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

2024-06-05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共11篇)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 篇1

学生干部在协助学校进行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以及教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学生干部凭借自身特殊的身份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素质, 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学生干部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是有重要的辅助力量, 有了学生干部的加入, 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才能顺利、有条不紊的进行。针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高职院校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方案。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干部时还存在着制度、意识、责任感等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科学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 致力于全面、高质量的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从而达到使学生干部带动学生个体进行发展的作用。

一、确定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对象和目标

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在培养对象上主要是以社团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班干部等, 以及拥有较深厚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生和技术熟练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要分布于大一、大二、大三各阶段中的学生, 他们之间的工作、学习能力又将其分为基层、中层、骨干三类的学生干部。高职院校对这些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 旨在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独立分析、良好沟通, 能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的学生干部, 通过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即满足了高职院校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又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 并且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群体现状

目前, 高职院校中学生干部的数量占据整体学生数量的三成左右, 在这三成中接近三分二的学生干部是班级干部, 但真正得到重点培养的往往只有班长、副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等寥寥几人, 其他的班干部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锻炼机会, 这些被重点培养的班干部在学生干部中只占了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数。虽然学生会、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学生干部的人数相比之下较多, 可也只占了学生干部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其中能够得到实际的锻炼机会, 受到重点培养的学生更是少。在这些学生干部当中还存在学生“身兼数职”的现象, 其在得到良好培养的同时还造成了重复培养的情况。学生干部的工作、学习方面的压力会更大, 经常在管理工作和学习上会发生冲突, 这种矛盾情况在考试前尤为严重。

三、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干部时遇到的困难

( 一) 培养学生干部过程中客观方面的问题

1. 时效问题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一批批具有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而兴办的, 在教学模式上和一般高校也有差异,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即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进行三年制的培养模式, 在前两年学生在校内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学习, 而在最后一年, 则是离开学校到社会各界去实习。从而导致了较多的学生干部进行系统的学习、培养的时间大幅度的缩短,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的时间、机会也大幅度的相应减少。

2. 机制问题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将学生干部单纯的当做处理管理问题的“工具”, 这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就造成了许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干部培养方面产生误区, 即是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干部的“使用”极为重视, 因为忽略了培养的重要性, 没有认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干部在进行协助高职院校进行工作管理的过程中一味的去完成工作, 从而导致学生干部方向感的迷失, 时日越久, 学生干部扮演执行者越久衍生出的矛盾就会越发明显, 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干部的价值观、身心健康及干部意识。

3. 方式问题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系统的培养方案, 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上做不到数据的量化, 长此以往, 就会造成高职院校管理方式混乱和矛盾, 阻碍学生干部的量化培养。对于学会干部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干部的选拔阶段就开始重视, 针对选拔、激励、考核等方面的不同特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工作方案, 以确保数据量化; 同时, 大量重视对学会生干部的使用, 轻视对学生干部思想意识、理想信念的培养, 容易造成基层的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消减, 将会对高职院校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于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而言, 是一个难以弥补的损失。

( 二) 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1. 学习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高职院校的招生模式呈逐渐、稳定扩大的趋势发展, 每年, 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都在不断的增加, 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中学生水平的差异的扩大, 部分的学生缺乏较强的自主性, 自我约束和领悟的能力较差, 这些普遍的现象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困扰。在这种环境之下, 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呈现两个极端, 即学生干部忙于管理工作, 轻视学习造成的成绩排名较为落后, 甚至出现导数的现象, 在班级学习中起到了消极的影响; 另外, 有的学生干部以综合测评加分为目的打着“学习、培训”的幌子, 拒绝参加学校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发挥学生干部应有的带头作用, 还会对学生干部造成某些不良影响。

2. 意识因素

学生干部协助高职院校进行管理工作, 本身就是一份繁复而琐碎的事情, 因此, 学生干部的任务远远超出一般学生, 这就需要学生干部具有较强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学生干部如何能完成繁杂的管理工作? 但在现实中, 还是有部分学生干部对此思想认识不到, 时常以敷衍了事完成,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干部工作的进行, 也会给其它学生干部造成负面的影响。学生干部工作的特点就决定了在进行管理工作中每一个学生干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 而又不忘进行整体的沟通交流, 才能确保学生干部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就需要学生干部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3. 思想因素

由于社会发展、社会舆论宣传的影响, 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接受“有用即真理”的思想, 从而助长了学生功利思想的滋生,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群体中, 那些以功利思想为主, 他们围绕着“加分、投机、评优、评先、综合测评”有目的的加入学生干部群体的大有人在, 种种不良现象, 都是完全的背离了学生干部的思想价值观, 在这些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之下, 学生干部想要做好管理是相当困难的。

四、针对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

( 一) 指导教师转变观念和模式

1. 制定科学选拔制度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良好的学生干部群体, 就需要像对待生源一样严格的进行把关, 从最初的选拔开始严格的进行控制, 根据选拔标准制定的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 对学生干部做到“精挑细选”、“宁缺毋滥”, 再通过后期的系统的培养, 以达到建立优秀、高素质的学生干部的目的。在进行学生干部的选拔时, 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综合测评作为首要的考核要素, 学生综合测评的好坏虽然不能完全的代表学生的一切情况, 但从其成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强弱。以成绩为选拔要素, 有利于激发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学生想要加入学生干部群体就必须更加努力的学习, 在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的同时, 也达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全面发展的目的。当然了, 在制定学生干部的选拔制度时, 除去客观成绩因素外也应该将一切较为主管的因素列入考核之中。

