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语(精选7篇)
慢性失语 篇1
本文收集的1例70岁男性患者因突发单纯性运动性失语1 d就诊, 神经系统查体无其他阳性体征, 初诊为脑血管意外, 头颅CT检查示左侧额顶部硬膜下血肿, 予以钻孔引流及口服尼莫地平等治疗后症状缓解。考虑发生突发单纯性运动性失语的可能机制为局部脑血管痉挛。
1 一般资料
患者, 男, 70岁, 因突发性失语1 d于2010年2月12日就诊。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性失语, 可理解他人语言, 无头痛、头晕、呕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四肢活动良好。神经系统查体:右利手, 神志清楚,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3 mm, 对光反射敏感,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肱二头肌 (++) 、肱三头肌 (++) 、膝腱反射 (++) , 双侧霍夫曼征、双侧巴宾斯基征均为阴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 口服降压药 (依那普利5mg, 每日2次) , 血压控制较为平稳。自述无头部外伤史。初步诊断考虑为脑血管意外, 急就近送往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就诊, 行头颅CT检查示:左侧额颞顶叶硬膜下稍低密度影, 考虑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住院后行各项术前检查均未见异常, 急诊在局麻下行左侧额顶部钻孔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 术程顺利。术后复查头颅CT示左侧额顶部血肿基本消失, 但患者失语症状未能立即缓解, 行头颅MRI检查未发现腔隙性梗塞等征象, 患者拆线出院后继续予以扩张脑血管 (尼莫地平40 mg, 3次/d) 、语言康复等治疗1个月后, 语言功能逐步恢复, 再次复查头颅CT示左侧额颞顶部血肿完全消失。
2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好发于老年人[1,2], 但其发病机制及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致病机制主要有2个方面, 一是引起颅内压增高, 从而引起头痛、头晕、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进行性智能障碍、痴呆等症状[2], 二是引起广泛脑皮层受压, 造成大面积脑血流量下降, 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 如偏瘫、失语、癫痫发作、震颤、锥体束征等表现, 发病形式多为缓慢起病, 但也可表现为突然起病, 多考虑与二次发生外伤有关[3], 而以突发的单纯性运动性失语起病的病例则非常少见。分析本例发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本例患者血肿量中等, 加之老年人生理性脑萎缩所致的颅骨内板与脑组织间的间隙相对增大, 使得本例患者未表现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头痛、呕吐、智能障碍、精神异常等) ; (2) 本例患者在诊治过程中, 手术减压的效果很好, 但患者失语的症状在1个月后才得以缓解, 说明其症状并不是因为脑皮层广泛受压使得脑血流量下降所致[4], 更可能的机制是支配Broca区的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受到血肿刺激后发生了血管痉挛, 导致患者出现局部区域性脑缺血, 因此仅出现了失语而未发生偏瘫及其他局灶症状, 而这也正是直到血肿完全吸收, 血管痉挛解除, 失语的症状才得以缓解的原因; (3) 本病发病较急, 却并没有二次外伤的病史, 这一点也可用局部脑血管痉挛来解释。
由此例患者可以认识到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且缺乏特异性的, 因此对于发现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有颅脑症状, 诊断不明、疗效不佳的患者, 我们均应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以免贻误病情。同时本病例也说明除了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广泛脑皮层受压等两种主要致病机制外, 慢性硬膜下血肿还有可能通过引起局部脑血管痉挛而引发症状, 因此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症状恢复不佳的患者, 我们可以考虑是否由局部脑血管痉挛所致, 继而采用针对性的治疗, 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Markwalder TM.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a review[J].J Neurosurg, 1981, 54 (5) :637-645.
[2]Adhiyaman, Asghar V, Ganeshram M, et al.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in the elderly[J].Postgrad Med J, 2002, 78 (916) :71-75.
[3]朱康生, 李新蓉, 向明.酷似脑卒中的慢性硬膜下血肿29例分析[J].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8, 7 (1) :45-46.
[4]Inao, Kawai S, Kabeya T, et al.Relation between brain displacement andloc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J].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1, 71 (6) :741-746.
