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创新模式(通用12篇)
高职院校如何创新模式 篇1
摘要: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 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 更好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地方经济
近年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方兴未艾, 不仅革新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 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更好地适应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笔者结合自身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服务地方经济作出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
一、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场所, 其根本任务是面向地方经济、面向地方产业提供一线的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一般地理解,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如图1所示。
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投身地方企业的生产、服务与管理, 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地方经济发展又反作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换而言之,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企业的发展, 地方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上述的理解, 存在一个重大的悖论。如果没有理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 从而无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解决此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实现校企合作, 构建新型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让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参与人才的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二、“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合作, 共同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依托企业实训资源优势,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澳大利亚的“T A F E”模式;韩国的“顾客导向”模式, 都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尽管特点各异, 但归根结底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笔者认为, 尽管校企合作形式多种多样, 但总体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工学交替型”;二是“学企合一型”。
1、工学交替型
“工学交替型”是指学生实行半工半读, “工”在企业, “学”在学校。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设备和实训教师, 学校按照不同学习阶段, 安排学生多次下企业顶岗实习。以笔者的工作单位肇庆市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模具专业、物流专业等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适合理论知识学习以学校为主, 企业作为学校固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的内容、时间段多按学校教学需要协商。这种模式按照基础部分和工厂部分分阶段制定教学计划, 让学生一边在工厂实习, 一边在学校学习现实习岗位上的理论知识。
2、学企合一型
“学企合一型”, 即学校按企业的要求构建专业教学体系, 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同步, 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 学生毕业与上岗就业同步。这一模式以企业为主, 要求学校成为企业固定的培训基地, 教学实习内容安排多按企业生产需要协商。该种模式既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又能让生产一线的技术工程师对教学理论大纲进行修订;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上述两种类型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校企合作”。合作的方式虽略有不同, 但目的一致, 都是给学生构建“工学结合”的平台,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技能, 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更好地缓解地方的用工需求, 减轻当地的就业压力,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三、“工学结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人才的优越性研究
“工学结合”, 即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阶段将自己的学习与工作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 知识与技能结合。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 “校企合作”只是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工学结合”, 毕业后更快更好更快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才是目的所在。高职业院校是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 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更需要掌握实践技能, “工学结合”正好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
1、“工学结合”降低企业培训成本
“工学结合”不单在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上充分体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意向外, 还将企业文化导入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 使企业精神、使命、远景、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 使学生尽早地融入企业文化圈, 使输出端的学校教育与输入端的企业文化同步, 紧密衔接, 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使企业的用工成本大幅下降, 促进企业利润增长的同时, 更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工学结合”符合企业用人需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实践环节, 强调动手能力, 按照基础部分和工厂部分分阶段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学校接受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育, 在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接受相关技能的强化培训。模式中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 企业真正参与职业教育, 体现了企业 (社会) 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由于在企业的多个岗位进行了锻炼, 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 为未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 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地方经济服务,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缓解地方政府的就业压力, 解决当地企业的用工需求。实行该模式过程当中涉及许多细节操作问题, 诸如:如何协助企业内部员工提升其理论水平问题、如何减低企业培训成本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 笔者将在以后的工作过程当中, 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教育与职业, 2008 (21) :27-29.
[2]、揭广川.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地方产业升级.高等职业教育, 2010 (10) :74-76.
[3]、王少梅, 杜学辉.校企联合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究.学术交流, 2008 (12) :311-313.
[4]、王立.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54-55.
[5]、朱国平.高职院“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科教论坛, 2010 (12) :3-4.
[6]、伦肇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反思.珠江教育论坛, 2010 (3) :21-22.
高职院校如何创新模式 篇2
论文摘要: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用于高职院校管理,有助于构建“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理想的高职教育供应链应体现办学主体多元、学历层次齐全,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就业渠道、生源渠道互通互连。实现这种“无缝对接”,需要政府参与调整供应链结构,高职院校实施拉动式人才供应链战略,并与外界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同时做好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市场;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理
一、研究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目前最先进的管理技术之一,它最早应用于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用最短时间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受益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群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可看作是一种服务型企业,学生从生源地进入高职,经过教育加工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供应链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引入到高职院校管理中来,改进学院原有供需关系,使之更有效地运行,实现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多赢的局面。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与就业市场衔接不通畅。具体表现为:与就业服务市场缺乏信息沟通,毕业生就业进程延迟,就业成本加大;在专业设置方面,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或不对口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学生即使就业也无法很快进入角色,需要企业再培训,增加企业人力成本。从供应链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和就业单位是一条人才培养供应链上两个不同的节点,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两个节点无法达到一种无缝化的连接,或者说是一种非常通畅的连接。“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市场需要大量的具备行业科学管理知识和一线服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专门人才的情况下,与产业及企业同步互动、通联的高职教育模式,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操作技能层次上达到用人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就业要求,并具备事业的延展能力。
本研究将先从高职供应链分析开始,探究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无缝化问题,进而找到高职院校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的解决方案。
二、人才培养供应链分析和创新
(一)传统人才培养供应链分析
