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

2024-09-24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共11篇)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 篇1

摘要:地方性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笔者从当前地方性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入手, 认真调查、分析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 提出并阐述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对策, 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且直接服务地方经济, 其培养的知识型技能性人才将迅速步入各行各业, 在企业或行业的资本竞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企业或行业第一生产力的技术性人才, 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也将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同时也影响到企业或行业的发展, 影响到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因此, 地方性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亟待研究的课题越来越备受关注。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 思考与探索地方性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责无旁贷。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从广义上讲, 是对一个人整个生命历程的规划;从狭义上讲, 又叫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所作的计划, 具体是指个人在对自身主观因素 (诸如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 与客观环境 (如家庭背景、人脉关系、社会环境、成长经历、面临的机遇等) 进行认识、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职业倾向, 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 选择职业道路, 确定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 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大学生正处于对自身职业生涯探索期及生涯建立期, 这一阶段的职业选择对整个职业生涯发展都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高职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 有助于激发高职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没有计划的人, 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 很容易分散精力, 做事没有重点, 没有头绪, 缺乏斗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了解自己的资源和优势, 弄清楚“我是谁”, “我要到哪里去”以及“我将怎么去”等问题, 从而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激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有重点地学习专业知识, 有意识地培养职业能力, 提高职业素质, 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习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 有助于帮助高职生明确人生目标, 实现人职匹配

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 尤其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大学生, 普遍比较迷茫, 缺乏自信力。适时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客观因素, 明确与之对应的职业特点, 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 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 从而实现人职匹配。

(三) 有助于高职生提高职业竞争力, 促进职业发展

对职业意识淡薄的高职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可以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充分利用大学资源, 并学会整合和规划自己的人生资源, 为未来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储备能力, 提早接触职场, 感知职场, 为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奠定基础, 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 学生自身方面

1. 自身要求不高, 盲目乐观。

地方性高职院校由于录取分数较低, 比如2013年, 内江某职业技术学院取录线文科265分, 理科232分, 2014年取录线文科212分, 理科192分, 这些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 自律能力不强, 规范意识淡薄, 学习主动性不够, 高中阶段养成懒散的习惯, 缺乏责任意识, 自身要求不高, 对所读专业缺乏基础的了解, 部分学生是由家长包办, 一部分学生是听别人说专业就业前景好,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 致使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没有学习热情, 对未来盲目乐观。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淡薄。

笔者对所授班级2013级高职生通过抽样调查、课堂随访等形式进行统计分析, 有23.4%的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找工作, 74.1%的高职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与职业发展方向的规划不明确, 对就业没有充分准备。部分高职生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 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愿望不够强烈,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40%的高职生有过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逃课的经历, 83%左右的学生上课有过玩手机或做与课程无关事情的经历。针对老师布置完成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作业, 有75%左右的学生出于应付, 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 没有认真进行自我评估和思考, 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

3. 对职业缺乏充分认识。

据调查, 学生对职业的了解, 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相关讲座及网络媒体等有限形式, 对网络纷杂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 甚至接受一些错误或过时的职业信息;对职业特点认识不够, 部分学生认为“证多不压人”, 因此在校期间一门心思参加各种培训, 考取各种证书;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单位关注工作经验, 因而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兼职, 而这些兼职大多是发传单或酒店服务员。就业面试时, 这些学生才发现自己对职业缺乏充分认识, 自己三年来考取的证书和获得的经历, 并不是自己心仪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致使就业缺乏针对性和职业竞争力。

(二) 学校方面

1.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行动上付出太少, 缺乏相应的教育指导条件。

地方性高职院校大多由原有的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底子较薄, 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教学设施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而无瑕顾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投入, 再加之思想上重视不够, 行动上付出太少等因素, 成为制约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瓶颈。很多地方性高职院校与内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一样, 没有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测评系统, 学生自我评估环节只能通过教师课程教学中的理论和小游戏进行, 导致测评不科学、不准确, 做出的规划脱离实际, 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没有专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训练场地, 无法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 即使有些学生的规划书做得很好, 也没办法后续跟踪实施。

2. 机制不健全, 认识不清晰。

很多地方性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归为就业指导, 殊不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伴随人一生的系统工程, 它是建立在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 追求的是人职匹配的最大化, 而就业指导更侧重于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 追求的是就业率。由于缺乏领导机构, 管理不规范, 没有相应的督促机制, 一是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有限的、单纯的理论教学, 缺乏实质性的规划指导, 教育形式单一。二是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致使教师授课五花八门, 有的放在一年级入学初期, 有的放在二年级, 甚至有的放在三年级, 授课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3. 缺乏专业指导团队, 指导不到位。

有些高职院校起步较晚, 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大多来自辅导员、行政人员或其它专业, 没有专职的教学指导团队, 一方面授课教师在完成其他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余, 再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 已力不从心。别一方面, 授课的教师并非经过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缓慢, 授课内容不统一, 授课形式不规范, 教师授课大多凭借自身经验, 教学不生动, 指导不到位。

四、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

地方性高职院校要跻身于高等教育, 与本科院校及行业性高职院校争得一席不败之地, 必须从人才发展战略上下功夫, 帮助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 使其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建立健全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则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条件和保证。首先完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机构, 明确管理职责, 一方面为实施教育和指导的师生服务好, 另一方面完善考评制度, 实行奖惩激励机制, 对成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大力宣传。其次完善职业测评体系, 通过职业测评帮助高职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合理地调整就业和择业观念, 从而对将来从事的职业进行预测和评价, 避免规划的肓目性和不可操作性, 但测评工具的选取需要注意科学性。

(二) 拓展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伴随人一生的漫长的过程, 需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主客观条件, 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 整合外部资源, 付诸实施, 并不断修正。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都应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

1. 加强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时间, 贯穿高职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大一帮助学生树立规划意识, 教会学生掌握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的方法, 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 客观分析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 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就业前景, 引导学生主动地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二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专业特点和对应的职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 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素质, 完善知识结构, 为顺利就业作好充分准备。大三教会学生了解就业信息, 掌握就业技巧, 调整就业心理, 准备就业资料, 办理就业手续等, 引导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 再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2.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通过专家讲座、校友会、成功人士报告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训练活动, 打破地方性高职院校受地域影响的局限性, 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增强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抓好工学交替实习。

工学交替实习是产学合作的一种形式, 它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走进企业参与教学实习的教学方式。通过工学交替实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发展状况、行业最新信息和职业素质要求等, 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现实特点结合起来, 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避免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模糊性、肓目性和不确定性。

4. 与其他课程整合。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资源, 利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职业心理测评、人格健康测验、社会成熟程度测量等, 帮助高职生在制定生涯规划时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5. 利用个别咨询, 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规划指导。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如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山区的女生, 通过个别咨询的方式关注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加强指导, 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价值, 挖掘其潜力, 树立自信心, 引导他们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 加强教师培养, 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服务能力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尤其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大多处于信息相对闭塞的二级城市, 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准确度相对较差, 这就更加要求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指导能力, 了解和使用专业测评工具, 准确把握职场走势和职业发展趋势, 对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心理测评、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实施规划教育。地方性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解决好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教师的业余化和兼职化问题, 增强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一是引进专业教师和校内外专家, 尤其是既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 又具有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经验的一线人才从事职业生涯指导工作, 提高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选派授课教师外出培训, 获得职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相关职业证书, 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提供质量保证, 三是组织兄弟院校交流学习, 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 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的实践能力, 四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总之, 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人的一生, 它是一个连续的自我评估和目标设置的过程。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期准备阶段, 也是关键时期, 其专业选择、目标确定、能力培养、素质提升都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高职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要结合专业及地方经济特点对自身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 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 以便明确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科学地进行职业定位, 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明确需要进行的培训和准备, 还要反馈评估, 在实施过程中, 不断地修正完善目标和实施方案,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 篇2