2. 健全完善监管体制

学生干部在进行协助管理工作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若是高职院校不对其进行监督, 随着时日渐久, 学生干部之间可能因为受到种种负面影响而产生不良风气。因此, 对学生干部进行日常管理、作风问题、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监管, 制定完善的监管机制, 有利于确保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规范进行, 更有利于学校、教师对学生干部的工作的内容、状态、进程方面的掌握和总体的管理。严格按照监管体制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评价, 更有利于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的创建。

3. 建立合理奖惩机制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奖惩机制, 对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 并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对应的奖惩 ( 奖励可以是精神方面的, 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 。对学生干部的奖惩评价可以采用互评、自评等方式进行工作表现的评价, 也可以由指导教师进行定期进行汇报和问答考核, 可以在考核结果出来之后召开座谈会等, 让学生干部之间进行学习, 通过全面的评价和认识不断的发现自我缺陷, 并及时的取长补短, 使奖惩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干部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

( 二) 引导学生干部理想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想要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 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四种意识的培养, 也要注重对学生干部责任感的培养。学生干部在进行工作时首先要端正自身的态度, 明确学生干部的服务职能, 通过对服务意识的深化, 在工作过程中深入学生之间, 做到更好的服务学生, 才能做到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干部在执行好教师安排的工作之余, 还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可以举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在活动中不断的发掘创新意识。除了端正态度、积极创新之外, 学生干部还要团结协作, 学生干部的团结合作并不只是口号, 还应该贯彻到工作的每个阶段, 通过沟通、交流、分享, 使合作意识得到升华, 并融入到学生干部日常管理中。

( 三) 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育人功效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时, 应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教师教学理念这两方面入手。学生干部作为协助高职院进行学生日常管理的组织, 更应高发挥其自身的协调、组织、管理的职能, 严于律己, 以自身优秀的道德、敬业、风险等精神品质起带动教育的作用。想要做好带动教育和协助管理的工作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引导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是由教师引导进行的, 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是最直接和学生进行交流的群体, 教师应改变以往课堂上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统一的培训, 加强对教师育人思想以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理念。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培训的集中地, 一直都致力于多新型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的培养, 因此, 建立起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协助高职院校进行学生的管理时势在必行的。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干部进行深入的培养, 提高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使用标准, 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制度, 以约束学生干部的行为, 使学生干部能更好的为高职院校和学生服务。对学生干部的思想进行深化教育, 以提升学生干部的思想层面, 加强学生干部的服务、奉献精神。总而言之,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不仅提升了校园内学生的学习、行为风气, 同时也达到了扩宽了高职院校全面发展的途径, 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昊宇.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李明, 王静涛, 佟鹏, 梁枭.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企业, 2014, 04:110-111.

[3]陈保锁.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方法探析[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4, 10:132-133.

[4]诸玉富, 楼敏.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的探索[J].前沿, 2013, 04:190-191.

[5]田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04:238-239.

[6]檀磊.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与培养[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3, 08:161-162.

[7]杨红进.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科技资讯, 2010, 32:170-171.

[8]汪桂珍.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 2016.2.

[9]赵明哲.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05:100-101.

[10]王彦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6:94-95.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 篇2

【摘 要】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既是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更是对劳动者职业道德与素养的的考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承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面临着两个困境:一是制度困境,工匠培养制度缺失与市场管理制度错位。二是模式困境,即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偏差。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困境;培养;现代学徒制

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其雏形。“庖丁解牛”、“班门弄斧”等能工巧匠的故事广为流传,曾几何,精益求精的工匠们推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让世界为之注目。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我们逐渐遗失了当初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工匠品,满足人基本的需要遮蔽了工匠们追求卓越的匠心。

一、制度之困

李克强总理在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我国从古至今孜孜以求的民族精神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从而“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对高职院校而言,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工匠精神的培育如何不是口号式的存在。培养工匠精神还需要政府保障政策与完善制度。首先,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尽早尽快出台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制度文本,为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提供可供参考的标准依据。其次,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现代学徒制的向前发展受校企深度融合的限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以制度政策引导企业真正想参与,真参与,改变以往空谈企业社会责任、流于表现形式的捆绑式校企合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发参与、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让现代学徒制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上发挥最大效能。

二、模式之困

(一)培养模式的“技术主义”误区

一个真正工匠的成长和工匠精神的养成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里的教育和实践,更要依赖于走上工作岗位的培训和提升。但是,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来看,职业前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发展。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被社会公众认为是“差生的教育”,高职教育身陷囹圄也就非常自然。有些高职教育的局内人也当局者迷,狭隘的认为高职教育就是技术教育,推崇技术唯上,过分张扬工具理性,忽视学生价值观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就会导致办学导向与培养模式的误区。近些年很多职业院校只重视学生的技能传授,忽视学生文化教育及职业素养培育,为了保证就业和满足招生指标的办学导向,也会导致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把握不准,甚至一味追求升学、就业和名目繁多的技能大赛。马尔库赛说“技术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张扬必然导致价值理性衰微”,把效率置于优先的地位,而忽视“工匠”自身的存在与需要。按照单纯技术至上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学生的鲜明特征是“外强中干”,他们认为技术可以改变一切,技术最优、生产最大,可是背离了技术为人类服务的基本准则。

(二)教学体系中“说”与“做”的悖论

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说”的多“做”的少。首先,表面上看教师,学生每天都十分忙碌,老师忙着为了评职称,报课题、写论文、跑项目等等。学生们热衷于这种创新创业,升学,找工作,实习等等,看似热闹实际充斥着浮躁的大学校园并没有太多人愿意或者说可以静下心、沉下身,用几个月甚至几个年踏踏实实去认真做一件事。教师授课理论比重很大,实践课虽然也有一定比例课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质量难以保证。其次,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年高职实践教学中企业参与度并不高,而且企业也没有很高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只是表层组织建设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深度融合。从师资方面看,大部分高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实际经验,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说”的多而“做”的少的窠臼。这些就造成了应然与实然的悖论。职业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学中做,做中学”,但目前现实的情况却是“说”的好听,“做”的却并不一定好看。只是靠说而不愿意去认真踏实做的工匠是很难理解并且具备工匠精神的,长此以往,产品的质量与效率水平也就可以预见了。