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调查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目的语文化,尤其是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知识大量出现在外语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然而,在文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母语文化基本上是处于被忽略状态。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呈现重目的语文化、轻母语文化的特点,师生双方多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目的语文化输入上,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而同本族文化却渐行渐远,知之甚少,甚至在跨文化交际中当需要用外语介绍中国特色文化时就不知如何准确地用所学外语进行表达了,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教授在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几近空白所带来严重后果表示担忧。“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发生,并因此而造成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尤其在需要用外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进行输出时,其症状愈发突出。这无疑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英美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输入而造成的。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对中国文化失语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调研。我们统计分析了近十年的有关中国文化失语的论文,加以初步统计和分析。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中国文化失语”分别为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以从2001—2010年为时间段,最终共检索到96篇,在检索出的论文中剔除与外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研究无关的文章,共获得符合本文研究范畴的文章有83篇,其中期刊论文67篇,硕士论文14篇,博士论文1篇,会议论文1篇。统计显示,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有关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多,随着外语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对于外语学习中母语文化的重视,尤其从2006年以来,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研究角度也显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
论文主题的分类和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 分析文化失语原因
此类论文共有45篇,占总数比例为54.2%。这些论文所分析出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三个方面:首先,片面理解跨文化交际。很多教师的教学目的仍然停留在单纯提高语言能力上,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语言,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少人曲解了跨文化交际,以为有能力理解并吸收目的语文化就算是跨文化交际了,本族文化则被完全忽视。其次,片面理解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常常被外语教师理解为在教学中单纯地导入外国文化,甚至被更狭义地解读为西方文化的输入甚至仅仅是英美文化的输入,本土文化则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在所有论文中,作者都认识到了我国外语教学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重视目的语文化传授、轻视中华文化学习的倾向。外语教育所造成的文化输入失衡导致了使用外语对中华文化表达的能力严重不足。最后,片面理解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对学生来说,用母语讲解词汇和课文时,显然要自然得多,因为母语在翻译时通常比较明晰、简洁和熟悉。借用母语实施外语教学的方法并非过时,在外语教学中灵活和适当地利用母语,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增强其语言敏感和领悟能力,达到尽快掌握外语的目的,这是由人类语言的共同性决定的。
2. 量性调查研究
此类论文共有9篇,占总数比例为10.8%。清华大学的张为民等(2002)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含中国食物、民俗和历史名胜古迹。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可以接受的表述中还有较大部分为解释性意译。刘世文于2002年对厦门集美大学英语系英语专业157名学生是否熟悉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试者的该项能力都相对较弱。朱肖一(2005)对浙江工商大学非英语专业的01、02级大学生和03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发现研究生用英语表达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正确率不高,而本科生的正确率则更低。姬京彤、宋莉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进行了测试,发现参加测试的学生用英语表达英语文化的水平都低于表达英美文化的水平。余小华(2004)发现学生在上翻译课中碰到的难题与出现的问题一大半竟是在母语及其文化方面。这些研究最终都指向了以应试为中心,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的我国的英语教育。
3. 探索解决方法
此类论文共有29篇,占总数比例为35%。总结论文中提出的解决方法大致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修改教学大纲,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份量,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使学习者在涉及本国文化表达时能够得到更多指导;调整课程设置,学校应该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增加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针对学习者的目标,在多层次上将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加以对比;改变传统外语教学观念,增加对母语文化的输出,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目的语文化,而且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知识的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
三、现有研究的缺失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研究已经有了快速发展,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理论研究欠缺
在理论研究的宽度上和理论实践上,文化失语研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归纳如下。
(1)外语教学中结合中国文化的成功案例总结较少,只谈失语与缺失,不利于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调整教学策略。(2)国内的理论研究主要参照我国外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缺乏借鉴国外研究成果。(3)文化失语问题的探讨范围较为集中,但没有系统性。探讨较多的问题是文化失语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没有从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角度进一步探讨。(4)关于外语教学融入我国文化教学的评估体系研究较少,造成在办学实践中失去了重要的指导。
2.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发表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上关于文化失语的论文数量上不多。CSSCI核心期刊上只检索到8篇此类文章。但是,可以看到国内教育研究者与管理者已经开始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我国外语教学面临着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这必然会引发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则显得十分必要,能为将来的外语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论文类型上看,相关研究的交流和总结不够系统,缺乏国家相关部门重视与支持。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与实验研究由于操作手段缺乏,导致许多研究没能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四、结语
外语教学改革仍然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因此,现阶段对现有外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失语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是有其必要性的。就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学英语教学对我国文化的介绍和教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显然不利于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同样应重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平衡,注重引导学生输入中国文化。让大学生们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是交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这些目标的实现始终离不开理论支持,离不开对外语教学的研究和借鉴,这就要求相关研究有更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1) .
[2]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29-32.
[3]张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8) :339-341.
