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论文

2024-05-31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论文(精选7篇)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论文 篇1

运动性失语也被称作表达性失语症或者口语性失语, 是脑梗死患者的一种常见后遗症[1]。为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29例脑梗死恢复期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6例脑梗死恢复期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治疗组 (29例) 和对照组 (27例) , 其中, 男35例, 女21例, 年龄55~80岁, 平均年龄 (52.6±5.7) 岁;病程11 d~1年, 平均病程 (5.2±0.2) 个月;合并症:12例合并冠心病, 14例合并高血压, 9例合并糖尿病;排除伴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脑出血、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近期手术以及心力衰竭等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症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 主要包括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调节血脂以及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等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主要包括中药方剂和针刺法, 其中, 中药方剂:主要给予患者天麻钩藤饮与温胆汤加减治疗, 配方主要包括天麻15 g、钩藤10 g、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竹茹10 g、川芎10 g、甘草3 g、牛膝10 g、蜈蚣以及水蛭等, 将以上成分加入到500 ml水中煎汁约200 ml, 1剂/d, 早、晚各1次;针刺治疗:主要取顶中线、顶旁线、顶斜1线、顶斜2线以及2.25寸承灵穴和正营穴等穴位, 使用头皮穴进针, 所有穴位进针深度为1.5寸, 按照由上到下、由后向前的提插方式进行行针, 注意控制进针的幅度和提插幅度, 将行针时间控制为0.5 min内;对舌根穿刺三针, 在舌根位置, 快速斜刺、进针, 将进针深度控制为2寸;如患者存在肢体活动障碍, 则对肩髃穴、外关穴、曲池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合谷穴、昆仑穴、解溪穴以及太冲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如患者口角歪斜, 则对颊车穴、地仓穴进行针刺;如患者伴有吞咽障碍, 则对翳穴进行针刺。1个疗程为2周, 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口语理解分数、自发谈话分数、命名分数、复述分数进行记录, 运用WAB量表进行评分。主要分为:痊愈:疗效指数超过75%;显效:疗效指数>50%, <75%;有效:疗效指数>25%, <50%;无效:疗效指数<25%。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9% (P<0.05) 。见表1。

注: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残率以及死亡率。脑梗死恢复期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能够理解他人语言, 但是不能自主表达、复述, 且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书写障碍,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在中医理论中, 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 发病受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两虚导致, 进而由于瘀血阻滞、血随气逆、痰热内蕴以及痹阻于脑脉等逐渐形成病症, 往往在患者饮酒、饱食、忧思、恼怒以及劳倦内伤等诱发。为有效治疗该病, 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中医治疗以化痰通络、滋肝养肾、益气活血、开窍以及潜阳熄风等为治疗原则。中医中失语属于“不语”、“舌暗”范畴, 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 由于患者肝肾不足、阴虚阳亢所致, 对其给予头部穴位针刺, 能够起到化痰、调神通络、祛瘀开窍的作用[3]。头部穴位为经络分布的密集之处, 潜在经气, 局部电刺激后, 能够调理神志、鼓舞阳气、沟通经气、启迪脑窍以及疏经通络的作用, 并能够发挥出开窍、利咽喉的效果。临床研究表明, 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功能和局部血流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对头部穴位进行针刺后, 能够对大脑皮层功能相关的头皮区域带来直接刺激, 影响该皮层区域的血流量, 进而能够有效改善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和病灶周围组织的营养;并且能够提高脑组织氧分压, 促进脑细胞代谢的恢复以及脑组织的修复, 显著改善氧气和葡萄糖的供给情况, 并使大脑皮层生物电活动发生变化[4]。本组研究中, 在对患者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调节血脂以及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中药方剂和针刺法治疗, 其中, 中药方剂中含有的天麻、川芎、钩藤、牛膝、蜈蚣以及水蛭等成分, 能够发挥出活血通络的作用;针刺则能够加快脑部血流速度, 改善供血, 使脑组织损伤得到修复, 且能够在病灶区域建立侧支循环, 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快速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9%,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采取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运动性失语患者, 能够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快速恢复, 并增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红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后运动性失语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5) :52-53.

[2]李新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5) :48-49.

[3]周秀忠.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疗效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8 (5) :283-284.