高职院校自开办之日起,供需问题就随之产生,其供需关系网络是固有的。学校的供需关系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培养而发生的学校和生源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而且还是为了满足就业目标而发生的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网络虽然也属于供应链范畴,但仅仅只是供应链的初级阶段而已。就是一个按照这种通联方式,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供需网络图。
由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系列中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二级学院、高专、成人高职、民办高职等。虽然表面形式多样,但在实践中存有各自为政、相互分割、互不联系的种种弊病。中职与高职在纵向上缺乏信息沟通和良好的协作,高职院校横向之间也缺乏联系,更为不利的是专科教育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各自封闭、自成体系。在这里生源、高职院校与就业市场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供需关系是一种松散的、非合作的关系,在供应链中供需节点单位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或集成。这种供需形式的弊端具体表现在:
专业及课程设置仍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的科学预测与把握,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很多高职院校一味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重复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不成比例,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状况。
由于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以及专科成为职业教育最高学历等原因,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同时社会又出现了高级蓝领严重短缺现象。这种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专升本”学生毕业时发放与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不一样的毕业证书,这无疑会给希望通过高职院校转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的高职毕业生带来一定的打击,并且普通本科学校接受高职专科学生的动机多数在于扩大生源,在培养方式上一般也是按照传统方式,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更不是为了培养具有新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用人单位也对这些“专升本”高职生有明显的歧视。目前毕业生就业渠道包括学院推荐直接就业、参加人才服务中介机构交流就业、亲朋好友帮助推荐就业、网络人力资源招聘等。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成熟有效的毕业生就业通道,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路径尚未完全通畅,专业不对口和就业成本高的现象日益严重。
(二)创新人才培养供应链
通过对高职教育供应链的研究分析,结合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并借鉴发达国家(地区)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我国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供应链是: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办学主体多元、学历层次齐全,与普高教育、就业渠道和生源渠道互通互连,开放式、高水平的供应链体系。
改造后的人才培养供应链具备以下特点:
1.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衔接
高职毕业生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定制化”培养,实现毕业生能力与就业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由此,高职院校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要求,进行“需求”管理,参照就业单位岗位要求,共同设计教育培养方案,全方位实现“产学研”合作,并将管理延伸至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2.了解生源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
一方面可以了解详细的学生信息,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使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制定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应减少其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建设,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外延范畴不是介于中专、高中与普高本科之间的一种学历层次,而是独立自成体系的系统,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相互沟通的关系。高职自身的体系应该由专科、本科及研究生3个层次组成,可以实行学分制,根据学分完成情况颁发毕业证书,并且部分所修课程学分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内得到承认,改变职业教育是培育低层次人才的印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承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
4.由原有的推动式供应链变成拉动式供应链
如图3所示,推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以高职为策动源,学生通过教育“加工”后从就业服务机构推向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供应链方式在早期的就业市场是可行的,在目前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下,该供应链响应能力明显较差。拉动式供应链的驱动力来自用人单位,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而集成化拉动式供应链在原拉动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供应链各节点的合作和协同,合作双方参与到对方的相关事务中去。
5.整条供应链必须是无缝的
只有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化,才能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无缝化。在这条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目标、想法和行动完全处于一种协调、同步的状态,而这一切有赖于信息流的传递。海尔、大红鹰等企业办校就是一种办学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有效集成。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降低了企业招聘成本和风险,同时,它还具备传统职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即最先进的实训设备、最仿真的工作现场和最柔性的就业规划。
6.把自主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
为改变以往人才培养供应链自主创业薄弱、就业渠道狭窄的局面,高职院校应设置自主创业的有关课程,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人、财、物的帮助,让一部分有创业实力的学生能顺利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无缝对接”的建议和方法
(一)政府应参与调整人才培养供应链结构
政府必须重新调整高职学历层次,从大专层次向本科、研究生层次拓展。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中挑选办学能力强的院校作为本科和研究生职业教育试点单位,然后向全国逐步推广。高职和普高之间要做到学历对等、学分互通。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
(二)实施拉动式人才供应链战略
拉动式供应链实施的主要手段是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1+1+l”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采用。
如图4所示,这种模式包括1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1年校企共同的专业培养和1年企业为主的实习。每个阶段的实施主体并不独立,也不完全以时间来划分,它强调的是在学校的教育环节中,企业对人才培养由浅至深的参与和全程的渗透。这种模式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以及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得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经济相协调,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人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要实现学院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必须先实现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无缝化,而无缝对接需要各节点间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其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步骤为: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制定标准,选择生源提供单位和用人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此主要研究校企间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多数高职学院和绝大多数企业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即使合作也仅仅是一种短期行为。为加强校企合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双方签定合同,严格履行契约;建立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校企之间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在校企之间搭建桥梁,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反映给学校。
(四)建设就业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在依托全国或省市就业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要拥有自己的信息平台,包括就业指导信息平台、高校和就业服务机构之间沟通的信息平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合作信息平台等。在供应链节点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用人单位通过定单来描述自己需要的人才,学院根据订单来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因此,需要生源地、学院、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制定衡量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思想品德、业务文化、体能健美和其他方面(包括创新精神和社会交往)。这4个指标都设立一定的权限。
思想品德、业务文化、体能健美和其他方面的权限分别为0.3、0.3、0.25、0.15。用人单位在订单中给出这4个指标的分数值或者指标的分数值与权限值的乘积之和,学院根据订单的要求,客观地给出分数,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到合适的岗位。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此评价体系扩展到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促进学生自主创业。
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 管理模式
社会的进步给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及时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显著问题,给高职院校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为此,及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1.学生素质高低不一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相互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学生对于其专业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较为良好,但对一些人文社科和艺术类的常识问题却一无所知。所有的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共性,并且当前的教育改革极力倡导通识教育,因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就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应该重视的基本问题。