乡村医院:不应在“失语”中发展 篇3
尴尬的乡村医院
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 乡村医院是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的基石。而新农合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 也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健全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然而, 目前面临诸多挑战的也在于此:由于农村医疗服务机构能力严重不足, 根本无法为新农合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因此, 政府是否能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弥补乡村两级的医疗机构, 发挥资源配置者的角色, 以积极的方式推动乡村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虽然新农合通过提高补偿比例等手段鼓励农民更多地利用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 争取将常见非严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中落实。新农合在推动更多的病人流向乡镇卫生院的同时, 也间接地起到了促进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新农合主要以大病统筹为主, 并且依然把覆盖重点放在住院服务上, 全国不少地区也并未将乡村医生提供的服务纳入其补偿范畴。换言之, 新农合提供的补偿主要针对村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因此, 为了能够报销医疗费用, 农民往往选择去县医院就医。
“内外兼修”之路
值得欣喜的是, 在乡村医院处于尴尬境地之际, 得益于政府财政的投入。一位村卫生所医务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近些年, 政府的投入和财政补偿在大幅度加大, 新添置的基本医疗设备, 也增强了我们的诊疗手段和服务质量。”
事实上, 据《人民日报》前不久的调查得知, 这种改善也只是在一小部分地方存在。如今, 政府虽有投入, 但对乡村医院的财政补贴并不是很多, 很大一部分支出还得要医院自筹, 乡村医院的发展显得尤为严峻, 为了“过日子”, 它们不得不把营利放到第一位。
虽然在新医改中, 乡村医院最终是要回归公益性, 但其营利与非营利的争议始终困扰着每一位乡村医院的医护人员, 而与之相联系的医药等利益拉锯战也成为关乎医院转向的纠结所在。当“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老路走不通之后, 再加上政府财政补助未能及时、足额跟进, 乡村医院已经陷入两难境地。所以, 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医疗资源, 解决医院遗留问题而求得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新医改探索的重点之一。
有专家指出, 在现今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乡村医院的困难最终还得靠自己扛过去”。众所周知, 乡村医院的收入主要由财政补助、药品收入和医疗收入构成。财政补助这块相对固定, 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后, 药品收入较以往不增反降, 要增加收入, 唯有扩大医疗收入。为此, 专家建议, 乡村医院要多措并举, 主打“服务牌”, 切实把医疗收入作为增长点。除了改进硬件设施、完善诊疗环境, 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拉动基本医疗之外, 还得不断探索, 苦练“内功”。乡村医院也只有转变“以药养医”的旧观念, 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 把办院方向从“做大做强”逐渐转变为“做优做精”, 工作重点从“追求经济利益”逐渐转化为“注重管理服务”, 并加强运行机制, 实现高效运营, 才能以服务谋发展, 不断稳住和拓展病源。
病源是关键
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中, 乡村医院是最小的单元, 但它与农村群众最为贴近, 对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着巨大作用。而结合新农合工作的推进, 乡村医院已经可以作为市县延伸, 纳入合作医疗定点门诊机构, 农民在乡村医院看病也可按规定报销相应费用。不仅如此, 乡村医院除了承担村民疾病诊治工作, 还承担着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
其实, 在乡村医院向“内外兼修”之路逐步迈进的过程中, 虽然困难重重, 但也有一定的优势。乡村医院发展得好, 主要是要有病人。要知道, 地方经济发展不一定就意味着医院就能发展, 反而是病人越多医院就越好。试问:有哪家乡村医院不希望一派繁忙, 候诊的人接连不断?据相关数据显示, 新农合的实施, 也大大增加了乡村医院的门诊量和业务收入。按理说, 如此态势应该会让一直困扰乡村医院发展的病源不足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在大医院, 有些病在乡村医院就能解决。乡村医院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但是, 如今的很多农民对乡村医院不是很信任, 即便是小病, 也动辄就往大医院跑。近两年来,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尤其是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 农民们看病确实是越来越方便了, 开始向“有病即治”的方向转变。但是, 作为新医改的关键地带, 就诊需求的“井喷”态势并没有给乡村医院带来多少改观。由于诊疗力量不足或能力不及, 结果难免导致诊断不清晰或治疗不到位, 乡村医院的病人流失变得十分严重。
因此, 专家建议, 如果能定出明确标准, 让村医“有章可循”, 则不仅对村医有好处, 农民的健康也会更加有保障。乡村医院要稳住病源, 就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严格规范服务, 规划收费标准, 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开支。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 更要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时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 公布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价格以及医疗服务收费价格, 增强卫生院社会服务透明度, 接受群众监督。医生也要做到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要致力于通过优质的服务, 减少医患矛盾, 提高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诚信度和满意度。