夏由清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内容摘要:高职教育目前仍然是衡阳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使高职院校缺乏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而且也丧失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因此,立足区域经济的特点,全面发展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是积极有效地为衡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关键。

关键词:衡阳市;地方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特别是由于非公有制和民营工业的迅速崛起,农业从业人员有较大幅度下降,从1978年的89.03%降至58.9%,而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状况趋好,就业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衡阳工业企业劳动力需求指数达106.82点,比上年上升4.5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达1928万人,农民工在人数上已经超过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而在有些行业、有些地区的二三产业农民工已经成为职工的主体,如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第一线职工80%以上是农民工。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为14.8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3.9%。显然,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地方经济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

1.发展高职教育需要面向地方,主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衡阳5所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的,办学层次的提高只是第一步,办学的定位和办学观念的转变将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又不同于一般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方式上不能完全照搬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必须针对社会应用人才需求趋势,坚持服务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因而,衡阳高职教育应根据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以及企业经济结构的特点,加强与生产实践、新技术推广、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报务业,因地制宜地设置专业,制定相关的专业教学计划。并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建立具有衡阳特色的办学模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按经济规律去操作。目前一些规模大,似乎很成功的高职院校的风险期并未度过,当大批学生毕业需要就业的时候,可能有些高职院校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倒闭的原因可能正是由于违背经济规律而不是由于教育上的问题。当然在调适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一系列问题上,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要优先于其经济发展。

2.发展高职教育需要面向社会,主动为社会优化资源配置。要加快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步伐,就是要通过社会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教育体制空间的拓宽、改革,大大提高公有教育资源质量。解决公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与国民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的矛盾,以给老百姓更多的更合理的教育机会和利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这样可以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工作“证”的问题,拓展高职院校办学空间,从而为学校面向社会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政策。

3.发展高职教育需要面向企业,主动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从最近三年来衡阳市

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来看,企业用人一直占据绝对比重,三年都在95%以上。由于就业机会提供最多的是企业单位,高职毕业生80%被分配到厂矿企业,因此,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改变以往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开设既能突出合作院校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市场 缺口的专业。为了很好地适应现代技术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分类发展的原则,要鼓励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给高等院校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促使各类学校逐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要从宏观层面上明确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学校类型与人才规格类型的对应关系;从中观层面上需要明确各类院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从微观层面上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鼓励各学校的专业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同时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4.发展高职教育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需要,积极调整专业布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研究和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推进高职教育从学科专业本位向职业岗位本位转变,从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转向实践应用教学为主,要积极建设具有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及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办学质量。专业的师资和实训条件必须保证“双证书”教育,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共同实施。调整后的专业能够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中,体现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目前衡阳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1.办学经费不足,规模偏小,发展缓慢。目前全市设置的5所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大多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薄弱,发展规模有限。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较少。而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高职院校特色教材的编写,双师型师资的引进、新专业教学的组织都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政府办学,因而所获得的教育经费和得到的政府重视的程度不太令人满意,使高职教育又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弱势群体。

2.专业分布分散,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但衡阳的地方高职教育却呈萎缩状态,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培养模式上。高职教育一定要坚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的办学方针,只要有一两个专业打响了,学校也就办活了,只有首先做活,才能做大做强。有的地市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护理专业在校生人数较多,而农牧类的畜牧畜医、园林花卉、环境艺术等专业在校生人数较少。可见专业发展不平衡。同时在同一城市的高职院校中开设有多个相同专业。专业结构也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更是力不从心。双师型教师不到在职教师的一半,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总数偏低,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屈指可数。

3.产学研形式单一而封闭,高职学生就业较为被动。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等鲜明特征。然而,目前衡阳的5所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些特征,主要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并没有通过拓展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去求得高职院校就业渠道的畅通,真正赢得市场,影响了就业率的提高。据统计,2008年衡阳5所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为6.6万人,占衡阳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高职大学生数量如此众多,如果其就业导向不明,就会导致严重的就业问题。二是专业设置严重脱离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首先,高职院校

所开设的某些热门专业并没有经过市场论证,便开始盲目投入,结果,所培养的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倾向,造成了巨大浪费。其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上严重地脱离实践,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4.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与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产学研合作难以落实。目前衡阳高职院校至今没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的专门部门,办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普通高校的机制在运行,尤其是在近年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很多专业都在脱离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轨道,学校和企业、行业间还不能达成“默契”。尽管衡阳的高职院校都对产学研合作都是学校比较主动,而企业则是很少真正参与,更无需谈积极性。

5.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没有真正体现衡阳的地方特色,对农村经济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不重视。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工业化水平还不及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也很落后,人们的就业观念还未得到转变,对职业教育培养三农人才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轻视对农村经济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二是在专业设置和产学研方面忽略了农业的主题旋律。我们在对高职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8.8%,并且比例在逐年上升,有的院校比例则更大,因此,如何将这些劳动力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城市建设者和现代化新农民是高职产学研合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和就业导向。

三、发展高职教育对策

1.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衡阳生态农业发展。服务三农主战场。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07年,衡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50元,这一数据相对全国平均收入而言,明显偏低,如果按,衡阳未来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计算,提高农林业科技人员素质,增加农林产品附加值必将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实行院校主导,企业参与的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模式,将我市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发展衡阳高职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持,为农林业的科技开发提供成果,并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目前,衡阳有农产品加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91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初步形成粮食加工、食用油加工、竹木加工、畜禽饲养加工、饲料加工、粮食深加工等6大产业化体系。2007年,衡阳市共建设各类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34个,其中连片5000亩以上的基地51个,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基地69个,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基地47个,发展专业乡镇69个,专业村99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这些企业的出现,改变了衡阳农产品粗放的原材料销售状况。根据衡阳2008年工作报告精神,到2012年,全市新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00个,其中连片5000亩以上的基地100个,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基地100个,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基地100个。选择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和示范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推进产业新村建设。在衡阳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在政府主导下,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建设农林职业教育集团,为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衡阳”,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在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2.发展高职教育需要面向社会,主动为社会优化资源配置。要加快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步伐,就是要通过社会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教育体制空间的拓宽、改革,以大

大提高公有教育资源增量,去解决公有教育资源严重虚空不足与国民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的矛盾,以给老百姓更多的更合理的教育机会和利益。从最近几年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来看,企业用人一直占据绝对比重,三年都在95%以上。由于就业机会提供最多的是企业单位,高职毕业生80%被分配到厂矿企业。因此,改变以往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开设既能突出合作院校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市场缺口的专业。衡阳财经工业职院、湖南环境生物职院、湖南交通工程职院、湖南科技经贸职院和湖南理工专修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财经职院的会计和数控专业、科技经贸职院的汽车修理等,在省内外都有些名气。2006年财经职院开设的材料成形与控制技术、SMT电子表面贴装技术两个专业,就是根据市场需求新设立的。同样,湖南科技经贸职院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市场导向的结果。一方面,学校是围绕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开课程。另一方面,为支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衡阳市在7个省级重点专业之外,还设立了10个市级重点专业,予以重点扶持建设。