2.教育模式过于传统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其教育模式仍然沿袭传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僵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过程缺乏活力,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太理想。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状态下,无法脱离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主动性得不到调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自然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鉴于此,进行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就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3.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评价学生时过于偏重其专业技能的考核,单一的评价模式给学生造成了一个错觉,容易使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单一的评价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一些学生专业成绩不如其他学生优秀,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较差,经常否定自己。这样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一般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故而在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丰富对学生的评价渠道,力求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新髙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加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各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此,高职院校应有侧重地进行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当前的高职院校应摒弃一味传授学生具体职业方面技能的教育方式,应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学习的专业大多偏向于操作性,对于一些人文艺术类的学科了解比较少。对此,高职院校应相应增加这些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接受到人文艺术的熏陶,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将来的人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2.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今天依旧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对目前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教育十分不利,其中的许多理念和方式都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若不及时加以改进,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应将新型的教育观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当前高职院校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才能得到大幅提高。及时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是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不断丰富评价的方式
当前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多侧重于其某一方面的成绩,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一局面尤其需要改善。对学生的评价只局限于学习成绩将无法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锻炼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宽评价的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地审视学生。例如除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可以将其体育活动、爱好特长等方面纳入考核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客观地评价学生,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正是符合教育的本质。
三、小结
总之,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对此我们要积极寻求问题的根源,不断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其在发展之路上日臻完善,进而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芮敏娟.浅谈高职教育中教学管理观念的改革和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模式 篇4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模式
(一)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模式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近半个世纪, 美国是最早开展也是最早开展成熟的国家, 之后引到欧洲, 又遍布到全世界, 每个国家高校都各具特色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美国是典型的创新创业国家, 其目的就是培养创业者和企业家, 在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大致分为2种, 一种是以创业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 所有活动在商学院开展, 其资源也由商学院调配。另一种模式是在全校学生中展开, 通过各学科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使每个学科的学生都能有创新创业的意识, 拓宽学生就业门路。
在欧洲以英国、德国为首的国家,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发展的有声有色, 英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为主要目的, 以英国为例, 创新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 一种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一种是学校统一管理产业中心, 各专业与学校密切联系建立相关创业项目。另一种是利益相关者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建立相关产业中心。
澳大利亚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小企业创业者为目标, 韩国和日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 韩国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里设有“创业支援中心”“创业同友会”。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 设有成熟的课程结构, 由“自由科目”“必修科目“选修科目”组成以培养进攻型的创业人才。
(二)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模式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 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创业计划”大赛, 并率先在M B A中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还在本科生中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 到2002年4月, 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9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 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多元探索阶段。在国家大力倡导下,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中让学生有创新创业意识、品质, 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第二种是以传授创新创业技能和知识为主为学生进行创业活动提供帮助, 并提供资金支持和其他服务。第三种是开设创业园区, 在创业园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模拟真实创业活动, 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做好过渡。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模式
目前国内外高校都已经有了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然还处在摸索阶段, 因为学生的素质以及政府支持力度, 师资等等的限制, 在开展起来有一些困难, 我们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模式的同时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这里为以下模式进行探讨。
(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 并纳入毕业成绩
目前高职院校的重心都放在专业技术的学习上面, 但是就业对口率确很低, 所以应该放宽眼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由于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并不是要学生毕业后都能成功的创新创业, 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意识, 改变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识和态度, 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和兴趣, 形成创业需要。了解创新创业相关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的综合知识, 包括相关创新创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 开展模拟创业活动, 外聘当地的成功创业者做指导教师
通过学习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 创新创业品质, 创新创业精神, 理论联系实践, 定期请当地成功地创业者进行创新创业过程讲座, 讲述创新创业过程, 如何化解过程中的风险, 如何坚持创新创业精神, 并组织各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学校对可行的方案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 学校要积极向当地政府和知名企业募集创业基金, 然后在创新创业课程评价的时候请政府相关人员和知名企业家、外聘指导教师做评委, 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
(三) 组织校园创新创业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用社团的力量号召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并且逐渐成立不同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社团进而带动整个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有利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
三、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在探索之中, 我们应积极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模式,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将创业教育和基础教育, 专业教育相融合, 进行多学科的交叉, 和渗透。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品质, 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 能为社会减小就业压力, 并能创造工作岗位, 为国家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高校中开展了近半个世纪, 在国内高校也开展了许久并日益见成熟, 而在高职院校的开展还在探索之中, 本文探讨了适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袁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徐琼.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硕士论文, 2013.