但是, 即便这样做, 朝夕之间也见不到成果。在采访中, 很多农民都会抱怨, “以前有些村医看病, 说得含糊, 让人心里不踏实”。所以, 现在看病, 就得“说得都很清楚”, 而且能药到病除。只有这样, “不仅花钱少, 还少了去大医院的往返交通辛劳”, 才能让农民们真正相信乡村医院。就像人们常说的, 建立信任, 没有捷径可走, 只能稳步推进, 不能操之过急。要想让乡村医院赢得认可, 唯有一点一滴的努力方能完成。只有努力增一分, 互信才能长一分。
亟待弥补的“短腿”
虽然真诚的服务, 还有药品零差率销售带来的实惠, 能让乡村医院渐渐赢得认可, 但是扎实的医技才是重中之重。要知道, 就医便捷, 让农民们在家门口就解除疾病痛苦, 解决的只是看病难的问题;能治好病, 那才是人们看医生的目的。
但是, 就如前文所说, 如今, 乡村医生的素质堪忧。再加上收入微薄、养老保险缺失等因素的制约, 乡村医生队伍结构也日趋老龄化。在此大背景之下, 医学院的学生也不愿到农村, 年轻乡村医生的流失也非常严重, 乡村医生队伍后继乏人, 已经无法满足当地村民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如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优化队伍结构,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将遭遇“人走网破”。
人才, 是最宝贵的资源, 尤其是对人才极度匮乏的乡村医院来说。而如今, 如何提升现有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 已成为影响当前乡村医生队伍作用发挥的一个关键点。一位乡村医生说:“原先的村医从来就没有系统地参加过培训, 都是靠经验和以前学的那些知识。一年里, 偶尔参加几天业务培训, 常常都是看卫生局的通报文件。而卫生部门现在对村医的培训也并不固定, 需要根据上级指定的培训项目, 下发指标到乡卫生院来分配。而近几年的培训地点也都是在县城, 每次培训两三天, 培训方式为请老医师或者现场放光盘, 介绍一些针对常见病理的实用技术, 以及相关理论知识。”
目前对村医的培训, 除了机会少外, 还存在培训内容不适宜、不系统等问题, 再加上经费不足导致部分省市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也不高, 直接影响乡村医生队伍的素质提升。因此, 很多专家建议, 在国家加大培训资金投入的同时, 卫生部门还应更多地考虑针对乡村医生特点, 制定系统的、多样化的培训计划。
而很多乡村医院在自身的人才培养方面, 也大都是走持续教育、更新知识、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在职人员继续学习、提升学历这条路子。但是, 由于如今乡村医生学术能力集体较差, 已处于“失语”状态。据前不久的一篇报道, 百名乡村医生在北京参加培训, 在专业培训课上, 许多乡村医生虽然静静地听着, 但是对所授内容一知半解, 根本顾不上记笔记。而大量的培训内容也让很多年纪较大的乡村医生“吃不消”。
虽然仍有很多技术“短腿”亟待弥补, 但是“有心无力”的乡村医生们已经习惯了以往的工作形态, 也只好放弃“一口吃个大胖子”的愿望。在乡村医院不断扩充医务人员数量、让医务人员具有执业资格、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医疗卫生队伍的道路上, 这些医生也只好重新适应。
但是, 如何提高乡村医生的素质和水平, 是现阶段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 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来看, 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 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计。但是全科医生的起点学历和执业技术水平要求都很高, 培训过程严格而漫长。目前大多数基层医务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医学训练, 即使经过短期培训后, 他们仍难以胜任全科医生的职位。
有专家建议说:“要在短期内较有效地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质, 目前可行的一条措施是强制推行医疗机构逐级帮扶制度。比如, 规定三级医院的医生在职称晋升前必须到二级医院工作一段时间, 二级医院的医生在晋升前必须到一级医院工作一段时间。”但是, 光有合格的全科医师还不行, 还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毕竟, 顾及医生利益同样是新医改的方向, “没有医生的参与, 医改不可能推动, 更不可能成功”。
而目前乡村医生待遇普遍较低, 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即便是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师, 如果在乡村医院工作待遇比大医院差得太多, 也少有人愿意留在乡村医院。“如果作为一名乡村医生, 收入较低就无法体现一名医生的应有价值, 乡村医生仅凭责任感是无法一直维系工作积极性的。”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待遇跟不上就留不住人才, 尤其是近几年, 各种私立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导致了不少乡村医院技术人员的流失。
特事就得特办。对留医在乡村的特殊问题要有特殊的政策, 并在人事管理、待遇等关键性环节上舍得下大本钱, 才能让优秀的全科医生安心在乡村服务。对此, 有专家建议实行特聘全科医生制度, 即在编制管理、薪酬待遇、晋升机制、继续教育机会等方面给予全科医生特殊的待遇, 吸引他们到乡村服务。比如编制方面, 应突破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 由国家统一标准、省里培训、县里管理、乡镇使用。而依托逐级帮扶制度和特聘全科医生制度的好处是, 优秀的医务人员将会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品牌效应, 让老百姓有信心在乡村医院就医, 原有的乡村医务人员也能得到更多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总之, 乡村医院变强的核心在于强人才, 要以全科医生制度为有力抓手, 以特聘全科医师制度为切入点, 加快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早日形成“群众信得过、基层留得住”的优秀乡村全科医师队伍。就像有句话说得那样:“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乡村医院里, “要揽瓷器活, 就必须有金刚钻, 滥竽充数那是不可能的”。