3.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主动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湖南环境生物职院2008年3月28日,与衡阳巨东勤业农牧有限公司、耒阳温氏集团、新五丰养殖公司、金拓天集团四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约,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我们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咨询、科技研发与推广、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技术培训及技能鉴定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努力探索技术服务型、项目带动型、基地示范型、科技进户型、培训就业型等工学结合新途径。金拓天集团从2007级学生中开办了“金拓天班”,从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过程、实习实训、共建实验室、科研项目、学生奖学金、就业安置等方面与我院进行全方位的深层合作,具体事宜正在洽谈之中。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注重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实训室,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来达到使工业训练中心更为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利于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训。为此,如衡阳财经工业职院甚至将工厂搬进了学校,建在校内的3家工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天可挣80元!今年4月9日,学校又与辉进电子(东莞)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意向书》,由学院提供厂方所需100个工位的生产场地和办公、仓库用房,投产后的普通操作工原则上由该校学生担任,厂方按学生实际工作量计算生产津贴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既有了生产实习基地,熟练后又能实际上岗拿工资,一举两得。2004年合并创建的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至今已建成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制造与维修、电子电工、铆焊技术及综合实训6个车间,有34个面积为12907平方米的试验、实训场所,该院的实践开出率现已达到95%以上。如今,衡阳的5所高职院校与100多家单位签订了稳定的用人合同,与150家企业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仅去年一年,就“订单式”培养学生1万余名。

4.建立灵活多样的开放型的办学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地区的高职教育应当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同时,高职学校也必然提出要求:地方应当为本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必然结果,是高职教育地方化,即本地区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服务,地方为本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高职教育的地方化至少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地方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开发本地区优势资源、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的需要。为此,地方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必须与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地方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向区外发展。为此,地方高职教育要加强与本地区企业的全面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且重点建设与之有关的学科专业,逐渐把学校建设成为在本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一所大学。第三,地方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向国外发展。地方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早日走向世界,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5.发展高职教育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需要,积极调整专业布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研究和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推进高职教育从学科专业本位向职业岗位本位转变,从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转向实践应用教学为主,要积极建设具有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及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办学质量。专业的师资和实训条件必须保证“双证书”教育,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共同实施。调整后的专业能够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中,体现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6.加大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力度。(1)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根据高职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中,要把理论课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把知识传授型的内容也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而对学生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加以巩固,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删除及必要的“削枝强干”,去除或精简公式的指导过程,只要求学生会应用。(2)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区分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面、块、点”教学方式。即总体抓面,保证学生学习所有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使其水平起于一致。在此基础上,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选修课,并制定有关政策,开放所有的实验室、机房等,使这些学生“吃饱”,使“块”有所突出。对特别拔尖的学生以“点”的方式,学校创造条件,实行“导师制”,实施突出培养。如在电子课改革试点中,对那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将一学期所用的电子元器件一次性发给他们,教师只讲设计、分析数据、排队故障的方法等,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这些做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3)增加实验、实习、设计的比例,突出动手能力。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习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根据高职特点选用教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是基本工具。采用自编与选用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教材,选用教材以内容精炼,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技术成熟、管理规范的教材为主;自编教材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考虑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又考虑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7.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除了由学校和政府财政的支持外,还有些是由企业参加与支持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求教学面向企业培养人才,设置课程,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2005年衡阳整合湖南交通工程职院、衡阳财经工业职院、湖南科技经贸职院等多所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覆盖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建筑技术4大专业,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2006年年已得到中央和省财政各500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扶持;今后5-10年,每年都将获得中央财政5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2006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再次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核工业护理专业实训基地。通过这两项中央实训基地建设,整个衡阳职

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都被带动起来,目前这一块的投入已达到1.53个亿。

参考文献

[1]张仁全.区域经济发展与湖南高职教育.职业时空,2008.9

[2]陈剑旄关于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筹建工作报告[2008-7-9] http://hnebp.edu.cn/zjjt/shownr.asp?id=14&am

作者简介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地方高职院校 实践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始终是当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推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都中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出了专门规定。明确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作为未来10年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方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校企合作的难易程度、合作方式、合作机构的职能以及运行机制等都有别于其他类型高职院校。因此简单照搬其他地域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加以应用,经常会“水土不服”。另一方面,整体上看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以员工培训、学生企业实习、实习基地提供等为主。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因此,作为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与本地域、本行业企业的合作,如何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作用,如何将地方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相配套,如何正确评价校企合作各影响因素,更好的建立起高效、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改善院校教师队伍与学生实习实训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这类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关于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调研

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要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必须充分考虑当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学生家长等各方因素,相对其他类型院校,应更多考虑政府因素。政府在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发挥纽带和凝聚作用,努力形成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指政府采取激励手段,根据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预期,充分考虑校企合作各方利益,制定和完善激励制度,促使各方相互参与,合作共赢。保障机制是指政府为有效合作保驾护航,充分发挥政府保障作用,规避合作风险,防止因合作不当而造成不必要损失。

为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针对影响校企合作各方的因素进行进行分析,从2012 年6 月份开始至今,笔者对湖南省9所国家示范或骨干高职院校和184 家企业, 设计并发放专项问卷500份,现场走访了多家高职院校、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经过广泛调研,影响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主要有落后的理念(84.9%),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和利益不对等(82.3%),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不给力导致校企合作双方管理机制的死板(73.8%),另外还有合作平台欠缺导致信息交流不畅(64.5%)。

影响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畅的主要因素有:院校主管部门的决策和影响力(90.1%)院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和创新意识(82.3%),院校的执行力(79.4%),师资队伍水平(71.5%),人才培养质量等(67.8%)。

影响企业与地方高职院校合作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的生产效益得不到保、学校的时间安排不符合企业的需求(93.6%),实习生职业素养差、责任感弱、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缺乏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具体支持(87.5%),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政府及社会认可、行业指导缺失(75.7%),缺乏相关机构、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的协调、服务、公证和监督(69.8%)等。

三、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校企双方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 努力实践,形成可以借鉴的校企合作机制。多样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 目前,湖南省以高职院校牵头成立职教集团共有29个,并有多个行业发展联盟和產学研发展联盟,校企双方应该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和类型的多样化。利用职教集团理事会、联盟年会等多种形式,拓宽校企合作途径,实验新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是探索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贯穿专业设置、专业开设、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就业等多个环节,专业设置和专业标准制定有企业专家参与,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等。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引领行业技术的发展,会同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给企业提供高规格实验室等。

三是地方高职院校直接服务本地行业企业的根本属性决定应以市场机制为本,校企合作是一种校企战略联盟,是一种联合投资、合作生产、相互交换、共同交付成果的经济活动,在人才培养和输送上地方高职院校和本地行业企业处于上下游的供求关系,具有明显的商品属性。其提供的“产品”能否“畅销”,取决于企业的需求和“产品”的契合度。

四是当地政府应制定政策使校企合作得到一定的计划调控,政府组织部门特别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具有负责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本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监测分析本行业运行态势,负责本行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覃,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人力资源建设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组织相关人才培训等职责。这些职能赋予了政府部门调控所属院校与本地行业企业合作的计划手段。

五是加强学生、学生家长的参与。校企合作最终原材料和产品都是学生主体,因此校企合作应充分考虑学生意愿,政府在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政策时,也应考虑学生家长的因素,如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择业观念、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学习态度等。

六是加强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保障,校企合作应当由政府相关处室、学校领导、系院部领导、专业负责人以及企业领导共同组成“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由合作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参与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质量的监控评价体系,形成规范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EB/OL].http://www.gov.cn.2010 -07/ 29.