现如今在很多领域,工匠精神已经缺失很久,粗制滥造成为时代通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首先从工匠培养做起,从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做起。以上提到的文化、制度、模式是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传承与培育的三大困境,这将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难以跨越又不得不跨越的障碍。因此作为“职业性”和“实践性”为主的高职院校要理性认知又要理性实践,不但需要传承我国古代工匠“敬畏职业、执着岗位、坚守原则、矢志创新”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借鉴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匠精神的内核,注重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成为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实现中国制造2015的既定目标做好充足的准备,提供智力支持和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学生宿舍;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4

学生宿舍既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重要产所,也是学生交流思想和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阵地。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宿舍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学生宿舍中的教育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学生宿舍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以创建特色文化的文明宿舍作为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充分发挥学生宿舍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平台作用。

一、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宿舍管理体制。

为了使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具科学化、规范化,要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宿舍管理体制。一是修订完善宿舍监管考核办法,构建大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即由每个宿舍推选一名寝室长,每个楼层选一名楼层长,每栋楼选一名栋长成立楼长层长团,并设立学生安全卫生队、文明督导队,由楼长层长团、安全卫生队和文明督导队组成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楼长层长团、安全卫生队和文明督导队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将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教育管理学分制,实现学生宿舍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二是加强学生宿舍规范化管理,制定并严格实施《学生宿舍管理暂行规定》、《学生宿舍卫生评分标准》、《学生宿舍行为规范》、《文明宿舍评选办法》等制度,促使学生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减少学生违纪违规现象。三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在宿舍管理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一方面学生干部和党员与广大学生一同生活,感同身受,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和党员对学校的管理要求不仅能够积极配合,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广大同学中发挥凝聚力和影响力,达到“以出色的工作影响人,以良好的形象感召人,以崇高的威信凝聚人,以优异的成绩吸引人”,在提升宿舍管理水平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自我管理中得到有机的融合。

二、营造氛围,创新宿舍文化建设机制

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对提升宿舍管理水平,提高宿舍文化品位,丰富学生宿舍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学生宿舍文化活动应朝着多渠道、多角度、多空间、多形式、多层次方向发展,寓教育于活动中,使学生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学生宿舍里全方位渗透。一是实施宿舍专业文化工程,将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的获奖的各种模型等作品陈列在学生宿舍走廊和楼梯口,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扎实学好专业本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实施宿舍安全文化工程,将《学生公寓安全“十不准”》、《保卫值班制度》、《防火防盗防骗》等各种安全要求及宣传粘贴在楼栋内和每间寝室内,使学生提高安全警惕性,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实施宿舍文化长廊,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开展的活动、时事新闻和学生的才艺作品等粘贴在走廊墙上,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四是每年举办学生宿舍文化节,开展宿舍文化设计大赛,每学期举办“宿舍文化周”活动,学生才艺展示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宿舍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五是积极推进学生社团活动进宿舍工程,在宿舍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六是积极推进党员工作站进宿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学生主动为广大同学排忧解难,带头维护学生宿舍的秩序,引领学生宿舍的文明之风。

三、创建具有文化特色的文明宿舍评比制度。

为积极营造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推进宿舍舍风、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我院以寝室文化为契机,大力开展了“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文明宿舍创建以“和谐、向上、温馨、高雅”为主题,以美化居住环境,提高文明修养,营造文化氛围,培养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礼让,尊重,体谅和相处,充分调动学生在文明宿舍创建活动中的积极性,努力推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文明宿舍的考核项目主要是宿舍内务卫生、宿舍文化、宿舍纪律和安全节约等四个方面。“文明宿舍”实行月评选办法,学院成立由学工办主任任组长、团总支书记任副组长、辅导员及学生宿管会成员组成的星级宿舍考核评定小组。学生自愿申报,评定小组每月对申报的学生宿舍进行检查、记录和评定,评选出每月的特色文化文明宿舍,被评上的宿舍给予文化品牌命名挂牌并有一定的奖励。为了保证评选活动的顺利开展,将评选结果作为“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助学金”等评选活动的依据。此项活动的开展,不僅激发了学生建立优美、文明生活环境的自觉性,还提高了他们的荣誉感和各方面的能力。

四、构建辅导员进宿舍和学生保卫值班机制

学院要求辅导员每周深入宿舍检查和了解情况,使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同时建立学生保卫值班机制,分学生公寓楼栋设立学生保卫值班岗,安排学生干部、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于每天中午12:30—13:30以及晚上18:30—22:00进行值班,接待来访人员,处理学生宿舍突发事件等。我院还将辅导员值班与学生保卫值班结合起来,明确辅导员值班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有辅导员带领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对学生宿舍安全、卫生、行为规范进行常规检查,建立辅导员值班和学生保卫值班的监督机制,开发了辅导员值班日志管理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管理。辅导员和学生的值班制度使学生教育管理更加贴近学生,提高了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增强了学生以文明宿舍建设为载体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学生宿舍管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应通过刚性制度约束和软性的激励机制,使良好的宿舍卫生养成规范,逐步内化为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并在相互推动督促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叶玉刚、白振峰.关于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01)

[2]张兴志.高职院校学生公寓“以文化人”浅议[J].吉林教育,2008(19)

