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概念

2024-09-24

初中化学概念(精选12篇)

初中化学概念 篇1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化学概

初出来的念是用简, 常包括定义练的语言高、原理度概括、

中词反应、规律等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其中每一个字、

化的意义是经过认, 以保证概念的完整真推敲并有其特定

学材中性和科, 学性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在初中化学教

概甘有, 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念通较差肃学生的, 因此阅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和理解能力都比

教●中讲清概念, 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下面我

学永鹏就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谈几点做法。探字和词一、强调概念中关键的讨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

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

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 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氢钠, 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氢氧离子产生, 但也有另一种钠氧离子产生, 氧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 均要突出“全部”二字, 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 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 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 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 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 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 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 指明溶剂的量为100克;其三, 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 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 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 缺一不可。又如, 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 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 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 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 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 (1) 一定是化合物; (2) 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 (3) 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 二者居一即可, 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氯化钠晶体虽然不导电, 但 (1) 它是化合物; (2) 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 所以氯化钠是电解质。而氯化钠溶液和铜丝虽然能够导电, 但前者是混合物, 后者是单质, 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 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 又有抓住特征, 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 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 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 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 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 再从反面来讲,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不致混淆。例如, 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 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反复推敲,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 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 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插图, 理解概念

教师要重视化学教材插图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 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 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 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 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 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像, 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 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 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 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 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 把概念讲清楚, 讲透彻, 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初中化学概念 篇2

学习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后,我知道了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对所有知识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基本概念教学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拙见: 

一、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首先必须在脑海中反馈形成这样一个思路:燃烧是否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灭火是否与其有直接的联系?通过问题的形成让学生了解探究问题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满足“三个前提条件:①可燃物、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的情况下,燃烧这个事实才能发生。

二、通过实验事实小助手直接体验引出概念

 课堂演示实验这个小助手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有师生通过分析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在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操作通过对比的方法强烈的形成正确的结论,继而归纳出化学概念。

三、知识点的系统归类,建构框架学习网络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五、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初探 篇3

摘要学生学好化学概念,对他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那么,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是很难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但重视概念教学的确不多。笔者认为,化学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重视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比如,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总是不理解,很多学生根据这个概念,还错误的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三、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

四、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化学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配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是必要的,没有一定的练习,学生所掌握的概念不会牢靠。在教学中对化学上重要的概念或难以掌握的概念,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习题给学生练习。学生在习题练习中,不仅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还能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巩固质量百分比浓度概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将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是10%,对吗?为什么?假如将此溶液倒掉60克,剩下的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是多少呢?类似这样紧扣概念本质的习题,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习题练习时,决不能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大搞题海战术。

五、 纵向比较,深化记忆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由于不同原因而造成混淆。①由于概念用字相近而造成错觉。例如酸碱性和酸碱度、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混为一谈。②某些概念受日常生活经验的直觉影响而造成的。如在讲盐的概念时,学生以为盐就是食盐,盐都是白色的。③由于字义的相同而造成。如学生常以为“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其实冰水是同种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同理易将“纯净的盐酸”理解为纯净物。因此,平时需要反复比较,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去深刻理解概念和灵活运用概念,用概念去解决问题。

这是我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些体会。重视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准确的掌握概念,正确的应用概念,才能使化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探究 篇4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故而是抽象的、概括的,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对学习的影响作用较大,那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概念时,就不能以单纯的语言直观方式进行讲解,相反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实物、实验、模像直观方式来引导学生感知概念,这样才能为概念的内涵探究奠定基础[1].

以“溶液的形成”中对“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探究,先以运动后喝淡盐水可补充能量的话题而让学生知道溶液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此时教师在实验台上准备了一杯白开水和一些糖,把糖放到水中并搅拌,问“现在得到了是什么?”(糖水)糖水就是溶液,其中包含了糖和水,你能根据自学而概括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吗?如此,让学生直观感知,在引导学生用化学语言来表述,更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再以《分子和原子》中对分子的学习,教学中可喷香水,并问学生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学生交流)演示品红的扩散的实验,问“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交流并明确“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的结论,借助教材图3-6、3-7了解微观世界,追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由此而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以直观方式来引入概念,一是要注重结合生活而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引入,二是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情境而引导学生复习引入.无论哪一种方式,不能只讲究情境的形式,更多要关注情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导入环节,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表达,不能只从教师角度来考虑情境是否可推进新知,要充分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

二、加强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探究概念

在以往化学概念教学中,大多教师更习惯用“讲”的方式告诉学生概念的内涵,再让学生记,其实,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获得体验,虽然学生能记住概念,但对其内涵不理解,解题中自然会出错[2].在化学教学中提倡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剖析,从而理解它.