[2]季诚钧,樊丰富.改变合作培养人才中的“校热企冷”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56-57.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 篇4

一、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当前, 各地方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纷纷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列入必修课, 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但效应却参差不齐, 有些浮在于表面。

1.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应重视内涵建设

特色办学、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也要充分重视其内涵建设, 首先, 学校要改变办学理念,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加大创业教育的投入。其次是要加强校、政、企多方合作, 积极鼓励政府和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管理, 参与创业教育教学标准、教学模式与方法、考核标准与方法的制定及实施。

2.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融入行业和地方文化

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地方行业特色, 创业实践中更要引入地方和行业特色。从广义上讲, 例如江西赣州、吉安等地的红色文化较为突出, 所在赣州、吉安等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融入红色文化。江西省是林业大省, 林业、生态、环保就是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地方文化融入点。从狭义上讲, 例如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以环境、林业、生态为特色的地方高职院校, 其创业教育的特色必须结合和融入林业、环境和生态文化;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地处瓷都景德镇, 陶瓷文化特色鲜明, 创业教育必须融入陶瓷文化。创业教育只有融入了地方和行业文化案例, 才能促进大学生构思特色的创业项目, 达到了创业教育基本的要求。

二、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构成要素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如果想成功创业, 要基于地方和高职院校两个方面, 分析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 切实了解创业素养的构成要素。

1. 浓厚的创业兴趣

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要素是培养浓厚的创业兴趣, 兴趣是促使自身努力前进的最好动力。它能赋予人们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和奋勇开拓的进取精神, 也是成功人士赋予我们大学生的第一成功要素, 它能激励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 更能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意灵感, 还能促进大学生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

2. 良好的身体素质

大学生创业要素中, 身体是创业成功的最大资本。因为创业过程中, 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我们可能会碰到很多困难和压力。只有具备了充沛的体力, 饱满的精神状态, 我们才能达成创业目标, 完成创业梦想, 收获创业果实。

3. 最佳的学习力

与本科院校、地处省会的高职院校相比, 地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学习、实践、交流等方面的环境都有一定的差距, 具备最佳的学习力, 能变阻力为动力, 可以学习大学课堂之外的知识, 比如管理、营销、团队等, 并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加以运用, 将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4. 抵御风险的能力

创业有风险, 大学生创业者必须有敢想、敢干、善于担当的魄力, 具备承担挫折和失败的心理素质。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也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难免碰到艰难、困惑甚至失败, 创业者需要抵御这些风险的能力。

三、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1. 积极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地方高职院校要想突破传统, 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 这样可以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改变和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方式很多, 比如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型社团, 开展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宣讲、创业项目模拟招标会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可以正确把握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舆论导向, 把创业意识引入大学生头脑之中。

2. 改革创新, 构建全方位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全方位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显得很重要, 一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生涯规划等课程, 帮助学生理解创业的内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和行业文化, 创新授课模式, 例如与地方劳动部门共同组织开设SYB培训, 与地市团组织共同开设KAB培训等, 小班化教学, 专题化教学。这样以来, 保证了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取创业所需知识的同时, 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将会全面提升。

3. 勇于实践, 构建多功能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强化教育、培养意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通过创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去检验大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在实践过程中去积累和巩固创业经验, 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总的来说, 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素养要求和结构大致相同, 但由于教育教学水平的不同,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路径要客观实际, 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立足地方、立足行业的需求, 加大改革力度, 加强研究, 切勿照搬照抄。

参考文献

[1]李平.浅谈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教育探索, 2008, (11) .

[2]蒋臻萍.论大学生创业环境[J].湖南社会科学, 2003, (2) .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 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课程;服务地方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位于广西最南端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亚热带滨海旅游开放城市——北海市。环境艺术专业是学院的品牌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化环境艺术观念的应用型人才,使之能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创作与制作,在北海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有机融合,加强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建设,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彰显特色。

一 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开设是办好专业的关键,在广泛参照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理论为基础,项目为目标,实践、实训为重点的课程体系。理论-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市场应对思维和能力都较明显。

二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相继注册多家公司(建筑装饰公司、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公司及动画广告公司等)以助教学,并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建立教学基地。学生第三年在北京学习、实践,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一流设计院校协助完成部分课程;借助北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在北京深造、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逐步建立起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持的专业群,辐射服务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2010年环境艺术设计系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结合北海、北京两地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课程调整与建设。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等,都引入了校企合作开发的思想,进行了课程的建设。把社会实践案例引入到了课程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参与实际性的真实案例学习与锻炼提供了平台。

如:北海“万滕龙阁”红木博物馆的设计,北海金兰会所设计,北艺橄榄园售楼部的设计等等项目,均有学生参于,切实有效进行了的案例教学。

同时,通过加强院校交流,提高我院学生商业空间设计的能力,2010年《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实践性学生作业参加了2010年 “和成新人杯” 全国青年室内设计大赛国家级竞赛,经过专家筛选,我院环艺系084班刘明亮、张若男同学荣获了二等奖,夺得了全国亚军的好成绩,部分教师荣获了“导师奖”。竞赛由全国230多所高校参加角逐,我院是在此次荣获等级奖的高校中唯一的一所靠前的高职院校。此次获奖对我院环艺系学生提高室内设计学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创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四 强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以满足学生就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实用性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构建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各岗位领域需要的模块化、双证型、艺术与技术与一体、工学结合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组织本教研室教师、行业专家、聘请相关专业高校专家全程参与教学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公司和相关设计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市场现状以及职业能力和各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育状况进行深度调研,了解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并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通过对“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服务地方的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要求的分析,结合现代技术发展和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以及我院办学特色,确定课程体系结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地方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加强服务地方的能动性,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建设遵循了五大原则:

1. 预见性原则:培养适应北海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首要原则和前提,也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

2. 系统性原则: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性行为,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

3. 特色性原则: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

5. 适应性原则: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识,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

现代人类对居住与工作的环境要求日趋复杂,艺术与工业产业的结合早已跨越了日用生活工艺品而延展至视觉所达的众多领域,催生了设计艺术学。人们对工业文明产生的环境危机的反思和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思考,又催生了环境学。设计艺术学和环境科学互为作用、互为构成要素,融汇成现代环境艺术。因此,环境艺术体现了艺术和科技的包容,以建筑为主体,向室内、室外两个界面拓展,衍生室内设计、风景园林、城市与建筑、公共艺术等四个领域。环境艺术学科成为当今国际上前沿交叉的学科,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以使得这门课程的服务性、实践性更强,我院以服务地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与全国各高校加强交流学习,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晓芳:浅谈环境艺术的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6(7)

[2]马晓星:对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苏州丝绸工学院报,1998(12)

作者简介:任 义(1983—)男,重庆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环艺系教师,北海艺术设计协会会员,北海白福轩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及室内设计工作。

项目课题编号:201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2011C0234)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 篇6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不断深入, 各门学科教学都取得了喜人成果。大学英语教学也在许多方面尝试着革新, 如四、六级考试的全新改版 (包括即将实施的机考) 和教学内容的全面更新等。而作为大学英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英语, 其教学改革是否与大学英语改革同步?是否存在教学矛盾?又有哪些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作者试图以丽水学院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的非英语专业高职学生为对象, 根据Hutchinson (2002) 的需求分析模式, 从学习目的、预期水平、技能侧重、运用频率等维度, 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 旨在了解新形势下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以期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及最终的教学成果评价提供有益的指导。同时, 也希望调查结果能为制定高职英语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 编定和筛选合适的教材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1 调查对象与形式

为更全面了解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本次调查包括丽水学院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219名非英语专业高职在校生和80名毕业生, 还包括这两所学校6名英语教师。其中在校生的专业分布和性别比例如表1所示;毕业生分别来自以下专业:金融会计、CAD制作、土木工程与建筑、机电、投资与理财、数控、环境保护与治理、生物工程、园林和计算机。6 名教师年龄介于30至45岁之间, 其中1名为男教师。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 并辅之以访谈和课堂观察收集数据。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学生的专业、希望或已从事的职业、英语学习目的、英语水平目标、英语技能培养的侧重。第二部分主要调查英语学习和运用情况, 包括私人生活、学业和职业三个范畴。针对在校生和毕业生, 问卷内容各有侧重;课堂观察采用听课方式, 对师生的课堂话语进行录音, 课后随机对学生进行访谈。