公司治理:工会不应该“失语” 篇4
公司治理的琴台应补工会这根弦
通钢事件发生, 民营企业建龙集团放弃增资扩股通钢集团的事实告诉我们, 投资方忽视工会的理念必须改变。
其实, 一些中国企业早已尝到过忽视工会作用的苦果。上个世纪90年代初, 首钢在收购秘鲁一家铁矿的过程中, 对资本的投入产出论证可谓周密, 却忽略了当地工会的存在。收购完成后, 秘鲁铁矿工人每年都提出加薪等要求, 并且罢工不断。首钢不胜其烦, 撤销了其工会主席, 结果引起更大的风波。经历了14年的惨淡经营, 首钢不得不转让股权结束这场噩梦。无独有偶, 2004年, 上汽集团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后, 撤换了公司的原有管理层, 并计划进行裁员, 结果引发了严重的工会罢工。此后矛盾不断, 直至申请进入破产保护。截至2009年6月底, 双龙因此受到的损失已达2000亿韩元, 上汽集团进退维谷。
有专家分析, 中国企业遭遇这样的尴尬, 与文化背景有关——不会与工会“打交道”。其实在我国传统经济的经商活动中, 投资者 (东家) 非常重视劳动者 (伙计) 的作用。明清时代盛行一种名为“伙计”的经营方式, “平阳、泽、潞, 豪商大贾甲天下, 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 其人以行止相高, 其合伙而商者, 名曰伙计。一人出本, 众伙共而商之。”晋商中东家的真实出资叫银股;掌柜和伙计以人力入股叫身股, 享有同等分红的权力, 使得晋商在组织体系上实现了利益一体化, 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如果说“伙计”之间很少有横向联合, 那么各地的会馆可以看作是一种松散的组织, 同乡是获得成员资格的唯一条件。商人要想在一个地方立足, 通过同籍贯、同行业的会馆寻求帮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问题在于, 一个时期以来, 企业经营根本就用不着考虑怎样和工会“打交道”。国有企业为“增效”取得了减员的正当性, 在转轨、改制、破产清算中, 工会的存在自身难保。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背景下, 民营企业可以坐食人口红利, 而不必担心舆论的谴责。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又以产权为导向, 似乎给了职业经理人以期权等激励, 就可以解决他们监督管理员工不至于偷懒的问题。加上董事会独立性不强, 监事会形同虚设, 工会成为听命于管理层的一个“装饰品”, 职工利益受到损害只会去“找政府”, 管理者对发挥工会的作用意识缺位难以避免。当劳资矛盾激化时, 即使想把工会推出来当“缓冲阀”, 工会很难担此大任。因此, 在公司治理的琴台上补上工会这根弦, 在平时就注意发挥其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善识工会建设的“新翻杨柳枝”
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 工会在公司治理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需要进行价值导向的重新校正。即使工会组织相对健全的地方, 也要善识工会建设的“新翻杨柳枝”, 把握好新的历史拐点。
首先, 工会建设的布局重点应当从国企向混合制企业延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工会建设是一项法定任务, 但自上而下的“摊派”往往流于形式。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会建设, 应该出于企业的自觉自愿, 需要自下而上的明确工作内容。比如在资金链紧张问题上, 工会应当参与决策, 防止资金占用、盲目担保等弊端的出现;而在资金链断裂, 老板“出走”后, 工会要有能力组织生产自救。通钢事件的悲剧告诉我们, 要想使工会在关键时候“显灵”, 企业平时就要“烧香”, 不要冷落“泥菩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 南方的民企在反思中试水“改制”, 酝酿“将对国有企业监管的有效办法逐步引入民营企业”, “成立民营企业党工委和纪工委, 视情委派党组织负责人进驻大中型民营企业”。在这种改制的“轮回”中, 工会建设没有理由再次被边缘化。
其次, 工会的工作方式应当从被动服务向独立发挥作用转变。《工会法》规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但是, 当职工需要自下而上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时, 工会就需要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 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工会持有企业股份的时候, 更应当如此。
再次, 服务对象从全员工会向弱势群体倾斜。在我国, 所有者、劳动者、管理者都被看作是工人阶级的一部份, 民营企业家也可以被评为劳动模范。随着收入渠道的多样化以及收入差距鸿沟的形成, 工会必须向弱势群体倾斜, 向劳力股倾斜, 成为以人为本的维护者。一方面, 工会要替体制内的中低收入者说话;另一方面, 要努力将体制外的劳动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否则在内部利益冲突、意向分歧时, 工会在劳资双方之间都难有话语权。
从实际出发破解工会协奏曲难题
公司治理定位于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时, 其任务应当是防止公司败德行为的出现, 保持内部和谐, 需要发挥工会“和而不同”的作用。“和而不同”要求工会能够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扮演好公司治理“天敌”的角色, 其作用与市场竞争中的“天敌”异曲同工。这就要求企业在破解工会协奏曲难题时, 要有在公司治理中培养“天敌”的胸怀。
正确处理企业向工会提供经费保障, 与允许工会和企业“作对”的矛盾。工会作用的发挥要有一定的经费保证, 使工会能够有尊严地开展活动, 不至于为五斗米折腰。这除了企业要遵守不能开除工会负责人的法规之外, 还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 比如按营业收入比例计提工会经费, 赋予工会一定的股权或者期权, 将分散的劳力股、知识股, 交由工会按约定统一行使等等。企业既要“养”工会, 又要让工会在公司治理中与自己“作对”, 看起来矛盾, 实际上有其一致性。如果说赋予经理人以股权是正面激励, “养”工会则是对批评的激励, 可反向论证公司决策的可行性。企业归谁所有是一回事, 而其是否“所在”又是一回事;企业能否增值是一回事, 能否正常运转又是一回事。正、负激励兼顾, 可以使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双赢和多赢。