[4]孙青热, 季向东, 陈学菊.头针结合梅花针治疗脑梗死运动失语.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1, 26 (3) :40-41.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9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27例, 女12例, 年龄45~76岁, 平均 (60±8) 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29例, 女10例, 年龄46~77岁, 平均 (61±9)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 初次发作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MRI) 显示存在明显的左侧语言优势半球梗死灶; (2) 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性失语; (3) 发病前语言功能完全正常; (4) 意识清楚, 可配合临床检查; (4) 肢体运动障碍相对较轻[2]。

1.2.2 排除标准

(1) 右侧大脑半球存在梗死灶; (2) 多次发病及遗留语言障碍; (3) 严重躯体疾病、药物或乙醇依赖史、精神疾病[1]; (4) 影响临床数据质量和采集的其他情况。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用药指导、基础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

1.3.1 心理护理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极易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出现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 但其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病痛,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身心变化, 对其进行相应心理疏导。另外, 临床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介绍相关成功治愈病例, 使其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与其进行沟通交流, 当患者病情处于发展过程中, 是病情恢复的最好时机, 此时应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使其清楚了解自身疾病, 进而积极配合治疗。

1.3.2 语言训练干预

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 应有计划和按步骤进行, 将听、说、动有效结合起来, 对大脑皮层进行有效刺激, 促进语言运动中枢功能恢复, 进而获得发音、连句、说单词以及日常用语的效果。

1.3.2. 1 听患者只会发出单音不能词句时, 应先让其听, 然后采取音、词相关训练。

护理人员要让其听轻柔音乐以及拼音磁带, 音量不宜过大, 对时间无限制, 以患者舒适为宜, 但是要对语言中枢以及兴奋大脑皮层给予有效刺激[3]。

1.3.2. 2 动护理人员需有效指导患者进行伸舌运动, 使舌头的灵活性明显增强。

此外, 患者应重复进行闭口、吹气及张口, 从而使其面肌协调性明显提高。

1.3.2. 3 音音是整个康复运动的关键环节, 发音的所有训练需在一周内完成, 需明确患者掌握单韵母发音后, 再进行双韵母发音, 重复训练, 可有效刺激语言运动中枢。

1.3.2. 4 字患者首先要数整数, 如1、2、3、4, 或采取算数练习, 说出10以内的加减法。

另外,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掌握日常用语。此外, 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学习难发字, 让其根据口型进行发音, 第一次不可以过度练习, 以免出现反效果。

1.3.2. 5 词患者如果可以发出字词音, 内心非常激动, 此时护理人员应给予连词, 例如“吃东西”“打针”“饮水”等, 虽然片言断语不够完整, 但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1.3.2. 6 语句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当中, 护理人员一定要让患者回答“今天食物有哪些”“今天是几号”“朋友姓名”, 要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 “今天是星期几”“亲属叫什么”, 经常和患者进行交谈, 对语句连贯性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但需特别注意在整个训练当中不可操之过急。

1.3.2. 7 初期正确指导发音

患者口中发出的词汇量相对较少, 说话较吃力, 发音不标准, 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发音, 缺乏连贯性。护理人员应在康复训练早期指导患者发音, 看图说字, 待到发音吐字清晰后, 采取相对应组词活动, 进而激活患者的情绪。此外, 护理人员应按照患者病情采取讲故事训练和读报纸, 以促进其语句连贯性以及完整性。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语言康复程度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失语程度评价标准:正常:极少能分辨出言语障碍, 患者主观存在语言障碍, 但听者不易察觉;轻度:言语流利, 理解障碍, 思想及言语表达无明显限制:中度:能够讨论日常问题, 但因言语能力明显降低, 部分谈话困难;重度:言语交流中出现不连续言语表达, 大多数需听者去揣测、询问等, 可以交流的信息范围有限, 听者在言语交流中感觉困难;完全失语:没有意义的言语或听觉理解能力完全丧失。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4]。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语言康复程度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完全失语、重度、中度、轻度失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重度、中度失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轻度失语率及语言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梗死治疗后, 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其中运动性失语为最常见的一种, 其又被称之为表达性失语或Broca失语, Broca区域是语言形成的重要部位, 一般位于语言优势半球额下回的后部, 又被称为语言中心, 其功能主要为整合语言信息。右利手患者显示明显的左侧语言优势半球, 同时, 语言优势半球与性别没有关联[5]。其相关症状为单纯语言表达障碍, 或者还可以表现为语言失用和不完全Broca失语症状共存, 可相对保持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及构思能力, 同时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右侧肢体瘫痪, 对患者健康、生命质量带来不良影响[6]。