2 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次调查的数据收集分为三个阶段。首先, 在在校生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共发放24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19份;其次, 联系笔者和同事曾经任教过的10个专业12个班级的QQ群, 通过即时信息、个人QQ邮箱、QQ群邮箱三个渠道发放电子问卷。由于不少毕业生不常用QQ, 或者设置了信息屏蔽功能, 以及信息被系统当作垃圾邮件处理等诸多原因, 问卷只回收80份。但回答问卷的毕业生的专业和职业分布较为平均, 所以仍然比较有代表性。所有问卷结果提交Exel2003 和SPSS12.0 统计软件分析;最后, 笔者对四名同事的课堂教学作了观察记录, 并对相关师生进行访谈, 对观察和访谈结果进行定性分析。

2.1 学生求职目标专业倾向淡化

问卷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后你希望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虽然有18%的学生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领域未作打算, 但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态度比较明确, 即36% 的学生希望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 而46% 的学生表示不想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 这反映了不少高职学生对目前的专业选择表现无奈, 也说明了目前社会就业领域的多元化。这一现实对教学和课程设置的启示是, 《基本要求》建议开设专业英语课的目标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实施, 高职英语教学仍应以基础或普通英语为主。

2.2 学生学习英语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动机

问卷中提供了与英语学习目的相关的八个条目, 从图1可以看出, 不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业 (n1=88, 40.2%;n2=15, 18.5%) , 就是为了就业 (n1=113, 51.6%;n2=26, 32.1%) 。只有19.2% (n1=42) 和4% (n2=3) 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能够帮助学好其他课程。而出于兴趣学习英语的为数也不多 (分别为11.9% 和17.3%) 。19.8% (n2=16) 毕业生表示毕业后根本就不学英语了。由此可见,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工具性倾向比融合性倾向更强。

2.3 大学英语三、四级比英语能力A、B级考试更受学生青睐

问及在三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 希望达到什么样的英语水平, 分别有58.4%, 51.1% 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 而《基本要求》规定的英语应用能力A、B级仅占15.1%和39.7% (见图2) 。难度最大的六级有19.2%, 希望通过其它如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者很少。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① 高职英语教学一直沿用本专科英语教学模式;②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历史短暂, 社会宣传及认可程度不如三、四级;③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刚刚兴起, 考试对象虽然更广, 但主考机构不同, 且考试内容与高职教学关系不够密切, 学生了解不多。

2.4 听说能力的培养被视为英语教学重中之重

问卷的第一部分最后一个问题“根据你对不同语言技能的需要程度, 从高到低排列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 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不难看出, 在校生和毕业生对英语技能培养需求基本一致, 绝大部分学生将听说能力排在前列, 其后依次为读、译、综合、写。由此可知, 《基本要求》关于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的精神尚未得到有效的贯彻。

除了上述调查结果, 问卷第二部分的语言学习运用情况调查、课堂观察及对师生的访谈, 均反映出不少问题, 包括学生自身缺乏学习自主能力和策略, 英语学习和运用频度不高,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满 (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内容过多或过难, 课堂气氛不活跃等) , 以及消极的教学信念和态度等。所有这些学习需求信息都为调整教学、改善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3 教学启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不仅与高职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很不一致。导致这三者不协调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如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缺乏学习自主能力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等,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不够。要改善教学现状, 促进教与学的协调进步, 教师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1 深入领会《基本要求》[5]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基本要求》除了明确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测试外, 还特别注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既要打好语言基础, 又要培养实际使用语言技能;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应协调发展, 特别要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教学和测试分级, 未能达到B级的予以补充训练, 逐步达到A级;完成基本要求后, 可以结合专业学习, 开设专业英语;理顺测试和教学的关系;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并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有这些教学要点, 教师应当心中有数。

3.2 全面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进入21世纪才获得较快的发展, 因此, 高职英语教材的开发步子也比较缓慢。2004年前, 全国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材只有一两套, 而且教材内容单一, 但却处于垄断地位。而最近几年, 自国家打破出版社对教材的垄断, 各种高职英语系列教材层出不穷, 这些教材不论在内容、结构上, 还是在形式或版面设计上, 都更加科学, 是老教材无法媲美的。尤其可喜的是, 大多教材都专门配有听说教材, 有的还提供网站或自主学习平台, 教学内容上更加丰富, 更能体现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学生的需求。这一切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是, 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合理地利用琳琅满目的教材和丰富便利的网络资源。从对师生的访谈中可知, 部分高职英语教师利用精读教材, 将听说教材作为辅助内容, 没有贯彻《基本要求》所提倡的加强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精神。因此, 如何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 是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3.3 尽快转变教学信念

教师信念是关于教师对其所在的工作环境的制度和自己在其中的角色的理解 [3]。如果教师扮演着教学管理政策的执行者, 而非课程的实施者, 他们的教学势必误导学生的学习。正如本次访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那样, 不少教师深感来自教学管理人员的压力, 担心遭遇随堂听课, 检查教学进度、教案、课堂教学行为等等。这些顾虑使得他们处于两难境地, 既想拥有更多的教学自主权, 却又担心行政“管制”, 于是宁可舍弃教学自主创新的尝试, 也不敢冒触犯行政制度的风险。事实上, 学校制定一定的教学规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师履行教学常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 只要潜心教学, 合理的教学自主和创新是经得起考验的, 一般的教学行为也应该经得起检查的。

研究表明, 教学信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4]。所以, 除了正确地理解学校制度和教师角色, 教师还应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认识高职学生的特点, 积极地对待他们的英语学习。

3.4 革新教学评价模式

几十年来, 笔试一直是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评价的唯一方式, 它在指导教师关注基础语言教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诸如CETS形式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系统知识。该类考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综合能力, 也是全社会认可的国家权威考试。持有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 已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一张门票。而且,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在此背景下, 高职英语一直未能脱胎于本专科的这种等级应试教学, 没有走上高职特色的教学评价轨道。

根据《基本要求》, 大学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作为完成相应高职英语教学任务后的考核标准。虽然试题结构也包括听力、阅读、词汇结构、翻译和写作, 类似于大学英语四、六级, 但是内容上更能体现高职英语的实用性, 这最明显地体现在阅读和写作部分。而高职学生最热衷的大学英语三级考试没有写作, 这反映了应用能力A、B比大学英语三级更能体现对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此外, 鉴于高职学生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相对低的通过率, 组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更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

当然, 高职英语教学评价除了采用这种权威的笔试, 应提倡在日常教学中实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仅是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还能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 完全能够开展《基本要求》提倡的全国范围一直难以实施的口试, 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提高口语能力的强烈需求。形成性评价还是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 需求分析是教师系统了解学生英语学习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 它能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教学第一手信息。希望以上需求分析, 能为高职英语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教学行为提供依据, 为高职英语教师和高职教学管理人员致力于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要:学习需求分析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 并辅之以访谈和课堂观察, 对两所地方院校的非英语专业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以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需求, 为地方院校的高职英语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方院校,高职学生,学习需求,调查

参考文献

[1]Brindley, G.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In:Johnson, R.K. (Ed.) ,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63-72.

[2]Hutchinson, T.and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53-63.

[3]Jack, C.R.and Charles, L.,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Language Education, 2000:30.