以“溶解度”中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两个概念的探究为例.教学中在复习溶液的概念后进入实验,实验一: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 g Na2O,搅拌;再加5 g Na2O,搅拌;再加5 mL水,搅拌.实验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搅拌.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冷却.实验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交流小组的实验结论,由此而引出“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的结论,结合结论追问“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如果没有上述两个条件,是否能说溶液的溶解量是无限的?(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及教材中的表述,用自己的话概括.

在概念教学中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目的是要让学生概念学习从接受式转向探究式.化学概念是较为抽象的,虽然语言直观方式也可让学生理解概念,但体验不强,这对学生理解其内涵效果不太好.相反,在问题探究中,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更容易理解其内涵.如对分子性质的探究,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教学中借助水加热而引导学生观察后,问“随着温度的增高,水蒸气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此,一个简单的实验,辅以问题,可让学生对分子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对比辨析,促进学生掌握本质

概念和概念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联系,弄清概念间的关系(区别和联系)才能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解题中正确应用.为此,在化学教学中还要注重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辨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因学生的归纳能力、综合能力还不强,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后,要结合相近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3].以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为例,溶解度受压强、温度等影响,而溶质的质量分数则不受外界条件直接影响,两者说明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引导学生辨析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去归纳和辨析,教师再给予点拨.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在对无机化合物的辨析中,可将其分为氧化物、碱、盐等,还可将氧化物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其它氧化物.

四、提倡多样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提升

通过直观感知和辨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概念,但此时还不够牢固,还需以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练习中,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不能单纯的就让学生完成一些书面的判断、简答[4].尤其是要注重摆脱以往化学教学中纯书面形式的练习,转而以活动、小组合作(或竞赛)等方式组织学生练习,且练习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练习过程中,学会应用概念.

以概念中的关键词巩固为例,如“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而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教学后,采用幻灯展示问题,引导学生以抢答方式进行,而教师提供的问题中就把“生成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改为了“生成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由学生判断后再辨析.同时,教学中也可发挥小组作用,采用“我问你答”的方式巩固概念.在活动后再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书面练习,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练习后要及时引导学生纠错并反思.如复分解反应中,前提条件是“两种化合物”,其可为酸、碱、盐和氧化物,即AB+CD=AD+CB,那么,酸碱盐之间是否就一定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在学生解题后,要及时结合具体案例而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再次对概念进行分析.在纠错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习题错误去分析概念,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对概念进行辨析.

概念学习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正确看待化学概念的作用,还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角度来设计概念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探究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应用问题来分析并解决化学问题.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结构的联结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化学.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智全.打好基础,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2016(7).

[2]米晓红.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际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3]王燕.初中化学概念的分解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65).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 篇5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

1.较强的抽象性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学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实现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2.严密的科学性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反映。任何一个概念都具有其严密的科学性。作为启蒙教育的初中化学在对概念内容的描述中,除重视文字的 准确性和语言结构合理性的同时,更加重视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中每一个字、词、每 一句话、每一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形成的阶段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近60个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三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初中化学概念新授课是根据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针对某一知识片断或章节内容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课型。新授课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应符合学生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共同特点,即列宁所说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样一条形成概念的辨证途径。

我认为,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直观,感性体验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八法 篇6

一、紧扣生活,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通过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关键词,理解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剖析概念,深入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科学引导,弄清本质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关于“盐”,教材上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正确辨析,注意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七、系统分类,注意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八、强化训练,不断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小议 篇7