[3]谭炀.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高职院校如何创新模式 篇5
一、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度行政化。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施的管理模式都是行政化管理模式,而且过度行政化程度相当明显。由于行政权力大大挤压了高校的学术权力。所有的学术事务以及非学术事务等等都通过行政方式加以处理。这种管理模式最终导致行政人员对高校的所有资源掌握着绝对控制地位,教师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一直处于被管理的地位。高职院校出现的严重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行政部门承担的更多的是加强管理,服务职能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从整体上来看,随着办学自主权不断放大,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在不断放大,依然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职院校难以实现学术突破,甚至损害院校目标的实现,使院校教师缺乏学术创新,教学水平一再落后。
2.行政官僚化。第一,机构臃肿。主要体现在持续增加的教研科室、教育部门,并且都设置了下一级管理机构,强化本部门的作用及功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加强了管理,然而最终导致院校内部存在过多的行政管理机构,出现了严重的机构功能重复设置以及工作人员增加的现象。“机关化”色彩十分浓厚,出现这种机构臃肿的现象最终导致上下级部门之间信息传递过于缓慢,管理效率十分低下。第二,缺乏服务意识。很多行政部门或者是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刻意设置很多与工作无关的关卡或者是工作障碍,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工作推诿现象,整体缺乏服务意识。再加上管理人员未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部门之间以及人员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对基层或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汇报、不反思、不作为以及不解决。
3.缺乏协调性。第一,缺少合作意识。不单单是部门之间,更在于各个工作人员之间,均存在缺乏合作意识的问题。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争权以及争实惠的现象,其相互指责缺乏全局观念,未能处理好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第二,缺少程序性。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进行工作协调和沟通的时候缺少程序化以及规范化,这也是导致高校管理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为科研一线和师生群体提供服务,而且工作量非常大,再加上内容十分复杂,各级部门之间严重的信息沟通不平等的现象发生,极易出现严重的信息沟通障碍。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性思考与实践
1.改革教育体制。第一,改革政府统包统管的管理方式。采取高校自治管理方式,政府对高校而言不是监督的关系,是借助科层制管理制度进行控制的一种管理模式。所以要改变这种管理弊端,最重要的是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可以借鉴外国采取的董事会管理制度。由于高校治理当中涉及多方利益,政府、学生、社会以及学校等都和教育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绝不单单是个人行为,采取董事会治校的办法具有可取之处。第二,实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相分离。对高校内部行政人员实施学术化管理和对学术人员开展行政化管理都是不适宜的,因此必须采取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相分离的办法,减少行政资源以及学术资源的浪费,二者互不干涉,坚决杜绝行政权力过分干涉学术权力的现象发生。
2.创建完善的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第一,提升服务水平。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就应该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将此理念贯彻于整个高校管理实践当中,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回归服务本质,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将服务理念运用到实际管理中。第二,健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高校服务效能,需要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采用360°绩效考核体系,开展全角度考核,从部门、教师、学生、下属以及领导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提升考核的可靠性以及有效性。
3.提升管理成效。第一,坚决抵制官本位思想,全面提升高校人员的服务意识。消除行政人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还要抛弃一切功利思想,积极倡导人员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全面提升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要做好自身“绿叶”的角色,当好一位“服务员”。第二,对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管理人员组织结构,要协调好懂法律、懂经济以及懂管理的管理人员占比,改善管理人员性别、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的比例。
三、结语
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要把重心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尤其是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过度行政化现象;第二,构建完善的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第三,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创新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制器”,较之“技能”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尤其重要,實践性教学的好坏,不仅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中探寻实践性教学的新模式,对于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意义重大。
一、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究不够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高职院校对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过少,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中不能保证学生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二)实践性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教育在我国建立发展仅20多年的历史,从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的高职发展模式后,高职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在实践教学中,仍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方法只限于案例讨论、观摩等动眼不能动手的方式,使学生对实践教学兴趣较低,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依旧倾向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
(三)实践教学资金匮乏、设施简陋,难以支撑实验、实训教学方式的开展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的特殊性、从业环境的特殊性,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较高,校内需要建设相关的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践性教学设施,但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底子较薄、资金短缺,实验设备相对落后,校内仿真的教学设施很难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困难重重,学生模拟教学的实践教学环境较差,很难使学生在这些环境中锻炼必需的专业技能。再者,由于体制不畅通,学生顶岗学习难以落实,使得实践实训方式过于单一,实践教学很难保障。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指导实践能力不一