[4]Thompson, A.The relation of teachers’conceptions of mathematics andteaching to instructional practice[J].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984 (15) :105-127.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 篇7

一、创业教育意识培养环境

1. 校外创业教育意识培养环境。

创业环境对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上存在很大的影响。在各个学科专业设置上,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往往在选择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时,社会各界、家庭等人员在引导学生时基本不会考虑选择这个专业后会有创业的可能,往往会惯性地认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就是到中小学或者幼儿园从事英语教师的职业。在实际调查中,宜春市高职院校的学生有92%的同学认为毕业后会从事教师行业,不会去进行创业,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进行创业不如从事教师行业的收入稳定;而且大部分的学生以女生为主,女生的创业意愿相对男生更弱,他们更向往稳定的教师职业。

这就要求社会、家庭人员在引导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时要多进行引导,要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要积极鼓励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在创业意识和观念上要进行革新,这个是需要全社会人员在思想认识上进行改进。其实在宜春也有很多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进行了创业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校内创业教育意识培养环境。

在加强高职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下,校内的创业教育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上级文件精神的要求下,地方高职院校也会做些“规定性”动作的高职创业教育,会根据上级要求召开相应的创业教育工作会议,传达高职创业教育精神,自上而下地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意识的灌输、培养,进而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教育。但是实际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传达上级创业教育精神的过程中,往往是生硬地传达文件内容而缺乏对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深入分析拓展,容易“应付式”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并没有对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教育实践,学生相应地容易对“生硬”的创业教育精神内容的传达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这样更容易使本身就缺乏创业意识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弱化。

就拿宜春市为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本身由于专业因素以及未来就业方向的影响,缺乏自主的创业教育意识,在校内如果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在教育方式上缺乏创新、生动、联系实际的创业教育内容的传达则更容易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当然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单是社会、学校传递创业教育信息,更多的是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都要注意对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校内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学分制、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硬件、创业教育软件、创业教育实践、创业教育考评等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应该重视对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才能全方位地改变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现状。

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材

1. 课堂创业课程。

要重视创业教育,必须在教育教学最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添设创业教育课程。若要引起学生的重视,必须将创业教育的课程纳入到学校学分制的课程设置中。地方高职院校往往惯性地认为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而容易忽略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像宜春市的高职院校,根据上级要求,尤其是为了申请更高层次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认定时候需要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容易给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里面安排了创业教育的课程却往往容易被其他的课程或者其他的校园活动给调整。创业课程的课时量得不到保证,让学生容易感觉创业课程远没有其他课程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课程设置上不但要开设创业课程,要建立学分制的课程考评体系,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学分考核体系中,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创业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和创业教育的实际取得的效果,而不是为了拿到学分应付考试而进行创业课程的学习。

2. 创业教育课程教材。

针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全国有许多种,很多创业课程和就业课程放在一起开设,甚至是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而没有创业教育的内容,往往向上级报教材时把就业指导课程就等同于创业教育的课程,这样是实际上就弱化甚至忽略了创业教育的内容。同样在教材的选定上,首先是优先考虑就业指导方面的教材,而不是创业教育的教材。即便有些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会考虑创业教育的内容,但是侧重点依然是就业指导方面,其中很少一部分是创业教育的内容。就拿宜春市为例,一是开设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与否首先是个问题,其次在选择教材时也容易忽略创业教育的内容。

这个现状就要求地方高职院校首先在开课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创业教育的比重,在教材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适合地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实用性强的教材,因为往往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是不会特别细化地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就业实际情况的。

三、创业政策及资金

1. 创业政策。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许多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政策,地方院校也相应在这些政策之中。但是从宜春市高职院校情况来看,创业政策在宣传和贯彻力度上亟待加强,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创业政策几乎不了解,甚至也不关心,很难打破传统的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观念,其实很多情况下学校层面收到相关的创业政策方面的文件,但是往往只是传达给各学院,而各学院在继续往下传达时,存在传达内容没有按照要求来执行到位,使得学生对支持创业的政策不甚了解,更谈不上用政策来帮助自己创业。这样在实际上造成了政策的失效。

另一方面,除了上级给予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政策外,学校也应出台一些切合本校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比如实行弹性学分制,让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创业;比如在创业实践活动上给予学生以加学分,多常态化定期举办各级创新创业大赛,鼓励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多接触、多尝试创业活动。

2. 创业资金。

从中央到地方,在人事劳动相关部门政策的推动下给予大学生一定的创业资金的支持,比如针对大学生的创业贷款等,但实际过程中往往大部分资金是分配给了大学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学生接受到的贷款比例非常小,而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非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能申请到的创业资金比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多得多,同时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主动提交申请的非常少。

就拿宜春市来说,地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申请及能申请到的资金比例要比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少得多。如果没有创业资金的支持,创业实践自然是空中楼阁。

摘要: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环境、创业课程设置及教材、创业政策及资金、创业教育研究等方面存在有待改善的现状,本文就基于宜春市地方高职院校对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力图找到完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办法。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 篇8

一、汲取唐代书法“草圣”怀素书法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零陵唐代书法“草圣”怀素事迹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堪称“圣”者的书法名家大师,怀素是其中之一。怀素是一颗闪耀千年的被誉称“草圣”的巨星,他的草书艺术,造旨甚高,精美绝伦,达到了唐代书坛艺术的巅峰。而他出生贫苦,自幼出家为僧,以蕉叶代纸,苦练书法。他的这种勤奋精神,更是感人至深,并代代相传。因此,怀素不仅是当时影响极大,被人们称赞为“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李白诗句) ,而且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被世界评出的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的毛泽东,生前就十分推崇怀素书艺。他不仅继承和学习怀素书法,成就甚高,在1962年还要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王延春派人专程到永州搜集怀素字碑拓片,当作“国礼”赠送给访华客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中国书法界,像毛泽东同志这样崇尚怀素书艺的人甚多。在零陵,如今还保存关于怀素的遗迹: 他出家练字的地方,被后人称为“绿天蕉影”的佛庵遗迹作“永州八景”之一的胜地,还辟作了“怀素公园”,成为人们纪念怀素,观赏美景的佳处。

2. 弘扬怀素勤奋精神,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勤奋好学的学习精神

充分利用怀素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勤学苦练书法达到了练枯池水、写光蕉叶的境界,最终成一代“草圣”的人生轨迹,让大学生从体会古人的身处逆境时的心境中提升自己,提高自控能力和意志品质。用怀素草书文化净化心灵,激发出拼搏进取的思想种子。在对传统文化感悟中提升耐挫承受能力,在逆境中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

3. 弘扬怀素书法事迹,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弘扬传统书法文化的民族精神

当前,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华传统书法学习和传承太少,习惯于借助电脑打字及新媒体传送信息,对中华汉字书写少了,学习和继承传统书法的意识存在不足,导致当前高职学生的书法水平普遍下降。永州职院通过成立怀柳书法协会,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挖掘和研讨“草圣”怀素书法文化和艺术特色,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将中华传统书法文化和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培养和激发大学生,苦练书法,崇尚书法。

二、汲取武术之乡东安武术习武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东安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永州东安素有“全国武术之乡”之美誉! 这个地处湘西南边陲的县城,自古就有尚武之风。在湘南一带素有“打不过东安”的说法,是说东安武术普及率高,人人都有一点拳脚功夫,在打架斗勇上一般不会输给他人。这就与东安武术来源有了密切联系。东安武术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驻兵扎营东安,向当地老百姓传授武艺开始,后继清代福建少林高僧避祸于东安时向当地百姓传授少林武术; 还续有太平天国石达开四进四出东安时传下武当、岳家、五禽等拳术流派,另加湘军曾国藩将领叶兆兰、席宝田在东安县内招募乡勇,为永州东安的武术流派, 起到了历史性推进。涉及面占到地方三成以上人口数,尤以大庙口、水岭、茶源、井头圩、山口铺、端桥铺、石期市、狮子铺、台凡市、大江口等地最为活跃。主要传人有邓康吉、文明化、蒋鸿章、周明德、廖燕参、廖定安等。东安武术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武术系统有武德修养、练功手法、步法、硬功练习法之内容。在保健养生等方面都自成系统内容丰富。对于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竟技活动,提高民族自信心,展现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创造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著名传人周明德继承祖父蒋鸿章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民间体育深具影响,被评为湖南省农村体育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武术遗产挖先进个。2012年,东安武术被列为湖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弘扬中华武术武德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武术道德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是武术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习武是人生品德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既要有高尚的品德,又要有宏大的胸怀和气魄。以武术礼节本着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守信用,重诚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见义勇为。武德精髓中内涵着爱国情节,最为宝贵。如有像关羽、岳飞等武将名人,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兴亡紧密相连,铸就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奉献毕生。