一、归纳引导, 层层深入

初中化学虽说是化学的启蒙教学, 但学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化学知识基础的。他们在小学的课堂里已经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化学概念, 如空气的组成、燃烧和灭火等。因此, 在讲相应的内容的概念时,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基础,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化学的特点之一是基本概念十分集中, 有物质性质、变化和分类方面的概念, 也有物质组成、结构的概念, 还有化学量和化学用语方面的概念, 这些概念, 有的是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基础, 有的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工具, 所以尽早地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 对以后学好化学, 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利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素材进行整理归纳, 形成概念。这样处理, 学生不仅能理解概念的含义, 而且能掌握导出概念的科学方法, 能加深印象, 不易遗忘。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原子、元素等, 教师要注意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并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运用加深认识。基本概念的形成, 既要注意科学性, 也要注意阶段性。由于刚开始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只是初步的, 随着学生知识范围的扩大, 还将逐步加深和发展, 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概念绝对化。例如“燃烧”的概念就是指“通常的燃烧”, 在这里, 既不宜提出广义的燃烧概念, 也不要把这个概念讲死, 要为以后扩大这个概念含义留有余地。

二、直观教学, 强调关键

初中许多概念和理论是初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所以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对那些中学课堂上不能用实验来引进的概念和理论, 应适当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教具, 同时加强语言的直观性, 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 在教学中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做些比喻, 力求变抽象为具体。对少数一定要记忆的内容也可适当编成顺口溜, 变枯燥为生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要求学生逐步记牢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可尝试用类似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记忆。

对一些关键字词要进行强调分析。例如, 在讲“溶液”这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因为在一种溶剂中可以溶解几种溶质。要不然学生就会误认为食盐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 这样会对后面所要学的饱和溶液的理解产生误导。因为某种溶液达到饱和后, 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 但仍然能溶解其它溶质。又如在教材中, 物理性质的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的“不”这个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需要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也就是对“不”的掌握是准确把握和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关键。

三、实验引导, 掌握概念

氧气的化学性质、催化剂的概念、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则是理解这些概念的最有效的途径。课堂实验在讲了实验操作以后都没有立即说出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而是提出观察的要求, 指导观察的方法, 引导学生去思考, 经过分析比较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 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 在做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的实验时, 要学生从微粒扩散运动和生成水合物的角度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再逐渐概括出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的规律, 这样把宏观现象和微观变化很好地结合起来, 既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溶解过程的本质, 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更准确地掌握好概念打下基础。另外, 对于怎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结论,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为此, 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对每一个实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做出科学的判断, 使课堂实验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手段, 而且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来说, 既是一种手段又是目的。实践证明课堂实验由学生亲自动手, 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好化学概念。

四、区分概念, 加深理解

注意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帮助学生确切地掌握概念的含义。有许多概念容易混淆, 例如, 溶解性和溶解度, 溶解和熔化, 浓溶液和饱和溶液, 溶解度和百分比浓度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这些概念的比较, 以提高概念的准确性。课本里有些概念本身就具有相对性, 如溶质和溶剂、溶液的浓和稀、溶解度的大和小等, 教师要防止学生在认识上加以绝对化而影响了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当教材转入对分子、原子等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的介绍时, 教师要使学生在脑子里确立起物质是由大量的不停地运动着的微粒所构成的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纯净物与混和物的区别。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原子构成的介绍, 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在学生形成元素的概念以后, 教师要引入元素符号、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概念, 为学生能够使用这些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来表示元素、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化学变化打好基础。化学概念作为一种学习化学的工具, 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从质的方面表示了物质的组成或变化, 而且还可以由此导出对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之, 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 用实验的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物质、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 形成概念, 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 层层递进, 要把握住每一个关键字词, 并且用实验的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物质、总结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形成概念。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帮助学生确切地掌握概念的含义。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5) .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探析 篇8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常常关注教授的内容, 关注学生牢记的基本概念, 而忽视了学生在遇到类同问题的时, 如何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时, 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时效性, 而忽视了化学概念本身具有的功能;过于注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概念, 而忽略了概念的来源和缘由的讲解;只注重单个概念的教学, 将化学基本概念孤立化, 忽略了一个概念与其他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概念, 在运用过程中, 漏洞百出、困难重重;有的教师甚至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一带而过, 只强调基本概念的应用, 而忽略基本概念本身的意义等。这些基本概念教学都无法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 随着教学逐步推进, 化学知识点的不断积累, 学生便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恐慌, 进而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高度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化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自然科学, 刚开始学生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好奇心, 保护好这份好奇心对于化学学习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中尤为关键。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生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更是学生理解化学实验、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 因此学好化学基本概念, 对学生学习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 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起步形成分化, 进而形成化学学困生。因此,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重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做好基本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设计好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 借助于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基本概念教学中, 化学实验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三学生在最初接触到化学的时候, 都非常兴奋, 表现出了对化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但是, 当学生由化学表象学习转化为理解化学本质的时候, 他们又表现出学生的困难, 进而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化学实验, 让学生建立概念, 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直观的化学现象。比如, 在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一组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配制, 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又如, 在进行“ 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这两个基础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撕碎纸张”“点燃纸张”这样两个简单的实验完成对两种变化的实质理解。