正确处理在制度上重视工会的话语权, 与工会话语权被既得利益俘获的矛盾。全国总工会重申, 企业“职工的裁减和安置方案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不应实施;既未公开又未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定视为无效”, 这无疑是正确的, 需要通过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来落实。但是同时需要防止工会话语权被既得利益俘获, 防止工会个别领导成员“贵族化”。当工会领导成员享有与高管同样行政级别的同等待遇, 当他们是退居二线的高管或者是老板的亲戚时, 即使他们参与决策的所有环节, 也很难替劳动者说话。比如某集团公司在一次住房团购中“等级森严”, 因为工会领导得到实惠, 即使普通员工很难入住, 也不会遭到工会的反对。类似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加以改进, 应当有普通劳动者意志正常的沟通和集中渠道, 不至于使工会话语权沦为个别领导或者部分成员的话语权。
关注失语患者的心理健康 篇5
如今,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 约1/3以上的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各种语言障碍。患者因大脑损伤引起失语, 而往往各种病态的语言行为影响了与外界的交流, 它不仅给患者本人造成巨大痛苦, 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1 心理现状
1.1 患了失语症, 其表现各种各样。
有的表现为运动性失语, 即可以听懂别人的语言, 但自己什么也表达不出来;有的表现为感觉性失语, 既不理解外界的语言内容, 自己发出的一连串杂乱无章的声音别人也不理解;还有的失去阅读能力、写字能力、计算能力, 命名障碍时, 见到熟人叫不出姓名, 见到物品说不出物品名等等。
1.2 由于丧失了与社会的交流能力, 患者心理受到了极大创伤, 它较之肢体受限更为影响其心理。
失语患者常伴有偏瘫, 我们发现, 做运动训练时, 他们都会很刻苦, 很有信心。但在语言训练时, 100%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因自己无法表达出最简单的语言而痛苦, 因自己的病态语言被人笑话而自卑, 因语言改善不明显而焦躁, 甚至觉得自己这辈子已经完了而产生悲观、绝望……他们无法交谈、无法阅读、无法写字、连电视都看不懂, 几乎每个语言障碍的患者都会在训练师面前伤心落泪。因此, 失语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1.3 在训练过程中, 我们发现, 失语症患者分别产生以下几种心理疾患:
焦虑型。多数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 因躯体的突然病变, 出现紧张、担心、疑虑, 求医心切。
抑郁型。女性较多, 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 情感压抑,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 有被遗弃的心理, 严重者有悲观厌世、拒绝一切治疗。
依赖型。7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 进食、洗脸、着装等仍需家人照顾, 这种患者很难从“病人”角色中解脱出来。在康复训练期, 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 患者依赖家人及护士过多, 对训练过程不积极配合。
2 心理护理
在对失语症患者加强训练的同时, 做好心理疏导十分必要。对于其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 以增强其信心。家属及周围的人员也要配合, 给患者创造一个健康、理解的环境。一开始患者的敏感性较强, 无意中的一句话, 都能刺激其强烈的自卑和痛苦。要经常鼓励, 并且潜在地让其接受自己的病态语言并不会令人取笑, 大家更多的是理解与关心。不要嫌麻烦, 要利用各种形式与其交流。失语症患者老年人居多, 许多子女认为, 只要老人生活能自理, 会不会说话无所谓, 而忽视了沟通, 久而久之, 患者会越发孤独, 心理障碍会更加严重。
会诊小学语文“课堂失语症” 篇6
镜头一:
下课时, 学生谈笑风生, 妙语连珠, 可是等到上课铃声一响, 他们都像变了个人似的, 在课堂上正襟危坐, 变得不爱说话。遇到老师提问, 很多人更是低眉垂目, 低头沉思, 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任凭老师循循善诱, 学生就是无动于衷, 不开金口。老师在讲台上豪情万丈, 学生却如一潭死水, 全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镜头二:
课堂上, 学生非常激动地举手要求发言, 等到老师让他回答问题, 他站起来非常尴尬地说:“我忘了我要说什么了!”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镜头三:
在课堂交流对话时, 总是少数优等生滔滔不绝。讨论常常变成优等生之间的交流对话, 大多数学生只是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 很少受到关注。课堂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 大多数学生成了“观众”。
……
剥开“课堂失语症”的外衣
孩子有了“课堂失语症”, 语文教师难辞其咎。笔者试图从这一现象着手, 去寻找“课堂失语症”的成因, 继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点击“课堂失语”现象, 造成学生失语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敢、不愿、不会。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笔者曾对本校五年级某班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认为积极发言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的学生约有83.8%,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经常举手发言的学生只有18.9%;上课时不喜欢举手发言的学生大约有59.5%, 原因是担心在课堂上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害怕遭到老师的否定和同学们的嘲笑;还有24.3%的学生认为需要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等思考成熟后会举手发言。由此可见,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求, 他们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透视“课堂失语症”的实质