我国传统武术的道德精神博大精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成立学生武术社团,正确引导大学生去其糟粕、汲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提倡习武强健体魄,发扬武德精神同弘扬祖国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育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确引导和教育习武大学生树立尚武崇德、团结互助、见义勇为、修身养性的价值观思想。坚持社会正义公平公道原则。努力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维护好社会的稳定,维护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助人、敬老爱幼,尊师重道,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和品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以武术社团引领“三走”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体能体质

新时期,由于群众性体育运动载体不裕,轻年人的生活又过度依赖互联网及学院医卫类学生学业就业增压等因素,思想上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和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增强体能体质及健康人生的重要性。导致当代大学生体能体质下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长远看,便制约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未来进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引导和激发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发扬拼搏精神。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提出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要求,有效引导青年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开展体育运动,提高当代青年的体能体质。中华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习武是修身养性、增强体魄的重要途径之一。学院通过成立武术协会,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武术协会活动,充分挖掘和汲取东安武术文化精髓,促进大学生增强体质认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乐寓其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自觉性、提升身体素质主动性,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发扬东安武术,将“三走”活动做成学院体育锻练活动精品,使武术为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能体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作用,把“三走”活动做出实效,努力营造青春健康的大学校园生活新风尚。

摘要:高职院校结合大学生实际现况,汲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永州零陵唐代书法家怀素的草书文化精神和东安武术民族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成立怀素书法协会和武术协会学生社团,强化“三走”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书法文化和武术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方高职院校债务危机的思考 篇9

一、地方高职院校的债务成因

(一)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2006年8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 必须切实抓实抓好。”但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足3%, 低于世界各国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 加上我国财政投入两极分化严重, 中央部属高校获取资金相对充足, 而地方高职院校获得拨款经费少, 且还经常不到位, 造成多数地方高职院校办学极为困难。

(二) 融资渠道单一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 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 合理利用银行贷款, 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但当前我们许多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是依靠银行商业贷款的负债模式, 银行对高校还款乐观, 且还可利用高校学生开发新业务, 高校认为身后有财政支撑, 造成许多地方高职院校认为贷款越多越有本事, 根本不考虑还款问题。而社会捐赠、校办产业、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融资渠道都无法实施或效果较差。

(三) 财务管理混乱, 缺乏风险意识

当负债投入项目的增量收益率大于负债资金利润率时, 负债对学校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之, 会降低办学效益, 增大财务风险。大部分地方高校在拟定贷款计划时, 总是要解决迫在眉睫的具体问题:迎接教育部的水平评估或新建教学设施等, 缺乏深入的研究与可行性分析, 过度的项目投资挤压了现金流量, 现金收支调度失控, 甚至出现现金链断裂, 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加上没有社会问责, 许多为出政绩的决策时有出现, 这也是负债增加的原因。

(四) 贪大求全, 盲目扩张

与政府投入不足相对应的是高校在资金使用上的低效甚至浪费。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一些学校没有深入的调研市场需求, 购建不需用的实训基地, 有的资源闲置不用却又在现有设施设备上重复购置, 结果导致大学越来越大, 负债越来越多。

二、化解地方高职院校债务风险的对策

(一) 政府应加大投入

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政府应加大对地方高职院校重点学科、实训基地、特色专业的投入力度, 增拨教育经费;锁定高校贷款规模, 规范贷款行为, 防止高校用新贷款去偿还原有贷款;对已经产生的债务, 由政府协调中国人民银行, 采取“挂账停息”的举措, 防止利息转化为新的债务;政府对校区置换要全盘考虑, 最大限度发挥资产效益, 加快贷款资金回收。

(二) 拓宽融资渠道

发挥高职院校的技能优势, 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促进科研成果资本化;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适当引入新的融资模式缓解资金压力, 如BOT模式 (BOT是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 包括建设 (Build) 、经营 (Operate) 、移交 (Transfer) 三个过程:建设—经营—转让) 、PPP模式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 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参与学校基础建设与营运, 由私人机构承担融资工作) 等;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实训基地;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制度的建设, 建立完整的税收优惠体系;政府出台相关法规, 通过发行债券、彩票等融资。

(三) 强化财务管理, 建立财务风险控制长效机制

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使资金筹集和使用健康有序的进行, 科学管理, 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对贷款所建项目应强化成本核算意识;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坚持投入与节约并重, 提高人、财、物的使用效率, 与兄弟院校间加强合作, 共享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避免让设施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强化预算管理, 合理安排资金, 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 (以收定支, 确保平衡) 、建设性预算 (精确分析, 量力而行) 、偿债性预算 (科学测算, 留有余地) ;树立现金流量分析意识, 关注财务执行情况;为领导作好决策参谋, 防止投资过热;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预警机制。

总之, 地方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出发, 加强贷款资金的全过程管理, 对可能引起的债务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 旨在培养更多更好的实践技能性人才, 更好的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摘要:目前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面临巨额债务危机, 严重影响了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大阻碍, 本文通过对地方高职院校债务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旨在更好地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 强化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意识。

关键词:地方高职,债务,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涛化解高校债务的第三种可能[N]中国会计报2009-4-13

[2]王丽丽高校负债风险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1)

[3]成法民高校贷款风险与对策分析财会通讯 (理财版) 2007 (9)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地方体育项目 课程改革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思想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改变原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下,继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体育教学综合改革,才能把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1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引入地方体育项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交流和交融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体育已向“健康体育”、“大众体育”和“终身体育”转变的历史趋势下,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发展形成的地方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并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安徽省地方体育项目丰富,为高校利用地方体育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安徽省地方体育项目丰富、种类较多,很多项目至今还发挥着作用并广为流传。长期以来,不仅在群众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与风俗习惯紧相联系,形成了许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很多项目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至今仍发挥着健身和娱乐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植下,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安徽地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安徽省共参加了最能代表安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8个竞赛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获得的奖牌总数和竞赛总成绩位居华东第一,共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14个,成绩和获奖项目都位居全国的前列。从安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看,安徽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56个民族覆盖省份,民族聚居分布区域性明显,占人数相对较多的民族主要有13个,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项目。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地方体育项目目前已达970个之多,项目之多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地方体育项目十分丰富。

3 安徽省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态,为利用地方体育项目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植下,不仅竞技体育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民族体育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安徽省体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齐头并进的局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竞技体育实力增强,实现了竞技体育的歷史跨越,同时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各项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设施更加完善。社区、农村健身俱乐部、农村健身工程和文化工作站全面开花,安徽省健身工程已经惠实每一个家庭,使每个家庭享受健身带来的幸福和实惠。在大力发展全面健身的同时,先后建立多个国民体质监测站和国家高水平人才后备基地,国家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为了适应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体育示范基地。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和《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提出了201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计划规定,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积极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人们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功能,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水平,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保护,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形式,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的持续开展。

为传承和发展具有健身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安徽省通过培养项目传承人和拨付专项扶持基金等政策,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完善传承途径,为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很好的舞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基本摆脱面临失传的困境,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逐渐步入市场化发展和运作的阶段。这些,无疑为安徽省高校更好地利用地方体育项目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4 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提供了难得机遇

根据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的经验及反思,“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中部崛起战略进行了调整。中部崛起战略发展侧重点从“一类产业向二、三类产业发展调整,并用5年时间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初步均等化目标”。随着文体文化目标需求的增加,大众体育和健身手段需求多样化发展将成为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安徽省是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地带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区域。安徽两淮地区和江淮之间地方体育深受境内各族人民所喜爱。特别是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节庆体育文化的效用,已经引起了中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经过调整,安徽等中部地区少数地方体育事业将迎来新发展的时期。这将为安徽省高等院校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 安徽省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为有效利用地方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

