐诗的音乐美
在高职的唐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能够忽视了对音乐美的品味,而要对唐诗的音乐美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吟诵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在进行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唐诗所具有的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直观地感受到唐诗所具有的音乐美。
音乐美的形成是通过词语的声调所形成的抑、扬、顿、挫的韵律。
唐诗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着整齐的形式,并且有着固定的句式,通过平仄相间形成铿锵有力的音节,并且通过不同声调的文字交错搭配,使得诗句形成了高低长短强弱搭配的节奏。
唐诗因其固有的内在旋律、平仄的语式以及隔句押韵的句式,进而具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音乐美。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对仗工整,平仄的搭配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有着相当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感觉就如一篇乐章一般,使得汉语声调的优势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人感觉荡气回肠。
李白的《关山月》也是如此,同时还讲究押韵,整首诗具有和谐的音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着十分强烈的节奏美与音律美。
二 通过仔细推敲发现唐诗的语言美
凝练的语言是唐诗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特色,无论是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是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都体现出了唐代诗人对炼字、炼句的重视。
要通过唐诗的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就需要让学生通过对唐诗的.反复推敲,去品味诗中作者所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进而能够体会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用心之处,品味出诗歌中的语言美。
唐代诗人相当讲究用词的确切与凝练,往往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都能够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
因此,可以从诗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去体会诗中的精妙语言。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用非常浓缩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战争的过程。
该诗的发端两句就直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与性质。
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两句虽然看起来是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而实际上是隐含了讥讽在其中,为下文埋下伏笔。
在“校尉羽书飞瀚海”中着一个“飞”字则充分体现了军情的危急,更见形势之迫在眉睫。
第二段中的“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则是对上文的回应,表现出了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经不复存在。
“美人帐下犹歌舞”中的“犹”则是对将领的腐bai与贪图享乐进行了充分的展现,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所谓的将军只知道作威享福,对于国家的利益不管不顾,也不体恤部下,在如此激烈且伤亡如此惨重的战斗中依然是在看舞、听歌、饮酒、作乐。
通过对全诗的研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领会到唐诗的语言美。
三 通过把握意象体会唐诗的意境美
唐诗之中具有相当强烈的意境美。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或者条件,因此,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体会到唐诗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出的意境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李白的《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就曾有人提出过疑问,天山是在西部,因此月亮应该是落天山,而不应该是出天山。
但是在李白的诗中却写有云海,这样就能够将想象进行补足。
其中“云海”则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海的感觉,这无疑又较为符合海上升明月的说法。
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就能够领会到明月浮现在云海之间的那种意境。
同时从其中也不难领会到辽阔的、苍凉的境界。
虽然从天山到玉门关内通过明月相连相当俗套,但
是李白却并不是用明月这种可视的意象来进行连接的,而是写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通过“几万里”的“长风”将关外与关内的空间进行了统一。
虽然从表面上看来用“风”不如用“月”,并且也不具备五官可感性,但是用“万里吹度”却能够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宏大的视野。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长风”与“万里吹度”去体会诗中的那种宏大的视野,长驱直入的动势以及那豪迈的胸襟。
通过无形的风,可以与有形的明月与云海这样的意象进行结合,能够让明月与云海在原本的沉郁情思之上更具有豪爽的悲凉,能够从空间的广阔上反衬出悲凉的宏大。
总之,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从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出发。
唐诗作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就具有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等各种美育的成分。
我们应在高职《大学语文》唐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唐诗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阳光,去开垦荒漠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去温暖冰凉的心,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古诗作品,显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唐诗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唐诗。
让我们共同探讨唐诗教学中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指导唐诗教学,使高职学生在唐诗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梁淼.高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的反思与构建[J].科教文汇(中),(6)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 篇5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第一, 大学语文的地位日趋尴尬。由于该课程不能代表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 所以导致高职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学生认为专业课很重要, 公共基础课可有可无, 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第二, 大学语文的教材得不到认可。高职院校采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方法古老而陈旧, 缺乏吸引力, 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提不起学生兴趣, 也就难以引起学生对母语的重视。
第三, 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不少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等老式教学方法, 从头讲到尾单调的教学方式, 无法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第四, 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语文教师队伍被日益边缘化, 往往学历低、职称低、自我评价也低。大学语文老师失去了“研究方向”, 在教师队伍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
第一, 更新教学内容。 (1) 将文学作品进行遴选, 分成必读、选读、自读三类, 缩减授课内容, 增加“口语、写作与评读”的内容。 (2) 应用写作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及新理论进行教学。 (3) 将“口语”“写作”“阅读理解”的大量训练内容延伸到课外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之中。 (4) 寓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技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于语文教育之中。 (5) 提倡古诗文诵读, 在诵读中品味古诗文所提供的文学滋养, 感受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
第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教育。在课外“活动教学”的广阔天地里组织丰富多彩的“三字一话”“三报一文”“三赛一班”“三办一社”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课, 提高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 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让他们在阅读中根据自身情况提出问题。 (2) 巧妙地将新老知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解疑的能力。 (3) 依据教材内容引进相关文章或书籍, 潜移默化地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四,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以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为主要特征, 采用开放、协作、随时随地教与学的方式, 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将知识点通过现代技术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丰富的网络资源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
第一, 建立语文应用能力考核机制。可给企业招聘人才提供语文应用能力考核依据和结果;促使各高职院校真正以职业为导向进行语文课程改革, 改变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 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以提高自己的各项语文应用能力。
第二,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市场, 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 立足于重点培养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能力, 坚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 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 按照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的需要, 安排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充分体现高职的教学特色, 为就业服务。
第三, 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学好大学语文仅靠小课堂不行, 仅靠几十节课也不行, 还应与文化素质、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唐诗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外国文学赏析等文学选修课, 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第四, 大学语文还要树起国际化的教学观。目前中国正不断走向国际化,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互相了解, 从而找到共同合作的基础。大学语文教学应反映出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 东西方不同文化价值理念不同程度的渗透。
摘要:大学语文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以及提高人文素养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也面临许多问题, 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和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饶异伦.大学语文教育整体优化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2]艺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2 (1)
[3]贾勇.改革大学语文教学,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以职业学院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07-07
高职院校课程06-25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08-12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06-14
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研究08-28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09-24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08-25
高职院校公选课论文09-18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