充分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果的保障, 其可以全面调动患者能动性, 使其机体免疫力明显提高, 对机体功能再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失语恢复最明显的时间为发病后14 d内, 因此, 发病初期对患者语言康复给予临床护理干预, 可以加速代偿活动, 对脑损伤后的高级中枢神经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以及使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 可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重度、中度失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轻度失语率及语言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董瑞国和高素荣[7]的报道相似。提示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 提高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辽宁省本溪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语言康复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重度、中度失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轻度失语率及语言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综合护理,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语言康复

参考文献

[1]罗玲, 庄雷.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34 (2) :584-589.

[2]姜鸿, 赵海霞.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2 (1) :25-26.

[3]郭世忠, 米强.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2 (7) :309-310.

[4]鲁敏.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4 (16) :2220-2221.

[5]王芳.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 2012, 6 (17) :2636-2326.

[6]李苏香.康复护理干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6 (10B) :50-51.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失语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MRI及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且经过标准汉语失语检查法 (ABC法) 口语检测确诊为运动性失语[3]。其中男43例, 女31例。年龄48~83岁, 平均 (68.8±10.3) 岁。病程自4~52 d, 平均 (15.3±7.6) 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患者44例和对照组患者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脑梗死失语常规护理处置, 基本上涵盖偏瘫相关护理干预, 吞咽功能锻炼、伸舌训练、发音锻炼、问答训练等, 观察组患者给予笔者所在医院自创三维语言功能康复训练法进行护理干预, 在康复功能锻炼开始之前, 通过对患者失语程度及ABC法评价患者语量、发音困难、复述能力进行评估, 分析出患者个人语言功能三维度丧失具体情况, 然后给予有偏重的三维度康复训练,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唇舌发音锻炼

指导患者通过先进性口型对位, 然后通过声音支配的方法锻炼唇舌发音的能力, 可以通过镜子让患者自我观察发音前口型是否对准, 然后给予声音示范, 让患者开始模仿, 并录制下后让患者不断进行自我纠正, 从容易锻炼的韵母开始, 到声母、单字、短词、短句、长句逐步过渡[4]。一般患者每日锻炼3次, 每次30 min, 对于发音困难的患者, 每日可进行5次, 注意在锻炼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 给予患者信心和鼓励。

1.2.2 发音肌肉锻炼

训练方法自基础肌肉锻炼开始渐渐发展到整体肌群训练, 先进行舌部的伸缩、展卷及口腔内壁环绕抵壁运动, 再实施闭口、鼓腮、咀嚼等发音器官训练, 使其口腔肌肉渐渐恢复灵活。锻炼时还可辅以吹气、深呼吸等进行同步训练, 使患者口腔整体灵活性及发声相关肌肉的肌组织及神经支配功能恢复。一般患者每日锻炼5次, 每次10 min, 对于语量过低的患者每日可进行10次。

1.2.3 跟读反应锻炼

嘱患者面对镜子、应用复读机实施跟读发音, 最开始只需朗读单个拼音字母, 而后开始朗读单字, 进而发展到短词、成语、短语、句子, 直至段落, 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反复地纠正发音及发音肌群的协调, 使患者的发音能力逐步恢复正常。而后, 为患者实施图片认读训练, 并且在其生活自理锻炼的过程中不断与其进行口语沟通, 使其社交能力逐渐恢复。一般患者每日进行锻炼3次, 每次20 min, 对于复述能力较差的患者每日可进行5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失语程度改善、语言能力恢复情况。语言能力恢复情况对两组ABC法计分中各亚项在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进行对比, 各亚项包括流利性, 信息量, 复述, 色命名, 词命名, 是否, 听辨认, 反应命, 执行指令等方面[5]。失语程度主要分为完全失语和不完全失语, 其中完全失语是指完全无法复述和自发言语, 不完全失语为复述及自发言语存在障碍, 根据语量、短语数、复述能力及对话能力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 其中轻度为语量在51~99字每分钟, 可复述长句, 略感说话费力, 中度为语量在50字/min之内, 短语句3个以内, 说话含糊不清, 可复述部分短句, 重度患者能复述部分字词, 但仅能说几个字、词作为回应[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ABC法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各亚项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2 治疗后ABC法评分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ABC法评分各亚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2.3 失语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失语程度治疗前差异不显著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失语改善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后失语是颅内支配语言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 直接导致语言能力受损, 即体现在表达和理解语言符号的能力丧失[7]。研究指出, Broca区域受损系运动性失语的主要本质原因, 本病患者其语法运用能力及口语表达顺畅能力丧失[8]。另有学者指出, 不仅是Broca区域受损可诱发失语, 皮质下白质、脑室周白质、岛叶、顶叶等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 也可诱发语言功能显著受损[9,10]。当前, 脑梗死后失语病患原则上必须实施后续的康复训练, 而且必须尽早锻炼, 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语言中枢的神经功能的功能, 锻炼起始时间与康复效果有显著的关联因素, 越能够尽早投入康复治疗, 患者其失语症状越有更大的几率完全或更大程度低恢复[11]。临床研究指出, 科学完善的语言训练能够使颅内未受损语言中枢的神经元受到生长刺激, 进而代偿性地执行语言功能[12]。同时, 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口腔及声带处的肌肉和神经组织的代谢速率, 使高级中枢的技能得到显著的恢复, 尤其能够避免咽、喉、舌等器官组织发生用进废退性质的生理功能丧失, 同时辅以视觉及听觉及视觉的反馈锻炼, 使其神经感受器协同恢复, 最终实现正常口语功能的行使, 并具备接近正常人的语言反应能力[13]。