谈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篇4

高职教育, 应该摆脱初高中的跟读管制模式, 给学生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但是, 不同的学校, 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制定相对灵活的制度, 为自己的学生能更好地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大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重视大一新生的各种具体情况, 不管在任何大学, 大一新生应该参加晚自习。就高职院校来说, 由于学生刚结束紧张的高考, 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 同时高职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 很多学生就会松懈下来。加之学生又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使得学生一时很难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时间, 这将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懒散, 做事消极, 自我认识有失偏颇等。

就高职教育来说, 上课都是“跑读”式的。每个班都没有固定的教室, 据调查, 同一个自然班的学生, 大一一年下来, 很多人还并不熟悉, 有的甚至都叫不出来名字, 这都会严重影响到班级的管理工作, 所以, 对于刚上大一的学生来说, 作为班主任应该安排他们每周参加一至两次的自习。

从大一开始安排他们自习, 不仅可以增强班里学生的友谊, 消除学生的孤独感, 还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学习中也会让学生感觉到温暖, 为他们以后的校园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始。

2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高职校园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通过组织各种趣味活动,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学生的特长, 充分展现学生特长, 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通过组织兴趣活动, 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特长, 丰富校园生活, 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 学会关心同学。

3 班干部管理制度

班级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单位,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摇篮, 班干部制度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一个锻炼的平台, 班干部制度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一定的帮助, 很多人都说高职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学生应该在学校生活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学会适应各种角色, 班干部管理制度可以提供一个管理的平台, 让学生学会如何管理和被人管理, 这是步入社会前的一堂必修课。

制定班干部制度,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管理和协调能力, 还能协助老师更好地管理好班级, 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班干部制度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也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挖掘学生潜在的管理组织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制定班干部制度, 不仅有助于老师的管理工作,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开展学习交流和人生规划活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上, 我觉得班主任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为指导学生成才做好铺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 结合具体情况督促帮助学生们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是老师们应尽的义务。此外, 适时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有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我们学校的教育模式,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高职的学习, 不仅仅是指对专业课程的掌握, 更是对科学研究方法, 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储备, 更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5 关心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 可以说是天堂, 也可以说是地狱。

首先, 大学是美好的,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 自由发展的舞台, 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 一个学校如果不能及时地关注并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 学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就是一个地狱, 拉学生走向深渊。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重点的问题, 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样, 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很值得去关注, 就我们学校来说, 很多学生心理很不成熟。就心理健康工作, 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 帮学生解决一些困惑。每个班都会选一名心理辅导委员, 协助班主任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为了学生的成长。每个学校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管理系统, 针对大一新生应适当地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

6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然不可回避。每个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应该从社会适应能力, 自学能力, 思维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等几个方面着手。随着科技社会的全面发展, 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紧迫, 根据社会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主要技能的同时, 抓好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7 结语

高职院校是向社会培养和输出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 对于每个高职生来说高职院校是一个自由展现的舞台, 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 展现个性的新环境。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为自己进入社会,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 给学生发挥特长的空间。总之高职学院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符合社会的需求。

摘要: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学校今后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企业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不仅是学生今后就业创业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学生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主要针对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从班级管理, 班干部制度, 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大学生规划, 晚自习制度、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生规划,学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淑芸.论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J].当代经济 (下半月) , 20066 (12) .

[2]周宇虹.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 (05) .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95-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也存在滑坡的现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高职院校培养对象、培养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没能与时俱进,管理模式跟不上现实发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时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大学生的管理。但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理念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变化发展的潮流,值得研究与探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仍是学校党、政、团领导,大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处)和系部的党、团组织共管,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负责的这种几十年没有太大变化的管理模式。这种层级式管理方式的主要优势是可以通过严密的组织、制度和手段,确保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管理目标实现,增强组织管理的可靠性和可预测性。但这种管理方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方式和程序僵化,缺乏灵活性,不仅严重地影响管理效率,形成层级间的脱节和管理人员的“铁路警察”各自为政的行为,也会使管理主客体都存在着防御性心理和主客体之间的不信任态度。

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方式不够得力

层级管理模式强调以“规章制度为中心”,重“管”轻“理”。管理双方以职责和服从为保证管理有效性的方式,加强检查和督促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特点,这种方式导致管理者把太多的关注放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如何矫正大学生的不符合规章制度的行为上,管理对象则把关注点更多放在循规蹈矩和如何规避触规行为受到惩罚上面。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大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主任、辅导员,甚至学生干部把管理的侧重点放在警示、检查、监督学生不违纪、不愈矩和惩戒违规上面。这种为“管住”的管理,缺少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管得住的只是学生不出事、不违纪,这种做法早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也不适应现代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需求,这种硬邦邦的他律的管理方式管得住大学生的人,管不住他们的心,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中一些素质不高的学生而言,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或许还会使他们更消积、阳奉阴违。

3.制度执行力不够强,管理效率不够高

为了加强学生管理,每个高校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也是这样。但是在执行这些制度的时候,各个学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落实不彻底的现象,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高职院校更是这样,现在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的不景气,使得一些学校在制度的执行上,特别是在违规学生的处理上,更会留有“余地”和“空间”。比如某些行为,按学生管理条例已达处分的,学校却不按制度给予相应处理,或者“降级”处理。这种姑息或“变通”处理的做法,不一定会让这些学生“感激涕零”和“痛改前非”,反而会有可能让他们认为校纪校规只是虚设。这既大大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同时又给另一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产生了效仿的心理和机会。

二、管理模式改进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可能比本科院校有更大的难度,但只要领导重视、制度完善,目标明确,积极探索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努力开拓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就一定能,也一定会做好。