如果我们作深入的分析, 就不难发现造成“课堂失语症”的原因, 是我们陷入了对话教学的泥潭之中。“课堂失语症”存在诸多症结:
症结一:只可意会, 不会言传
在教学《推敲》这篇课文时, 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这句诗中的‘敲’字原来贾岛想用‘推’字, 你觉得应该用哪一个字更好?”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用‘推’好!”有的学生马上反驳:“不对, 我觉得是‘敲’好!”老师追问:“那你们有什么理由呢?”学生本来应该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来各抒己见的, 但此刻都支支吾吾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有的学生干脆一言不发, 课堂中出现了不正常的“失语”现象。
语文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语言点切入, 细细品读, 揣摩推敲, 慢慢品味才能领略到个中深意, 方能读出文字中蕴涵的意味。这种情况下有时候的确是“只可意会, 不能言传”, 但并不是任何感悟都“不必言传”。有些问题思考之后不仅应该意会, 还应该在对话的过程中能说会道, 善于表达。如果学生搜索枯肠, 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诠释, 经常处于“只可意会, 不会言传”的境况, 这便是一种不应有的“失语”状态。
症结二:思维缺失, 照本宣科
语文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准备了《语文课课通》、《教材点拨》这样的教学辅导书。有的学生还会在课前利用网络“百度”课本中问题的答案。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后, 不少学生都能“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他们往往把现成的资料当作“宝典”, 用雷同的话语来重复参考书上现成的语句, 有的甚至直接拿着辅导书照本宣科。
学生在重复别人的话语中失去了自我, 这是典型的思维缺席、自我语言系统缺失的“课堂失语”现象。学生没有以诵读感悟为基础, 缺少必要的思考, 没有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他们的答案在同一层次“滑行”, 这种照本宣科、机械重复, 把语文教学简化为“复制粘贴”的教学活动, 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 但却掩盖不了“失语”的实质。
症结三: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 “喜欢这段话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一读”。大部分学生欣然起立, 少部分学生左顾右盼, 犹豫良久, 最后还是勉强地站起来读。究其实质, 是因为他们处于话语的“被支配”地位, 面对一个问题, 往往是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 后面的学生就人云亦云, 重复着别人的思想。
静思默想, 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失语”的原因很多, 但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关系更为直接。在对话交流中教师过度强势, 导致学生话语空间日益狭小, 使他们失去了语言训练的机会。长此以往, 就会有不会表达的“失语”尴尬。
症结四:言非心声, 无力表达
学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 教师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全班同学交流时, 有的学生说:“你的《史记》是辉煌的, 是沉重的。你让我懂得了怎样的死才是重于泰山的。”有的说:“《史记》是司马迁人格的精髓, 是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粮。司马迁虽然走了, 他留给世人一部辉煌巨著。”还有的说:“《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 我们不仅要看到这部著作的辉煌, 更要看到这成功背后的辛酸历程。”课后, 上课发言的孩子又进行交流:“我觉得司马迁太迂腐了。他这么拼命做, 什么好处都没有。”有的说:“我觉得司马迁不值得, 他遭受了宫刑竟然还写《史记》, 太不值得了。”
静静反思, 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 课堂就不能够进行真正的“对话”, 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孩子们在电视机的镜头前, 在报纸杂志中, 在公开场合里, 看到的都是那种言不由衷的表态和冠冕堂皇的慷慨陈词。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总要受到教师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否则就会被斥为“出格”、“幼稚”。学生清楚地知道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 他们总是挖尽心思地揣摩老师的心思, 说着言不由衷但又符合标准答案的话, 用惯用的空话、套话来应付老师, 导致语文课堂上听不到学生的独立见解,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扭转“课堂失语症”的攻略
怎样改变语文课堂上的种种“失语”现象, 让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美丽的舞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攻略一:呵护童心——让学生有话敢说
失语的根本问题在于学生个性的缺失, 所以, 解决“课堂失语”的根本问题在于呵护学生的童心。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程门立雪》时对学生那份源自呵护的宽容让人印象深刻。贾老师让学生用“尊”字组词, 一个学生说:“尊, 遵守的尊。”其他学生哄堂大笑, 可是贾老师神情自若, 微笑着说:“他并没有错, 他还没有把话说完呢!”他望着那位学生说:“是遵守的遵, 去掉……”那位学生顿悟:“遵守的遵, 去掉走之底, 就是尊敬的尊。”这时贾老师面对着笑的学生风趣地说:“你们刚才笑得太早啦!”