在分析目前国内外主要康复功能锻炼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对于失语程度评价可反馈的患者主要失语具体问题评估能力进行了康复功能锻炼的整合, 通过对患者口舌发音能力的锻炼提高患者的发音能力, 已解决患者发音困难的问题, 以口型匹对、发音示范、自我纠正的方法充分地发挥了患者的主动性, 通过配合心理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发音能力[14]。然后通过对患者语量的评估针对性给予患者发音肌肉的锻炼, 降低了患者在失语阶段发生发音肌肉萎缩的情况, 并增强了患者对发音肌肉的控制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语量, 通过跟读和情景模拟的形式增强了患者的跟读复述能力[15]。通过对患者常见的失语三维度问题表现给予的三维度针对性训练不仅个性化的提供了不同患者的针对性功能康复锻炼问题, 同时有效的节约了康复过程中的精力投入, 临床康复效果更为有效[16,17]。

通过对比观察可见, 通过三维语言功能康复锻炼后患者的失语程度较常规护理干预有了明显的改善, 患者在ABC法各亚项的改善也明显由于常规锻炼患者, 由此可见采用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失语程度, 提高患者语言能力恢复情况,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简单, 操作条理,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法对脑梗死失语患者应用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74例脑梗死失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临床处置和护理, 观察组44例在常规临床处置的同时还实施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 主要包括唇舌发音锻炼、发音肌肉锻炼及跟读反应锻炼,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失语程度改善及治疗前ABC法评分各项差异。结果:两组患者ABC评分各亚项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各亚项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失语程度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失语程度优化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失语程度, 提高患者语言能力恢复情况,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简单, 操作条理,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论文 篇4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失语,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死属于很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发病速度较快, 并且治疗周期较长[1]。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发病的可能, 其中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 在临床中致残与致死率都很高, 如果护理不好,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行动不便、语言障碍以及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 及早就医并且选用早期护理法干预能够让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让患者能够早日康复[1~3]。本文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2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4例;年龄54~71岁, 平均年龄 (62.5±8.5) 岁;病程3~59d, 平均病程 (28.5±6.6) d;肢体麻木:左侧麻木18例, 右侧麻木14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2例;年龄55~77岁, 平均年龄 (63.5±8.9) 岁;病程3~60d, 平均病程 (28.5±6.6) d;肢体麻木:左侧麻木19例, 右侧麻木13例。所有患者中34例有高血压病史, 26例有动脉粥样硬化史, 其他患者未发现显著诱因。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分级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有半侧肢体麻木症状, 无基础功能反射、头痛和恶心、吞咽困难、舌头不能自如伸缩移动、说话时含糊不清。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如下:

1.3.1 常规护理:告知患者需要戒烟、戒酒, 制定恰当的饮食目标, 加强饮食营养, 食用低盐、低脂以及低胆固醇的食物, 多喝水、多吃含有纤维食物, 让自身体内毒素能够快速的代谢与排泄, 预防血栓再次出现复发梗塞。治疗环境整洁干净, 合理使用药物。皮肤经常擦洗, 并确保干燥清洁, 防止出现褥疮[4]。