(二) 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提炼、精简、概括, 应用通俗语言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掌握概念

某些化学基本概念表述较长, 记忆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分析, 找出实质, 将其进行提炼、简化,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如化合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换一”;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双交换、价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特征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等, 通过这样的概括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印象, 从而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三) 找关键词, 对概念进行“切断肢解”重点剖析, 理解概念

若学生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情境, 对基本概念进行“肢解”, 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基本要素, 将各个要素渗透、融入到情境里, 让学生可以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解析这一情境,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对重点部分进行剖析和理解。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还可以使他们掌握如何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的方法, 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如进行溶液概念的教学中要掌握三个词, 即“均一”“稳定”“混合物”。又如, 在进行氧化物相关知识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写出已知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如“Fe2O3、Cu O、CO2、SO2、P2O5”等, 再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名称, “氧化铁、氧化铜、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 进而让学生找到这些化合物之间的共同点, 学生会发现这些化学式均有“氧化”二字, 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和总结, 得出结论。

(四)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将微观概念宏观化, 强化直观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得以普及, 充分发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征, 能够有效促进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概念更为实用。例如, 在进行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教学时, 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时困难重重,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通过动画、图例等将微观概念宏观化、形象化, 进而解决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到、难理解等难题。

总之,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必须要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能够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 能使他们运用概念来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作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概念的能力。在进行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对每个概念进行“瘦身”, 准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相关特性, 利用多种手段讲清概念,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消除他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中存在的恐慌, 让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体验快乐与喜悦。

摘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理解化学实验、化学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教师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导致化学基本概念教学问题重重, 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部分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便形成了分化。因此,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做好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浅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

化学概念都是前人经过无数实验、科学论证, 并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总结出来的。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等, 其中每一个词都能确保这个概念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且每个概念的产生与其相对的科学论据联系着。

过去化学概念的教学, 有的教师仅仅把概念解释几遍, 再要求学生背诵, 记熟就可以了。而新课改要求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囫囵吞枣的方法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 因此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

一、分层剖析, 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分析能力

化学教材中, 基本概念较多, 有的简单直观, 有的深奥难懂。面对各种概念, 准确理解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简单直观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有些概念内涵丰富、术语专业、修饰条件多, 学生要准确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概念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的解读解读基础上。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规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学生怎样才能理解这个定律, 并能牢固掌握、灵活应用它呢?学习这个概念定律时, 我进行如下剖析。第一, 该定律指明了适用的范围, 必须在“化学反应”中, 如果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就不适合该定律。第二, 抓住几个关键词:首先抓住“参加反应”, 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包括在总质量之内;其次是“生成”, 不是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也不能计算在总质量之内;最后抓住“质量总和”, 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而不是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例如, 20g碳和32g氧气充分反应, 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多少克?是52g吗?表面上看, 20g+32g=52g, 很简单, 但实际并不如此。

解:设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x, 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即20g碳中只有12g参加反应, 因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碳和氧气质量总和是44g, 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也是44g。