有了错误, 课堂才能生成, 在“出错”和“改错”过程中, 课堂最有活力, 教学最美丽。贾老师把学生的错误转换了一个角度, 让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 让那位学生找到了自尊与自信, 同时也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我的潜在欲望,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自然想说敢说。我们在课堂上要理解学生, 悦纳学生的错误, 用智慧的眼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呵护激励, 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怕出错, 敢于发言。这样形成了习惯, 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失语”问题。
攻略二:丰富语言——让学生有话可说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内存”。首先, 要让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 积极诵读, 主动积累, 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次, 要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我们要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 积累句式, 积累片断, 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并贮存于“语言仓库”之中。此外, 还要养成“品读”的好习惯。我们要指导学生深入领会字里行间饱含的韵味。例如, 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 为了感受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孤帆”一词, 进行咀嚼把玩:“长江上船只来来往往, 怎么可能是孤帆呢?”有的学生说:“李白的眼中只有好朋友的的那只孤帆。正像一首歌唱的那样, 我的眼里只有你。这说明他眼中只有孟浩然。”有的说:“李白与孟浩然情深意重, 李白一直盯着那条船, 对其他的一切视而不见, 他的眼里只有好朋友那个人、那条船。”学生感悟到文字背后蕴藏着诗人的那片情, 体会到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 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学会了品读的功夫, 就很容易进入对话情境, 说起话来自然就有内容。
攻略三:加强训练——让学生有话会说
Broca失语的语音障碍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的Broca失语患者84例。患者均经检测确定为broca失语症患者, 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均为右利手, 其中男36例, 女48例, 年龄25~74岁, 平均年龄 (52.89±21.48) 岁。患者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上, 其中初中至高中文化水平的患者61例,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23例。
1.2 检测方法
选用《黄昭鸣-韩知娟词表》中的33个词并结合每位患者接受失语症检查时的现场录音材料 (组织三名人员, 记录被试目标音位的发音情况, 记录音均用汉语拼音进行整理, 共听五遍, 前三遍进行记录, 后两遍进行检查) 对音位的错误进行分析,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 聚焦到单个声母音位和韵母音位, 具体分析各个音位的主要错误走向, 以便于指导声母音位的临床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单个声母发音错误发生情况分析
患者单个声母发音错误以t、l、k、j、q、c、s、zh、ch以及sh为主, 亦有部分患者发生除m外的其他声母发音错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2.2 患者单个韵母发音错误发生情况分析
患者单个韵母发音错误的发生率均较低, 其中发生率超过5%的有e、i、ü、ei、ian和er, 发生率超过10%只有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
2.3 患者发音错误特点和的原因分析
患者发音错误类型以替换错误为主 (80.95%) , 亦有部分患者发生省略错误 (10.71%) 和增加错误 (13.1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
3 讨论
随着脑血管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脑血管意外存活者中50%~70%患者可出现遗留失语症等严重残疾[6~8], 患者常表现出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的丧失或不完全丧失, 亦可出现读写障碍, 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9,10]。Broca失语症常发生语音替代, 部分患者亦可出现语音省略、语音增加和语音同化[11], 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 语音错误和声调异常, 声母和韵母发音异常[12]。患者最终可发出清晰、可懂的语音是衡量其语言康复训练的重要指标[13]。因此通过研究Broca失语患者语音的错误走向, 建立其语音治疗的具体框架, 探讨其治疗策略, 可明显提高Broca失语患者的语音清晰度并增强其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从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研究结果显示, Broca失语的语音障碍主要表现在声母上, 单个声母发音错误以t、l、k、j、q、c、s、zh、ch以及sh为主, 亦有部分患者发生其他声母发音错误, 但无患者发生m发音错误。Broca失语患者单个韵母音位发音错误的发生均较少, 主要发生的单个韵母音位发音错误有e、i、ü、ei、ian和er, 而最常见的为i音位发音错误。患者发音错误类型以替换错误为主, 患者都倾向用相似音替换目标音, 如将:“a”读作“ai”, 将“q”读作“j”等, 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声母和韵母音位读音混淆的现象, 此外部分患者亦出现省略错误和增加错误, 造成语言交流障碍的发生。通过每个患者具体的音位错误进行个体化和针对性的训练, 可采用头颅侧定位X线辅助纠正患者的口型和舌位以纠正患者音位的发音, 亦可根据患者的具体音位错误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句子结构进行训练, 也可通过音乐疗法采用歌唱的方法来纠正患者具体音位的发音错误。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及范围局限于语音的具体错误走向, 因此全面阐释Broca失语的语音障碍及其错误特点以及对其治疗的指导意义还需大样本量的全面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