1.3.2 早期护理干预[2,5,6]: (1) 心理护理:患者在没有运动功能与语言功能后心理会渐渐感到恐惧和伤心, 严重时会有自杀的想法, 护理人员需要时刻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情况, 护理人员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与患者交流, 沟通时语气要温馨亲切, 让患者积极的面对病痛, 告诉患者以往成功恢复健康的病例, 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勇敢的面对自己紧张与恐惧的情绪。 (2) 语言训练:患者开始做对应的语言能力恢复训练, 例如练习咀嚼吞咽食物、锻炼舌头的伸缩速度等, 可以鼓励患者做一些容易的单音节发声训练与容易的字句反复训练, 选用口型示范法教患者正确的发音之后渐渐过渡到训练语言交流, 可以采用提问方法, 让患者能够用简短的语句回答, 比如是、好等语句, 然后再用长句回答。在进行训练时要对患者多鼓励不可以嘲笑患者。 (3) 确保患者正确的体位并且进行翻身运动, 确保患者皮肤干燥预防出现褥疮。每天给患者做2次全身按摩,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4) 逐渐对患者实施运动训练:可以训练患者肘关节的屈曲与手指的伸屈, 做到可以熟练的屈曲肘关节与手指的灵活运动。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让患者双下肢垂在病床边进行坐位训练, 在训练站立时先由2个人扶着帮助站立渐渐变成由1个人扶着或者自己扶着病床栏进行站立, 如果在独立站立后能够确保体位平衡, 就开始实施步行训练, 但是一开始需要有人搀扶, 直到能够独立行走。还要进行自己刷牙、梳头和穿衣服等生活能力的训练。训练强度以患者能否承受来安排。 (5) 合理饮食和作息规律:患者饮食以易消化和清淡为主, 忌辛辣与刺激性食物, 少吃多餐, 不可以暴饮暴食, 戒烟、戒酒, 作息要规律能够早睡早起并且坚持锻炼身体。

1.4 疗效观察 (1) 痊愈:治疗6个月后, 患者没有功能缺损、未出现病残; (2) 显效:患者在治疗后病残程度是1~3级, 功能恢复到病前的70%~90%; (3) 有效:患者病残程度在3级以上, 功能恢复到病前的50%~70%; (4) 无效:患者功能缺损程度增加[7]。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 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等指标在护理后都显著优于护理前, 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治疗前相比, △P<0.05。

3 讨论

脑梗死偏瘫失语给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但患者突然发病时抢救的时间对脑梗死患者来讲非常重要, 患者一旦出现异常就需要立即就医, 以免错过最好的治疗时间[5]。突然发病的患者特别容易被语言障碍、半生不遂及行动不方便等症状影响, 不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所以对待此类患者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耐心, 对出现语言障碍的患者要积极使用书写或者手势等其他方式进行交流, 对其不安的心理进行安抚, 使其勇敢面对现实并且配合治疗。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需要卧床休养, 房内要整洁和通风, 确保温度适宜。护理人员要按时帮助患者进行体位变换, 经常擦洗身体, 预防因长期卧床出现褥疮导致护理难度提高。患者要以流质和半流质的清淡饮食为主, 如稀饭和面条等, 忌辛辣与刺激性食物, 多吃水果与蔬菜。在发病后的3~6个月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来说是运动功能恢复的最好时期,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在这段时间内实施康复锻炼[8]。

本文发现, 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 而且治疗效果稳定, 相比于常规护理效果更好,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等指标在护理后都显著优于护理前, 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说明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中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明显, 患者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均得到提高,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冬花.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 (13) :2335, 2337.

[2]朱海娃.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4) :159.

[3]谢珊华.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语言恢复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3) :205-206.

[4]丁瑛瑛.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11 (6) :201-202.

[5]李东阳.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13, 37 (1) :45-46.

[6]Brito-Brito PR, Fernandez-Gutierrez DA.Case Study:Community Nursing Care Plan for a Man With Functional and Psychosocial Problems Following a Stroke〔J〕.Int J Nurs Knowl, 2015.