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出过校门。有些即使是参与了一些实践,但由于与基层对接顶岗体制不完善,使教师实践浮于表面,不能真正融入到基层,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加之某些教师由于自身不重视实践,使得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等相关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五)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教学是近几年才被高职院校逐步重视并开展起来的,应该说,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学校大多都已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自如,但对于实践教学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标准。在具体实践教学中,考核评价标准不一,指导教师各行其是,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这样也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实践性教学创新模式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双方,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职院校课程理论包含了许多经验性的内容,实践性、操作性强,强调实际的动手能力,其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满足技能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此,模拟实践、实习实践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能全面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
(一)校内模拟实践教学模式
1.模拟实践的教学价值
模拟实践教学法,是指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真实的案例为原型,以理论知识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实践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单一性和抽象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独立思考和分析,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掌握基本理论的教学目的。
⑴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模拟实践的情境包括选择案例素材及模拟实践的环境。一般要求以典型真实的素材为蓝本,设计时间、地点、具体的情境。模拟要接近现实,这就求具有一定的模拟实践现实环境,专用的模拟实践室可供教学反复使用,角色的扮演分别由学生自行担任,事先要选择适合角色性格的学生,要提前准备,让学生熟练素材的内容,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并能真正感受到真实场景的再现。
⑵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模拟实践教学就是通过案例的创设,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不仅对课堂的理论知识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以任务为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
⑶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进行现场教学是比较困难的,实践性教学又强调教学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为实际技能,模拟实践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优点就是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通过创设一定情境,系统地模拟实际发生的过程,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2.模拟实践的条件
⑴学生的知识结构条件。没有正确的知识作指导,模拟实践就是一场盲目、无意义的闹剧。通过多次进行案例教学及实践观摩教学后才开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学生在正式模拟前,应对所安排的实践环境有所熟悉,对给予的素材进行分析,小组认真研究,制定计划,这样才能保证模拟实践的顺利进行。
⑵教学辅助设备条件。教学辅助条件包括实验室、校内实训场地、多媒体观摩室及声像传输设备等相关的设备。模拟实践要求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似,必备的实验、实训器材完善,实践时指挥或其他同学可进行同步观摩,这样很大程度上能使实践接近真实;多媒体观摩室及声像传输系统能保证其余的学生在模拟实践的同时实时地观摩全过程,同时,整个系统可进行录像,以保证随时进行回放和讨论。
3.模拟实践的组织实施
⑴做好实践前的准备。模拟实践前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模拟实践的正常进行,实践教学中,准备工作包括:①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实训场地,巧妙设计问题,进行情境创设;②将学员分组(每组4至5人),每组有一组长负责,交代模拟实践的目的及其注意事项;③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并依据分工,认真的研究实践目的和实施步骤,制定计划;④教师对各小组准备情况进行辅导检查,以保证实训正常进行。
⑵实施模拟实践。将分好组的学生带入实践场所分组进行模拟实践,其余学生可以在观摩室和实训观摩点进行观摩,指导教师在监控室或监控点对全局进行监控指挥。每一个小组要从头至尾完成一次完整的实训,并做好相关记录。指导教师在指挥过程边指导边讲解,使实践的学生和观摩的学生都能在做中、看中体会知识要领,提高实践能力。
⑶学生自我总结和讨论。每一个小组完成一次实践后,组织本组学生召开讨论会,可以邀请一些观摩的同学一同参加。小组的成员对实践活动进行自我总结,什么地方比较满意,什么地方还有欠缺,听取观摩学生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⑷教师总结。在全部模拟实践结束之后,指导教师要进行全面总结。对各小组的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模拟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对模拟实践中的突出之处进行认真点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注意要结合知识要点进行复述,这是整个模拟实践的关键环节,精辟的归纳能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并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课内校外实践模式
课程内校外实践性教学性更能体现多元、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内校外实践,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拓宽眼界和提高实践技能,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模式。我们可以集中组织学员到指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去观摩实践学习,也可以集中一段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员安排到课外这些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由我们的校外兼职教官亲自带领学员进行实践,授课教师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课内校外实践学习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到实践部门去,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践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资料和报告,教官做出学生实践鉴定,授课老师将其列入平时作业成绩中,这样平时学习不仅能考核其理论知识,也较全面地考核了其实践能力。
1.课程内校外实践的教学价值
课程内校外综合实践是将学生理论知识最快地转换为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边理论学习边实践操作,这种实践模式不仅能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运用最快地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能及时发现理论讲授中的欠缺,填补学生没有学到的知识内容,这种模式是一种理性学习到感性学习、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最快转换的模式。
2.课程内校外实践的条件
⑴学生的知识结构条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校内实践的相关经验。学生在正式实践前,应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校内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训练,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⑵校外实训基地条件。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起点,也是对校内实训场所、功能、设备不足的有效补充,是学生直接接触生产或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这种培训有利于他们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缩短工作的适应期。课程内校外综合实训需要这种有效的训练空间,来实现“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重要突破。
3.课程内校外实践的组织实施
课程内校外综合实训要制定详细、周全的方案;联系校外实训基地,落实指导教官,并将学生分组安排指导教官,按2~4人一名教官的比例配备安排指导;对学生实践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布置实践作业;在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跟踪配合;实践完成后教官要对每位指导的学员做出综合评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安排课时进行讲评,对实践的综合情况进行总结评比,将课程内实践作业及评比情况按比例记入到此课程学生的綜合成绩之中。
参考文献:
[1]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李良斋.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3]张金寿.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初探[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
[4]蔡炎斌.论公安专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5]黄学光.论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12).