1.明确管理目标,完善管理制度

大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应该是让大学生成人成才,在高职院校,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使其通过教育和管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教育和管理的首要目标。大学生仍然处在思想观念形成,优秀品格、良好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高职院校中在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要比本科院校更多些,学校就更应通过教育和加强管理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意识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管理更要以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自理、自立的能力,能自觉地“以行养德,以行促学”为目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规章制度是任何管理都必须有的。规章制度即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也为被管理者自我约束、自我行省提供指南。规章制度的遵循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理解要遵守,不理解也要遵守,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刚性管理的前提。这种刚性管理对稳定校园环境,维护校园秩序是必要的、有效的。所以,通过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制,规范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需的。有了规章制度就必须执行,执行规章制度具有严肃性。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应当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制度就会流于形式,失去制度的公信力和作用,甚至还会让一些不自觉的人更加有恃无恐。

2.加强素质教育,加强柔性管理

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还是以“管住”为目的的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刚性管理具有不可抗拒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说教、压制,各种规章制度,目的是把学生管住。然而,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管理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自身状况、管理的实际效果等,都已证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仅仅有刚性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改变传统管理思维,引进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情味的柔性管理,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科学管理的必然。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影响力、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种重“理”的管理方法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

柔性管理是强调“自觉性”、以内在素质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德行教育,是在高职院校实施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要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通过知识、技术的学习,理想信念的陶冶,提升大学生的内在素养;进行责任感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进行感恩教育,让大学生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谢教师的谆谆教导,懂得感恩学校、社会,感恩自然,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素质教育和德行教育,加强大学生在科学技术、人文素养、业务知识、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培育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立足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绝对的刚性管理和绝对的柔性管理都是不可能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方式都是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管理方式。只不过是柔性管理更注重内在、着重心理情感方面,更注重的是感情投入、关心体贴、形象影响、心理沟通、激励尊重等,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在管理对象心目中形成深刻持久的影响,从而把管理者的心愿和组织的目标变为管理对象自觉的行动。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管理对象对于管理者的意志不仅认可、理解,而且容易以自觉行动去将它变为现实。柔性管理的有效性体现在双方心灵的“互动”上。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感情建立是靠相互间的理解、诚意和尊重;靠对管理目标的认同;靠人格魅力和至诚精神的“互动”,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心灵与思想,推动双方向着共同目标而努力行动。

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刚性管理,特别是制度规范都是对群体而言的,只考虑群体的普遍性,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个体的特殊性。而柔性管理方法就可以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性,就可能用关注个体的“量身定制”的工作方法去解决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调动积极性。当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愿望来提供其知識学习、能力培养的全部条件,每一个学生都给予“私人定制”的管理方法。但管理者至少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分成不同层次和要求,进行分类管理与指导。

3.完善管理体系,强化育人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大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责任,也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现在,在高校中提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蕴含着全体教职员工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责无旁贷。因此,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是全员参与,“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特别是教师和管理者更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大学生管理。

加强专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打铁须要自身硬”,提高这支专职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热心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是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最基本的保证。

“传道、授业、解惑”谓“老师”,学生管理也是教师的分内工作。要加强教师的管理意识,调动和激发教师管理学生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教师管理学生首先应该管理好课堂,要用严格规章制度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而不是放任自流,这样才能做到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这对高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

学校的服务体系也是育人的重要部分。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从根本上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服务体系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素质高、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的、能真正在实处给教职工及学生解决困难,有这样服务体系的学校,定能为学校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安世遨,崔延强.对话管理:大学生管理新范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晓慧.大学生管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张作岭,宋立华.班级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陆小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建设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4(26):51-54.

[5]才晓茹.高职院校引入“辅导员+成长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1):92-93.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模式 篇6

一、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主要学习基础课程知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侧重提高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是学生以准员工身份从事具体工作岗位或参与企业生产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快速提高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力, 进而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学院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提高实训实习要求,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顶岗实习使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每年都要安排学生前往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实习合作企业数量多、涉及地域广,管理难度加大,同时又要面对不同企业管理制度的适应, 尤其是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后因缺乏适应能力而流失, 已经成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学生适应能力差 ,离岗现象普遍存在 。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意义、作用和目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调整好实习心态,自我定位不清晰;二是学生刚刚从学校到企业,变成准员工,校企文化的差异需要学生转变观念,面对新的实习生产环境,工作任务繁重,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逐渐失去实习兴趣,产生失落的心理情绪;三是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比例较高,家庭依赖性强,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二 )学生沟通能力欠缺 。

主要原因在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处理好单位同事之间、宿舍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及师徒之间的人际关系,压力较大,容易焦虑不安。

(三 )学生管理困难 。

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部分高职院校不够重视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也没有相应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走访调研少,对实习企业、实习学生的情况不了解,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认为顶岗实习等同于就业,走走形式即可。二是多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导致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实习岗位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加大。三是企业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缺乏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指导和管理。

三、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保证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有效和高质量地实施,在此笔者拟提出“三环推进,三管齐下”的对策建议。

通过“三环推进”,即“岗前训练、实习管理、考核评价”三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三管齐下”,即“进行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考核管理”,不断提高实习管理水平。通过规范实习管理制度,开展职业行为养成训练,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和培养等,解决顶岗实习管理难题,提高实习管理水平,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完善内部管理,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一 )“三环推进 ”,进行学生实习全程管理 。

1.岗 前环节 ,进行实习行前职业行为养成训练 。

高职学生实习行前职业行为养成训练,主要从细节入手,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并就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性训练,多采用直观案例交流、互动讨论、情景式分析等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和企业工作、生活节奏的方法和技巧。多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如开展体验团队意识和工作纪律的拓展训练及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技能竞赛等。

2.实 习环节 ,加强实习期间管理 ,预防实习学生流失 。

注重细节管理,加强“弹性”管理。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不完全照搬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实施实习学生管理,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成长规律, 在学生实习前与合作企业充分沟通,客观对待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及时快速地处理问题,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安抚和引导工作。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实习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老师要善于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或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考 核环节 ,完善学生实习考核评价 。