[7]Middleton S, Grimley R, Alexandrov AW.Triage, treatment, and transfer: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and models of nursing care for the first 72hours of admission to hospital for acute stroke〔J〕.Stroke, 2015, 46 (2) :e18-25.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论文 篇5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我国脑血管病患者有70%~75%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1]。失语症可能导致听、说、读、写及计算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另外,失语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人际交往、就业和重返社会[2]。临床上根据不同表现将卒中后失语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传导性失语以及混合性失语等。其中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表现为言语缺乏、语法缺失、电报样言语,这使患者与外界的交流产生严重的障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针对近年来临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现状,从其发病、恢复机制,康复时机及以传统康复为主的综合性康复方法进行了概述。

1 运动性失语的发病机制、恢复机制及康复时机

1.1 运动性失语的发病机制

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为病变直接破坏语言功能区或是由于远隔效应[3],即病变间接影响语言功能区,或由于两者同时作用引起。远隔效应是指与局部脑损伤相隔较远但存在神经联系的区域,发生了功能缺失与神经元活动降低,又称为神经机能联系不能(diaschisis),表现为局部血流量降低或低代谢。失语症的发生与语言功能区功能改变有关。张玉梅等[4]研究发现,出现失语症状的患者,即使梗死区不在经典的语言功能区,亦可观察到语言区域功能的改变如灌注降低、代谢降低,认为低灌注、低代谢是失语发生的基础之一。周筠等[5]通过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区(即Broca区)的代谢及血流量变化的观察发现失语症患者语言中枢存在低灌注、低代谢的现象。孙学进[6]等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Broca失语症时语言功能区及其纤维结构的变化,得出脑Broca区皮质及其纤维环路结构的损伤均可导致Broca失语症的发生。庄严[7]等运用DTI可观察语言功能区的白质纤维,部分患者梗死区并不位于经典的Broca区域,而是远离或邻近Broca区,或着并没有较大面积的梗死灶,认为是与整个大脑整合协调功能异常有关,即远隔效应,而语言功能区的弥散改变可能为失语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1.2 运动性失语的恢复机制

大多数失语症患者无论是否接受过治疗(包括语言治疗),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李铁山等[8]对脑卒中后Broca失语的患者进行观察,利用双通道TCD(经颅多普勒超声)分别测定休息期和语言作业期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FV)的变化,认为左侧大脑半球参与了早期的语言恢复过程,对语言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王红等[9]对脑损伤后已有恢复的汉语失语症患者进行言语激活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显像研究,发现左脑损伤后,言语功能的恢复可能主要依靠左半球受损言语网络的结构修补和重建;当左侧言语网络完全损伤而无法重新激活时,右脑的某些部位将参与代偿,而这种代偿不能达到较好的恢复程度。

1.3 运动性失语的康复时机

国内学者认为,失语的自然恢复一般不超过6个月[10]。脑血管疾病所致失语的恢复主要在发病后第(1~3)个月,失语恢复最明显的时间为发病后2周内。大约40%的急性失语患者可在12个月内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轻度失语在2周内、中度失语在6周内、重度失语在10周内分别达到语言恢复的稳定状态。因此,适宜的康复训练时机越早越好,只要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即可开始。黄丽君等[11]通过对52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其有效率达到100%,且训练组与对照组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结果说明,语言训练开始越早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恢复越有利,多种方式的综合训练比单一刺激效果好。

2 传统康复方法为主治疗运动性失语

2.1 针刺为主治疗

孙正军等[12]根据中风失语的类型,选取相应的头针治疗区(头针语言一、二、三区),其中运动性失语主穴取语言一区(位于运动区下2/5)取得较好的疗效。李韬等[13]运用头针针刺言语一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49例,痊愈22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治疗率90.2%。于洪梅等[14]以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为方法,头针选取语言一区与语言二区,体针廉泉、通里、前顶穴为主穴,同时配合语言训练,与对照组单纯用神经内科治疗和语言康复训练相比较疗效更显著。郭大江等[15]采用“三结合”疗法,即头针与体针相结合,手法捻转与电针相结合,针刺与语言康复训练相结合。头针、体针同时应用,头针采用山西运城头针研究所焦顺发头针穴名体系[16]。针刺与语言康复训练相结合,在针刺同时或前后,根据患者言语障碍的类型、语言水平、文化程度等制定具体的语言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5.7%,明显优于对照组。罗卫平等[17]采用调神复音针刺法配合语言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调神复音针刺法,对照组仅采用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和语言训练配合,得出调神复音针刺法配合语言训练优于对照组。