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篇7
如今, 高职院校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 为社会输送了不少合格人才, 为社会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从“量”转变为“质”。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新时期必须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培养起应有的素质, 为学生日后走进社会做好铺垫。
二、创新高职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 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真正的主体,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学校的终极目标。管理学生时, 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落实生本信念, 相信他们、尊重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和谐氛围。目前的高职生基本是“90后”, 他们个性鲜明, 思维活跃, 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渴望管理者将他们视为独立的个性, 赋予他们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为了使高职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学校的管理, 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在校期间感受到学校的人性情怀。
具体而言,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践行人文管理, 在各个方面关心学生、理解学生, 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并予以适当、正确的指导。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带头作用, 使他们协助学校管理。同时, 管理者要借助新媒体的作用, 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对学生进行互动, 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另外, 高职院校还要多开展丰富多彩、形式不一的校园文化活动,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使学生充分享受美好的青春、释放青春的活力。
(二) 对学生加强职业指导
就业竞争已经白热化。高职院校要凸显自己的办学特点, 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需要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为高职生日后进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可以说, 对高职生加强职业指导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路径。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为高职生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将管理活动与职业指导相融合, 以此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管理的实用价值。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要分阶段开展,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将职业指导有机渗透到管理活动中。对大一新生,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对其加强职业认知方面的教育, 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使他们初步定为人生奋斗目标;对大二学生, 管理者要通过举办讲座、沙龙等形式, 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对大三学生, 管理者要对他们加强就业政策、就业理念、求职准备等方面的指导, 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安排学生进入社会企业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 使学生提前感受社会工作氛围, 使自己尽快适应社会。
(三) 建立多元化评价激励机制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表扬, 高职生尤为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 目前很多高职生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他们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或其他一些原因而进入高职院校, 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别人高。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 以赏识教育为主,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由多种智能构成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优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参与不同的活动, 使个人才能找到用武之地, 找到成就感, 树立自信心。同时, 管理者还应该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使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 使学生能发现自己的成长轨迹, 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
三、结束语
与普通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 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学生进行管理时, 要尊重高职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就业为目标导向, 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总之,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再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以此适应高职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摘要:尝试提出几个创新高职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时倩, 徐小柏.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2]孙娟.对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应用中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0 (11) .
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篇8
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入新世纪之后, 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普遍落实, 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复合型劳动者的重要摇篮, 必须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使学生在管理中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日后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贡献。本文尝试提出几点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1、将学生管理与职业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今, 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为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管理与职业指导有机融合,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也就是说,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为学生教育活动为载体, 以服务学生宗旨, 凸显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既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 也帮助他们实现社会价值。
高职院校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针对大一新生, 学校要竭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 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针对大二学生, 学校要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 加强自我认知, 发现自身不足, 进而查缺补漏, 提升自身的“含金量”;针对大三学生, 学校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使学生熟悉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 了解就业信息, 并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实践, 创设职业环境, 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 使他们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改善自身条件, 缩短就业适应期和磨合期。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 学生的管理工作才有了支撑条件, 为学生日后的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2、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构建学生评价机制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 它可以起到引导、激励和塑造等一系列功能。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来构建学生评价机制, 是高职院校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方法。20 世纪80 年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 任何正常的人都具备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八项智能。在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 需要教师进行挖掘。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测评,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部标准, 结合国家大体教育方针, 结合科学方法, 制定符合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测评指标, 全面收集高职生在校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信息, 不仅要通过考核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还要通过考核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使学生能够从反馈信息中正确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确定目标, 有意识地促进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测评过程中, 不仅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还要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有机结合, 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使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我。
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 就是学生的智力、体力、品德和审美情操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自始至终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凸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发展自我服务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更好的面貌应对日后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事实证明, 高职生个性鲜明、心思活跃, 希望管理者将他们看做独立的个体, 尊重他们、信任他们, 给他们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有鉴于此,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努力推行人本管理。一是要发挥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 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成长为复合型能力;二是积极发挥学生骨干在学生管理中的有利作用, 学生骨干更了解学生的心思想法, 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吸纳到学生管理队伍中, 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氛围。另外, 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要多借助QQ、E-mail、微信等先进通信手段与学生加强交流,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 高职院校还要多为学生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课外活动, 必须主题教育、文化体育、专业社团等, 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升他们的文化情操, 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使他们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束语
如今, 高职教育已经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培养高级人才方面发挥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 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动, 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Z].2005.