建立一套实习成绩评定制度, 即在高职学生实习行前训练时就让每个学生清楚自己实习的目的和技能提高的标准,力争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实习。在顶岗实习期间,将学生实习生活操行、工作表现、技能提高程度和获得奖励等相结合,由实习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和实习就业办共同实施实习成绩综合评价。在企业的配合下,由学院教师定期到企业开展技能考核活动;同时由企业制定适合学生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服务能力竞赛等, 将学生参与企业活动和培训的表现纳入实习成绩考核中。

(二 )“三管齐下 ”,提高实习管理水平 。

1.组 织管理 ,确保实习管理工作有条不紊 。

(1)高度重视实习组织管理工作。其中高职院校实习就业办负责主要管理工作, 教务部门要和企业一起制订实习期间教学安排或培训计划、修订适合学生的实习手册;学生处负责指导辅导员老师配合做好实习学生的信息沟通工作。尤其是高职院校各部门要明确职责、齐抓共管,提高管理质量,让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指导。根据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和当地交通情况, 在每个区域设置多名实习指导教师。为提高实习管理质量,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形成定期互访机制,以促进指导教师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加强校内辅导员老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衔接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辅导员对学生负有跟踪管理责任:一是制定信息反馈机制。要求实习指导教师每月定期将实习学生实习表现、基本情况等汇总登记;二是建立方便的交流平台,设置单独的教师工作群(QQ或者微信)和学生信息群(以原班级为单位设置)。

2.制 度管理 ,保障实习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

尝试建立“弹性”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配合,建立规范的、人性化的实习学生考勤管理、成绩评估制度和病、事假审批制度等, 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不能单纯照搬企业员工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管理弹性”,客观地从实习岗位安排、生活条件、气候环境、工作量方面分析学生的承受能力、实习心态等,及时地和企业沟通,做出调整。

当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在与企业签订规范的实习协议中,应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充分保障实习生权益,明确学生的实习内容、安全保障、工作时间、实习报酬、保险福利和企业必须承担的职业培训等。在学生实习结束时开展实习成绩汇报或职业能力竞赛,并根据企业鉴定、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职业技能成绩等综合评价高职学生的实习成绩。

3.安 全管理 ,加强实习期间安全教育 。

在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习前训练时, 多采用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形式,开展行前安全教育。在学生到达实习企业前,提前与企业人事、安保部门合作,一起制订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做好学生上岗前的安全指导工作。另外,在生活中,实习指导教师还要用制度帮助学生将安全意识固化。高职院校都应制定《实习生手册》和《实习生实习责任书》,明确实习期间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 篇7

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

新教育形式促进了学生整体价值观念的积极向上,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 学生的思想必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之下, 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增强, 但同时也滋生出了许多个人中心倾向。同时, 由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很多学生耽溺于享乐, 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长辈过度溺爱, 非常缺少生活磨练, 因此他们往往经不起打击、吃不得苦、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渐渐在认知和行为方面出现了偏差。再者,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 电脑已经普及到了每家每户, 学生们上网的机会越来越多, 但是网络中的内容良莠不齐, 经常还充斥着一些暴力、色情等内容, 学生们受到这些内容的熏染, 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好的思想, 或者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另外, 当今时代下的高职院校越来越与市场接轨, 逐渐向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变, 因此这就更加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强大社会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 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压力和难度。所以, 面对着这以上诸多新形势下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要采取一些列有效的改革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力求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1. 优化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若想优化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首先就要优化其管理机制。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机制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有绝对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旧的管理机制已经逐渐跟不上新的时代形势。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工作重在“学生”二字, 在新形势之下, 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学生工作管理机制, 要在管理过程中更加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2. 优化管理方式

一个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 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工作所面对的种种问题,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认真分析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不断寻求其更加完善的管理方式。例如, 高职院校中经常有学生因出去玩乐而夜不归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学校可以提出专项整治方案, 重点严查夜不归宿, 并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班会, 以及还可以根据宿舍中学生按时回来的情况而评定优秀宿舍, 给予优秀宿舍一定的奖励和荣誉等。再者, 为了能够使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学校可以多多组织一些“二创”教育活动, 为学生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 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创业设计比赛、辩论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等等,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

3. 优化管理内容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 首先要明白学生跟教师是处于平等位置的, 要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管理内容有很多, 但事有轻重缓急, 管理者必须要分得清管理内容的主次, 这样才能够使管理工作条理分明。具体来说, 高职院校应当要将管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上面, 避免学生因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思想, 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爱好,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因材管理。

4. 优化管理队伍

一个优秀的管理队伍是管理好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前提要素。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结构是由许多方面的要素共同组成的, 而若想优化管理队伍, 也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优化。例如, 学校可以优化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 避免管理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可以优化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的职称结构, 尽量提高整体教职人员的职称等级, 积极组织教职人员开展学习与培训活动, 打造更高质量的师资团队;还可以优化学生管理干部结构, 积极挑选不同特长和才能的学生干部, 从而在为教师分担重任的同时, 也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 面对着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与教育改革要求, 高职院校必须要树立起新的管理理念, 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式, 扩展更多新的管理内容, 对学生工作管理模式进行积极优化, 如积极优化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管理内容以及管理队伍等,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海燕, 刘伯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时空, 2011, 07 (09) , 04:71-72.

[2]张丽.基于激励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12 (21) , 33:687-688.