2.2 刺络放血疗法

郑晓斌等[18]治疗组主穴取金津、玉液。上肢偏瘫配肩髑、曲池、合谷,下肢偏瘫配髀关、足三里、三阴交。取5号注射长针头,点刺金津、玉液,以出血为度。每星期3次,配用毫针针剌。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疗法,主穴取哑门、廉泉、通里。配穴同治疗组。主穴与配穴均以毫针针剌。发现治疗组有效率达93.75%,对照组80%,舌底刺络放血治疗失语疗效明显优于传统体针。宋慧锋[19]等用刺络放血疗法点刺金津、玉液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总有效率达95%,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

2.3 针药结合配合语言训练

钱仁义[20]在常规治疗和语言训练基础上配合针药治疗。采用解语开窍疗法针刺治疗结合中药治疗,中药以熄风通络、化痰开窍为法。治疗后发现针药结合配合语言训练疗效较显著。李种泰[21]采用针药结合,中药方选解语丹,针刺以哑门、风府、廉泉、通里为主穴。对照组取哑门、廉泉、风池、通里、上廉泉。针刺后嘱患者活动舌体,并练习发音10 min,结果发现针药组优于单纯针刺组的疗效。邢丹智[22]等观察针药并用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失语症5例,针刺:以头部为主,采用微针疗法,选取言语形成“线”:说话线、记忆线、信号线,配以廉泉、风池,药物治疗:解郁汤加减:白附子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0g,天麻30g,木香15g,远志30g。有脑出血加茯苓10g;有脑梗死加半夏10g。每日1剂,共10天,水煎服。胞二磷酸胆碱,常规用量,静脉滴注,共20天。经(20~35)天治疗,5例患者中3例治愈,2例显效。说明针药并用及语言功能训练综合治疗脑卒中失语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2.4 中药治疗

郭昧明[23]等认为中风患者出现的舌謇语涩、肢体偏瘫、舌质紫暗等症状均属于中医学之“瘀血”的范畴,方由黄芪、葛根、石菖蒲、郁金、地龙、赤芍、红花、桃仁等组成。方中黄芪、地龙、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取补阳还五汤之意,益气与活血配伍诸药合用,共起开窍活血复语之功能,疗效显著。邱锡采[24]等的温阳化痰法,选择痰湿蒙神型中风为观察对象,以苏丹解语汤为主方,依据肥人多湿多痰和痰瘀阻络的理论立法处方,旨在温阳化痰,芳香开窍,祛瘀通络,与西药治疗组相比,有效率达87.5%,而西药对照组仅55.26%。此外,中药注射液对治疗运动性失语也有很好的疗效。据报道,丹参粉针剂能使低灌注组织的缺血缺氧得到纠正,减轻水肿,减轻代谢物对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25]。李霞等[26]采用丹参粉针剂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丹参粉针剂800 mg加入0.9%盐水250 ml,每日1次静点,共用15天,发现静点丹参粉针剂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急性期效果良好,且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单纯丹参粉针剂组、单纯言语训练组。

3 评述与展望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 男36例, 女28例。年龄48~82 (平均72.6) 岁。患者入院均进行脑部CT及MRT诊断, 确诊为脑卒中, 脑梗死35例, 脑出血29例, 依据西方成套试验表确诊为失语症, 患者有自主意识。本次研究排除其他心、肾、肝、肺功能严重受损患者, 无严重并发症。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2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及言语康复,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多奈哌齐5mg, qd, 连续治疗8w, 依据西方成套测验 (WAB) 及计算失语商 ( (AQ) 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评价, 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

治疗8w后依据西方成套测验 (WAB) 及计算失语商 (AQ) 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评定。痊愈:失语症状全部消失, AQ>98.4;显效:失语症状明显改善, AQ 84.4~98.3;有效:失语症状改善, AQ 75~84.3;无效:失语症状无变化, AQ≤75。

1.4 统计学分析

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8w后, 观察组痊愈4例, 显效5例, 有效18例, 总有效率为84.2%;对照组痊愈2例, 显效2例, 有效13例, 总有效率为52.8%,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中, 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具体见附表。