[2]黄煜峰等.管理学原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至昂.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全书[M], 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
[4]孙柏瑛, 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高职院校如何创新模式 篇9
一、拓展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 高职学生对于文化素质的内涵理解较浅, 很大程度是因为学习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一方面,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选择文史、科技、财经甚至军事等多元领域的主题,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让学生可以获得极为丰富且及时的学习资料。
教师可以将原有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参考, 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特点, 选择并设计合理的学习内容, 编制教学资料, 有效整合丰富的教育信息和相关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手机、Pad等移动设备, 实时获得大量高质量的学习资料, 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知识, 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大大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调整课程设计, 创新教育模式
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 要结合现有教育资源和环境, 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 创新文化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1.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 形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性, 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互动问答, 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地进行自主学习。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由学生主动学习后进行成果汇报与展示, 让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思考,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文化素质培养。
3.创新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有侧重的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进行搭配, 根据学生的水平、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
4.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通过企业交流、行业互动等形式, 使“工业文化进校园, 企业文化进课堂”,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 拓宽并加深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三、变革考核方式, 注重学习实效
文化素质的培养不能只通过课堂“教出来”, 还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 通过传统的期末考试来评价和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情况并不合适。在考核评价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分组, 每个小组收集文献、视频、图片等文化素质学习资料, 构建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 展示自己对兴趣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并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 并加以梳理和整合, 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教师以网络空间构建的情况作为评价学习实效的重要依据, 强化学习过程的管理, 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探索如何创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实时化, 对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0) :1-5.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篇10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1、学生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
高职院校的很多工作最终都会落到学生的身上,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等方面都相对比较差,因此如果没有采取科学的、高效的学生管理形式,就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没有将管理工作同学生们的实际特点相结合,这样也会影响到学生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2、学生管理模式相对比较单一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将班级作为管理的单位,这就使得管理的模式相对比较单一,管理的环境也比较的封闭,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就是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此外还缺乏同其他系统之间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就容易出现管理松散等现象和问题。
3、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不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不高,连续性也比较差,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大的被动性。很多学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过于的形式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管理人员没有能够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造成学生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1、管理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通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还有很多繁重的日常工作,这就难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就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难以真正的有效开展下去,管理的力度也不大,难以将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2、学生管理人员对于工作还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对于学生工作还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一些个别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学,没有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具有一种全员意识,难以将管理的责任真正的加以落实,从而形成管理上的合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建议
1、建立起科学的学生管理机制
有相关的实践表明,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当中,辅导员的作用很大,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应该建立起科学的学生管理机制,可以采用班主任制度以及心理指导等形式,来优化学生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学生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特点以及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来开展日常的管理工作。可以采用辅导员聘任制,并且由相关的部门进行统一的安排和调配,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考核,采用淘汰机制,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对学生管理的相关部门加以优化
由于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律性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就更需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通常学生管理主要是采用一个部门牵头,其他的部门协助的形式,这种协助相对比较松散,难以适应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要想真正的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从而实现不同部门的优势互补,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
3、树立起先进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还需要对自身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加以及时的更新,从而树立起先进的管理理念,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要想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就需要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将管理转变为一种服务。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树立起一种服务意识,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形式和手段,一切为学生着想。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明确他们在学校当中有着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生们应该享有的权利要加以维护。对于学生进行的处分和决定,也要充分的遵循证据充足和处分恰当的原则。还需要确保学生对于处理拥有陈述以及申辩的权利,学校需要建立起相关的程序和机制。
4、优化管理人员队伍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队伍是确保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队伍的素质也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有所影响,因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工作十分必要。首先就需要优化队伍的结构,可以采用新老搭配的原则,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专职人员。此外,还要定期的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建立起科学的培训的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要想进行创新,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丰富管理的手段和形式,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才能够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更好的推动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进步。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给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会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和创新。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创新管理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学生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职院校如何创新模式 篇11