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篇8

如今, 高职院校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 为社会输送了不少合格人才, 为社会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从“量”转变为“质”。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新时期必须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培养起应有的素质, 为学生日后走进社会做好铺垫。

二、创新高职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 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真正的主体,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学校的终极目标。管理学生时, 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落实生本信念, 相信他们、尊重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和谐氛围。目前的高职生基本是“90后”, 他们个性鲜明, 思维活跃, 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渴望管理者将他们视为独立的个性, 赋予他们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为了使高职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学校的管理, 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在校期间感受到学校的人性情怀。

具体而言,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践行人文管理, 在各个方面关心学生、理解学生, 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并予以适当、正确的指导。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带头作用, 使他们协助学校管理。同时, 管理者要借助新媒体的作用, 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对学生进行互动, 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另外, 高职院校还要多开展丰富多彩、形式不一的校园文化活动,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使学生充分享受美好的青春、释放青春的活力。

(二) 对学生加强职业指导

就业竞争已经白热化。高职院校要凸显自己的办学特点, 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需要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为高职生日后进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可以说, 对高职生加强职业指导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路径。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为高职生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将管理活动与职业指导相融合, 以此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管理的实用价值。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要分阶段开展,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将职业指导有机渗透到管理活动中。对大一新生,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对其加强职业认知方面的教育, 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使他们初步定为人生奋斗目标;对大二学生, 管理者要通过举办讲座、沙龙等形式, 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对大三学生, 管理者要对他们加强就业政策、就业理念、求职准备等方面的指导, 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安排学生进入社会企业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 使学生提前感受社会工作氛围, 使自己尽快适应社会。

(三) 建立多元化评价激励机制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表扬, 高职生尤为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 目前很多高职生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他们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或其他一些原因而进入高职院校, 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别人高。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 以赏识教育为主,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由多种智能构成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优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参与不同的活动, 使个人才能找到用武之地, 找到成就感, 树立自信心。同时, 管理者还应该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使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 使学生能发现自己的成长轨迹, 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

三、结束语

与普通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 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学生进行管理时, 要尊重高职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就业为目标导向, 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总之,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再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以此适应高职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摘要:尝试提出几个创新高职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时倩, 徐小柏.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2]孙娟.对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应用中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0 (11) .

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篇9

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入新世纪之后, 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普遍落实, 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复合型劳动者的重要摇篮, 必须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使学生在管理中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日后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贡献。本文尝试提出几点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1、将学生管理与职业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今, 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为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管理与职业指导有机融合,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也就是说,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为学生教育活动为载体, 以服务学生宗旨, 凸显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既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 也帮助他们实现社会价值。

高职院校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针对大一新生, 学校要竭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 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针对大二学生, 学校要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 加强自我认知, 发现自身不足, 进而查缺补漏, 提升自身的“含金量”;针对大三学生, 学校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使学生熟悉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 了解就业信息, 并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实践, 创设职业环境, 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 使他们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改善自身条件, 缩短就业适应期和磨合期。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 学生的管理工作才有了支撑条件, 为学生日后的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2、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构建学生评价机制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 它可以起到引导、激励和塑造等一系列功能。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来构建学生评价机制, 是高职院校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方法。20 世纪80 年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 任何正常的人都具备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八项智能。在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 需要教师进行挖掘。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测评,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部标准, 结合国家大体教育方针, 结合科学方法, 制定符合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测评指标, 全面收集高职生在校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信息, 不仅要通过考核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还要通过考核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使学生能够从反馈信息中正确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确定目标, 有意识地促进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测评过程中, 不仅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还要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有机结合, 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使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我。

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 就是学生的智力、体力、品德和审美情操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自始至终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凸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发展自我服务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更好的面貌应对日后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事实证明, 高职生个性鲜明、心思活跃, 希望管理者将他们看做独立的个体, 尊重他们、信任他们, 给他们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有鉴于此,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努力推行人本管理。一是要发挥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 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成长为复合型能力;二是积极发挥学生骨干在学生管理中的有利作用, 学生骨干更了解学生的心思想法, 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吸纳到学生管理队伍中, 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氛围。另外, 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要多借助QQ、E-mail、微信等先进通信手段与学生加强交流,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 高职院校还要多为学生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课外活动, 必须主题教育、文化体育、专业社团等, 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升他们的文化情操, 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使他们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束语

如今, 高职教育已经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培养高级人才方面发挥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 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动, 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Z].2005.

[2]黄煜峰等.管理学原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至昂.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全书[M], 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

[4]孙柏瑛, 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

我国根据有关规定,将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总结,高职学生的自身条件有利于操作性较强,高等职业院校未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他们进一步加大对于工作的要求,辅导员对于学生进一步加强努力研究课题。国家有关规定我国要进一步加大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的改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复杂,学校将改进传统的学生工作理念,以及对他们的管理方式,这将适应于当今形式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学生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活动的场地宿舍、教室、餐厅这无非是学生的活动场所学校要做好学生工作必须从活动场所入手,对于院校的区别有很大,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类院校相比学生们的自身基础不同,在学科方面掌握的知识不同,高职高专类院校他是以培养我国应用型人才为主。在高等职业院校近几年的发展,学生主要趋向于90后,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于80后学生,90后的学生自身叛逆思想特别严重,但90后的学生的思维性特别活跃,他们勇于创新但缺乏团队意识,依赖性强,个性张扬,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这样难免对于他们心理造成影响。这些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服务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点面结合,更加注重个体差异,提高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在管理服务中既要做到规范有序,又要做到人文关怀。

(2)在高职在日常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负责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没有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发展需要、个性特点的基础上,缺乏对学生工作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存在着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的主观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盲目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影响了学生工作的管理效果,这样使学生的自身主体性被忽视。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缺乏健全的学生工作管理机制,学生管理工作没有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职责分配和工作流程,每学期开展的学生工作活动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各个院系作为一个独立团体,由院系主任负责该院系的学生工作,有的院系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比较积极,也有的院系忽视学生管理工作,使得高职院校各个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进度存在很大的差距,会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体管理水平,所以院校要提高学生的管理体制的完善工作。