3 讨论

目前, 临床治疗脑卒中失语症主要是依靠传统的语言治疗, 但是治疗效果不明显且费时费力, 缺乏充足的专业语言师, 导致治疗不能广泛推广, 这种治疗办法持续时间也比较短, 治疗有效时间较短。因此, 药物治疗脑卒中失语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药物治疗失语症在临床中运用时间较短, 在过去几十年内, 安非他明、溴隐亭、吡拉西坦等被广泛使用, 然而各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不统一。乙酰胆碱对于患者语言、学习、注意及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由于脑卒中导致患者胆碱能通路的损害, 患者脑内的乙酰胆碱水平减少, 导致患者语言障碍、记忆衰退。多奈哌齐在失语症治疗中, 能够选择性地对中枢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的降解进行抑制, 脑内乙酰胆碱浓度增加, 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 有助于患者的语言、记忆等功能的康复。同时本次研究发现, 两组轻到中度失语患者, 多奈哌齐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P<0.05) 。而对于重度运动性失语效果不明显。本次研究还发现, 多奈哌齐治疗偏瘫也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由于本次研究患者较少, 因此, 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奈哌齐治疗, 患者语言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由此可知, 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性失语效果显著, 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红波, 杨金升, 石向群, 等.多奈哌齐对脑卒中后失语的治疗效果评价[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 38 (5) :423-425.

[2]刘小北, 俞进.盐酸多奈哌齐对脑卒中后失语的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2, 12 (4) :315-316.

[3]李鹏, 段莉.补阳还五汤联合多奈哌齐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失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2) :298-300.

[4]刘娟.针刺内关、水沟穴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论文 篇7

关键词:刺络放血,语言康复训练,脑卒中,运动性失语

脑卒中失语症为临床常见症状,是因脑血管意外导致大脑的一定区域出现器质性病变,导致患者语言能力丧失,其中运动性失语表现为理解能力正常,但是语言表达障碍[1]。我院近年来对运动性失语患者采用刺络放血联合语言康复训练的方式治疗,取得确切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52~75岁,平均年龄为(63.8±4.4)岁;病程为27~44 d,平均病程(36.6±3.2)d;疾病类型:脑梗死33例,脑出血7例。观察组40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56~74岁,平均年龄为(64.2±4.7)岁;病程为29~43 d,平均病程(37.4±3.6)d;疾病类型:脑梗死30例,脑出血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体针治疗,取外玉液、金津、哑门、廉泉、通里及内关穴,手法采取平补平泻,1天1次,12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间隔3~5 d,持续2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取仰卧位,舌头上卷,充分暴露穴位,对舌头挛缩无法配合的患者,可以无菌纱布对舌体下1/3进行固定,让舌体上卷,以暴露穴位。行常规消毒之后,以5号注射长针头,对玉液、金津穴进行点刺,直至出血2、3滴。以无菌棉签进行压迫止血,1周3次,1个疗程12次,持续2个疗程。

语言康复训练:在患者入院后1周先行舌的训练,以压舌板于舌部进行摩擦,或在患者舌头伸出时,以纱布把持,行上下左右活动。入院1周之后进行唇音练习,并由护理人员进行示范,对患者的错误发音及时纠正,并及时对患者进行鼓励、表扬。入院2~3周之后,开始语句练习,护理人员可读简短的句子,让患者复述,或找些画报、书看,让患者自行阅读,理解。在患者入院4~5周之后,指导患者开展简单的语言交流,多同患者进行谈话,谈论其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提高患者谈论的兴趣。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2]:参考《汉语失语症的检查法》中的相关计分标准,对患者的理解、自发谈话、复述及命名的言语得分进行记录,按照得分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得分>90%;有效:治疗后提高10%;无效:治疗后得分没有进步,甚至降低。治疗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中医指出[3],心主神志,心功能正常,则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正常,脑卒中患者多因痰、瘀、风、火等阻滞经络,引得舌脉闭阻、心志失常,导致语言功能障碍。研究指出[4],刺络放血可疏通经络、醒脑开窍、泻热消肿,通经络,开舌窍,对于语言障碍疗效确切。

康复学作为新兴学科,其应用价值越来越得到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认可。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得出,语言康复训练对运动后失语具有一定疗效,联合刺络放血效果更为理想。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也证明了上述观点。

总之,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采用刺络放血联合语言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本栋.针刺康复配合中药辨证施治治疗中风偏瘫9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6):41-43.

[2]常静玲,刘剑,高颖.论中风后失语从肾论治的理论渊源及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904-1905.

[3]孙熙罡,周震,魏倩,等.针刺配合语言康复治疗运动性失语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3575-3576.

上一篇:物流国家标准论文下一篇:网络平台的优劣势