【关键词】人才培养;定向班;现代学徒制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与富士康公司合作办班,目前已经确定四期“鸿准模具定向班”。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多年来,我们围绕办学目标,试行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较好的效果。根据新余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和《新余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努力构建“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2010年9月起,我院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坚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学生就业为突破口,实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向,与大型企业富士康公司联合,试验专门定向培养班这一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举办定向培养班22个,有1200余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受到企业、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为试行这一新的职教模式,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订学生的实践实习计划,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做好校企合作规划,赣西科技职业学院与富士康公司开展模具机械加工人才定向培养班,进行专门的组班教学与管理。创造了自己特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职业教育办学的困境,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破解现代人才培养的难题和企業招工难用工难问题较好地解决了不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合作企业,制定办班计划
目前,在使用人才上,还存在某些不符合人才成长和合理用才的问题,造成人力资源开发效能的低下,职业学院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与公司合作办班,确定“定向班”。我院首先找准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集团公司下的深圳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为深化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每年选定4个优秀班主任,征求有意愿的220名学生组成定向培养班,顶岗实习,综合训练,工资550元(每人每月),理论和实践学习时间各占50%。并专门成立学院现代学徒制办公室,与院就业处合署办公。由学院领导亲自挂帅担任组长,负责落实全面工作,包括人员调配,教学管理,教学设施,资金使用等,把措施落实到位。在校企双方共同协商下﹐公司与学校决定合作开展模具机械加工人才定向培养,公司从全校一年级新生中,按自愿的原则,挑选合适学生,单独组建模具机械加工定向培养班。专业建设和用工制度靠近,定向培养班的双向选择,独立组班教学,抓好试点,按照定向培养协议进行相关教学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完善定向班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为了把定向班办好,学院专门制定了《定向班培养计划》、《班级管理制度》、《人才定向培养与管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公寓管理条例》等有关制度和措施。专设班主任制,学院挑选的班主任必须专业好,年富力强,爱岗敬业。负责班级各项活动,如早晨跑步,文体活动,实验实训,晚自习等,都照模具定向班管理制度执行,准军事化管理。每天下午4:20—5:20,晚上7:00—8:30安排制图老师辅导,检查《习题集》的完成情况。除专业之外,还安排老师上富士康公司印制的品行观念教育教材,如富士康企业文化,品行教育,品行实践。每周或半月一次现场交流会,让定向班成员总结经验,发表意见,畅谈感想和收获。
另外,鸿准模具公司要为教师提供一些该企业的产品、机器、零部件的展现,通过多媒体上课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知识。公司每年邀请师生代表到富士康参加考察,让双方加强了解,学校已有10批次,共230多人到富士康考察实训等工作。学校还把班主任的工资待遇与业绩挂钩,并且有所上浮,班主任岗位津贴,辅导老师的课时津贴等准时到位发放。
三、企业与学校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进行基地教学
加大投入,拓展基地,建设稳定的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的二个基地建设。通过专业的实训时间,结合专业技能,完善教学内容,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等多种配套措施,保证实验实训效果落到实处。规范定向班学员的行为准则,着重强调专业课和实训课教学,课堂(车间)上人人必须动手做笔记。并且每堂课都有点名或签到。班主任每节课都亲自到现场巡视,对课堂纪律、老师授课质量进行双向监察,定向班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技术兴趣非常浓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到课率达到95%以上。课堂纪律、教学方式令人满意,效果较好。
从早晨6:30的晨跑到每天下午的专业课、实训课的签名,都按照公司制定的《定向班学员动态管理表》进行的记录、整理。每周的班会、小结,每日晨跑,锻炼,班主任都亲自到场,负责巡查。依据企业文化教材范本,帮助学员摒弃陋习,消除不良嗜好,培养学员们的言行文明礼貌,衣着整洁端庄。每天坚持体操,晨跑步伐整齐,步调一致,口号嘹亮,响彻校园,让人备受感染与鼓舞,使定向班晨跑成为每日清晨展现在校园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专业课程设置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特色
在实验实训学习过程中,定向班还重视文化基础课教育:思政教育等。必修专业课,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注重模具综合知识的传授:模具基础知识,包括冲压模具、塑胶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包括公司常用术语,模具机械加工专有名词,常见工程图面符号;模具应用软件介绍;度量衡换算,机件的表达方法、机械图样的组成:能看懂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图样,掌握绘图的基本方法。必修专业课普通工艺学等。学生就掌握本专业所用主要设备的性能结构、传动关系、操作和调整方法,掌握其加工原理及主要的加工工艺。
综合实习:按模具数控加工技术的职业技能签定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实习教学,使学生达到该工种的中级工水平,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具备走向工作岗位,达到能直接上岗的要求。
五、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所取得的双赢效果
学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文化,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的需求相结合。也落实了“双师型”教师在联合企业的师资培训问题,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工学结合的双赢。建立了“工学合作”的体制和机制,利于师资培训,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为企业前进提速。校企双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避免一头冷一头热,解决职业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资金短缺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有“一技之长”,更能适应企业文化和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
通过多年的定向班“工学结合”实践,效果较好。几年来,有1200名学生参加专门人才定向培养班,并从中受益,既学到知识,又懂得技术,最终顺利毕业,实现高质量就业。这种人才模式反映出,只有坚持教改,不断探索,是学生的专业教学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工作岗位,延伸到市场,就能缩短毕业生的就业试用期,增强就业竞争力。2012年12月,江西省教育厅就业评估领导小组专家们听了学院领导关于我校“现代学徒制”工作汇报后,非常满意,高度赞赏,并要求我院继续努力,加大投入,在现有的基础上力争再上台阶,希望有新的突破。
尽管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离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做到让社会放心,家长满意,学生顺心,科学的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消除学生思想顾虑,减少盲目性,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生涯与市场就业成功对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6
[2]《新余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1,7
如何开创高职院校育人新模式 篇12
一.我国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现状
我国职业院校起步较晚,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目前仍属于摸索阶段。由于高职院校在学生生源、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等方面均有着各自院校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院校育人模式需从院校自身实际出发,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育人模式相互融合的方式,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经过不断努力及探索,我国在高职院校育人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重视技术培训,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多灵魂,指引着人的发展方向。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高职院校也难免受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为了片面追求办学效益,学校过多重视人才技能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甚至忽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缺乏创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至明显差异,而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传统等方面也各有不同,一味地模仿照搬其他学院的育人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育人模式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探索出一条符合院校自身实际情况,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育人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二、“军魂育人、军魂管理育人新模式———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为例
根据《中共广东省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文件精神,从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的实际出发,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入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探索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2009年底,学院提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管理模式运用于学生培养及学生管理工作中,创新性提出了“军魂育人、军魂管理”的育人新理念,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种新的途径。
1、“军魂育人、军魂管理”的育人模式的组织构架
“军魂育人、军魂管理”的育人模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培养新模式———“军魂育人”模式,一方面是学生管理的新模式———“军魂管理”模式。根据“军魂育人、军魂管理”的育人新理念,学院于2010年4月27日成立了“学生军政教导队”,这是广东省首支学生军政教导队。学院以学生军政教导队为载体,开展“军魂育人、军魂管理”的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军政教导队由负责武装保卫工作及学生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负责,下设队长一名,由武装部部长担任;辅导员一名,有学工处处长担任;专职教官两名,由军事教研室老师担任;助理教官若干名,由留队骨干担任,并于2010年5月成立了直属院党委、团委领导的党、团支部。教导队下设4个区队,共16个班,每个区队设置正副区队长及指导员,分别由助理教官担任,每个班任命班长,由新队员担任。
2、“军魂育人、军魂管理”的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制定了《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学生军政教导队管理条例》,其中规定了军政教导队的组织构架、成员职责、日常工作及管理等具体细则。根据该管理条例精神,“军魂育人、军魂管理”的育人模式采用三阶段模式。
【高职院校如何创新模式】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10-26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05-27
高职院校如何吸引读者05-17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05-29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06-05
创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06-08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模式论文10-1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05-17
三馆合一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公共服务论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