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具备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软硬件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委托,安徽省教育厅先后多次组织了“职业院校人才评估”。按照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软硬件建设方面增加了大量资金投入,从而使体育教学的软硬件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根据调查,目前安徽省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都能够满足地方体育项目教学、训练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且具有规模优势的高职院校,国家级示范院校和省属示范高职院校,这些学校体育设施较为完善,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条件甚至比本省一些普通本科高校的条件还要好。

安徽省各高等职业院校初步具备了开发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师资队伍。从对安徽省11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调查看,被调查的11所高等职业院校共有体育教师86名,包括专兼职体育教师,均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毕业,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从学历结构上看,86名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6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65.12%,具有本科学历的29 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72%;学历结构较合理,基本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28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2.56%,具有讲师职称的40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46.51%;具有助理讲师职称的12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13.95%;从数据分析来看,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了一定的梯队,能够完成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专业结构上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21人,占体育教师总数24.42%,非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65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75.58%。另外,通过对11所高校44名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明,有23名体育教师参加过地方体育项目的训练或培训,占被调查人数的52.27%。

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优势比较明显,这些优势将有利于安徽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做好地方体育项目的开发利用工作。如果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也必将有力推动安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可夫,刘晓光.论体育项目的合理开发和配置[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9(02).

[2]吴广宏,孔德银.体育项目及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4).

[3]国家教委.体育工作条例[Z].北京.1990.2.

[4]徐金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内江料技,2011(10).

探讨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篇11

一、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现状

1.已确立专业建设在教学工作中的龙头地位

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科学设置专业, 合理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资源配置;其次是坚持市场需求第一的原则, 设置和调整专业, 现备案的42个专业及其布局能对接娄底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

2.专业以理工科为主, 理工、文教、经管类专业协调发展, 使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的制造类和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龙头的资源类2个重点建设专业大类;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开采技术、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园林技术等7个重点专业 (或专业群) 的建设, 并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与发展。

3.突出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煤矿开采技术等3个专业入围湖南省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等4个专业成为湖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2个专业成为湖南省IT改革试点专业;会计、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等9个专业成为院级精品专业。逐步形成了省级、院级精品专业建设基本框架。

4.按专业教学需要逐步优化资源配置

对应7个重点专业 (或专业群) 建设, 建成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煤矿开采与安全技术实训中心、电子电气实训中心、ERP商务实训中心、建筑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高新技术实训中心、农林技术实训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选择97家生产规模适度、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保证每个专业有2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5.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开设专业

根据娄底地区经济建设主要放在农业、工业、城镇管理、服务业、交通、科教及社会公共事业等7大领域的30个产业, 学院开设有制造类、资源类、农林类、旅游类及财经类的部分专业与之对应, 对接面约为50%;娄底三类产业比例至2010年底为13:5631, 重点是第二产业即工业及制造业。

二、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布局的覆盖面虽然较宽, 但还没有完全形成与娄底工业重点发展的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集群、有色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农机机电产业集群、特种陶瓷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现代中成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其中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集群的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80%左右) 等产业集群深度对接和与新兴服务业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某些产业或行业的对口专业还是空白 (如医药卫生类) 。

2.专业数量发展过快, 个别专业建设思路不清, 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专业管理水平落后, 内涵发展提升不高, 人才培养质量较低, 影响了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水平。

3.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对接的吻合度有一定差距, 其中支柱产业与新兴工业的8个产业我院只对接了2个 (农机机电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 , 部分专业毕业生基本上靠外地消化, 特别是招生规模较大的计算机类和财经类等专业。

三、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对接支柱产业, 深化校企合作, 构建专业建设新模式

高职院校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 应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途径, 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 , 进一步打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煤矿开采技术等制造类和资源类专业平台。将依托华菱涟钢和娄底经济开发园区内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基地, 规划和建设“娄底职院钢铁分院”;根据娄底地区煤矿企业急需安全生产技术人员, 建设好娄底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培养培训基地, 做好矿业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教育。

2.服务区域经济, 坚持市场导向, 培育专业开发新平台

首先, 适应长株潭区域建设, 提高专业技术含量和服务社会能力, 如制造类、资源类、信息技术类专业等。其次, 瞄准娄底地区新兴产业开发相关专业 (专业方向) , 主要有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财务会计和数控技术等专业。第三, 湖南是红色旅游基地, 娄底境内有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曾国藩故居等旅游基地, 大力发展服务类专业, 主要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

3.巩固优势专业, 打造专业品牌, 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在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服务的基础上, 遴选2-5个发展前景好、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的专业, 继续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煤矿开采技术建成省级精品专业。对院内其他专业建设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4.规范专业管理, 明确院系职责, 强化专业建设控制力

一是加强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 由专业带头人、教师、企业 (行业) 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二是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专业技能培养标准等基本教学文件。三是动态调整专业, 对市场需求不大和政策不允许的专业, 或是停止招生, 如法律事务、英语教育等;或是调整专业方向, 如计算机应用技术调整为图形图像制作方向;或并入到其他专业, 如旅游英语等;或是按市场需求变化, 适时调整, 如种子生产与经营只备案未招生。四是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 科学制定院系两级教学管理职责,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四、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适应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依据行业标准和职业发展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要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 要用发展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 依据对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预测, 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 把相近专业进行规范归类, 拓宽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的能力, 以便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选择。努力做到“以明天的技术, 培养今天的学员, 为未来服务”。

2.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依据办学传统和市场需求构建专业体系

地方高职院校不如行业院校实习实训条件优势, 专业开办前期投入相对较大, 师资队伍培育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因此, 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以及专业的相对稳定性, 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结构和专业体系。

同时,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市场接轨, 依据产业政策、经济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 建立和健全面向市场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可以在设置主干专业、长线专业的基础上, 增设短线专业、热门专业、新兴专业, 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使专业发展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3.坚持区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依据服务面向和就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区域性是指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 按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 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融入社区经济发展, 服务社区经济发展需要。开放性是指要面向国内市场, 兼顾国外市场, 打通毕业生出省创业、出国就业的渠道。

4.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打造专兼教学团队

一是支持、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 着力改善青年教师学历结构。切实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还要从企业引进有较高学历和较高技术职称的教师;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 建立“兼职教师资源总库”。同时加强全体教师的实践锻炼, 每年安排30%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30天以上的专业实践, 参与企业管理、技术攻关、项目设计、现场施工等工作,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是重点加强对高层次和紧缺专业师资的引进, 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比重, 抓实对现有教师和新进教师的培养, 由学院、系部、教研室和教师共同制订每位教师的三年培养提高计划, 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

三是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 建立以能力、水平和业绩为主要依据的竞争机制, 适当提高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的待遇,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四是完善人事分配制度, 重点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把绩效考核结果与院系两级分配、个人津贴、聘任管理挂钩, 使优胜劣汰的教师管理机制运转更加顺畅。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 完善师德建设方案, 把师德师风建设直接纳入各系部和教师个人的考核指标, 切实规范教师行为。完善人才成长机制, 为教师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

5.坚持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共建实习就业基地

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 重点探索校内实训、校外实践、顶岗实习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坚持学院自主, 充分利用地方工业优势, 结合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 将专业实训教学融入地方经济产业链, 开展“承接生产加工”型校内生产性实训, 完善“以产养训、以产促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同投资或由企业独自投资, 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 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同时,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就业一体化基地探索“订单培养”和“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训模式。

摘要:文章结合学院专业建设现状, 分析存在的不足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同时总结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郭扬著.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年度文件资料汇编编写组编.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6-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文件资料汇编)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龙伟.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导论[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

[4]邵庆祥.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

上一篇:初中化学概念下一篇:县区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