又如分子是化学中一个难懂的重要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东西, 肉眼看不见的, 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 茫然而不可捉摸。我在教学时, 首先强调“保持”, 指的是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例如氧气分子保持着氧气的化学性质, 就是指构成氧气的每一个分子都具有氧气的所有化学性质。其次强调“化学性质”, 因为每种物质都具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分子保持的是化学性质而不能保持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如密度、味道、熔点、硬度等等, 都是由大量该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例如蔗糖是甜的, 但甜味不能由一个或几个蔗糖分子就能体现出来, 而是由大量蔗糖分子才能共同体现出来。大家知道, 将一汤匙蔗糖加入一碗水中, 水是有甜味的, 而将同样一汤匙蔗糖加入一缸水中, 甜吗?所以“蔗糖是甜的, 蔗糖分子也是甜的。”就不太准确了。第三强调“最小微粒”, 指的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 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 分子发生了改变, 变化后的分子不再具有原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在化学反应中:

氢气分子 (H2) 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氧气分子 (O2) 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反应后生成的水分子 (H2O) 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不再具有氢气或氧气的性质了。

二、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直观理解能力

实验是验证科学结论的一个重要途径。演示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而且加强了学生理解概念的直观能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这两概念, 是初中化学中重要概念之一。我在教这两概念时, 设计了一组对照演示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理解概念实质。上课时, 我准备了两张相同的白纸, 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前, 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注意产生的现象, 并能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第一次我将一张白纸对折慢慢撕成两部分, 又对折撕成四部分, 这样重复几次, 将白纸撕小。此时我便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回答, “白纸变小了。”接着问被撕小的白纸与原来的白纸本质上有区别吗?撕碎的白纸还叫白纸吗?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肯定是纸, 只是小些。”回答是肯定的。接着我将第二张白纸用火柴引燃, 让白纸慢慢燃烧, 最后烧完熄灭, 留下一些灰烬。我又叫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有人回答, “发光、发热、有烟生成。”也有人回答, “白纸变成了灰。”我便不失时机问, “灰与原来的白纸有本质区别吗?”大家都知道, 肯定不同。此时我便归纳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学生一对照, 一分析, 事半而功倍。

三、正反推理, 培养学生对概念的逻辑分析能力。

事物总是联系的。对于有些概念, 我们只要弄清它们正反逻辑关系, 通过分析比较, 就能准确清晰的理解它们的内涵。例如,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红磷由磷元素组成的单质, 白磷也是由磷元素组成的单质。反过来, “单质一定由同种元素组成吗?”如果白磷和红磷混在一起是单质吗?又如,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其中一种元素就是氧元素。”也就是说, 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反过来, 含氧元素的一定是氧化物吗?

例1, 下列四种物质, 其中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

显然, 这四种物质都含有氧元素, 通过分析概念的关键词,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突破概念理解的难点, 掌握概念的特征, 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初探 篇10

一、认识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好化学概念, 对他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那么, 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是很难的。在新课程教学中, 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 广泛地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 但重视概念教学的确实不多。难道新课程教学真的不需要重视化学概念教学了吗?

二、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 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 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 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 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 原子、分子的结构, 它们是微观粒子, 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想象不出来的。这时候, 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 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2.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在具体教学中, 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进行剖析, 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 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 催化剂这个概念, 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改变”的含义, 它可以是加快, 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 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 讲“化学性质”被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 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因此, 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地理解为性质。又如, 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 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氧气, 事实上, 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 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3. 利用对比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化学中有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 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概念的含义,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 在教学中加强对比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4. 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浅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篇11

关键词:概念教学;实验;计算;归类;练习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和基础阶段,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牢固地掌握化学概念,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是学生学好化学基本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帮助学生过好基本概念关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

一、通过实验形成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课堂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正确推理,形成化学概念。如初三化学“物质变化和性质”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是形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变化前后的特点,水由液态受热后变成水蒸汽,水蒸汽遇冷后又变成液态水。物质状态上发生了变化,但无其它物质生成。演示实验“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溶液混和后生成一种蓝色沉淀物质氢氧化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变化特点是生成了一种不同于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蓝色沉淀物质氢氧化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引出“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胆矾晶体的研碎、水的沸腾。“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镁带燃烧、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在通过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的直接体验。只有通过学生直接体验实验,总结引出概念,才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如:“饱和溶液”、“不饱

和溶液”、“催化剂”等概念的形成,可以由学生直接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而得出。