二、根据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展开学生工作

(1)在学生工作的处理上,教师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在工作中教师的自身形象特别重要,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工作的教育与引导工作,积极辅助学生的学习,只有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了学生,学生才能从老师那里掌握更多的知识,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老师的个人行为会对学生的行为和办事方法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一个好的形象目标,它会促进你的全面发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要坚持以学生为管理的核心,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可以定期组织师生交流会、院长解答座谈会等活动,积极调动学生各个院系和部门共同参与,倾听学生的要求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用真诚和爱心感染学生,成立专业化的学生事务服务部门和心理健康辅导部门,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设立校长、院长信箱,接受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和咨询,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创建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学生之间彼此帮助,加深了解,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之间积极合作,在校学习中以学生为本,引入人生导师制管理模式。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引入人生导师制管理模式。人生导师制是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学生全面发展指导为主体的新的育人模式,通过系统查摆思想上有偏向。学习不努力、行为上有偏差等各类潜能学生,为他人增配人生导师,主要承担受导学生的学业辅导,生活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与辅导员的管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做到点与面的结合,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重要管理依据,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具体思路

以学生为核心。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核心就是学生,因此在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激励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将全面素质教育贯彻到学生工作管理的各个环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管理活动,激励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消除大学生对于事务管理工作的逆反对立心理。高职院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工作管理小组,由学生自己担任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教师进行辅助指导,开展以学生为体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转变了角色,不再被动的被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约束力和管理能力,使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具有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锻炼学生有意识的帮助别人。

四、结语

高职院校为了加强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总体的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工作管理方法。为了确保学生工作管理的和谐,广大学生的工作要不断地创新,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学生要不断去从实践中获得学习,在最终取得显著地成绩。

参考文献:

[1]孙丽君.擦建国.谈学生臂理中的精细化操作中国[J].电力教育,2011(04)

[2]孙晓燕.枣庄学院学生精细化研究管理研究[J].山东大学,2012(07)

[3]曾智.高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探索[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作者简介: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讨 篇11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方面,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高职学生越来越多,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高职学生基础较差, 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 许多辅导员刚参加工作, 经验不足, 没有很好地和学生沟通。这两种原因使得个别学生游离于班集体之外, 对集体活动和管理活动缺乏兴趣, 甚至一些独生子女学生在学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 会不顾集体利益而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不服从管理。

笔者认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大小事情皆由辅导员包办;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管理者单凭热情一味苦干, 缺乏统筹计划和明确的管理思路。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鉴于以上所列的目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几种问题, 笔者认为, 为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 这样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以生为本”是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理论依据。学校因学生而存在,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而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管理, 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则是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的最佳途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种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作为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者, 应通过自主管理的形式, 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大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客观依据。当今大学生正处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和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下, 这使得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有较大差异, 价值取向、思维特点、成长意识以及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等也都有较大差异, 因此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培养方式, 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时代需要是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必然趋势。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 也是一个网络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需要的人才, 首先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因而,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如何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1. 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动机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一是向学生提出自主管理的要求, 采用多种手段来了解学生自主管理的水平, 再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自主管理的要求;二是引导学生直接参与自主管理, 使学生体验到自主管理的乐趣, 进而引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 充分尊重学生, 实施民主管理

一些学生不愿对辅导员讲心里话, 原因就在于一些教师总是以管理者的面孔出现。因此, 教师要具有民主精神, 充分尊重学生, 实施民主管理。只有这样, 学生的自我管理才有思想基础。

3.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要注重搭建上下级学生组织的良好关系, 教师侧重指导, 学生干部负责实施, 自上而下, 逐步细化。为弥补学生干部在经验、阅历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不足, 教师应及时指导, 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4. 坚持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不干预原则

学生活动中教师的干预会使学生由主动的策略组织者变为被动的执行者, 学生也会因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对抗行为。但是, 不干预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而是应在事先提醒、提出参考意见与事后总结上提供帮助。这条原则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据此原则, 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活动时, 要对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 让学生充分了解活动的目的与要求, 唤起学生自尊、自强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 使他们处于自主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

5. 加强惩罚措施, 提高惩罚力度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一方面, 要充分创造自主的空间, 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 要加强惩罚力度, 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并严格执行。比如, 建立并完善淘汰制度, 实行宽进严出的治学政策, 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从而避免出现学生放纵学业、不务正业的局面。

6. 落实制度, 加强监督, 形成良性循环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要有管理制度和管理依据, 并制定具体、客观、完善的学生日常管理评比细则。自主管理过程中, 对指导教师、班委、团支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学生个人的考核和评价都要客观、真实和全面。此外, 还要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使信息反馈做到有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 通过反馈了解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

四、高职院校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学生管理和班级事务的管理上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

要将“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 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从管理者管理学生转变成为学生服务, 在服务中进行教育, 寓教育于服务之中;管理者要从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疏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

2. 要强化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 从“被动服从管理”到“主动自主管理”

学生主体地位的加强, 除了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放权外, 还需要学生有自主管理意识, 也就是说, 要依靠学生自身力量推动这项工作。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共处, 以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还要积极参与学院事务的管理, 自觉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和谐发展作贡献。

3. 要注重班级建设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最基层, 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因此, 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 让广大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 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学生自主管理并不是由学生管理工作者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 学校、社会、企业、家庭的支持和联合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不可缺少的。只有全方位地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空间, 真正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 也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高职教育方针, 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恩远.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J].职教论坛, 2002, (3) .

[2]胡新华.邓小平人才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3) .

[3]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

[4]文隽.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3) .

上一篇:农牧类高职院校下一篇:长距离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