二、通过正反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教师应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侧面或反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在讲“氧化物”和“化合物”概念时,教师在学生对“氧化物”和“化合物”概念认识的基础上,接着提出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那么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也一定是氧化物吗?”引导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字词“由两种元素组成”进行分析,积累思考,从而加深了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掌握了氧化物的概念。

三、通过对概念的系统归类,找概念之间联系与区别

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系统归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让学生辩别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如:在学习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两概念进行比较,使学生正确认识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不是并列的,而是交叉的关系。因为定义的出发点不同,氧化反应是从反应物是否有氧的角度定义的,化合反应是从反应的形式上定义的。因此,有的反应不是氧化反应却是化合反应;有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有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又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关系。通过系统对比、归纳、分类,既有益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

四、通过综合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后,不仅要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综合复习,使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网络系统,而且要注意整理一些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思考,正确推理,得出答案。才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巩固所学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如:在学习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混合物基本概念时,教师设计练习题:某物质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①一定是单质;②一定混和物;③一定是纯净物;④一定不是化合物。引导学生分析,因为纯净物和混和物的概念据物质中的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而分,含一种物质就是纯净物。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就是混合物。纯净物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按组成物质元素种类多少而分,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是单质。不能认为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就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如红磷和白磷混在一起是混和物,而不是纯净物。因此单质首先必须是纯净物,且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通过综合复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上面选择题的答案,只能选④,从而巩固了所学的化学基本概念。

五、通过计算加深概念理解

例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教学中,学生只注意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不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对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①“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多少?②根据课本中所给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通过计算使学生直观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牢固掌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技巧探微 篇12

一抓住本质, 抓准关键

通常情况下, 化学概念是用最简单明了、精辟凝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的, 其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是经过反复地推敲琢磨才定下来的, 概念中的字、词都有特定的内涵, 要想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就需要对这些特殊字、词的含义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这些字或词我们可以将之称作关键字词。它们揭示了所描述的事物的本质, 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混淆的。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如在讲述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时, 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再分”这个词, 让学生在理解原子和分子概念的同时记住两者之间的差别, 从而避免概念混淆的现象。再有, 当教师讲到氧化物, 一定要强调“氧元素”, 氧化物的组成元素中一定会有氧元素的存在。总之, 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清楚事物的本质, 抓准其中的关键词, 让学生抓住概念中的精华部分, 从而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二比较归纳, 系统分类

不少学生反映自己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 在运用的过程中频频出错。针对这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归纳, 从中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点, 帮助学生准确辨析概念中的含义和联系, 促使学生更加熟练正确地运用所学概念。比较常用的比较归纳方法有列表法, 即将事物的概念、联系和区别一一对照列在表中, 方便学生对概念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记忆。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总结, 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系统的构成。如教师可以通过绘图或列表的方式来向学生展示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将这几个概念串联起来, 向学生揭示其中的从属关系、变化历程,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三联系实际, 促进理解

我国的新课改要求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教学素材。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只有实验教学才需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对学生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 也应将化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或者现象联系在一起。如在向学生讲解氧化反应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如苹果生锈、铁窗生锈) , 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物质中的铁元素与空气和水中的氧元素接触而产生化学反应, 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氧化反应的内涵和表现, 促使学生准确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巩固练习, 加深记忆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概念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大, 集中程度较低, 分散在各个章节中, 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有限, 仅靠学生自己很难将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化学概念完全吃透和掌握, 遗忘、错记、漏记等现象在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过程中时有出现。针对这样的问题, 教师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巩固练习的方式,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记忆, 促进学生将概念吸收内化, 使之成为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通过练习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概念的实际运用能力, 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学习到的化学概念。

五结束语

总之, 初中化学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 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 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准备, 而概念教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 其教学有效性显得更为重要。与此同时, 概念作为学科知识的连接点, 其地位更加突出。因此, 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概念教学, 积极探索, 不断研究, 努力提升自己, 切实搞好概念教学, 有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初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主要分为概念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对学生学好初中化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笔者就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技巧进行初步探索, 希望能有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学技巧

参考文献

[1]张廷勇.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3 (1)

上一篇: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下一篇: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